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9

欧洲标准 NA 005-08-19 AA N 55

NORME EUROPÉENNE
EUROPÄiSCHE NORM 2007年2月

ICS 91.010.30; 91.080.10 取代ENV 1993-5:1998标准

英文版

欧洲规范 3-钢结构设计-第 5 部分:桩基

Eurocode 3 - Calcul des structures en acier - Partie 5:Pieux et palplanches

Eurocode 3 - Bemessung und Konstruktion vonStahlbauten - Teil 5: Pfähle und Spundwände

本欧洲标准于2006年6月12日通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审批。

CEN成员均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条例,其条款规定了此欧洲标准在不做任何变更的前提
下即与各国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的条件。若要索取有关国家标准的最新目录和参考书目,可向
CEN管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提出申请。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和德文版)。任何由CEN成员国负责翻译成本国
语言的版本在向CEN管理中心备案之后,即具有与官方版本相同的地位。

CEN成员为各国国家标准机构,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
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
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
英国。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管理中心地址:rue de Stassart, 36 B-1050 Brussels

© 2007 CEN CEN 成员国保留在全球范围内以任何形式或 参考编号 EN 1993-5:2007: E


方式进行使用的所有权利。
EN 1993-5: 2007 (E)

目录 页码

前言.................................................................................................................................................................5

欧洲规范计划相关背景 .........................................................................................................................5
欧洲规范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6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6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之间的联系(EN 和 ETA) ..............................................................7
EN 1993-5 标准的具体附加信息 ..........................................................................................................7
EN 1993-5 的国家版附录 ......................................................................................................................8

1 概述.............................................................................................................................................................9

1.1 适用范围 ..........................................................................................................................................9


1.2 标准性参考文件 ............................................................................................................................10
1.3 假设 ................................................................................................................................................ 11
1.4 原则和适用规则之间的差别 ........................................................................................................ 11
1.5 定义 ................................................................................................................................................ 11
1.6 符号 ................................................................................................................................................ 11
1.7 单位 ................................................................................................................................................13
1.8 术语 ................................................................................................................................................13
1.9 板桩坐标轴的规定 ........................................................................................................................22

2 设计基础...................................................................................................................................................23

2.1 概述 ................................................................................................................................................23
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 ................................................................................................................23
2.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 ................................................................................................................24
2.4 工地勘测和土体参数 ....................................................................................................................24
2.5 分析 ................................................................................................................................................24
2.6 试验辅助设计 ................................................................................................................................26
2.7 沉桩能力 ........................................................................................................................................26

3 材料特性...................................................................................................................................................28

3.1 概述 ................................................................................................................................................28
3.2 承重桩 ............................................................................................................................................28
3.3 热轧钢板桩 ....................................................................................................................................28
3.4 冷成型钢板桩 ................................................................................................................................29
3.5 用作支腰梁和支撑的型钢 ............................................................................................................29
3.6 连接装置 ........................................................................................................................................29
3.7 用作锚杆的钢构件 ........................................................................................................................29
3.8 用于组合墙的钢构件 ....................................................................................................................29
3.9 断裂韧性 ........................................................................................................................................30

4 耐久性.......................................................................................................................................................31

4.1 概述 ................................................................................................................................................31
4.2 承重桩的耐久性要求 ....................................................................................................................32

2
EN 1993-5: 2007 (E)

4.3 板桩的耐久性要求 ........................................................................................................................33


4.4 设计用腐蚀速率 ............................................................................................................................33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36

5.1 基础................................................................................................................................................36
5.2 板桩................................................................................................................................................36
5.3 承重桩............................................................................................................................................51
5.4 高模量墙........................................................................................................................................53
5.5 组合墙............................................................................................................................................53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56

6.1 基础................................................................................................................................................56
6.2 挡土墙的位移 ................................................................................................................................56
6.3 承重桩的位移 ................................................................................................................................56
6.4 钢板桩结构方面的问题 ................................................................................................................56

7 锚杆、支腰梁、支撑和连接件...............................................................................................................58

7.1 概述................................................................................................................................................58
7.2 锚固装置........................................................................................................................................58
7.3 支腰梁和支撑 ................................................................................................................................60
7.4 连接件............................................................................................................................................60

8 施工 ..........................................................................................................................................................68

8.1 概述................................................................................................................................................68
8.2 钢板桩............................................................................................................................................68
8.3 承重桩............................................................................................................................................68
8.4 锚固装置........................................................................................................................................68
8.5 支腰梁、支撑和连接件 ................................................................................................................68

A 【标准性】-薄壁钢板桩 ........................................................................................................................69

A.1 概述 ...............................................................................................................................................69
A.2 设计基础 .......................................................................................................................................70
A.3 材料和横截面特性 .......................................................................................................................70
A.4 局部屈曲 .......................................................................................................................................73
A.5 横截面的抗力 ...............................................................................................................................75
A.6 计算辅助设计 ...............................................................................................................................79
A.7 试验辅助设计 ...............................................................................................................................80

B 【资料性】-薄壁钢板桩试验.................................................................................................................82

B.1 概述 ...............................................................................................................................................82
B.2 单跨梁试验 ...................................................................................................................................82
B.3 中间支承试验 ...............................................................................................................................83
B.4 双跨梁试验 ...................................................................................................................................84
B.5 试验结果评定 ...............................................................................................................................85

C 【资料性】-钢板桩设计指导原则 ........................................................................................................87

3
EN 1993-5: 2007 (E)

C.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板桩横截面的设计 ...................................................................................87


C.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90

D 【资料性】-组合墙的主要元件 ............................................................................................................92

D.1 用作主要元件的工字钢 ...............................................................................................................92


D.2 用作主要元件的管桩 ...................................................................................................................94

4
EN 1993-5: 2007 (E)

前言
本欧洲标准EN 1993-5《欧洲规范3:钢结构设计:第5部分-桩基》由CEN/TC250“欧洲结构规
范”技术委员会编制,其秘书处由BSI监管。CEN/TC250对所有欧洲结构规范负责。

通过相同文本的出版或确认,最迟在2007年8月之前,本欧洲标准应具有与国家标准同等效力,
而与之相冲突的国家标准应最迟于2010年3月废止。

本欧洲规范取代ENV 1993-5:1998。

根据CEN/CENELEC内部条例,下列国家的国家标准机构必须执行此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
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
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
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欧洲规范计划相关背景

1975年,欧共体委员会在条约第95条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领域的一项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消
除行业的技术壁垒并统一技术规范。

在此行动计划中,欧洲委员会首先建立一套统一的建设工程设计的技术规则。此技术规则在第
一阶段作为各成员国现行规则的一种替代方案,并将最终取代各成员国的现行规则。

在成员国代表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欧洲委员会用15年的时间制定了欧洲规范计划,于20世纪
80年代诞生了第一套欧洲规范。

1989年,欧洲委员会、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根据欧盟委员会和CEN之间的协议1,决
定通过一系列授权将欧洲规范的编制和出版任务移交给CEN,以便使其在将来具备欧洲标准(EN)
的地位。这实际上将欧洲规范与理事会及欧委会所有与欧洲标准相关的规定和指令(如:理事会的
建筑产品(CPD)指令89/106/EEC和理事会的公共工程和服务指令93/37/EEC、92/50/EEC、89/440/EEC
及等效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用以建立内部市场的指令)联系起来。

欧洲结构规范计划包括以下标准,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

EN 1990 欧洲规范: 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规范1: 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 欧洲规范2: 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规范3: 钢结构设计

EN 1994 欧洲规范4: 钢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5 欧洲规范5: 木结构设计

1
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之间有关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欧洲规范(BC/CEN/03/89)工作的协定。

5
EN 1993-5: 2007 (E)

EN 1996 欧洲规范6: 砌体结构设计

EN 1997 欧洲规范7: 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EN 1999 欧洲规范9: 铝结构设计

欧洲规范标准确认每个成员国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保障其确定国家规定安全事项的各项数值
(因国而异)的权利。

欧洲规范的地位和应用领域

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承认欧洲规范作为参考文件,用于下列用途:

- 作为证明建筑和土木工程符合理事会指令 89/106/EEC 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基


本要求 N°1—力学抗力和稳定性——以及基本要求 N°2—火灾下的安全性;

- 作为确定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合同的基础;

- 作为制定建筑产品统一技术规范的框架(EN 和 ETA)。

尽管欧洲规范与统一产品标准2性质不同,但就其对建筑工程本身而言,欧洲规范与CPD第12
条所述的解释性文件3有直接关系。因此,从事产品标准工作的CEN技术委员会和/或EOTA工作组必
须充分考虑到因欧洲规范所产生的技术问题,以期实现这些技术规范与欧洲规范的完全一致。欧洲
规范标准针对各种传统和新型的日用整体结构和部件产品设计,提供了共同的结构设计规则。未具
体涉及独特的建筑形式或设计条件,若有上述情况,设计者需另行咨询专家建议。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

执行欧洲规范的国家标准应包括CEN出版的欧洲规范(包括所有附录)的全部文本,前面是国
家版的标题页和国家版前言,最后可加上国家版附录(资料性)。

国家版的附录(资料性)可能只包含欧洲规范中留待各国自行选择的参数,即国家确定参数,
这些参数将用于有关国家拟进行的建筑和土木工程的设计,即:

2
根据CPD第3.3条的规定,基本要求(ER)在解释性文件中应有具体内容,以在基本要求和授权之间建立必要的联
系来统一EN和ETAG/ETA。

3
根据CPD第12条的规定,解释性文件应:

(a) 通过统一术语和技术基础,并在必要时指出各要求的类别或级别,来给出具体的基本要求;

(b) 说明将这些类别或级别的要求与技术规范相联系的方法,如计算和检验的方法、项目设计的技术规则等;

(c) 作为建立统一标准和欧洲技术审批指南的参考。

实际上,欧洲规范在整个基本要求1和部分基本要求2的范围内发挥了相似的作用。

6
EN 1993-5: 2007 (E)

- 欧洲规范中给出的各种备用分项系数值和/或级别;

- 欧洲规范中只给出符号之处要用到的值;

- 各成员国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数据,如:雪图;

- 欧洲规范中给出了替代方法时所使用的方法。

- 非矛盾性补充资料的参考,以协助用户使用欧洲规范。

欧洲规范和产品统一技术规范之间的联系(EN 和 ETA)

建筑产品的统一技术规范和工程的技术规则4之间有必要保持一致。此外,所有与引用欧洲规范
的建筑产品的CE标记一同出现的信息应明确地说明所考虑的是哪些国家确定参数。

EN 1993-5 标准的具体附加信息

EN 1993-5标准给出了有关钢板桩和承重桩的设计规则,用以对EN 1993-1中的一般规则进行补
充。

EN 1993-5标准旨在与以下标准共同使用:欧洲规范EN 1990-结构设计、EN 1991-结构上的作用


以及EN 1997标准-岩土工程设计第1部分

上述文件中已涉及的内容不再赘述。

EN 1993-5的目标使用者为:

- 起草设计相关产品标准、试验标准和执行标准的委员会;

- 客户(例如,为确定其具体要求);

- 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

- 相关监管部门。

建议将分项系数和其他参数的数值作为提供合格安全等级的基值。这些数值是在假定适用适当
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情况下选择出来的。

已编制出附录A和B,用以对EN1993-1-3标准中有关第4类钢板桩的规定进行补充。

附录C给出了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塑性设计指南。

附录D给出了一套潜在可行的组合墙主要元件设计规则。

有关本规范未涉及的岩土工程设计,应参照EN 1997中的相关规定。

4
见 CPD 第 3.3 条和第 12 条,以及解释性文件 N°1 的第 4.2 条、4.3.1 条、4.3.2 条和 5.2 条。

7
EN 1993-5: 2007 (E)

EN 1993-5 的国家版附录

本标准提供了替代方法、数值和类别建议并在各国可自行做出选择之处给出备注。因此,执行
EN 1993-5的国家标准应有一个包含全部国家确定参数的国家版附录,用于各有关国家即将施工的
建筑和土木工程的设计。

EN 1993-5标准中的下列条款允许各国自行进行选择:

3.7 (1) 5.2.2(13) 7.2.3(2)

3.9 (1)P 5.2.5(7) 7.4.2(4)

4.4 (1) 5.5.4(2) A.3.1(3)

5.1.1(4) 6.4 (3) B.5.4(1)

5.2.2(2) 7.1 (4) D.2.2(5)

8
EN 1993-5: 2007 (E)

1 概述

1.1 适用范围

(1) EN 1993 的第 5 部分给出了有关钢制承重桩和板桩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应用规则。

(2) EN 1993 的第 5 部分还给出了基础和挡土墙的构造示例。

(3) 适用于:

- 陆地和水上土木工程用钢桩基础;

- 钢桩工程所需的临时或永久性结构;

- 由钢板桩构成的临时或永久性支护结构(包括各类组合墙)。

(4) 不适用于:

- 近海平台;

- 系缆桩。

(5) EN 1993 的第 5 部分也包括混凝土灌注钢桩的应用规则。

(6) 未涉及特殊抗震设计要求。有关地震引起的地层运动效应,参见 EN 1998。

(7) 同样给出了有关支腰梁、支撑和锚固装置的设计条款,见第 7 节。

(8) 第 5 和 6 节中给出了使用 1、2 和 3 类横截面的钢板桩的设计,而附录 A 则涵盖了 4 类横


截面钢板桩的设计。

注:附录B中包括了第4类板桩试验的内容。

(9) 弯曲 U 型桩和直腹板式钢板桩的设计方法运用了从试验中得出的设计抗力。有关试验步
骤,参见 EN 10248。

(10) 本规范未涉及岩土工程方面的内容,如有相关问题,参见 EN 1997。

(11) 第 4 节中给出了关于在桩基设计中考虑腐蚀作用的规定。

(12) 第 5.2 节考虑了 EN1993-1-1 第 5.4.3 节中所述的塑性整体分析。

注:附录C中给出了考虑塑性整体分析的钢板桩墙的设计指南。

(13) 第 5 节中给出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组合墙的设计,包括主要元件的通用设计条款。

注:附录D中给出了用作主要元件的管桩和工字型钢的设计指南。

9
EN 1993-5: 2007 (E)

1.2 标准性参考文件

本欧洲标准以注明日期或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的形式将其它出版物发布的规定包含在内。本
文中在适当的地方引用了这些标准性参考文件,并在下面列出了这些出版物。对于注明了日期的参
考文件,仅在通过修改或修订将这些出版物的后续修改或修订信息包含在本欧洲标准中之后,方可
将其用于此欧洲标准。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适用所涉及的最新版本

EN 1990 欧洲规范: 结构设计基础

EN 1991 欧洲规范1: 结构上的作用

EN 1992 欧洲规范2: 混凝土结构设计

EN 1993 欧洲规范3: 钢结构设计

第1.1部分: 一般规则: 一般规则和建筑规则;

第1.2部分: 一般规则: 结构防火设计;

第1.3部分: 一般规则: 冷成型薄壁型钢构件和薄板的补充规则;

第1.5部分: 一般规则: 板式构件;

第1.6部分: 一般规则: 壳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第1.8部分: 一般规则: 节点设计

第1.9部分: 一般规则: 疲劳

第1.10部分: 一般规则: 材料韧性和全厚度特性

第1.11部分: 一般规则: 带钢制受拉部件的结构的设计

EN 1994 欧洲规范4: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EN 1997 欧洲规范7: 岩土工程设计

EN 1998 欧洲规范8: 结构抗震设计;

EN 10002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

EN 10027 钢材标示法;

EN 10210 非合金细晶粒结构钢制热轧中空结构型材;

EN 10219 非合金细晶粒结构钢制冷成型中空结构型材;

EN 10248 非合金钢制热轧板桩;

EN 10249 非合金钢制冷成型板桩;

EN 1536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钻孔桩;

EN 1537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地锚;

EN 12063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板桩墙;

10
EN 1993-5: 2007 (E)

EN 12699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打入桩;

EN 14199 特殊岩土工程施工——微型桩;

EN 10045 金属材料;夏比冲击试验;

EN 1090-2 钢结构和铝结构的施工,第2部分:钢结构的技术要求。

1.3 假设

(1) 除 EN 1990 中的一般假设外,还适用如下假设:

钢桩和钢板桩的安装和制造符合 EN 12699、EN 14199 和 EN 12063 的规定。

1.4 原则和适用规则之间的差别

(1) P 应参照 EN 1990 第 1.4 节的规定。

1.5 定义

在本标准中,如下定义适用:

1.5.1 基础

包括桩及其可能存在的桩帽的部分建筑工程。

1.5.2 支护结构

一种包括挡土墙、类似材料和/或水,及(相关的)支护体系(例如,锚固装置)的建筑元件。

1.5.3 土层-结构的相互作用

变形对土层和基础或支护结构的相互影响。

1.6 符号

(1) 除 EN 1993-1-1 中给出的符号外,还使用了如下主要符号:

c 钢板桩腹板的斜高,见图 5-1;

α 腹板的倾角,见图 5-1。

(2) 除 EN1993-1-1 中给出的下标外,还使用了如下下标:

11
EN 1993-5: 2007 (E)

red 折减。

(3) 除 EN1993-1-1 中给出的符号外,还使用了如下主要符号:

Av 剪切投影面积,见图 5-1;

FEd 锚杆拉力的设计值;

FQ,Ed 拟由板桩桩头抵抗的整体屈曲产生的附加水平力,用以考虑非侧移屈曲模式假
设,见图 5-4;

Ft,Rd 锚杆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Ed 格形围堰中环向拉力的设计值;

Ft,ser 规格荷载状态下锚杆内的轴力;

Fta,Ed 格形围堰的弧形格孔内的设计拉力;

Ftc,Ed 格形围堰的共用隔墙内的设计拉力;

Ftg,Rd 锚杆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m,Ed 格形围堰的主格孔内的设计拉力;

Fts,Rd 简单直腹板式钢板桩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t,Rd 锚杆螺纹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Rc,Rd 板桩对局部横向力的设计抗力;

Rtw,Rd 板桩腹板对局部横向力进入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RVf,Rd 板桩翼缘对局部横向力进入的设计抗剪承载力;

ρm,Ed 作用于格形围堰的主格孔内的内压力设计值;

ra 格形围堰的弧形格孔的初始半径;

rm 格形围堰的主格孔的初始半径;

tf 钢板桩的公称翼缘厚度;

tw 钢板桩的公称腹板厚度;

βB 考虑 U 型桩截面模量可能出现的折减(由锁口内的不充分剪力传递引起)的系数;

βD 考虑 U 型桩抗弯刚度可能出现的折减(由锁口内的不充分剪力传递引起)的系数;

βR 考虑直腹板式钢板桩的锁口抗力的系数;

βT 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焊接接合板桩性能的系数;

βo,I 考虑由管的椭圆变形引起的绕墙轴的截面惯性矩折减的系数;

ρP 考虑水压差对横向局部板弯曲的影响的系数。

(4) 其它的符号在其首次出现地方给出定义。

12
EN 1993-5: 2007 (E)

1.7 单位

(1) 应按照 ISO 1000 的要求使用国际单位制。

(2) 建议在计算中使用如下单位:

- 力和荷载: kN、kN/m、kN/m2;

- 单位质量: kg/m3;

- 单位重量: kN/m3;

- 应力和强度: N/mm2(MN/m2 或 MPa);

- 弯矩: kNm;

- 扭矩: kNm。

1.8 术语

在本标准中,使用如下术语:

注: 图1-1~图1-10仅为示例,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所用术语的措辞意义。未详尽示
例,所列示例不代表任何优选构造。

1.8.1 锚固装置

用于说明挡土墙背面锚固系统的通用术语,例如,锚定桩、锚板或锚定隔板、螺旋型地锚、地
锚、锚桩和扩桩体。有关锚杆和板桩墙之间的连接示例,参见图1-1。

1.8.2 锚定墙

指稳定性取决于板桩打入地面的深度以及一层或多层锚杆的墙。

1.8.3 承重桩

是指并入建筑物基础或土木工程的结构构件(空心型、H型、十字形或X型横截面),用于抵
抗轴向压力或拉力、力矩和横向(剪)力(见表1-1)。通过基座承载力或表面摩擦或二者的结合来
达到承压强度。

1.8.4 支撑

是指垂直于挡土墙正面或与其成一角度的撑杆,用于支撑墙体并通常与支腰梁连接(见图1-2)。

13
EN 1993-5: 2007 (E)

1.8.5 悬臂墙

是指稳定性仅取决于钢板桩打入地面的深度的墙。

1.8.6 格形围堰

是指由直腹板式型材构成的围堰,其具有的互锁抗拉强度足以抵抗填土径向压力引起的格孔墙
中的环向拉力(见图1-3)。这些格孔通过填土的自重获得稳定性。两种基本类型的格形围堰为:

- 包括圆形格孔的格形围堰:这种围堰由通过较小直径弧拱连在一起的单个大直径格孔构成
(见图 1- 4a)

- 包括横隔板格孔的格形围堰:这种围堰由通过垂直于围堰轴线的横隔板连在一起的两列圆
弧拱构成(见图 1- 4b)。

1.8.7 组合墙

是指由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构成的挡土墙。主要元件通常为钢管桩、工字型钢或组合式箱形桩,
这些元件沿着墙的长度均匀隔开。次要元件一般是指安装在主要元件间隙中的各类钢板桩,这些元
件通过互锁装置连接(见图1-5)。

1.8.8 双 U 型桩

是指带有一个弯曲或焊接共用锁口的两个有螺纹的单U形板桩,其锁口用于传递剪力。

1.8.9 沉桩能力

是指在无有害影响的情况下将板桩或承重桩打入地层至所需贯入深度的能力。

1.8.10 打桩

是指将桩安装到地层内所需深度的各种方法,如锤击打桩、振动、挤压或螺旋、或者综合使用
这些方法或其他方法。

1.8.11 高模量墙

是指由几何形状相同的互锁钢构件构成的高强度挡土墙。这些构件可由加工型材(见图1-6)构
成,以获得高截面模量。

14
EN 1993-5: 2007 (E)

1.8.12 锁口

是指通过拇指和手指这种构造或类似构造来使相邻构件连接,从而形成连续墙的钢板桩或其它
薄板的部分。锁口可分为:

- 自由式:非弯曲或焊接式螺纹锁口;

- 弯曲式:已通过弯曲点进行力学连接的螺纹单桩的锁口;

- 焊接式:已通过连续焊或间断焊进行力学连接的螺纹单桩的锁口。

1.8.13 错列墙

是指特殊的板桩墙结构,此结构中单桩的布置方式要么用于提高板桩墙的惯性矩(见图1-7中的
示例),要么用于适应特殊用途(见图1-8中的示例)。

1.8.14 桩联接器

是指一种力学摩擦套,用于加长钢管桩或X形桩。

1.8.15 支撑墙

是指稳定性取决于板桩打入地面的深度以及一层或多层支撑的挡土墙。

1.8.16 护桩或主桩墙

支挡桩或主桩墙由相隔一定距离打入的竖向桩(主桩、支护或竖桩)构成,用于支承中间水平
构件(木板、板材或支拱板条),见图1-9。主桩或支护桩可为轧制或焊接工字型材、管状型材或箱
形型材。

1.8.17 箱形钢桩

是指非圆形空心桩(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纵向连续或间断焊接在一起的热轧型钢构成)
(见表1-1)。

1.8.18 钢管桩

是指通过无缝、纵向或螺旋焊接工艺形成的圆形横截面桩(见表1-1)。

15
EN 1993-5: 2007 (E)

1.8.19 钢板桩

是指构成板桩墙的单个钢构件。表1-2中给出了第5部分涵盖的钢板桩类型:Z形钢板桩、U形钢
板桩和直腹板型材钢板桩;有关冷成型板桩,见附录A中的表A-1。Z形桩的锁口位于板桩墙最外缘
构造上,而U形和直腹板型材钢板桩的锁口则位于挡土墙的轴线上。

1.8.20 钢板桩墙

是指通过锁口的螺纹连接而形成连续墙的板桩隔板。

1.8.21 T 形连接件

是指通过较小直径弧拱(见图1-3)连接两个格形围堰的特殊构件(见图1-10)。

1.8.22 三 U 型桩

是指由带有两个弯曲或焊接共用锁口的三个螺纹单U型桩构成的板桩,其锁口用于传递剪力。

1.8.23 支腰梁

是指通常由钢或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水平梁,其固定在挡土墙上并用于将设计支承力从墙传递到
拉杆或撑杆内。

16
EN 1993-5: 2007 (E)

表1-1 承重钢桩的横截面示例

横截面类型 典型图例

空心型
(示例),
见备注

H型

X型

注:关于施工细节,应参考EN 12699和EN 14199的规定。

表1-2 钢板桩

横截面类型 单桩 双桩

Z形型材

U形型材

直腹板型材

注:关于锁口的构造,应参考EN 10248的规定。

17
EN 1993-5: 2007 (E)

A 拉杆; B 垫板;
C 板桩; D 支腰梁

图1-1 锚杆和板桩墙之间的连接示例

A 支腰梁;B 撑杆

图1-2 支撑示例

18
EN 1993-5: 2007 (E)

A T形连接;B 内压力;C 环向拉力

图1-3 格形围堰

a) 由圆形格孔构成的结构

b) 由横隔板格孔构成的结构

图1-4 格孔式结构示例

19
EN 1993-5: 2007 (E)

A 主要元件;B 次要元件

图1-5 组合墙示例

A 焊接至工字型钢的板桩;
B 工字型钢;
C 焊接至工字型钢的连接件

图1-6 高模量墙示例

20
EN 1993-5: 2007 (E)

A 焊接到一个双桩上的连接件; B 弯曲锁口

图1-7 U形型材构成的错列墙示例

图1-8 Z形型材构成的错列墙示例

A 支拱板条、木板、板材; B 竖桩、主桩或支护桩

图1-9 竖桩墙示例

21
EN 1993-5: 2007 (E)

a) 栓接 b) 焊接

图1-10 T形连接示例

1.9 板桩坐标轴的规定

(1) 对于板桩,使用如下坐标轴规定:

- 一般情况下:

- x–x 为桩的纵轴;

- y–y 为平行于挡土墙的横截面轴;

- z–z 为其它横截面轴;

- 必要时:

- u–u 为距离挡土墙平面最近的主轴(不与y-y轴重合的情况下);

- v–v 为其它主轴(不与z-z轴重合的情况下)。

注: 本规定区别于EN1993-1-1中使用的坐标轴规定。因此,交互参照第1.1部分的规定时,
需特别注意。

22
EN 1993-5: 2007 (E)

2 设计基础

2.1 概述

(1) P 关于承重桩和板桩的设计(包括支腰梁、支撑和锚固装置的设计),EN 1990 的相关规


定适用,但本文件中给出不同规定的情况除外。

(2) 下文中给出了有关承重桩和板桩设计的特别规定,以满足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的安全和耐久性要求。

(3) 应按照 EN 1997-1 的规定确定地面的承压强度。

(4) P 应考虑所有设计情形,包括施工和使用的各阶段,见 EN 1990。

(5) 结构设计中应考虑承重桩和板桩的沉桩能力,见 2.7。

(6) 除非另有规定(见 EN 1990),否则,本文件中给出的规定同等适用于临时和永久结构。

(7) 下文对相关的承重桩和挡土墙进行了区分。

(8) 有关支腰梁、支承、连接件和锚杆的规定,参见第 7 节。

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

(1) P 应考虑如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

a) 土层破坏引起的建筑破坏(超过了土层的承载力);

b) 结构破坏;

c) 土层破坏和结构破坏的组合。

注: 因挖方产生的变形可能会导致相邻结构的破坏。如果相邻结构易受到变形的影响,
则可针对此项目给出该情形的处理建议。

(2) 应按照 EN 1997-1 的规定进行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标准有关的验证。

(3) 应根据设计情形,对下述一种或多种结构破坏模式进行验证:

- 对于承重桩:

- 弯曲和/或轴力引起的破坏;

- 总体弯曲屈曲引起的破坏(考虑地面和连接处的支承结构提供的约束);

- 加载点处的局部破坏;

- 疲劳。

- 对于挡土墙:

23
EN 1993-5: 2007 (E)

- 弯曲和/或轴力引起的破坏;

- 总体弯曲屈曲引起的破坏(考虑土层提供的约束);

- 总体弯曲引起的局部屈曲;

- 加载点处的局部破坏(例如,腹板断裂);

- 疲劳。

2.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

(1)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考虑如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

- 对于承重桩:

- 与支承结构相配所需的竖向沉降或水平位移的限度;

- 与直接连接到承重桩或与其承重桩相邻的结构相配所需的振动限度。

- 对于挡土墙:

- 与挡土墙自身的正常使用性能相配所需的变形限度;

- 与直接连接到挡土墙本身或与挡土墙本身相邻的结构相配所需的水平位移、竖向
沉降或振动的限度。

(2) 应针对各项目,根据 EN 1990 的规定考虑(1)中给出的、与作用组合相关的限值。

(3) 如果相关,应针对各项目确定由相邻结构施加的限值。EN 1997-1 中给出了确定这些极限


值的指导准则。

注: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可为设计用控制标准。

2.4 工地勘测和土体参数

(1) P 应根据 EN 1997 所述的土工调查确定土体和/或回填土参数。

2.5 分析

2.5.1 概述

(1) 应进行整体分析,以确定整体或部分结构上的作用效应(内力和力矩、应力、应变和位移)。
应在必要的地方,例如,加载点、连接处等,对结构进行额外的局部分析。

(2) 宜使用理想化的几何形状、结构性能和土体性能来进行分析。应就设计情形选择理想化值。

(3) 除了设计易受到变化效应影响的情况外,可基于几何数据的公称值来评估桩基础和板桩墙
内的作用效应。

24
EN 1993-5: 2007 (E)

(4) 应通过 EN1993-1-2 和 EN1991-1-2 的规定来考虑结构防火设计。

2.5.2 作用评估

(1) 如果相关,应考虑 EN 1991 中所述的作用,否则,应针对项目、通过与客户商定来确定这


些作用。

(2) 对于桩基础,应按照 EN 1997-1 的规定评估地面垂直或横向移动(例如,下拉等)引起的


作用。

(3) 应通过使用按 EN 1997-1 的规定选择的模型来评估穿过土层传递到结构中的作用,或者,


应针对各项目来确定,并与客户商定。

(4) 必要时,应考虑因温度随时间变化或因 EN 1991 中未规定的特殊荷载而产生的作用效应。

注1: 如果温度可能出现很大变化,则可能必须考虑撑杆之类构件上的温度效应。设计中
可规定出措施,以减小温度变化的影响。

注2: 特殊荷载示例如下:

- 坠落物或翻斗引起的荷载;

- 挖掘机和起重机造成的荷载;

- 外加荷载,如泵、入口引道、中间撑杆、材料台架或钢筋束的堆放引起的荷载。

(5)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对于承受来自道路或铁道的荷载的挡土墙,可使用从桥梁模型中得
出的此类荷载(例如,均布荷载)的简化模型,见 EN 1991-2。

2.5.3 结构分析

2.5.3.1 概述

(1) 应使用 EN 1997-1 中规定的适当的土层-结构模型来进行结构分析。

(2) 根据设计情形,可将锚杆模拟成简单支承或弹簧。

(3) 如果连接件对内力和力矩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则应在结构分析中考虑这些连接件。

2.5.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 对桩基础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的结构分析可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所用的相同模型。

(2) 若需要考虑意外情形,则可基于塑性模型,同时针对整体结构和土层-结构相互作用来评估
基桩中的作用效应。

注: 意外情形示例:船舶碰撞桥墩。

25
EN 1993-5: 2007 (E)

(3) 应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证所用的相关破坏模式,并使用 2.5.3.1(1)中确定的土层-结构


相互作用模型来评估板桩挡土墙中的作用效应。

2.5.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 对于板桩挡土墙及桩基础,整体分析应基于结构的线弹性模型及 2.5.3.1(1)中确定的土层-


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2) 应证明,正常使用荷载未导致结构中出现塑性变形。

2.6 试验辅助设计

2.6.1 概述

(1) 应满足 EN 1990、EN1993-1-1 和 EN 1997-1 中给定的试验辅助设计通用规定。

注:EN 1990的附录D中给出了通过试验确定设计承载力的指导原则。

2.6.2 承重桩

(1) 有关承重桩的试验准则,应参考 EN 1997-1、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规定。

