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1 0 8

? 

从 象雄 到 吐蕃 : 气候变迁 与 西藏文 明




中 心 的东移

1. 4AD:⻄部的温暖湿润⽓候——早期⽂明
2. 4-7AD:象雄向⻘藏⾼原东部及南部迁移
3. 6AD: ⻘藏⾼原南部温暖期;雅砻河⾕的定居农业蓬勃发展 许若冰


阿⾥——雅鲁藏布江流域

[ 摘要 ] 历 史 时期 青藏高原 气候 的 冷暖干 湿 变 化 与 象雄 、 吐蕃政权的 兴衰更迭 、 人群流 动 及西 藏文 



中 心 的 转 移存在 着 共振 关 系 ,
气 候 变 化 的 区 域 性 差 异 为 西 藏 文 明 的 赓 续 与 东 向 发 展 提供 了 时 空 场域 

公元 4 世纪 以 前青藏高原 西部 的 温 暖湿润 气候孕 育 了 以 象雄为 代表 的 西 藏早 期 文 明 ,


公元 4 7 世纪

藏西 气候剧 烈 波动 且渐趋寒冷干 旱 ,

方 面 迫使 古 象 雄 人 向 青 藏 高 原 东 部 及 南 部 迁 移 以 寻 求 新 的 生

存空 间 ,

方面 削 弱 了 象雄政权农牧 混合 的 经 济 基础 并 致其衰 落 。 随着公元 6 世纪 以 后 青藏高原



南 部 迎来 温 暖 期 ,
雅砻 河谷 的 定居农 业 蓬 勃 发 展 ,
悉 补 野部 落藉 此 崛 起并兼并 苏 毗 、 象雄等政权 

建立 吐蕃王朝 ,
西藏文 明 中 心 从藏西阿里地 区 东移 至雅鲁藏布江流域 。 历 史 时期 西 藏地方 的 政权兴

衰及其东 向 发展趋势 是 自 然 与 社会 因 素合 力 促成 、 综 合作用 的 结果 



[ 关键词 ] 象雄 ;
吐蕃 ;
西藏文 明 ;
青藏高原 ;
气候 变 化

[ 中 图 分类 号 ]
K90 1 . 


文 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
1 00 2

557  X ( )  (
202 2 ) 06

0 1 08

09

历史 时期 的 政权 兴 衰 与 文 明 演 进 既 是 地 域 人 群 聚 散 与 社会 演 进 的 结 果 ,
同 时也受到 自 然地理环

境 的深刻 影 响 。 公元 4 世纪 以 前作 为 西藏早期 文 明 代表 的 象雄率先 兴起 于 青藏 高 原 西部 的 阿 里 地 区 



随着 公元 7 世纪 雅砻河谷 吐 蕃 政权 的 崛 起 ,
西藏文 明 中 心 逐 渐东 移 至青藏 高 原南部 。 既有 研究 论及

象雄 与 吐 蕃 的 兴衰更迭 ,
多 从地 理交通 、 商业 贸 易 及 文 化整 合 等 角 度 展 开 讨论 , 很 少 从 自 然 环境 的

视角 特别 是 从 历 史 气 候 变 迁 来认 识 和 讨 论 这 问题 事 实上 以 象雄 吐蕃为代表 的 西藏文 明 得


, 。 , 、

① 本 文 系 中 央 四 部 委 四 川 大 学铸 牢 中 华 民 族共 同 体 意 识研究 基 地 专 项 研究 成果


“ ”

② 参见石硕 :
《 西 藏 高 原 吐 蕃 时 代 以 前 的 交 通 及其发 展》 , 《 西 南 民 族学 院学报 》 1 99 7 年第 2 期 ;
霍巍 :
《 论古代 象雄 与 象雄 文

明》 , 《 西 藏研究 》 I "7 年第 3 期 ;
张云 :
《 象雄 王 国 都城 琼 隆银 城 今 地考 兼 论 象雄 文 明 兴衰 的 根 本 原 因 》 , 《 中 国藏学》 2〇 1 6 

第 2 期 ;
王小甫 :
《 文化整合 与 吐蕃 崛兴》 , 《 历 史研究 》 2〇 〇9 年第 4 期等


从 象雄 到 吐 蕃 : 气候变迁 与西藏文 明 中 心 的东移

 .

1 0 9


以 萌 生并 发展 的 地理基础 正是 自 然 环境 与 生 态 气 候 绝 无仅 有 的 青 藏 高 原 ,
其独特 的 环境构 成 了 西藏


地 方 政权 及 其文 明 衍生 、 发展 与 转 向 的 客 观 基础 。 那么 ,
象雄 、
吐 蕃政权 的 兴衰更 迭是在 怎 样 的 

然环境下展开 的 ? 西藏文 明 中 心 的 东 移 又 是 否 受 到 气 候 与 环 境 因 素 的 影 响 ? 这些 问 题前 贤 学者鲜 有



论及 。 故 本文 拟 从气候 变 迁 视 角 对 象雄 、
吐 蕃 的 兴衰更迭及其东 向 发展趋 势作 初 步 探讨 ,
敬请方 家


教正 

、 公元 4 世 纪 以 前 象雄 的 兴 起及其气 候 因 素

公元 4 世纪 以 前作 为 西 藏 早 期 文 明 代 表 的 象 雄 政 权 产 生 于 青 藏 高 原 西 部 的 阿 里 地 区 并 非 偶 然 

它 既是早期 青藏 高 原与 周 边地 区 长 期 经 济 文 化 交 流 的 结 果 ,
也是 以 当 时青藏高原西部 的 温 暖湿润气

候 为 背景 而 实现 的 

象雄 是 吐 蕃 兴 起 以 前 青 藏 高 原 最 具 影 响 的 文 明 古 国 ,
才让太 、 霍巍等学者根据苯教 、 汉藏文献


及 考古 材 料认为 ?

象雄 核 心 区 大 致 在 青 藏 高 原 西 部 阿 里 的 札 达 盆 地 及 冈 底 斯 山 一

带 。 作 为西藏早期

文 明 中 心 的 象雄 缘 何 产 生 于 藏 西 地 区 ? 石硕 、 张云 等学者指 出 ,
藏 西 阿里 地 区 的 地 理位 置 、 人群交



往 及 商 贸 活 动 助 推 了 象 雄 的 兴起 。 任何政权 的 兴起均是 多种 因 素 综合作 用 的 结果 ,
对 于藏西 高原地

带 的 象雄 而 言 ,
温 暖湿润 的 气候 环 境 无 疑是 其 中 至关 重 要 的 因 素 之 一

。 这 一

点 得 到 了 历史 气候研究

的 证实 ,
即 公元 4 世纪 以 前青藏 高 原西部 处 于 温 暖 湿 润 期 。
1 9 92 年 ,
中 美科学家在青藏 高原 西北部


西 昆 仑 山 的 古 里 雅 冰 帽 钻取 长达 多米的 冰芯 通过对冰芯 与 冰川 积 累 量等指标 的分析 


l s

300 ,
S O ,

取到 以 1 0 年为尺度 的近 20 00 年来 的 气候 数据 (
见 图 1
) 

