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2

分类号 密级

编号

暨南大等
硕士学位论文

王安石政论文研 究

学位 申请人 徐世 民

导 师姓 名及 职 称 聂巧平 副教授

专业 名称 中国古代 文学

年 月 日
暨 南 大 学 周觅士 学 位 论 文

题名 中英对照 王安石政论文研究

从 ‘

作者姓名 徐世 民

指导教师姓名 聂巧平
及学位 、职称 博士 副教授

学科 、专业名称 中文 中国古代文学

论文提交 日期 年 月

论文答辩 日期 年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 文 评 阅人

学位授 予单位 和 日期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 明所呈交 的学位 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 导下进 行 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

究成果 。除 了文 中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一暨鱼达崖匕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 的材料 。与我一 同工作 的 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

文 中作 了明确 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


位论
文作
者舫咖砍签
字期砷年‘
日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暨南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


权保 留并 向国家有 关部 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 的复 印件和磁盘 ‚允许 论文被查 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 暨南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 ‚可 以采用 影 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 论文 。

保密 的学位 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 权 书

‚



加班 了

学位 论 文 作 者签 名 导师签 名 移



年 ‘月 汀 日
签字日期公 刁。 签字 日期
月 了日
学位 论文作者毕业后 去 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摘要

王安石文集现存 卷 ‚包括表 、书 、记 、制 、墓志铭 、奏状 、论说 、杂著启 、

序等体裁 ‚其 中关乎政 治的约有 百分之七十 。而其 中可 以划 定为政论文 的大约有

七十来篇 。这些政论当中‚无论是思想 内容还是艺术特色 ‚都有别具一格 的风采 。

本文总共分五个部分 。首先谈 了王安石政 论产 生 的政 治和 思想背景 ‚这种独特 的

背景与王安石 的政论和变法都有着很大 的关系 。其 次谈 了他政论文 的思想 内容 ‚

包括他 的君 臣思想 ‚管制思想和人才思想 。这三个方面也正是其变法 的主导思想 ‚

对其变法 的结果有着最直接 的联系 。再次谈 了它 的艺术特色 。以往 的关于这方面

的论述十分简略‚或是点到即止 ‚或是人云亦云 ‚很少有能具体分析 的。而这正

是本文 的一个突破 点 。再次 ‚谈 了王安石政论文 的影响 。由于历来王安石受到 了

不 公正 的待遇 ‚这对其文 的流传不免产 生一些 负面影响 。但尽管如此 ‚其 艺术魅

力仍然影 响着 一代代 的文人 ‚而其 思想更是被 一些有志于 国家 的积极变革者所推

崇 。然而 ‚在对其政论进行全面论述 的 同时‚固然他政论文 的艺术和 思想有着不

可磨灭 的光芒 ‚但 是也表现 了他 的一些缺 点 。在用于任 怨 的气 魄下却带有着 同情

心 ‚而不主张裁汰冗员 在广泛发掘人才 的基础上却实行 了错误 的人才策略 。因

此 ‚本文 的第五部分就是在充分探讨其政论文 的基础上 ‚进而对王安石变法 失败

的原 因提 出的一些 自己的看法 。总 的来说 ‚本文是 以文本 为基础 ‚以其政论文 的

思想和艺术为重点 ‚来探讨其政论 的成就和影 响‚并在此基础上简单 的阐述一下


个人对其 变法 失败 的一 点看法 的综合 性论文 。

关键词 王安石 政论文 思想 艺术 影响 变法


认 ‚

‚ ‚ ‚ ‚ ‚ ‚ ‚

‚ ‚

盯 认 ‚

认 ’

从龟 ‚ ‚ ‚

‚ 叭

认 ‚

‚ ‚ ‚

’ 叔 ‚

认 ’ ‚

‚ ‚

‚ ‚

‚ ‚ 认 ’

‚ ’

认 ‚ ‚
‚ 认 ‚

认 ’ ’
目录
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王安石研 究现状综述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政论文 的概念界定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王安石政论文的思想溯源和 时代背景··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王安石政论文 的思想溯源 ·
···
···
···
···
···
···
···
···
···
···
···
··……

第二节 政 治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思想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王安石政论文 的思想 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论君 臣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论官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论人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王安石政论文 的艺术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王安石 的文学观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识见深远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多样化 的风格 ·


···
···
···
···
···
···
···
···
···
···
···
···
···
···
···
···
··……

第 四节 多样化 的论 “ 政 ” 方式 ·
···
···
···
···
···
···
···
···
···
···
···
···
··……

第 五节 浩然正气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四章 王安石政论文 的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文学艺术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第 二节 政 治思想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附论 ·
从王安石政论文看其变法失败原因··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简评历来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几种观 点 ·
··……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 失败 原 因 ·
···
···
···
···
···
···
···
···
···
···
···
···
···
··……

论文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绪 论

第一节 关于王安石研究现状综述

王安石文集现存 卷 ‚包括表 、书 、记 、制 、墓志铭 、奏状 、论说 、杂著 、

启 、序等体裁 ‚其 中关乎政治的约有百分之七十 。因此 ‚仅仅从作 品本身来说 ‚

他就是主要 以政治家 的身份而居 的 。况且 ‚他 自己也耻于为文士 ‚如他说韩 愈是

“ 力去陈言夸末俗 ‚可怜无补 费精神 。” 〔



‚他又认为 “ 夫圣人之术 ‚修其 身 ‚治天

下 国家 ‚在于安危治乱 ‚不在章句名数焉而 已。” 〔


〕也正 因为此 ‚后代 的研究者们

大 多 以他 的变法为 中心进行研究 ‚而对其文学方面 的涉及相对较少 。无论是他 的

诗歌 ‚还 是他 的散文 ‚都有很多再探讨 的余地 。由于本文主要就他 的政 论而谈 ‚

故而 关于他 的诗歌研 究状况 ‚本文 就不再细说 了。仅就他 的散文来看 ‚专著方 面

主要集 中在五 点

一是思想 ‚如 《唐宋八大家文钞 》中茅坤评其为 “ 深思远识 ”、“ 所兑速 ” 〔、


等 ‚其他著作很少提及这个评断 二是情感 ‚也只见于 《唐宋八大家文钞 》‚如 “ 多

爆畜感勤虚 ”、“ 感勤之意 ”、“ 中子


裹感勤 ” 〔

〕等 ‚而其他著作如 《
“ 袁 ” 史 》、《
“游”

史》等都认为其 “ 少情感 ” 三是行文 ‚茅坤认 为其行文 “ 遒 以婉镌 以刻 ”、“ 婉而

曲”、“ 遒 宕 ” 「
〕、《
“ 游 ” 史》认为其 “ 逻辑性较强 ”、 《
“袁” 史 认为其 “ 逻辑

严密 ” 四是语 言 ‚《
“ 袁 ” 史 》认 为其 “ 简洁 峻切 ”、’
’ 游 ” 史 》认 为其 “ 简练 朴

素 ”、《中国散文史长编》认为其 “ 简而劲 ”、“ 词简而精 ” 工


〕 五是美学 ‚如 “ 博美 ”
的提法 。这个提法仅见于 周楚汉 的 《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学 》一书 ‚较有新意 。

除 了以上 几种 论 著外 ‚还有很 多涉及 到王 安石 散文 的著 作 ‚但是其 论 调 也都

不 出上述几种观 点‚且都大而化之 ‚并无结合实 际点评 ‚似有人云亦云之嫌 。

论文方 面 主要 有 《王 安石书信 艺术 略论 》、《王 安石 写作 思想述 评 》、《试 论王

安石 的文学 思想 》、《略论王 安石 的散文 艺术 》、《论王安石 的散文 美 学 思想 》、《论

王安石散文 的创 作历程 》、《王 安石 文 宗韩 愈渊 源 考 》等 ‚这 些论 文 的观 点也都 基

本是老生常谈 ‚如 “ 务实 ’
、“ 长于论辩 ” 《王安石书信艺术略论》 “ 纵横态肆 ”、“ 言

约意丰 ”、“ 功利性 ” 《略论王安石 的散文艺术 》等 。其 中有一篇硕 士论文 《论王 安


石 散文 创作 中的思维类 型 》值得注 意 ‚该文从政 治思维 、形象思维和 创 新思维三

个方面进行论述 ‚颇有新意 。

此外 ‚以 “ 政论文 ” 为题 的研究 ‚ 目前 已有 以下几篇硕士论文 《贾谊政论文

研 究》、《汉初政论文研 究》、《论西汉政论散文 》、《陈亮政论散文略论 》几篇 ‚另

外还有相似 的如 《
刘 禹锡论说文研究》。

单篇论文方面 如 《陈亮政论文论略》、《汉代政论文 的主题演变与风格擅变》、

《略论宋代政论文 的说理特色 》、《龚 自珍政论文 的三个特性》、《论辛弃疾 的政论

文 》等 。 〕

这些论文 内容有 时代政论研究 ‚此类论文多从 时代背景 ‚内容 ‚艺术特色方

面着手 ‚最 后 阐述其 意义和价值 有个人研 究 ‚其也 多从 时代背景 ‚思想渊源 ‚

政论 内容和 艺术特 色方面着 手 ‚最后 阐述其意义 。此外还有分类 研 究 ‚如 《刘 禹

锡论说文研究》。这些论文都对政论文这一体裁做 了很好 的论述 ‚也为本文研究提

供 了一些 思路 ‚有一定 的价值和意义 。

然而通观 整个 王安石研 究史 ‚还没有 专 门就其政论文做一篇论文 的 。这对于

一个 大政 治家和大 文学家 的王安石来说 ‚未免很不相称 。有鉴于此 ‚本文不 自量


力 ‚试 图添 补这个 学术 空 白‚ 以起 抛砖 引玉之 效 。此外 ‚历来对 于王 安石 散文艺

术 的研 究也过于简泛 ‚而思想方面也还有 可探 讨之处 。所 以‚对其文 章 的思想 内

容和 艺术特 色再行论述便显得十分必要 ‚而 以其政论为代表来进行探 讨 则显得尤

为必要 。总 的说来 ‚本文在 总结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也有 自己的几个创新 点

一 、在背景一章里 ‚反对历来认 为太祖 的 “ 重文抑武 ” 之 策是宋 代 军事软弱


的主要 原 因。而关于历来 “ 三冗 “ 问题 的认识 ‚我认为其 实只有 “ 一冗 ”

二 、在王安石 的文学观 一节里 ‚我认为其 “ 文学为政 ” 的思想史 时代之必要 ‚


而 并不是人们 常说 的 “ 附庸 ”‚“ 片面化 ”

三 、在 内容上 ‚本文提 出了王安石人才 思想 中的矛盾 ‚探讨 王安石禁止裁 官

和 高薪养廉 的成 因和他 的 “ 君重于 臣 ” 的思想及 “ 独 臣 ” 思想 。但是对 于人们所

经 常论及 的 “ 理财 ‚军事 ” 方面 ‚本文没有着 重论述

四、在 艺术特色方面 ‚所提 出的王安石 的 “ 正气 ” 是前人所没有提 到 的

五 、在 简评之前几种关 于其变法 失败 原 因观 点 的基础上 ‚根据其政 论 内容提

出 自己的浅见 。 作 为 附论

此外 ‚以王安石 的政论 文为研 究对象 的论文还没有人 写过 ‚尽管之 前 的各种


选本和文学史都涉及到 了一些 ‚然而都是蜻蜓 点水 ‚是粗 略概括性 的文字 ‚没有

细化 。而本 文就着 重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 以期 能使读者对王安石 的政论 能有个更

完整 的了解 。

第二节 政论文概念 的界定

政论文 ‚顾名思义 ‚是关于论述政 治 的文章 。然而对于政论文这一概念 ‚至

明代徐师 曾的 《文体 明辨 》 以前都没有被 明确提 出过 。大概是 因为政论文概念太

宽泛 ‚广泛存在与个体文章之 中‚故而难 以界定吧 。那 么本文 的政论文是什么样

的概念呢 这首先要从我 国古代文体发展 的总概况说起 。

根据褚斌杰先生的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
〕‚虽然在魏晋之前 ‚还没有一本专

门论述文体 的书 ‚但是文体意识 已经有所 体现 。如 《诗经 》分为 “ 风 、雅 、颂 ”

三类 《尚书 》有 “ 典 、摸 、训 、浩 、誓 、命等 的划分 《周书》之 《太祝 》 中有

“ 作六辞 ’
夕‚即 “ 祠 、命 、浩 、会 、祷 、摸 ” 等 。而在魏晋 时期 ‚我 国文学进入 “ 自

觉 的时代 ”‚由于建安之后 ‚“ 辞赋转繁 ‚众家之集 日以滋广 。” 仁文体论也开始 出

现 ‚而且有越分越细 的趋势 。如曹王 《典论 ·论文》中分为 “ 奏议 、书论 、铭摸 、

诗赋 ” 四种 八类 而到 了陆机 的 《文赋 》 中‚则分为十类 ‚比曹王又有所扩大

稍后挚虞 的 《文章流别志论》‚在残缺不全 的情况下 ‚就有 “ 颂 、赋 、诗…… ” 等

十一类 ‚倘若窥其全貌 ‚ 自然更多 到 了萧统 的 《文选 》‚则为三十九大类 ‚而第

一类 “ 赋 ” 又分 为十 五 ‚第 二类 “ 诗 ” 又 分 为 二十 二 。这 样算来 ‚有 七 十 四类 。
可见其 繁 任 防 《文章缘起 》为八十 四类 而 作 为我 国古代 文学理论 代 表 的 《文

心雕 龙 》‚据 褚斌杰 分析 ‚也远远超 过 了 《文选 》 这种 分类 在宋 代 姚铱所 编 《唐

文粹 》 中达 到 了三 百一十六类 ‚可谓细 到极 点 了 。「
‚
‘〕

然而 ‚对 于这 种 过 于细致 的分类 ‚有 没有必 要 呢 我认 为没有 太大 的必要 ‚

这种 分法 ‚莫 说常人 ‚就是著名文 人 ‚也难 以按照这样 的标准来 作文 。且不说在

如此 多的情况下 ‚即使在古代文体分类 很少 的情况下 ‚文人们 也难 免会 “ 窜体 ”。

如 《文章流 别志论 》 中就记载这样 的例子

昔班 固为 《安 丰戴侯颂》‚史为岑 《出师颂》‚《和熹 邓后颂》‚与 《鲁

颂 》 体 意 相 类 ‚ 而 文 辞 之 异 ‚ 古 今 之 变 也 。扬 雄 《赵 充 国颂 》‚颂 而似 稚
傅 毅 《显 宗颂 》‚与 《周颂》相似 ‚而杂 以风稚 之 意。若 马融 《广成》、《上

林 》 之 属 ‚纯 为 今 赋 之 体 ‚ 而谓 之 颂 ‚ 失之 远 矣 。

由此可见 ‚虽然此处是批评这些人不遵 守文体规则 ‚但是也说 明‚这种文体

之 间相互 融合 的例子早 已有之 。文 体很少都如此 况后来分类 到几 百呢 褚斌杰

先 生就认 为 ‚“ 历代对 于文体 的分类 ‚一般都流于繁琐 ”。〔


’〕确 实很有道理 。而这

种繁琐就 自然使得文人 就 很难严格遵 守 ‚尤其是那些才气横溢 的文人 们 ‚更是难

以被这种分法所束缚 。刘师培在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就说道 “ 杜牧 《阿房 宫

赋》‚及 苏轼 《前 、后 赤壁赋》是也 。此二篇非骚非赋 ‚非论非记 ‚全乖文体 ‚难

资楷模 。准此而推 ‚则唐 以后文章之讹变失体者 ‚殆可知矣 。” 〔


‘虽然此处是批评

之语 ‚但也可见 出‚唐宋之 际文章 “ 讹变 ” 的特点 。

也许 是古代人 也 晓得这种分类过 细 的弊端 ‚故而宋 以后 的分类 就有 逐渐减少

的趋势 。如南宋 吕祖谦 的 《宋文鉴》把文体分为五十九类 元代 苏天 爵的 《元文

论 》分为 四十三类 明代程敏政 的 《明文衡 》分为三十八类 。但是到 了吴呐 的 《文

章辩 体》则又有增 多的趋势 ‚为五十九类 ‚至 于徐师 曾的 《文 体 明辨 》则 为一百

二十七类 。然而这种现象并不代表文学发展 的趋势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就对 《文


体 明辨 》给予 了批评 ‚说其 “ 千条万绪 ‚无复体例何求 所谓治丝而焚者软 ”


‘‚可见 ‚这种细分法 已经不适应 时代 的潮 流 。这从后来 的分类 也可 见 出。如康 熙

年 间储欣欣 所 纂 的 《唐宋十大家类选 》就把文 体分为三十六类 姚慕 的 《古文 辞

类 纂》则更 简单 ‚为十三类 。这种 愈来 愈简单 的的分法是大势所 趋 。对于这种现

象 ‚褚斌 杰先 生也有 同样 的看法 。他认为李兆洛 的 《骄 体文钞》、曾国藩 的 《经史

百家杂钞 》和章太 炎 的 《文学总略》都是在试 图克服这种分类过细 的弊端 的尝试 。


由上可见 ‚我 国古代文体 的总趋势是 由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 。而简单 的分法

更 是大势所趋 。同样 ‚ 由于文 体的这种趋 势 ‚对 于政 论文这 一概 念 ‚也 自然就 存

在着难 以说清 的情 况 。究竟什么是政论文 应该 怎么划分 见仁 见智 。而这种情

况在 古代就 含糊不清 ‚就拿刘韶 为例 。

刘潞在 《文心雕龙 ·奏启》中说 “ 昔唐虞之 臣‚敷奏 以言 秦汉之辅 ‚上书

称 奏 。陈政 事 ‚献典 仪 ‚上 急变 ‚勃 愈谬 ‚总谓之 奏 。” 这里 是说奏 可 以包含 很 多

内容 ‚而 这 些 内容 又都 是与政 治直接 相 关 的 ‚如 “ 政 事 ”、“ 典仪 ”、“ 急变 ” 等 。


可见 ‚这里 的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政论文 的特征 。在 《议对 》 中他 又说 “‘

爱之谋 ’是谓 为议 。议之言宜 ‚审事宜也 。” 又说 “ 《周书》之 曰 ‘


议事 以制 ‚政

乃 弗迷 ” ‚
。这 也就 是说 ‚刘 祝认 为 “ 议 ” 也是一种论政 事 的文章 。正如他 自己所

说 “ 昔管仲称轩辕有 明台议 ‚则其未远矣 ” 《议对 》。并举尧 、舜及夏商周三代 的

实例来说 明‚议是议事 的‚即议政 。刘韶在这里把 《奏启》和 《议对 》各 自独立

出来说 ‚可见他认为两者是不一样 的。然根据其所论述 ‚“ 议 ” 与 “ 奏 ” 又 同为议

论政事之 文 ‚这就说 明刘姗 的分体也不很 明确 。对于这种类似 的情况 ‚褚斌杰先

生也有看法 ‚他说 《文心雕龙 》中 “ 释名 以章义 ” 在对某些文体进行解释 时不免

牵强 在对文体分类 时也有 失实 ‚如把 “ 七 ”、“ 对 问” 列入杂文 。【可见 ‚刘赫

也难 以明确划分类 别 。

“ 政论 ” 一词首先 出现在徐师 曾的 《文体 明辨序 》中。在古代 ‚“ 政论 ” 自然


属 于论说 一类 。刘韶 在 《文 心雕龙 》 中把 “ 论 ” 分 为 四品 陈政 、释 经 、辩 史 、

论文 八名 议 、说 、传 、注 、赞 、评 、叙 、引 〔
‚〕。显然 ‚这里 的 “ 传 、注 、

赞 、评 、叙 、引” 都不属于 “ 陈政 ’
‚
‚即不属于 “ 政论 ” 范畴 。而徐师 曾把 “ 论 ”

分 为八 品 理论 、政 论 、经论 、史论 、文论 、讽论 、寓论 、设论 ‚ 内涵就更 狭

隘 了‚显然不符合政论文 的实际情况 。况且 ‚他也没有说明 “ 政论 ” 的具体含义 。

正如上文所 说 ‚大概是世所 公认 的‚论述政 治 的文章 。到 了现代 ‚金振邦在 《文

章体裁词 典》 中对这个 概念做 了解释 “ 所谓 ‘


政论文 ’‚即政论性文字 的简称 。

从政 治角度 阐述和评论 当前重大 时事事件和 社会文体 的议论文字 。” 〔在这里 ‚我

们注意 到 ‚他说是 “ 当前 ”‚意 为议论 当下政 治的 。然而他 又举 贾谊 的 《过秦论 》

为例 ‚说 是政 论文 的典 范 ‚有 点含 糊 。但 也 说 明‚他 的这 个 “ 政 论文 ” 的概念 又

包括 “ 史 论 ”。

此外 ‚陈子展在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 中也谈 到 了 “ 政论文学 ” 这一概念 。

他在 论述 “ 从 时务文 学 到政 论文学 ” 一节 中说 ‚梁 启超 等人创造 的 “ 新文体 ” 是

属 于 时务 文 学 ‚这种 文 学特 点为 “ 务为平 易畅达 ‚时杂 以偶语 、理语 、韵语及外

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 ‚条理 明晰 。笔锋 常带感情 ‚能使读者感动 。” 但 是这种

文 体又有 其缺 点 ‚如浮 薄 、叫嚣 、堆砌 、缴 绕 等 。而 随着 “ 年龄 的增 加 ‚时代 的

进步而进 步 ……渐渐脱去 了以前浮夸 、空洞 、叫嚣 ‚种种毛病 。追章士钊 ……时

和 梁 启超 论 难 ‚和 一般 谈 政 治 的人 论难 ‚谨 严 的 ‘
政 论 文 学 ’也 就 因之 发 展 至 于

成熟 了。” 〔油 此可见 ‚“ 政论文学 ” 的概念和 “ 时务文学 ” 还不太一样 ‚不光是


论述政 治 ‚而且还必须是 “ 不空洞 ”‚按此规定 ‚这个 “ 政论文学 ” 的概念是再适

合王 安石也不过 了。然而 ‚这里 的 “ 政 论 ” 还 是仅 限于 当时的政 治而言 。显然又

有 点过细之嫌 。而我们现在普遍所认为的把论分为 “ 政论 、史论 、学术论 ” 三大

类 ‚「虽说 内涵 己经很广 了‚但 是否就很合理 呢 我 以为不然 ‚因为上面 我们就

举过例子 ‚说 明 “ 史论 ” 自然也属于 “ 政论 ” 范畴 。

对 “ 政 论文 ” 这 个概 念最 为开放 的要数 《中国政 论文学史稿 》 了。该书主要

讨 论 的是 “ 政论文学 ”‚这与 “ 政论文 ” 还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对于什么是 “ 政论 ”

也没有给予确切 的定义 ‚只说 “ 至于政论 ‚也一般有古今 中外所 公认 的含义 ”。〔

但 是他给 “ 政论文 学 ” 这个概念下 了定义 ‚即 “ 政论之父与文 学之母 相 结合而诞

生 的一种独特 品类 ” 〔
们。也就是说 ‚它是政 论与文 学 的结合体 。言下之 意 ‚有文

学性 的政论 就是政 论文学 ‚而没有 文学性 的政 论则不属于政论文学 。可 见 ‚从这

个方面来 说 ‚王 安石作 为 “ 八大家 ” 之一 ‚他 的文章历来 为人所称颂 ‚当然不属

于没有文学性 的文字 了。况且 ‚本书还认 为 ‚在古代 ‚“ 并不存在政论文 与政论文

学 的区别 ”。〔所 以‚王安石 的政论文 自然就属 于本 书所讲 的 “ 政 论文学 ” 范畴 。

那 么 ‚本书所讲 的 “ 政论文学 ” 又包含哪些种类 呢 书 中说

古代 历 史学 家、政 治 家、思想家和 文学 家所 写 的 史论 极 多‚大都 是评

史与论政相 结合 ‚评论历 史人物与历 史故事相 结合 ‚而且 文章 斐然可观 ‚

影响 深远 ‚也应属 于政论作 品四

即认 为 “ 史论 ” 也属于 “ 政论 ”。作者还进一步认为

对 于政论 文学 ‚也 不能只看形 式与表 象‚而要 考察 其 内容和 实质 。

在 历 史上起 过一 定作 用的思想家、政治家、科 学家、学者、文人等等 写的

书信 、 日记 、游记、 笔记、读 书札记、学术著作 、回忆 录、传记之 类的作

品‚往往 包含 大量的政论 片段 ‚虽属 片言只语 ‚不成篇章 ‚但也属 于这个

体 系之 内。甚至在 不少文学评论 或理论著作 中‚也 包括 不 同分量 的政论 文

·
字···
……其 中有 不少的篇 章是很典型 的政论四

可见 ‚作者 的 “ 政论文 学 ” 概念 的 内涵是 何等 的丰 富 。他甚至还认 为 ‚连 “ 灵

表 、 吊文 ‚祭文 ” 都属于政论性文字 〔 。

通 过 上 面 所 论 ‚我们 可 知 ‚对 于 “ 政 论 ” 这 一 概 念 的看 法 是有 很大 不 同的 。

而本文所谈 “ 政 论文 ” 的范 围‚即不像刘韶 、徐师 曾等人那样 的狭 隘 ‚也不像 张


啸虎所谈 的那样过 宽 。本文 “ 政论文 ” 所包括 的方面有三个 通 篇论 政 的、史论

以及包含有大量论政片段 的文字 。我 以为这种划分是非常合理 的 。刘师培在 《中

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说 ‚“ 汉儒说经往往假经义 以言论政 ” 〔也就是说 ‚通过解经

也可视 为政论 。他还说 “ 准此而推 ‚则唐 以后文章之讹变失体者 ‚殆可知矣 。” 〔

可见 ‚后来 的文体观念很是模糊 ‚往往不 能视标题而 定 。正如张啸虎所认 为 的那

样 ‚“ 对于政论文学 ‚也不能只看形式与表象 ‚而要考察其 内容和实质 ” 〔


川因此 ‚

以此规定 ‚王安石散文 中可视为政论 的约有 来篇 。本论文 内容也正是建立在这

个基础之上 的。
第一章 王安石政论文的思想溯源和时代背景

本章主要讲两个方面 。第一 ‚王安石 的思想渊源 。王安石 的思想颇为复杂 ‚

儒 、墨 、法 、道 、佛都有体现 ‚而其受孟子 、杨雄 的影 响尤深 。而这种影 响也在

很 多方面深深 的影 响 了他 的执政理念 第二 ‚其所 处 的时代背景 。这其 中又分 为

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 。对于政治背景 ‚历来研究者都认为有两个 ‚即内忧和外患。

内忧 即 “ 三 冗 ” 问题 ‚外 患 即对 辽和西夏 处于弱势 。对此 ‚我 以为 ‚宋代 的 “ 三

冗 ” 只是表象 ‚其根本在于 “ 一冗 ”‚即 “ 冗 官 ”。而对于历来研究者认为导致宋

代对外弱势 的其 中一个 主要 原 因是 由于太祖 的 “ 重文抑武 ” 的 国策 的看法 ‚我也

不 以为然 ‚认 为主要责任是在于君主 的无 能 ‚使得官吏腐败 ‚并不是太祖 的过错

对于思想背景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欧阳修 的古文运动完成 了古文 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 结合 ‚这对 王安石有深刻 的影 响 二是宋代 的疑经之风 空前 兴起 ‚这与王

安石政论 “ 祖 宗不足 法 ” 的精不无关系 三 是士大夫 的苟 安心态 ‚这 是造 成王安

石 “ 脾院凡众 ” 文风 的重要 原 因。这三者都是与王安石政论 的特色分不开 的。

第一节 王安石政论文思想溯源

王安石 的思想 渊源 为历来 学者所 常谈之话题 ‚观 点也不一而足 。这一 点杨天

保在 《王安石学术史研 究》一文 中作 了较好 的总结 ‚本文不再赘言 。本文仅就 以

王安石政论文 中的言论为根据来探讨一下这个 问题 。

王安石 的思想颇为复杂 ‚儒 、墨、法 、道 、佛都有体现 。他在 《答 曾子 固书》


中所说 “ 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 已‚则不足 以知经 。故某 自百家诸子之书 ‚

至 于 《难经 》、《素 问》、《本草 》、诸 小说 ‚无 所不读 ‚农夫 女工 ‚无所 不 问。然后

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 又云 “ 方今乱俗 ‚不在于佛 ‚乃在于学士士大夫沉利

欲 ‚以言相 尚‚不知 自治而 已。” 可见 ‚他并不像 当时士大夫那样 的顽 固‚不务实

而专看其表 ‚他 的思想 是开放 的 。他在 《涟水军淳化 院经藏记 》 中也说 “ 中 国之


老庄 ‚西域之 佛也 ”。又认 为佛家 的行善 ‚即是儒家 的仁义 。全祖望 也认为 ‚“ 荆

公欲 明圣学而杂于禅 ” 〔 。这是他对佛家 的看法 对于道家 ‚他认为庄子是 “ 伯

夷之清 ‚柳下惠之和 ‚皆有矫于天下者也 ‚庄子用其心 ‚亦二圣人之徒矣 ” 庄

子上 》 对于 墨家 ‚他虽然认为墨子是 “ 所 学者为人 ‚为人 ‚学者之末 也 ’


‚‚但是

他也认为 “ 不可 以不为人 ” 扬墨 ‚也就 是说 ‚墨子是有可取之处 的 对 于纵

横家 ‚军事家也有 所论及 。如 《邵 氏闻见后录 》 中就记载王安石对这 些 门派 的评

语 ‚“ 申不害论 ‘
术’‚慎到论 ‘
势’‚孙武 、吴起论 ‘
战术 ’‚纵横家之气 ”。由此

可见 ‚王安石并没有 门户之见 ‚广泛汲取 百家 思想 为 己所用 。只要有道理 ‚就可

以从汲取 ‚倘若若无道理 ‚虽周公他都不认可 。正所谓 “ 吾爱吾师 ‚吾更 爱真理 ”

一样 ‚王安石从不盲从别人 ‚一切 以务实为根本 。


然而 ‚虽说他 的思想杂揉百家 ‚其主体却是儒家 思想 。他在 《赠 寄胡先生》

中就说 自己是 “ 文章事业望孔孟 ”。〔陆九渊 《荆 国王文公祠堂记 》中也说他 “ 扫

俗学之凡陋 ‚振弊法之 因循 。道义必为孔孟 ‚勋绩必为伊周 ”。〔他虽然对各家都

有所取 ‚但是对这些 门派又都有批评 ‚主体上是否定的。

他说庄子是 “ 古之荒唐人也 。” 九变而赏罚可言》 说老子是 “ 不察于理而

务高 ”‚“ 近于愚 ”。 老子》 说墨子是 “ 废人物亲疏之别 ‚而方 以天下为 己任 ‚

是 以所欲 以利人者 ‚适所 以为天下害患也 ‚ 岂不过甚哉 ” 扬 墨》 。即使是属

于儒家 的荀子 ‚他也批评 ‚说其是 “ 呜呼 ‚荀卿之不知礼也 ” 《礼论 》、“ 甚哉 ‚

荀卿之好妄也 ” 周公》 。当然 ‚也许在王安石眼里 ‚荀子还算不上是一个儒家

代表人物 。他所认 可 的是尧 、舜 、周公 、孔子 、孟子 。虽然儒家 自孔子始 ‚然而

其主要思想是 “ 吾从周 ”‚ 论语 ·八情 以及上古尧舜之道 。王安石非常欣 赏

和崇拜尧舜 。他在 《论馆职札子一 》中说

陛下尧舜之主也‚其所 明见‚秦 汉以来欲治之主‚未有能仿佛者 ‚固


非群 臣所 能窥望。然 自尧、舜 、文、武‚ 皆好 问以穷理 ‚择人而官之 以自

助。其意 以为王者之职‚在于论道而不在于任事 在于择人而官之 ‚而不


在于 自用 。愿陛下 以尧、舜 、文、武为法‚则圣人之功必见于天下。
由此可见 ‚尧舜在王 安石心 中的地位是何等 的高 。此外他在 《三 不欺 》 中认

为子贱 的 “ 任德 ”、子产 的 “ 任察 ”、西 门豹 的 “ 任刑 ” 都是 “ 得圣人之一端耳 ”。

能兼而用之 者 为尧舜 。尧舜 时做到 了 “ 不 忍欺 ”、“ 不 能欺 ” 和 “ 不敢欺 ”‚所 以尧

舜大 治 。因此 ‚尧舜之道才 是王安石心 中的理想社会 ‚ 自然 ‚他也 以此 为 目标 。


然而 ‚虽然尧舜之道美好 ‚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达到呢 其思想有哪些 这自

然就离不开孔子 了。孔子 以前的思想都体现在 了他所编订的 “ 五经 ” 里面 。 自从

董仲舒 “ 罢黔百家 ” 之后 ‚孔子就正式成为正统思想 的代表 。甚至他 的思想 比尧

舜还要完美 ‚“ 尧舜虽能成圣人之法 ‚未若孔子之备也 ”。 夫子贤于尧舜 因此 ‚

才有他 “ 文章事业望孔孟 ” 〔的理想 。而孔孟思想对王安石 的影响‚在他 的文章

里有很充分的体现 ‚他引用孔孟言论为据 的例子俯拾 即是 ‚兹不再赘言 。值得注

意 的是 ‚王安石在文章 中‚引用扬雄 的言论也不少 ‚他还认为 “ 孟子没 ‚能言大

人而 不放于老庄者 ‚扬子而 己。” 答王深甫书一》 甚至说 ‚“ 扬雄者 ‚ 自孟柯 以

来未有及之者 ” 答龚深父 书》 王 安石何 以给予扬雄 如此 高的赞誉 只要我们把

王安石 的思想 与扬雄对 比一下 即可 明了

王安石在 《书 洪范传 后 》 中说道

孔子 没 ‚道 日以衰熄 ‚浸淫至 于汉 ‚而传 注之 家作 。为师则有讲 而无

应 ‚为弟子则有读 而无 问……宜其历年 以千数 ‚而圣人之经卒 于不明‚而

学者 莫能 资其言 以施 于世也 。

又云

呜呼 学者 不知 古之 所 以教 ‚而弊 于传 注之 学也 久矣 。

而扬雄在 《法言 ·寡见 》中则说道

或问 司马 子 长有 言 曰 《五 经》 不如 《老 子》 之 约也 ‚ 当年 不能极

其 变 ‚终身 不能 究其业 。 曰 若是 则周公 惑 ‚孔子贼。古者之 学耕且 养 ‚

三 年通 一。今之 学也 ‚非独 为之 华藻也 ‚又从 而绣其般 悦 ‚恶在 《老》 不

《老 》 也 。

又在 《君子 》 中说

或曰 甚矣 传 书之 不 果也 。 曰 不 果则 不果矣 ‚人 以巫鼓 。〔

二者对后人注 书解经者都很不满 ‚都认为其 ‚牵 强 附会 ‚胡乱解释 。

又王安石在 《送孙正之序 》中道

时然 而然 ‚众 人 也 。 己然 而然 ‚君 子也 。 己然 而然 ‚非私 己也 ‚圣人

之道在 焉 尔…… 时乎杨 、墨 ‚ 己不然者 ‚孟柯 氏而 己。 时乎释 、老 ‚ 己不

然者 ‚韩愈 氏而 已。如 孟、韩者 ‚可谓 术素修 而志素 定也 ‚不 以时胜道 也……


予观今之世 ‚圆冠峨如 ‚大裙檐如 ‚坐而尧言 ‚起 而舜趋 ‚不以韩孟之心

为心者 ‚果异众人乎

而扬雄在 《寡见》 中则说道

或问 鲁 用儒 而削 何也 曰 鲁 不用儒 也……鲁 不用真儒 故也 ‚如

用真儒 无 敌 于 天 下 ‚安 得 利

二者都对那些满 口仁义道德 ‚而实则是徒有其表 ‚虚伪奸诈之徒深表痛恨 。

又王安石在 《上邵学士书》中说道

某尝患近世之 文
‚辞拂顾 于理 ‚理拂顾 于事…… 虽光华馨 采 ‚鲜褥可
爱 ‚求其根底 济用 则 蔑如 也 。

在 《奉酬欧阳永叔见赠 》中回答欧阳修 时说

他年若 能窥孟子 ‚终身何敢望韩公

以及他说韩愈 “ 力去陈言夸末俗 ‚可怜无补 费精神 ” 〔‚在 《上人书》 中又

说 “ 尝谓文者 ‚礼教政治云尔 。” 又云 “ 且 自谓文者 ‚务为有补于世而 已矣 ‚所

谓辞者 ‚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 ‚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 ‚亦不必巧且

华 。要之 以适用为本 ‚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 己。不适用 ‚非所 以为器 。”

