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9

英国标准 

BS EN   
1999‐1‐4:2007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第 1-4 部分:冷成型结构板材

ICS 91.010.30;91.080.10

除著作权法规定情形外,未经 BSI 授权不得擅自复制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由 BSI 出版,它是 EN 1999-1-4:2007 的英国官方版本。

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
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了共同的废止日
期(DOW)。当所有 EN 欧洲规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将在共存期结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两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布国家版附录,接着是
为期 3 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整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在 2010 年 3
月共存期结束前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的国家规则。

在共存期结束之后,国家标准将被废止。

在英国,下列国家标准已被欧洲规范 9 取代:

欧洲规范 取代的英国标准

EN 1999-1-1 BS 8118-2:1991 铝结构运用 材料、工艺和养护规范(替代)

DD ENV 1999-1-1:2000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一般规则 一般规


则和建筑规则(替代)

BS 8118-2:1991 铝结构运用 设计应用规范(部分替代)

EN 1999-1-2 DD ENV 1999-1-2 铝结构设计 一般规则 架构防火设计(替代)

EN 1999-1-3 DD ENV 1999-2:2000 铝结构设计 结构疲劳(替代)

BS 8118-1:1991 铝结构运用 设计应用规范(部分替代)

EN 1999-1-4 BS 8118-1:1991 铝结构运用 设计应用规范(部分替代)

EN 1999-1-5 无

本英国标准由标准政策和
策略委员会于 2007 年 3 月 出版后发布的修订
30 日授权出版。
修订序号 日期 备注

© BSI 2007

ISBN 978 0 580 50416 7

   
 

技术委员会 B/525 授权英国参与编制本规范,即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员会授权给下


属铝结构应用委员会 B/525/9。

委员会 B/525/9 中的机构代表名单可向秘书处咨询获得。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规范的文本中给出
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确定参数(NDP)。若在欧洲规范中有多种
NDP,则 NDP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特
殊应用的规则。

为了使 EN1999 能在英国使用,各种 NDP 将在国家附件中出版,在进行公众咨询之


后由 BSI 及时付诸使用。

本出版物并未囊括合同中所有的必要条款。对于文件是否正确适用,用户自行负责。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第 1-4 部分:冷成型结构板材
此欧洲标准于2006年11月12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提
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管
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语
言的版本在CEN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 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
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
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布鲁塞尔斯大萨特街36号(B-1050)

© 2007 CEN CEN 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 参考编号:EN 1999-1-4:2007:E

 1
 

目录
前言 ................................................................................................................................................................ 5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 5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 6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 6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ETA)之间的联系 ............................................................ 7
EN1999‐1‐4 的特别附加信息 ................................................................................................................ 7
1  概述 ............................................................................................................................................................ 8
1.1  应用领域 ......................................................................................................................................... 8
1.1.1  欧洲标准 EN 1999 的应用领域 .......................................................................................... 8
1.1.2  欧洲标准 EN 1999‐1‐4 的应用领域 .................................................................................... 8
1.2  标准参照 ......................................................................................................................................... 9
1.2.1  总参照 .................................................................................................................................. 9
1.2.2  结构设计的相关参照 .......................................................................................................... 9
1.2.3  材料及其试验 ...................................................................................................................... 9
1.2.4  固定构件的相关参照 .......................................................................................................... 9
1.2.5  其他参照 .............................................................................................................................. 9
1.3  术语和定义 ................................................................................................................................... 10
1.4  符号 ............................................................................................................................................... 10
1.5  几何尺寸规定 ............................................................................................................................... 11
1.5.1  截面形态 ............................................................................................................................ 11
1.5.2  紧固件形状 ........................................................................................................................ 11
1.5.3  横截面尺寸大小 ................................................................................................................ 11
1.5.4  关于构件轴的规定 ............................................................................................................ 12
2  设计基础 .................................................................................................................................................. 13
3  材料 .......................................................................................................................................................... 14
3.1  概述 ............................................................................................................................................... 14
3.2  结构的铝合金 ............................................................................................................................... 14
3.2.1  材料特性 ............................................................................................................................ 14
3.2.2  厚度及几何容差 ................................................................................................................ 15
3.3  机械紧固件 ................................................................................................................................... 15
4  耐久性 ...................................................................................................................................................... 16
5  结构分析 .................................................................................................................................................. 17
5.1  圆角的影响 ................................................................................................................................... 17
5.2  几何比例 ....................................................................................................................................... 18
5.3  结构建模分析 ............................................................................................................................... 19
5.4  翼缘弯曲 ....................................................................................................................................... 19
5.5  局部变形和扭曲 ........................................................................................................................... 20
5.5.1  概述 .................................................................................................................................... 20
5.5.2  无紧固件的平面横截面部件 ............................................................................................ 20
5.5.3  中间紧固件的横截面平面部件 ........................................................................................ 22
5.5.4  带中间紧固件的梯形板材 ................................................................................................ 25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32

 2
 

6.1  截面强度 ....................................................................................................................................... 32
6.1.1  概述.................................................................................................................................... 32
6.1.2  轴向受拉 ............................................................................................................................ 32
6.1.3  轴向受压 ............................................................................................................................ 32
6.1.4  弯矩.................................................................................................................................... 33
6.1.5  剪力.................................................................................................................................... 35
6.1.6  扭转.................................................................................................................................... 36
6.1.7  局部横向力 ........................................................................................................................ 36
6.1.8  拉弯组合 ............................................................................................................................ 40
6.1.9  弯压组合 ............................................................................................................................ 40
6.1.10  剪力、轴力和弯矩组合 .................................................................................................. 41
6.1.11  组合弯矩和局部荷载或支点反力 .................................................................................. 41
6.2 压曲抗力 ........................................................................................................................................ 42
6.2.1  概述.................................................................................................................................... 42
6.2.2  轴向受压 ............................................................................................................................ 42
6.2.3  弯曲和轴向受压 ................................................................................................................ 43
6.3  应力蒙皮设计 ............................................................................................................................... 44
6.3.1  概述.................................................................................................................................... 44
6.3.2  隔板效应 ............................................................................................................................ 44
6.3.3  必要条件 ............................................................................................................................ 45
6.3.4  铝制型材隔板 .................................................................................................................... 45
6.4  等边三角形穿孔板材 ................................................................................................................... 46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48
7.1  概述 .............................................................................................................................................. 48
7.2  塑性变形 ....................................................................................................................................... 48
7.3  挠度 .............................................................................................................................................. 48
8  机械紧固件连接 ...................................................................................................................................... 49
8.1  概述 .............................................................................................................................................. 49
8.2  盲孔铆钉 ....................................................................................................................................... 50
8.2.1  概述.................................................................................................................................... 50
8.2.2  承受剪力的铆接设计强度 ................................................................................................ 50
8.2.3  承受拉力的铆接设计强度 ................................................................................................ 51
8.3  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 ................................................................................................................... 51
8.3.1  概述.................................................................................................................................... 51
8.3.2  承受剪力的螺钉连接设计强度 ........................................................................................ 52
8.3.3  承受拉力的螺钉连接设计强度 ........................................................................................ 53
9  试验辅助设计 .......................................................................................................................................... 55
附件 A (标准性)  试验程序 ......................................................................................................................... 56
A.1  概述 .............................................................................................................................................. 56
A.2  型材试验 ...................................................................................................................................... 56
A.2.1  概述 ................................................................................................................................... 56
A.2.2  单跨试验 ........................................................................................................................... 57
A.2.3  双跨试验 ........................................................................................................................... 57
A.2.4  内支点试验 ....................................................................................................................... 57

 3
 

A.2.5  端部支点试验 ................................................................................................................... 59
A.3  试验结果评估 .............................................................................................................................. 60
A.3.1  概述 ................................................................................................................................... 60
A.3.2  试验结果的调整 ............................................................................................................... 60
A.3.3  特征值 ............................................................................................................................... 61
A.3.4  设计值 ............................................................................................................................... 62
A.3.5  使用性能 ........................................................................................................................... 62
附件 B(标准性)紧固件的耐久性 ........................................................................................................... 63
参考文献 ...................................................................................................................................................... 65

 4
 

前言
本标准(EN 1999-1-4:2007)由技术委员会 CEN/TC250《结构欧洲标准》制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由英国标准化协会负责。

2007 年 8 月前,通过颁布内容一致的文本,或经过法律认可,本标准具备国家标准的效力,所有与
之相悖的国家标准应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废除。

本标准替代 ENV 1999-1-1:1998、ENV 1999-1-2:1998 及 ENV 1999-2:1998。

CEN/TC250 为全部欧洲标准负责。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章程,以下国家的标准化协会必须采用本欧洲标准:
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丹麦,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希腊,匈
牙利,爱尔兰,冰岛,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
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英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及瑞士。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1975 年,根据第 95 条条款,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确定了一项建筑领域的行动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


消除交流障碍并统一技术规定。

在行动方案中,委员会积极建立了一套工程规划设计的统一技术规定。在第一阶段,这些规定替代
会员国的现行规则,并最终将其取代。

在 15 年间,在由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委员会引领了欧洲标准的发展计划,这
就在 80 年代产生了第一批欧洲标准。

1989 年,根据委员会与欧洲标准化协会达成的协议1,委员会和欧盟成员国以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决定将编制和颁布欧洲标准的任务委托给欧洲标准化协会,以便将这些标准规定为欧洲标准(EN)。
这实际上在欧洲标准与理事会规定和/或委员会关于欧洲标准的决议(如,理事会关于建筑产品
-DPC-的 89/106/CEE 指令,
理事会关于工程和服务公共合同的 93/37/CEE, 92/50/CEE 和 89/440/CEE
指令,以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关于国内合同实施的同等指令)之间建立了联系。

欧洲结构标准方案包括以下标准,每份标准都由一定的部分组成:
EN 1990 欧洲标准 0: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标准 1: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 欧洲标准 2: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标准 3:钢结构设计
                                                              
1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与欧洲标准化协会之间的协议涉及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的欧洲标准的编制(BC / CEN / 03 /
89)。 

 5
 

EN 1994 欧洲标准 4: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5 欧洲标准 5:木结构设计
EN 1996 欧洲标准 6:圬工结构设计
EN 1997 欧洲标准 7:土工设计
EN 1998 欧洲标准 8:抗震结构设计
EN 1999 欧洲标准 9:铝结构设计

欧洲标准承认每个成员国的当局的责任,并保障成员国对国家安全法规相关事项价值的决定权,这
些价值因国而异。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成员国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承认欧洲标准可用作以下用途的参考文献:
— 用以检验建筑和土木工程是否符合理事会 89/106/CEE 号指令要求,尤其是 N° 1 主要要求—机
械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和 N° 2 要求—火灾中的安全性
— 作为建筑工程及相关技术服务的合同条款的基础;
— 作为建立建筑产品(EN 和 ATE)统一技术规定的框架
只要涉及工程本身,欧洲标准就与 DPC 第 12 条的解释性文件2直接相关,尽管产品的统一标准性质
上有所不同3。因此,标准化协会技术协会和/或制定产品标准的欧洲技术认可组织工作组应适当对
欧洲标准涉及的工程的技术层面给予考虑,以便使之与欧洲标准的技术规定完全相容。
欧洲标准规定的日常用途通用结构设计规则,以便对整体结构及具备传统性和创新性的复合产品进
行设计。并未涉及不常见建筑形式或设计,如遇见此类情况,设计者应掌握特别补充基础。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包含欧洲标准化协会颁布的欧洲标准的全部文本(所有的附录);文本之前可增
加国家标题及国家前言,并可随后附上国家附件(信息性附件)。

国家附件(信息性)可能只包含欧洲标准中可供国家选择的参数信息,此类参数被称为国家确定参
数,国家参数可应用于相关国家建筑及土木工程项目,即:
—替代欧洲标准中所列值的局部系数值和/或等级;
—欧洲标准给出代表符号的应用值;
—标准化协会成员国的地理及气候数据,如降雪分布图;
—替代欧洲标准中所列方法的国家应用方法;
—有助于应用欧洲标准的合理的补充信息参考。

                                                              
2
  根据 CPD 3.3 节,解释文本应具备主要要求的具体形式,以保证主要要求与统一的欧洲标准授权之间的必要联系
及对欧洲技术许可及许可自身的指示。 
3
  根据 CPD 12 节,解释文本应:
a) 明确主要要求的具体形式,只要要求将术语与技术基础统一,必要时还明确每项要求的等级;
b) 明确要求等级与技术规定之间的关联方式,如项目设计所需的设计、试验方法及技术规则;
c) 用作欧洲技术许可领域统一标准和指令制定的参考资料。实际上,欧洲标准对 ER1 和 ER2 的一部分作用
相似。 

 6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ETA)之间的联系

必须调整各个建筑产品统一技术规范与工程技术规则4之间的一致性。此外,所有 CE 标记产品的附
加信息应参考欧洲标准,欧洲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了什么国家确定参数。

