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笛子曲的创作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4

中图分类号: G2盟 密级: 坌珏

学校代码: 】QQ94

诃4£解 乒已
■删骂二l辟 't●‘ 尤 h筝

硕士学位论文
(同等学力)

“文革”笛子曲的创作研究

“Great Culrural Revolution”bamboo flute tune

creation research

作者姓名:韦建斌

指导教师:胡小满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音乐学

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论文开题日期:2007年9月13日

二零零八年九月
摘 要

笛子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民族乐器,它以简便、明朗为特征,以曲笛、梆笛为代表,

它广泛活跃于老百姓娶亲送殡的队伍中,出现在敬神祈福的庄严的仪式中,出现在现代社会

生活中的舞台上,成为人民表情达意、创造艺术之美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笛子在服务百

姓、塑造美的过程中,在百姓的精心呵护下,自身也得到了良好发展。从自娱自乐的“无意

识"表演,到参与琴瑟、钟磬的合鸣,从服务于戏曲、说唱、声歌的伴奏,到登上现代舞台

充分展示单吐、双吐、花舌、颤音多种技巧的“独奏”,走过了一个慢长的发展过程,其中,

现代作品的出现,是笛子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第一届民间

音乐汇演”的举行,冯子存的登台,是笛子走向现代化——独奏化的开始。“文革"的创作笛

曲非常多,且大量作品至今仍被笛子演奏家和广大笛子演奏爱好者们所青睐,更重要的是被

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其中有多部作品成为笛子独奏曲乃至民族器乐作品中的经典;而在现
存文章很少分析此现象的成因,关于“文革"期间大量作品为什么创作及如何创作出来的,

这些情况是鲜为人知的。

从整体客观存在的资料方面讲,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民族器乐作品地研究还处于

收集、积累资料的阶段。所发表的专著、论文多数是对以前产生、发现的作品在存在形态等

方面做客观的描述;且“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当时人们对这一敏感话题谈之甚少。国外对

我国这一学科的关注与研究则更少。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地不断解放,方法论在整个科研领

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器乐作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但对“文革"时期器乐作品尤其

是笛子曲的研究鲜有著作问世。因为“文革"期间笛子曲的创作异常活跃且大量作品至今仍

被笛子演奏家和广大笛子演奏爱好者们所青睐,更重要的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其中有

多部作品成为笛子独奏曲乃至民族器乐作品中的经典;而在现存文章很少分析此现象的成因,

“文革”期间大量作品为什么创作及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这些情况更是鲜为人知:本人将以理

性的思维运用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来审视这段音乐历史。

关键词:文革笛曲创作基本形态发展文化

III
Abstract

The bamboo flute is our country people very familiar nationality musical instrument,it take

simple,bright as the characteristic,take the qu flute,the flute used to accompany bangzi opera as

representative,it widely enlivens in the troop which gets married in the common people attends a

funeral,appears in the dignified ceremony which makes sacrifices to a god prays,appears in the

modem society life in the stage,becomes the people’S expression to express one’S ideas,beauty the

creation art the important carder.Since long,the bamboo flute in serves the common people,to

mold in US’S process,under the common people protect carefully,oneself also obtained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From self-entertainment from happy“unconsciousness”performance,to the

participation guitar and lute,Zhong Qing gathers the cry,from serves the drama,the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 involving talking and singing,the sound song accompaniment,to steps into the

modem stage to demonstrate fully Shan Tu,double spits,the flowered tongue,vibrato many kinds

of skills“the solo”,has passed through a slow long developing process,the modem work’S

appearance,is the bamboo flute moves toward modernized the symb01.Generally,in the 1 950s

“national first session of folk music performance”the hold,Feng Zicun mounting the stage,is the

bamboo flute moves toward the modemized--solo’s start.“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the creation

flute tune are many,and the massive works until now still played by the bamboo flute performer

and the general bamboo flutes the amateurs to favor,is liked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broad masses,

And has many’works to become in the bamboo flute solo and even th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work classics;But very liRle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 in the extant article the
origin,why the

period massive works creates about“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and how to create,these

situations ale
rarely known..

Says from the whole objective existence’S material aspect,before in the 1 980s,OUr country is

also in the collection,the compile data stage to th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work research.

Publishes the monograph,the paper most were to before produced,the discovery work in aspects

and SO on existence shape to make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And‘'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just ended soon,at that time the people discussed really few to this sensitive
topic.Overseas are less

to our country this discipline’S attention and the research.In the 80s 1ater unceasingly will liberate

along with the thought that the methodology will cause the people in the entire scientific research

domain’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to be thorough to the instrumental music work


unceasingly

IV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But right‘'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the time instrumental

music work bamboo flute tune’S research rarely has the work to be published particularly.Because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the period bamboo flute tune’s creation Was exceptionally active

and the massive works until now still plays by the bamboo flute performer and the general bamboo

flutes the amateurs to favor,is liked more importantly by the broad masses,including many works

tO become in the bamboo flute solo and even the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work classics;But

very little analyzes this phenomenon in the extant article the origin,why‘'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do the period massive works create and how create?These situations are rarely known;

Myself will carefully examine this section of music history by the rational thought using music

theoretical side’S IOaowledge.

Keywords: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Flute tune creation,Basic shape,Development,Cultur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文革"笛子曲的创作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一(签名):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ILN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

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

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1
绪 论

笛子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民族乐器。它以音调明朗、体轻便携、易制易学为特征,广

泛活跃于广大民众敬神祈福、娶亲送殡的仪式中,出现在文娱审美的舞台上,成为人民群众

表情达意、创造艺术之美的重要工具和载体。长期以来,笛子在服务百姓、塑造艺术美的过

程中,在百姓的厚爱与呵护下,自身的艺术内涵也得到了充分滋养。从陪伴民众自娱自乐的

“无意识"表演,到参与琴瑟、钟磬的礼乐合鸣:从服务于戏曲、说唱、声歌的伴奏,到登

上现代舞台充分展示单吐、双吐、花舌、颤音等多种技巧的“独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历程。其中,运用现代西方作睦技术、曲体结构、乐语思维进行的现代语言创作,所产生的

笛子曲作品,适应了现代社会与艺术生活的需要,成为笛子艺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纪60至70年代“文革’’期间,笛曲创作产生了以《扬鞭摧马运粮忙》、《牧民新歌》

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迎来了自己作品创作的高潮,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本文旨在就这一时期笛曲创作的基本特点、成就、经验与历史地位,展开学理认识。

VIII
第一章 “文革"笛曲创作的时代回顾

.艺术发生学认为,任何艺术事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相应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文革"

的笛曲创作,深受这一时代“文化"的影响。其任何一项政治风潮的决策,都会在艺术创作

中产生涟漪。

第一节 “文革”之涵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以学生“造

反”为起点,以思想意识形态里的革命为标志,迅即成为一场旷日十年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今天,如何看待、评价这场政治运动,学术理论界已有充分的讨论与争鸣。著名学者、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金春明在他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十讲》中提到:“‘文化大革命’

