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009∙1∙ 

北魏南伐江淮流域的环境
与疫病问题初探

———以公元 4
50至 4
51年太武帝南伐为例

唐秋雅

   〔
摘要 〕  自汉魏以来‚北方人士眼中的江淮流域‚始终为气候恶劣、疫病多发之区‚在
此地实际用兵时所遭遇的环境与疫病问题‚造成了北人 “南土下湿‚必生疾疫 ” 的忧惧心理‚
影响了北魏统治者南下用兵的计划与策略。为确保作战顺利‚北魏如南下作战‚则需注重对当
地环境、水土的适应‚考虑和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以避免疫病的发生。本文即从医疗社会史的
角度‚以公元 4
50—4
51年太武帝南伐事件为个案‚分析江淮流域环境恶劣、疫病多发对北魏
南征的影响。从此战的最终结果———北魏军队因战斗和疾疫引起的大量伤亡而撤围退走———这
一点看来‚北魏士兵尚不能抵御南方气候环境所引发的疫病‚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和分散了北
魏继续向南发展的力量。由此可见‚环境与疫病当亦为影响北魏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
关键词 〕  北魏;江淮;太武帝;南伐;瘴气病
   〔
中图分类号 〕K239∙2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4769 (2009) 01—0155—06

   魏 晋 南 北 朝 期 间 灾 乱 频 仍‚在 自 然 灾 害 和 与疫病对征战 中 的 军 队 确 有 影 响‚ 现 代 流 行 病
社会动乱共同 影 响 下‚ 这 一 时 期 的 疫 病 发 生 也 学理论认为‚当人 群 初 移 到 新 地 区 时‚ 常 因 对
较为 频 繁。 此 时 期 南 下 的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之 一 该地区疫病没 有 抵 抗 力 而 被 病 菌 感 染‚ 并 极 易
———拓跋鲜卑‚亦 同 样 受 到 疫 病 的 困 扰。 拓 跋 引发流行。由于人 口 密 度 相 对 较 大、 对 作 战 地
鲜卑的北魏政 权 建 立 于 代 北‚ 但 以 华 夏 正 统 自 区疫病缺乏抵 抗 力、 水 土 不 服、 疲 劳 和 作 战 伤
命‚希望入 主 中 原‚统 一 南 北‚遇 有 机 会 则 每 亡等原因‚流动 作 战 时 期 的 军 队 是 疫 病 的 高 发
每考虑兴兵向南。如泰常七年 (422年 )‚明元 群体。此情 况 古 已 有 之‚ 《
葛洪肘后备急方 》
帝趁刘裕病死 之 机 大 举 南 伐‚ 攻 占 了 滑 台、 洛 中提 到 “虏 疮 ” 乃 是 “建 武 中 于 南 阳 击 虏 所
得 ”。 皇 始 二 年 (397年 ) 八 月‚ 道 武 帝 进 军

2〕
阳、虎牢等 军 事 要 地。在 北 魏 前 期 历 史 上‚ 此
类军事事件时 有 发 生‚ 但 由 于 环 境 及 疫 病 等 因 常山之九门‚ 时 大 疫‚ 人 马 牛 多 死‚ “在 者 才
十四五 ”。 可见 疫 病 同 样 是 北 魏 军 队 面 临 的 问

3〕
素的制约‚拓跋鲜卑在南征中不得不有所顾忌。
张嘉凤提出: “征途之中‚疾疫带来的死亡率‚ 题。
确可能比两军 厮 杀 更 为 惨 烈‚ 无 怪 乎 一 旦 有 疾 自汉魏以来‚北方人士眼中的江淮流域‚始
疫流行的传言‚军队中往往出现骚动。”

1〕
环境 终为气候恶劣、疫病多发之区‚在此地实际用兵


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广西 3
南宁 500
21。
·155·
时所遭遇的环境与疫病问题‚造成了北人 “南土 曰: “知更须黄甘‚诚非所吝。但送不足周
下湿‚必生疾疫 ” 的忧惧心理‚① 影响了北魏统治 彼一 军‚向 给 魏 主‚ 未 应 便 乏‚ 故 不 复 重
者南下用兵的计划与策略。 《
孙子 ·行军 》云: 付。” 焘复求甘蔗、安石榴‚畅曰: “石榴出
“凡军好 高 而 恶 下‚贵 阳 而 贱 阴‚养 生 而 处 实。 自邺下‚亦当非彼所乏。”

