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3.03.

016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5 月,第 43 卷第 3 期,May, 2013,Vol. 43,No. 3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考古与文物】

论佛教考古研究中的“模式 ”
于 春
(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要: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云冈模式”是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佛教造

像“模式”成立与否的论证应建立在考古类型学的分析之上,并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其存在的可能
性、来源及影响等。佛教造像“模式 ”成立的标志是: 是否在内容上自成体系、是否占据主导地位、
是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长安模式”是否成立是目前佛教考古学研究中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关键词: 佛教考古; 造像模式; 造像样式; 长安模式
中图分类号: K879. 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731( 2013) 03-0047-05

“式”字释义为: 法式; 标准。《北史 · 周高祖本


一、前 言
纪》: “议权衡度量,颁于天下,其不依新式者,悉追停
“模式”一词在佛教考古研究中的使用,最早见 之。 ”模范; 榜样。《汉书·扬雄传》: “蜀有司马相如,
[1]
于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 ( 以下简称 作赋甚弘丽温雅; 雄心壮之, 每作赋, 常拟之以为式。 ”
《凉》) 《平城实力的聚集和“云冈模式 ”的形成与发 作…… 的榜样。《诗经 · 大雅 · 崧高》: “王命申伯,
[2]( P114 - 144)
展》 ( 以下简称《云 》) 二文。 新加坡学者 式是南邦。 ”以 …… 为榜样; 效法。《后汉书 · 崔寔
[3]
古正美《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 对宿白先生的“凉 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制度。《周礼·天官
[9]( P620)
州模式”一说进行了补充研究。 之后,温玉成《公元 ·大宰》: “以九式均节财用。

[4]
1 至 3 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 提出佛教传入中 从上述释义中不难看出,“模式 ”具有模范、模
国之初的东汉,出现了以中国神仙为原型的佛教造 仿、标准、制度等含义。 如今“模式 ”一词被广泛运
像“仙 佛 模 式 ”。 刘 锡 涛《浅 谈 龟 兹 石 窟 艺 术 模 用于社会生活中,其中也包括考古研究。 较早的研
[5] [6]
式》 、费泳《“青州模式 ”造像的源流 》 等文,提 究文章包括: 1984 年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
出了其他地点佛教造像的模式说。 李淞《陕西古代 基本模式》,“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我国古代
[10]
佛教美术》一书认为陕西北朝的佛教造像应为“长 城制基本模式 ”进行了探讨 。1992 年美国学者
[7]( P62 - 66)
安模式” 。 何传坤《台湾史前的埋葬模式( 前篇 ) 》在国内发表,
“模式”一词, 《新华词典》释义为: 某种事物的标 “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时空分布上来考察台湾史
[8]( P693) [11]
准式样 。“模”字,古汉语字典释义为: 制造器 前的埋葬模式” 。1994 年李如森《先秦古城演变
物的模型; 模子。左思《魏都赋》: “授全模于梓匠。” 与汉长安城模式确立》,“对秦古城起源、演变及汉
[12]
模范; 榜样。曹操《告涿郡太守令》: “士之楷模,乃国 长安城模式的确立”进行探讨 。考古方法论研究
[13]
”模仿; 效仿。陆倕《石阙铭》: “色法上圆,
之桢干也。 中亦出现“模式 ”一词,如“文化因素传播模式 ”
[14]
制模下矩。
”通“摹”。照着样子写或画。《北史 · 冀 “史前考古学传统模式 ” “耀州窑发掘研究的典
[9]( P461) [15] [16]
儁传》: “善隶属,
特工模写。
” 型模式”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典型模式 ” “动

