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2020 年 4 月 浙 江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April 2020

第2期 No.2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
—以谢默斯·希尼的诗歌语篇为例
——

刘风光,王 欣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

摘 要:认知指示语是认知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文学语篇分析提供了全新的理论
工具和研究视角。本研究从认知指示语和指示转移理论出发探究谢默斯·希尼诗歌《挖掘》和
《惩罚》中的爱尔兰民族身份特征。研究发现:感知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和关系指
示语的动态转移以及静态层面的文本指示语和体裁指示语连接了历史与现实 ,体现了诗人
对“挖掘”这一传统劳作方式的继承和对带有神秘色彩的“沼泽传说”的思考,凸显了其爱尔
兰民族继承者和捍卫者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诗歌语篇;认知指示语;爱尔兰民族身份;谢默斯·希尼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 (2020 )02-0036-05

一、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Stockwell (2002 )将认知指示语概念引入文学语篇分析,为文学语篇


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视角。国内学者基于认知指示语视角对文学语篇展开了一系列研
究。例如,刘风光和杨诗妍(2015 )将认知指示语视角下小说的多层结构 模式与诗歌 的三种声音 相结
合,构建了适用于诗歌语篇分析的模式;贾卫章和张淑芳(2015 )探究了《丽达与天鹅》中认知指示语对
诗歌语篇阐析的独特魅力。相关研究都证实了认知指示语视角是解析文学语篇的有力工具。
诺 贝 尔 文 学 获 奖 者 谢 默 斯·希 尼 ( Seamus Heaney )堪 称 继 叶 芝 之 后 爱 尔 兰 最 伟 大 的 诗 人 之 一
(赵燕娇 2016),其诗歌语篇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身份的重要直觉(转引自戴从容 2011),蕴含着对爱
尔兰民族 身份的思考 。近年来,一些 学者对希 尼诗 歌 语 篇 中 的 爱 尔 兰 民 族 身 份 特 征 进 行 了 研 究 ,如
李仙琼(2010)以希尼的沼泽诗《托兰人》和《惩罚》为例分析了诗歌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语境以及诗人
对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寻求;戴从容(2011 )通过分析希尼不同阶段的诗歌呈现了诗人民族身份观的
变化以及对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动态建构。相对而言,鲜有学者从认知指示语视角探究希尼诗歌语篇
中的爱尔兰民族身份特征。鉴于此,本研究以认知指示语和指示转移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希尼诗歌
语篇中的爱尔兰民族身份特征,以期进一步丰富文学语篇解读研究。

收稿日期:2020-0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语篇认知语用文体研究”(15BYY182 )
作 者 简 介 :刘风光,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邮箱:liufengguang@dlufl.
edu.cn。王 欣 ,大 连 外 国 语 大 学 英 语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语 用 学 、文 体 学 、语 篇 分 析 。
第2期 刘风光,王 欣: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 37

二、理论框架

指 示 语 ( deixis )一 词 源 于 希 腊 语 ,用 来 指 向 或 揭 示 语 言 中 的 各 种 关 系 ,与 语 言 结 构 和 语 境 有 直
接联系。 Levinson ( 1983 )从 语用学角度 把指示语分 为 人 称 指 示 语 、时 间 指 示 语 、空 间 指 示 语 、社 会 指
示 语 和 语 篇 指 示 语 五 大 类 。 Segal ( 1995 )在 其 所 提 出 的 指 示 转 移 理 论 中 ,将 指 示 语 与 认 知 语 言 学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 Stockwell ( 2002 ) 在 其 著 作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中 提 出 认 知 指 示 语 的
概 念,认 为认知指示 语是指示语 发生认知转 向的产物 ,并 将认知指 示 语 分 为 感 知 指 示 语 、时 间 指 示
语 、空 间 指 示 语 、关 系 指 示 语 、文 本 指 示 语 和 体 裁 指 示 语 六 大 类 。 Stockwell ( 2002 )结 合 Segal ( 1995 )
提出的指 示转移理论,认为六类指示语的指示中心皆可 发生转移 ,并 将指示投 射( deictic projection )
看作是一个认知过程,即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认知角度理解指示投射和指示中心转移 ,通过转
移了的指示中心来感知新的指称对象和内容(王琳 、王安乐 2009 )。在指 示中心转 移过程中 ,指 示域
不断“推进”( push )或“抽离”( pop ),促使读者从文学作品中 的角色或叙 述者的角度 去观察事物 并构
建语篇世界。