EN1999-1-4 的特别附加信息

该标准提供了关于国家明确标注程序,数值,和推荐的修改.因此,在相关的国家的土木工程建设和建
筑物中,国家标准应运用欧洲标准 EN 1999-1-4 中的所有确定参照值.
通过欧洲标准 EN 1999-1-4 的以下章节中的国家选择:
—2(3)
—2(4)
—2(5)
—3.1(3)
—7.3(3)
—A.1(1)
—A.3.4(3)

                                                              
4
  参照章节 3.3 和 CPD 的条款 12 以及章节 4.2, 4.3.1, 4.3.2 和 DI 1 的 5.2。 

 7
 

1 概述

1.1 应用领域

1.1.1 欧洲标准 EN 1999 的应用领域

(1) P 欧洲标准 1999 适用于铝结构、土木工程和建筑物设计规划。它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以


及欧洲标准 1990--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中给出的设计与核查基本原则的主要要求。
(2) 欧洲标准 1999 只涉及铝结构抗力要求、使用性能、耐久度及抗火强度。其他的要求,比如热绝
缘或隔音就没有考虑在其中。
(3) 欧洲标准和如下标准一起运用:
y 欧洲标准 EN 1990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y 欧洲标准 EN 1991 «结构性能»
y 关于铝结构的建设产物的欧洲标准
y 欧洲标准 EN 1090-1«铝和钢结构-第 1 部分:类似结构构件的技术要求 5)
y 欧洲标准 EN 1090-3 «铝和钢结构-第 3 部分:铝结构实施的技术要求 5)
(4) 欧洲标准 EN 1999 包括如下五部分:
y 欧洲标准 EN 1999-1-1 铝结构设计-总规则
y 欧洲标准 EN 1999-1-2 铝结构设计-抗火性能设计
y 欧洲标准 EN 1999-1-3 铝结构设计-疲劳敏感结构
y 欧洲标准 EN 1999-1-4 铝结构设计-冷轧结构板材
y 欧洲标准 EN 1999-1-5 铝结构设计-薄壳结构

1.1.2 欧洲标准 EN 1999-1-4 的应用领域

(1) P 欧洲标准 EN 1999-1-4 定义了关于冷轧结构板材的设计要求,它适用于冷轧形成的铝制品,这


些铝制品通过由冷轧或通过压力折叠形成的冷或热薄金属板或带压轧。铝结构的实施包括欧洲
标准 EN 1090-3 涉及的冷轧板材。
注释 该部分的规则补全了欧洲标准 EN 1999-1 中其他部分的该内容。
(2) 关于覆盖层的设计方式是相同的,通过使用铝制板材作为结构隔膜来实现。
(3) 该部分不适用于 C-,Z-等型材的冷轧铝,也不适用于通过冷轧或焊接形成的凹形、圆形、矩形
截面。
(4) 欧洲标准 EN 1999-1-4 给出了通过设计或试验的大小测量方式,通过设计的大小测量方式在材
料性能和几何性能的范围中才适用,我们通过经验或试验来获得证据。这些极限不适用于通过
试验的设计。
(5) 欧洲标准 1999-1-4 不包括实施和维修期间的负荷试验结构。

 8
 

1.2 标准参照

1.2.1 总参照

欧洲标准 EN 1090-1,钢和铝结构-第 1 部分:类似结构构件的评估要求


欧洲标准 EN 1090-3,钢和铝结构-第 3 部分:结构实施的技术要求

1.2.2 结构设计的相关参照

欧洲标准 EN 1990,欧洲标准 0-结构设计基础


欧洲标准 EN 1991,欧洲标准 1:结构上的作业-所有部分
欧洲标准 EN 1995-1-1,欧洲标准 5:木结构的设计和设计-第 1-1 部分:概述-公共规则和建筑规则
欧洲标准 EN 1999-1-1,欧洲标准 9:铝结构的设计-第 1-1 部分:总规则

1.2.3 材料及其试验

欧洲标准 EN485-2:1994,铝和铝合金-板材,带和厚板材-第 2 部分:机械特性


欧洲标准 EN 508-2:2000,金属板材覆盖层产品-关于钢铁板,铝板或不锈板材覆盖层的特性-第 2 部
分:铝
欧洲标准 EN 1396:1996,铝和铝合金-线圈涂层板材和钢带的一般应用
欧洲标准 EN 10002-1,金属材料-牵引试验-第 1 部分:周围环境温度的适用方法
欧洲标准 EN 10088-1,不锈钢-第 1 部分:不锈钢目录

1.2.4 固定构件的相关参照

EN ISO 1479,上部为六边形的板材 (ISO 1479:1983).


EN ISO 1481,上部为宽圆筒形开口的板材(ISO 1481:1983).
EN ISO 15480,上部底座为平的,螺型板材自钻螺钉(ISO 15480:1999).
EN ISO 15481,上部底座为平的,螺型板材自钻螺钉(ISO 15481:1999).
EN ISO 15973,密封结构中带分离杆的隐蔽式铆钉,上部凸起-AlA/St (ISO 15973:2000).
EN ISO 15974,密封结构中带分离杆的隐蔽式铆钉,上部埋头螺钉-AIA/St (ISO 15974:2000).
EN ISO 15977,密封结构中带分离杆的隐蔽式铆钉,上部凸起- AIA/St (ISO 15977:2002).
EN ISO 15978,开放式结构中带分离杆的隐蔽式铆钉,上部埋头螺钉- AIA/St (ISO 15978:2002)
EN ISO 15981,开放式结构中带分离杆的隐蔽式铆钉,上部凸起-AIA/AIA (ISO 15981:2002).
EN ISO 15982,开放式结构中带分离杆的隐蔽式铆钉,上部埋头螺钉- AIA/AIA (ISO 15982:2002)
EN ISO 7049:1994,顶部宽圆柱形十字形模腔凸起板材

1.2.5 其他参照

在欧洲标准 ISO 12944-2 中,涂料和清漆-钢结构抗腐蚀的涂料系统-第 2 部分:环境等级(ISO

 9
 

12944-2:1998)。

1.3 术语和定义

作为欧洲标准 EN 1999-1-1 的补充,为满足欧洲标准 EN 1999-1-4 的需要,作如下定义:


1.3.1 基层材料
通过冷轧获得轧制成形的铝制平坦板材
1.3.2 基层材料荷载的试验强度
基层材料的荷载试验强度为 0.2%
1.3.3 隔膜作用
结构性能要求在板材平面剪断
1.3.4 局部限制
侧面运动或平面横截面部件旋转的限制,增加它的压弯强度
1.3.5 维修
侧面运动或平面横截面部件旋转的极限,增加它的压弯强度.
1.3.6 长宽比参数
关于给出材料的标准化长宽比报告
1.3.7 应力蒙皮设计
在板材中隔膜作用对其刚度和强度产生效应贡献的设计方式
1.3.8 支撑
构件可以通过其将力或弯矩转移到地基或另外的结构构件的位置
1.3.9 有效厚度
允许板截面部件的局部弯曲压厚度设计值
1.3.10 折减有效厚度
允许板截面部件的加劲件在计算程序的第二部扭曲,该处第一步允许局部弯曲的厚度设计值

1.4 符号

(1) 除了欧洲标准 EN 1999-1-1 指出的符号外,主要使用符号如下:


1到6节
C 旋转弹簧刚度
K 线性弹簧刚度
θ 旋转
bp 横向平面截面的一部分理论平坦宽度
hw 腹板高度,翼缘系统线之间量得
sw 腹板的斜高,在角中间位置量得
χd 扭曲折减系数(加劲件弯曲压弯)
ϕ 两个平面构件间的角
φ 腹板相对于翼缘的斜率
第8节
dw 垫圈或紧固件头部直径
fu,min 两个连接部件的极限最小抗拉强度
fu,sup 由螺钉固定的支撑构件的极限抗拉强度

10
 
 

fy 钢支撑构件的屈服强度
tmin 部件或较薄连接板材的厚度
tsup 螺钉固定的支撑构件厚度
(2) 其他的符号在第一次出现时就定义过。

1.5 几何尺寸规定

1.5.1 截面形态

(1)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冷成型板材在整个长度内具有固定的公称厚度,同时沿着其长度具有均
匀的横截面
(2) 冷成型侧向板材的横截面由一定数量的平面横截面构件和弯曲构件构成
(3) 图 1.1 中列举了关于冷成型板材的横截面类型
(4) 冷成型板材的横截面可以不加固,也可在它们的腹板和翼缘中由纵向紧固件连接

1.5.2 紧固件形状

(1) 图 1.2 列举了冷成型板材的紧固件类型:

图 1.1-冷成型板材示例

图 1.2-典型纵向紧固件

1.5.3 横截面尺寸大小

(1) 所有的冷成型板材大小尺寸,包括全部宽度 b,全部高度 h,内弯半径 r 的和其他没有标记符号


的外部尺寸,均测量到截面的外部轮廓,除非另有约定,见图 5.1。

(2) 除非另有约定,其他冷成型板材由标记符号表示的横截面尺寸,比如 bp,hw 或 sw,由材料的中

11
 
 

心线量至角的中点。
(3) 斜腹板冷成型板材的斜高 s 应平行于斜面测量。
(4) 腹板的展开长度沿着中心线测量,包括一些腹板紧固件。
(5) 翼缘的展开宽度沿着中心线测量,包括一些中间紧固件。
(6) 除非另有约定,铝的设计厚度为厚度 t.见图 3.2.2。

1.5.4 关于构件轴的规定

(1) 关于压制的板材,以下轴的规定运用在欧洲标准 EN 1999-1-4 中:


y y-y 平行于板材平面的轴
y z-z 垂直于板材平面的轴

12
 
 

2 设计基础
(1) P 冷成型板材的设计必须根据欧洲标准 EN 1990 和 EN 1999-1-1 中定义的总规则来实现。
(2) P 适当的分项系数必须满足最终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 最终极限状态的设计,分项系数 γM 的核实必须按如下标准来实施:
y 截面强度和不稳定构件 γM1
y 拉裂截面强度 γM2
y 连接强度 γM3
注释 数值 γM1 可以在国家附件中确定,以下为关于建筑物推荐的数值:
γM1=1.10;γM2=1.25;γM3=1.25

(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使用分项系数 γ M,ser 。

注释 数值 γ M,ser 可以在国家附件中确定,以下为关于建筑物推荐的数值:

γ M,ser = 1.0
(5) 对于冷轧板材构成结构的设,建立一个相关功能如下的结构级别的区分:
结构级别 I:冷成型板材的设计以贡献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和建筑物,见图 6.3.3;
结构级别 II:冷成型板材的设计以贡献单个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和建筑物;
结构级别 III:冷成型板材的设计仅作为一个构件以传递荷载给结构的建筑物。
注释 1 国家附件可以提供关于结构等级和与其有关的欧洲标准 EN 1990 的结论等级的使用规则
注释 2 结构等级 I 和 II 的板材实施的相关要求在实施的详细说明中指出,见欧洲标准 EN 1090-3。

13
 
 

3 材料

3.1 概述

(1) 欧洲标准 EN 1999-1-4 中指出的计算设计方法可以运用于图 3.1 中列举的等级合金结构。


(2) 对于欧洲标准 EN 1999-1-4 中指出的计算设计方法,保证强度为 0.2%fo,其至少 fo=165N/mm2。
(3) 确保铝制薄板或带的使用可以使冷成型板材适合冷轧过程反应的横截面。
注释 关于其他材料和铝制品,见国家附件。

3.2 结构的铝合金

3.2.1 材料特性

(1) 保证强度特征值 0.2%fo 和抗拉强度 fu 通过从相关产品标准的最小值 Rp0.2 和 Rm 得到。


(2) 可以假设受压特性和受拉特性相同。
(3) 如使用部分塑性矩强度,最终抗拉强度 fu 和 0.2%保证强度特征值 fo 的比值应不低于 1.2。
(4) 材料常数(弹性模量等)在欧洲标准 EN 1999-1-1 中指出。
表 3.1- f0>165 N/mm²和厚度在 0.5 mm 和 6mm 之间的回火板材和钢带的保证强度 0.2%f0 特征值,
极限抗拉强度 fu,延伸率 A50
1)
fu fo 4)
代号 化学代号 5)
状态 厚度直到 A50
耐久性 Rm R p0.2
EN AW- EN AW- 1), 2), 3) mm
(牌号) %
N/mm2 N/mm2
H18 3,0 190 170 2
3003 AlMn1Cu A
H48 3,0 180 165 2
H14 | H24/H34 6|3 220 180 | 170 2-3 | 4
H16 | H26/H36 4|3 240 200 | 190 1-2 | 3
H18 | H28/H38 3 | 1,5 260 230 | 220 1-2 | 3
3004 AlMn1Mg1 A
H44 3 210 180 4
H46 3 230 200 3
H48 3 260 220 3
H16 4 195 175 2
3005 AlMn1Mg0,5 A H18 | H28 3 220 200 | 190 2 | 2-3
H48 3 210 180 2
3103 AlMn1 A H18 3 185 165 2
H18 | H28 3 | 1,5 195 180 | 170 1|2
3105 AlMn0,5Mg0,5 A
H48 3 195 170 2
5005 AlMg1(B) A H18 3 185 165 2
H14 6 230 180 3-4
5052 AlMg2,5 A
H16 | H26/H36 6 250 210 | 180 3 | 4-6