本身毫无可取之处,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只能带来混乱和灾难。州中国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一次同外宾谈话时说:“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九七六年,

即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一场灾难。这十年没有什么正确的,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都是消极的东西。这十年使我国经济、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党组织都遭到很大破坏。如

果说有积极因素,那就是我们从这十年错误中间学到了一些东西。从这一点来讲,现在变成

了好事。”…

当然,关于“文革"的历史地位、性质与教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已有

明确答案:“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发生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

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建国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一场内乱。“文化大革命"的大灾难,

随着1976年10.月粉碎扛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乜1。它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社会冈素,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三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至1969

年4月党的“九大"为第一阶段;“九大"到1973年党的“十大"为第二阶段;“十大"到

1976年lO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三阶段)。

第二节 “文革"之文艺创作的认识

对于“文革"的政治、社会属性,有关决议已有明确结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这

场运动中,产生了许多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从最初的“语言歌"、“样板戏",到后来的以

《战地新歌》为代表的各种歌曲创作、群众性的歌咏演唱、汇演,这是一个存有许多鲜活事

1金春明,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I-讲},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02月第l版,第97页
IX
象的、长达十年的艺术真实。如何看待这一艺术存在?如何评价这一艺术存在?由于每个人

所处心态的不同,结论不同。事关本课题研究之命脉,一般来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

即“文化沙漠论"和“文革亦有文化论"。

首先,文化沙漠论认为:“‘文革’时候‘四人帮’肆虐横行,文化专制主义风行,歌

曲创作是一片空白,除了样板戏之外是一片荒芜"。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是这样定

义的:“‘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文化思想方面,可以说没有任何成绩而言。它是一场大

规模地破坏文化^.毁坏文化的空前浩劫。在‘批判文艺黑八论’、 ‘铲除文艺黑线’的大棒

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和建国17年以来产生的各种优秀文艺作品,被摧残殆尽,文艺

园地一片荒芜,只剩下8个所谓‘样板戏’。"船1正是由于众多出版资料的引导,使得绝大

多数民众对这个问题也是这样认为的。

其次,在一些文化学者中则强调:“文革"时期也是有文化的,其中一些作品具有相当

高的艺术价值。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曾说: “‘文革’时候文化专制主义风行,歌曲创作是一

片空白,除了样板戏之外是一片荒芜"。我觉得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不仅仅歌曲创作,不仅

仅样板戏,还有其他戏曲,杜鹃山》就不算样板戏,钢琴伴唱《红灯记》也不能算, 《平原

作战》不算、《草原儿女》不算,太多了,器乐作品就一大批, 《送粮路上》,哪天你再演,

还是好听①”H1音乐家梁茂春随着对“文革”音乐研究的接触与深入,在1988年6月,赴香港

参加‘中国新音乐史的第一次国际交流会’上,提交的论文《论文革音乐创作》中也强调,

要改变之前的一些有误差的概念,认为至少还有一些音乐绿洲的存在,如《战地新歌》等。

不能用沙漠、戈壁来形容音乐的发展。硒1此时期还有多部非常具有演出效果的作品,如彭修

文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乱云飞》,等等。

此时期的笛曲创作情况如何?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现存的“文革”乐谱、文献、图像

等资料表明,此时期笛子是人们社会生活中颇具人缘儿的一件乐器,伴随着散布在全国各地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宣传队及个人音乐爱好者对笛子的学习和赏用,笛子成为了非常普及

与流行的民族乐器。这为笛子乐曲的创作、演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此时.的社会政治,但此时社会生活中笛子的流行确是不争的事实。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相互联动、共同进步,可称一个基本规律;但有时还有与之相悖的特殊规律。众所周知的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产生在封建主义回潮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亦步入低潮,这

是一般规律。但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生活的低潮,却创造了以圆舞曲为标志的维也纳轻音乐发

①吴菲.‘“文革”十年是艺术沙漠?》.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3日.


展繁荣这一艺术的高潮。“文革"时期的笛曲创作,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笔者很赞

同“文革也有文化"的观点,这于本课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第三节本课题研究所备之条件

笔者于上世纪80年生于冀东的一个山村,从孩童时代起就学吹笛子,1992年开始正式

拜师学艺,期间可谓饱尝了学艺的艰辛。然而出于对笛子艺术的渴望与执着,不断激励、鞭

策着笔者向艺术的峰巅攀登,步入大学后仍将其作为立命谋生之本。2003年进入中国音乐学

院深造,承蒙多位先生的悉心指教,在笛子的技巧上有所开悟与提高。

笛子艺术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文革"笛曲创作的现状,了无研究。因此,本文的

“立项"才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文章的酝予过程中为了调查取证,笔者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还对省内多位文艺学者

及北京、天津等地国内知名的笛子演奏家进行采访,获得了多方宝贵资料。时下,在接受了

研究生教育的“民族音乐学’’理论洗礼之后,叉在理论上对笛子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亲近和认

识。受民族音乐学的启发,将“文革笛曲的创作研究”作为研究生学习的研究课题,并愿借

文化人类学、音乐学理论之光,结合自己多年的笛子学习与教学之感悟,就这一学术命题展

开学理探讨。

XI
第二章 “文革"笛曲创作的音乐学认识

在现代音乐生活中,音乐学是-l'-]颇具影响力的学问,它是旨在研究音乐所有艺术事象

的理论学科,它主张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文革”的笛曲

创作,作为一种艺术事象,有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颖技巧的表达形式与方法,更有

其独特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如何认识这一文化现象,成为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文革"笛曲作品概述

一、“文革”笛曲创作的背景

经过了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的沉淀与积累,笛子这种民族乐器终于以独奏的形式于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搬上了历史舞台,完成这一壮举的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随

着冯先生的《喜相逢》、 《五梆子》、 《万年红》等笛子独奏曲风靡全国,由此大大激发了

广大笛子艺术工作者的创:怍热情,不断涌现出大量优秀笛子作品。如:刘管乐创作的《荫中
鸟》、 《卖剃鼻陆春龄的《小放牛》、 《今昔》,赵松庭的《早晨》、 《三五七》,王铁

锤的《油田的早晨》、 《庆丰收》,等等。这些优秀曲目至今仍为广大笛子演奏者喜爱并演
=士7

突。

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①由此“双百"

方针使艺术家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文艺创作的题材比以前更加丰富,体裁和风格也更多样

化了。【63“双百"方针提出以后,直接促成了1961年10月由文化部主办,委托天津音乐学

院承办的, “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笛子专业统一教材会议"在天津的召开。全国各高等音

乐艺术院校笛子专业的专家、教授和中央及地方各文艺团体的笛子演奏家们,纷纷云集天津。

与会代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极为笛子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敬献良策。自1956年“双

百"方针之提出,至1966年“文革’’,此间笛子曲的创作与演奏更为异彩缤纷,多种题材的

笛子作品不断面世。如反映民众积极劳动喜获丰收的《脚踏水车p昌山歌》、 《赶着大车唱丰

收》、 《运粮忙》等;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家乡欣欣向荣的《布谷鸟来了》、 《延水