收稿日期: 2012-01-06; 修回日期: 2012-12-26


基金项目: 教育部《陕北石窟调查与研究》课题经费资助项目( 12XJC780001) ;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于春,女,四川简阳人,西北大学博士生,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从事汉唐考古、佛教考古研究。
47
[17]
物遗存与生业模式” 等。 第二、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之间的关系进行
本文拟对宿白先生及上述各位先生提出的佛教 了专 题 论 述,确 立 了 云 冈 模 式 的 主 体、主 导 地 位:
造像“模式”说进行分析,探讨佛教考古之“模式 ”包 “从窟室形制到细部装饰,凡云冈、洛阳所共同具有
含的内容、意义,辨别“模式 ”与“样式 ”,并以“长安 的,主要应源于云冈。 当然也不排除在云冈第二期
模式”为例,探讨“模式”在佛教考古研究中的运用。 窟室进一步汉化时,吸取了某些中原的因素,但从窟
室整体观察,应该考虑洛阳地区北魏窟室样式无论
二、“凉州模式”与“云冈模式”:
孝明以后,抑或以前,其主要来源应是云冈。”
模式内容和意义
第三: 把云冈模式的影响力提到了特别的高度 :
( 一) “凉州模式” “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
宿白先生提出的“凉州模式 ”,是在对河西地区 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石窟造像和石塔等佛教遗迹进行分析后认为 : 武威 综上所述,《云》一文虽引用文献介绍了当时佛
天梯山 1、
4 窟、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这三座 教发展的状况,但仍未涉及佛经研究的内容。 结合
石窟是我国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 ——— 《凉》一文,宿白先生在考古学范畴内建立的佛教造
凉州模式。其内容概而言之有五项: 一为石窟形制, 像“模式”研究内容及意义总结如下四点:
二为主尊与造像组合,三为窟壁壁画内容,四为石窟 1. 模式 形 成 历 史 背 景 的 研 究: 包 括 社 会 背 景
[1]
装饰纹样,五为造像的体态、容貌、造型、服饰等 , ( 人力、物力 ) 、宗教背景、技术背景、对外交流背景
在实物研究基础上高度总结了佛教造像模式所应包 等,以确定模式形成的时间和地点。
含的内容。 2. 模式内容的研究: 包括龛窟形制、造像布局、
古正美先生则认为,对“凉州模式”的研究除了 主要造像组合、壁画内容、造像形制、装饰纹饰等 6
必须考察实物及史料外,
也应当对该地流行的佛经做 个方面,以明确模式的典型特征。
系统的研究,
并提出凉州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北凉 3. 模式中心、主导地位的确立: 与其他造像在时
建国者将佛教转轮王观作为了他的理想,凉州模式也 间和空间上的比较研究。
可以称作是护法模式或供养模式,是中国佛像建造最 4. 模式影响力的评估: 模式得到推广并产生持
基本的模式,北魏之后许多朝代的皇帝也想做转轮 续、广泛的影响。
[3]
王,
这种模式仍沿用不已 ———这也许正是模式存在
三、“仙佛模式”及其他:
的意义之一: 在时间或空间上具有强影响力。
辨别“模式”与“样式”
上述两位先生对凉州模式研究的侧重点、方法
论显然有所不同。对于以实物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 ( 一) “模式”与“样式”
而言,佛经研究分属不同领域,二者可为互补。宿先 值得注意的是,宿先生在《凉 》一文中同时使用
生告诉我们什么是“凉州模式 ”,而古先生从佛经研 了“凉州样式”“凉州式样 ”和“凉州系统 ”等名词。
究的角度补充解释了凉州模式出现的原因 ,揭示了 如: “因此,我们考虑凉州样式似可分为两个阶段 ”,
凉州模式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逻辑过程。 “大约已到了凉州式样的尾声阶段”,“上述凉州式
( 二) 云冈模式 样的窟龛造像,正如实地反映了这个事实”,“凉州
宿先生提出的“云冈模式”建立在对云冈石窟实物 系统的窟龛造像,大多来源于今新疆地区”,“凉州
材料的深入研究之上,模式内容与凉州模式大致相同, 系统的大乘形象,以最东边的炳灵寺最为突出 ”等。
包括“龛窟形制”“造像布局”“主要造像组合”“造像形 笔者结合 上 下 文 分 析,这 些 名 词 所 表 达 的 含 义 与
制”“装饰纹饰”等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期研 “凉州模式”是大致相通的。
究。从《云》一文看,
与凉州模式研究相比, 云岗模式的 然而,“模式”与“样式”等同吗?
[18]
研究侧重点有所变化,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常青 2003 年“关于佛教艺术样式的研究” 中
第一、宿先生用较多篇幅对云冈模式形成的历 提出: “如果一个 X 群体对当时乃至后代产生了重
史背景、来源进行了论述: “平城既具备充足的人 大影响,我们总结出了它的综合样式,就可以称之为
力、物力和包括工巧在内的各项人材 ,又具有雄厚的 ‘X 样式’。又因为它是一些地区竞相模仿的样版,
