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5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45

S5( ) 姓名 ( )

一. 天然資源的消耗.....................................................................3
1) 天然資源的消耗與人類生活.................................................3
2) 社會、經濟及環保的觀點.....................................................3
二. 可持續性.................................................................................6
1) 簡介.........................................................................................6
2) 歷史背景.................................................................................8
3) 可持續性的體系舉隅.............................................................9
4) 可持續性的限制...................................................................10
5) 可持續性的遠景...................................................................10
三. 城巿化...................................................................................10
1) 引言.......................................................................................10
2) 城市化背後的原因...............................................................11
3) 城市化的正面影響...............................................................11
4) 城市化的負面影響...............................................................11
四. 可持續城市化.......................................................................13
1) 引言.......................................................................................13
2) 達至可持續城市化...............................................................13
3) 結論.......................................................................................15
五. 能源引致的環境影響...........................................................15
1) 引言.......................................................................................15
2) 各種能源引致的污染...........................................................16
3) 臭氧的消耗...........................................................................17
六. 新興能源科技.......................................................................17
1) 引言.......................................................................................17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45

2) 節能裝置與設施...................................................................18
3) 環保能源技術.......................................................................19
七. 廢物管理...............................................................................20
1) 引言.......................................................................................20
2) 廢物管理概念.......................................................................21
3) 廢物棄置方法.......................................................................23
4) 相關人士的責任...................................................................23
5) 香港的廢物管理和設施.......................................................24
6) 其他地區的廢物管理舉例...................................................26
7) 香港廢物管理的未來發展...................................................27
八. 可再生能源...........................................................................28
1) 引言.......................................................................................28
2) 來源和種類...........................................................................28
3)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因.......................................................29
4) 障礙與挑戰...........................................................................29
5) 發展現況與前瞻...................................................................31
九. 不可再生能源.......................................................................32
1) 引言.......................................................................................32
2) 化石燃料...............................................................................33
3) 核能.......................................................................................35
十. 氣候變化...............................................................................35
1) 引言.......................................................................................35
2) 氣候變化的原因...................................................................36
3) 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37
4)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38
5) 京都議定書與緩和氣候變化...............................................39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45

6)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挑戰...................................................39

一. 天然資源的消耗
1) 天然資源的消耗與人類生活

  人類的文明建基於野生生物、森林、耕地與泥土、礦物、水等
天然資源。天然資源的使用 (包括化石燃料的利用)不但改善人類
的生活素質,讓我們能夠於住所內享用食水、熱力和電力,亦便
利了交通運輸、消閒和體育活動,以及其他在十九世紀前從未想
像得到的活動。

  可再生天然資源如太陽輻射、風、潮汐和地熱等能在可持續
地讓人類及其他生物使用的速度下,以自然衍生的過程得以恢
復;然而,一些可再生天然資源(例如氧氣、化石燃料、水、木材、
棉花、皮革和肉類)的質量正在下降,並逐漸因消耗率高於恢復
率,變成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

  自八十年代初,由於資源退化、過度開發、生產潛力及人口
的不均衡,國與國之間越來越依賴彼此對食物和農產品的供應
(IUSS Working Group WRB, 2006)。現時資源消耗的模式不但對有
限的天然資源構成威脅,亦會引致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例如全
球暖化)和造成浪費甚至有毒性的副產品,影響到全世界人類
生活質素和社區衛生。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45

2) 社會、經濟及環保的觀點

  急速的人口增長、資源消耗急速及不負責任的企業決定,已
經為全世界造成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政治等問題。以不
可持續的方式消耗水、化石燃料及其他天然資源,使發展中國家
面對不必要的威脅,尤其危害到的是貧窮和邊緣化的一群。

2.1) 社會方面

若以社會公平作為準則,資源使用應合乎四項主要原則:

1. 平等公民權:每一個人享有平等且一致的公民、政治與社
會權利。
2. 社會最低受惠值:所有市民應能夠得到充足的資源以滿
足他們基本的需要,並且以具有尊嚴的方式生活。
3. 平等機會:減低資源供應不穩定的情況,達致平等機會。
4. 公平分配:所有社會應把不平等的情況限制於可接受的
程度。

  在現實生活中,不平等的資源使用是顯而易見的。身處全球
入息最高國家、約佔全球 20%的人口花了全球大約 86%的私人消
費開支。

  在天然資源的使用情況亦相約。例如,在 21 世紀初,多方面
的人類發展受到日益嚴重的全球水危機所威脅:發展中國家約
有 11 億人沒有充足的食水供應,而有 26 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
施(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6)。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5/45

2.2) 經濟方面

  1950 年以來,全球經濟已增長超過 5 倍,而 2000 年的全球


國家人均生產總值更是 1950 年的 2.6 倍。然而,全世界約 4 份之 1
的人口仍處赤貧的狀況。貧窮加上人口迅速增長構成廣泛的可再
生資源(例如森林、土壤及食水)降級(當中以發展中國家的情
況尤其甚者),但貧民幾乎沒法改變其生活模式以避免耗盡這
些資源。另外,由於化石燃料使用率遠超過庫存量的增加,化石
燃料的供應正是其中一種導致區域及全球性衝突的導火線。

2.3) 環境方面

  天然資源的消耗與環境污染息息相關,不斷增加的消耗量
在過往六十年對環境構成重大的壓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1998)。茲簡列如下:

