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史演义 (355) :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历史背景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教会史演义(355):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历史背景

话说18世纪,在德国,有亲岑多夫领导的、以摩拉维亚主义为代表的“敬虔
运动”;在英国,有卫斯理兄弟和怀特腓共同领导的、以循道主义为代表的“福音派
复兴运动”;在北美洲,则出现了一场声势磅礴的“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ing)。如果单从时间上来看,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发生是比德国敬虔运动稍
后,比英国复兴运动稍前。不过,这三场运动之间互相影响,甚至多有关联。当然,
作为当时英国的殖民属地,北美跟英国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北美大觉醒运动
跟英国复兴运动之间的关联似乎要更多一些。
虽然大觉醒运动不是系统性发展进行的,既没有统一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也没有统一的教会组织或宗派社团,但是,这次宗教复兴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对
“唤醒”基督徒改变其散漫的生活方式,阻止理性主义的毁坏性的扩张,拨正教会风
气和世俗文化的紊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大觉醒运动大约肇始于1727年,是由一位改革宗教会的牧师发
起的。这位牧师名叫西奥多·雅克布斯·弗里林海森(Theodore Jacobus
Frelinghuysen),他出生在德国林根(Lingen)。1715年,弗氏仍在读大学时,他就
被任命为德国改革宗教会的牧师。1717年大学毕业后,在当时的东弗里西亚省
(East Frisia)一个小市镇任职,还担任过一所拉丁学校的副校长,在当地,颇有政
治地位和宗教地位。1719年6月,他接受了来自北美新泽西改革宗教会的职务,并
于翌年1月抵达美国牧会。
弗氏到达北美的那一年,正是英格兰的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抵达北美100周
年。这些清教徒就是现代美利坚合众国的始祖,他们当年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
远涉重洋到达北美这片被称作“新英格兰”的地区,希望建造一座“上帝之城”。在此
后的一个世纪当中,大批的分属于大大小小的新教教派的信徒从欧洲纷至沓来,他
们有的是带着传福音的热忱,也有的是带着对宗教自由的渴求。除了清教徒之外,
还有英国圣公会中的分离派、英格兰的公理会、浸信会、苏格兰的长老会、荷兰的
改革宗、德国的信义宗、摩拉维亚弟兄会、法国的胡格诺派、门诺派,等等。
到18世纪初,北美殖民地人口已近30万,最大的两个教会群体就是长老会
和公理会。从历史渊源上说,它们都是“加尔文派”。
长老会最初由荷兰改革宗教会带到北美,但在北美教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长
老会教会则是来自英国,它的建立者叫弗朗西斯·马克米(Francis Makemie),他受
爱尔兰一个长老宗教会的差遣,在1683年到达北美工作。马克米先后在马里兰和
费城拓荒植堂,并鼓励许多苏格兰和爱尔兰长老会的信徒脱离英国斯图亚特王室的
迫害,欢迎他们到北美来避难。1710年以后,北美长老会得到迅速扩展。
北美公理会则是由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与分离派联合起来而形成的。
1648年8月,他们携手合作制定了一部《剑桥纲领》(Cambridge Platform),作为
公理会早期的信仰告白。18世纪初叶,公理宗教会的成长也是很快。
乍一看来,当时的北美的新教教会俯拾即是,遍地开花。不过,这些都是表
面上的繁荣而已,教会的灵性特征其实已经被磨灭殆尽。176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现代化进程,它的影响波及到整个欧洲,
也辐射到美洲。可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物质主义成为时尚,北美
教会会众在灵性上已经衰退,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先祖初踏美洲大地时的那种宗教热
情。清教徒奉神为主、建立山巅之城的理想,基本上荡然无存,就连教会中的领袖
也松懈下来。从前,老一代的信徒必须接受教会的誓约才有资格做会友,只有能
“见证基督救恩经验的人”才能被纳入教会,如今,这个传统却已不大坚持。大多教
会认为,人的“灵性上的重生”无所谓、不重要,只要在生活上没有劣行的人都可以
加入教会。许多牧者传道人也以为只要加入教会的人数多,就表明“他的传道很有
成效”,“他的教会很成功”。

为了让教会“更成功、更壮大”,早在1662年,公理会就抛出了一个声名狼藉
的妥协方案,允许“无确实信仰证据的父母所生子女也可受洗”,此举发展成“教会
成员资格可以扩大到所有自称是基督徒的人”。此公约的出现,在公理会内外引起
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保守派人士担心这会导致教会灵性标准的降低。反对公约的人
贬称之为《中途公约》(Half-Way Covenant),支持公约的人却褒称之为《大公理
公约》(Large Congregationalism Covenant)。公约带出的负面果效,迎合了世俗
的需求,传染到大多的北美教会,教会患上了一种逐渐蔓延的麻痹症。这种现象引
起一些教会的忧虑。1679年,长老会在波士顿召开会议,他们一一列举北美教会
所犯下的“罪恶”,告诫说“这些罪恶已经惹起了神的愤怒”、“神要审判新英格兰”。
弗里林海森早年就深受德国敬虔运动和英国清教徒主义的影响,特别看重信
仰经历中的内在情感,以及神人间的互契关系。他也非常忠实于《海德堡要理问答》
中所阐明的改革宗信仰,强调教会要虔敬、悔改、认罪,要持守严格的道德标准。
来到北美之后,他所面对的正是这种令人沮丧的情况。
1727年,新英格兰地区发生地震,民众吓坏了,都惊恐神的刑罚将要来临,
一时之间,大家纷纷赶往教会。可是过了不久,民众一看没什么事儿,于是大家又
纷纷离开教会,继续过他们想要过的沉沦的世俗生活。有位牧师喟然长叹:“除了
打雷闪电和最可怕的大地震,没有什么能把我们惊醒,我们依然沉睡如故。”
见到他所属的教会死气沉沉、固步自封,弗里林海森深感痛心。于是,经过
六年多的准备,他毅然承担起了“唤醒者”的角色。从1720年到1727年,他在新英
格兰地区以外的新泽西的拉力坦山谷(Raritan Valley)一带服事教会,大胆热情地讲
道,鼓励信众经历信仰上更深刻的体验,许多人因此感召归主归正。他还提出建立
新教会的新构思,既没有遵循荷兰改革宗为荷兰人设计的语言、风格和礼仪传统,
也没有受到其规定的形式主义的限制。虽然荷兰改革宗教会反感弗里林海森的做法,
但是,一场教会复兴运动的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后来,弗里林海森更是不拘一
格地训练年轻人成为圣职人员,经常在未经所隶属的荷兰改革宗教会允许的情况下
按立圣职。为培训合格的圣职人员,1766年11月10日,弗里林海森跟同宗的另一
位牧师雅各布·鲁森·哈登伯格(Jacob Rutsen Hardenbergh)在新泽西共同创立皇后
学院(Queen's College),它就是今天北美名校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前
身。
弗里林海森在讲道时常常带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这让一些情感迟钝的牧师们
感到困惑疑虑,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的牧师们竭力反对这种“澎湃式的”讲道。但是,
复兴的浪潮已经掀起,很快席卷北美各个殖民地地区。

-to be continued -
如果您愿意金钱支持本人写作,
可以使用下面二维码,谢谢!

或者使用paypal:
tongchenseattle@gmail.com
本篇所有文字版权属于西雅图陈彤
美国博客:https://usstamps.blogspot.com/
美国Youtube频道:西雅圖陳彤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