14
 
 

H18 | H28/H38 3 270 240 | 210 2 | 3-4


H46 3 250 180 4-5
H48 3 270 210 3-4
H14 6 210 170 2-4
H16 | H26/H36 4 230 200 | 170 2-3 | 4-7
H18 | H28/H38 3 255 230 | 200 2|3
5251 AlMg2 A H46 3 210 165 4-5
H48 3 250 215 3

1) 根据欧洲标准 EN 485-2:1994d 的 H1x, H2x, H3x 韧度值


2) 根据欧洲标准 EN1396:1996 的 H4x 的韧度值
3) 当两个(三个)韧度列出在一行时,韧度用“|”分开的表示具有不同的技术值,被“/”分开的韧度具有相同值
(对于 fo 和 A50 的不同该韧度)
4) A50 可以取决于列举等级中的材料厚度,这也是为什么等级有时使用 A50 的原因。
5) 耐久性,见欧洲标准 EN 1999-1-1。

3.2.2 厚度及几何容差

(1) 欧洲标准 EN 1999-1-4 中指出的计算设计条款可以运用于除了有机涂层板的公称厚度 tnom 的合


金:
tnom≥0.5mm

(2) 如果负偏差低于 5%,应将公称厚度尺寸 tnom 作为设计厚度 t,否则

t = tnom(100 – dev)/95 (3.1)


dev 为负偏差,用%来计
(3) 欧洲标准 EN 508-2 中规定的关于覆盖层产品的容差。

3.3 机械紧固件

(1) 以下类型的机械紧固件可以运用为:
y 螺纹成形的自攻螺钉或根据标准 8.3 的自攻螺钉
y 符合标准 8.2 的盲孔铆钉
(2) 特征抗剪强度 Fv,Rk 和符合标准 8.2 及 8.3 机械紧固件的特征抗拉强度 Ft,Rk。
(3) 涉及到自攻螺钉和盲孔铆钉的细节,应参照欧洲标准 EN 1090-3。
(4) 剪应力的特征强度和未封闭固定构件的抗拉特征强度由指引 ETA 确定。

15
 
 

4 耐久性
(1) 关于基础要求,见欧洲标准 EN 1999-1 的第 4 部分
(2) 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材料一起使用,如果这些材料可能导致电化学现象将会引起腐蚀。
注释 符合欧洲标准 EN ISO 12944-2 的环境腐蚀等级的加固腐蚀强度,见附件 B。
(3) 它应该考虑到环境条件,因为制造时,包括在该位置的运输和储存。

16
 
 

5 结构分析

5.1 圆角的影响

(1) 圆角截面中,截面平坦部分的理论宽度 bp 必须从图 5.1 中指出的角相邻横截面部件的中间角开


始测量。
(2) 圆角截面中,截面的设计必须以横截面几何学为基础。
(3) 除非有更合适的方法来确定横截面的特性,可以使用下面的近似方法。如果内半径 r≤10t 和 r≤
0.15bp 时,关于横截面特性的圆角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横截面允许由锐角平面部分组成。
(4) 关于横截面特性的圆角的影响可被视为减低关于其他相似锐角截面的确定性能。通过运用如下
近似值来实现:

Ag ≈ Ag , sh (1 − δ ) (5.1a)

I g ≈ I g , sh (1 − 2δ ) (5.1b)

以及
n n
δ = 0.43 ⋅ ∑ (rjϕ j / 90) / ∑ bp ,i (5.1c)
j =1 i =1

其中:
Ag 毛截面面积
Ag,sh 锐角横截面的 Ag 值
bp,i 锐角截面的平面截面部件 i 的假设平面宽度
Ig 毛截面惯性钜
Ig,sh 锐角横截面的 Ig 值
ϕ 两个平面构件的夹角
m 平面截面部件的数量
n 不考虑腹板和翼缘紧固件弯曲的弯曲截面部件的数量
rj 弯曲截面部件的内半径
(5) 公式述(5.1)中所指出的折减同样可以用于 Aeff 和 Iy,eff 截面的有效特性的设计,其平面截面的假设
平面宽度测量至中心线的相交点。

(6) 当内半径r≥ 0.04tE / f o ,应通过横截面的强度试验来确定。

17
 
 

(a) 角或弯曲处的中点
X 为中心线交点
P 为角中点
rm = r + t / 2
⎛ ϕ ϕ ⎞
g r = rm ⎜ tan( ) − sin( ) ⎟
⎝ 2 2 ⎠

(b) 腹板的理论平面宽度 bp

(bp=斜高 sw)

(c) 腹板紧固件邻角平坦部分的理论宽度  bp

(d) 翼缘紧固件邻角平坦部分的理论宽度  bp

图 5.1 —考虑到角半径的平面截面 bp 部分的理论长度

5.2 几何比例

(1) 欧洲标准 EN 1999-1-4 中给出的计算设计条款不能够运用到(2)中指出的厚度范围为 b/t 和 sw/t

外的横截面。
(2) 最大宽厚比:
-受压翼缘 b / t ≤ 300
-腹板 sw / t ≤ 0.5 E / f o
注释 (2)中指出的极限 b/t 和 sw/t 可以假定代表该领域,可以用大量的经验和实验来验证。还可以运用更大宽厚比
的截面,假定他们在最终极限状态的强度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特性通过了试验和/或设计的验算。

18
 
 

5.3 结构建模分析

(1) 横截面部件可以建立模型如同图 5.1 加以分析。


(2) 应考虑多个紧固件间的相互影响。
图 5.1-横截面部件的建模
横截面部分类型 模式 横截面部分类型 模式

5.4 翼缘弯曲

(1) 除非该弯曲小于型材横截面高度的 5%,否则应考虑到弯曲型材中一个非常宽翼缘的弯曲(即中


轴面内曲率),或凹面受压拱形弯曲型材的承载强度影响。如果弯曲更大,应考虑减少承载强度,
例如减小宽翼缘或可能弯曲部分杠杆臂长度。

图 5.2-翼缘弯曲
(2) 弯曲的计算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实现,该公式适用于有或没有紧固件的受压或受拉翼缘,但是
翼缘没有小间隙的横向紧固件。
-对于在荷载施加之前是直线的型材,见图 5.2:

2σ a2bs4
u= (5.1e)
E 2t 2 z
-对于初始即为弯曲的型材:

2σ a bs4
u= (5.1f)
Et 2 r
其中:

19
 
 

u 翼缘对中心轴的弯曲度(内曲),见图 5.2
bs 腹板间距的一半
z 翼缘下至中心轴的距离
r 初始弯曲型材的弯曲半径

σ a 采用毛截面计算的翼缘平均应力。如果是有效截面的计算应力,则平均应力应为有效截面的应
力和有效翼缘面积与毛截面面积之比的乘积。

5.5 局部变形和扭曲

5.5.1 概述

(1) 应该考虑局部变形和扭曲的影响,确定冷轧结构板材的强度和刚度。
(2) 局部变形的影响可以考虑运用由实际厚度的基本原则确定的有效横截面特性,见欧洲标准 EN
1999-1-1。
(3) 对于局部变形强度的确定,应使用保证强度 0,2% fo。
(4) 关于有效横截面的特性,应使用性能检测,见 7.1(3)。
(5) 5.5.3 中提及的中间紧固件的横截面部件扭曲的变形。

5.5.2 无紧固件的平面横截面部件

(1) 受压横截面部件的有效厚度 teff 应为 teff = ρ ⋅ t ,其中 ρ 为考虑局部屈曲的折减系数。

(2) 横截面平面部分的理论平面宽度 bp 必须根据 5.1 规定。在斜面腹板横截面的平坦部分,应运用


适当的斜坡长度。
(3)当涉及横截面强度时,折减系数 ρ 用来确定 teff,它必须依据相关截面部件的最大压应力 σcom,Ed
(根据有效截面基本原则确定)。

(4) 如果 σ com , Ed = f 0 / γ M 1 ,应根据如下方式求得折减系数 ρ:

-如果 λp ≤ λlim ,则 ρ = 1.0 (5.2a)

-如果 λp > λlim ,则 ρ = α (1 − 0.22 / λp ) / λp (5.2b)

其中板的长宽比由下公式求得:

fo bp 12(1 − v 2 ) f o bp fo
λp = ≡ ⋅ ≅ 1.052 ⋅ (5.3)
σ cr t π Ekσ
2
t Ekσ

kσ 为表 5.3 得到的相关弯曲系数。参数 λlim 和α可由表 5.2 得到。

20
 
 

表 5.2-参数 λlim 和 α

λlim α

0.517 0.90

(5) 当 σ com , Ed < f 0 / γ M 1 ,折减系数 ρ 通过如下方式确定:

运用公式 (5.2a)和(5.2b),但板块长宽比 λp ,由板块折减长宽比 λp ,red 取代:

σ com , Ed
λp ,red = λp (5.4)
f0 / γ M 1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效刚度的计算见 7.1(3)。
(7) 为确定受应力梯度的翼缘截面部件的实际厚度,图 5.3 中 的应力比例 Ψ 应采用毛截面的特性。
(8) 为确定腹板截面部件的实际厚度,图 5.3 中的应力比例 Ψ 应采用受压翼缘有效面积而不是腹板
总面积。
(9) 或者,有效截面部件特性可以通过(6)和(7)的迭代方式得出,但是运用已经确定的有效截面,而
不是毛截面。最低数量的应力梯度迭代次数是两次。
图 5.3-受压横截面部件的弯曲系数 kσ

截面部分(+=受压) ψ = σ 2 / σ1 屈曲系数 kσ

ψ = +1 kσ = 4.0

8.2
+1 > ψ ≥ 0 kσ =
1.05 + ψ

0 > ψ ≥ −1 kσ = 7.81 − 6.26ψ + 9.78ψ 2

−1 > ψ ≥ −3 kσ = 5.98 (1 −ψ )
2

21
 
 

5.5.3 中间紧固件的横截面平面部件

5.5.3.1 概述

(1) 根据中间紧固件受压截面部件的设计,如果紧固件作为连续部分支撑构件,其弹簧刚度取决于边
界条件和邻近截面平面部分抗弯刚度。
(2) 通过图 5.3 中单位长度所示 u 的单位荷载来确定紧固件的弹簧刚度。单位长度弹簧刚度 k 的确
定方式如下:
k = u /δ (5.5)
其中 δ 为紧固件有效部分重心(b1)受单位荷载的横板带的挠度。

图 5.3-弹簧刚度的确定模型

(3) 为了确定横截面几何转动弹簧刚度值 Cθ ,1 和 Cθ ,2 ,应考虑到存在于相同截面部件或其它受压截面

部件的其它紧固件可能的效应。

(4) 对于中间紧固件,我们可以采取保守的方式,轮转动弹簧刚度值 Cθ ,1 和 Cθ ,2 等于 0,挠度 δ 则通过

如下公式求得:

ub12b22 12(1 − v 2 )
δ= (5.6)
3(b1 + b2 ) Et 3
(5) 关于(5.7)中给出的长宽比参数,通过表 5.4 得到紧固件扭曲强度(中间紧固件的弯曲)的折减系
数 χd。

λs = f o / σ cr , s (5.7)

其中, σ cr , s 为 5.5.3.3 或 5.5.4.2 中紧固件的弹性临界应力。

表 5.4-紧固件扭曲强度的折减系数 χd

λs χd

λs ≤ 0.25 1.00

22
 
 

0.25 < λs < 1.04 1.155 − 0.62λs

1.04 ≤ λs 0.53 / λs

5.5.3.2 设计方式的使用条件

(1) 该运用方法适用于 5.5.2 确定所有平面部分折叠或沟槽形成的相同的一个或两个中间紧固件。


(2) 紧固件有相同的形式和其数量不超过两个,当紧固件有多个时,最多只考虑两个。
(3) 如果条件(1)和(2)得到满足,紧固件的效能可以根据 5.5.3.3 中的设计方式确定。

5.5.3.3 设计程序

(1) 中间紧固件的横截面应考虑为紧固件本身加上临近平面截面部件 bp,1 和 bp,2 的临近有效部分,如


图 5.4。

图 5.4-翼缘和腹板的中间紧固件的初始有效截面面积 As
(2) 根据图 5.5 的如下方式的操作步骤来实施

-步骤 1:通过假设纵向支撑紧固件 σ com , Ed = f 0 / γ M 1 ,来获得有效截面的紧固件总面积 As,见

(3)和(4);