 自 1950 年以來,化石燃料的燃燒量上升近五倍;
 自 1960 年以來,淡水用量上升近兩倍,令全球淡水的庫
存由 1950 年的人均 17,000 立方米,下降至 1998 年的人均
7,000 立方米;
 自 1950 年以來,從大海捕獲的海產雖上升 4 倍,但約四
份之一的海產已耗盡或面臨耗盡的危機;
 現時用作工業和家居燃料的木材之消耗量比三十年前高
40%;
 過度放牧及不適當的農耕方式令地球六份之一的土地(近
20 億公頃)降級;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6/45

 野生物種以比自然淘汰快 50 至 100 倍的速度絕種。

  再者,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3)的統計數字,地球只剩下
34%及 18%的土地屬從未或受低度人為破壞。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天然資源的使用已見放緩,原因包括
新庫存的發現、需求增長放緩、能源效益得到改善,以及科技進
步和原材料回收大大提升物料的使用效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1998)。

二. 可持續性
1) 簡介

1.1) 定義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把「可持續性」定義為「滿足目前發展
的需要但不能以犧牲下一代的利益為代價」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
員會,1987)。

1.2) 三維動態平衡:社會、環境及經濟

  在可持續性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環境及經濟三方面的動態
平衡是至關重要的。下圖顯示社會、環境及經濟的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7/45

(資料來源: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t, 2006)

1.3) 可持續性的原則

  「國家環境與經濟圓桌會議」(National Round Tabl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1994)在 1994 年定義的可持續性原則,
就是「自然界能夠再生的能力」及屬於「人類社會中的公平、平等、
多樣性及自力更生」。可持續性的原則可分為以下十個不同類別

管理工作: 為了現在和將來的人類而保護生物圈;
分擔責任: 各利益相關者的伙伴與合作關係;
謹慎地制定決策方針及發展藍圖以防止將
預防及恢復的能力: 來會發生的負面影響;不斷改善及建立恢
復能力,為日後的挑戰作好準備;
維持現在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
保育:
源;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8/45

減少整體能源及資源的消耗,提高能源使
能源及資源管理:
用效能,以及考慮使用可再生能源;
減少製造廢物、回收及循環再用廢物副產
廢物處理:
品;
修復及開拓: 修復及開拓因發展計劃而受損害的環境;
支持教育,進行技術、商品及必需服務的研
科學及技術的革新:
究與發展;
全球性的責任例如生態的互相依靠及各國
國際責任:
的承擔;
全球的發展: 協助發展中國家及支持全球整體性的發展。
2) 歷史背景

  透過不同種類、關於經濟、環境及社會各方面之間關聯性的
研究及觀察,可持續發展這字眼第一次於 1987 年聯合國布倫特
蘭夫人報告(The Brundtland Report)提出,並命名為《我們共同的未
來》(Our Common Future)。 於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議上,各國領
袖就環境保護議題上(例如氣候轉變及樹林砍伐對未來數十年
的影響),於《21 世紀議程》上達成共識(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Network, 2007)。次年,為了促進國際間的合作及政
府間的決策能力,聯合國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 。往後十年內,不少相關團體陸續成立和舉行
會議,包括於 1995 年分別成立和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及「世界社
會發展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於 1997 年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9/45

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及 1999 年成立的世界森林與可持續發展委


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Fore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2
年在南非舉行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亦對過去十年的
全球變化作出評估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Network, 2007) 。

3) 可持續性的體系舉隅

  可持續性的原則能以系統性的方式應用於現有的人類體系。
一個可持續性的體系必須於環境、經濟及社會方面,作出謹慎的
考慮及計劃。以下為幾個可持續性體系的例子及簡短的描述:

一個能夠控制所產生的空氣及噪音污染、謹
慎策劃道路安全與可行性、以及財政狀況健
可持續性運輸:
康之運輸系統;例子包括使用鐵路系統及
使用較潔淨能源等等。
一個不斷改善及持久的食物生產體系,提
供足夠食物的同時亦達到環境衛生、經濟利
可持續性農業: 益及社會經濟的公平;例子包括使用最少
的不可再生資源來補給泥土所需(例如天然
氣、礦石等)。
一個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低、具能源效益
之體系,以防止全球暖化及空氣污染,使
可持續性能源:
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不至於枯竭;例子包
括使用較潔淨的能源及零碳排放等。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0/45

一個能夠讓魚類於自然界自行補充,不會
因過度捕撈而滅絕的漁業體系。例子包括建
可持續性漁業: 立禁捕區域、配額制度、限制捕撈的最小尺
寸、休漁期及使用較環保的捕魚方式等之漁
業管理措施。
4) 可持續性的限制

  由於可持續性的覆蓋範圍十分廣泛,由科學到經濟甚至道
德方面,幾乎達至每一個層面,需要滿足太多的利益相關者,
令策劃可持續性的可行計劃過於複雜,從而使可持續性的觀念
及可持續性發展面對著挑戰甚至是批評。除此之外,可持續性正
在挑戰我們一貫的想法,例如我們一直認為十分重要的「進步及
增長」概念。此外,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亦被某些人士批評為自相
矛盾的,因為『可持續性』與『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衝突的
而『可持續性』亦有可能被『發展』所壓倒。

