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9

孔子論仁「百精句」

仁即是善體道德的總相,天道為賞善罰惡,其自身必為道德
本身,即是仁,即是
仁體之實。人與萬物為天道所生化,道生一,一生二,
三生萬物,同一根源,稟承而具仁體之藏,故天地、人及萬
物皆有仁性,擴而行之,即為善行。芍去於仁,無一惡,即
善性不墮謂之仁。孔子論仁的述例大的概說如下:

孔子立仁教,普遍地開出理想價值之源,開出德性生
命之所以立,開出每一個人直下當體、對己對人的態度。即
是人生活為德性所歸依。
孔子之踐仁而知天

孔子之踐仁而知天,即肯定天之仁體與人之仁體為共
通,人之踐仁,學仁盡仁而脫離凡人之種種惡劣小人之根,
維德之仁而自能與天道感通而得之容,謂之踐仁而知天,而
一方面亦繼天道之普化,而立世間之人道普遍性。
此踐仁而知天非一蹴即至,而需要一段之達仁雖仁,達到某
所層次,而天便與這種人交通,而天人合一,才謂之踐仁而
知天,即為修身而事天之最高層次。

踐仁而知天,即開放真實理想方法的生命之門,以精
進其德性生命而存道。踐仁大化,承體而行仁,內在天理之
呈現,此即仁。孔子即是建立仁這個內在觀念,以遙契天道,
而性以天道不致空落,為一印證。孔子建立仁教、普遍地開
出理想價值之源,創出德性生命之所以立,人與人之關係及
處身處事之道德,而踐仁修
身以事天、事國、事人、事親。孔門之心要,盡人道以達天
道,內聖修心而達聖賢,與天地並列而天人合一,得天道以
普化人道。至善矣,如此就可不生不滅永恆體現於道體中了。

孟子的貢獻粗略
孟子的貢獻最大是在規定天道、天命之性為道德
本善之身。正如天道天命注入人體之心時,我們的心能否肯
定它是善呢?天道之天命道德之善,必須通過人內在的道德
意識,才可被認識,這正是道德的範圍,必須道德本身オ可
理解,即是不可離開主體的道德意識。維持善性不墮,就是
道德。

而罪惡感的內心警惕就是德的本身,如偷盜,若
沒有內在的道德意識,它只是一件物件轉移至另一空間而
矣,所以被涉及道德的範圍,完全是由於人內心道德意識中
的罪惡感。即是說,人的內心本身是具有認識道德的可能,
亦即具認識天道天命注入於人個體心中是否善的本身可能,
而道德的種種性向,亦是從人的道德意識建立。孟子謂人皆
有不淪落罪惡深淵的本性,再奮發向上,這心願與向上之積
極精神,就是擴充善力量本身。
(1) 測隱之心:即是 忍人受苦痛之心。(2)羞惡之心:即
憎罪惡之心。(3)辭讓之心:即是禮讓恭敬之心。
(4)是非之心:即是道德是非判智善心。

這四端便是人皆具有的,道德之心或內在道德的
真性,以認客觀的善惡事物。既肯定人有道德的心,盡量充
分盡道德的心,才可瞭解天道天命的性,證實天的善性及其
天義及內容了。即孟子盡心章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所謂本心即性,盡本身道德的性,
則知天之內容,天之性,這樣天道便被拉近了人的內心,道
德的人心內容即是天道之內容了,這樣天道便可由上而下瞭
解了,不再神秘了,可說即心即道,人便沒有與天隔絕了。
人的心善即可證天,是絕對的善了。


家的精神特色
儒家其中的一個特色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這是由一個層次升越一個層的作為,由基本至高越。
首先人人皆不能離道德,人生於世是善性不墮,好善卻惡,
於是首重修身。

修身就是正心誠意檢點,使人的內心,與人的關
係中合乎道德,這是己身的層次,若人人如此天下皆歸仁。
自身達滿意地步就可以思及倫理的家庭,治理家庭了。齊家
還是私的層次,未至大我,但在基本人性滿足,家庭作為社
會的單元,起自然教養及家庭教育的作用。治家得條理是滿
是了普遍的人性需求。到齊家有把握,便離開私的範圍,走
入大我的層次,治理國家,大我是一整體,其價值顯然超個
人及家,一政之得當,天下蒼生旨受益,不當何來民安及家
安呢。能承擔此任者,必先修身正心而至德性自覺圓滿。從
而達人、事、天三者的關係得以調和,而道德之實踐,自然
超越生物情慾滿足層次。
孔聖百句精句

