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

前 言

随着运营商全业务化的发展,运营商的网络和业务在加速向基于 IP 的全业
务网络演进,支持话音、视频、数据、移动等多重业务承载的多业务承载网络
的基础技术和部署方案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报告将从技术要求、
支持的业务和应用、网络结构等方面描述多业务承载网,并列举当前国际上几
种代表性的实现方案。

本研究报告对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需求、演进过程和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描述。
对于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政府的管理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报告由 IP 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网络协议系统与设备工作组
提出,IP 与多媒体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通过。
目 次
1. 范围说明......................................................... 3
2. 定义与缩略语..................................................... 3
3.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的技术要求 ...................................... 4
3.1 高层次的技术要求 ............................................ 4
3.2 支持的业务和应用 ............................................ 5
3.3 IP 多业务承载网架构的需求.................................... 7
3.3.1 商业模型的需求......................................... 7
3.3.2 计费模型的需求......................................... 7
3.3.3 支持各类应用的需求..................................... 8
4.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网络结构 ....................................... 12
4.1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总体结构................................... 12
4.2 IP 多业务承载网架构的演进................................... 13
4.3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参考模型和功能模块......................... 15
4.3.1 多业务承载网的参考模型................................ 15
5.3.2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功能模块 ............................. 17
4.3.3 几种主流的以太汇聚网络的概述.......................... 19
5. 参考文献........................................................ 21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研究报告

1. 范围说明
运营商的 IP 承载网络由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等部分组成。由于历史演
进、部署成本和运营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于骨干网部分,常见的情形是存在
二个或多个骨干网,例如一个开放性的互联网和一个封闭性的电信业务专网。对
于接入网,一般存在多种接入网络并存,例如基于 DSL 技术的铜线接入网络,基
于无源或有源光接入技术的光纤接入网络,基于 WiFi 的无线接入网等。对于城
域网,总的目标是建成一个支持多种接入方式、支持多个骨干网络的全业务承载
网络。

接入网1
互联网

城域网
接入网2

电信业务专网
NGN/IMS、IPTV等

接入网3

图:端到端的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示意图

对于端到端的全业务承载网络来说,城域网部分是关键环节。本文内容限于
城域网部分,技术要求和网络架构主要参照 Broadband Forum 的相关技术报告和
工作草案的内容,基础技术部分参照 IETF、IEEE 和 ITU-T 等相关技术规范。
策略控制架构是多业务承载网动态 QoS 管理里的关键内容,但由于这部分内
容涉及 3GPP、TISPAN、BBF 等多个标准组织的工作,受 3GPP 的影响更深,在本
文里暂时仅作初步描述,更进一步的工作留待以后补充。

2. 定义与缩略语
BBF:Broadband Forum
BNG: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
BRA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
PW:Pseudo Wire
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PBB-VPLS:VPLS with PBB extension
PBB:Provider Bridge Backbone
PBB-TE:Provider Bridge Backbone with Traffic Engineering
MPLS-TP: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Transport Profile
NSP:Network Service Provider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L2VPN: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L3VPN: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DSL:Digital Subscriber Network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
EVC:Ethernet Virtual Connection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3.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的技术要求

3.1 高层次的技术要求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具备语音、视频、数据和移动等多重业务的承载能力,
同时支持个人用户和政企用户,并支持各种主流的业务和应用部署模型,是面向
多业务融合的 IP 承载网络。一般来说,多业务城域网应支持以下的高层次技术
要求:
⚫ 支持多种商业模型,支持多种计费模型
⚫ 支持 IPTV、VoIP、游戏和移动回程等新型应用,支持传统的 TDM 应用
⚫ 在单一的用户接入线路上支持多种应用和多个目的地
⚫ 支持 L2VPN 和 L3VPN
⚫ 支持批发型业务,支持 L2 连接,可按 NSP、ASP 或不同流量方向进行流量聚

⚫ 提供高速连接,支持高带宽应用
⚫ 支持动态的带宽按需分配(Bandwidth on Demand)
⚫ 支持 IPv6,支持 IPv6 和 IPv4 的接入和业务以及二种协议的互通
⚫ 支持 QoS,提供双向的 QoS 差异化,支持 QoS 的动态按需调整(QoS on Demand)
⚫ 支持组播
⚫ 支持内容分发和缓存
⚫ 网络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 支持用户的游牧性接入
⚫ 具备用户认证、授权和统计功能
⚫ 支持多种接入技术,包括 PON、点到点光纤、各种 DSL 技术、以太技术、无
线接入技术等
⚫ 支持分层的业务部署、网络管理和业务管理模型,支持 IMS 和 Web Services
等业务部署架构,支持基于策略的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业务控制。支持网络
管理接口和业务管理接口向第三方开放。网络和业务部署模型基于面向服务
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 支持业务等级管理
⚫ 具备安全性