5) 可持續性的遠景

  隨着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自然資源(包括食物、水、土地和能
源)漸被耗盡,它在支持生態系統以繼續養活地球上的生物,以
及維持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方面顯得更為重要。為了達到可持續
性,相關的政策及/或商業的考慮是其挑戰所在;因為能否滿足
下一代的需要,關係於我們能否預測其需要及能力。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1/45

三. 城巿化
1) 引言

  城市化 (或都市化) 意指一個鄉鎮或地方的鄉村特色逐漸消


失,是文明發展的過程。在人口統計學上,城市化是人口由鄉村
轉移到城市的情況。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近郊及市鎮的人
口與土地比例上升,而鄉村的則下降。

2) 城市化背後的原因

  都市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由鄉村遷移至城市。

  鄉城遷移及全球化在城市化過程中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鄉
城遷移的主因包括城市所提供的發展機會及服務,尤其是工作
及教育。

3) 城市化的正面影響

  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互為影響,妥善管理的城市化不單提供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機會,且減少貧窮。城市發展對環境及人類都
有正面的影響,例如因為城市發展,人口比例增加,降低為市
民提供能源、醫療衛生、基建及服務的人均成本,而且歷史證明
城市化會減低出生率,可以減少對人口及自然資源的壓力。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2/45

4) 城市化的負面影響

雖然城市化有正面的影響,但差不多所有主要城市都被一連串
的問題所困擾:

 生態環境的轉變

城市化的直接影響就是農地流失,森林和濕地都變成都
市用地及基礎建設。

 對本土生態的威脅

城市化通常會導致大量植被 (vegetation) 被移除,並加重


周邊地區的壓力以致該地區的生態變得更敏感。城市化如
果發生於沿海地區就會改變沿海的生態及其自然面貌,
破壞敏感的生態系統。城市用水增加可能引致地下水透支
造成地埳及水浸的次數增加,尤其是低窪地區及貧窮地區

 對健康的威脅

對城市人健康及安全的最大威脅是水及空氣污染。這對貧
窮人士的健康影響尤其嚴重,因為他們難以得到都市在
環境方面的服務,例如衛生、排水、廢物收集及飲用水的
提供等。

 空氣、土地及水污染

不斷增加的汽車排放成為主要的空氣污染來源。此外,工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3/45

廠產生的固體及液體廢物亦是一項大部分城市共同面對
的嚴重問題。此外,固體廢物缺乏妥善處理及收集,可能
會阻塞渠道或是污染堆填區的地下水。

 交通擠塞

很多城市的生產力被交通擠塞所影響而減低。交通擠塞造
成生產時間的浪費,而操作及維修汽車的費用也因此而
增加。

 城市貧困

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階層大多生活在城市中最危險的地
方,例如陡峭的山邊、泛濫平原、乾旱土地、近垃圾場的骯
髒地方、或是污水道附近,因此他們最容易受到水浸、山
泥傾瀉、傳染病及寄生蟲病等的威脅。

 在其他地方留下「生態足跡」

城市化不單對本土環境有影響,更在遠離該城市的其他
地方留下「生態足跡」(即是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透過生態
物品 (例如皮草) 及服務的貿易及自然流入,這些城市耗
用了「其他」地區的負載力 (即該地區可維持的生物數量),
造成依賴。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4/45

四. 可持續城市化
1) 引言

  可持續城市化不只是人口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狹窄觀念,
也不是個別可持續城市的發展,而是城市及鄉村的和諧發展。(中
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 2005) 在香港,可持續城市化可以
解釋為經濟富裕、社會和諧及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可持續發展委
員會,2005)。

2) 達至可持續城市化

  很多城市環境問題都是源於缺乏妥善的管理、規劃及協調的
都市政策,而非城市化本身的問題。另外,許多國家 (特別是發
展中國家) 採取諸如「增長第一」的策略,令城市化的問題惡化。
以下為三個不同方面的六個可持續城市的發展原則 (又稱「6C」)
(Pivo, 1996):

2.1) 經濟方面

  在經濟方面,可持續城市化的目標是促進城市功能
的經濟效率。香港這經濟方面的目標定義為「在追求經濟
富裕、生活改善的同時,減少污染和浪費」(行政長官施政
報告一九九九年、1999)。

2.2) 社會方面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5/45

  在社會方面,可持續城市化的目標是透過社會資本
積累、鼓勵公眾參與及加強社會整合,在城市化的過程中
綜合各持分者的意見。例如保護文化遺產引起公眾的注意
以致政府決定保留古舊建築物。

2.3) 環境方面

  在環境方面,可持續城市化的目標是保護自然環境及創造
人類都市環境。以香港為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一九九
九年的施政報告將之解釋為「減少對鄰近區域造成環保負擔,協
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與環境方面相關的原則如下: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6/45

 保育

城市規劃需要與發展法規協調,例如管制區(香港例子包
括米埔自然保護區)或實施其他政策,例如稅項優惠以進
行環境保育。

 舒適

提供安全、易於使用、具效率及潔淨的交通運輸系統。另一
方面,政府必須為行人及非汽車使用者,提供公眾用地
及路線,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本地例子包括沙田的單車
徑)。

3) 結論

  可持續城市化需要保持經濟增長、減少貧窮、增加社會融和
及促進鄉村及城市的關係。可持續城市化必須提供土地及基建以
應付城市增長,保障貧困人士易於得到必須的服務及就業機會,
同時改善鄉村及小鎮的生活水準。為了達到可持續城市化及實現
鄉村和都市互相依賴的可行利益,我們必須清楚了解都市迅速
發展與可持續環境的潛在衝突。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7/45