指示 温度 冰川 积 累 量表示 降水 从 中 不难看 出 公元 年 以 前古 里雅 冰 芯 所在


图中

S O , ,
3 00

的 青藏高 原 西部处 于温 暖期 。 虽 然 缺乏 该 时期 的 降水数据 ,


但 姚 檀栋 等 人 指 出 ,
古 里雅冰芯 降水 的

干 湿变 化 与 温 度 的 冷 暖 变 化 大 致 对 应 只 是 降水变 化滞后 于 温度 变 化 ? 另 据施雅 风等人





50 1 00 年 。

的 研究 古 里 雅 冰芯 记 录 的 气候在公元 年 以 前处 于 高 温湿 润 期 高于 的极高 温 


2%。


270 ,
S O  1 1 0

多 出 现于此期 ,
该期 也 是 高 降水 时 段 。 虽然公元 250 280 年间 ,
出 现 降温 7 丈 的 大突变及连续 降温



事 件且年 降水量从 340 毫米 降 至 220 毫米 ,
但气温与 降水相对可 观 。 而公元 300 50 0 年藏西的温

度 有 所下 降 ,
降水波动较大 ,
但总体以 湿润为 主 。 冰川 学家 Thom

s o nL . G 与 杨保对青藏 高原 西部气



候 的 研究 与 前述 结 论基本 一

致 。 事 实上 ,
正是在 温 暖湿润 的 气候 背景 下 ,
藏西 阿里 的象泉河 流域率


先 孕 育 出 以 象雄 为 代 表 的 西 藏 早 期 文 明 ,
这 一

点 可 以 从 西 藏 考古 材 料 中 得 到 佐证 

① 参 见 才 让 太 :
《 古 老 象雄 文 明 》 , 《 西 藏研 究 》 1 985 年第 3 期 ;
霍巍 :
《 论 古代 象雄 与 象雄 文 明 》 , 《 西 藏研 究 》 1 9 97 年第 3 期等


② 参见石硕 :
《 西 藏文 明 东 向 发展史》 ,
成都 :
四川人民 出 版社 ,
1 9 94 年 ;
张云 :
《 象雄 王 国 都城琼 隆银 城今地 考 兼论象


雄 文 明 兴衰 的根 本原 因》 , 《 中 国 藏学》 2〇 1 6 年第 2 

古里 雅 冰 芯 的稳 定性 以 及 与 冰 川 积 累 量对 青 藏 高 原气候 研究 的可靠 性 已 得 到 地理 学 家 的 论 证 此不 赘述



S 〇 ,

④ 姚 檀栋 、 秦大河等 :
《 青藏高原 2 ka 来 温 度 与 降水 变 化 古里雅 冰芯记录》 , 《 中 国科学》 (
U 辑 :
地球科学 )
I "6 年第 

期 ,
第 3 5 0 

⑤ 施雅 风 、 姚 檀栋等 :
《 近 2000 a 古里 雅冰芯 1 〇2 尺 度 的气 候变 化及其 与 中 国 东 部 文 献 记 录 的 比 较 》 , 《 中 国科学》 (
U 辑 :


球科学 )
I "9 年第 S 1
期 ,
第 幻 、
8 5 

⑥ 参见  T h o m p s o nL .
 ( ;

P al e oc l i m at ean de n v i r onmen t alva ri ab i l i t
y
re v e al e db
y
i c ec o re .
 Ana l

s i s o v e rv i ew
 p
al e o c l i m at ean de n v i r onmen t a l

v ari a b i l i t
y
i l l  Aus t ra l As i aT r ans e c t d u r i n
g
t he
p
as t  2 0 0 0

e a rs .
I n P

ro c e e din

s oft h e1 9 9 5N a



aK ; BP P A ( ; E SP E P 1 1 S



os i um ,
J N a

ova

J a

an ,  "5l .

杨保 :
《 青 藏高原地 区过去 2〇0 0 年 来 的气 候变 化》 , 《 地球科学进展》 2〇 ( B 年第 2 期 



1 1 0


中 B藏 攀 202 a 年第 6 期 ( 总第 1 5 5 期 

III

 I 

V 


1 

1 

1 

1 




1 

20


南北


东 

晋 隋唐

 

宋 

元 

明 







4o

f 
8o


2o




6o




f

0 

200  40 0 6 0 0 8 0 0 1 000  1 2 00  1 40 0 1 6 0 0 1 8 0 0

 2 0 00

年代

近
迷 年来 古 里 雅 冰 芯 年的 和冰川
川 积 量记 年平 均值 ■





祀录

图 1 0 00
2 000 1 0 S 0 累 (


1 0 )

西 藏 考古 界 通 常 将 新 石 器 时 代 至 吐 審 兴 起 以 前


即 公 元前 1 000 竿至 公 元 6 世纪 称 为 早期耷属



时代 这 一

时期 的 古城 、 墓 葬等考 古遗 存 主 要 集 中 在 藏 西 阿 里 的 象 泉 河 流 域 暨 象 雄 核 心 区 ,
呈现

以 札 达 县 琼 隆古 城 与 噶 尔 县卡 尔 东 古 城 为 中 心 , 墓葬 、 岩_ 等遗址散点 分布 的 格局 , 其反 映 的社会


文 化 面 貌 表 明 吐 蕃 兴 起 以 前 阿 里地 区 相 较 于實 藏 高 原 其 他 区 域 已 达 到 较 高 发 展 阶 段 .



札 达 县皮 央 .

东項 遗 址 群 年 代 为 吐 蕃 王 朝 建 立 前 的 象 雄 时 期 , 该遗址第 V 区丁东遗址 、 格 林塘


及 萨 松 塘 墓 地 出 土 大量 动 物 骨 骼 、 陶器及铜器 等 ,
特别 是 格 林 塘 墓 地 M6 墓 内 铺放 有 植 物 种 子 , 丁

东遗址 F4 室 内 清 理 出 碳化 青 稞 籽 近 百 粒 ,
这是 西藏西部首次通 过考古 发掘 发现 的 年代 最早 的 古青



稞 。 此外 ,
札 达 县 曲 踏墓 地 与 噶 尔 县 故 如 甲 木 墓 地 、 卡 尔东遗址 随葬有 马 、 牛 、 羊等 动 物及铁器 

丝织 品 、 黄 金 面 具 等遗 物 ,
并伴 有 青 稞 或 小麦 、 大麦 种 子 其 中 故如 甲 木墓地人 群 的 牙 齿磨 耗 与 牧



业人 群接 近 ,
表 明 当 地 以 牧业为 主 ,
辅 以 青稞和 谷 物 的 生 业 类 型 。 以 上 故如 甲 木 、 曲 踏墓地 的 年代


从 公 元前 3

2 世 纪延 续至公元 2

3 世纪前后 ,
属 象雄 时期 ,
反 映 出 当 时 象泉河 流 域半农 半牧 的 生

① 施 雅 风 、 姚 檀栋 等 : 《 近 2000 a 古里 雅冰芯 1 0a 尺 度 的气 候变 化及其 与 中 国 东 部文 献 记 录 的 比 较》 , 《 中 国 科学》 (


U 辑 :


球科学 )
1 999 年第 S 1 期 

② 童恩 正 : 《 西 藏考古综 述》 , 《 文物》 1 985 年第 9 期 ,


第 1 4 页 

③ 四 川 大学 中 国 藏学研究 所 等 : 《 西藏札达县皮 央 ?

