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探索与争鸣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

界定的思考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潜 伟 $,牛 强 !,李士琦 $
($’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学院,北京 $"""();!’ 中国科学院 学部,北京 $""(*+ )
摘要:西方学者认为 “软科学 ”和 “硬科学 ”的本质区别是其发展水平不同,公众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我
国 “软科学 ”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
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这与西方学者和公众理解的 “软科学 ”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运用图形面积比
例(
,-.)方法,可以界定 “软科学 ”和 “硬科学 ”,也可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
关键词:软科学;硬科学;,-.;学科硬度测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0#’/# )’( 1)*( -/0#’/#
01.2 345$ ,216 05789! : ;1 <=5 # >5$
! "# $%&’’( ’) *+,-((./01 23043++/4305 6347+/84,1 ’) $%4+3%+ -39 :+%&3’(’015 ;+4<430 "===>?5 @&43-A
B# C%-9+D4% E47484’385 @&43+8+ C%-9+D1 ’) $%4+3%+85 ;+4<430 "==>FG5 @&43- H
234.*)/.5 34?@4A8 ?B=CD7A? BC8?5E4A4E @=7@ @=4 E4F4DCGH48@ D4F4D 5? @=4 H758 BA5@4A57 @C E5?@589I5?= ?CJ@ ?B548B4 78E
=7AE ?B548B4’ . GIKD5B ?IAF4L ?IGGCA@? @=5? 5E47’ M=4 BC8B4G@5C8 CJ ?CJ@ ?B548B4 N7? E4F4DCG4E 58 O=587 ?58B4 $%("?
78E =7? K448 ?@7K5D5P4E 58 4HG=7?5P589 @=4 BCHGD5B7@4E A4?47AB= CKQ4B@: ?L8@=4@5B A4?47AB= H4@=CE 78E @=4 ?IGGCA@
JCA E4B5?5C8 H7R589 KL A4?47AB= 7B=54F4H48@’ M=5? 5? ?5H5D7A @C @=4 I8E4A?@CCE BC8B4G@5C8 CJ @=4 N4?@4A8 ?B=CD7A? 78E
@=4 GIKD5B’ .GGDL589 @=4 8C@5C8 CJ JA7B@5C87D 9A7G= 7A47 S ,-. T 5@ 5? GC??5KD4 @C E5?@589I5?= ?CJ@ ?B548B4? JACH =7AE
?B548B4?’ M=4 ?7H4 5? 7GGD54E @C @=4 ?IK # E5?B5GD584?’
6#+ 7%*(45 ?CJ@ ?B548B4U =7AE ?B548B4U JA7B@5C87D 9A7G= 7A47U =7AE84?? H47?IA4H48@ CJ E5?B5GD584?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软科学工作受到一些领 卷调查,提出了学科硬度测量的方法 V / W 。这些都为


导人的支持,特别是 $%(* 年召开的 “软科学工作 进一步解决 “软科学”和 “硬科学”的界定问题提供
座谈会 ” 及 $%%+ 年召开的 “全国软科学工作会 了可能。本文从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对 “软科学”
议”,使我国的软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年中国 概念的理解入手,探讨 “软科学”的内容实质,并将
软科学研究会成立,团结了一大批软科学同仁,使 公众理解的 “软科学”与我国软科学工作的实质含
软科学的研究迈向建制化和正规化。虽然 “软科 义统一起来。
学 ” 概念经过多位专家学者的诠释并逐步形成理 一、我国学者对“软科学”的理解
论体系,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无与 “软科 与 “科学”、“社会”等概念一样,中文表达的
学”相对应的 “硬科学”,划分学科软硬程度的标准 “软科学”概念也是借用日文使用的相同汉字。追
是什么,甚至有人质疑 “软科学”,希望对 “软科学” 本溯源,$%&" 年 / 月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的软科
进行“科普” 。 V$W
学讨论会提出:“软科学如计算机中软件的重要性
!" 世纪 ("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提出科学图形 不断增加,它是在科学技术发生质的变化,以及社
主义 (9A7G=5?H)主张,并应用 ,-.(JA7B@5C87D 9A7G= 会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等背景下诞生的
7A47)方法分析科学的体系结构 V ! # + W 。我国学者最近 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
对中国学术期刊进行了 ,-. 分析研究,并结合问 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潜伟(
$%&! # ),
男,江西赣州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
科学学理论。