五. 能源引致的環境影響
1) 引言

  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能源,然而能源勘探、傳輸和轉換卻無
可避免地影響環境。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對環境的影響程
度各異,但兩者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於全球性的
影響,臭氧層問題比其他區域性的環境問題顯得更嚴重。

2) 各種能源引致的污染

2.1)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是指將氣體、煙霧或微粒排放到大氣中。污染物主
要來自發電及運輸的燃料燃燒過程,及大部分工業和農業過程。

2.2) 噪音污染

  噪音是指不愉快和令人厭煩的聲音。噪音污染可來自車輛、
家庭電器、建築地盤、飛機航道、及工業上之操作。噪音污染不僅
影響人類(例如失聰、緊張、和心臟病等等健康問題),它也影響自
然生態系統,例如人類製造的噪音干擾動物之間有效的相互聯
繫,以致影響牠們交配和飛行的能力,甚至影響它們的內置警
告機制,影響它們的生存機會。

2.3) 水的熱污染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8/45

  發電廠和工廠可以污染水源。水是一種廉價且有效的冷卻物
質。由於它容易獲得,工業操作多會使用它來冷卻機械。熱水通
常在冷卻後直接排放,因此,突然而大量的熱能便釋放到水生
環境中。這種熱污染能即時殺死某些水生生物。此外,水溫突變
把較清涼的環境轉為較溫暖的環境,生物多樣性勢將下降。

2.4) 光污染

  光污染(或稱光害)指通過極端浪費使用光源引致的干擾或打
擾。另外,光污染也干擾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睡眠模式。儘管光污
染不會產生即時負面影響,但長遠計,它會降低人民的生活素質
此外,光污染不僅浪費天然資源以作發電,更會造成空氣污染
及全球變暖,破壞生態,例如夜間遷徙的鳥類被光誤導而撞向
建築物。

3) 臭氧的消耗

  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構成的分子,其化學分子式是 O3。雖然
它是空氣污染物,但存在於大氣中,則成為平流層,即地球大
氣的第二層,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抵禦太陽紫外線(UV)輻射。
臭氧層吸收大約百分之九十七至九十九的太陽紫外線輻射
(Sparling, 2001)。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19/45

六. 新興能源科技
1) 引言

發展新興能源科技的兩個重要目標是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和降
低能源使用所產生的環境問題。由於很多環境問題都跟大量使用
能源有關,所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之一便是透過技術革新作
出補救。由於大多數傳統科技在開發時並沒有考慮到環境保護的
問題,只向經濟利益著眼,所以新興能源科技的挑戰是在不放
棄現在的生活模式及水平的情況下,減少對天然環境的損害。

2) 節能裝置與設施

2.1 建築技術

環保建築是建築科技常用的概念,目標在於使建築物的設計能
在不影響建築物的質素和環境的情況下,能增強能源及資源使
用的效率:

 隔熱:香港的商業大廈消耗了 30%-50%的能源作空調之
用(機電工程署,2007 年)。因此,建築物的設計應該選用
低傳熱建築材料及鑲嵌玻璃來加強隔熱的功能。
 照明設備的安裝:使用能夠節省能源的較佳建築物設計,
以及使用節能的照明設備(例如發光二極管(LED)及慳電
膽)。
 電力裝置:使用高效能電力裝置及改善大廈內的用電管
理模式以減少能源的流失。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0/45

2.2 發光二極管照明

發光二極管照明的優點包括﹕

 發光二極管比白熾燈泡更有效能,因為以同樣的電力,
它能產生更大的光輸出量。
 與慳電膽和熒光管比較,發光二極管的壽命較長。
 發光二極管不含水銀,故較為環保;相反,所有熒光燈
均含少量水銀,會釋放出來構成水、土及╱或空氣污染。

2.3 能源標籤計劃

能源標籤計劃在全球引入的目的,是透過向消費者提供高效能
的商品之能源效益資料,推廣這些商品,使消費者在參考有關
資料後,才決定是否購買。

 香港的「能源效益標籤計劃」是一項由機電工程署推行的
自願性計劃。

3) 環保能源技術

3.1 氫燃料電池車輛

運輸業消耗驚人份量的石油,同時排放出大量的碳;因此發展
更清潔的汽車能源是邁向可持續社會之重要的一步。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1/45

3.2 潔淨煤技術

 煤在燃燒時是最骯髒的;不過,它亦是最多且便宜的資
源,因此全球仍然十分依賴煤來發電。由於煤在發電方面
所擔當的角色不可能在短期內被取代,因此,一系列統
稱為「潔淨煤技術」的新技術便被引入以減輕燃煤的影響。

3.3 可燃冰

可燃冰(亦稱為天然氣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冰的其中一種
形態,其晶狀結構能夠在高壓和低溫的環境下,鎖住一定數量
的甲烷(天然氣的主要成份)─ 一種比煤和石油更潔淨的燃料。
深海海底的沉積層所埋藏的可燃冰,足以提供現時沿用天然氣
大約一百倍的供應量(Hoffmann, 2006)。各國正投放資源,致力研
究利用此龐大的能源庫存,以滿足它們對能源的渴求。例如在中
國南海市附近,已發現相等於 100 億噸的石油之可燃冰庫存(人
民日報,2007)。