清》、 《波湖渔歌》等,如藉描写具体故事情节来歌颂时代英雄的《快乐的邮递员》、 《小

八路勇闯封锁线》、 《到农村去》,等等。这些优秀作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

喜爱,并为“文革"期间的笛子曲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广泛的

群众基础。

二、“文革打时期催生一批作品

XII
①《四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第240页

“文革"时期,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成千上万知识青年放下书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教师被批挨斗,到农场或“干校’’劳动改造。许多知名的艺术家被打成“特务”、

“叛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关进“大庙”或“牛棚"……。这些都大大限制和延

缓了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其中多位优秀的西洋乐器演奏家遭到残酷迫害;而深深植根于广

大人民群众中的民族器乐,由于其天然的“民族性’’与“大众性’’,其发展境遇甚好一些。

尤其是笛子这一携带方便、易于传授的乐器,成为了我国器乐艺术中的一支轻骑兵,活跃在

祖国的大江南北,产生了多首传世佳作。

鉴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此时期创作的乐曲名称和内容均取用在当时反映“积

极向上、又红又专”革命热情的题材和词汇。其中有反映人民军队的作品,如梁欣于1970年

创作的《野营路上》,表现了人民子弟兵野营训练中威武雄壮精神风貌。此曲采用两支同调

梆笛演奏,至今仍是为数不多笛子重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曾永清、马光陆于1972年创作

的《草原巡逻兵》,表现了守卫在草原上的骑兵战士戍边的英雄形象;简广易以晋北“二人

台"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山村迎亲人》表现公社社员欢迎人民子弟兵的生动场面。有反映劳

动人民热爱生活、良好精神面貌的乐曲,代表作当数魏显忠于1969年创作的《扬鞭催马运粮

忙》,此曲可谓家喻户晓。乐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描写了马蹄击节、车轮吟唱,愉快的农

民催马扬鞭,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俞逊发于1973年改编成的笛子独奏曲《收割》,同样生

动地反映了农民收割时的火热场面。这类作品还有赵越超的《家乡的春天》,林克勇、王恒

安的《格冬代》等。有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的,如刘富荣的《帕米尔的春天》、张谷密的《玉

树草原之春》、陆金山的《塞北春歌》、曲祥的《沂河欢歌》等。盯1

三、此时期作品创作特点分析

笛子曲作为一种由旋律、节拍、调式构成的音乐,从表现内容的题材与体裁方面来说,

具有歌唱性、通俗性和即兴性的特点。

・作为一种单声性的乐器,笛子演奏的音乐极具旋律化。因此,笛子曲的创作亦属线性思

维。它具有意境深远、底蕴丰富,朗朗上口、容易识别等特点;由于笛子具有材质普通、价

格低廉、演奏简易等自身特质,所以是最亲近我国百姓的民族乐器之一。作品所面对的主要

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群众日常的生活内容,因此笛子演奏的音乐还

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即兴性是中国笛子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兴之美,是笛子演奏中的精

髓,其中包括加花变奏、高度和力度的处理、渐变的节奏、记谱法等。另外笛子演奏强调以

演奏者的感受为中心,以人的实践感知为主体,而这正是体现即兴美的重要前提。在演奏时
X¨I
演奏者要深刻把握意念、感受、情绪及思维,心有微动而应诸于笛中,才能完成整个音乐作

品的二度创作。

技巧是音乐表情达意、创造艺术美所赖以依存之手段。一般说来,笛子的演奏技巧主要

是气息、手指、舌头三方面。“文革’’时期创作的笛子作品中运用了很多新的演奏技巧,这

些技巧在当时的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如胡结续在《我是一个兵》中运用了“喉音",这种方

法通过丹田有力的运动和支持,使气息冲出,振动喉头,发出“熬”的音,同时振响笛子,

发音粗壮厚实,有边吹边唱的感觉;他还在“文革"时期开创了“包吹法”,使演奏出的音

色发生变化,使笛子向多功能、多用途方面发展,丰富了其表现力。哺’简广易在《牧民新歌》

中运用的多指震音,形象的演绎了骏马嘶鸣的效果,在此曲的结尾处形成了万马奋蹄、嘶鸣

声声的欢腾气氛;在《山村迎亲人》中运用了飞指的演奏技巧,使该曲轻柔时如蛛吐丝,激

扬时有气贯山河之势。蒋国基于1975年创作的笛曲《水乡船歌》中则运用排笛来演奏,在扩

展了乐曲音域的同时使转调更加方便。像这样新技术的开创与应用在当时还有很多,为今后

笛子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作品内容的来源方面分析,此时的笛曲创作大致分为三方面:

(1)、由革命歌曲改编创作的笛子曲。在“文革"以前那个物质极为匮乏、但社会却相对

公平、人们心态趋向平和的年代,革命歌曲有它的顽强生命力。“文革"时期,温习继承革

命传统、学习革命文艺经典唱段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趋势。伴随着曲折的革命历程,中

国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音乐领域中最直接、鲜明的反应,就是出现了一批具有

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兵革命歌曲。其内容大多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火热的革命热

情。以我国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曲调来填词,是这时期工农兵革命歌曲的一个新特点。如

《孟姜女》调、《苏武牧羊》调、《无锡景》调、《五更调》等。由于革命斗争的艰巨复杂,

在当时还不可能把这些革命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事业,进行有组织的、统一的领导。

一’那时有些革命歌曲斗志激昂,歌颂领袖、歌颂党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更重要的是,歌曲

旋律优美、至今难以超越,那是一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心血。时空的距离可以淡化或消

解那些歌词的政治意味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却更能强化或突显那些曲调本身的审美功能。“文

革"的笛曲作者们,正是看中了革命歌曲旋律优美、群众基础广泛、便于流传推广之特点,

将其中的一些歌曲改编成了笛子曲。如:由简广易作曲的《山村迎亲人》中就出现了象征着

革命军人的.《三大纪鳓\项注意》之主题乐汇;再如,胡结续创作的笛曲《我是一个兵》,
则完全借用了同名歌曲的旋律改编。

(2)、在运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创作而来。民歌,作为我国人民集体创作的

一种口头性的音乐体裁,它以优美的歌调,唱述了人们劳动、生活、爱情、风俗,是人民生
XTV
活的亲切伴侣。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包括笛子在内的其它民族音乐形

式的基础。多年以来,笛子与民歌的关系甚为密切,民歌借助笛子伴奏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笛子从民歌中吸取旋律素材加以发展。如笛子作品中的江南丝竹曲牌和河北、东北地区的“吹

歌"等都直接承用了民歌的曲调。n训

我国幅员辽阔,按民族和地域对民歌的风格色彩进行分类,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由于

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致笛子曲风格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其风格的

一个重要标志,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它是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

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之重要原因。历史上民歌就曾哺育了大量的文入、音乐家

和职业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

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且音乐格调更

加活泼、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

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民歌在“文革’’期间甚至现在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

它能够非常灵活地表现人们深刻的思想感情,这样借鉴地方民歌而改编的笛子曲也很善于抒

发人的内心世界。如《走西口》表达了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亲人间凄婉、依恋之情; 《牧