23
 
 

-步骤 2:使用其他紧固件的有效截面来计算有效惯性矩和弯曲的折减系数,考虑弹簧的持续支撑
作用(见(5)和(6));
-步骤 3:或迭代改进由于紧固件弯曲的折减系数见(7)和(8)。
a) 毛截面和边界条件

b) 步骤 1:基于 σ com , Ed = f 0 / γ M 1 的有效

横截面 k=∞

c) 步骤 2:基于有效宽度 12t 和弹性刚性 k

的有效截面的弹性临界应力 σ cr, s 。

d) 基于 σ cr, s 的折减系数为 χ d 的紧固件有

效面积 As 的折减强度 χ d f o / γ M 1

e) 步 骤 3 : 或 通 过 采 用 折 减 压 应 力

σ com , Ed = χ d f 0 / γ M 1 计算有效厚度来重复

迭代步骤 1。 χ d 通过迭代前例求得,直到

χ d ,n ≈ χ d ,n −1 ,但 χ d ,n ≤ χ d ,n −1 为止。

f) 采用对应于紧固件的 χ d ,n t 和相邻平面

部件的折减有效厚度 χ d , nteff 的折减厚度

tred 的有效截面 As ,red

图 5.5-中间紧固件翼缘压缩强度的设计方式
(3) 图 5.5.2 中假设 bp,1 和 bp,2 平面截面部件为双重支撑,应确定图 5.4 中的 teff,1 和 teff,2 的有效厚度的
初始值。

24
 
 

(4) 通过如下公式确定中间紧固件 As 有效截面总面积:

As = teff ,1bp ,1 / 2 + tbs + teff ,2bp ,2 / 2 (5.8)

其中紧固件宽度 bs 在图 5.4 中例举。

(5) 通过如下公式确定中间紧固件的弯曲临界应力 σ cr, s

2 kEIs
σ cr, s = (5.9)
As
其中:
k 单位长度的弹簧刚度,见 5.5.3.1(2);
Is 紧固件的有效惯性钜,运用厚度 t 和其有效截面中心轴 a-a 中的平面截面邻近部分的理论有
效宽度 12t,见图 5.6(a)。

(6) 应确定中间紧固件扭曲强度折减系数 χ d ,运用 5.5.3.1(5)中给出的方法通过 σ cr, s 值获得。

(7) 如果 χ d < 1 ,宜通过迭代法改进,通过 5.5.2(4)得到的修正值 ρ 开始迭代,其 σ com , Ed = χ d f0 / γ M 1 ,


因此:

λ p ,red = λ p χ d (5.10)

(8) 在迭代的情况下,应迭代直至目前的 χ d 值大约等于前次的值,但不超过。

(9) 紧固件的折减有效面积As,red ,考虑弯曲变形,取值如下:

fo / γ M 1
As , red = χ d As 但 As , red ≤ As (5.11)
σ com , Ed
其中:

σ com, Ed 为基于有效横截面计算的紧固件中心线处的压应力。

(10) 为了确定有效截面的特性,折减有效面积 As , red 可通过采用在 As 中包括所有截面部件的折减厚

度 tred = χ d t eff 来代替。

5.5.4 带中间紧固件的梯形板材

5.5.4.1 概述

(1) 应该结合 5.5.3.3 中关于带中间翼缘紧固件的翼缘和带间紧固件的腹板运用其子条款。


(2) 在运用 5.5.4.4 的方法时,应考虑到翼缘和腹板的弯曲变形的相互作用。

25
 
 

5.5.4.2 中间紧固件翼缘

(1) 如果它均匀受压,带中间紧固件的翼缘的有效截面应假定由不大于两个中间紧固件的折减有效

面积 As , red 和由腹板支撑的边缘临近的两个钢带宽度 0.5bp 和厚度 teff 组成(参见图 5.5f)。

(2) 对于中心翼缘紧固件,其弹性临界弯曲应力 σ cr , s 应为:

4.2kw E I st 3
σ cr , s = (5.12)
As 4bp2 (2bp + 3bs )
其中:

bp 图 5.6 中平面截面部件的假设宽度

bs 紧固件宽度,在紧固件周围测量(见图 5.6(c))

kw 考虑了紧固腹板翼缘的部分扭转限制的系数,见(5)和(6)

As 和 Is 在图 5.6 和 5.5.3.3 中定义。

(a) 计算 Is 的截面

(a) 计算 As 的截面 (c) 加劲肋宽度

图 5.6-两个或一个紧固件受压翼缘 As 和 Is 的有效截面计算

(3) 对于两个对称放置的翼缘紧固件,其弹性临界弯曲应力 σ cr , s 应为:

4.2kw E I st 3
σ cr , s = (5.13)
As 8b12 (3be − 4b1 )

且 be = 2bp ,1 + bp ,2 + 2bs , b1 = bp ,1 + 0.5br

其中:

bp ,1 为外平面截面部件的假设平面宽度,如图 5.6

bp ,2 为中心平面截面部件的假设平面宽度,如图 5.6

26
 
 

bs 为紧固件宽度,在紧固件周围测量(见图 5.6(c))

(4) 如有三个紧固件,则中间的紧固件视为无效。

(5) κ w 值可以通过受压翼缘的弯曲波长 lb 来确定如下:

-如果 lb / sw ≥ 2 ,则 κ w = κ wo (5.14a)

⎡ 2lb / sw − ( lb / sw )2 ⎤
-如果 lb / sw < 2 ,则 κ w = κ wo -(κ wo − 1)  (5.14b)
⎣ ⎦
其中:
sw 为腹板斜高(见图 5.7(a))。
lb 为紧固件弹性弯曲的半波长,见(7)

(6) 另外,转动限制系数 κ w 可以保守的取为 1.0,对应于销钉连接的情况。

(7) lb 和 κwo 值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确定:


-中间只有唯一紧固件的受压翼缘:

lb = 3.07 4 I s bp2 (2bp + 3bs ) / t 3 (5.15)

sw + 2bd
κ wo = (5.16)
sw + 0.5bd

且 bd = 2bp + bs

-中间有两个或三个紧固件的受压翼缘:

lb = 3.65 4 I s b12 (3be − 4b1 ) / t 3 (5.17)

(2be + sw )(3be − 4b1 )


κ wo = (5.18)
b1 (4be − 6b1 ) + sw (3be − 4b1 )

(8) 紧固件的折减有效面积 As,red ,考虑扭曲变形,取值如下:

fo / γ M 1
As , red = χ d As ,但 As , red ≤ As (5.19)
σ com, Ed

(9) 如果腹板没有加固,应根据 5.5.3.1(5)中的 σ cr , s 来直接得到折减系数 χ d 。

(10) 如果腹板是被加固了的,应通过运用 5.5.3.1(5)中给出的方法获得折减系数 χ d ,但修正弹性临

界应力 σ cr ,mod 在 5.5.4.4 中给出。

(11) 确定有效截面的特性时,折减有效面积 As , red 可通过采用在 As 中包括所有截面部件的折减厚度

tred = χ d t eff 来代替。

27
 
 

5.5.4.3 应力梯度下不多于两个中间紧固件的腹板

(1) 腹板受压区的有效截面应假定由不多于两个中间紧固件、临近受压翼缘的钢带的折减有效面积

As , red 和临近型材截面中心轴的钢带组成,见图 5.7。平均压应力下的腹板应和紧固翼缘类似对待。

(2) 如图 5.7 所示的的腹板有效截面应包括如下:


a) 宽度 sa/2 的钢带和邻近受压翼缘的有效厚度 teff,a
b) 不多于两个腹板紧固件中每个的减小有效面积 As,red
c) 邻近有效中心轴的钢带的宽度 2sn/3
d) 腹板受拉部分

图 5.7-冷成型板材腹板的有效截面
(3) 确定初始有效面积方法如下:
-对于一个紧固件:

⎛ s s ⎞
Asa = ⎜ teff , a a + tsa + teff ,n n ⎟ 图 5.7(d1) (5.20a)
⎝ 2 3⎠
-对于两个紧固件中更邻近受压翼缘的紧固件:

⎛ s s ⎞
Asa = ⎜ teff , a a + tsa + teff ,b b ⎟ 图 5.7(d2) (5.20b)
⎝ 2 2⎠
-对于第二个紧固件:

28
 
 

⎛ s s ⎞
    Asa = ⎜ teff ,b b + tsa + teff ,n n ⎟ 图 5.7(d3) (5.21)
⎝ 2 3⎠

其中 sa、ssa、sb、ssb 和 sn 的大小见图 5.7,而 teff,a、teff,b 和 teff,n 在(5)中给出。


(4) 有效中心轴的位置应初始基于含腹板毛面积的翼缘有效面积。

(5) 如果腹板受压部分的长宽比 λ p 大于 λlim (见 5.5.2(4)),应根据如下方式确定有效厚度 teff,a、teff,b

和 teff,n:

teff =ρ t (5.22)

其中 ρ 根据公式(5.2)计算得到,长宽比 λ p 和应力相关系数ψ 根据见表 5.5,中其中 ec 和 et 为有

效中心轴到受压和受拉翼缘的系统线的距离(见图 5.7),ha,hb,has,hsb,sn 和 φ 值见图 5.7。

(6) 为计算腹板紧固件的初始有效面积 Asa 和 Asb,sa 和 sb 分为两部分等于 sa/2 和 sb/2。中心轴上腹板


部分 sn 分为邻近紧固件部分 sn/3(见图 5.7(d1)和(d3))以及邻近中心轴部分 2sn/3。

表 5.5-长宽比 λ p 和紧固件腹板的应力相关系数ψ

腹板部件位置 腹板部件 长宽比 λ p 应力相关系数ψ

无紧固件,图 5.7(a)

sn fo et
受压翼缘和中心轴之间 sn λp = ψ =−
t Ekσ ec
一个紧固件,图 5.7(b)

sa fo ec − ha
临近受压翼缘 sa λp = ψ=
t Ekσ ec

sc f o ( ec − ha − hsa ) ψ =−
ec
临近中心轴 sn λp = ⋅
t Ekσ ec sn sin φ
两个紧固件,图 5.7(c)

sa fo ec − ha
临近受压翼缘 sa λp = ψ=
t Ekσ ec

sb f o ( ec − ha − hsa ) ψ=
ec − hb
紧固件之间 sb λp = ⋅
t Ekσ ec ec − ha − hsa

sb f o ( ec − hb − hsb ) ψ =−
ec
临近中心轴 sn λp = ⋅
t Ekσ ec sn sin φ

(7) 对于仅一个紧固件或两个紧固件中更邻近受压翼缘的紧固件,弹性弯曲应力 σ cr , sa 应为:

29
 
 

1.05κ f E I sa t 3 s1
σ cr ,sa = (5.23)
Asa s2 ( s1 − s2 )

其中 s1 和 s2 根据如下方式获得:

-对于单个紧固件:

s1 = 0.9( sa + ssa + sc ),   s2 = s1 − sa − 0.5ssa (5.24)

-对于更邻近受压翼缘的紧固件,腹板中两个紧固件的另外一个受拉或更接近中心轴:

s1 = sa + ssa + sb + 0.5( ssb + sc )   s2 = s1 − sa − 0.5ssa (5.25)

其中:

κf 为考虑了翼缘紧固腹板的部分转动限制的系数

I sa 为紧固件截面惯性矩,包括褶皱宽度 ssa 和两个宽度为 12t 的邻近钢带的,其绕自己的中心轴

平行于平面腹板截面部件(见图 5.7(e)),在计算 Isa 时,紧固件两边的平面截面之间的可能的差异


可以忽略。

(8) 除非有更详细的审查,扭转限制系数 κ f 可以保守取值为 1.0,对应于销钉连接条件。

(9) 对于单个受压紧固件,或两个紧固件中更邻近受压翼缘的紧固件,其折减有效面积 Asa,red 为(图


5.5 的步骤 2)

χ d Asa
Asa ,red = ,但 Asa ,red ≤ Asa (5.26)
h + 0.5hsa
1− a
ec

(10) 如果翼缘被紧固,折减系数 χ d 应通过 5.5.3.1 的方式得到,但修正弹性临界应力 σ cr,mod 应根据

5.5.4.4 得到。

(11) 对于单个受拉紧固件,其折减有效面积 Asa ,red 应等于 Asa。

(12) 对于有两个紧固件的腹板,第二个邻近中立轴的紧固件的减小有效面积 Asa ,red 应等于 Asb。

(13) 在确定有效截面特性时,折减有效面积 Asa ,red 可通过采用在 As 中包括所有截面部件的折减厚

度 tred = χ d t eff 来代替。

(14) 当 χ d < 1 时,可采用迭代法重新定义见 5.5.3(7)。

(15) 关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效截面特性,见 7.1。

30
 
 

