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BS EN 1999-1-3:2007中文版(铝结构设计 - 疲劳敏感结构)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7

英国标准 

BS EN   
1999‐1‐3:2007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

第 1-3 部分:疲劳敏感结构

欧洲标准 EN 1999-1-3:2007 与英国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ICS 77.150.10: 91.010.30: 91.080.10

 
EN 1999‐1‐3:2007(E) 

英国版前言
本英国标准由 BSI 出版,是 EN 1999-1-3:2007 的官方英文版。代替已废止的 DD
ENV 1999-2:2000。被取代的英国标准详细信息在下文表中。

欧洲规范的结构按照主要材料可分为几个部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组合结
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和铝结构。本规范为特殊设计所需的所有相关部分设定了共同的
废止日期(DOW)。当所有 EN 欧洲规范出版之后,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将在共存期结
束时废止。

在欧洲标准出版之后,允许有两年的国家修正期,在此期间发布国家版附录,接着
是为期 3 年的共存期。在共存期内,鼓励各成员国调整其国家标准中的规定,以在 2010
年 3 月的共存期结束时废止与欧洲标准不一致的国家规则。

此共存期结束后,国家标准将废止。

在英国,相应的国家标准为:

欧洲规范 被取代的英国标准

EN 1999-1-1 BS 8118-2:1991

DD ENV 1991-1-1:2000

BS 8118-1:1991 (部分)

EN 1999-1-2 DD ENV 1999-1-2:2000

EN 1999-1-3 DD ENV 1999-2:2000

BS 8118-1:1991(部分)

EN 1999-1-4 BS 8118-1:1991(部分)

EN 1999-1-5 无

受技术委员会 B/525(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委托, 英国加入小组委员会 B/525/9(铝


结构的使用),参与规范的编制工作,其有责任:
本英国标准由标准政策和
策略委员会于 2007 年 8 月 可向秘书处索取参与该小组委员会的机构名单。
31 日授权出版。
对于本欧洲规范中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的部分规范性内容,将在规范的文本中给
出范围和可能的选择,并且做出说明保证其为国家确定参数(NDP)。若在欧洲规范中有
© BSI 2007
多种 NDP,则 NDP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系数值、一个特定的级别或类别、一种特殊的方
法或特殊应用的规则。

为使 EN 1999-1-3 在英国得到应用,NDP 将刊登在英国版附录里,并在咨询公众之


后的适当时候将其归入此英国标准中。

ISBN 978 0 580 500929 2 本出版物并非旨在囊括合同中所有的必要条款。对于文件是否正确适用,用户自行

  2
EN 1999‐1‐3:2007(E) 

符合英国标准并不表示可免除其法律责任。

出版后发布的修订

修订编号 日期 备注

  3
欧洲标准  EN 1999‐1‐3 
  2007 年 5 月 

ICS 91.010.30;  91.080.10  代替ENV 1999‐2:1998 

英文版

欧洲规范 9:铝结构设计—第 1-3 部分:


疲劳敏感结构
此欧洲标准于2006年11月25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提
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文献,可向管
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语
言的版本在CEN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即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 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
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
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瑞士和英国。

 
EN 1999‐1‐3:2007(E) 

目录
前言 ............................................................................................................................................................... 5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 5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 6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 6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ATE)之间的联系 ............................................................. 7
EN 1999-1-3 的特别附加信息.................................................................................................................. 7
EN 1999-1-3 的国家附件.......................................................................................................................... 7

1 概述 ........................................................................................................................................................... 9

1.1 应用范围............................................................................................................................................. 9
1.1.1 EN 1999 的适用范围 ................................................................................................................... 9
1.1.2 EN 1999-1-3 的使用范围 ............................................................................................................ 9
1.2 标准参考........................................................................................................................................... 10
1.3 假设................................................................................................................................................... 10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 10
1.5 术语和定义 ....................................................................................................................................... 10
1.5.1 概述 ........................................................................................................................................... 10
1.5.2 EN 1991-1-3 中的其它术语 ...................................................................................................... 10
1.6 符号................................................................................................................................................... 15
1.7 施工规范........................................................................................................................................... 17
1.7.1 施工标准 ................................................................................................................................... 17
1.7.2 操作手册 ................................................................................................................................... 17
1.7.3 检查和维护手册 ....................................................................................................................... 17

2 设计基础 ................................................................................................................................................. 18

2.1 概述................................................................................................................................................... 18
2.1.1 基本要求 ................................................................................................................................... 18
2.2 疲劳设计的程序 ............................................................................................................................... 18
2.2.1 安全寿命设计 ........................................................................................................................... 18
2.2.2 损伤容限的设计 ....................................................................................................................... 18
2.2.3 试验辅助设计 ........................................................................................................................... 19
2.3 疲劳荷载........................................................................................................................................... 19
2.3.1 疲劳荷载的来源 ....................................................................................................................... 19
2.3.2 疲劳荷载的产生 ....................................................................................................................... 19
2.3.2 等效疲劳荷载 ........................................................................................................................... 20
2.4 疲劳荷载的分项系数 ....................................................................................................................... 20

3 材料、构成部分和连接装置 ................................................................................................................. 22

4 耐久性 ..................................................................................................................................................... 23

5 结构分析 ................................................................................................................................................. 24

5.1 整体分析........................................................................................................................................... 24

  1
EN 1999‐1‐3:2007(E) 

5.1.1 概述 ........................................................................................................................................... 24
5.1.2 梁单元的使用 ........................................................................................................................... 25
5.1.3 膜单元、壳单元和实体单元的使用 ....................................................................................... 25
5.2 应力类型 .......................................................................................................................................... 25
5.2.1 概述 ........................................................................................................................................... 25
5.2.2 标称应力 ................................................................................................................................... 26
5.2.3 修正标称应力 ........................................................................................................................... 26
5.2.4 热点应力 ................................................................................................................................... 26
5.3 应力的获取 ...................................................................................................................................... 28
5.3.1 标称应力的获取 ....................................................................................................................... 28
5.3.2 修正标称应力的获取 ................................................................................................................ 28
5.3.3 热点应力的获取............................................................................................................................ 29
5.3.4 应力的获取 ................................................................................................................................... 29
5.4 特定起实位点的应力范围............................................................................................................... 29
5.4.1 主材料、焊接、机械固定连接 ............................................................................................... 29
5.4.2 角焊和部分熔透对接焊 ........................................................................................................... 29
5.5 粘接 .................................................................................................................................................. 30
5.6 铸件 .................................................................................................................................................. 30
5.7 应力谱 .............................................................................................................................................. 30
5.8 在标准疲劳荷载模型下等效应力范围的计算 ............................................................................... 30
5.8.1 概述 ........................................................................................................................................... 30
5.8.2 应力范围的设计值 ................................................................................................................... 31

6 疲劳承载力和构造分类 ......................................................................................................................... 32

6.1 构造分类 .......................................................................................................................................... 32


6.1.1 概述 ........................................................................................................................................... 32
6.1.2 影响结构构造的因数 ............................................................................................................... 32
6.1.3 结构构造 ................................................................................................................................... 32
6.2 疲劳承载力数据............................................................................................................................... 33
6.2.1 分类结构构造 ........................................................................................................................... 33
6.2.2 未分类构造 ............................................................................................................................... 34
6.2.3 粘结 ........................................................................................................................................... 34
6.2.4 热点强度参考值的确定 ........................................................................................................... 35
6.3 平均应力的效应............................................................................................................................... 35
6.3.1 概述 ........................................................................................................................................... 35
6.3.2 素材料和机械固定连接 ........................................................................................................... 35
6.3.3 焊接 ........................................................................................................................................... 35
6.3.4 粘结 ........................................................................................................................................... 35
6.3.5 低耐久性范围 ........................................................................................................................... 35
6.3.6 R-比计算的循环计数 ............................................................................................................. 36
6.4 暴露条件的影响............................................................................................................................... 36
6.5 改进技术 .......................................................................................................................................... 36

附件 A (标准) 疲劳抗力设计基础 ............................................................................................................ 37

A.1 概述.................................................................................................................................................. 37
  2
EN 1999‐1‐3:2007(E) 

A.1.1 疲劳对设计的影响................................................................................................................... 37
A.1.2 破坏机制 .................................................................................................................................. 37
A.1.3 疲劳裂缝发生的可能位置..................................................................................................... 37
A.1.4 疲劳敏感条件 .......................................................................................................................... 38
A.2 安全寿命期的设计 .......................................................................................................................... 38
A.2.1 安全寿命期的先决条件........................................................................................................... 38
A.2.2 循环计数 .................................................................................................................................. 39
A.2.3 应力频谱的获取....................................................................................................................... 39
A.3 损伤容限设计 .................................................................................................................................. 42
A.3.1 损伤容限设计的前提条件....................................................................................................... 42
A.3.2 损伤容限设计的检测方法的确定 ........................................................................................... 42

附件 B (信息性) 断裂力学引发的裂缝扩张的评估指导 .................................................................. 45

B.1 运用范围 .......................................................................................................................................... 45


B.2 原则 .................................................................................................................................................. 45
B.2.1 瑕疵尺寸 ................................................................................................................................... 45
B.2.2 裂缝扩张的度量关系 ............................................................................................................... 46
B.3 裂缝扩张中 A 和 M 的数据 ............................................................................................................ 46
B.4 几何函数 Y ....................................................................................................................................... 47
B.5 裂缝扩张的整合 .............................................................................................................................. 47
B.6 最大裂缝尺寸 A2 的估算 ................................................................................................................. 48

附件 C (信息性) 疲劳强度设计试验 ................................................................................................. 57

C.1 概述 .................................................................................................................................................. 57
C.2 作用荷载数据的获取 ...................................................................................................................... 57
C.2.1 受到机械作用的固定结构 ....................................................................................................... 57
C.2.2 受到因暴露条件导致的作用的结构 ....................................................................................... 58
C.2.3 移动结构 ................................................................................................................................... 58
C.3 应力数据的获取 .............................................................................................................................. 58
C.3.1 组件试验数据 ........................................................................................................................... 58
C.3.2 结构试验数据 ........................................................................................................................... 58
C.3.3 应力史的核查 ........................................................................................................................... 59
C.4 耐久力数据的获取 .......................................................................................................................... 59
C.4.1 组件试验 ................................................................................................................................... 59
C.4.2 全尺寸试验 ............................................................................................................................... 59
C.4.3 验收........................................................................................................................................... 60
C.5 疲劳扩张数据 .................................................................................................................................. 62
C.6 报告 .................................................................................................................................................. 62

附件 D (信息性) 应力分析 ................................................................................................................. 63

D.1 疲劳分析的有限元应用 .................................................................................................................. 63


D.1.1 构件类型 .................................................................................................................................. 63
D.1.2 运用有限元的补充指导........................................................................................................... 64
D.2 应力集中系数 .................................................................................................................................. 64
D.3 反复的局部弯曲导致的疲劳极限 .................................................................................................. 65

  3
EN 1999‐1‐3:2007(E) 

附件 E (信息性) 粘结接头 ................................................................................................................. 66

附件 F (信息性) 低频疲劳范围 .......................................................................................................... 68

F.1 简介................................................................................................................................................... 68
F.2 曲线 ΔΣ-N 的更改 ............................................................................................................................ 68
F.3 试验数据 .......................................................................................................................................... 68

附件 G (信息性) R 比率的影响 ......................................................................................................... 70

G.1 疲劳强度的加强 .............................................................................................................................. 70


G.2 加强的工况 ...................................................................................................................................... 70
G.2.1 工况 1 ........................................................................................................................................ 70
G.2.2 工况 2 ........................................................................................................................................ 71
G.2.3 工况 3 ........................................................................................................................................ 71

附件 H (信息性) 焊接疲劳强度的提高 ............................................................................................. 72

H.1 概述.................................................................................................................................................. 72
H.2 加工或锻打...................................................................................................................................... 72
H.3 使用 TIG 或等离子体进行最后加工 ............................................................................................. 73
H.4 锻打.................................................................................................................................................. 73

附件 I (信息性) 铸件 .......................................................................................................................... 74

I.1 概述 ................................................................................................................................................... 74
I.2 疲劳强度数据 ................................................................................................................................... 74
I.2.1 平板铸件 .................................................................................................................................... 74
I.2.2 焊接材料 .................................................................................................................................... 74
I.2.3 机械连接铸件 ............................................................................................................................ 75
I.2.4 粘结铸件 .................................................................................................................................... 75
I.3 质量要求 ........................................................................................................................................... 75

附件 J (信息性) 构造分类表 .............................................................................................................. 76

J.1 概述 ................................................................................................................................................... 76

附件 K (信息性) 热点参考构造法 ..................................................................................................... 92

参考目录 ..................................................................................................................................................... 93

  4
EN 1999‐1‐3:2007(E)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 1999-1-3:2007)由技术委员会 CEN/TC250《结构欧洲标准》制定,技术委员
会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化协会负责。

2007 年 11 月前,通过颁布内容一致的文本,或经过法律认可,本标准具备国家标准的效力,
所有与之相悖的国家标准应最迟于 2010 年 3 月废除。

本标准取代 ENV 1999-2:1998。

CEN/TC 250 负责所有的欧洲结构标准。

根据 CEN/CENELEC 内部章程,以下国家的标准化协会必须采用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
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
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标准计划背景

1975 年,欧共体委员会在条约第 95 条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领域的一项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


的是消除行业的技术障碍并统一技术规范。

在此行动计划中,欧洲委员会首先建立一套统一的建设工程设计的技术规则。此技术规则在第
一阶段作为各成员国现行规则的一种替代方案,并将最终取代各成员国的现行规则。

在成员国代表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欧洲委员会用 15 年的时间制定了欧洲规范计划,于 20 世
纪 80 年代诞生了第一套欧洲规范。

1989 年,欧洲委员会、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根据欧盟委员会和 CEN 之间的协议1,


决定通过一系列授权将欧洲规范的编制和出版任务移交给 CEN,以便使其在将来具备欧洲标准(EN)
的地位。

这实际上将欧洲规范与理事会及欧委会所有与欧洲标准相关的规定和指令联系起来(如:理事会
的建筑产品(CPD)指令 89/106/EEC 和理事会的公共工程和服务指令 93/37/EEC、92/50/EEC、
89/440/EEC 及等效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用以建立内部市场的指令)。

欧洲结构规范计划包括以下标准,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

EN 1990 欧洲规范: 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规范 1: 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 欧洲规范 2: 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规范 3: 钢结构设计

EN 1994 欧洲规范 4: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5 欧洲规范 5: 木结构设计


                                                              
1
    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之间有关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欧洲规范(BC/CEN/03/89)工作的协定。 

  5
EN 1999‐1‐3:2007(E) 

EN 1996 欧洲规范 6: 砌体结构设计

EN 1997 欧洲规范 7: 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 欧洲规范 8: 结构抗震设计

EN 1999 欧洲规范 9: 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标准确认了每个成员国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保障其确定国家规定安全事项的各项数值
(因国而异)的权利。

欧洲标准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承认欧洲规范作为参考文件,用于下列用途:

– 作为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符合理事会指令 89/106/EEC 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基


本要求 N°1—力学抗力和稳定性—以及基本要求 N°2—火灾下的安全性;

– 作为确定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合同的基础;

– 作为制定统一的建筑产品技术规范的框架(EN 和 ETA)。

尽管欧洲规范与统一产品标准2性质不同,但就其对建筑工程本身而言,欧洲规范与 CPD 第 12
条所述的解释性文件有直接关系3。因此,从事产品标准工作的 CEN 技术委员会和/或 EOTA 工作组
必须充分考虑到因欧洲规范所产生的技术问题,以期实现这些技术规范与欧洲规范的完全一致。

欧洲规范标准针对各种传统和新型的日用整体结构和部件产品设计,提供了共同的结构设计规
则。未具体涉及独特的建筑形式或设计条件,若有上述情况,设计者需另行咨询专家意见。

欧洲标准的国家化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应包括 CEN 出版的欧洲规范(包括所有附录)的全部文本,前面是国家


版的书名页和国家版前言,最后可加上国家版的附录。

国家版的附录(信息性)可能只包含欧洲规范中留待各国自行选择的参数,即国家确定参数,
这些参数将用于有关国家拟进行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设计,即:
                                                              
2 根据CPD第3.3条的规定,基本要求(ER)在解释性文件中应有具体内容,以在基本要求和授权之间建立必要的
联系来统一En和ETAG/ETA。

3 根据CPD第12条的规定,解释性文件应:

a) 通过统一术语和技术基础,并在必要时指出各要求的类别或级别,来给出具体的基本要求;

b) 说明将这些类别或级别的要求与技术规范相联系的方法,如计算和检验的方法、项目设计的技术规则等;

c) 作为建立统一标准和欧洲技术审批指南的参考。

实际上,欧洲规范在整个基本要求1和部分基本要求2的范围内发挥了相似的作用。

  6
EN 1999‐1‐3:2007(E) 

– 欧洲规范中给出的各种替代值和/或级别;

– 欧洲规范中只给出符号之处要用到的值;

– 各国特定的数据(地理、气候等),如:雪图;

– 欧洲规范中给出了替代方法时所使用的方法。

– 非矛盾性补充资料的参考,以协助用户使用欧洲规范

欧洲标准与产品统一的技术规范(EN 和 ATE)之间的联系

建筑产品的统一技术规范和工程的技术规则4之间有必要保持一致。此外,所有与引用欧洲规范
的建筑产品的 CE 标记一同出现的信息应明确地说明所考虑的是哪些国家确定参数。

EN 1999-1-3 的特别附加信息

EN 1999 与欧洲标准 EN 1990—结构设计基础、EN 1991— 结构上的作用、以及 EN 1992 到


EN 1999 一起使用,这些标准为铝结构或铝组件提供了参考。
EN 1999-1-3 是 EN 1999-1-1 至 EN 1999-1-5 这 5 部分中的一个,
每部分都针对分别的铝制组件、
极限状态或结构类型进行说明。EN 1999-1-3 则主要是描述了当受到了疲劳作用时,铝结构和铝制
组件的设计,包括有相关的原则、要求和规定。
推荐的分项系数值及其他可靠性参数可作为能满足可靠性合理等级的基本值。选择这些数值及
参数的前提是假设有适当的施工质量和管理质量来。

EN 1999-1-3 的国家附件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程序、数值和级别建议并在各国可自行做出选择之处给出备注。因此,执行
EN 1999-1-3 的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用于各有关国家即将施工
的铝结构设计。
以下条款明确 EN 1999-1-3 允许的国家选择:
— 2.1 (1)
— 2.2.1 (3)
— 2.3.1 (3)
— 2.3.2 (6)
— 2.4 (1)
— 3 (1)
— 4 (2)
— 5.8.1 (1)
— 5.8.2 (1)
— 6.1.3 (1)
— 6.2.1(2)
                                                              
4
见 CPD 第 3.3 和第 12 条,以及解释性文件 ID 1 的第 4.2、4.3.1、4.3.2 和 5.2 条。当考虑国家选择参数时,应明确
提到引用欧洲规范的建筑产品。
  7
EN 1999‐1‐3:2007(E) 

— 6.2.1 (7)
— 6.2.1 (11)
— 6.2.4 (1)
— A.3.1 (1)
— E (5)
— E (7)
— I.2.2 (1)
— I.2.3.2 (1)
— I.2.4 (1).