7〕

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4〕
为确保作战顺利‚北魏 根据上述史料‚以下分两点展开论述。
如南下作战‚则需注重对当地环境、水土的适应‚ 一、 “焘不饮河南水‚以骆驼负河北水自随 ”
考虑和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以避免疫病的发生。 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疾疫原生菌、中
本文即以公元 4
50—4
51年太武帝南伐事件对此试 间宿主、媒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孽衍条件。
作一分析。 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之水土不服等原因‚北方人
太平真 君 十 一 年 (4
50年 ) 太 武 帝 之 南 伐‚ 到达南方后极易染上各种疾疫。医学理论与实际
本因宋文帝北伐而起‚在击退宋军的进攻后遂趁 经验令汉魏以来的北方人普遍认为 “南土下湿‚
胜大举南攻。 《
魏书 ·李孝伯列传 》记有此役中 必生疾疫 ”‚故而在南行时往往采取很多措施来
两军往来的部分内容: 防治疫病。其中‚他们对瘴气病的防范与治疗尤
   (刘 ) 骏遣人献酒二器、甘蔗百梃‚并 为重视。目前研究表明‚瘴气主要盛行于岭南、
请骆驼。 南中 (即今云贵川 ) 和江淮地区‚瘴气病较类似
……义恭 献 皮 裤 褶 一 具‚骏 奉 酒 二 器、 于今天的疟疾、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
甘蔗百梃。……世祖又遣赐义恭、骏等毡各 简称钩体病 ) 等。从病症表现上来看‚岭南、南
一领‚盐各九种‚并胡豉。孝伯曰: “有后 中的瘴气病当更接近于今天的疟疾;江淮地区则
诏: ‘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食盐‚主 较似血吸虫病和钩体病等流行病‚也有部分近似
上自食;黑盐治腹胀气满‚末之六铢‚以酒 疟疾的。②

而服;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赤盐、驳 《
外台秘要 》引 《
葛洪肘后备急方 》曰: “夫
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非食盐。’”

5〕
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

宋书 》云: 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
  焘不饮河南水‚以骆驼负河北水自随‚ 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然南方温毒‚此病尤
一骆驼负三十斗。遣使饷太祖骆驼名马‚求 甚‚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
和请婚。上遣奉朝请田奇饷以珍羞异味。焘 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
毒最重。” 此处的 “疟 ”‚大致是以按蚊为传播

8〕
得黄甘‚即啖之‚并大进酃酒‚左右有耳语

6〕
者‚疑食中有毒‚…… 媒介的传染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恶性疟疾。按
又云: 蚊理想生长区在最高气温月份平均温度 1
5∙6度以
  焘又乞酒并甘橘。畅宣世祖问: “…… 上的地区‚我国以北纬 2
5度以南为稳定性高疟
螺杯、杂粽‚南土所珍‚镇军今以相致。” 区‚岭南地区和云南大部位于此区内。
……焘又送毡各一领‚盐各九种‚并胡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 (7
5年 )‚杨 终 以 广 陵、
豉: “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是魏主自 楚、淮阳、济 南 之 狱‚徙 者 万 数‚又 远 屯 绝 域‚
所食。黑盐治腹胀气懑‚细刮取六铢‚以酒 吏民怨旷‚乃上疏谏还徙者、罢边屯曰: “今以
服之。胡盐 治 目 痛。柔 盐 不 食‚治 马 脊 创。 比年久旱‚灾疫未息‚……且南方暑湿‚障毒互
生。”

9〕
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中食。 除广陵外‚上述地区多在淮北‚若淮北尚
胡豉亦 中 啖。黄 甘 幸 彼 所 丰‚可 更 见 分。” 且暑湿有 “障毒 ”‚则淮水以南的江淮地区更是
……义恭饷焘炬烛十挺‚世祖亦致 锦 一 匹‚ 瘴病肆虐了。隋朝孙万寿曾作诗云: “江南瘴疠