东 嘎 遗址古墓群试 掘 简 报》 , 《 考古》 200 1 年第 6 期 ,


第 22 页 

④ 四 川 大学 中 国 藏学研究 所 等 : 《 西藏 阿里 地 区 丁 东居住 遗 址发掘 简 报》 , 《 考古》 20 〇7 年第 1 1 期 ,


第 44 页 。

⑤ 参 见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研究 所 等 : 《 西 藏 阿里地 区故 如 甲 木墓地和 曲 踏墓地》 , 《 考古》 20 1 5 年第 7 期 ;


张正为 、 吕 红亮 

《 西 藏西 部 阿里 卡 尔 东遗 址 20 1 3 年 试 掘 出 土 动 物 遗 存 鉴 定 与 分析 》 ,
四 川 大 学 中 国 藏 学研究 所 编 : 《 藏学学 刊 》 第 1 6 辑 ,
北京 : 中国

藏学 出 版社 ,
20 1 7 年 ,
第 25 2 27 2 页 

⑥ 张雅军 、 仝涛等 : 《 西 藏故 如 甲 木 墓 地人 群 牙齿磨 耗 和 食 物 结 构 的 关 系 》 , 《 人类 学 学 报 》 20 1 9 年第 1 期 ,


第 1 〇7 页 


从 象雄 到 吐 蕃 : 气候变迁 与西藏文 明 中 心 的东移

 ?

1 1 1 


活 方式 以 及经济 的 繁荣 ? 张正为 红 亮 也认 为 卡 尔 东 遗址
。 、 吕 、 故如 甲 木 与 曲 踏墓地 代表 人 群 大致在


时 段 并 呈 现 农 牧结 合 的 生 业 形 态 ,
说 明 西藏 西部在公元第 一

千纪早期 已 成 为 定居经 济 与 游牧经







济 的 交错 地 带 。

西藏早期 岩 画 多属 吐 蕃 王朝 之前 的 象雄 文 化 遗存 主要 分布 在青藏 高原 西北 部 @
, ,
内 容 以 狩猎 




游 牧场 景 为 主 。 如札达盆地 发 现 有 4 处岩画共 1 6 组画面 ,
包括人物 、 牦牛 、 羊 、 鹿 、 马等图像 。

阿里北部 的 日 土县是岩画 分布最集 中 的 区域 ,


其 中 任姆栋 与 鲁 日 朗 卡 岩画 均 以 动 物 为 大宗 ,
包括人 


牦 牛 腹部 多 横饰旋涡

而 塔康 巴 岩 画 共

羊 、 牦牛 、 鹿 、 马等图像 ,
羊 、 鹿 、
S 纹 。
1 0 组画 面 ,



区 1 号 画 面有各种 图 像 1 40 个 ,
其 中人物达 1 00 人 ,
多 呈 行 进 状态 ,
牦牛 、 马 、 羊 等穿 插 于各组人物

之间 ?

反 映 的是 吐蕃 以 前 一

种 游 牧业 较 为 发达 、 兼 有 狩 猎 的 经 济模 式 。 霍巍指 出 这些 岩 画 很 可 能反

商贸
” ” ”

映 了 早期 游 牧人 群举 族 迁徙 或 岩画 中常见的横置 纹与 欧亚 草 原文 化 中
“ “ “

的场景 ,
S 




斯基泰风格

极其相 似 显 示 出 西藏受 到 欧亚草 原游牧文 化影 响 的 迹象


的 ,

以 上 考古 遗 存 揭 示 出 象雄 时期 以 牧业为 主 、 辅 以 河谷农业 的 混合经济形态 。 在高原高寒地带 



牲 畜 与 草 地是游 牧人 群 赖 以 生 存 、 繁衍 的 最 基本 的 生 产资料 。
王 明 珂便指 出 游牧是 人类利 用 农业 资

源 匮 乏之边缘环境 的 一

种经 济生 产方式 ,
利 用 草 食动 物将人 类无法 直接利 用 的 植 物 资 源 转换 为 肉 类 

乳 类 等食物 及其 他 生 活 所需 ? @
。 卡 尔东遗址 民众对牛 羊 的 利 用 包 括役使 、 获取 肉 食及 毛皮 资源 。 

而 ,
游牧人 群赖 以 为 生 的 牲 畜 与 草 场 主 要 受 气 候 因 素 的 影 响 ,
特别 是 气 温 与 降 水 直 接 决定 牧 草 的 生

长节 奏并影 响牲 畜 产量 ,
故气候变 化 成 为 影 响 游 牧人 群 生 计 活 动 与 社会 经 济 的 主 要 因 素 。 现代地理



? 西藏 草 甸 的 气 候 生 产潜力 与 年 降 水 量 和 主 要 生 长季
学将气候 与 产量 的 关 系 称 为 

气候 生产潜力 

平 均 温度 显 著正相 关 , 在平 均海拔 4000 米 以 上 的 藏 西 高 寒地 带 ,


温 暖湿润 的气候有 助 于延 长草 的

生 长期 ,
单位 面 积 下 的 草 地 得 以 喂 养 更 多 牲 畜 ,
各类牲畜 的 肉 、 奶及 毛 皮 等 资 源 也 源 源 不 断地供给

象雄部落 

正是 得益 于 温 暖湿润 气 候所带来 的 牧业 、 人 口 的 持续增 长 与 财 富 累 积 ,


象雄人依托其连通 中 亚 

南亚 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商贸 活 动 ,
促使 阿里地 区 成 为 早期 青藏 高 原 与 中 亚 、 南亚 等地经 济与文化

交流 的重 要枢纽 ,
进 而 推 动 象雄 社 会 的 阶 层 分 化 及 其 政 权 的 形 成 。 张云便指 出 ,
象雄王 国 的 兴起与

①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等 :
《 西藏 阿里地 区故如 甲 木墓地和 曲 踏 墓地》 , 《 考古》 20 1 5 年第 7 期 ,
第 50 

② 张正为 、 吕 红亮 :
《 西 藏西 部 阿里 卡 尔 东 遗 址 20 1 3 年试 掘 出 土动 物 遗存鉴定 与分析》 ,
四 川 大 学 中 国 藏 学 研究 所 编 :
《 藏学

学刊》 第 1 6 辑 ,
第 252 27 2 

③ 李永宪 、 霍巍 :
《 西藏岩 画艺 术》 ,
西藏 自 治 区文物管 理委员 会 编 :
《 西 藏岩 画 艺 术 ?