3.2 支持的业务和应用

在本文里,“应用”是指 OSI 参考通信模型所定义的第 7 层实体,用户通过


应用设备所提供的用户界面(例如声音,显示屏,游戏杆,遥控器等)来体验应
用。各种应用可以互相联系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价值。
“应用”与“业务”
这两个概念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在某些定义下,业务指基础的网络服务,例如
认证服务、接入服务等,而“应用”是指组合了多个基础网络服务的、面向终端
用户的集成服务。而在另外一些定义下,
“业务”和“应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如果希望更细致地加以区分,那么“业务”一般是指较
为基础的应用,例如话音、IPTV 或宽带上网,而“应用”指更复杂的集成业务,
如即时消息等。在本文里,对“业务”和“应用”不加区分,在很多地方二者均
按习惯使用,可以互相替换。以下是 IP 多业务承载网可能提供的各种应用:
⚫ 互联网业务
 商用互联网应用,如 Email,HTTP,FTP,HTTPS,IPSec 等
 家庭互联网应用,如 Email,HTTP,FTP,HTTPS 等
⚫ 话音业务
 IP 电话
IP 多业务承载网必须能够支持端到端的 IP 电话服务,在 IP 电话与传统电话
服务之间保持互通。对于 IP 电话与传统 POTS/ISDN 电话的互通,二者之间应作
适当的媒体和信令转换。IP 电话的质量和可靠性应达到当前的 POTS/ISDN 电话
的水平。
 为传统话音提供到 PSTN 的接入手段
对于用户侧仍是传统 POTS/ISDN 话音设备的情况,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提供
用户侧设备到 PSTN 的仿真电路接入
⚫ 视频业务
 视频广播:基于 IP 网络开展的视频广播业务,由运营商决定节目内容和
顺序,用户以频道的方式订购节目。为节省带宽,IP 多业务承载网必须
支持组播。
 视频点播:用户可通过运营商的电子节目单随即选择播放内容和播放时
间。
 按次付费电视(Pay Per View):用户通过网络或电话从运营商订购特定
的视频节目,该节目在同一时间向所有订购的用户播放。按次付费电视以
组播的方式传送。
 推送视频点播:把视频节目下载到本地存储,用户可在后续的任意时间播
放。
 互联网视频:从互联网把视频内容下载到各种终端,如 PC、视频播放器、
手持游戏机等,用户可在后续的任意时间播放。
 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把实时教育视频传送到远端学生处,学生和教师之间
可以进行远程实时互动通信。
 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用户从 PC、机顶盒和专用终端上发起可视电话和
视频会议。
 客户端作为视频源的业务:源自客户端的视音频作为内容源,有权限的公
众用户可以订购这些内容,例如家庭安全监控、儿童监控、视频博客等。
 交互式电子节目指南:交互式节目指南除了基本的帮助用户查找节目的功
能以外,还提供一些额外的交互式应用,例如节目评论等。
 视频播放控制:允许用户对广播和点播节目进行播放控制,例如播放、暂
停、录制、停止等。
 公众通告插播:在正常的视频节目里插播视频和音频的公众通告。
 选择性字幕播放:允许用户选择性地播放字幕。此业务也可用于信息服务,
例如股票信息、新闻等。
 定向广告:在视频流里插播定向广告,根据不同的广告分类标准在不同的
用户群播放,例如根据地理位置或用户兴趣进行分类播放。
⚫ 在线游戏:多人在线实时游戏
⚫ TDM 业务:在一定时期内,数字 E1/T1 专线仍是的重要业务,IP 多业务承载
网应能提供 TDM 电路仿真业务
⚫ P2P 业务
 P2P 文件下载
 P2P 会话服务
 P2P 流媒体
 P2P 协作性应用
⚫ 电信监管机构所要求的应用
 合法监听和数据截获
合法机构应能够截获每个网络接入点和用户的单向或双向数据,可截获所有
数据或仅部分数据流。被截获的数据应能实时复制并传送到远程的合法监听机构
 紧急服务
到紧急救助中心的数据传送应具有最高的优先级。VoIP 业务应具备紧急服务
能力,即时消息、聊天、电子邮件、网页浏览也应逐渐提供紧急服务能力。紧急
服务应对所有用户开放。当用户连接了紧急服务时,网络应提供用户的物理位置
以便救援,不管随后用户的操作,网络应一直维持用户连接,直到网管人员清除
该连接。
 网络中立性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该具备网络中立性的技术手段,应满足未来可能的监管要
求。

3.3 IP 多业务承载网架构的需求

3.3.1 商业模型的需求
⚫ 支持在网络上逐步加载各种新业务,加载新业务时无需对基础承载网络作大
量更新改造
⚫ 支持用户接入环路的开放,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单一接入环路接入多个 NSP
和 ASP
⚫ 支持网络通过差异化的承载服务来从用户或 NSP/ASP 获得差异化的收入
⚫ 支持接入网的开放,支持信息和通信服务从封闭的垂直应用模式向基础设
施、网络服务、内容聚合、业务提供等水平分层的开放模式演进

3.3.2 计费模型的需求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通过业务统计、接纳控制、计费数据生成等手段来支持
以下的不同计费模型:
⚫ 承载网络信任应用系统,由应用系统主导计费
如果应用提供商是网络提供商所信任的,例如应用和网络都属于同一运营
商,那么承载网络不必直接收集计费信息,可通过应用系统的计费信息导出承载
网络的计费信息。用户向应用提供商付费,而应用提供商向网络提供商转移支付
网络承载的费用。
⚫ 向应用提供商提供承载网络的计费服务
如果应用提供商与网络提供商是互相独立的,那么网络提供商应向应用提供
商提供计费服务。常见的计费模型有:在一个计费周期的固定计费,按资源消耗
(时长、流量、带宽和 QoS 等级等)精确计费,按业务等级协议的分级固定计费,
或混合计费模式。
⚫ 向用户提供承载网络的计费服务
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都是向 ASP 或 NSP/ISP 订购服务,隐含地包括该服务所
需的承载网络资源,再由 ASP 或 NSP/ISP 向承载网络转移支付承载费用。然而在
某些情况下,承载网络也可为用户提供一些独立的增值服务,例如在下载大文件
时临时增加带宽,网络提供商可为这些增值服务进行计费。