(1)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孔子學生曾子說:「讀書人知識分子,不可不寬弘,
眼光遠大,有毅力,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發揚仁
道真諦,當做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到死方休,不是
很遙遠嗎?」

(2)子曰,學而時習之, 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
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學生說:
「不斷學習,不斷學以致用,不是值的高
興嗎?遠方朋來切磋,不是值得快樂嗎?人不欣賞和瞭解,
也不怨人,不是個君子嗎?」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乖巧,行為矯飾,不會是有仁德的人
吧!」

(4)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審慎處理喪事,追念先祖,人民的品德會
自然更加有厚道。」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
「每一天我在三方面反省和檢討。替人謀事,
是否盡忠?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守信?老師傳授智識學
問,是否有去實踐?」

(6)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
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穩重和有決心,就沒有自尊,
主張盡忠守信,不看輕所有朋友,有過則改。」

(7)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孔子學生有子說:「儀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古代帝
王,事無大小,都用禮之美好來處理。」

(8)、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說:
「雖然貧窮但不諂媚,雖然富裕但驕傲,如
此處世怎樣?」孔子說:「已經適合,但是還不及「貧窮卻
快樂,富有而守禮。
」」

(9),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曰:「君子飲食不求過份飽足。生活起居不求
過份安逸,工作快捷勤奮,說話小心,親近明大道的人,端
正自己,可謂好學之士。」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欣賞自己,只擔心自己
不了解別人。

(1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知之。
孔子說:「德政治國,好像北極星高其位,群量都
鞏衛著它。

(1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
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
「用政令來統治人民,用法律刑法來管束人
民,人民會避免刑罰,但是不會有羞恥之心,用德政來管治
人民,用禮義教化人民,他們不但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更會
有致良知之心。」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建立我應走
之道路,四十歲時不會有所迷惑,五十歲時,知道我之天命,
六十歲時,從聽聞而知其理,七十歲時從心意做事,不會有
不依規矩行事。」

(14)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問孝,孔子說:「現在只要供養父母,已經算
是孝順。不過人也養狗養馬,如果不尊敬父母,跟養狗養馬
有什麼分別?」

(1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研習過去的事,又學習現代智識,可以
為人師表了。

(1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
「只顧學習,而不加思考是沒有用處,只顧
思考不加學習,是有危險性的。」

(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知,是知也。
孔子說:「仲由,我跟你說明甚麼是「知道」,明白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了。」

(18)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孔子學生)問禮儀之根本,孔子說:
「問得真好!
就禮儀來說,與其奢侈,寧可儉撲,就喪禮來說,與其過份
輕率,不如有哀傷之感。」
(19)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一〕乎,揖讓而升〔ニ〕,
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
「君子不與人爭,有的話,必定是射箭比賽,
在射箭的地點,拱手敬禮,比賽完畢,一起飲酒,就是爭勝,
也是個君子。
」1六藝之一,2射箭處。

(20)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栢,
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魯哀公間社於宰我(孔子弟子),宰我對曰:
「夏後
氏王朝用松樹,殷商王朝用柏樹,周朝用栗樹,栗樹栽得不
好,使人看了會戰慄害怕。

孔子聞之說:
「已做的事,不用談論,正在進行的事,
不再諫阻,過去的事,不再追究。

(21)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
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
於是。
孔子說:「財富與崇高地位,人人欲想得到,不用正
道而得之,就不接受。貧窮和卑賤,人人都憎惡,不用正當
方法去避免,就不逃避,君子在吃飯時,沒有違背仁道,危
離及顛沛流離時,亦守仁道。」

(2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
「早上聽到大道而明其真諦,就是當晚離
世,也死而無憾。」

(23)、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識也。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尋求真理大道,卻因衣食不華
美,感到羞恥,是不值得與他互相談論道之真諦。」
(2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
也。
孔子說:
「不擔心自己沒有地位,只擔心自己沒有
建樹,不擔心沒有知己,只求做到可以令人欣賞。」

(2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
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曰,曾參明白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明白
了,曾子步出門外,門人眾弟子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明白義理,小人只懂得到自己求利。

(2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良的人,思量學習怎樣與他看齊,
見到不賢良的人,自己反省撿討怎樣應付。」

