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学术

论坛 90

马思聪创作早期的思想历程
■ 丁同俊

内容摘要:马思聪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创作历经50多年,其作品之多,可以说在我国现代作曲家
中首屈一指。文章主要从马思聪的早期创作及其相关的文章,来管窥他在这段时期的思想历程。
关 键 词:马思聪 创作早期 思想历程

二、创作的转折——对民族音乐的关注
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结束于80年代
中期,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无论从作品的数量上还是创作的 马思聪创作的转折点是1937年所写的作品第9号——《内蒙
体裁上看,都是相当丰富的,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光辉乐章增 组曲》,该曲由《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三首乐曲组
添了重要的一笔。马思聪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勾勒出了他丰富而 成。其中,《思乡曲》是马思聪的代表作,《思乡曲》的问世奠
神奇的一生。梁茂春先生在《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一 定了马思聪在中国乐坛的重要地位。《思乡曲》的成功在于它具
文中提出,“根据他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创作风格的演变,他的创 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它也是马思聪创作上的一次大突破。自《思
作大体可分为早期(三四十年代)、中期(五六十年代)和晚期 乡曲》之后,马思聪便以一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作曲家的形象出
(七八十年代)三个历史时期。”① 现在世界乐坛。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代的马思聪接受的是西方音乐文化系
统的教育,因此在他眼里一开始就用西方的音乐观来看待和分析
一、大师的影响
音乐是很正常的。他认为,“音乐在欧洲最进步的国家也不过只
上世纪30年代,马思聪再次回到巴黎,经奥别多菲尔教授 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它最多只有三十年的历史。把
介绍,拜作曲家毕能蓬教授为师,学习作曲。毕能蓬的思想和人 中国音乐纳入世界的潮流里,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只能算是音
格对马思聪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马思聪在《创作之路》 乐的萌芽时期。”③但是,1936年春,马思聪第一次来到北平。
一文中写道:“他(指毕能蓬)跟我谈论一些艺术品的好与坏, 当他平生第一次听到京韵大鼓时,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
但他说不强迫我去相信他的意见。从这些谈话中,我才真正地认 奋不已,他惊叹原来在中国竟然还有这样一座音乐宝库。作为音
识了贝多芬、修勃尔德(舒伯特)、孟德尔逊(门德尔松)、勃 乐家,马思聪被京韵大鼓变化多端的曲调所深深吸引。他说:
拉姆士(勃拉姆斯)、修曼(舒曼)、肖邦这些前一时代的伟 “北平的大鼓是我的一个大发现与收获。在这之前,我对中国民
大音乐家……我的许多宝贵知识是在散步时或午茶的闲谈当中获 间音乐并无多大兴趣。我嫌它们过于弱,过于单调。粤曲、京戏
得。”毕能蓬是一位处于欧洲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文艺思潮交接 都没有给我好印象。我不能从中探出新的活力,认为已是陈旧的
期的典型人物,因此,浪漫主义美学观便被毕能蓬视为自己创作 东西,有一天会被淹没。可是大鼓却给予我新鲜的感觉,它的节
的准则,这些观念包括按理想反映生活,强调对理想世界应直接 奏、旋律都奇特而自由,令人感到这是不断在创作中的艺术,一
表达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并在创作中重视民族民间因素的渗透 种并未让年岁染上陈旧颜色的艺术,至今仍保留着它的自由与创
等。毕能蓬的音乐美学思想又不完全同于叔本华和尼采的观点。 作的新颖……”④
一方面,受唯心主义的影响,毕能蓬在生不逢时的境遇中保持着 由于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马思聪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民
尼采“超人”式的孤独与高傲,以及自甘寂寞、只求耕耘不计收 族民间音乐,认为丰富的中国民歌是音乐创作的肥沃土壤。他虽
获的功利观。这种观点对马思聪今后的音乐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 然没去过内蒙和西藏,但得到了三四百首北方民歌和数首西藏民
响。另一方面,毕能蓬对历史是尊重的,他不仅帮助马思聪对以 歌。对此他十分珍爱,反复弹奏,很快就写出了《思乡曲》《塞
往的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在研究方法上还给予指导,并从观念上 外舞曲》,最终成为他的著名作品《绥远组曲》(即《内蒙组
指出:“今日的许多作曲家,以为可以与过去断绝关系,创作今 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来《西藏音诗》提供了旋律
日的东西,我想这是错误的。一部音乐史是一条完整链,不能脱 素材。
节的。今日的作曲家应向过去的作品学习许多东西。”②
1931年,马思聪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了广州戏剧研究所乐队
三、爱国的民主战士
指挥和私立广州音乐学院的院长职务。相继有很多作品问世,如
作品第2号——《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3号——《降B大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掀起了全面的抗日救亡运
钢琴弦乐三重奏》、作品第4号——《G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 动,这一年马思聪刚好25岁。他辞掉南京中央大学讲师的职务,
鸣曲》、作品第5号——《摇篮曲》(小提琴、钢琴伴奏)、作 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对于一贯适于写室内乐与小提琴音乐的
品第6号——《f小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1936年春, 马思聪来说,这些体裁已经不足以表达在危难关头他对祖国和人
马思聪到北平,第一次听到京韵大鼓并被其深深吸引,从此他开 民的热爱之情。应广大人民的要求,马思聪也不自觉地投入到抗
始重视从中国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这成为他创作上的转折点。 战歌曲的创作上来。马思聪在《我怎样作抗战歌》一文中这样写
ART EDUCATION 2010 · 11 91