七. 廢物管理
1) 引言

本港固體廢物的增加與消費文化的出現息息相關。本地文化評論
者史文鴻博士認為,消費文化就是講求包裝來創造消費慾望和
需要的商業運作原理。大眾受到消費文化的影響會不斷進行消費
購買一些根本不需要的產品。這樣的消費不但耗用地球有限的資
源,更製造大量能夠有效再造但被為廢物而遭棄置的物料。同時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2/45

政府政府利用公帑來收復商品對環境的破壞或清理者用後變成
廢物,但這些費用往往不會計算在商品的售價中。

廢物管理指處理廢物的應用、系統和策略。廢物管理的目標包括

 減少對人類健康及社區的影響,包括對環境方面的影響,
例如水、空氣、土壤和生態系統。
 保護珍貴自然資源和原料
 減少堆填量

  差劣的廢物管理可導致疾病和瘟疫的傳播,危害人類健康
和引致環境災害(Rottier & Ince, 2003)。不當的廢物處理會導致嚴
重問題,例如滲濾有毒的污水可對健康和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2) 廢物管理概念

2.1) 廢物處理等級

  廢物處理等級是把不同的廢物管理方案以環保角度排序,
如下圖所述: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3/45

圖一:廢物處理等級 (Wastenet, 2005)

  「3Rs」概念 (即減少廢物(Reduce)、循環再用(Reuse)和再造
(Recycle))是最常見的廢物處理策略,當中以減少廢物為最佳選擇,
其次為循環再用和再造。循環再用和再造會受到廢物種類的限制
並且,循環再造受經濟和實行方面的限制,例如難以用經濟實
惠的價錢出售回收紙和塑膠等。此外,回收過程往往涉及複雜的
廢物分類工作,若非由廢物製造者承擔責任則難以實行。

2.2) 生產者延伸責任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4/45

  生產者延伸責任的概念是把與產品生命週期相關的環境成
本加諸生產者身上,其目的為誘使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對
環境的影響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此概念已應用於香港的「生產者責任計劃」之
中,而許多國家如美國和英國都已實施了這類計劃。

2.3) 「污染者自付」的原則

  「污染者自付」的原則,或稱成本內化,是指污染者及相關
人士應補償自己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並把成本反映在他們
所製造的物品之定價中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2005)。香港現正應用這項原則,向市民收取排污費,以作提供污
水處理服務之用,作為淨化海港計劃的其中一部分(環保署,
2006a)。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5/45

3) 廢物棄置方法

3.1) 焚化

  焚化是在控制的情況下燃燒廢物,將其分解為害處較少或
破壞性較低的物料。焚化是減少廢物體積的有效方法,並且能夠
用以發電,但亦會造成空氣污染。

3.2) 堆填

  堆填是以泥土將固體廢物壓實和覆蓋。完善的監察系統是必
要的,以防止滲濾污水滲漏而污染地下水系統。堆填原本是一種
廉價的處理廢物方式,但因土地價格和保養費用上漲,使堆填
漸趨昂貴。

4) 相關人士的責任

  有效的廢物管理系統需要各方合作,而不同持分者在廢物
管理問題上分別有其角色和責任。例子如下:

制定和實施廢物管理政策和法規(如興建大型公
政府:
共廢物管理設施);
監察政府的政策,並呼籲給商業公司廢物管理
非政府組織: 計劃予以支持;進行研究並提供建議以改進現
有的廢物管理系統 (例如推行簡易包裝運動);
製造商: 在製造過程中使用環保技術,以減少廢物產生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6/45

和污水排放,並促進循環再用和再造;
推行在辦公室中減少廢物的計劃 (例如鼓勵雙面
商業機構:
列印和使用再造紙);
教育下一代有關當前廢物管理上的問題以及他
學校:
們本身的責任;
作為廢物產生者,應積極參與廢物管理計劃以
公民:
負自身應有的責任 (例如參與垃圾分類計劃)。

5) 香港的廢物管理和設施

5.1) 廢物的種類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把香港的廢物分為以下五類 (環保署,
2007):

 都巿固體廢物:來自工商業活動及住宅所產生的固體廢

 建築廢物
 化學廢物
 特殊廢物:醫療廢物、動物屍體、禽畜廢物、輻射性廢物、
隔油池廢物及污水廠污泥
 其他固體廢物:棄置於海上傾卸場的疏浚淤泥及挖掘物

5.2) 都市固體廢物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7/45

  堆填是香港現時處理都巿固體垃圾的唯一方式(環保署,
2007b)。到了 2007 年,香港總共有三個營運中的策略性堆填區,
分別為打鼓嶺、將軍澳大赤沙及屯門稔灣。三個堆填區預計將於
2011 至 2015 年間填滿,一場廢物管理危機幾乎迫在眉睫(環保署,
2007d)。

   香港政府嘗試用廢物回收及循環再造計劃來緩解堆
填區不足的困難。香港的廢物不是在本地私人公司循環再
造,就是運往內地及其他國家處理。大部分可循環再造的
廢物均為紙張、塑料和金屬。在 2006 年,香港都巿固體廢
物的整體回收率為 45%,並訂下 2014 年達成 50%的目標
(環保署,2007a)。