而扬雄在 《吾子 》中说道

或 问 ‚吾 子 少 而好 赋 。 曰 然 童子雕 虫 篆刻 。俄 而 曰 壮 夫不 为也 。〔

二者都耻 以文辞为事 。大丈夫安能终 日守笔砚


更有甚 者 ‚王安石在 《与马运判 书 》 中说

… …欲 富天 下则 资之 天 地 ……今 阖 门而与 其子 市 ‚而 门之 外 莫 入 焉 ‚

虽尽 得 子 之 财 ‚犹 不 富也 。

则直接 出 自于 《寡见》中的 “ 譬诸父子 ‚为其父而榷其子 ‚纵利 ‚如子何 ” 〔

此外 ‚还有很 多 ‚如王安石 很看 中时机 ‚他说

吾独 以圣人之心 ‚未始有忧 ……在 君者 ‚不忘天 下者 也 ‚不可荣 以禄

者 ‚知 命 也 。吾 虽不忘 天 下 ‚而命 不可必 合 ‚忧之 其能合乎 《与王逢

原书

而扬雄 则认 为

故 为 可 为 于 可 为 之 时 ‚则 从 为 不 为 于 不 可 为 之 时 ‚则 凶 。 叫
而王安石 的进难退易更是 “ 圣人乐天知命 ‚乐天则不勤 ‚知命则不忧 ”。〔的翻版

等等 。

由此可见 ‚王安石 的很 多思想都与扬雄一致 ‚难怪他在文 中力赞扬雄 了。与

此 同时 ‚他还为扬雄 屈事王莽一事辩解 ‚说其 “ 亲屈其体为其左右之 臣” 是 “ 同

者 道 也 ‚ 不 同者迹也 ”。 禄 隐》 而并不是个小人 。可见 ‚王 安石受扬雄影 响之

深 。可 以说 ‚虽然王安石 以孔孟 为旗帜 ‚然而其大 多思想却来源于扬雄 。这更能

体现 出王安石无 门派之分 的观念 ‚一切只 以合理为标准 。况且 ‚扬雄在历史上 的

口碑很不好 ‚而王安石却恰恰力挺他 ‚更加说 明王安石思想 的开放 。

第二节 政治背景

我们 知道 ‚宋代在 中国历史上 是个很特 殊 的朝代 。而其 中最突 出的一 点就是

在对外军事上 为历朝最 弱 ‚所谓 “ 天 下之弱势 ‚而历数 古人之 为 国‚无甚 于本朝

者 ”。〔而这种军事上 的软弱 固然离不 了外 因‚即敌 国的强大 。然而软弱 的关键还

是在于 内因‚即研 究者通 常所认 为 的 “ 三冗 ” 问题 ‚是 “ 三冗 ” 导致 了宋代 国力

下 降‚军事上 妥协 。这 “ 外 因” 与 “ 内因 ” 正是这个政 治背景 的最好概括 。如果

具体一点的话 ‚就是 “ 外患 ” 和 “ 内忧 ”。对于这两个 问题 ‚论者颇 多 ‚兹不赘言 。

但 是本文提 出了两个 与前人不相一致 的看法 ‚即认 为宋太祖 的 “ 重文抑武 ” 之策

并不是导致宋代 军事上软弱 的主要 原因‚而宋代 的 “ 三冗 ” 问题 ‚其实质上是 “ 一

冗 ”‚其余 “ 二冗 ” 也是 “ 一冗 ” 所致 。

一 、外 患
说到外患 ‚宋代 为历代大一统王朝 中最弱 。然而究其原 因‚历来论者 多 以为

是宋代 “ 重文抑武 ” 之策而致 。然观宋初之历史 ‚本文实在不敢苟 同。我们知道 ‚

太祖黄袍加身之后 ‚为 了防止武将专权而实行 “ 重文抑武 ” 之策 。这 是 因为他鉴

于 自己的经 历 ‚认 为 “ 五代方 镇残 虐 ‚ 民受其 祸 ‚肤令选 儒 臣干 事者 百余 ‚分 治

大藩 ‚纵 皆贪浊 ‚亦未及武 臣一人也 。” 「这 是个很严肃 的问题 。

我 以为 ‚宋太祖 的 “ 重文抑武 ” 策略是非常英 明的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 ‚治

国的都 是文 臣 ‚所 谓 文 能治 国 。而 每 到王朝 命运走 向低 谷 之 时 ‚那就 是武 臣 的天


下 了‚即武 能定 国 。历代哪一个王朝不是靠武力来 定鼎 呢 每一个朝代 的开始和

结束都是 由武 臣来完成 的。开始 时武将定鼎天下 ‚创下基业 ‚而结束 时又是 由武

将来收拾残局 ‚善理后事 。文 臣的关键作用是在朝代 的和平 时期 。如果把历代王

朝 比作一个大家庭 ‚不分姓 氏来看 ‚那么武将 就是这个大家庭 的家长 ‚开创基业

和拯救末 日危机是其不辞 的责任 。而文 臣就如一窝孩子 ‚祖 宗创下基业之后 ‚ 由

于第一代子孙大都经历过战争 的洗礼 ‚知道家业 的创立来之不易 ‚故而还都能继

承先辈 的精神 ‚勤俭持家 ‚励精 图治。然而渐渐 的‚后来者对先辈的精神 已经产

生 了 “ 抗体 ”‚便开始享受 ‚闹腾 ‚窝里斗 。尤其是那些心术不正之徒 ‚把这个大

家庭弄得鸡飞狗跳 ‚乌烟瘴气 。等折腾的差不 多的时候 了‚这个家业也就基本空

了。这 时 “ 家长们 ” 便 出来料理后事 ‚重整家业 。

因此 ‚武将是开 国者 ‚打天下主要靠 的是武力 。而当家业衰弱时‚武将们又

站起来扮演救世者 。宋太祖正式看到历代王朝 的这种现象 ‚又加亲身经历过 ‚所

以不得不采取这种政策 ‚解除武将们 的兵权尽量不让他们来扮演 “ 家长 ” 的角色 ‚

承担 “ 拯救 ” 生灵 的责任 。

但是历来学者大都认为 ‚“ 重文抑武 ” 的国策是宋代后来在军事上被动 的主要

原因‚我 以为不然 。“ 重文抑武 ” 的策略是对后来又一定 的影 响 ‚但是远没有历代

认 为 的那样严重 。

首先 ‚宋太祖把武将兵权 收归 ‚让他们 安养是很合理 的一个政策 ‚一 是为 了

防止叛乱 ‚可从另一方面来看那是善待这些功 臣们 的表现 。历代统 治者都很重视

兵权归属 问题 ‚宋太祖这样做很 自然 。况且与刘邦相 比‚太祖可算是很仁义 的了。

刘 邦夺兵权 ‚杀功 臣 ‚从抑制 武将 上可 以说 比太祖 狠毒 多 了‚弄得人 人 自危 。但

汉朝后来在军事上也没有那么弱 ‚照样灭 了匈奴 。难道太祖 的抑制武将就会给宋

代造成那样严重 的后果 吗 刘邦 的抑制武将 的宗 旨和刘邦 是一样 的‚都是为 了防

止手握兵权 的武将 自立 门户 。但是这种抑制武将并不是说抑制军事 ‚而只是抑制

少 数手握兵权之 人 。这 是治 国的关键所在 。

其 次 ‚从现 实来看 ‚太祖 的剥夺武将兵权 并没有 因此 削弱军 队的战斗力 。也

并没有 出现 “ 将 不 知兵 ‚兵不 知将 ” 的局面 。我们看 ‚太 祖 的 “ 杯 酒释 兵权 ” 是

在 建 隆年 间 ‚解 决 的只 是石 守信 等 少数几个 兵权 极大 的将 领 ‚而 并不 是 一概抑制

武将 。太祖在平定荆湖 ‚后 易 ‚后汉 ‚南唐等地 时 ‚并没有 因为解 除 了少数大将

的兵权 而 受挫 ‚况 且其 手下 也照样 有 曹彬 等名将 ‚从而 奠 定 了宋朝 的半壁 江 山。


更何况 当时太祖只有精兵二十万 ‚而南方各部却有七 、八十万 。为何如此 呢 王

安石在说 的很 明确 “ 躬上智独见之 明‚而周知任务之情伪 。指挥付托 ‚必尽其才 。

变置设施 ‚必 当其务 。故能驾奴将帅 ‚训齐士卒 ‚外 以捍夷狄 ‚内以平 中国。” 本

朝百年无事札子 》 也就是说 ‚关键在于君主 的雄才大略 ‚而不是在于个别 的国策 。

政策是死 的‚人是活的。胜败关键在于君主 的用人 。据 《长编》记载‚建隆二年太

祖 下令 “ 晓勇者升其籍 ‚老弱怯懦者去之 。初置剩员 ‚以处退兵 。” 仁


侧这就是活

的用兵之道 。而后来主要是君主 的无 能‚ 曲解 了太祖 的本意 ‚或者是有意那样做

来掩盖 自己的无 能 ‚以至于后来宋朝 的兵士达到一百多万 ‚还是败绩连连 。

另据 《崇 山文集 》记载 ‚太祖对赵普说 “ 可 以利 百代者 ‚唯养兵也 。方 凶年

饥岁 ‚有叛 民而无叛兵 。” 〔为何太祖养兵而没有造成负担 ‚而偏偏后来视 “ 冗兵 ”

为一大耗 费 军 队战斗力不强 其实这不是表面 的兵多现象 ‚而是背后潜在 的 “ 冗

官 ” 使得官员彼此之 间相互掣肘 ‚从而导致政 治腐败 。太祖 时代 的官吏强调精而

不是 多 ‚据 《中 国科举 史话 》统计 ‚太祖在位十七年 ‚共取 士一 百八十 一人 ‚年

均约十一人 。而后来 呢 ‚最多一次在仁宗朝 ‚取进士五百名 ‚而每三年几乎就有

一 次开科 。〔可见 官吏之 多 。多则必烂 。这在后面 的 内忧 一节里将要 阐述 。此处


不 再细 论 。

当然 ‚太祖 的这种 “ 抑制武将 ” 的策略对于他 自己而言是个很英 明的决策 ‚

那是 因为他雄 才大 略 。而后来人则 由于没有太祖 的大手笔 ‚驾驭这些武将就显得

顾虑重重 ‚故而干脆就将这种策略进行到底 。不到 国家将亡 的时候都不轻易把兵

权交 出去 。后来 的狄青 ‚岳飞正 是这种策略 的牺牲 品。因此 ‚要说太祖 的这种策

略有 后遗症 的话 ‚那也 是 由于后来人 的 曲解和无 能而致 ‚并不是太祖 策 略 的错 。

太祖并没有 因剥夺少数武将 的兵权而对其他武将产生不信任 ‚他是用人不疑 。而

后人 则是用 人必疑 。太 祖是英 明的 ‚他一方面看 到 了国内武将 的定鼎 性 ‚但 另一

方面也看 到 了外族 的这种性质 。虽然太祖说 “ 若虏敢复犯边 ‚我每 以三十 匹绢购

一胡人之首 ‚其精兵不过十万 ‚止费我三百万匹绢 ‚此虏尽矣。” 〔显得其豪气冲


天 ‚根本不把外族放在 眼里 。然而 ‚在北御契丹 的过程 中中‚太祖也领略到 了它

的厉害 ‚不可 小觑 。 由于契丹等游牧 民族 崇 尚武力 ‚善于骑射 ‚善于游击 作 战 ‚

善于突袭 ‚所 以勇猛强悍 。正如夏辣所说 “ 胜兵不过二十万 ‚猴粮不过数 日‚轴

重不过数乘 。长于寇抄 ‚短于守御 利于骑斗 ‚钝于步战 便于 弓矢 ‚拙于剑戟 。”


叫又谓其 “ 多诱 中原亡命之徒 ‚善构塞下 生事之 辈 ‚狠贪 啸聚 ” 〔〕
。所 以‚太祖
对于这 一 点还 是颇 为 留心 的。

太祖正是有亲身体会 ‚觉得在对外 战争上没有 能征善战 的武将是绝对不行 的‚

所 以他 并不排斥赋予武将兵权 。而后来 的皇帝们一味 的偏激化 ‚一是 自己没有驾

驭武将 的能力 ‚二是又绝对 限制武将 的权力 。这样一来造成对外被动理所 当然 。

因此 ‚宋代军事上 的软弱并不是宋朝 的 “ 家法 ” 所致 ‚而是皇帝们没有 魄力和雄

心使然 。死 守家法 的人 只能是个无 能的皇 帝 。况且 ‚有 的皇帝为 了享 乐 ‚不也是

破 了宋朝不杀 “ 文 臣” 的家法惯例 了吗 两相对 比‚就更 能说 明宋朝 军事被动并

不是家法之严所致 ‚实在是后来皇帝 以此为借 口来掩饰 自己的无能的表现 。就拿

“ 擅渊 之盟 ” 来说 ‚宋朝不败而拜 的结局难道是宋太祖抑制武将 的结果 吗 倘若

是太祖 当朝 ‚能有如此 清况

因此 ‚我认 为 ‚宋朝在对外 战争上 的弱势和太祖 的抑制武将并没有太大 的联

系 ‚宋朝 的外患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后来皇帝 的 自取其辱 ‚以及 由此导致 的官场

黑暗 ‚谓之 “ 冗 官 ”。在官吏 问题上 ‚太祖与后来皇 帝们有很大 的差别 。《廿二史

札记 》之 《宋初严惩赃吏》中道 “ 宋 以忠厚开 国‚凡罪 罚悉从减轻 ‚独于治赃吏

最严 。盖宋祖亲见五代 时贪吏态横 ‚民不聊生 ‚故御极 以后 ‚用重法 治之 ‚所 以

塞浊乱之源也 。” 〔而后来 的官场是个什么样子 二者截然分 明。由此可见 ‚宋代

的外患问题 ‚其实质是 内部的 “ 冗官 ” 问题 。

二 、内忧
通 常我们认 为宋朝 的 内忧有三 ‚即 “ 冗兵 ”、“ 冗 官 ’
夕、“ 冗 费 ” 。然而 ‚其 实这

只是表面 ‚在 我看来 ‚实质上只是 “ 一冗 ”‚即 “ 冗 官 ” 。何 以见得 首先我们来

看 “ 冗兵 ”

在 数量上 ‚宋代 的士兵为历代之所未有 。正如 蔡襄在 《强兵篇 》 中所说 “今

天 下 患在 兵 。禁 军约七十 万 ‚厢军约五十万 ‚积兵之 多 ‚仰天子衣食 ‚五代而上 ‚

上至秦汉无有也 。” 〔另根据 《宋史 ·兵制一》记载 ‚在仁宗年庆历年 间‚军 队总

数 一 百二十 五万 。 由此 可见 ‚宋 代兵士数量 之 多 。然而是什 么原 因导致 这种现 象

呢 有两个 原 因

其一 ‚用于对外 防御战争 。据司马光 《传家集 》之 《言招军札子 》记载 “庆

历 中赵元昊叛 ‚西边用 兵 ‚朝廷广加招募 ‚应诸州督监 ‚监押募及千 人者 皆特迁

一官 ‚以此之故 ‚天下冗兵愈众 ‚国力愈贫 。” 〔张方平在 《论 国计 出纳事 》中也


说 “ 勘会 陕西用兵 以来 ‚内外所增置禁军八百六十余指挥 ‚约 四十有余万人 。” 〔〕

由此 可见 ‚朝廷为 了对付外来侵扰而大量增兵 的规模之大 。又据 《宋史 ·兵制一

八 》中所载 ‚在太祖朝 ‚兵士总数约为三十七万 。而在太 宗朝就到 了六十六万 。

真宗朝有增加到 了九十一万 。这 自然与太宗北伐 ‚真宗北伐有很大 的关系 。然而

在 “ 擅渊之盟 之后 ‚很长时间没有大 的战争 了。仁宗朝竟达到 了一百二十五万 ‚

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 了。为何 我 以为 ‚这一方面是 因为宋朝被辽朝吓怕 了‚

增加兵力 以求得心理上 的踏实 令一方面也就是上文所说 的第二个原 因 收纳流

离 失所 的农 民。

宋朝 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据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 记载 “ 至仁宗即位

之年 ‚品官形势之家 占田达 ‘
天 下之 畴 ’之半 。” 又 《宋 史 ·食货志 》载道 “势

官富姓 占田无 限‚兼并 冒伪 ‚习 以为俗 ‚重禁莫能止焉 。” 〔又加灾年 ‚农 民更加

无法生存 。这些现象导致 了大片农 民失去土地 ‚流离失所 ‚“ 匿 比舍而逃亡 ”。以

至于流窜到京城一带‚被募集为兵 。据 《通考》载 “ 仁宗皇佑 中‚京东安抚使富

弼上言 ‘
臣倾 因河北水灾 ‚农 民流入京东者三十余万 。臣即悯其滨死 ‚又防其为

盗 ‚遂募伉健着 为厢兵 。” 〔

由此可见 ‚宋朝 的兵士与 日俱增 ‚表面上看是 由于对外战争 的需要和 收纳无

地农 民‚但从实质上来看 ‚则主要是 由于 “ 官吏腐败 ” 和 “ 土地兼并 ” 所致 ‚这

才使得 “ 天 下六分之物 ‚五分养兵 。” 〔

其次是 “ 冗 官 ”。上面我们说 ‚宋代 的士兵数量是古代之最 。而宋代 的官吏无

论是从数量上还是 比重上 ‚也都是古代数一数二 的。下面仅就其与唐代做一简单

的比较 。

一 、从 国土面积来说 ‚唐代远大于宋代 ‚几乎是宋代 的两倍 。这方面是很显


然 的 ‚此 处不 再细 论 。

二 、从人 口数 目上看 ‚ 由于朝代各个年 间不 同‚这里只取两朝 繁盛 时期 的人

口水平来作为典型 。唐朝贞观年 间‚据 《通典 ·食货志》载 “ 户不满三百万 ‚”

而开源年 间‚最 多为开元二十 八年 ‚为 “ 户十一万二千八 百七十一 ‚ 口四千八 百

一十 四万三千六 百九 。” 而整个盛世期 间的人 口数都在 四千 多万到五千之 内。〔


润而
在宋代 ‚仁 宗 时 ‚根据 《中国人 口史 》统计 的数据来看 ‚大约介于真 宗 时期 的五

千 多万 和神 宗 时期 的六 千 多万之 间 。〔也就是说 ‚唐宋在繁荣 时期 的人 口数 目相

差不多 。
三 、从官员数 目上看 。在唐代 ‚据 《中国科举史话 》对 《登科记考 》的统计 ‚

唐初 的三十年里 ‚年平均三十人左右 ‚录取士人 一千左右 。到 了唐玄 宗一朝 ‚共

举 科 ‚取进士 人 ‚每科不到三十人 。加上 明经诸科 ‚约 四千人 ‚则共取

士 多人 。年均 多名 。从唐高宗到睿宗 年 ‚科举 次‚录进士

人 。加上 明经诸科 ‚共约 人 ‚年均 人 。是唐初 的三倍 。而从整个唐代来

看 ‚进士年均都在 人左右 。〔

再看看宋代 。据 《史话 》对 《续通鉴》和 《通考 》的统计 ‚太祖一朝 年‚

取进士 人 ‚年均不到 人 ‚加上其它诸科 ‚共 人 ‚年均 人 。还没有

唐初高 。而其增长速度却令唐代望尘莫及 接下来 的太宗在位二十年 ‚就科举八

次 ‚取士 人 ‚年均 多人 。加上诸科 人 ‚年均为 人 。而在真 宗 时‚

仅咸平三年一次便取进士 人 ‚加上诸科 ‚超过 了 名 到 了仁宗 时期 ‚一

次取进 士达到 名 ‚创下历史记录 。总共取士 多人 。此后大体三年一科 ‚

年均都在 名 。〔
能〕正所谓 “ 仁 宗之朝 ‚十有三举 ‚进士 人 ”。〔〕

从上面 的数据 我们可 以看 出‚唐朝人 口与宋代相差不 多 ‚而 官员 的数量无论

是年均还是 总量 ‚都是唐朝 的三倍 。如果把疆域面积也考虑进 去 ‚那 么就是唐代

的六倍 。因此 ‚巨大的官员数量无疑是宋代 “ 积贫积弱 ” 的最主要 因素 。

从历史上来看 ‚官员 的数量与朝代 的兴衰莫不有很大 的关系 。官越 多则越容

易腐败 。而宋代在这方面可 以说在 中国历史上是最典型 的朝代之一 。历代王朝 的

没落莫不是从腐败 开始 ‚而 官多是造成腐败 的关键 因素 。高素质 的官员如此 ‚低

素质 的官员就可想 而 知 了。正如宋 代 ‚有 “ 特 奏 名 ” 制 。据 《中 国科 举 史话 》统

计 ‚仁宗一次就赐 了 名〔‚数字惊人 。而这种现象所造成 的危害 ‚苏轼在 《论

特奏名 》中做 了深刻 的说 明‚“ 此曹垂老无他望 ‚布在州县 ‚唯务默货 以为归计 。”

又 “ 何一人 能 自奋励 ‚有 闻于时 而残 民败 官者 ‚不可胜数 。” 〔〕


即使如此滥 官 ‚

还仍然 是 “ 吏部 以有 限之 官 ‚待无 穷之 吏 户 部 以有 限之 财 ‚录无 用 之人 。而 所

至州县 ‚举 催其 害 。” 〔〕

再次 ‚是 “ 冗 费 ”。这是很值 得注意 的一 点 。宋代 为什 么会 有 “ 冗 费 ” 的提 出

我认 为 ‚兵 多虽然是一个 原 因‚但关键不在 于表面 的 “ 冗兵 ” 耗 费 巨大 、什 么 “ 五

分养兵 ”‚而是在于用于养兵和其他开支 的费用本来就不 多‚故而显得捉襟见肘 。

何 以如此说 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

据 《续古今考 》记载 “ 至仁 宗 即位之年 ‚品官形势之家 ‚占田达 ‘


天下之 畴 ’
之半 ”。而这 “ 之半 ” 是 “ 富民买 田而不收税额 ‚谓之有产无税 贫者卖 田而不推

税额 ‚谓之产去税存 。” 〔也就是说 ‚富 民品官居天下之半 的土地是不缴税 的‚更

有统计 ‚治平年 间全 国土地 “ 赋租所不加者 ‚十居其七 ”。税务几乎完全 由农 民来

承担 。由此可 以推 断 ‚天下之半 的钱粮都在富 民品官手 中。而剩下 的一半 ‚才 由

平 民与 国家分担 。而 国家 的这部分税 收除 了 日常生活开支外 ‚还有很多用于对官

员们 的傣禄 、赏赐 、 自然灾害 的救助及 国家 的治理 。这样一下来 ‚所剩 的能有 多

少 这所剩下 的部分用于军费怎能不紧张 况且还要赔款 。可见 ‚这 “ 五分 ” 也

许是造成 国家 负担 的重要原因‚但是与整个 国民财 富相 比‚其实在是 小的很多 ‚

而天下 “ 大半 ” 的耗 费都在官吏身上 。

况且 ‚冗 官一方面是耗尽 国家之财 ‚与 国争利 。另一方面 ‚又 引起连锁 反应 。

官吏的多而滥加重 了对农 民的盘剥 ‚正如上文 中提到的苏轼所论 的情况 ‚“ 何一人

能 自奋励 ‚有 闻于 时 而残 民败 宫者 ‚不可胜数 。” 〔这就使得大量 的农 民失去土

地 ‚从而就更加减少 了国家 的财政收入 ‚形成 了恶性循环 。

由此可见 ‚宋代 的 内忧 ‚关键在于 “ 一冗 ’


‚‚而不是 “ 三冗 ”‚一冗解 决 ‚其

余 皆可迎刃而解 ‚“ 一冗 ” 不解决 ‚其余 问题永远也解决不 了。

第三节 思想背景

一 、文学思想
北宋初期 的文坛主要延续五代 的繁 富雕琢之风 。这种现象为宋代文人所普遍

认 同‚下面 随举 几例

文章 末流 ‚由唐 季涉五代 ‚气格摧弱 ‚沦于鄙但……至公 王禹称

特起 ‚力震斯 文 ‚根 源于六经 ‚支派于百 氏‚斥浮伪 ‚去 陈言 ‚作 而述之 ‚

一 变于道 。后 之 秉笔之 士 ‚学圣人之 言。”

国朝接 唐五代 末流 ‚文章专一生病对偶 为工 ‚刹剥故事‚雕刻破碎 ‚

甚者若排 优 之辞 …… 。

《宋 史 ·文苑一 ·梁 因翰传 》 中说 “ 五代 以来 ‚文体卑 弱 ”、《尹沫传 》 中说

“ 自唐末 历五代 ‚文格卑弱 ‚至宋初柳 开始 为古文 。” 范仲淹 也说 “ 五代文 体卑弱 ‚

皇朝柳仲涂起而摩之 ” 〔
‘〕
在这些材料 中‚宋人普遍认 为五代 “ 文弊 ” 严重 。而 能继承古文传统 的是柳

开 。我们从材料 中还可 以发现一个特 点 ‚就是他们都认为五代文风 的弊端在于 “ 对

偶声病 ” 和 “ 文体卑弱 ”。也就是说 ‚主要是对文章形式上 的不满 ‚并不在于其 内

容空泛 。而事实上也证 明‚五代并不都是只重形式而不重 内容 的‚他们也注重 明

道传心 ‚只不过是过于偏重形式而 己。如徐铱就认 为文章 “ 在乎敷王泽 ‚达下情 ‚

不悖圣人之道 ‚以成天下之务 。” 〔其 《质论 》、《复方呐书》等作 品也都 内容充实 ‚

自然流 畅 ‚不愧 为佳作 。而柳开 、王 禹称 则更突 出重道精神 ‚虽然文 风上也倡导

平 易 自然 ‚散体为主 ‚然而其有重道轻文 的倾 向。为何如此 呢 这与 当时的政 治

背景分不 开 的 。

宋太祖 开 国以来 ‚天下初 定 ‚在对南方 的平 定之后 ‚一派太平气象 。外 患不

甚 明显 ‚内忧也无 “ 三冗 ” 问题 。又加宋初 的臣子 当中‚有很 多是五代之人 ‚故

而极 易 出现 五代文风 。然而 自太祖 驾崩 以后 ‚太 宗 当朝 ‚形势便变得严 峻起来 。

北伐大败 ‚使得宋朝对契丹另眼相看 ‚把契丹 时刻 “ 挂在心上 ”。而柳 开又是个积

极进取之人 ‚想为 国效力 ‚大有大丈夫按 能终 日守笔砚 的气概 。《宋史 ·柳开传 》

中记载 “ ……雍熙 中‚使河北 ‚因抗疏 曰 ‘


臣受非常恩 ‚未有 以报 ‚年裁 四十 ‚

胆力方壮 。今契丹未灭 ‚愿陛下赐 臣步骑数千 ‚任 以河北用兵之地 ‚必能 出生入

死 ‚为陛下复幽蓟 。虽身没战场 ‚臣之愿也 。” 〔从文 中 “ 年裁 四十 ”‚可 以推断‚

此文作于 年左右 。因为柳 开生于 年 。此 时当在高粱河战役之后 。高粱河

一战一败涂地 ‚这不能不给他 以打击 。而雍 熙三年 年 ‚真宗再次伐辽 ‚因


此 ‚柳 开主动请 战 。又据 《宋 史 ·柳 开传 》载 “ 真 宗 即位 ……上 言 曰 ‘国家创

业将 四十年 ‚陛下 绍二圣之柞 ‚精求至治 。若 守 旧规 ‚斯未尽善 能立新法 ‚乃

显神机 。” ‚仁
川由 “ 将 四十年 ” 可知 ‚此 时当在 年之前 ‚也就是说在 “ 擅渊之

盟 ” 之前 ‚此 时正是对 辽 战争 的激烈 时期 。

由此 可见 ‚柳 开 的 “ 文 学 思想 ” 不 能不 说是 由于 当时 的政 治矛盾 而 引发 的 。

他是一个真正 的爱 国者 ‚积极用世 ‚他 的 《上言 时政表 》、《代王昭君谢汉帝疏 》、

《唐河店岖 传 》 既是 典型 。所 以他 主 张 “ 孔孟杨 韩 ” 〔重在 为道而 不在 为文 。但

是其 主 张没有 占据 主 导地位 ‚后来 又被 “ 西 昆体 ” 压 了下 去 。这 又 是 为何 呢 我

认 为 ‚是 “ 擅渊之盟 ” 的很快签 订 ‚使得宋朝获得 了空前 的安定局面 。

在 这种浮 夸 的盛世太 平之 下 ‚满朝 自我 陶醉 ‚不再 以外 事 为重 。享 乐逐 渐成

了宋代最 为突 出的风气 ‚这也是宋词所 以兴盛 的一个 主要 原 因。在这种 风气之下 ‚


即使是一些很有作为的官吏也难免受其影响 。此 时‚虽然 “ 修于是时独 以古文称 ”
叫然穆修 的影 响力 比柳 开还小 ‚其大致与柳开一样尊 “ 韩柳 ” 道统 。又加 当时的

政 治背景还 不适合这种 风气 的兴盛 ‚所 以才形成 “ 唐贤诸 诗集几废而 不行 ” 〔 的

局面 。

然而 ‚这种安定 的局面一方面 固然给宋朝带来 了和平与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 ‚

在这种虚假 的太平盛世之下 ‚矛盾逐渐突 出‚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 三冗 ” 问题

日严一 日。国家贫弱 ‚国库亏空‚民生凋敝 。这 时范仲淹起而倡导反 映现实 的文

风 。范仲淹是个什么样 的人

欧 阳修在 《资政店 学士户部侍 郎文正 范公神道碑铭》 中说到 “ 公少有大节 ‚

于富贵贫贱 ‚毁誉欢戚 ‚不一动其心 ‚而慨然有志于天下者 ‚常 自诵 曰 ‘


士 当先

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 〔〕《古文观止 》中评道 “ 岳 阳楼大观 ‚ 已

被前人写尽 。先生更不赘述 。止将 登楼者览物之情写 出悲喜二意 。只是翻 出后文

忧乐一段正论 。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 ‚非先生其孰能之 ” 〔当良明


显 ‚范仲淹是一个心忧天下之人 。正如他 自己所说 “ 言 国家事 ‚不 以心之戚而忘

天下之 忧 。” 〔一个如此忧天下之人 ‚ 自然不会去 “ 专事藻饰 ‚破碎大雅 ” 〔的。

他在 《唐异诗序 》中说 “ 诗家者流 ‚厥精非一 。矢志之人其辞苦 得意之人其辞

逸 乐天之人其辞达 靓 阂之人其辞怒 。” 〔这段评论本无褒贬 。但倘若在宋代当

时的背景下来说 ‚如果是 “ 逸 ” 或 “ 达 ”‚那实在 是极大 的讽刺 。况且在 当时的背

景下还不仅仅是 “ 逸 ” 或 “ 达 ”‚甚至是 “ 俗 ” 和 “ 艳 ”‚是 “ 无所事事 ”‚是 “ 昏

馈无 能 ”。只有 范仲淹等少数人是 “ 苦 ” 或 “ 怒 ” 的‚有忧患意思 。因此 ‚作为心

怀天下 的范仲淹 自然要求改革这一不 良风气 。他认 为要改变这一局面 ‚改变世风 ‚

就要从 改变文 风着手 。他说 “ 国之文风 ‚应 于风 化 。风化厚薄见 乎文章 。” 〔


绷所

以他 的办法 是 “ 兴复古道 ‚更延博雅之士 ‚布于 台阁‚以救斯文之 薄而 厚其风化

也 。” 〔〕

与此 同时 ‚还有 尹沫 ‚石介等人力行古文 ‚竭力反对西 昆派 的属意辞采之作 。

如石介 ‚他认 为西 昆派 “ 穷妍极态 ‚缀风 月 ‚弄花草 ‚淫 巧侈丽 ‚浮 华纂组 。元口

搜圣人之经 ‚破碎圣人之言 ‚离析圣人之意 ‚蠢伤圣人之道……其为大怪矣 。” 〔

虽其 文风质 朴而流于乏 味 ‚然其论道言政 ‚指斥 时弊 ‚也 能为文坛带来一股 新鲜

空气 。而 尹沫 则喜欢论 兵 ‚叶适评其 为 “ 善论事 ‚非擅所 长于 空文者也 。” 〔所 论

之 事 都 与 国家 有 关 。其 所 生 时代 正 是擅渊 之盟 后 ‚他 与大 多数 官 员不 一样 ‚他 不
为这种虚假 的太平所迷惑 。虽说擅渊之盟后获得 了暂 时的安定 ‚但在这种 “ 安定 ”

下面潜伏着 巨大 的危机 ‚各种矛盾 日益 凸显 出来 。内部积贫积弱 ‚外部始终存在

在契丹西夏 的军事威胁 。因此 ‚他上 了 “ 《叙燕 》、《息戍》二篇 ‚以为武备不可驰 。”


下而 且 “ 数上疏论兵 ” ‘

然而 ‚到此为止 ‚古文运动还是没有取得突 出的成就 ‚实现转折性 的变化 。

即使有 范仲淹 的参 与也没能形成浩大 的态 势 。为何 呢 我 以为 ‚其 实实现这种转

变 的客观条件 已经成 熟 ‚所缺乏 的仅仅是一个 能担任这项运动 的文学领袖 。我们

首先来看看客观条件

一方面 ‚在前期 的 内容与形式两派 中‚“ 载道 ” 派始终处于下风 ‚“ 辞采 ” 派


始终处于上风 。这就在 客观上推动 了文学语言艺术 的进步 ‚为后来 的古文运动打

下 了坚 实 的基础 。又加擅渊之盟后 的暂 时安定 ‚文人们 以文 自娱 ‚更使得文学在

形式艺术上取得 了长足 的进 展 另一方面 ‚随着 岁 月的前进 ‚各种社会 矛盾逐渐

暴露 了出来 ‚一些有识之士不得不在文章 中频频提及 ‚这其实也就是一种积极要

求文学变革 的呼声 。如包拯 的奏疏等 ‚就是这方面 的典型 反映 。这 就迫切要求需

要进行一场作为治 国主要手段之一 的文学领域 的改革 。

可 以说 ‚这种客观条件 的成熟 ‚随时都可 能发 生一场 自上而下 的文学革新运

动 。但是为什 么没有成功呢 正如上面所说 ‚缺乏一个文学领袖 。欧 阳修之前 的

文人大都不具备这一能力 。唯一有实力 的是范仲淹 。然而为何古文运动 的完成不

是范仲淹而是 欧 阳修呢 范仲淹主要 是作为一个政 治家 ‚他所注重 的是从政 治领

域进行 改革 ‚如庆历新政 。在文学领域远不如在政 治领域里那么强 。而 欧阳修则

主要 是作 为一个文 学家 ‚其文 为天 下所 宗 ‚又加有 相 当 的权 力 ‚故而 文 学领域 的

改革只 能 由欧 阳修来完成 。但是这种完成 的主要前提是客观条件 的成熟 。倘若 欧

阳修 生活 的年代真 的是一个太平盛世 ‚那 么这种 改革就没有什么现 实意义 了‚改

革 的力量 自然会小很多 ‚ 自然也不可能使得天下文风为之一变 。

由上 可见 ‚每 一 时期 的文学 思想 都与 当时的社会政 治背 景紧 密相关 。而 直 到

欧 阳修 ‚这 一 “ 载道 ” 思想才 占据 了统 治地位 。而 且 随着 社会政 治江 河 日下 ‚这

种迫切要求务实 的文风就越是猛烈 。而王安石 的政论文 中所表现 的思想也 正是对

这一 “ 载道 ” 思想 的升华 。虽然在某些人看来 ‚王安石 的这种升华是一种极端 的

行 为 ‚但我 以为 ‚不 能简单 的把一种文学思想定为片面 ‚过激 。因为那 实在是一

种 时代 的迫 切 需要 。当一种 思想走 向一种 极端 ‚就必须要 用 另一个 极端 ‚及 “ 矫


枉过正 ” 来挽救 。正如一根被折弯 的钢条 ‚要想恢复原样 ‚拉伸到中间位置是远

远不行 的。必须要走 另一个极端 。总之 ‚都是为 了解决燃眉 的问题 ‚不必苛责 。

非常 时期只能用非常 的办法来解决

二 、疑经之风
在经学史上 ‚我们知道 ‚汉唐重视章句之学 ‚谨守经典 。当然 ‚这种 “ 注不

驳疏 ” 的解 经方式 固然 有其优 点 ‚然而其 禁锢人们 思想 的弊端更 是显而 易见 ‚甚

至造 成 了 “ 宁道孔孟误 ‚讳言服 郑非 ” 〔和 “ 非惟话训相传 ‚莫敢 同异 ‚即篇章

字句 ‚亦烙 守所 闻‚其 学笃实谨严 ‚及其弊也拘 ” 〔的怪现象 。经学到 了宋代 ‚

由于政 治大变 ‚经世致 用成为主流 ‚因此解经者都不再拘 束于传 统 的章句范 围 ‚

而 是转而重视义理之学 ‚注重义理 的阐发 ‚ 以达 到符合事理 ‚为世所用 的 目的 。

而这种义理之 学 的兴起 ‚就必然要对传统 的章句之学发起 挑战 ‚因此 ‚宋 代 的疑

古 ‚疑经之风 也就 自然 而然 形成 了。

宋代疑经之风 的形成与一些重要人物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数欧阳修 。《朱子语

类 》卷 说

旧来儒 者 不越 注疏 而 已‚至永 叔、原 父‚孙 明复诸 公 ‚始 自出议论 ‚

如 李泰伯 文 字 亦 自好 ‚此是运数将 开 ‚理 义渐 复明于世 故也 。

也 即在欧阳修之前 ‚都 “ 不越注疏 ”。因此 ‚宋代疑经之风 的开启 ‚欧阳修功

不可没 ‚这从他 的文集 中也可看 出。他 的 《易童子 问》、《诗本义》分别对 《易经》

和 《毛诗 》提 出质疑 。认为 ‚《易》之 《系辞 》非圣人之作 ‚ 诗序 》非子夏所作 ‚

毛 、郑所解 诗有很 多不合理 的地方 。他 的 策 问十二首 更是 以疑经 为主题 。他

更 自谓 “ 篇章异句读 ‚解话及笺传 。是非 自相攻 ‚去取在勇断 ” 〔


正是 由于这种看法 ‚他率先对经书发起挑 战 ‚开宋代疑经之风气 。四库馆 臣

也说

自唐 以来‚说 《诗》者 莫敢议毛、郑 ‚虽老师宿儒 ‚亦谨 守 《小序》‚

至 宋而新 义 日增 ‚旧说几废 ‚推原所始 ‚实发于修。


” 【

可见 ‚宋代疑经之风 实乃 由欧阳修开起并逐渐 兴盛 。

其 次是刘 敞 。欧 阳修 虽然是疑经之风 的始作俑者 ‚但是其疑 经 的程度 却不如

刘 敞 。刘 敞不但重视义理 的阐发 ‚而且还对经书原文进行改动 ‚即 “ 改经 ”‚通过


改变一些在他看来不合理 的字句 ‚以符合 自己的思想 。四库馆 臣对此也有评论

今 观其 书 ‚如 谓 《尚书》 ‘
愿 而恭 ‚ 当做 ‘
愿 而茶 ‚‚ ‘此厥 不听 ’ 当

做 ‘
此厥 不德 ’ 谓 《毛诗》 ‘
蒸也 无 戎 蒸也无戍 ’·
···
……皆改 易

经字 以就其说 ·
···
……变先儒 淳 实之风者 ‚ 敞 始 。”