  8
EN 1999‐1‐3:2007(E) 

1 概述

1.1 应用范围

1.1.1 EN 1999 的适用范围

(1)P 欧洲标准 1999 适用于铝制的建筑、土木工程和结构的设计。它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


以及欧洲标准 1990— 结构设计基础中给出的设计与验算的基本要求。
(2)欧洲标准 1999 只涉及铝结构抗力、使用性能、耐久度及抗火强度.其他的要求,比如隔热或隔
音就没有考虑在其中。
(3)EN 1999 还可与以下标准配合使用:
— EN 1990 《结构设计基础》;
— EN 1991 《结构上的作用》;
— 适用于铝结构建筑产品的欧洲标准;
— EN 1090-1:铝结构和钢结构的施工— 第 1 部分:结构组件的统一评估5。
— EN 1090-1:铝结构和钢结构的施工— 第 3 部分:铝结构的技术要求6。
(4) EN 1999 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
— EN 1999-1-1 铝结构设计:一般结构规则 ;
— EN 1999-1-3 铝结构的设计:结构抗火设计 ;
— EN 1999-1-3 铝结构设计:疲劳敏感结构 ;
— EN 1999-1-4 铝结构设计:冷轧结构钢板 ;
— EN 1999-1-5 铝结构设计:薄壳结构。

1.1.2 EN 1999-1-3 的使用范围

(1)EN 1999-1-3 提供了铝合金结构因疲劳导致断裂的极限状态的基本设计规则。


(2)EN 1999-1-3 提供的规则是针对:
— 安全寿命设计;
— 损伤容限设计;
— 试验辅助设计。
(3)EN 1999-1-3 可以和 EN 1090-3《铝结构施工的技术要求》共同使用,其中包括了满足结构和
结构组件施工中设计假设的必要要求。
(4)EN 1999-1-3 中未涉及到受压密闭容器或管道工程。
(5)EN 1999-1-3 还涉及到了以下主题:
第1章:概述
第2章:设计基础
第3章:材料、组分和连接装置
                                                              
5
  将出版 
6
  将出版 
  9
EN 1999‐1‐3:2007(E) 

第4章:耐久性
第5章:结构分析
第6章:疲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附件A:疲劳强度计算基础[标准性]
附件B:断裂力学评估指导[信息性]
附件C:疲劳设计试验[信息性]
附件 D:应力分析[信息性]
附件 E:连接结合面[信息性]
附件 F:低频疲劳范围[信息性]
附件 G:R 比率的影响[信息性]
附件 H:焊接疲劳强度的改善[信息性]
附件 I:铸件[信息性]
附件 J:构造分类表(细分表)[信息性]
附件 K:热点参考细分方法[信息性]
参考文献

1.2 标准参考

(1)使用 EN 1999-1-1 中的标准参考。

1.3 假设

(1)P EN 1990 第 1.3 节中的通用假设适用。


(2)P EN 1999-1-1 第 1.8 节中的条款适用。
(3)P 只有符合 EN 1090-3 中的施工要求或等效要求时,设计步骤才视为有效。

1.4 原则和应用规则的区别

(1)P EN 1990 第 1.4 节中给出的规则适用。

1.5 术语和定义

1.5.1 概述

(1)EN 1990 第 1.5 节中给出的规则适用。

1.5.2 EN 1991-1-3 中的其它术语

(1)为了满足此欧洲标准的要求,在术语和定义这一项,会应用到 EN 1990 和 EN 1999-1-1 中规定


的其它术语和定义。

  10
EN 1999‐1‐3:2007(E) 

1.5.2.1 疲劳

结构构件的弱化,因反复的应力循环引起的开裂或开裂扩展。

1.5.2.2 疲劳荷载

一系列典型的荷载事件,通过作用的位置或移动、强度变化、频率和出现的顺序来描述。

1.5.2.3 荷载事件

按顺序作用于结构上的定义荷载,出于设计目的,假设以给定频率重复。

1.5.2.4 标称应力

邻近潜在裂缝位置的基本材料中的应力,通过材料的简化弹性强度理论来进行计算,即有平截面假
定,并忽略所有的应力集中作用。

1.5.2.5 修正后的标称应力

乘以相应的几何应力集中系数Kgt后的标称应力,以只考虑到横截面的几何突变,而几何突变未在特
定结构详图中考虑。

1.5.2.6 几何应力

(也叫构造应力),是在某一点上的弹性应力,需考虑到所有的几何突变,但当其过渡半径趋于零
时可以忽略局部变异,如发生较小突变的槽口,例如焊趾、裂缝、与裂缝相似的外形、正常机械加
工痕迹等。原则上,几何应力使用的应力参数与修正后的标称应力相同,但一般却用不同的方法进
行评估。

1.5.2.7 几何应力集中系数

用材料线弹性性能假设计算的几何应力和标称应力之间的比率。

1.5.2.8 热点应力

在某一特定的几何类型中,规定初始位置的几何应力。如一个在角型空心截面接缝中的连接中的焊
趾,其以热点应力范围表示的疲劳强度通常已知。

  11
EN 1999‐1‐3:2007(E) 

1.5.2.9 应力历史

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计算或测定得出的,结构上某一点应力的变化连续记录。

1.5.2.10 应力拐点

在应力历史中,应力变化率发生变化时的值。

1.5.2.11 应力的峰值

当应力的变化率从正值变为负值时的拐点。

1.5.2.12 应力的谷值

当应力的变化率从负值变为正值时的拐点。

1.5.2.13 等幅

在应力历史中,应力在恒定的应力峰值和应力谷值之间反复波动。

1.5.2.14 可变振幅

在任意应力历史中,包含一个以上的峰值或谷值应力。

1.5.2.15 应力循环

等幅应力历史中的一段,其中应力以同一值开始和结束,且包括一个峰值和一个谷值(无论是什么
顺序)。同样,变化应力历史的相应段也可以通过循环计数法确定。

1.5.2.16 循环计数

可变振幅的应力历史转换为一个应力周期谱中的过程,每一个都有一个特别的应力范围,如水库法
和水滴法。

1.5.2.17 水滴法

此方法是通过所提供的应力历史来制定应力范围谱的循环计数方法。
  12
EN 1999‐1‐3:2007(E) 

1.5.2.18 水库法

此方法是通过所提供的应力历史来制定应力范围谱的循环计数方法。

1.5.2.19 应力的振幅

取应力范围值的一半。

1.5.2.20 应力比

在等幅的应力历史中,或在以变幅的应力历史中的一个周期内,用最小应力除以最大应力。

1.5.2.21 应力强度比

在等幅的应力历史中或在变幅的应力历史中的一个周期内,用最小应力强度除以最大应力强度。

1.5.2.22 平均应力

最大和最小应力值代数和的平均值。

1.5.2.23 应力范围

在一个应力周期中,应力的峰值和谷值的代数差。

1.5.2.24 应力强度范围

根据一个应力周期中应力的峰值和谷值来求得应力强度的峰值和谷值之间的代数差。

1.5.2.25 应力范围谱

(也叫应力谱)是对于特定荷载情况进行计算和记录,从而做出的包含所有应力范围数值情况的频
率分布图。

1.5.2.26 设计谱

与疲劳验算有关的所有应力范围谱。

  13
EN 1999‐1‐3:2007(E) 

1.5.2.27 构造分类

对应力波动的指定方向给出的分辨特殊疲劳初始位置的标记,以说明哪些疲劳强度曲线适用于疲劳
评估。

1.5.2.28 耐久性

在等幅应力历史的作用下,构件直到破坏的寿命,以周期数表示。

1.5.2.29 疲劳强度曲线

与应力范围和耐久性有关的定量关系,用于评估一个结构构造分类的疲劳强度,在此标准中用对数
轴来表示。

1.5.2.30 参考疲劳强度

在给出的一个构造分类中,对于耐久性为NC = 2 × 106时的等幅应力范围 Δσ c 。

1.5.2.31 等幅疲劳极限

应力范围值,设计谱中的所有在此值之下的应力范围在计算疲劳损伤时可忽略。

1.5.2.32 截止极限

在累积损伤计算中,设计谱的此限值之下的应力范围可忽略。

1.5.2.33 设计寿命

为参考期限,在此期间,要求结构安全运转,并有不会发生疲劳开裂破坏的合理概率。

1.5.2.34 安全寿命

在此期限之内,当使用安全寿命设计法时,预计结构能以不发生疲劳开裂破坏的合理概率安全运转。

  14
EN 1999‐1‐3:2007(E) 

1.5.2.35 损伤容限

结构可以容许疲劳开裂而不会损毁或产生使用不可靠性的能力。

1.5.2.36 疲劳损伤

在特定的使用期限内持续的应力范围与在相同应力范围下结构构件的耐久性之比。

1.5.2.37 Miner 和

在一个应力范围谱中(或在设计谱中),所有循环引起的损坏总和,它是建立在 Palmgren—Mine(线
性累积损伤法则)法则的基础上的。

1.5.5.38 等效疲劳加载

一种简化加载,通常情况下,指单一的负载以规定循环施加,这样,在一个特定范围的条件内,它
可用于代替那些更现实的负荷,在一个近似的可以接受的水平内给出等效的疲劳损伤。

1.5.2.39 等效应力范围

在结构构造中,由等效疲劳荷载而产生的应力范围。

1.5.2.40 等效的等幅加载

简化的等幅加载,它造成了与一系列变幅真实荷载事件相同的疲劳损伤。

1.6 符号

A 裂缝扩展关系中的常量
a 角焊缝焊喉
a 裂缝长度
ac 表面上的裂缝宽度
da/dN 裂缝的扩展速度(m/周期)
D 在规定的使用阶段中计算的疲劳损伤值
DL 在整个设计寿命的期限内计算的疲劳损伤值
Dlim 疲劳损伤值的规定极限
fv,adh 粘结的特征抗剪强度
Kgt 几何应力集中系数

  15
EN 1999‐1‐3:2007(E) 

K 应力强度系数
ΔK 应力强度范围
K adh 粘结的疲劳强度系数
kF 预期荷载强度平均值以上的标准偏差数量
kN 预期荷载周期的平均数量以上的标准偏差数量
Ladh 胶粘搭接缝的有效长度
ld 裂缝的最小可测长度
lf 裂缝的断裂临界长度
log 以10为底的对数
m 疲劳强度曲线logΔσ – logN的反斜率度常量,或是裂缝扩展速率的指数
m1 N ≤ 5 × 106 次循环时的m值,
m2 5×106 < N ≤1 08 次循环时的m值,
N 应力范围的周期数(或总周期数)
Ni 应力范围Δσi下的耐久性
NC 周期次数(2x106),在此基础上定义参考疲劳强度
ND 周期次数(5x106),在此基础上定义等幅疲劳极限
NL 周期次数(108),在此基础上定义截止极限
ni 应力范围Δσi的周期数
P 概率
R 应力比
t 厚度
Ti 检查间隔
Tf 一个裂缝从可测尺寸扩展到断裂临界尺寸之间的时间间隔
TL 设计寿命
TS 安全寿命
y 裂缝扩展关系中的裂缝几何系数
γFf 疲劳荷载强度的分项系数
γMf 疲劳强度的分项系数
Δσ 标称应力的范围(标准应力)
Δτ 有效剪应力的范围
ΔσC 在2x106次循环下的参考疲劳强度(标准应力)
ΔσD 等幅疲劳极限
ΔσE Nmax时的等效等幅应力范围
ΔσE,2 2 ×106 次循环时的等效等幅应力范围
ΔσL 截止极限
ΔσR 疲劳强度(标准应力)
σmax, σmin 在一个应力周期内,应力波动的峰值和谷值
σm 平均应力

  16
EN 1999‐1‐3:2007(E) 

1.7 施工规范

1.7.1 施工标准

(1)施工标准中应包括关于材料预制、组装、连接、加工、和检查的所有要求,以获得规定的疲
劳强度。

1.7.2 操作手册

(1)操作手册中应包括以下信息:
— 设计中假设的设计寿命和疲劳荷载的详情;
— 在使用中对于监控加载强度和频率的必要要求;
— 没有对结构可能发生的后果所做的正规分析时,禁止结构所有改动的说明(如:钻孔和焊接)

— 零件的拆卸和组装的说明(如:拧紧和固定);
— 使用过程中可能意外损坏时可接受的修复方法(如:装饰、渗透、敲掉等)。

1.7.3 检查和维护手册

(1)维护手册中包括一份时间表,是使用过程中对疲劳临界部分的所有必要检查的时间表。尤其,
当采用损伤容限的设计时,应包括以下信息:
— 检查方法;
— 检查场地;
— 检查频率
— 在必须进行修正前的裂缝最大允许尺寸;
— 疲劳开列部分的维修或替换详细方法。

  17
EN 1999‐1‐3:2007(E) 

2 设计基础

2.1 概述

2.1.1 基本要求

(1)p 对结构进行疲劳极限状态设计的目的是:结构的整个设计寿命期内,可确保其性能以一个可
接受的概率水平保持在满意的状态,因此,结构既不会因疲劳而发生破坏的现象,同时也不会在其
设计寿命期内因疲劳损伤而需要进行不合理的修复。
疲劳极限状态的铝结构设计可基于以下提到的方法中的其中一个方法:
a) 安全寿命期设计(参考 2.2.1);
b) 损伤容限设计(参考 2.2.2)。
方法 a)和方法 b)都可以通过试验来进行补充和替换(参考 2.2.3)。
注释 对于损伤容限方法的应用,国家附件中有相关规则(参考附件 A)。
(2)EN 1999 的其它部分中的设计规则适用。

2.2 疲劳设计的程序

2.2.1 安全寿命设计

(1)此方法基于结构设计寿命期的损伤计算,同时它还使用到了标准中的耐久性下限数据和疲劳
荷载上限评估。此方法是一个较保守的疲劳寿命评估。
(2)此方法包括对潜在起始位置的应力历史预测,随后是应力范围统计和应力谱编制。通过这些
信息,使用合适的应力范围耐久性数据,会得到对相关结构构造的设计寿命的评估。此方法收录在
A.2 中。
(3)在安全寿命期的设计中,对于所有使用 Miner 累积的循环,损伤 DL 应满足条件:

DL ≤ Dlim (2.1)

其中:

DL = Σni ⁄ Ni 是根据A.2中提供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注释 Dlim的值收录在国家附件中。 Dlim的最大值推荐使用1.0。

2.2.2 损伤容限的设计

(1)这种方法是基于通过强制检查程序监控疲劳裂缝的发展。
注释 当安全寿命评估表明,疲劳对于成本设计有很大影响,以及设计寿命中的疲劳开裂被证
明比使用安全寿命设计原则得出的允许开裂有更大风险时,此方法适用。此方法是为了提供与安全
  18
EN 1999‐1‐3:2007(E) 

寿命期设计方法同等水平的可靠性。
(2)此方法包括对潜在起始位置的可测裂缝最小尺寸的确定。应计算位置上的应力历史,以及应
力强度范围统计和应力强度谱编制。这些关于裂缝扩展信息与裂缝发展关系一起用于合金,以便计
算裂缝的扩展速度。计算了裂缝发展至最大安全开裂尺寸的时间,并依此规定检查制度。应用的方
法和条件都收录在 A.3 中。
注释 裂缝扩展数据的推荐值都收录在附件 B 中。

2.2.3 试验辅助设计

(1)当对于特殊应用,无法从标准或其它来源获得必需的加载数据、响应数据、疲劳强度数据或
裂缝开展数据时,或出于结构构造优化的目的时,应使用本方法。只有当试验数据在可控条件下获
取和应用时,才应用试验数据代替标准数据。
注释 在利用试验进行设计核查时可参考附件 C。

2.3 疲劳荷载

2.3.1 疲劳荷载的来源

(1)P 结构中所有波动应力的来源都需进行鉴别。
(2)需考虑下列波动应力的来源:
a)叠加移动荷载,包括固定结构中的机械振动;
b)暴露条件下的荷载,如风力、海浪等;
c)移动结构中的加速力;
d)共振效应引发的动态响应;
注释:对于因反复局部弯曲引发的疲劳限制,参考 D.3 。
e)温度的变化。
(3)疲劳荷载应通过 EN 1991 或其它相应的欧洲标准得到。
注释 1:作用参数都收录在 EN 1991 中,即:
标准谱 Qmax, nmax,或
nmax时的QE,n max;或
n = NC = 2×106 次循环时的QE,2。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动态效应包括在这些参数中。
注释2 针对欧洲标准中未涉及到的情况,国家附件中会提供规则来确定疲劳负载。

2.3.2 疲劳荷载的产生

(1)除了疲劳荷载标准外,还应考虑到以下的章节:
(2)应把疲劳荷载描述为设计荷载谱,它规定了一个具体活载事件的强度范围和在结构设计寿命
期过程中每个强度水平的应用次数。如果易发生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活载事件,那么就有必要指明其
之间的相位。
(3)疲劳荷载的现实估算对结构的寿命期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针对可变荷载的