三、认知指示语与希尼诗歌语篇中的民族身份

希尼诗歌语篇中蕴含着对于爱尔兰民族身份的思考(戴从容 2011 )。一方面,希尼成长于爱尔兰


乡村,他在诗歌中将乡村视为爱尔兰性的 根基 ,把爱尔 兰性与乡村 生活联系在 一起 (戴从容 2011 ),
不断挖掘爱尔兰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以构建爱尔兰民族继承者身份;另一方面,希尼所处的 时代面
临着复杂的政治冲突和宗教纷争,他在诗歌语篇中结合爱尔兰的历史和现状构建了爱尔兰民族捍卫
者身份。本研究选取希尼极具代表性的两首诗歌《挖掘》 ①和《惩罚》 ②为语料,从认知指示语和指示转
移理论角度来探析希尼诗歌语篇中的爱尔兰民族身份特征。

(一)《挖掘》中爱尔兰民族继承者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
《挖掘》是希尼第一部诗集《自然主义者之死》(Death of a Naturalist )的开篇之作,其通过认知指示
语及指示中心转移昭示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身份的态度。
其一,从 感 知 指 示 语 层 面 来 看 ,《挖 掘 》中 的 感 知 指 示 中 心 经 历 了 “我—我 的 父 亲—我 的 爷 爷—
我”的连续动态转移与回环过程。概述如下:诗歌前两小节的感知指示中心是 “我”,“我”手中握着一
支笔;第二小节最后一句“My father , digging./I look down ”中的 “my father ”将感知指示 中心从“我”转
移到“我的 父亲”,感知 指 示 中 心 的 转 移 引 出 第 三 、四 小 节 对 “我 的 父 亲 ”的 描 写 ;第 五 小 节 “Just like
his old man. ”中的“his old man ”则将感知指示中心从“我的父亲”转移到“我的爷爷”,随后的第六小节
主要围绕“我的爷爷”这个感知指示中心展开;在最后两小节中,感知指示中心从“我的爷爷”再次转
移到了“我”。
其二,从时间指示语层面来看,《挖掘》中的时间指示中心经历了“现在—过去—现在”的时间轴转
移过程。详述如下:第一、二小节的时态是现在时;第三小节中的时间指示语“twenty years away ”和过去
时态“was ”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过去,随后的第四小节主要再现了父亲播撒薯种时的一系列动作,
如“连根掀起”“深深埋下去”,第五、六小节则再现了爷爷挖泥炭的场景;在最后两小节中 , 时 间 指 示
中 心 从 过 去 重 新 转 移 到 现 在 ,描 绘 了 “我 ”正 坐 在 书 桌 前 用 “那 支 粗 壮 的 笔 ”进 行 “挖 掘”。

① 本文中希尼诗歌《挖掘》的分析文本皆出自同一版本(Heaney, S. 1966. Death of a Naturalist[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


② 本文中希尼诗歌《惩罚》的分析文本皆出自同一版本(Heaney, S. 1975. North[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
38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其三,从空间指示语层面来看,《挖掘》中的空间指示中心经历了“我的书桌—窗户下—土豆垄—
沼泽地—书桌”的跳跃性转移过程。具体而言:诗歌第一小节的空间指示中心是“我的书 桌”,描绘了
“Between my finger and my thumb/The squat pen rests ; snug as a gun.”的场景;第二小节中的“under my
window ”将空间指示中心由“我的书桌”转移到“窗户下”;第三小节通过“potato drills ”又将空间指示中
心从“窗户下”转移到“土豆垄”,空间指示中心的转移暗示着此时“my father ”是感知指示中心,于是在
第四小节描绘了父亲播撒薯种的场景;第六小节中的“Toner ’s Bog ”则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到爷爷挖
泥炭的“沼泽地”;在最后两小节中,空间指示中心从“沼泽地”重新转移到了“我的书桌”。
由上分析可知,《挖掘》采用白描式手法,平铺直叙地描绘了祖孙三代平日耕耘的实地情景(李昌标
2015),并通过感知指示语、空间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不断转移把三代人的不同“挖掘”环境和方式
勾勒出来:父亲和爷爷用铁锹“向下挖掘”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我”用笔代替铁锹,以“挖掘”的姿态
效仿祖辈来挖掘爱尔兰民族的精神食粮。
此外,《挖掘》中还使用了文本指示语和体裁指示语,虽然这两类指示语并未发生转移,但也从静
态 层面凸显了 诗人对爱尔 兰民族身 份的继承 。如 第五小节中 “the old man ”属于前指,指 称上文中的
“my father ”,“his old man ”属于后指,指称下文中的“my grandfather ”。文本指示语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
歌语篇的衔接性,而且也凸显了世代相传的民族继承性;诗歌最后一节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第一小节相
互照应,都描写了“那支粗壮的笔”,这种文体风格的选择是体裁指示语的一种体现,其进一步深化了
诗歌主题。在这祖孙三代的生活中,认知指示语连接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家庭与民族,有助于
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征的爱尔兰民族继承者身份。