① 当时的南土一般指江淮地区、岭南和南中 (即今云贵川 ) 一带。


② 参看萧璠 《
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 》
‚李建民主编 《
生命与医疗 》
‚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范家伟 《
六朝时期人口迁移与岭南地区瘴气病 》
‚ 《
汉学研究 》第 16卷第 1期;龚胜生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
‚《地理学报 》第 48卷第 4期;周琼 《
瘴气研究综述 》
‚ 《
中国史研究
动态 》2006年第 5期;冯汉镛 《
四川的瘴气及其防治 》
‚ 《
巴蜀科技史研究 》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郑洪、
陈朝晖、何岚 《“瘴气 ” 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 11期等等。

·156·
地‚从来 多 逐 臣。”

10〕
可见江淮流域亦是瘴患之 日草燥时差稀耳。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
区。当时此区的瘴气病在表征上与现代的血吸虫 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
病和钩体病较为相似。 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 行 动 也。
血吸虫病在中国有较长的传播史‚在 1
972年 若不挑之‚虫钻至骨‚便周行走入身‚其与
于湖南长沙马王堆 1号汉墓和 1
975年于湖北江陵 射工相似‚皆杀人。”②
凤凰山 1
68号汉墓出土的两具古尸中‚都检出了 西晋车茂安在与陆云的书信中亦云:
血吸虫虫卵‚由此可推测在 2
100多年前长江中游   外甥石季甫忽见使为 贸阝 (今浙江宁波市
东 ) 令‚除书近下‚因令便道之职‚得此罔

11〕
两湖地区已有血吸虫病流行。 中国流行的是日
本血吸虫病‚由于日本血吸虫对中间宿主的特异 然。老人及姊自闻此问‚三四日中‚了不能
性要求极为严格‚只有湖北钉螺一种‚湖北钉螺 复食。姊昼夜号泣‚不可忍视。……季甫恒
只能存活在一月份平均气温 0度以上、全年降雨 在目下‚卒 有 此 役‚举 家 惨 戚‚不 可 深 言。
量7
50毫米以上的地区‚即北纬 3
3度以南‚故而 昨全伯始有一将来‚是句章人‚具说此县既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有严格的地理分布界线‚北 有短狐之疾‚又有沙虱害人。闻此消息‚倍
纬3
3度以北没有此病。

13〕
① 这条分界线恰恰从河淮 益忧虑。
流域与江淮流域之间划过‚可推见血吸虫病只流 学者一般认为短狐、射工、沙虱病相当于今
行于淮河以南的地区。 《
水经 ·类水注 》云禁水 天的血吸虫病。③ 从葛洪的记述中‚可知此病在

(今云南境内‚北纬 2
5 —3
3度之间 ) “旁瘴气特 江淮流域的流行‚至迟在东晋时已得到系统阐述‚
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 并已有相关的防治方法提出。
中人则害‚名曰鬼弹。惟十一月、十二月差可渡‚ 到了隋朝时期‚巢元方所著 《
诸病源候论 》
正月至十月径之‚无不害人‚故郡有罪人‚徙之 的蛊毒病诸候中‚有水毒候和沙虱候二节内容‚
禁旁‚不过十日皆死也。……水之左右‚马步之 行文描述亦似血吸虫病的症候。该书记载: “自
径裁通‚而时有瘴气‚三月、四月径之必死‚非 三吴已东及南诸山郡山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
此时犹令人闷吐。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 ”。

12〕
病‚春秋辄得。……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
文中所描述的特征较类似于今日之血吸虫病。 呼溪病。其实 有 异‚有 疮 是 射 工‚无 疮 是 溪 病。

抱朴子 ·登涉 》云: 初得恶寒‚头微痛‚目匡疼…… ”‚ “山内水间有
  或问曰: “江南山谷之间‚多诸毒恶‚ 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
辟之有道乎?” 抱朴子答曰: “……今吴楚之 此虫著身‚及阴雨日行草间亦著人‚便钻入皮里。
野‚暑湿郁 蒸‚虽 衡 霍 正 岳‚犹 多 毒 螫 也。 其诊法‚初得时‚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以手
又有 短 狐‚ 一 名 蜮‚ 一 名 射 工‚ 能 伺 (一 摩赤上‚痛如刺。”

14〕
我国古代医书的上述内容与
名 ) 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 现所知之血吸虫病在地理分布、感染季节、感染
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 方式和临床症状等方面很相似。④