  19
EN 1999‐1‐3:2007(E) 

出版数据时,那么就应该参考受到类似作用的现存结构,得出数据。
(4)通过在适当的取样周期内记录连续的应变或挠度,应随后通过响应分析来推断荷载数据。当
荷载频率接近结构的一个固有频率时,应特别注意估算动态放大效应。
注释 进一步的指导收录在附件C中。
(5)设计荷载谱的选择应基于:其为结构整个设计寿命内累积使用条件的上限。应考虑在该时期
内,由结构可预见使用所引起的所有可能操作和暴露条件所产生的影响。
(6)设计荷载谱的强度中所使用的置信界限应基于平均预测值加上 kF 标准差。设计荷载谱的循环
资料中所使用的置信界限应基于平均预测值加上 kN 标准差。
注释 kF 和 kN 的值在国家附件中都有相关规定。推荐的值为 kF=2 和 kN=2。同样可参考 2.4(1)
中的注释 2。

2.3.2 等效疲劳荷载

(1)如符合以下条件,即可使用简化后的等效疲劳荷载:
a)结构属于基本结构外形和尺寸的范畴,所谓基本结构外形和尺寸即是指等效疲劳荷载最初从这
些外形和尺寸推导得出;
b )真实疲劳荷载的强度、频率和施加方式都与推导等效疲劳荷载时的假设相同;
c )在推导等效疲劳荷载中假设的值m1, 、m2,、ND 和NL (见图6.1)和结构构造计算中一样。
注释 当 m2 = m1 且ΔσL = 0.时,假设一个单调连续斜率,可得到一些等效疲劳荷载。对于涉及
大量低幅循环的许多应用,这将导致一个非常保守的寿命期估算。
d )结构的动态响应足够低,以致受到质量差别、刚度差别和阻尼系数差别影响的响应作用对整体
的Miner累积没有什么影响。
( 2 )如果得到的一个等效疲劳荷载是为了用于铝合金结构,那么就应考虑以上(1)中所有的事
项。

2.4 疲劳荷载的分项系数

(1)当根据 2.3.1(2)和 2.3.2 的要求得到疲劳荷载 FEk 的值时,应对荷载使用分项系数来得到设

计荷载 FEd:

FEd = γ Ff FEk (2.2)

其中:

γ Ff 为疲劳荷载的分项系数。

注释1 国家附件对分项系数有相关规定。推荐值 γ Ff =1.0。

注释2 当疲劳荷载是在2.3.2(5)中指定的不同置信限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时候,荷载的分项系数
推荐值都收录在表2.1中。代替值则在国家附件中有详细说明。

  20
EN 1999‐1‐3:2007(E) 

表 2.1— 疲劳荷载谱中,周期数和强度的分项系数推荐值 γ Ff

kF
γ Ff

kF= 0 kF = 2
0 1.5 1.4
1 1.3 1.2
2 1.1 1.0

  21
EN 1999‐1‐3:2007(E) 

3 材料、构成部分和连接装置
(1)EN 1999-1-3 中规定的设计规则适用 EN 1999-1-1:05-2005 中列出的组件和结构的组成部分,但
以下除外:所有韧度的 EN AW-3005、EN AW-3103、 EN AW-5005、EN AW-8011A,和 T5 韧度的
EN AW-6060 低强度合金。
注释1 对于低强度合金和韧度,没有可靠的疲劳数据。对于这些合金和状态,国家附件
则可分别给出了疲劳数据。获取数据的试验应按附件C进行。
注释2 铸件可参考附件I。
(2)EN 1999-1-3 中涉及有空心和有开口的零件,包括这些产品组合成的结构构件。
(3)EN 1999-1-3 中涉及带有以下连接装置的结构和组件:
— 电弧焊(金属惰性气体和钨惰性气体);
— EN 1999-1-1 的表 3.4 中的钢螺栓。
注释 粘接可参考附件 E。
(4)对于受拉和受剪钢螺栓的疲劳强度设计和验算,可参考 EN 1993-1-9 中的表 8.1。

  22
EN 1999‐1‐3:2007(E) 

4 耐久性
(1)EN 1999-1-3中给出的疲劳强度数据应用于温度不超过100 °C的标准大气条件下。然而,在合
金EN AW-5083的情况下,EN 1999-1-3中的疲劳强度数据不适用于高于65 °C的温度,除非设置了有
效防护涂层。
(2)疲劳强度数据不能应用于所有的侵蚀性暴露条件。6.2和6.4中给出材料和暴露条件的指导。
注释 国家附件可根据当地的暴露条件提供耐久性的补充信息。
(3)对于胶合粘结,有必要考虑特殊的环境作用和条件。
注释 见附件E。

  23
EN 1999‐1‐3:2007(E) 

5 结构分析

5.1 整体分析

5.1.1 概述

(1)所选的分析方法应提供结构对指定疲劳作用的弹性应力响应的准确预测,因此,可确定应力
历史中应力的最大和最小峰值(见图 5.1)。
注释 用于 EN 1990-1-1DE 中静态评估的弹性模型(对于承载能力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能不
足以用于疲劳评估。

a) 等幅

b)变幅
1-应力的峰值;2- 应力的谷值; 3- 应力的周期; o- 应力拐点
σmax :最大应力;σmin:最小应力;σm:平均应力;Δσ:应力的范围;σa:应力振幅
图 5.1— 用于应力周期和应力历史的术语
(2)在应力历史设计中应包括动态效应,除非应用了一个已考虑这些效应的等效作用。
(3)如果弹性反应受到了阻尼度的影响,就应该通过试验来确定弹性反应。
注释 参考附件 C。
(4)在超静定结构中,应假设在结构构件之间不产生力的塑性重分布。
(5)在弹性分析时应考虑所有永久固结在铝结构上的其它材料的刚性效应。

  24
EN 1999‐1‐3:2007(E) 

(6)对于使用刚性或半刚性接缝的超静定结构和格构框架(如有限元模型),其整体分析模型应基
于材料弹性性能,除非变形数据是从原形结构或精确比例的实体结构上得到的。
注释 “有限元”是用于表示分析技术时用的术语,即当结构构件和连接是通过杆、梁、膜、
薄壳结构、实体或其它元件形式来进行布置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应力状态以便保持位移一致
性和静态(或动态)平衡。

5.1.2 梁单元的使用

(1)结合以下(2)到(7)中指出的限制,梁单元可应用于梁、框架或格构的整体分析。
(2)梁单元不应用于平坦加劲板结构或壳结构的疲劳分析,也不应用于铸件或锻件(除非是简单
的棱柱形式)。
(3)梁单元中的轴向、弯曲、剪切和扭转刚度特性应根据平截面假定下的线弹性理论进行计算。
但是应考虑由扭转引起的截面扭曲。
(4)当梁单元用于开口截面或空心截面构件因承受扭力而可能出现扭曲的结构中时,无意应具有
包括扭曲在内的至少 7 个自由度。或者,可使用壳构件来模拟横截面。
(5)对于邻近构件交点的梁单元,截面特性应考虑到因节点区的尺寸和附加组件(如:角撑板、
搭接板等)的存在而导致的刚度增加。
(6)当开口或空心构件在相交处的截面并非全部穿过节点(例:未加劲的管节点),对于模拟节点
区的梁单元的刚度特性,应使用壳单元或用弹簧连接单元来计算。弹簧对于每个自由度都应具有足
够的刚度,且其刚度应通过试验或通过节点处的壳单元模型确定。
(7)当梁单元用于模拟构件轴在节点处偏心,或构件上的作用和约束并非施加在构件轴上时,应
在这些位置使用刚性链杆单元以保持正确的静力平衡。如有必要,可使用类似与(6)中描述的弹
簧。

5.1.3 膜单元、壳单元和实体单元的使用

(1)膜单元只应使用于已知面外弯曲应力不能忽略的结构部件。
(2)壳单元可用于所有类型的结构,除了涉及三维应力场的浇注、锻造或机械加工的复杂形状构
件,这种情况下应使用实体单元。
(3)当在整体分析中使用膜或壳单元以考虑 5.2.2 中列出的总应力集中效应,则构件包括了初始位
置的该部分的网格划分尺寸应足够小,以完全计算此效应。
注释 参考附件 D。

5.2 应力类型

5.2.1 概述

(1)可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应力,即:
a)标称应力(参考 5.2.2)。如何得到标称应力,可参考 5.3.1;
b)修正标称应力(参考 5.2.3)。如何得到修正标称应力,可参考 5.3.2;
c)热点应力(参考 5.2.4 和 5.3.3)。

  25
EN 1999‐1‐3:2007(E) 

5.2.2 标称应力

(1)当下列条件适用时,应直接使用标称应力计算简单构件和节点中的初始位置(参考图 5.2):
a)通过构造分类表示涉及到初实位点的结构构造,或
b)构造分类是是通过试验制订的,其中的试验结果是用标称应力表示的;
注释 试验应符合附件 C。
c)初始位点附近没有 5.2.3 中列举的总几何效应。

5.2.3 修正标称应力

(1)当初始位置在一个或多个下列总几何应力集中效应附近时,应用修正标称应力替换标称应力
(参考图 5.2),且前提是 5.2.1(a)和(b)中的条件仍适用:
a)横截面外形发生突变处(如:切割处或凹角) ;
b)开口或空心截面之间,绕构件横截面的刚度在未加劲的成角度连接处发生变化时;
c)超出构造分类表允许的方向或排列的变化;
d)宽板中的剪力滞;
注释 参考 EN 1999-1-4-1 的 K.1。
e)空心结构构件发生扭曲;
f)长细平板(例如第 4 类截面)中的非线性面外弯曲效应,其中静应力近似于弹性临界应力,例如
腹板中的受拉区。
注释 参考附件 D。
(2)应通过系数Kgt考虑上述几何应力集中效应(参考图5.2)
,此系数被定义为理论上的应力集中,
主要适用于评估线弹性材料,该材料忽略了作为参考的已分类结构构造的  -N疲劳强度曲线中包
括的所有影响。

5.2.4 热点应力

(1)热点应力只适用于以下条件:
a)起始位点为几何复杂的连接中的焊趾,未明确定义其标称应力;
注释 因为热影响区对焊接铝组件的强度影响很大,从钢结构构造上获取的经验通常并不适用于
铝结构。
b)热点的构造分类是通过试验制定的,且根据相应的作用方式,其试验结果是用热点应力的术语
表示的。
c)壳体的弯曲应力在柔性连接中产生,按 5.1.2(6)考虑;
注释 参考附件 C、D 和 K。
d)为了得到热点应力,可参考 5.3.3 和 6.2.4。

  26
EN 1999‐1‐3:2007(E) 

a) 焊趾的局部应力集中
1- 裂缝的初始位点;2- 线性应力分布,未计算 z 处的焊趾应力系数

b) 较大开口的总应力集中
Δσ = 标称应力范围;ΔσKgt = 开口引起的在起始位点 X 处的修正标称应力范围
3- 非线性应力分布;4- 焊接;5- 较大开口

c)连接中的硬点(Hard Point)
Δσ = 标称应力范围;ΔσKgt = 几何应力集中效应引起的在起始位点 X 处的修正标称应力范围
图 5.2— 修正标称应力的示例

  27
EN 1999‐1‐3:2007(E) 

5.3 应力的获取

5.3.1 标称应力的获取

5.3.1.1 使用梁单元的结构模型

(1)应通过截面上的轴向、弯曲、剪切和扭转作用来计算初始位点处的轴向应力和剪应力,并使
用线弹性截面特性。
(2)横截面面积和截面模量应考虑到关于结构构造的详细要求。

5.3.1.2 使用膜单元、壳单元、实体单元的结构模型

(1)当轴向应力分布穿过构件截面时在两个轴上都是线性的,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初始位点的应
力。
(2)轴向应力分布穿过构件截面时在任一轴上是非线性的,就应求出截面上的应力以得到轴力和
弯矩。
注释 后者应使用适当的横截面面积和对应的截面模量以获取标称应力。

5.3.2 修正标称应力的获取

5.3.2.1 使用梁单元的结构模式

(1)根据起始位点的位置和应力场的类型,标称应力应乘以相应的弹性应力集中系数 Kgt。
(2)除非几何不连续已包含在了构造分类中,否则 Kgt 应考虑到所有的几何不连续。
(3)可用以下列中任一个方法来求出 Kgt:
a)应力集中系数的标准解法;
注释 参考 D.2。
b)环境几何下构建模采用壳单元并考虑(2),同时对边界使用标称应力;
c)在物理模型上测量弹性应变,其中包括总几何不连续,但特性已包含到构造分类中的因素除外
(参考(2))。

5.3.2.2 使用膜单元、壳单元或实体单元的结构模型

(1)如果修正标称应力是通过对起始位点区域中的整体分析而得到的,那么就应基于以下条件选
择修正标称应力:
a)应忽略在构造分类中已经包括的构造(例如分类结构构造和焊接型材)的局部应力集中,;
b)起始位点区中的网格应足够密以便能精确预测到位点周围的一般应力场,但不包括(a)中指出
的效应。

  28
EN 1999‐1‐3:2007(E) 

注释 参考 D.1。

5.3.3 热点应力的获取

(1)热点应力指的是主要垂直于焊趾线的主应力,除非标准解法适用,否则它一般是通过数值法
或经验法来进行计算。
注释 参考 D.1。
(2)在简单的情况下,如图 5.2(c)中显示的情况,热点应力可取作修正标称应力,根据 5.2.3 进
行计算。
(3)一般来说,对于标准应力集中系数不适用,并因此要求特殊分析的结构外形,焊趾处的疲劳
应力应忽略作为参考的分类结构构造引发的应力集中效应,即焊趾几何。

5.3.4 应力的获取

(1)主应力范围是作用在主平面上不超过45°的主应力的最大代数差。
(2)出于评估目的,应判断结构构造是垂直或平行于焊接轴线,如果主拉应力的方向与焊接轴线
的角度小于45°,那么就假设它是平行与焊接轴线。

5.4 特定起实位点的应力范围

5.4.1 主材料、焊接、机械固定连接

(1)从焊趾、焊帽、紧固件孔、磨损面等开始,通过主材料或焊接金属扩展的裂缝,应使用构件
在该点的标称主应力范围来计算。
(2)在Δσ-N强度数据中,针对合适的结构构造分类,考虑了焊接剖面、螺栓孔和铆钉孔的局部应
力集中效应。

5.4.2 角焊和部分熔透对接焊

(1)对于从焊根开始,通过焊喉扩展的裂缝,应根据焊喉的有效厚度,并采用焊接金属中的应力
向量和Δσ来进行估算(见图5.3)。
注释 强度的参考值为构造分类9.2表J.9中的数值。

Pw 和 Hw是单位长度的力
图5.3— 焊喉的应力
  29
EN 1999‐1‐3:2007(E) 

(2)在一个平面里进行搭接时,单位长度的应力应根据轴向力的平均面积和组焊面内弯矩的极截
面弹性模量来进行计算(参考图5.4)

注释 强度的参考值为构造分类9.2表J.9中的数值。

1- 角焊; 2- 搭接区 剪力F引起的 力矩M=Fe引起的


应力分布 应力分布
图 5.4— 搭接中的应力

5.5 粘接

(1)疲劳计算应包括穿过粘结平面的破坏表面。
注释 参考 附件 E。

5.6 铸件

应使用几何主应力。对于复杂形状,如果标准解法不可用,则可采用有限应力分析或应变测量。

5.7 应力谱

(1)为了获取应力谱,会使用到应力范围的循环计数法,设计方法收录在附件 A 中。

5.8 在标准疲劳荷载模型下等效应力范围的计算

5.8.1 概述

(1)可采用以下任一方法对 EN 1991 中标准疲劳荷载进行疲劳计算:


a)构造分类信息中所示的结构构造的标称应力范围;
b)当邻近初始位点的截面发生突变时,为修正标称应力范围,这不属于构造分类的相关信息;
c)在邻近焊趾处发生高应力梯度的情况下,为几何应力范围,。
注释 国家附件中会提供关于标称应力范围和修正标称应力范围的使用信息。

(2)在进行疲劳验算时,应力范围的设计值应为NC = 2 × 106次循环对应的应力范围 γ Ff Δσ E , 2 。

  30
EN 1999‐1‐3:2007(E) 

5.8.2 应力范围的设计值

(1)标称应力范围设计值 γ Ff Δσ E , 2 应按下式确定:

对于标称应力: γ Ff Δσ E , 2 = λ1 × λ 2 × Kλ i × Kλ n × Δσ( γ Ff Qk ) (5.1)

*
对于修正标称应力: γ Ff Δ σ E , 2 = K gt γ Ff Δσ E , 2 (5.2)

其中:

Δσ( γ Ff Qk ) 为疲劳荷载导致的应力范围,EN 1991 中有详细说明;

λi 为损伤等效系数,取决于 EN 1991 中的相应部分规定的设计谱;


Kgt 为应力集中系数,它考虑了与不包括在参考 ΔσC-N 曲线中的构造几何有关的局部应力
放大,同样可参考 5.3.2.1。
注释 如果没有合适的 λi 值可用,那么关于应力范围设计值的信息可收录在国家附件中。

  31
EN 1999‐1‐3:2007(E) 

6 疲劳承载力和构造分类

6.1 构造分类

6.1.1 概述

(1)疲劳承载力的验算是建立在一定数量标准构造分类的强度值的基础上的。一个构造分类可以
包含一个或多个频繁使用并分类的结构构造。而结构构造的分类是通过其参考疲劳承载力和对应于
线性Δσ-N曲线的主要部分反斜率的值来规定的,还需符合6.2中条款的规定。

6.1.2 影响结构构造的因数

(1)一个结构构造的疲劳强度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a)结构构造相关的波动应力的方向;
b)结构构造中初始裂缝的位置;
c)结构构造的几何布置和相关比例;
(2)疲劳强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a)产品形工;
b)材料(焊接材料除外);
c)施工方法;
d)质量水平(在焊接和铸件的情况下);
e)连接类型。

6.1.3 结构构造

(1)结构构造可被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组别:
a)素构件、焊接构件和螺栓连接;
b)粘结;
c)铸件。
注释 附件 J 中给出了一组构造分类和结构构件,疲劳承载力的 Δσ-N 关系根据受到周围温度影
响的组 a)构件取值,且不要求表面防护(参考表 6.2)。国家附件对另一组构造分类和结构构造以及
针对这类构件的一组可靠标准,同时考虑了 6.1.2 和 6.3 中规定的条款。推荐使用附件 J 中指定的一
组分类。
注释 1 国家附件可规定不包含在附件 J 中的结构构造。
注释 2 对于铸件的指导,可参考附件 I。
注释 3 对于粘结的指导,可参考附件 E。