5.3) 建築廢物

  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已於 2005 年 12 月 1 日正式實施,向


廢物生產者收取使用政府廢物處置設施的費用。

5.4) 化學廢物

  化學廢物是對人類健康及環境構成潛在危險的物質,所以
需由環保署仔細監控(2007b)。化學廢物產生者必須向環保署登記,
而收集和處理設施則必須領牌。位於青衣的化學廢物處理中心會
為沒法在現場及堆填區內處理的化學廢物提供處置服務。

5.5) 污水處理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8/45

  污水會降低水質,因此環保署已推出了三管齊下的方法來
處理污水問題(環保署,2006b):

 針對污染根源:於《水污染管制條例》訂明作業者排放污
水的標準;
 鋪設污水渠:擴大公共污水渠網絡至新發展地區,同時
避免污水被排放到雨水渠內;
 收集和處理污水:第一期淨化海港計劃將九龍區及部分
香港島的污水運往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進行化學處理,並
已於 2001 年投入使用。

6) 其他地區的廢物管理舉例

6.1) 上海 – 御橋生活垃圾焚化爐

  位於上海的御橋生活垃圾焚化爐自 2002 年開始營運,主是


透過焚化固體廢物來發電(Hong Kong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4)。焚化爐產生的電力作營運之用,多餘的電力會
出售予電力公司以補貼成本。

6.2) 台北 – 於 2010 年達成「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

  在台北,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方法於 2004 年主要有(立法會


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2005):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29/45

圖二:台北都市固體廢物處理的百分比

  2000 年,台北巿政府訂下於 2010 年提升整體回收率至 100


%,以達致「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目標。

  垃圾費隨袋徵收計劃將污染者自付原則應用至都巿固體廢
物管理之上。居民必須使用到巿內指定地點購買價值每公升為
0.45 新台幣(約港幣 0.12 元)的專用垃圾袋。可回收的資源則免費
收集。

7) 香港廢物管理的未來發展

  對於堆填區填滿的問題,環保署在「香港環境保護 2007」提
到以下未來發展措拖:

 擴展現有的堆填區
 為先進的廢物處理設施選址,並採用多技術模式
o 以生物技術處理從源頭分類得來的可降解廢物
o 以機械將可回收物料分類
o 採用熱能技術處理不可回收的廢物
 檢現都巿固體廢物收費計劃的可行性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0/45

 擴展現有的「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至 700 個屋苑和樓



 計劃把「生產者責任計劃」應用於購物膠袋
八. 可再生能源
1) 引言

  可再生能源指可以在循環不息的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
中不斷補充的能源(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02)。2005 年,可再生能源佔全球近 20%的發電總量
(IEA,2007)。

2) 來源和種類

  太陽是大部份可再生能源的直接或間接來源。地球接收的太
陽輻射能量,較 2002 年全球化石和核燃料的消耗量多出一萬多
倍(Boyle,2004)。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使南北
極較赤道獲得的能量為少,繼而形成複雜的全球空氣對流系統;
因此運用空氣流動的風能,亦可說是間接運用太陽能的例子。各
類可再生能源的特點和原理,簡列如下:

 太陽能:直接利用太陽能電池或將太陽的熱能收集以供
發電之用。
 風能:以風力渦輪發電機將風的動能轉化成電能,它的
輸出功率與風車葉的面積和風速的立方成正比。
 生物燃料:指來自生物體的燃料,例如農作物燃料、木柴
和來自甘蔗的乙醇。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1/45

 水力發電:利用從高處落下的水推動水壩內的渦輪發電
機,從而將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 
 海浪和潮汐能:利用儲存在海浪和潮汐裡的機械能以發電
 地熱能:利用地球內部的熱能。

3)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因

  3.1 化石燃料會耗盡

  現代社會極度依賴化石燃料。不過,當化石燃料耗盡之時,
便會引發全球能源危機。可再生能源可由大自然補充,用之不竭
因此人類對可持續能源的需求將會引發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革
新和發展。

  3.2 減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目前各國倚賴的化石燃料----特別是石油,不僅是有限,同
時也有產地的限制。此外,不少國家都依賴進口能源,但進口能
源的供應和價格卻會受社會和政治因素的影響。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減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帶來穩定的能源供應,有利國家發展

  3.3 環境保護

  現時化石燃料雖然被公認為溫室效應和空氣污染的元兇,
但仍被廣泛使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們價格便宜,但這價
格並未反映它們帶來環境的代價。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2/45

4) 障礙與挑戰

  4.1 環境影響

  雖然可再生能源有助保護環境,但卻未達到「零污染」,難
以排除對環境的所有負面影響,例如:

 燃燒生物燃料的過程仍然會排放二氧化碳,儘管排放量
比化石燃料相對較少。
 風力發電可能帶來噪聲污染,影響附近住戶。此外,大型
風場亦會影響景觀。
 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過程會產生有毒化學品,若不妥善處
理,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 建設大型水壩會破壞河流的原有生態。根據一份世界水壩
委員會的調查報告,甲烷(methane)(一種相比二氧化碳
更強的溫室氣體)會在水壩建成後從水庫和湖泊釋出。

因此,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項目時,需要詳細的規劃和研究,以
達至最佳效益。

  4.2 經濟考慮

  經濟考慮仍然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障礙。某些可再生能
源項目會因為能源成本過高而被否決(Elliot,2003)。相對於化
石燃料,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太低(例如生產農作物燃料需
要大量土地)。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3/45