!"#
中国软科学 !""# 年第 # 期

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的 的研究对象出发,认为软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如张
和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靠自 承友 ! % # 认为软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知识体系,包
然科学的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的 括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科学学、未来学和预测学、
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这是第一次将软科 系统论和系统科学、决策科学等;冯之浚 ! $) # 解释软
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区分开来, 科学不应该是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而是一个领域
建立起独特的软科学体系。中国学者基本沿用了 较为宽泛的学科群,属于交叉科学的范畴。还有的
这一概念,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贯彻在软科 着重从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来看,认为软科学实质
学研究的实际工作中 ! " # 。 上是系统科学,如于景元 ! $$ #
在肯定软科学的综合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软科学的研究,多 性和决策目的基础上强调系统科学方法论的重要
次对软科学工作做出指示。万里同志在 $%&" 年的 性,成思危 ! $( #
在 “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
全国首届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软科学 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
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 包括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交流等方面的问
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 年 $( 月,江泽民 题,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种类型及各层次的决策提供
总书记在接见全国软科学工作会议代表的讲话中 科学依据”的认识基础上强调软科学基本属于系统
指出:“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当代科学技 科学范畴,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复杂科学的新特
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科学也得到了迅速发 点。
展。要加快中国软科学的发展,要把自然科学、工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从日本引进“软科学”
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 概念后,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和本国软科学工作的实
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即时提供科学 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软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依据。”宋健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 & 号《中 进行了补充,主要强调的是软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复
国软科学》的序言中写到:“支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 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
整个科学知识体系,在国内外简称软科学。”可以 持作用。我国软科学的实际工作正是在这些思路的
看出,中国软科学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向党和政府 指引下不断发展,取得了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
提供决策。 成果。
() 世纪 &)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软科学的理 二、西方学者对“软科学”的理解
论体系、结构内容、理论方法等作了大量的研究和 如果追溯西文资料,可以发现 “软科学”(+,-.
探索,发表了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如甘师俊的《中 +/012/1)的概念出现得更早,并且是和 “硬科学 ”
国软科学》、孔德涌的 《软科学的概念》、冯之浚的 (3456 +/012/1)成对出现的。“软科学”和 “硬科学”
《科学决策与软科学》、顾继发的 《软科学研究及其 概念的创立,应归功于 () 世纪英国大学者罗素。在
方法论》等,创办了 《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 $%$’ 年的一次讲座上,罗素创造性地将人类对外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未来研究》、《情报研 部世界的一切知识统分为 “软”知识和 “硬”知识两
究》等软科学专业刊物,建立了一批专业的软科学 大类,这大概是“软科学”和“硬科学”出现的雏形。
研究院所,既从事理论研究,又结合中国改革实践, 此后,不断有人对“软科学”和“硬科学”进行科学分
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研究和 类学研究,甚至给出有关科学的 “硬 7 软”二维分
咨询服务。 类,其中一维是自然科学 (硬科学),另一维是社会
我国学者在从事软科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 科学(软科学)! $8 # 。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已经有了比
探索软科学概念的界定。有的着重从软科学研究 较固定的“软科学”和“硬科学”的概念,大多数都认
的综合性出发,将软科学与跨学科或交叉科学等同 为应以学科发展水平作为科学软硬程度的衡量标
起来,如王兴成 ! * # 、赵红州 ! & # 。也有的着重从软科学 准,成熟的科学为“硬科学”,不成熟的科学为“软科

!"#
探索与争鸣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学”,这种共识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关性很好 (相关系数 #J .& ,.),说明 BCD 方法应