  32
EN 1999‐1‐3:2007(E) 

6.2 疲劳承载力数据

6.2.1 分类结构构造

(1)Δσ-N 的一般形式如图 6.1 所示,以对数标尺绘制。疲劳承载力曲线以平均线减去 2 个经验数


据中的标准差得到。
(2)范围介于 105 到 5 × 106 循环之间的耐久性疲劳设计关系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m1
⎛ Δσ 1 ⎞
N i = 2 × 10 ⎜ c
6 ⎟ (6.1)
⎜ Δσ γ γ ⎟
⎝ i Ff Mf ⎠
其中:
Ni 应力范围 Δ σi 对应的破坏时预计循环次数;
Δσc 是 2 × 106 次循环的参考疲劳强度值,它取决于构造分类,标准值都收录在表 6.1 中;
Δσi 是结构构造中主应力的应力范围,对于所有周期都是常量;
m1 曲线 Δσ-N 的反斜率,它取决于构造分类;
γFf 是在荷载谱和响应分析中考虑到不确定性的分项系数;
γMf 在材料和施工中对于不确定性的分项系数。
注释 1 γFf 的值可参考 2.4。
注释 2 对于一个特殊的结构构造类型,分项系数 γMf 由国家附件规定。而对于安全寿命期的设
计和损伤容限设计,推荐使用数值 1.0。
注释 3 对于粘结的分项系数 γMf,可参考附件 E。
表 6.1— Δσc 的标准值(N/mm2)
140, 125, 112, 100, 90, 80, 71, 63, 56, 50, 45, 40, 36, 32, 28, 25, 23, 20, 18, 16, 14, 12

a 疲劳强度曲线 c 常幅的疲劳极限
b 参考疲劳强度 d 截止极限
图 6.1— 疲劳承载力曲线 logΔσ-logN

  33
EN 1999‐1‐3:2007(E) 

(3)在某些暴露条件下,NL 可参考 6.4。


(4)范围介于 5 × 106 到 108 次循环之间的耐久性疲劳设计关系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m2 m2
⎛ Δσ 1 ⎞ ⎛ 2 ⎞ m1
N i = 5 × 10 6 ⎜ c ⎟ ⎜ ⎟ (6.2)
⎜ Δσ γ γ ⎟ ⎝5⎠
⎝ i Ff Mf ⎠
(5)等幅下的疲劳极限ΔσD按5 × 106 次循环取值(对于素材料假设为2×106 次),小于此数值
的等幅循环被认为不会引发损伤。然而,当裂缝产生后,即使偶尔会出现高于此水平的周期,还是
会导致裂缝扩展,所以较低振幅的循环也会招致损伤。因此,介于5 × 106到108次循环的基本Δσ-N
曲线的反对数斜率应改为m2,其中m2 = m1 + 2。
注释 对于某些谱,使用反斜率常数m2 = m1 + 2可能会偏保守。
(6)低于截止极限ΔσL的应力周期,假设为108 周,被视为不会招致损伤。
(7)如果应力范围小于105 次,则根据图6.1得出的承载力值可能对于某些结构构造不必保守。
注释 附件F提供了范围低于105 周的疲劳设计的指导。国家附件则提供附加条款。
(8)如果范围介于103 和 105之间,应确保设计应力范围不会产生超出结构构造的其它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设计承载力的最大拉应力(参考EN 1999-1-1)。
(9)为了定义结构构造分类的有限范围和确保能通过用恒定几何间隔增加或减小的构造分类,在
表6.1中给出了Δσc的标准范围。结构构造的类别1中的增加(或减小)意味着选择下一个更大(或更
小)的Δσc值,同时保持m1 和m2不变。以上所述不适用于粘结。
(10)除有特殊指示外,结构构造分类适用于所有的平均应力值。
注释 对于较高的抗压疲劳强度值,或较低的抗拉强度值,其指导可参考附件G。
(11)对于Δσ1 和 Δσ2(参考图6.2)互为反号的受到弯曲应力的平板构件,若 t ≤ 15 mm,可根据
表6.1通过一种或两种构造分类来增加某些构造类型的代表疲劳应力值。
注释 国家附件会提供详细类型、厚度范围以及分类数量(允许增加)。建议增加的分类不应超
过2。

图 6.2— 受到弯曲应力的平板构件

6.2.2 未分类构造

(1)应通过参考出版数据(如果有)来评估未完全包括在给定构造分类中的构造。或者可进行疲
劳验收试验。
注释 可参考附件 C 来进行疲劳试验。

6.2.3 粘结

(1 粘结的疲劳强度应建立在具体应用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并考虑相应的暴露条件。
注释 粘结设计可参考附件 E。

  34
EN 1999‐1‐3:2007(E) 

6.2.4 热点强度参考值的确定

(1)热点应力值的计算取决于使用到的热点设计方法,热点强度参考设计值和使用到的设计方法
有关。
注释 附件 K 包含了热点参考构造方法。该附件可与附件 J 一起使用以确定热点强度参考值。

6.3 平均应力的效应

6.3.1 概述

(1)在构造分类表中给出的疲劳强度数据涉及到较高平均拉应力条件。当平均应力为压应力或较
低的拉应力时,在特定条件下可提高疲劳寿命。
注释: 进一步指导可参考附件G。

6.3.2 素材料和机械固定连接

(1)假设将残余拉应力和因不匹配而产生的应力作用添加到使用的应力中,那么就可应用疲劳的
加强系数。
注释 可参考附件 G。

6.3.3 焊接

(1)无需考虑焊接中的平均应力,除了在以下情况下:
a)如果试验代表了在连接类型中真实的最终状态应力(包括残余应力和不匹配应力),且显示了疲
劳承载力一致增加及平均应力的减小;
b)当使用已被证明会产生残余压应力的改进技术时,且施加应力的大小不会使得残余压应力将通
过使用中的屈服而减少。
注释 参考附件 G。

6.3.4 粘结

(1)若没有试验验证,则无需考虑任何平均应力影响。

6.3.5 低耐久性范围

(1)在某些结构构造中,对于N < 105 次循环的负R比,可使用较高的疲劳强度。


注释 可参考附件G。

  35
EN 1999‐1‐3:2007(E) 

6.3.6 R-比计算的循环计数

(1)为得到一个谱中单个周期内的应力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可使用水库计数法,见附件 A
中图 A.2。

6.4 暴露条件的影响

(1)对于合金和暴露条件的某些组合,应降低对于结构构造提供的构造分类编号。在此欧洲标准
中给出的疲劳强度不应用于高于 65 °C 的大气环境下或是高于 30 °C 的海洋环境下,除非进行了有
效的防腐蚀保护。
注释 针对附件G中所给的构造分类,表 6.2 给出了构造分类的数量,且应根据暴露条件和合金
而减少。
表 6.2— 根据暴露条件和合金的不同数量会随之减少 Δσc

材料 暴露条件

保护率
工业城市 海上 海中
合金系列
基本组成 (见 EN 乡村
1) 海水
1999-1-1) 中度 严重 非工业 中度 严重 2) 淡水 2)

3xxx AlMn A 0 0 (P) 1) 0 0 0 0 0


1)
5xxx AlMg A 0 0 (P) 0 0 0 0 0
1)
5xxx AlMgMn A 0 0 (P) 0 0 0 0 1
1)
6xxx AlMgSi B 0 0 (P) 0 0 1 0 2
1)
7xxx AlZnMg C 0 0 (P) 0 0 2 1 3
1)
(P) 关键取决于暴露条件。可能需要定期维护,以避免局部暴露的风险,该风险尤其对
裂缝初始不利。
2)
N D 的值应从 5 x 10 6 增加到 10 7 周。

注释 对于 25 N/mm2 的构造分类,无需降低级别。

6.5 改进技术

(1)可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某些焊接结构构造的疲劳强度。
注释 应用改进技术一般需投入大量的财力,而且在质量控制方面也会出现一些困难。改进技术
的应用不能出于常规设计目的,除非疲劳对整个结构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
该寻求专家的意见。它更多只是用来克服现存设计的不足。可参考附件 H。

  36
EN 1999‐1‐3:2007(E) 

附件 A
(标准)
疲劳抗力设计基础

A.1 概述

A.1.1 疲劳对设计的影响

(1)P 那些频繁遭受波动服务荷载的结构容易产生疲劳破坏,应核查其极限状态。
(2)EN 1999-1-1 中提供的最终极限状态和使用极限状态的标准不能作为疲劳破坏的风险测定标
准,参考(A.1.3)。
(3)应该从结构设计的概念阶段就确定疲劳以多大程度的控制结构设计。应得到一个较准确的安
全预测以防止疲劳破坏。
a)应准确预测整个设计寿命期内的操作荷载顺序;
b)必须准确评估受到预期荷载的结构上的弹性反应;
c)执行构造分类设计,规定生产方法和对应的质量管理级别。这些问题对疲劳强度会产生重大影
响,对于其它极限状态,在设计结构时,需要更精确的检测。关于执行要求的相关信息,可以参考
EN 1090-3。

A.1.2 破坏机制

(1)通常情况下,疲劳破坏是由于结构中的一点受到较强的应力而产生的(因为发生了一个突然
的几何变化、残余的拉应力或裂缝状的强烈不连续性)。在周期性应力荷载的作用下,疲劳裂缝会
逐步扩张。而在恒定荷载的作用下,裂缝通常会保持稳定。破坏则是在残余横截面无法承受最大外
加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
(2)假设裂缝扩张的方向与最大主应力范围的方向近似垂直。扩张速度就会以指数方式增加。因
此,在第一阶段,裂缝的扩张通常会比较慢,而在其寿命的大部分时间中,疲劳裂缝则不会很显眼。
在使用过程中这就会引发探测的问题。

A.1.3 疲劳裂缝发生的可能位置

(1)下面疲劳裂纹的起始位置与指定的构造详图中应考虑到:
a) 熔焊趾和熔焊根;
b) 加工角;
c) 打孔和钻孔;
d) 剪切边缘和锯边;
  37
EN 1999‐1‐3:2007(E) 

e) 高压接触面(磨耗);
f) 紧固件线脚根部;
(2)在一些未详细说明的地方也同样可以产生疲劳裂缝,实际中也会产生。这时要考虑到以下特
征:
a)材料中断或焊接瑕疵;
b)机械损坏引起的槽口或划痕;
c)侵坑。

A.1.4 疲劳敏感条件

(1)为评估疲劳敏感的可能性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a)静态荷载和动态荷载之间的高比率:可移动结构或起重结构,如陆地或是海洋运输工具、起重
机等,这些就比固定结构更容易产生疲劳问题,除非后者主要是承受的是移动荷载,比如说桥;
b)荷载的频繁施加:会导致整个寿命期中的周期数偏高。细长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固有频率低,尤
其容易发生共振,即使在静态设计应力低时,动态应力也会扩大。结构受到主要是流体荷载,例如
风载,支撑机械结构,就应仔细检查共振效应;
c)焊接的使用:一些常用的焊接部分的疲劳强度较低。这不仅适用于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而且
适用于到一个加载结构构件的任何连接,不论是否造成连接都被认为是结构性的;
d)接缝部件的复杂性:频繁使用复合接缝会导致高应力集中,它是由于荷载转移路径的局部刚度
变化所引起的。而这些往往对于连接的最终静态性能可能影响不大,但它们会对疲劳强度有严重影
响。如果疲劳占主导位置,结构构件的横截面形状应选择平滑和简单的连接设计,所以可以计算应
力并制定适当的检验标准和制造标准;
e)在某些热暴露和化学暴露的条件下,如果金属表面未受到防护,疲劳强度就会减小。

A.2 安全寿命期的设计

A.2.1 安全寿命期的先决条件

(1)对于荷载频率和顺序,预期的使用历史必须是可用的。此外,对于应力史,在所有潜在的起
始位置上的应力反应也是可用的。
(2)对于疲劳曲线,在所有潜在的起始位置上的疲劳强度特征是可用的。
(3)如果疲劳的潜在位置上有较高的应力振动或严重的应力集中,那么就需对这些位置进行核查。
(4)在制造组件过程中所用到的质量标准,包括潜在的初始位置,和用到的构造详图是可以并存
的。
(5)基本程序如下(参考图 A.1):
a)在结构的设计寿命期内估算操作荷载顺序的上界(参考 2.3);
b)评估所观察的潜在起始位置处的应力史(参考 A.2.3 应力频谱的获取);
c)使用公称应力时,在所有未归入到构造详图分类中的几何应力集中区域中,修改应力史,同时
应用到对应的应力集中系数(参考 5.3.2 修正公称应力的获取);
d)使用一个循环计数技术,在不同的周期范围 Δ σi 中的一个等效周期数目处减小应力史(参考 A.2.3
应力频谱的获取);
e)以范围 Δ σi 逐步递减的方式来排列周期,从而得到应力范围频谱,其中 i=1、2、3 等,是针对频

  38
EN 1999‐1‐3:2007(E) 

谱中的第一、第二、第三频带(参考 A2.3 应力频谱的获取) ;


f)根据一套构造分类数据来给构造详图分类。对于对应的构造分类和各自的度量关系 Δσ−N,为设
计应力范围(Δ σi)求出容许耐久力(Ni);
g) 使用 Miner 累积,设计所有周期内的中损坏 DL,其中

ni
DL = ∑ (A.1)
Ni
h) 设计安全寿命期 TS,即

TL
TS = (A.2)
DL
其中设计寿命期TL和TS的单位一致;
i) 如果TS小于TL,可以采取以下任一或多个措施:
‐ 重新设计结构或构件以减小应力水平;
‐ 用一个较高的分类来代替构造详图;
‐ 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损伤容许设计法(参考A.3)。

A.2.2 循环计数

(1)循环计数是一个程序,它取代了复杂的应力史,而对于应力范围Δ σ、周期数n,如有必要,
还有R比率,他都采用了较方便的周期谱。
(2)对于短期的应力史,即简单的作用重复了一定次数,那么就建议采用水库法。它易于观察且
使用简单(参考图A.2)
。如果应力史较长,如在实际结构中需测量变形时得到的应力史(参考附件
C),那么建议使用水滴法。这两种方法都适合用电脑进行分析。

A.2.3 应力频谱的获取

(1)以应力范围 Δ σi 逐步递减的方式来排列周期,从而得到应力范围频谱。为了便于设计,可以
将复杂的频谱简化成一定数量的较小频带。有一个保守的方法就是将频带归成较大的组,其中的总
周期数相同,但是周期范围等于组中的最高频带数。更准确的说,一个组中的所有频带的加权平均
值可以通过使用乘方 m 来进行计算,其中 m 是最可能使用到的反向倾斜度曲线 Δσ-N(参考图 A.3)

使用算术平均值将永远不会保守。

  39
EN 1999‐1‐3:2007(E) 

a)系统、构造线图X-X和荷载

b)典型的荷载周期(设计中重复 n 次)。T =时间

c)应用于构造详图 X-X 的应力史

d)循环计数,水库法

e)应力范围频谱

f)Ni 为应力范围水平 Δ σi 上断裂的周期


logΔσ – logN 是构造详图 X-X 的设计线

  40
EN 1999‐1‐3:2007(E) 

g)累积损伤(Palmgren-Miner-法则)
图A.1— 疲劳核查的程序

第一阶段. 求出荷载事件的应力史。识别峰值 B。

第二阶段. 将位于峰值 B 左边的应力史向右边


移动。

第三阶段. 用“水”填满“水库”。
最高的高度就是主周期。

第四阶段. 将最高高度的水慢慢排空。找到一个新的
最高高度。这就是第二大的周期。

第五阶段如下. 重复操作直至所有的“水”都排空。
这些周期的累加值就是以上历史的应力频谱。

图 A.2— 水库法进行循环计数
EN 1999-1-3:2007 (F) 40

  41
EN 1999‐1‐3:2007(E) 

1 原频带 6 已记录的频谱
2 简化频带 7 设计简化频谱
3 峰值(保守) Δσ 应力范围
4 加权平均值(较精确) N 合并频率(任意周期数)
5 算术平均值(非保守)

图 A.3— 简化应力范围频谱

A.3 损伤容限设计

A.3.1 损伤容限设计的前提条件

(1)只有当运用条件清晰明了后才能使用损伤容限设计。
注释 国家附件可以指出损伤容限设计的使用条件。推荐使用所提供的从条件 a)到条件 d)。
a) 疲劳裂缝的初始位置是位于或邻近一个在使用过程中易于到达的表面。只有以下情况是例外,即提供了安全荷
载转移的交替路径,而且构造详图的设计是为了确保裂缝不再继续扩张而超越了荷载转移的第一路径。
b)应采用 A.2.2 中制定的程序来确定检测频率和裂缝在有必要进行矫正之前求出所能接收的裂缝的最大尺寸。
c)在裂缝达到其临界断裂尺寸前,应利用有效的审查方法来探测裂缝并测量其面积。
d)对于每个裂缝所在位置,维修手册中会明确表达 1.7.3 中所列举的信息。

A.3.2 损伤容限设计的检测方法的确定

(1)只要潜在初始位置的安全寿命期 TS 小于设计寿命期 TL,那么就应计算检测间隔 Ti。


(2)维修手册推荐在安全寿命期到期前对每个潜在初始位置进行第一阶段的检测。
(3)维修手册推荐以检测间隔 Ti 为标准进行规律性检测,即

Ti ≤ 0.5T f (A.3)

Tf 为一个裂缝的计算时间,从被检查的位置开始,从可测表面的长度 ld 直至裂缝的临界长度 lf(参


考图 A.4)。
注释 假定接触表面裂纹长度的最低限度的应该考虑到可达性、位置、可能的表面条件和审查方法。如果专项试

  42
EN 1999‐1‐3:2007(E) 

验证明可探测到最短长度的可能性不能大于 90%,ld 的值就不能小于表 A.1 中的推荐值,即裂缝的总长度可以达到


审查条件时。
(4)如果其它任一永久结构零件或是非结构零件上的裂缝阻碍了其完全使用,应用表 A.1 中指定
的相应值来添加隐蔽裂缝的长度以获得 ld 的值,从而便于设计的需要。
(5)当用到了重型建筑厚度,且初始位置位于较难到达的表面上(如:管状构件中单边对接焊缝
的根部),应合理地制定检测方法,在裂缝到达易到达表面时,在超声波试验的基础上探测和测定
裂缝。不能在未做试验和预先评估的情况下运用此类方法。

a 裂缝的临界长度 i 检测编号
b 假定的最小可测长度 Ti 检测间隔
c 实际扩张曲线 Ts 直至可测长度的期限
d 最快速的扩张曲线, Tf 从可测裂缝长度至临界裂缝长度的扩张期限
其上限可参考附件 B
图 A.4— 损伤容限设计的检测方法