  4.3 政治和社會因素

  影響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治和社會因素,包括:

 作為一種創新技術,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能保證對所有
人有利,有時會損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它在尋求資
金支持時更加困難」(Elliot,2003)。
 興建可再生能源的工程可能影響週遭環境,因而遭到當
地居民反對。因此在興建這些工程項目時,甚有必要爭取
公眾支持。
 實施「碳稅」是一種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方式,令它們
在經濟上得以與化石燃料競爭,但這卻受制於巨大的政
治障礙。
 可再生能源技術往往由發達國家控制,這些國家相當不
願意將技術免費轉讓。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巨額資
本投資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因此它們在這方面的發展
遠較已發達國家困難。

5) 發展現況與前瞻

  5.1 全球狀況

  以增長量而言,風能在 2005 年已經進佔第二位。相對於世界


各國而言,德國廣泛使用風能,並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渦
輪機和最多的風力發電站。

  可再生能源的潛在蘊藏量巨大,以下為一些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4/45

技術潛力 理論潛力
可再生能源的種類
(EJ / 年) (EJ / 年)

 水力發電
 50  150

 生物能(生物燃料)
 >250  2,900

 太陽能
 >1,600  3,900,000

 風能
 600  6,000

 地熱能
 5,000  600,000*
 海洋能(潮汐能、海浪能和
海洋熱能)  -  7,400

 總計
 >7,500  >4,500,000

  5.2 本地狀況

  根據一份由機電工程署(2002)編制的研究報告指出,在香
港,太陽能電池發電系統、風能、廢物轉化能源、燃料電池均被認
為有發展潛力,適合大規模應用。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5/45

九. 不可再生能源
1) 引言

  不可再生能源指人類開發使用後,不可能在數百年乃至數
萬年內再生的天然資源。它泛指像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由於化石須經數以百萬年才能形成,且它的存量是有限的,因
此它被稱為「不可再生能源」。核能有時亦被看作為不可再生的,
這是基於核裂變所使用的元素 (主要是鈾) 也是有限而不能補充的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6/45

2) 化石燃料

2.1) 定義

  化石燃料被掩壓在地下深層中的古代動植物遺體,經長時
間被地底的熱力和壓力所腐化而形成的。化石燃料的能源主要來
自太陽,通過古代植物的光合作用轉換成化學能,可透過燃燒
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2.1.1) 煤

  煤對全世界的發電和鋼產都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7/45

圖一、煤的種類和用途(世界煤炭協會,2005)

2.1.2) 石油

  石油(或原油)是複雜的有機液體混合物。相對於煤來說,石
油在燃燒時較為清潔。原油透過分餾法按其沸點和分子量,提鍊
為各種工業用和家用石油產品。石油產品的應用非常廣泛,從發
電廠、汽車燃料到化妝品和藥品也包括在內。運輸工具如汽車、輪
船和噴射機配備的內燃機大多以石油作為燃料。

2.1.3) 天然氣

  天然氣是一種較輕和無色無味的混合氣體,主要成分為甲烷
由於天然氣與石油的來源相似,它們有時候會一同被發現。不過
天然氣也可以單獨的存在。作為潛在的石油替代品,由於燃燒天
然氣時,幾乎沒有二氧化硫或固體微粒的排放,而且相對於其
他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減少近 45%,所以較為清潔。

2.2) 化石燃料的弊端

  世界各地的炭開採和石油鑽井活動均曾造成各種損失和災
害,包括引致疾病 (如黑肺病)。單以中國為例,根據中國官方報
告,在 2005 年有 6,000 名煤礦礦工死於礦井水災、爆炸和火災
(Hawkins, Lashof & Williams, 2006)。在石油鑽探和運輸時意外地洩
漏石油,更會造成災難性的環境影響。此外,燃燒化石燃料亦被
視為是空氣污染、酸雨和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化石燃料主要消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8/45

耗在電力生產和運輸上,燃燒時排放出多種空氣污染物,包括
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固體微粒(Hjorth et al, 2003)。

2.3) 更潔淨和有效地使用化石燃料

  在技術方面,催化轉換器可安裝在車輛上,以減少排放廢
氣中的毒性。又例如在政策方面,為鼓勵空氣污染者運用環保技
術,許多國家的政府均會針對空氣污染制定控制政策和法例。舉
例來說,香港的《空氣污染管制條例》限制了空氣污染物的排放。
從 1992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新車輛的汽油引擎必須使用無鉛汽
油,以減少有害的鉛污染 (環境保護署,2005)。

3) 核能

  核能是儲存在原子核中的能量,並可透過核裂變或核聚變
過程釋放出來。核裂變已為廣泛使用,但核聚變目前還未有任何
可控制的技術。

  核能之所以也被認為是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原因是核能為
「無碳」發電技術,亦即沒有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於核能(核
裂變) 仍然會被耗盡而且不可再生,它並不能夠解決能源危機。
然而,與化石燃料相比,核能的儲存量估計將可持續得更長久。

十. 氣候變化
1) 引言

1.1) 氣候變化的定義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39/45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說法,氣候變化是
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是源於自然變化還是人類活動
的結果。不過,為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聯合國氣候變化
框架公約(UNFCCC)所指的氣候變化,是在氣候本身的自然變化
以外,直接或間接由改變全球大氣成分的人類活動所引起之氣
候變化 (UNEP, 2007)。