(二)《惩罚》中爱尔兰民族捍卫者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
《惩罚》是希尼“沼泽诗”的代表作,其创作灵感源于希尼看到的一张公元 1 世纪的女尸照 片,这
名女子因和敌对部落的人“通奸”而受到本族人的惩罚,希尼借由其悲惨遭遇影射天主教女子因嫁给
英国士兵而饱受折磨的残酷现实。该诗歌语篇运用不同类型的认知指示语表征了希尼的爱尔兰民族
捍卫者身份。
其一,从感知指示语层面来看,《惩罚》中的感知指示中心经历了“我—她—你—我”的转移过程。
概述如下:诗歌前三小节的感知指示中心是“我”,从“我”的角度描绘了照片中的女尸,表达了诗人的
怜悯之情;第四、五小节的感知指示中心转移到“她”,对这具女尸进行了细节描写;第六至九小节的感
知指示语从第三人称“她”变成第二人称“你”,虽然两者指示的都是这具女尸,但感知指示语的转换使
诗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千年之前与这名女子进行对话,这种互动性对话使得静态的诗篇充满动感;在
最后两小节中,感知指示中心重新回到“我”,面对这种轮回的暴力惩罚,“我”压抑着愤怒选择了沉默
以对,同时也领悟了“文明的”“仪式性的”“族群的”“情欲的”报复的多重内涵。
其二,从时间指示语层面来看,《惩罚》中的时间指示中心经历了“过去—现在—过去—现在”的转
移过程。详述如下:诗歌前两小节的时间指示中心是过去,呈现了这名女子行刑前的体貌,虽然描述的
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使用的是现在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三、四、五小节的时间指示中心从
过去转移到现在,诗人对这具“身体上压了沉重的石头,眼睛被绷带蒙住,脖子被绳索套住”的女尸进
行了描写;第六小节的“before ”一词又把时间投射到过去,随后的第七、八、九小节再现了这名女子受
到惩罚之前的模样;在最后两小节中,时间指示中心再次转移到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惩罚仪式再次在
爱尔兰上演,许多嫁给英国士兵的天主教女子也遭到类似沼泽中女尸的惩罚。
第2期 刘风光,王 欣: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 39

其三,从空间指示语层面来看,《惩罚》中的空间指示中心经历了“沼泽—栅栏”的转移过程。诗歌
前九小节的空间指示中心为这具女尸所在的“沼泽地”,诗人对这具沼泽中的女尸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最后两小节的视角由历史转移到现实,诗人由这具女尸联想到现实中的天主教女子,空间指示中心也
随之转移到“栅栏”。由此可见,无论是“沼泽”还是“栅栏”,都代表着政治与宗教领域中的重重障碍与
冲突。
此外,《惩罚》中还使用了关系指示语。“beautiful ”“poor ”“artful ”等关系指示语表明了“我”为这名
女子的美貌所倾倒,但却只能做一个“artful voyeur ”,沉默地看着这名女子遭受残酷的惩罚。诗人意识
到,虽然他同情强大社会势力面前的“替罪羊”,但此时却只能选择沉默与服从(张文斐 2010 ),而这正
体现了希尼对爱尔兰民族情结的坚守。同时,“civilized ”“exact ”“tribal ”“intimate ”等关系指示语实现了
指示中心由外向内的转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冲突:一方面,诗人对自己的沉默、软弱和袖手旁观进行
谴责,体现了他对政治和宗教暴行的反对、对受害者的同情;另一方面,诗人无法抛弃自己的民族情
结,无法摆脱历史的重负,他认为自己永远属于爱尔兰这一“族群”,所以只能默许这种暴行。正是这种
矛盾心理和民族情结构建了希尼的爱尔兰民族捍卫者身份,为希尼后来寻求个人与民族和谐的身份
埋下了伏笔。
《惩罚》借助认知指示语搭建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沼泽中的历史事件影射了现实的苦难
与牺牲(李仙琼 2010 ),以期重建爱尔兰的民族意识。在 《惩罚》中,希尼 一方面流露 出对政治和 宗教
暴行的不满和谴责,另一方面深切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文明的尊重与崇敬以及对爱尔兰民族情结的
坚守。希尼背负着民族重任,其在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爱尔兰的民族性的探索和重建,契合了
其爱尔兰民族捍卫者身份。

