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歌谣、辞赋与医学:明清时期白话医书的写作与出版*

张冰雨

摘 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民间出版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之社会整
体的重医传统,使得大量中医文献得以写作和出版。与前朝不同,明清时期医学著作的写
作和出版呈现出了许多全新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写作上白话程度的增加和出版上民间参
与的增强。事实证明,明清时期白话医书的写作与出版,在普及医学知识,促进民间医疗
事业进步,推动学术下移和文学现代化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明清时期 中医文献 写作 出版

引言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之一,数千年来薪火相传,不断发展,蕴含着
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先进的医学理念,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
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①中医的出现及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
整体医疗事业的进步,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研究中医的热潮,是
中华文明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
中医书籍作为中医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医历代一脉相承的保证,在
中医医学传承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相关医学书籍写作和出版的研
究,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历程和影响,同时也有利于进
一步加强对中国古代书籍出版业和文字语言等领域的研究。
剑桥大学的周绍明教授在其名作《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
士人文化》中认为:“我们对于书籍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认识,将不仅大大有助
于解释印本的逐渐崛起,或一部书、一名作者或一个学派的思想和文学影响,
我们的结论还将揭示识字精英的知识世界如何演化,它在帝国范围内文人与非
文人共同分享的文化的形成中可能扮演了什么角色。”②对特定时代特定书籍写
作、出版、传播的研究,可以推动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中科学技术、思想


*本文曾获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第五届创新创业学子论坛一等奖。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 年 2 月。

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何朝晖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 年,第 4 页。
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影响,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大的意
义价值。
当前史学界对相关医学书籍的研究,除去对医籍本身所蕴含的医疗方法、
理论等研究以外,基本呈现出三段分化的特点,在时间上研究力量主要分布于
秦汉、两宋、明清三大时间段内。在研究领域上,对秦汉医籍的研究,多以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籍为代表,研究秦汉时期书籍中文字的编排和相关名副
动词的使用,如张显成的《从副词发展史角度考马王堆医书成书时代》 ①和何丽
敏的《马王堆史书、医书通假字研究》②等。对宋医籍的研究,多关注于宋代官
方校正出版医书的机构和政府推动医书写作出版的政策举动,如孟永亮的《北
宋校正医书局研究》、③李经纬的《北宋皇帝与医学》④等。而对明清医籍的研
究,则多关注民间刻印医籍的兴盛和医籍的传播,如毛军的《明清时期医书的
特点及新成就研究》、⑤万芳的《清代中医文献特点与医学发展》⑥等。
总体而言,由于历代学人的辛勤努力,学界对医籍的有关研究已经可以说
是十分细致,基本覆盖了与医籍相关的各个领域,对医籍写作与传播上的规律
也有了整体的认识。但是,由于对各朝代医籍整体上的整理工作尚未完成,且
受制于学者个人专业知识、学术兴趣等的限制,对部分时代医籍的研究工作仍
然还存留有空白区,例如较少关注于明清医籍的文字特点和特殊的白话医书的
传播,对医籍相关的社会作用缺乏深远的考量、论述等,因此在这些领域中仍
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所采用的白话医书的概念,并非指明清医书写作就如今天普通书籍写
作一般,以纯粹白话通俗的语言写成,而是指明清时期医书普遍出现了一种白
话化的趋势,表现在从形式内容到语言风格都逐步由专业性的晦涩难懂向大众
性的简洁明了转变。本文致力于研究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力
求探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白话医书大量出现之间的内在逻辑。


张显成,程文文:《从副词发展史角度考马王堆医书成书时代》,《文献》2016 年 3 月第 2
期,第 9-18 页。

何丽敏:《马王堆史书、医书通假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7 年,第 1-97
页。

孟永亮:《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年,第 1-570 页

李经纬:《北宋皇帝与医学》,《中国科技史料》1989 年第 3 期,第 3-20 页。

毛军:《明清时期医书的特点及新成就研究》,《工企医刊》2007 年第 20 卷第 6 期,第 75-
78 页。

万芳,张燕洁:《清代中医文献特点与医学发展》,《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 年 4 月第 24
卷第 4 期,第 422-425 页。
一、明清民间医书出版的繁荣

明清时代是中国医书写作和出版的黄金时代。相较于宋金元时期,明清时
代的医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医书出版数量大大增加,
医书出版类别更加丰富,医书出版重心由官方向民间转移等。
从医书出版数量上看,明清两代出版的医书数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顶
峰。《明史·艺文志》杂艺小品类中收入明代医书 68 种,《清史稿·艺文志》
医家类收入清代医书则多达 235 种。而根据笔者对于刘时觉的《宋元明清医籍
年表》①的个人统计可得,北宋时期编撰、出版并流传至今的医书有 69 种,南
宋与金并立时期有 163 种,元朝时期有 73 种,明朝时期则有 758 种,清朝时期
更是达到了 2578 种(见下表一)。同样根据《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以百年为
时间基准,公元 960-1060 年出版医籍 23 本,公元 1061-1160 年出版医籍 74 本,
公元 1161-1260 年出版医籍 97 本,公元 1261-1360 年出版医籍 103 本,公元
1361-1460 年出版医籍 91 本,公元 1461-1560 年出版医籍 186 本,公元 1561-
1660 年出版医籍 525 本,公元 1661-1760 年出版医籍 601 本,公元 1761-1860
年出版医籍 1002 本。即使考虑到医籍随时间自然流逝的情况,也可以清晰地看
出明清医书出版的繁荣景象远超宋金元时期(见下表二)。