民新歌》短短几句前奏就能勾勒出一幅清新、辽阔、心旷神怡的草原景象。各种各样的民歌

风情在笛子曲中大多能够得以体现。如曲祥以浓郁山东韵味为基础于1976年作曲的《沂河欢

歌》;陆金山吸收了二人台风格于1976年创作的《喜看塞北换新天》;由刘富荣以塔吉克民

族音乐风格为基础于1970年改编创作的《帕米尔的春天》;张谷密以玉树藏族歌舞曲《依》

作为素材于1975年创作的笛子曲《玉树草原之春》;高明以陕北信天游为基调创作的《陕北

好》;简广易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牧民新歌》:林克勇、王恒安采用江苏金湖

秧歌“格冬代"为素材于.1975年创作的笛子曲《格冬代》;曾永清取材于河北定县秧歌、老

调于“文革?’期间创作了笛子曲《麦收》;王汉华以甘肃、青海一带流行的民歌“花儿’’为

素材创作成笛子曲《丰收花儿漫高原》;此外还有多首乐曲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3)、以“文革"的社会事件为题材的创作。“文革”期间,发生了许多较为重大的历史

事件,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水稻高产、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等。广大的笛子工作者抓住了

这样许许多多的历史时刻,对其进行了笛曲创作。如,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

卫兵运动“刹车",于1968年12月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所谓

“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

音乐家,这些经历使得他们在作品内容方面得到丰富。1974年2月蔡敬民以此事件为源创作出
XV
版了笛子曲《下乡》(又名《到农村去》),他以活泼流畅的笔触,书写了城镇学生下乡活

动中的体验。再如,1976年10月已经到了“文革"的尾声,人们欢庆即将到来的胜利。根

据此时人们的心情,鲍敖法创作了笛曲《欢庆》。几乎同时赵越超于1976年10月也创作了

一首笛子曲,也取名《欢庆》,两首乐曲都反映了人们欢庆胜利时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对

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样板戏(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当

时的一些领导人把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之封号。“样板

戏’’是文化大革命的先导:至1976年“四人帮"垮台结束,可以说与“文化大革命"相伴始

终。“文革知期间于1970年12月lo日《人民日报》发表《群众文艺是一条重要战线》,指

出群众文艺的中心内容是学习样板戏和宣传样板戏。于是还出现了模仿“样板戏"唱腔的大

批笛子演奏片段和乐曲,如《打虎上山》等。

关于“文革"时期的笛子作品特征,在采访北派著名笛子演奏家陆金山先生时,他关于

此时创作者心态、作品在时间上的界定、笛曲题材之分析等方面的阐述观点令笔者深思。

其一,此时不同的个人经历,导致不同的创作激情、创作心态。 “文革’’期间众多音乐

家的遭遇不尽相同,在笛子艺术界也是如此。有些笛子艺术家遭到了迫害,其中一些人从此

与笛子艺术永远分开;还有一些人在逆境中继续努力,坚持笛子创作与教学(在下一节中笔

者举了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的例子)。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笛

子艺术发展的进程。但有一部分艺术家,如陆先生经历了“文革”的十年,但身心并未受到

摧残,并在“文革”期间创作了多首笛子作品,可以说有切身之感。他们在各领域发挥着积

极的作用,弘扬了民族笛子艺术。他们拥有饱满的创作激情,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创作出大量

经典笛子作品。正是有了这些艺术家的努力,才有了笛曲在“文革"期间的广泛流传。

其二,研究文革的笛子作品不能把时间划定太死,因为乐曲的写作、发表、公演有时间

上的延续性。众所周知,一首作品从构思酝酿、对外演奏到被观众认可,会经历一段或长或

短的时间。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有些笛子作品创作于“文革’’之前,却在“文革’’期间搬上

舞台,并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其中就有一首陆先生创作的《苦去甜来全靠党》,该作品写

于‘‘文革”以前,推出.则在“文革’’期间,并得NT众人的喜爱,同时被赋予了更加强烈的
政治色彩。这样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音乐评论家金兆均就认为:“有一个事实,现在很多

人也都明白要恢复历史真面目,样板戏其实也是基本创作于‘文革’前"。①另外,一些写于

“文革"期间,尤其是“文革"中后期的作品,被人们所熟悉已经是“文革"过后的时间了。

这也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延续性。

其三,乐曲题目受到当时社会政治影响而进行了一些调整。乐曲题目是一首乐曲所要表达

内容的高度概括。鉴于“文革”时期高度集中、浓厚的政治环境,艺术作品都要在大的政治
XVT
∞吴菲.‘“文革”十年是艺术沙漠?》.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3日.

氛围下被“上纲上线",所以许多笛子作品在当时都采用“又红又专"的题目,在现在看来

可能觉得题目有点“土",但这并不能掩盖作品本身的极高艺术价值。有一部分作品为了增

加其曲名的艺术性,在“文革"之后将其曲目名称进行了更改或调整。如陆金山先生的《苦

去甜来全靠党》更名为《苦去甜来》、 《喜看塞北换新天》更名为《塞北春歌》:

第二节 “文革”笛曲创作群研究

所谓创作群,是指具有一定相同生活环境、创作理念、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技术技巧、

审美情趣的创作群体。n¨

其一,具有代表性的笛子领军人物及杰出的笛子演奏家所做的突出贡献。

“文革"以前我国竹笛演艺界已是大家云集,有些演奏家被后来笛子界公认为大师、泰

斗,将笛子独奏搬上历史舞台的冯子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此外还有刘管乐、陆春龄、赵松

庭等。在中国经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他们仍然排除万难继续坚持对竹笛艺术的探索

与研究,在为广大人民群众贡献了多首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为中国竹笛界及广大音乐工作者

在演奏、科研与教学方面树立了良好榜样。“文革"时,赵松庭被打成“牛鬼蛇神切关进“牛

棚”。就在这时,海宁皮影戏班有位操作学徒迷恋上了笛子,风尘仆仆地赶到杭州,找到赵松

庭,要拜他为师。赵松庭怕连累这个年轻人,不敢收他为徒。但少年的执拗最终还是感动了

他,就冒着风险收下,并在牛棚里偷偷传授笛艺。这个少年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后来果然

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今天浙江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赵

先生坚定不移的追求、探索竹笛艺术,做到了现实条件允许演奏,就精雕细刻拿出好曲子;

否则就潜心研究有关理论。n习在这些老一代笛子大师的熏陶与培养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笛子

演奏家,他们成了“文革”期间及以后多年内弘扬竹笛艺术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的代表有

俞逊发、简广易、陆金山、曲祥、蒋国基等人,代表曲目有《收割》、《牧民新歌》、《塞北春

歌》、《沂河欢歌》、《水乡船歌》等。

其二,大量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努力

由于笛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民间基础,加之传媒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

推广,涌现出了一批笛子业余爱好者。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学生等各行业人群,其中一

些人的实际演奏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这些人则继续在各行业里影响和带动着更广泛

的人群,后来有些人还进入到了专业笛子演奏和教育行业。由于他们的传播作用,使人民群
众对笛子的喜爱程度大大增加。
笛子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和音乐属性,使众多的笛子艺术工作者会根据这些属性和特点进