序 言》 ,
四川人民 出 版社 ,
1 9 94 年 

第 9 

④ 李永宪 :
《 札 达盆地 岩 画 的 发 现及对 西 藏 岩 画 的 几 点 认 识 》 ,
霍巍 、 李 永宪 主编 :
《 藏学学 刊》 第 1
辑 ,
成都 :
四 川 出 版集


团 、 四川人民 出 版社 ,
2 0 04 年 ,
第 1 7 25 页 

⑤ 西藏文管 会文物 普查 队 :
《 西藏 日 土县 古代岩 画调 查简 报》 , 《 文物》 1 淋7 年第 2 期 ,
第 44 M 页 

⑥ 四川 大学考古学系等 :
《 西藏 日 土县塔康 巴岩 画 的调查》 , 《 考 古》 2〇 〇 1 年第 6 期 ,
第 3 3 38 页 

⑦ 霍巍 :
《 试论 西藏 高原 的史前游牧 经济 与 文化》 , 《 西 藏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2〇 1 3 年第 1
期 ,
第 I 34 、
I 3 2 页 

⑧ 王明珂 :
《 游牧者 的抉择 :
面对 汉 帝 国 的 北 亚 游牧 部 族》 ,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 出 版社 ,
200 8 年 ,
第 3 页 

⑨ 张正为 、 吕 红亮 :
《 西 藏西 部 阿里 卡 尔 东 遗 址 20 1 3 年试 掘 出 土动 物 遗存鉴定 与分析》 ,
四 川 大 学 中 国 藏 学 研究 所 编 :
《 藏学

学刊》 第 1 6 辑 ,
第 252 27 2 页 

⑩ 左大康 主 编 :
《 现代 地理学 辞 典》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 990 年 ,
第 1 60 页 

? 周 刊社 、 杜军等 :
《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 草 甸气候生 产潜 力 对气候变化 的响应》 , 《 草业学报》 2〇 1 〇 年第 5 期 ,
第 I 7 页 


1 1 2


中 国 藏学 2022 年第 6 期 ( 总第 1 5 5 期 


其 所处 的 地 理位 置 以 及 古 代 繁荣 的 商业 交通 贸 易 经 过 这 里 密 切 关联 。 总之 ,
以 牧业为 主 、 兼 以 农业

及 商业 的 经 济形 态共 同 构 成 了 象雄 蓬 勃 生 长 、 持续 扩 张 的 经 济基础 ,
而这 一

切 均是 以 公元 4 世纪 以

前藏 西地 区 的 温 暖湿润 气候 为 背景 而 实 现 的 ,

时期 的青藏高原南部 、 东南部及东北部 多存在冷



事 件 或 寒 冷 期 , 这 表 明 温 暖 湿 润 的 气 候 环 境 很 可 能 是 象 雄 率 先 兴 起并 成 为 西 藏 早 期 文 明 中 心 的 关 键

因 素之
一 '



二 、 公元 4

7 世 纪青 藏 高 原 的气候变 化及其文 明 中 心 的 转移

公元 4 7 世纪 ,
青藏 高 原 南部 的 吐 蕃 政 权 逐 步 兴 起 、 征 服象 雄 并 成 为 西 藏 新 的 政治 、 经济与文化

中心 。 吐 蕃 何 以 崛 起 并 取 代 盛极 一

时 的 象雄政 权 ? 张 云 认为 ,
公元 6 世 纪 以 后 丝 绸 之路 改道 、 阿拉伯 帝


国 扩 张 等 促 使 象雄 的 外 部 环 境 发 生 变 化 @

加 之 吐 蕃 的 军 事 打击 ,
导 致 象雄 衰 落 。 石硕与 王 小甫从吐蕃



方 面 分别 讨 论 早 期 吐 蕃 部 落 的 定 居 农 耕 优 势 与 文 化 整 合 对 吐 蕃 崛 起 的 重 要 意 义 。 考虑 到 青藏 高原特

殊 的 地理环境与 生 业 模 式 ,
对 于象雄与 吐 蕃 的 权势转移亦应置 于 区域历史 气候变 迁 的 视角 下加 以

考察 



公元 4 7 世纪 藏 西 的 寒冷期 与 象雄的衰落

由 于 象 雄 社会 长 期 维 持 以 牧 业 为 主 导 的 经 济 形 态 并 形 成 了 高 度 依 赖 自 然 环境 的 发展路径 ,
这意

味 着 象雄 政 权 将 不 得 不 面 临 由 自 然 环境 变 化所 引 发 的 各类 风 险 。 事实上 ,
公元 4 世纪 以 后 藏西地 区

的 气 候 环 境 便 发 生 了 巨 变 并 直接 影 响 着 象 雄 的 发 展 走 向 。 杨保结 合古 里雅 冰 芯 及 冰 川 资料 复 原 了 历

史 上 青藏 高 原西 部 的标 准化 温度 与 降水 的 气候序 列 (
见 图 2 ) 

根据 图 2 ,
公元 3 00 60 0 年 ,
青藏 高原西部经历 了 由 温 暖湿润 向 寒冷干旱 的气候变化与剧烈 的

气候波动 。 其中 ,
公元 300 50 0 年 以 气温低 、 降水 多 的湿冷气 候为 主并 发生 了 两次 由 冷变 热 的 气候


? 在公元 甚 至 出 现 两次极低 温 极低 降水 的 情况 特别 是 公


突变 ;
5 00 600 年 间 降水与气 温 同 低 , 、 ,

元 年 间 温度急剧振荡 值相 差 为 最冷和 最干 的 事件 气候 学 家也 不 得 不 承认如




4 %。

550 57 0 ,
S O ,

此规模 的 气候 突 变 对人类 和 然 界 的 生 命活 动 势 必 造 成 极 严 重 的 然灾 害 ? 承受 这种 气

自 自 。 事 实上 ,

候突变与 自 然灾 害 的 正是 生 活在 阿 里 的 象雄 部 落 。 由 于象雄人 畜 养 的 牛 羊 马 等牲 畜 以 及河 谷地带种



植 的 青稞 、 谷物等本身 受制 于 自 然条件 的 影 响 ,
加 之藏 西 高 原 生 态脆 弱 ,
人 畜 抵御 自 然灾 害 的 能力

较差 。 特别 是 长 达 数 百 年 的 寒 冷 干 燥 气 候 及 其 引 发 的 雪 灾 、 旱灾 等极 易 对 草 场 、 牲 畜及河谷农业造

成 致 命打 击 ,

方 面危 害 游 牧人 群 的 日 常生活及生计活动 ,

方 面 削 弱 游牧政权 的 经 济 基础 与 社

① 张 云 :
《 象雄 王 国 都 城琼 隆 银城今 地考 兼 论 象雄 文 明 兴 衰 的 根 本 原 因 》 , 《 中 国 藏学》 20 1 6 年第 2 期 ,
第 9 

② 参见李吉均 、 文世宣 等 :
《 青 藏 高 原 隆起 的 时 代 、 幅度 和 形 式 的 探讨》 , 《 中 国科学》 1 979 年第 6 期 ;
杨保 :
《 青藏高原地 区

过去 200 0 年 来 的气候变 化》 , 《 地球科 学进展》 200 3 年第 2 期等



③ 张云 :
《 象雄 王 国 都 城琼 隆 银城今 地考 兼 论 象雄 文 明 兴 衰 的 根 本 原 因 》 , 《 中 国 藏学》 20 1 6 年第 2 期 ,
第 1 1   1 2 

④ 参见石硕 :
《 西藏文 明 东 向 发展 史》 ,
成都 :
四川人民 出版社 ,
1 9 94 年 ;
王小甫 :
《 文化整 合 与 吐 蕃 崛 兴》 , 《 历 史 研 究 》

2009 年第 4 期等

⑤ 姚 檀栋 、 杨志红等 :
《 近 2ka 来 高 分辨 的 连续气候环境 变化记 录 古里 雅 冰芯 近 2ka 记 录 初 步研究 》 , 《 科学通 报》 1 9 % 

第 1 2 期 ,
第 1 1 05 

⑥ 施雅 风 、 姚 檀栋等 :
《 近 2000 a 古里 雅冰芯 1 〇2 尺 度 的气 候变 化及其 与 中 国 东 部 文 献 记 录 的 比 较 》 , 《 中 国科学》 (
U 辑 :


球科学 )
I "9 年第 S 1
期 ,
第 8 5 、
S 1 


从 象雄 膚 吐 會 條变 迂 与猶纖 文 明 中 心 的 东 雜

 -
1 1 3


会活 力 甚 至 诱 ^全 面 的 社 会 危 机 强盛 肘 的 象 雄 正 是 在 此 背 景 下 趋 于 衰落 这种 气候变化与政


, 。 ,

权 衰亡 的 契 合 ,
绝非 偶 然 。 而在 象 雄 核 心 区 气 候 恶 化 的 背 景 下 ,
迫 于生 存 压 力 的 象 雄 人 很 可 能 向 青


藏 高 原其 他 区 域 迁 徙 并 融 人 当 地 部族 

图 ,
2 历 史 上青 藏 高 原 西 部 # 准 化 S 度 与 降 水 的 气 候 序?

