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東海大學 台灣、台中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論文編號:G-22

公路競速自行車把手舒適度之研究
A Study on Comfort Sensation of Road Race
Bicycle Handle Design
黃台生* 劉素利**
Tai-Shen Huang Su-Li Liu

朝陽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摘 要

隨著隔週休二日的實施,國內從事休閒運動的風氣也開始盛行,由於自行車的無污染的特色,更符
合環保的要求,因此,自行車運動為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而正處蓬勃發展時期的公路自行車,將是未
來傳統自行車產業轉型休閒業的關鍵。自行車把手主要功能在於傳遞自行車騎乘者手部的操作力,其優
劣影響了騎乘時的舒適性與操縱性,因此,以設計公路競速自行車把手之舒適度為主要目的。並針對公
路自行車騎乘時握持的五種方式,透過人因工程的設計原理,配合數位化逆向工程與快速成形技術,並
運用李克尺度七點量表與統計分析完成主觀比較資料,提供將來設計公路競速自行車把手時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公路自行車、把手、人因工程、舒適度

一、 前言 少受風面積進而減低風阻,因使用者的姿勢前傾,
並產生出多種的握持姿勢,為防止騎乘者在長時間
發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自行車,從一開 騎乘下,都保持同一種姿勢,而感到不適,但這些
始單純載裝運送功能性層面到現在的休閒、運動的 姿勢並不完全解決「人性化」的問題,對於握持時
功能或其它用途等不同需求的產生。近年來,隨著 把手面與弧口之間的密合度、手臂所受到的把手之
國民水準的上昇,高品質化的發展下,帶來了一股 角度限制都尚未有明確的解決方針。
休閒運動風,自行車的研發、產品的提昇和精緻化
的設計,使得國人在選購上腳踏車不在只是代步的 二、目的
工具,而是兼具健身運動、室外運動、都市運動等
三種要素,可從平日中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騎乘著公 公路競速自行車是以追求速度感為主,因而促
路自行車出門,享受公路自行車所帶來的快速感, 使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一定會注重自行車的每一
更成為了生活中的休閒活動之一。 個零件,並因為每個人的身高體重不同,而產生不
同尺寸的零件,提供使用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零組
自行車聖經(2004)中提到,騎行公路競速自行車 件,組成適合個人專屬的公路競速自行車,來達到
是一種全身性的動作,一台好的公路競速自行車具 騎乘的風速快感。雖然目前自行車的產業已達到成
備了速度較快、重量較輕和高速行駛較輕鬆等特 熟期,各種不同功能的車型也不斷的增加與更新,
點,為了減少風阻達到更的速度,大多使用下垂式 在功能與性能的追求外,把手造形也因應不同的需
彎曲造型的把手,導致使用者騎行時呈現身體向前 求,而有明顯的變化。不管造形為何,把手都是騎
彎的狀態,會影響騎乘者在長途騎行過程中或騎乘 乘自行車時控制方向的重點。騎乘自行車是一種身
過後容易疲累,因此舒適度的考量很重要。國內對 體力行的運動,尤其以公路競速自行車而言,把手
於自行車研究,大多以坐墊設計、整體車架大小和 除了是控制方向的功能外,還兼具有讓騎乘者變換
零組件角度等問題研究較多,針對把手問題之研究 姿勢做休息、抽車或衝剌等其它功能的作用,所以
也以一般自行車為主,相較之下,對於專業性的公 在製造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到把手的功能性外,騎乘
路競速自行車不論是車架或是把手等問題的研究少 時的握持舒適度也是重點之一,本研究以人因工程