(28)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應遠遊,若有遠遊,必須有
安頓父母親的方法。

(29)子曰,父母之年, 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雙親添壽感高
興,可是距離人生終點越近。」

(30)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
「有品德之人,不會孤獨,必定有同行的人,
有你的朋友。

(31)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說:
「起初與人相處,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會
照樣實行,但是現今改變了,聽了他的話,還觀察他是否言
行合一。」

(32)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
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說:
「老師在文學見解可以聽得到,夫子在人之
本性修練和對天道體認,並不容易有機會聽得到。」

(33)子貢問曰,孔文子〔一〕何以謂之文〔二〕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一〕衛國官員,孔圉,死後謚作文
〔二〕學問高深,品格完美
孔子說:「聰明而且熱心求學,向下級求問,也不
覺得可恥,所以才稱為‘文’。」
(34)季文子〔一〕,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一〕魯國官員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動,孔子聽見,說:
「兩次已
經夠了。」

(35)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
也,其愚不可也。
孔子說:
「國家行大道時,甯武子有智慧,國家不行
大道時,便顯得愚拙,他的智慧,別人可以比得上,但是他
的愚拙,別人比不上。」

(36)子在陳,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的隨員
及故鄉青年人有點輕狂,未經世故,文采斐然有成就,只是
還不知怎樣去剪裁。

(37)子曰:伯夷叔齊〔一〕,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一〕殷商末,孤竹國君主的兒子互相讓位,後來他們隱居
首陽山。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計較別人過去的惡行,
所以少有怨言。」

(38)顏淵季路侍,子曰,盍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輕裘,
與朋友共,敞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
曰,願聞子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子路侍候在旁,孔子說:「各自說出自己的志願。」
子路說:「我希望與朋友,共用馬車衣服。即使殘舊了,也
不會有遺憾。

顏淵說:「我不會誇大自己的長處,也不會把勞苦的事交給
別人。
」子路說:
「願聽老師的志向。」
孔子說:「使老年人生活安定,使朋友互信,使年青人得到
關懷和照顧。

(39)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
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
「你的學生,誰最熱心向學?」孔子答道:
「就是顏回,他不遷怒別人,不會犯同一過失。可是不幸早
死,現不再聽聞如此好學的人。」

(40)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
「顏回真是賢良!一籃粗食,一杯水,住在
簡陋的巷子,別人難以忍受,但顏回依然快樂,顏回真是賢
良啊!

(41)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
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智慧之道,孔子說:
「致力替民服務,做出合
理之事,尊敬鬼神而遠離,可以說有智慧。」他再問仁道,
孔子說:「有仁德的人首先面對困難,最後才有收獲,可以
說是仁德了。

(4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
樂,仁者壽
孔子說:
「智者的快樂,就象水一樣,悠然安祥,永
遠是活潑而有動感,仁者樂山,像山一樣,崇高偉大而有寧
靜性,這種人不容易發脾氣,壽命也長一點。」

(43)子貢日: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曰:「如能博施濟眾於民,可以說是仁嗎?」
孔子說:「不止是仁,真正是聖人之道!昔曰帝堯帝舜也難
完全做到。仁者的心,自己有建樹,也希望別人有建樹,自
己希望達到目標,也希望別人達到目標,能推己及人,可以
說是實踐行仁的方法。」

(44)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對顏淵說:「得到任用行道則行,不得任用,則
退隱,此理只有你和我明白。」
子路說:
「如果老師統領三軍,誰可以入選跟你共
事?」
孔子說:
「有勇無謀,至死不悔,像暴虎跳過對岸,
這種人,不會任用,任用的人,必定遇事小心,善用良謀。」

(45)子曰,飯疏食,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飯喝白開水,彎著胳膊做枕頭,樂在
其中,做不合理的事,得到富貴,在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
(46)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
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葉公這個人問子路關於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答。孔子
說:「他這個人發憤而忘餐,快樂而忘憂,不知暮年已近。

(4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是在一起,其中必有可學習效倣的
地方,捨短取長。」

(48)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說:「我不敢稱為聖人或仁人,不過勤於學習,
教誨別人!不會疲倦,只可說是如此吧。」公西華說:
「這是
學生等學不到的地方。」
(49)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胸懷廣大,小人長有憂心。