3.3.3 支持各类应用的需求
⚫ 支持传统应用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支持目前由 PSTN 提供的话音业务,支持商用客户、移动
基站回程的 TDM 电路业务,应在分组网络里具备话音业务和 TDM 业务的高可用性
和服务质量,应在 PSTN 话音和 IP 话音之间提供媒体和信令的互通,应在传统
TDM 网络和分组网络之间提供 TDM 仿真业务,应具备适当的同步机制来支持 TDM
业务。

⚫ 支持 IPTV、IP 话音、游戏等实时业务
IPTV 是在分组网络上提供的、以视频为主兼具其他形式的互动多媒体业务,
IPTV 可以通过单播或组播承载。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 IPTV 业务,并且业务体
验质量应不低于有线、卫星等其他形式的数字电视。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 IP
话音、网络互动游戏等低延时、低抖动业务

⚫ 单一用户环路支持同时支持多个应用和多个目的地
用户应能通过单一接入线路同时接入多个不同的 NSP/ISP 和 ASP,这使得用
户在接入 ISP 的同时,还能接入其他网络(例如公司内部网络)和应用。用户的
接入线路应能既支持家庭接入,也支持商用接入。
对于单一 NSP/ISP 网络里支持所有的应用的情形,IP 承载网络只需要简单地
路由用户的流量,就能在单一用户接入线路上支持多个应用和多个目的地。为了
便于对不同 NSP/ISP 和 ASP 进行差异化,也可把不同应用和不同目的地部署在不
同的 NSP/ISP 和 ASP 网络里,这时用户或用户的不同设备可通过不同的隧道接入
不同的 NSP/ISP 和 ASP。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能对不同应用的流量进行分类和差异化转发。

⚫ 支持 L2 和 L3 VPN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支持 L2 和 L3 VPN 业务,VPN 应支持点到点、点到多点、
多点到多点等拓扑。VPN 应在共享介质上提供动态隧道接入,为游牧性用户提供
认证和安全接入,有效支持组播,具备 QoS 支持。

⚫ 支持动态配置带宽的需求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按需动态配置带宽(Bandwidth on Demand),即能够
根据应用、目的地和用户的请求,动态改变线路、虚连接(或 VLAN)或会话的
带宽,带宽动态改变的响应时间应是接近实时的。按需动态配置带宽应与资源接
纳控制机制相协调。IP 多业务承载网应能在接入线路的多个 NSP/ISP 连接和 ASP
连接之间分配和调整带宽,并可动态改变各自的带宽占用情况和优先级。
动态带宽模型应支持以下两种动态带宽配置模式:
简单带宽分配模式:对于共享承载了 NSP/ISP 和 ASP 的线路或虚连接,ASP
可以完全占用其全部带宽。但是仅在 NSP 会话未使用分配给它的带宽时,ASP 会
话才能占用它。
优先级和动态带宽共享模式:ASP 会话允许占用部分或全部的 NSP 会话带宽,
它对分配给 NSP 会话的带宽的占用优先级可配置为大于、等于或小于 NSP 会话。
同样地,高优先级应用也应能抢占低优先级应用的带宽。

⚫ QoS 需求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能在网络层对不同的业务等级进行差异化,包括对上行流
量和下行流量进行双向差异化,应能在应用层对不同的业务等级进行差异化。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既支持相对 QoS 等级,即基于流量分类的相对优先级,而
不对带宽、延迟、抖动、丢包率、误码率等 QoS 参数作严格限定;也应支持有保
证的 QoS,即对带宽、延迟、抖动、丢保率、误码率等全部或部分 QoS 参数作严
格限定。IP 多业务承载网应能对某些业务提供相对 QoS,对另一些业务提供有保
证的 QoS。QoS 等级的设置可以是信令控制的,也可以是业务管理系统预配置的。
IP 多业务承载网可以信任、也可不信任进入流量的 QoS 标记;可以保留、也
可重新标记进入流量的 QoS 标记。IP 多业务承载网应能对动态分配源/目的地址
和端口号的应用提供 QoS 支持。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流量测量、分组标记、排队和调度等机制,应支持各
种二层 QoS 标记和 IP QoS 标记的互相映射。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能为不同业务和应用收集与 QoS 相关的业务统计信息,包
括时长和流量。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在网络资源的统计复用基础上为各类业务和应用提供承
载。应能在不同的业务和应用会话或流之间划分带宽和网络资源,能为应用层会
话提供资源预留的控制机制。资源预留的控制机制应能根据现有的网络状况或策
略定义,接受或拒绝应用层会话对带宽或特定 QoS 的网络资源的请求,并为应用
层会话提供适当的反馈信息。资源预留机制应同时考虑单播和组播流量。资源预
留机制应独立于业务和应用,也独立于 IP 传送层。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流量工程。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动态按需 QoS 设置(QoS on Demand),用户会话和应
用能按需动态选择相对 QoS 或有保证的 QoS,并请求相应的带宽、丢包率、抖动、
延迟等 QoS 参数。动态改变 QoS 的响应时间应是接近实时的。
动态按需 QoS 要求网络为用户或应用层提供 QoS 信令,或网络应具有动态识
别用户会话和应用的机制,以便按预定的策略提供相应的 QoS 等级。另外网络还
必须具备网络资源管理和分配、动态下发 QoS 配置参数、应用会话结束后释放被
占用的网络资源的机制。因此,按需动态 QoS 能力也是与资源预留和会话控制
机制紧密联系的。