他 的这种精神不可谓不大胆 ‚实可与王安石有 的一 比。故而皮锡瑞也说 ‚“ 宋

人不信注疏 ‚驯至疑经 疑经不 已‚遂至改经 、删经 、移易经文 以就 己说 ”。仁

由于这两位 开风气之先 的学者 ‚后来疑经之风大兴 。南宋陆游说道 “ 唐及 国

初 ‚学者不敢议孔安 国‚郑康成 ‚况圣人乎 自庆历后 ‚诸儒发 明经 旨‚非前人

所及 。” 〔
蝴清人皮锡瑞也说 “ 元枯诸 公 ‚排斥王学 ‚而伊 川 《易传 》‚专 明义理

东坡 《书传》‚横生议论 。虽 皆传世 ‚亦各标新 。” 又道 “ 排 《系辞》谓欧阳修 ‚

毁 《周礼》谓欧阳修与苏轼 、苏辙 ‚疑 《孟子 》谓李靓 、司马光 ‚讥 《书》谓苏

轼 ‚黝 《诗序》谓晃说之 ‚皆庆历及庆历稍后人 ‚可足见风气实然 ”。〔可见 ‚庆

历 、嘉佑之 际 ‚疑经之 风 的气候 。即使是后来 朱熹所建立 的 “ 理学 ” 也是汇集这

一疑经风气所取得成就 的结果 。
这一风气 的兴起 ‚不仅仅 限于学术领域 ‚更重要 的是能 “ 举 而措之天下 ‚能

润泽斯 民”。〔宋代之所 以重视义理之学 ‚往往是与政 治形势紧密联系 的。这一风

气从一 开始就带有十分浓厚 的政 治气 息 。如 “ 庆历新政 ” 的领 导者范仲淹 ‚他在

《上执政书》中认为

然否极者 泰 ‚泰极者 否 ‚天下之理 ‚如 循 环 焉。唯 圣人设卦 观像 ‚‘


则 变 ‚变则通 ‚通 则 久 ’‚非知 变者 ‚其 能 久乎 此 圣人作 《易》 之 大 旨‚

以授 于理 天 下者 也 。

认 为 《易》是 治理天下 的道理 。他在 《易义 ·家人 》一文 中又认 为 ‚“ 圣人将

成其 国‚必正其 家 。一人之家 正 ‚然 后天 下之 家 正 天 下之 家正 ‚然 后孝‚ 大 兴

焉 ‚何不定之 ” 〔。
〕即使是 “ 一家 “ ‚在范仲淹看来 ‚也 是治 国的大道 。

范 仲淹把 《易经 》阐释成 为治 国之道 的理论 ‚以经 为本 ‚而 又不拘泥于章 句 ‚

注重其功用 ‚这才是真儒 。正如 《四库全书总 目》所评 “ 贯通经术 ‚明达政体 ‚

凡所论者 ‚一一 皆有本之言 ”‚“ 行求无愧于圣贤 ‚学求有济于天下 。古之所谓大


儒者 ‚不过如此 。” 〔〕
自然是 “ 固非虚饰词藻者所 能 ‚亦 非 高谈心性者所及 ” 〔〕
‚

十 分肯 定这种解经致用 的做法 。而这种 思想也正是其 “ 新政 ” 思想 的体现 。此 外 ‚


李靓也认为 “ 圣人作 《易》‚本 以教人 ‚而世之鄙儒 ‚忽其常道 ‚竞 习异端 。” 〔〕

李靓也是 以 “ 经世致用 ” 来解经 的典型 ‚所谓 “ 靓文格次于欧 、 曾‚其论治体 ‚

悉 可见于实用 。” 〕
此外 ‚欧阳修也认为 ‚“ 已经策论 ‚粗有学 问‚理识不至乖诞 ‚

“ 纵使诗赋不工 ‚亦可 以中选 ” 〔


‚
。〕

对于这种 “ 致用 ” 的解经风气 ‚《中国经学史》中有一段很好 的评论

由宋初三先 生尊 王崇经始 ‚继之 范仲淹、欧阳修、李靓、刘敞、苏沟

诸 人 为代 表 的 ‘
文 以载道 ’传 统 ‚致使 文士解经成 为宋代 经学复兴 中的主

导倾 向 ‚显示 出文士解经 强调 经学发展 与社会 需要 的一致性 。无论 是进行

政治性解读 以利 ‘
变法’‚还是进行历 史性 索解 以助 ‘
资政 ’‚实际上都是

为 了适应 中央集权 对 于统一意识形 态的迫切要 求。与此 同时‚儒 学不得 不

采用经学的形 式 ‚同时又在 历 史进程 中逐渐超 越 经学 阐释 的传 统约束 ‚体

现 出经学 阐释 的 时代 特 点。〔

可见 ‚宋 代 的疑经从一 开始 就是与政 治挂钩 的 。而王安石所 生活 的时代 ‚正

是在这样一个疑经 的氛 围之下 ‚况且王安石又对 范仲淹佩服之至 ‚所谓 “ 盖 公之

才 ‚犹不尽试 。肆其经纶 ‚功孰与计 祭范颖州文》。因此 ‚可 以肯定的说 ‚

王安石所具有 的政 治思想 ‚与宋代这一疑古之风不无关系 。疑古 ‚疑经 ‚必然带


来 思想上 的大变 化 ‚既然经书都值得怀疑 ‚ 自然 ‚ 以经书为根本 的治 国之道也 失

去 了根本 ‚也就跟着 倍 受质疑 。所 以就有 了 “ 方庆历 、嘉佑 ‚世之名 士 ‚常患法

之不变也 。” 〔〕
的现象 。而王安石后来之所 以有别人给他 的 “ 三不足 ” 称号 ‚有这

种 魄力 ‚这 与整个宋代 的疑古之风显然是分不开 的。每一种 思想都不是突然形成

的‚总有一个过程 。倘若整个宋代都实行着禁锢 思想 的统治政策 ‚就不会有疑经

之风 ‚王安石 作 为一个 官员 ‚也更不敢 公然挑 战天下之人 。因此 ‚王安石 的政 治

思想是对众人疑古思潮 的一种升华 ‚进而才提 出 “ 祖宗不可法 ”‚变天下之风俗 的。

三 、士大夫心态
北宋初期 ‚太 祖相 继灭 了南方几个割据政权 ‚全 国基本得 到 了统一 。在这种

情 势下 ‚百官们精神振 奋 ‚气度 昂扬 ‚以大 国 自居 ‚并没有把夷族放在 眼里 。然

而 ‚经过太 宗 、真 宗 的两 次大规模 的北伐 失败之后 ‚宋朝 的士大夫们便 不得不对

夷 族 另眼相 看 ‚把其放在心上 了。但 是大 国心理毕竟是大 国心理 ‚短 时间 内心理


上 的落差使得士大夫们接受不 了这个现 实 。因此 ‚在与契丹议和 一事上遭 到 了普

遍 反对 。

柳开在 《代王 昭君谢汉帝疏 》中就批评 “ 安 国家 ‚定社翟 ‚息兵革 ‚静边戍 ”

〔 的政策 ‚穆修 《上大名 陈观察书》也主张采取 强硬对策 。而他们之后奋发 向上

者也不乏其 声 ‚如 《宋史纪事本末 》记载

时北鄙骚动 ‚帝忧之 ‚访群 臣以边事。右拾 遗王禹称献御敌十策。·


钱若 水上疏 曰 ‘
孙 武著 书 ‚以伐谋 为主 汉 高将将 ‚以用法为先… ’孙

何 上疏 曰 ‘
陛下嗣位 以来 ‚训师择 将…… ’仲 淹退 而上 十 事。·
… …弼上

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之 策。…琦 尝条所宜先行者七 事 ‚……继又陈救 弊

八 事。……今 国子监 直讲 内梅 尧 臣曾注 《孙 子》‚大明深 意。·


……张载……

少孤 ‚无所 不学 ‚喜谈兵。〔

由此可见 ‚前期士大 夫 ‚士气高 昂‚敢于言兵 ‚积极对抗外敌 。在这 种 “ 开

口议对策 ‚议论争艘簇 ” 的气氛下 ‚因此才有 “ 方庆历 ‚嘉佑 ‚世之 名士 ‚常患


法之不变也 。” 〔
“。
〕现象 的出现 。这 时的士大夫大都是上进之辈 ‚纷纷要求改革 图强 ‚

因而 “ 庆历新政 ” 相应而生 。然而 ‚这也是转折 点 。

在 “ 新政 ” 失败后 ‚士人大 多心灰意冷 ‚再加在对辽和西夏 的战争 中屡屡受

挫 ‚于是产生 了恐辽心理 ‚更加倾 向于议和 ‚以求得暂 时的安宁 。富弼就是典型 。

他本来是庆历新政 的一个积极分子 ‚然而他后来却对神宗说道 “ 陛下 临御未久 ‚

当布 德行 惠 ‚愿二十年 口不言兵 。” 〔
‚“〕
一个本来是积极 的改革者 ‚而 今 已至 于 到 了

如此 的地 步 。而 司马光等 辈亦是如此 ‚司马光在 论述边事 时认 为 “ 宁为百姓 屈 己‚

少从所请 ‚以纤边患 不可激令愤怒 ‚致兴犯塞 ‚以困生 民”。〔


‚‘把 息事苟 安说成

是为 民‚也不知道他说 的 “ 屈 己” 到底 屈 了谁 他还对兵 士取得本属宋 国的土地

横加指责 ‚认 为是 “ 边 臣希功赏 ‚欺 周朝廷 ‚为 国生事 ” 〔


‘ 。更加令人心痛 的是

自弃地与人 ‚认为 “ 守之无用 ”。还幻想 “ 趋其来求而 与之 ‚使其感恩戴德 ” 〔


‘’‚

可笑至极 。而 “ 如不与地 ‚则 ‘
必兴斗讼 ’ 如与之 ‚三数年 间‚当俱保无事 。” 〔
在这里 ‚他也说是 “ 三数年 间 ”‚而不是长远 。难道这是 安 国之策

可见 ‚“ 新政 ” 之后 ‚士大夫们 的心态 已经 消极不堪 了。可 以说他们是懒得 为

国操心 ‚得过且过 。他们所做 的就是力所 能及 的维持现状 ‚不求有功 ‚但求无 “ 大 ”

过 。只 知道 自己的舒坦 生活 ‚不 以屈辱求和 为耻 。难怪 王 安石 说他们 “ 苟 且非 一


日‚士大夫 多 以不恤 国事 ‚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 ” 答 司马谏议书 》 、说他们 “ 沉

没利欲 ‚以言相 尚‚不知 自治 。” 答 曾子 固》 并极度 的蔑视他们说 “ 予观今之

世 ‚圆冠 峨如 ‚大裙檐如 。坐而尧 言 ‚起而舜趋 ‚不 以韩孟之心 为心者 ‚果异众

人乎 ” 送孙正之序 》 这不仅是对 当时士人心态 的深度 审视 ‚更是对那些趋利

虚伪之徒丑恶嘴脸 的彻底揭露 。
第二章 王安石政论文 的思想 内容

王安石政论文 的内容十分丰 富‚然而不论是哪一个具体 的方面 ‚都是 围绕其


政 治改革而发 的‚即主要在于应该 怎样实现 的 问题 。无 论是理财 ‚还 是军事 ‚抑

或是很多人所论 的教育 、人才等等 ‚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 ‚王安石政论文 内容 的

主要特点不在于他具体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而在于他是如何去实现大宋王朝强国
之梦 的‚在于这种 治 国方 略 。因此 ‚本文就从这一主要方面来谈谈王安石政论文

的主要 思想 内容 。通观其政论文 ‚本文认 为 ‚王安石 的政论 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 君 臣‚官制和人才 。这三个方面可 以看 做是对王 安石政论 思想 内容 的总概

括 。下面逐一来看 。

第一节 论君 臣

从 中国历史上来看 ‚一个 国家 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君主和 臣子 的是否有为

以及二者 的关系是否融洽 。而王安石尤其看重这一点 。他对君 ‚对 臣‚以及二者

的关系都有着 自己独到 的看法 ‚认为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好 了‚国家才能强盛 。下

面本文将一一进行论述 。

一 、论君
我们知道 ‚古代 国家大事都 由皇帝一个人决断 ‚这是 由封建皇权 的特性所决

定 的。君 明则 国盛 ‚君 昏则 国衰 。孟子云 “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 正莫不

正 。一正君 而 国定矣 。” 〔
‚‘
娘 口是此意 商封手下有那么 多 的能 臣‚最 终不免亡 国‚

即也 是典 型 。因此 ‚要 想 治理好 一个 国家 ‚君 主 首先要贤 明‚要有 为 。王 安石在

他 的文 章 中对 此有 特 别 的论述 ‚他对君 的要 求 极 高 ‚主要有 三 点 识人 ‚知 时和

有为。

首先 是识人 。我们 知道 ‚治 国少不 了人才 ‚而人才 的发现 是个大 问题 。茫茫

人海 ‚大千 世界 ‚或是有才无德 ‚或是有德无才 ‚抑或是德才兼备 。这就要我们


去识别 ‚尤其是作为人君 ‚更应如此 。被传为美谈 的唐太宗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

的成就 ‚就是 因为他识人才 ‚知人善任 五代君主为何短命 ‚是 因他们不识人才 。

而这两个 时代是宋朝最直接 ‚最好 的教材 。为何有识与不识 这就要看君主是不

是英 明‚是不是雄才大 略 了。识人看似简单 ‚其 实不易 ‚尤其是皇帝 。所谓 “ 知

人则智 ‚惟一帝其难之 ‚古今一也 。” 《知人 》 为何 “ 帝惟其难之 ” 原 因就是

正邪两方面势力相 当 ‚不相上下 ‚都可谓 “ 人才 ” 辈 出‚

盖 人 主之 患 ‚在 不 穷理 不 穷理 ‚则 不足 以知 言 不知 言 ‚则 不足 以

知人 不知 人 ‚则 不能 官人 不能 官人 ‚则 治道何 从 而兴 乎

穷理是 为 了什 么 是为 了发现人才 ‚从而兴 国。因此 ‚君主 学会 穷理 就是为

了明是非 ‚识正邪 。而这穷理 的办法是什么呢 是 “ 人君不务近其人 ……而断之

以私智 ”。 答圣 问庚歌事 只有 不 断 以私智 ‚才 能令那些虚伪馅媚之徒 失去优

势 。而要想不断之 以私智 ‚就必须对 “ 众人所谓 良才美行 ” 论馆职割子 亲自

“ 访 问任使者 ” 《论馆职割子》 。只有 “ 亲其可贤 ”‚ 《论馆职割 子》 才 能 “ 遂

信而用 ” 论馆职割子 》 。不能道 听途说 。可见 ‚王安石对君 的要求是非常严格

的。

君主 自己学会辨别人才 ‚不仅有直接 的效用 ‚而且有 能带来 间接 的效用 ‚即

招牌 效应 。我们 知道 ‚有什么样 的皇帝就有什 么样 的臣子 。只要 皇帝贤 明‚奸究

小人 自然畏惧退避 。所 以王安石说 “ 天下之 患 ‚不患材之不众 ‚而 患上之不欲其

众” 材论 》‚只要皇上 “ 明乎善 ’
‚则人 臣 “ 无取不为善 ”
夕 答圣 问庚歌事 ‚

那么天下人才 自然会集 中到身边来 。而身边 的人才越 多‚小人 自然就越没有立锥


之地 ‚形成 良性循环 。这 自然 省去 了许 多亲 自考核 的辛苦和麻烦 。所谓 “ 人君 能

赦 正则治 ‚不 能赦正则 乱 ”。 答圣 问庚歌事 》 只要君 正 ‚识别人才 就会变 得容

易起 来 。
其次是知 时 。王安石认 为 ‚人君不但要 知人 ‚还要 知 时 。他在 《答 圣 问庚歌

事 》 中说 “ 人君不可 以不知几 ”。这个 “ 几 ” 既有 时势之意 ‚又有 时机之意 。对

于 时势 ‚他在 《本朝 百年无事割子 》 中做 了精辟 的分析 。他认为本朝之所 以 “ 无

事 “ 的原 因是 “ 太祖躬上智独见之 明……太 宗承之 以聪武 ‚真 宗守之 以谦 让 ‚以

至仁宗 、英宗无有逸德 ”。当然 ‚这里 自然有照顾皇家颜面 的成分 ‚但是从整个局

势来看 ‚这种 分析是颇有见地 的。他在肯定成绩 的同时 ‚也认 为 “ 本朝 累世 ‚因

循末俗之弊 ” 带来 了很多弊端 。因此他认为 “ 大有为之 日‚正在今 日”。茅坤也认

为其 “ 自本朝 以下 ‚节节议 的准确 。” 汇


“月的确 ‚此文对 当时时势的分析十分透彻 ‚

一 目了然 。
既然如此 ‚王安石进一步认为‚现在正是国家急需改革之时‚所谓 “ 为于可
为之 时则治 ” 答圣 问赓歌事》。如若不然 ‚则“ 往往身遇灾祸 ‚而悔无所及 ” 上

时政疏 》 。也就是说 ‚要把握好 时机 。这也就是上面所说 的 “ 几 ” 的第二个含义

时机 。

在对 时势 了然于胸 的基础上 ‚下一步就是要把握住这个 时机 。而这个 时机一

方面是改革 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是现存 的有利条件 ‚既他认为 的君 臣遇合 。他在

《陈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谢表 》中说道 “ 人物之会通常寡 ‚实 以君 臣之遇合至难 。

自匪同声气之求 ‚孰能偕功名之享 ” 只有君 臣一心才 能办大事 ‚而这个机遇 “ 千

载而难值 ”‚是个极为难得 的机会 。正是 “ 为难 当于其 易 ” 答圣 问庚歌事 》 之

时 。因此 ‚王安石基于 时势和 时机 的考虑 ‚认 为皇帝要 充分把握好这个机会 ‚ 自

己知不行 ‚关键 是皇 帝要知 。所 以王安石认 为 ‚君要 知 时是成 就 一番事 业 的一个

必要条件 。

再 次是有 为 ‚这 是最关 键 的一 点 。君 主知 时 、知人 ‚然 不想 有所 作 为 ‚国家

富强便无从谈起 ‚仁宗便是特例 。仁 宗朝人才不可谓不 多 ‚宋代名 臣大都集 中在

这个 时期 ‚然 由于仁 宗 的无 为偷安 ‚“ 宁屈 己弃财 与夷 狄而 终不 忍加 兵 ”‚ 本朝

百年无 事札子 》 使得一朝人杰 没有发挥应有 的作用 。所 以王安石在 《上 时政疏 》

中说 “ 臣窃观 自古人主享 国 日久 ‚无至诚钡少但忧天下之心 ‚虽无暴政虐刑 加于 百

姓 ‚而天下未 尝不乱 。” 并举晋武帝 、梁武帝及唐 明皇为例来说 明 “ 死于安乐 ” 的

不可 为 。指责他们 “ 享 国 日久 ‚内外无 患 ‚因循苟且 ‚无至诚 侧但忧天下之心 ‚

趣过 目前 ‚而不 为久远之计 ”。以致最终祸及其 身 。

王 安石认 为 ‚人 主必须要 有 为 ‚而有 为就必 须要避 免 “ 朝 夕与 处 ‚不 过 宦 官


女子 出而视事 ‚又不过有司之细故 ”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的弊端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不 能偏信 小人 。并且要 “ 早戒于耳 目之欲 ’


‚否则仍然会 “ 至于危乱 ”

进戒疏 》 。 自古亡 国者几乎全是 由这两条原因所导致 的‚王安石深感于此 ‚故

而告诫皇帝 “ 自古大有为之君 ‚未有不始于忧勤 ‚而终于逸乐 ” 论馆职札子

的 。大有为之君 都是如此 ‚何况不是大有为之君 呢 因而应戒之又戒 。

王安石又认为‚要有为就必须要有魄力 ‚有勇于变革 的决心 ‚要不尊成法 。


他在 《非礼之论 》中说

古之人 以是 为礼 ‚而吾今必 由之 ‚是 未必 合于古之礼也 古之人 以是

为 义 ‚而吾 今 必 由之 ‚是 未必 合 于古之 义也 … … 而 不知 权 时之 变 ‚是 则 所

同者 古人之迹 ‚而所异者 其实也。

这 一点尤 为重要 ‚尤 其是对宋 代这个 固守家 法 的朝代 ‚不勇于创新 ‚富强 的

梦想便无从谈起 。如王安石改革 时 ‚大 臣们动则搬 出 “ 祖制 ” 来 阻挠 。祖制也是

人 定 的‚合 理则从之 ‚反之 则弃 ‚人所共知 。然而这些人偏偏流于形式 ‚不求祖

宗 的本意 。王安石进一步指 出

一 治一乱 ‚其盛衰之 时具矣 。其所遭 之 变 ‚所遇 之 势 ‚亦各 不 同‚其

设施之 方亦 皆殊 ‚其为天下 国家之 意 ‚本末先后 ‚未尝不 同也 。

这段话说 的更 明 白‚更 具体 。不论策 略是什 么 ‚最 终都是 为 了天下 国家 。故

而应 当 “ 法其意 ”‚而不应 当拘泥于何种形式 。由上可见 ‚王安石对皇帝 的要求是

很 高的‚不得其主则甘愿外任 ‚所谓 “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


‚〔
夕 “〕
这也是他屡

次辞官的主要原因。

二 、论 臣
王安石 虽然很看 重君 的重要性 ‚但是也不忽视 臣的作用 ‚所 谓 “ 得 士则兴 ‚

失士则亡 ” 上龚舍人书》 。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 的臣子应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

不为虚名之 官 ‚二是善于防患于未然 。

首先我们看第 一方面 ‚不为虚名之 官 。王安石认 为 ‚臣之视君不应 “ 使之左

则左 ‚使之右则右 ”‚而应有 自己的主见 ‚为皇上 出谋划策 。并认为 “ 左右无所使 ‚

则是无义无 命 ‚而苟 悦之 为可也 。” 上 曾参政 书 反对 “ 上下偷惰 ‚取 容而 已”

《本 朝 百年 无 事 札 子 的行 为 。要 为官 ‚就要 做有 为之 官 。他在 《忆 昨诗 》 中
说 自己 “ 材疏命贱不 自揣 ‚欲与程契遐相 ”。〔
“ 他如此说 ‚也是如此做 的。从他做

郸县知县开始 ‚就奋发有为‚造福一方 ‚尽 为官之责 。从他在 《上运使孙 司谏书》

中对上 司处理地方事物 的建议 中‚我们也可看 出‚其 为官认真 的态度 。他 不仅仅

把 自己的官做好 ‚心里还装着天下 。正如茅坤所说 “ 以一县吏而能直 民之利害于

运使如此 ”。仁
‘而此后于嘉佑五年给仁宗上 的 《万言书》更 能体现这一点 。此文对

国家 的宏观规划充分展示 了王安石一心为 国的雄心和对 自己治 国才 能的 自信 。然

而 ‚这一投却石沉大海 ‚很令王安石失望 。

此外 ‚通观王安石 的文章 ‚我们可发现 ‚关于辞官 的文章特别 多 。尤其是在

仁 宗时期 ‚其 《辞 同修起居注状 》达 次 ‚可谓空前 。为何如此 呢 就是 因为他

不愿为虚名之官‚他觉得在仁宗身边不会有所作为 。他在 《上 田正言书》中说 “ 臣

之视君 ‚三谏不从则去之 ‚礼也 。” 就是他 自己的写照 。他看 出仁 宗是个不想有为

的皇帝 ‚在他身边也没大 的作为 ‚因此 ‚才力求外任 。这样 的话 ‚还 能做 点有益

于 国家和百姓 的事情 。何 以如此说呢 理 由有二

第一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是在 《辞状 》之前不久 ‚二者在 时间上

很接近 。王安石立志于从改革入手 ‚不屑于 “ 凡 区区变更 ‚而终无补于事实者 ” 详

定十二事议 的小打小 闹‚然而却被泼 了冷水 。既然 自己的抱 负得不到施展 ‚那

他也就没有呆在仁宗身边 的必要 了。

第二 ‚是关于 “ 资序 ” 矛盾 的 问题 。王安石在 《本朝 百年无事割子 》 中批评

了 “ 以科名 资历叙朝廷之位 ‚而无 官司课试之方 ” 的用 官制度 在 《万 言书 》中

也否认 了 “ 不论其才之称否 ‚而论其历任之 多少 ” 的做法 。 由此可见 ‚王安石是

坚决反对 以 “ 资历 ” 来任官的。

然而我们再看他在 《辞状 》中是 怎么说 的 。他在 《辞状 一 》 中辞官 的理 由是

“ 臣窃观朝廷用人 ‚皆以资序 ‚臣入馆最 为 日浅 ‚而材何 以异人 ” 在 《辞状三 》

中说 “ 臣入 馆 资序 最 为在后 ‚而独 先被选 ‚窃 以为非朝廷 用人 之 体 ‚此 臣所 以不

敢 也 。” 在 《再辞一 》 中说 “ 才 能资序 出臣右者 尚多 ‚而 又 蒙误恩 ‚有此 除授 。”

在 《再辞二 》 中说 “ 然 臣入馆最为 日浅 ‚而行 能无异众人 ”。从这 些言论来看 ‚

似 乎他又是颇 为赞 同以 “ 资序 ” 来任 官 的。

这二者表面看起来矛盾 ‚其 实不然 。可谓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既然朝廷觉

得 “ 资序 ” 任 官好 ‚为何现在又 不按 “ 资序 ” 来 弊端 一 目了然 。再 者 ‚王 安石

自己说 自己没才 ‚若 果真 如此 ‚为何朝廷 屡 次升他 的官 而且王 安石 又 是 不善于


讨好皇帝 的。因此 ‚这表面上 的矛盾其实是极大 的讽刺 。

从这两方面来看 ‚王安石 的确是对仁宗不报什么希望 ‚正如他 自己在 《材论 》

中所说 “ 虽得天下之瑰材杰智 ‚而用之不得其方 ”‚也是枉然 。所 以王安石才力

辞外任 。

此外 ‚关于仁 宗不想有所作为这一 点‚欧阳修也看到 了‚他在 《准 昭言事上

书》中说道

然则欲御 边则 常患无 兵……其 故无他 ‚由不用威权 之 术也…… 内外庶

臣‚尊 陛下如 天 ‚爱 陛下如 父。倾 耳延 首 ‚愿听 陛下之 所 为。然何 所惮 而

不为乎 若 一 日赫 然执威权 以临之 ‚则万 事皆办 ‚何 患王者无之 〔


还说道

汉武好 用兵 ‚则诛 灭四夷‚立功万里 ‚以快其心。欲术将 ‚则有卫、

霍之材 以供 其指使 欲得 贤士 ‚则有 公孙 、董汲之徒 以称 其 意 唐 太 宗…… 。

从这 些言论我们可 以看 出‚仁 宗是个 多么畏首畏尾 ‚毫无雄 心之人 。仁 宗 的

那 点心思为有识之士所共察 ‚王安石 自然也很 明 白‚“ 时未可而进谓之躁 ‚躁则事

不审而上必疑 ”。 上 蒋侍 郎书》 因此他力求外人 ‚不愿做 “ 挂名 ” 之事 。

其 次 ‚认为为官应 当防患于未然 ‚而不是等到大难来 临 了才去想方设法解决 。

王安石 的这种意识 是特 别针对宋朝苟 安成性 的现象提 出的。他看 到这些人 当一天

和 尚撞 一天钟 ‚得过 且过 ‚十分痛 心 。因而他特别看不起那种胸无大计 ‚没有长

远规划 的为官者 。他在 读 刺客传 》一文中评论豫让道

予独怪 智伯 国士像 让 ‚ 岂固不用其 策也 让诚 国士也 ‚曾不能逆 策之

晋 ‚救智伯之亡 ‚一死区区‚尚足校哉

我们知道 ‚在 一般人 的眼 中‚豫让是忠 烈 的‚ 以死 相报 ‚这种精神值 得我们

的敬佩 。然而 王安石 不那 么认 为 ‚他认 为一死 不足为惜 。既然作为 国士 ‚所应 当

作 的不是等到灾难 临头与主子共 患难 ‚而是在灾难来临前能够 出谋划策 ‚避免这

种现象 发 生 。

王安石 的这种看法显然是对宋朝 当时大部分 官员 的不满而发 的 。可 以说 ‚大


宋朝 当时不乏忠 臣‚但是忠不代表 “ 能 ”‚“ 能 ” 也不代表 “ 为 ”。这些位居 高官者 ‚

大都安居于 具有优 厚待遇 的生活里 ‚只要不发 生事乱 ‚即不过 问‚任 由宋朝一天


天坏下去 。在辽和西夏 的威胁下 ‚竟然割地求和 ‚而没有人 出来 出谋划策 ‚应对

隐患 。王安石对这 种情 况非常痛恨 ‚他在 《再上龚舍人书》 中就人 民饥荒而 国家

无力救济 的现象 ‚直接指责道 “ 卒未 闻朝廷有救 治之述 ‚ 岂非政 失于苟且 ‚而不

建长久之策哉 ” 而这些官员们 的治 国之策就是 “ 发常平 ‚敛富 民‚为粥之养 。

出糟糠之余 ‚以有 限之食 ‚给无数之 民”。仅仅 当事故发生才去象征性 的给 百姓 点

实惠 ‚以至于 “ 原其活者 ‚百未有一 。而死者 ‚白骨 已被野矣 。” 根本解决不 了问

题 。王安石认为这种办法是 “ 有 患人之名 ‚而无救患之实也 ”。是什么原 因导致这

种 “ 有名无 实 ” 现象 的呢 是 因为这些官员们奉行 的是 “ 见患而后治 ‚见灾而后

救 ”‚根本不思如何杜绝这种现象 的策略 。

当然 ‚说他们不是 ‚不是说他们没这个 能力 ‚而是他们贪 图因循贯 了‚“ 苟 以

顺从为得 ” 上 曾参政书 的结果 。王安石批判 的不是他们 的能力 ‚而是他们 的

作风 ‚他们 的贪 图享乐 ‚不思进取 的腐朽之风 。故而 ‚王安石认为为官者不能因

循苟且 ‚碌碌无为 ‚而要有远见 。为 国家建长久之策 ‚以致 能防患于未然 。

三 、君 臣关系
在前面 ‚本文对王安石 的 “ 为君 ” 和 “ 为 臣 ” 都做 了详细 的论述 。那 么 ‚是

不是这样就符合王安石 的君 臣理想 了呢 当然不是 。在对 “ 君 ” 和 “ 臣 ” 的高要

求基础上 ‚合理 的整合二者 ‚也显得很重要 。“ 元首股肪之 同体 ” 除平章事监修

国史谢表 是王安石关于君 臣关系的最高要求 。虽然这种关系千载难逢 ‚然而 ‚

尽量搞好君 臣关系是必须要做到 的‚这一 点众所周知 ‚本文不再赘 言 。而在这种

“ 君 臣同心 ” 的大范 围里 ‚王安石关于 “ 君 臣关 系 ” 的论述 又体现 了两种 思想 。

一是有 “ 独 臣” 的倾 向 二是二者关系 中又各有侧重 。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他在 《除平章事监修 国史谢表 》 中论道

臣闻人君 代 天 而理物 ‚人 臣资 父 以事君 。然 而君 臣之 大 义有 方 ‚非若

父子之 至 恩无 间。须倡 而后 和 ‚则诚 意每 患 于难 通 不入 而后 量 ‚则 忠 力

或嫌 于 自献 。唯成汤之听伊 尹 ‚与傅 悦之遇 高宗‚皆以疏远 而相 求 ‚何 其

亲厚 之独至 盖 所趣 非 由于二道 ‚故所 为若 出于一身 ‚夫 岂干越 夷貉之 异

心 ‚是谓 元首股肚之 同体 。二 臣即 以此获展 事君之 义‚两君 亦 以此得成物

理 之 功 。 苟非其人 ‚孰 与 于 此
这段论述讲 了人君之关系不像父子之间那么和谐 ‚容易相处 。要么是 “难通 ”

诚意 ‚要 么是 “ 嫌于 自献 ”‚这是普遍现象 。然而也有例外 ‚如 “ 成汤 ”、“ 高宗 ”。

言下之意 ‚我们君臣也应 以此为榜样‚做到 “ 元首股肪之同体 ”‚君臣同心‚才能

取得成功 。这是王安石君 臣一体思想 的间接体现 。

然而 ‚我们也发现另一 点‚就是这种君 臣一体 的思想不是 “ 君与群 臣 ” 的关

系 ‚而更 多的是倾 向于 “ 君与独 臣” 的关系 。正如文 中所论 ‚“ 何其亲厚之独至 ”

王安石 的这种 “ 独 臣 ” 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表露 。如他在 《答 司马谏议书》中

说 “ 盘庚之迁 ‚青怨者 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己。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 在

《众人 》一诗 中更是直接说 “ 众人纷纷何足竞 ” 等 。司马光也说他是 “ 人言不足


恤 ”。由此 可见 ‚王安石 的确有 “ 独 臣” 的思想 ‚甚至有 点专政 的倾 向。我们说 ‚

这种现象并不是什 么好 的现象 。然而 ‚这又不能全怪王安石 ‚因为 当时是 “ 苟且

派 ” 占上风 ‚他好 不容 易遇到 了个君 臣同心 的皇 帝 ‚不专 断也不行 。正如梁 启超

所说 “ 逼荆公不得不用小人者 ‚谁之罪也 ” 当时的 “ 苟且派 ” 一致反对 ‚王安

石没有办法 ‚只得强顶压力 ‚利用与皇帝的关系而采取强硬政策 。他是 出于无奈 。

为何说他 是无奈 我们看 ‚他专 断不是为 了个人私利 ‚而 是为 了国家 。尽管

他 的专 断取得 了一定 的效果 ‚况且他也认为 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是 “ 千载而难值 ”

平诏令视事谢表 的‚然而 ‚事 实情况又并不那么乐观 。这一 点在他 的 《乞

退表 》中得 到 了充分 的体现 。他认为成汤 、高宗之于伊尹 、傅悦 ‚是 “ 其道则格

帝而无疑 ” 的‚但 是 “ 迫乎 中世之 陵夷 ” 则 “ 非复古人之仿佛 ” 了‚而是 “ 忠或

不足 以取信 ”、“ 义或不足 以胜奸 ”。王安石 为何会这样说 就是鉴于 当时的形势 ‚

人 人 与之 为敌 ‚他 已经力不从心 。他也 隐约地感觉到神 宗有可 能变化 ‚因而显得

有些担心 。于是最后才 “ 昧死有均劳之乞 ”。 辞免使相判江宁府表 确实是 “ 得

君之宠多危惧 ”。〔 而后来他屡次辞官 ‚也可 以看 出他是不想这样做 的。因此 ‚王

安石这种 “ 独 臣” 的做法确实是 出于无奈 ‚不得 已而为之 的。

其次‚王安石在对君 臣关系的看法是有侧重 的。二者 中‚“ 君 ” 为首要 ‚“ 臣”