(50)子溫而勵,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溫文卻嚴勵,有威嚴而卻不可怕,恭敬卻又安祥。

(51)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
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慰問他。曾子說:
「鳥兒將死,
其鳴叫也悲哀,人之將死,說話多善良。

(52)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一〕,可以寄百里〔二〕之
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一)舊中國尺,約等於1/4英尺,古尺長度長度沒
有定論,引申為小孩子
(二)古裏長度沒有定論,引申為國土
曾子說:
「可以把孤兒託付給他,治國政權寄託給他,
面臨緊急存亡,也不能奪去他的操守,真是君子呀。」

(53)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其堅,瞻之在前,忽
然在後。
顏淵嘆一聲:「仰望夫子之教誨,越覺高遠,鑽研之,
又覺堅固平穩,看去好像在前,忽然又好像在後面。」

(54)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老師循循教導,教我廣博文學,用禮來約束自己有好
儀態。

(5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就這樣逝去,晝夜不停
息。」

(5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
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青年人值得重視,用心培養,不可輕視,
不要認為未來一代不及現在的。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
還 力求上進,不足重視。

(57)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可以奪去三軍的統帥,不可奪去匹夫的志
向。」

(5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孔子說:「歲暮冬寒,然後オ知松柏不易凋零。」
(5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有智之人不會困惑,仁者之心不須憂慮,
勇敢的人,不會懼怕。」

(6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
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
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
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行仁方法。孔子說:「克制自己情慾,實行禮
教,就是仁道,如能如此,天下便回到仁道處世。行仁由己
之心,不是由別人而出。」
顏淵說:「請問行仁的方法。」
孔子說:「不合禮儀不看。 不合禮儀不聽。不合
禮儀不說不合禮儀不做。」顏淵說:
「我雖然不總敏,但會照
做。」

(61)司馬牛憂曰,人旨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
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獨是我沒有。」子
夏說:「我聽過,「生死乃命中註定,財富由上天安排,」君
子尊敬別人,而且沒有錯失,待人以敬和有禮貌,四海之內,
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心沒有兄弟。」

(62)子貢問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有關政治治國,孔子說:「要有足夠兵力,有
充足糧食,要取信於民眾。

子貢問曰:「三者去其一,先去那樣?」孔子說:
「先去兵。」
子貢再問曰:
「剩下二者再去其一,以那樣為先?」
孔子說:「去糧食,人生自古誰無死,沒有誠信,
怎可治國安民。」
(6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會完成別人的壞
事,小人正好相反。

(64)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ヱ問孔子治國之道:「不如殺死沒有道德的人,
來就有德之士,怎樣?」
孔子答道:
「不用殺的方法,正己化人,只要先生願意向善,
人民便會向善,君子的品德像風一樣,小人品德像草一樣,
風向那邊吹,草便向那邊倒。」

(6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
「君子藉著文化智識,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達到彼此輔肋實踐仁道。」
(6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孔子說:
「如果自己行為端正,不用下令,別人也會
照著行事,如果自己行為不端正,雖然下了命令,別人也不
會遵從。」

(6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
「君子和諧,對於不意見,都能傾聽,小人
盲從附和,卻不和諧。」

(6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
「君子安泰,卻不驕傲,小人驕傲卻不安泰。」

(69)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
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子貢問孔子說:「如何方可以稱為有學問之士。」孔
子答曰:「無論去何處,恥辱之事 做,要不辱君命,如此
可謂士矣。」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欣賞我。」子貢說:「為甚麽沒有人
欣賞老師?」孔子說:「不埋怨上天,不責怪別人,從低微
處學起,能上通達天理,只有上天オ能欣賞我吧!」

(71)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與,子路慍,見,曰,君子
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在陳國,追隨他的學生病倒,糧食斷絕。子路見此情
形,不快地說:「難道君子也有如此窮困的時侯嗎?」孔子
說:「君子固然有窮困的時侯,但是小人窮困時,會無所不
為。」

(7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會為求生存損害仁德,只會
犧牲自己成全仁德。

(7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適憂。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長遠的思慮,不久必有憂患臨
身。」

(74)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終日走在起說話不及義理,喜歡賣弄小聰
明,這此人難有作為。」

(75)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說:「君子死時而名不符實,引以為咎。

(76)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一切均需求做好自己,小人則望他人
做好而自己獲益。」