说明 :
( a ) 青藏 高 原 西 部 标 准 { 匕后 的 代 用 气 候序 列 ; (
h ) 青 藏 高 原 西 部妁 冰 n 前 进

 ,

首先 , 青 藏 高 旗 东 部 嘉 绒 地 区 至 今 仍 遗 留着 象 雄标 志 性 的 苯 教 遗 迹 , 寨 绒 土 司 的 历史 记 忆 亦 与 象雄


“ ”

有 所关联 。 根 据 苯教 及 古 藏 文 文 献 , p ( 琼 ) 是

种神鸟 ,
是 古 象 雄 部落 的 崇 拜 对 象 与 族 源 符 暑 

崇 拜 也 见 于嘉 绒 土 荀 的 祖 先 传 说 与 迁 徙 记 忆 , 才 让 太 推 测 世 纪 松 赞 干布 征 服 象 雄 或

这种 琼

7 

导 致 许 多 苯 教 徒 逃 至裹 姆 绒 地 区 《 @ 石 硕 根 据

世纪 赤 松 德 赞 灭 苯 , f 后 汉 书 > 冉 驗 夷 者 … …

累 石为


为邛笼 的 记载 认为 邛笼 即 象雄 之 琼隆 并 推 测 至 少 在东 汉 时 期 来
” ”

禽 者至 十余丈 

“ “

室 , , , ,

自 象 雄 及琼布 的 琼 氏 部 落 H 到 达 川 西 北 地 区 , 此 说 颇 具 见 地 ? 由 于 f 后汉 书 》 为 南 朝 宋 范 晔


根据 东 观汉 记》 及 西晋 华 轿 后 汉 书 》 所作 是 范 氏 照 录 前书


39 8 44 5 年 ) 《 《 ,
此 邛笼 ,
还是

其 基于南 朝 宋 人 对 冉 驗夷 仍 待考证 若
” ”

确 为 范 晔采

建筑 的 认 知 而 记 邛笼 南朝 宋人 对


, e 自

冉難夷 建筑 的 称呼 则 象 雄 部 落 东 迁 的 时 间至 少 在 范 晔 生 活 的 公 元 世纪前 叶 时期 象雄 核



5 , 同 一

心 区 恰好 处 在寒 冷 期 , 这 暗示 象 雄 人 有 可 能 在 公 元 4 世 I B 以 后生存 坏 境 恶 化 的 背 景 下 逐 步 东 迁 

_ _ 保 :
4# 寒 處 _ 地 区讀 義 2 加〇 年 来 _ 气 痕变 伯 I 地 球 科学 處 属 | 2 00 3 雜津 2 期 ,
第 28 g
真 

#¥警 |鱗 戎 民族 社賣輿 5  M 伟 _ 编 | i #寿民族挙 铯 人處 * 鱗社 年 第 




: ,

龙拿 t

s  2〇 ( B ,
wa

e 高齊 * 名
才 li f 中 国 藏学 J  年 第 2 期 第 页

雜 47




| ,

— f g孜 书 S  . 86
| 南 蛮 西靈 蒐 _ 傪 f 
. 北 ; 中 华 书識 ,
1 9 钻 年 ,
第 2 85 7

2 85 8 ; ? , 

S { 川 商 4 ■ 绒 藏 人 与 象 雄 琼 S i 源 关 系 探讨 >
1 !

, <
民 族研 簿 | :
20 1 7 年第 3 期 ,
第 7 6 页 , 



1 1 4


中 B藏 攀 202 a 年第 6 期 ( 总第 1 5 5 期 

其次 ,
从 早期 吐 蕃 、 象 雄 王 室 的 密 切 交 往 以 及 苯 教 在 吐 蕃 社会 的 重要 地 位 来 看 ,
部 分 象雄 人很


可 能 东 迁 到 雅 鲁藏 布 江 流 域 并 融 人 吐 蕃 部 落 。 苯 教 是 象 雄 文 化 的重 要 标 志  & 吐 蕃 第 5

代 赞 普 聂赤


赞 普 父 子 大 力 引 进 和 扶 持苯 教 ,
吐 蕃开 始 全 方 位 接 受 苯 教 。
盧小 甫 指 出 ,
吐蕃 先 祖 神 话 和 主 朝 成立


前 的 历 史 几 乎 都 是 松 赞 干布 时 代 编 写 或 借 苯 教 进 行 改 造 的 产 物 ,
将 吐 蕃 世 系 与 苯 教 的 神 统 整 合 起来 

强 化 吐 蕃 的 政治 法 统 与 族 群 认 同 , 事 实上 , 之所 以 借助 苯 教 神 化 吐蕃赞普 , 疋 说 明 象雄 人 及 苯 教 文

化 在 吐 蕃社会 占 据 越 来 越 重要 的 位 置 ,
这 种 文 化 传 播 与 整 合 无 疑 是 以 更广 泛 的 民 间 社会 的 交 往 交融

为 基础 3 可 以 想 见 ,
公元 4 世纪 以 启 , 藏 西 气 候 的 恶 化 促 便 部 分 象雄 人 向 水 利 条件 较 好 的 雅 鲁 藏 布

江流 域 迁 移 ,
特别 是 吐 蕃 在 大量寒 收 象 雄 人 口 及 文 化 的 影 响 后 不 断壮 大 9 最 终 在公元 7 世纪前期 囊



日 松赞 、 松 赞 干 布率 领 吐 蕃 吞并 苏 毗 与 象 雄 ,
敦煌藏 文 写本 P . T . 1 287 M 记 ,
松赞干 布 出兵 象 雄


招 服 象 雄 全 体属 民 ■ 官,


M ”

扩 大 社稷 ,
灭 象 雄 李弥夏 , 。 此后 , 任命布 .

吉 木 赞 玛 穷 为 象雄 之


随着 公元 7 世 纪 中 叶 吐 蕃 王 朝 的 正式 建立 ,
吐 蕃 迎 来 其 发 展 及强 盛 的 时 代 


二 )
公元 6 世纪 以后 青藏 高 原 南 部 的 溫 暖 期 与 吐 蕃的 兴起

尽 管 公元 3 00

600 年 藏 西 地 区 的 气 候 渐 由 温 暖 湿 润 转 向 寒 冷 节旱^ 但 青 藏 高 原 南 部 却 由 寒 冷 期

转 入 温 暖期 并 推 动 了 雅 砻 河谷 吐 蕃 部 落 的 崛 起 。
20 世纪 70 年代 ,
吳样 定 与 林 振 耀 在 西 藏 考 察 时 曾 对

拉 萨 大 昭寺 的 柏 木 横 梁 进 行树 轮分析 , 该柏 木 C 1 4 年 代 约 在 公元 4 8 0 ( ± 1 25 ) 年 , 最 外 圈 年 轮 值在


公元 6 世纪 中 , 其 年 轮 序列 值 从 公 元 初 到 6 世纪 中 , 基 筆 对 不 同 树 轮 的 拼接 ,
形成 了 近 20 0 0 年来


的 温 度等 级 变 化 图 (
见图 3 ) 

4 .  0

5 00  1 000  1 5 0 0  2000

面 3 青藏高原 近 2 000

年来温 度等 级 变 化 _ 鲁

吳样 定 与 林 振 耀认 为 公 元 初 青 藏 靡原 曾 较 为 寒 冷 公元 世 纪 气 温有 所 上 升 但公元 世纪



2 3 .