表一:北宋至清出版医籍本数统计表

朝代 北宋 南宋与金 元 明 清
出版医籍种数 69 163 73 758 2578
资料来源: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

表二:北宋至清每百年医籍出版量统计表

出 960- 1061- 1161- 1261- 1361- 1461- 1561- 1661- 1761-


版 1060 1160 1260 1360 1460 1560 1660 1760 1860
时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第 1-305 页。
出 23 本 74 本 97 本 103 本 91 本 186 本 525 本 601 本 1002
版 本

资料来源: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

从医书出版种类上看,相较于宋代以政府官方为主导,主要编撰、出版病
症齐全、理论丰富的综合性医书①而言,明清两代的医书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宋
元明时期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医书出版主导权过渡到了民间,
因此使得明清两代写作与出版的医书更加贴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以满足人民
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主要目标。如公元 1844 年由清代名医何其伟编撰的《救
迷良方》,介绍了如何戒除鸦片烟瘾的方法,1846 年张鹤年所作的《治癫狗咬
伤经验救急神效方》,详细记录了如何治疗被狗咬伤后所引发的系列病症, ②这
些医书符合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而这一特点显然不
多见于宋金元时期编撰、出版的医书之中。
从医书出版的特点上来看,明清两代医书出版与宋金元三朝医书出版最明
显的区别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医书出版机构逐步退场,民间出版业开始占据
医书出版的主流地位。
北宋时期由于战争与疫灾频发,使得国家和社会在整体上重视、关注医学
发展,积极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又因为北宋时期财政上资金充足、思想上受
“右文崇儒”的政策推动,技术上印刷技术得到突破等原因,使得政府有意愿
和有能力以国家力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③近代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
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④终北宋一朝,不仅由皇帝直接下达关于医
药卫生方面的政令就多达 248 条,⑤而且还于仁宗嘉佑二年(1057)在国家层面
上设置了主管医书编撰、刻印的校正医书局⑥,组织编撰了著名的《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医书。根据上文的统计,在北宋时期出版并流传至
今的 69 部医书中,由官方医疗机构和政府直接下令编撰、修订、出版的医书就


李经纬:《北宋皇帝与医学》,《中国科技史料》1989 年第 3 期,第 4 页。

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第 217-218 页。

孟永亮:《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第 7 页。

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第 33 页。

李经纬:《北宋皇帝与医学》,第 3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487 页。
多达 19 部,再加上由中央或地方官员颁行、出版的 5 部,带有官方性质的医书
可以占据医书总出版种数的三分之一强,可见北宋政府对医书编撰、出版的影
响之大。
而到了明代,由于国家财政紧缺,外加统治者的不重视,虽然承袭了宋元
旧制,在各个地方都有设立惠民药局,代表官方为当地居民提供求医问药的服
务,但是由于设置及管理都并不完善,惠民药局基本上可以说是有名无实,并
未像宋元时期一样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①而由朱元璋所设立的太医院和制定的
宫廷医事制度也都只是为了专门服务皇室而产生的机构和制度,并不过多承担
民间医疗的职能,因此明政府逐步退出了医书编撰、出版领域。②清朝相关医疗
制度基本承袭明朝,同样对民间医疗干预影响不大,因此也没有在官方层面上
大规模组织过医书的编撰、出版活动。与此相比,明清两代民间医书的写作与
出版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在医学理论、治疗方法还是在医书
种类、出版数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明清两代由于社会整体处于稳定局面,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也多采取保护、
发展民间生产的国家政策,使得明清时期民间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再加上民间教育的不断进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以及印刷工艺的突破,推
动了明清两代私人印刻书籍迎来了全面的繁荣时期。③根据日本学者井上进的研
究,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和静嘉堂所藏的 210 种宋代图书
中,由官方刻印的占据了 48%,但在 1465 至 1566 年的一个世纪中,官方刻本占
总刻本的比例就下降到了 26%。④可见在明清时期,私人刻印的规模已经远远超
过了官方刻印的规模,这为明清时期民间医书出版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受制于清朝统治者严格的思想管控政策和接连不断
文字狱事件,士大夫与书籍出版商们不得不竭力避开易引发政治辩论雷区的经、
史书籍领域以保护自身安全。与此同时,讨论、阅读、出版修身养性、病因方
论的医学书籍自然就成为了士大夫和出版商们的合理替代选择,⑤这也因此进一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第 486 页。

范晓萌,赖玉芹:《明清医书的刊刻与地方治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20 年第 3 期,
第 132 页。