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 钩体病俗称 “打谷黄 ” 或 “稻瘟病 ”‚是由


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 致病性钩 端 螺 旋 体 引 起 的 自 然 疫 源 性 急 性 传 染
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不晓治之者杀人。其 病。以地势低洼、易于积水、气候温暖、潮湿多
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又有沙虱‚水陆 雨、鼠类繁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较多‚尤
皆有‚其新雨后及暑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 以稻田、江河两岸、湖泊和沼泽地区为甚。夏秋

① 参看姜庆五主编 《
流行病学 》
‚科学出版社‚2003年‚439—449页;萧璠 《
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
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 》

② 〔
晋 〕葛洪: 《
抱朴子内篇 》卷 4‚此处用 《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第 10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01页;
同时参王明 《
抱朴子内篇校释 》卷 17‚中华书局‚1980年‚280页。
③ 如姜春华 《
祖国医学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及其防治方法 》
‚ 《
大众医学 》1956年 10月号;李益三 《
祖国医学对于
血吸虫病的认识及其治疗药物的探讨 》
‚ 《
浙江中医杂志 》1958年 7月号;蔡景峰 《
肘后备急方的科学成就 》
‚

新医学杂志 》1979年第 1期等等。
④ 我国血吸虫病病原的发现在 20世纪初叶‚可参见毛守白主编 《
血吸虫病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周述
龙、林建银主编 《
血吸虫学 》
‚科学出版社‚1989年。
·157·
季节为流行高峰‚青壮年男性易感此病。年均降 此外‚水土不服也是行军者需要注意的一大
水量 400—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 10—19度之 问题。东汉王符 《
潜夫论 ·实边 》曰: “民之于
间的地区‚发病率随降水量的增大和气温的升高 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
而升高‚暴雨后更易引发流行。钩体病多经由动 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
少能还者。” 此正所谓 “民易水土‚必生疾疫 ”。

21〕
物的感染性尿液和滋生老鼠的水域传播‚人因直
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尿液或组织‚或间接地通过与 北魏时期这样的观念依然盛行‚并且因为频繁的
污染水或土壤的接触而感染。非流行区人群对于 征战及迁徙需要而尤为统治者所重视。此役前‚
钩体病的抗体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外来军队进 太武帝书宋文帝曰: “今送猎白鹿马十二匹并毡

15〕
入疫区后‚可导致此病的暴发流行。 该病潜伏 药等物。彼来马力不足‚可乘之。道里来远‚或
期 2—20日‚表征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淋 不服水土‚药自可疗。” 泰常八年 (4
23年 ):

22〕

巴结肿大和腓肠肌疼痛‚甚至不能行走;重者可    攻 东 阳‚ 平 其 北 城 三 十 许 步。 ……
并发肺出血、黄疸和肾功能衰竭等。这与中医传 (刁 ) 雍谓 (叔孙 ) 建曰: “……雍求将义兵
统医籍中描 述 的 伤 寒 病 症 状 较 为 相 似‚王 叔 和 五千‚要崄破之。” 建不听曰: “兵人不宜水
曰: “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 土‚疫病过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尽‚何
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三日以上‚气浮在 须复 战。今 不 损 大 军‚ 安 全 而 返‚ 计 之 上
也。” 建乃引还。

23〕
上部‚填 塞 胸 心‚故 头 痛‚胸 中 满‚ 当 吐 之 则
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 太和末年‚朝议将内附蠕蠕徙置淮北‚大臣
烦疼‚当下之则愈。……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 杨椿认 为 此 族 “衣 毛 食 肉‚乐 冬 便 寒。南 土 湿
热‚往必将尽 ”。 《
南齐书 》亦云: “芮芮王求

24〕
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
多‚腹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 医工等物‚世祖诏报曰: ‘……南方治疾‚与北
者‚便可 吐 下 之‚不 可 发 汗 也。” 土不同。’” 《
诸病源候论 》曰: “夫四方之气‚

16〕 〔
25〕
从中医角度
来说‚钩体病乃湿、热所致‚无黄疸型钩体病属 温凉不同‚随 方 嗜 欲‚因 以 成 性‚若 移 其 旧 土‚
“暑温 ”、 “湿温 ”、 “暑温夹湿 ” 及 “秋温时疫 ” 多不习伏 (服 )‚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
习‚便成夏痢。” 又曰: “不伏 (服 ) 水土者‚言