⚫ 组播需求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支持针对家庭和商业用户的组播。组播控制的主导权在
网络,来自用户的组播控制消息的优先权较低,可被改变或忽略。应支持组播用
户管理和认证、授权、计费,应支持时长/流量计费和预付费/后付费。组播流量
的接纳控制应与单播流量统一考虑,资源预留和接纳控制应是动态的、接近实时
的,应用层在动态申请组播时,无论成功或被拒绝都应得到显示通知。网络应为
每个组播组提供成员的统计信息。

⚫ 内容分发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在网络边缘提供内容缓存,内容分发的策略即可是集中
式的,也可使分布式的。

⚫ 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应不低于所承载业务和应用的可靠性
和可用性。关键的节点和链路应冗余配置,应支持环形拓扑和多归连接以提高可
靠性。网络应支持自动故障检测和快速切换机制,以支持高可用性的业务和应用。

⚫ 支持游牧性接入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支持游牧性接入,允许用户在常用接入点以外接入网
络。游牧性接入并不要求用户的应用会话在接入点切换时仍保持连续,例如对于
WiFi 接入点的切换。如果把游牧性扩展到不同运营商的接入点,要求运营商之
间具备漫游协议。

⚫ 支持认证、授权和统计计费
IP 网络应支持多种方式来识别和认证用户,支持通过电路、用户会话(PPP
会话、IP 会话、VPN 隧道等会话)、无线接入的设备附着等方式来认证用户,用
户会话可通过家庭网关、终端等设备发起。网络应能识别用户接入设备的类型和
发起会话的地点,通过认证后分配的 IP 地址应与用户身份信息、接入设备信息
绑定,以便通过 IP 地址回溯到用户。网络的认证过程应支持用户的游牧性接入,
即允许用户从接入网的不同地点接入进行认证,未来还应允许用户漫游到其他运
营商的接入网进行接入和认证。

⚫ 支持各种用户流量汇聚方式和各种接入技术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能够为不同类型的 NSP 和 ASP 提供不同类型的用户流量
汇聚方式,例如批发型和 L2 型。批发型的流量汇聚指接入网根据用户的显式选
择或用户等级,把用户流量分别转发到若干不同的 NSP。L2 型的流量汇聚指接入
网为 ASP 提供 L2 接入。对于不同的流量汇聚方式,接入网应能提供不同的流量
汇聚特性和 QoS 处理方式。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支持多种接入技术,例如各种 DSL 技术(ADSL、VDSL、
SHDSL 等),光接入技术(PON 和点到点光纤),无线接入技术(WiFi 和 WiMAX),
以太网接入等。

⚫ 网络管理和业务管理
管理架构必须是开放式和模块化的,网络管理和业务管理架构应符合面向业
务的架构,以便于多供应商环境和后续扩展。目前业务部署的模型主要有 IMS
和 Web 服务,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能同时支持这两种业务模型的部署。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提供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和接口。网络管理指静态的
对网络特性和性能的配置,网络响应的时间较长,配置起作用的时间也较长,网
络管理为运营商提供了控制网络基础特性的手段。网络控制指动态的对网络特性
和性能的配置,网络可以实时或接近实时地动态响应配置操作,配置起作用的时
间也较短,一般存在于某个用户会话或应用的时间内,网络控制为用户、应用提
供商或第三方提供了控制网络的临时手段。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必须支持业务等级管理以确保满足业务等级约定。业务等
级约定一般涉及网络的可用性、可靠性、延迟、抖动、丢包率等网络质量指标和
运营商响应时间、业务恢复时间、业务配置时间、业务门户的可靠性等运营指标。
运营商必须能够提供关键的网络质量指标和运营质量指标,以支持业务等级管
理。
IP 多业务承载网络应能为动态会话的时长、流量和 QoS 参数进行统计,以便
为动态会话提供详细的计费依据。

⚫ 安全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为用户、应用提供商以及自身提供安全功能。为了提供可
扩展的安全解决方案,应在网络的适当位置部署安全功能,以提供对拒绝服务、
分布式拒绝服务、业务盗窃、非法访问等安全攻击的防护。安全机制应具有恰当
的复杂度,所耗费的资源也应与风险级别和业务价值相适应。安全机制应能维持
用户、应用提供商、网络提供商之间的信任机制。

⚫ IPv6
IP 多业务承载网应支持 IPv6 协议,在 IPv4 向 IPv6 过渡阶段应支持
IPv4/IPv6 双栈。
4.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网络结构

4.1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总体结构
IP 多业务承载网总体上应符合三层架构的模型,可采取“网络层 + 中间控
制层 + 应用层”的三层模型,分成“网络层”、“公共的业务使能层”和“应用
层”等三个层次。

Conversational
Conversational Game
Game Video
Videoon
ondemand
demand
services
services service
service (VoD)
(VoD) service
service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layer communication

SLA control QoS on demand AAA Settlement

Service
Service Network
Network / / Network
Network AAA
AAA Accounting
Accounting// Content
Contentsecurity
security //
Provisioning
Provisioning Element
Element Resource
Resource Billing
Billing DRM
DRM
Management
Management Control
Control
“Common
enabling Service
services” layer communication

