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谜歌谣在汉字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廖锦玲 PDF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语文·教研视点

字谜歌谣在汉字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542800) 廖锦玲

[摘 要]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字谜歌谣,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猜谜的兴趣,教师要把握字谜歌谣的类型特点,掌
握字谜歌谣的教法,在指导实践中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字谜歌谣;教法;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3-0007-02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而整个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有助于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记
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偏强,抽象思维偏弱,所以在 忆。
短时间内要他们记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不太现实,遗忘 二、字谜歌谣类型及其特点
和回生现象不可避免。此外,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 字谜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谜语样式,是由汉字字形的
力、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识字效率。所以,许 结构特点所决定的。从造字法看,许慎“六书”中的假
多教师开展识字教学研究,采用各种教法,目的是尽可 借、转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汉字
能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但不管哪种教法,都应充分 字形、造字法及字谜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
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和接 形体描摹 (人大) 象形
独体字 (增减)
受水平。我认为,字谜歌谣法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
象形+笔画 (旦天) 指示
法。
象形+象形 (从家) 会意
一、字谜歌谣及其教法 合体字 (离合)
形旁+声旁 (清梅) 形声
字谜是传统谜语的一种,它以汉字字形特点制作谜
面,以汉字作为谜底。它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是人们喜 汉字构造法主要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以前两
闻乐见的一种寓趣味性、益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语言 个方法构造的汉字是独体字,以后两个方法构造的汉字
形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字谜主要通 是合体字。独体字拆分变成笔画,谜面制作适用增减
过对汉字离合、增损等手段制作谜面,谜面语言别有所 法;合体字拆分变成象形字或形声字,谜面制作适用离
指,带有暗示性意味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语义指向性为 合法。
揭示谜底提供了帮助。 1. 拆字法:就是以汉字的笔画或偏旁制作谜面的方
字谜歌谣,是指以汉字字形制作且带有押韵性质谜 法,通过先拆分后联系得到谜底。它是汉字字谜歌谣使
面的歌谣形式,是谜语和歌谣的有机融合,创作思想源 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
自于人们对汉字字形的认识。其谜面以歌谣形式的韵 (1)旁边两个人,十月初四生,若要仔细看,只有一
文呈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字谜歌谣的特点主 条心。(德)
要表现在谜面上。首先,谜面都是短小的韵文,句子简 (2)两撇撇过西,一竖竖下泥,十四娶媳妇,一心接
短押韵,口语色彩浓厚,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读起来是 你归。(德)
歌谣,猜的时候是字谜。如: “一人杵崩天(谜底:夫),十 上述两例将“德”字拆分为笔画、偏旁或字“彳(
女半边田。 (谜底:妻)”其次,谜面清新朴实,形象含蓄。 丨)、十、四、一、心”,并把拆分出来的部件用于谜面制
如:
“一人旁边站岗,一人梁上放哨,月黑刀光闪闪,合伙 作。这类直接拆字法较直观,只要在谜面中找到部件,
作案行盗。 (谜底:偷)”再次,谜面构思巧妙,扣合贴切, 将其组合起来,谜底也就出来了。
谜趣浓厚。如: “ 王姑娘,白姑娘,两人坐在石头上。(谜 间接拆字法就没有这么容易了,作者借助修辞手段
底:碧)” 把拆出的部件隐藏起来,使谜语曲折含蓄。如:
歌谣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通过歌谣的形式呈现。 (3)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
它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联结主义心理学和大脑 寸长。(府)
分担理论。这一教法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但其突出 (4)五画为一字,只有横和竖,周围不通风,吃穿由
的知识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同样适用于汉字识字教学。 它供。(田)
在过去的家庭生活教育中,歌谣、字谜常被用来当作娱 (5)小屋四方方,无门也无窗,有人犯了法,把他往
乐项目,以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同时,又被当作益智游 里装。(囚)
戏,用来开启孩子的智慧、锻炼孩子的思维。字谜歌谣 (6)一个姑娘,一个老汉,两个一块,给哥做伴。
(嫂)

(课题编号:2019C281)的阶
[基金项目]本文系贺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贺州民间歌谣在小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段性研究成果。