5.5.4.4 带有翼缘紧固件和腹板紧固件的板材

(1) 如板材在腹板和翼缘中存在中间紧固件(见图 5.8),应考虑翼缘紧固件和腹板紧固件扭曲的相

互影响,通过使用两种类型紧固件的修正弹性临界应力 tred = σ cr ,mod 的方法得到其值:

σ cr , s
σ cr ,mod = (5.27)
σ cr , s 4
4 1 + [β s ]
σ cr , sa
其中:

σ cr , s 为关于 5.5.4.2(2)仅一个紧固件翼缘或 5.5.4.2(3)关于两个紧固件翼缘的中间翼缘的弹性临界应


力。

σ cr , sa 为关于腹板的仅一个紧固件或在两个紧固件中更邻近受压翼缘的紧固件的弹性临界应力。

β s = 1 − (ha + 0.5hsa ) / ec 对于受弯型材

βs = 1 对于轴向受压型材

图 5.8-腹板紧固件翼缘装有冷轧结构板材的有效截面

31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6.1 截面强度

6.1.1 概述

(1) 该截面规则适用于计算设计。
(2) 试验辅助设计可以用于替代所有强度计算设计(见部分 9 和附件 A)

注释 试验辅助设计特别适用于较高相关比例 bp/t 的截面,比如关于无弹性特性、腹板翘曲、或剪力滞。
(3) 关于计算设计,局部屈曲和和扭转屈曲必须通过 5.5 中的方式确定有效截面的特性。
(4) 受压板材构件弯压强度必须根据 6.2 的详细说明核查。

6.1.2 轴向受拉

(1) 横截面设计强度的平均拉力 Nt,Rd 应为:

f o Ag
N t , Rd = ,但 N t , Rd ≤ Fnet , Rd (6.1)
γ M1
其中:

Ag 为横截面总面积;

Fnet , Rd 为机械紧固件类型的净截面强度。

6.1.3 轴向受压

(1) 受压横截面设计强度 Nc,Rd 应为:

-当有效面积 Aeff 低于总面积 Ag (局部或扭转屈曲导致了截面折减)


N t , Rd = Aeff f o / γ M1 (6.2)

-当有效面积 Aeff 等于总面积 Ag (局部或扭转屈曲未导致截面折减)


N t , Rd = Ag f o / γ M1 (6.3)

其中:

Aeff 为横截面有效面积,5.5.2 中假设平均压应力等于 f o / γ M1 。

(2) 构件内部法向力应视为作用在毛截面中心。这是一个保守的假设,但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 进

32
 
 

一步分析提供一个更切合实际的内部力,例如在受压横截面部件的平均应力的增加。
(3) 应假设均布受压横截面的设计抗压强度作用在其有效截面的中心。如果其与毛截面的中心不一
致,则应考虑偏心距 eN(见图 6.1)
,6.1.9 给出了方法。当中性轴偏移时,不能忽略屈服强度的确
定和实际压应力。

(a) 毛横截面 (b) 有效横截面


图 6.1-受压有效截面中性轴偏移示意图

6.1.4 弯矩

6.1.4.1 受压翼缘屈服弹性强度和弹塑性强度

(1) 受弯横截面的设计抵抗弯矩 Mc,Rd 应为:


-当有效截面模量 Weff 低于毛截面弹性模量数 Wel 时:

M c , Rd = Weff f o / γ M1 (6.4)

-当有效截面模量 Weff 等于毛截面弹性模量 Wel 时:

M c , Rd = f o (We1 +(W p1 -We1 )4(1-λ /λe1 )/γ M 1 ,但不超过 W p1 f o /γ M 1 (6.5)

其中:

λ 为对应于最大值 λ /λe1 的截面部件长宽比;

对于双支撑平面截面部件 λ =λ p 和 λe1 =λlim ,其中 λlim 在图 5.2 中列出;

对于加固截面部件 λ =λs 和 λe1 =0.25 ,见 5.5.3.1

注释 图 6.2 表示最大长宽比截面部件的抵抗弯矩

33
 
 

图 6.2-长宽比作用的抵抗弯矩
(2) 公式(6.5)适用于假定腹板相对于翼缘的角 φ(见图 6.5)不超过 60°的情况。
(3) 当条件(2)不满足时,应使用如下公式:

M c , Rd = Weff f o / γ M1 (6.6)

(4) 有效截面模量 Weff 应基于仅受弯矩且最大应力 σ max,Ed 等于 f o / γ M1 的有效截面,同时考虑到 5.5

中的局部和扭转屈曲效应。当剪力滞很明显时(见欧洲标准 EN 1999-1),应同样考虑他的作用。

(5) 应力比例ψ = σ 2 / σ 1 用于确定腹板有效部分可以通过受压翼缘的有效面积而不是腹板总面积

获得(见图 6.3)。
(6) 如果屈服首先发生在截面的受压边缘,除非满足 6.1.4.2 中的条件,则应根据横截面应力线性分
布确定 Weff 值。

图 6.3-抵抗弯矩的有效截面
(7) 如果总体分析假设了弯矩重分布,应满足 7.2 中的要求。如果假设中间支撑的残余弯矩为零,
则应通过试验确定作用残余弯矩。

6.1.4.2 仅受拉翼缘的弹性强度和弹塑性强度

(1) 如果屈服首先发生在截面的受拉边缘,受拉区的塑性残余可以在没有任何应变极限的情况下采

用直到最大压应力 σ max,Ed 到达 f o / γ M1 。在该条款中,仅考虑受弯情况。对于轴向荷载和弯曲,应

运用 6.1.8 或 6.1.9。

34
 
 

(2) 在此情况下,有效部分塑性截面模量 Wpp,eff 应基于受拉区内双线性的应力分配,而不是受压区


的单线性。
(3) 如果没有一个更详细的分析,腹板的有效厚度 teff 可以通过 5.5.2 根据双线性的应力分配的 ec 获
得(见图 6.4),假定 ψ = –1。

图 6.4-关于有效厚度确定的测量 ec
(4) 如果总体分析假设了弯矩重分布,应满足 7.2 中的要求。如果假设中间支撑的残余弯矩为零,
则应通过试验确定作用残余弯矩。

6.1.4.3 剪力滞效应

(1) 剪力滞效应必须符合欧洲标准 EN 1999-1。


(2) 当翼缘满足 b / t ≤ 300 时,剪力滞效应可以忽略。

6.1.5 剪力

(1) 抗剪强度 Vb , Rd 应为:

Vb , Rd = ( hw / sin φ ) tfbv / γ M 1 (6.7)

其中:

f bv 为根据表 6.1 考虑弯曲的剪力强度;

hw 为翼缘中心线处的腹板高度,见图 6.5;

φ 翼缘的腹板斜率。

表 6.1-对应于腹板的长宽比参数 λw 的剪弯强度 f bv

腹板长宽比参数 支点处不紧固的腹板 支点处紧固的腹板 1)

λw ≤ 0.83 0.83 f o 0.58 f o

0.83 < λw ≤ 1.40 0.48 f o / λw 0.48 f o / λw

λw ≥ 1.40 0.67 f o / λ w2 0.48 f o / λw

1)支点处的紧固,例如夹板,设置了用来防止腹板的扭曲和抵抗支点反力。

35
 
 

(2) 腹板的相对长宽比 λw 必须根据如下确定:

-对于没有纵向紧固件的腹板:

sw fo
λw = 0.346 (6.8a)
t E
-对于有纵向紧固件的腹板,见图 6.5:

sd 5.34 f o sp fo
λw = 0.346 ,但 λw ≥ 0.346 (6.8b)
t kτ E t E

2.10 ∑ I s
以及 kτ = 5.34 + 3 (6.9)
t sd
其中:
Is 为绕轴 a-a 的单个纵向紧固件惯性矩,见图 6.5
Sd 为腹板斜高展开的总长度,见图 6.5
sp 为腹板最大平面部件的斜高,见图 6.5
sw 为角中点间腹板的斜高,见图 6.5

图 6.5-纵向加劲腹板的尺寸和紧固件有效截面

6.1.6 扭转

(1) 板材型材的抗扭刚度和强度可以忽略。

6.1.7 局部横向力

(1) 为了避免承受支点反力或其他通过翼缘施加的局部横向力的腹板中发生碎裂、翘曲或弯曲变形,

其横向力 FEd 必须满足:

36
 
 

FEd ≤ Rw, Rd (6.10)

其中: Rw, Rd  
为腹板局部横向强度

(2) 腹板局部横向强度 Rw,Rd 必须通过如下方法获得:


a) 对于没有加固的腹板:根据 6.1.7.2;
b) 对于加劲腹板:根据 6.1.7.3。
(3) 当局部荷载或支点反力通过用来阻止腹板的扭转和抵抗局部横向力的夹板施加时,腹板横向力
的局部强度不需考虑。

6.1.7.2 无加固的腹板截面

(1) 无加劲的腹板的局部横向抗力(见图 6.6)应根据(2)中的规定得出,假定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支从点反力或局部荷载的实际支撑点到自由端的净距至少为 40mm(见图 6.7);
-横截面满足如下标准:
r / t ≤ 10 (6.11a)

hw / t ≤ 200sin φ (6.11b)

45° ≤ φ ≤ 90° (6.11c)

其中:
hw 为翼缘中心线间的腹板高度;
r 为角的内半径;

φ 为腹板相当于翼缘的坡度,用度表示

图 6.6-有两个或更多的腹板的截面示例
(2) 当符合(1)的两个条件时,板材型材每个腹板的局部横向强度 Rw,Rd 应通过如下方法获得:

( )( )( )
1 − 0.1 r / t  0.5 + 0.02la / t  2.4 + (φ / 90 ) /γ M 1
Rw, Rd =α t 2  f o E  
2
(6.12)

其中:
la 为相关类别的有效支撑长度(见(4));
α 为使用类别的系数(见(3));

sw 为腹板斜长 ( = hw / sin φ ) ;

r 为内弯半径 (r < 10t ) 。

(3) 系数值 α 通过图 6.7 获得。


(4) 值 la 根据(5)获得,la 的最大设计值为 200m。当支撑为具有腹板或圆管的冷成型结构截面时,ss

37
 
 

的值应取为 10mm。相关类别(1 或 2)应基于局部荷载和最近支点直接的净距 e,或从支点反力或


局部荷载到自由端的净距 c(见图 6.7)。
(5) 板材型材的有效支撑长度 la 应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a) 对于类别 1:

la = ss ,但 la ≤ 40 mm (6.13a)

b) 对于类别 2:

如果 β v ≤ 0.2 : la = ss (6.13b)

如果 β v ≥ 0.3 : la = 10 mm (6.13c)

如果 0.2 < β v < 0.3 :则 la 在 0.2 和 0.3 之间线性插值:

| VEd ,1 | − | VEd ,2 |
βv = (6.14)
| VEd ,1 | + | VEd ,2 |

其中 | VEd ,1 | 和 | VEd ,2 | 为局部荷载或支点反力每边的横向剪力的绝对值,且 | VEd ,1 |≥| VEd ,2 | , ss 为实

际刚性支撑长度。
类别 1:α=0.075

-局部荷载作用在离最近支点 e ≤ 1.5hw / t 的位置。

类别 1:α=0.075

-局部荷载作用在离自由端 c ≤ 1.5hw / t 的位置。

类别 1:α=0.075

-端部支点反力离自由端 c ≤ 1.5hw / t 。

38
 
 

类别 2:α=0.15

-局部荷载作用在离最近支点 e > 1.5hw / t 的位置。

类别 2:α=0.15

-局部荷载作用在离自由端 c > 1.5hw / t 的位置。

类别 2:α=0.15

--端部支点反力离自由端 c > 1.5hw / t 。

类别 2:α=0.15
-反力在内部支点.