叶树声:《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5-19 页。

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1 年,第 169 页。

彭慕兰:《大分流: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欧洲与中国为何走上不同道路?》,黄中宪译,
新北:卫城出版,2019 年,第 63 页。
步刺激了民间刻印医书的繁荣。
在官方势力的退场、民间经济的繁荣、私人刻印的兴盛等原因的共同作用
下,使得明清时期医书编撰、出版的主导权由政府逐步过渡到了民间,从而推
动了明清时期的医书产生了许多与宋金元时期医书截然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
现在医书的简约化、入门化、俗语化、歌赋化。统而言之,明清时代的医书相
比于宋金元时代的医书更加适合非医学专业的人士阅读,更适合于普通市民阶
层阅读,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白话化的趋势。

二、白话医书的出现与传播

生于 1911 年的著名妇科医生裘笑梅在十八岁时决定拜杭州著名老中医清华
学医,清华没有立刻答应她的要求,只是给了她四本书:《医学心悟》《濒湖
四言脉诀》《药性总赋》《汤头歌诀》,要求只有在三个月后裘笑梅再次见到
清华时,能够熟练答对这四本书中的内容才可以正式拜师。①这一故事虽然发生
在民国年代,但作为对明清时期中医拜师学艺流程的继承,也于侧面体现出了
上述四本医书在明清社会中的重要性。这四本医书都是 15 到 18 世纪明清时期
流行的著名入门级医书,它们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明清医学教学领域,同时也见
证了明清时期入门级医书兴盛的景况。②即使是在西方医学已经广泛传播的近代
时期也依旧是医学入门的必备书目,足以体现其影响之大,价值之高。
明清时期入门级医书的兴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根据《宋元明清医籍
年表》的不完全统计可得,终明一代,仅书名中带有“简、易、袖珍、方便”
等字样的易于普通民众理解接受的简约版医书就多达 35 种,而以问答、歌谣、
顺口溜等形式写就的歌诀体医书更是达到将近 40 种,而到了清朝,以歌诀写就
的医书种数更是超过了 80 种。
以歌诀体医书为例,明清两代歌诀体医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
几乎涵盖到了医学的各个领域。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以歌赋表现医理,清
代汪昂所编的《汤头歌诀》以诗体解说医方,而刘企向的《痘科药性诗余》则


朱璘:《妇科女名家——访裘笑梅主任医师》,《浙江中医院学报》1989 年第 13 卷第 3 期,
第 1-3 页。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 29 页。
采用词体来论述药性。 ③与此对比之下,在北宋出版发行的 69 种医书中,仅有
一本由刘元宾编撰,于公元 1076 年出版的《补注通真子脉决括要》中涵盖了七
言歌括 103 首。歌诀体医书并非诞生于明清两代,五代高阳生的《脉诀》、宋
代崔嘉彦的《脉诀》都采用了歌诀体的形式,但与明清时期的歌诀体医书盛况
相比,不仅数量稀少,仅为个别医师的偶然之作,而且种类单一,多集中于叙
述经脉,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远远无法与明清时期的盛况相比(下见表三)。

表三:北宋、明、清部分流行白话医籍统计表

朝代 医籍名称 作者 医籍概括
刘元宾撰 载七言歌括 103 首,述五脏色脉、虚实积气病症,七
《补注通真子
北宋 表八里、奇经八脉,听声审味原梦,妊娠、小儿脉歌
脉决括要》
等。

《频湖脉学》 李时珍撰 以歌诀形式述 27 脉及主病,各名为体状诗,主病诗。

明 万全撰 综合性医书,载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症,以歌括加
《保命歌括》
注的形式介绍。

汪昂撰 录方 308,七言歌诀 200 余。刊本甚多,有续注、增


《汤头歌诀》
注、改编、白话解等。

《长沙方歌 陈念祖撰 普及性伤寒著作,以歌诀形式阐述《伤寒论》方的主



括》 治、组成、剂量、煮服方法等内容。

《医学白话》 洪寿曼撰 结合西医知识,以白话文阐述医学。对脏腑功能部位

用图表中西对照介绍。

资料来源: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

入门级医书的出现,简约版医书的流行,歌诀体医书的盛况,集中体现了
明清时期医书简约化、入门化、俗语化、歌赋化的趋势,它们共同组成了明清
白话医书汹涌蓬勃发展的大潮,反映出普通民众在医疗卫生领域的需要,体现
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面。
白话医书的出现,首要原因即在于明清政府放弃了由官方出版医书,推动
医疗事业发展的责任。上文已经提到,明清时期官方的医疗机构以主要服务于


