《保持真实》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一段影响持久至深的友谊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遇害戛然而止

在《保持真实》中,徐华娓娓道来他与一个美国亚裔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他的自我
认同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后者的影响的。

在青少年群体的眼中,世界可以是庞大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急
于定义自己,比如一丝不苟地培养自己的爱与憎,根据自己的音乐品味无情地将人划分为
三六九等,世界对他们来说也可以是感觉无比狭小的。

在《保持真实》这部悲伤晕开的回忆录中,纽约客作家徐华回忆了自己 1990 年代中期在伯


克利的青葱岁月。那时他二十岁不到,养成了一种狭隘的敏感性,“眼里看到的全是人们
最不堪之处”,以他所排斥的事物来对自我画像,比如绿洲乐队和珍珠果酱的音乐,任何
“不酷”或“主流”的事物。他自视为硬核朋克一族(straight edge,也有译为“节制派”
“直刃族”,有点类似于当下的 90 后或 00 后养生派)——不吸毒,不喝酒,不抽烟,尽
管这么做更多是出于恐惧而非对朋克-摇滚(硬核朋克)准则的坚守,因为他“无法想象在
那些我一直默默审视的人身边放下防御“。

所以,他第一次见到肯时理所当然是持怀疑态度的。肯是一个平易近人、自信
满满的兄弟会成员,住得比他高一层,听戴夫·马修斯乐队,“他们的音乐在
我看来糟糕透顶”。他的风格是一种粗糙的随大流风,清一色的 polo 衫和反戴
棒球帽,而徐身上则是老派的羊毛开衫和灯芯绒。

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是亚裔身份,但它恰恰模糊了二人背景之间存在的鸿沟:徐的父母
从中国台湾移民过来,而身为日裔的肯的家族已经有好几代定居在美国了。肯觉得自己有
资格享有主流文化,这是华无法感同身受、无法想象的。华还记得,肯来找他却不脱鞋就
进屋时,自己当时的想法是,这多奇怪啊。

他们的友谊热烈却短暂。离他们相识还不满三年,肯在一次劫车事件中遇害。《保持真
实》写于遇害事件之后,它一路寻根溯源一段美好的友谊——起初看起来不可能,最终却
成为作者生活中的一个定式,一个他们年轻的自我可以依附它伸展和生长的藤架。

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关于悲伤或者成年,主要讲的也不是美国亚裔,尽管我们能
从中窥见有关亚裔生活的一鳞半爪。徐华通过传达过去的氛围和特征,很好地
捕捉了过去:开车到杂货店“大概需要六首歌的时间”,手工自制的杂志让他
可以将“影印的图像、短文和零碎的剪报重新布置成自己感觉真实的版本”。
回忆录通过积累所有那些构成经验的时刻和姿态,积累那些凝结成生命的琐碎
日常而愈加有力。

“肯注意到我几乎从不出去。”徐华写道。周五晚上他都是一个人度过,阅读
和听音乐。徐华花费大量时间嘲笑主流文化,自然不会期待自己能从中有所收
获,而肯则“想看到现实世界中的自己”。当一个《真实世界》的选角代理来
肯的兄弟会物色演员时,肯问她为何那些看起来对表现多样性感兴趣的制片人
从来不挑亚裔上节目,至于代理的回复,肯之后对华回忆说:“她告诉我我们
缺乏节目所需要的个性。”
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出现了。参加过 Abercrombie & Fitch 特殊旅行计划的 兄弟会男
孩“在拼凑一个关于世界的理论”,而总是一本正经的徐华却假想他和肯何时能成为情景
喜剧里几乎不会有的亚裔面孔,他们“只是在游手好闲,打发时间“。但肯的某些”理论
“似乎在华身下留下了印记,即便如此,就像任何深刻之极的影响都是隐秘的一样,它更
多地是通过性格倾向而不是教义表现出来。

徐华的文笔细腻,不事张扬,制造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乐趣,冷幽默不着痕迹地
贯穿始终。他回忆了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某些重要方面,他感觉自己和他
们如此贴近,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又是如此疏远。他们似乎不能或者不愿跟他谈
论肯的死,他的母亲认为,华和他的朋友“必须找到一个让生活继续的方法”。

华最后会让“生活继续”,尽管肯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往后生活的一部分,
他的创作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二十四年前所发生的事件占据,即便作者并未
点明。在一篇关于说唱歌手 mf doom 的文章中,他侧面回忆了悲剧之前的一段
时光;一篇关于学者 lauren Berlant 的随笔中,他思考了在努力似乎是徒劳时
继续写作和生活的意义所在,“即便那意味着不确定性,即我们的故事将不会
以我们想要它结束的方式结束”。

肯死了之后,华用打字机打了一封信给他,信上详细列举了所有华想念他的地方。“所以
肯,请留在我身边好吗,”他写道,“在我身边待久一点好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