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安宝庆寺的石刻造像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古长安宝庆寺的石刻造像 129

古长安宝庆寺_石刻造像

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仁寿(601 -604)初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唐文宗
(827 -840)时,曾以五色砖在寺内建塔,称宝庆寺花塔。五代初年缩筑新城时,寺、
塔迁建现址。后遭兵火,殿宇毁,惟塔存。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寺院,雍正元年
(1723),住僧文天又重修寺阁。宝庆寺花塔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石
刻佛像及经幢等。建国后,政府对花塔进行了整修,现砖塔较完整。1957年公布为陕
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西安南门城内书院门西北侧。(图一)

图一今宝庆寺塔原貌

李慧:西安碑林博物馆助理馆员„
130 碑林集刊(十四)

关于宝庆寺的寺塔建置,沿革的情况,过去的诸多文献资料均有记载,而其中最引
人注目的是记载了寺内有许多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但令人更为遗憾的是其中诸多非常
珍贵的石刻造像已遗失海外,现就部分文献所记及流落海外的几件石刻造像简述于下:

一、历史文献及相关史料记载的造像

1.王熔造像铭
洪颐煊《平津读碑记》®记载:“长安三年八月。右王燒造像记,在长安县花塔寺,
结衔称金紫光禄大夫行殿中监兼检校奉宸令瑯耶县开国子王熔,钱辛楣少詹以为与《新
唐书•宰相表》长寿元年,自营缮大匠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王熔为一人。《长
安志》:夏官尚书王熔宅在永乐坊东门之南。”朱枫、李锡龄《雍州金石记》②记载:
“石龛阿弥陀佛像铭,正书。今在西安城南花塔寺塔上石佛座下。略云金紫光禄大夫行
殿中监兼检校奉宸令瑕挪县开国子王熔爰于七宝台内,敬造石龛阿弥像一铺,长安三年
七月造,王无惑书,计一百八十三字。”王昶《金石萃编》③记载:“铭横广二尺五寸,
高九寸,二十四行,每行八字,在西安府华塔寺。”
2.高延贵造像铭
《雍州金石记》④记载:“略云渤海高延贵造阿弥陀像一铺,长安三年七月十五曰敬
造,正书,百四十二字。”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记载:“在宝庆寺内大殿两
壁间。”《金石萃编》⑤载:“铭高七寸五分,横广二尺六寸,共十八行,行八字,正书,
……长安三年七月十五日敬造。”《咸宁县志》记载:“在城内宝庆寺佛座下。”方若著、
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⑥记载:“……石旧在陕西咸宁花塔寺大殿壁间,今归日
本早崎氏。”
3.姚元之造像铭
《关中金石记》载:“桧(姚)元之造像铭,长安三年九月立,正书。元之时为凤
阁侍郎,与史传合。在西安府华塔寺。”《金石萃编》记载:“铭横广二尺一寸,高八寸
五分,起首剥落,现存二十一行,行九字,正书。……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银青光禄大
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掖相王府长史,姚元之造。”《咸宁县志》记载:“在城内宝庆寺佛坐
下。”
4.李承嗣造像铭
《关中金石记》载:“长安三年九月立,正书。文云李承嗣为尊亲造阿弥陀像一铺,
唐时造像皆称一躯。唯此与岱岳观马元贞所造元始天尊像作铺,又躯或作伛,以此为

① 清]洪颐爝:《平津读碑记》,《石刻史料新编》第丨辑第加册,新文丰出版公司,丨982年,19398页。

② 清]朱枫、李锡龄:《雍州金石记》,《石刻史料新编》第2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丨982年,口丨43页。
③ 清]王昶:《金石萃编》,《石刻史料新编》第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82年,110(5页。
④ 清]朱枫、李锡龄:《雍州金石记》,《石刻史料新编》第2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982年,口丨43页。
⑤ 清]张昶:《金石萃编》,《石刻史料新编》第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丨982年,1106页。
王壮弘:《増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549页„
古长安宝庆寺的石刻造像 131

