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医学综诉论文

题目: 面瘫“倒错”现象的临床研究
学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业: 中医学
年级: 2018 级
姓名: 兰彬峰
学号: 18041005013120
目录

面瘫“倒错”现象的临床研究-------------------2
[摘 要]--------------------------------------2
1.面瘫“倒错”现象的发病机理研究-------------3
2.面瘫“倒错”现象的治疗方法进展-------------4
3.面瘫“倒错”现象的治疗禁忌-----------------6
4.讨论---------------------------------------7
参考文献-------------------------------------7
面瘫“倒错”现象的临床研究

[摘 要]
面瘫“倒错”现是象静止状态下,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歪向了患侧,是周围性
面瘫后遗症之一。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治疗还需尚不明确。为更好的认识与治疗
面瘫“倒错”现象,收集相关面瘫“倒错”现象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汇总,提
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倒错;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面瘫的“倒错”现象,是在周围性面瘫后期,部分患者在静止状态下表现为,
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歪向到了患侧(与起病时相反)的现象。少数患者甚至
无需治疗自然痊愈,多数患者如及时治疗,积极正规治疗多可获愈。但仍有极
各别患者因各种因素干扰下迁延不愈,患侧面肌从松弛状态变为紧张状态,甚
至痉挛,口角歪向病侧(与起病时相反),为面瘫“倒错”现象。
1.面瘫“倒错”现象的发病机理
中医学认为, 面瘫“倒错”主要是由于初起发病过重、气血亏损,、筋络空虚、
失于濡养,迁延不愈, 造成患侧面肌变得紧张挛缩, 导致原本歪向健侧的口角
歪向了患侧, 这实际上是阴阳反复物极必反的过程[1]。

认为面瘫的“倒错”现象有两种情况[2]:
一种是由于病程迁延,因面神经长时间麻痹未得以恢复,导致其控制的肌肉长
时间失去神经支配而发生萎缩,形成口角反牵。多出在现发病半年以上患者,
此类情况预欠佳,难以恢复。
另一种为“假倒错”现象。面神经麻痹经治疗有所恢复,对其控制的肌肉获得
神经支配开始好转。由于治疗时刺激量过大造再次损伤导致出现口角反牵向患
侧的现象。

认为面瘫病机须从阴阳失和出发, 或营阴不足, 或卫阳失护, 外邪趁虚入中,


客于经络, 致虚致瘀, 经筋失养, 纵缓不收[3]。故刺之当以平调阴阳为要。本
病诊断标准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4]和第
七版《神经病学》[5]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篇。而倒错疾病恢复期气血不充, 面肌
持续痉挛, 或面瘫迁延不愈, 气血久久不能荣养, 甚则萎废挛缩, 出现倒错。
倒错一般
出现在疾病治疗后恢复到一定阶段时。

现代医学对面瘫倒错现象的研究和认识尚不完善,为面瘫主要是因面神经水
肿,髓鞘肿胀、脱失所致。而面瘫的“倒错”现象是在后期病损的神经纤维再
修复时长入其临近的其他神经通路而支配属于其他神经纤维的效应器发生改变
所致[6]。也和与神经再生后肌张力过高所致和患侧面部表情肌局部纤维化有一
定关。
2. 面瘫“倒错”现象的治疗方法进展
近年来,有各种各样关周围性面瘫“倒错”现象的治疗方法大多都取得了较好
的疗效。

2.1 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倒错”现象[7]。受治疗患者 32 例,治疗最短 34


天, 最长 5 个月, 平均 67 天结果:临床痊愈 8 例,显 1 例,有效 4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3.75%。说明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倒错”现象有效。
巨刺法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
右治左,以左治右。”以针刺健侧腧穴为主,配伍患侧少量随症选取的腧穴,
调和整个面部的经气,扶正祛邪,减少患侧再损伤。同时针刺健侧腧穴还能激
发经气、通经活络, 达到“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目的。《灵枢·官能》
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患侧热敏腧穴的热敏灸, 首先减少了对患侧面
部的针刺刺激, 同时达到温经通阳、温润气血的效果。针灸并用缩短了治疗时
间,避免了患侧过度刺激可能产生的不良现象。