行乐曲创作,这也是“文革"时期笛子曲创作异彩纷呈的客观原因。

纵观古今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条件与环境,既然存在就

有其合理性:关于“文革卯,人们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去看待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

从政治层面上讲i懈文革"已遭到社会政治的否定。研究这样一段在政治上、文化上已经被否

定的历史时期内的艺术现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实际上它包括社会层面、政治层面、文化

层面、经济层面及艺术层面等等。从艺术层面讲,“文革”有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

和政治并不完全同步,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我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要突破政治中艺术

的定义,回归艺术本来的面貌中来分析这一已出现的、有其合理性的艺术现象。如今,“文革’’

已逝去三十多年,现在我们冷静的思索笛子独奏曲在这一时期的繁荣,尚有其特定的原因和

价值。

鉴于笛子的自然属性,其独奏曲的产生、以独奏形式登上舞台并被广泛传承,且受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等等,.也都是有特定原因的。

首先,是乐器自身构造和性能。笛子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器,属于吹管乐器类。笛子的

种类很多,从音高上可分为三类。梆笛类(小笛)、曲笛类(大笛)及中笛类,笛子一般都

是用竹子做成的,常见的是六孔竹制膜笛。它分笛头、笛尾、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

孔、两个前出音孔、一个后出音孔。手指按孔的方法是: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

分别按第一、=、三音孔;大拇指托住笛身下方第二、三孔之间;小指轻轻贴笛身或自然放

置。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别按第四、五,六音孔:大拇指托住六孔偏膜孔下方;

小指自然放置于三、四孔之间偏外方,这样用左右两手的小指和大指就能将笛身持住。笛子

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

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曲笛善于表现悠扬委婉的情致,具有浓厚的江南

韵味。而梆笛短于曲笛,它的音色高而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

有强烈的北方色彩。

其次,良好的传统运用基础。笛在中国是最富于艺术表现的民族乐器之一,除了以上的

笛子独奏形式外,在民间,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器乐的各乐种。在宋朝之后,竹笛的形制就

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盛行,竹笛成了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在传统的“江

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卅I大锣鼓’’、“西安鼓乐”、

“河北吹歌"以及其它北方各地的管乐中,笛是重要的旋律乐器。由于笛音色明亮独特,穿

透力强以及它灵活善变的适应能力,使其在民间乐队中担任多种角色:笛可以领奏,也可以

陈述乐曲中的主旋律,还可以在乐器群中穿插运动、加花点缀、句段填空等。笛在其他民间
×VIll
歌舞、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说唱音乐的伴奏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笛子

演奏已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一些历史悠久的音乐社团也一直在

坚持活动。出现的器乐社团,通过经常性的研习、合乐、演出,为学习、保存和发扬民族音

乐做了有益的探索。“鲫这些都为今后笛子独奏的产生与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得到广泛流传。众所周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所谓“乐

与政通"的雅乐和所谓“乱世之音’’的俗乐,均表现出音乐社会功能的两个方面,即音乐的

教育作用和音乐的娱乐作用。笛子在这两种似乎互相对立的乐种中和音乐社会功能的两个极

端下,做到了“雅俗共赏",起到了中介和协调的作用。它曲调优美、旋律性强、便于流传和

推广的特点,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很恰当的反应了时代的社会生活。笛子忠实地履行着

它的职责,表现多种音乐形式的艺术内涵并实现这些音乐的社会功能。强大的群众基础与广

泛的流传说明,笛子演奏在人民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也再次印

证了笛子具备了民族化和大众化。

第三节 “文革"笛曲的社会影响

“文革”时期,笛子作品通过心灵对音响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

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则以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宣传和支持着笛子艺术的发展。

音乐在很多时候是为政治服务的, “文革"时期更是把音乐捆绑在了政治的战车上。虽

然有许多作.曲家此时创作的作品是为了政治需要,但作品里自然地透露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艺术的创造有其独特的规律,艺术家不大可能是仅仅只服从政治需要,根本不考虑艺术创造

就能够形成作品。所有参与笛曲创作的艺术家们都倾注了自己的才华,他们总是把纯艺术的

东西加入到作品里,这是“文革”时期笛子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自古以来,音乐与社

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艺术的功能价值决定了其在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多彩的笛子艺术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

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心对大

自然的感悟,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笛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

就会发现笛子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

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它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对人的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

实现的,音乐首先影响人们的意识而后影响实际社会生活,也就是说,笛子作品不能直接改

造社会现实,而是通过对人们意识的教育和改造,进而改造社会现实本身。其社会作用有三

XlX
点: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三者有时融为一体,有时在某一作品中只是以某种作
用为主。

第一,认识作用:笛曲是通过音乐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优秀的作品能够反映出时代的

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欣赏者往往可以从作品中认识到它们所描写的时代和国家的具体、

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从而扩大我们的生活视野。

第二,教育作用:笛曲的旋律是听觉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塑造音乐形象,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其特有的美

感愉悦本质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唤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的情绪,陶冶人

们]的情操,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笛子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产生的,

是人类的感情语言,它的感情表达除了情绪上的渲染以外,往往还包含着特定的感情内容。

这些感情内容,总是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精神特征。我们在欣赏笛曲时,通过对音

乐感情内容的体验,产生对表现对象的想象和联想,同时随着音乐知觉的深化,对作品中抽

象的、概括性的感情内容升华为具体形象的社会内容。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的这种心理上的感

情变化,客观上说明了它能够激动人心,使人产生亢奋的情绪和精神力量,并净化我们的思

想意识,使之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此外欣赏“文革"这样特定历史时期的笛子

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所以我们要充分肯定其在德育、智育、美

育、体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倡导全社会重视笛子艺术教育,从而提高我们中

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作为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
的了解,这也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美感作用:从现实生活中说,优美的笛子旋律使人身心愉悦。欣赏优美的音乐,

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文化建构中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奋勇向上,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安慰,以及一

种娱乐性的、美的享受。通过欣赏笛子艺术可以使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五

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

对笛曲以外其它音乐形式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

总之,此时的笛子.曲创作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孕育。它在艺术表现上积累了一系列简洁、

精炼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人民的生活风情与思想感情。其作为一种不仅仅由音符、节奏构
成旋律的传统艺术,内容内涵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折射出了民族器乐的思维逻辑和中华民族

的审美原则。

第三章关于笛子曲创作的思考

音乐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作

为一种理论层面的探讨,上述的研究,旨在为今后笛子曲创作的发展寻得一些可行的经验。

“文革"结束已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三十年,今天置身于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全球

经济化时代,古老的笛子艺术如何发展、如何获得新生, “文革’’笛曲创作的经验与教训,

或许对我们有一定的学理启迪。它昭示我们从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多个角度去思考如何