异。在西安花塔寺。”《雍州金石记》记载:“略云维大周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陇西李
承嗣为尊亲造阿弥陀像一铺,八十八字。”《金石萃编》记载:“铭横广二尺六寸,高八
寸五分,十三行,每行七字,正书。”《增补校碑随笔》®记载:“……石旧在陕西咸宁
花塔寺大殿壁间,今归日本早崎氏。”
5.韦均造像铭
《雍州金石记》记载:“略云雍州富平县丞韦均比为慈亲造像一铺,……正书,百
七十三字。”《关中金石记》载:“长安三年九月立,正书。在西安府花塔寺。”《关中金
石文字存逸考》记载:“在宝庆寺内大殿两壁间。”《金石萃编》载:“铭高八寸,横广
二尺八寸五分,共二十六行,每行七字,正书《雍州金石记》记载:“……长安三年岁
次癸卯九月乙丑朔三日辛卯造……”《咸宁县志》记载:“在城内宝庆寺佛坐下。”《增
补校碑随笔》记载:“……石旧在陕西咸宁花塔寺大殿壁间,今归日本早崎氏。”
6.萧元眘造像铭
《雍州金石记》记载:“略云前扬州大都督府扬子县令兰陵萧元眘敬造弥勒像一铺,
以大周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雕镌就毕,正书,二百八字。”《金石萃编》载:“石高九
寸五分,横广二尺八寸六分,二十四行,行九字,正书。”《关中金石记》载:“长安三
年九月立,正书。在西安府花塔寺。”《咸宁县志》记载:“在城内宝庆寺佛座下。”《增
补校碑随笔》记载:“……石旧在陕西咸宁花塔寺大殿壁间,今归日本早崎氏。”
7.梁义深等造像铭
《雍州金石记》记载:“花塔佛像题名,今在西安府城南花塔寺塔上石佛座下(题
云:梁义深、李善才、扬敬法、杜怀敬、张元泰、林招隐、马玄收、苏仁义、赵元
志)”《关中金石记》载:“无年月,正书。梁义深共九人。皆内官,亦应是长安时人,
故附于此。在西安府花塔寺。”《金石萃编》载:“铭高一尺一寸三分,横广二尺八寸,
二十四行,行七字,正书。在西安府花塔寺。”《增补校碑随笔》记载:“年月失,正
书。原石今在日本。罗氏《海外贞珉录》谓,归早崎氏。”
8.姚元景造像铭
《雍州金石记》记载:“略云维大周长安四年九月十八日书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姚
元景爰於光宅寺法堂石柱造像一铺,正书,二百三十八字。”《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
记载:“今在宝庆寺内大殿两壁间。”《金石萃编》载:“铭高九寸七分,横广二尺七分,
三十行,每行八字。长安四年九月十八日。”《咸宁县志》记载:“姚元景光宅寺法堂石
柱造像铭。按《唐书。宰相世系表》,元景即姚崇之兄,崇始名元崇,字元之。武后时
以字行开元时更名崇。《长安志》朱雀街东第三街当皇城,东第一街街东从北第一翊善
坊,其西光宅坊有光宅寺,仪凤二年立。武后置七宝台。《通志》宝庆寺在安仁坊,隋
仁寿初建。安仁坊今为永宁南坊。为唐皇城内安上门街东太庙之地。不知何时移建,复
移光宅寺佛像于此。据王熔、萧元眘、僧德感造像记,并有七宝花台之文,则花塔诸石
刻皆自光宅移来。”《增补校碑随笔》记载:“长安四年九月,正书,二十九行,行八

①王壮弘:《増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550页。
132。 碑林集刊(十四)