2.2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倒错”现象[8]对 40 例患者使用针灸 (合谷、风


池、足三里、攒竹、瞳子髎、迎香、地仓、颊车、人中、承浆等。)中药以祛
风、化痰、通络为方针。处方给予予牵正散为主方,随证加减,组成:(白附子
9 g,全蝎(去毒)9 g,僵蚕 9 g。风寒者加白附子 9 g,全蝎(去毒)9 g,僵蚕 9
g。风寒者加荆芥、防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白芍药;血
瘀者加川芎、红花;阴虚者加麦门冬、石斛。)治疗 30 天后结果:痊愈 0 例,
有效 36 例,有效率 90.%,表明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是治疗“倒错”现象的方法有
效。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扶正气补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以针刺疗
法为主配合中药内服达到平衡面部双侧的气血、经气,同时纠正面部失衡的肌
力、肌张力,促进面部各肌群的协调康复。

2.3 电针治疗“倒错”现象 有关针刺治疗过程中电针的应用,有研究为[9] 以


免造成面瘫倒错现象,在患者治疗一个月以上应停用电针,或面肌的联带反
应。另有[10] 主张遗症期电针以断续波为主,延长留针时间,适当增大电刺激
量。对面瘫“倒错”现象的电针应用进行了临床研究,发现倒错患者采用高频
连续波治疗,对于产生痉挛和自主运动时,疗效较为明显[11]。在出现“倒
错”现象后,能通针刺对异常兴奋的面肌纤维起到好抑制性调节作用,达到平
衡面部双侧肌力和肌张力的目的。

2.4 等运用“三重法”治疗顽固性面瘫[12]。治疗患者 199 例,治疗 60 天,


每 30 天休息 5 天结果:痊愈 99 例,显效 75 例,有效 20 例,无效 5 例,痊愈率
为 49.7%,总有效率为 97.5%。三重法”治疗即“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
尤重灸法,突破了传统的艾炷、艾条温和灸的治疗模式,其以“短时间、近距
离、高温度、小面积、直接灸”为其优势。对顽固性面瘫患者在毫针刺法上加
入了刺络法,通行血脉, 条达气血, 并积极防治并发症。盖治外风当以散风为
先,若血虚血瘀, 内风偏盛, 方遵《医宗必读》“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
训[13]。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实者宜决之”,以活血化瘀、祛风
通络之效,效果好于单纯毫针针刺 [14]。《针灸问对》曰:“灸法不问虚实寒
热, 悉令灸之, 亦有补泻乎?曰:虚者灸之, 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 使实
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 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
就燥之义也。”此艾灸之法补虚化瘀相互结合, 补泻一体。在头面部施以艾灸
补法,起到鼓舞正气激发面部空虚脉络之经气达,到逐余邪外出的作用。配合
重刺络、重拔罐重之法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筋活络、祛风散寒、扶正益气的作
用,对虚实夹杂之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2.5 醒脑开窍法治疗顽固性面瘫曹玉华;张晓峰;郭兵[15]选取穴位:取穴同石学
敏院士醒脑开窍法主穴之方[16],共治疗 3 个疗程。60 例 30 天治疗结果患者总
有效率为 96.66 %,说明醒脑开窍法治疗有效。醒脑开窍作为一种治疗大法,是
治疗神昏谵语、昏厥不知人事的重要治疗原则,但在治疗中风病中,无论昏迷与
否,都可以运用醒脑开窍法治疗。所以对于面瘫倒错有很好的开窍祛闭,激发经
气,鼓舞正气的的作用,在加以顽固性面瘫患者由于迁延日久不愈,正虚邪恋,
所以选取足三里穴起扶正益气通络的作用[17],同时选取补气三针[18](气海、
中脘、膻中)改善因病情迁延导致的气血亏虚促进疾病的恢复。对于窍络不
通,正气不足,络脉空虚的面瘫有较好疗效。
3. 面瘫“倒错”现象的治疗禁忌
患侧脉络空虚,筋脉失养,使肌肉局部张力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是面瘫“倒
错”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临床治重点应放在患侧[19]。同时注意不要把
面瘫“倒错”的现象,当成是“矫正过枉”,或认为另一侧发生了面瘫,盲目
地治疗另外一侧颜面。因此“倒错”现象出现后需及时停止对患侧面部的强刺
激[20]。继续给予患侧针刺、电针等强刺激,可能引发:患侧组织的再损伤,
面肌的痉挛;或机体在修复受损时形成粘连,引起面肌联动反应;或者面肌萎
缩或增生。这样不但不能减轻倒错的同时,反而加重了病情,因此早期正确的
针灸介入治疗尤为重要。