对软科学与硬科学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定量研 用于学科硬度测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 < 。也
究的第一人是科学计量学的创始人普赖斯 (!"#"$ 就是说,采用科学图形越多的学科,其硬度通常也
%& ’& (#)*")。早在 +,-. 年,他就对科学引文与硬 越大。
科学、软科学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硬科学的科学 从图 + 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学术期刊进行的
论文过时的速率比软科学的快,并对过程进行差分 BCD 研究,尽管不同期刊的具体数值上有差异,但
分析,采用“即时索引”(/00"1)2*3 /41"5)作为定量 是同类学科的 BCD 平均值与社会调查所得的大众
描述学科硬度的指标,也即普赖斯指数 ((#)*" 6 7 心理接受的学科软硬程度的总体的趋势是相似的,
/41"5),认为指数高于 89: 的科学期刊属于硬科学 即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自然科学相
的范畴 ; +8 <
。有人根据普赖斯指数对科学计量学这 对于工程学、农学、医学等应用技术型的自然科学
门学科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其已经成为了一门高 为硬科学,而后者相对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度专业化的硬科学 ; += < 。 为硬科学。这个结果与史密斯等对美国公众调查的
克利夫兰 (>& ?@"A"@241)采用科学图形面积 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比例 (BCD)的方法,对七门学科进行硬度测量,认 BCD 方法也适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以
为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属于硬科学范畴,而心 工程学为例,如图 H 所示,工程学的十门分支学科
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属于软科学的范畴 。史密斯 ;9<
出现明显的软硬分化现象,材料最硬,其次为机械、
(E& !& ’0)FG)结合社会学调查的结果,给出了相 冶金、化工、动力等,再次为土木、矿业、电子,而控
对硬度的概念,也支持了克利夫兰的结果 。 ;8<

纵览西方学者的有关文献,极少有类似中
国学者通常进行的 “软科学”解释。即使是有类
似于中国 “软科学”解释的日本,文献显示现在
也很少用 +,-. 年提出的“软科学”特定含义。是
否我国学术界对 “软科学”一词的阐释和应用,
已经渐渐远离了这个词创始者的原意和国际学
术界随后多年来不断对它的应用和发展所涵盖
的定义呢?
三、公众理解的“软科学”和“硬科学”
对公众理解的 “软科学”和 “硬科学”采取问
卷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北京科技大学、石油勘
探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 H..+ 级的部分博士
研究生,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8. 份。问卷内容
为:“科学有软硬之分,虽然软科学与硬科学的
区分还不明确,但是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
标准。请给以下各学科写出相对硬度,最硬的为
+.,最软的为 +。”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对 H... I H..+
年主要中国学术期刊的 BCD 分析结果,得图 +
和图 H。从图中可以看出,BCD 测量所得的学科
硬度与社会学方法调查得到的相对硬度的线性