赵仁龙:《陕西儒医刘企向歌诀体医书整理与研究的意义》,《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年 7 月第 42 卷第 4 期,第 6 页。
皇室的太医院为核心,缺乏有效管控民间医疗卫生事业的机构,更是没有如北
宋时期一般在官方层面上设立出版医书的机构,①民间因此开始占据了医疗卫生
事业的主导权。由于主导方的转变,致使医籍出版的目的从以推动医疗事业发
展为主到以增大销量,提高营利为主。例如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其早期尚
未出名的情况下,就大量托名于康乾时期著名医师叶天士,直到后来成名后才
陆续收回。他在其名作《医学三字经·凡例》中开篇即特地讲到:“是书前曾
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②在《时方歌括·凡例》中也说:“是书前曾托名叶
天士,今特收回。”③陈修园托名出书的目的正是为了扩大其医书的销量,从而
增加自身的知名度,所谓“附骥尾而行益显”。同时,当陈修园名噪天下以后,
书商们为了扩大医书销量,同样也大量将他人之医书伪托于陈修园,将其所著
医书从二十种不断延编,直至为七十二种。④可见此时商业盈利对医书出版的影
响之大,是书商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整体上明清医籍相对于宋金元医籍而
言,综合类、理论类的专业医学图书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侧重于治疗手法、
方剂大全、生活养生的医书比例却大大增加,且明显显现出地方化的特点,如
在广东刻印的医籍种类中,有关热病、瘟疫治疗的医籍所占比例就相对较高,
这正是岭南特殊的气候环境造成人们易感染此类疾病的反映。⑤归根结底,上述
医籍种类在明清时期大量增加的原因并非由于它们质量高于其他种类的医籍,
而是它们更适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
其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富民阶层不断
壮大,对社会医疗产生新的需求是白话医书出现和传播的另一重要原因。明清
时期,特别是在王朝统治的后期,由于统治者相对放宽了对民间手工业的管控
和压制,加之广大人民不断奋斗,使得民间财富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富庶的江
南地区,根据台湾学者刘石吉先生的统计分析,乾隆年间,吴江县一县的城市
人口即占该地总人口的 35%,光绪年间,常熟、昭文两县的城市人口按保守估
计也占到总人口的 19.6%。⑥江南地区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该地区产生


向群:《明代医书出版编辑考》,《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 年 3 月第 2 期,第 75-78 页。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3 页。

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年,第 928 页。

张效霞:《陈修园“借人出名”与“被人托名”》,《中国中医药报》2018 年 3 月 16 日第 8
版,第 1 页。

林琦:《清代广东刻印医书初步研究》,《中医文献杂志》2019 年第 5 期,第 6-13 页。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37 页。
了规模庞大的富民阶层。⑦明代史料显示,松江府上海县的“缙绅富室”所占据
土地最多的已经达到数千亩的地步。②富民阶层的出现,由于其本身财富较为充
裕,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因此对民间传统的衣着服饰、饮宴宅邸、闲暇娱乐等
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这些方面朝着迎合这一阶层需求的方向转变。③
白话医书的大量出现正是这一阶层对医学医药领域提出新需求的结果。这
一阶层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文化水平上较高,基本具有识字能力,可以自我
阅读书籍。再加上经济上资金的充裕、思想上的崇文取向以及生活上的养生态
度,导致富民阶层大多乐于购买医学书籍阅读。但是传统医学书籍大多用词晦
涩生僻,外加多使用大量的专业性术语,不适合于外行且文化水平并不太高的
富民阶层人士阅读。因此简洁、易懂、趣味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白话医籍就因此
应运而生并且得到快速地发展传播。陈修园的名作《医学三字经》全书为三字
一句的歌诀,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如关于中风描述到:“人百病,首中风,
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 ④如
此简明有用且生动易懂的医书正是富民们所渴求的,《医学三字经》也正是因
此而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医学畅销书。
北京大学张剑教授在其新作《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中通过对
晚清时期几位著名大臣日记中有关疾病的书写展开研究,清晰地表现出了他们
为疾病所困的历史。无论是因为肝疾而不得不辞官回乡的季芝昌,还是在用药
与不用药之间不断徘徊的曾国藩,疾病都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
们饱经痛苦,难以缓解。⑤由此可见,即使是这些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高官们
也都还深受疾病的痛苦,更不用说那些无论在学识、地位还是在医疗条件上都
远远不如他们的普通群众了,而百姓们对科学先进、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术的需
要也自然显而易见。因此无论是公元 1724 年由广宁医学家年希尧编辑、出版的
医书《经验四种》中所载有的《新刊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还是 1877 年由陈
羲撰写、出版的《医方不求人不分卷》,“不求人”三字之所以在医书中广泛


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明清“市民社会”说再探讨》,《云
南社会科学》2019 年第 1 期,第 19-28 页。

陈宝良:《明代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及其构成—兼论明代人的生活质量》,《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 年 5 月第 3 期,第 158-192 页。

王翔:《明清商品经济与市民生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3 期,
第 93-136 页。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第 19 页。