1.2) 目前的情況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地球的氣溫已經上升了 1.3°F。全球地表
溫度將會持續上升。 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 2007)估算在
2100 年之前氣溫會上升 3.2°F 至 7.2°F。之後,全球會有更大的暖化
全球暖化的明證包括(Cunningham 等,2007):

 冰川及冰塊溶解
 全球海面上升
 珊瑚礁白化
 颱風頻率及強度上升

2) 氣候變化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地球氣候系統之內的自然變化只會在數十年至數百年間帶
來小的氣候變動。大的氣候變動主要是由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的
改變所引致的,這更被認為是導致過去冰河時期來去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0/45

2.2) 人文因素

  不過,科學家都同意自二十世紀中期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
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所引致的,自然因素只是其次(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d.)。

3) 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

  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詳列如下(Pachauri, 2007;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d.):

3.1) 影響農業

  氣候變化窒礙低緯度地區的農業生產,特別是那些季節性
乾旱及熱帶地區,在那兒輕微的地區性溫度上升(1oC 至 2oC)
都會引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在 2020 年之前,在部份非洲國家依靠
自然降水的農業的產量將會減少 50 %。

3.2) 海面上升及加速海岸侵蝕

  溫度上升造成海洋膨漲及冰川溶化,在二十一世紀末海面
會上升 28 至 58 厘米(相對於 1989 至 1999 的海面高度),這會
使海岸氾濫及海岸侵蝕日益嚴重。

3.3) 增加自然災害的強度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1/45

  氣候變化強化乾旱及熱浪所造成的影響,熱帶旋風的頻率
上升,且帶來更高的風速及更大的雨勢。

3.4) 危害生物多樣性

  野生動物及生物多樣性已經受到棲息地破壞及其他人為壓
力所威脅,而氣候變化將會讓它們受到進一步的衝擊。一些生物
的品種並不能抵受高溫,兩至三成的生物更有可能因此而絕種。

3.5) 增加健康風險

  氣候變化會改變氣候帶,繼而影響虐蚊及其他的傳染病帶
菌媒體的分佈。除此之外,氣候變化亦會影響一些引起敏感的花
粉之季節性分佈,並增加熱浪的風險。

4)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氣候變化對香港等都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能源方面;氣溫
上升會增加家庭、商業及工業的耗電量。此外,虐疾的風險亦隨
著溫度上升而增加,而且死亡率在極度炎熱的日子亦隨之然上升

  另外,氣候變化亦會在不同地方產生以下的問題:

4.1) 公平的問題

  氣候變化對世界上最貧困及弱勢的社群的衝擊最為明顯,
由於這些社群在生活條件、經濟力量與及制度上的不足,以致他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2/45

們極度容易受到氣候變化衝擊、面對經濟倒退、以致無法維持基
本生計(Pachauri, 2007)。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3/45

4.2) 安全的問題

  最近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水資料及其他資源短
缺,足以釀成人口大量遷移及武裝衝突(例子:蘇丹達爾庫爾)
亦有一些研究強調氣候變化有可能加增富裕及貧窮國家之間的
張力與及水資源短缺及農作物失收相關的健康問題。

5) 京都議定書與緩和氣候變化

  京都議定書是一個多邊協議,其目標是在 2008 至 2012 年間,


將已發展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至 1990 年水平的 94.8 %。值得
留意的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會直接令到生產成本上升,從
而減弱國家在經濟方面的競爭力,這或許是一些國家 (例如佔了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之美國) 拒絕簽署協議的主要原
因之一。

  排放貿易是京都議定書中降低成本、同時又能確保減少溫室
氣體排放的機制(UNFCCC, 2007b)。每一個國家都有特定的排
放定額;倘若某一個國家致力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它便可以將
剩下來的排放定額轉讓給其他國家。這機制為二氧化碳建立一個
市場,提供經濟誘因促使各國履行協議。

6)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挑戰

  雖然目前已有一定的力度去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可是還有
數個值得我們注意的主要挑戰(Watkins, 2007):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4/45

6.1) 分配的問題

  雖然氣候變化為所有人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可是緩和氣候
變化的中短期成本及利益的分配是極不均等的。問題的癥結在於
那些主要造成全球暖化的國家(特別是那些富裕國家),並不
會在短期內承受很大的代價,往往是那些最貧窮同時又沒怎樣
排放溫室氣體的國家受到最大的影響。但是,與那些富裕國家相
比,他們的人均排放量仍處於低水平。所以,就緩和全球暖化的
長期成本及利益如何分配這個問題,各國之間仍然存有不少的
分歧。

6.2) 短期成本的問題

  我們需要投放資源去控制氣候變化,雖然長遠來說淨利益
是可觀的,但是在初期卻要投放不少的資源,這對於民選政府
而言的確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 在任的政府需要在現在作出巨額的
投資,但通常要在任期以外才能見到回報。

6.3) 新風險的問題

  氣候變化會帶來新的風險,而且這些風險往往是在我們經
驗範圍以外的,當中包括乾旱、熱浪、冰川加速溶化及颶風強度
增加所帶來的影響。這些影響令我們需要準備一系列的應變措施
例如興建更多的防風及供水設施與及設立更完備的社區健康服務
再者,全球社群需要共同合作,加大力度幫助那些最受氣候變
化影響的群體去建立一些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相關概念
頁 45/45

<<完>>

資料來源: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香港教育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