表 A.1— 可测表面裂缝长度的推荐安全值 ld,单位 mm


裂缝位置
检测方法 平滑性低的 粗糙表面, 锐角转角, 焊
表面 焊帽 趾
视觉上用放大法 20 30 50
液体穿透试验 5 10 15
注释 以上数值假设一个邻近口,光线好且移走了表面的覆盖层。
(6)lf 为净截面上的值,需从厚度来考虑裂缝剖面的可能形状,能在平衡荷载的作用下承受最大的
静态拉力,根据 EN 1999-1-1 进行计算,无不稳定的裂缝扩张。
(7)可通过试验或设计来估算 Tf ,同时假定平衡荷载(参考 2.4),方法如下:
a)设计方法是建立在断裂力学原则的基础上的(参考附件 B)。采用裂缝扩张上限的度量关系,
规定平均值要大于两个标准公差。另外,裂缝扩张的详细数据可通过标准槽口试样获得,即
采用和裂缝扩张路径中相同的材料。因此,在此情况下,可利用疲劳试验系数 F 来平衡裂缝
扩张的速度(参考表 C.1);
b)在裂缝的扩大是由于结构或构件试验时模拟正确的材料、几何和制造方法而造成的地方,应
将相关的外加力施加作用在试验样本上(参考附件 C);
c)可利用疲劳试验系数 F 来平衡记录于裂缝长度 ld 和 lf 之间的裂缝扩张的速度(参考表 C.1)

  43
EN 1999‐1‐3:2007(E) 

(8)维修手册上会详细说明在定期维修检测过程中在出现疲劳裂缝的可能性中所采取的措施,如
下:
a)如果测量到裂缝长度小于 ld ,就无需采取任何措施;
b)如果测量到裂缝长度大于或等于 ld ,就应该对组件进行评估,其目的是确定在多长时间内结构
能在未进行矫正或替换的情况下而安全运转。若想保证连续运行,就应考虑在位置处增加检测频率;
c)如果测量到裂缝长度大于 lf,应立即停止使用该结构。

  44
EN 1999‐1‐3:2007(E) 

附件 B
(信息性)
断裂力学引发的裂缝扩张的评估指导

B.1 运用范围

(1)此附件的目的是对断裂力学的使用提供相关信息,并从突发的平面中断来评估疲劳裂缝的扩
张。与评估有关的主要用法:
— 已知瑕疵(包括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疲劳裂缝)

— 假定的瑕疵(包括原连接和非破坏性试验(CND)的检测极限);
— 瑕疵容限(包括对特殊使用要求的制造瑕疵用法的评估指导);
(2)此方法涉及到垂直于主拉应力方向的疲劳裂缝的扩张(方式 1)。

B.2 原则

B.2.1 瑕疵尺寸

(1)假定疲劳扩张是从一个已存在的平面瑕疵开始,急剧裂缝前缘的方向与此点上的主拉应力范
围 Δσ 垂直。
(2)根据瑕疵是突然出现于表面或是在材料中心这两种情况,图 B.1 中对已存在的瑕疵尺寸都有
相关显示。

1 自由面
2 瑕疵
a)突然出现的瑕疵

  45
EN 1999‐1‐3:2007(E) 

b)材料中心的瑕疵
图 B.1 — 已存在的平面瑕疵

B.2.2 裂缝扩张的度量关系

(1)在周期性应力范围 Δσ 的作用下,裂缝前缘将穿入材料中,符合裂缝扩张定律。在方向'a'上,
扩张速度可通过以下等式获得:
da
= A ( Δσ a 0.5 y )
m
(B.1)
dN
其中:
A 为材料上疲劳裂缝扩张速度(FCGR)常量;
m 裂缝扩张速度的指数;
y 为裂缝几何系数,它取决于裂缝的形状和方向,同时也取决于表面边缘的尺寸。
注释 恒定强度系数 ΔK 的单位是 Nmm-2 m0,5 [MPa m0,5],裂缝扩张速度 da/dN 的单位为[m/cycle]。B.3 中提供的
数据只有在以上单位的限定下才有效。
(2)此度量关系可以以下形式重新编写
da
= AΔK m (B.2)
dN
其中 ΔK 为应力强度范围,它等于 Δσ a0,5 y。
(3)在使用到应力范围 Δσ 的 N 周以后,裂缝的尺寸就会从 a1 扩张到 a2,可依照以下方程:
a2
da
N= ∫ AΔK
a1
m
(B.3)

(4)通常情况下,A、ΔK 和 m 都取决于 a。

B.3 裂缝扩张中 A 和 m 的数据

(1)A 和 m 可通过裂缝扩张测量而获得,即在 LT、TL 或 ST 方向上做标准槽口试样(如:参考图


B.2),同时采用标准试验方法。在进行试样设计时,可用于解答其中一个较准确的应力强度系数(K)
(即裂缝尺寸'a'和作用力之间的度量关系)。
注释 关于标准试验方法的补充信息建议参考参考数目中的 B.1。

  46
EN 1999‐1‐3:2007(E) 

1 孔的直径 3 增量
2 开口进口处的位移 4 预期的疲劳裂缝
推荐厚度 w/20 ≤ b ≤ w/4
图 B.2 — 典型的裂缝扩张试样(参考 B.3 中的示例)
(2)试验主要是通过周期性作用力试样来进行,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恒定的外加应力强度比率(R =
Kmin/Kmax),试验条件是 R 为常量或 Kmax 为常量且准确测量了槽口处的裂缝扩张。
注释 关于试验条件的补充信息建议参考参考数目中的 B.2。
(3)如果获得裂缝长度的离散值,一条平滑曲线更适合这些数据,同时使用到试验标准中详细指
出的方法。裂缝扩张速度 da/dN,对于给出的裂缝长度,可以通过 a 值处曲线梯度来进行计算。
(4)数值符合应力强度系数范围 ΔK,可采用试样试验中 K 的相应解答方法,并结合作用力范围而
获取。根据 ΔK 得到的 da/dN 的结果要通过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需用到对数比。
(5)对于一般用途,裂纹扩张曲线可能需要不同的 R 值。图 B.3 中显示了 EN AW-6005A T6 压制
铝合金根据 ΔK 得到的整套典型 da/dN 曲线,。在图 B.3(a)中,试验条件是一个应力强度常量比率
Kmin/Kmax,在图 B.3(b)中,试验结果中的常量 Kmax = 10 Nmm-2m0,5,并结合图 B.3(a)中的保守
分曲线。R 常量和 K 常量的结果组成的数据组是保守技术的近似值,它可以在较大的残余拉应力的
情况下或在短暂的疲劳裂缝评估的情况下用于对疲劳寿命期进行预测。
(6)图B.4(a)中,对于锻焊铝合金的R常量-FCGR曲线,其中标出了R = 0,1的位置,在图B.4(b)
中,加入了R 常量= 0,8的相关数据。图B.5显示了三个金属型浇铸合金在R = 0,1 和 R = 0,8时的整
个R 常量FCGR曲线。图B.6中表示的是锻焊铝合金的R常量和K常量R =0,1和R = 0,8时的试验组合数
据。表B.4到B.6中上限FCGR薄壳的m 和A的数值都各自收录在表B.2到B.4中。
注释 关于ΔK的其它da/dN数据,可参考参考数目中的B.3和B.4。
(7)在腐蚀性的暴露条件下可规定m 和A的数值。在潮湿环境下的到的试验数据将适用于大部分的
正常大气条件下。

B.4 几何函数 y

(1)几何函数 y 取决于裂缝几何(形状和尺寸) 、周围材料的表面边界尺寸,还有裂缝扩张路径区


域中的应力分布。
(2)此信息可通过对构造部件进行有限元进行分析而获得,同时利用到裂缝尖端单元。对于不同
的裂缝长度,其应力强度可利用积分程序 J 进行计算。另外,它可通过位移或裂缝尖端周围的应力
范围,也可通过总的弹性变形能量来进行计算。
(3)为一般使用到的几何所公布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代替 y 值的原始资料。而标准数据中经常提供 Y
值,且 Y = yπ-0.5。图 B.7(a)中显示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在一个非接头平板产品中产生裂缝。
如果裂缝位于焊趾的钢板表面上,针对局部应力集中效应进行的补充调整可通过在使用放大系数
MK 实现(参考图 B.7(b) )。
注释 关于所公布y的解决方案的补充信息,可参考参考数目中的B.1和B.5。
(4)针对非接头平板产品的Y产品,针对焊趾的MK产品,当裂缝是从材料厚度开始扩张的时候,
会提供y的变量(参考图B.7(c))。

B.5 裂缝扩张的整合

(1)在一般情况下,可变振幅的应力史应获得一个应力频谱(参考2.2.1)。在实践中,完整的频
谱应适用于至少10个相同的序列和相同的应力范围与R比率,但是为十分之一的周期数。在每个序
  47
EN 1999‐1‐3:2007(E) 

列中,应首先用到最高应力范围的部分(参考图A.3)。针对常幅应力周期中的每个部分,裂缝的
扩张增量可利用裂缝扩张的多边形以及相应的R-比率来进行计算。
(2)在焊接区内,除非是明确了解残余应力的示意图,那么使用高比率的R(R=0,8),要么使用
常量Kmax的裂缝扩张曲线。
(3)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裂缝长度'a',直至其达到了要求的裂缝最大尺寸a2和计算数。

B.6 最大裂缝尺寸 a2 的估算

(1)通常情况下,在最大拉应力的作用下,在净截面的可伸展裂缝的基础上,结合对应的局部系
数,就可以求出它了。

a) R = Kmin/Kmax =常量

b) Kmax = 10 Mnn-2 m0,5


图 B.3— EN AW-6005A T6 LT 铝合金疲劳接缝扩张的典型曲线

  48
EN 1999‐1‐3:2007(E) 

表 B.1(a)— EN AW-6005A T6 LT 合金疲劳裂缝扩张速度数据,R = Kmin/Kmax=常量

应力强度
比率 比率 应力强度 AK
AK m A m A
R [Nmm-2m0,5]
[Nmm-2m0,5] R
0,10 3,30 15,00 1,65789E-19 0,500 2,00 16,29 1,24322E-16
0
4,50 7,52 1,29310E-14 2,72 3,85 3,17444E-11
8,00 2,96 1,67380E-10 4,20 4,87 7,41477E-12
32,4 12,0 4,10031E-24 6,50 2,81 3,50674E-10
41,61 12,0 4,10031E-24 21,00 12,23 1,21158E-22
60,00 12,0 4,10031E-24 29,17 12,23 1,21158E-22
42,50 12,23 1,21158E-22
0,20 2,90 18,53 2,67965E-20 0,650 1,50 16,93 1,04285E-14
0
3,80 5,87 5,94979E-13 1,95 4,43 4,41861E-11
7,50 2,93 2,22754E-10 2,20 2,39 2,20681E-10
29,60 12,43 2,25338E-24 3,55 4,77 1,06838E-11
37,98 12,43 2,25338E-24 6,00 3,05 2,32639E-10
55,00 12,43 2,25338E-24 15,00 12,00 6,08450E-21
22,18 12,00 6,08450E-21
0,30 2,60 18,67 1,77471E-19 0,800 1,00 13,03 9,99999E-12
0
3,40 5,24 2,47080E-12 1,28 4,99 7,28970E-11
7,35 2,82 3,06087E-10 1,55 2,50 2,16851E-11
26,00 12,40 8,41151E-24 3,50 6,03 2,61124E-12
34,49 12,40 8,41151E-24 4,60 3,12 2,22506E-10
50,00 12,40 8,41151E-24 9,20 15,93 9,83032E-23
13,48 15,93 9,83032E-23

  49
EN 1999‐1‐3:2007(E) 

表 B.1(b) — EN AW-6005A-T6 LT 疲劳裂缝扩张速度的数据,


Kmax = 10 Nmm-2m0,5 = constante

比率 应力强度 AK 比率 应力强度 AK
m A m A
[Nmm-2m0,5] [Nmm-2m0,5]
R R
0,100 0,85 11,09 6,06810E-11 0,500 0,85 11,09 6,06910E-11
1,16 3,74 1,80712E-10 1,16 3,74 1,80712E-10
1,60 2,69 2,96984E-10 1,60 2,70 2,95817E-10
8,00 2,96 1,67380E-10 5,55 5,09 4,92250E-12
32,40 12, 0 4,10322E-24 6,50 2,81 3,50674E-10
41,61 12, 0 4,10322E-24 21,00 12,20 12,20 1,20951E-22
29,17 1,20951E-22
0,300 0,85 11,09 6,06910E-11 0,650 0,85 11,09 6,06910E-11
1,16 3,74 1,80712E-10 1,16 3,74 1,80712E-10
1,60 2,71 2,93585E-10 1,60 2,69 2,96037E-10
6,70 5,52 1,41317E-12 4,95 4,76 1,08127E-11
7,35 2,82 3,06087E-10 6,00 3,05 2,32639E-10
26,00 12,40 8,42100E-24 15,00 12,04 6,08100E-21
34,49 12,40 8,42100E-24 22,18 12,04 6,08100E-21
0,800 0,85 1,16 11,09 3,74 6,06910E-11
1,60 4,15 2,72 6,01 1,80712E-10
4,60 9,20 3,12 2,92718E-10
13,48 15,93 15,93 2,68983E-10
2,22506E-10
9,81913E-23
9,81913E-23

  50
EN 1999‐1‐3:2007(E) 

a) R = 0,1

b) R = 0,8
图 B.4— 多种锻焊的疲劳裂缝扩张速度的典型曲线

注释 对于建筑和土木工程构造物,不建议使用 2024 TL Ro 和 7075 LT Ro 合金。这里也列举出来便于比较。

  51
EN 1999‐1‐3:2007(E) 

a) R = 0,1

b) R = 0,8
图 B.5— 多种铸造合金的疲劳裂缝扩张的典型曲线

注释 对于建筑和土木工程构造物,不建议使用 AC-21100 和 AC-211000 合金。这里也列举出来便于比较。

  52
EN 1999‐1‐3:2007(E) 

a) R = 0,1 ; Kmax = 10 Nmm-2m0,5

b) R = 0,8 ; Kmax = 10 Nmm-2m0,5


图 B.6— 多种锻焊合金的疲劳裂缝扩张的典型曲线

  53
EN 1999‐1‐3:2007(E) 

表 B.2— 锻焊合金疲劳裂缝扩张速度的数据,
R = Kmin/Kmax= 常量

应力轻度 AK
比率 R m A
[Nmm-2m0,5]
a) 0,100 1,68 34,8 1,47182E-19
1,89 4,23 4,06474E-11
2,96 1,94 4,88644E-10
4,75 6,69 2,95135E-13
6,70 2,80 4,82538E-10
19,51 5,96 4,12350E-14
28,70 8,74 3,57541E-18
34,50 8,74 3,57541E-18
b) 0,800 0,87 10,43 4,27579E-11
1,24 3,33 1,95935E-10
2,27 2,98 2,60324E-10
3,40 4,69 3,24644E-11
6,44 10,8 3,73040E-16
11,45 10,8 3,73040E-16

注释 这些是上限包络数值,是通过图 B.4(a)和(b)中显示的曲线而获得的。

表 B.3— 铸造合金疲劳裂缝扩张速度的数据
应力强度 AK
比率 R m A
[Nmm-2m0,5]
a) 0,100 3,28 35,46 5,10219E-30
3,45 11,01 7,18429E-17
4,60 4,37 1,82159E-12
12,18 5,78 5,37156E-14
23,07 19,12 3,47503E-32
27,30 19,12 3,47503E-32
b) 0,800 1,42 21,24 6,08486E-15
1,76 3,55 1,34235E-10
5,82 18,1 1,05480E-21
8,70 18,1 1,05480E-21

注释 这些是上限包络数值,是通过图 B.5(a)和(b)中显示的曲线而获得的。

  54
EN 1999‐1‐3:2007(E) 

表B.4— 锻焊合金疲劳裂缝扩张速度的数据,
Kmax = 10 Nmm-2m0,5 = 常量
应力强度 AK
比率 R m A
[Nmm-2m0,5]
0,100 0,76 9,13 1,21148E-10
1,26 2,77 5,26618E-10
19,50 5,95 4,18975E-14
28,71 8,79 3,07173E-18
34,48 8,79 3,07173E-18
0,800 0,76 9,27 1,27475E-10
1,22 2,84 4,56026E-10
4,37 5,28 1,24266E-11
6,76 11,02 2,12818E-16
11,45 11,02 2,12818E-16

注释 这些是上限包络数值,是通过图 B.6(a)和(b)中显示的曲线而获得的。

  55
EN 1999‐1‐3:2007(E) 

a) Y 值是适用于平板 a/b = 裂缝深度比

b) Mk 值适用于焊趾应力集中

c)Y 值适用于焊接接头
图 B.7— Y 和 Mk 的典型标准几何方案的运用

  56
EN 1999‐1‐3:2007(E) 

附件 C
(信息性)
疲劳强度设计试验

C.1 概述

(1)如果数据量已足以通过符合 2.2.1 或 2.2.2 中设计来完成对一个结构的全面核查,就可以用一


个专门的试验程序来提供补充证明。在这种疲劳情况下,可以凭以下任一或多个理由来要求试验数
据:
a)对于一个或多个荷载,不能使用外加荷载历史或频谱,且位于结构计算实际方法的有效范围外
(参考 2.3.1 和 2.3.2)。尤其可运用于受到水利或空气动力荷载的移动结构,会产生动态谐振效应;
b)由于结构几何过于复杂,以致在结构构件或局部应力场内不能通过计算的方法来获得这些力(参
考 5.2 和 5.4)

c)材料、详细尺寸、结构构件的制造方法或连接,这些都不同于构造详图分类表中的数据。
d)在通过设计损伤容限进行核查时需要疲劳扩张数据。
(2)试验可以在完整的模型上进行,或是在和此建筑结构相等的结构或其组件上进行。此类信息
或通过试验获得,试验中要考虑到荷载、材料、构造详图和试验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等级,或是其组
件要体现出建筑结构。
(3)当使用控制程序时,如果应用以及获得试验数据,试验数据才能代替标准数据。