张剑:《华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北京:中华书局,2020 年,第 61-96 页。
地出现,正是这些需求直接反应在医书写作、出版领域的体现,这也清晰地表
现出这些医书并非是供给于医师阅读的专业性书籍,而是直接面向广大平民百
姓等非专业人士日常阅读需要的简明医书。
第三,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也间接地推动了明清医书的白话化。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有言:“历观宗教之输入各国,首以医学为传道之辅助。” ①
近代以来,大量西方传教士为了推广“上帝之福音”而踊跃进入中国开展传教
工作,但是由于中国自身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百姓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进
入普遍具有较强的抵制力。为了加快开展传教事业,传教士们寻找到了以医促
教的方法,即利用西方医学来吸引中国人入教,这一举动由于适应于民间百姓
的生活需要,极大地消解了民间对西方技术文化的抵制力,在客观上推动了西
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因此从 1805 年华人郑崇谦翻译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
尔逊的《英吉利新出种痘奇书》开始,大量西方的医学著作开始被翻译到国内,
不仅民间个人翻译浪潮热烈,教会主持的出版机构和清政府官方兴办的译书局
等出版机构更是翻译了大量医书。其中以苏格兰长老会教士韦廉臣创办的同文
书会为前身的广学会更是以通俗易懂为导向,翻译出版了大量直接面向民众的
科普性西方医学读物。③在晚清时期翻译出版西方医书的众多机构中,民营出版
机构和教会出版机构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其中著名民营医学出版机构医学
书局更是以翻译出版了 37 种西方医学书籍的数量,成为了晚清翻译出版西方医
书数量最多的机构。在汉译西医书籍出版数量前 10 位的出版机构中,民营出
版机构占据 4 席,教会出版机构占据 5 席,而官营机构中仅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占据了 1 席之位,④可见此时民间对翻译出版西医书籍事业的影响之大。而出于
民间阅读理解的需要,大量科普性、启蒙性、通俗性的西方医学著作得到翻译
出版,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方医学的传入同样对传统中医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西医从
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传统中医并没有故步自封、坐以待毙,反而
是积极应对、创新发展。以唐宗海和恽铁樵为代表的中医医师们更是发出了


陈垣:《陈垣早年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 年,第 412 页。

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博士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2 年,第 1 页。

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第 43-48 页。

宋永林:《晚清时期汉译西医书籍的编辑出版概况、特点及影响》,《图书馆》2020 年第 9
期,第 110 页。
“中医药革新,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的呼吁。⑤他们一方面
积极吸收西医中正确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不断提高中医自身的科学性,另
一方面选择将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相融合,力求实现二者在理论层面的统一。 ②
同时,中医医书在编撰体例、语言格式、叙述逻辑等方面上大量吸收了西方医
书的优秀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易读性和科学性。如 1907 年由洪寿曼编撰的
《医学白话》,不仅结合了西医知识,以中西对照和图表的方式介绍脏腑功能
部位,保证了书籍本身的科学性,同时更是采用了纯粹白话文的语言格式,大
大提高了医书本身的易读性,是明清医书白话化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最后,明清时期民间医师群体的自发推动是明清医书白话化的另一重要原
因。明清时代的医师们大多可以读书认字,他们多研读儒家经典,也有人曾考
取功名,儒家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民
为贵”的“以人为本”思想,促成了中医学“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念和“良医
功同良相” 的社会治理理念,奠定了传统中医伦理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思想基础 ,

因此明清医师们普遍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医色彩。④同时受佛教悲天悯人观念
的传播和传统医学教育的培养,以及明清高度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普通百姓艰难
困苦生活的现实影响,明清时代的杰出医师们相比于对皇家官宦提供医疗服务,
更关注于民间医疗的发展。医书出版与传播也并非完全遵循商业化的原则,而
是出现了许多非商业性的出版与传播机构。⑤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明清时代
著名医师李时珍不仅辞去了待遇丰厚、地位崇高的太医院医师的职位,而且深
入乡村田野,埋身医籍古籍,一方面治病救人,另一方面编书传世,著名的
《本草纲目》《濒湖脉学》正是如此而诞生。其中《濒湖脉学》不仅是对中医
脉象研究的继承和升华,而且创造性的以生动形象的歌诀、诗句的形式进行表
达,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使书中萃集的学术精华更易被理解和掌
握。⑥可见李时珍《濒湖脉学》的写就并非仅仅面向医学专业人士或拥有较高文
化水平的士大夫阶层,而是关注于平民百姓们的理解与吸收,使他们即使在识


吴云波:《恽铁樵生平与学术思想》,《中华医史杂志》1991 年第 21 卷第 2 期,第 92 页。

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第 88-94 页。

赵仁龙:《陕西儒医刘企向歌诀体医书整理与研究的意义》,第 6 页。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第 34 页。

刘希洋:《清代医书的非商业性出版和传播探赜》,《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 年第 2 期,第
98-99 页。