字。石旧在陕西咸宁花塔寺大殿壁间,后归日本早崎氏。”
9.虢国公扬花台铭并序、扬将军新庄像铭
《西安府志》记载:“申屠液撰,正书,开元十二年十月,在宝庆寺。按寺有二石,
一题扬将军新庄像铭,一题虢国公扬花台铭。前为序,后为铭,虢国公宦者扬思勗也,
文中事词相比,实一时所刻,金石文字记分为二,且铭作虢国公主更误。”《关中金石
文字存逸考》记载:“扬将军新庄像铭,存。虢国公扬花台铭,无年月,与前碑同篇而
分刻之,存。今在西安府城内书院门街宝庆寺大殿壁间,寺内造像极多,书法精整,以
此刻为最。”《咸宁县志》记载:“虢国公扬花台铭,扬将军新庄像铭,……按唐书宦官
扬思勗,以开元十二年进辅国大将军,封虢国公。像即其时所造,是铭为二石,前石
序,后石铭。”《金石萃编》记载:“虢国公扬花台铭,序石高八寸五分,广二尺二寸,
二十五行,行九字;铭石高一尺,广二尺五寸七分,十九行,行八字,在西安府花塔
寺。略云虢国公扬花台铭并序……,判官亳州临涣县申屠液撰正书二百七字,(内容
略)。按题曰扬花台铭并序,今有序无铭,疑别有铭遗亡不存耳……。”《金石文字》记
载:“虢国公主花台铭顾林亭所记最为精确,不知此碑为何误乃尔。又此铭无年月。扬
将军新庄像铭,乃开元十二年,以俱在花塔寺,故记于此。西安府南门内花塔寺,各种
铭赞俱书于石佛座下,诸佛悉在殿之后檐,寺僧云:石佛旧在塔内,塔毁重修不复安塔
中,故安于殿前后耳……”《增补校碑随笔》记载:“虢国公扬花台铭,开元二年五月。
正书,十九行,行八字。原石旧在西安花塔寺,今在日本。扬将军新庄像铭,开元十二
年十月,正书。原石旧在陕西西安花塔寺,今在日本。罗氏《海外贞珉录》谓,归原
富太郎。”
10.僧德感造像记
《寰宇访碑录》载:“华塔寺僧德盛(感)造像记,正书,长安三年九月,陕西长
安。”《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载:“案德感造像,雍州、关中金石两记均未载,惟《金
石萃编》载之,附于华塔诸造像之后,高三尺三寸,并云记刻于龛外两旁窗上,未详所
在,俟再访之。”
11.冯凤翼等题名造像
《咸宁县志》记载:“正书,石缺左末角。惟冯凤翼、莫顺之、王忠谨、杜元璋、
魏思泰五人可辨,亦中官也。石在城内宝庆寺佛坐下。”《隋唐石刻拾遗》记载:“朝请
大夫内常侍上柱国冯凤翼,朝散大夫行内诏者监上柱国莫顺之,征事郎守内寺伯借绯鱼
袋王忠谨,朝请大夫行内诸者监上柱国杜元璋,朝请大夫行太子内坊典内上柱国魏思
泰,正议大夫(行缺二字),事上柱国(缺姓名),上柱国(缺五字),朝(以下俱
缺)。案题名在咸宁花塔寺,无年月,系唐代建塔造像时刻,毕氏金石记收有梁义深等
九人造像题名,以行格推之,即此石之前幅其年月,当在此幅之末,今勅去也。”
综上所述,可知宝庆寺佛殿砖壁前后并花塔之上,曾镶嵌有极多造型优美、书法精
整的由唐代武后光宅寺移来的七宝台佛教造像。可称得上名的有王熔造像铭、高延贵造
像铭、姚之造像铭、李承嗣造像铭、韦均造像铭、萧元眘造弥勒佛、梁义深等造像铭、
姚元景光宅寺法堂石柱造像铭、虢国公扬花台铭并序、扬将军花台像铭、僧德感造像
古长安宝庆寺的石刻造像 133

记、冯凤翼等题名、宝庆寺造像铭、内给事辅阿四等造像题名造像。只是前人多以题铭
作为记录,所有题铭和文字标明多是刻在造像的屏背或像座之下,很少涉及到造像的形
式和雕刻艺术方面的成就。

二、失落海外的精美造像

宝庆寺遗址(今南门花塔寺)虽尚存,但为人们所称颂的原光宅寺移来的武则天
时代所雕造在七宝台周镶嵌精美的佛龛造像,早在清代即被帝国主义文化劫掠分子盗劫
一空,流落海外。其中日人冈仓觉心和早崎梗吉是当时两位最醒目的人物,他们利用与
陕西政界官员及西安回坊古玩商甚密的交往,将其中精美的25件造像盗购人手运往日
本,其中的4件辗转流人美国,分别藏于华盛顿费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与旧金山
市立博物馆。1936年日本政府指定在日的21件造像为“重要文化财”,将其中9件陈
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内。这批造像曾在日本学术界轰动一时,形成研究的热点之
一。现就宝庆寺失落在国外的部分石刻造像作如下介绍。
1.宝庆寺七宝台佛龛造像®
这些龛像图片来源于日人足立喜六著《长安史迹考》(图二、三)。像的时代为唐
(618 -907)青石质地,今在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及日本东京永青文库,为几件三尊食