之又少。生活的改善使得人們對於「人性化」的要 設計理論切入,針對公路自行車的下垂式把手,以
求越來越高,在騎乘公路競速自行車時,為達到減 實驗測試為主,問卷調查之主觀評筆和專家建議為
G-22-1
輔的方式,提出更符合騎乘時對於把手需求之改善 迫症候群,此病症即是騎乘自行車的過程中,輪胎
方向。並針對舒適度問題,重新設計把手造形,提 將行經路面的震動傳遞至手掌,長時間的震動將造
出符合騎乘時適合的握持舒適性條件,提供將來設 成手掌麻痺。因自行車計時賽的選手,騎乘公路競
計把手時的參考資料,增加公路競速自行車把手使 速自行車的姿勢極端向前傾,需要將坐墊調到最
用時的效率及功能。 高,且因長時間騎乘自行車,使用支撐肘部的輔把
手或選擇其它握持姿勢(圖 3-2),讓選手得以倚靠,
三、 相關文獻 減輕手掌與手臂的負荷,吳武政(2000)也提到上臂直
接將路面的震動傳到肩峰與鎖骨的關節,容易產生
3-1自行車 肩部關節之病變,自行車與使用者之間,把手位置
近年來,受到休閒運動風的影響,腳踏車也針 主要是與人體手臂的支撐力與反作用力有關,而坐
對各種不同功能性,研發出各式車體,相關研究成 墊支撐臀部所承受身體的重量。由坐墊與把手處的
果大多是以機構、材料、創新與人因工程的角度切 相對位置直接影響軀幹關節的角度範圍、上肢與軀
入,近期對於「舒適性」的探討也越來越多。目前 幹的角度範圍以及上半身重心位置。因此,身體各
針對自行車之研究有陳道遠(1998)以騎乘者的主觀 關節在騎乘自行車的運動狀態中,於合適的角度範
感受及生理的客觀反應,去探討自行車騎乘者,在 圍中操作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操作姿勢,調查發現經
上坡的顛簸路段的總體反應與表現。吳武政(2000) 驗豐富的自行車選手偏好較寬的把手,因為使用較
利用誘導式歸納途徑法建立自行車零件尺寸、人體 寬的把手能增加手部的操控性,使自行車選手容易
尺寸與各項量測之關係預測模式,以作為生理因素 調整身體各部位得到更舒適的姿勢。
評量舒適度之評估標的,其結果獲得符合不同需求
(自行車種類、區域、個人、族群…)之自行車零組
件尺寸與合適之騎乘姿勢,提高騎乘自行車之舒適
性。國外則有(Mestdagh,1998)針對於公路競速自行車
進行騎乘時身體軀幹、腿部、腳掌、關節等中下半
部位和車架尺寸、角度的關係。針對於把設之研究
論文部份有賴賢源(1997)依靜止、平坦、爬坡、下坡、
轉彎等路況進行登山自行車實際騎乘評估,以及安
排靜止測試模擬水平騎乘與上下坡狀態下進行數值
量測記錄,以分析瞭解手部尺寸與適當握把尺寸的
(圖 1)
關係。王賢令(1998)提出握旋時的施力大小是評判握
把優劣的準則之一,以握把直徑對施力大小的影響
作為判斷握把優劣的準則,發現手部尺寸與握把直
徑的選擇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且不因阻抗與旋角
的改變而有變化。溫紹彥(2002) 以城市自行車變速
旋轉握把之舒適性為主要目的,歸納產品樣本的屬
性資料庫,並透過感性工學階層類別分析法的理論
分析,探討使用者對變速握把的感性訴求與產品屬
性設計元素之間的關係,進行受測者對樣本的視覺
美感、視覺舒適性和實際握持的舒適性評估。由於
自行車是一種身體力行的運動,因此,車架的每一
個結構都會影響到騎乘者身體和心理的感受,研究 (圖 2)
上,大多以人為實驗主軸,測試出每一零件與人之
間的最佳相係。從早前的功能性研究到近期的舒適 以速度為目的的公路競速自行車,(自行車聖
性研究中,可察覺到自行車產業的成熟度,因此「舒 經,2004)在騎乘時使用者身體會向前傾斜,減低人
適性」的問題已成為另一個研究方向的開端。 體受風面積,但此姿勢不但不符人體工學,並且無
法長期維持,所以又延伸出其它騎乘姿勢,提供騎
3-2 騎乘公路自行的姿勢與握持探討 乘時會做不同的姿勢變化,為減緩不適、喝水或進
對於騎乘者而言,上肢操作的姿勢對於自行車 行抽車等功能性動作,而手把形狀也比平直式複
使用者的舒適度相當重要。(Mestdagh,1998)提到把手 雜,為兩側向下彎曲之形狀。握持時的姿勢與使用
與坐墊的距離太短,脊椎過分彎曲產生過大的壓力 者騎乘時的狀況相關,包含下列五種握持姿勢,如
時,會使下背部和頸部疼痛,迫使手指與手腕的角 圖所示:
度近乎垂直於水平面(圖 3-1),引起自行車選手之壓