佛事基础,包括建寺造像的丰富经验,还和早已流行 故又可称之为‘X 模式’。 中国学者对群体样式 ( 模
佛教的西域诸国往还密切,包括佛像画迹的传来。” 式) 的总结,以 1986 年宿白对‘凉州模式 ’的总结为
48
最早。”从上文推测,常氏承认“模式”一词在佛教考 中心、主导地位,样式则不一定。
古研究中的应用应以宿白先生的最早,并认为“模 第四,影响: 模式的影响范围大,样式则不一定。
式”与“样式 ”是基本等同的。 但此文第 72 页 载:
“唐初也继承了表现形体美的传统 ( 如贞观十三年 ( 二) “仙佛模式”及其他
马周造像一类) ,又对新传入的同类样式发生兴趣, 基于上述内容,试分析文首提到的其他造像模
再有选择地与原有传统样式融为一体,才是长安模 式。
式在样式的真正来源。”从这段话来看,常氏似乎又 温玉成先生认为洛阳孟津县发现的“老子浮屠
将“样式”列为模式的内容之一。 铜镜”( 1993 年) “上面的浮屠像乃是中国人以神仙
常氏的系列佛教考古研究文章中,除直接引用 为原型创作出的‘仙佛模式 ’。 它是与犍陀罗、秣菟
其他学者论点之外,几乎从未主动使用过“模式 ”一 罗并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佛像之一 。随着西域高僧的
词,而大量使用“样式”。如 2000 年《略论唐代长安 相继来华,携入粉本,‘仙佛模式 ’也渐次演化。 大
[19]
佛教造像艺术样式 》 、1998 年《大佛寺石窟与唐 约在 3 世纪末叶,以犍陀罗模式为主的佛教图像才
[20]( P242 - 258) [4]
代长安的造像样式 》 等。 以后文为例,第 最终取代了仙佛模式 ” 。 该文从文献记载出发,
255 页 ~ 256 页分三小点总结了唐代关中地区的雕 结合东汉平安画像砖、沂南画像石、和林格尔小板申
刻作品的特点: “1. 洞窟形制”; “2. 造像内容”; “3. 壁画内容,考察了“仙佛 ”图像的特点和日本的“佛
造像的样式与风格。”这三小点的内容与宿白先生 兽镜”。暂且不论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问题,从
关于模式内容的论述相似,而此处“样式 ”一词仅用 文内描述分析,“仙佛模式 ”仅为一种“图像 ”,内容
于造像的形制特点,其含义明显窄于“模式”。 单一; 实物资料数量少、分散,不成规模,也未有中心
“样式”一词,在日本佛教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应 区域; 其影响单薄。 由此看来,所谓“仙佛 ”图像并
用较为普遍。以冈田健 1994 年《巩县石窟与初唐样 不符合成为“模式”的标准。仝涛 2003 年《东汉“西
[21]
式》 一文为例,文章介绍了初唐巩县石窟概况,以 王母 + 佛教图像”模式的初步考察 》观点与其类似,
“像种和形状 ”为题名总结了巩县初唐造像的主尊 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东汉佛教图像的一个显著特
[23]
身份、造像的面部、服饰、身体、座的细节特征,并与 征” ,恐怕也值得商榷。
洛阳和长 安 地 区 的 初 唐 造 像 进 行 比 较,最 后 认 为 费泳先生认为“古青州 …… 在北朝末年已形成
“初唐长安样式 ”对洛阳和巩县石窟均有所 影 响。 了相对稳定的造像模式,这种富有地方特色、具备稳
在冈田氏的文章中,关于“样式 ”的分析仅包括: 结 定发展 属 性 的 中 心 区 域 模 式,我 们 称 为‘青 州 模
[6]
合题记和组合确定造像本身的身份,重点考察造像 式’” 。该文对青州出土造像的“风格 ”进行分析
本身的形制特征,并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以观察样式 和比较,将其风格分为三个阶段,并重点探讨了青州
的影响。文章并未涉及到龛窟形制、装饰纹样、窟内 造像与成都万佛寺、南京栖霞山等南朝造像的关系,
造像分布等内容的讨论。 日语里也有“模式 ”一词, 认为“青州地区受南朝文化影响一直没有间断过,
汉语释 义 为: 模 式; 典 型; 模 型; 如“模 式 标 本 ” 其造像受南朝风格影响是有其政治背景的……‘青
[22]( P1735)
等 ,但于佛教美术史研究极少见。 州模式’应源自南朝 ”。 文中同样仅对青州造像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模式”与“样式 ”是两个不 头、服、饰等形制特征进行简单论述,而并未涉及到
同的概念,应在以下几点上有所区别: 青州造像的整体特征和对其他造像的影响问题 。
第一,研究内容: 模式研究内容涵盖范围广,至 其实宿白先生在 1999 年以《青州城与龙兴寺之
少包括宿白先生提出的 6 个方面; 样式可能重点在 一、之二、之三 》为名,对青州地区的造像进行了研
于考察造像本身的形制特点。 究,深入探讨了高齐出现“佛像天竺化”“急剧改变
第二,应用范围: 能成为“模式 ”的遗迹屈指可 了源 于 南 朝 贵 族 服 饰 的 佛 装 ”的 原 因①。 李 静 杰
数,而样式应用范围广,凡造像几乎都可以具有一定 2007 年则以《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 》一
的样式。 文,界定了青州风格造像的内容包括“造像样式和
第三,中心地位: 模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占有 造像形式两个层面 ”,对青州风格的形成、发展、向