!"#
中国软科学 !""# 年第 # 期

制和管理硬度最低。 科学体系中的相对概念,二者的区别是可检验性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人还是对“软科学”与 程度不同,意味着学科发展水平的不同。
“硬科学”有一定的认识的,能够比较清晰地将各学 对“软科学”与“硬科学”的界定,实质上是科学
科按软硬程度划分,这说明科学体系结构中确实存 体系结构研究的问题。对于科学计量学和科学社会
在层次和等级,公众心理认可的 “软科学”和 “硬科 学工作者来说,一直致力于将不同学科的地位定量
学”的划分标准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这与西方 描述出来,也就是对学科硬度进行测量。前已述及,
学者提出的 “软科学”概念是基本一致的。有的学 普赖斯指数曾经对软科学和硬科学的划分有过帮
科发展比较成熟,作为科学传播重要工具的科学图 助,但是很快这些研究方法被遗弃了,因为对科学
形使用得较多,是硬科学;反之,为软科学。“软科 文献增长的不同速率的再分析是一项庞大繁杂的
学”和 “硬科学”是相对的概念,医学相对于生物学 工作。还有些学者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科
是软科学,而相对于心理学是硬科学。 学的共同性进行评价,认为硬科学或字符化的科学
四、“软科学”与“硬科学”的界定 的共同性要好得多,但是由于这种社会学研究方法
“软科学”从字面上看有两层含义。 本身的缺陷而后来鲜有人问津 ! $% # 。
第一层含义是“科学”,软科学首先要具备科学 拉图尔 (&’ ()*+,-)分析了科学图形在科学中
的属性,会随着科学概念的变化而变化。逻辑经验 的应用,认为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的可
主义将知识分为三类:其一是形式科学,如数学和 检验性的重要标志,它们具有将随机的现象变成简
逻辑学;其二是经验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 练的、可传播的、有说服力的形式 ! $. # 。基于拉图尔
学;其三是形而上学,如哲学、美学、文学。根据培 的科学图形主义 (/-)01234)的 567 方法,被证明是
根的实验方法和笛卡尔的数学方法所构成的科学 进行 “软科学”与 “硬科学”划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
方法论基础,第一、二类知识很自然地被认为是科 方法。567 方法不仅为我们定量划分 “软科学”和
学。哲学、美学、文学这些形而上学不属于科学,当 “硬科学”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定量描述
然也不属于“软科学”,这就意味着哲学与人文社会 不同科学的硬度,这对于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是非
科学中的部分不能被列入软科学范畴。科学在认 常有意义的。我们不妨人为地将软硬学科的 567
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经验性、 值分界线定为 8’ 89,我国现阶段低于此值的心理
精确性和可检验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划分科学与非 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控制工程等都可以
科学的关键 。由于经验科学具有比形式科学更多
!"#
视为“软科学”。由于“软科学”和“硬科学”是一组相
的“可检验性”,所以也似乎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 对的概念,并且各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原
“科学”。 来可能是 “软科学”的学科会变成 “硬科学”;同样
第二层含义是 “软”,表现在学科发展不成熟, 地,各国科学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我国是 “软科学”
可能缺乏系统的实证经验,可能多一些形式科学的 的学科在发达国家可能是 “硬科学”,比如心理学,
东西,社会学、经济学、控制论、系统论、管理科学为 发达 国家的 心理学的 567 值 约 8’ 8:; 为 “硬科
其中的代表,甚至可以把作为诸多“软科学”基础的 学”,而我国心理学的 567 值 8’ 8$9 为 “软科学”。
数学也算作是“软科学”。与“软科学”相对应的,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软科学”不是新产生的某一个
“硬科学”的存在,具有较强的可检验性的物理学、 学科,而是包括众多新兴学科的一个学科群,发展
化学、生物学等为其代表。而心理学、行为科学等 不够成熟的共性决定了这个学科群相对比较弱小,
介于 “软科学”和 “硬科学”二者之间。机械地认为 但并不是说其作用不大或发展前景不好。科学的软
自然科学就是“硬科学”或社会科学就是“软科学”, 硬程度是可以变化的,“软科学”可以“硬化”,“硬科
显然是不妥的。 学”也可以 “软化”,它的外延和内涵必然随着社会
因此,“软科学”和“硬科学”是一对同时存在于 变迁和研究工作的发展而发展。

!"#
探索与争鸣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应该看到,我国 “软科学”诞生在百废待兴的 :EB;5E;’ 1,,,’ N, + " - . UN 0 (/$

改革开放初期,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环境,为政 ! ) # 潜伟 $ 学科硬度测量:VQS 方法的应用 ! & # $ 科学学研


究’ 1,,1’ 1, + ) - . /MM 0 /(*$
府决策服务必然成为其首要的目的,强调 “软科
! * # 马宾 $ 关于软科学 ! & # $ 中国软科学’ "(()’ + U - . 1N 0 1($
学”的社会功能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国学者从研究
! U # 王兴成 $ 跨学科研究在中国:历程和启示 ! & # $ 科学学研
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从内容和功能上对 “软科学”
究’ "(()’ "N + 1 - . " 0 *$
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并且给出了我国 “软科学”发
! M # 赵红州 $ 论交叉科学的二重性 ! & # $ 科学学研究’ "((U’
展的方向,但是回避了 “软科学”为不成熟学科的
") + " - . N 0 ""$
问题。其实,我国学者阐述的“软科学”范畴中的主 ! ( # 张承友 $ 软科学及其价值 ! & # $ 科学学研究’ "((*’ "/
要的几门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 + / - . "N 0 "($
学、决策科学等,这些新兴的交叉科学在科学体系 ! ", # 冯之浚 $ 任重道远的中国软科学 ! & # $ 科学学与科学技
结构中就属于正在发展中的科学,自然是属于公 术管理’ "((M’ "( + 1 - . M 0 ($