C.2 作用荷载数据的获取

C.2.1 受到机械作用的固定结构

(1)这里包括如桥、起重机行车大梁和机械支架等结构。这些受到来源相同的荷载的现存相似结
构,它们都可以用于获得振幅、定向和外加荷载的频率。
(2)应变传感器、偏离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都固定在选定的组件上,在已知外加荷载的作用下
使其规格化,它们可以在结构的一个较典型的操作阶段期间记录下力的类型,还可使用模拟或数字
数据采集设备。组件应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选择,即主要负荷组件可单独导出,使用从校准荷载得
到的影响系数。
(3)此外,测压构件件可以安装在外加荷载和结构之间的界面上,用同样的仪器就可能得到一段
连续的记录。
(4)结构试验的质量、刚度和对数衰减位于其模式自然频率和最终设计的30%内,产生最大的应变
波动应在10 %内。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下,应在建筑结构上根据最终设计对荷载反应进行核查。
(5)操作阶段得到的荷载频谱其频率部分应乘以在操作阶段中设计寿命的比率以便得到最终的设
计频谱。在必要的情况下,强度或频率的增长,或设计寿命期间测量的统计外推法也应视需要而定。

  57
EN 1999‐1‐3:2007(E) 

C.2.2 受到因暴露条件导致的作用的结构

(1)这里包括如桅杆,烟囱,和近海上部结构等结构。荷载频谱的推导方法和C.2.1中基本相同,
但由于必须获得符合暴露条件,如波浪荷载和风荷载条件下的具代表性的荷载频谱,其时间必然会
更长。由于流体流动引发共振的影响,疲劳损伤往往局限于总载荷频谱中某一特定频带内。这往往
在方向、频率和阻尼上比较明确。因此,需要更精确的模拟结构特性(质量,刚度和阻尼)和空气
动力特性(横截面几何尺寸)。
(2)如果原始载入中数据来自结构的自然频率或阻尼的差异在10%以上,或者横截面的形状并不
相同,建议随后根据对结构进行核查。
(3)最终的设计频谱可以在荷载的方向、强度和频率这几个方面来获得,在数据收集期间,而气
象记录可以在结构的电信寿命期获得,可以通过比较荷载数据来进行合理的修改。

C.2.3 移动结构

(1)这里包括如移动式起重机、其他的轮式结构、车辆、流动结构等结构。在这些类型的结构中,
应正确规定行车道路面的几何,如在形状、波动振幅和频率振幅方面,因为这些对结构上的动态荷
载产生重大的影响。
(2)其它的荷载影响,如货物的装载和卸载,可以采用C.2.1中指定的原则来进行测定。
(3)行车道路面,如专门设计的测试轨道可用于获取原型设计的荷载历史。应谨慎使用源于先前
结构的荷载数据,因为会有一些小的差异,特别是在转向架设计中,这些差异会大大改变动态响应。
建议核查最后设是否采用了全尺寸疲劳试验(参考C.3) 。

C.3 应力数据的获取

C.3.1 组件试验数据

(1)如果是简单构件,构件中的主要受力组件可以计算或容易测量,将很适合测试组件的连接或
施工构造分析。
(2)最终设计中使用到的具有相同尺寸的试样可以根据简化的几何应力评估进行计量,同时可采
用一个叫简便的方法,像是电阻应变仪,条文图或热弹性技术。组件的末端应和局部区域保持足够
长的距离,以确保加载作用点上发生局部效应不会影响点上的应力分布。在区域的受力组件和应力
梯度应和整体机构中的保持一致。
(3)影响系数可通过动态外加荷载获得,那么无论是想要哪种荷载组件的组合,都可以得到其应
力分布型式。在必要情况下,如果整个组件的比例相同,系数可通过按比例缩小后的试样来获得。

C.3.2 结构试验数据

(1)在某些类型的结构中,如壳体结构中,结构材料的连续性使其不能隔离组件的简单外加力。
这种情况下,应力数据就可以通过原型或生产结构来获得。
(2)可以采用类似于组件试验的测量方法。对于最普遍的使用方法,建议在独立组件上应用静态

  58
EN 1999‐1‐3:2007(E) 

荷载以便组合应力,同时在关键点使用独立的影响系数。荷载应经过一个适应周期才能获得影响系
数的数据。

C.3.3 应力史的核查

(1)可以采用C.3.2中所描述的方法来核查原型试验过程中,受到规定荷载作用的一点上的应力史。
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C.2.1中用到的数据采集仪器来记录下完整的应力史或执行循环计数。一旦选
定了适当的曲线Δσ-N,后者可用于预测寿命期。
(2)另一种观点,它可用于不明确的荷载历史的情况下,在使用期间,保持循环计数装置可永久
性地固定在结构中。

C.4 耐久力数据的获取

C.4.1 组件试验

(1)只要已知力谱或应力史数据,组件试验才能核查结构中临界零件的设计。进行检验的组件应
根据相同的尺寸和程序进行制造,将其用到最终设计中。在进行试验组件的制造之前,应提供这些
方面的资料。另外,整个试验方法应是非破坏性的,而且要提供验收标准的相关数据,还有关于试
验连接质量的审查报告。
(2)试验试样或组件应按照 C.2.1 中描述的方法进行装载。尤其是在组件的情况下,应力计应用于
核查应力脉动是否符合规定。应力计的所在位置应保证它记录正确的应力参数。若记录下了公称应
力,应力计的位置应至少距离焊趾 10mm 以上。如果突然出现应力梯度,应使用三个应力计使其差
值进行。
(3)如果要从测试中获得设计耐久力数据,就应遵循和 6.2 中用于建立疲劳强度设计值所采用的同
样的评估程序。通常情况下,这会涉及到一个统计评估,它是建立在评估均值和标准差的基础上的,
对于提供的指数应力(自变量),假设一个观测的指数寿命周期(因变量)是正态分布,或对于寿
命期的不同范围,各自假设一个线性回归分析 logΔσ-logN(参考图 6.1)
。因此,意味着会因为一个
具体的可靠概率(通常为 97.7%左右或两个标准偏离的平均值而建立一个回归线或特征回归线。鉴
于设计的需要,假设后者平行于前者。特征回归线的规定如上,应不大于相应的平均强度的 80%。
这使得生产中的变化幅度会比在单一的一套疲劳试样中所预计的变化幅度还要大。
(4)应注意的是,尽管在小尺寸试样的情况下,其可靠度不高,但这种获取回归参数的程序还是
会经常被用到。C.4.3 中指定的程序为各自的修正系数提供了指导。
(5)对于损伤容限的设计,应结合周期数来获得疲劳裂缝的记录。
(6)另外,如果已知设计应力史,可变振幅设备是可用的,可通过非平衡应力史来检测试样。

C.4.2 全尺寸试验

(1)全尺寸试验可以在真实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或是在试验荷载的试验设备中进行,设备安装在
组件上,用液力装置或其他装置操控。
(2)使用的荷载不能大于公称荷载。
(3)供应商和购买方应达成一致,用等效系列荷载来表示因随机方式而在极限之间产生的不同操

  59
EN 1999‐1‐3:2007(E) 

作荷载。
(4)此外,试验荷载应等于不乘以系数的荷载。
(5)试样上应用的荷载应完全模拟结构或使用中的构件所预期的使用条件。
(6)试验应一直持续到试样断裂的时候,或是试样因遭受损伤而无法承受试验荷载的时候。
(7)应准确设计出应用到的试验荷载的数量并将其记录下来,还需将观察到的裂缝不断发展的过
程记录下来。

C.4.3 验收

(1)验收标准取决于结构的安全寿命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性能(参考第(2)点到第(7)点)
,或
是其损伤容限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性能(参考第(11)点)。
(2)对安全寿命期设计的验收,用试验来求出直至发生断裂的安全寿命期,考虑到一些试验结构,
可适当做出调整,但是不能低于设计寿命期(A.2.1 中规定的),如下:
Tm
TL = (C.1)
F
其中:
TL 为设计寿命期(单位为循环周期);
Tm 是试验中求出的直至断裂的平均寿命期(单位为循环周期);
F 为疲劳试验系数,它却取决于可用试验结果的有效数量,表 C.1 中有规定。
(3)为了估算系数 F 的值,会运用到假设和统计总则。可通过以下表达式来得到一个特征统计值:

χ c = μ − Kσ (C.2)

其中 K 是取决于概率分布和带平均值 μ 和标准偏差 σ 统计分布所规定的可靠概率。在实际中,只需


对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进行估算,即分别为 xm 和 s,可以通过试样大小 n 进行计算。因此,可使用修
正系数来表示平均值和方差(或标准偏差)的置信区间。以上的度量关系可写为:

xc = xm − k ⋅ s (C.3)

其中:
k = k1k2 + k3
k1 为分布的理论值,它是属于特定的可靠概率
k2 为标准偏差置信区间的修正;
k3 平均数置信区间的修正;
k2 和 k3 取决于标准偏差 s、试样大小 n、和置信的规定水平。
通常情况下
⎛ n t(1−α /2, n −1) ⎞
k = k1k2 + k3 = z(1−α /2) ⎜ + ⎟ (C.4)
⎜ χ (2α / 2, n −1) n ⎟
⎝ ⎠
其中:
n 为试样大小;
α 为置信水平或概率值(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
z(1-α ⁄ 2) 为概率正态分布值,提供的可靠概率为(1-α/2),符合双边概率(1-α);
χ2(α ⁄ 2, n-1) 为卡方概率分布值,提供的可靠概率为α/2,自由度为n-1;
t(1-α ⁄ 2, n-1) 为概率t的分布值,提供的概率为(1-α/2),符合双边概率(1-α)且自由度为n-1。

  60
EN 1999‐1‐3:2007(E) 

对于这些规则,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 从以前的经验得到标准偏差的值,即前提是试样大小足够大,这样允许k2设置统一;
— 清楚地知道基本分布或与正态分布无明显偏差;
— 平均数置信区间的修正,分布t可以被正态分布替换。
(4)如果试样的数量很大,检验需等到所有试样都发生断裂,表达式(C.3)应变为
z(1−α /2)
k = k1 + k3 = z(1−α / 2) + (C.5)
n
(5)如果试样的数量很大,但试验是同时进行的,那么只需等到第一个试样发生损毁,为了能估
算K,应保证:
—第一个试样的寿命期—和表达式(C.1)中的TL有关—取决于各自分布的上限;
—设计或规定的寿命期—和表达式(C.1)中的Tm有关—取决于分布的下限。
下限可通过xm– k1 s获得,其中的k1要符合表达式(C.4)。而上限可通过符合xm+ k4 s的方法得到。
k4的对应值可以通过假设来计算,在对应的寿命期断裂,假设一个试样的可靠概率为P,那么试样n
在同意水平上就为Pn。谨慎起见,规定弱值Pn= c,k4可通过正态分布计算得出,即在c1/n概率处的对
应值n。
系数k的计算公式为

k = k1 + k2 = z(1−α /2) + z p (C.6)

(6)通过公式(C.1)可得到以下公式:

log TL = log Tm − log F (C.7)

对比公式(C.2),得出

log F = ksou (C.8)

F = 10ks (C.9)

F在表C.1中。
(7)必须估算出标准偏差的值。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是在结构相似的情况下,提供的数值会更可
靠。可用的数据(参考C.1和C.2)是针对不同的焊接铝构造详图提供不同的标准公差范围SlogΔσ。这
些可能会因为m=4时各自的平均倾斜回归线而发生改变,S logN的值是针对当恒定振幅5×106时,寿命
期范围直至疲劳极限时的数值。而对于高达108的生命期,应根据倾斜度m+2适当采用更大的离散值。
鉴于特殊考虑,将必须高于这个极限值。
(8)F的值可通过以上的统计关系进行计算,并收录在表C.1中。
(9)收录在表C.1中的数值都是基于95%的可靠概率、正态分布下0,95的置信水平和标准偏差值S
logN=0,18的基础上的。在第一个试样发生损毁的情况下,假设可靠概率Pn= 5 %。

(10)关于测定寿命期的平衡标准和应用于其它方面的不同验收标准,可以和负责验收的工程师/
技术人员达成一致。
(11)损伤容限设计的验收工作是取决于一个裂缝的寿命期,即这个裂缝的大小可以在使用过程中
采用审查法来进行探测。它也同样取决于裂缝的扩张速度,靠考虑到裂缝的临界长度、结构的残余
安全和验收费用。

  61
EN 1999‐1‐3:2007(E) 

表C.1—疲劳试验系数F
试验结果 式样大小 n
1 2 3 4 5 6 8 10 15 20 30 100
同样的试样进行试 3,91 3,20 2,93 2,78 2,68 2,61 2,52 2,45 2,36 2,30 2,24 2,12
验直至发生断裂
同样的试验同时进 3,91 2,71 2,27 2,03 1,88 1,77 1,61 1,51 1,36 1,26 1,15 0,91
行试验。直至第一
个试验发生断裂。

C.5 疲劳扩张数据

获取疲劳扩张数据的建议都收录在附件 B 中。

C.6 报告

(1)根据本章要求进行试验后,应拟定一个试验证书,要包括以下内容:
a)名称和试验室的地址
b)试验装置的合格证明书(在必要的情况下);
c)试验日期;
d)试验负责人姓名;
e)试验试样的描述,通过:
1)在相应的地方用序列号来提供参考(在必要的情况下);或
2)在相应的地方画记号来提供参考(在必要的情况下);或
3)用图表或示意图进行描述;或
4)使用摄影;
F)外加荷载的系统描述,在必要情况下,包括其它欧洲标准的参考;
g)荷载应用的记录和测量荷载反力,即挠度、变形、寿命期;
h)荷载、变形以及临街验收点的应力总结;
i)耐久力记录和破坏模式;
j)参考以上2)至4)来观测位置的记录;
k)试验中关于对象的安全性或服务性能的一些观测到的性能记录(例如疲劳试验中裂缝的特性和
地点);
I)试验时暴露条件的记录,在必要情况下;
m)测量设备有效权的发布;
n )试验对象和目的的定义;
o)遵守或不遵守相关验收标准的声明(在必要情况下);
p)试验负责人和生产报告的状况和姓名;
q )报告指示和签发日期。

  62
EN 1999‐1‐3:2007(E) 

附件 D
(信息性)
应力分析

D.1 疲劳分析的有限元应用

D.1.1 构件类型

D.1.1.1 梁单元

(1)梁单元主要用于在框架和类似结构的公称应力分析中。按照惯例,空间框架分析中一个梁单
元的每端接头的自由度为6:三个平动和三个转动。只有在横截面倾于弯曲,或随意发生变形的情
况下,构件才能正确的描述扭转性能。在分析薄壁结构时,不需要进行弯曲应力分析。
(2)通常情况下,梁单元在节点上会牢牢地相互连接。另外,也同样可以规定铰接。然而,在大
量结构中,连接是半刚性的。另外,刚性是以不规则的方式在管状连接中分布的,这样就产生了额
外的弯矩。相对于全刚性连接和铰接,这种结构特征就要求一个更精确的模型。

D.1.1.2 膜单元

(1)膜单元是为了制作一个平板产品结构的模型,而在其平面上存在有作用力。不会涉及到壳体
的弯曲应力。矩形和三角形构件适合于解决在大型加压平板产品结构中的膜的公称应力区域。

D.1.1.3 薄壳单元

(1)有限元程序包含不同类型的薄壳结构。其中包括平面构件,单弯曲构件和双弯曲构件。变形
范围通常被规划成线性(4节点单元)和抛物线(8节点单元)。一般而言,薄壳单元适合于根据壳
体理论来解决弹性结构应力。中间平面的应力应等于膜应力,顶面和底面的应力为膜应力和重叠壳
体弯曲应力。
(2)薄壳单元只是为了制作平板产品的中间平面。材料的实际厚度只是作为构件的特性给出的。
也同样存在用于不同厚度的薄壳,比如可用于制作铸造结构模型。薄壳构件最大的不便之处是它不
能制作刚性的真实分布模型和内部应力分布模型,以及邻近壳体连接焊接区。

  63
EN 1999‐1‐3:2007(E) 

D.1.1.4 厚壳单元

(1)某些有限元程序包中同样包含厚壳单元。它允许壳体在厚度方向上发生横向剪切变形,所以
需要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厚壳结构比薄壳结构运行地更好一些,比如,构造详图中邻角壳体交点的
距离很小,就会导致很大的剪切应力。

D.1.1.5 平面应变单元

(1)有时它可以结合一个局部的二维模型来研究槽口周围的局部应力区域。采用平面应变单元,
一个厚度均匀的横截面可以被用于制作一个二维结构模型。

D.1.2 运用有限元的补充指导

(1)实体单元则是用于支座结构模型、应力模型和变形区域模型。二十节点的曲线等参单元一般
是最适用的。在焊接组件中,它则有时用于板或壳体交叉区域的模型。
(2)没有指导实体单元的线性位移表达式,因为没有充分融合不断增加的网格。
(3)十节点的二次四面体的实体单元对于网格的自动升级是很有效的,是性能的很好融合。

D.2 应力集中系数

(1)对于通常所遇到的几何,应力集中系数和槽口系数的值可以通过公布的数据来获取(参考 D.1
和 D.2)。
(2)对于平板产品中的圆角,Kgt 的典型值收录在图 D.1 中。