赵方舟,刘玥芸,陈家旭:《李时珍《濒湖脉学》对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世界科学
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 年第 19 卷第 4 期,第 567 页。
字率不高的基础上也能较为简单地理解与吸收医学知识。
序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了解作者写作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
全书重点及特点的重要途径。清代汪昂撰写的著名畅销医学书籍《汤头歌诀》
在序文中有言:“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
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①同样身为清代著名医师的陈修园也在
其名作《医学实在易》中的序文中如是写道:“示以‘易’,欲人喜其‘易’
而读之,读之久,始知病有定名,方有定法,药有专能。”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
的医师们存在有意减低自己所著医籍的阅读难度,增加自己所著医籍的趣味性
和可读性,使其更加适合于普通百姓的阅读需要的现象,这与明清时期白话医
书大量出现和传播的历史现象相符合。明清医师们关注生民百姓的思想和撰写、
出版简明易懂的医书的行动,是民间医师立足群众需要,具备医者仁心的体现,
不仅推动了白话医书的出现和传播,也推动了明清时期医学知识的发展与普及。
一方面儒学底蕴深厚,吟诗作对信手拈来,一方面医者价值显现,体察民间疾
苦,关注百姓需要。因此无怪乎明清的医师们可以将浪漫随性的诗歌与严谨认
真的医论、医方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美地结合,实现医学与文学的融
会贯通,创造出众多优秀的、兼顾科学与趣味的歌诀体、诗歌体医书。
综上而言,明清时期白话医书的大量出现与传播并不是一种孤立、偶然的
现象,官方对医疗领域管控的衰退、民间出版业的崛起、富民阶层的形成与发
展、西方医学技术的传入、医师群体的自我认识与推动等都是白话医书出现与
传播的原因。白话医书的出现与传播是明清时代发展的必然,对其背后原因的
探究和思考,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明清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情况产生更深入
地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明清社会整体的发展状况产生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白话医书的影响和意义
明清时代白话医书的大量出现与传播对明清时代本身以及后世都具有深远
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其不仅单纯作用于医药卫生领域,在商品经济发展、思
想观念演进、科学技术提高、社会格局更替等诸多领域都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和
重大意义,对于白话医书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及后世中
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演进。


汪昂:《汤头歌诀》,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 页。

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第 536 页。
白话医书的出现与传播首先直接影响于明清两代的医药卫生领域。相较于
宋代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国家级别的中医药管理与教育机构、国家制药厂和药
店以及国家医书出版机构,在国家层面上宏观指导医药卫生领域发展的国家政
策①而言,明清两代政府减少了对医药卫生领域的干涉引导,将国家卫生机构的
职能调整为主要服务于官僚与皇室阶层。②这一转变固然是对国家应尽之责任的
放弃,不利于国家在宏观层次上指导、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客观上却
充分解放了民间的创造力,使得民间医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相较于宋代医
书种类少、专业性强、理论度高、综合性医书占比大的特点,明清两代医书呈
现出种类多、地方性强、实践度高,专业性医书占比大的特点。简而言之,宋
代医籍是少而精,多由国家级别的专业医师编撰而成,医书整体水平高,而明
清两代医籍却是多而全,大多由民间自发编撰,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却更贴近
于普通百姓的日常需要。明代著名医籍《本草纲目》中对铅矿公人铅中毒职业
病的描述与清代医籍《本草纲目拾遗》对此职业病提出的治疗方法,③广东地方
温热病医籍与防疫医籍的大量刊刻④等,都明显地体现出了明清两代医籍适用于
百姓日常生活的特点。
白话医书作为明清时期民间医籍的代表,虽然与专业医学书籍相比缺乏较
为高深的医疗理论论证或治疗方法研究,但是由于其简明易懂、朗朗上口等特
点,不仅适合用于作为医师的入门读物,也更适合于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
接受、理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医疗卫生水平。同时,相比于宋代以国子
监负责编撰刻印医书,以士人阶层为医书主要阅读对象,⑤明清两代白话医书的
盛行使得大量普通乡绅富民乃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参与到阅读医书的群体中来,
这不仅满足了民间对医书的现实需要,使得北宋高宗时期告发私录医书赏钱高
达 500 贯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同时也体现出了明清时期的一种学术下行的趋势 ,
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心由以政府官方为代表社会上层转移到以普通民众为代表社
会下层,参与科学技术领域讨论的普通人的数量大大增加,这改变了传统社会

李东阳:《社会政治因素对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创新的影响》,《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第 5 期,第 13 页。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第 483-486 页。