小学教学参考
7
综合 2020
2020··1
语文·教研视点
(7)兄弟二人结成双,一个胖来一个瘦,胖的光卖嘴 就汉字修辞来说,可能会出现拆字和减笔、减笔和
皮子,瘦的献出光和热。 (昌) 增笔、拆字和增笔连用的现象。汉字修辞与非汉字修辞
(8)一字有六笔,笔笔是斜笔,你若不知道,大家告 的综合运用,是指用汉字笔画偏旁等部件构造字谜的同
诉你。(众) 时,又运用非汉字修辞润色谜面,从而有效增强字谜歌
(9)左右一个声,两边不一样,左右在一起,意思在 谣的趣味性、益智性和可读性。
脸上。(相) 三、字谜歌谣教学的实践意义
间接拆字法有借助笔画名称指称笔画、暗示笔画形 字谜歌谣应用于小学识字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识字
态的拆字,但主要是借助比喻、借代、谐音、描绘等方法 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完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的拆字。 规律、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2. 增减法:就是在汉字字形上增加或减少笔画以构 从生理角度看,小学生的思维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
成新的表意符号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将汉字象形化,或
(1)去掉那一竖,天上飘着走,形体多变幻,造雨是 以字谜歌谣的形式辅助教学,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记忆效
老手。(云) 果。而且小学生短时记忆容易遗忘,必须经过多次反复
(2)似血非血,似四非四,仔细一看,孟子已去。 (皿) 刺激,才能内化为长时记忆。所以,反复吟唱具有情境
歌谣用的是一次减笔。 “ 去”减去“|”变成“云”,
“ 孟” 性、节奏感的字谜歌谣,对于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非常
减去“子”变成“皿”,减损的可以是笔画或部首。 有效。
当然,也有多次减笔的,如: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认知
(3)一个字,真稀奇,池无水,地无泥。 (也) 方式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时期,小学生只
(4)山中有只燕,头尾都不见,心口送了人,翅膀在 凭直觉和体验来决定对某一学科的喜好,其自控力较
伸展。(北) 差,注意力只能短时集中。而生动有趣的字谜歌谣不仅
谜底“也”是“池、地”经过减少“氵、土”而成, “ 北” 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
是“燕”减省了“艹、灬、口”而成。 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字
增笔法则反之,一般是间接增笔。如: 谜歌谣进入识字课堂,激活了学生的语言、音乐、节奏、
(5)见水泪满腮,有手用劲拽,若在竹下藏,雨天头 运动、思维等多元智能,学生多感官介入,不仅有效激发
了学习潜能,也有利于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和内
上戴。(立)
化,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6)有心走不快,有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饭就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我们真正意识到了字谜歌谣对
可餐。(曼)
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所起到的巨大作
谜底“立”增加“氵、扌、 ”即“泣、拉、笠”,意义紧扣
用:字谜歌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
谜面。谜底“曼”增加“忄、氵、艹、饣”变成“慢、漫、蔓、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基;字
馒”,增加部分与每句谜面语意契合。
谜歌谣教学没有教学条件限制,教师操作自由,而且可
有时也会出现减字与增字并用的现象。如:
以自己创作谜面;字谜歌谣教学蕴含着语言、音乐、节
(7)脱衣见水它说渴,脱衣张口它要喝,不脱衣服仔
奏、文学等智能元素,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
细瞧,浑身上下如茶色。 (褐)
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8)淘字缺水盖把草,离开水边架上找,一旦进入吐
鲁番,跟着葡字到处跑。 (萄)
[ 参 考 文 献 ]
谜底“褐”减“衣” (衤)增“水” (氵)得“渴”,减“衣”
(衤)增“口”得“喝”,“ 茶色”从意义上暗示了谜底“褐”。
[1] 周健 . 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谜底“萄”由“淘”减“水” (氵)增“草”(艹)而得。 2018.
拆字法、增减法是汉字字谜最常用的汉字修辞方 [2] 杨亚妮 . 字谜歌谣中的减笔[J]. 湘南学院学报,2016(1).
法。汉字修辞是专指运用汉字字形来增强语言表达效 [3] 张娟 . 字谜歌谣中的汉字修辞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
果的修辞方法,常与比喻、借代、谐音、反复等非汉字修 大学,2013.
辞法综合运用,构成了字谜歌谣中非常富有特色的修辞 [4] 曹石珠 . 走进字谜的艺术宮殿:汉字修辞视野下的字谜
现象。如: “ 向南开,想致富,引人才。”谜底是“财”。它 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把“财”拆分成“冂、人、才”, “ 冂”比喻为“三合院”,谜面 [5] 申江 . 新编谜语大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6] 夏天 . 最精彩的谜语故事[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的“才”与谜底的“财”又构成谐音。汉字修辞的综合运
[7] 阿良 . 百年来流行的民间谜语精选[M]. 武汉:长江文艺
用形式多样,如图二:
出版社,2005.
汉字修辞 拆字 减笔 增笔 [8] 王德海 . 趣味字谜歌瑶[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责编 刘宇帆)
比 会 借 谐 反 引 顶 拟
非汉字修辞 喻 意 代 音 复 用 真 人

小学教学参考
8
综合 2020
202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