“新生”。

第一节创作者整体素养的提高

当今笛曲创作要拥有一支具备现代音乐思维、现代作曲技术手段、一定专业素质的创作

队伍。这支队伍需具有自觉从民族音乐中,从现代生活中汲取丰富、鲜活艺术素材,熟练运

用现代作曲技术进行笛曲创作的能力。

作品的音乐创作需要长期的思维活动的准备,作曲家要具有灵活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

创作灵感的出现是以长期的思维活动为铺垫,以充分的智力准备为前提的。没有善于思考的

头脑,没有勤于想象的能力,创作者必定思路狭窄,灵感难以出现。同时,作曲家要有丰富

的生活和较强的观察力,对于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作曲家来说,大自然中的鸟鸣、风啸、

车轮滚滚、甚至电脑键盘敲击的节奏等现象都能引发创作灵感。灵感不会光顾懒汉,它只钟

情与那些勤于思考,善于想象,并长期付出艰苦努力的人们。

笛曲创作者要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准备。知识面宽、兴趣广泛的人无疑比只有

一种知识和兴趣的人头脑灵活。他们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为多学科的知识

和经验有利于相互借鉴和启示,容易产生新的设想和新的思路。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许

多科学巨人除了在本学科领域里的发明和创造之外,还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和宽泛的兴趣爱
XXI
好。如:爱因斯坦不仅只是发明“相对论"的科学家,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也不一般,还与

人合作过小提琴与钢琴的二重奏。由此可见,从事笛曲创作的工作者,不能长期把自己局限

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里,缺乏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容易思想保守。思维僵化,

则不利于创作性灵感的出现。u钉

笛子作品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吸收与融合,不能吸收、融合别的音乐形式和其它艺术门类

的音乐是缺乏生命力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只能泯灭无踪。IEt有的思维模式常常束缚作曲

家们的思维,使其思路狭窄,不利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曲作家要具有轻松愉快、良好积极

的心绪,才能产生更多的经典之作,从而塑造笛子作品史上又一个辉煌。

第二节作品要关注社会现实

作品包含乐思、乐语等方面,如今笛子作品内涵可以是反映社会现实主义的题材,也可

以是反映社会浪漫主义的题材。

“文革"中笛子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成为“经典",就是通过多样的题材、广泛的内

容,突出地表现了当时鲜明的时代“主旋律’’。如:简广易创作的笛曲《牧民新歌》,就是

其在内蒙长达八年的实际生活体验中,通过描写草原儿女对新社会的感激、对新生活的赞美

创作而成的。

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是当今社会的主题,笛子作曲家门在作品创作中要紧紧抓

住这些主题,使其创作情感、思维、语言和风格在作品中得到艺术的体现。这样的题材非常

之广泛。如和谐就包括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间的和谐等。作曲家们要面

对现实、深入生活,万不可世外桃源、闭门造车。要抓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

实,做好作品音乐风格通俗性与创作技法专业性的衔接。通过心智与技术的交合酿曲,使创

作具有更多主动性的同时,可以展现作品的高度专业性,更可获得民众的认可与亲近。

第三节更新作曲技术手段及作品演出形式

新笛子作品的作曲技术手段不能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水平,对“文革’’等时期笛子作品要

在继承优点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可以有短小精悍、结构紧凑的独奏曲,更可以有多乐段

衔接、曲体恢宏的协奏曲。随着流行音乐等其它音乐形式的迅猛发展,包括笛子在内的许多

传统的音乐艺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音乐作品的出新能力大为下降。就笛子作品而言,
十年“文革?’.,笛曲数以百计,而现在的笛曲无论数量、形式、乃至创作激情都有所下降。

这的确需要广大演奏者、创作者深思!为此本人建议:

审美心理学和写作技法的结合,是作曲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运用审美心理学审视创作发

展的历史,把握创作的本质,解释笛曲在审美心理上的意义;从审美情感符号化的角度审视
XXII
创作技法,解释创作技法的本质:从审美认知的角度, 统筹创作技术的构思运用,讨论创作

技法的学习;从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考察民族风格的发展,讨论创作技法的民族化。

可以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笛子作品的民族风格。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民

族风格的音乐,运用多声作品中民族特点旋法、和声、节奏,注重现代作曲理论与民族调式

音阶的结合等等,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积累很好的创作经验。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仅

仅依靠创作技法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具备饱满的创作激情,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去深入实际、

根据作品需要去采风。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笛曲《牧民新歌》就是曲作者简广易经过

在内蒙的多年亲身实践与总结而创作出来的。不同的民族或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审美观,但

笛子作品的某些共同特征又使得审美观具有一定共性,各民族音乐的不断交流及互相融合使

得这种共性得以进一步加强。纵观历史笛子艺术一直是不断发展的,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结合从而使民族精神赋予时代特征和生命力!这种本质的共性使今后笛子作品在保持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或融合其它音乐形式的特点,从而笛子艺术不断丰富、发展。

笛子作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欲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发挥独有的功效,惟有参与

各种演出的艺术实践。随着当今人们艺术欣赏面的扩大、鉴赏能力的提高,笛子作品的题材、

体裁、音乐语言要做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我们可以对原有艺术作品以新的方式进行呈现。

传统的演奏形式当然可以很好的诠释笛子的性能和优势,但在当今异彩纷呈、琳琅满目的视

觉冲击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的演奏形式很难满足人们的欣赏口味,这就需要对笛子作品有更

加多样的诠释方式。“新民乐"在探求中国民乐发展道路的浪潮中,可谓脱颖而出。受“女

子十二乐坊"、.“红樱束”等音乐组合成功的启示,国内其他一些新民乐组合也纷纷出现。

曾格格在笛子演奏过程中继承传统器乐的基础上结合了大众审美观、文化价值观,从而赢得

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欣赏与认可。但任何事物与生俱来的价值多元化,也使其免不了兼具正

面和负面的价值。.透视红火的民乐市场,以及众多乐迷,不难发现繁荣只是商业的繁荣,远

非是民乐的繁荣。而且透射出可怕的事实:附庸风雅的民众审美。在传统的笛子音乐会上,

怀着对艺术的虔诚,演奏者庄重肃穆,听众正襟危坐,交流在音乐的流淌中静静地进行,而

且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艺术教育尚未普及到所有民众都具备聆听

音乐会的能万,恰好“新民乐"的火爆表演和传统民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吻合了民众附

庸风雅的需求,又迎合了现代喧闹的生活节奏,从而吸引了大批从未进过音乐厅的观众。所

以在它诞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批评甚至不理智的声音可以说是必然的。

在此,笔者想指出的是, “新民乐"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演奏形式,但它并不是中国传统民族

器乐包括笛子发展的唯一道路。例如,可以使笛子的独奏形式向重奏方向更好地发展,笛子

二重奏的曲目现在较少,三重奏、四重奏的曲子则更少。重奏乃至群奏这种演奏形式,可以
XXIII
使笛子演奏向多声部宽音域发展,大大增加其音乐表现力。笛子在作品诠释方面可以和钢琴、