后 期 至 j 世纪 一

直甚 为寒 冷 ^ 在公元 6 世纪 中 期 进 人较长 的 温 暖时期 Q 虽 然 限于资 料 ,


吴 祥 定 等人

■ 才让太 : f K雇 斯 神 拜 茨 其周 边 的古 《 中 国 蠢# 1 


9 96 羊_ 1 期 4  _ 钕1 

@ K 小 肅 t 文 也 齡 % 喊 崛 幾 * £ 紙史 2 00 9 _讀 4 期 ,



邀 鲁象 凡 '  弯 德 編 # 「 < 敦■ 繼 鄭1摩食 文 雜 译 注 k  _ 州 : 甘 身 _ #4 姻 社 ,
2 00 0 _, 津 24 1
萬 , 

_  Ri , 第 39 页 ,

? 餐释 3 1 ,
淋振 廳 s
I 寶靡 葬原 ■ 麗中年 变迕 的 初 中 央 气參 膊 气

挪究 所 编 ) 4 — 国气 _


# 化 学 米讨 论 会 意 集 ( 九 七 /V年 北京 科 #? 版 社 , 1 卯 1 年 ;
第 1 9 3L

繼 鬆样 复 , 林 振耀 : i历 史 时 期 審繼 高應 气 候 变 化 特 征 凿 初 步 分 I 气 象学 报 } 例 1 牟第 1 期 ?



从 象雄 到 吐 蕃 : 气候变迁 与西藏文 明 中 心 的东移

 .

1 1 5


无 法 给 出 公元 65 0 1 1 50 年之 间 确 切 的 温度 曲 线 ,
但他结合 大 昭 寺 的 用 材 和 烧砖 等信 息认 为 公元 6


1 2 世纪 当地长期处 于温暖期 。 确切而言 ,
以 上气 温变化应指 以 拉 萨为 中 心 的青藏 高原南部 。 从物

候材料看 ,
当 时拉萨

带 的 气候环境较 为 温 暖湿润 。 唐长庆二年 (


822 ) ,
使臣 刘 元鼎 入藏参加 长庆

会盟 时记


夹河多柽柳 部分古树遗 留 至今


逻娑川 及臧河 一

带 原 野秀 沃 , ,
山多柏 。 ,
1 99 1
年据


西 藏林业 局 初 步 调 查 :
西藏古 树 主要 分布 在拉 萨 、 山南 、
日 喀则 等地 ,
巨柏 、 高山柏 、 西藏云杉等



是 西藏高 原及邻 近 地 区 特有 、 稀有 的 古树 。 仅 日 喀则 仁布 县达到

级古 树 即 5 00 年 以 上树龄 的有


3 1 1 株 声 表 明 古 时 的气候 环境较 现在更 温 暖湿润 

此外 也 理 学 者 对 山 南羊卓 雍 错 沉积 岩 芯 的 环境分 析也进 步证 实 公元 年 间 青藏 高 原




± 500 700
, ,


南部 的 温 度 逐 渐 升 高 ,
降水虽有 回 落 ,
但 总 体稳 定 。 气候学 家张 家诚指 出 年 平均气 温 每变 化 ,



量变化约 1 0 % ? 西藏 的 气 温升 高 还 将增 加农业 复 种 指 数 ? 这对河谷 地带 青稞 小麦 等作 物 的 生 长


。 ,

颇为有利 。 事实上 ,
雅砻河谷 的 吐 蕃先 民很早便从事农业 活 动 ,
至迟在布 代贡杰 时期 ,
铁制农具促


使 吐 蕃先 民 的农 业技术不 断完 善 西藏王统记》 载 钻木为 孔作轭 犁

, 《 :

合二牛轭开荒原 ,
导汇湖



制 做犁及牛轭

水入沟渠 作种植 贤 者喜 宴 》 记载 如莱杰 钻木 为 孔



灌 溉农 田 。 《 , , ;
开垦土地 

犁 地耦耕

引 溪水灌 溉 垦 草原平滩而为 亩 引 溪 头 流水 而成 灌 田 沟 渠 在低处


; ;
田 ,
其子拉 甫果 嘎 ,



年赛 时期 的 贤 臣 赤 多 朗 察做犁耙 和 轭具 使用 犏 牛 黄牛 实行耦耕 使平川 地

种植水 田 。 达 日 日 , 、 ,

得 到 开垦 ? 以 上如莱杰
“ ”

石硕指 出
。 、 拉 甫果 嘎 、 赤多 日 朗 察 因 推动农业位列 吐蕃七 良 臣 。 ,
从聂


吐 蕃 从早期 以 牧业 为 主逐 步 转 向 后 期 以 农 业 为 主 的 生 产 方 式 ?
赤赞普 到 囊 日 松赞 时代起 , ,
正是这种

以 农 业 为 主 的 经 济 类 型 与 定 居农 耕 优 势 促 使 吐 蕃 逐 步 崛 起 

公元 500 年 以 后青藏高原南部 的 温 暖湿润 气候促使雅砻河谷 的 定居农 业稳定 发展并 源 源 不 断地



为 吐 蕃 提供人力 、 财力 与 物力 等 资 源 。 经过 1 00 多年的积累 ,
公元 60 0 年 以 后 悉补 野部 落 逐 渐演变

为 集权制 国 家 ,
在囊 日 松赞兼并 森 波杰 部 族 后 ,
其势力 从雅砻河谷扩至拉 萨河 流域 ,
两大河谷共 同

构 成早期 吐 蕃政权 的 主要农业 区 与 经 济 中 心 。 在此背景下 ,


囊 日 松赞与松赞干 布先后兼并 苏 毗与象

雄 ,
并将 政治 中 心 迁 至 拉 萨 河 沿 岸 的 逻 些 ,
建立 吐 蕃政权 ,
以 拉 萨河 、 雅砻河为 中 心 的青藏高原南


部 成 为 吐 蕃 新 的 政治 、 经济与文化 中 心 

① 参 见 吴 祥 定 、 林振耀 :
《 青 藏 高 原 近 两 千 年 来 气候 变迁 的 初 步 探讨 》 ,
中 央气象 局气象科 学研究 院 天气气候研究 所 编 :
《 全国

气候 变 化 学术讨 论 会 文集 ( 九七 八年 ) 》 ;
吴祥定 、 林振耀 :
《 历 史 时 期 青 藏 高 原气候 变化特征 的初 步 分析 》 , 《 气象学报》 1 98 1 