Q M QoS
Policy Enforcement
A10-ASP
Network
layer ASP
ASP

Access
node NSP
NSP

Home
Home Access/Aggregation/Regional
Access/Aggregation/Regional Backbone
Backbone
network
network
U Network
Network
A10-NSP network
network

图:BBF TR-058 和 TR-144 的宽带多业务网络模型


“网络层”就是指 DSLAM、BRAS/BNG、Router/Switch 等物理网络设备。当
前,大多数城域网在网络层已部署了大量的设备,最欠缺的是对现有资源的管理
和整合能力。
目前主要有两个驱动力推动宽带网络向完整的三层结构演进,一个是 VoIP、
IPTV、实时在线游戏等高 QoS 应用,另一个是新兴的 P2P 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的尽
力而为的宽带业务模式的冲击。高 QoS 应用对网络提出了 QoS 和动态资源管理的
需求,新兴的互联网业务对承载网提出了所谓的“业务识别和控制”的需求。在
这些新应用的推动下,三层结构的网络模型可望更快地成熟。
在“公共的业务使能层”里,应实现以下一些功能:
⚫ 网络和网元管理功能
⚫ 网络资源控制功能
该功能集中管理网络带宽资源,对用户和应用按需分配带宽,避免资源冲突.
在本文里,网络资源控制与策略管理是同义的,即策略是用户/应用用来管
理、使用、监控网络资源的手段,策略决定了用户/应用对于网络资源使用的授
权、网络设备对用户/应用流量进行转发和统计的行为。策略服务器或控制器与
网络资源管理器或控制器都指同一网络功能。该功能也与 TISPAN NGN 里的资源
接纳控制功能(RACF),或 3GPP 的策略控制规则功能(PCRF)相同,都是指承载
网的策略定义点。
⚫ 认证、授权、统计计费
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和应用,除了常规的网络接入认证以外,将来还需要考
虑对用户设备和应用的认证。承载网应能统计业务和应用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
况,并提供给应用提供商以便输出详细帐单。网络资源控制功能应能够根据实时
业务统计而触发由策略预定义的事件。在资源预留的过程里,网络资源控制功能
应能与统计和计费功能进行交互。
⚫ 业务配置工具
提供根据用户所订购的业务组合进行网络配置的工具。
⚫ 用户自配置的业务门户
⚫ 共享的用户和业务数据库
由网络提供商维护,用户和应用提供商可以访问。例如,用户接入线路的最
大可持续带宽作为该用户的一项属性,可以被 IPTV 应用所访问,以确定该线路
是否支持某种视频业务。
⚫ 业务等级管理。
收集和统计业务性能参数,提供网络性能报告。
⚫ 内容分发
为了更好地提供数字媒体的分发性能,网络提供商可能需要在网络中部署内
容缓存节点,或在承载网设备里集成内容缓存功能,并主动介入到内容的奋发管
理过程里。
⚫ 内容的完整性、安全性和数字版权管理
该功能保证内容以内容所有者可接受的方式,安全地传送到用户处。

4.2 IP 多业务承载网架构的演进
IP 多业务承载网架构的演进主要受业务演进的推动。网络业务从早期单一的
互联网业务起步,以后逐步引入了要求 QoS 保证的多媒体业务,典型的如 IPTV
业务,现在正向支持多重播放的多业务或全业务承载的目标演进。在固定多业务
承载网发展过程中,BBF 的一系列技术报告立足于固网运营商的存量网络资产,
提出了比较适合固网运营商的网络演进途径。
BBF TR-059 结构是最早提出的网络结构,它的主要立足点是充分利用运营商
存量的铜线接入资源和 ATM 城域汇聚资源,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TR-059
的主要内容是通过 ATM 汇聚网络和 IP 业务网关 BRAS 来为 DSL 铜线接入网提供流
量汇聚和接入管理。TR-059 没有改造底层的接入网和汇聚网部分,提供 IP 业务
的成本较低,比较适于初期较低带宽的互联网接入业务。
BBF TR-059 结构

随着网络带宽需求的增加和更高等级的 IP 业务的需求(例如组播),ATM
汇聚网已不适合作为端到端 IP 业务的底层承载网络,于是提出了 BBF TR-101
结构,即在存量的 ATM 汇聚网以外,新建以太汇聚网络,作为高等级 IP 业务的
承载网;而低等级的存量 IP 业务仍暂时承载于存量的 ATM 汇聚网上,仍接入存
量的 BRAS。鉴于高等级 IP 业务的接入网关要求更高的性能,一般需要在存量的
BRAS 以外新增 IP 业务网关来接入高等级的 IP 业务。在 TR-101 里,IP 业务网关
统称为 BNG。BNG 是由 BBF 所定义的具备接入管理和会话控制功能的边缘路由器,
包括了 BRAS、SR、VPN PE 等设备。

ASP/BB
Network
Gateway A10-ASP

L2TP
NSP1 L2TS
A10-NSP
User1
BB Access
IP - QoS Ethernet Access
NSP2 Network Node MDF NID CPE
IP Aggregation Loop
A10-NSP Gateway (DSLAM)
User2
T
IP - QoS V
ASP1 Customer Prem. Net
A10-ASP Access Network
Regional Broadband U
Network

Aggregation Network

BBF TR-101 结构

TR-101 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以太汇聚网和 IP 业务网关 BNG 来为 DSL、PON 等固