西洋交响乐合作,以协奏曲等更多新颖方式展现给观众。

虽然笛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表现力上也存在一些缺憾。欲提高笛子的整体艺术

性,必须使笛子自身的不足得以改善。如笛子多采用竹制,竹质使其发音清脆、婉转,但往

往面对笛子开裂等问题的困扰。此外,音域、半音阶等问题也是笛子制作者需要解决的。在

提倡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保持自身特色,加强与各音乐类型交流,十分重要。笔者认为,

笛子的魅力,乃积淀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及艺术探索的结晶,它的发展不应当是“截长补短”,

而应当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扬民族特色。

诚然,艺术创新的要求是由内而外的,是在本质上、内涵上、意蕴上的。任何外在形式

的花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未来作为走向国际化的笛子艺术,唯有坚持不断

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与其它乐器进行

更多交流与合作,以十二音体系、多调性音乐等作曲理念进行乐曲创作。

第四节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笛曲推广

“文革"期间,我国的传媒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其中主要以文字出版物和电台广播为

主,・但正是这样落后的传媒方式,却把美妙的笛声传进了千家万户。而在传媒手段日新月异

的今天,如何能够使广大民众再度领略笛子艺术的魅力,传媒的作用不可小视。

网络传媒已同渐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在欣赏音乐方面我们已

离不开互联网时,我们才意识到网络传媒是如此重要。以下主要分析其对笛子艺术的巨大传

播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数字化的笛子作品制作、传播和消

费模式,促进了笛子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如,点击率颇高的“中

国民族音乐在线”。所以,要鼓励、扶持网络等形式的笛子作品原创,促进广大笛子艺术工

作者网上交流,.使笛曲创作者和广大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笛

子作品。同时,在网上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如成立笛子艺术网站、举办网络音乐

节等。争取为民族音乐的新一轮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网络媒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概括来说其优势有三:其一, “具有传播覆盖面广、传播

速度快、实用性强、互动性强,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网络音乐保存的时间比广播、电视等

传统媒体长,便于作为资料收集、保存和查阅;其二,网络媒体是广大网民建言献策的熏要

平台。胡总书记说: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可以肯

定,一个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热潮已经掀起,大家可以在网上对喜欢和期待的笛子作

品尽情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三,网络媒体已成为主流媒体。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
到了二点二亿,就网民绝对数而言,已经越居世界前列。由此而伴生的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

再不断的扩大,网络媒体应走大众媒体的路子,服务于社会公众,我们则更要充分利用好网

络媒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发扬笛子艺术做好宣传工作。举个例子,人们可以用手机下载

欣赏笛子作品,还可以将笛子音乐用做手机彩铃,这些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优势。因此是人

们获取笛子艺术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是笛曲创作繁荣的重要载体。 ,

电视是年轻的大众传播媒体。凭借着图像和声音的直观性、灵便快捷的即时性以及无远

弗届的破空力,电视深入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电视音乐以一种最有冲击力的音乐形式,陶

冶着人们的情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承载力上,电视具有声音和活动画面的承载能

力,这使得各种音乐形式得以生动地在受众面前展现,为全方位的展示与表达提供了一个施

展的舞台。用它来传播笛子艺术具有以下优点:其一,声音、画面兼具,兼有报纸、广播的

优势,各种音乐的可看度、可听度最高。其二,普及率高,音乐的传播可深入各地区,广及

各阶层。无论文化高低、年龄大小,看电视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娱乐。借此,可

扩大笛子艺术的影响与普及。其三,动态画面,凭借先进的制作技术,最能强化音乐特色n 51。‘

当今笛子作品的创作思想是宣传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个大前提下,题材应该

说是广阔的,形式应该更多样。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笛子文化,从而对这种艺术增强兴趣。

如,中央电视台“国乐飘香”节目,选择的笛子演奏者均是国内演奏水平较高、影响力大的

演奏家,演奏曲目多为经典作品。他们的精彩演奏,使观众得到了高品味的欣赏,同时扩大

了笛子艺术的宣传。再如出现的新型音乐节目“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选手的演奏水平较

高且带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使观众的观赏兴趣大大增加。为了更好的增加音乐的影响力,陶

冶人们性情,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设了音乐频道,就此,笔者要强调的是,要利用好这个平

台,进一步弘扬笛子艺术的深厚魅力。对于笛子音乐,电视可以效仿戏曲电视。戏曲是一种

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原来的表现手段较单一。以前观众对其的审美趣味主要是听唱。很多

观众到剧场是昕戏,而非“看戏"。而现在,观众既可听又能看。他们要欣赏唱、念、做、

打、舞的戏曲综合美。使戏曲和电视艺术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观众的艺术欣赏。实际
上音乐电视对多种音乐形式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包装,如流行音乐及歌曲类的节目。相比之下,

对于笛子艺术所做的全方位展示还不够,还要在多样化上进行开拓。要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

优势。要特别注意笛子演奏的程式化和电视艺术生活化的要求相融合。

’广播,是传播媒体的家族中的一支主力军。在传播方式上,它“没有纸张,没有距离",

它把笛子作品以龟波形式传送,受众以听的方式接受讯息;在传播速度上,电波的速度是每

秒30万公里,它是迅速的;在重复能力上,同一首乐曲,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不断重复;在受

众接触时的投入程度上,可视情况而定,可以完全投入,也可以注意力较为分散(给大家举
XXV
个例子,比如我既可以坐下来专心收听广播,也可以边开车边收听);在创意承载能力上,

它非常适合承载笛子艺术。广播有其自身的强大优势:其一,传播迅速快。电波每秒绕地球

七团半,可以做到传收同步。同时通过FM(调频立体声)广播收听音乐,欣赏效果甚好。第二,

广播的覆盖范围广、听众人数多。它不受地域甚至国界限制,电波所及,都可收听。广播听

众不必像报纸读者那样必须要有一定文化。只要听得懂民族语言,喜欢欣赏优美的笛声就可

以收听广播,甚至盲人也可以收听。第三,广播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较少,如人们可以

一边做家务一边收听广播里的笛子作品;人们乘午上班时、骑车外出时,可以随时戴着耳机

收听。此外它制作简易。广播的作业只讲究录音,不象报纸、期刊需要制版、印刷,也不像

电视广告需要排演、录像、剪辑、录音、合成,它的制作过程较简易,花费也较少。n阳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里,收听广播的群体十分庞大,那么广大的广播工作者要在节目中

更多的弘扬笛子艺术,使悠扬的笛声能够时常在人们耳畔萦绕。

在进行笛曲推广时做到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尊重百姓的审美情趣。这样一

定会使笛子作品更加丰富的,笛子作品的丰富是整个笛子艺术走向繁荣的一个基础、一种标

志。只要作品丰富,就会有大批笛子演奏者和爱好者亲身实践,在经过演奏者自觉地和舞台

和观众和市场的结合,笛子作品必然会受到大众的认可,笛子艺术的将会迎来又一个繁荣。

第五节藉教育提高民众对笛曲的审美情趣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人的审美观都会呈现出相承、但却有差别的流变,新一代

人通过教育手段在继承前人审美观念的同时提高自己新的审美情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运

用教育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部分。我们可以抓住这两种教育方式来

扩大笛子艺术在民众中的影响,培养更多的笛子学习者和爱好者,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初等教育中,主要可以从激情引趣,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表现与创造力等