众理解的“软科学”范围。因此,我国“软科学”的实 ! "" # 于景元 $ 软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论 ! & # $ 中国软科学’

质内容与西方传统的 “软科学”范畴是统一的,也 "((U’ + * - . *M 0 U"$


! "1 # 成思危 $ 世纪之交的沉思—论 1" 世纪软科学的发展
与公众理解的 “软科学”概念是一致的,仅仅是因
! & # $ 中国软科学,
1,,"’ + " - . " 0 )$
为叙述的角度不同而有时令人困惑。中国 “软科
! "N # 蒋国华 $ 科学学的起源 ! H #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学”概念更侧重于从其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
版社’ 1,,"$ "U/ 0 "U)$
方法等来谈,而西方 “软科学”概念从其本身的成
! "/ # T;4;W & : I4BE;$ PB989B65 O;8G34;G 6C D84L GEB;5E;’ G6C9
熟程度或可检验程度的特征来理解的较多。抓住
GEB;5E;’ 9;ED56>6?A 85L 565 0 GEB;5E; ! S # $ P84569 X J;>G65’
“软科学”概念的起源和本质,可以很好地减小大 T658>L Y I6>>8EW$ P6OO35BE89B65 8O65? :EB;5E;G 85L X5F
众心理接受的 “软科学 ” 概念和我国实际应用的 ?B5;;4G ! P # $ 7;ZB5?965 HS. TP [;8>9D’ "(U,$ N 0 11$
“软科学”表述形式上的差距。正视 “软科学”的不 ! ") # S :ED3@;49’ [ H8E\;>W8$ P6?5B9B<; ED85?;G B5 GEB;596F

成熟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软科学”具有广阔发 O;94BEG L34B5? 9D; "(M,G 8G 4;C>;E9;L @A 9D; 4;C;4;5E; R89F

展空间,更好地建设“软科学”学科体系。 9;45G 6C B9G E64; ]63458> ! & # $ :6EB8> :93LB;G 6C :EB;5E;’ "((N’

参考文献: 1N + N - . )U" 0 )M"$

! " # 李仕明 $ “软科学% 质疑 ! & #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 # 刘大椿 $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 H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 "* + ", - . / 0 )$ 出版社 ’ 1,,,$ NN, 0 NNM$

! 1 # 234356 789634’ :9;<; =66>?84$ 78@648964A >BC;. 9D; E65F ! "U # [844B;9 ^3EW;4O85’ _6@;49 Y H;4965$ S?;’ 8?B5? 85L

G943E9B65 6C GEB;59BCBE C8E9G ! H # $ I4B5E;965 J&. I4B5E;965 K5BF 8?; G943E934; B5 GEB;5E; ! S # $ H;4965$ ‘D; :6EB6>6?A 6C :EBF

<;4GB9A I4;GG’ 15L ;L$ "(M*$ ;5E; ! P # $ PDBE8?6 a7. 9D; K5B<;4GB9A 6C PDBE8?6 I4;GG’

! N # =B>>B8O P>;<;>85L$ Q48RDG B5 GEB;59BCBE R3@>BE89B65G ! & # "(UN$ /U( 0 ))($

$ SO;4BE85 :989BG9BEB85’ "(M/’ NM’ 1*" 0 1*($ ! "M # 234356 789634$ T48bB5? 9DB5?G 96?;9D;4 ! S # $ HBED8;>

! / # 7834;5E; T :OB9D$ 7BG8 S 2;G9’ S>85 :93@@G’ ;9 7A5ED’ :9;<; =66>?84$ _;R4;G;5989B65 B5 :EB;59BCBE I48E9BE;

8>$ :EB;59BCBE ?48RDG 85L 9D; DB;484EDA 6C 9D; GEB;5E;G. 8 78F ! P # $ P8O@4BL?; HS. Ha‘ I4;GG’ "((,$ "( 0 *M$

9634B85 G34<;A 6C B5GE4BR9B65 R48E9BE;G ! & # $ :6EB8> :93LB;G 6C + 本文责编:王延芳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