图 6.7-两个或多个腹板的截面的局部荷载和支点类别

6.1.7.3 加劲腹板

(1) 加劲腹板的局部横向强度可以根据(2)确定,(2)是关于褶皱纵向腹板紧固件的截面,使腹板中的
两个褶皱位于邻近腹板中性轴相交点的对面,翼缘中性轴满足下列条件:

2 < emax / t < 12 (6.15)

其中:

emax 为腹板钢索褶皱的最大离心率

(2) 装有加劲腹板的截面满足条件(1),加劲腹板的局部横向强度可以通过增加未加劲类似腹板相关

数值来确定,见 6.1.7.2,因数 κ a , s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

κ a , s = 1.45 − 0.05emax / t ,但 κ a , s ≤ 0.95 + 35000t 2emin / (bd 2 s p ) (6.16)

其中:
bd 为荷载下翼缘的展开宽度,见 6.8;
emin 为对应于腹板中心线褶皱的最小离心率,见 6.8;

39
 
 

sp 为荷载下邻近翼缘腹板的截面平面部分的斜高,见图 6.8。

图 6.8-加筋腹板的支撑荷载和几何尺寸

6.1.8 拉弯组合

(1) 轴向受拉 NEd 和弯矩 My,Ed 组合的截面应满足如下条件:

N Ed M y , Ed
+
   ≤
 1 (6.17a)
N t , Rd M cy . Rd .ten
其中:

N t , Rd 均匀受拉的截面的设计强度(6.1.2)

M cy. Rd .ten 仅受绕 y-y 轴的弯矩的截面的最大拉应力的设计抵抗弯矩(6.1.4)。

(2) 如 M cy . Rd .com ≤ M cy . Rd .ten ,其中 M cy . Rd .com 为仅受弯矩的截面的最大压应力的设计抵抗弯矩,应

同样满足如下条件:
M N
  y , Ed - Ed  1 ≤ (6.17b)
M cy.Rd .ten N t , Rd

6.1.9 弯压组合

(1) 轴向受压 NEd 和弯矩 My,Ed 组合的截面应满足如下条件:

N Ed M y , Ed + ΔM y , Ed
+
   ≤
 1 (6.18a)
N c , Rd M cy. Rd .com

40
 
 

其中 N c , Rd 在 6.1.3 中定义,如同 6.1.8 中定义的 M cy . Rd .com 。

(2) 由于中心轴的移偏远导致的附加弯矩 ΔM y , Ed 应等于:

ΔM y , Ed = N Ed eN (6.18b)

其中 eN 为由轴力导致的偏离中性轴 y-y 的距离(见 6.1.3(3))


(3) 如 M cy . Rd .ten ≤ M cy . Rd .com ,则应满足如下条件:

M +ΔM y , Ed N Ed
  y , Ed - ≤
 1 (6.19)
M cy. Rd .ten N t , Rd

其中 6.1.8 中定义了 M cy . Rd .ten 。

6.1.10 剪力、轴力和弯矩组合

(1) 假定 VEd / Vw, Rd (如下)不超过 0.5,弯矩和轴力的设计强度不需要折减以考虑剪力。如果

VEd / Vw, Rd (如下)超过 0.5,则轴力 N Ed ,弯矩 M Ed 和剪力 VEd 的组合应满足如下条件:


2
N M ⎛ M ⎞ ⎛ 2VEd ⎞
  Ed + y , Ed + ⎜1 − f , Rd ⎟⎟ ⎜⎜ − 1⎟ ≤ 1 (6.20)
N t , Rd M y , Rd ⎜ M ⎟
⎝ pl , Rd ⎠ ⎝ Vw, Rd ⎠
其中:

N Rd 为 6.1.2 或 6.1.3 中列出的受拉或受压截面的设计强度;

M y , Ed 为 6.1.4 中列出的截面设计抵抗弯矩;

Vw, Rd 为 6.1.5 中列出的腹板剪应力强度设计值,对于包括多个腹板构件,Vw,Rd 为腹板强度总和;

M f , Rd 为仅包括翼缘的有效面积的截面设计抵抗弯矩;

M pl , Rd 为包括翼缘和有效截面的有效面积的截面设计抵抗弯矩。

6.1.11 组合弯矩和局部荷载或支点反力

(1)截面承受由于局部荷载或支点反力 FEd 导致产生的弯矩 M Ed 和横向力的组合作用应满足如下条

件:

41
 
 

M Ed

 1 (6.21a)
M c , Rd

FEd

 1 (6.21b)
Rw, Rd
2 2
⎡M ⎤ ⎡ F ⎤
0.94 ⋅ ⎢ Ed ⎥ + ⎢ Ed ⎥ ≤ 1 (6.22)
⎣⎢ M c , Rd ⎦⎥ ⎢⎣ Rw, Rd ⎦⎥
其中:

M c , Rd 为 6.1.4.1 中列出的截面抵抗弯矩;

Rw, Rd 为通过 6.1.7 获得的各个腹板的局部横向强度总和的适当值。

(2) 在公式(6.22)中,弯矩 M Ed 可在支点便于计算。

6.2 压曲抗力

6.2.1 概述

(1) 应考虑扭转和局部压曲作用的影响。运用 5.5 中列出的方法。


(2) 板材内轴力应视为作用在其毛截面中心。
(3) 轴向受压的板材应假定作用在有效截面的中心。如其与毛截面中心不重合,应根据 6.2.3 列出的
方法考虑对应偏心产生的弯矩(见图 6.9)。

(a)毛截面 (b)有效截面
图 6.9-有效截面的中性轴偏移示意图

6.2.2 轴向受压

6.2.2.1 设计抗弯强度

(1) 轴向受压的设计抗弯强度 N b , Rd 应为:

42
 
 

N b, Rd = χ Aeff f o / γ M 1 (6.23)

其中:

Aeff 为截面有效面积,在第 5 部分中假定平均压应力 σ com , Ed 等于 f o / γ M 1 ;

χ 为关于弯压强度的折减系数适当值
(2) 压曲强度的折减系数 χ 应通过下列公式确定:
1
χ= ,但 χ ≤ 1.0 (6.24a)
φ + (φ − λ2
)
2 0.5

以及 (
φ = 0.5 1 + α ( λ − λ )0 + λ 2 ) (6.24b)

其中:
α 为缺陷系数;
λ0 为水平台极限;
λ 为对应压曲模式的长宽比参数。

(3) 板材的缺陷系数 α = 0.13 ,水平台极限 λ0 = 0.2 。

(4) 压曲的长宽比系数应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l fo
λ= (6.25)
iπ E
其中:
l 为绕轴 y-y(ly)的弯曲的压曲长度;
i 为基于毛截面特性的绕轴 ly 的回转半径。

6.2.3 弯曲和轴向受压

(1) 所有承受弯曲和轴向受压组合的构件应满足如下条件:

N Ed M + ΔM y , Ed
+ y , Ed
   ≤
 1 (6.26)
χ y f oω x Aeff / γ M 1 f oWeff , y ,com / γ M 1
其中:

Aeff 为仅轴向受压的有效截面的有效面积,见图 6.10(a);

Weff , y ,com 为仅受绕轴 y-y 的弯矩的有效毛截面中最大压应力的有效截面模量,见图 6.10(b);

ΔM y , Ed 为 y 方向可能偏离中心轴导致的附加弯矩,见 6.1.9(2);

χy 为关于轴 y-y 的弯压折减系数,根据 6.2.2;

ωx 为相互影响公式,见(2)。

43
 
 

(a) 轴向受压 (b) 绕 y–y 轴受弯


图 6.10-有效截面特性计算方法
(2) 对于承受轴向压力和不相等的端部弯矩或横向荷载的板材,应沿跨径方向验算不同的截面。研
究截面的真实弯矩用于相互影响公式中:

1
ωx = (6.27)
χ y + (1 − χ y ) sin (π x s / lc )
其中:

xs 为仅受轴向力的弹性弯曲从研究截面到铰接点或挠度曲线的反弯点的距离,见欧洲标

准 EN 1999-1-1 中的图 5.9。

lc = KL 为弯压长度,见欧洲标准 EN 1999-1-1 中的图 5.7。

注释 为了简化起见,一般采用 ω x = 1。

6.3 应力蒙皮设计

6.3.1 概述

(1) 结构构件和板材镶板的相互影响设计为组合结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参照第 6.3 章中的描述。


(2) 由铝制型材构成的隔板可以用作屋顶或墙面覆盖层。
注释 关于隔墙的验算信息,可参考出版物 ECCS No. 88 (1995):Europea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etal sheeting acting as a diaphragm。

6.3.2 隔板效应

(1) 应力蒙皮设计中,可利用板材隔板作用用作为屋顶、楼板或墙壁的覆盖层,利用其在抗剪中的
刚度和强度加强结构框架的整体刚度和强度。
(2) 屋顶和楼板可视为延伸至建筑整个长度的深板梁,抵抗板内横向荷载并将其传递至端部的山墙
或中间的紧固框架。板材镶板可视为抵抗板内横向剪力荷载的腹板,端部构件作用在翼缘以抵抗轴
向拉力或压力,见图 6.11 和 6.12。

44
 
 

(3) 类似地,矩形墙面镶板可视为作用于抵抗板内力的剪力隔板的支撑系统。

(a)板材
(b)板材剪力区域
(c)端部构件的翼缘力

图 6.11-平面屋顶建筑的应力蒙皮效应

6.3.3 必要条件

(1) 应力蒙皮设计方法采用板材作为结构的集成部件,仅当下列条件满足时运用:
y 板材的利用,除了其主要用途,限制在抵抗板材内平面结构位移的剪力隔板的构成中;
y 隔板有纵向边缘构件以承受隔板效应形成的翼缘力;
y 屋顶或楼板的平面中的隔板力通过支撑框架、更多的应力蒙皮隔板或其它抗摆方法传递至
基础;
y 应用适当结构连接来传递隔板力至主要框架以及使边缘构件起翼缘作用;
y 板材作为结构组成部分,不能在没有任何考虑的情况下移除;
y 实施规范,包括计算和绘图和建筑设计为利用应力蒙皮效应的实际图形;
y 最好安装警告标志,以告知墙的使用是作为结构蒙皮构件,任何移除都应预防结构失稳。
(2) 应力蒙皮设计应主要运用在低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的楼面或外墙中。
(3) 应力蒙皮隔板应主要用作抵抗风荷载、雪荷载和其它通过板材本身的荷载。他们也运用于抵抗
小的瞬时荷载,比如跑道梁上的起重机产生的行波荷载,但是不运用于抵抗永久外部荷载,比如植
物荷载。

(a) 板材
(b) 边缘构件的翼缘力
(c) 板材抗剪区域
(d) 屋顶板材要求来抵抗力的系杆

图 6.12-倾斜屋顶建筑物中的应力蒙皮效应

6.3.4 铝制型材隔板

(1) 在铝制型材隔板中,见图 6.13,板材的两端应通过自攻螺钉、自钻螺钉、焊接、螺栓或其他类

45
 
 

型的紧固件连接到支撑构件。所有紧固件应通过板材直接固定至支撑构件,比如贯穿整个型材板,
除非采用特殊的措施确保接头能有效传递设计中假定的力。
(2) 相邻板材之间的缝应通过铆钉、自攻螺钉、焊接、螺钉或其类型的紧固件进行紧固。这些紧固
件间的距离不应超过 500mm。
(3) 从所有紧固件到板材边缘和端部的距离应足够大,以防止板材过早断裂。
(4) 无规则的小型开口,占对应面积 3%一下时,可不通过计算采用,假定紧固件总数量不折减。开
口面积达到对应面积的 15%时,应进行详细的计算。包括大型开口的区域应分成若干有全隔板效应
的小区域。
(5) 所有构成应力蒙皮隔板的板材应首先设计为主要目的为抗弯。以确保板材在应力蒙皮效应强度

影响之前不产生明显的破坏,他也应验算其因隔板效应产生的剪应力不超过 0.25 f o / γ M 1 。

(6) 应力蒙皮隔板的抗剪强度应基于缝隙紧固件或平行于波纹的板材-构件紧固件,或仅紧固在纵向
边缘构件、板材-构件紧固件端部的隔板的最小抗剪强度。任何破坏类型的计算抗剪强度均不应超过
下列最小值:
y 板材-檩条紧固件受剪力和风荷载组合的破坏,最小 40%;
y 其它破坏类型,最小 25%。

(a) 椽子
(b) 檩条
(c) 剪力连接
(d) 板材-剪力
连接紧固

(e) 檩条
(f) 板材-檩条
紧固件
(g) 缝 隙 紧 固

图 6.13-单个镶板布置图

6.4 等边三角形穿孔板材

(1) 穿孔板材可以通过计算来设计,假定通过采用下列有效厚度来修改非穿孔板材的规则。
注释 这些计算规则给出的值偏于保守可通过试验辅助来确定更经济的方案。

(2) 如果 0.2 ≤ d / a ≤ 0.9 ,可以根据 6.1.2 到 6.1.5 来计算毛截面特性,但用 ta ,eff 来代替 t:

ta ,eff = 1.18t (1 − d / ( 0.9a ) ) (6.28)

其中:
d 为穿孔直径
a 为穿孔中心间的间距

46
 
 

(3) 如果 0.2 ≤ d / a ≤ 0.9 ,可以根据 5.5 来确定有效截面特性,但用 tb ,eff 来代替 t:

tb ,eff = t 3 1.18 (1 − d / a ) (6.29)

(4) 如果 0.2 ≤ d / a ≤ 0.8 ,承受局部横向力的单个未加劲腹板强度可以根据 6.1.7 来确定,但用 tc ,eff

来代替 t:
3/ 2
tc ,eff = t ⎡1 − ( d / a ) s per / sw ⎤
2
(6.30)
⎣ ⎦
其中:

s per 为腹板穿孔部分的斜高;

sw 为腹板总斜高。

47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7.1 概述

(1) 应用欧洲标准 EN 1999-1-1 冷轧结构板材中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相关规则。