道:“因为抗战歌是民族斗争中宏伟的推动力,所以民众需要, 就是中国音乐发展绝对正确的方向。”⑧他对“新音乐”提出了
而抗战歌的存在就含有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的重大意义了。”⑤ 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1947年发表的《新音乐的新阶段》一文中
马思聪的第一首抗战歌《中国的战士》,是1936年冬天创作于 写道:“新音乐在先天上是社会生活和政治要求的产物,它的学
上海,编成四部合唱曲之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演出,产生了热烈 术性不浓。”“聂耳的歌,其意识,其旋律的效果是有着光辉的
的反响。这一次尝试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马思聪先后创作了 成就,但不能说聂耳的创作是最完好的艺术品,正如Rouget de
近二十首抗战歌曲,如《前进》《游击队歌》《冲锋》《保卫华 Lisle的《马赛曲》,并不能当为一件最高的艺术创作,因为作为
南》《战儿行》《让我们》以及包括为诗人克锋(金帆)的诗所 最完美的艺术品还需要多一些东西,这就是音乐的学术部分的分
谱写的《自由的号角声》等作品。在《我怎样作抗战歌》一文中 量。”⑨
他还写道:“多年来我的工作都用在研究并创作室内乐上面…… 马思聪还坦率地指出,聂耳的作品明显地缺乏理论基础,
我着重技巧与结构,我的至上目的在乎完成一种新颖完善的艺术 而其后的很多抗战歌曲作家,也多“以热诚补理论的不足”。同
作品,具备着新的技巧,新的和声,新的气氛。抗战歌既然是作 时,他还指出,聂耳和冼星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们达到
给民众唱的,民众就是作曲者的对象。中国的音乐水准是颇低 某一阶段的成功之后,他们感到更大的不满足……他们两位的
的,在创作上,技巧就不可复杂……每个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 不满足与学习精神的价值是相同于他们作品的价值”。他认为,
格,在音乐上尤其明显,抗战歌是整个民族灵魂的表现,如果抄 “聂耳的创作是并不难被超过的,而他们的学习精神、不满足的
袭外国歌,岂不是表现自己民族没有独立的能力吗?……关键便 精神则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因此,他对新音乐的健康发展提
在这里,这使我直接去注视民谣了。中国土地广阔,民谣是极其 出了忠告:“新音乐的‘新’字,是具有其远大意义的,它不仅
丰富的。我觉得新中国音乐的产生,必然直接吸收滋养于中国的 在内容上划出了与旧的分野,而且追求适合新内容的新形式的建
民谣。”⑥ 造;新的含义是相对的,今天新的东西,一到明天也许不新了,
从上述可以看出马思聪创作思想的重要转变过程:其一,在 只有不断创作新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新。”⑩
作抗战歌之前,马思聪倾心于西方体裁式的室内乐,追求的是西
结语
方浪漫派和现代派的技法。抗战后则开始重视民族民间音乐,要
创作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歌曲,要创作适于大众演唱的歌曲,不要 由此可以看出,与黄自和聂耳、冼星海不同的是,马思聪走
曲高和寡、一味求新。其二,认为中国音乐的水准低下,这是站 的既不是“学院派”也不是“革命派”的音乐道路。只要稍稍浏
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来看待中国音乐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 览一下马思聪的音乐生涯,就不难发现,它始终运行在同中国现
马思聪对中国民歌虽然偏爱,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还只 代革命规范及与之对应的“学院派”音乐规范时合时分、若即若
是将其作为一种“非艺术”的原始形态。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 离的轨迹上,既有《思乡曲》这类作品雅俗共赏,让社会各阶层
以后,他对民歌的认识才上升到更高层次。1947年,他选择了陕 的人民都能够接受,也有像《c小调弦乐四重奏》这样的“学院
西、湖南、云南等地20首民歌并改编为钢琴伴奏,题名为《民歌 派”的作品。
新唱》(第一辑),作为作品第20号列入了自己的创作年表。这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R·G·柯林武德认为:“史学的任务
意味着马思聪对中国民族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的认识已不只是可 在于表明事情何以发生,在于表明一件事情怎样导致另一件事