定接入网络提供互联网、IPTV 等多业务接入和汇聚。考虑到存量的 BRAS 和 ATM
汇聚网络的存在,TR-101 构想了“多边缘和多平面”的演进模式,即接入网同
时存在存量 BRAS 和新的 BNG 等多种边缘设备,同时存在 ATM 汇聚网络和新的以
太汇聚网络等多个承载平面。对于中国和亚洲很多地区,ATM 存量资源较少,代
替 ATM 网络的是有一些存量的以太交换机组成的汇聚网络,这些存量的以太交换
机网络的可靠性、可管理性和 QoS 性能比较弱,并不符合 TR-101 所设想的以太
汇聚网的要求。因此在这些地区,仍需要部署新的电信级以太汇聚网,以符合多
业务网络承载的需求。
由于在 IP 多业务承载网里以太汇聚网络部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TR-101 并
没有明确以太汇聚网络的具体技术和结构,这个工作留到了新的 WT-145 来完成。
WT-145 仍在撰写的早期,但目前其结构已基本明确。

4.3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参考模型和功能模块

4.3.1 多业务承载网的参考模型
BBF WT-145 在 TR-101 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主要的工作是细化各节点的
功能模块,特别是明确以太汇聚网络部分,另外可能更新或增加一些参考点的定
义。TR-144 为多业务城域网定义了需求和高层参考模型,WT-145 将在此基础上
确定网络结构的细节,并满足 TR-144 的需求。WT-178 将在 WT-145 结构的基础
上明确定义各物理网络节点的需求。在完整的业务和应用部署模型里,策略架构
是上层业务和应用与下层承载网络相结合的关键组件,目前涉及策略架构定义的
标准组织主要是 3GPP、TISPAN 和 BBF,其中 3GPP 的作用最为关键。

TR-144 宽带多业务网络参考模型

WT-145 U 接口的协议栈
U 接口是客户端设备与局端设备之间的接口,U 接口应支持以下的物理层技术:
⚫ ADSL1 - ITU-T G.992.1
⚫ ADSL2 - ITU-T G.992.3
⚫ ADSL2plus – ITU-T G.992.5
⚫ VDSL2 – ITU-T G.993.2
⚫ DSL 线对捆绑 – ITU-T G.Bond(ATM 传输 G.998.1,以太传输 G.998.2)
⚫ E1/T1 – native 或 ATM 封装
⚫ POTS/ISDN
⚫ 以太
⚫ 固定无线 – WiMAX 或 WiFi

U 接口的各种应用场景:
铜线接入环路支持 ATM 封装
a:IP over Ethernet over ATM
b:PPP over Ethernet over ATM
c:IP over ATM
d:PPP over ATM
铜线接入环路直接支持以太封装
e:IP over Ethernet
f:PPP over Ethernet
g:在铜线接入环路上直接提供以太业务,例如通过 VDSL2 或 SHDSL 提供以太专
线
h:接入环路物理层支持以太传输,例如以太交换机(通过光纤或五类线)接入
i:铜线接入环路支持 POTS/ISDN 接口
j:铜线接入环路支持 E1/T1 接口,指分组网络提供电路仿真接入
k:铜线接入环路支持 ATM over E1/T1 接口,例如为移动基站回程
l:WiMAX 和 WiFi 提供固定无线接入

A10 接口是城域网与 NSP/ISP、ASP 的接口,接口类型可以是 IPoE、Ethernet、


L2TP,也可能是更复杂的伪线封装接口。

V 和 W 接口:V 接口是接入节点和以太汇聚网的接口,W 接口是以太汇聚网和 BNG


的接口。如果没有以太汇聚网,即接入节点直接接入 BNG,那么 W 接口退化成 V
接口。

WT-145 V 接口和 W 接口的协议栈

注:上图的“Some 802.3 Phy”指某种以太传输技术,可能是原始的以太传输技


术,也可能是某种增强的以太传输技术,例如基于 VPN 的以太传输技术——以太
伪线、PTN 传输技术、802.1ah 以太传输技术等。d 场景代表城域网为 PSTN 节点
提供 E1/T1 接口来接入 VoIP 语音中继网络。E 场景代表城域网为接入节点提供
E1/T1 仿真电路。

5.3.2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功能模块

Regional Access U
A10

SM
L3
ASP / NSP
e.g. Internet IWF IPAgg Business
IPTV, VoIP, PSTN Router
SI-NNI
SM SM
Residential
NSP L2
Gateway
e.g. Ethernet IWF L2Agg EF L2Agg L2Agg AC2 NT
PSTN NNI NNI SNI
IWF IWF IWF Customer
Located
Equipment

Legacy
L1 Terminal
ASP / NSP L1 Transport AG1 AC1 NT

SNI:分组接入节点与L2汇聚功能的接口
SI-NNI:L2汇聚功能与IP汇聚功能的接口
注1:上述参考图并不排除区域网络的功能模块被用于接入网络
注2:实际部署并不要求所有功能模块必须存在