(2) 在所有冷轧结构板材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中,使用关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有效截面的特性
通过(3)获得。
(3) 截面惯性矩可以通过毛截面和有效截面插值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I eff , ser = I gr -σ gr ( I gr − I eff ) / f o (7.1)

其中:

I gr 为毛截面惯性矩;

I eff 为最终极限状态有效截面惯性矩,考虑了局部弯压;

σ gr 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最大压弯应力,基于毛截面(公式中为正值)

(4) 有效惯性矩 I eff , ser 可以视为沿跨径方向的变量。也可以采用平均值,基于使用荷载产生的最大

跨径弯矩。

7.2 塑性变形

(1) 在塑性整体分析中,内支点处支点弯矩和支点反力的组合应不超过 7.1(3)采用 γ M , ser 和 I eff , ser 决

定的组合设计强度的 0.9 倍。
(2) 可根据 6.1.11 中公式 (6.22)来确定组合设计强度,但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效截面和

γ M , ser 。

7.3 挠度

(1) 挠度可以通过假设弹性性能来确定。
(2) 在计算挠度、力和弯矩时应考虑连接(比如连续板材重叠的情况)滑移的影响。
注释 根据 8.2 和 8.3,使用常用紧固件时,滑移可以忽略。
(3) 参照欧洲标准 EN 1990 附件 A1.4,应规定每个项目并与业主协商确定挠度极限。
注释 国家附件可以规定极限。

48
 
 

8 机械紧固件连接

8.1 概述

(1) 机械紧固件连接应为密实形状。紧固件的布置位置应为其安装和维修提供足够的空间。
(2) 在满足下列条件是,连接中的单个机械紧固件的剪力可假设是相等的:
y 紧固件具有足够的延展性;
y 紧固件的剪力不是临界破坏模式。
(3) 对于计算设计,主要承受静态荷载的机械紧固件的强度由符合 8.2 关于盲孔铆钉和 8.3 中关于自
攻螺钉与自钻螺钉的规定来确定。
(4) 以下条款中使用的符号的涵义在欧洲标准 EN 1999-1-1 以及欧洲标准 EN 1999-1-4 的 1.4 中给出。

(5) 计算采用的机械紧固件的设计强度的分项系数应等于 γ M 3 ,符合 2(3)的规定。

(a) 荷载传递的方向
图 8.1-端部和边缘的距离及紧固件间距
(6) 8.2.3.1 中关于盲孔铆钉或 8.3.3.1 中关于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的板材脱落强度应取决于紧固件的
位置,且如果紧固件不位于板材凹槽斗中心,则其强度应折减。如果连接位于一个四分点处,则设

计强度应折减至 0.9 Fp , Rd ,如果两个四分点处均有紧固件,则设计强度应折减至 0.7 Fp , Rd(见图 8.3)。

(7) 对于受剪力和拉力组合的紧固件,假定其 Fp , Rd , Fo , Rd , Fb , Rd 和Fn , Rd 均根据 8.2 关于盲孔铆钉或

8.3 中关于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的的设计规定计算得到,则其受剪力和拉力组合的紧固件强度应通
过下式验算:
Ft , Ed Fv , Ed
+ ≤1 (8.1)
min ( Fp , Rd , Fo , Rd ) min ( Fb , Rd , Fn , Rd )

(8) 如果设计强度通过 8.2.3 和 8.3.3 获得,假定翼缘固定宽度不超过 150 mm,则毛截面的扭曲可


以忽略。
(9) 螺钉孔的直径应根据制造商的指南而定。这些指南基于如下准则:
y 外加扭矩应大于螺纹扭矩;
y 外加扭矩应小于螺纹滑扣扭矩或削头扭矩;
y 螺纹扭矩小于 2/3 倍的削头扭矩。

49
 
 

(10) 当孔直径不超过铆钉直径 0.1mm 时,盲孔铆钉的设计规则有效。

8.2 盲孔铆钉

8.2.1 概述

(1) 受剪盲孔铆钉的强度为支撑强度 Fb , Rd 、板材净截面强度 Fnet , Rd 和紧固件抗剪强度 Fv , Rd 的最小

值。
(2) 盲孔铆钉杆为 EN AW-5019。
(3) 必须使用符合 EN ISO 15973,EN ISO 15974,EN ISO 15977,EN ISO 15978,EN ISO 15981 或 EN
ISO 15982 的盲孔铆钉。

8.2.2 承受剪力的铆接设计强度

8.2.2.1 支撑强度

当 tsup / t = 1.0 但 Fb , Rd ≤ 1.5 f u ,min td / γ M 3 时:

Fb , Rd = 2.5 fu ,min t 3 d / γ M 3 (8.2a)

当 tsup / t ≥ 2.5 时:

Fb , Rd = 1.5 fu ,min td / γ M 3 (8.2b)

对于厚度 1.0 < tsup / t < 2.5 的情况,则支撑强度 Fb , Rd 采用线性插值法求得。

8.2.2.2 净截面强度

Fnet , Rd = Anet fu /γ M 3 (8.3)

8.2.2.3 抗剪强度

Fv , Rd = 38d 2 / γ M 3 [N],d 以 mm 计。 (8.4)

支承与抗剪条件:

y 不考虑 fu,min > 260 N/mm2

50
 
 

y 2.6mm ≤ d ≤ 6.4mm

8.2.3 承受拉力的铆接设计强度

8.2.3.1 板材脱落强度

Fp , Rd = 2.35α E tf o / γ M 3 [N], t 以 mm 计, f o 以 N/mm2 计, α E 见表 8.3 (8.5)

条件:

y t < 1.5 mm; d w ≥ 9.5 mm

y 不考虑 f o > 220 N/mm2。

8.2.3.2 抗拔强度

y 钢支撑构件: Fo , Rd = 0.47t sup df y / γ M 3 (8.6)

y 铝支撑构件: Fo , Rd = 0.20t sup df o / γ M 3 (8.7)

条件:

y tsup > 6mm, f y > 350 N /mm 2 , f o > 260 N /mm 2 时,不考虑(任何一个条件满足时)

y 应根据生产商的建议进行钻孔。

8.2.3.3 抗拉强度

Ft , Rd = 47 d 2 / γ M 3 [N],d 以 mm 计

8.3 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

8.3.1 概述

(1) 受剪螺钉的强度为支撑强度 Fb , Rd 、板材净截面强度 Fnet , Rd 和紧固件抗剪强度 Fv , Rd 的最小值。

(2) 下列条款给出的螺钉直径的极限值是有效的,除非可以通过足够的试验验算得出其它极限值。
(3) 支撑材料的强度值的极限值是有效的,除非可以通过足够的试验验算得出其它极限值。
(4) 应使用符合 EN ISO 1479、EN ISO 1481 或 ISO 7049 的自攻螺钉。

51
 
 

(5) 应使用符合 EN ISO 15480 或 EN ISO 15481 的自钻螺钉。

8.3.2 承受剪力的螺钉连接设计强度

8.3.2.1 支撑强度

(1) 如果支撑构件为钢制或铝制,则其支撑强度为:

如果 tsup / t = 1.0 但 Fb , Rd ≤ 1.5 f u ,min td / γ M 3 :

Fb , Rd = 2.5 fu ,min t 3 d / γ M 3 (8.9a)

如果 tsup / t ≥ 2.5 :

Fb , Rd = 1.5 fu ,min td / γ M 3 (8.9b)

对于厚度 1.0 < tsup / t < 2.5 的情况,则支撑强度 Fb , Rd 采用线性插值法求得。

条件:
y 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为钢或不锈钢时,且直径 d≥5.5mm;

当 fu,min > 260 N /mm 时,不考虑;


2
y

y 对于 t > tsup ,取 t = tsup ;

y 钻孔必须根据生产商的建议来实施。
(2) 如果支撑构件为木制的,则铝制板材的支撑强度为:

Fb , Rd = 1.5tdf u ,min / γ M 3 [N] (8.10)

(3) 木制支撑构件强度,见欧洲标准 EN 1995-1-1,第 8 部分-钢和木连接。


条件:
y 钢或不锈钢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的直径 5.5mm≤d≤8mm;
y 木制构件中边缘距离和出间距,见欧洲标准 EN 1995-1-1,第 8 部分。

8.3.2.2 净截面强度

Fnet , Rd = Anet fu / γ M 3 (8.11)

8.3.2.3 抗剪强度

钢或不锈钢螺钉的抗剪强度的设计值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52
 
 

Fv , Rd = 380 As / γ M 3 [N], As 以 mm2 计。 (8.12)

8.3.3 承受拉力的螺钉连接设计强度

8.3.3.1 抗拔强度

(1) 承受拉力的螺钉连接的抗拔强度通过如下方式确定:

Fp , Rd = 6.1α Lα Eα M tf u d w / 22 /λM 3 [N] (8.13)

其中: t 和以 mm 为单位, fu 以 N/mm2 为单位,且:

- α L 为关于拉弯的修正系数(表 8.1)

- α M 为关于垫圈类型的修正系数(图 8.2)

- α E 为关于紧固件位置的修正系数(图 8.3)
条件:
y t < 1.5 mm;
y d w ≥ 14 mm,且垫圈厚度≥1mm;

y 邻近板材截面部件翼缘的宽度≤200mm;

y d w > 30 mm 和 fu > 260 N/mm2 时,不考虑;

y 板材高度低于 25 mm,抗拔强度应折减 30%。

表 8.1-考虑支点紧固的拉弯应力的修正系数 α L

2
αL
极限强度( N /mm )
跨径 L < 1.5 m 跨径 1.5 ≤ L ≤ 4.5 m 跨径 L > 4.5 m
< 215 1 1 1
≥ 215 1 1.25-L/6 0.5

注释 在不考虑完全应力的端部支点和上翼缘的连接处,总是有 α L = 1 。.

表 8.2-考虑垫圈材料的修正系数 α M

垫圈材料 αM

碳钢,不锈钢 1.0

铝 0.8

53
 
 

表 8.3-考虑紧固件位置的修正系数 α E

与支承接触的翼缘 无接触

连接

bu≤150:0.9
αE 1.0 0.7 0.9 0.7 0.7 1.0 0.9
bu>150:0.7
注释 没有必要对修正系数进行组合,采用其最小值即可。

8.3.3.2 螺钉抗脱强度

(1) 钢或不锈钢的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的抗脱强度,在钢或铝制的支撑构件情况下应为:

Fo , Rd = 0.95 fu ,sup tsup 3 ⋅ d / γ M 3 (8.14)

条件:
y 自攻螺钉和自钻螺钉螺钉为钢或不锈钢;
y 螺钉直径 6.25mm≤d≤6.5mm;

对于 tsup > 6mm, f u ,sup > 250 N / mm 的铝,或


2
y

y tsup > 5mm, f u ,sup > 400 N / mm 2 的钢,则不考虑;

y 钻孔的直径应根据生产商的建议确定。
(2) 关于木制支撑构件,见欧洲标准 EN 1995-1-1 第 8 部分。

8.3.3.3 抗拉强度

(1) 钢或不锈钢螺钉的抗拉强度的设计值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Ft , Rd = 560 As / γ M 3 [N], As 以 mm2 计 (8.15)

54
 
 

9 试验辅助设计
(1) 该第 9 部分可以运用于欧洲标准 EN 1990 中冷轧结构的相关补充要求的试验辅助设计的主要原
则。
(2) 板材的试验应才用附件 A 中规定的原则。
(3) 铝合金的牵引试验应符合欧洲标准 EN 10002-1,铝其他特性的试验应符合适用的欧洲标准。
(4) 紧固件和连接的试验应符合欧洲标准或适用的国际标准。
注释 欧洲标准或适当的国际标准以及紧固件的试验操作程序等信息可以通过如下出版物获得:
出版物 ECCS No. 21 (1983):钢结构的欧洲建议:钢截面和板材中连接的设计与试验。
出版物 ECCS No. 42 (1983):钢结构的欧洲建议:钢截面和板材中使用的机械紧固件。

55
 
 

附件 A
(标准性)
试验程序

A.1 概述

(1) 该附件 A 为使用中需要的大量试验提供适当的标准化试验和评估程序,作为后期试验的协调基


础。
注释 1 在冷轧结构板材方面,许多标准化产品都使用计算确定尺寸,不一定经济合理,因此经常需要采用试验辅助
设计。
注释 2 国家附件给出了关于试验的补充信息。
注释 3 国家附件指出了符合该附件的现存测试结果和标准化测试结果的换算系数。
(2) 该附件包括:
y 型材试验(见 A.2);
y 设计值决定的试验结果评估(见 A.3)。