图二宝庆寺“华塔寺”塔东面 图三宝庆寺“华塔寺”石佛

像。雕像有中尊坐像和倚像二种,像坐有呈莲花座、宣子座和八角座等,形式多样,变
化丰富。左右脇侍菩萨装扮亦相类似,只是龛楣装饰稍有不同。就龛像中左边一件讲,
(图四)饰有流苏帷沿和华绳宝珠的龛楣,中央主像为倚坐式,身穿袈裟,裸露胸际,
头梳螺髻,脸型丰圆,做说法状,左右脇侍菩萨菩萨站立。从主像和两脇侍菩萨所都具

①[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 一.十四年九J:丨出版,183页
134 • 碑林集刊(十四)

有的敦厚庄正的造型上可以看出是属于初唐时期的作品。另一件石雕三尊佛龛像® (图
五),中尊佛髙宝发髻,袒露右胸作左腿压右腿的半跏降魔坐形,头后宝珠形背光内套
圆光平板无饰,龛是以菩提树身作拱柱以菩提繁花代拱面,形式别具风格,花旁雕露腿
脚衣带飞扬的供养飞天,龛内两脇侍舟形背光,丝带绕身,腰腿微前屈,表现出丰满、
自由、柔和的神韵,站立在佛两侧以三枝带叶莲蕾的莲茎托起的莲座之上,倍显清纯内
心,不失为盛唐时期成熟精美的作品。

图四宝庆寺七宝塔三尊佛龛像 图五宝庆寺石雕三尊佛龛像

2.宝庆寺十一面观音立像®
像原存古代长安宝庆寺内,时代为唐(618 -907)石灰石质地,现存日本东京永青
文库及日本东京文化厅,两件石像雕刻均为一立柱尖拱龛形,内高浮雕十一面观音立
像。一件采用了S形的三段曲式富于变化手法雕刻出菩萨像修长的体躯,形体端正、庄
重,修眉细目、隆鼻、双唇微闭、长发垂披两肩,在本像之上雕有十面头像合为十一面
观音。头后雕缠枝纹桃形背光内套无纹圆光,胸饰珠宝项饰,两臂戴腕钏和臂钏,肩披
帛条轻纱由双臂呈弧线形下垂,背屏生动自然,左肩斜披一缕纱带,裙褶纹流畅如春水
荡漾,光洁细腻的肌肤和圆润的躯体,微妙起伏令人感到她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赤足站
立复莲台上,显得自然、生动、优美。特别是那簇腰彩的结花,令人感到好像一团锦絮
般轻柔飘动富有质感,较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一一唐残菩萨像”腰彩的雕刻更为生动

①奈良国立博物馆《日本佛教美术的源流》1978年4月,40页
②奈良国立博物馆编《日本佛教美术的源流》,42页。
古长安宝庆寺的石刻造像 135

(图六);另一•件石造十一面观首®曲眉细目,小唇微闭,口润沦陷,左手持净水瓶,右
手上举持长茎莲蕾,身后曲环形尖状头光,旁雕两飞天,双肩帛带缠臂飘垂而下,形成
身后轻纱屏背衬托出修长身躯,右肩斜披下一缕纱带及轻可揭起的纱裙,赤足站立复莲
台之上。雕像的形体端正庄重,结构和谐,腰际微向前右倾斜,肌肉起伏平缓,变化细
微,整个身躯以腰为界,上半部从颈至腰呈楔状插人微微前倾的胯部,小腹以装饰性线
条勾出优美的轮廓。从腰至胯以一个柔和的倾斜度将两腿向后收缩,直立复莲台上,侧
面躯体构成优美的波状弧线。使整个躯体显得上部收敛含蓄,下部则显得开放和表露
(图七)。在造型风格体系上,以上描述的两件造像和敦煌莫高窟盛唐时代的泥塑以及
山西天龙山、山东益都驼山同时代的石雕像很接近。
中国唐代在经历了南北朝宗教苦难的洗礼,进人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对现实的
肯定,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大量的宗教造像在形象和风格上为之一变,向世俗化的方
向大大地迈进了一步。这个时期的雕像摆脱了北朝时期造像的平板生硬,汲取了各方面
的优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据了解当时宝庆寺内藏有十一面观音像共计有六躯,其中一件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上还刻有“长安三年德感造像”的记铭。