供音乐艺术创作的养料,而是从行动上承认它作为中华民族特有 情。”我们面对马思聪独特的音乐人生,不能不对他的音乐创作
的音乐文化形态的存在,在艺术领域内同样具有其相对独立的审 思想产生兴趣。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纵然自20世纪30年代起,革
美价值。 命音乐工作者就对他的创作与演奏有过各种批评与规劝,也有过
马思聪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实践,毫无疑 赞扬与期待,然而马思聪却从未有过立场的变动,依然坚定地走
问的是坚实地建立在对祖国、对人民深沉挚爱的基础之上。1941 着自己这条独特的音乐道路。
年马思聪写的《第一交响乐》是一部表现爱国主义情绪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以小提琴家、
1942年他在《创作的经验》一文中谈道:“在交响乐里,我该 作曲家而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中,像马思聪这样有着如此重要影响
写我们这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 的音乐家并不多见,而处于夹缝中却又坚定地走着自己艺术人生
这是当时马思聪对民族、对现实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事实上他 之路的艺术家则更为少见。在政治与艺术之间,马思聪既没有
也是这样去做的。在那个艰难的战争环境里,马思聪不仅创作 “选政弃艺”,也没有“选艺弃政”,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这
了《回旋曲》《绥远组曲》,还相续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 在拥有几千年的礼乐之邦也是空谷足音。
(F大调)、《钢琴奏鸣曲》(月光)等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注释:
十分珍贵的作品。 ①梁茂春.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J].中国音乐学,1989(3).
②马思聪.居高声自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20.
1945年冬天,马思聪与作家端木蕻良合作,在贵阳写出作
③叶永烈.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品第19号——《民主大合唱》,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反动政权。 1990:101.
④马思聪.居高声自远·中国新音乐的方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47年,马思聪投身于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与诗人金帆合作,创
2000:28.
作了作品第21号——《祖国大合唱》。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 ⑤马思聪.居高声自远·我怎样作抗战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10.
司徒雷登邀马思聪赴美国任教,遭到马思聪的拒绝。同年,马思
⑥⑦马思聪. 新音乐[J].1946(1).
聪与诗人金帆合作,写出作品第22号——《春天大合唱》,这部 ⑧⑨⑩戴嘉枋.在启蒙与救亡中的自主选择——试论马思聪在三四十年代的
音乐思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1).
大合唱热情地讴歌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在国统区广为传唱,影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艺术系
响很大。从解放战争期间马思聪所创作的这三首大合唱来看,他 (责任编辑:轩蕾)
当时的思想是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此他的观点
十分明确。他认为:“人民的声音,是最忠于土地的;而音乐工
作者,也得忠于土地,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贡献于人民。”⑦然
而,作为一个音乐艺术家,“马思聪并没有认为革命音乐的道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