次之 。

他在 《夔说 》中说道 “ 使舜不能用是众 臣‚则是众 臣亦不能成其功矣 。故 曰‚

非众 臣之所 能为也 ‚为之 者 ‚舜 也 。” 虽然他 也说 “ 为之者众 臣也 ”‚然其最 终还

是认 为都 是舜 的功 劳 。这一 点也可从他 的为官生涯 中看 出‚前面我们谈 了王安石

在 仁 宗朝 时屡 次辞 官 的原 因就 很好 的说 明 了这 一 点 。在英 宗朝 也 是 隐而不 就 。虽
说屡次 以病 为 由推脱 ‚然据 《邵 氏闻见录 》卷三记载

王安 石居 金 陵 ‚初 除母 丧 ‚英 宗屡 招 不至 。安 石在仁 宗时‚论 立英 宗

为皇子 与韩魏 公 不合 ‚故不敢入朝 。〔

不管这则材料是真实记录还是杜撰 ‚这都说 明英宗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故

而王安石屡次推脱 。

虽然君最重要 ‚但是 臣的作用也不可 小觑 。他 自己就是一个 明显 的特例 。他

认为 “ 圣人之于 国也 ‚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 以济矣 。”

《取材 》 治 国必用贤能 。“ 有贤而用 ‚国之福也 有之而无用 ‚犹无有也 。” 兴

贤 》 。言下之意 ‚不用贤则 国不兴 。因此 ‚王安石认为 ‚为臣也很重要 。

当然 ‚不管是侧重哪一方 ‚二者 的融洽关系是必须 的‚必须要相互尊 重 。他

在 《委任》里说道

人主 以狗 竞人者 ‚人 亦狗 流其行 以国士待人者 ‚人 亦国士待 之 。

由此可见 ‚王安石在 强调 “ 君 ” 的同时‚并没有 因此而 忽视 “ 臣” 的存在 。

如果 “ 君 ” 不重视 “ 臣”‚那么最终会 自食恶果 。

第二节 论官制

我们知道 ‚宋代 的冗 官很严重 ‚前面 己有详 细 的论述 。如此 多之 官员 ‚势必

会产 生很 多 问题 。他们 不但耗 费 了国家 的大量钱财 ‚更是使得 国家机器 的运转效

率大大 降低 。针对冗 官现象 ‚王安石对于 官制 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官场

风气 、官吏 的任用和养廉 的策 略 ‚下面逐一来看 。

一 、官场风气
良好 的社会 氛 围有助 于 一个 国家 的强盛 ‚反之 则导致 国家衰 弱 。我 们 知道 ‚

宋代在军事上 属于 一个弱 国‚在 与辽和西夏 的屡 次战败 中‚逐渐形成 了求和之风 。

这种风气 的蔓延危 害颇深 。不仅使得大 多数 的臣子 己经完全丧失 了信心和 勇气 ‚

即使 皇帝也 是 如此 。当然 ‚言和不 是不好 ‚然而 以赔 款 为条件 ‚况 且这 种 赔款 不

是 “ 卧薪尝胆 ” 似 的 “ 图谋不轨 ”‚而是 以此换来百官们消极颓废 生活 的继续 。他

们 不 思进 取 ‚没 有 屈 辱之 心 ‚这 种 言 和 对 于 国家 还 有 什 么益 处 而事 实也证 明‚
这种求和 的结果并没有使得宋朝拥有上进心 ‚反而使得百官们无忧无虑 ‚无所事

事 ‚以至于风气大坏 。作为一个有志于 国家前途 的有为之士 ‚王安石对此表示强

烈不满 。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了批判

首先 ‚对苟安的不满 。他在 《答司马谏议书》中说道 “ 人 习于苟且非一 日‚

士大夫多 以不恤 国事 ‚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 ‚” 当然 ‚这里不是说司马光 ‚然而说他

“ 习于苟且非一 日” 则并不过分 。尤其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对生财 的论辩 ‚更能体

现这一点 。司马光说 “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 ‚不在 民‚则在官 ” 〔〕


。关于这个 问题 ‚

历来都认 为 司马光迂腐 ‚我 以为不然 ‚相 反 ‚这 正是司马光 的聪 明所 在 。司马光

不是愚蠢之 辈 ‚他 之所 以这样认 为 ‚是 因为他没有从 百姓 的角度 出发 ‚故意忽视

或避 开土地兼并这个 问题 。如果天下 的农 民数量和土地数量 固定 ‚在一定 时期 内‚

货物 的产 出确实是不变 的‚所谓 “ 不在 民则在官 ” 〔


‚ 。而王安石是着 眼于全天下

的土地 ‚剥 夺那 些 富商权 贵们用 于个人 非农 消费的土地和重新规划 由于资源 分配

不合理造成浪 费 的土地 ‚所谓 “ ……因未尝耕肯之地 ‚无伤于 民‚二利也 …… ”。

相度牧马所举薛 向札子 》 如果把这些都算上 ‚那么天下 的财物是可 以大大增


加 的 。因此 ‚二者 的立足 点在根本上就不 同‚司马光是 因为强烈 反对 王安石 剥夺

豪强利益才这么说 的。如他在 《与王介甫第一书》中说王安石 “ 尽变更祖宗之法 ‚

先者后之 ‚上者下之 ‚右者左之 ‚成者毁之 ‚弃者取之 ” 「 并指责他 “ 无大无小‚

尽变 旧法 以为新奇 ” 〔

’。司马光 的言论正是他故意含糊其辞的表现 。

进一步说 ‚不 管司马光是迂腐还是小聪 明。然其眼看着朝廷一天天衰 落下去

却毫无对策 ‚一味 因循 ‚这就不是善策 还是后来的颜元说 的好 ‚他在 《宋史评》

中说道

宋人 苟安 已久 ‚闻北风 而战 果 ‚于是 增 强而进 ‚与荆公 为难 ‚极垢

之 曰奸 曰邪 ‚并 不与之 商榷 可否 ‚或更有 大计焉。惟务使 其一 事不行 立见

驱 除 而后 已。 ‚
‚

而司马光是领袖 ‚他 的想法迎合 了这一群体 ‚故而更加肆无忌惮 。所 以王安

石在 《上运 使孙 司谏 》 中说

今 之 时 ‚士之在 下者 浸 渍成俗 ‚ 苟以顺 从 为得 而上之 人 ‚亦往 往

僧人之 言 ‚言有件 者辄怒 而不听之 。故下情 不得 自言于上 ‚而上 不得 闻其

过 ‚患所欲 为 。
以致形成 “ 上下偷惰 ‚取容而 己”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的风气 。

其 次 ‚反对空谈 。与苟安相对应 的 自然是说空话 ‚欺上 瞒下 ‚没有 实 际的建

设行 为和意见 。颜 习斋就 曾说过 “ 宋人喜道之 以文其 空疏无用之学 ” 。〔。


〕针对这

种情况 ‚王安石在 《本朝百年无事割子 》中说道 “ 而游谈之众 ‚因得 以乱真 ‚交

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 。” 他们不仅 自己不干实事 ‚而且还 阻碍

一些想有作为的有志之士‚王安石本身的经历就是最好 的说 明。说真话 ‚做实事 ‚


是要付 出惨重代价 的。在 “ 士大夫沉没利欲 ‚以言相 尚” 答 曾子 固书 的环境

下 ‚独善其身常常使得王安石感到力不从心 ‚“ 以蚊负 山‚顾难胜于重任 ”。 乞


出表 二

再次 ‚贪污之风 。前面我们谈 了宋人 的苟安成性和 空谈成风 ‚然而 ‚“ 交私养

望” 本朝 百年无事札子 是需要 资本 的。那么资本从何而来 虽说宋代优待士

大夫 ‚然而 由于 国库 的亏空和 官员数量 的猛增 ‚官员的傣禄是很低 的。针对此 点‚

王安石就在 《与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 “ 方今制禄 ‚大抵 皆薄 。” 并对其做 了详细

的论述 。因此 ‚要参与这种风气 ‚“ 多得显官 ” 本朝 百年无事札子》 ‚既然不能

空手套 白狼 ‚那 么就只有贪 。所 以贪 官 的原 因不仅仅是王安石所 说 的不 能 “ 充其

养”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种 空谈之风也是重要原 因之一 。形成 “ 官乱于上 ‚

民贫于下 ‚风俗 日以薄‚才力 日以困穷 ” 《上时政疏 的局面 ‚也是 自然 的事情


了。

由于这种需要 ‚百官们唯利是 图‚王安石在 《上运使孙司谏书》中说道 “天

下之吏 ‚不 由先王之道而主于利 ‚其所谓利 者 ‚又非所 以为吏也 。” 这里说 的很 明

白‚这些官吏根本就不 能叫做 官吏 ‚可见其利欲熏心 的程度 。他在 《送李著作之

官高 邮序 》中又指 出 “ 公卿大夫 ‚据缴乘机 ‚钻 隙抵 峨 ‚仅不盈志 ‚则戚戚 以

悲 。” 可见 ‚这种风气 己到 了何种地步

正是 由于 官场风气无 以复加 ‚王安石才要 “ 正风俗 ‚立法度 ” 上仁 宗皇帝


言事书 》 。风气不改 ‚什么事都办不 了。正如王夫之所说 “ 尧舜之治 ‚尧舜之道

为之 。尧舜之道 ‚尧舜之德为之 。” 〔月。办法策略都是大 同小异 ‚实行 的效果关键

是看这个社会 的风气如何 天下风气 已坏 ‚要 改革 ‚首先要 “ 正风俗 ” 。要 “ 正风

俗 ”‚首先必须要坚 决反对 这种 作风 。而且从上面我们也可看 出‚王安石对这种风

气 是极其鄙视 的 。
二、官吏的任用
官员 的选拨任用非常重要 ‚尤其 是在宋朝这个滥官 的朝代 ‚“ 臣固知 当今在位

多非其人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为什么这么多的 “ 非其人 ” 呢 这就是宋朝

的任官的弊端所在 。那么究竟该如何任用官吏 王安石在政论 中主要讨论 了三点

“ 久其官 ”‚“ 专其事 ” 和 “ 不束缚 ”

首先 ‚“ 久其 官 ”。我们知道 ‚宋代 官多而位少 ‚这就难免形成 “ 官位轮流做 ‚

明年 到我家 ” 的现象 。频繁徙官 ‚在宋朝是个很突 出的 问题 ‚也有很大 的危害 。

王安石在 《万言书 》 中说

在 位 者 数徒 ‚则 不得 久 于其 官。 故上 不能狂 习而知 其 事 ‚下 不肯驯

服 而安 其教 贤者 则其功 不可 以及 于成 ‚不 肖者 则其 罪不可 以至 于著 。

这种情况最严重 的往往是 “ 往往数 日辄迁 矣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从这

里我们可看 出‚这种 任 官方式造成 了两个后 果 一是有 能力 的人没有 时间施展其

才能 二是不 肖者贪赃枉法得不到 惩治 。结果只 能是官吏越来越腐败 。受苦 的是

百姓 ‚危害 的是 国家 受折磨 的是仁人正士 ‚享受 的是贪 官污 吏 。故 而王安石在

《论许举 留守赦令札子 》中才说 “ 臣窃 以为朝廷欲使守令之宜 民者久于其 官 ‚诚

亦方今政务之 急 。”

其 实我们看 ‚王安石这种强调 “ 久其官 ” 的策略‚一方面 固然是 由于上面所

说 的弊端所 带来 的危 害 ‚另一方面 则是 出于其变法 的考虑 。他在 《度 支副使厅壁

题 记 》 中说 “ 守天 下之法者 ‚ 良吏也 。吏不 良‚则有法而莫 守 。” 因此要 “ 善吾

法 ” 就必须 “ 择吏 以守之 ”。他又在 《上无事割子》中进一步说道 “ 得其人而行

之 ‚则为大利 非其人而行之 ‚则为大害 ‚” 这就说 明‚变法关键在得人 。而视 当

时的形势 ‚反对派力量很大 ‚多数有 能力 的官员都在反对派一方 ‚如 司马光 ‚文

彦博等人 。那么如何选人 ‚就成 了问题 。首先 ‚这些有能力 的人坚决反对 ‚为变

法所用 已不可能 其次 ‚王安石只能提拔新秀 ‚但新秀毕竟还缺乏经验 ‚极易受

到这帮老顽 固的排挤 。因此 ‚王安石 的 “ 久其官 ”‚从法度上给予保证 ‚这便减轻

了轻 易徙 官 的可 能性 ‚从 而保证 了变法 队伍 的稳 定性 。所 以说 ‚王 安 石 的这 一策

略可谓一箭双雕 ‚即改革 了一些弊端 ‚也为其变法提供 了保障 。然而 ‚王 安石 的

官吏 改革 是 很 不成 功 的 ‚ 由于他 这 一招 ‚降低 了他 的用人 标准 ‚故而 在 他 的文 中

所表现 的任 官思想里 ‚并没有对被任者素质要求 的苛刻标准 。


其次 ‚“ 专其事 ”。所谓 “ 专其事 ”‚即量材而用 ‚用其所长 ‚专 门负责其所擅

长 的职务 ‚很接近 于现代 的专业培养 。从这一 点上来看 ‚王安石 的思想很超前 ‚

其在一千 多年前 的宋代就有 了专才 思想 ‚并加 以重视 ‚实在难得 。他 的 《相度牧

马所举薛 向札子 》所论养马者就是典型 。他在 《万言书 》中也说 “ 夫人之才 ‚成

于专而毁于杂 ”‚应当实行 “ 专业对 口”。而不应当仅 “ 教之 以课试之文章 ”‚以致

“ 及使之从政 ‚则茫然不知其方者 ”。可见 ‚王安石强调 的是实用 ‚而不是一些虚

的东西 。他还用古代 的例子来说 明这样做 的合理性 ‚其道

朝 廷礼 乐‚刑政之 事 ‚皆在 于学。学士所观 而 习者 ‚皆先王之 法言德

行 治天 下之 义‚其材 亦可 为天 下 国家之 用。 苟不可 以为天 下 国家之 用 ‚则

不教也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也就是说 ‚要教育 ‚就要教一些与治 国有关 、可操作性强 的内容 ‚而不应教

那些与治 国无关 的 “ 声病对偶之文 ” 乞改科条制札子 》。

对于王安石 的这种 思想 ‚我认 为 ‚首先应该给予肯定 。专才对 改革 的各个分

工有很大 的帮助 。况且又是在 “ 久其官 ” 的基础上 ‚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各 自的作


用 。但是 ‚王安石 的这种有 “ 惟 ‘
才 ’论 ” 倾 向的策 略 ‚有很大 的弊端 。尽管他

认为这些官员们会为 了 “ 善行 ‚美名 ‚尊 爵‚厚利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而勤

奋努力 的‚但是其轻视 了道德 的作用 ‚这也 为其后来埋下 了隐患 。正如后来有人

说其用 小人 ‚是有一定道理 的。这种轻德思想在他 的文 中有直接 的体现 ‚他在 《委

任 》中就说道 “ 我 以其人长于某事而任之 ‚在他事虽短 ‚何害焉 我 以某人忠于

我 心而任之 ‚在他人 虽伪 ‚何害焉 ” 如 果这 是在现代专 业 分工 的社会 ‚把这种

人 吸纳为员工则危害不大 。然而在古代 ‚这些人是要 出去做官 的‚作为一个官员 ‚

如果仅仅看重一技之 能 ‚那么整个 官僚体系很难想像是什么样 子 。所 以‚王安石

的这种任 官之策又有很大 的弊端 。

然而 ‚我 又认 为 ‚王 安石这样做 也 是迫不得 己‚因为 当时实在 是无 人 可用 ‚

不得不 如此 。他 不 可 能不 知道 德才 兼备才 是最好 的 。总 的来说 ‚这种 “ 专其 事 ”

的策略是很合理 的‚是对 “ 久其官 ” 的进一步实施 。

再此 ‚“ 不束缚 ”。王安石就是王安石 ‚他 的要求 的确很 多 ‚“ 久其 官 ”‚“ 专其

事 ” 还 不行 ‚还要求朝 廷要放 开手脚 ‚不应予 以掣肘 。这对尊 守祖制 的宋朝来说 ‚

可算是个惊人之论 。他在 《万言书》中说 “ 至于任之又不专 ‚而又一二法 以束缚


之 ‚使不得行其意 。” 也就是说 ‚他要求要用人不疑 ‚既然要用就大胆 的用 ‚所谓

“ 不疑于物 ‚物亦诚焉 ” 委任 》 。这在宋朝来说是最难 的。那么王安石为何会

有此想法 我认为 ‚主要原 因还是他担心 “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它 。〔〕

的情况 。

前面我们说过 ‚他慨 叹 “ 人物之会通常寡 ” 除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谢表》、

“ 君 臣之遇合至难 ” 《除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谢表 ‚向往 “ 成汤之 听伊 尹‚傅

悦之遇高宗 ” 除平章事监修 国史谢表 那样 的君 臣关系 。他认为 ‚只有这样 ‚

才 能充分发挥 臣子 的作用 ‚才 能取得突 出的成就 。因此 ‚他希望 自己与神宗也能

达 到这种 “ 元首股 胧之 同体 ” 除平章事监修 国史谢表 的理想状态 。这是一种

希望 ‚也可 以说是一种担心 。后来 的情况也说 明‚王安石 的这种担忧是有理 由的。

尽管他说他与神宗是 “ 千载而难值 ” 手诏令视事谢表 的君 臣关系 ‚然而后来

神宗也有 点动摇 了。吕本 中在 《紫薇杂说》中就有记载 ‚“ 只从得五分 时也得也 。”



‚可见 ‚王安石要求 “ 不束缚 ”‚确实是改革 中所必不可少的‚皇帝不支持 ‚一切

都免谈 。

三 、养廉
前面我们简单提到过 ‚王安石主张 “ 饶之 以财 ” 议 曰罢官而止奉 的养官

策略 。这里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

首先 ‚我们来探讨一下 ‚王安石 为什么会提 出这种政策 我 以为有三个原 因

其 一 ‚这 与他 的亲 身经历有很大关系 的‚也是最重要 的一 点 其二 、 以己推

人 ‚遵循古礼 ‚事亲为重 其三 、安其心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点 。

他在 《与孙子高书》中说道

某天介疏朴 ‚与时多外。始者徒 以贫弊无 以养 ‚故应 书京师 ‚名错

百千人 中。

这就是说 ‚他早年入仕是为 了解决 “ 贫弊无 以养 ” 的窘迫状况 的。而且他后

来屡 次提 到 ‚这就说 明不是 自谦之词 ‚确实是可信 的。我们来看他 的一些言论 。

他在 《上凌 屯 田书 》中说 “ 尝观传记 ‚至 《春秋 》过 时而不葬……拂子 思之

说 ‚郁其 为子孙之心而不得深 ‚犹人之狠疾也 。” 而且 ‚我们知道 ‚宋代又是个 以

孝 治 国的朝 代 ‚按例 父母 去世 ‚必 须丁忧三 年 。鉴 于古礼 和 当朝 的重 视 ‚又 加 人


子本该尽孝 ‚所 以‚他 自然颇为重视 。但是 ‚很多人有尽孝之心却没有尽孝之力 ‚

隆重 的礼节 需要 的花 费不说 ‚下葬棺梓所 需金钱更是让这些穷人一筹莫展 ‚古代

就有很 多卖 身葬父 、葬母 的例子 。也就是说 ‚钱是主要 的 问题 。虽然这 篇是代他

人而做 ‚但 也充 分体现 了他为官养家 的思想 。他在 《乞免就试状一》 中就说 “ 伏

念 臣祖母年老 ‚先 臣未葬 ‚二妹 当嫁 ‚家贫 口众 ‚难住京师 。” 充分体现 了这一点 。

他 以 自己的经历为根据 ‚对这些官员是抱 有 同情之心 的。而且 ‚他 的这种境况后

来更为严重 。他在 《辞集贤校理状》中说

臣以先 臣未葬 ‚二妹 当嫁 ‚家贫 口众 ‚难住 京师…… 而 门衰柞 薄。

祖母 ‚二兄 ‚一嫂 ‚相 继丧亡。奉养婚 葬之窘 ‚比于向时为甚。所 以今兹

才至 阔下 ‚即 乞除一在 外 差 遣 ‚不愿 就试 。

按常理来说 ‚人们都希望在京 为官 ‚因为前景无 限。然而为何王安石要求在

外 因为 ‚按照宋朝惯例 ‚“ 入馆则 当供职一年 ” 辞集贤校理状 四 ‚而这供职

的集贤校理 ‚官棒太低 ‚根本不足 以 自助 。仅仅一年 ‚他都承受不 了 。这也从 另

一方面说 明了王安石是个清官 ‚没有积蓄 。


他又于嘉佑元年 ‚在 《上执政书》中继续说道

今 亲 闹老 矣 ‚ 日夜 惟诸 子壮 大‚未能 以有 家室 ‚而某之 兄嫂 皆客殡

而不葬也 。

由于这些情况 ‚所 以他才 “ 在廷二年 ‚所求郡 以数十 ” 上执政书》 。可见 ‚

王安石一直都在 为 了养家糊 口而操心 ‚哪 能全心 的为 国 而他也承认 ‚ 自己 “ 其

始 为仕也 ‚苟 以得禄养亲为事耳 ” 《上执政 书 》 。

由上可见 ‚王安石 的这些亲身经历 ‚为其 “ 养廉 ” 的政策打下 了坚实 的基础 。

其二 ‚事亲重 于为 国 。上面我们谈 了他 的经历 ‚总 以养家 为 由而疏于顾 国。

那么这种理 由是否合理 ‚究竟是应该先顾家还 是先顾 国 哪个为重 这在封建社

会 来说 ‚是 不好 定论 的 ‚所 谓 忠孝难 全 。大 禹 “ 三过家 门而 不入 ” 的精 神 ‚历来

为人们所推 崇 ‚这 是公而无私 的典型 ‚也是后来为官者 的榜样 。而王 安石则认 为

事亲更重要 。可 以说 ‚在封建社会说这种话 是大不敬 的‚做可 以‚尤其 是不 能说 ‚

而王安石却说 了出来 ‚并说 明其合理性 。他 《上 曾参政书》中说

今也仕 则有 常禄 ‚而居 则无 常产 ‚而特将轻去其所 以为养 ‚非所谓

人 子 事 亲之 义也 。
又道

古之 民也 ‚有常产矣 ‚然而事亲者犹将轻其志 ‚重其禄 ‚所 以为养。

他认 为人们不可 以 “ 去其所 以为养 ”‚因为这不是 “ 人子事亲之义气 ”。人们

应 该 以事亲为先 。这种 思想在他 的 《上执政书》中有很直接 的表 明

以 某之 不 肖… … 以待放 细 而 归田里 ‚此人 臣之 明 义 ‚而 某之 所 当守

也。顾 亲老矣 ‚而无 以养 ‚势不能为也。

可见 ‚其 为 了有所 “ 养 ” 而做官 的思想是多么 的浓厚 。

也许王 安石 的这种 思想会 为后来 的所谓 爱 国者所垢病 ‚然而 我们也可 发现 ‚

只要我们正视社会现实 ‚王安石这些话又何尝不是大实话 呢 自古至今 ‚公而无

私都是挂在 嘴上 ‚而切切 实实做到 的能有几个 尤其是对于大 多数 的官员来说 ‚

仅凭道德来约束绝对是不切实际的。故而王安石认为‚要安其心 ‚必先解决其生

活所需 。否则 ‚难 免会挺而走 险 。这也就是所要谈 的第三 点 。

其三 ‚安其 心 。在对 上面两方面 的论述 中‚我们知道 ‚王 安石 从 自己的亲身

经历 ‚并 由此推及 他人 ‚说 明养廉 是需要 的 ‚必须要安其 心 。当然 ‚王 安石 自己

不会 因家贫而贪 ‚但是别 的官员就很难保证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安石要安其心 的

理 由。所谓 “ 夫 出中人 以上者 ‚虽穷而不失为君子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但

是对于 “ 中人 ” 来 说则不然 。其 “ 泰则 为君 子 ” 上仁宗皇帝言事 书 》 ‚而 “ 穷

则 为小人 ” 上仁 宗皇 帝言事书 》 。所 以‚必须要 处理好这些 人 ‚要 处理好 ‚就

必须保证他们不太窘迫 ‚这就需要养廉 。

从 以上三个 原 因来看 ‚我认为 ‚王安石 的 “ 养廉 ” 思想有其合理 的一面 ‚本

来是可 以取得很好 的效果 ‚但是其片面性很大 。他没有把 “ 养廉 ” 与裁汰冗员结

合起来 。这也是其变法 失败 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能是他联系到 自身 的经历 ‚同

情这些 官员 的结果 ‚但是这种 同情过 了头 。这在他 的 《


进 说》 中有很充分 的体现 ‚

他认 为

士之 未命 也 ‚则或无 以裕 父母 妻 子 ‚无 以处行 完 而才备 ‚上之 人 亦

莫之举也 ‚士安得 而不 自进

并说他们 “ 有不得 已焉者也 ”。这是他一贯的表现 ‚联系前面 ‚我们说还无可

厚非 。然 而他 又认 为

某常 以今 之仕 进 为拙道 而信 身者 ‚顾 有 不得 己焉者 ‚舍 为仕 进 ‚则
无 以 自生 。

即为 了 自生而做 官 ‚可 以 “ 自枉而 为进 士 ” 进说 》 。这就要涉及 到一个人

的品德 问题 ‚今 日为 了做官而 “ 拙道 ”‚明 日便可能为 了贪财而不顾廉耻 。正如孟

子所说 “ 未有枉 己能正人者 ”。 自己都不正 ‚还 能指望他 为 国家做 出贡献 他还

认为 “ 而贫无 以 自存 ‚此犹所 以为难 者 。凡今于此 ‚不可勿进渴也 。” 答张几

书 也就是说 ‚他把做官看成 了谋 生的手段 。由此可见 ‚这是他 的致命弱 点所在 。

更为关键 的是 ‚这种养廉之策是王安石一贯作风 ‚他不但提倡 ‚而且在 当权

时期还用于实践 。熙宁二年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曾公亮为宰相 ‚但此 时的权利实

际上是在王安石手 中。他在 《看详杂议 》 中对 “ 官有 定员 ‚则进趣虽 多 ‚不 能为

滥 ” 的提法予 以反对 ‚对 “ 罢官而止棒 ” 也予 以反对 ‚其道

盖 人 主 于 士 大夫 ‚能饶 之 以财 ‚然后 可 则之 以廉 耻 。 方今 士 大 夫所

以鲜廉寡耻 ‚其原 亦多出于禄赐 不足……若罢官而止体 ‚恐士大夫愈 困穷

而无廉耻 。

并进一步认为 “ 邦财费省之大原‚乃不在此 ”。

从上面养廉 原 因我们可 以看 出‚王安石之所 以用于实践 ‚是 因为他 认 为这是

合理的。而且‚“ 邦财费省之大原 ” 确实不在此 。这在第一章背景中已经论述 。但

是 ‚他忽略 了一 点 ‚他只着 眼于官员表面 的傣禄 ‚而没有关注官多 的贪财效应 。

尤其是很 多官员素质低下 ‚养廉之策根本起不 到应有 的作用 。王安石 后来新法 的

实施就是 因为这些官员执行 的走样而从利 民走 向害 民的。

第三节 论人才

关于人才 的 问题 ‚王安石在他 的 《万言书》 中分别从 “ 教之 ‚养之 ‚取之 ‚

任之 ” 四个 方面 做 了详 细 的论述 。况 且后来研 究者也都针对此 论述过 无数遍 了‚

如教育 、人才 思想 等 。本 文不 打算 从这 些具体方 面来 论述 。而 且王 安石 的人 才 论

大 多也不 出古代人才论 的范畴 ‚尽管他有 自己的见解 。其 实不止是王安石 ‚历代

人都是如此 。说人才 ‚无非都是重视人才 ‚任贤用 能 。再论也论不 出了什 么名堂 。

然而 即如 此 ‚本 文还 能探讨 什 么呢 通 观 王安石 政论 文章 ‚我们可 以发现在 他 的

人才 思想 中表现 出一个 很大 的特 点 ‚即人 才观 上 的矛盾 。因此 ‚本 文 就这 一 问题


进行阐述 ‚力 图避免重复研究 。

一、“ 多才 ” 与 “ 少才 ” 的矛盾 。
王安石在 《万言书》中说

陛下欲 改 易更革天 下之 事 ‚合 于先王之 意 ‚其势必 不能也 ‚何也 以

方今 天 下之 才 不足 故也 。

不但在位者 多非其才 ‚即使 “ 间巷草野之 间‚而亦未见其 多焉 ”。

首先 ‚我们看 ‚“ 天下在位者多非其才 ” 与历来认为仁宗朝人才荟萃 的矛盾 。

在 谈这个 问题之 前 ‚我 们 首先要来 确定一下这个 “ 天下在位者 ” 是指 哪些人 。其

臣以谓 方今在位 之人 才不足者 ‚以臣使 事之所及 ‚则可知 矣 。今 以

·
一路 数 千里之 间···
·一 切 能使 民以修 其 事者 甚 少 ‚而不才 苟简贪鄙 之人 ‚

至 不可胜 数 。

由此 “ 一路数千里之 间 ” 可见 ‚王安石说 的是地方官员 。然而 ‚我 以为 ‚王

安石虽然只是直接说 明了地方官员 ‚没有直接 点明在朝者 ‚但是他意在 “ 天下在

位 者 ”‚何 以见得 原 因有 二

其一 ‚王 安石从任官开始就一直认为天下风俗不正 。他在庆历二年 刚考 中进

士时就在 《送孙正之序》中说 “ 予观今之世 ‚圆冠峨如 ‚大裙檐如 。坐而尧言 ‚

起 而舜趋 ‚不 以韩孟之 心为心者 ‚果异众乎 ” 这是说 “ 今之世 ” 的 ‚然从 “ 圆

冠峨如 ‚大裙檐如 ” 来看 ‚显然是指那些位居 高官者 庆历八年 ‚他在 《上运使

孙 司谏书》中说

今之 时‚士之在 下者 ‚浸 渍成俗 ‚苟以顺 从 为得 而上之人 ‚亦往

往 僧人之 言 ‚焉有许 己者 ‚辄怒 而不听之 。故下情 不得 自言与上 ‚而上 不

得 闻其过 ‚患所欲 为。

这里 点 明了 “ 上之人 ” 的不 听下言 ‚上下不通 ‚导致 “ 态所欲 为 ” 在皇佑三

年 的 《送李著作高 邮之序 》中又说 “ 放戏 今之公卿大夫 ‚据 缴乘机 ‚钻 隙抵 嵘 ‚


仅 不 盈 志 ‚ 则戚 戚 以悲 。” 这 里 也 点 明是 “ 公卿大夫 ” 在 熙 宁元年 的 《本 朝 百年

无 事割子 》 中又说 “ 上下偷惰 ‚取容而 已”‚也说 明是上下等 。


其二 ‚既然 “ 一路数千里之 间 ” 称职 者少 ‚那 么言下之意就是在朝者 治理不

力所致 。倘若 治理得力 ‚何来天下 多非其才 呢 由此可见 ‚王安石意在说 明朝廷

无人 。既然是说朝廷无人 ‚那么就产生 了 “ 多才 ” 与 “ 少才 ” 的矛盾 。

我们知道 ‚仁 宗朝 的人才在宋代可谓 是首屈一指 ‚乃至在 中国历代王朝 中‚

知名度都是最高 的 。不论是政 治家 ‚还是文学家 ‚没有哪个朝代 能与之 比肩 。王

安石 写 《万言书》是在嘉佑五年 一说三年 ‚而在此期 间‚仅就政 治家来说 ‚就

有 欧 阳修 、包拯 、韩琦 、文彦博 、富弼 、唐介 、吴奎等名 臣。虽说这 些人有 的不

合 ‚但是他们 的政 治才 能却是毋庸置疑 的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赫赫有 名 而从王

安石庆历二年为官到嘉佑五年 为止 ‚将近 二十年 ‚他作为一个如此关心 时事 的政

治家来说 ‚对官场 的情况不可能不 了解 。然而他却说没人才 ‚为何 我 以为有两

个原因。

第一 ‚王安石 的 “ 少才 ” 是 “ 多 中的少 ”。所谓 “ 多 中的少 ” 是指天下 官吏

如此之 多‚尤其是宋代 ‚而且是 “ 数千里之 间” “ 修其事者甚少 ” 上仁宗皇帝言

事书 》 ‚即使有些 官是有才 能的‚然而也于事无补 。宋代 由于 官员基 数大 ‚而且

又多是贪鄙之辈 ‚因此 ‚即使有些好官‚但是相对于这些贪 官‚也显得很少 。因


此 ‚这个少 ‚并不是真 正 的少 ‚而 是相对意义上 的少 。这 点从王安石 的墓志铭里

我们也可 以看 出来 ‚他还是认 为天 下是有一些有识之士 的‚此不列举 。而我们通

常所说 的 “ 多才 ” 是 “ 少 中的多 ”。与上 同意 ‚即是相对意义上 的多 。在整个宋代

来说 ‚仁 宗朝与其他朝相 比‚人才 是最 多 的‚而且知名度最高 的大都集 中在仁宗

朝 。所 以‚从这个 意义上来看 ‚当然是 “ 多才 ” 了。因此 ‚在两相对 比上 ‚联系

当时的社会情况 ‚王安石 说 “ 少才 ” 也是很有道 理 的 。

第二 ‚即使这 些通常被我们认 为是人才 的人 ‚在王安石来说 ‚也不算是真正

的人才 。王 安石所 需要 的是改革 的人才 ‚是有 魄力进行大刀 阔斧 的改革 的人才 ‚

而不是 “ 凡 区区变更 ‚而终无补于事者 ” 《看详定十二事议 一类 的人才 。观其

《上五事割子 》、《乞制三 司条例 》、《与 司马运 判书 》、《答 曾公立书 》和 《度支副

使厅壁题记 》可知 ‚他变法 的广度和深度都 比范仲淹 的庆历新政大得 多 。当然 ‚

范仲淹 由于 没有 得 到仁 宗 的有 力支持而 没有把 新政 展开 ‚这 不 能怪 范仲淹 ‚二 者

不能进行硬 性 比较 。正如王安石所 说 “ 盖 公之才 ‚犹不尽试 。肆其经纶 ‚功孰 与

计 ” 祭 范颖州文 》 在王安石 眼 中‚也许 范仲淹 是 唯一可 以称得上 是人才 、并

值 得他佩服 的政 治家 。王 安石 为何佩服 范仲淹 主要就 是 因为范仲淹 有进 行 改革


的魄力和 勇气 。因此 ‚无论从王安石其文看 ‚还是从后来 的改革 实践看 ‚大部分

人他都是看不上眼 的。尤其是在与反对派 的斗争 中‚更是如此 。而这些反对派并

不是真 的无才 ‚而是 由于和王安石 思想不一致 ‚不愿进行 改革 ‚所 以王安石把他

们也视为 “ 无才 ”。王安石用这种标准来衡量人才 ‚ 自然也就是 “ 少才 ” 了。

总 的来说 ‚从王安石 的这种 “ 矛盾 ” 中可 以看 出他所具有 的魄力和 勇气 、敢

于脾晚天下庸 官 、敢 为天下先 的精神 并且 以是否为 国出力为衡量人才 的标准 ‚

确实不愧为千古一相

进一步来谈 ‚还有 “ 不 能发现人才 “ 和 ” 能发现人才 “ 的矛盾 。上面我们谈

到 了王安石在 《万言书 》中说 “ 间巷草野之 间‚而亦未见其 多焉 ”。王安石认为 ‚

不但在位者 多非其才 ‚就是去下层 中搜寻也没发现几个 。言下之 意 ‚当今确 实是

没人才可用 。然而后来他在 治平年 间写 的 《兴贤 》一文 中却说道 “ 古虽扰攘之 际‚

犹有贤 能若 是之众 ‚况今太 宁 ‚ 岂曰无之 ” 从这里可看 出‚他此 时认 为天下人

才 多的是 ‚关键是看你用不用 。此 时的 “ 有而不用 ” 和前面 的 “ 用而没有 ” 形成

明显 的矛盾 。况且 就 当 时的政 治形势来看 ‚后来还不如 以前 ‚反倒有 人才 了。他

在 《材论》中更说 “ 天下之患 ‚不 患才之不众 ‚而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 并认为