G-22-2
當的廣泛,Napier 曾定義兩種基本的手工具抓握方
式:用力抓握方式:用力抓握(Power Grip)與精密抓
握(Precision Grip)。Kroemer 更認為用力與精密抓握
等兩種是不足以完全代表所有手與工具偶合方式,
因此發展出十種手部與物體之間的動作關係。白百
剛(2001)也說到,手腕在不同的角度下會導致不同的
斿力能力,當手腕由正常姿勢轉為掌屈或背屈時,
(圖3)握持姿勢1
掌屈方向的握力與抓力比背屈方向淢少的快。林榮
輝(1982)提出最大握力與含拇指的手寬度有顯著相
關,適中的握距才能產生較大握力,握距愈大,則
握力愈弱,而且減弱得相當明顯。

從握持的姿勢中以使用者為出發,探討不同產
品握持的舒適性中可發現,伍大忠(2003)提到關於手
(圖4)握持姿勢2 部與產品造形之間,手部的基本操作機能大致可分
為:觸摸、觸壓、抓握、輕巧握持、手指夾捏、強
力握持等,對應於現存的各式產品。並提到手工用
手鋸握把之人因設計研究之結果,握把必須依循手
部握持的形狀設計且無銳利的邊角,在使用時會較
舒適。石裕川等(1995)也指出,穿戴棉線手套後,手
部產生的扭距較未戴手套高(26%),然而他們的研究
結果戴手套對推力與拉力的影響不致過大。陳重光
(圖5)握持姿勢3 (1998)研究結果顯示出,對於手臂作業型態雙手操作
能力的影響,運動習慣與工作姿勢有顯著差異,握
把界面( 手套材質)、性別與體型指數則無顯著差
異;握把界面(手套材質)、性別及體型指數有顯著
差異工作姿勢與運動習慣則無顯著差異。

在早期國內的機車把手研究中賈棟忠(1997)也
有指出林清泉的最適化機車握把設計研究以探討手
部操控機車握把須符合人因工程原則。而自行車把
(圖6)握持姿勢4
手相關的研中溫紹彥(2002)以舒適性為主要目的,探
討城市自行車變速旋轉握把,進行使用者對變速握
把的感性訴求與產品屬性設計元素之間的關係,並
提出了城市自行車變速握把的設計準則。從中發現
握持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是以手工具為主,相對於
自行車握把的設計則是較少的,由於都是用運用手
部面積去觸摸操控,因此手工具的人因條件和其它
手把之人因設計都是設計公路自行車把手的重要資
料來源之一。
(圖7)握持姿勢5

四、研究方法與架構
從文獻中對公路競速自行車把手之研究較
少,更不用說是把手握持性的研究了,但對於手工
1 研究方法
具和一般把手的研究不在少數,這些研究中所得之
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以人因
數據可成為本研究對這五種騎乘姿勢所進行實驗的
工程實驗測試,測得使用者握持之人因實驗結果。
依據來源,與從測得實際騎乘產生的人因數據做評
第二部份以「Category Classification」製作實驗問卷,
估,改善長途騎乘時所造成的問題,減輕手部的不
取得受測者主觀感受,第三部份以前二大部份實驗
適度。
結果之數據加已統計分析與問卷訪談內容做輔助,
分析出符合舒適度之數據,設計出新式樣之把手,
3-3 人因工程應用於握把設計
並做驗証。
人因工程應用於手與產品的握持界面研究相
G-22-3
表 1 設計元素與把手之關係
(1)人因工程實驗測試: 姿勢 設計元素
a. 經由先前的文獻探討中,得到把手設計之相關原 姿勢 1(如圖 3) 把手與手掌的接觸面
則,做為實驗的參考數據。 積、把手橫桿部份與身體
的角度。
b. 對於受測者進行手部人體計測,針對五種握持姿
勢所需,測量手掌長與弧口大小。樣本規格計測則
是以產品外觀之長、寬、口徑大小、五種握持姿勢 姿勢 2(如圖 4) 把手與手掌的接觸面積。
之扭曲角度。

c. 選擇適合本研究之實驗特性受測者與符合受測
者之公路自行車專用把手大小(公路競速自行車在
組裝本就會因騎乘者的體型而有尺寸區分)。將測量
姿勢 3(如圖 5) 把手與手掌的接觸面
的人體手部尺寸和產品外型特徵尺寸資料整理後,
積、把手與弧口密合度。
做為實驗的基本資料,並記錄實驗過程中受測者對
於產品的細部意見。