① 宿白. 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一[J]. 文物. 1999( 8) ; 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二[J]. 文物》1999( 9) ; 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


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J]. 文物, 1999( 10) : 44.
49
[24]
外波及等内容进行简述 。 不过,宿、李二位先生 了颇有 真 知 灼 见 的 研 究。 以 常 青《彬 县 大 佛 寺 艺
均未提及“青州模式”。 术》为例,其中虽未提及“长安模式 ”一词,但围绕彬
县大佛寺石窟造像“全面总结了唐代西安及其周边
四、以“长安模式”为例
地区已知的佛教艺术面貌,并从洞窟形制、造像内
李淞认为,北朝陕西佛教具有“佛道并存”“邑 容、造像样式与风格个三方面大体总结了长安模式
[18]
团造像”“胡汉交融”“传统样式与民间趣味”等 4 个 在唐代不同阶段的内容与特征” 。文中对长安模
方面的特征,因此“应把陕西北朝的佛教造像称之 式的来源、影响亦有论述,至今仍为唐长安佛教考古
为‘长安模式’”,长安模式“是以这些分布于乡间的 研究的代表之作。常氏亦认识到关于唐代长安造像
小型石窟和造像碑上表现出强烈的汉文化色彩 、不 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不易回答”。
[7]( P66)
同宗教的兼容性、民间艺术形式为特色的 ” 。 综上所述,“长安模式”一词能否与“凉州模式 ”
基于前文对“模式”的界定,笔者认为李淞先生关于 “云冈模式 ”一样成为代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
“长安模式”的定义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目前佛教考古学术界亟须解决
1.“陕西”与“长安”,在地域范围和历史意义上 的一个学术问题,也是建立北魏到唐代长安佛教造
差别较大,不能混为一谈。 李氏文内将“陕西 15 处 像发展序列不可避免的环节。 从宏观来看,须讨论
北朝石窟和 16 件纪年石造像 ”作为定义“长 安 模 “长安模式 ”存在与否; 从微观来看,须确定长安的
式”的实物材料,而这 15 处北朝石窟大部分位于陕 地域范围、模式的形成时间、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而
西北部,距离长安较远而与陇东、晋中较近,用陕西 研究其来源、背景和影响。
北部的遗迹来论述长安的造像显然不太合适 。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长安模式内容的研究中,
2. 上述“长安模式 ”包含内容不明确。 根据上 除宿先生提出的 6 个方面外,可能还需结合“遗存
述 4 个方面特征分析,可以归纳为造像内容、造像 形式”进行论述。“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的主体
主、 传统图像运用、雕刻技术等 4 个方面,但文中并 均为石窟寺遗存,而长安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开凿石
未对所列举材料在这 4 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类型学研 窟的条件,因而佛教造像的形式显得多样化 ,如摩崖
究。如果把“佛道并存”作为模式的特征,那是不是 龛像、单体圆雕石造像、造像碑、造像刻石、善业泥、
意味着绝大部分陕西北朝造像应该是“佛道并存 ” 金铜佛像等。这些遗存形式之间的此消彼长及其变
的呢? 这恐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化规律亦是值得注意的。
3. 把北 朝 作 为“长 安 模 式 ”的 形 成 时 间 不 妥。 另外,由于长安城缺乏开凿石窟的条件,“三武
北魏的长安造像与云冈、龙门造像不可同日而语,东 一宗”法难中的前三次灭佛法难均肇始于长安城,