“ 天下之广 ‚人物之众 ‚而 曰果无材可用者 ‚吾不信也 。” 此处说 的更 明白。他认

为天下 之大 ‚肯定不缺人才 。这些都是与他之前 的看法相悖 的 。那 么 为何 出现这

种前后矛盾 的现象 呢 我个人 以为 ‚这与他 自己的政治处境有很大 的关系 。

我们考察一下这两篇文章 的写作 时间‚《兴贤 》作于治平 中居金 陵时 《材论 》

作于元丰年 间退居金 陵时。而这两段 时期都是王安石政治生涯 的低谷期 。在仁宗

时‚王安石 的积极性很高 ‚总希望有朝一 日朝廷 能重用 自己‚一展报复 。故而他

用 “ 天下无才 ” 来支持他 “ 教之 、养之 、取之 、任之 ” 的理论框架 。虽说有 点极

端 ‚但 这充分显示 了他 改革人才制度 的 自信和 魄力 。而他在嘉佑八年 ‚仁 宗逝世

后 ‚正 巧 回乡为母 亲 守丧 ‚辞官归江 宁 。在这 期 间‚他 收徒讲 学 ‚当年锐 意 己有

所 消 。又 因为仁宗是个 没有 作为 的君主 ‚所 以他没有受到重用 ‚始终 没有做 到宰

辅而手握大权进行 改革 ‚这使得他很失望 。而作为一个政 治家来说 ‚他也很清楚

英 宗是个什 么样 的人 ‚对英 宗也根本不报 希望 ‚所 以他 不想入朝 。因此 ‚倘若不

说天下有才 ‚等于把 自己往朝廷里推 ‚故而只 能这么说 ‚鼓励皇 帝发现并任用人

才。

而在元丰年 间 ‚更 是心 灰意冷 ‚筋疲力尽 了。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 的改革运


动 ‚心力憔悴 ‚倍感失落 。而此 时 的王安石也算 到 了人 生 的最后几年 了‚又加 改

革 失败 ‚使得他再也无心政 治 。 自己的新法也被 反对派改 的一塌糊涂 ‚对 改革也

不报什么希望 了‚故而说天下有人才 ‚劝皇帝任贤用能 。这是无望 中的一种期望 ‚

是一个垂暮 的老人对这个 国家提 的最后一点建议 。

二 、“ 用才 ” 与 “ 留不才 ”
这一对矛盾颇有意味 。按常理 ‚用才就是为 了去不才 。至于用才 ‚王安石在

《万言书》 中 己经做 了详尽 的论述 ‚本文前面也有所论列 ‚此处不必 多说 。王安

石 既然主张用才 ‚然又不主张 “ 去不才 ”。他在 《上 曾参政 书》 中说 “ 其材不足

以任事 ‚而势不可去亲之左右 ‚则致为臣而养可也 。某又窃 以为不然 。” 也就是说 ‚

即使才不足 为官 ‚也不应 当辞去官职而退养 。为什么呢 他 的理 由是 “ 特将 轻去

其所 以为养 ‚非所谓人子事亲之义也 ”。即如果辞官 ‚那么就失去 了经济来源 ‚而

在那 时‚能尽孝 的主要条件就是有足够 的经济 收入 ‚这一 点本文在前面 “ 养廉 的

原 因 ” 一节 中 已有详细 的论述 。况且 ‚宋代又是个 以孝 治 国的朝代 ‚尽孝更显得

重要 。因此 ‚王安石 以此为理 由‚反对 “ 罢 官 ”。 认为 “ 若罢 官而止傣 ‚恐士大

夫愈 困穷而无廉耻 。” 看详杂议

那么王安石这种思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我认为 ‚如果天下 的官吏都 向王安

石那样洁身 自爱 ‚那这种思想就不为错 。不论今人还是古人 ‚首要 的一点就是为

了谋 生 ‚为 了顾家 。一个连 自己家 的经济 问题都解 决不 了的人 ‚试 问又 怎么去 富

国 况且 ‚正如王安石认为 的那样 ‚“ 邦财 费省之大 原 ‚乃不在此 ” 《看 详杂议 》 。

如果个个洁 身 自爱 ‚朝廷养这些官吏确 实不需要 多少银两 。因此 ‚他 反对罢官之

策 。他 的这种 同情心 ‚与富弼 的 “ 一笔勾之 ……焉知一家哭矣 ” 〔


‚十分相似 。这

一 点正如我们 当今 社会 在努 力不裁 员 的情 况 下 ‚发展经 济 的策 略是相似 的 。社会


发展最 终是为 了全体人 的幸福 。罢 官裁员不是 目的‚ 目的是为 了社会机构正常运

行 ‚从而使得社会健康发展 。如果官吏不贪 ‚尽心尽责 ‚当今社会 的发展又 岂会

在乎 因官吏众 多而所需要 的薪水呢 因此 ‚从这个方面来说 ‚王安石 的看法 是很

有道理 的 。

然而 ‚王安石看 到 的只是表面 的费用 ‚以为只要棒禄足够 ‚即可养廉 ‚然而 ‚

这 一 点他错 了。他 以 自身 的经历去判 断天 下必有 很 多和 自己一样 生活窘 迫 的人 ‚


这是对 的 ‚可 以说 是 同病相 怜 。然而 ‚是否这些人在做 官之后 ‚在傣禄足够 的情

况下 ‚就一定能像 自己这样知足 王安石认为能 ‚这就是大错特错 了。这就是他

思想上 的弊端所在 。这样 的人一多 ‚所需要 的花 费就不仅仅是体禄那 么简单 ‚贪

污成风则是必然 。这一 点‚王安石就远不如范仲淹 的 “ 哭则哭矣 一家哭何如一

路哭 ” 〔〕
那样有魄力 。王安石 的 “ 养廉 ” 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 裁 官 ”‚精

简机构也是 防腐 的重要举措 。王安石就没有重视这一点‚这也是他与范仲淹 改革

思想 的最大 区别 ‚也是他变法最大 的弊端 。他 的这种思想为他后来变法埋下 了严

重 的隐患 。

三 、“ 先教育人才后变法 ” 与 “ 先求才变法再教育人才 ”
王安石在 《万言书》中说 “ 方今之法度 ‚多不合乎先王之政 故也 。” 不合乎
先王之意 ‚就要法先王之政 。而法先王之政 ‚不是本本主义 ‚是 “ 法其意 ”。而 “ 法

其意 ” 就要 “ 改易更革天下之事 ”‚但是想要如此 ‚又 “ 势必不 能者 ”。为何 “今

天下之才 不足 故也 ”。这不足 ‚不但 是 “ 天 下在位者 多非其才 ”‚就 是 “ 间巷草野

间 ” 也无从寻觅 。那么 既然如此 ‚应该怎么办呢 应 “ 陶冶而成之 ”。也就是说 ‚

要变法 ‚首先要培养人才 。

然而 ‚王 安石在元丰年 间写 的 《材论 》 中针对 别人 “ 古之人 于材 ‚有 以教育

成就之 ‚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 ‚何也 ” 的提 问说道

天 下法度 未立之先 ‚必先 索天下之材 而用之 ‚如 能用天下之材 ‚则能

复先王之 法度 ‚能 复先王之 法度 ‚则天 下小事‚无不如 先王 时矣 ‚况教 育

人 才之 大者 乎 此吾 所 以独 言求 而用之道也 。

从这里我们可看 出‚这与他在 《万言书》中的说法完全颠倒 ‚这看起来似乎

是个哲学 问题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 蛋的问题 。究竟是先培养人才进行变法 ‚还是

先索人变法然后再教育人才 王安石前后不一 。其实我认为 ‚他这是一种思想转

变 ‚是从 “ 自下而上 ” 到 “ 自上而下 ” 的转变 。

他在 《万言书》中所说 的培养人才是培养一般普通 的官吏 ‚而不是顶尖人才 。

他说 “ 一路数千里之 间……修其职事者甚少 ‚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 ‚至不可胜数 。”

这 “ 一路 数千里之 间 ”‚即说 明是地方 官员 。由于这些官员 的腐败 ‚ 以至 于 “ 朝廷

每一令 下 ‚其 意虽善 ‚在位者犹 不 能推进 ‚使 膏泽加于 民‚而吏则缘 以为奸 ‚ 以


扰乱百姓 。臣故 曰 在位之人才不足 。” 他认为 ‚要 “ 变风俗 ‚立法度 ” 就必须从

培养一般官吏做起 。一般 的官吏作风正派 ‚天下 自然风俗醇厚 ‚法度井然 了。这

是 “ 自下而上 ” 的改革思想 。

而他在 《材论》中说求天下之才而立法度 ‚主要指 的是顶尖人才 。他道 “ 吾


闻之 ‚六 国合纵 ‚而辩 说之材 出 刘项并世 ‚而筹划 战斗之徒起 唐太 宗欲 治 ‚

而漠谋谏译之佐来 。” 言下之意 ‚这些成就都是 因为有这几个 能人在辅佐 。也就是

说 ‚改革 富强 ‚是 由这些少数顶尖人才来完成 的‚必须有他们来改革法度 ‚来领

导 。这是 “ 自上而 下 ” 的改革 思想 。

那么王安石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呢 这主要是 因为他经历 了变法 ‚实践证 明‚

他这种人才策略并没有取得多大 的作用 ‚甚至 因无人可用而使变法走样 ‚所 以他

在退居 时反思这个 问题 ‚认为确实是有 问题 的。

我们看 ‚教育人才变法 ‚看似合理 ‚其实不然 。一个大 的社会风气没有改变 ‚

即使局部 改革教育 出了人才 ‚也会被这个 社会所 同化 。而且在教育过程 中‚学子

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这个社会风气 的影响 。因此 ‚制度未变 ‚不先变 ‚想教育 出

高素质人才都是不切实 际的。教育 的结果主要在于一些实际行为的影 响‚而不在

于一套套 自欺欺人 的说教和空话 。孔子弟子三千 ‚而贤人七十二 。虽然看起来不

多 ‚可 与后来相 比‚谁还 能取得那 么好 的教育效果呢 孔子 的成功之 处 ‚关键在

于身体力行 ‚所谓 “ 身教胜于言教 ”。一个天天想着 自己怎么能捞到钱财 的高官‚

却经常去教育后来者要清正廉 明‚难道不觉得可笑 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

因此 ‚教育 的成功与否 ‚关键是看这个社会 的整体风气 。风气不改 ‚很难想


象 能 出来什 么高素质 的人才 ‚尤其 是德行方面 ‚最 为紧要 。正如苏轼所说 “ 天下

国家之所 以存亡 者 ‚在 道 德之 深 浅 ‚而不在 乎弱 与 强 历 数之所 以长 短者 ‚在风

俗之厚薄 ‚而不在乎富与贫 。” 〔 虽然苏轼 的话有 点片面 ‚但也不无道理 。他指 出

了 “ 风俗 与道德 ” 的重要性 ‚这与王安石 一致 。然而 ‚要变风俗 ‚必须要从制度

上入手 ‚要 从制 度上入手 ‚就 必须依靠一些具有领 导才能 的人 ‚而这些人不是培

养 ‚尤其 是短期培养所 能造就 的。因此 ‚要想 改革 ‚只有 “ 自上而下 ”‚只有这样

才 能提纲掣领 ‚若纲在 网‚紊而不乱 。“ 自下而上 ” 的思想要想取得成功 ‚除非是

造 反 。所 以他后来才认 为 ‚先索人才 ‚继而 立法 ‚天下 自正 。可惜 ‚一切 都 晚 了 。

当然 ‚王 安石 政 论文 的 内容远 不止这 些 ‚如论 理财 ‚论变法 等 。而这 些方面

在历史学和经济 学领域里 己为前人 反复论述 ‚一方面是其 内容 的合理性和深刻 性 ‚


非文学领域 所 能承担 另一方面 ‚限于本人 的学力 ‚也不 能有所创新 。故而本文

只简单提及 ‚置而不论 。倘有机会 ‚随着学力的增长‚再当令行论述 。


第三章 王安石政论文 的艺术特点

关于王安石散文 的艺术特色 ‚古代 已经有不少精辟 的点评 。尤其是 明代 以后

以茅坤为起始 的众 多评论家 ‚其深度和广度更是为后人研究王安石奠定 了基础 。

总结他们 的观点 ‚主要有 “ 用语精炼 ”、“ 严谨性 ”、“ 气势充沛 ”、“ 思想深刻 ”、“ 奇

崛劲健 ” 这几 点 。到 了近现代 以及 当代 ‚专 门研 究或涉及王安石散文 的各种书籍 ‚

也都对其艺术特色给予 了评价 ‚可惜 的是 ‚这些观 点几乎都不 出以上几 点 。而且

很多都是点到即止 ‚述而不论 ‚这难免给人 以拾人牙慧的嫌疑 。即使是鉴赏类 的‚

论述 的也都是仅有 的几篇最常见 的文章 ‚如 《答 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 》、《伤

仲永 》、《游褒禅 山记 》等 ‚很难代表王安石散文 的全貌 ‚更不用说 是政论文 了。

本文为 了全面 反映王安石政论 的风貌 ‚一方面 不可避 免 的拾别人 的一些牙慧 ‚另

一方面也有一些 自己的创见 。这两方面 的结合就是本章 的主要 内容 。

第一节 王安石 的文学观

中国古代 的文学理论可谓五花八 门‚然而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 内容

和形式 。内容 即 “ 文 以载道 ”‚形式 即 “ 格律 声色 ”。当然 ‚这两方面并不是绝对

的‚而是各有侧 重 。

其 实 ‚中 国文 学从一 开始 就表现 为积极 功利 的一面 。文 字最 早 的功用 便 是记

事 。至于 到 了孔 子 时代 ‚整 理修 订 “ 五经 ” ‚其主要 作用还 是服务于 政 治 。《孔子

丛 》之 《记义第三 》 中记载孔子赏 《诗 》的话道 “ 孔子读 《诗 》及 《小雅 》‚渭

然 叹日 吾 于 《周南 》、《召南 》‚见 因道之所 以盛也 于 《柏 舟 》‚见 匹夫执 志之

不可 易也 ……于 《采薇 》‚见古之 明王所 以敬诸侯也 。” 〔 可见 ‚在孔子 的眼里 ‚

到处都是政 治 ‚是礼乐政教 ‚功用 论很强 。即使是后来 ‚有质量 的文学作 品也都

是 与政 治紧 密相 关 的 。政 治家 自不 必说 ‚文学家亦 然 。从韩 愈到 欧 阳修 ‚其 古文

运动 的核心都是 “ 载道 ” 。虽然后人都认为韩 欧二人把文 与道 等 同‚但我认 为 ‚他

们 都还 是 以 “ 道 ” 为最重 。他们 的改革都是为 了符合 古道 。


韩愈在 《答李秀才书》中说 “ 愈之所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 ‚好其道焉尔 。”



阁他认为学古不仅仅在于文辞 ‚而在于 “ 好其道 ”。这里似乎还有 点道为第二 的意

味 。再看他在 《题 欧阳生哀辞后》中所说 “ 愈之为古文 ‚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

者耶 思古人而不得见 ‚学古道 ‚则欲兼通其辞 。通其辞者 ‚本志于古道者也 。”


由此可见 ‚韩 愈学文 的 目的是 “ 学古道 ”‚“ 文 ” 是工具 ‚“ 道 ” 才 是 目的 。而且

他还在读书作文 中‚处处 “ 歌颂尧舜之道 ” 〔。


〕。其云 “ 所著 皆约六经之 旨而成文 ‚

抑邪与正 ‚辩 时俗之所惑 ‚居穷守约 ‚亦 时有感激怨忍奇怪之辞 ‚以求知于天下 ‚

亦不悖于教化 。” 〔‘
〕可见 ‚他 的为文 ‚思想性是位居第一的‚为文是为 了提倡正道 。

而欧阳修也是 以 “ 道 ” 为根本 的。他认为 “ 大抵道胜者 ‚文不难 自至也 。” 〔

也就是说 ‚“ 道 ” 的修养到 了一定的境界 ‚文也 自然而然 的有 了。所 以他进一步认

为 “ 学者 当师经 ‚师经必先求其意 。意得则心定 ‚心定则道纯 ‚道纯则充于 中者

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 〔〕

从上面我们可 以看 出‚他们都是文人 ‚确切 的说是文人 的领袖 ‚主要 以文学

而名 。他们都把道看 的如此重要 ‚何况王安石这样一个有 “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



的大政 治家 呢 王安石是一个大文学家 ‚但首先是一个大政治家 。他主要是作

为一个政 治家而 闻名于世 的。他有 “ 欲 与翟契遐相希 ” 〔 的抱 负 。他认 为 “ 古之

成名者 ‚在无事于文辞 ‚” 答李秀才书 所 以他在 《与祖择之书》中说 “ 治教

政令 ‚圣人之所 谓文也 。” 这里 ‚还只是说治教政令属于文 。他在 《上人书 》 中又

说道 “ 尝谓 文者 ‚礼教政 治云尔 。” 显然 ‚这里与前面不一样 。这 里认 为文就是

治教政令 。可 见 ‚ 王安石文学观念 的政 治性之强 。

在此 ‚有必要提及 一下历来 学者对于王 安石文学观 的看法 。如 “ 文 贯乎道 ”、

“ 为文有补于世 ”、“ 文辞与 内容并重 ”、“ 穷工说 ” 等 。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 的

论点 ‚试 问古今有几个 反对这些观 点的呢 即使是 自己喜欢 写无关政 治的文字 的

文人 ‚也不见得就会反对 “ 文 以载道 ”。也就是说 ‚这是文人之 间的共性 ‚实在没

有必要再拿来讨论一番 。本文所探讨 的王安石文学观就避免这种人所共知 的、无

需再 费唇舌 的调子 ‚而就后人对他 “ 治教政令 ” 的看法简单陈述一下个人 的意见 。

我们 知道 ‚后人把王安石 的 “ 治教政令 ” 看做是一种过激 的、偏执 的思想 ‚

认 为王 安石把文 学变成 了政 治 的附庸 ‚本人绝难苟 同。虽然说 中国 自古倡 导 中庸

思想 ‚然而从现 实来看 ‚具有卓越成就而流传后世 的往往是那些极具偏执性 的思


想 。最 明显 的莫过 于奠定后世 思想基础 、对后人影 响最深 的战 国百家 思想 了。他
们各 具特色 ‚而且 为 了宣传 自己的主张 ‚大肆攻击别 的派别 ‚极尽讽刺之 能事 ‚

这不就是过激 、是偏执 吗 倘若这些思想都一 味 的中庸 ‚何来百花异彩 然而后

世研究者往往说他们 片面 ‚仿佛 片面就是个人人 喊打 的老 鼠。试想 ‚如果没有这

种片面 ‚这种偏执 ‚中国思想和文学 的特色在哪里 黄庭坚 的 “ 点铁成金 ”、明代

前后七子 的 “ 格调说 ”、李蛰 的 “ 童心说 ”、翁方 刚的 “ 肌 理说 ” 和袁枚 的 “ 性灵

说 ” 等等 。这些大师们所创造 的文学观 点还经常被现代人称之为 “ 片面 ”。难道他

们真 的不懂 不知道什么是全面 真正 的文学家是不会去对理论大而化之 ‚说一

些笼统 、毫无新意 的废话 的。倘若 没有这 些丰 富多彩 的文学观 点 ‚很难想象我 国

的文学理论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因此 ‚我认为 ‚这种 片面 、偏执是必要 的‚是全

面 、中庸 的基础 。王安石 的文学观 正是这样 ‚他是一种需要 ‚他不是不知道什 么

“ 附庸 ”‚他是为 了纠一 时之风气 ‚矫枉就必须过正 。

我们来看 王安石 当时所处 的社会环境 。国家 内忧外 患 ‚国库亏 空 。士大夫苟

且度 日‚以言相 尚‚而不思应对之策 。天 下风俗 已经大坏 。面对 酒桌上那些不知

痛痒 的文字 ‚作 为一个 以天下 国家 为 己任 的官吏 ‚怎能不通信 ‚不气愤 所 以他

要 “ 立法度 ‚正风俗 ” 答手诏奉还乞罢政事札子》 。而整个社会积 习 已深 ‚不

实行 “ 过激 ” 的政策不足 以改变 “ 辞弗顾于理 ‚理弗顾于事 ” 上邵学士书》 的

风气 。王安石之所 以 “ 过于 ” 强调文学 的政 治性就是为 了突 出他变革 的决心和力

度 ‚‘
是不得不如此 。黄庭坚难道不知道总是借用别人 的句子会遭人垢病 是不得

不如此 ‚这是积极创新 的表现 。倘若人人都不偏不倚 ‚遵 守 “ 正道 ”‚没有 “ 冒天

下之大不匙 ” 的精神 ‚这个社会哪里还会 出现新 的东西 历史上有 出息 的人 ‚尤

其是政 治方面 ‚有 几个不偏激 顾 炎武不也是说 “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 旨、当世

之 务者 ‚一切不 为 ” 仁 吗 。

再者 ‚王 安石不是个糊涂之 人 ‚对于他之前千余年 的文 学思想不可能一概否

定 ‚而他 自己后来 以文 自娱也显示 了这一 点 。事情 的解决办法不可 能完美无缺 。

就如在 古代 ‚一个落水女子被一位 男士救上 了岸 。如果按照古代 “ 男女授 受不亲 ”

来看 ‚是不 是这位 男士就 冒天下之 大不匙 ‚坏 了天 下礼法 了呢 那 些 所谓 的 以儒

者 自认 的 、对此不 屑一顾甚至 口诛笔伐 的 “ 君子 ”‚是不 是就很有 人味 势不得不

使然 也 。是命 重要 ‚还 是那些迂腐 之 礼重 要 而对于宋 朝 当 时的情 况 来看 ‚王 安

石力主 “ 治教政令 ” 一说 ‚不正是解决 问题 的一种策略 吗 危 急 时刻 ‚想救人又

要顾及礼法 ‚结果只 能是使得落水者命丧黄泉 。因此 ‚王安石就是为 了突 出他变


革 的决心和力度 ‚这是对 当时风气极度不满 的一种表现 ‚也是一种解决 问题 的必

要手段 。一块烧 红 的铁在常温 下慢慢冷却是永远 也不会成 为钢 的 然而 ‚尽 管他

力主 “ 治教政令 ”‚一生毕力于此 ‚但还是难 以掩盖他政论文 的独特魅力 。这才是

真正 的文学家

第二节 识见深远

文章 的最 重要作用在 于它传达给人 的思想 以及 由此产 生 的感受 。作 为文章 ‚

最吸引人 的并不是艺术形式 ‚而是思想 内容 。一篇空洞 的华丽之文必然没有持久

的魅 力 ‚持 久 的魅 力来源 于其表达 的思想 。古人先道德后文章 ‚不 关乎社会 ‚无

深刻 思想 的文章 ‚势必会被淘汰 。从现 实来看 ‚我们从 古人文章 中所 学到 的也 多

是其 思想 内容 。我们通过读其文章 ‚能得 到启迪 ‚能学到智 慧 ‚而 我们人 生境 界

的高低也都 与我们所接触 的这些文章有很 大关系 。即使是 当今 ‚文章 的主要作用

也是如此 ‚确切 的说 ‚是更是如此 。古人 为何专意于经书 他们并不是去学 习它

的文 辞 ‚而 是去学 习它 的微 言大义 ‚学 习其深刻 的思想和道理 。所 以‚文章 的魅

力主要在 于它 的思想性 ‚在于对人 类 的关怀 ‚而王 安石 的文章正是这 一特 点 。其

思想之深刻 ‚非他人 能及 。这种特 点主要 体现在两种文字 中‚一种 是专 门论政事

的文字 ‚一种 是借 “ 记 ” 论政 的文字 。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方面 ‚专 门就政事而论 的文字 。试看他 的 《与赵 离书 》。此

文 是针对 当 时开纳西人 问题 的讨论 。众人 认为 “ 邃欲 开纳西人 ‚则示之 以弱 ‚彼

或倔强 。” 然而王安石却 以为 “ 以我众大 ‚当彼寡小‚我 尚疲弊厌兵 ‚即彼偷欲得

和可 知 。我深 闭固距使彼不得安息 ‚则彼 上下 忿惧 ‚并心一力 ‚致死于我 ‚此彼

所 以能倔强也 。” 王安石并不认为开纳西人是示弱 ‚相反‚他认为正是使之驯服 的

办法 。并深刻剖析对方 的心理 ‚以说 明开纳西人 的正确性 。他又说 “ 就令有敢如

此 ‚则彼举 国将 德我而怨彼 ‚孰肯为之致死 此所 以怒我而怠寇也 。” 这里他谈到

人 心 向背 的 问题 ‚很有 道 理 ‚可谓 吃透 人 心 。然 而 ‚开纳 可 以‚“ 但 不 可遣 ”‚原

因是 “ 邃 则彼将骄而 易我 ……徐 与之议 ‚所 以示之 以难 ‚而坚其约 。” 可见王 安石

思维 之 深 刻 和 周密 。通 观 此 篇 ‚仿 佛王 安石在 论 兵法 。难怪 茅 坤 说其 文 “ 中多持

重处 ‚亦合兵机 ”。〔
‘乾 隆也说其 “ 绝似汉人指挥机宜文字 ”。〔
‘再如他 的 《上 时

政 疏 》‚其 中道 “ 臣窃 观 自古人 主享 国 日久 ‚无 至诚恻 但忧天 下之 心 ‚虽无 暴政


虐刑加于 百姓 ‚而天下未尝不乱 。” 可谓惊人之言 ‚思虑深远 。如果 “ 不为久远之

计 ‚ 自以祸灾可 以无及其身 ‚往往身遇灾祸 ‚而悔无所及 。” 可见 ‚王安石要 防患

于未然 。正如他在 《读 刺客传 中不认可豫让那样 “ 让诚 国士也 ‚曾不能逆策

三晋 ‚救智伯之危亡 ‚一死 区区 ‚何足校哉 ” 不应在 国亡 时才 以死来报 ‚而要


懂得如何来 治 国‚为 国谋划 。也只有王安石 能说 出这样 的话 ‚他 能说 出主要还是

因为他有这个 自信 ‚而这个 自信又是建立在他深谋远虑 的基础上 的。他 的这种远

见远非那些 “ 不恤 国事 ” 答 司马谏议书 的士大夫们所能相 比。正 因为他所 思

之远 ‚他才不屑于与那些 “ 圆冠峨如 ‚大裙檐如 ” 送孙正之序 之辈为伍 正

是 因为这种深识远见使得他鹤立鸡群 ‚ 曲高和寡 ‚不 以媚俗 为事 。而 且 ‚王安石

的这种 思想具有宏观性 ‚能从整体上对这个社会进行犀利 的审视 。这就需要 高深

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他 的这类文字无不切 中时弊 ‚如他 的 《本朝百年无事割子》。

他在文 中对近 一百年来 的得 失 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独具 慧眼 。最终提 出 “ 本朝

累世 ‚因循末俗之弊 ” 一句 。其见解不可谓不深刻独到 。正是 因为他有 比别人更

深刻 的思想 ‚他才 不满 于 “ 区区变更 ‚而 终无 补于 事者 ” 详 定十二 事议 》 。他

的 《万言书 》是最显著 的例子 。茅坤说它 “ 此书几万余言 ‚而其丝牵绳联 ‚如提

百万之兵 ‚而勾考 部 曲无 一不贯 ”‚〔 可见评价之 高 。如果没有深刻周 密 的思维 ‚

不会如此 。鉴于此 ‚颜元说道 “ 荆公之所忧 ‚皆司马韩范辈所不知忧者也 荆公

之所见 ‚皆周程张邵辈所不及也 。” 〔 实为 中肯之论 。

其 次 ‚表现在 “ 记 ” 体政论文 中。王安石 的很多 “ 记 ”‚名为记 ‚而实为政论 ‚

这是王安石 的一大特色 。这类文字 由于借 “ 记 ” 论政 ‚往往更显思深远见 。试看

两篇

《虔州学记 》是王安石为虔 州建立州学而 写 的一篇记 。按照常理来说 ‚记就

是记述 。而大 多数记文 ‚ 内容大都不外乎记述事件 的起 因 、经过和 结果 ‚其 中再

夹杂着 几句有感而发 的议论 。而我们看王 安石这篇记文 ‚全文分五段 ‚开头一段

简单叙 述 了州 学 的兴办经 历 ‚中间三段 纯 属议论 ‚最后一 段才 点 出 “ 虔 州地 旷 以

远 ‚得所 以教 ” 的主题 。而主 旨则在 中间三段 ‚试 析之

文章 开头简单 写 了几 点关于州学 的情 况后 ‚第二段一 开头便转 向对 “ 先王所

谓道德 ” 的论述 。 由州学突然跳转到先王 的道德 ‚进而论述 “ 性命之理 ”。本 为眼

前之记 而 思维却跑 到 了上 古 ‚探 讨上 古所 以 “ 从容无 为 ‚ 同四海 于一 堂之上 ‚而

流风余俗 咏 叹之 不 息 ” 的原 因 到 了第三段 又转而 论秦 ‚“ 周道微 ‚不幸而有秦 ”‚


论述秦所 以失败 的原 因 到 了第 四段 ‚又跳 出一句 “ 道之 不一久矣 ”。可见 ‚本 为

记州学之文 ‚而其 大段 的文字却用 在 了对 古代教育得 失的论述上 。说 为记 ‚倒不

如说是论古代教育 ‚然而 ‚看似在论古代教育 ‚其实是对 当今教育 的考虑 。故而

其所有 论述都在于 “ 今天子 以盛德 即位 ‚庶几能及此平 ” 一句 。

王 安石 的这 篇记主 旨不在于记述 州学 的兴建 ‚而是在于对 当今教育 改革 的看

法 。他所想 的远不是眼前 的州学 ‚而是天下之学 的兴办 ‚变天下之风俗 。名为记 ‚

实为论 ‚看似 在论教育 ‚而 实 际上 是在考 虑 怎样 为天下培养人才 ‚又 为论政 。这

便是荆 公为文 的妙处所 在 。难怪茅坤说 “ 荆 公文往往好为深远之思 。” 〔


‘‘〕
又 说其 “ 思

抑 或入 于渺 ‚而 调或入 于诡须详细得之 ” 汇
‚。

此外 ‚据 《宋人轶事汇编 》卷十 引 《西清诗话 》中记载 ‚王安石批评苏轼 《醉

白堂记 》为 “ 韩 白优劣论 ”‚而 苏轼却说王安石 的 《虔州学记 》是 “ 学校策论 ” 〔


‚。

虽说二人都批评对方这种 “ 诡调 ”‚但这 实为二人 的特色 。好发议论 ‚不拘一格 。

由此 也可见 出‚对 于这 样 的人 物 ‚尤其是王 安石 ‚他 的很 多文章 很难 定性为那 一

种体裁 ‚处处都是政 治 ‚说它们是政论一 点都不差 。

再如他 的 《度支副使厅壁题记》。此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文 中有一段关于理财

的论述 。他说道 “ 夫合天下之重者财 ‚理天下之财者法 。” 并认 为 “ 有财而莫理 ‚

则 吁陌间巷之贱人 ‚皆能私取予之势 ‚擅万物之利 ”。这是常人所难 以想到 的‚这

一点从 司马光对 此 论 的抨击可 以看 出。这 是他长期 治学并结合 当时社会所 作 的思


考 ‚为常人所不 能理解合接受 。后来变法最受争议 的也是这个 思想 ‚ 由此 可见一

斑 。他不但认 为 当时的主要 问题在于理财不 当‚还认为 “ 一部 《周礼》‚理财者居

其半 ” 答 曾公立 书 》 。这样 的言论 ‚恐怕整个古代也没有第 二个 。而王安石这

些 为文 的特 色又是与其个人性格气质 是分不开 的‚可 以说 是其人格 的写照 ‚所谓

文如其人 。这 一点元代吴澄就 曾说道

荆 国文公 ‚才优学博 而识 高‚其为文也 ‚度越辈流。其行卓 ‚其志

坚‚超 越 富贵之 外 。无一 毫利欲 之 泪 ‚少壮 至老 死如 一 。其 为人如 此 ‚其

文 之 不 易及 也 固 宜 。”

正是这种 独特 的文风使得他 的文章与众不 同‚独树一帜 ‚“ 度越 辈流 ”。这也

正是其文成就之所在 。正如清代焦循所说 ‚“ 王 氏之文独成一家 。其善正在与人不


同”
第三节 多样化 的风格

刘韶在 文心雕龙 ·体性》里说道 “ 然才有庸隽 ‚气有 刚柔 ‚学有 浅深 … ”。

他认为 ‚作家 的风格与本人 的性格气质和生活学识关系密切 。风格总是与作家 的

气质相符合 ‚思想 的深浅也与作家 的学识相一致 。他还说道 “ 八体虽殊 ‚会通合

数 ‚得其环 中‚则辐犊相成 。” 〔
词他认为这八种风格可 以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故

而他 又指 出 “ 然渊乎文者 ‚并总群势 ‚奇正虽反 ‚必兼解 以俱通 刚柔虽殊 ‚必

随时而适用 。” 〔
’〕即精于为文 的人 ‚兼通各种风格 ‚即使是相反的两种也能融合运

用 。当然 ‚拥有这种能力 的人 的前提是学识渊博 。而王安石正是这样一位文章大

家 ‚他 的文章风格多样 。至于后人说他 的散文 “ 奇 崛劲健 ”‚只是一个突 出的方面 ‚

难 以全面展示王安石 为文 的特色 ‚尤其是政论文 。本文打算从五个方面来论述 王

安石为文 的风格 ‚力求做到全面 ‚但是 限于学力 ‚只能尽力而 为了。

一 、婉 曲
虽然说很 多史料都记载王安石执拗 ‚倔强 ‚与人不 留情面 的性格 ‚然观其为

文 ‚婉 曲之风不在少数 ‚尤其是他为 自己乞 官 的 “ 表 ”、“ 书 ” 等文字 。这些文字

总是喜欢 以小事而 陈大义 ‚先提一番大道理 ‚ 曲折婉转 ‚最后再提 出一 点要求 ‚

十分有趣味 。然其政论文也有这个特色 。我们来看他 的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开头便来一句 “ 某愚不更事物之变 ”‚首先就使得对方感受到 自己的尊严和地


位备受重视 ‚心里也 自然美滋滋 的‚对于下级 的建言也 自然就更容 易听下去 。然

此 文 的 目的不 是去讨 上 级 的欢 心 ‚而 是要 解 决 问题 的 。所 以‚虽 说 “ 某 愚不更事

物之变 “ ‚然还要 申明来意 。 自己作为下级 ‚应该 “ 以身得察于左右 ‚事可施设 ‚

不敢 因循苟简 ‚以孤大君子推 引之意 ”‚谦逊之 中带有一种正直 ‚合理又合礼 。作

为上级 ‚ 自然有责任看下去 了‚并且不至于反感 。接下来 的一段 ‚王安石并没有

直奔主题 ‚而 是晓 以道 理 。首先他从地理上来论述 “ 郸之地 邑” 的利弊 ‚语言虽

不 多 ‚然而都切 中厉害 ‚提 出了关键 问题 ‚即 “ 邑民最独畏旱 ”。又 由于 “ 民力不

能 自并 ”‚所 以‚言下之意 ‚官府 自当 出面 了。然而王安石还 是没有说 ‚而 是接着

再论述道 “ 幸岁大攘 ‚以为宜乘人之有余 ‚及其 暇时‚大浚 治川渠 ”。这才提 出


了 自己的想法 。这样一来 ‚水到渠成 ‚官府 没有理 由不治理河道 了。况且这 不是

官府强迫而为 ‚而是百姓们 “ 闻之翁然 皆劝趋之 ”‚是其所愿 。真可谓天时、地利 、

人和都 占齐 了‚还有什么理 由不治理呢 作为上官‚也 自然听的进去 。

然而 ‚我们知道 ‚ 自古官吏都好面子 ‚作为下级不能太露锋芒 ‚表现 的太聪

明‚否则 ‚岂不显得上 官太没用 王安石也深得其道 ‚故而说 “ 伏惟执事聪 明辩

智 ‚天下之事悉 以讲而 明之矣 。” 这一句可谓高招 。先夸赞执事聪 明‚然后再说这

是 因为执事 能明一切所讲之事 。言下之意 ‚我 的事你也 因你 的聪 明而 能 明理 。一

方 面是给足 了上 级 的面子 ‚另一方面也使得上 官不好意 思推脱 。为 了促成此事 ‚

王安石进一步赞他 “ 导利去害 ‚汲汲若不足 ”‚说 明在下官的心里 ‚执事是个勤政


爱 民的好 宫 。不 管是好 官害是庸 宫‚看 了此文 ‚即使不办此事 ‚也不至于反感 。

可见 ‚王安石此文委婉 曲折 的火候恰到好处 。

再如他 的 《芝 阁记 》。本事 因 “ 陈君学文好奇 ” 为 阁 以藏芝 。然而其在文 中仅

仅两句话 ‚其余 皆为议论 ‚迂 回 曲折 。本文 由 “ 芝 ” 引来两段对 当时政 治 的评价 。

从 “ 祥符 时‚封泰 山以文天下之平 ‚四方 以芝来告者万数 ” 以致九州 四海之 芝 “ 几

于尽参 ” 到 “ 至今上 即位 ‚谦让不德 ” 以致 “ 神奇之产 ‚销藏委 豁于篙黎棒莽之

间”。看似说 “ 芝 ”‚实是论政 。实是论政 ‚而又似在说 “ 芝 ’