四、结论

在《挖掘》和《惩罚》中,希尼基于浓厚传统文化的积淀对爱尔兰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思考 ,深刻揭
示了爱尔兰民族的身份特征。 希尼诗歌语篇中的感知指示语实现了心理空间上指称和视角的转
换,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时间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搭建了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有助于读者跟随
诗人脚步实现时空的跨越;关系指示语表达了诗人由外及里、逐层深入的认识过程,凸显了诗人对继
承爱尔兰历史文化的责任感;文本指示语和体裁指示语虽然未发生转移,但都增强了诗歌语 篇的逻
辑性和连贯性。认知指示语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建构了诗人爱尔兰民族继承者身份和捍卫者身份。本
研究从认知指示语和指示转移理论角度分析希尼的诗歌语篇,建立了新的文本解读模式,有 助于读
者感悟希尼从个人经历出发,追溯民族历史以寻求现实问题答案的深厚力量,体会诗歌语篇蕴含 的
深刻民族身份认同感。

参考文献:
Heaney , S. 1966. Death of a Naturalist[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Heaney , S. 1975. North[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evinson , S.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gal , M. 1995.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nd the role of deictic shift theory[C]// F. Duchan , A. Bruder & E. Hewitt (eds. ).
Deixis in Narrative: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3-17.
Stockwell, P. 2002.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戴从容 . 2011. “什么是我的民族”——
—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爱尔兰身份 [J]. 外国文学评论 (2 ): 69-83.
贾卫章, 张淑芳 . 2015. 基于认知诗学理论的指 示 语 研 究 —以
—— 《丽 达 与 天 鹅 》为 例 [J].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5 ): 80-85.
40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年

李 昌 标 . 2015. 概 念 合 成 的 多 域 性 与 谢 默 斯·希 尼 叙 事 诗 的 合 成 度 —以
—— 希 尼 的 四 首 诗 为 例 [J].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1 ):
26-31.
李 仙 琼 . 2010. 论 谢 默 斯·希 尼 的 民 族 文 化 身 份 问 题 —解
—— 析 沼 泽 诗 两 首 《托 兰 人 》与 《惩 罚 》 [J]. 怀 化 学 院 学 报 ( 3 ):
99-101.
刘风光, 杨诗妍 . 2015. 认知指示语维度下诗歌语篇的多层结构分析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22-126.
王琳, 王安乐 . 2009. 认知指示语与叙事语篇理解 [J]. 英语研究 (1 ): 18-22.
张文斐 . 2010. 论西默斯·希尼对暴力的理论思考 [J]. 世界文学评论 (2 ): 173-176.
赵燕娇 . 2016. 论谢默斯·希尼诗歌的“位置”观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 ): 105-114 , 139.

The Cognitive Deic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rish National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Seamus Heaney’s Poems
LIU Fengguang, WANG Xin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Dalian 116044 , China )

Abstract: Cognitive deixis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cognitive poetics, which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deixis and
Deixis Shift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embodied in Seamus Heaney ’s “Digging”
and “Punish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dynamic shifts of perceptual, temporary, spatial and relational deixis
as well as the static representation of textual and compositional deixis unfo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ish
national inheritor identity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labor method of “digging” and the Irish
national defender identity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mysterious bog legends.
Key words: poetic discourse; cognitive deixis; Irish national identity; Seamus Heaney

( 责任编辑: 陈歆莹 朱武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