第 1
期等 

② [ 唐 ] 刘 元鼎 :
《 使 吐蕃经见 纪 略》 , 《 全唐文》 卷 7 1 6 ,
台北 : 大化书 局 ,
第 3 3 〇4 

③ 李乡 旺 、 毛品 等 :
《 西藏古树 的初 步研究》 , 《 西 南林学 院学 报》 1 " 1 年第 2 期 ,
第 I 34  DS 

④ 扎西 次仁 、 边 巴多吉等 :
《 西藏 自 治 区 仁 布 县 古 树 名 木 资 源 调 查研究 》 , 《 高 原科 学研究 》 2020 年第 3 期 ,
第 7 1 6 

⑤ 郭超 、 马玉贞等 :
《 过去 2000 年 藏 南 羊 卓 雍错 岩 芯 主 要 元 素 和 磁 化 率 变 化 数 据 集 》 , 《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 20 20 年第 4 期 

第 3 9 1 页 

⑥ 张家 诚 :
《 气 候变 化对 中 国 农业 生 产 的 影 响 初 探 》 , 《 地理学报 》 1 淋2 年第 2 期 ,
第 1 0 页 

⑦ 唐 国平 、 李 秀彬等 :
《 气候 变 化对 中 国 农 业 生 产 的 影 响 》 , 《 地 理学报》 2000 年第 2 期 ,
第 1 3 2 页 

⑧ 索南 坚 赞著 ,
刘 立 千译注 :
《 西藏王统记》 ,
拉萨 :
西 藏人 民 出 版 社 ,
1 985 年 ,
第 35 3 6 页 

⑨ 巴卧 .

祖拉 陈哇 著 ,
黄 颖译 :
《 〈 贤者喜 宴 〉 摘译》 , 《 西 藏 民 族学 院 学 报 》 ( 哲 学社会 科学版 )
1 册0 年第 4 期 ,
第 糾 、
35 页 

⑩ 达仓桑 巴 ?

班觉 桑布 著 ,
陈庆英译 :
《 汉 藏 史集 》 ,
西 藏人 民 出 版 社 ,
1 986 年 ,
第 1 3 6 页 

? 石硕 :
《 吐 蕃 王 朝 以 前雅 隆 吐 蕃 部 落 的 经 济 变迁 及其 与 政 权 发展 的关 系 》 , 《 西 藏 民 族学 院 学 报》 (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2〇〇 1 

第 1
期 ,
第 1  3 页 


1 1 6


中 国 藏学 2022 年第 6 期 ( 总第 1 5 5 期 

三 、 结 

青藏 高 原历史 气候 的 冷 暖干 湿变 化 与 西 藏地 方 的 政权 兴 衰 、 人群流动及文 明 中 心转移呈 现 明 显



的 共振关 系 ,
这种关系 体现在 以 下 3 个方 面 

第 一


公元 4 世纪 以 前 ,
作为 西藏早 期 文 明 中 心 的 象雄 率先 兴起 于藏 西 阿里地 区 并不 仅仅是地

理交通 、 商业 贸 易 等 因 素 所促 成 ,
同 时也得益 于 区 域 温 暖湿润 的 气候 环境 。 象雄 以 牧业 为 主 、 辅以

农业 的经 济结构 对 自 然环境高度依赖 ,
温 暖湿润 的 气 候 环境 促使 当 地牧业持续 发展 ,
并 为 象雄部 落

稳定地供给 肉 、 奶制 品 及毛皮 资源 。 象雄人依 托其 连通 中 亚 、 南亚 的地缘优势开展商贸 活 动 ,


使得

阿里地 区 成 为 沟 通青藏 高 原 与 中 亚 、 南亚 等地 的 贸 易 枢纽并 孕育 出 象雄文 明 。 散布 在 阿里地 区 的象



雄 考 古 遗 存 及 其 反 映 的 社会 景 象 ,
均是在 温 暖湿润 的 气候背景 下得 以 实现 的 

第二 ,
公元 4 7 世纪 象雄政权 渐趋 衰 亡 及 人 群 流 动 也 受 到 更 深 层 次 的 气 候 与 环 境 因 素 的 驱 动 

公元 4 世纪 以 后 ,
阿里地 区 经历 了 剧 烈 的 气候 波 动 并 转入 寒冷 干 燥 的 气 候 环境 ,
部 分象雄 人很 可 能

向 青藏高 原其他 区 域迁徙 以 寻求 新 的 生 存 空 间 。 这种 由 气候变化促动 的迁徙活 动 ,


可 以在吐蕃王室

及 嘉 绒 土 司 的 历 史 记忆 中 得 到 佐 证 ,

是早期 吐 蕃 与 象雄 王 室 的 密切 交往 以 及苯教在 吐 蕃 的 重 要 地


” ”

表 明 象雄 与 吐 蕃人 群 的 广 泛 联 系 崇拜 以 及
“ “

位 , ;
二是嘉绒 土 司 的 琼 《 后 汉 书 》 所记 邛笼 

之联 系

意 味着在 范晔生 活 的 公元 世 纪 前期 部 分象雄 人 已 迁 至 嘉 绒 长达数


象雄 琼隆 ,
5 。 此外 ,


百 年 的寒冷 干旱气候严重 削 弱 了 象雄 游 牧政权 的 经 济 基础 ,
最终在 自 然灾害 、 经济 衰退 与 军事 战争

的 综合作 用 下 ,
象雄政权趋 于 衰 落 

第三 ,
公元 6 世纪 以 后 雅砻河谷 吐 蕃 政权 的 兴起也 是 以 青 藏 高 原 南 部 的 温 暖 湿 润 气 候 为 基础 而

实现 的 。 在 温 暖湿润 的 气候 背景 下 ,
雅砻河谷 的人 口 定居农耕快速 发展并 为 吐 蕃 的 崛 起奠 定 了 坚 实

的 经 济基础 ,
至 公元 7 世纪 前期 ,
囊 日 松赞与松赞干 布率兵征服苏 毗 、 象雄并建立 吐 蕃 王 朝 ,
西藏


文 明 中 心 渐 由 藏 西 阿里 地 区 东 移 至青藏 高 原南部 的雅鲁藏布 江流域 

需要 指 出 的 是 ,
气候环境 只 是影 响 政权 兴衰及文 明 演进 的诱发 因 素 ,
而非决定 性 因 素 。 任何政


权 或 民 族 的 兴衰 更迭都是 自 然 因 素 与 社会 因 素 共 同 叠 加 、 综 合作 用 的 结 果 ,
象雄与 吐蕃 的 兴衰 即 是

由 气 候变 迁 所促 动 的 政治 、 经 济 以 及 社会 变 动 的 产 物 。 不过 ,
青藏高原西部 、 南部气候变 迁 的 区域


性差 异为 西藏文 明 的赓续 与 东 向 发展 提供 了 地 理场 域 。 事 实上 ,
正如 历史 时期 北 方 草 原游 牧部族 由

北 向 南汇 聚 中原 ,
西部 高 原部族亦 自 西 向东迁徙 ,
源 源 不 断地深度 参 与古 代 中 国 的 国 家建构 与 历史

进 程 并凝 聚 成 统 的多 民族 国 家 从这 层面而言 中 国 的 疆域结构 及 民 族共 同 体 实 系 千 百 年来 


一 一

。 ,

然 促 动 与 社会 合 力 聚 成 的 结 果 

[ 本文责任编辑 杜 冰梅 


作者简介 ] 许若冰 ,
四 川 大 学 中 国 藏 学研究所 、
四 川 大 学历 史文化学 院 2020 级博 士研 究 生 ( 成都


6 1 0064 ) 


2 7
. 