。结尾一句 “ 隐 ‚芝

一也 ” 似乎是在说 “ 芝 ”‚然一句 “ 夫 岂不 以时乎哉 士之有道…… ” 却又是在说


人 。“ 芝 ” 因时而异 ‚士亦然 。实实虚虚 ‚曲曲折折 。所 以孙琼评论此文说

其 间无数感慨 ‚无数 曲折……前 面是说 芝 ‚看 来却 不像说 芝。结处不

说 芝 ‚看 来却 只是说 芝。口刀

林纤也评道

此等议论 ‚亦属寻 常 ‚难在 能 高势 而 出‚ ‘因一 时之好 恶 ‚成天 下之

风俗 ’二语 ‚不是 为献 芝发议 ‚一 眼 专注人 才之显晦及 王道之 兴废 耳 。〔

可见 ‚王安石此记意不在记 ‚而在于 “ 人才 ” 与 “ 王道 ”‚是与时政密切相关


的政 论 。这便是荆公之文 的特色 ‚此类文最有深意 。《虔州学记》也属此类 。

二 、切 直
与婉 曲相对 的便是切直 。正如上面所论 ‚作为一个文章大家 ‚往 往具有 多种

风格 ‚王安石正是这样 。这两种风格难分 高下 ‚有 时切直 的风格 更 能表现 出态度


的严肃和话语 的力度 。如他 的 《上 田正言书》‚此文一改婉 曲之风 。首段 阐明 自己

众人对执事 的评价是 “ 甚盛 甚盛 ”‚有 反讽之意 。第二段 开头便云 “ 顾犹有疑

执事者 ” 并 明确表 明 “ 虽某亦然 ”。可见来者不善 。接着又是一句质疑 ‚“ 方此 时‚

窥执事意 ‚ 岂若今所谓举方正者猎取名位而 己哉 ” 令人觉得仿佛不是在对上 司

说话 ‚而倒像是上级对下级 的质 问了。不仅如此 ‚更是直接揭底说 “ 曾未 闻执事

建一言痞主上也 ”。词语严厉 。茅坤云 “ 直而不阿 ‚义形于色 ” 〔 。孙踪云 “ 词

气森严 ” 〔 ‚绝非虚言 。然王安石如此说 ‚并不是空穴来风 ‚要 以理服人 。于是

他便针对为执事开脱的 “ 乃其言不可得而 闻也 ” 和 “ 盖造辟而言之矣‚如不用何 ”

两个理 由进行驳斥 ‚义正词严 ‚毫无半 点私心 。最后得 出结论 “ 执事不能 自免于

疑也必矣 ”。 自首至尾 ‚一气 呵成 ‚“ 喷薄而下 ……有不可止遏之势 ” 〔 。理气十

足 ‚直逼对方 ‚确实是 “ 理足气盛 ‚故劲悍廉厉无枝 叶如此 ”。〔幻

再如 《上运使孙 司谏 书 》也不像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那样婉转 曲折 ‚多方

周旋 。开篇第 一句便道 “ 伏见 阁下令吏 民出钱购人捕 盗 ‚窃 以为过 矣 。” 直接批

评 ‚ 而不转弯抹角 ‚先说一番大道理 。真 “ 如 断岸千尺 ‚又如 高士豁 刻 ‚不近 人

情 。”

从这些文章 中‚我们可发现 一个特 点 ‚那就是 当王安石认 为对方有过错 ‚进

行 建议批评 的时候 ‚文 风往往直 而切 而在对 方 没有错 ‚ 向对方 建议 或请 求 时 ‚

往往婉而 曲。如上文 的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是请求对方为 民着想而兴修水利 的

文章 ‚故而 陈之 以情 ‚晓之 以理 。这说 明王安石还是很讲道理 的 。而并不像别人

说 的那样 ‚“ 执拗 自用 ” 〔 。此类 文字还有如 《上执政书 》、《上相府 书 》等 而 《上

田正言书》则是 由于对方失职 ‚因此直接 明 白。《上运使孙 司谏书》也是如此 。又


如 《与赵 离书 》、《答 曾公立书 》都是如此 。立论严谨 ‚义正辞严 。可见 ‚王安石

为文 的风格是根据所论 内容和情 况而 定 的 。

此外 ‚还有一 点更 能体现 出王安石 的这种风格 ‚那就是他这种且直文风不仅

是对 官员适用 ‚对皇 帝也是如此 。如他在 《上 时政疏 》中说皇帝道 “ 夫 因循苟且 ‚

逸 豫而无 为 ‚可 以侥幸一 时 ‚而 不可 以旷 日持久 。” 又说 “ 有 为之 日‚莫过 于今 日。

过今 日‚则 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 ”。似乎有点夸大其词 。而其在 《本朝百年无事

答子 》中也说道 “ 然本朝 累世 因循末俗之弊 ‚而无亲友君 臣之议 。人君朝 夕与处 ‚

不过 宦官女子 出而视 事 ‚又不过有 司之细故 。” 直接指 出皇 帝 的不对 。

因此 ‚切直 是王 安石 的政 论文 的一大风 格 ‚这 也是 为 了政 治 的需要 。而这 种


风格正体现 出王安石敢 言众人所 不敢言 ‚为众人之所不敢为的政 治家风采 。可 以

说 ‚切直不仅是其为文 的风格 ‚更是其做人 的准则 。是一个 以天下为 己任 ‚维护

正道 的政 治家 ‚也是一个不 尚空谈 ‚力做实事 的真正儒者 。

三 、精约
刘册在 《文心雕 龙 ·体性 》 中说 “ 精约者 ‚核字省句 ‚剖析毫厘者 也 。” 即

文辞精炼 ‚却剖析精微 ‚准确 到位 ‚具有深度 。而王安石在这方 面 的代表不少 ‚

最典型 的莫过于 《读 孟 尝君列传 了。楼防 《察古文决 》卷 云其 “ 转折有

力 ‚首尾无 百余字 ‚严劲 紧束 ‚而婉转凡 四五处 ‚此笔力之绝 。” 〔 金圣 叹则更 为

赞赏道 “ 凿凿只是 四笔 ‚笔笔如一寸之铁 ‚不可得而屈也 。” 〔 又如 《读 孔子世

家 》‚茅坤云 “ 荆 公短文字 ‚转折有绝似太公处 。” 〔 等 。这些史论都体现 出精

约 的风格 。他 的那些专 门论述政 治的文章亦是如此 。如很有名 的 《答 司马谏议 书》‚

相 比于 司马光 的三千三 百之言 ‚犹如江河之于海洋 ‚但是其短小却精悍 。可谓 “ 笔

笔如一寸之铁 ” 〔 ‚力道十足 ‚笔力豪辣 ‚如锥之于球 ‚势如破竹 。王安石把 司

马光 的长篇大论浓缩 为 “ 侵 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八个字 ‚然后再各个击破 ‚

干净利落 ‚精悍有力 。针对 “ 侵 官 ”‚则 以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 司 ”

一句驳之 对 “ 生事 ”‚则 以 “ 举先 王之政 ‚ 以兴利 除弊 ” 明之 对 “ 征利 ”‚则


以 “ 为天下理财 ” 五字解之 对 “ 拒谏 ”‚则 以 “ 辟邪说 ‚难任人 ” 六字释之 。真

可谓惜 墨如金 。而在议论 当今 的风俗上 ‚相对来说 ‚却大花笔墨 ‚确 又字字如刀 ‚

最后说对方 “ 一切不事事 ”。由于这种处理方式 ‚本来是一篇解释 的文字 ‚结果变

成 了一篇痛 批对方 的具有 战斗性 的犀利文字 。可见 ‚王安石文字 的力量 是何等 的

强悍 。

再如 ‚他 的 《上 杜学士书 》。此文 开篇第二句 “ 国家 东西南北 ‚地各 万里 ‚

统而推之 ‚止 十八道 。道数千里而转运 使独一二人 。” 一句话便把天下概况置于 目

前 。接下来便用 四字句 ‚简短有力 ‚气势逼人 ‚简短 的几句话 ‚便把转运 使 的特

殊 位置和其重要 性交待 的一清二楚 。而第 二段 开头仅仅用 了 “ 左 河右 山‚强 国之

于邻 ” 九个 字 ‚就 精 辟 的强调 了河 北地 理位 置 的重要 性 。接下来 又用 了 “ 列而 为

藩者 皆将 相大 臣‚所 屯无非天下之 劲兵悍将 ” 二句 ‚指 出 了河北 守 臣和 士兵 的重

大 责 任 。并用 “ 以惠则 悠 ‚ 以威 则摇 ” 八字 强 调 了合 理 处理兵 士 的重 要 性 。单 从

地理位置 、守臣和兵 士方面强调 ‚王安石还怕重视不够 ‚接着又 以 “ 无事 ” 和 “ 有


事 ” 来进一步强调 。“ 无事 ” 则 “ 庙堂之上 ‚犹北顾而不敢忽 “ 有 事 ” 则 “ 虽天

子其 忧未 尝不在河北也 ”。本段总共用 了短短 个字 ‚就从地理位置 、守臣、兵

士 、无事和有事五个方面深刻 的说 明了河北 的重要性 ‚笔笔要害 ‚不肯 多一句 口

舌 ‚其精简之功可谓一流 。

王安石政论文 的这种风格 ‚不仅表现在文章整体上 ‚还表现在文章 中的名 言

警句上 。如在 《王霸》中论王霸之异 同时说道 “ 夫王之于霸 ‚其所 以用者则 同‚

而其所 以名者则异 ‚何也 盖其心异而 已矣 。” 真可谓卓绝之见 ‚道 出 了千 古至理 。

不看你是何种形式 ‚关键是看你 的真心所在 。“ 王 ” 于 “ 霸 ” 的区别正是这样 ‚关

键是看执行这二者 的 “ 心意 ” 如何 心正则看似 “ 霸 ”‚其实是 “ 王 ”‚心邪则看

似 “ 王 ”‚其实是 “ 霸 ”。人们不应只注重形式 ‚注重所谓 的 “ 名 ”‚而要看其真正

做 了什么 。王安石正是有这种敢于捅破假道德 ‚假仁义 的精神 ‚他才敢 说 “ 人 言

不足恤 ”。这简单 的一句话 ‚却是王安石对这个社会风气 ‚以及对整个 古代历史政

治的深度剖析 。诸如此类 的名言警句还有 很多 ‚如 “ 人主 以委任 为难 ‚人 臣 以塞

责为重 ” 委任 ‚“ 人主 以狗氦畜人者 ‚人亦狗鼠其行 以国士待之 ‚人亦 国士

自奋 ” 委任 ‚其大胆可见一斑 “ 贪人廉 ‚淫人洁 ‚馁人直 ” 《知人》‚可 以

说是对人性 的深度透视等 。这些言论 ‚虽简短 ‚然却具有别人 即使长篇大论也不

可到 的精辟深刻 。

四、典雅
《文 心 雕 龙 ·体 性 》 中说 “ 典雅 者 ‚熔 式 经 谐 ‚方 轨 儒 门者 也 。” 即 为文 融

以经书 ‚ 以儒家 思想为典范 。王安石 的政论文尤其是这个特 点 ‚满 身 的儒气 。而

并不像有些人所说 的那样 ‚王安石是个法家 。茅坤就说他 “ 文有 典型 ” 〔


‚ 、“ 文严

而格古 ” 〔
‘ 、“ 荆 公学本经术 ‚故其记文 多 以经术为案 ” 〔

川。可见王安石 的这种

“ 经 ” 气是 何等 的浓 厚 。这种风格遍 布他所有类 型 的文 章 ‚尤其 是政 论 文 。而这

种风格又可分 为两种 ‚一种是广 引儒家经典 一种 是纯 以经典来支 持其变法 思想 。

下面分别来看 。

引经据 典 是历来 文人 的习惯 ‚王 安石 自然 不例外 。我们看 他 的被 梁 启超 成 为

“ 秦汉 以后第一大文 ” 〔 的 《万言书》。他论文王 陶冶天下人才一段 ‚洋洋洒洒 ‚

几乎 纯 以诗经 为文 。表 现 出 自己对 儒家所 称颂 的先贤 们 的仰慕 ‚并希 望 当今 也 能

效法 其意 在 论述 “ 约 之 以礼 ” 时 ‚引用 记 ·王制 》 中的 “ 变 衣 服 者 ‚其 君
流 ” 和 《尚书 ·酒浩》中的 “ 厥或浩 曰 ‘
群饮 ‚汝勿佚 ‚尽执拘 以归于周 ‚予其

杀 ” 来说 明 “ 礼 ” 的重要性 在论文武之道一段 ‚引用 《周 易》中的 “ 弧矢之利 ‚

以威天下 ” 来佐证 习武 的必要性 在论述今之 法度不合先王 时 ‚引用孟子 的 “ 有

仁心 ‚仁 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 ‚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 来说 明变革今法 的

必要性等等 。由此可见 ‚王安石 的崇儒倾 向是多么 的明显 ‚其典雅之风可见一斑 。

然而 ‚不仅 如此 ‚作为这么长 的一篇大文 ‚况且王安石 不仅是个通儒 ‚也是个 百

家通 ‚其博学令苏轼都为之一 叹‚竟然没有在文 中引用儒家之外 的言论 ‚清一色

的纯属儒家之言‚他 的这种儒气恐怕无人可 比。

此外还有很 多 。如 《进戒疏 》一文 ‚引用 《尚书 ·说命上 》中的 “ 亮 阴之祀 ’


‚、

《论语 》 中的 “ 放郑 声 ‚远债人 ” 和 《尚书 ·仲旭之浩 》 中的 “ 用人惟 己 “ 来说

明皇 帝只有戒声色之欲 ‚才 能专心于政 。而且也没有 引述儒家之外 的任何一言 。《


时政疏 》亦是如此 。由此可见 ‚王安石 的政论文 ‚尤其是与皇帝讨论政事 的文字 ‚

纯 以儒家之言为据 ‚儒气确是非常浓厚 。

而最 能体现他这种典雅之风 的莫过于他大量的制浩文字 ‚不仅是 引经据典那

么简单 ‚即使连句式 ‚语言风格都模仿经典 ‚简直可 以算得上是经文 ‚几乎是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 了。因此 ‚王安石 为文风格 中‚典雅之风可 以算是最突 出的 了。

除 了这种 引经据 典 的为文外 ‚另一种 就是全文式 的 以儒为宗 。在这 方面 ‚最

典型 的是他 的 “ 三 经新义 ” 序 。之所 以说他是政论 ‚是 因为这三篇文字 的主 旨都

在于为政 ‚为变法服务 。王安石为 了改革科举 ‚编订 了 《三经新义》作为教科书 ‚

为变 法培养人才 。而这三篇序 也着实是他政 治思想 的体现 ‚试看

《周礼义》序开篇 即云 “ 士弊于俗学久矣 ”。士为 国家 的人才 ‚士弊于俗 ‚则


国家无人 ‚因此 “ 升上 阂焉 ‚以经术造之 ”‚为 国家培养人才 。可见 ‚其 目的在于

为政 。接下来第 二段则直接 点 明 “ 为道之在政事 ”‚而 “ 此道 ” 又 “ 莫盛乎周 时 ”、

“ 其文有见于载籍‚莫具乎 《周官》之书 ”‚所 以要编 《周官》以复圣人之政 而


《书义 》序 ‚则主要是说 “ 虞 、夏 、商 、周之遗文更秦而几亡 ”‚后世 “ 莫或知其

可用 ”。但是 “ 天纵皇帝大智 ‚实始操之 以验物 ”。言下之意 ‚皇帝这种做法是正


确 的 ‚理应 效法于先王 ‚ 向他们取经 再看 《诗义 》序 ‚其道 “ 《诗 》上通乎道

德 ‚下止乎礼义 ‚放其言之文 ‚君子 以兴焉 循其道之序 ‚圣人 以成焉 。” 可见 ‚

其 目的是造 就人才 ‚是为政 。这种 纯 以对 “ 经 书 ” 的阐释来论述政 治 的文字 ‚其

典雅 的风格 自不待言 。
王 安石为文 的风格 ‚除 了以上 四种外 ‚还有一个 比较 突 出的是 “ 谨严 ”‚对于

这个特 点 ‚众所周知 ‚如他 的 《万言书 》就是这方面 的典范 。 由于后人对此论述

较 多 ‚本文 就不详 细 论述 了 。但 是还 是有 必要 在此提 一下 ‚ 以作 为王 安石 文风 的

第五个方面 。

综上所论 ‚王安石政论文 的最突 出的风格莫过于这五个方面 。这些风格 不仅

仅代表王安石为文 的风格 ‚也部分 的代表 了他这个人 的风格 。之所 以说是部分 ‚

是 因为在变法 中‚他 的措施没 能周全 ‚有 失偏颇 ‚虽然是迫不得 己而 为之 ‚但也

表现 了其失于谨严的缺 点。但总的来说 ‚这些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人格 的体现 。

而 正是 由于这种风格 ‚才使得王安石 的政论文独树一帜 ‚在文学史上 留下 了重重

的一笔 。而历代评论家 也多从风格方面给予王安石很高 的评价 ‚本 文前面都有所

提到 ‚此不赘 言 。可 以说 ‚从艺术角度来讲 ‚这些鲜 明的风格是他政论文 的最大

的成就 。

第 四节 多样化 的论 “ 政 ” 方式

王安石 的论政方式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 。既有借史 ‚比喻等 常用手法 ‚也有

设敌 以驳之 ‚通过解经等独特 的方式 。但 是不 管是常用手法 ‚还 是独特 的手法 ‚

都有其 独到之 处 。

一 、借 史论政
王 安石 以治经著称 ‚而 又 “ 无 所不读 ” 答 曾子 固书 》 ‚苏轼 就称 赞其 “ 名

高一 时 ‚学贯千载 ” 〔 ‚“ 学荆 公者 ‚ 岂有此博学哉 ” 〔 用 史 自然是顺手拈来 ‚

毫不 费力 。况 且 ‚这 一手法 为历来 文人所 惯用 ‚而 作 为 以 “ 法 先 王之 意 ” 的王安

石来 说 ‚用用 历 史 ‚是再 自然 不过 的事 了 。通 观 其政 论文 ‚他 的借 史 论政有两种

方式 ‚一是引用历史事实说事 ‚二是纯 以历史说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 。

他在 《万 言书 》 中论述缺 少人才可 以导致亡 国时说道

唐 既亡矣 ‚陵夷以至五代 ‚而武夫用事 ‚贤者伏 匿消沮而不见 ‚在位

无 复有君 臣之 义、上 下之礼 者 也 。当是之 时 ‚变置社程 ‚盖 甚 于弈 棋 之 易 ‚

而元元肝脑涂地 ‚幸而不转 死于沟壑者无几耳 。


又道

昔晋 武帝趣 过 目前 ‚而不为子孙长远谋 ‚当时在位 亦皆偷 合 苟容 ‚而

风俗 荡然 ‚弃礼 义‚捐 法制 ‚上 下 同失‚莫 以为非。有识 固知 其将必 乱矣 。

而其后 果海 内大扰 ‚中国仅有江左者 ‚二百余年。

并认 为 “ 唐之黄巢 ”、“ 汉之张角 “ ‚ 皆是 由于 国家缺 失人才所致 。此段所论

不多 ‚几乎都是历数史实‚一一摆在眼前 ‚观者 自明。这些史实胜过千言万语 ‚

这就是王安石 的高 明之处 ‚不落用史俗套 。

然而 ‚更 能表现 出王安石用史的独特还不仅此 。我们来看他的 《非礼之礼》。

王安石认 为天 下之 事 ‚应 知权 时之变 ‚而 不应 事事都 同古人之迹 ‚因为 “ 固有迹

同而实异者矣 ”。并举例说 “ 莱封不为善 ‚而汤武放拭之 ‚而天下不 以为不义也 。”

同样 ‚若 “ 汤武之事有所变 ‚而吾欲 守其故 ‚其为弊一 ‚而其为天下之 患 同矣 。”

我们知道 ‚儒家 的君 臣之义严 明有序 ‚绝不容 忍 以下犯上 ‚拭君 篡政之举 ‚这也

是从孔子 以来 为政者所 尊奉 的。然 而王安石却不那么认 为 ‚正如他说 “ 人主 以狗

鼠畜人者 ‚人亦狗鼠其行 ” 委任 一样 ‚要看对方是什么样 的人 ‚不合格连皇

帝都可 以杀 。这样 的话 简直可 以说是大逆不道 ‚然而却又 是历史所载 ‚而主人 公

又恰恰是为历代为政者所推崇的 “ 汤武 ”。可 以说‚王安石是幸运 的。如果没有这


个 史实 ‚纵使 即有千 张 嘴 ‚再 能辩 ‚也没人会 听你 的‚一 定要杀头 。反过来说 ‚

也正是 由于有这个 史 实 ‚王安石才敢如此说 。因此 ‚此文一切 的议论若 与这个 史

实 比较起来 ‚都显得暗弱无力 。这个史实就如如来佛的咒语 ‚只有这个才 能压得

住孙大圣 。如 果没有这个史实为据 ‚纵使你再有道理 ‚也是妄论 。这 也就是王安

石用史 的另一独特之处‚史实的不可替代性 ‚唯一性 。这更是他 的高明之处 。

王安石 引用史实 的手法还有很多 ‚然这两种最具特色 ‚其他都属于一般 性运


用 ‚此 处不 再 细论 。

第二种是纯 以史事说事 。其 中最典型 的就是他 的 《三 不欺 》和 《读 孟 尝君传

》。我们首先来看他 的 《三不欺 。
此文 可谓 别 出心裁 ‚全文分三段 ‚前两段 篇幅 比例大 ‚大部分 以史实为文 ‚

而第三段很简短 的阐 明了不能 “ 惟刑之用 ”。先看首段 ‚作者先表 明立场 ‚认为子


贱 、子产 、西 门豹 三 人 的 “ 德 、察 、刑 ” 都 是 “ 未 闻圣人 为政之 道 ” 的 ‚仅 “ 得

圣人之一端耳 ”。接着 便举子贱之 “ 罐兜犹或 以类举 以前 ”‚子产之 “ 蓄鱼而校人


烹之 ” 和西 门豹之作为二孔 子谓其 “ 民免而无耻 ” 的史例来说 明他们三者 为政之

策 的欠缺 ‚“ 岂可独任也哉 ” 作者否定 了他们三人 ‚在第二段一开头便提 出 “ 亦

兼用之而 己” 的观 点 。对于这个看法王安石并没有用过 多 的语言去论述 ‚只是举

了尧舜之 时 “ 比屋之 民皆足 以封 ”、“ 放齐 以丹 朱称于前 ” 和 “ 四罪而天下威服 ”

三个史例来说 明民 “ 不忍欺 ”‚“ 不能欺 ” 和 “ 不敢欺 ”‚使 自己的观 点不证而 明。

“ 德 、察 、刑 ” 三者并用 ‚才是正道 ‚这也是尧舜盛世 的主要原因。

可见 ‚王安石 的这种论政方式 ‚一 改 以 自己语言为主 的特色 ‚而几乎全 贯之

以史实为文 。这不仅避免 了空而不切实际的弊端 ‚更重要 的是增加 了其说理 的信

服度 。尤其 是对这 帮顽 固守 旧的士大夫 门‚如 果没有史实 为证 ‚纵使你说 的天花

乱坠 ‚也没人理会 。这也可现 出‚王安石选取史实为论是经过深刻思考 的‚是最

有代表性 的‚非此不能说 明道理 的。

我们再来看他 的 《读 孟 尝君传 》‚这篇文章知名度颇 高 。我 以为 ‚王安石之

所 以选这篇文章而发论 ‚也是颇有 “ 心机 ” 的 。这篇文章历来有很 高 的知名度 ‚

而且其表现 的思想 为评论者所一致认 同。而王安石却偏偏对其有相 反 的看法 ‚这

不 能不说给这些人一个 当头棒 喝 ‚ 自然更 能引起人们 的注 意 。因此也更能使得他

的政 治思想 为人们所知 。

当然 ‚对 于王安石 的这篇文章 ‚历代评论者有赞语也有 反对之词 ‚而 即使 是

反对者 ‚也只是就其表现 的思想而论 的‚对其 艺术手法则不能说一个 “ 不 ” 字 。

赞语前面 已有所提 到 ‚此处不再罗列 而对于 反对之词 ‚则有必要提及 。蔡铸 曾

说道 “ 宋无鸡 鸣狗盗之雄 ‚故二 帝不 能遁还 ‚此论似 尚未然 。” 〔


‘ 并 引过琪 云

“ 太 史公作列传 ‚ 以缓 急人之所 时有 ‚独有取于游侠 ……谓之士 固不可 ‚谓之无

缓急于孟尝亦不可 ……当金人邀二 帝 时‚倘得一二鸡 鸣狗 盗之力而缓 急之 ‚必 能

脱 翠华而 宵遁 ‚何至北辕哉 ” 〔

那 么对于这个评语 ‚我们如何看待 首先我们来看 王安石 为什 么会这么说

为什 么他 的着 眼 点会和 别人 不 一样 这 都 与他 的政 治思想 紧密相 关 。他主 张 防患

于未然 ‚他又不满于苟且之风 ‚这些前文 已经有所论述 。他欣 赏 的是如何使 国家

变得 富强 ‚而看不起那些与 国家无 关痛痒 的琐事 。正 因为他有这个 思想 ‚才使得

他看 问题 的眼光和 别人不一样 。本文前面所讲到 的他在 《读 刺 客列传 》中评 “ 豫

让 ” 的思想 也 与此 相 同 。他不愿 做事后诸 葛亮 ‚倘若 治 国得 当 ‚就根 本 没有后 来

的事情 。从 这方 面来看 ‚我们 说 ‚上面 的评语 固然有其 道 理 ‚为应 急之 用 。然而


要 是从治 国的角度来看 ‚显然王安石 的思想更 能体现 出一个伟大政治家所应有 的

思维 。如果按评论者 的观点 ‚那 岂不是满朝文武都苟且偷安 ‚碌碌无为 ‚等到东

窗事发 ‚才去设法营救 这不仅显示 出一个 国家 的无 能‚更令 国人感到羞耻 。况

且 ‚就使有 “ 一二鸡鸣狗盗之力而缓急之 ‚必能脱翠华而宵遁 ” 【〕


‚难道就很光

荣吗 二者人格高下立现 。因此 ‚王安石正是要 以这个人所共知的史实来说事 ‚

发前人之所 未发 ‚从而 把 自己区别于那些苟安之人 。可 以这么说 ‚王安石 的这类

论史就是其思想和人格 的体现 ‚就是区分 自己和别人 的一个界标

二 、 比喻论政
顾 名 思义 ‚ 比喻论政 即通过 形象 的 比喻来表达作者 的政 治观 点 。中 国可 以说

是个 比喻大 国‚这种手 法在 《诗经 》 中即 以广泛存在 ‚诸子百家 时期更 是炉火纯

青 ‚并为后世文学所 宗 。王安石也 是用喻 的高手 ‚他 的用 喻可分 为两种 ‚一种 找

准要害 ‚打个 比方 ‚势 如破竹 ‚这主要表现在他 的驳论上 一种 是通 篇为喻 ‚寓

意深刻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 。

他在 《礼论 》 中驳 斥荀子 的 “ 圣人化性而起伪 ” 的观 点 。荀 子 的意 思是圣人

隐藏 了 自己的本 性 ‚便产 生 了虚伪 。按说 ‚这 有一定 的道理 ‚隐藏 自己真 实 的一

面 ‚就是伪装 。但要是全部暴露无遗 的话 ‚那社会也不成 了样子 ‚二者都有弊端 ‚

这 的确是一个棘手 的 问题 。而王安石则认为 ‚“ 化性 ” 也是顺从 了本性 ‚并不是 隐

藏 了本 性 。为何如此 说 呢 他用 了 “ 研木 而为之 器 “ 和 “ 服 马而 为之 驾 ” 作 比‚

说 明圣人 之所 以如此 ‚是 因为圣人 “ 因其天 资之才 。” 如果 以木 为驾 ‚研马为器 ‚

能行 吗 王安石真不愧 为论辩高手 。倘若常人 ‚可能长篇大论 ‚而王安石只找要

害 ‚一针见血 。

仔细想来 ‚王安石此论又何尝没有道理呢 虽然人们暂 时隐藏 了本性 ‚或者

说是欲望 ‚那是 因为只有适 当的隐藏这些弊端 ‚社会才 能和平安定 。而和平安定

又是大家都想要 的‚每 一个人都不希望 自己整 体生活在 战乱之 中 。因此 ‚从这个

角度上来 说 ‚原来 的那 点欲望和本性与这个和平 安定来相 比‚ 自然后者更顺从人

们 的本 意 ‚也 即是人们 本性 的表现 。圣人 只所 以如此 ‚也是 因为这 是人们共 同的

愿望 ‚而 不是 强迫而 为之 。如若 不然 ‚“ 夫狙 猿只形非不若人也 ‚欲 强之 以尊卑而

节 之 以揖 让 … …其 可 服 也 以谓 天 性无 是而 可 以化之 使伪 也 ‚则狙 猿 亦 可 使 为礼
矣 。” 《礼论 读此文 ‚不得不为王安石 的锐利眼光而折服 ‚所论至此 ‚纵使荀

子在世 ‚估计也没话可说 了。

再如他在 《材论 》 中针对有人说 “ 人之有异 能于其 耳 ‚犹锥之在囊 ‚其末立

见 ” 这样 的话进行驳斥 的言论 。至于这样 的话 ‚在现今看来又不无道理 ‚所谓是

金子 总会发光 的。然而又不全如此 ‚也许有 的金子就一辈子埋没在底下 呢 。况且

能 自己 “ 发光 ” 的人才 ‚也绝不是一般 的人才 ‚而是就那 么几个 ‚难道社会就用

这几个人 当然 ‚这些是我 的言论 ‚也可能是大 多数人 的言论 。这样辩论 固然也

有一定 的力量 ‚然都没有说到关键 点 。很有 点笼统 的感觉 ‚没有 针对性 。我们看

王安石是怎么说 的‚他道

弩骥 杂处 ‚饮 水食 当‚嘶鸣蹄啮 ‚求其所 以异者 ‚蔑矣 。乃其 引重车 ‚

取 夷路 ‚不烦御 ‚一顿其窖 而千里至 矣。 当是之 时‚使 弩马并驱 ‚则 虽倾

伦 绝勒 ‚败 筋伤 骨 ‚不舍 昼夜 而追之 ‚辽 乎 其 不可及也 。

此喻可谓 以不论而论之 。论辩 的最高境界就是找对方 的弱点‚让其 自打嘴 巴。

王安石此招正得其妙 。他只是举个例子 ‚打个 比方 ‚让对方来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

自己则不必 多言 ‚有 以静制动之效 。其用喻之妙不 能不令我们所折服 。

由上可见 ‚王 安石用喻 的境 界非一般人所 能及 。这种技 巧是很值得我们学 习

的。当然 ‚这需要 的不仅仅是技 巧 ‚更需要 的是具有这种敏锐 的眼光和深刻 的思

维 ‚没有这个 能力 ‚王安石 的这种用喻之妙是到不得 的 。这一 点更值 得我们去学

习。

第 二种 是通 篇用 喻 。此 处 的通 篇 为喻并不 是说全 文 都 是 比喻 句 ‚而 是说全 文

都表现 出一个 寓意 。王安石 的这种文章不算 多 ‚但 是境界很高 ‚最典型 的是他 的

《芝 阁记 》。全 篇 以芝为喻 ‚来变现作者对 士 的命运 的感 叹 。文 中分别列述 了 “ 芝 ”

在不 同时期 的遭遇 在真宗时‚借真宗 “ 封泰 山以文天下之平 ” 之机而身价倍增 ‚

以致 四方之 人 求之 可谓 不辞 劳苦 ‚都 希望 能通 过这位 “ 先 生 ” 得 以进 阶 而 到仁

宗 时 ‚ 由于 两代 皇 帝 的喜好不 同‚这位 “ 先 生 ” 的待遇 大不如前 ‚顿遭 冷遇 ‚ 以

至于 “ 销藏委 豁于篙黎之 间‚而 山农野老不 复知其 为瑞 也 。” 颇有 意 味 。通 过 “ 芝 ”

的遭 遇来 寓意人 主 “ 因一 时之好恶 ‚而 能成天 下之风俗 ” 的威 力 。言下之 意 ‚人

主应 当慎之 又慎 ‚注 重人才 的录用 。正如林纤说说 “ 不是为芝而 发议 ‚一 眼专注

人才之显 晦及王道之 兴废耳 。” 〔



此类 文章 ‚历代文人也多有名篇 ‚但是大 多数都是就个人遭遇而发 ‚王安石

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专注于个人 的遇合 ‚而是专注于整个 国家 的用人方略和

兴亡之道 。这两种境界 自然不可 同 日而语 。这一点也正体现 了一个具有十足 魄力

和远大战略眼光 的政 治家与那些汲汲于个人得失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只着 眼

于 自己遭遇而批评 时政 的文人不能算是个合格 的文人 ‚也就只是个牢骚者而 已

一个着眼于 时局弊端而进行批评 的文人 ‚才算是一个合格 的士大夫 。而王安石正


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本是为记 ‚而就是随便 的一篇 “ 记 ”‚他也能联想到天下 国家 ‚

这就更 能深刻显示王安石 以天下 为 己任 的高 尚情操和爱 国情怀 。

三 、对 比论政
对 比的方 式 ‚也是古代文人 常用 的一种手 法 ‚王安石也 常用这种手法来说 明

问题 ‚不过他几乎都是 以史实来做对 比‚并通过对 比找 出问题 的关键 点 。为 了更

清 楚 的展现王安石 的对 比手法 ‚本文把它分为两种 ‚一是 “ 古古对 比”‚即古代 的

史实之 间的对 比 一是 “ 古今对 比”‚即古代 的史例与现代 的情况相 比。首先我们

来看第一 点 ‚“ 古古对 比”。

本文在 “ 借 史论政 ” 中提 到 的 《三不欺 》‚即是这种 典型 的例子 。文 中先用子

贱 、子产和 西 门豹 三个 史实来 说 明各 自的 问题 ‚然后再举 尧舜 为例 ‚二者做 以对

比‚从而说 明为政者 当 “ 三者并用 。

此外如 《委任 》‚在论述用人 的重要性 时道 “ 故孝文虽爱邓通 ‚犹逞 申屠之

志 孝武不疑金 、霍 ‚终定天下之策 。” 而 “ 元 、成之后则不然 ‚虽有何武 、王嘉 、

师丹 之贤 ‚而胁 于 外戚 官宦之 宠 ‚幸于帷强近 习之制 ‚是 以王道 寝微 ‚而 不免负

谤于天下也 。” 用人差别 的结果 ‚立 马可见 。接着又进一步道 “ 中兴之后 ‚唯世

祖 能努大 臣‚以寇 、邓 、耿 、贾之徒为任职 ‚所 以威名不减于高祖 。” 而后来呢‚

又 不这样 了‚“ 反 以元 、成之后 ‚三 公之任 ‚多胁 于宦官 ‚帷强近 习之人而致败 ”