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年,第 489 页。

林琦:《清代广东刻印医书初步研究》,《中医文献杂志》2019 年第 5 期,第 7 页。

罗军:《南宋社会科考及医书出版的知识传播》,《出版发行研究》2017 年第 9 期,第 107
页。

罗军:《南宋社会科考及医书出版的知识传播》,《出版发行研究》2017 年第 9 期,第 107
页。
中精英格局,也使得民间自发的创造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彭慕兰在《大
分流: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欧洲与中国为何走上不同道路?》中认为,明清
时期大量普通书信往来中对科学技术的热烈讨论是明清时期技术发展与传播的
重要原因。①这正是以白话医书为代表的一批简明科学技术著作兴起所带来的对
科技领域的重大影响。
同时,由于西方传教士翻译医书的行动和民间传统中医学自我吸收进步的
原因,白话医书中蕴含了许多近代西方传入的医学知识。虽然这些白话医书中
蕴含的西方医学知识大多基础且浅显,无法对社会整体的医疗水平产生多大影
响和推动,但是由于白话医书具有深入广大群众,阅读面广的特点,客观上向
广大民众传播了不同于传统中医的西方医疗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卫生意识,使
得明清时期的城市在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等方面得以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制定
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了城市治理的进步,有利于城市医疗卫生的近代化。②
在医学教育上,白话医书的出现使得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体系得以补齐缺
失的入门教育环节,发展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上文提到的裘笑梅在 18
岁拜师学艺前阅读背诵了 3 个月白话入门医书,在此后 5 年的正式学艺期间,
她白天担任老师的助手和抄写药方,晚上则研读老师指定的医书,正是在这样
专业的训练下,她才得以于 23 岁时就继承了老师的职位,开始独立挂牌坐诊,
成为了杭州市的第一位女中医。③裘笑梅的求学经历在明清时期并非个例,事实
上她所接受的正是明清时期最为专业、完整的医学训练:通过阅读简单易懂的
白话医书入门,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中提高专业水平,最终在老师的认可后
出师独立行医。白话医书的出现使得这一环节中最初的入门流程得以开展。通
过这一流程,明清时期的民间医学领域得以自行培养出了大量优秀合格的医师,
相较于北宋末年官医有 12000 人,民医有 25000 人,④官医数量可以占据到医师
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强的局面,明清两代的民间医师在数量上和占总医师比例上
都要远远高出宋代,民间医师们一方面深知理论知识,同时拥有熟练的实践能


彭慕兰:《大分流: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欧洲与中国为何走上不同道路?》,第 67 页。

刘仲华:《清代北京的防疫与卫生》,《北京档案》2020 年第 6 期,第 47-79 页。

朱璘:《妇科女名家——访裘笑梅主任医师》,《浙江中医院学报》1989 年第 13 卷第 3 期,
第 1 页。

程民生:《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数量》,《河北学刊》2018 年 5 月第 38 卷第 3 期,第 58-
60 页。
力,他们行医也不是受政府推动,而是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①因此他们对传统
医学的持守并不坚定固执,为了提高自身医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名望地
位,反而会选择不断吸收、融合先进的西方医学知识,是明清医学进步的坚实
推动者。白话入门级医书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到达成熟、完整的体
现,这一体系贯穿于明清时期的医师的入门、习艺、坐诊的全过程,直到近代
西方教育模式的传入后,函授、②大学等新兴教育方式的出现才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
其次,白话医书的大量出现与传播是明清时代民间商品经济繁荣,民间出
版业快速发展的结果,而白话医书的出现与传播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明
清出版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时期由于印刷出版技术的进步,印刷、
出版一本书的价格相较于宋元时期得到了大幅度下降,江南地区刊刻书籍的价
格由公元 1250 年的平均每 100 字约 35 文降至公元 1600 年的平均每 100 字 3.5
文。③印刷出版成本的下降,从根本上使得平民阶层得以具有了自行刊刻书籍的
能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出版业的繁荣。普通民众正确获取医药和医疗的需
求和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成为了出版厂商大量刊刻出版白话医书的原因。而受
制于清代严格的书籍审查政策和层出不穷的文字狱案件,相较于出版、阅读传
统的经学、史学书籍,对医疗卫生等科学书籍的出版和阅读毫无疑问是避开政
治迫害的正确选择,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白话医书的出版,使得民间出版业得到
繁荣发展。
白话医书的出现与传播的影响和意义还表现在其在语言发展及写作上的作
用。白话医书作为一种以白话或半文言写就的书籍类别,一方面它承接了中国
在历史上的古白话语体传统:汉代的乐府民歌、唐代讲解佛经故事的“变文”、
禅宗语录、宋元明清时期的话本小说等等,④是中国古白话语体传统在明清时代
的延续,另一方面又深深受到近代西方医学翻译的影响,蕴含了大量以白话为
基础的西方近代医学词汇,拓宽了传统白话语体的涵盖范围。白话医书的大量
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自汉初以来白话文久居于文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第 41-43 页。

刘玄:《医学与商业:清末上海函授新医学讲习社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6 年 9 月第 17 卷第 3 期,第 168 页。

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第 28 页。

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014 年,第 26-27 页。
言文之下的局面得到逐渐改变,这与学界所关注的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相映
照,正所谓:“没有晚清何来五四?”①白话医书的出现,是民国新文化运动时
期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的预兆和先声,是广大民众在语言学和出版学上新的
探索,推动了民国时期被视为觉民救国之利器的白话文的兴起。②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白话医书的大量出现与传播也并非只有积极作用。
由于出版主导方的转变,过去由政府主导的,大量官方医师参与编撰医书的行
动逐渐减少,民间自行刻印、出版医书成为主流。而在民间刻印、出版医书的
群体中,既有私人刻印,也有书坊出版,而私人刻印可以具体到本人刻印以及
亲朋好友、子孙弟子代劳,书坊出版可以具体到懂医理的书坊出版和不懂医理
的书坊出版。③出版方的多元化,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审查,使得此时民
间出版的白话医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既有杰出医学家出于百姓理解的需要而
撰写的既生动有趣又实用科学的医书,例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汪昂的
《汤头歌诀》等,也存在着大量普通民间医师甚至非专业人士出于各种目的自
行刻印、出版的医书,这些医书的实用性与科学性都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还存
在伪托他人之名的现象,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群众对先进医学知识的接收、
学习。
同时,由于民间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大量白话医书或受其影响
或方便民众接受,都采用了大量描述神佛鬼道的叙述手法。如成书于清康熙年
间的著名民间儿科医书《幼科推拿秘书》中记载的治疗小儿夜啼的方法:“治
小儿夜啼方,用木一条,放火内拨过取出,念咒,咒曰:拨火杖,拨火杖,将
来捉神将,捉住夜啼鬼,杀了不要放,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⑤虽然这样
描写利于被普遍百姓理解和接受,但实际上对于先进医学知识的传播却并无太
大帮助,甚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医疗的进步。
综上所述,虽然白话医书同样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消
极影响,但整体而言,其积极作用仍旧占据主要地位。白话医书在明清时期的