2.6.3 钢板桩

(1) 在工程施工期间(例如,在采用挖掘方法的情况下),可通过现场试验分阶段对板桩设计
中作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2) 有关施工期间计算模式和设计变更的校准,应参考 EN 1997-1 的规定。

2.6.4 锚固装置

(1) 应遵照 EN 1997-1、EN 1537 和 EN1993-1-11 中给定的适用于锚固装置的试验辅助设计通


用规定。

2.7 沉桩能力

(1) P 在设计所有桩(承重桩或板桩)时,应考虑到将桩安装至所需贯入深度的实际情况。应
参考 EN 12063、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规定。

(2) 应结合安装和拔出桩所用打桩设备的效能、以及打桩方法(打桩参数)来选择桩的类型、
尺寸和构造,以适应必须将桩打入贯穿的地面的条件。

26
EN 1993-5: 2007 (E)

(3) 如果在安装过程中使用桩尖、加劲肋或减摩剂协助打桩或加固桩,则应考虑桩尖、加劲肋
或降阻剂对使用条件下桩的性能的影响。

27
EN 1993-5: 2007 (E)

3 材料特性

3.1 概述

(1) P EN 1993 第 5 部分应用于由符合 3.2~3.9 中所述标准的钢材制成的钢桩和钢制挡土墙的设


计。

(2) 本文件也可用于其他结构钢,但是,要有充分的资料证明相关设计和制造规则适用的合理
性。试验程序和试验评估应符合 EN 1993-1-1 第 2 节以及 EN 1990 的规定,并且试验要求
应与 3.2~3.9 中提到的相关标准中给定的要求一致。

(3) P 再利用和次等桩应至少符合设计中规定的有关几何和材料特性的要求,并且应完好无损,
不含可能影响强度和耐久性的有害物质。

3.2 承重桩

(1) 有关钢材特性,应参考 EN1993-1-1 的规定。

(2) 有关钢板桩制成的钢桩的特性,参见 3.3 或 3.4 的规定。

3.3 热轧钢板桩

(1) P 热轧钢板桩应符合 EN 10248 的规定。

(2) 可从表 3-1 中得出热轧钢板桩的屈服强度 fy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的公称值,其为 EN


10248-1 中给定的最小值。

(3) 关于延性要求,应参考 EN1993-1-1 第 3.2.2 节的规定。

注:表3-1中列出的为满足这些要求的合格的钢材等级。

表3-1 符合EN 10248-1规定的热轧钢板桩屈服强度 fy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的公称值

EN 10027中命名的钢材 fy [N/mm2] fu [N/mm2]

S240 GP 240 340

S270 GP 270 410

S320 GP 320 440

S355 GP 355 480

S390 GP 390 490

S430 GP 430 510

28
EN 1993-5: 2007 (E)

3.4 冷成型钢板桩

(1) P 冷成型钢板桩应符合 EN 10249 的规定。

(2) 可从表 3-2 中得出符合 EN 10249-1 规定的冷成型钢板桩的基本屈服强度 fyb 和极限抗拉强


度 fu 的公称值。

注: 基本屈服强度 fyb 为用于冷成型的碱性钢的公称屈服强度。

(3) 关于延性要求,应参考 A.3.1 的规定。

表3-2 符合EN 10249-1规定的冷成型钢板桩基本屈服强度 fyb 和极限抗拉强度 fu 的公称值

EN 10027中命名的钢材 fyb [N/mm2] fu [N/mm2]

S235 JRC 235 340

S275 JRC 275 410

S355 JOC 355 490

3.5 用作支腰梁和支撑的型钢

(1) 关于用作支腰梁和支撑的钢材的特性,应参考 EN1993-1-1 第 3.1 和 3.2 节的规定。

3.6 连接装置

(1) 关于螺栓、螺母和垫圈以及焊接耗材的特性,应参考 EN1993-1-8 的规定。

3.7 用作锚杆的钢构件

(1) 关于由具有规定最小屈服强度 fy,spec(不应大于 fy,spec,max)的高强度钢制成的锚杆,应参考


EN 1537 的规定。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 fy,spec,max 的值。建议 fy,spec,max=500 N/mm2。

(2) 关于由非高强度钢制成的锚杆的材料特性,应参考 EN1993-1-1 第 3.2.1、3.2.2 节以及 EN


1993-5 第 3.9 节的规定。

3.8 用于组合墙的钢构件

(1) P 用作组合墙主要元件的特殊工字型钢的钢材特性应符合 EN 10248 的规定。

(2) P 用作组合墙主要元件的钢管应符合 EN 10210 或 EN 10219 的规定。

(3) 用作组合墙主要元件的组合式箱型桩的钢材特性应满足 3.2 中给出的要求。

29
EN 1993-5: 2007 (E)

(4) 用于组合墙的次要元件的钢材特性应分别满足 3.3 或 3.4 中给出的要求。

(5) P 板桩的热轧连接装置应符合 EN 10248 的规定。

3.9 断裂韧性

(1) P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韧性,以避免出现在结构设计使用寿命范围内预期会出现的最低使用
温度下的脆性断裂。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应考虑到的最低使用温度。

(2) 对于翼缘厚度不超过 25mm 的板桩,如果最低使用温度不低于 -30°C,则可使用具有表


3-3 中所给定的 T27J 值的钢材。

注1: 关于其它情况,可参考EN1993-1-10的规定。

注2: T27J 值是指产生导致夏比V形缺口试样断裂所需的冲击能量 KV(T)(大于27焦耳)


时的试验温度。关于试验细节,见EN 10045。

表3-3:确定钢桩断裂韧性的试验温度 T27J

屈服强度 fy [N/mm2] 240 270 320 355 390 430

对于最低使用温度:-15°C 35° 35° 35° 15° 15° 15°


T27J 值
对于最低使用温度:-30°C 20° 20° 20° 0° 0° 0°

注:

1) 如果受拉翼缘中存在孔眼(如,用于安装锚杆),则应通过使用折减后的屈服强度或有效横
截面面积来考虑横截面抗力的折减。

2) 已在不考虑动态效应的条件下,针对最低使用温度和翼缘厚度不大于 25mm 的情况计算了这


些值。对于翼缘厚度为 25 <tf ≤30 mm 的情况,如果最低使用温度为 -15℃,表中给出的有关
T27J 的值应折减 5°;如果最低使用温度为 -30℃,应折减 10°。

3) 如果预计要在温度低于-10℃的硬土层中打桩,则材料可能必需满足更高的韧性要求。

30
EN 1993-5: 2007 (E)

4 耐久性

4.1 概述

(1) P 如果拟预计钢材厚度会出现重大损耗,则应根据钢构件周围的介质的侵蚀性,来考虑防
止腐蚀影响的措施。

(2) 如果在设计中拟通过折减厚度来考虑腐蚀性,应参考 4.4 的规定。

(3) 应考虑如下措施,用于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 将附加的钢材厚度用作腐蚀裕度;

- 静态预留量;

- 使用保护涂层(通常通过上漆、灌浆或镀锌);

- 使用阴极保护法(带或不带保护涂层);

- 在高腐蚀性区域中提供混凝土、砂浆或薄浆保护层。

(4) 如果规定的设计使用寿命长于涂层保护效应的持续时间,则在进行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验证时,应考虑剩下的设计使用寿命期间出现的厚度损耗。

注1: 结合使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可能有助于获得较长的设计使用寿命。可在考虑结构和保
护涂层的设计并检验可行性的情况下,确定整个保护体系。

注2: 对于绝缘不良的直流电源可能产生在土层中杂散电流的区域,必须特别注意。

(5) 在允许通过选择适应腐蚀性分布(见图 4-1)的力矩分配而达到经济性设计的情况下,可


考虑到桩的整个长度内腐蚀可能不均匀的可能性。

(6) 应针对各项目给出板桩和承重桩的规定设计使用寿命。

(7) 对于所需设计使用寿命低于 4 年的情况,除非已就该项目给定了不同的周期,否则,可忽


略腐蚀引起的厚度损耗。

(8) 应针对各项目确定腐蚀防护装置。

31
EN 1993-5: 2007 (E)

a) 海 水 侵 蚀 性 的 垂 直 分 b)接触海水的侧边 c)
区 处腐蚀速率分布 典




A 高侵蚀性区(飞溅区); B 潮间带;

C 高侵蚀性区(低水位区)
; D 永久浸没区;

E 海水浸入区(水侧); F 锚杆;

G 海水浸入区(土侧) MLW 平均低水位

MHW 平均高水位;

注: 根据结构所在位置处的主要条件,腐蚀速率分布及海水侵蚀性区可能会与图4-1中的示例有很大不
同。

图4-1 腐蚀速率分布示例

4.2 承重桩的耐久性要求

(1)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考虑环绕横截面周围的钢材厚度均匀损耗的情况下,对单桩进
行针对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强度验证。

(2)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对于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根据结构的规定设计使用寿
命,从第 4.4 节中得出由接触水或土壤(有或没有地下水)的桩的腐蚀引起的厚度折减量。

32
EN 1993-5: 2007 (E)

(3) 除非针对项目另有规定,否则,可忽略具有不漏水的封闭端或填充了混凝土的空心桩内部
的腐蚀。

4.3 板桩的耐久性要求

(1)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对板桩进行针对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强度验证时,应根
据结构规定的设计使用寿命,从第 4.4 节中得出接触水或土壤(有或没有地下水)的板桩
墙部分的厚度损耗量。如果板桩两侧与土壤或水接触,腐蚀速率在每侧均适用。

(2) 如果板桩墙对边上土壤或水的侵蚀性不同,则可适用不同的腐蚀速率。

4.4 设计用腐蚀速率

(1) 本节中给出的腐蚀速率应仅用于设计用途。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腐蚀速率的适当值(考虑局部条件)。表4-1和表4-2中给出了可
用于指导的数值。

(2) 在标准大气压下,大气腐蚀引起的厚度损耗量可取每年 0.01mm;在海洋条件可能影响结


构性能的位置,大气腐蚀引起的厚度损耗量取每年 0.02mm。

注: 对土壤中的腐蚀速率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如下:

- 土壤类型:

- 地下水位的变化;

- 存在氧气;

- 存在污染物;.

表4-1 土壤(有或没有地下水)中腐蚀引起的桩和板桩厚度损耗的建议值【单位:mm】

规定的设计使用寿命 5年 25年 50年 75年 100年

未扰动天然土
0.00 0.30 0.60 0.90 1.20
(砂土、粉土、粘土、片岩等)

受到污染的天然土和工业场地 0.15 0.75 1.50 2.25 3.00

侵蚀性天然土(沼泽、湿地、泥炭土等) 0.20 1.00 1.75 2.50 3.25

未压实的非侵蚀性填土
0.18 0.70 1.20 1.70 2.20
(粘土、片岩、砂土、粉土等)

未压实的侵蚀性填土(灰、熔渣等) 0.50 2.00 3.25 4.50 5.75

注:

1) 压实填土中的腐蚀速率低于未压实填土中的腐蚀速率。在压实填土中,表中的数据应除以二。

33
EN 1993-5: 2007 (E)

2) 针对5和25年的规定设计使用寿命给出的值基于测量结果,而其它值则由外插取值。

34
EN 1993-5: 2007 (E)

表4-2 淡水或海水中的腐蚀引起的桩和板桩的厚度损耗建议值【单位:mm】

规定设计使用寿命 5年 25年 50年 75年 100年

高侵蚀性区(水线)中的普通淡水(江
0.15 0.55 0.90 1.15 1.40
河、海轮运河等)

高侵蚀性区(水线)中受到严重污染的
0.30 1.30 2.30 3.30 4.30
淡水(污水、工业废水等)

高侵蚀性区(低水位区和飞溅区)中温
0.55 1.90 3.75 5.60 7.50
带气候下的海水

永久浸没区或潮间带中温带气候下的海
0.25 0.90 1.75 2.60 3.50

注:

1) 通常在飞溅区内或潮汐水域中的低水位处测得最高的腐蚀速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大弯曲应力出现在
永久浸没区,见图4-1。

2) 针对5和25年的规定设计使用寿命给出的值基于测量结果,而其它值则由外插取值。

35
EN 1993-5: 2007 (E)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5.1 基础

5.1.1 概述

(1) P 设计桩及其构件时应确保满足了第 2 节中给出的有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设计要


求。

(2) 下述规定适用于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相关的横截面和构件的抗力验证。

(3) 关于作用的分项系数以及拟施加的作用的组合方法,应参考 EN 1990 的规定。

(4) 关于拟应用到抗力上的分项系数 γM0、γM1 和 γM2,见 EN1993-1-1。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选出适用于桩基的分项系数 γM0 、γM1 和 γM2 。建议值如下:


γM0=1.00;γM1=1.10 和 γM2 =1.25。

5.1.2 设计

(1) 应从如下方面对挡土墙和承重桩进行检验:

- 板桩(见 5.2)和承重桩(见 5.3)的横截面抗力及总体屈曲;

- 支腰梁、支撑、连接件和锚杆(见第 7 节)的抗力;

- 土层破坏(见第 2 节)引起的结构整体破坏。

5.1.3 疲劳

(1) 如果结构或部分结构易受到疲劳现象的影响,应按照 EN 1993-1-9 的规定进行疲劳评估。

注: 腐蚀会对疲劳抗力产生严重影响,建议进行适当的腐蚀防护。

(2) 进行疲劳分析时,可忽略承重桩或板桩安装过程中的冲击或振动影响。

5.2 板桩

5.2.1 横截面的分类

(1) P 如果使用了弹性整体分析,则应验证:最大作用效应未超过相应的抗力。

36
EN 1993-5: 2007 (E)

(2) P 如果使用了塑性整体分析,则应验证:最大作用效应未超过板桩的塑性抗力。此外,应
检验转动能力,见表 5-1。

(3) 作用效应分布的分析方法应与如下横截面的分类一致:

- 1 类横截面:在此类横截面上,可进行涉及弯矩重分配的塑性分析,但前提是横截面
应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 2 类横截面:在此类横截面上,必需进行弹性整体分析,但可利用横截面的塑性抗力;

- 3 类横截面:在此类横截面上,应在考虑最外缘纤维处屈服的情况下,运用弹性整体
分析和横截面上的应力弹性分配来进行设计;

- 4 类横截面:在此类横截面上,局部屈曲影响横截面的抗力,见附录 A。

(4) 在考虑到腐蚀可能引起钢厚度折减的情况下,可从表 5-1 中得出 1、2 和 3 类横截面的限制


比例。

注: 附录C中给出了更多有关横截面分类的指导原则。

(5) 应将无法满足 1 类、2 类和 3 类横截面限制条件的构件视为具有 4 类横截面。

(6) P 其他结构构件和连接件中的作用效应不应超过构件和连接件的抗力。

37
EN 1993-5: 2007 (E)

表5-1 横截面的分类

分类 Z形型材 U形型材

- 2类截面适用的相同边界
第1类
- 须进行转动检查

b / tf b / tf
第2类 ≤ 45 ≤ 37
ε ε

b / tf b / tf
第3类 ≤ 66 ≤ 49
ε ε

fy [N/mm2] 240 270 320 355 390 430


235
ε=
fy
ε 0.99 0.93 0.86 0.81 0.78 0.74

图例:

b: 在转角半径之间测得的翼缘扁平部分的宽度,前提条件是:r/tf 的比值不大于 5.0;否则,应使


用更为精确的方法。

tf: 厚度恒定的翼缘的厚度;

r: 腹板和翼缘之间转角的中线半径;

f y: 屈服强度。.