图六宝庆寺十一面观音立像
图七宝庆寺石造十一面观音立像

①《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4)隋唐》
136 碑林集刊(十四)

3.宝庆寺石雕背屏式造像®
此像原存古代长安宝庆寺内,时代为唐长安3 - 4 年�TO3-"704)石灰石质地,现
在日本国东京永青文库,像高W6. 1厘米。此像为古代长安宝庆寺原存背屏式高半圆
雕一佛二脇侍的三尊像。中尊佛面容丰满,双目瞑闭,头梳波浪纹高髻,身穿紧袖贴体
长袍,袒露胸肌,内衣束花结帛带,右手上举屈二指,左手仰掌置于膝上,作逆来迎
印,倚坐于宣字式台座之上,两腿下垂赤足各踏一小莲台。衣纹线条流畅自如很富质
感,身后雕火焰纹桃形头光,两旁脇侍菩萨站立复莲台上,惜己残损,未能见其原貌。
但就残存部分来看,仍不失为盛唐时代一件较好的艺术作品。(图八)

图八宝庆寺石雕背屏式造像

4.宝庆寺石雕菩萨坐像©
此像原存古长安宝庆寺,时代为唐(618-90乃白大理石质地,现存日本国东京为
个人所收藏,像高39厘米(座另计)。这件白大理石菩萨坐像,原在西安宝庆寺内,像
制圆雕。头梳高宝发髻,颈有三轮线,串珠颈链另加草叶纹胸饰,双肩垂披长发,胸际
乳房突起,细腰小腹微鼓,身体稍向右手前倾,浓眉细目,口齿微启,侧头面带丰满笑
容,口涡下沉,安坐于缠枝宝相花束腰六曲式反莲台上,此种坐式多出现于盛唐后期,
带有天龙山石窟菩萨像的作风,右手置于膝上,左臂前屈手扶腿上,全跏吉祥坐。体态
雕刻自然,比例匀称,刀笔流利,精雕细作,属唐代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①奈良国立博物馆编《日本佛教美术的源流》,40页,,
②奈良国立博物馆编《丨::1本佛教美术的源流》,38页„
古长安宝庆寺的石刻造像 137

图九宝庆寺雕菩萨坐像

5-宝庆寺石造菩萨半跏像®
此像原存古长安宝庆寺,时代为北魏(500 -503)黄花石质地,现存日本国东京永
青文库,像髙48. 7厘米。此像为黄花石单身半跏趺坐的菩萨像。像制圆身,头戴华
冠,宝缯垂于耳后,发垂两肩,头微前倾作悉达太子思维状,右臂残缺,左手置于腿
面,半跏趺坐圆形台座之上,左足下踏小莲花台,身后负尖形背光无纹饰,肩披天衣,
下着裙,色彩已剥落,肌体丰润,腰衣线条扁平多褶长垂,很富装饰性,姿态端庄且富
变化。虽是龙门时期作品,但仍具有云冈时期浑厚余意,属北魏末年到东魏时期的较好
作品。
此件作品在我国前人的文献中从未被提及过,人们一般所知宝庆寺所藏造像多为隋
唐时期的石刻,而这件北魏时期的作品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使我们知道了古长安宝庆
寺不仅藏存有隋唐时期的石刻作品,而且还藏有北魏时期的精美造像。也为我们的研究
提供了重要资料。(图十)

①奈良国立博物馆编《日本佛教美术的源流》,48页。
138 碑林集刊(十四)

图十宝庆寺石造菩萨半跏像
以上为笔者近年来所搜集到的宝庆寺失落在国外的几件石刻造像,在此加以描述说
明,数量虽然不多,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遗失在海外的石刻作品能展
现在读者面前,以起到对我国古代石刻艺术深人学习和研究的作用。

(责任编辑:裴建平张蒙芝)

我馆陈根远副 W究员幵启碑林区“灣末太讲堂”
2008年9月26日,我馆陈根远副研究员应邀在西安碑林区政府为区委书记史晓红
等区领导干部200人做了 “石质书库艺术殿堂——扣开西安碑林之门”的文化讲座。本
次讲座是“西安市碑林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周末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区
委宣传部长缑发世主持。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陈根远从碑林是儒家学说的图书馆和
传统文化的思想库、碑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档案馆、碑林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等3
个方面详细而生动地阐述了西安碑林的文化价值。
(终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