A S tu dyo nth eIns c r i


p t o no f  Z ha ng S an gs

rg ya sr Do -



e ^T o m b s to n e

b S o d n a m s  r D o rj e



A b s trac t  G u o  :
s h iS an



gy
a srD o



e  w a s  a  fa m o u s  T i b e t a n  B u d d h i s t m o n kl i v e d  f ro m  t h e  t e n t h
y e a
rol

Zhen

t on
g(
1 445 ) t ot h es e v e nt hy e ar olZ h e n gd e(1 5 1 2 ) o l th e M i n
g
D y na s t

. I nt h eC h e n

h u aandH o n

zhi


e ar sol t h e M i n
g
D y na s t
y ,  h e  wa s  g ra n t e dt h et i t l eolG u os h i  . H i sl if e
p
l a

e dani m

o rt a n t  ro l e  i n  s t re n

t he 

ni n
g
t h ec o n ne c ; ; t i o n  b e t w e e n  t h e  c e n t ra l
g
o v e rnm e ntandT i b e tolt h e M i n
g
Dynas t
y ,  t h ed e v e l o

m e nt olT i b e t


anB u d d h i s mi nt h emai nl an d , and t h ei m



l e m e n t at i o n ol t h e
p
oli c
yo l
g
o v e rn i n
g
T be i t  i n  t h e  e a rl
y
M i n
g
Dy 

nast

.  Af t e rh i sd e ath ,  i nO c t o b e rol th es e v e nt h
y
e arolZ h e n

de ,  t h ei n s c ; ri

t i o nol Z h an
g
S an



gy
a srD o




e ^  t o m b s t o n e  w a s  wri tt e n b
y
Do ngQ i
,  t ra n s c r i b e db
y
W a n g  L u n  a n d  e re ,
c te db
y
h i sd i s c d

l erD o



e r Gya l


mt s h an .  Th e i n s c ri

t i o ni s a  re l at i v e l
y
c om

re h e n s i v e re c o rd ( ) i h i sl i i e . I nad d i ti on

t h e  re l a t e d  i n s c r i

t i ons

s c a t t e re d  i n  t h e  Wu t ai M oun t a i n  a l s o  re c o rd s o m e  s o c i a l  a c t i v i t i e s  ( ) i S an





gy
asrDo



e .  Th em u t u a l  c o nl i rm a


t i o nolt h e s ei n s c ri

ti o n sh a si m

o rt a n t  h i s t o ri c al  v a l u e  l o r  t h e  t e x t u a l  re s e a rc h o n S an g s -


gy
a sr D o



e^
p
e rs o n


ald e e d s
,  a swe l l ast heh i s t or
y
olt h ere lat i o n s h i
p
b e twe e nt h ec e n tr al
g
n m e n t  a n d  T i b e t  i n  t h e  e a rl
over
y
M i n


D y na s t
y ,  t h eac t i v i t i e solTi b e tanB u d d h i s m i nB e i

i n
g
and Wu t ai M oun t ai n , an d t h em ana

e m e n ts

s t e m ol

T be i t an m o nk si nt h e M i n


g
Dy na s t



K e yw o rd s  S an g s :


gy
a srD o



e ;  I ns c ri

t i on
;  Lo ng s h anT e m p l 

F ro m  Z ha ng z hun g t oT ub o  :  T h eC l i m a t e  C h a n g e  a n d  t h e  E a s t w a r d  S h i ft  o f  t h e 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C e n t e r



o fT i b e t

X URu o -

bing

A b s t r a c t  T h e  r e s o n a n c e  re  :
l ati o n s h i
p
b e tw e e n t h e c l i m a t e c h a n

eo l Q i n

h ai -

T b e Pi t l a t e a u  i n  h i s t o r i c a l

e r i o d  a n d  t h e  ri s e  a n d  fa l l  o l  t h e  Z h a n z hun andT u b ore i mes  t h em o v e m e ntol eo l e an d t h e  t ra n s f e r




p g g g ,
p p ,

( ) [ t h ec i v i l i z at i o nc e nt e r ( i Ti bet  T h e  re g i o n a l  d i ff e r e n c e s  i n  c l i m a t e  c h a n e ro v i d e dat i m eands ac ei i e l d




p p


: .

l o r  t h e  ( o n t i n u o u s  a n d e a s tw a rd d e v e l o


m e n t  o l  T i b e t a n 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B e f o re  t h e  4 .
t hc e nt u r ;

y
AD  ,
t h e  wa rm  a n d

h u m i d  c l i m a t e  i n  t h e  we s t e rn a rt  o l  t h e  Q i n h ai -

T bei t P l at e au a v e  b i rt h  t o  t h e  e a rl T be i t anc i v i l i z at i o nre




p g g y

re s e n t e d b Z h an zh un  F ro m  t h e4 thtot h e7 t h c e nt u ri e s  t h ec l i m at e ( ) i we s t n  T i b e t  fl u c t u a t e d v i o l e n t l


er
p y g g 


an d
g
ra d u al l
y
b e c am e  c o l d a n d a ri d ; .
 O n t h eo neh and ,  t h ean c i e nt Z h an

zh un
gp
eo

l e  w e r e  fo r c e d  t o  m i

ra t e

t ot h ee a s t an ds o u t holt h e


Q
i n

h ai -

T be i t P l at e au t os e e kn ewli v i n


g


ac e ; .  O n t h eo t h e rh and ,  i t we ak e n e d

t h e  e c x n o m i c  f o u n d a t i o n  o l  t h e  m i x e d f a rm i n
j an dan i m alh u s b and r ol t h eZ h an zhu n re i m eandl e dt oi t 


g y g g g

d ecline .  A s t h e  s o u t h e rn
 p
a rt  o l  t h e  Q i n

h ai -

T bei t  P l a t e a u u s h e re d i n  a  wa rm
p
e r i o d  a ft e r  t h e  6 t h  c e n t u r ;

y , s e t


e da ri c u u re  i n  t h e  Y a l o n Va e lo u r
f s hed T h eT u b o ri b et o o kth i so o rt u n i t o  ri s e  a n d a n n e x  t h e  r e


t l l t l l i  t t
g g y pp y

i m e solS u m aandZ h an zh un ande s t ab l i s h e dt h eTu b oD nast  T h ec i v i l i z at i o nc e n t e r( [ T b e tm o v e d
i 

p g

g g y y
. :

e a s t w a r d  fr o m  t h e  m N gav -

ri s  r e

i o n  i n  we s t e rn  T i b e t  t o  t h e  Yar l un
g
Zan

b oR i v e rb a s i n .  Th er i s eandf al lol t h e

re i m e  i n  T i b e t  d u ri n t h e  h i s t o ri c al e ri o d  a n d i t se a s t wa rd d e v e l o m e n t  t r e n d  a r e  t h e  re s u l t  o l  t h e  ( o m b i n e d


g g p p

f o rc e s  a n d c o m re h e n s i v e  e ffe c t s  (  n a t u ra l  a n d s o c i alf ac t o rs

) : [ 

K e yw o rd s  Zh angz h u n g Tu b o C :
; ;
i v i l i z at i o nol T i b e t ; Q i n

hai -

T be i t P l ate au ; C l i m at ec h a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