注: 对于 1 类横截面,应验证:横截面提供的塑性转动不低于实际设计情况中规定的塑性转动。附
录 C 中给出了有关验证(转动检查)的指导原则。

5.2.2 受弯和受剪板桩

(1) 不存在剪力和轴力的情况下,各截面上弯矩 MEd 的设计值应满足:

M Ed ≤ M c , Rd (5.1)

38
EN 1993-5: 2007 (E)

式中:

MEd 为按照EN 1997-1中所述的相关情况进行计算得出的设计弯矩;

Mc,Rd 为横截面的设计弯矩抗力。

(2) 应按照下列各式确定横截面的设计弯矩抗力 Mc,Rd:

- 1 或 2 类横截面: M c ,Rd = β BW pl f y / γ M 0 (5.2)

- 3 类横截面: M c ,Rd = β BW pl f y / γ M 0 (5.3)

- 4 类横截面:见附录 A。

式中:

Wel 为针对连续墙确定的弹性截面模量;

Wpl 为针对连续墙确定的塑性截面模量;

γM0 为5.1.1(4)中所述的分项安全系数;

βB 是一个系数,用以考虑锁口中可能出现的剪力传递不足的情况,其取如
下值:

βB = 1.0(对于Z形桩和三U形桩)

βB ≤ 1.0(对于单U形桩和双U形桩)

注1: U形桩锁口中的剪力传递程度受到了下述各项的重大影响:

- 桩打入的土层的类型;

- 所安装的构件的类型:

- 支承层数及其在墙面中的固定方式;

- 安装方法;

- 对拟在现场攻丝的锁口的处理(润滑或通过焊接帽梁等进行部分固定);

- 墙体的悬臂高度(例如,墙体在最高支腰梁上方或最低支腰梁下方悬伸一段较长距
离)。

注2: 国家版附录中可根据局部设计经验给出涉及这些参数的单U形桩和双U形桩的βB的
数值。

(3) 应验证板桩腹板的抗剪承载力。

(4) 各截面上剪力 VEd 的设计值应满足:

VEd ≤ Vpl,Rd (5.4)

式中:

39
EN 1993-5: 2007 (E)

Av f y
Vpl,Rd 为通过 得出的各腹板的设计塑性抗剪承载力; (5.5)
3γMo

Av 为各腹板的受剪投影面积(作用于 VEd 的相同方向)。

(5) 对于 U 形桩或 Z 形桩(见图 5-1)的各腹板,受剪投影面积 Av 宜取如下值:

Av = t w (h − t f ) (5.6)

式中:

h 为总高度;

tf 为翼缘厚度;

tw 为腹板厚度。对于斜高 c(不包括锁口)上的腹板厚度 tw,i 变化的情


况,公式(5.6)中的 tw 应取 tw,i 的最小值。

a) Z形桩 b) U形桩

图5-1:受剪面积的确定

(6) 此外,如果出现如下情形,则应验证板桩腹板的剪切屈曲抗力:

c/tw > 72ε

(7) 剪切屈曲抗力应计算为:

(h - t f )tw fbv
vb , Rd = (5.7)
γM0

式中,

40
EN 1993-5: 2007 (E)

fb,v 为EN1993-1-3的表6-1中给出的、适用于支承处无加劲的腹板以及腹板
相对长细比由下式得出的剪切屈曲强度:

c fy
λ = 0.346 (5.8)
tw E

(8) 如果剪力 VEd 的设计值未超过设计塑性抗剪承载力 Vpl,Rd 的 50%,则不需折减设计弯矩


抗力 Mc,Rd。

(9) 如果 VEd 超过了 Vpl,Rd 的 50%,应将横截面的设计弯矩抗力折减至 MV,Rd, MV,Rd 为从下


式中得出的、考虑了剪力的折减后的设计塑性弯矩抗力:

⎡ ρAv 2 ⎤ f y
M v,Rd = ⎢ βB wpl - ⎥ 但 M v ,Rd ≤ M c ,Rd (5.9)
⎣ 4tw sinα ⎦ γMo

且:

ρ = ( 2vEd / v pL ,Rd - 1)
2
(5.10)

式中:

Av 为(5.6)中所述的受剪面积;

tw 为腹板厚度;

a 为图5-1所示腹板的倾角;

βB 为5.2.2 (2)中定义的系数。

注: Av 和 tw 与针对 Wpl 考虑的宽度相关。

(10) 如果已通过焊接或弯曲对 U 形桩构成的钢板桩进行了连接,从而提高了锁口中的剪力传


递,则应在假定剪力仅在连接的锁口中传递的情况下验证连接件。

注: 此假设考虑了连接件的安全极限设计。

(11) 应按照 EN 1993-1-8 第 4.7 节的规定来验证对接焊缝中剪力的传递。

(12) 对接焊缝的布局应符合 EN1993-1-8 第 4.3 节的规定,若相关,应考虑腐蚀的影响。

(13) 对于间断对接焊缝,为了避免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限应力,应在桩的各端留出不低于
l 的连续长度。关于焊缝的设计,应参考 1993-1-8 的规定。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 l 的值。建议 l =500 mm。

(14) P 应验证:锁口的弯曲点能够传递所引起的互锁剪力。

(15) 如果单弯点或双弯点的间距不超过 0.7m,并且三弯点的间距不超过 1.0mm,则可假定各弯

曲点传递相等的剪力 v Ed ≤ R k / γ Mo ,式中,Rk 为通过 2.6 节所述试验确定的弯曲点的特

征抗力。

41
EN 1993-5: 2007 (E)

注: 关于如何通过试验确定 Rk,参见EN 10248。

5.2.3 承受弯曲、剪力和轴力作用的板桩

(1) 对于组合受弯和受压情形,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则需考虑构件的屈曲:

N Ed
≤ 0.04 (5.11)
N cr

式中:

NEd 为压力的设计值;

Ncr 为只考虑板桩中的压力的情况下,利用适当的土层模型计算出的板桩的
弹性临界荷载。

(2) 或者,Ncr 可取值为:

N cr = EI β D π 2 / l 2 (5.12)

式中,

l 是按照图5-2确定的自由土支撑或部分固定土支撑的屈曲长度,或为按

照图5-3确定的固定土支撑的屈曲长度, βD 为折减系数,见6.4。

(3) 如果未满足(1)中给出的标准,则应验证屈曲抗力。

注: 应使用(4)~(7)中给出的步骤进行验证。

(4) 如果构件(锚杆、土支撑、帽梁等)提供了边界条件,并且这些构件给出了与非侧移屈曲
模式对应的位置约束,则可使用如下简化屈曲检验:

- 对于 1 类、2 类和 3 类截面:

N Ed N Ed
+1.15 ≤ 1.0 (5.13)
χN pl,Rd ( γMo / γM1 ) M c,Rd ( γMo / γM1 )

式中:

Npl,Rd 为横截面的塑性设计抗力(A fy/γM0);

Mc,Rd 为横截面的设计弯矩抗力,见5.2.2 (2);

γMI 为5.1.1 (4)中所述的分项系数;

γMO 为5.1.1 (4)中所述的分项系数;

χ 为使用曲线d和由下式得出的无量纲长细比,根据EN1993-1-1第6.3.1.2
节所述得出的屈曲系数:

42
EN 1993-5: 2007 (E)

Af y
λ=
N cr

且:

Ncr 为可按公式(5.12)计算得出的弹性临界荷载;

A 为横截面面积;

- 关于 4 类截面的相关情况,见附录 A。

注: 屈曲曲线 d 也包括了小于和等于(视为合格) l 的 0.5% 的打桩缺陷。

(5) 关于简化方法,可在假定存在(7)所述非侧移屈曲模式的情况下,按照下文所述确定屈
曲长度 l :

- 对于自由土支撑,如果存在(6)所述的充分约束, l 可取值为桩头与水平支承(支
腰梁、锚杆)之间的距离,见图 5-2;

- 对于固定土支撑, l 可取值为桩头和水平支承(支腰梁、锚杆)之间距离的 70%,


见图 5-3。

(6) 如果板桩墙的墙趾固定在基岩中或者板桩墙的墙趾能够通过被动土压力或图 5-4 所示的摩


擦力抵抗附加水平力 FQ,Rd,则可假定针对简化方法自由土支撑提供了充分的约束。FQ,Rd
计算为:

⎛d ⎞
FQ,Ed = πN Ed ⎜ + 0.01⎟ (5.14)
⎝ ℓ ⎠

式中,

d 为根据一阶分析得出的支承之间出现的板桩的最大相对挠度。如果在无
摩擦力的情况下完全利用了土层抗力,则可通过提供图5-4所示的附加
桩长 h 来抵抗 FQ,Ed。

(7) 如果支承荷载 NEd/100 引起的水平支承(锚杆、支腰梁)的附加位移小于 l /500,则可


假定针对非侧移屈曲模式假设,支承提供了足够的约束。

(8) 如果系统未提供足够的约束,则应基于 EN1993-1-1 中给出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屈曲研究。

43
EN 1993-5: 2007 (E)

a) 屈曲引起的挠曲形状 b) 简化系统

图5-2 自由土支撑情况下,屈曲长度 l 的适当确定

a) 屈曲引起的挠曲形状 b) 简化系统

图 5-3 固定土支撑情况下,屈曲长度 l 的适当确定

44
EN 1993-5: 2007 (E)

eph 水平被动土压力

A 摩擦力

图5-4 附加水平力FQ,Ed的确定

(9) 对于承受轴力的构件,各横截面上轴力 NEd 的设计值应满足:

N Ed ≤ N pl,Rd (5.15)

式中,

N pl,Rd 为横截面的塑性设计抗力,且:

N pl,Rd = Af y / γMo (5.16)

(10) 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可忽略轴力对具有 1 类、2 类和 3 类横截面的板桩的塑性弯矩抗力的


影响:

- 对于具有 1 类和 2 类横截面的 Z 形型材:

N Ed
≤ 0.1 (5.17)
N pl,Rd

- 对于具有 1 类和 2 类横截面的 U 形型材:

N Ed
≤ 0.25 (5.18)
N pl,Rd

- 对于具有 3 类横截面的型材:

45
EN 1993-5: 2007 (E)

N Ed
≤ 0.1 (5.19)
N pl,Rd

(11) 如果轴力超过了(10)中给出的限值,则在无剪力的情况下应满足如下标准:

- 1 类和 2 类横截面:

- 对于 Z 形型材:

M N,Rd = 1.11M c,Rd (1 - N Ed / N PL,Rd ) 但 M N,Rd ≤ M c,Rd (5.20)

- 对于 U 形型材:

M N,Rd = 1.33M c,Rd (1 - N Ed / N PL,Rd ) 但 M N,Rd ≤ M c,Rd (5.21)

- 对于 3 类横截面:

M N,Rd = M c,Rd (1 - N Ed / N PL,Rd ) (5.22)

- 对于 4 类横截面:见附录 A.

式中:

M N,Rd 为考虑轴力的折减设计弯矩抗力。

(12) 如果轴力超过了(10)中给出的限值,应按如下所述考虑出现弯曲、轴力和剪力的组合情
况:

a) 如果剪力 VEd 的设计值未超过设计塑性抗剪承载力 V pL,Rd 的 50%,则不需对满足(11)

中标准的力矩和轴力组合进行折减。

b) 如果 VEd 超过了 V pL,Rd 的 50%,应使用受剪面积的折减屈服强度 f y,red = (1 - ρ ) f y 来计

( )
2
算横截面对力矩和轴力组合的设计抗力,其中 ρ = 2VEd / VPL,Rd - 1 。

5.2.4 水压的局部效应

(1) 如果 Z 型桩的水压差超过了 5m 水头,而 U 型桩的水压差超过了 20m 水头,则应考虑水


压对横向局部板弯曲的影响,以确定总抗弯承载力。

(2) 可按照如下步骤对 Z 型桩进行简化验证:

- 如果水压差大于 5m 水头,则应在最大总抗弯承载力处进行横截面验证;

46
EN 1993-5: 2007 (E)

- 应通过使用折减后的屈服强度 f y,red = ρP f y 来考虑水压差效应。

ρp 是用于确定横截面抗力而从表5-2中得出的值;

- 为从表 5-2 中得出 ρ p ,应考虑作用于最大力矩相关位置处的水压差。

表5-2 水压差引起的用于Z形桩的折减系数 ρ p

w (b/tmin) ε= 20.0 (b/tmin) ε= 30.0 (b/tmin) ε= 40.0 (b/tmin)ε= 50.0

5.0 1.00 1.00 1.00 1.00

10.0 0.99 0.97 0.95 0.87

15.0 0.98 0.96 0.92 0.76

20.0 0.98 0.94 0.88 0.60

图例:

b 为翼缘宽度,但 b 的取值不应小于 c / 2 ,式中,c 为腹板斜高。


tmin 为 tf 或 tw,二者中的较小值
tf 为翼缘厚度
tw 为腹板厚度
w 为差异压头,单位:m

235
ε= ;fy 为屈服强度,单位:N/mm2。
fy

注:

1) 如果Z型桩的锁口为焊接式,则可取 ρP =1.0。
2) 中间值可通过线性内插取值。

5.2.5 直腹板式钢板桩

(1) P 应根据描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基性能的模型来确定格孔式结构中使用的直腹板式
钢板桩的强度验证的作用效应。

(2) 关于拟应用于填土和作用力的分项系数,应参考 EN 1997-1 和 EN 1990 的规定。

(3) 填土模型应符合 EN 1997-1 的规定。

47
EN 1993-5: 2007 (E)

(4) 桩模型应符合 EN 1993-1-1 的规定。

注: 使用考虑了桩的大幅位移的模型是较为有利的。

(5) 在控制水平面内可使用二维分析。

(6) 应通过使用一个不小于静止土压力值(见 EN 1997-1)的数值来确定由填土产生的或通过


填土传递的内压力。

(7) 直腹板式普通钢板桩(非接合钢板桩)的抗拉承载力 Fts,Rd 应取锁口抗力和腹板抗力这二


者中的较小值,使用下式计算:

Fts,Rd = βR RK,S / γMO 但 Fts,Rd ≤ t w f y / γM0 (5.23)

式中:

fy 为屈服强度;

Rk,s 为特征锁口抗力;

tw 为腹板厚度;

βR 为锁口抗力的折减系数。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 βR 的值。建议 βR = 0.8。

(8) 锁口的特征抗力 Rk,s 取决于锁口的横截面以及所采用的钢材等级。应根据第 2.6 节以及 EN


10248 所述的试验来确定特征锁口抗力 Rk,s。

(9) 应对普通桩进行验证,确保:

Ft ,Ed ≤ Fts ,Rd (5.24)

式中:

Fts,Rd 为按公式(5.23)计算得出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Ed 为圆周拉力的设计值。

(10) 如果同一段墙中使用了不同尺寸的桩,则验证时应使用最低的抗拉承载力。

(11) 应将偏角(180°减去两相邻面之间的夹角)限制在制造商给定的最大值范围内。

(12) 对于焊接接合钢板桩,应使用具有适当特性的钢材等级。

(13) 图 5-5 和图 5-6 所示的接合钢板桩的设计应考虑到板弯曲引起的应力。

48
EN 1993-5: 2007 (E)

图5-5 焊接接合钢板桩

图5-6 带垫板的T形栓接

(14) 如果按照 EN 12063 中给定的工艺进行了焊接,则可使用下式验证焊接接合钢板桩:

Ftc,Ed ≤ bT Fts,Rd (5.25)

式中:

Fts,Rd 为按公式(5.23)计算得出的桩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c,Rd 为按下式计算的主格孔中的设计拉力:

Ftc,Ed = pm,Ed rm (5.26)

且:

pm,Ed 为水压引起的控制水平面内及静止填土压力处的主格孔的内压力设计
值;

rm 为主格孔(见图5-7)的半径。

βT 是一个折减系数,用以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焊接接合钢板桩性能,
且应按下式计算该系数:

49
EN 1993-5: 2007 (E)

βT=0.9 (1.3 – 0.8 ra/rm) (1 – 0.3 tan φd ) (5.27)

式中,

ra 和 rm 为图5-7所示的连接弧拱及主格孔的半径,且 φd 为填充材料内摩擦角的
设计值。

注1: 系数 βT 根据涵盖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围堰的性能的模型考虑了接合钢板桩的转
动能力(延性)以及转动需求(至20°)。

注2: 公式(5.27)虽然旨在适用于与连接弧拱对齐的格形围堰(见图5-7),但也得出了满足
要求的的替代构造。如果需要更合适的值,则可通过类似经验或结合(1) P所述适当
设计模型的试验来确定这些值。

图5-7 圆形格孔的几何形状以及对齐的连接弧拱

(15) 对于 90o 接合钢板桩,可使用 T 形栓接。

(16) 对于建造成图 5-6 所示 T 形栓接的接合钢板桩,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验证。

(17) 应按照(9)的规定验证锁口强度。

(18) 应按照下述规定对连接件进行验证,见图 5-6;

- 在假定拉力 Fta,Ed 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根据 EN 1993-1-8 第 3.6 节的规定验证螺栓(1)


的抗剪承载力和承压强度;

- 根据 EN 1993-1-8 第 3.5 节的规定验证螺栓间距(1);

- 根据 EN 1993-1-8 第 6.2.5 节的规定验证腹板 1 的净截面以及角 3 的邻肢;