王安石在这里用汉文帝故事与其后代之人做相 比‚说 明 “ 兴衰起伏 ”‚都与人才 的


任用 紧 密相关 。此 处举例 同属 一个朝代 ‚而两兴两衰 ‚更 具说服力 ‚远 非不 同朝

代 的史实所 能 比。可见 ‚王安石选取 史实 的精 明独到 ‚其对 比运用 的老辣 。

第二 点是 “ 古今对 比 ”。这 一点更 能显示 出他思维 的周 密性 。在 古今对 比当 中‚

谈 的较 多的是官吏 的傣禄和仕进 问题 ‚最典型 的就是他 的 《进说 》。本文前面说过 ‚

王 安石对 待 官吏 的策 略是 “ 养廉 ”‚而且 不主 张裁 官 。他认为 士人应 当主 动进 官 。


《进说 》就 是这个 思想 。他通过古今情况 的不 同来说 明其合理性 。这种对 比又可

分为两个方面 。
宜 一

古之 时‚士之在 下者无 求于上 ‚上之人 日汲汲 ‚惟恐一 士之 失也 。

而现在 则

其进退之 皆有 法度 ‚古之所谓德者 ‚才者 ‚无 以为也 古之所谓 言者 ‚

又未必应今之 法度也。诚有 豪杰不世 出之 士 ‚不 自进乎 此‚上之人 弗举也。

也就是说 ‚古今 的风气 已经完全不 同了‚古之在下 的人不求进官 ‚而 当政者

却求贤若渴 今之 在下 的人 ‚不求进 官则没人 理会 ‚当政 者根本不把这 当回事 ‚

即使有才有德者想进都未必能进 的去 。可见不 自进 能行 吗 然而 ‚话 又说 回来 ‚

进不 了难道就不能像古人那样甘于清贫 吗 这就是本文第二个对 比

古者 井天 下之地 而授 之 于 民‚士之 未命 也 ‚则授 一度 而为氓 。其 父母

妻子裕如 也 。 自家达 国‚有塾、有序、有痒、有 学 ‚观游止处 ‚师师友友 ‚

弦歌尧舜之道 自乐也。

而今则

地 不井 ‚国不学 ‚党不痒 ‚遂 不序 ‚家不塾。士之 未命也 ‚则或无 以

裕 父母 妻子。

即古代实行 的是井 田制 ‚即使士人不进官 ‚也有足够 的地来养活 自己‚ 自得

其乐 而现 在 则不 然 ‚土地 兼 并严 重 ‚士人不进 阶则无 以 自生 ‚故而 只有进 官这

一条路 。况且 ‚即使古人不仕进还可 以有别 的事情做 ‚如教书 。而现今连个师塾


都不齐全 ‚那这些士人去干什么呢 可见 ‚王安石通过这个对 比又说 明了士不得

退 的理 由。

此 文通 过这 两个 对 比‚说 明士必 须要 自进 ‚而且 不得 不 如此 。思维周密 ‚无

懈 可击 。针 对 不 同的 问题 ‚王 安石会采取 不 同的论证方法 ‚就如这个 问题 ‚只有

对 比最合适 ‚更 能说 明其必要性 。无论是 比喻还 是举例等 ‚都不 能找到 问题 的关

键 所在 。 由此可见 ‚王安石也是个 用对 比的高手 。

此 外还 有 如 《对 疑 》也 是这 种手 法 。通过 古今 做对 比‚来说 明不 裁 员 的合 理

性 ‚与 《进 说 》属 同一个 思想 。如他认 为 “ 古之 时 ‚卿大 夫之丧 ‚所 以听身不执

事者 ” 是 因为 “ 禄赐足 以养 ” 而今 则 “ 三班趋走之 吏 ” 不 能如此 ‚是 因为 “ 其 素


所 以富养之 ‚非备厚也 ”。经济条件决定 了官吏 的进退 。这也就更能说 明王安石用

对 比是有选择性 的。在对这类 问题进行论述 的时候 ‚他总是用对 比来指 明问题 的

关键 ‚恰 到好处 ‚不愧为高手 。

四、设论敌 以驳之
王安石还善于先假想论敌然后进行驳斥 ‚从而达到 目的。这种手法使得他 的

文 章具有 两个特 色 一是 思维周密 ‚雄辩有力 ‚有千军难撼之势 ‚更 具折服力

二是使 自己的思想深刻 明 白‚更易为人所接受 。下面试举两例 。


首先 ‚我们来看他 的 《上 田正言书》。此篇文章是指责对方为高官后不像 以前

那样尽责而作 的。正如文 中所说 ‚“ 初 ‚执事坐殿庞下 ‚对方正策 ‚指斥天下利害 ‚

奋不讳忌 ” 而 “ 方此 时 ‚窥执事意 ‚ 岂若今所谓举方正者猎取名位而 已哉 ” 对

对方进行怀疑 。不仅如此 ‚王安石更是直接指 出 “ 欲行其志 ‚莫若此 时…… 曾未

闻执事建一言痞主上也 。” 可 以说是直接说其不尽职 了。但是 ‚若仅仅这样说 ‚又

显得毫无 根据 ‚使人不 能信服 。而要 寻找直 接说 明对方不尽责 的例子 ‚也是不可

能的‚确实很难办 。王安石就是王安石 ‚本文前面说过 ‚王安石最善于抓关键点‚

虽然没有事实根据 ‚但是我也有办法证 明你不尽责 。于是他假想 了 “ 言之效 ” 和

“ 不从则去之 ” 两个论 点‚而这两个论点又是对方最有可 能作为反驳 的 口实来用

的 。其道

为执 事解者 ‚或 曰 ‘
造辟 而言 ‚诡辞 而 出’‚疏 贱之人 ‚奚速知 其微

这是王安石设想 的‚别人辩解之词 。意 即作为执事 ‚即使积极进 言 了‚也有

可 能被某些人歪 曲‚说 自己不尽责 ‚况且这些下面 的人 ‚又怎能知道真是情况 呢

说 的不无 道 理 ‚清 官忠 臣被别人诬 陷‚在 官场来说也是司空见惯 的事 。所 以‚对

于对方来 说 ‚这 的确 是个很好 的反驳依据 。而王安石也承认这个现象 ‚但 是不 能

就此就认 为你是个尽责 的官员 了。他道

《传》 所谓 ‘
造辟 而言 ’者 ‚乃其言则 不可得 而闻也 ‚其 言之 效 ‚则

天 下斯 见之 矣 。今 国之 疵 ‚民之病 ‚有 滋 而无损 焉 ‚乌所谓 言之 效耳阶

即王 安石认 为 ‚你 说你 说 了‚别人没有 知 晓 ‚但 是为什 么不见效 果呢 由此

可见 ‚你 并没有尽 责 。然而 ‚这个 “ 没效果 ” 也很容 易反驳 。我们知道 ‚古代皇


帝一人说 了算 ‚如 果皇帝不正 ‚臣子们再贤也无济于事 。王安石 也想 到 了这 点 ‚

故而他进一步说

复有 为执 事解者 曰 ‘
盖造辟 而言之矣 ‚如 不用何 ’

可见王安石 思维之填密 ‚提前把对方可能用来 反驳 的语言都说 了。那么对于

这种情况 ‚王安石是怎么辩解 的呢 王安石说 的很简单 ‚却很有力度 。其道

臣之 事君 ‚三谏 不从 则去之 ‚礼 也 。

而且 “ 执事对策 时‚常用是著于篇 ”‚所 以 “ 今言之而不从 ‚亦 当不翅三矣 ”。

读 到此 ‚不可不佩服 。一是 既然皇帝不听 ‚那 么你就改去这个官 ‚二是这个 思想

也是你 自己经常提及 的。可是现在 ‚既没有效果 ‚而你还仍然 占着那个位置 ‚这

不是与 自己所主张 的矛盾 吗 既不符合礼 ‚也于 自己的言论相悖 ‚还有什么好说

的呢 这两个设论 ‚真可谓天衣无缝 ‚神鬼莫辩 。正如孙踪所评 “ 反复洁难 ‚令

正言 口塞 ”。〔 康 熙也说道 “ 直词正义 ‚痛切指陈 ‚ 自能使正言心折 。” 〔 王安

石 的这种设论 ‚的确是滴水不漏 ‚无懈可击 。

其次 ‚我们再来看他 的 《上 曾参政书》。此文是王安石乞官便养 的文字 。此文

设论 的作用 不是在于指斥别人 ‚而是使 自己的想法 能更好 的为别人所 明 白。鉴于

前文 ‚我们 知道 ‚王安石把养亲看得很重 ‚而且总喜欢 “ 以小事 陈大义 ” 来 为 自

己辩护 ‚从而达到 自己想要 的 目的 。但 是此文 的对象是上 司 ‚要想达 到 目的‚就

必须要取得 上 司 的理解 ‚因此 ‚王 安石 此 文 为 了把 自己的想法 阐释 的 明 白深 刻 ‚

故而设 了两个论 点 以驳之 ‚在驳论 的过程 中树立 自己的观 点 ‚这种解说方式 比直

接 说 明更 能深入人心 。

第 一 ‚王 安石 认 为 ‚为 臣者 ‚不 能唯君 是从 。这 是 必须 的 ‚否则 自己的要 求

便不具备合理性 。于是他设 了第一个论点道

论者 或 以为 事君 ‚使 之左 则左 ‚使 之右 则右 ‚害有至 于死 而不敢避 ‚

劳有 至 于病 而不敢辞者 ‚人 臣之 义也 。

按理 说 ‚这 是无 可否认 的 ‚做 臣子 的就应 该鞠躬尽 瘁 ‚死而 后 已。然而 王安

石不那么认 为 ‚他认 为如果 “ 上之 使人 也 ‚既因其才力所 宜 ‚形势之所 安 ”‚那 么

这种想法 是对 的‚如若 不然 ‚则是 “ 苟悦之 为 ”。至于 “ 死不敢辞 ”‚“ 病不敢避 ”‚

那 是 “ 义 ” 之使然 ‚是 到 了危 急关 头 ‚不得不 如此 的地 步才 如此 做 。然而 现在 的

情 况却不 是这 样 ‚“ 其 志又欲 得此 以有 为者 ‚盖不 可胜 数 ”‚故而 我 是可 以不做这


个 官 的。也就是说 ‚我做与不做 ‚无关大碍 ‚也牵涉不到什么大义 ‚什么鞠躬尽

瘁。

我认 为 ‚王安石这样 的辩解 是很有道理 的 ‚一是 臣子不 能毫无 自己的见解 ‚

一味听命于圣上 ‚否则怎能为皇帝分忧 ‚为 国家谋划 二是为 国当然尽心 ‚但


是如果要是 自己的抱 负没有条件实现 ‚做与不做都无关大体 ‚那又何必 占着这个

位置而又不便于养亲 呢 由此也可见 出‚王安石是个彻彻底底 的务实主义者 ‚不

尚虚伪 ‚很值得我们 的学 习 。事到如此 ‚这一层意 思是被人 明 白了‚但 是还是不

能保证 自己就能便于养亲 ‚所 以他还必须要进一步说 明。

第 二 ‚王安石 认 为 ‚忠孝 可 以两顾 ‚为养亲而又不可不做 官 。他又是先摆 俗

众 的看法道

论者 又 以为人 臣之 事君 ‚其势不可得 而兼也。其材 不足 以任 事 ‚而势

不可去 亲之左右 ‚则致为 臣而养可也。

然后 予 以驳论道

古之 民也 ‚有 常产 矣 ‚然而事亲者犹将轻其志、 重其禄 ‚所 以为养。

今也仕 则有常禄 ‚而居 则无常产 ‚而特将轻去其所 以为养‚非所谓人子事

亲之 义也 。

既他认 为与志 向相 比‚与忠相 比‚孝为最重 。事实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连 自

己父母都不孝顺 的人 ‚肯定是个极度 自私 的人 ‚很难想象 他 能对 他人 多么 多么 的

好 ‚更别 说为 国 了。因此 ‚王 安石 认为 ‚事亲对于一个人 尤其 是 士大夫来说 ‚是

最要紧 的。况且 ‚我 “ 固不足 以任使事矣 ‚然 尚有可任者 ”‚即我还不是百无一用

之人 ‚还有 可 以任职 的 。

通过上述 的两个 “ 立 ” 和 “ 驳 ”‚作者 的想法一 目了然 。不但有理有据 ‚而且

还述之 以情 。尤其 是在宋代 ‚把 “ 孝 ” 看 的非常重 ‚王安石 的这个看 法就更 能得

到上 司 的理解和 同情 。这种论证方 式远 比直接论证深刻 ‚更能打动人 。可 以说 ‚

王安石这种假设论敌 以驳之 的方法 虽然用 的不 多‚但是其功力却非 同一般 。

五 、解经论政
通过解经来论述政 治 ‚是王 安石 的独特手段 ‚也只有他 能做到 。在这方面 ‚

最 明显 的就是他为改革而培养人才所编 的 《三经新义 》。虽说这本书 由于元枯党人


的破坏而 失传 了‚但是从后人 的典籍 中‚我们还可 以窥见一 二 ‚如 《洪范》传就

因为被收入 临川先生文集 》中而得 以保存 。从这篇文章我们就可 以看 出王安石

是如何通过解经来 论述 政 治 的。我们此文与 《尚书》中的 《洪范 》对 比一下便可

发现 ‚他 的这篇 《传 》远 比原文复杂深奥 的多 。原文只 是就治 国之道讲 明君王应

该做 的事 ‚即 “ 五行 、五事 、八政 、五纪 、皇极 、三德 、稽疑 、庶征 、五福 、六

极 ”。简单 明了。而王安石不但分条解说个 中的含义 ‚而且还把这些 因素看成一个

整体 ‚相互关联 ‚。由于此文博大精深 ‚也非本文论述 的重点 ‚故而略作证据只用 ‚

不再细论 。但是能体现他这种思想 的不止这一篇 ‚如 周南 诗次解 》也是典型 。

在此文 中‚王安石把 《周南 》里面 的篇章视为一个有逻辑关系 的整体 ‚从而表现

出一个政 治思想 。他认为

王者之 治 ‚始之 于家 ‚家之序 ‚本 于夫妇正 。

并 由此发散思维 ‚统 以逻辑继续 说 《关雌 》是表现 后妃之德 的‚而淑 女有德

又 “ 本于女工之事 ”‚即 《葛覃 》 而做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 ‚又 当 “ 辅佐君子

求贤审官 ”‚使君子 “ 有志而 己”‚即 《卷耳》 男人在外为志而奔波 ‚女子在家也

应和睦相处 ‚相互谦让 。内外兼修 ‚即 《谬木 》 一家和 睦 ‚友好相处 ‚所 以子孙

众 多‚即 《蠢斯 》 由此 ‚男女 皆正 ‚风俗醇厚 ‚品德高 尚‚婚姻 自由幸福 ‚即 《桃

夭》 既然全 国上下 ‚人人好德 ‚同心一体 ‚自然贤人众 多‚思 以报 国‚即 《兔直》

在下者人人好德 ‚在上者人人尽心 ‚全 国 自然一片祥和 ‚即 《苯首 》 而这种好 的

风 尚不仅仅使本 国人 民幸福安康 ‚还感化 了别 国‚即 《汉广》 自然也能使别 国女

子拥 有这种贤德 ‚即 《汝坟 》 像这样 下去 ‚即使碰 到衰 世 ‚ 由于先王贤德 的教化

影 响所在 ‚人们亦 能信 厚 ‚即 《麟之趾 》。

看 了这 些 ‚我 们不得不佩服 王安 石 的想象 力 。且 不 管他 说 的有 没有道 理 ‚但

是从这 些解 释 中我们 可 发现 ‚这 是王 安石 的政 治理想 ‚是他 “ 慨 然有 矫 世变俗之

志 ” 〔‚
」的体 现 。在 他 眼里 ‚处处是政 治 。政 治不仅是 男人 的事 ‚“ 妇 人 能勉君子

以正 ” 周南 诗次解 》。说他对政 治达到痴迷 的程度 ‚一点也不过分 。

再如 《答圣 问庚歌事 》‚也是典型 的例子 。此文是王安石 向神宗解释 《尚书 ·益

翟 》 中君 臣庚歌 的 内容 。他 的解说 与前人 不 同。如对 “ 赦天之 命 ‚惟 时惟 几 ” 一

句 中的 “ 几 ” 的解释 。查 《十三经注 疏 》‚孔 安 国曰 “ 赦 ‚正 也 。奉 正天命 以临

民‚惟在顺 时 ‚惟 在慎微 。” 〔
‘‚〕
也就 是说 ‚这个 “ 几 ” 的意 思是 “ 慎微 ” ‚即即使

是细 小 的情 况都 要注 意 到 。而 王安石 则云 “ 几者 ‚事细而 易为之 时也 。” 即他认


为是 “ 时机 ”。这是跟他改革思想是一致 的‚故而他这么认为 。可见 ‚他 的解释是

他政 治思想 的表现 。再如对 “ 股肪善哉 ‚元首起哉 ‚百工 熙哉 ” 这句话 的解释 。

孔安 国曰 “ 元首 ‚君也 。股肪之 臣喜乐尽忠 ‚君之治功乃起 ‚百官之业乃广 。” 〔

即因为大 臣们 的尽心尽责 ‚才使得君主有 为有功 ‚社会繁荣 。这主要是强调 臣子

们 的作用 。而王安石则认为 “ 夫欲股胧之喜 ‚盖有其道矣 。” 只有人君 “ 明乎善 ”‚

才 能使 “ 股胧之所喜也 ”。意 即臣子们喜乐尽忠不是 自发的‚而是君主 “ 明乎善 ”

的结果 。显然 ‚王安石这里主要是强调 “ 君 ” 的作用 。这也是王安石一贯 的思想 。

治 国当属君最重要 。这一 点 ‚他在 《夔说》也有体现 。

王 安石这种 思想可 以说是其政 治理想 的体现 。此篇文章作于 熙宁二年初参政

时期 ‚正是奋发有 为之 时 。故而他把 “ 惟 时惟 几 ” 解释成顺 时而 为 ‚抓住 时机 。

这 个思想他在之前 ‚如 《万 言书》 中早就有所透 露 。他又碰上 他 自认为 “ 千载难

值” 手诏令视事谢表》 的神宗‚故而他把君看做是变革社会最关键 的力量 。没

有君 的支 持 ‚一切 都是妄想 。故而他不强调 臣 ‚而是着重 强调 “ 君 ” 的重要性 。

由此我们可看 出‚王安石所解之经 ‚跟他 的政 治思想是密不可分 的 。

第五节 浩然正气

我 国文学理论 比较发达 ‚关于物文气 的论述就各式各样 ‚既有 “ 文气 以为主 ”

说 ‚也有 “ 文气 以为辅 ” 说 。对于气 的分类 也 是五花八 门‚然最有名 的还是 “ 文

以气为主 ” 说 。而气从何来 孟子 曰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而 “ 其为气也 ‚既

义与道 ‚无是 ‚馁也 。是集义所生有 ‚非义而取之也 。行有不谦于心 ‚则馁也 。”



叫也就是说 ‚养气需要义与道 ‚是集义的 自然结果 ‚而且是 “ 难言也 ” 〔 。即孟

子认为这种 “ 气 ” 是修养达到一定程度 的结果 ‚无法 明确解释 ‚也解释不清 。只

知道 “ 其 为气 也 ‚至大至 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 于天地之 间 ” 〔‚


。这种 “ 气 ”

也如老 子 的 “ 道 ”。什 么是道 ‚老子 自己也说不清 ‚故而 曰 “ 道可道 ‚非 常道 ” 〔 。

只知道天地 间有这 么一个 东西 ‚能感觉 的到却无法言说 ‚说 出来就等于给它定义 ‚

势必 限制其深 奥 的 内涵 又如佛家 的禅宗 ‚“ 第 一义不可说 ”‚说 了便是第二义 。

所 以禅 宗才倡 导 “ 顿悟 ”‚而 不是解说 。因此 ‚无论是孟 子 的 “ 气 ”‚还 是老 子 的

“ 道 ”‚抑或 是佛家 的 “ 禅 ”‚都是一个无法 阐 明的概念 、不 同人 的感悟 ‚是一个


完美 的整体 ‚能给人 以无 限启迪的思维空间‚而不是人们七嘴八舌的分类 ‚定义 。

如若不然 ‚不但会丧 失 了本来 的启迪功能 ‚而 且也会使得人们对其更加模糊 。这

就 如人 生 ‚是需要 每一 个人 去体悟 的 ‚而 不 是 由别人来给 你 阐释 。用 在 文章上 ‚

就是孟子 的 “ 以意逆志 ” 〔 。正如本文所要谈 的王安石散文 中的正气 ‚是一种感

觉 ‚一种领会 。

关于王安石散文 的研究 ‚文章众 多 ‚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 ‚无论政治还是文学 ‚

研 究者们都做 了详尽 的论述 。然正如上文所谈 ‚每个人 的感觉和体悟都是不 同的‚

我读王安石散文首先给我 的感觉就是有一股 正气充塞其 间 。至于什么是正气 ‚我

无法定义 ‚而前人 的定义也无法对其做完美 的阐释 。如 “ 道 ” 似 “ 禅 ”‚存于心 中‚

立 于世 间‚任何人对它所做 的阐释 都是其 中一 小部分 。当然 ‚本文所谈 王安石散

文 的正气也只是正气 内涵 的一小部分而 己‚而 且就仅对王安石文章所体现 的正气

的阐释也未必完整 ‚这也是在所难 免 的‚理所 当然 。下面本文就谈谈本人 的一 点

浅见 。

一、脾晚凡众 的个性
个性和性格有 很大 的关系 ‚王安石 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王安石性格 的记载有

很 多‚如吴 阎生说他 “ 傲岸倔强 ” 〔 ‚茅坤说他 “ 偏拗 自用 ” 〔 ‚王文濡说他 “ 其

性本 腹执拗 自用 ” 〔

‚‘
〕‚高步赢说他 “ 兀傲 ” 〔

‚〕‚《宋史》中也说他 “ 性强伎 ” 〔

‚‚。

尽管 由于后来王安石一直被诬 陷‚直 到清代 蔡上翔 、梁 启超那里才有 了很大 的转

变 ‚使得这 些评 论难 免会 受其 影 响 ‚但 是有 一 点是无疑 的 ‚那就 是王 安石 的性格

比较独立 。这一 点在他 的 《送孙正之序 》中有所体现 ‚其道 “ 时然而然 ‚众人也

己然而然 ‚君子也 。” 而这种性格并不是后来人所说 的偏于 自用 ‚而是 “ 圣人之道


在焉耳 ” 送 孙正之序 》 。即不 随波逐流 、同众媚俗 ‚坚持 自己的正道 。我们看 ‚

这种思想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难 能可贵 的‚而且也是尤其需要 的。

王 安石 带着 这 种 个 性和 正道 ‚ 自然看 不惯 那 些偏离 真 正儒 家之道 的 “ 邪 魔 歪

道 ”。他在 《答 司马谏议 书 》 中说道 “ 人 习于苟且非一 日‚士大夫 多 以不恤 国事 ‚

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 。” 王安石严厉批评这种苟且偷安 ‚不思 国事 以图进取 的不 良之

风 ‚并予 以蔑视 ‚正气 凌然 。然而 ‚倘若 只 是这种苟 且 偷 乐 ‚也还 不 打紧 ‚关键

是这个 “ 邪 魔 歪道 ” 自己不 正还连 累及人 ‚扰 乱社会 。王 安石 在 《本 朝 百年无 事

札子》中就 明确指 出 “ 游谈之众 ‚因得 以乱真 ‚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 ‚独立营职


者或见排 沮 。” 简直 可 以说 是乌烟瘴气 ‚臭气熏天 。面对这样 的情 况 ‚任 何一个

有 志于 国家和社会 的从政者都会 引 以为耻 。要想 改变这种风气 ‚ 自然就 需要 一股

正气来与之对抗 。而视 当时的势态 ‚也只有王安石能担 当起这副重担 了。他在 《


李著作序 》中更进一步 的指 出 “ 今之公卿大夫 ‚据缴乘机 ‚钻隙抵 ‚仅不盈志 ‚

则戚戚 以悲 。” 这 是高高在上 的公卿大夫们 的真是写照 ‚而在下 呢 王安石在 《上

运 使孙 司谏书 》 中说道 “ 今之 时 ‚士之在下者 ‚浸渍成俗 ‚苟 以顺 从为得 。” 由

此可见 ‚ 由于上 下一气 ‚才使得 “ 官乱于上 ‚民贫于下 。风俗 日以薄 ‚财力 日以

困穷 ” 上 时政疏 》 。读着这些文字 ‚隐然感觉到作者有一种 咬牙切齿 的愤恨 ‚

又有一种决然立志于改变这种风气 的魄力 。而这种愤恨和 魄力又让人感觉到充塞

于天地之 间的正大之气 。

王安石得这种文字还有 很多 。这些对社会弊风得指责 ‚甚至 可 以说是痛 骂 ‚

如 果没有 脾 晚凡众 的独立个性和与之相成 的浩然正气 ‚怎能有如此大 快人心 、惊

醒世人之 言 这是那些士大夫们绝然说不 出来 的力度十足 的文字 。一是他们总不

至于骂 自己 二是他们缺乏这种正气 。也只有王安石 能写 出这样 的文字 。这是一

种正气 ‚是与邪不两立 的正气 。

二 、理 足气盛
正气 的显现 首先在 于有理 ‚理足才 能气盛 。而理足 又不 是强词夺理 ‚是正道

的体现 ‚是符合 正道 ‚符合 国家和人 民利益 的理 。有 了这种理气才 能盛 ‚才 能正 ‚

人才 能理直 气壮 。王 安石 散文 的正气 正是这个特 点 。他 的理不是别 的 ‚靠得 是为

国为 民的一颗 心 。孟子说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靠 的是 “ 义与道 ”‚没有这义与道 ‚

浩然之气便无从得来 。王安石就是继承 了这个 “ 义与道 ” 故而文章充塞着一股正

气 。试看他 的 《答司马谏议书》‚他说 “ 盖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 ‚名实 以下 ‚

而天下之理得矣 。” 这一句话颇有深意 。“ 名实 ” 之争 ‚针对 “ 侵官、生事 、征利 、

拒谏 ” 四事 ‚言下之意 ‚是说司马光只看到虚在 的 “ 名 ”‚而没有看到为 国革弊 的

“ 实 ”‚首先就表 明了态度 。我行 的是 “ 实 ”‚你所争的是 “ 名 ”。争 “ 名 ” 滋事 ‚


为 “ 实 ” 利 国’
。王安石这样说是 因为他理直气 正 ‚他为 的是 国家而 没有私心 ‚行

正坐直 ‚没什 么可忌讳 的。因此 ‚他连用 了四个 “ 不为 ”‚文势凌厉 ‚一气呵成 ‚

有力地驳斥 了司马光 的这 四个 “ 有名无实 ” 的意气之争 。并于最后坦诚表 明


如 君 实责我在位 久 ‚未能助 上 大有 为 ‚以膏 泽斯 民‚则 某知 罪矣 如

曰今 日当一切 不事事 ‚守前所 为 而 已‚则 非 某之 所敢知 。

而此话最 能显示王安石 的十足正气 。如果 司马光责王安石不事事 ‚那就等于

鄙视 了 自己 如果不责难王安石此事 ‚那就是等于理亏认输 。 由此可见 ‚王安石

的驳斥是 多么 的有 力 ‚然而这力度又来 自于对现 实社会 的深刻审视 ‚来 自于真正

为 国为 民的心 。且不论王安石 的治 国理论正确与否 ‚但就他坚 定 的语气和斩绝得

口气来看 ‚王安石认 为他 自己是对 的‚于心无愧 。正气 不取 决于对与错 ‚而取 决


于是不是真 正为 国的心 。王安石真 心 的想 改变不 良风气 ‚强 国富 民‚这一 点就足

以成就他 的满身正气 了。在某些人看来 ‚也许文天祥是个不顺应天下大势 的顽 固

者 ‚然其充塞天宇 的浩然正气却并不 因此而被减少分毫 。

又如 《上 田正言书》。文 中针对 田正言前后不一提 出批评 。“ 对方政策 ” 时 ‚“ 指

斥天下利 害 ‚奋不讳忌 ”‚而为联谏 官后则 “ 曾未 闻执 事建一言痞主上 ”‚认 为他

有 “ 猎取名位 ” 的嫌疑 。如果这样 ‚与那些苟且之 辈就没有什么 区别 ‚故而连用

两个设论把 问题论述 的深刻 明了。理足气盛 ‚词气森严 。即使是对 自己非常赞赏

的人也毫不 留情面 。可见 ‚其正气是多么的威严和无私 ‚容不得有半点歪风 。

这两篇文章 ‚一个 是 “ 受命于人 主 ”‚一个是 “ 朝 夕耳 目天子行事 ” 一个 是

为君为 国而理直气壮 ‚正气凌然 ‚一个是对侍君不力 的严 厉批评 。二者都是为君

为 国‚靠 的是忠心 。这也是一种 正气 ‚一种 为 国为 民的正气

三 、以天下为 己任
洋洋宋代大 国‚若 以人 口比例来算 ‚官员 的数量无疑是稳居第一 的 ‚而且是

其 它朝代所遥 不可及 的。宋代 的每 一位 士大夫都说 “ 以天下 为 己任 ”‚而 实 际上却

是 “ 以己任为天下 ”‚真正言行一致 的屈指可数 ‚而王安石无疑是最具实力 的人物

之 一 。我们来看他 的 《上杜 学士言 开河 书 》。该文通过对郸县详细 的分析 ‚提 出要

兴修水利 ‚以为长远之谋 。当然 ‚这也说 明不 了很深 的 问题 ‚毕竟这是本职工作 ‚

但也足 以说 明王安石不是个 “ 素餐 ” 之 辈 。再看他 的 《上杜 学士书 》。此文 为杜祀

由两浙转运 使调任 河北 转运 使而 作 。我们 知道 ‚河北 在宋代 军事 上可 谓 是重 中之

重 。而 朝廷 调杜祀去河北 ‚说 明朝廷很看重他 ‚这本该是贺喜 的。而 王安石 不然 ‚

没有一句 贺喜之语 ‚反而予 以勉励期望 。试看 ‚开篇第 一句 “ 窃 闻受命致使河 北 ‚


伏惟庆慰 ”‚下面便全是说转运使 “ 任之重 ” 的话 。继而又云 “ 而河北又天下之

重 处 ”‚分析 了一翻 ‚又转而说朝廷认为 “ 独执事为能当之耳 。” 最后认为杜祀 “ 必

有补于 当世 ”‚并期勉 以 “ 唯公义存而忘所私焉 ”。可见 ‚此文全是在谈天下利害 ‚

国之关挟 。按理说 ‚这 不是他 的本职所在 了‚然而却表现 的极为关心 。实是 “ 处

江湖之远 ” 而不忘 国家 。当然 ‚此 篇虽没有 明说 的贺喜之词 ‚然从字里行 间中我

们 能感 觉到作者对 他 的赞 赏 。况且 有 “ 某 虽蒙恩德 ” 最后 一句 ‚因此 ‚不排 出有

亲近之嫌 。

最 能体现王安石 以天下为 己任 的精神 的是 《上运使孙 司谏书》。此 时王安石在

郸县任职 ‚针对 与本职无关 的、孙甫 的 “ 购人捕盗 ” 之行为 “ 指手画脚 ”‚分析利

害 ‚推测后果 。虽然对于 当时的情况难 以细知 ‚然根据文 中所提到的 “ 无赖告评

之人 ” 和 “ 鞭械 吏 民” 便可知 当时 的风俗 坏丧至极 ‚官吏行政不 当 。故而 王安石

提 出 “ 追而改之 ”。由此可见 ‚他 以一个下官 的身份 ‚指 出上级 的过错 ‚引为 己任 。

难怪茅坤评道 “ 以一县吏而 能直 民之利害于运使如此 。” 仁 这也是他 的正气所致 ‚

置 国家利害于 己身 ‚勇于承担 ‚这是一种公而忘私 的正气

四、对史书失实的痛恨
我 国历来有 “ 正史 ” 和 “ 野史 ” 之分 。虽然 “ 野史 ” 的主观性太强 ‚“ 正史 ”

相对好 的多 ‚然也不 能一概而论 ‚有 时往往 “ 正史 ” 未必 “ 正 ’


‚‚“ 野 史 ” 未必 “ 野 ‚

这种情况后来较 为严重 ‚王安石在 《答韶州张殿 垂》中就一语道破 。文 中道

自三代 之 时 ‚国各有 史‚而 当时之 史‚多世 其 家 ‚往 往 以身 死职 ‚不

负其意。盖 其所传 ‚皆可考据 。后 既无诸侯之 史‚而近世 非尊 爵盛位 ‚ 虽

雄 奇俊 烈 ‚道德 满衍 ‚不行 不为朝廷所称 ‚辄 不得见 于 史。而执 笔者 又杂

出一 时之贵人 ‚观 其在 廷论 议之 时‚人人得讲 其然 不 ‚尚或 以忠 为邪 ‚以

异 为 同‚诛 当前 而不果 ‚仙在 后 而不羞 ‚苟以唇 其忿好 之 心 而止耳 。而况

阴挟翰 墨 ‚以裁前人之善 恶 ‚疑 可 以货褒 ‚似 可 以附毁 ‚往者 不能讼 当否 ‚

生者 不得论 曲直 ‚赏罚谤誉 ‚又不施 其 间 ‚以彼 其私 ‚独安 能 不欺 于 冥昧

之 间邪 善 既不尽传 ‚而传者 又不可尽信如 此。

对于此文 ‚历代论者多有评论 。“ 楼防云 “ 古今史笔得 失 ‚只在 公私疑信 间 。”


蝴其论甚备 。孙踪 《山晓》引王惟夏云 “ 至于指斥廷论史官 ‚淋漓痛快 ‚不独讥

切一 时 ‚直 已骂尽千古 。” 〔 茅坤也说 “ 中多名言 ” 〔 。“ 尊 爵盛位 ‚虽雄奇俊

烈 ‚道德满衍 ‚不行不为朝廷所称 ‚辄不得见于史 ” 确为刺骨之论 。

古今有 多少人才英名被埋没 ‚仅 因地位 的底下就不 能流传后世 ‚实在不公 ‚

有损大公至正之道 。他 的这一思想 与司马迁十分类似 。司马迁在 《游侠列传 》 中

曾这样说到

古布衣之侠 ‚靡得 而闻 已‚近世延 陵、孟 尝、春 申、平原 、信 陵之徒 ‚

皆田王者 亲属 ‚藉 于有 士卿相之 富厚 ‚招天下诸 贤者 ‚显名诸侯 ‚不可谓

不 贤者矣。……至如 间巷之侠 ‚修行抵名 ‚声施于天下‚莫不称 贤‚是为

难耳 。然儒 、墨 皆排 摈 不载。 自秦 以前 ‚匹夫之侠 ‚湮灭不见 ‚余甚恨之 。


可见 ‚司马迁 为这些有狭义之行 因没有 “ 士卿相之 富厚 ” 而不得入史书流传

后世 的人 鸣不平 ‚他认 为不 能 以地位 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 。因此 ‚王安石 的思想

可谓是对 司马迁 的继承 ‚然而不 同的是 ‚在 司马迁 时代还没有什 么 “ 忿好之心 ‚

阴挟翰墨 ” 答邵州张殿 压书 之现象 。即使有 “ 百家争鸣 ”‚那也仅仅 是思想

的百花齐放 ‚而绝不是后来 的小人之心 。所 以王安石对这种情况尤为不满 ‚为那

些被诬 陷‚被不公正对 待 的人 鸣不平 。这一 点在他 的 《读 江南录 中有充分 的

体现 ‚他通过 四方面来 为潘佑辩 白。一是根据 “ 国之将亡 ‚必有大恶 ‚饿者无大

于 杀忠 臣。 国君 无 道 ‚不 杀忠 臣 ‚虽不至 于 治 ‚亦 不至 于亡 ” 的道 理来推 论 二

是 “ 乃得佑所上谏 李 氏表观之 ‚词意质直 ‚忠 臣之言 ” 三是 “ 诸 父 中 旧多为江南

官者 ‚其 言金 陵事颇详 ” 四是 “ 以情得之 ”‚据 “ 佑 能切谏 ‚铱独无 说 ” 推测二

者可 能不和 ‚徐铱 遂 生嫉 心 。据此 四点 ‚王 安石 断定潘 佑 必死 于直 谏 ‚并批判徐

氏 《江 南录 》的 “ 厚诬忠 臣 ”。王安石此论虽有 的有 点欠缺说服力 ‚然从 中我们可

看 出王安石 的不平之气 ‚看 出他 的爱憎 分 明和 勇于正义 。

历史 的编撰极其需要谨慎和客观 ‚史料 的真假直接影 响后人对前人 的评价 ‚

进而也影 响到后人对 当代人 的正确认识 。然而事实上 ‚在历史 的长河 中‚究竟有

多少这 样不 公 的事 情存在 ‚真 的没 法统计 ‚也无 法给予 公正 的认 识 。正如 王安石

背 了八九百年 黑锅 一样 ‚他 自己的这段评论真可谓是对 自己死 后 的预 言 。王安石

极度痛 恨这 些 为数 众 多 的奸 究小人 ‚为不 白之 人 鸣不平 。这还 是一种 正气 ‚是一


种打抱不平 的正气

由此可见 ‚王安石是一个满身正气 的人 ‚他脾皖凡众 的个性 ‚不屑于流俗歪

风 为 国为 民‚忠心不二 以天下为 己任 ‚共而无私 为正义之 士伸 冤 ‚打抱 不

平 。这些表现共 同对他 的人格做 了完美 的阐释 。而这些正气又是 因为他有 “ 勇于

任 怨 ” 的勇气 。正如 《通 考》所说

盖介甫之行新 法 ‚其意勇于任 怨 ‚而不为毁誉所动 。然役 法之行 ‚坊

琅 品 官之 家 ‚尽今输钱 ‚尽 归助役 。故士 大夫之 家不能无怨 ‚然实则农 民

之 。‚
‚‚

也正是王安石 有这种 “ 勇于任怨 ” 的勇气 ‚才 能担 当起 改革 的重任 。而这种

勇气又来 自于他 的正气 ‚如 果没有满腔 正气 ‚改革也势必会变成谋利 的工具 。也

正是有这种正气 ‚才 不轻 易被世俗所污染 。虽说王安石变 法最终失败 了‚然其满

身正气却永 留后代有识之 士心 中。他用 自身 的行动 为 中国历史谱 写 了一首 “ 正气

歌”
第四章 王安石政论文的影响

在历史上 ‚一个人物对 后人 的影 响‚要 么被一概 否定 ‚全属 负面影 响 ‚要么

被神话夸大 ‚成为完人 ‚纯属正面影响‚基本都是如此 。然而对于王安石来说 ‚

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历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 ‚他是一个颇 受争议 的人物 。虽然如此 ‚