(2)問卷設計:
日本學者 Nagamachi 將感性工學定義為:「將 姿勢 4(如圖 6) 把手與手掌的接觸面
消費者對於產品所產生的感覺與意象予以轉化成設 積、把手與弧口密合度。
計要素之技術」,並歸納為出三類,其中「Category
Classification」以轉化感性語彙至物理量設計元素的
過程,由一主要概念利用樹狀圖層層解析,分出數
個次概念,直到發展出設計細節。劉祖華(2002)此種
方法也曾運用在日本 Mazda 汽車的新產品開發上, 姿勢 5(如圖 7) 把手與手掌的接觸面
並開發出新一代的跑車。 積、把手與弧口密合度。

a. 運用 Category Classification轉化感性語彙至物理
量設計元素的方法,以五種握持姿勢探討公路競速
車把手所需要的設計元素,如表 1 所示,由表中可
得知把手的外型與手掌接觸面積有很大的關係。
(3)新式樣把手設計
b.參考公路競速自行之專家建議,確定問卷方向, a. 藉由文獻探討中取得手工具及其它種類把手之
並尋找相關論文之舒適度詞語,擬定受測者之問 人因工程原則,帶入公路競速自行車把手的設計裡。
卷。目前劉祖華等人(2002)中提到城市休旅車的旋轉
握把初步分為「安全牢靠」 、「直覺性」
、「舒服」與 b. 配合專家之建議,再加上前測中所得之人因資訊
「準確」 ,可做為本研究製作問卷方向之重要參考資 和受測者的主觀評筆。
料。
c.利用數位化逆向工程建立 3D 模型,運用 CAD 軟
c. 問卷使用李克尺度七點量表方式呈現,進行受測 體修改原始模型中不符人體工學之造型。
者對產品舒適度之主觀評筆,做為研究資料之一。
d.配合快速成形技術,產生新式把手,並再做實驗
測試。

2 研究架構
本研究是因產品所產生之「問題」開始的,因
此研究的重點就是以探討公路自行車把手的握持舒
適度為主。以感性工學為基礎,藉由實際測量分析
方式進行,如圖為研究之架構:

G-22-4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目前自行車把手和騎乘者握持之介面
關係和手工具設計之人因資料,來探討公路競速自
行車把手的設計,從中尋求最適當的操控模式,提
出研究方法與架構,並以人因實驗得到操控舒適度
之把手造型數據,以及利用「Category Classification」
製作其問卷,再尋問專家,統整所有數據資料,完
成把手舒適度之人因條件。

本文屬前期研究,文中所提及之研究方法與把
手設計內容仍需要後期實驗之驗證,方能成為一個
完整的研究。後期研究之重點乃將著重於人因工程
實驗及問卷調查之結果,並以改良公路自行車握把
與手部握持之間問題,以達到握持舒適性為主要研
究目的。

參考文獻

[1]林榮輝,71, 「青年男性之握力與其手長度、寬度、
厚度暨握距之相關研究」,明志工專學報,第十四
期,第 499-528 頁。
[2]石裕川,84, 「握把界面因素對手部施力與重量差
異閾影響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
所,碩士論文。
[3]賈棟忠,86, 「自行車剎車把手系統化設計之人因
工程研究」,新埔學報第十五期,第 82-97 頁。
[4]賴賢源,86, 「登山自行車握把之人因設計因素研
究」,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賢令,87, 「握把直徑對進行握旋動作時手部肌
肉負荷之效應」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工
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6]陳重光,87, 「握把界面因素與工作姿勢對雙手操
作能力之影響」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
文。
[7]王國鴻,88,「自行車煞車把手之設計」,國立交
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
[8]吳武政,89, 「以誘導式歸納途徑法探討自行車騎
乘姿勢與車架尺寸之關係」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
究所,碩士論文。
[9]白百剛,90,「鍋鏟手柄彎曲角度之人因研究」,
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0]溫紹彥,91,「自行車變速旋轉握把之設計研
究」,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伍大忠,91,造形與握感之設計模擬研究─以排
檔桿,行動電話與釣竿為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
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2]劉祖華、游章雄、溫紹彥,91,「自行車變速操
控界面之設計」,工業設計第三十卷第二期,第
119-124 頁。
[13]陳嘉維,92,「自行車造形喜好對騎乘心理感受

G-22-5
影響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 [16] Dorthy Mackenize,“Green Design", Laurence
文。 King.
[14]楊逸帆,93,「鎚擊式釘槍之改良開發與人因評 [17] K. Mestdagh (1998),“Persona perspective: in search
估」,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of an optimum cycling posture," Applied
[15]錡信堯,93,「手工具設計開發與人因評估-以螺 Ergonomics,29(5)
絲起子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 [18]巴蘭坦 (Richard Ballantine),格蘭特(Richard Grant)
研究所,碩士論文。 著; 黃小萍譯,2004,自行車聖經,貓頭鷹出版。

G-2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