魏、北齐造像也丝毫不让北周,北朝长安造像很难在 保存下来的造像屈指可数。 为丰富实物材料,应结
黄河以北占据主导地位,这恐怕是学界共识。 合与长安地区关系紧密区域的造像进行论述 ,如陇
4. 陕西北朝造像对外影响力较小,受到其他地 东地区的南、北石窟寺,固原须弥山石窟等。
区的影响较大,这也是不符合“模式”定义的。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也许把陕西北朝佛教造像称为一种
“样式”比较合适,如罗宏才 2008 年关于北朝造像 徐苹芳 1998 年《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
[25]( P321 - 336) [27]
碑“北地样式 ”的讨论 。 王建新 2002 年 程———读宿白先生 ? 中国石窟寺研究 ? 》 综述了
《试论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与盛唐风格 》一文则颠 我国佛教考古的发展历程和宿白先生的重要贡献 。
覆了李淞关于“长安模式 ”的定义。王氏认为“唐太 文中提出 美 术 史 家 和 考 古 学 家 的 研 究 角 度 不 同,
宗贞观后期和高宗初期在长安地区开始出现的这种 “考古学家除了注意佛像的外貌和技法之外,还要
以新样菩萨像为代表的新的造像模式 ”才是“长安 探求雕塑绘画佛像时的模式和比例 。模式是造像的
模式”。毫无疑问,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唐长安是 人体体型依据,印度、中亚和中国都不同,中国各地
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教发展的风向标,唐长安造像 区也有差异。”此处对“模式”的定义,显然与宿白先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从这一点上看,将唐代作为 生著作表达的本意相左。中国考古学界对佛教考古
长安模式的形成时间就比北朝合理 。 的陌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唐 代 长 安 造 像,常 青 及 日 本 学 者 肥 田 路 由于佛教考古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受重视程
[26]
美 、冈田健等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已经关注并做 度亦不足,因而佛教遗迹考古调查和研究方法一直
50
以来鲜有系列、深入的探讨。 李济先生曾在评价中 [10] 马世之. 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J]. 中原文物,
国古器物学的时候说过,八百年的器物学“好像在 1984,( 4) .
[11] 何传坤. 鲍卫东译. 台湾史前的埋葬模式( 前篇) [J].
没有填紧 的 泥 塘 上,建 筑 了 一 所 崇 大 的 庙 宇 似 的
[28] 1992,( 1) .
东南文化,
……不过,忘记了计算地基的负荷力 ” 。 这般形
[12] 李如森. 先秦古城演变与长安城模式确立[J]. 北方文
容用在佛教考古学上,恐怕也是恰当的。 佛教遗迹
1994,( 1) .
物,
的考古调查和报告编写与考古学其他分域相比 ,滞
[13] 何弩. 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与文化因素传播模式论
后太多,落差太大。由于缺乏可靠、丰富的基础材料 [J]. 考古与文物,
1990,( 6) .
和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佛教考古研究的科学性、系统 [14] 霍巍. 评欧美“新考古学派”———兼论我国史前考古学
性、深入性也大打折扣。 1992,( 1) .
传统模式的变革[J]. 四川文物,
幸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兴盛, [15] 石兴邦. 耀州窑发掘研究的典型模式[J]. 文博,
1999,
加之数字技术在考古调查中的运用,佛教遗迹考古 ( 4) .