- 运用 EN 1993-1-8 第 6.2.4 节(模式 3)所述的 T 型短柱模型根据 EN 1993-1-8 第 3.11


节的规定验证螺栓(2)的抗拉承载力;

- 按照 EN 1993-1-8 第 6.2.4 节(模式 1 和 2)的规定对垫板 4 及角 3 的邻肢进行验证。

50
EN 1993-5: 2007 (E)

为了允许使用 EN 1993-1-8 第 6.2.4 节中给定的设计破坏模式,对于模式 1 和 2,桩 2


(见图 5-6)的腹板应取等效 T 型短柱的翼缘;

- 对桩 2 的腹板抵抗净截面屈服的拉力 Ftc,Ed 进行验证。

(19) 可相应地验证其它类型的接合钢板桩。

5.3 承重桩

5.3.1 概述

(1) 应按照 EN 1997-1 的规定确定承重桩中的作用效应,确定时应考虑平衡和相容性。

(2) 应根据 EN 1997 的规定对单桩和桩群的土层破坏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证,还应根据


EN 1993-5、EN1992 和 EN1994 的规定对桩的破坏及其与结构的连接的破坏进行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验证。

5.3.2 设计方法和设计注意事项

(1) 对于承受轴向和横向荷载的承重桩,应根据 EN 1997-1 的规定得出土壤承载力。

(2) 应结合轴力和外加力矩引起的作用效应来考虑横向力引起的承重桩中的作用效应。可通过
叠加单独计算的结果来确定这些作用效应,在这些单独计算中,假定与桩长的单独部分接
触的土壤可抵抗不同的作用。或者,可认为相同长度桩上的土壤抵抗了轴力、弯矩和横向
力,但前提是,土壤能够抵抗其组合效应。

(3) 应按照 EN1993-1-1 第 5 节的规定验证单桩的结构设计。

(4) 对于作用于桩头上的轴力,为了确定作用效应,可保守地认为桩长度上的应力分布保持不
变(负表面摩擦的情况除外)。

(5) 除非特殊规定允许将扭矩引入土层中,否则,不应假定作用于桩头上的扭矩会传递。应认
为桩长度上的扭矩分布保持不变。

5.3.3 钢桩

(1) 承重钢桩的横截面验证应符合 EN1993-1-1 的规定。

(2) 有关土壤条件的说明(在这些土壤条件下须考虑桩的总体屈曲),可参考 EN 1997 第 7.8


节的规定。

(3) 如果土壤未提供足够的侧向约束,则在 NEd /Ncr ≤ 0.10(Ncr 为轴力 NEd 的临界值)的情况


下,可假定满足总体屈曲的长细比标准。

(4) 如果要求进行总体屈曲验证,应参考 EN1993-1-1 第 5 节的规定。应考虑如下效应:

- 除 EN 1993-1-1 第 5.3 节中给出的缺陷外,还应适当考虑 EN 12699 和 EN 14199 中所

51
EN 1993-5: 2007 (E)

述的附加初始缺陷(如:由节点或安装引起的)

- 可使用基于二阶理论的适当模型(例如,p-y 法、地基反力模型)考虑围土引起的侧
向支承。

(5) 可使用如下方法(见图 5-8)估算屈曲长度:

lcr = kH (5.28)

k 的值考虑了桩头和混凝土层或钢结构之间的连接。

(6) 有关桩屈曲长度(如:微型桩)的更精确的确定方法,应参考第 5.3.3(4)节。

(7) P 应按照 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规定进行施工。

A 混凝土或钢结构 B 连接

C 水或软土 D 硬土

1.0 适用于用销钉固定的连接B

lcrit = kH 且 K= 0.7 适用于固定且受到约束的连接B

2.0 适用于未固定但受到约束的连接B

图5-8 承重桩屈曲长度的简化估算

52
EN 1993-5: 2007 (E)

5.3.4 混凝土灌注钢桩

(1) 应按照 EN 1994 的规定设计混凝土灌注钢桩。

(2) 混凝土灌注钢桩的横截面验证应符合 EN 1994-1-1 的规定。

(3) 关于总体屈曲验证,应参考第 5.3.3 节和 EN1994-1-1 第 6.7 节的规定。

(4) 应按照 EN 1536、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规定进行钢桩的混凝土浇注。

5.4 高模量墙

(1) 应按照板桩墙的有关规定来设计高模量墙,设计时应考虑所用型钢的特定几何形状,见图
1-6,同时考虑土和水压以及锚杆力和支腰梁力的传入引起的局部效应。

(2) 可基于横截面的弹性分析保守地确定横截面抗力,但前提是:

- 按照 EN 1993-1-5 的规定检查板构件的屈曲;

- 考虑宽构件的剪力滞效应。

5.5 组合墙

5.5.1 概述

(1) 下文给出的有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规定用于如下类型的组合墙(见图 1-5):

- 混合管桩和板桩墙;

- 混合特殊工字型钢和板桩墙;

- 混合组合型钢和板桩墙。

(2) 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的设计应基于这些元件的功能:

- 主要元件作为抵挡土和水压的支护构件,也可充当竖向荷载的承重桩;

- 次要元件仅用于填充主要元件之间的间隙,并将土和水压引起的荷载传递到主要元件
中。

(3) 可不考虑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之间自由锁口中纵向剪力的传递。

(4) P 应就每个项目说明是否需要在设计组合墙时考虑打桩缺陷,并就此与客户商定。应在假
定线性分布的情况下给出任何打桩缺陷的设计值,此值为主要元件长度的百分率。

5.5.2 次要元件

(1) 用作组合墙次要元件的板桩应符合 EN 10248 的规定。

53
EN 1993-5: 2007 (E)

(2) P 对于次要元件的设计,应验证:次要元件能够通过连接装置将土和水压引起的内力传递
到主要元件中。

注: 对造成主要元件上产生附加荷载以及作用于次要元件上的土压力折减的拱效应加
以考虑是有利的。

(3) 可使用次要元件的简化二维框架模型进行(2)P 所述的验证。如果第 5.5.1(4)节中有要求,


则在此简化分析中应运用图 5-9(此图中给出的次要元件示例为双 U 型桩)中给出的边界
条件,通过外加位移 δ 来考虑打桩缺陷。

注: 假定通过锁口处的转动(“锁口摆动”)消减了垂直于挡土墙平面的打桩缺陷。

(不用考虑的锁口)

图5-9 次要元件的简化模型

(4) 关于简化框架模型中的横截面验证,可使用结合大位移的塑性分析。如果对框架模型的构
件施加压力,应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不稳定状况,例如“弹性突跳”。

(5) 或者,可基于按第 2.6 节所述得出的试验结果来进行(2) P 中所述的验证。

注: 有关试验评估,参见EN 1990的附录D。

(6) 试验装置应能够模拟中间构件的性能。

(7) 对于用作次要元件的板桩,如果满足如下所有条件,则可略过进一步的验证:

- 板桩壁厚:≥10mm;

- :≤40kN/m2;
作用于板桩上的压力差(对应于 4 米差异水头)

- U 型桩主要元件之间的最大间隙为 1.8m,而 Z 型桩主要元件之间的最大间隙为 1.5m。

(8) 使次要元件短于主要元件可能会产生较为有利的结果。应按照 EN1997-1 的规定对次要元


件的缩短进行检查。

注1: 对于缩短的次要元件,应注意避免高水压差情况下或存在冲刷危险处出现的地下水
流。

注2: 关于作用于主要元件上的被动土压力的分布,应参考EN1997-1的规定。

54
EN 1993-5: 2007 (E)

5.5.3 连接装置

(1) P 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之间连接件的设计应确保允许设计力从次要元件传递到主要元件
上。

(2) 此验证可基于第 2.6 节所述试验结果。

(3) 如果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则应证明:连接能够传递按 5.5.2(3)确定的支承反力。

(4) 对板弯曲状态下的连接装置进行验证时,应考虑塑性。

5.5.4 主要元件

(1) P 应通过考虑主要元件和次要元件上的荷载以及地面成拱效应(见 5.5.2 (2) P)可能引起


的附加荷载,来确定土和水压引起的总作用效应。

(2) 应考虑次要元件通过连接装置传入的力所引起的主要元件的总抗力的折减。如果因为拱效
应而假设土压力直接作用在主要元件上,并且如果作用于次要元件上的水压差为 ≤h m 的
水头,则可认为满足了本要求。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 h 的值。建议 h =5m。

(3) 对于主要元件的强度验证,除非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方法,否则,应使用按 5.5.2(3)所述确


定的支承反力来考虑来自于次要元件通过连接传入的设计力。

(4) 可通过第 2.6 节所述的试验或下文给出的计算来确定总抗力。

(5) 工字钢桩或管桩的验证应符合 EN1993-1-1 第 5 节的规定。

(6) 应按照 EN1993-1-1 的规定考虑来自于次要元件通过连接传入的力对工字钢桩抗力的影响。

注: 附录D.1中给出的方法可用于确定用作组合墙中主要元件的工字钢桩折减后的总抗
力,这种折减由施加来自次要元件中的设计力而引起。

(7) 应按照 EN1993-1-1 和 EN1993-1-6 的规定考虑来自于次要元件通过连接传入的力对管桩抗


力的影响。

注: 附录D.2中给出的方法可用于确定用作组合墙中主要元件的管桩折减后总抗力,这
种折减由施加来自次要元件中的设计荷载而引起。

(8) 对于通过支腰梁、锚杆等进行集中荷载施加过程,要么应相应地验证管桩,要么应为管桩
配备加劲肋或用混凝土或高等级压实的松散材料灌注管桩,以避免局部屈曲。

(9) 对于按照(8)的规定进行灌注的管桩,EN 1992、EN 1993 和 EN 1994 所述的全截面抗力可


用于管的灌注部分。

(10) 应按照 5.4 的规定对用作主要元件的组合型钢进行验证,但前提是,适当考虑产生于次要


元件的荷载施加效应。

(11) 如果使用了 5.4(2)所述的简化方法,应考虑按 5.5.2(3)所述确定的支承反力的施加所引起的


局部效应。

55
EN 1993-5: 2007 (E)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6.1 基础

(1) 应在考虑局部条件的情况下,针对各项目规定出沉降和振动的重要性及其在每种情况下的
极限值。

(2) 应通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来确定极限值。

(3) 即便未给出极限值,仍应证明:使用 2.5.3.3(1)所述的模型不会出现塑性变形。

(4) 应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使用 EN 1997-1 中规定的适当设计情形,并考虑可能由腐蚀引


起的钢材厚度的折减,以此来检验板桩和承重桩的设计。

6.2 挡土墙的位移

(1) 评估挡土墙的位移时,应考虑 EN 1997-1 的规定。

(2) 应考虑支承(如支腰梁、支撑、锚固装置)的运动引起的位移。

(3) 必要时,除了以 EN 12063 中给出的打桩公差为基础的荷载引起的变形外,还应考虑打桩


引起的初始缺陷。

注: 如果围堰中要求特殊间隙,则上述规定必须遵守。

(4) 评估板桩墙的位移时,应考虑如下事实:施工期间的工艺和监督质量对板桩墙的位移量有
着重要的影响。

6.3 承重桩的位移

(1) 确定承重桩和微型桩的位移时,应考虑 EN 1997-1 的规定。

6.4 钢板桩结构方面的问题

(1) 计算挡土墙的位移时,如果影响重大,应考虑锚杆、支腰梁和支撑处局部变形可能引起的
附加位移。

注: 如果较大的局部横向力通过用作支腰梁的工字梁而传入到未加劲的错列墙(见图
1-7)中,则可认为这些影响起作用。

(2) P 应考虑有效抗弯刚度。

(3) 可按照下式确定 U 型桩构成的板桩的有效抗弯刚度,在确定此刚度时考虑位于墙形心轴附


近的锁口内的剪力传递程度:

56
EN 1993-5: 2007 (E)

( EI )eff = βD ( EI ) (6.1)

式中:

I 为连续墙的截面惯性矩;

βD 为值≤1.0的一个系数,该系数考虑了锁口中剪力传递不充分可能引起的

折减。

注1: βD 取决于注1~5.2.2 (2)中给定的多种局部影响。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 βD 的数值。

注2: 可通过采用连续或间断焊或卷曲来连接锁口,从而提高U型桩锁口中的剪力传递。

(4) P 弯曲点应能够传递所需的锁口剪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通过弯曲点传递的典型剪力
Rser 为:Rser = 75 kN。

应通过 EN 10248 所述的试验进行验证:弯曲点的刚度不小于 15 kN/mm。

注1: 此刚度要求对应于5mm位移处的75kN剪力。

注2: 卷曲点宜为单弯点、双弯点或三弯点。

(5) 如果单弯点或双弯点的间距未超过 0.7m(见图 6-1)且三弯点的间距未超过 1.0m,则可假


定各弯曲点传递了相同的剪力 Vser≤Rser。

图6-1 双弯点的间距

57
EN 1993-5: 2007 (E)

7 锚杆、支腰梁、支撑和连接件

7.1 概述

(1) P 应根据考虑土层和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分析来确定锚杆、支腰梁、支撑和连接件中
的作用效应。

(2) 必要时,应考虑温度变化或特定荷载引起的作用效应,见 2.5.2 (4)。

(3) 可使用适当的简化分析方法,此方法中,施加到各种不同结构构件上的作用考虑了独立构
件的性能。

(4) 关于拟用到连接件上的分项系数 γ M2 和 γ Mt,ser ,参见 EN1993-1-8 的规定。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规定出分项系数 γ Mb 和 γ Mt,ser 。建议 γ M2 = 1.25且 γ Mt,ser =1.10。

7.2 锚固装置

7.2.1 概述

(1) P 应按照如下所述对横截面及固定桩的钢部件(包括拉杆、锚头或联接器)之间的连接件
进行验证。

注: EN 1537中给出了有关预应力锚杆的钢部件的设计规定。

(2) 用于确定锚杆拔出破坏(土层-结构性能)情况下固定桩和灌浆锚杆设计抗力的试验步骤及
试验结果的使用,应符合 EN 1997-1 和 EN 1537 中规定的原则。

7.2.2 基本设计规定

(1) P 设计锚杆时应考虑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 锚杆长度应确保能够防止在锚杆规定最小横截面屈服前产生土体破坏或粘结破坏。应按照
EN 1997-1 的规定计算锚固长度。

(3) 对于固定桩,应使用规定屈服强度不大于 800 N/mm2 的钢材。

(4) 设计挡土墙时应考虑锚杆的轴向刚度。可通过初步试验或类似经验进行评估。

注: 通过使用刚度的最高/最低限度方法对设计挡土墙时锚杆刚度的影响“进行分类”可
能是较为有效的。

58
EN 1993-5: 2007 (E)

7.2.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证

(1) 锚杆的抗拉承载力 Ft,Rd 应取 Ftt,Rd 和 Ftg,Rd 二者中的较小值。

(2)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锚杆螺纹的抗拉承载力 Ftt,Rd 应取值为:

f μα As
Ftt,Rd = kt (7.1)
γM2

式中:

As 为螺纹处的拉应力面积;

fμ,α 为钢锚杆的抗拉强度;

γM2 为7.1 (4)中得出的分项系数。

注1: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 kt 的值,建议 kt =0.9。

注2: 可保守地使用螺纹部分的净面积代替拉应力面积。

(3) 锚杆的抗拉承载力 Ftg,Rd 应取值为:

Ftg,Rd = Ag f y / γM0 (7.2)

式中:

Ag 为锚杆的毛截面面积。

(4) (2)和(3)中给出的设计规定不适用于螺纹中出现弯曲的情况。提供足够转动公差的连接件的
构造以及拉杆的安装程序(若相关)可避免螺纹中出现弯曲。

(5) 如果锚杆配备有固定端、或端部处有其它荷载分配构件,则不应考虑沿着锚杆粘结的影响。
应通过荷载分配装置传递全部的力。

(6) 垫板组件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Bt,Rd 应取(3)中给出的设计抗拉承载力 Ftg,Rd 以及锚头和螺母的

设计冲剪抗力 B p,Rd (从 EN 1993-1-8 的表 3-4 中得出)这二者中的较小值。

(7) 钢荷载分配构件的设计应符合 EN1993-1-1 的规定。

(8) 对于倾斜锚杆,应证明:在板桩纵轴方向上作用的锚杆力的分量可安全地从锚杆传递到支
腰梁或板桩翼缘上并传递到地面,见 EN 1997-1 的相关规定。

7.2.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

(1) P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锚杆横截面的设计应确保可防止标准荷载组合作用下拉杆