(77)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孔子說:「君子矜持卻不爭勝,合群而不結黨。」

(78)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孔子說:
「恕字可以說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加在別人身
上。」

(7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說:「乖巧的言語擾亂道德,小事不忍,破壞大
計。」
(80)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說:「人能弘揚大道,切不可借道來宣揚自己,
利益自己。

(81)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說:「有了過失而不改,就是真正的過失。」

(82)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說:「教學要一視同仁,無分彼此。」

(8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行徑目標不同,不可一起謀事。」
(84)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
孔子說:「人之本性相近,只是習慣不同,才有很大
的分別。」

(8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一〕畏懼天命,〔二〕畏懼
王公大人,〔三〕畏懼聖人的言論。小人不知天命,所

以不會畏懼,輕視王公大人,侮慢聖人的言論。

(8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說:「生來便知道,屬最上等,學習然後知道,
屬次一等,遇到困厄オ去學習,屬再次等,遇到困厄還 去
學習,這是最下等之人。」
(87)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
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
「君子要想著九美德;
〔一〕看著的時侯,要清楚。〔二〕聽的時〔三〕
舉止要溫文,
〔五〕說話要忠誠,
〔六〕做事要敬業樂群,
〔七〕有疑問,要請教別
人,〔八〕發怒時,要想到困難,〔九〕見利思義。

(88)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在途中散播路上聽來的傳言,就是捨棄道
德。」

(89)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孔子說:「怎可跟鄙俗的人,共事君主,未得到的,
但擔心得不到,得到的又擔心失去,只要擔心會失去,鄙夫
無所不用其極。」
(90)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說:「整天只曉吃飽飯,任何事有都不用心思,
這種人難有成就。擲骰下棋的人,他們還比較賢良。」

(91)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說:「小人有過失,必定加以掩飾。

(9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孔子學生〕說:「廣博學習而且志向堅定,有
不明白,誠實發問,仁者之理,就在其中。」

(9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夏說:
「做官優異,便去研究學問,學問優秀,便去
做官。

(94)子貢曰,君子之過失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
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像日月虧食一樣,犯了過失,
人人看見,改過後,人人敬仰。」

(9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乎,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
可及也,猶天之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家邦家者,所謂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
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陳子禽對子貢說:
「先生你不過是謙恭吧了!仲尼〔孔
子〕怎會比你賢良?」
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叫人知道他有智慧,叫人知道他沒
有智慧;所以說話不可不審慎。別人趕不上老師,就像不可
用梯爬上天一樣。如果老師治理國家,必主張行大道,大道
盛行,安定人民,其他人會到來,夫子感化人民,要和諧,
在生時享有榮譽,去世人民帶來悲哀,別人怎能趕得上?」
(96)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
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
「不知道天命,不能為君子,不知禮儀,不
能有所建樹,不知道別人說話含意,不能知道別人的好壞。」

(97)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
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仁,孔子說:
「工匠做好工作,首要把器具磨
得鋒利,在任何國土,結識侍奉國中賢良的官員,與國中賢
德之人結交。

(98)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說:
「古代之人為學是為了充實自己,現在的人,
為學是為了誇耀於人,讓別人的讚賞。」
(9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
也厲。
子夏說:
「君子給人三種觀感,遠望,黨得他嚴肅,
接近時,覺得溫文有禮,聽他說話,黨得他很嚴肅。」

(一百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孔子說:
「君子通達高深的道理,小人通達低下的道
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
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
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大同篇」對人間淨土之形容。用白話解說:
「謂大道通行全世界,全世界之人皆以道心相待,選出真正
賢能之人為民服務,大家彼此非常信實和睦,道心不退,精
進不懈,所以人們不單只親愛自己之親人,同時也親愛他人
之人親;
不只愛護自己之子女,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使老年人退
休後,能享清福,不不辛勞終生;壯年人各有所用,而不遊
手好閒;幼年人有所教養,而不放蕩成性。

並且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老而無子者、殘廢
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最關切之照顧。男子有適當的工作,
女子都有很好的歸宿。物質生活非常豐足,任人享用,但不
恣意浪費,且也不佔為己有,不坐享其成。都能各盡其職,
各盡其力,然卻不自私為己。所以一切私心小智,陰謀詭詐
永不發生。一切盜偷竊賊、亂黨暴徒、永道絕跡。因此外出
或夜晚,門戶不必關閉也安無事,這便是大同世界,人間之
淨土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