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統治術-4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統治術

58.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
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
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
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
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59. 孟子曰:
「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
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
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
性惡。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
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
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 《荀子.性惡》

60. 問者曰:
「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
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
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
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
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 《荀子.性惡》

61.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
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
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荀子.正名》

62.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
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荀子.解蔽》

63. 「可見他以人當下呈現的合乎禮義法度的意向、行為的表現(所謂「正理平治」

為『善』……比起來,孟子……便是一個從潛在能力與發展可能的角度來定義
「善」
。我們若不論這當中跟荀子在理路上的差異,而只擇取其中「發展、實現
善的潛力」這點來適度擴大荀子所謂『善』的範圍,便可能發現荀子人性論中
也有「性善」的內涵。」 劉又銘,
〈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

64. 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荀子.修身》

65.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荀子.儒效》

66.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荀子.榮辱》

67. 湯武者,脩其道,行其義,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
《荀子.王霸》

8
統治術

68.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
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
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 《荀子.大略》

69.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
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 《荀子.不苟》

70. 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兼制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
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
《荀子.富國》

71.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
「子為政,
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論語.嚴淵》

72.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
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73.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

74. 「塗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
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
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
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故聖人
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荀子.性惡》

75. 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76.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77.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荀子.勸學》

78.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荀子.勸學》

79. 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
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
《荀子.性惡》

9
統治術

80. 治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人生而
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
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
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荀子.解蔽》

81. 「孔子所說的“學 ,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學 。在《論語 述而》篇中,


孔子說:“志於道 ,在《論語 里仁》篇中,孔子又說:“朝聞道,夕死可
矣。 這裡所說的“道 ,含義是“道路 或“真理 。孔子說他自己“十五
而有志於學 ,是說懂得了立志學道。現在人們所說的“學 ,是指“增長知
識 ,而“道 則是指悟性的提高」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82.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

83. 「知識愈益發達,道德愈益真正。知識由蔽塞而開展,道德由虛偽而真正……
道德本於行為,行為本於心理,心理本於知識。是故開展人之知識,即通達人
之心理也,通達人之心理,即真誠人之行為也;真誠人之行為,即公正人之道
德也。」 李石曾,1908,
〈無政府說〉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