17〕
的范畴‚类似于温病‚ 因而湿热又水网密布的
江淮流域多发此病‚后文将提到的太武帝所携带 人越在他境‚乍 离 封 邑‚气 候 既 殊‚水 土 亦 别‚
之 “盐 ” 及 “胡豉 ”‚就有治疗伤寒与此类瘴气 因而生病。病之状:身体虚肿‚或下利而不能食‚
病的效用。 (详后文 ) 烦满气上是也。”

26〕
既是因水土饮食有别引起的消
如上所述‚一旦北魏军队跨过淮河进入盛行 化道疾 病‚饮 用 已 习 用 之 家 乡 水 自 有 利 于 避 免
瘴气病的江淮流域‚就会因为缺乏免疫力而成为 此疾。
高度易感的人群‚这应是崔浩等人在制定作战计 二、 “盐各九种‚并胡豉 ”、 “焘又乞酒并甘
划时每每强调分军略地 “至淮为限 ” 的主要原因 橘”
之一。太武帝自带河北水供饮用‚除防备宋朝下 太武帝随行携带了九种盐及胡豉‚并作为回
毒外‚更主要是为了避开瘴毒的传染源及防止水 赠宋朝的特产‚还遣李孝伯对其做出特别说明‚
土不服。曹操 《
戒饮山水令 》云: “凡山水甚强 表明其既是太武帝出行需用之物‚又有特别的功
寒‚饮之皆令人痢。”

18〕
不准兵士饮用。唐朝陈藏 用价值可为南朝所用。
器 《
本草拾遗 》亦云: “阴地流泉‚二月、八月 出于对盐食用性及药用性价值的认识‚北魏
行途 之 间‚勿 饮 之‚令 人 夏 发 疟 瘴‚又 损 脚 令 很重视盐业的生产‚ 《
魏书 ·太祖道武帝纪 》载
软。” 道武帝曾 6次车驾次于盐池。北魏盐业生产水平

19〕
即认为瘴病由饮用水感染而发。此观念一
直到北宋时仍可见‚如沈括 《
梦溪笔谈 》中就记 很高‚明元帝曾赐给崔浩御缥醪酒十觚‚水精戎
有: “漳州界有一水‚号 ‘乌脚溪 ’‚涉者足皆如 盐一两‚并曰: “朕味卿言‚若此盐酒‚故与卿
同其旨也。”

27〕
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皆病瘴。行人皆载 此盐当是加工非常精细的上等盐。
水自随。” 为了避免受瘴毒所害而引 发 的 “夏 郦道元在 《
水经注 》中有很多关于盐产地及盐业

20〕

痢 ”、 “闷吐 ” 等病症‚自然要尽量远离这些水 生产的记载‚如: “郭义恭 《


广志 》曰:甘水也‚
流‚而不去饮用则被视为切断疫源的最好方法‚ 在西域之东‚……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
因而太武帝才会 “不饮河南水‚以骆驼负河北水 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调
自随 ”。 御皆仰此盐。” 又如: “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

28〕

·158·
城东北‚……按 《
地理志 》云:金连盐泽、青盐   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城内有实
泽并在县南矣。又按 《
魏土地记 》曰:县有大盐 力三千‚质大喜‚因共守。虏初南出‚后无
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 资粮‚唯以百姓为命。及过淮‚食平越、石
分‚汉置典盐官。”

29〕
这些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鳖二屯谷‚至是抄掠无所‚人马饥困‚闻盱
了北魏盐业生产发展的情况‚以及时人对盐种类 眙有积粟‚欲以为归路之资。
和价值的认知程度。 ……二十八年 (4
51年 ) 正月初‚焘自

本草纲目 ·石部 》云:盐为百病之主‚百 广陵北返‚便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
病无不用之。大盐‚主治肠胃结热喘逆‚能解毒‚ 溲便与之。焘怒甚‚筑长围‚一夜便合‚开
治霍乱、尸疰鬼疰病;戎盐‚主治目痛‚去蛊毒‚ 攻道‚趣城东北‚运东山土石填之。虏又恐
解芫青、斑蝥毒;卤盐‚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 城内水路遁走‚乃引大船‚欲于君山作浮桥‚
邪‚及下蛊毒‚去五脏胃留热结气;凝水石 (盐 以绝淮道。城 内 乘 舰 逆 战‚大 破 之。明 旦‚
精石、盐枕 )‚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除时 贼更方舫为桁‚桁上各严兵自卫。城内更击
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盐药 (南人少有服 不能禁‚遂于军山立桁‚水陆路并断。
者‚恐极冷入腹伤人‚宜慎之 )‚去热烦痰满头 焘与质书曰: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
痛‚又 主 蛇 虺 恶 虫 毒‚药 箭 镞 毒‚疥 癣 痈 肿 瘰 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