4.讨论
研究面瘫“倒错”现象的一直在进行,对其发病机理于治疗方法的研究大多数
临床工作者都有一定的认识,但目前缺乏机制探讨与动物实验的相关研究。
“倒错”的发病机理,西医学对发病机理的研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
与患侧面部表情肌发生部分纤维化,或神经再生后肌肉张力过高所致。在中医
学认为是气血损耗、脉络空虚、经络於堵导致面部筋脉失于濡养经气不通所
致。治疗基本思路应以通经活络、调和阴阳、扶正补气,促进患侧局部的血液
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挛缩为主。同时注意对患侧的产生过度刺激,避免继发
性损伤和其他面瘫后遗症产生。灵活合理辩证下,运用巨刺法、热敏灸、药物
治疗、电针、醒脑开窍法、“三重法”等方法治疗“倒错”现象。
有关周围性面瘫“倒错”现象仍需更深入研究,要探求其发病机理,认识“倒
错”产生的原因和具体产生机制,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治疗经验,为临床治
疗提供简单有效的好思路与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声强;董友鑫.如何认识面瘫倒错现象[J].中医杂志,2008,87-88.
[2]胡希军.面瘫“倒错”现象分析[J].中国针灸,2007,v.27,84.
[3]杨俊涛;胡锦华;王卫.李志道“正侧浅深刺”配合“三防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
杂志,2017,v.51;No.570,29-31.
[4]石学敏.针灸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219-221.
[5]贾建平, 陈生弟.神经病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39-341.
[6]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20.
[7]杨天颖;周仲瑜;谭三春.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倒错现象 32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3,v.29,46-
48.
[8]郭咏莉;张云芬.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倒错”现象 40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
医,2015,v.37,99-100.
[9]杨丽霞;周贤刚.电针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灵活应用[J].中国针灸,2004,65-66.
[10]彭易雨,黄移生.再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兼与朱春华、林 学武同志商榷[J].中国针
灸,1997,8(10):637.
[11]黄晓媛;李崖雪;孙申田.不同电针波形在面瘫后遗症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4.[J].针
灸临床杂志,2007,23(10):19-20
[12]曹文忠;赵辉;张志国;鲁平平.针刺合“三重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199 例[J].中国针
灸,2012,v.32;No.283,56-57.[10] 樊红霞,吴牵峰.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河南 中医
学院学报.2009,24(4);94-95.
[13]陈波, 张静莎, 郭义, 等.李志道教授胆经五刺经验采撷[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 (3) :141-
142.
[14]樊红霞, 吴牵峰.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4 (4) :94-
95.
[15]曹玉华;张晓峰;郭兵.醒脑开窍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60 例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
志,2020,v.30;No.262,55-57.
[16]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7]石学敏.国医大师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61-165.
[18]李瑞超;李岩;付源鑫;赵祥斐;孙晶;李兰媛.李志道教授“补三气”为主临床刺法举隅[J].中国
灸,2014,v.34;No.311,87-89.
[19]王声强.如何认识面瘫倒错现象[J].中医杂志,2008,49(10): 950-951.
[20]辛金兰.运用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 (8):60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