几个方面入手。对低年级学生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在

节奏、律动中去感知笛子作品的美。中等教育中,不乏热爱笛子演奏、有志于投身音乐事业

的勤奋学生和社会青年。他们希望能进入高等学校本专业学习深造,以使自己的笛子演奏水

平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应注意学习笛子艺术同时学习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备一

定的识谱能力;培养音乐听觉、音乐记亿和音乐感受能力,提高自己音乐表现能力;加强本

身的文学修养和扩大已有的知识面。高等教育中,主要通过专业音乐院校和一般综合大学的

音乐系(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这样的院校学生会在各个方面对笛子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XXVl
和掌握。使其毕业以后具备较高的演奏能力和相关知识,能够代表本专业的高水平。毕业后

投入到社会的各行业,在普及和提高笛子艺术的层面发挥较大作用。u刀

社会教育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通俗的特点。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笛子的娱乐教

育功能非常适合。笛子艺术的普及,就是把最急需且容易接受的群众文化提供给人们。在覆

盖面上要求普及到全体群众中占尽可能达到最广的面、最多的人员。价格低廉、携带方便、

演奏起来旋律优美的笛子,原本就被群众所熟知、喜爱,更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首选乐器,

良好的社会教育才能使笛子真正做到从民间走来又服务到广大的民众中去。

此外,无论是某民族独有的节日抑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节日,世代相沿成习,成为传统

都是民族精神、意志的体现。在这些节日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民族文化,普及笛子

艺术是非常难得的机会。n砌
结论

“文革"期间,笛子曲创作异常活跃且大量作品至今仍被笛子演奏家和广大笛子演奏爱

好者们所青睐,更重要的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其中有多部作品成为笛子独奏曲乃至民

族器乐作品中的经典,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而在现存文章很少分析此现象

的成因,关于“文革”人们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去看待这一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

“文革’’从政治层面上来讲遭到了人民和社会的否定。研究一段在政治上、文化上已经被否

定的历史时期内的艺术现象,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从艺术层面讲“文革"是有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而艺术和政治并不完全同步,表

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我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要突破政治中艺术的定义,回归到艺术本来的

面貌中来分析这一出现的、有其合理性的艺术现象。本文在民族音乐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比

较、+分析、对比等方法,’圈绕着“文革"笛曲创作的时代回顾、“文革"笛曲创作的音乐学

认识、及笛子曲创作的思考等三部分,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笛曲的创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讨论了它的产生、优点、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渐渐对本课题的

内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如对其基本音乐形态构成、基本发展与传播路径、基本艺术功能与

风格特征、基本研究成果与缺憾等,都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人们浮躁的心理愈加渴望艺术的抚慰;同时,也对艺术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笛子艺术要重新走向大众、得到公众的认可,必须要适应新时期的审美趋向和

要求。一位哲人说过,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们探讨文革笛子作品,就是为今后笛曲创作的

繁荣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胡耀邦[N].人民日报,1980年12月15日.

[2]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十年[A].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四十年的回顾

与思考[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

[3][6]戴知贤.我国文化思想战线的四十年[A].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四十年

的回顾与思考[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黜…
[4]吴菲——“文革"十年是艺术沙漠?[N].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3日.

[5]梁茂春《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l 986年第

4期.

[7]树蓬、曲Jh义.笛子教学曲精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

[8]胡结续.竹笛实用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9]汪毓礼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

[10][13]胡小满.中国民间音乐[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l版.

[11]胡小满、段学军、吴顺章.《冀西抗战作曲家群及其歌曲创作初探》[J].河北师范

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2]屠式瑶. 【致笛韵网友】.笛韵网.

[14]王如湘、廖玉麟.《音乐创作灵感刍议》[J].音乐创作,2006年第三期.

[15].[16]雪琴广告播音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7]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6月第l版.

1183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XXI)(
后记

从孩童时代初学笛子时的咿咿呀呀,到如今撰写笛子的专业论文,转眼之间,我从事笛

子演奏与教学已近二十年。在感叹流年似水的同时,也为因有一支竹笛陪伴倍感欣慰。回想

昔日求艺路程,慈母良师的苦心培育之恩涌上心头。1995年,怀揣着曾给自己带来无数斑斓

梦想的笛子踏上了去往天津的求艺列车。当恩师那和蔼、慈祥,极具大师风范的面庞出现在

眼前时,更加坚定了我向艺术峰巅攀登的决心。他就是著名笛、箫、埙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陆金山教授。由于得到了先生的偏爱与真传,我学会了南北各派的多首笛曲,对“文革”时

期的笛子作品有了实际演奏经历和初步的认识。

步入大学,仍将笛子演奏作为立命谋生之本。四年苦练之后,于2003年进入中国音乐学

院进修深造,师从张维良教授。承蒙先生的悉心指教,在笛子的演奏技巧上有所开悟与提高。

对于笛子演奏艺术有了整体上的认识;面对“文革"时期笛子特有的艺术现象,开始了萌动

的思索。

时下,师从胡小满教授接受研究生教育,在受到“民族音乐学’’理论洗礼之后,又在理

论上对笛子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亲近和认识。沐浴民族音乐学之光,欲将“文革笛曲创作研究"

作为研究生学习的研究课题,并愿借文化人类学、音乐学理论之光,结合自己多年的笛子学

习与教学的感悟,就这一学术命题展开了学理探讨。

‘这两年来,‘本人以撰写此论文为契机,悉心研究有关“文革’’时期的相关知识。期间在
论文选题、框架结构的调整、全方位的修改与定稿等方面均得到了导师胡小满教授的指导。

为了增强文章的学术性,还对笛界名家们进行了拜访。对各位老师们的支持与培养,我只有

在此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祝愿和祈祷。另外,正是由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文论、成果之启发,奠

定了课题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虽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以认真的态度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由于学识所限,文章中

定会有很多的不足。在此真切希望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把这项

课题完成的更好。既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又对笛子这项民族艺术的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刊发时间 刊物级别 署名次序

《再谈笙吹奏中的气 《中国音乐》 2007年3期 国家核心


息与吐奏》 期刊

《准确掌握民族器乐 《中国科学学报》 2007年4期 省级 独立

作品风格的方法》

《二胡初级演奏阶段 《中国科学学报》 2007年7期 省级 1

遇到的几个问题》

《竖笛演奏教学中学 《河北教育》 2007年9期 省级 独立

生创造力的培养》

《竹笛在我国北方地 《中国科学学报》 2007年8期 省级 独立

区使用中的保养问题》

XXXl
附录

“文革”时期的活页笛于曲谱
“文革”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下乡演出中,参加生产劳动,向工农兵学习.积累生活经验

“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
1975年3月18日俞逊发演奏歌儿献给解放军

笛子与民间歌舞融合的演出形式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j磊蠹移

笛子与乐队的协赛

]《
一!I一艘惦脚烈—甑
女子十二乐坊演出剧照
“文革”笛子曲的创作研究
作者: 韦建斌
学位授予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41062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8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