30〕
疠。 李孝伯对各种盐的精要叙述表明‚当时北 设使丁零死者‚正可灭常山、赵郡贼;胡死‚
魏士人对盐的药用之道已有一定掌握。盐之主要 正灭并州贼;氐、羌死‚正灭关中贼。卿若
药性在于清热解毒‚又李孝伯云: “黑盐治腹胀 杀丁零、胡‚无不利。” 质答书曰: “……即
气满‚…… 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 可见太 时春雨已降‚四方大众‚始就云集‚尔但安
武帝携带的这些盐‚主要是为了防治到南方因水 意攻城莫走。粮食阙乏者告之‚当出廪相饴。
得所送剑刀‚欲令我挥之尔身邪!”

34〕
土不服及行军劳累而容易出现的热毒、腹胀以及
瘴气病等疫病。此外‚从现代医学看来‚大量出 双方已呈剑拔弩张之势。而北魏军队在 “人
汗会导致食盐及水溶性维生素损失‚引起水盐代 马饥困 ”、 “粮食阙乏 ” 的情况下‚尚能一夜筑好
谢平衡的紊乱和体内酸碱平衡的失调‚并产生脱 守城长围‚又开攻道、欲作浮桥以绝淮道‚战备

31〕
盐性热疲劳。 太武帝所携之盐‚应亦能在这方 劳动强度非常之大。
面起到一定作用。 宋魏双方在盱眙展开激战‚ 《
宋书 》载:
至于酒的药效‚ 《
名医别录 》云: “酒‚味   虏以钩车钩垣楼‚城内系以驱 纟亘‚数百
苦‚甘 辛‚ 大 热‚ 有 毒‚ 主 行 药 势‚ 杀 邪 恶 人叫唤引之‚车不能退。既夜‚以木桶盛人‚
气。” 《
本草经集注 》云: “昔三人晨行触雾‚

32〕
悬出城外‚截其钩获之。明日‚又以冲车攻
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 城‚城土坚密‚每至‚颓落不过数升。虏乃
死者空 腹。此 酒 势 辟 恶‚胜 于 食。” 《

33〕
齐民要 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坠而复升‚莫有退者‚
术 》记载有各种制药酒的方法‚如 “浸药酒法 ”、 杀伤万计‚虏死者与城平。又射杀 高 梁 王。
“胡椒酒法 ”、 “愈疟酒法 ” 等‚不少酒曲中也含 如此三旬‚死者过半。焘闻彭城断 其 归 路‚
有草药‚如 “河东神曲方 ” 就配有 “桑叶五分‚ 京邑遣水军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众。二
苍耳一分‚艾一分‚茱萸一分 ”‚又如 “作和酒

35〕
月二日‚乃解围遁走。
法” 有 “胡 椒 六 十 枚‚ 干 姜 一 分‚ 鸡 舌 香 一 由于太武帝不可能携带供全军使用的饮用水、
分 ”‚① 这些酒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已为拓 盐酒及其他药物‚无法对士兵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跋鲜卑族所借鉴掌握。太武帝所携之酒‚以及向 同时‚若果如太武帝所说‚其军队以非拓跋鲜卑
宋将索要的酒‚应都是为了防治南下途中因水土 族之人为主‚他对其性命不以为意‚自然就更不
不服而造成的消化道类疫病。 会为其防疫做太多准备。因此即便他一人做足防
但尽管太武帝采取了以上措施进行防范‚此 治水土不服和疫病的准备‚他的整个军队却仍然
次南伐军队中还是发生了疫病。 没有足够防卫地暴露于南方相对恶劣的环境之中。
北魏此次南伐最初较顺利‚但最后宋将臧质 因为尚缺乏这次战争中有关北魏军队防疫准备的
在盱眙 (今江苏盱眙 ) 击退了魏军‚ 《
宋书 》云: 史料‚我们无法得知其具体情况‚但从时间上来