高玉:《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 年第 3 期,第 1 页。

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第 26 页。

向群:《明代医书出版编辑考》,第 76-77 页。

张效霞:《陈修园“借人出名”与“被人托名”》,第 1 页。

苏姗,李兆健:《清代民间儿科医书 《幼科推拿秘书》探析》,《中医药文化》2016 年第
4 期,第 35 页。
大量出现与传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时代的发展。
明清时代政治上政府放宽了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管控、从官方层次上退出了医书
出版领域,经济上民间商品经济持续繁荣、民间出版业发展迅速,思想由于清
政府对思想文化事业的严格管控,促使民间出版、阅读图书的重心向以医疗卫
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领域倾斜,科学技术上对传统中医医学的总结和对西方医
学的引进等诸多方面的强烈变革推动了白话医书的诞生和巨大发展。更为关键
的是,民间群体对简单易懂且可以自我学习的医学知识的需要,和广大医师群
体医者仁心的高尚品格和儒医传统进一步推动了其写作规模与出版规模的扩大。
而白话医书的大量出现与传播同时又对明清时期的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教
育体系、科学技术传播、学术领导环境、商品经济发展、文字语言变革等诸多
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体现出明清时代相比于宋金元时代的巨大变革。
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白话医书由于适合普通民众阅读而得到大量出版传播,普
遍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卫生意识,推动了民间医疗水平地提高。在医学教育上,
白话医书成为了医师入门教育的必备图书,补齐了医师教育体系缺失的第一环
节,使得明清时期的民间医师教育体系得以自行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医师。在科
学技术传播上,大量传教士出于传教的目的将近代西方的医书书籍翻译成易于
普通民众接受的白话医书,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医学知识的传播。在学术领
导环境上,白话医书所表现出来的浅显、易懂的医学知识使得大量民间人士得
以参与到医学讨论之中,热烈讨论科学技术的书信往来成为了明清时期重要的
风景,学术的重心由以往的上层逐步向下层倾斜。商品经济上白话医书的大量
刊刻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出版业的繁荣,促进了明清商品的发展。文字语言
变革上,白话医书以其简明平实的白话语言为书写语言,既承袭了传统的古白
话传统,又作为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中重要的一流,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
运动的先声,促使了民国时期的文字语言的变革。

结语

白话医书的出现与传播是明清时期中国医学走向现代化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它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学科知识、教育模式和叙述方法上根
据社会需求而不断革新的现象。它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中医知识的总结与提炼和
对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知识的借鉴与吸收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性,在理论体系和
学科知识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歌谣、三字经、问答等类白话
形式降低了普通民众接受此类医学知识的难度,重塑了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和
叙述方法。白话医书的出现,是明清时代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同时也进一步
推动了明清社会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的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教育体系、科
学技术传播、学术领导环境、商品经济发展、文字语言变革等诸多方面都有着
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对明清白话医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明清时期科学技术
发展的方向、重心、速度等方面产生新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对久经讨论的韦伯
疑问和李约瑟难题产生新的思考,重新理解明清时代科技“停滞”的真相。①
此外,在白话医书大量写作和传播的历程中,中国传统医师们立足民间现
实社会,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实践需要,自发地降低其医籍的理解难度,方便广
大人民群众阅读的意识和不抱残守缺,积极吸收西方先进医学知识的革新态度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反映出中国传统医学价值体系中关心百姓疾苦、重视
医学技术的儒医传统和医师们悲天悯人的思维态度,是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价值
观念的结晶。
中医药(含各少数民族医药学)积淀了泱泱五千多年来人类文明之精华,
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反复检验、持续完善的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认知,
是中国对人类和世界特有的原创性生命科学体系的重大贡献。2020 年全国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的全国性社会实践又进一步充分证明中医药在保障
人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危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②对明清时期白话医书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中医的理论体系、思想意识、科学技术、叙述
方法,对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及产业的振兴,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舞台具有重要
意义,值得我们为此进一步开展研究。


彭慕兰:《大分流: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欧洲与中国为何走上不同道路?》,第 62-68 页。

李慎明,陈其广,张小敏:《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振兴中医药事业及产业的思考》,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 年第 5 期,第 4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