报告的编写逐渐被各省市文物部门提上日程 。本文 [16] 陈畅.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模式的运用———读《商文


2006,( 1) .
明》有感[J]. 四川文物,
探讨“模式”“样式”概念在佛教考古中的运用,看似
[17] 李永宪. 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横断
很偏很小的一个问题,仔细琢磨却又关乎大事。 做
2007,( 5) .
山区史前农业观察之一[J]. 四川文物,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佛教造像“模式 ”的意义可能
[18] 常青. 浅谈石窟考古断代方法与样式研究[J]. 考古与
与某种“考古学文化”比较接近: 有典型特征和器物 2003,( 5) .
文物,
组合,也有地方特征和发展演变。除凉州模式、云冈 [19] 常青. 略论唐代长安佛教造像艺术样式[M]/ /98 法门寺
模式外,可能还有长安模式抑或南朝 ( 建康 ) 模 式 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等,它们一起才能共同构建中国佛教考古发展序列 2000.
的完整画面。 [20] 常青. 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1998.
参考文献: [21][日]冈田健. 鞏県石窟と初唐様式[J]. 美術研究. 第

[1] 宿白. 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J]. 考古学报,


1986, 三百六十号. 平成六年.
( 4) . [22] 宋文军,等. 现代日汉大词典[M]. 北京: 中国商务印书

[2] 宿白. 中国石窟寺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 馆·日本小学馆,
1997.

[3] 古正美. 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 ( 摘要) [J]. 敦煌研究, [23] 仝涛. 东汉“西王母 + 佛教图像”模式的初步考察[J].

1998,( 2) . 2003,( 6) .
四川文物,
[4]温玉成. 公元 1 至 3 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J]. 敦煌研 [24] 李静杰. 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J]. 敦煌研

1999,( 1) .
究, 2007,( 2) .
究,
[5] 刘锡涛. 浅谈龟兹石窟艺术模式[J]. 丝绸之路, ( 1) .
1999, [25] 罗宏才. 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考察

[6] 费泳.“青 州 模 式”造 像 的 源 流[J]. 东 南 文 化,2000, 中心[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 3) . [26][日]肥田路美. 初唐佛教美术の研究[M]. 东京: 中央

[7] 李淞. 陕西古代佛教美术[M]. 西安: 陕西美术出版社, 公论美术出版社,


2012.

2001. [27] 徐苹芳. 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读宿白先

[8]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2001 年修订版 生的《中国石窟寺研究》[J]. 文物,


1998,( 2) .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8] 李济. 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9] 张永言,等. 简明古汉语字典[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1990. [责任编辑 刘炜评]

社,
1986.

On the "Pattern" in Buddhist Archaeology Research


YU Chun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Abstract: " Liang Zhou Pattern" and " Yun Gang Pattern" put forward by famous Chinese archaeologist Su Bai have
been a milestone in Buddhist archaeology research field. The established marks of some certain kind " pattern" of
buddhist statue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having its own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being dominant
and bringing a tremendous influence. It's an urgent academic question that" Chang'an Pattern" can be established
or not.
Key words: Buddhist archaeology; Pattern of Buddhist statue; " Chang'an Pattern"
5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