① 参看 〔
后魏 〕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 《
齐民要术校释 》卷 7‚农业出版社‚1982年‚478—529页。

·159·
看‚北魏军队发生疫病的时间应在正月‚在这样 种因素导致了此战的最终结果———北魏军队因战
寒冷的季节‚北魏军队还 “肉薄登城 ” 并 “尸与 斗和疾疫引起的大量伤亡而撤围退走。由这一点
城平 ”‚战况十分惨烈。死亡人数的激增也加剧 看来‚北魏士兵尚不能抵御南方气候环境所引发
了环境卫生情况的恶化‚ “即时春雨已降 ” 的气 的疫病‚北魏的向南发展在这个层面上仍然没有
候又为疫病滋生和传播制造了更便利的条件。种 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

1〕张嘉凤. “疾病 ” 与 “相染 ” 〔
A〕.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 〔
C〕.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92.

2〕 〔
晋 〕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 2 〔
M〕.商务印书馆‚1955.42.

3〕 〔
北齐 〕魏收.魏书:卷 2 〔
M〕.中华书局‚1974.30.

4〕 〔
战国 〕孙武.孙子:卷 9 〔
M〕.曹操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1.

5〕 〔
北齐 〕魏收.魏书:卷 53 〔
M〕.1168—1170.

6〕 〔
22〕 〔
梁 〕沈约.宋书:卷 95 〔
M〕.中华书局‚1974.2352‚2347—2348.

7〕 〔
梁 〕沈约.宋书:卷 59 〔
M〕.1601—1603.

8〕 〔
唐 〕王焘.外台秘要:卷 5 〔
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157.

9〕 〔
刘宋 〕范晔.后汉书:卷 48 〔
M〕.中华书局‚1965.1597—1598.

10〕 〔
唐 〕魏征.隋书:卷 76 〔
M〕.中华书局‚1973.1735.

11〕湖南医学院主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 〔
M〕.文物出版社‚1980;武忠弼主编.江陵凤凰山 168号汉墓
西汉古尸研究 〔
M〕.文物出版社‚1982.

12〕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 36 〔
M〕.陈桥驿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72.

13〕 〔
晋 〕陆云.车茂安书 〔
A〕.陆云集:卷 10 〔
M〕.黄葵点校.中华书局‚1988.174.

14〕 〔
隋 〕巢元方.蛊毒病诸候上 〔
A〕.诸病源候论校释:卷 25 〔
M〕.南京中医学院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728‚725.

15〕程德明‚潘会明‚周会林.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概述 〔
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9‚ (3).

16〕 〔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
M〕.李景荣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8—209.

17〕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教研组.中医对钩端螺旋体病治疗研究概况 〔
J〕.陕西新医药‚1974‚ (4).

18〕 〔
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 743引 〔
C〕.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3299.

19〕 〔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卷 2 〔
M〕.尚志钧辑校.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油印本.44.

20〕 〔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 24 〔
M〕.岳麓书社‚1998.203.

21〕 〔
东汉 〕王符.潜夫论笺校正:卷 24 〔
M〕.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281—282.

23〕 〔
北齐 〕魏收.魏书:卷 38 〔
M〕.866.

24〕 〔
北齐 〕魏收.魏书:卷 58 〔
M〕.1286.

25〕 〔
梁 〕萧子显.南齐书:卷 59 〔
M〕.中华书局‚1972.1025.

26〕 〔
隋 〕巢元方.痢病诸候 〔
A〕.诸病源候论校释:卷 17 〔
M〕.550;水肿病诸候 〔
A〕.诸病源候论校释:卷 21

M〕.648.

27〕 〔
北齐 〕魏收.魏书:卷 35 〔
M〕.811.

28〕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 1 〔
M〕.陈桥驿点校.4.

29〕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 3 〔
M〕.陈桥驿点校.48—49.

30〕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
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30—643.

31〕聂树人.医学地理学概论 〔
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53—255.

32〕 〔
梁 〕陶弘景集.名医别录 ·中品卷 2 〔
M〕.尚志钧辑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8.

33〕 〔
梁 〕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卷 7 〔
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10.

34〕 〔
35〕 〔
梁 〕沈约.宋书:卷 74 〔
M〕.1912—1913‚1913.
(责任编辑:许丽梅 )

·1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