1 自由边
2 应力振动
a)对于建立在净应力 X 基础上的未加固开口,其疲劳应力集中系数 K

  64
EN 1999‐1‐3:2007(E) 

1 右边的长度大于 2r
2 应力振动
b)对于建立在净应力 X 基础上的凹角,其疲劳应力集中系数 K
图 D.1 — 平板结构中圆角的应力集中典型系数

D.3 反复的局部弯曲导致的疲劳极限

(1)较薄的平板单元应尽量避免反复的局部弯曲,因为这会引起邻近或边缘连接的疲劳。
(2)如果遵守以下标准,那么就可以忽略过度的局部反复扭曲:
2 2
⎛ σ x , Ed , ser ⎞ ⎛ 1.1τ x , Ed , ser ⎞
⎜ ⎟ +⎜ ⎟ ≤ 1.1 (D.1)
⎝ kσ σ E ⎠ ⎝ kτ σ E ⎠
其中:
σx,Ed,ser, τx,Ed,ser 是反复荷载组合的应力。
kσ, kτ 是线弹性扭曲系数,假设是平板单元的铰接边缘。
σE = 0,904 E (tw/bw)2
tw,bw 为腹板节间的弧度厚度和深度。

  65
EN 1999‐1‐3:2007(E) 

附件 E
(信息性)
粘结接头
(1)在粘结接头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以下的概念:
— 剥落效应要减至最小;
— 应力集中要减至最小;
— 基体金属的应变应不超过屈服值;
— 平面的氧化处理或化学处理相比去油脂或机械磨损提高了附着力;
— 恶劣的暴露条件通常会减小疲劳强度。
(2)对于连接面上断裂的搭接处,有效剪应力范围 Δτ 必须是建立在单位连接宽度除以附着的单位
有效长度 Ladh 的基础上的,即:
Ladh =附着长度 L, 如果 L ≤15 mm
Ladh =15mm, 如果 L>15 mm
(3)在接头表面发生折断的情况下,黏合的双搭接接头的参考疲劳强度可用以下方程规定:

Δτ C , adh = kC ,adh ⋅ f v ,adh (E.1)

其中:
kC,adh 为在 NC = 2×106 周时,粘接的疲劳轻度系数 kadh 的值;
fv,adh 是通过附着统计剪切的标准试验中得到的附着剪切特征强度(参考 EN 1999-1-1)。

表 E.1— 粘结接头

产品形状
构造分类 构造详图 应力分析 实施要求
初始位置
扎制品、压制品、锻造品 垂直于侵蚀前 只是在高速
单一环氧和双组件的附着环氧 缘的应力 铣刀下的机
0,11 fv,adh 搭接处、较薄部分的厚度≤ 8mm 侵蚀前缘的应 械加工
力峰值,只是 表面预制:
在均匀的双覆 去油脂或铬
盖搭接上的荷 酸盐转化
m1=6 载转移路径的 结合:连接
m2=6 偏离, 厚度公差范
围内指定的
抗剪强度试
侵蚀前缘的连接表面上 验

  66
EN 1999‐1‐3:2007(E) 

疲劳强度剪切曲线:3,85-6 改进环氧化、热聚合、单个组件、fv,adh = 35 N/mm²


疲劳强度剪切曲线:2,75-6 改进环氧化、冷聚合、双组件、fv,adh = 25 N/mm²
疲劳强度剪切曲线:2,20-6 改进环氧化、冷聚合、双组件、fv,adh = 20N/mm²
图E.1— 粘结接头曲线Δτadh-N

表 E.2— 粘结接头的kadh数值(=Δτ/fv,adh)
构造分类(N = 2 x 10 )
6
N = 105 N D = 5 x 106 NL = 108

ΔτC,adh/fv,adh m1 Δτ/fv,adh ΔτD/fv,adh ΔτL/fv,adh


0,11 6 0,181 0,094 0,065

(4)耐久力的设计疲劳关系的范围是在 105 到 5x106 周之间,或是在 5x106 到 108 之间,这两个范


围是此文件中 6.2.1(2)和 6.2.1(4)所规定的范围。
(5)粘结接头的设计强度值要将一个局部系数 γMf 用于以上提供的强度值。
注释 对于特定类型的构造详图,国家附件会对局部系数 γMf 有相关规定。推荐采用 γMf = 3,0。
(6)对于临界的应用,建议在具代表性的几何条件、实施质量和暴露条件中进行试验。
(7)粘结接头的疲劳数据只是应用于– 20 °C 至+60 °C 的温度之间。
注释 提供的温度限制是在可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规定的。如果其它的数值是由附件 C 中的试验验证的,这些
数值就都由国家附件规定。
(8)如果未经过试验的验证,就不能考虑到平均应力的作用(见附件 C)。

  67
EN 1999‐1‐3:2007(E) 

附件 F
(信息性)
低频疲劳范围

F.1 简介

(1)如果重大损伤是因为高应力范围引起的,其高应力范围的应用次数应小于105次,对于某些构
造小图和比率R,6.2中提供的曲线Δσ-N就无需保守了。以下数据可以用于获取更精确的寿命期预告。

F.2 曲线 Δσ-N 的更改

对于耐久力处于 103.到 105 之间的,疲劳设计的曲线可以由以下表达式规定:


m0
⎛ Δσ C 1 ⎞ m0

Ni = ⎜ ⎟⎟ ⋅ 20 1 ⋅10
m 5
(F.1)
⎜ Δσ γ γ
⎝ i Ff Mf ⎠
其中:
Ni 是应力范围Δ σi直至发生断裂时所计算到的周期数;
ΔσC 是疲劳强度在2×106周时的疲劳强度参考值,它取决于详细列表;
Δσi 是应用于西部构造的主应力的应力范围,对于所有周期,他都为恒量;
m0 是范围处于103至105周之间的曲线的反向对数斜率,它取决于合金的构造分类和R的值;
m1 是曲线的反向对数斜率,它取决于构造分类;
γFf 是和在频谱和反映分析中的局部系数,它会考虑到不确定性(参考2.4);
γMf 是局部系数,关系到实施和材料的不确定性(参考6.2.1(2))。

F.3 试验数据

(1)表 F.1 中提供了 m0 的值,主要是针对某些锻焊合金产品中选择的构造构造,其产品是通过试


验数据得来的。
注释 1 处于 R = – 1 和 R = 0 之间的 R 比率,会使用到在相反 m0 值的线性内插。
注释 2 R 的值只是建立在外加应力的基础上的,不会考虑到残余应力。

  68
EN 1999‐1‐3:2007(E) 

表 F.1— m0 的值

m0
构造类型 构造分类表 合金 产品形状
R = -1 R =0
1.1 7020 5,0 m1
钢板, 平板产品和简单型材
1)
1.2 6000 系列 钢板, 平板产品和简单型材 4,0 m1
J.1
1.3 7020 成形型材 4,0 m1
1.4 1) 4,0 m1
6000 系列 成形型材

7.6 3,0 m1
9.1 3,0 m1
9.2 3,0 m1
J.7 和 J.9 EN 1999-1-1, 表 3.1a 1)

9.3 3,0 m1
9.4 3,0 m1
15.1 7020 3,3 m1
J.15 EN 1999-1-1, 表 3.1a
15.2 7020 3,3 m1
1)
例外— 参考 3(1)

  69
EN 1999‐1‐3:2007(E) 

附件 G
(信息性)
R 比率的影响

G.1 疲劳强度的加强

(1)对于小于 R=+ 0,5 的应力比率值,一个提高后的疲劳强度的参考值 ΔσC(R)可用于代替 ΔσC,即:

Δσ C ( R ) = f ( R ) Δσ C (G.1)

其中:
f(R) 为提高系数,取决于比率 R 和组件类型,以及构造构造,以下的 G.2 中提供了相关数据。
注释 拉管或成形型材(折叠;轧制)可以有残余应力,不能忽略,因此不允许其根据此附件进行加固。

G.2 加强的工况

G.2.1 工况 1

(1)这适用于基本材料上的初始位置和结构构件中的锻焊产品,和连接处要有一定的距离。
(2)应为预加应力和安装适应的缺乏预加效应留有余地。
(3)加固系数值 f(R)可通过以下表达式获得:

f ( R ) = 1.2 − 0.4 R (G.2)

同样可参考表 G.1 和图 G.1。


表 G.1— 情况 1 下的 f(R)值

R f(R)
≤ –1 1,6
> –1
1,2 – 0,4R
< + 0,5
≥ + 0,5 1,0

  70
EN 1999‐1‐3:2007(E) 

系数 f(R)

1 全应力自由区域
2 部分应力自由区域
3 残余应力区域
图 G.1 — 2×102 周时的强度加强系数 f(R)

G.2.2 工况 2

(1)这适用于简单结构构件中焊接或机械装接的初始位置,其中已经确定了残余应力σres,考虑得
到了任何预加力或安装缺陷。
(2)可以估算有效比率 R,即 Reff,如下:

2σ res − Δσ
Reff = (G.3)
2σ res + Δσ
其中:
Δσ 为外加应力范围。
(3)f(R)的值如下:

f ( R ) = 0.9 − 0.4 R (G.4)

同样可参考表 G.2 和图 G.2。

Reff f(R)
≤–1 1,3
>–1
0,9 – 0,4R
< -0,25
≥ -0,25 1,0

G.2.3 工况 3

(1)适用于邻近焊接点和整体复合结构,其中残余应力的测控是不可行的。
(2)在图中的情况下,对所用的 R 比率都应统一(也可参考图 G.1)。

  71
EN 1999‐1‐3:2007(E) 

附件 H
(信息性)
焊接疲劳强度的提高

H.1 概述

(1)如果疲劳裂缝是开始于焊趾时,焊接性能就可以提高。通常这样的方法会用于最高应力的焊
接或是为了提高低应力焊接。
(2)这里会考虑以下方法:
— 加工或磨削;
— 使用 TIG 或等离子体进行最后加工;
— 锻打(锻打成粒状、锻打成针状、锻打成块状)。
(3)如果使用到特定的改进技术,可以使中等和较长的疲劳寿命区域提高 30%,可通过应力范围
来测定。要想使提高的幅度更大,可以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如加工(或磨削)和锻打成块状一起使
用,这样就可以达到单个方法的两倍的提高量。
(4)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a)采用适当的工作程序;
b)在应用改进措施前,应确保临界位置上没有出现表面裂缝;
c)应该用渗透法或其它相应的 NDT 法;
d)在较短的寿命期区域内,如果局部应力超过了弹性极限,初始阶段的分数就会较小(不考虑槽
口的情况),提高幅度就自然很小。因此,在设计为 105 周时,就不会有所提高了。
(曲线 Δσ-N 在
5
10 处就会不变);
e)要考虑疲劳断裂的潜在位置以外的要加强的潜在位置:比如要是焊趾区得到了加强,那么像焊
喉或内部裂缝(局部渗透)这些地方就会成为限制因数。
f)应考虑到疲劳强度和改进方法的有用性。
g)如果是在水中,像这种自由的腐蚀条件下,一般是不会得到提高的。而应用于(锻打)残余压
应力的方法就不易受到影响。因此,如果需要得到提高就必须做防腐蚀措施。
(5)为了能改进焊接,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设计值(参考附件 C)。

H.2 加工或锻打

(1)可以用高速转刀来进行加工,这样有利于使半径更加精确,使痕迹平行于应力的方向,并获
得一个角口。另外,如果获得许可,可以使用圆盘磨床,见图 H.1。在这两种情况下,应正确选择
切割半径的尖端或边缘。
(2)为了能确保消除侵入现象,所有咬边下方的磨光厚度至少要达到 0,5 mm。然而,不能超过 2mm
或平板产品厚度的 5%,两者以较低者为准(见图 H.2)。对于厚度为 10 毫米或更大的平板结构,稍
微减少平板厚度和相应增加公称应力都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多次焊接的情况,应至少处理到两个焊趾。还应注意的是,要保证所需的焊喉大小保持不

  72
EN 1999‐1‐3:2007(E) 

变。

a) 磨光
b) 圆盘磨床
图 H.1— 加工技术/锻打技术

a) 完整的剖面图
b) 焊趾
图 H.2— 剖面几何尺寸

H.3 使用 TIG 或等离子体进行最后加工

(1)TIG 焊接只是对于那些用厚度为 4mm 或更小的平板产品构成的结构而言是一个简单的方法,


当焊趾是临界位置时,它可以用于提高疲劳强度。通过对现存焊趾区域的重熔,可以去除杂质和咬
边,脚趾半径可以增加,同时降低了局部应力集中系数。
(2)必须使用标准 TIG 加工设备,不添加任何填充材料。 TIG 加工的操作性能比较敏感同时应保
持表面清洁以避免细孔。应对详细的程序有所准备。
(3)应通过试验来检验是否得到了提高。

H.4 锻打

(1)最大的好处是通常在采用压缩残余应力的地方获得法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锻打成块状、锻
打成针状和锻打成粒状。周围的材料(有弹性的)会压缩变形量。在压缩情况下使用强作用力可以
降低残余应力的水平,且必须考虑到突发作用力频谱的使用。
(2)应制定所有锻打方法的程序:传递、焊趾变形、锻打成粒状、束状、线状的渗透;轻度、覆
盖、锻打成粒状的 Almen 板变形。锻打是一种冷锻方法,通过工具的冲击使塑料表面发生变形。

  73
EN 1999‐1‐3:2007(E) 

附件 I
(信息性)
铸件

I.1 概述

(1)以下的数据会用于铸件,但必须遵守 EN 1999-1-1 中的第 3.2.3.1 节及其附件 C.3.4 中提供的应


力计算规则。
(2)EN 1999-1-3 中提供的设计规则是针对受到疲劳荷载的铸件,而对于合金,是由 EN 1999-1-1
中的表 3.3 提供设计规则,如果需要遵守 I.3 中的补充要求,就可以使用这些设计规则。

I.2 疲劳强度数据

I.2.1 平板铸件

(1)根据要求的质量水平(见 I.3),可以采用表 I.1 中 Δσ 的数值。


表 I.1— 平板材料的 Δσ (N/mm2)的数值

平板材料构造分类
N = 105 ND = 2 x 106 NL = 108
6
(N C = 2 x 10 )
ΔσC m 1 = m2 Δσ ΔσD ΔσL
1)
71 7 108,9 71 40,6
50 7 76,7 50 28,6
40 7 61,4 40 22,9
32 7 49,1 32 18,3
25 7 38,4 25 14,3
1) 参考 I.3 中的注释

I.2.2 焊接材料

(1)EN 1999-1-3 中没有涉及到焊接铸件的疲劳强度值。


注释 对于铸件的焊接,国家附件中对其疲劳强度值有相关规定。

  74
EN 1999‐1‐3:2007(E) 

I.2.3 机械连接铸件

I.2.3.1 螺栓连接

(1)表 I.2 中 Δσ 的数值可以应用于等级 A 的螺栓:支座类型(参考 EN 1999-1-1)。


表 I.2— 螺栓连接的 Δσ (N/mm2)的数值
平板材料构造
对应的螺栓连接构造分类
分类 N = 105 ND = 5 x 106 NL = 108
6 (Ne = 2 x 106)
(Ne = 2 x 10 )
ΔσC m 1 = m2 Aa AOD Aq_
71 45 4 95,2 35,8 16,9
50 40 4 84,6 31,8 15,0
40 25 4 52,9 19,9 9,4
32 20 4 42,3 15,9 7,5
25 16 4 33,8 12,7 6,0

I.2.3.2 铰接

(1)EN 1999-1-3 中没有涉及到关于铰接的疲劳强度值。


注释 1 表 J.15 中的疲劳强度值是针对螺栓连接的,只要在设计分析时充分、可靠地从销钉和构件方面考虑到应
力分布。
注释 2 对于铸件的钉接,国家附件中对其疲劳强度值有相关规定。

I.2.4 粘结铸件

(1)EN 1999-1-3 中没有涉及到铸件中的粘结接头。


注释 对于铸件的粘结接头,国家附件中对其疲劳强度值有相关规定。

I.3 质量要求

(1)应遵守表 I.3 中记录的额外限制,涉及到的是细孔的最大直径。

表 I.3— 铸件细孔的最大直径值
构造分类
71 50 40 32 25
(NC = 2x106)
细孔的最大直径 0,2 0,5 0,9 1,5 2,0(常规)
注释 生产细孔直径小于 0,6mm 的铸件时需要特殊技能、经验、浇铸技术和工艺。此外检测直径小于 0,6mm 的细
孔需要特殊设备,特别是对于小于等于 0,2mm 的一系列数值,其中对这一大小的瑕疵探测概率还需考虑到铸件的形
状(厚度)。应提出针对铸件材料特性的假设,需用于结构设计中,应由铸件的制造商进行验证。

  75
EN 1999‐1‐3:2007(E) 

附件 J
(信息性)
构造分类表

J.1 概述

(1)构造的分类和此附件中的度量关系 Δσ-N 只能和第 6 章中的条款一起使用。


(2)对于环境温度和暴露条件,构造分类值是有效的,并没有要求做表面防护(参考表 6.2) ,还
需结合 EN 1090-3 中制定的实施条件。这些获得的数值是针对大于等于 0,5 的应力比率值。
表 J.1— 非连接构件的构造分类
构 应
构造分类 产品形状
造 力 应力
Δσ-m11) 构造详图 实施要求
类 方 分析
合金限制 初始位置
型 位
薄钢板、平板结构、杆和棒、 侧面没有凹
125-7 机床加工零件 角,也没有和
1.1
仅 7020 其它部分相

表面加工

1.2 90-7 初始 Rz5 < 40 μm

表面不平整 位置 表面没 肉眼检查

的主 有锐角 禁止手工磨
薄钢板、平板产品、挤压(成 或
80-7 公称 转角除 削,除非是平
1.3 形)、棒、锻造品 垂
仅 7020 应力 非与应 行于应力的

力的方 方向

2) 向平 应力方向上
行,棱 没有任何横
1.4 71-7 轧
角上没 向划痕
表面不平整 制
有应力 肉眼检查

槽口、孔 集中
挤 考虑
140-7 铰孔和钻孔
1.5 压 应力
仅 7020 应力方向上
的 集
没有任何横
方 中:
向划痕
向 见
1.6 100-7 肉眼检查
D.2
表面不平整
6
1)m1 = m2,在 2×10 周的常幅疲劳极限。
2)如果应力方位平行于挤压方向,制造商需要商定在使用入口或桥式孔型挤压模进行挤压
  76
EN 1999‐1‐3:2007(E) 

