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統治術

3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三字經》

36.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論語.陽貨》

37.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38.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39.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滕文公上》

40. 公都子曰:「告子曰:
『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今曰『性善』
,然則彼皆非歟?」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41. 孟子曰: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
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
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孟子.盡心下》

42.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
已也。」 《孟子.騰文公下》

43. 子路問:
「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
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
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
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 先進》

44. 「凡能著書立說成一家言的人,他的思想學說,總有一個系統可尋,決不致有
大相矛盾衝突之處。」 胡適,
《中國古代哲學史 導言》

45. 「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對曰:『將以釁鐘。』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
「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曰:「無
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梁惠王上》

5
統治術

46.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
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47.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耳目之官不思,而
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
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48. 「人性向善論是以人性為一活潑、動態的力量,此力量表現為傾向,所針對的
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他(註:指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善,
然後強調個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此四心正是四善之「端」……
人的本性,既非本惡也非本善,而是具有行善之潛能,亦即向善,只須存養充
擴之……人性向善,並不保證人一定行善,只能保證人在行善時快樂,而行惡
時則不安。」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的理據與效應〉

49.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

50. 「義乃行為的準則。」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

51.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我將言其不利也。」曰:
「先生之志則大
矣,先生之號則不可……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
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下》

52.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孟子梁惠王上》

53.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
「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
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
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54. 「孟子所攻擊的「利」字,只是自利的利,大概當時的君主官吏都是營私謀利
的居多。這種為利主義,與利民主義絕相反對。」 胡適,
《中國古代哲學史》

6
統治術

55. 「「推恩」是義,其後果有「足以保四海」的利,「不推恩」是不義,其後果有
「無以保妻子」的不利。「得道」是義,其後果有「天下順之」的利,「失道」
是不義,其後果有「親戚畔之」的不利。」 陳大齊,〈孟子義利學說的探討〉

56.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57.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