图:WT-145 宽带多业务网络的参考功能模块和参考点

NT 功能模块(Network Termination):本功能模块提供运营商网络和客户网络
的接口,位于客户侧,一般是运营商所控制的最末端设备。
AC1(Layer 1 Access)功能模块:本功能模块终结接入环路,例如终结接入光
纤,可能具备交叉连接功能。详细描述和需求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AG1(Layer 1 Aggregation)功能模块:本功能模块提供一层的汇聚和复用功能。
详细描述和需求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AC2(Layer 2 Access)功能模块:本功能模块终结 DSL、PON 等接入环路,并把
由线路物理端口或由 VLAN、GPON GEM 端口等虚拟端口所标识的一个 NT 的所有上
行流量映射到一个 S-VLAN 或 S-VLAN/C-VLAN 组合里。
L2Agg(Layer 2 Aggregation)功能模块:本功能把多个不同用户的流量映射到
一个二层的传输连接——EVC 里,该 EVC 可通过一个全局的业务实例标识来表示。
EVC 业务实例标识可由上游的功能模块通过各种手段来识别,并不一定要随着客
户业务一同传输。
IPAgg(IP Aggregation)功能模块:本功能终结二层域(EVC),其后将基于 IP
地址汇聚和转发客户业务。
EF(EVC Forwarding)功能模块:连接二个或多个 L2Agg 功能模块的二层传输转
发功能模块。本功能模块完全根据 EVC 业务实例标识来转发,而不管所承载的业
务流量。EVC 业务实例标识并不一定随同分组一起传送,但可在每个 EF 功能模
块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检测出来。EF 功能模块可通过带内的控制信息或带外的
管理信息来建立自身的转发表。
SM(Session Management)功能模块:本功能把来自同一个用户或接入线路的所
有不同的业务流关联成一个用户会话,具体的关联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分析
不同流的控制信息,或直接分析不同流的流量信息。本功能模块与用户管理数据
库、策略管理服务器进行交互。

IP 多业务承载网的功能模块分类:
接入功能模块:终结用户接入环路,传输、复用、交换、转发和策略执行
⚫ L2 接入入功能模块(L2M)

汇聚功能模块:传输、复用、交换、转发和策略执行
⚫ 运营商网桥功能模块(PBM)
⚫ 运营商骨干网桥功能模块(PBBM)
⚫ 带流量功能的运营商骨干网桥功能模块(PBBM-TE)
⚫ IP 路由模块(IRM)
⚫ MPLS LSP 模块(MLM)
⚫ MPLS L L2VPN 模块(M2M)
⚫ MPLS L3VPN 模块(M3M)
⚫ PBB VPLS 模块(PBBM2M 模块)
⚫ MPLS-TP 模块(MTPM)

用户和流量管理模块:终结用户会话,对用户进行认、授权和计费,策略执行
⚫ 面向 IP 用户的模块(ISM)
⚫ 认证、授权、计费模块(AAM)

下图示例性地显示了上述的的功能模块是如何映射入实际的网络节点,以及功能
模块与参考点的相互关系。该映射方式不是唯一的。
实际的网络节点可由上述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组合方式参见下表:
网络节点 PB PBB PBB-TE IP BNG L2VPN PBB-VPLS L3VPN P PTN
网 网桥 网桥 路 PE PE PE 路 节
功能模块 桥 由 由 点
器 器
接 L2M

汇 PBM X X
聚 PBBM X X
PBB-TEM X
IRM X X X X X X
MLM X X X X
M2M X X
M3M X
MTPM X
用 ISM X X
户 AAM

4.3.3 几种主流的以太汇聚网络的概述
WT-145 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所谓的“融合网络”,即在一个 IP 多业务承
载网络里支持多种接入技术(包括铜线、PON、WiFi 等)和多种业务(语音、视
频、数据、移动、传统 TDM 等)的融合。随着业务融合进程的深化,网络和业务
的融合点也逐渐从 IP 边缘节点下移至城域汇聚网络的层次。目前主流的支持网
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以太汇聚网络主要三种方案:基于 IP/MPLS 的方案、基于运
营商以太网的方案,基于 MPLS-TP 的 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方案。
未来的网络和业务融合点有可能进一步下移至接入层,例如基于 GPON 技术的万
能接入节点。
下面简要概述基于 IP/MPLS 的以太汇聚方案、基于 PBB/PBB-TE 的运营商以
太网汇聚方案和基于 MPLS-TP 的 PTN 方案。

⚫ 基于 IP/MPLS 的以太汇聚网络
基于 IETF L2VPN 的工作,一个基于 IP/MPLS 的分组网络能够用来传送以太、
ATM、FR 和 TDM 的多种业务。IETF 定义了伪线/多段伪线、VPLS/H-VPLS、PBB-VPLS
等 L2VPN 结构,并解决了大规模部署的可靠性、扩展性和运维管理的问题,能够
很好地实现 E-Line、E-LAN 等结构(具体技术参见参考文献)。对于 E-Tree 业务,
IETF 仍需更进一步考虑 L2VPN 业务层组播与 MPLS 传输层组播的结合问题,完善
的 IETF 解决方案还正在发展中。
目前基于 IP/MPLS 的解决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协议比较完整,特别是信令和
控制协议方面比较强,能支持 ATM、FR、TDM 等多种业务,在设备方面成熟度也
较好,可满足多业务承载网络的大部分需求。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由于 IP/MPLS
方案较复杂,成本较高,导致较难于部署到较低的网络层次,目前大多是部署在
以太汇聚网更靠近核心的层次。