的情况下的质量保证。
3)Rz5 : 见 EN-ISO 4287 和 EN-ISO 4288。

图 J.1— 平板构件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和表 J.1 中的分类一样

表 J.2— 非连接构件 Δσ-N(N/mm2)的数值— 和表 J.1 中的构造分类一样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7,0 7,0 214,8 154,6 140,0 122,8 111,2 80,1 80,1
7,0 7,0 191,8 138,0 125,0 109,7 99,3 71,5 71,5
7,0 7,0 153,4 110,4 100,0 87,7 79,5 57,2 57,2
7,0 7,0 138,1 99,4 90,0 79,0 71,5 51,5 51,5
7,0 7,0 122,7 88,3 80,0 70,2 63,6 45,7 45,7
7,0 7,0 108,9 78,4 71,0 62,3 56,4 40,6 40,6

  77
EN 1999‐1‐3:2007(E) 

表 J.3— 带焊接附件的构件构造分类— 横向焊趾


构 应力分析 实施要求
造 构造详图 尺寸
构造分类 1
)2)

类 初始位置 (mm) 应 力 已考虑 质量水


平3

型 参数 应力
3.1 32-3,4 L≤ 20

25-3,4 t≤4
23-3,4 4 < t ≤ 10
3.2 20-3,4 10 < t ≤ 横向焊趾在应力构件上,和边缘 L> 20
15 有一段距离(在底板的边缘上进
行纵向连续焊接)

3.3 28-3,4 L≤ 20 将底
切磨
23-3,4 t≤4 初始
平滑
20-3,4 4 < t ≤ 10 位置 附件的
3.4 横向焊趾在应力构件上,在转角 L> 20
18-3,4 10 < t ≤ 处的 加劲效
处(在底板的边缘上进行纵向连
15 公称 应
续焊接)
应力

3.5 18-3,4 无半径


C
构件表面在边缘上
将半
径磨
3.6 36-3,4 r≥ 50 到与
应力
在焊趾中,在边缘上磨削 方向
平行
焊趾
用磨
3.7 36-3,4 r≥ 50
削的
在焊趾中在边缘上磨削,在焊接 方式
边缘 整平

3.8 23-3,4 无半径

在构件表面,横向焊接
1) m2 = m1 + 2。
2)对于弯曲应力作用下的板构件,可参考 6.2.1(11)并增加两个构造分类。
3)根据EN ISO 10042:2005。

  78
EN 1999‐1‐3:2007(E) 

图 J.2—带有横向焊趾、焊接附件的构件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与表 J.3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4— 带有横向焊趾、焊接附件的 Δσ-N(N/mm2)的数值


— 与表 J.3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3,4 5,4 86,9 44,1 36,0 27,5 24,2 15,8 15,8
3,4 5,4 77,2 39,2 32,0 24,4 21,5 14,0 14,0
3,4 5,4 67,6 34,3 28,0 21,4 18,8 12,3 12,3
3,4 5,4 60,3 30,7 25,0 19,1 16,8 11,0 11,0
3,4 5,4 55,5 28,2 23,0 17,6 15,5 10,1 10,1
3,4 5,4 48,3 24,5 20,0 15,3 13,4 8,8 8,8
3,4 5,4 43,4 22,1 18,0 13,7 12,1 7,9 7,9

  79
EN 1999‐1‐3:2007(E) 

表 J.5— 纵向焊接构件的构造分类

应力分析 实施要求

质量 补
已 水平 3) 充
构造 构造分类 构造详图
焊接类型 考 表
Δσ-m11 应力 焊接特

类型 初始位置
虑 面
参数 征 内
应 和

力 几

自动连
5.1 63-4,3 B C
全熔透 续焊接
对焊
焊帽
5.2 56-4,3 用磨削的 C C
方式整平
连续焊接
初始
位置
处的 所有的
全熔透 公称 焊接垫
5.3 45-4,3 C D
对焊 应力 板都要
连续
连续焊接
2)

5.4 45-4,3 B C
连续角焊

5.5 40-4,3 C D
连续焊接

间断角焊 C
5.6 36-4,3 D
g ≤ 25L

焊趾或坑状

集中在焊
存在
轴上的工
5.7 28-4,3 工艺 C D
艺孔

r ≤ 25
焊趾或坑状
1) m2 = m1 +2。
2) 纵向焊接方向上的一个不连续的中断其长度不能大于平板产品的 1/10 或是大于倾斜度 1:4。
3)根据 EN ISO 10042:2005。

  80
EN 1999‐1‐3:2007(E) 

图 J.3— 纵向焊接构件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 和表 J.5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6— 纵向焊接 Δσ-N(N/mm2)的数值


— 和表 J.5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4,3 6,3 126,4 74,0 63,0 50,9 45,6 31,6 31,6
4,3 6,3 112,4 65,8 56,0 45,3 40,5 28,1 28,1
4,3 6,3 90,3 52,9 45,0 36,4 32,6 22,6 22,6
4,3 6,3 80,3 47,0 40,0 32,3 29,0 20,1 20,1
4,3 6,3 72,3 42,3 36,0 29,1 26,1 18,1 18,1
4,3 6,3 56,2 32,9 28,0 22,6 20,3 14,1 14,1

  81
EN 1999‐1‐3:2007(E) 

表 J.7— 构件间对焊连接的构造分类
实施要求

构造分 质量水平 3

构造 构造详图 焊接类 连接零 力
类 表面 补
类型 初始位置 型 件 分 焊接要求
Δσ-m11) 内部 和几 充


全熔透, 板体, 用
7.1.1 56-7 B B
超厚度 刚体 磨
伸垫板用 6)
用磨削 削
外形 于末端,
7.1.2 45-7 的方式 的 C C
焊接 开口 在应力方
整平 方
向上用磨
板体, 式 4)6)
7.2.1 50-4,3 削的方式 B B
焊接 刚体 清
进行切割
7.2.2 40-3,4 两个边, 除 B C
外形 和整平 6)
全熔透 根
7.2.3 36-3,4 焊趾 开口 C C
净 部
焊接 板体, 截
7.3.1 40-4,3 C C
一个边, 刚体 面
全熔透, 外形 6)
并配以 开口,
7.3.2 32-3,4 C C
焊趾 保留垫 空心,
板 管状
焊接 外形 5)6)
7.4.1 45-4,3 B B
一个边, 开口
7.4.2 40-4,3 全熔透, 外形 C C
焊趾 但没有 开口, 6)
7.4.3 32-3,4 保留垫 空心, C C
板 管状


部分熔
18-3,4 凹 D D
7.5 透

焊接


7.6 36-3,4 全熔透 B B

2)
焊趾
1) m2 = m1 + 2。
2) 已经考虑到了因横向构件的拉紧作用而引发的应力集中。
3) 根据 EN ISO 10042:2005。
4) 对于两个边的焊接,超填角 ≥ 150° 。
5) 超填角 ≥ 150°。
6) 斜磨,且倾斜度< 1:4 宽或厚改变时。

  82
EN 1999‐1‐3:2007(E) 

图 J.4— 构件间对接焊缝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 和表 J.7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8— 构件间对接焊缝 Δσ-N(N/mm2)的数值


— 和表 J.7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7 9 85,9 61,8 56,0 49,1 45,5 35,2 35,2
7 9 69,0 49,7 45,0 39,5 36,6 28,3 28,3
4,3 6,3 100,4 58,7 50,0 40,4 36,2 25,1 25,1
4,3 6,3 90,3 52,9 45,0 36,4 32,6 22,6 22,6
3,4 5,4 96,5 49,0 40,0 30,6 26,9 17,5 17,5
4,3 6,3 80,3 47,0 40,0 32,3 29,0 20,1 20,1
3,4 5,4 86,9 44,1 36,0 27,5 24,2 15,8 15,8
3,4 5,4 77,2 39,2 32,0 24,4 21,5 14,0 14,0
3,4 5,4 43,4 22,1 18,0 13,7 12,1 7,9 7,9

  83
EN 1999‐1‐3:2007(E) 

表 J.9— 构件间的角焊连接的构造分类

应力分析 实施要求
构造分
构造 类 构造详图 焊接类 已考 质量水平
类型 Δσ-m11) 初始位置 型 应力 虑应 焊接 表面
补充
参数 力集 要求 内部 和几
中 何
两个边
的角焊;
伸垫
局部全 净截
9.1 28-3,4 板用 C C
熔透;裂 面
于末
缝根部
焊趾 端,
a/t ≤ 0,6

两个边 横向
Δσ
的角焊; 构件
方向
局部全 的加
9.2 25-3,4 上用 C C
熔透;裂 劲作
磨削
缝根部 用
焊接 净凹 的方
a/t ≤ 0,6
槽 式进
一个边
行切
的角焊;
割和
9.3 12-3,4 裂缝根 C C
整平
部 a/t ≤
焊接 0,6

焊接
净截 端的
9.4 23-3,4 角焊 C C
面 应力
峰值
焊趾

9.5 18-3,4 角焊 C C

焊趾

净凹

9.6 14-3,4 角焊 C C

5.4.2
焊接
1) m2 = m1+2。
2) 如果是筒形横截面的情况,可以根据构造类型中的 9.1 或 9.2 来设计。
3) 根据 EN ISO 10042:2005.。

  84
EN 1999‐1‐3:2007(E) 

图 J.5 — 构件角焊连接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 和表 J.9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10— 构件角焊连接 Δσ-N(N/mm2)的数值


— 和表 J.9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3,4 5,4 67,6 34,3 28,0 21,4 18,8 12,3 12,3
3,4 5,4 60,3 30,7 25,0 19,1 16,8 11,0 11,0
3,4 5,4 55,5 28,2 23,0 17,6 15,5 10,1 10,1
3,4 5,4 43,4 22,1 18,0 13,7 12,1 7,9 7,9
3,4 5,4 33,8 17,2 14,0 10,7 9,4 6,1 6,1
3,4 5,4 29,0 14,7 12,0 9,2 8,1 5,3 5,3

  85
EN 1999‐1‐3:2007(E) 

表 J.11— 组合梁上的交叉焊接的构造分类

应 实施要求
构造 构造分类 构造详图 力 质量水平 4

焊接类型 2
)3)

类型 Δσ-m11) 初始位置 分 补
焊接要求 内 表面和
析 充
部 几何

两个边的对接

焊缝,

全熔透,
11.1 40-3,4 板 B B
超厚度
用 对
两个边用磨削 根部
于 于
的方式整平 用磨
焊接 末 翼
削的
端 缘
一个边的对接 方式
, 腹
焊缝, 去除
在 板
全熔透,
11.2 40-3,4 Δ B B 的
根部和超厚度
σ 角
用磨削的方式
方 焊
整平
焊接 净 向 可
截 上 超填 参
面 用 角≥ 考
磨 150°, 表
两个边的对接
削 根部 J.5
11.3 36-3,4 焊缝, B C
的 用磨 中
全熔透
方 削的 的
式 方式 类
焊趾 进 整平 型
行 5.4
切 或
一个边的对接 割 5.5
11.4 32-3,4 焊缝, 和 C C
全熔透 整

焊趾
1) m2 = m1+2。
2) 在纵向焊接梁进行总装前要进行地板和腹板的对接。
3) 在加工斜面时倾斜度上荷载的厚度和宽<1:4 。
4) 根据 EN ISO 10042:2005。

  86
EN 1999‐1‐3:2007(E) 

图 J.6— 组合梁上交叉焊接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 和表 J.11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12— 组合梁上交叉焊接 Δσ-N(N/mm2)的数值


— 和表 J.11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3,4 5,4 96,5 49,0 40,0 30,6 26,9 17,5 17,5
3,4 5,4 86,9 44,1 36,0 27,5 24,2 15,8 15,8
3,4 5,4 43,4 22,1 18,0 13,7 12,1 7,9 7,9

  87
EN 1999‐1‐3:2007(E) 

表 J.13— 组合梁上的附件的构造分类

应力分析 实施要求
构造分 已考 质量水平 4

构造 构造详图
类 焊接类型 应力 虑到 补
类型 初始位置 表面
Δσ-m11) 参数 应力


和几

集中 何

横向附件的厚

度< 20 mm,单
13.1 23-3,4 于
边或双边焊接


焊趾

纵向附件的厚 板
在连
度≥ 100 mm, 的
净截 接“硬
13.2 18-3,4 所有的边都要 角
面 点”处
焊接 焊
的附

焊趾 件和
C C 参
应力

集中
交叉或成 T 字 表
的加
13.3 32-4,3 形,全熔透 J.5
劲效



焊趾

交叉或成 T 字 型
形,双边角焊; 5.4
净凹
13.4 25-4,3 裂缝根部 a/t ≤ 或

0,6 5.5

焊接

盖板长度≥
100 mm,所有 净截
13.5 20-4,3
的边都要焊接 面

焊趾
1) m2 = m1 +2.
2) 根据 EN ISO 10042:2005.

  88
EN 1999‐1‐3:2007(E) 

图 J.7— 组合梁的附件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 和表 J.13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14— 组合梁的附件 Δσ-N(N/mm2)的数值


— 和表 J.13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4,3 6,3 64,2 37,6 32,0 25,9 23,2 16,1 16,1
4,3 6,3 50,2 29,4 25,0 20,2 18,1 12,6 12,6
3,4 5,4 55,5 28,2 23,0 17,6 15,5 10,1 10,1
4,3 6,3 40,1 23,5 20,0 16,2 14,5 10,0 10,0
3,4 5,4 43,4 22,1 18,0 13,7 12,1 7,9 7,9

  89
EN 1999‐1‐3:2007(E) 

表 J.15— 螺栓连接的构造分类
应力分析
构造类 构造分类 构造详图
已考虑应力 实施要求
型 Δσ-m11) 初始位置 应力参数
集中
表面状态, 搭接和平行平
固定孔的几 面
何尺寸;
只需使用高速
高预应力强度的钢螺栓
铣刀进行钻孔
(摩擦型)
(用非强制性
公称应力 铰刀)或冲孔
是在毛截 (如果厚度> 6
15.1 56-4 面特性的 mm 就 用 强 制
基础上得 性铰刀)
出的 在螺栓的排
列间,荷载 对于预应力螺
孔的正面
为不规则分 栓,其质量应为
(有时在孔的边缘)
布; 8.8 ( fy ≥ 640
N/mm2) 或 更 大
( 参 考 EN
1999-1-1)
搭接和平行平

非预应力的钢螺栓(支撑型) 仅在对称双 只需使用高速
公称应力 帽连接中荷 铣刀进行钻孔
是在净截 载路径的偏 (用非强制性
15.2 56-4 面特性的 心 铰刀)或冲孔
基础上得 (如果厚度> 6
出的 mm 就 用 强 制
孔边缘 性铰刀)
对于螺栓,参考
EN 1999-1-1.
1) m1 = m2。
2) 钢螺栓强度的检验 : 参考 EN 1993-1-9。

  90
EN 1999‐1‐3:2007(E) 

图 J.8— 螺栓连接的疲劳强度曲线 Δσ-N


— 和表 J.15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表 J.16— 螺栓连接 Δσ-N(N/mm2)的数值


— 和表 J.15 中的构造分类相同

倾斜度 周期 N

m1 m2 1E+05 1E+06 2E+06 5E+06 1E+07 1E+08 1E+09


4 4 118,4 66,6 56,0 44,5 37,4 21,1 21,1

  91
EN 1999‐1‐3:2007(E) 

附件 K
(信息性)
热点参考构造法
(1)对于热点的疲劳强度参考构造方法,如此附件中规定,可根据此标准的要求来使用数据。
(2)计算程序如下:
a)在构造目录选择一个参考构造,里面的疲劳强度是已知的,同时要尽可能的详细,主要是涉
及到焊接质量和几何参数,以及加载参数;
b)要识别应力类型,里面表达的是疲劳强度。通常是公称应力(如构造表所述);
c)建立一个参考构造和评估构造的 FEM 模式,和 5.1 中提供的建议相同的网各类型和构件类型;
d)使参考构造和评估构造和 b)中的应力一致;
e)求出参考构造的热点应力范围 ΔσHS,ref 和评估构造的热点应力范围 ΔσHS,assess;
f)评估构造 ΔσC,assess 为两百万周的疲劳强度,可以通过参考构造 ΔσC,ref 的疲劳等级进行计算,即:
σ HS ,ref
Δσ C ,assess = Δσ C ,ref (K.1)
σ HS ,assess
g)对于评估构造,可以取参考构造中相同的倾斜度 m1、m2。
(3)如果采用测控来检验计算应力,应确保正确放置应变量具的位置,要在热效应区域以外。
注释 关于详细参考方法的补充信息,可参考参考书目中的 D.3。

  92
EN 1999‐1‐3:2007(E) 

参考目录
附件 B 的参考资料:断裂力学
B.1 疲劳裂缝扩张速度测量的标准试验法,ASTM E647-93.
B.2 模拟短裂缝和其它低闭合效应条件使用 Kmax/ΔK-减少疲劳裂缝扩张的程序.
ASTM STP 1149-1992, pp.197-220.
B.3 Graf, U.: 断裂力学参数和铝组件焊接的疲劳行为评估程序. 来自结构工程的报告, 慕尼黑
理工大学, 报告 No. 3/92 (TUM-LME 研究报告. D. Kosteas), 慕尼黑, 1992.
B.4 Ondra, R.: 对于铝合金组件焊接, 设计线型的机械断裂数据和表达式的统计设计. 来自结
构工程的报告, 慕尼黑理工大学, 报告 No. 4/98 (TUM-LME 研究报告. D. Kosteas), 慕尼黑,
1998.
B.5 三维有限组件中裂缝的应力强度系数的方程. ASTM STP 791, 1983, pp I-238 to I-265.

附件 C 的参考资料 : 疲劳强度设计的试验
C.1 Kosteas, D.: 铝的疲劳行为. In: Kosteas, D.(Ed.), 实践中的铝, Stahlbau Spezial,发表 No.
67(1998) Ernst & Sohn, Berlin.
C.2 Jaccard, R., D. Kosteas, R. Ondra: 对于铝组件焊接,疲劳设计曲线的背景文件. IIW doc. No.
XIII-1588-95.

附件 D 的参考资料 : 应力分析
D.1 Pilkey, W. D.: 彼德森应力集中系数, John Wiley 和 Sons Inc., 1997.
D.2 Young, W. C., Budynas R. G.: Roark 应力应变公式, McGraw Hill, 2001.
D.3 Hobbacher, A:焊接组件的疲劳指示, IIW Doc. XIII-1965-03/XV-1127-03,2004 年 7 月.

  9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