59
EN 1993-5: 2007 (E)

的屈服引起变形。

(2) 如果满足下式,可认为符合原则(1) P:

f y As
Ft ,ser ≤ (7.3)
γ Mt ,ser

式中:

As 为锚杆的螺纹部分的拉应力面积或锚杆的毛截面面积(取二者中的较小
值);

Ft,ser 为规格荷载作用下的锚杆的轴力;

γMt,ser 为7.1 (4)所述的分项系数。

7.2.5 耐久性要求

(1) 关于用 3.7(1)中规定的高强度钢制成的锚杆的耐久性要求,应参考 EN 1537 的规定。

(2) 关于由其它等级的钢材制成的锚杆,应参考 4.1 的规定。

注: 在与板桩墙的连接处的锚杆出现弯曲可能会对支护结构的耐久性造成有害影响。需
适当考虑这一点,尤其是对于稳定性只取决于锚杆的挡土墙。

7.3 支腰梁和支撑

(1) 结构分析中使用的支腰梁和支撑的结构特性应符合设计细则的规定。

(2) 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证,应针对所有相关设计情形确定支腰梁和支撑上的作用效
应。

注: 如果撑杆失效,则不可能出现逐步移动之类的任何警告,或有任何采取补救措施的
时间。锚杆的破坏可能会导致渐进破坏。由于这些构件失效的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
所以采用保守的方法来设计这些构件及其连接件较为合适。

(3) 构件的横截面抗力应符合 EN1993-1-1 的规定。

7.4 连接件

7.4.1 概述

(1) 应按照 EN1993-1-8 的规定验证连接件的抗力。

60
EN 1993-5: 2007 (E)

7.4.2 承重桩

(1)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在适用于钢桩和桩帽的不同(保守)设计方式中,可考虑承重桩和
桩帽之间的连接。

注: 桩和桩帽或者基础之间连接处的固定度会对必须设计的局部剪力和力矩起着支配
作用。

(2) 应按照选定的荷载传递方法来选择桩头和桩帽之间连接件(销接件或固定连接件)的结构
特性,其取决于连接件的刚度和设计构造,示例见图 7-1 和 7-2,也可参见 EN 1994 的规
定。

注: 也可将钢结构直接连接到承重桩上,见图7-3的示例。

(3) 在设计桩和桩帽之间的连接件时,应考虑耐久性方面的问题。

(4) 应按照 EN 1993-1-8 的规定对两桩构件之间的节点进行设计。

注: 国家版附录可给出关于桩联接器设计方法的信息。

A 混凝土板/桩帽; B 钢筋;
C 钢筋混凝土填充物; D 钢桩

图7-1 管桩和箱型桩,与桩帽的连接示例

61
EN 1993-5: 2007 (E)

A 桩帽;

B 为考虑将荷载传递至混凝土板的方法而设计的钢筋

a) 施加压缩荷载

A 桩帽;

B 为考虑将荷载传递至混凝土板的方法而设计的钢筋

C 焊接至桩的钢筋

D 剪力栓钉或焊接在角钢上

b) 施加压缩和拉伸荷载

图7-2 与混凝土桩帽连接的承重桩连接件示例

62
EN 1993-5: 2007 (E)

图7-3 连接至基础上方钢结构柱的承重桩连接件示例

7.4.3 锚固

(1) P 应验证在墙后配备支腰梁(见图 7-4)或不使用支腰梁(见图 7-5a)的情况下,板桩对


通过垫板传入到翼缘中的锚杆力的抗力。

注:(3)中给出了进行此验证可能使用的方法。

(2) P 应验证板桩对通过支腰梁(见图 7-6)或通过垫板(见图 7-5b)传入到腹板中的锚杆力


或撑杆力的抗力。

注:(4)和(5)中给出了进行此验证可能使用的方法。

A 挖方; B 锚杆;
C 板桩墙; D 土;
E 连接螺栓;

图7-4 板桩墙后配有支腰梁的锚固示例

63
EN 1993-5: 2007 (E)

A 挖方; B 锚杆;
D 板桩墙
C 土;

a) 位于板桩墙内板中的锚杆 b) 位于板桩墙外板上的锚杆

图7-5 无支腰梁的锚固示例

A 挖方; B 支腰梁;
C 锚杆; D 土;
E 板桩墙

图7-6 板桩墙前方的支腰梁示例

(3) 可按下式验证在墙后配备支腰梁(见图 7-4)或不使用支腰梁(见图 7-5a)的情况下,板


桩对将会通过垫板传入到翼缘中的那部分锚杆力的抗力:

a) 翼缘的抗剪承载力:

FEd ≤ Rvf,Rd (7.4)

式中:

FEd 为穿过翼缘施加的局部横向力的设计值;

Rvf, Rd 为位于垫板下方的翼缘抗剪承载力的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64
EN 1993-5: 2007 (E)

fy
Rvf ,Rd = 2.0( bα + hα )t f (7.5)
3γ Mo

式中:

bα 为垫板的宽度;

fy 为板桩的屈服强度;

hα 为垫板的长度,但≤1.5bα;

tf 为翼缘厚度;

b) 腹板的抗拉承载力

FEd ≤ Rtw, Rd (7.6)

式中:

Rtw,Rd 为2块腹板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Rtw,Rd = 2.0hα tw f y / γM0 (7.7)

式中:

tw 为腹板厚度;

c) 垫板的宽度:

bα≥0.8 b (7.8)

式中:

bα 为垫板的宽度;

b 为翼缘的宽度,见表5-1中的数字;

注:如果检验翼缘弯曲,则b可取较小值。

d) 垫板的厚度:

应验证垫板是否弯曲,且垫板的最小厚度应为 2tf。

(4) 可按下式验证板桩对将会通过支腰梁(见图 7-6)传入到腹板中的那部分锚杆力或撑


杆力的抗力:

FEd ≤ 0.5Rc , Rd :无需进行更多的验证

FEd M
FEd > 0.5Rc , Rd : + 0.5 Ed ≤ 1.0 (7.9)
Rc , Rd M c , Rd

65
EN 1993-5: 2007 (E)

式中:

FEd 为穿过支腰梁施加到每块腹板上的局部横向力的设计值;

Rc Rd 为局部横向力的设计抗力。对于每块腹板,Rc,Rd 应取 Re,Rd 和 Rp,Rd 的


最小值,按下式计算:

ε
Re, Rd = ( ss + 4.0sec ) sin α ( tw2 + t 2f ) f y / γ M 0 (7.10)
4e

R p , Rd = χ R po / γ M 0 (7.11)

且:

0.47
χ = 0.06 + ≤ 1.0 (7.12)
λ

Rpo
λ= (7.13)
Rcr

tw3
Rcr = 5.42 E sinα (7.14)
c

⎛ 2bsinα ⎞
R po = 2εf y t w sinα ⎜ ss + t f ⎟⎟ (7.15)
⎜ tw
⎝ ⎠

b 为翼缘宽度,见表5-1中的数字;

c 为图5-1所示腹板的斜高;

e 为传入到腹板中的力的偏心,按下式计算:

⎛α ⎞ t
r0 tan ⎜ ⎟ - w 但不小于5mm; (7.16)
⎝ 2 ⎠ 2sin α

fy 为板桩的屈服强度;

r0 为翼缘和腹板之间转角的外半径;

⎛ α ⎞
sec = 2.0π r0 ⎜ ⎟ 且α的单位为度; (7.17)
⎝ 180 ⎠

Ss 为根据EN1993-1-5第6.3节的规定得出的刚性支承的长度。如果支腰梁由
两部分(即双槽钢)构成,则 ss 为两部分刚性支承的长度加上两部分
间距的最小值或长度 sec 的之和;

66
EN 1993-5: 2007 (E)

tf 为翼缘厚度;

tw 为腹板厚度;

α 为腹板倾角,见图5-1;

235
ε = 且fy单位为N/mm2。
fy

MEd 为锚杆力或撑杆力处弯矩的设计值;

Mc,Rd 为根据5.2.2(2)的规定得出的板桩的设计抗弯承载力。

(5) 如果如图 7-5b 所示,垫板用于将锚杆力传入到腹板上,则可使用(4)中给出的公式,但前


提是,垫板的宽度大于翼缘的宽度,以防止出现(4)中给出的附加偏心 e。

67
EN 1993-5: 2007 (E)

8 施工

8.1 概述

(1) 应按照针对各项目的规定进行打桩作业。

(2) 如果现场建造的结构与针对各项目规定的结构有出入,则应调查其后果,并在必要时提出
修改方案。

(3) 施工要求应符合 EN 1997-1 的规定。

(4) 应针对各项目给出特定要求。

8.2 钢板桩

(1) P 应按照 EN 12063 的规定进行板桩施工。

(2) 板桩的位置和垂直度公差应与 EN 12063 表 2 中的规定一致。

(3) 为了确保桩基产生公称抗力和刚度特性,桩墙的排列应符合 EN 12063 第 8.5 节的规定。

8.3 承重桩

(1) P 承重桩的安装应符合 EN 1997-1 第 4 节的规定。

(2) P 承重桩的安装也应满足 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相关要求。

(3) 承重桩的位置和垂直度公差应与 EN 12699 和 EN 14199 的规定一致。

8.4 锚固装置

(1) 如果适用,锚固装置的施工应符合 EN 1997-1 和 EN 1537 的规定。

8.5 支腰梁、支撑和连接件

(1) P 有关结构构件的施工,应参考 EN 1090-2 的规定。

68
EN 1993-5: 2007 (E)

A 【标准性】-薄壁钢板桩

A.1 概述

A.1.1 适用范围

(1) 本附录应用于确定钢板桩的抗力和刚度,并用于具有第 4 类横截面的冷成型钢板桩的某些


特殊方面的问题。关于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确定,应参考第 2 节的规定。

(2) 关于横截面的分类,应参考第 5.2 节的规定。

(3) 尽管本附录中的设计方法是针对冷成型板桩,但其也可适用于第 4 类热轧型材。

(4) 本文件中包含的计算辅助设计作出了如下假设:横截面仅限于由无中间加劲肋的构件组成
的截面。此限制条件不宜适用于试验辅助设计(见 A.7)。对于由带中间加劲肋的构件组
成且通过计算设计的剖面,应参考 EN1993-1-3 的规定。

(5) 对于薄壁钢板桩,计算辅助设计并非一定会得出经济的方案,因此,通过试验确定抗力通
常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注: 附录B中给出了试验指导原则。

(6) 关于几何特性或材料特性的限制条件仅适用于计算辅助设计。

A.1.2 冷成型钢板桩的构成

(1) 冷成型钢板桩是指用 EN 10249 所述的热轧扁平材料制成的产品。冷成型钢板桩由直墙和


圆墙构成。在容许公差范围内,冷成型钢板桩的全长上横截面保持不变,且横截面厚度不
小于 2mm。

(2) 只能通过冷成型(轧制或挤压)才能制造出这类板桩。

(3) 此类板桩的横截面边缘可能包括锁口。

(4) 表 A-1 中给出了本附录中涵盖的冷成型桩截面的示例。

A.1.3 术语

(1) EN1993-1-3 第 1.5.3 节中给出的有关横截面尺寸的术语适用。

(2) 对于冷成型钢板桩,第 1.9 节中给出的坐标轴规定适用。

69
EN 1993-5: 2007 (E)

表 A-1 冷成型桩截面示例

横截面示例

Ω 形型材

Z 形型材

沟槽板型材

A.2 设计基础

A.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 第 2.2 和 5.1 节中给出的一般规定也应适用于冷成型型材,但本附录中给出其它规定的情


况除外。

A.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 第 2.3 节、6.1 节和 6.2 节中给出的一般规定也应适用于冷成型型材,但本附录中给出其它


规定的情况除外。

(2) 有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证,应参考 EN1993-1-3 第 7 节的规定。

A.3 材料和横截面特性

A.3.1 材料特性

(1) 有关本附录中涵盖材料的特性,应参考第 3 节的规定。

(2) 本附录中给出的规定适用于 EN 10248 和 EN 10249 所述的第 4 类钢板桩。

(3) 这些设计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具有类似强度和韧性的结构钢,但前提是要满足如下所有条
件:

70
EN 1993-5: 2007 (E)

- 钢材满足化学分析、力学试验和其它控制方法的要求,满足的程度和方式符合 EN
10248 或 EN 10249 的规定;

- 需要具有最小延性,且应以下述限值表示:

- f u / fy

- 5.65 A 0 的计量长度上出现破坏时的伸长率(式中,A0 为初始横截面面积)

- 与极限强度 fu 对应的极限应变 εμ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这些极限值。建议取如下值:

- fu / fy ≥ 1.1;

- 断裂时的伸长率≥15%;

- ε μ ≥ 15ε y ;

- 式中, ε y 与屈服强度 fy 对应;

- 所提供的钢材满足如下要求之一:

- 符合结构钢板的其它公认标准;

- 至少具有与表3-1或表3-2分别列出的钢材等级之一等效的力学特性和化学成分。

(4) 表 3-1 和表 3-2 中给出的基本屈服强度 fyb 的公称值应采用设计计算中的特征值。对于其


它钢材,特征值应基于按 EN 10002-1 规定进行的拉伸试验的结果。

(5) 可假定,受压钢材的特性与受拉钢材的特性相同。

(6) 对于本附录所涵盖的钢材,拟在设计中使用的其它材料特性应取如下值:

- 弹性模量: E = 210 000 N/mm2;

- 剪切模量: G = E / [2(1 + v)] N/mm2;

- 泊松比: v = 0.3;

- 线性热伸长率的系数: α = 12×10-6 1/K;

- 单位质量: p = 7850 kg/m3。

(7) 可基于 A.7 所述的试验考虑冷成型引起的屈服强度增大的影响。

(8) 如果本附录或 EN1993-1-3 中使用了符号 fy 来规定屈服强度,则要么应使用从表 3-2 中得


出的基本屈服强度 fyb,要么应使用从表 3-1 中得出的屈服强度。

注:本条规定与EN 1993-1-3中使用的规定不同。

71
EN 1993-5: 2007 (E)

(9) 本附录中给出的计算辅助设计规定可能仅用于公称厚度 t 在如下范围内的钢材:

2.0 mm≤t≤15.0mm。

(10) 对于更厚或更薄的第 4 类钢板桩横截面,应通过 A.7 所述的试验辅助设计来确定承载能力。

A.3.2 截面特性

(1) 应计算截面特性,计算时适当考虑总横截面的特性对所用的各种近似法(见 EN1993-1-3


的 5.1)的敏感度,以及总横截面特性对构件预计抗力的影响。

(2) 应通过使用 A.4 中规定的有效横截面来考虑局部屈曲的影响。

(3) 应使用规定的公称尺寸来确定毛横截面的特性。在计算毛横截面的特性时,小孔眼无需扣
除,但应考虑大开口。

(4) 桩横截面或横截面单元的净面积应取值为毛面积减去所有孔眼和开口的适当扣除值。

(5) 应按照 EN1993-1-3 第 5.1.4 节的规定考虑圆角对型材特性的影响。

注: 图A-1中给出了带锐角的理想板桩横截面的示例。

(6) 对于计算辅助设计,宽厚比不应超过表 A-2 中给出的值。

(7) 不排除使用超过表 A-2 中给出值的宽厚比,但应通过 A.7 所述的试验来验证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下桩的抗力及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性能。

图 A-1 理想横截面示例

72
EN 1993-5: 2007 (E)

表 A-2 最大宽厚比:静态性能建模

部分横截面 静态性能建模

b/t≤90

b/t≤200

45°≤Ф≤90°
c/t≤200

A.4 局部屈曲

(1) 在确定 EN 1993-1-3 第 5.5 节所述第 4 类钢板桩横截面的抗力和刚度时,应考虑局部屈曲


的影响,但本附录中给出不同规定的情况除外。

(2) EN 1993-1-3 第 5.5.2 节中的规定涉及板桩横截面的未加劲平面单元。

(3) 应按照 EN1993-1-3 第 5.5.3.2 节的规定考虑带锁口(用作边缘加劲肋)的平面单元。

注: 图A-2给出了用作边缘加劲肋的锁口的理想几何形状示例。

73
EN 1993-5: 2007 (E)

图A-2 用作边缘加劲肋的锁口

(4) 对于带有用作边缘加劲肋的锁口的平面受压单元,设计应基于 EN1993-1-3 第 5.5.3.1 (1)节


中给定的原则。

(5) 应按照 EN1993-1-3 的公式(5.9)确定用作边缘加劲肋的锁口的弹簧刚度。

(6) 通过使用板抗弯刚度 Et ( ) /12 / (1 − v ) ,EN1993-1-3 的公式(5.10)可适用于图 A-3 和 A-4


3 2

中所示的 Z 形型材构成的下述板桩。可按下列各式确定代表腹板的转动弹簧刚度,见图
A-4:

EI wθ = 1 × 1× 1× S w (A.1)
2

1 2 EI w
Cθ = = (A.2)
θ C

t3
Iw = (A.3)
(
12 1 - v 2 )
单位荷载引起的作用于转动弹簧上的实际弯矩为 u×bp,并按下式计算相应的转动量:

ubp ubp c
θ= = (A.4)
Cθ 2 EI w

因此,EN1993-1-3 的公式(5.10)就变为:

(
2ubp2 1 - v 2 )
δ=
Et 3 ( 3c + 2b )
p (A.5)

74
EN 1993-5: 2007 (E)

图 A-3 翼缘弹簧刚度的确定

图A-4 腹板弹簧刚度的确定

A.5 横截面的抗力

A.5.1 概述

(1) P 各横截面处内力和力矩的设计值不应超过相应抗力的设计值。

(2) 应通过使用本节中给定的方法来计算得出横截面的设计抗力,或者应通过 A.7 所述的试验


辅助设计来确定横截面的设计抗力。

(3) A.5 的规定应只适用于 Mz = 0 的单轴弯曲情况。

(4) 可假定,板桩的主轴之一与挡土墙的体系轴平行。

(5) 对于计算辅助设计,应针对下述各项验证横截面的抗力:

- 弯矩(考虑局部横向弯曲效应);

- 局部横向力;

75
EN 1993-5: 2007 (E)

- 弯矩和剪力的组合;

- 弯矩和轴向力的组合;

- 弯矩和局部横向力的组合。

(6) 对于上述任意抗力,可使用试验辅助设计代替计算辅助设计。

注: 试验辅助设计可能尤其有利于具有相对较高 bp / t 比的横截面,例如,与非弹性性
能或腹板断裂有关的横截面。

(7) 对于计算辅助设计,应通过使用按 A.4 的规定得出的有效横截面特性来考虑局部屈曲效应。

(8) 本节中给出的规定未考虑板桩可能出现的整体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可能出现由压力引起
的不稳定性的板桩,应参考 EN1993-1-3 第 6.2 节的规定。

(9) 应适用 5.2.3(1)中给出的标准。如果使用第 4 类横截面,应避免会引起整体不稳定性的更


大的轴力。

(10) 位于板桩前方或后方的支腰梁应用于将锚杆或撑杆(见图 A-5a)中的力传入,所有应考虑


力的重分布。如果使用垫板将拉杆中的力直接传入到板桩中,如图 A-5b 所示,则在板桩
型材厚度≤6 mm 的情况下,应进行第 2.6 节规定的试验。

(11) 使用迭代计算方法时,为确保准确性,应进行几次迭代。

a) 带支腰梁 b) 带垫板

图A-5 锚杆力的传入

A.5.2 弯矩

(1) 应按照 EN1993-1-3 第 6.1.4 节的规定确定第 4 类板桩横截面的弯距抗力,但本附录中给出


不同规定的情况除外。

(2) 可忽略钢板桩的剪力滞效应。

(3) 对于具有第 4 类横截面的挡土墙,不应在其中进行弯矩的塑性重分布。

(4) 如果对于正弯矩和负弯矩型材的弯距抗力不同,那么应在设计中考虑这一点。

76
EN 1993-5: 2007 (E)

A.5.3 剪力

(1) 应按照 EN1993-1-3 第 6.1.5 节的规定确定腹板的抗剪承载力,但本附录中给出不同规定的


情况除外。

(2) 对于支承处无加劲的腹板,应使用 EN1993-1-3 表 6-1 的规定确定出剪切屈曲强度 fbv。

A.5.4 局部横向力

A.5.4.1 概述

(1) 如果支腰梁位于挖方边上的墙的前方,如图 7-6 所示,则应按照 A.5.4.2 的规定进行验证。

(2) 如果支腰梁位于墙的后方,如图 7-4 所示,则应按照 A.5.4.3 的规定进行验证。

A.5.4.2 承受横向压力的腹板

(1) 为了通过支腰梁避免受支承反力的腹板中出现压碎、断裂或屈曲现象,所施加的横向力 FEd


应满足:

FEd ≤ Rw,Rd

式中:

Rw,Rd 为腹板的局部横向抗力。

(2) 对于未加劲腹板,除了本附录中给出不同规定的情况外,应根据 EN1993-1-3 第 6.1.7.3 节


的规定得出局部横向抗力 Rw,Rd。

注: 在考虑由两根Z形型材构成的双桩时,本节内容适用于Z形型材。

(3) 对于作为支承的支腰梁:

- 应按照 EN 1993-1-3 第 6.1.7.3(4)节的规定确定拟用于 EN 1993-1-3 的公式(6.18)中的有


效支承长度 la 的值;

- 应从下式中得出拟用于 EN 1993-1-3 的公式(6.18)中的系数 α 的值:

对于第1类:α= 0.075

对于第2类:α= 0.15。

注: 如果支腰梁与桩边缘之间的距离≤1.5 hw(hw为型材高度),则第1类适用,否则第2
类适用,见EN1993-1-3的图6-9。

77
EN 1993-5: 2007 (E)

A.5.4.3 承受横向拉力的腹板

(1) 对于承受横向拉力的腹板,应按照 7.4.3 (3)的规定进行相关检验。

A.5.5 剪力和弯矩的组合

(1) 对于剪力和弯矩的组合,应使用 EN1993-1-3 的公式(6.27)进行验证。

A.5.6 弯矩和局部横向力的组合

(1) 对于弯矩和局部横向力的组合,应按照 EN1993-1-3 第 6.1.11 节的规定进行验证。.

A.5.7 弯矩和轴力的组合

(1) 应按照 EN1993-1-3 第 6.1.8 节的规定验证弯矩与轴向拉力的组合,验证时不考虑绕 z-z 轴


的弯曲。

(2) 应按照 EN1993-1-3 第 6.1.9 节的规定验证弯矩和轴向压力的组合,验证时不考虑绕 z-z 轴


的弯曲。

A.5.8 局部横向弯曲

(1) 如果水压差超过 1 m 水头,确定总抗弯承载力时应考虑水压对横向局部板弯曲的影响。

(2) 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简化验证:

- 如果水压差超过 1m 水头,只需要在最大力矩处进行横截面验证;

- 应通过使用折减板厚 tred = ρ pt ( ρp 为表 A-3 中的规定值)来考虑水压差效应;

- 为了确定表 A-3 中的 ρp 值,应考虑作用于最大力矩相关位置处的水压差。

78
EN 1993-5: 2007 (E)

表A-3 水压差引起的板厚的折减系数 ρp

w (b/tmin) ε= 40.0 (b/tmin) ε= 60.0 (b/tmin) ε= 80.0 (b/tmin) ε= 100.0

1.0 0.99 0.98 0.96 0.94

2.5 0.98 0.94 0.88 0.78

5.0 0.95 0.86 0.67 0.00

7.5 0.92 0.75 0.00 0.00

10.0 0.88 0.58 0.00 0.00

图例:

b 为翼缘宽度,取值不应取小于 c / 2 ,式中,c为腹板斜高;

tmin 为翼缘或腹板的最小厚度;

w 为压差水头,单位:m;

235
ε= ,且 fy 单位为N/mm2。
fy

注: 上述值适用于Z型桩,但对于Ω型和U型桩来说较为保守。 ρp 可能会增加(例如,锁口焊接

的情况),但必需进行额外研究。

A.6 计算辅助设计

(1) 下述方法可用于设计由第 4 类板桩构成的挡土墙。

(2) 可通过使用弹性梁模型以及 EN 1997-1 中所述的适当土层模型来确定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桩中的作用效应。

(3) 若需要,应选取梁模型的结构输入数据作为最佳估算值。

(4) 对于轴向压力,应验证是否可忽略屈曲。

(5) 对于拟使用的计算辅助设计,应验证,预计会使用的钢板桩满足了本附录中给出的相应标
准。

(6) 基于钢板桩制造商提供的横截面抗力,必要时,应按照 A.5 的规定(适当考虑腐蚀影响)


验证所选用桩的横截面。

注: 制造商可能提供的横截面抗力数据(考虑钢材等级以及腐蚀引起的折减厚度)为:
Mc,Rk、NRk、Vb,Rk、Rw,Rk。

(7) 如需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横截面的有效刚度应与迭代法中的梁模型一起使用。

79
EN 1993-5: 2007 (E)

注: 在截面特性表中,制造商可能会提供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横截面的刚度数据。

(8) 如果要求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验证,可使用与 1997-1 所述适当土层模型结合的


弹性梁模型。

(9) 关于正常使用状态验证时拟使用的横截面刚度数据的确定,应参考 EN1993-1-3 第 7.1


节的规定。

A.7 试验辅助设计

A.7.1 基础

(1) 如下方法应用于将 EN 1990 第 5 节中给出的试验辅助设计原则适用于冷成型钢板桩的特定


要求。

(2) 尽管如下规定旨在用于冷成型型材,但其也可适用于热轧钢板桩。

(3) 可在如下任一情况下进行试验:

a) 若钢材特性未知;

b) 若无需考虑冷成型型材的实际特性;

c) 若没有仅通过计算进行板桩型材设计的适当分析方法可用;

d) 若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实际设计数据;

e) 若需要检验现有结构的性能;

f) 若需要基于原型制作大量类似结构或部件;

g) 若要求确定产品一致性;

h) 若必需证明一种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合度;

i) 若需要基于试验或结合试验和分析来绘制抗力表;

j) 若需要考虑可能改变结构性能、但计算辅助设计中相关分析方法未论及的实际系数。

(4) 应按照 A.7.3 的规定进行试验,确定绘制承载能力表的依据。

注: 附录B中给出了有关薄壁钢板桩的方法的信息。

(5) 应按照 EN 10002-1 的规定进行钢材的拉伸试验。应按照相关欧洲标准进行其它钢材特性


试验。

A.7.2 条件

(1) 应适用 EN1993-1-3 的 A.3.1 中给出的规定,但本附录中给出不同规定的情况除外。

80
EN 1993-5: 2007 (E)

(2) 在加载直至达到使用荷载的过程中,可移除荷载,然后重新施加。为此,可将使用荷载估
计为极限荷载的 30%。超过使用荷载后,每次荷载的增量应保持恒定,直到由塑性引起的
任何与时间有关的变形变得可以忽略。

A.7.3 基于试验的横截面数据

(1) 可按照 EN1993-1-3 的 A.4.2 的规定确定冷成型钢板桩的横截面抗力和有效刚度。

81
EN 1993-5: 2007 (E)

B 【资料性】-薄壁钢板桩试验

B.1 概述

(1) 可通过气囊施加荷载,或者可通过为模拟分布荷载而布置的横梁来施加荷载。为了防止加
载点或支承点处型材的畸变,可使用横向系筋和/或加劲肋(例如,木块或钢板)。

(2) 对 Z 型桩进行试验时,应至少使用一根双板桩。

(3) 对 Ω 型桩进行试验时,应至少使用一根板桩。

(4) 测量精度应与测量量值一致,且精度应在拟确定值的±1%范围内。

(5) 对试样进行的横截面测量应包括如下几何特性:

- 总尺寸(宽度、深度和长度),精度达到±1.0 mm;

- 扁平型材部分的宽度,精度达到±1.0 mm;

- 弯曲半径,精度达到±1.0mm;

- ,精度达到± 2°;
光面墙的倾角(两平面之间的夹角)

- 材料的厚度,精度达到± 0.1mm。

(6) 应确保试验过程中荷载方向保持恒定。

B.2 单跨梁试验

(1) 图 B-1 中所示的试验布置应用于得出弯矩抗力(在忽略剪力的情况下)和有效抗弯刚度。

(2) 在本试验中,应至少使用图 B-1 中所示的两个荷载作用点。

(3) 所选的跨度应确保试验结果表示板桩的弯矩抗力。应分别在板两侧上的跨中处测量挠度
(不包括支承的变形)。

(4) 与破坏同时或在破坏前对试样施加的最大荷载应记录为极限弯矩抗力。应从荷载挠度曲线
中得出抗弯刚度。

82
EN 1993-5: 2007 (E)

a) 加载

b) 防止截面畸变

A 加载点处

B 支承处

注: 对于非对称截面,加载方向也可能需要反向。

图B-1 用于确定弯距抗力的试验布置

B.3 中间支承试验

(1) 图 B-2 中所示的试验布置可用于得出板桩中间支承处对弯矩和剪力组合作用的抗力,并得


出给定支承(支腰梁)宽度上的力矩和支承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2) 为了全面地记录荷载挠度曲线的倾斜(不稳定)部分,达到最大荷载后,应将试验适当持
续一段时间。

(3) 选择的试验跨度 L 应确保表示了支承各边反弯曲点之间的桩部分。

(4) 加载钢筋的宽度 bB 应代表实际使用的支腰梁宽度。

83
EN 1993-5: 2007 (E)

(5) 应测量试样两侧的变形(不包括支承的变形)。

(6) 与破坏同时或在破坏前向试样施加的最大荷载应记录为极限断裂荷载。这表示在给定支承
宽度上的支承弯矩和支承反力。为了得出有关力矩和支承反力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应以
不同的跨度进行试验。

A 杆 B 板

图B-2 用于确定中间支承(支腰梁)处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而传入的荷载

B.4 双跨梁试验

(1) 为了确定冷成型板桩的极限抗力,可进行双跨梁试验来代替 B.3 所述试验。应首选均布加


载(例如,气囊)。

(2) 此荷载可替换为充分反映承受均布荷载(见图 B-3)条件下性能的任意数量的点荷载。

84
EN 1993-5: 2007 (E)

图B-3 双跨试验布置

B.5 试验结果评定

B.5.1 概述

(1) 如果外加试验荷载达到了最大值,或者总变形超过了商定的限值(见 EN1993-1-3 的 A.6.1),


则应认为试样受到了破坏。

B.5.2 试验结果的调整

(1) 关于试验结果的调整,应参考 EN 1993-1-3 的 A.6.2 的规定。

B.5.3 特征值

(1) 可从 EN1993-1-3 的 A.6.3 所述的试验结果中得出特征值 Rk。

B.5.4 设计值

(1) 应使用下式,根据从试验中确定的相应特征值 Rk 得出抗力 Rd 的设计值:

Rd = Rk / γM / ηsys (B.1)

式中:

γM 为5.1.1(4)所述抗力的分项系数;

ηsys 为试验和使用条件下的性能差异系数。

85
EN 1993-5: 2007 (E)

注1: 国家版附录中可给出符号 ηsys 的值。对于B.2、B.3和B.4中给出的明确定义的标准


试验程序,建议 ηsys =1.0。

注2: 可使用至少四次试验为一组的统计方法来确定 γM 的值。应参考EN 1990的附录D的


相关规定。

86
EN 1993-5: 2007 (E)

C 【资料性】-钢板桩设计指导原则

C.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板桩横截面的设计

C.1.1 概述

(1) 作用效应的设计值应不超过横截面的设计抗力。

(2) 应通过考虑第 2.5 节所述的精心选择的结构设计模型来确定设计抗力。

(3) 若有要求,应按照第 4 节的规定考虑因腐蚀导致的厚度损耗引起的横截面特性的折减。

(4) 对于 U 型桩,应按照 5.2.2(2)的规定考虑锁口中可能出现的剪力传递不足。

(5) 如果水压差导致板桩横向受弯,则应按照第 5.2.4 节的规定考虑水压的影响。

(6) 应按照第 7.4.3 节的规定确定横截面对通过垫板传入到板桩翼缘中的锚杆力的抗力,或者


横截面对通过支腰梁传入到板桩腹板中的锚杆或撑杆力的抗力。

(7) 如果为了确定内力和力矩而选择的横截面特性未满足(1)~(4)中给出的标准,应选用新的型
材(或其它的钢材等级)并重复计算过程。

(8) 塑性抗力可用于第 1 和 2 类横截面。

(9) 如果对于 1 类或 2 类型材,未考虑弯矩重分配以及塑性转动,则应使用弹性梁模型来确定


用于验证横截面的作用效应。

(10) 如果设计中考虑了弯矩重分配以及塑性转动,应进行如下设计考虑:

- 仅 1 类或 2 类横截面应与下文给出的转动检查结合使用;

- 应使用考虑了塑性转动(例如,塑性区或塑性铰梁模型)的梁模型来进行横截面验证。

C.1.2 1 类和 2 类横截面的验证

(1) 可使用根据如下方法之一得出的 b/tf 比值来对横截面进行分类:

- 根据表 5-1 进行的分类:为完全塑性弯矩抗力而确定的 b/tf 比值;

- 根据表 C-1 进行的分类,其中,以 5%为步进量,对 85%~100%的完全塑性弯矩抗力


给出了 b/tf 比值。

(2) 如果利用折减系数 ρC =0.85~0.95 的完全塑性弯矩抗力折减水平分类来确定 1 类或 2 类横


截面,则应利用折减屈服强度 fy,red =ρC fy 来确定横截面的设计抗力。

87
EN 1993-5: 2007 (E)

表C-1 依据 Mpl,Rd 的折减水平对受弯横截面进行的分类

Mpl,Rd 100 % 95 % 90 % 85 %
桩类型 折减系数
1.0 0.95 0.90 0.85
ρc

b / tf b / tf b / tf b / tf
U型桩 1类或2类 ≤ 37 ≤ 40 ≤ 46 ≤ 49
ε ε ε ε

b / tf b / tf b / tf b / tf
Z型桩 1类或2类 ≤ 45 ≤ 50 ≤ 60 ≤ 66
ε ε ε ε

(3) 可使用 1 类或 2 类横截面进行包含弯矩重分配的塑性设计,但前提是可证明:

φcd ≥ φEd (c.1)

式中:

Φcd 为横截面提供的设计塑性转角,见图C-1和C-2;

ΦEd 为实际设计情况需要的最大设计转角。

(4) 图 C-1 中就不同的 M PL,Rd 折减水平给出了塑性转角 φcd (取决于横截面的 b/tf /ε 比值)。

这些图表基于钢板桩弯曲试验结果(见图 C-2)。

a) U 型桩 b) Z 型桩

图C-1 不同 M PL , Rd 水平时横截面提供的塑性转角Φcd

88
EN 1993-5: 2007 (E)

图C-2 塑性转角 φcd 的定义

(5) 可使用如下方法之一来确定实际设计情况下的设计转角 φEd :

a) 对于塑性铰模型:

ΦEd 为任意塑性铰中的最大转角;

b) 或者,对于塑性铰模型和塑性区模型:

φEd = φrot,Ed − φpl,Ed (C.2)

式中:

Φrot,Ed 为在零力矩点(见图C-3)处测量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设计角;

Φpl,Ed 为针对塑性弯矩抗力 Mpl 而确定的设计弹性转角。

注: 可按照下式简化计算得出 φpl,Ed :

2 M pl,Rd L
φpl,Ed = (C.3)
3 βD EI

式中:

L 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零力矩点之间的距离,见图C-3;

EI 为板桩的弹性抗弯刚度;

βD 为6.4(3)中确定的系数。

89
EN 1993-5: 2007 (E)

c) 对于塑性铰或塑性区模型,使用从图 C-4 所示墙的计算位移中得出的转角:

φEd = φrot,Ed − φpl,Ed (C.4)

且:

w2 - w1 w2 - w3
φrot , Ed = + (C.5)
L1 L2

5 M pl,Rd L
φpl,Ed = (C.6)
12 βD EI

注: 如果为了得出塑性变形,设计用计算方法考虑了计算过程后板桩的卸载,则可按照

此方式确定 φEd ,并可直接得出剩余的塑性变形。

C.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 对于 U 型桩,应按照第 6.4 节的规定考虑锁口中可能出现的剪力传递不足。

a) 体系 b) 弯矩分配 c) 挠度(比例放大)

图 C-3 总转角 φrot , Ed 的确定示例

90
EN 1993-5: 2007 (E)

a) 体系 b) 弯矩分配 c) 挠度(比例放大)

图 C-4 用于从位移中得出总转角 φrot , Ed 的符号

91
EN 1993-5: 2007 (E)

D 【资料性】-组合墙的主要元件

D.1 用作主要元件的工字钢

D.1.1 概述

(1) 可按照 D.1.2 中给出的方法验证用作组合墙(见图 1-5)中主要元件的工字钢,其可能为


EN1993-1-1 的表 5-2 中所述的第 1、2 或 3 类型钢。

注: 应按照EN1993-1-3和EN1993-1-7的规定验证第4类横截面。

(2) 如果未满足 EN1993-1-1 中的标准(5.1),则应通过利用二阶理论的梁模型来确定整体内力


和力矩。关于屈曲长度的确定,应参考第 5.2.3 节的规定。

(3) 若有要求,应按照第 5.5.4 的规定考虑由次要元件通过连接件传入的设计力引起的局部板


弯曲应力,见图 D-1。

D.1.2 验证方法

(1) 如果未使用更高级的方法,如下简化方法用于对工字钢的验证加以考虑,考虑总体弯曲、
法向力以及由来自于次要元件的设计力引起的翼缘中的局部板弯曲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 使用考虑材料和几何非线性的更高级方法可能会得出更具经济性的设计。也建议本
方法用于处理超过10m水头的更高水压。

(2) 对于水压小于等于 h=10m 水头(或非常软的土壤中的等效土压力)时,应按照如下规定


考虑总体作用效应与局部板弯曲之间的相互作用:

- 应按照 EN 1993-1-1 第 6.2.9.2 和 6.2.10 节的规定验证主要元件的横截面,验证时考虑


如下折减屈服强度:

- 对于 h = 10m: fy,red = 0.9 fy

- 对于 h≤4m: f y,red = 1.0 fy

- 对于 4m<h<10m: 线性内插取值

- 按照(3)的规定验证翼缘的局部板弯曲。

(3) 如果某一横截面穿过位于角焊缝开始处的翼缘,应使用下式对翼缘中的局部板屈曲进行验
证,验证时考虑通过连接件传入的设计力,见图 D-1:

2
M Ed ⎛ N Ed ⎞
+⎜ ⎟ ≤1 (D.1)
M Rd ⎝ N Rd ⎠

92
EN 1993-5: 2007 (E)

式中,

MEd和NEd 为板弯曲的设计作用效应,按照下式计算:

MEd = mEd + wz,Ed d 和 NEd = wy,Ed (D.2)

MRd 和 NRd 为板弯曲抗力的设计值,按照下式计算:

MRd = 0.2875 t2 fy/ γ M0 和 NRd = t fy / γ M0

式中,

t 为角焊缝开始处的翼缘厚度。

注1: MEd、NEd、MRd 和 NRd 拟取单位长度。

注2: 可忽略剪力相互作用。

(4) 关于腹板的剪切屈曲验证,应参考 EN1993-1-5 的规定。

(5) 关于总体屈曲验证,应参考 EN1993-1-1 第 6.3.3 节的规定。

93
EN 1993-5: 2007 (E)

图 D-1 承受总体弯曲和板弯曲的工字钢

D.2 用作主要元件的管桩

D.2.1 概述

(1) 可按照如下方法验证用作组合墙中主要元件的管桩,其可能为 EN1993-1-1 的表 5-2 所述的


第 4 类型钢。

(2) 如果未遵守 EN1993-1-1 中(5.1)的标准,应通过利用二阶理论的梁模型来确定整体内力和

94
EN 1993-5: 2007 (E)

力矩。

注: 为了计算 Fcr,应考虑椭圆变形对截面惯性矩的影响。关于屈曲长度的确定,请见
5.2.3。

(3) 如果第 5.5.4 节中有要求,则可从表 D-1 中估算出由次要元件通过连接件传入的设计力引


起局部壳体弯曲应力和位移。

注1: 在确定局部壳体弯曲应力时,可不考虑图5-9中的竖向支承反力。

注2: 为简化起见,可假定水平力 wy,Ed 只起受拉作用。

(4) 可使用如下折减系数估算局部壳体弯曲引起的管的椭圆变形对绕墙轴的截面惯性矩的影
响,见图 D-2:

β0,I =1-1.5(e/r) (D.3)

注: 可忽略椭圆变形对截面模量的影响。

(5) 可按下式估算局部壳体弯曲引起的椭圆度 e,见图 D-2 和表 D-1:

r3
e = 0.0684 wy,Ed 但 e ≤ 0.1r (D.4)
EI

式中:

EI 为管的壳体弯曲的刚度,按下式计算:

EI=Et3/12;

r 为管的中线半径;

wy,Ed 为单位长度上的支承反力,根据5.5.2(3)的规定计算得出,见图5-9。

(6) 可按下式计算椭圆变形处的曲率半径 α,见图 D-2:

r
α= (D.5)
3e
1-
r

95
EN 1993-5: 2007 (E)

表 D-1 来自于次要元件的设计力引起的局部壳体弯曲

MA = 0.182 wy,Ed r MA=0.137 mEd


NA = 0.5 Wy,Ed NA = 0.637 mEd/r
vA = 0 vA = 0

MB = -0.318 wy,Edr MB = ± 0.5 mEd


NB = 0 NB = 0
VB = ± 0.5 Wy,Ed VB = -0.637 mEd/r

△DBD = 0.1488 wy,Edr3/EI △DBD = 0


△DAC= -0.1368 wy,Edr3/EI △DAC = 0

式中: 壳体弯曲状态下的内力和力矩的定义:

- M、N 和 V 为图中给出定义所述的壳体弯曲
状态下的内力和力矩。

- Wy,Ed 和 mEd 为次要元件通过连接装置传入


的设计力。

- △DBD 和 △DAC 为因外加力(椭圆变形)而


产生的直径变化。

- r 为管的中线半径

- EI 为管的抗壳体弯曲刚度

96
EN 1993-5: 2007 (E)

а: 椭圆变形处的曲率半径

e: 壳体局部弯曲引起的椭圆度

r: 管的中线半径

t: 管的壁厚

Wy,Ed:次要元件传入的力

图D-2 管桩:几何数据和局部壳体弯曲

D.2.2 验证方法

(1) 如下方法可用于在考虑壳体屈曲,总体弯曲、法向力、壳体局部弯曲以及总体屈曲之间的
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管桩进行验证。

注: 或者,可按照EN1993-1-6第8.6或8.7节的规定,使用适合本类分析且适当考虑土的
强化效应的模型来进行验证。使用本方法,通常,会得出比下文给出的方法更为经
济的效果。

(2) 应对半径等于椭圆变形处曲率半径 α 的圆柱形壳体进行屈曲验证。

(3) 关于屈曲验证,应参考 EN1993-1-6 第 8.5 节的规定。

(4) 可忽略荷载传入点处的剪切屈曲,但前提是,通过灌注混凝土或适当设计的加劲肋来对这
些点进行加劲。

(5) 如果用密实砂或硬粘土填充管至一定高度,则对于此部分管的屈曲验证,可忽略土压力和
水压引起的圆周压应力。

注: 国家版附录中可基于当地经验给出关于所需密度或刚度的信息。

(6) 应针对如下各项确定临界屈曲应力:

97
EN 1993-5: 2007 (E)

- 针对 EN1993-1-6 的 D.1.2.1 所述的经向(轴向)应力(其中 Cx = 1.0,即使对于长圆


柱体);

- 根据 EN1993-1-6 的 D.1.4.1 中适用于剪应力的规定;

- 根据 EN1993-1-6 的 D.1.3.1 的规定,使用表 D-3 或 D-4 中适用于圆周压应力的示例 3


的边界条件。

(7) 应分别按照 EN1993-1-6 的 D.1.2.2、D.1.4.2 和 D.1.3.2 的规定确定屈曲参数,确定时将新


管的质量等级考虑为 B。

(8) 应使用 EN1993-1-6 附录 A 所述的薄膜理论来计算应力的设计值。

(9) 关于屈曲强度验证,应参考 EN1993-1-6 第 8.5.3 节的规定。

注1: 如果进行屈曲验证时必须考虑圆周压应力,应以基于最大值的均匀分布代替非均匀
压力分布。

注2: EN1993-1-6第8.5.3节(3)点所述的相互作用检查中可忽略剪力。

(10) 应按照 EN1993-1-6 第 6.2.1 节的规定,使用 EN1993-1-6 第 6.2 节中给出的方进行一般横截


面验证。验证时,应考虑表 D-1 所述总体弯曲和局部壳体弯曲引起的应力。可忽略椭圆变
形的影响,并且验证时,也可使用完全弹性横截面特性。应确定屈服标准适用的临界点,
确定时考虑控制横截面以及横截面中的控制点(表 D-1 中的点 A、B、C 和 D)。

(11) 关于总体屈曲验证,应参考 EN1993-1-1 第 6.3.3 节的规定,使用考虑了 D.2.1 的(4)所述


椭圆变形影响的完全弹性横截面特性。

(12) 通过验证相互作用标准,可认为满足了此验证:

N Ed M
+1.5 Ed ≤ 1.0 (D.6)
xN Ek M Rk
γM1 γM1

式中:

NEd 和 MEd 为控制横截面中压力和弯矩的设计值;

NRK 和 MRK 为按照(11)确定的特征抗力;

χ 为基于第5.2.3节所述的屈曲长度,根据EN1993-1-1第6.3.1.2节规定得出
的总体弯曲屈曲所引起的折减系数。

注: 应按照EN1993-1-1第6.3.1.3节的规定确定长细比,确定时考虑D.2.1第(2)点的规定。

98
BS EN
1993-5:2007 BSI—英国标准协会

BSI是负责制定英国标准的独立国家主体,其代表英国对欧洲及国际标准的看法。本
协会为获得皇家特许执照的机构。

修订

英国标准通过修正或修订进行更新。英国标准的使用者须确保其所持有的是最新修正
版本或最新版本的标准。

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是BSI不变的目标。任何人在使用此英国标准时发现其中存在不
准确或歧义的情况,请告知负责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我们将非常感谢。在封面内页可参
看相关信息。电话:+44(0)20 8996 9000 传真:+44(0)20 8996 7400

BSI为会员提供单独的“附加”更新服务,以确保订购者自动获取最新版本的标准。

购买标准

欲订购任何BSI、国际和外国标准出版物,请将订单邮寄至客户服务处。
电话:+44(0)20 8996 9001 传真:+44(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orders@bsi-global.com 亦可从BSI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获取标准。

对于国际标准的订购者,BSI提供的标准是已作为英国标准出版的版本,但订购者另
有要求的情况除外。

关于标准的信息

BSI通过其图书馆和出口商的技术协助提供各种关于英国标准、欧洲标准和国际标准
的信息。同时也提供各种关于BSI产品和服务详细信息的电子信息服务。请与信息中心联
系。电话:+44(0)20 8996 7111 传真:+44(0)20 8996 7048 电子邮件:info@bsi-global.com

BSI的订购会员可即时获悉最新的标准编制情况并可在标准购买价格的基础上获得大
量折扣。有关此项和其它权利的详细内容请联系会员管理处。
电话:+44(0)20 8996 7002 传真:+44(0)20 8996 7001.
电子邮件:membership@bsi-global.com

在英国标准在线http://www.bsi-global.com/bsonline上可获取在线使用英国标准的信
息。

欲知更多有关BSI的信息,可登录BSI官方网站:http://www.bsi-global.com

版权

所有BSI出版物均为版权所有,BSI也拥有所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物在英国的版权。
除经1988年的《版权、设计及专利法》允许外,未经BSI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任
何途径—电子、影印、录制或其它方式复制、在检索系统中存储或传播任何摘录章节。
BSI
但上述规定并不排除在在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对诸如符号、尺寸、类型或等级规格等必
389 Chiswick High 要细节的免费使用。若此类细节拟用于非执行目的,则事先须获得BSI的书面批准。
Road London
可与版权与经理联系,获知详情和建议。电话:+44(0)20 8996 7070
W4 4AL 传真:+44(0)20 8996 7553 电子邮件:copyright@bsi-global.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