⚫ 基于运营商以太网的以太汇聚网络
基于 IEEE 的工作,以太网帧结构从 802.1Q 扩展到 802..1ad 和 802.1ah,扩
展性得到大大增强。802.1Qay(PBB-TE)为以太网增加了面向连接的特征,802.1aq
增强了以太网的控制平面功能,而 802.1AB、802.1ag、Y.1731 又增强了以太网
的 OAM 能力(具体技术参见参考文献)。这使得以太网成为了运营商级的组网技
术。运营商以太网能够很好地提供各种 MEF 以太业务,但对于以太业务以外的
ATM、FR、TDM 多业务传输,更完善的方案仍在发展中。
目前基于运营商以太网的解决方案主要优势在于成本较低,设备比较成熟,
能够满足以数据业务为主的大多数应用场合。从另一方面来看,对 ATM、FR、TDM
等多业务承载能力较弱,控制平面较弱,主要依靠管理平面来控制网络。目前大
多是部署在以太汇聚网更靠近接入的层次。

⚫ 基于 MPLS-TP 的 PTN 网络
基于 ITU-T 和 IETF 的工作,MPLS-TP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二层传输技术。它重
用了 MPLS 帧格式、转发模式和伪线的映射方式,支持点到点、点到多点和多点
到多点的连接,能够支持 MEF 的各种以太业务。MPLS-TP 与 MPLS 的主要区别在
于略去了 IP 路由和 MPLS 信令协议,主要是通过管理平面来控制网络(具体技术
参见参考文献) 。MPLS-TP 将来也会支持通过 GMPLS OSPF-TE、ISIS-TE、RSVP-TE、
LDP 等控制协议来控制网络。
目前基于 MPLS-TP 的 PTN 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网管功能较强,能够支持 ATM、
FR、TDM 等多业务承载,设备比较成熟,成本比较低,比较适合传输网络从 TDM
业务承载为主向多业务承载转化的趋势。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 PTN 的控制平面
功能还较弱,主要部署在以太汇聚网更靠近接入的层次。

⚫ 多种技术混合的以太汇聚网络
为了平衡各种技术的长处短处和总体成本,对于大型网络,多种技术可以混
合分层部署。例如,对于大型的以太汇聚网络,可以把 IP/MPLS 方案的 L2VPN PE
置于较高的层次,把运营商以太网的 PBB/PBB-TE 网桥或 MPLS-TP 方案的 PTN 节
点置于较低的层次。L2VPN PE 应支持 PBB VPLS,可以与 PBB/PBB-TE 设备构成完
整的 PBB 域。L2VPN PE 节点与 PTN 节点也可端到端构成多段伪线(具体技术参
见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 BBF TR-144,“Broadband Multi-Service Architecture & Framework Requirements”
[2] BBF TR-059,“DSL Evolution – Architecture Requirements for the Support of
QoS-Enabled IP Services”
[3] BBF TR-101,“Migration to Ethernet-Based DSL Aggregation”
[4] BBF WT-145 ,“ Multi-Service Broadband Network Functional Modules and
Architecture”
[5] BBF WT-146,“Subscriber Sessions”
[6] BBF WT-134,“Policy Control Framework”
[7] IETF RFC 3916,Requirements for PW emulation edge-to-edge
[8] IETF RFC 4664,
“Framework for Layer 2 VPNs”
[9] IETF RFC 4665,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L2VPNs”
[10] IETF RFC 4761,“VPLS over MPLS (BGP)”
[11] IETF RFC 4762,“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s over MPLS”
[12] IETF RFC 4447,“Pseudowire Setup and Maintenance using LDP”
[13] IETF RFC 4448,Encapsulation Methods for Transport of Ethernet over MPLS
Networks
[14] IETF RFC 3985,“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WE3) Architecture”
[15] IETF RFC 4664,“Framework for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L2VPNs)”
[16] IETF RFC 4665,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L2VPNs
[17] IETF RFC 5085,
“Pseudowire Virtual Circuit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 (VCCV)
Control Channel for Pseudowires”
[18] IETF draft-ietf-pwe3-ms-pw-requirements ,“ Requirements for Multi-Segment
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19] IETF draft-ietf-pwe3-ms-pw-arch,“An Architecture for Multi-Segment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20] IETF draft-ietf-pwe3-segmented-pw,“Segmented Pseudo Wire”
[21] IETF draft-muley-pwe3-redundancy,
“Pseudowire (PW) Redundancy”
[22] IETF draft-sajassi-l2vpn-vpls-pbb-interop ,“ VPLS Interoperability with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s”
[23] IETF draft-balus-sajassi-l2vpn-pbb-vpls,“Extensions to VPLS PE model for
Provider Backbone Bridging”
[24] IEEE 802.1ad Provider Bridges
[25] IEEE 802.1ah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s
[26] IEEE 802.1ag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27] IEEE 802.1Qay Provider Backbone Bridging - Traffic Engineering
[28] IEEE 802.1AB Station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Connectivity Discovery
[29] IEEE 802.1aq Shortest Path Bridging
[30] ITU-T Recommendation Y.1731 (2006) OAM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for Ethernet
based network
[31] IETF draft-jenkins-mpls-mpls-tp-requirements,“MPLS-TP Requirements”
[32] IETF draft-vigoureux-mpls-tp-oam-requirements,“Requirements for OAM in MPLS
Transport Networks”
[33] IETF draft-gray-mpls-tp-nm-req,
“MPLS TP Network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34] IETF draft-blb-mpls-tp-framework,
“A Framework for MPLS in Transport Networks”
[35] IETF draft-vigoureux-mpls-tp-gal ,“ Assignment of the 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 Header Label (GAL)”
[36] IETF draft-bocci-pwe3-mpls-tp-ge-ach,
“MPLS 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
[37] IETF draft-sprecher-mpls-tp-survive-fwk ,“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nsport Profile Survivability Framewor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