A.2 型材试验

A.2.1 概述

(1) 荷载模拟成均布荷载施加在气垫中间或在减压仓或金属或木材横梁的位置。
(2) 为了防止波磨传播,横向系杆或其他例如木制挡块的附属试验组件可以运用在试验样品中。图
A.1 中给出了示例。
(3) 型材试验样品一般包括最少两个完整的波磨,但单个试验样品可以仅包括一个完整波磨,只要
波磨的刚度足够。纵向自由边缘位于试验程序期间的受拉区域。

(a) 铆钉或螺钉
(b) 横向系杆(金属带)
(c) 木制挡块

图 A.1 –适当的试验组件示例

56
 
 

(4) 为了提高试验,试验的建立应现实模拟板材的实际条件。板材和支撑间的连接应和实际使用中
的连接相同。
(5) 为了扩大结论的应用范围,应优先使用铰接和滚柱支撑,避免试验结论不受扭转或纵向限制的
影响。
(6) 必须确保荷载的方向仍然是垂直于整个试验过程中的板材最初平面。
(7) 为消除支撑变形,也应测量试验样品两端的挠度。
(8) 试验结果应取施加在样品上的和破坏同时或刚好在破坏之前的最大值。

A.2.2 单跨试验

(1) 试验等价模型如图 A.2,可用于确定跨中的抗弯强度(没有剪力的情况下)和有效抗弯刚度。


(2) 跨径选择应能代表板材的抗弯强度的结果。
(3) 抗弯强度应有试验结果决定。
(4) 抗弯刚度应有一系列的荷载-挠度性能数据决定。

A.2.3 双跨试验

(1) 试验等价模型如图 A.3,可用于确定超过两跨的连续跨在内支点处弯矩和剪力的组合抵抗强度。


(2) 荷载应优先均匀分布(比如施加气垫或减压仓)。
(3) 另外,也可以采用线荷载(横向作用在跨径方向上),它们产生内部弯矩和力,体现其均布作用
效应。适当的布置示例见图 A.4。

A.2.4 内支点试验

(1) 作为 A.2.3 的替代方案,图 A.5 也可用于确定超过两跨的连续跨在内支点处弯矩和剪力的组合


抗力,以及在给定的支撑宽度下弯矩和支点反力的组合抗力。
(2) 试验跨径 s 用来表示各个内支点的反弯点之间的板材部分,在超过两个相等跨径 L 的连续板材
中,s 应为:
s = 0.4 L (A.1)
(3) 如果可能发生支点弯矩的塑性重分配,试验跨径 s 则应折减至代表支点弯矩和剪力的适当比例。

(4) 用于施加试验荷载的梁的宽度 bB 应在应用中选则可作为真实支点宽度。

(5) 每个试验结论可用来代表已知跨径和支点宽度的弯矩和支点反力的组合抗力。为获取弯矩和支
点反力的相互作用信息,应试验几种不同的跨径。

57
 
 

a) 均布荷载和等效线荷载示例 b) 分布荷载作用于气垫(采用真空试验装置代
替 1 为横向系杆

c) 防止扭转的支点布置示例

d) 线荷载施加方式示例
图 A.2-单跨试验的试验模型

图 A.3-双跨试验的试验模型

图 A.4-适当的替代线荷载布置示例

58
 
 

a) 承受重力荷载的内支点

b) 承受下拉荷载的内支点

c) 荷载施加在受拉翼缘的内支点
图 A.5-内支点试验的试验模型

图例说明:
bA 支点长度
u 从端部支点内边缘到板材端部的长度
图 A.6–端部支点试验的试验模型

A.2.5 端部支点试验

(1) 图 A.6 中的试验模型可以用来确定端部支点的板材强度。


(2) 应分别进行试验来确定从端部支点的内边缘的接触点到板材实际端部的不同长度 u 的板材的抗
剪强度(见图 A.6)。

59
 
 

A.3 试验结果评估

A.3.1 概述

(1) 如果试验荷载达到其最大值或整体变形超过规定的极限,试验样品应视为不合乎规定的。
(2) 在连接试验或组件试验中应进行大变形检查以获得精确的评估(比如,评估套筒的扭矩特性),
没有必要在试验期间限制整体变形。
(3) 在延展性破坏和可能的脆性破坏模式之间应有适当的安全边际。脆性破坏模式不需要经常出现
在大比例试验中,需要时可进行另外的详细试验。

A.3.2 试验结果的调整

(1) 试验结果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考虑试验样品的实际测量特性和他们的名义值之间的变化。

(2) 实际测量 0.2%的保证强度 f 0.2,obs 的偏差应不超过名义 0.2%的保证强度 f 0.2 的± 25%。

(3) 实际测量的材料厚度 tobs 应不超过基于名义材料厚度 tnom 的设计厚度 t 的± 12%。

(4) 应对所有试验中材料厚度的实际测量值 tobs 和 0.2%的保证强度 f 0.2,obs 进行调整,除了采用试验

结果也采用材料厚度和 0.2%的保证强度的设计公式。

(5) 对于试验 i 的试验结果 Radj ,i 调整值应根据实际测量值 Robs ,i 通过下式确定:

Radj ,i = Robs ,i / μ R (A.2)

其中 μ R 为强度调整系数:

α β
⎛f ⎞ ⎛t ⎞
μ R = ⎜ 0.2,obs ⎟ ⎜ obs ⎟ (A.3)
⎝ f 0.2 ⎠ ⎝ t ⎠
(6) 公式(A.3) 中的指数 α 应通过下列方式得到:

-如果 f 0.2,obs ≤ f 0.2 ,则 α = 0

-如果 f 0.2,obs > f 0.2 ,则 α = 1

-对于板材中有较大 bp / t 之比的受压部件,局部弯曲为其破坏模式则有 α = 0.5

(7) 公式(A.3) 中的指数 β 应通过下列方式得到:

-如果 tobs ≤ t ,则 β = 1

-如果 tobs > t ,则 β = 2

60
 
 

A.3.3 特征值

A.3.3.1 概述

(1) 特征值可以用统计方法确定,只要具备至少四个以上试验结果。
注释 数量更多就更好,尤其是离差分散相对较大的结果。
(2) 应通过下面的条款确定特征最小值。如果要求特征最大值或特征平均值,则应根据最小值的适
当修正条款来确定。

(3) 强度特征值 Rk 应进行至少四次试验通过下式确定:

Rk = Rm − ks (A.4)

其中:
s 标准差;
k 由表 A.1 中得到的修正系数;

Rm 调整试验结果 Radj 的平均值。

(4) 标准差 s 可以通过下式确定:


n n n

∑ Radj2 ,i − ∑ Rm2 ∑R 2
adj ,i − n ⋅ Rm2
s= i =1 i =1
= i =1
(A.5)
n −1 n −1
其中:

Radj 试验 i 的调整值;

n 为试验次数。
表 A.1-系数 k 值
n 4 5 6 8 10 20 30 ∞
k 2.63 2.33 2.18 2.00 1.92 1.76 1.73 1.64

A.3.3.2 系列试验的特征值

(1) 系列试验实现了一定数量的类似板材,改变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将其视为单个试验系列,
只要它们具备相同的破坏模式。改变的参数可以是截面尺寸、跨径、厚度和材料强度。
(2) 系列构件的特征强度可以通过有关所有参数的试验结果的恰当的设计公式来决定。此设计公式
可基于结构力学或经验基础来确定。
(3) 设计公式也可进行修正,以尽量接近实际情况尽量精确的预测平均测量强度,通过调整系数来
优化其相关性。
注释 欧洲标准 EN 1990 中的附件 D 给出了该过程的信息。
(4) 为了计算标准差 s ,应对每个试验结果除以设计公式预测的相关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如果设计
公式如规定(3)中的修正,则其标准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将统一。试验 n 的数据应取其等于系列试验的
总数据。

61
 
 

(5) 对于至少进行 4 个试验的试验系列,强度特征值 Rk 应根据公式(A.3)来确定,其中 Rm 视为等于

公式的预测值,并使用表 A.1 中的 k 值。试验次数 n 等于系列试验的总数。

A.3.4 设计值

(1) 强度设计值 Rd 应通过试验确定的相关特征值 Rk 采用下式确定:

Rd = Rk / ( γ M γ sys ) (A.6)

其中:

γM 为强度的分项系数;

γ sys 为试验条件和实际使用条件下性能差异的分项系数。

(2) 对于至少有 4 个的试验系列,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 γ M 。

注释 欧洲标准 EN 1990 中的附件 D 给出了适当的方式信息。

(3) 替代的 γ M 也可以取为等于第 2 部分中通过计算得到的适当 γ M 值。

注释 国家附件给出了 γ M 和 γ sys 的推荐值;对于板材, γ sys 的推荐值为 1.0。

(4) 对于在关于不稳定现象或性能模式中的其他试验类型中,结构或结构组件不能通过试验要求,

则 γ sys 值应考虑试验的实际情况,以确保足够的安全性。

A.3.5 使用性能

(1) 应满足第 7 部分中的规定。

62
 
 

附件 B(标准性)紧固件的耐久性
(1) 对于冷轧结构板材的机械紧固件,应采用表 B.1。
表 B.1-腐蚀性环境下的紧固件材料
(仅板材材料信息)-仅考虑腐蚀危险-环境腐蚀类别参考 EN ISO 12944-2
紧固件材料
热浸镀锌
腐蚀类 板材材 电镀锌钢 不锈钢 不锈钢
涂层钢 b 蒙奈尔铜
别 料 铝 涂层厚度 硬化状态 1.4301d
涂层厚度 镍合金 a
≥7μm 1.4006d,e 1.4436d
≥7μm
A,B,C X X X X X X
C1
D,E,S X X X X X X
A X - X X X X
C2 C,D,E X - X X X X
S X - X X X X
A X - - X X
X
C,E X - (X)c (X)c -
C3 X
D X - - (X)c X
X
S - - X X X
A X - (X)c - (X)c -
D - - X - (X)c -
C4
E X - X - (X)c -
S - - X - X X
A X - - - (X)c -
C5-I Df - - X - (X)c -
S - - - - X -
A X - - - (X)c -
C5-M Df - - X - (X)c -
S - - - - X -
注释 腐蚀性等级 C1 中,可以使用没有涂层的钢筋紧固件。
A=铝,不考虑表面加工 a)仅铆钉
B=无涂层钢板 b)仅螺钉和螺帽
C=热浸镀锌涂层(Z275)或镀铝涂层(AZ150)钢板 c)固定板材间的抗老化材料的隔离垫圈
D=热浸镀锌涂层+塑料覆盖层 d) EN 10088 中的不锈钢
E=镀铝涂层(AZ185)钢板 e)脱色风险
S=不锈钢 f)长期核查板材供应
X=从腐蚀角度推荐的材料类型
(X)=在特定条件下从腐蚀角度推荐的材料类型
-=从腐蚀的角度不推荐其材料类型

(2) 根据 EN ISO 12944-2 的环境腐蚀等级见表 B.2。

63
 
 

表 B.2-根据 EN ISO 12944-2 的大气腐蚀等级和环境等级示例

周围环境温度的环境类型示例(信息性)
腐蚀 腐蚀
类别 等级
外部 内部

- 用清洁气体供热的建筑物,比如办公室,零
C1 很低 售商店,学校,酒店

不供热可能发生冷凝的建筑物,没比如仓
C2 低 低污染气体,尤其是乡村
库,体育馆

城市和工业气体,缓和二硫化 高湿度或空气污染的生产车间,比如食品
C3 中等
物污染,低盐浓度沿海区 加工,工厂,洗衣店,啤酒厂和乳品厂

C4 高 缓和盐浓度沿海区和工业区 化工厂,游泳池,沿海码头

很高
C5-I (工业) 腐蚀性气体和高湿度工业区 永久冷凝和高污染的建筑物

很高
C5-M 高盐浓度沿海区 永久冷凝和高污染的建筑物
(海洋)

64
 
 

参考文献
[1] 韦伯 H:屋顶和隔墙-铝制成型板-杜塞尔多夫 1982(德语)
[2] 铝制成型板的安装指导方针;关于铝的说明书 A7;铝工业总关系,杜塞尔多夫 1995(德语)
[3] 铝制成型板和薄壁构件的连接;关于铝的说明书 A9;铝工业总关系,杜塞尔多夫 1995(德语)
[4] SFHF-房屋立面背后通风指导方针-原则,规划,设计,建造和执行;瑞士房屋通风专业协会,
苏黎世 1992(德语和法语)
[5]房屋正面通风指导 APSFV;研究,大小测定,建筑和实施的主要原则和意见;关于房屋正面通
风的瑞士专业联合协会(法语和德语)
[6]铝-梯形断面和其连接-应用和设计。铝工业总关系 e.V. Am Bonneshof 5, D-40474 杜塞尔多夫
[7] 贝尔,R.,钨,R.:刚结构梯形截面概况 6/1986, S. 175-179
[8] 贝尔,R., Huck, G.:根据 DIN 18807 第 1 和 3 部分, 钢结构 69 (1990), 第 8 期, S. 225 -232 的梯
形截面正交设计

6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