但是贬低污蔑在南宋及 以后至清代及 以前 ‚始终 占据主流 。

首先我们从史书来看 。对于官修史书 ‚就宋代来说 ‚如 《神宗实录 》‚简直可

以看做是 “ 奸 臣王安石演义 ”。其余如李熹 的 《续 资治通鉴长编 》、杨仲 良的 《续

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陈均 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的 太平治迹统类 》以

及 《宋 史全文 》等都对王安石加 以否定贬低 而私人所撰具有历史性质 的著作 ‚

也是如此 。如 《宋朝诸 臣奏议 》选录王安石 的文章少之又少 ‚而且也 多数无关紧

要之文 ‚偏见赫然在 目。又如徐 自明的 《宋宰编年录 》、 吕中的 《类编皇朝大事记

讲义》等 。这些史书 中的贬低王安石 的言论几乎都是一脉相承 ‚“ 家学渊源 ”。而

在元代 ‚最有名 的莫过于脱脱所撰之 《宋 史》‚竟把王安石列入 《奸 臣传 》。对于

此书 ‚其在史书 中的地位可谓臭名昭著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说其 “ 大 旨以表彰

道学为宗 ‚余事 皆不堪措意 ”。〔 其繁芜粗糙 ‚谬讹之 多更是为历来人所垢病 。而

在 明清史学家 的笔下 ‚王安石 的地位更加 降低 。备受污蔑 。以至于杨慎 ‚顾炎武 ‚

王夫之这些人 都否定王安石 。即使是 《四库全 书 》‚虽然对王安石也有 很 多肯定 ‚

但是总体上 也是持否 定基调 。

不仅是史书 ‚即使是笔记小说 中‚王 安石也被丑化 了。其 中最 为有名 、为我

们所 熟知 的 ‚如 司马光 的 《谏水记 闻》、邵伯温 的 《邵 氏闻见录 》。其余还有很 多 ‚

都是 出 自王 安石 的政 敌之手 ‚故而对 王安石 加 以贬低 。这种情 况甚 至 到 了清代 的

顾 东 高亦 是如此 ‚其编撰 《王荆 国文 公年 谱 》 目的 ‚并 不是 为仰 慕王 安石 ‚而 是

为 了与 司马光对 照 ‚ 旨在证 明司马光之 是 ‚王 安石之 非 。这 一 点 ‚只 要看其 所举

事例 ‚即可一 目了然 。

显然 ‚这种一 味 的贬低现象 ‚使得本来 历史事 实被歪 曲‚对后代产 生 了很坏

的影响…… 而这种现象本身其实也就是这种肆意污蔑所产生 的危害 的体现 ‚可谓


“ 继往开来 ”。然而 ‚人们 的眼睛是雪亮 的‚历代对王安石肆意污蔑 的言论并不能

蒙蔽所有人 的双眼‚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后代来看 ‚这种正面 的例子都有存在 。如

黄庭坚就说 “ 予尝熟观其风度 ‚真视 富贵如浮云 ‚不溺于财利酒色 ‚一世之伟人

也 。” 汇
洲 陆九渊在 《荆 国王文公祠堂记》中也说他 “ 英特超迈 ‚不屑于流俗 ‚声色

利达之 习 介然无毫毛得 以入于其心 。洁 白之操 ‚寒于冰霜 ‚公之质 也 。扫俗 学

之 凡 陋 ‚振弊法之 因循 ‚道术必为孔孟 ‚勋绩必为伊周 ‚公之志也 。” 〔 而 陆游 、

陈亮对王安石 的改革精神也予 以肯定 。明代有邹元标 ‚他认为荆公是 “ 儒而无欲

者也 ”‚“ 儒而有为者也 ” 〔〕
而章衰更是说宋代 “ 士大夫竞 以含糊为宽厚 ‚因循为

老成 ” 〔〕
‚从 而证 明了王安石方 是真儒者 。此外如清代龚 自珍 、严 复 、梁启超 以

至于近代 的邓广铭先生等 。

这里值得注意 的是 ‚上述所谈 ‚不论是贬低否定 ‚还是辩诬肯定 。基本上都

是就其变法 内容和效果而言 的‚很少涉及其文章 。而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 ‚其

政论文对后代 的影 响却与其变法大不相 同。变法是实在 的内容 ‚其 结果是有 目共

睹 的 。不 管这种 结果 由谁造成 ‚然而发起 人却是王安石 。因此 ‚只要变法 失败 ‚

王安石不 论有无过错 ‚也 自然 首 当其责 ‚这也就 为那些不满王安石 改革 的分子 留

下 了诬 陷的 口实 。而作为王安石 的文章 ‚尤其是政论文对后代 的影 响 ‚ 自然不免

受其政 治上 的拖 累 ‚虽然其文章成就很高 ‚不至于像其变法那样备受污蔑 ‚但是

历来评其文者也大都带有 明显 的政 治倾 向。这一点在本文 中也有论述 ‚此不赘言 。

然而 ‚尽管如此 ‚其政论文对后代 的积极影响还是不容忽视 、无法抹杀 的。其所

表现 的艺术成 就为历来说认 可 ‚即使是对他有政 治偏见 的评论者亦 是如此 而其

所表现 的精神更是为历来仁人志士所推崇 。

第一节 文学艺术影响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 ‚王安石散文的成就为历来所认可 。南宋的陆九渊就说

公之 文取材百 氏‚附翼 六经 ‚与韩、柳、欧、 苏、 曾氏‚卓 然成七

大家。并传 海 内‚当与 日月争光 ‚ 岂以刻 不刻 为公 重哉 陆 象山 《序》

又云

·
··… … 时惭 退 不知 所 云 。 异 时游 四 明 ‚泛 鉴 湖 ‚公撰 述 吟 咏 ‚勒 在
木石 ‚璀璨陆 离‚与山光水 色争雄 竞丽 ‚心 目眩普 不可揽 结。盖私极 爱慕 ‚

愿 为执鞭 久矣。既而旅金陵得公全集 ‚听 夕读 不忍去手 ‚然直谓公 文章 家

丈人耳 。
” 陆 象山 《序》

对其文章 的艺术成就极为赞赏 ‚并说他是 “ 文章家丈人耳 ”‚可见评价之高 。

即使是基本否定王安石 的 《宋史 》也说其 “ 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 ‚既成 ‚

见者 皆服其精妙 。” 〔

在元代 ‚有吴澄 ‚他 力赞王安石之文 。他认 为 “ 叙古文之统 ‚其必 曰唐韩 、

柳二子 ‚宋 欧、苏 、曾、王 、苏五子也 。” 〔 而在 《别赵子 昂序 》中他又说

今 西汉之 文最古 ‚历八代 浸弊 ‚得唐韩、柳 氏而古 至五代 复弊 ‚的

宋欧阳氏而古。嗣欧而兴‚惟王、曾、二苏为卓卓。之七子者 ‚于圣 贤之

道 未知 其何如 ‚然 皆不为 气所 变化 者也 。 刀

在这里我们值得注意 ‚就是他提 出了唐宋古文 的 “ 七家 ”‚其 中不包括苏辙 。

而这 “ 七家 ” 可 以说是后来 “ 八家 ” 说 的基础 。可见 ‚王安石虽然备受污蔑 ‚但

其在文学上 的地位依然还是那么高 。不仅如此 ‚他还说

江西 自欧阳子 以古文起于庐 陵‚遂为一代冠冕 ‚后来者莫之 能抗 。其

次莫如 曾子 固、王介甫‚皆出欧 门‚亦 皆江西人 。老苏所谓执事之文 ‚非

孟子之文 ‚而欧阳子之文也 。朱文公谓江西文章如欧阳永叔 、王介甫 、曾

子 固‚做得如此好 ‚亦知其皓皓不可 尚已。〔

即古文 当 中‚除 了欧 阳修 ‚那就 是 曾巩和王安石 了。言下之意 ‚其 他 的几位

都不 能与之 并驾 。可见评价之 高 。

在 明代有 以唐顺 之 为代表 的 “ 唐宋 派 ” ‚他 们 反对 “ 文必秦 汉 ” 之 说 。唐顺

之著 《文编》‚把唐代 的韩 、柳 ‚宋代 的欧 、苏 、曾、王与秦汉文章合在一起 。而

茅坤更是把唐宋单列为八家 ‚选编 《唐宋八大家文钞 》。而王安石属于八家之一 ‚

可见王 安石在文章 界 的地位之 高 。茅坤在 《临川文钞 引》 中说

王荆公 湛 深之识 ‚幽 吵之 思 ‚大较并 本之 古六 艺之 旨‚而于其 中别

自为调 ‚镜刻 万物 ‚鼓铸群 情 ‚以成一 家之 言者 也 。其尤 最者 ‚上仁 宗皇

帝书与神 宗本朝 百年无 事诸札子 ‚可谓 王佐之 才。 男

又说

以 予观之 ‚荆 公 之雄 不如 韩 ‚逸 不如 欧 ‚飘 宕疏 爽 不如 苏轼 父子 兄
弟 ‚而匠心独具 ‚意在 言外 ‚神在 象先 ‚如 入幽林邃谷 ‚而杳然洞天 ‚恐

亦古来所 罕者 。

张衰也说 “ 自宋 以来文章名家累数十 ‚往往退让下风而莫敢争列 。” 〔‘


了这都

说 明其文之独特 。值得注意 的是 ‚茅坤 的选本为历来选王安石文最 多 的本子 。这

一方面是 由于茅坤属于 “ 唐宋派 ”‚力推唐宋之文 令一方面页正是 由于王安石之


文 的确有其别人不可到之处 。否则 ‚以王 安石备受污蔑 的历史 ‚如果不是 因为其

文 学成 就十分 巨大 ‚茅 坤也决然不会把他列 为八家之一 的 。这从他评 点王 安石 的

文字 中可 以看 出。如他在评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

荆公 以王佐之 李典 王佐之 才 自任 ‚故其一生措 注 已盒矜 此言 中‚所 以

结知 主上 亦全在 此害 中。然其李本经衍 ‚故所言非漠唐 以来 宰相 所能见 ‚

而其偏 拗 自用 ‚大较 典 商秋 所欲 燮 法庭 相 近 ‚故其功 案 亦遂 大攘 ‚而反 不

如 近世 浮沉者 之得 。拳者 须具 千 古使 眼看之 。

又如在评 《答 司马谏议书 》中说 “ 荆 公之腹而 自用 ‚所 以 自簇 。” 〔 可见 ‚他

对 王 安石 的政 治思想 也是不赞 同的 。然而这 也是茅坤 的难 能可贵之 处 ‚把文与政

治分开来看 ‚并不 因其政治而对其文有丝毫 的贬低 。

也 正是其 文之 成就 高到无法避 免 ‚故而 为历来 学文者无法退避 ‚即使 是 反对

王安石 的文人 ‚也不得不承认其文 的高妙之 处 。如张伯行评 《本朝 百年无事札子 》

说道 “ 其大 旨仅在于 富 国强兵之术而 已……介甫汲汲 以理财为急 ‚如庸 医妄投丹

药 ‚而元气为之剥丧矣 ……即其所 以祸人 国者软 〔们 而在评 《上仁宗皇帝言事

书 》则说道 “ 此书滚滚万言 ‚援据经术 ‚操之则在掌握 ‚放之则弥六合 ‚诚千 古

第一奇杰文字 。” 〔
洲王文儒评 《送孙正之序 》说 “ 不 以时胜道乃能变 时之道 ‚所

论未 尝不 是 ‚而一 以拗执行之 ‚卒酿新法之弊耳 。” 〔〕 评 《进 戒疏 》说 “ 安石

初心何尝不正 ‚后来倒行逆施 ‚一 因其性本惶执拗 自是 ‚一 因为人牵 引‚遂 昵 比

群 小 ‚蠢政 害 民。读此篇粹然纯 臣之 言 ‚为之抚然者久之 。” 〔


‚〕但评其文 《读 孟

尝君传 为 “ 寥寥数语 ‚而文势如悬崖断堑 ‚于此见介甫笔力 。” 〔 评 《刺客传

为 “ 大家作文 ‚必有 自己在 ‚决不苟 作 。” ‘


别〕等 。此外 ‚不涉及政 治评语 ‚仅

就其 文章本 身来 说 ‚历来也是评家众 多 ‚如楼防 、金圣 叹、林云铭 、高步赢 、吴

’生 、吴楚材 、浦起龙 、林纤等等 〔 。对其文章 的艺术成就都给予充分 的肯定 。

但是 ‚纵使如此 ‚王 安石备受污蔑 的历史 ‚对 他 的文 名也不无 负面影 响 。正


如吴澄所说 “ 公绝类之英 ‚间气所 生 ‚同时文人 ‚虽或意见素异 ‚尚且推崇 公文 ‚

口许心服 ‚每极其至 。而后来卑鄙之士 ‚不满其相业 ‚因并废其文 。” 〔


当然 ‚这里所讲 的是 “ 卑鄙之士 ”‚至于在他眼里什么是 “ 卑鄙 ” 的标准 ‚且

不作计较 。即使是古代所谓名家 ‚虽然不是全不理会 ‚但是也有废其 文 的倾 向。

比如说 吕祖谦 的 《宋文鉴 》、 赵汝愚 的 《宋朝诸 臣奏议 》等 ‚选文与其他大家

相 比‚简直少 的可怜 ‚倾 向性十分 明显 。而在清代 ‚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即使是

王夫之 、顾 炎武 、黄宗羲等这样 的大学者 ‚也不免对王安石进行贬低 。当然 ‚这

也仅就政治而言 。但是在文学上 ‚亦是如此 。我们看看 《唐宋文醇》、《宋文鉴 》、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古文辞类 纂 》等 的选文便可知晓 ‚其选王安

石之文也就那几篇 ‚而 与其他大家相 比‚显然是不相称 的 。然而 ‚即使如此 ‚既

然这样一个几乎被视为 “ 奸 臣 ” 的政治人物 ‚其文还 能不被全盘否定 ‚这 就足 以

说 明其文之成就无法避 而不谈 。而 且 ‚从各选本 当中‚我们还可发现一个特 点 ‚

那就是所选之文基本都不涉及王安石对 时政 “ 直接批评 ” 的文字 。 由此也可见 ‚

这并不是 由于其政论文艺术成就不高‚而正是 由于其高 ‚又加其 思想太过 “ 锐利 ”‚

选家怕 “ 扎 ” 到 自己‚故而弃之 。

由上可知 ‚王安石政论文在艺术上对后人 的影 响虽然深远 ‚但 因其政 治影 响 ‚

其文学影 响显然没 有达 到与其文学成就相称 的程度 。然而其艺术魅力并不 因历代

文人所持有 的偏见而有丝毫减弱 。美玉并不 因为被掩藏在大石之 中而人不得见其

美就变得不是美玉 ‚有识者 自当识之 。正如 四库馆 臣评 《王荆公文集》‚其道 “ 此

百卷之 内‚著华 具在 ‚其波澜法度 ‚实足 自传不朽 ” 「 而梁 启超 也说 “ 《上仁 宗

皇帝言事书》、《国家百年无事札子》、《材论 》、《答 司马谏议书》…。皆藏 山之文 ‚

可永为世模范者也 。·
··……吾论公文 ‚吾恨不 能手写公全集也 。” 〔〕
此 皆有识者之

第二节 政 治思想 影 响

要说王安石政论文对后人 的影 响 ‚还 在于思想和精神方面 。而这种 思想又可

分 为两 个方 面 ‚即负面 影 响和 正面 影 响 。对 于 负面 影 响 ‚本 部分 一 开始 也谈 及 了

一些 ‚况且 自宋代 以来 ‚贬低和污蔑王安石 的人是 多如牛毛 ‚这也是众所周知 的‚


故而本文对这一 点就不在细论 了。本部分主要就其正面影 响来谈 。

由于王安石 历来被视 为异端 、奸 臣、祸 国殃 民的罪人 。而且这种风气 ‚可 以

说在宋 以后 、梁 启超之前 的这段 时期 中‚始终都是 占据主 流地位 的 。因此 ‚与之

相 比‚正面 的、肯定 的看法 自然是会被这样 的气氛压下去 。然而 ‚历 史上 总有那

么几个有识之 士和有责任感 的仁人志士 。他们不随波逐流 ‚人云亦 云 ‚他们有 自

己的看法 。正是有这样 一些人 的存在 ‚中华 民族 的龙脉才不至于 中断消失 。也只

有这些人 的存在 ‚中国才有希望 ‚才不至于颠倒黑 白‚混淆是非 。 自然 ‚对 于王

安石 的污蔑 ‚也只有靠这些人来 为其平反 。虽然受王安石思想和精神影 响的不是

很 多 ‚但 是也不少 ‚只 是不敢 于说 出来 ‚但 是 ‚有那 么几 个敢于站 出来也就足 以

能够显示王安石 思想人格和道德精神 的魅力 了。

受到王安石 政 治思想 影 响 的第一位 就是我 国南宋 的伟大 的爱 国诗人 陆游 ‚这

从两个方面可 以看 出。首先从 陆游 的祖上来看 ‚陆佃是北宋 的名 臣 ‚他 受学于王

安石 。他 自己在 《傅府君墓志 》 中就说道

及得 荆 公 《淮 南杂说 》 与其 《洪 范传 》‚心 独谓 然 ‚于是 愿 扫 临 川 先

生之 门。后 余 见 公 ‚亦骤 见称 奖 ‚语 器 言道 ‚朝 虚 而往 ‚暮 实 而 归 ‚觉 平

时就师 十 年 ‚不如 从 公 之 一 日也 。

可见他是何等 的崇拜王安石 。陆佃虽然不赞成王安石 的新法 ‚但 是对其 学术

人 品和 思想都很佩服 。而他 自己也是个刚正之 臣。《总 目》就评他 “ 至于事关 国计 ‚

则毅然不 以私废公 。亦可谓刚直有守者矣 。” 〔 而且陆游 自己就说过 “ 经术吾家

事 ‚躬行更不移 ” 〔 。可见 ‚陆游深受其影 响是不言而喻 的。而且 ‚作为陆游 的

老师 ‚也是他 的族伯父 的陆彦远 ‚也是力 守王 安石之学 。因此 ‚陆游 在这样 的家

学 中 自然不 能不受到王安石 的影响 。其次从他 的 《老学庵笔记》的记载 中可 以看

出 。这里面记载关于王 安石 的事例基本上都属于正面 的。如 “ 王荆 公作相 ‚裁损

宗室恩数 ‚于是 宗子相率马首陈状云 ‘


祖宗亲尽 ‚亦须 衣字旁 ‚兆 迁 ‚何况

贤辈 ’于是 皆散去 。” 〔 显然是赞扬王安石勇于变革 的精神 的 又如 “ 王荆 公于

富贵 声色 ‚略不动 心 ‚得耿天 鹭竹根冠 。爱咏不 已。予雅有道冠 、拄杖二癖 ‚每

自笑 叹 ‚然亦赖 古多此 闲也 。” 「 对于王安石人格 的充分肯定 ‚并且还用于 自比‚

可见王安石在他心 目中的地位 再如 “ 先左 承言 ‚荆公有 《诗正义 》一部 ‚朝 夕

不离手 ‚字大半不可辨 。世谓荆公忽先儒之说 ‚盖不然也 。” 仁 对历来 反对者把王


安石视为法家异端 的说法给予反击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事对于王安石诗歌赞赏的

例子 ‚在此就不 多举 了。

当然 ‚ 由于 陆游所 的时代为王安石历 史地位极其地下 的时代 ‚这 一 点从王安

石 的被从孔庙 中拉 了下来 ‚就可 以看 出当时的人是多么痛恨王安石 。也可能是受

到这种政 治高压 的影 响 ‚陆游所记王安石没有太 多关于政 治 的。然而我们从他所

记 的关于王安石 的事例 当中‚也可 以看 出‚他是很欣赏王安石 的。况且 ‚仅是从

他不记载王安石 的政 治部分 ‚本 身也就说 明了他是不赞成前人对他 的污蔑 的。在

那种大环境下 ‚不涉及本 身就是一种很好 的肯定 。而且从他 的诗歌 内容 中所体现

出的不甘于现状 ‚积极进取 的态度来看 ‚显然是与王安石一致 的。这 从他对王安

石与司马光 的关于 “ 生财 ” 的评论 中也可 以看 出这一点‚其道

其说辩 矣 ‚理 则 不如 是也 。自古财货 ‚不在 民又不在 官者 ‚何 可胜 数 。

或在权 臣‚或在贵 戚近 习‚或在 强藩大将 ‚或者 兼并 ‚或在老释 。方是 时

也 ‚上则府库弹乏 ‚下则 民力 穷悴 ‚ 自非治世 ‚何代 无之 若 能尽去数者

之弊‚守之 以悠久 ‚持之 以节俭 ‚何止不加赋 而上用足哉 碑

可见 ‚他是反对 司马光而赞 同王安石 的政治思想 的。

这第二位就是龚 自珍 。据 《定意先生年谱外纪 》中说 ‚他 “ 少好读王介甫 《上

宋仁宗皇帝书 》‚手录凡九通 ‚慨然有经世之志 。” 〔 并且还在廷试对 策 时‚仿王

安石 《上仁宗皇帝书》写 了 《对策》、系统 的提 出了改革 的主张 。以至于 “ 直陈无

隐‚阅卷诸 公 皆大惊 ”‚然而 由于 “ 卒 以楷法不 中程 ”‚所 以 “ 不列优等 ” 〔〕


。由

此可见 ‚龚 自珍对王安石痴迷 的程度 。而且就他 的改革 思想来说 ‚很 多都与王安

石 非常类 似 。如抑 制 富家大户兼 并土地 ‚经 略边疆 ‚众人 皆醉 我独醒 的忧 患意 思

等 。而且他 的人才 思想观 更是与王安石不谋而合 。他认 为 “ 左无才相 ‚右无才 史 ‚

间无才将 ‚痒序无才士 ‚陇无才 民‚崖无才工 ‚衙无才商 ‚抑巷无才 偷 ‚市无才

驭 ‚数泽无才盗 ”。〔 在龚 自珍看来天下到处都没有人才 ‚这与王安石在 《万言书 》

中所说 “ 间巷草野之 间‚而亦未见其 多焉 ” 如 出一辙 。而且他 自己也说 “ 安石心

三代之 心 ‚学三代之 学 ‚欲 教训天下之人材 ‚毕成三代之材者也 。” 〔 影 响十 分 明

显 。他 的 “ 一祖 之 法无 不弊 ‚天 下之 议无 不靡 ‚与其赠 来者 以劲 改革 ‚孰若 自改

革 抑 思我祖所 以兴 ‚岂非革前代之败 耶 前代所 以兴 ‚又非革前代 之所 以败 也


和 。“ 自古及今 ‚法无不改 ‚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 易 。” 仁 又
和王安石 的变法思想相一致等等 。面对 国家多难之秋 ‚龚 自珍和王安石一样 ‚希

望通过变法强 国‚这本 身就没什么错 。而且 ‚历史上凡是强 国之道 ‚有哪一个不

是通过不 断的制度更新来取得 的 至于 由于一些原因而导致变法失败也是很正常

的事情 。不变就必败 ‚而变 尚有一线生机 。如果 国家缺少这种爱 国志士 的话 ‚何

以能富强 中国的富强正是 由于有这样一些人 ‚而 中国的衰败也正是 由于缺少这

样 的人

第三位是梁启超 。可 以说 ‚梁启超是受王安石影 响最大 的一个 。他对王安石

的政论思想都十分赞 同。他评 《
进戒疏 》和 《论馆职札子》 “ 荆公与神宗 ” 《王安

石传 道 “ 读此二书 ‚则公之所 以启沃其君者 ‚可 以见矣 。其所谓不淫耳 目‚

然后 能精 于用志 能精于用志 ‚然后 能 明于见理 能 明于见理 ‚然后 能知人 ‚ 岂

为君德 ‚凡治学治世者 皆当服膺矣 。” 〔月把其视为为政为学的模范 。而他评 《答司

马谏议书 》则认 为王安石 “ 立法之本意 ‚实 以惠 民” ‘刃。思想是先进 的‚是好 的。

只所 以没有 成功 是 因为 “ 所谓贤者 ‚ 皆习于苟且偷惰 ‚以生事为大戒 ‚不 问其事

之善恶利病 ‚但有所 生则害而华之 ” 〔刃。并且认 为王安石所表现 出的思想 是 “ 不

营为今而发也 ” 仁如。而 且从 “ 而数百年 以后之今 日‚其社会之情状乃 一如 公 时 ”


〕一句来看 ‚梁 启超显然是有感而发 。也正证 明了梁 启超对王安石 的认 同和崇拜 。

所 以他才说 “ 公之此举 ‚取尧舜三代 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实 国史上世界史上最

有名誉之革命也 。吾济 生今 日‚淡焉忘之久矣 。” 〔


洲而梁启超也正是把王安石 引为

知 己‚带着这种 思想去改造社会 的。

梁 启超对王 安石 的军政 、教育 、边 略思想都十 分 的肯定 。并且对王安石变法

的 内容也分条辨析 ‚说 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这他写的 《王安石传 》一书种都得

到 了充分 的体现 ‚本文不在罗嗦 了。而且从他所举王安石 的政论文字 以及对他 的

评论来看 ‚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

以上所举只就影响较大者而谈 。除此之外 ‚还有如 明代 的章衰 ‚他在 《王临

川文集序 》 章衰 《章介庵集 》 卷 一文 中就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条辩驳 ‚以证

王安石 的伟大 。〔〕


说其 “ 序王临川集几万言 ‚极论新法之善 。谓元裕若 能守而不
变 ‚孰非继述之 善 ‚又论公 以螟眩之药攻 治之于先 ‚司马公又 以螟眩之药溃乱之

于后 ‚遂 使 国论屡摇 ‚民心再扰 云云 ‚毅 然翻久定之案 。” 〔 又如 明代 的应 云鬓 ‚

他评王安石道 “ 若 公者 ‚ 岂独长于文 已乎 ‚ 岂独能于宰 己乎 。夫 隆汗者 ‚道也

成败 者 ‚数 也 。公动 稽 尧 、舜 ‚心表天 日‚乘 时遇 主 ‚谓 《周 官 》往 轨 ‚运 掌可


修 ‚而靡所究竟 ‚此 岂专任 自信之过哉 一时名贤 ‚弗克和衷 ‚青匡变而之道 ‚

此何咎焉 。知公学本经术 ‚才 弘经济 ‚志存周 、孔 ‚行 比夷 、 由‚固杰然一人 豪

也 。” 〔 清代 的还有颜元 ‚他认为王安石 “ 廉洁高 尚‚浩然有古人正 己以正天下之

意 ‚及 既出也 ‚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 〔 又说 “ ……夏本宋叛 臣而称帝‚此 皆

臣子所不可 与共戴天者也 ‚宋岁输 辽夏金 ……宋何 以为 国 求其容我 为君 ‚宋何

以为名 ……而宋欲举兵则兵不足 ‚ 欲足兵铜又不足 ‚荆公为此 ‚岂得 已哉 ”‚


月 李妹认 为 “ 虽然 ‚一人是非何足辩 所恨污此一人 ‚而遂君父之仇也 ‚而天

下后世 ‚遂群 以苟 安颓靡 为君子 ‚而建功立业欲 提手 旁 ‚老 ‚ 日 柱乾坤这 为

小人也 。岂独荆公之不幸 ‚宋之不幸也哉 。” 〔〕


等等 。而在清代 ‚纷纷肯定王安石

政治思想 的尤其多‚尤其是蔡上翔 的一部 《王荆公年谱考略》一书 ‚影响很大 ‚

为后来者为王安石正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钱穆先生所说‚“ 至晚清而主变法者‚


争言荆公政术 ” 〔〕
也可说 明这一点 。

而且 ‚随着时代 的进步 ‚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精神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 同。

相信王安石 的政治思想和其人格精神在 当代一定会一改过去 的反面形象 ‚为当代

治国者提供经验和教训 。
附论 从王安石 的政论文看其变法失败原 因

第一节 简评历来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几种观点

王 安石主要 是作为政 治家而 闻名 的 ‚其 中又 以变法 为最著 。况 且王 安石变法

可 以说是 中 国历史上影 响最大 的一 次变法 ‚因此 ‚引起 人们 的广泛关注 。其变法

从 开始 的那 一天起 就一直存在争议 ‚一直 到失败 以及之后 的千 百年 中 ‚无论 是研

究历史者 ‚还是研究文学者 ‚对其变法都是见仁见智 ‚仅就其 失败原 因就有很多

种 。因此 ‚本 文要 分析 王安石变法 失败 的原 因‚这些 已有 的观 点就不 能不值得注

意 。此外 ‚着 重强调一 点‚由于这些观点都是很常见的观 点‚论者也众 多 ‚因此

不再写明具体作者 。下面本文就对这些观点进行简单的述评 。

一 、缺乏群众基础
在研究王安石变法 的历史 中‚持这个观 点的人很多 。这里面 既有重量级人物 ‚

也有 一般研 究者 。然就历史现象来看 ‚本人难 以苟 同。我 们看 ‚在历 史上 ‚人 民

群众 固然是有 决定作用 的 ‚所 谓人心 向背 ‚得 民心者 的天 下 。然 而 ‚如果我们仔

细观察 ‚认真 思考 ‚就会发现这种 作用 是非 常短暂 的‚而且是很有局 限性 的 。人

民群众 的决定作用是在 国家分裂 ‚战乱频繁之 时‚他们是 以战争 的形式表现 出来

的 。而 一旦 国家建立起 来 ‚基础稳 定之 后 ‚人 民的这种作用 便会慢慢 的消失 ‚直

到下一次战争来临。这是 由中国人 民的固有特性决定的‚有两个方面 。


其一 ‚中国百姓历来都喜欢做个顺 民。这个观点不新鲜 ‚很多人如此说 。但

无论从历史上 ‚还是当今社会 ‚我们都可发现这确实是 中国人 民固有 的。人 民不

到生死边缘线上是不会起来发挥其 “ 决定作用 ” 的。就历史现象来看 ‚在封建社


会 下 ‚人 民的这种 决定 作用 只 能显 示在 战争 中 ‚除此一招 ‚别无 它 法 。 民情 不得

达 于上 是历代王朝 的显著特 征 ‚况且 ‚即使是真 的达于上 了‚也未必 管用 。历史

上又有几个皇 帝 ‚几个 官吏是真正为老 百姓着 想 的呢 倘 若在王朝稳 定之 后 ‚人


民群众真能起 决定作用 ‚那么为何历朝历代受苦挨饿 的总是下层人 民 难道他们

都希望如此 为何历代统 治者视这 些 “ 至关重要 ” 的人们 为草芥 可见 ‚人 民的

作用很短暂 ‚如礼炮一声之后 ‚就成为垃圾一样 ‚任人摆布 。而在 “ 炮 声 ” 之后

这个过程 中‚真正起 决定作用 的是 百官 ‚是上层统治者 。国兴在于统 治者 ‚国亡

更是与他们分不开。这里面干百姓何事

其二 ‚统治者及百官的忘恩负义 。在天下大乱之 时‚各方势力乘势而起 ‚都

把 目光集 中在皇帝 的椅子上 。皇帝只能有一个 ‚于是各 自为 了扩大 自己的实力 ‚

就必须笼络百姓 ‚取信于天下 ‚这才有可能实现 目标 。正如王安石在 《王霸》中

论述 “ 王 ” 与 “ 霸 ” 的区别一样 ‚二者实质不 同‚但是所用手段类似 。为 了笼络

人心 ‚“ 王 ” 是真正为 民‚而 “ 霸 ” 则是为 了权力而不得不暂 时对 民显示 出仁义 。

深一层说 ‚即使人 民在这个 时候起决定作用 ‚也不是什么大权在手 ‚这个决定作

用就是 “ 敢死 队”、“ 马前卒 ”‚就是人 民鲜活 的生命 。没有这些起 “ 决定 ” 作用 的

因素 ‚统治者就不可 能取得天下 。而在他们取得天下 ‚江 山稳 固之后 ‚便把人 民

抛之脑后 ‚不但不 思报答 ‚反而鱼 肉百姓 。纵然人 民反抗是为 了使 自己能有个更

好 的生存环境 ‚但是没有他们 ‚哪来 的统 治者 可惜 ‚真正懂得并去真正为 民的

统治者微乎其微 。所 以‚我进 一步认 为 ‚中国历史 ‚并不是什么人 民的历史 ‚更

确切 的说是统 治者 的历史 。

鉴于上面所论 ‚我们可看 出‚人 民的决定作用确实是很小的。历来 改革都是

官员们 的游戏 。况且 ‚历来正义 的改革都 是 因为利益集 团之 间的斗争而 失败 的‚

由于下层 人 民的反对 而 失败 的还 未有见 。王 安石 在郸现 实行 青苗法 取 得成 功 ‚而

别 的官吏实行起来就走 了样 ‚这也说 明原 因不在群众 ‚而在于官 。假 如王安石真

的发动 了群众 ‚正如上面所说 ‚群众 的作用在于 战争 ‚在 与起义 ‚没有 民愤 ‚没

有 民变 ‚上面根本不会把你 当作一 回事 。尤其 是在宋代 ‚特 别 “ 关心 ” 这类 突发

事件 ‚王 安石 绝对 摆 脱不 了叛 乱 的罪 名 。那 么 ‚王安石 的黑锅 ‚恐怕就远 不止 于

后人所给他 的那些 “ 荣誉 ” 了。因此 ‚说王安石没有发动群众是其 失败 原 因的说

法 并不妥 。

二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
这 也是历来论者 的一贯基调 。

首先 ‚我们要 明确什 么才 叫触动封建制度 。所谓 的触动 ‚就是否认皇 帝一人


独权 ‚或者废 除君主制 ‚实行 民主 。这可能吗 那个 时代 的社会 ‚世界上哪个 国

家不是封建制度 、皇帝大权在握呢 何独 中国 按照马克思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

筑 的理论 ‚这也是不可能的。况且 ‚从王安石那个 时代算起 ‚封建制度也有一千

多年 了‚是说 能推翻 就 能推翻 的 就如现今 的社会也有 很 多不好 的现 象 ‚难道就

可 以说是改革不成功 ‚没有触动到制度 就应该推翻这个秩序 ‚重新建立一个

我认为这只是个空洞而且不切实际的观点‚没有人可 以做到。

其 次 ‚如果是 因为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 的‚不可改变没落 的命运 ‚那么

为何有 的朝代那么强盛 如 “ 文景之 治 ”‚“ 贞观之治 ” 等 。纵然这些太平盛世之

下也有饥饿 困苦之 民‚但 哪个朝代没有 呢 况且与宋代相 比‚无 论是人 民问题 ‚

还 是 官吏 问题 ‚宋代 是何等 的卑弱 ‚军事上 自然就更不用 谈 了。为什 么 同样 是封

建制度 ‚差别就那么大 呢

因此 ‚我认为 ‚封建制度说太泛 ‚而且不单单是王安石一个人 的问题 ‚是所

有 改革者都要面 临 ‚而 且无法解决 的 问题 。这不 是个人所 决定 的 ‚是整个 历史发

展 的规律所 决定 的 。

三 、用人 不当论

很 多人认 为王 安石用 小人 ‚梁 启超 曾经对这个 问题做 了详细 的回答 ‚他认为

一方面王安石是被逼 的‚另一方面王安石所交之人很多都是能臣干将 。在这里 ‚


虽然梁启超做 了辩解 ‚但是也说 明他承认 了王安石用小人 的问题 。对于这个 问题 ‚

我们要弄清 楚两个 问题 ‚一是他为什么会用小人 。二是是不是仅仅是用小人 的问

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 问题 。

王安石 为什 么会用 小人 一方面 正如梁启超所说 ‚是被逼 的 ‚但不尽然 ‚我

以为还有 以下方面原 因 其一 ‚正如梁启超所说 ‚宋代 “ 严于责君子而 宽于责小

人 ”。王安石是个正人君子 ‚这一点从他 的反对派司马光 、朱熹等对他人格 的肯定

中最能说 明问题 。正 因为他是君子 ‚所 以不能做 出 “ 出格 ” 的事情 。按理说 ‚王

安石青苗钱 的利 息虽然不低 ‚但远 比高利贷低 ‚可 以说是减轻 了农 民的负担 。而

王安石郸 县 的政绩也证 明了其 是有 效 的 。这是 出于好意 。然而 ‚司马光等人 为什


么还会 反对 呢 是 因为王安石 为 “ 利 ”。公然谋 “ 利 ”‚这不是一个 君子应该有 的

作为 ‚君子不应该 “ 敛财 ” 其二 ‚王安石是大宋 的一个 官员 ‚官员就应该有 官员

的表 率 。而表 率不是去谋利 ‚尤其 是不 能明 目张胆 的颁布天 下 ‚这不成体统 。暗


地里做还可 以‚但 是说 出来 ‚变成法规就是大逆不道 了 其三 ‚王安石变法 的过

程 中的确 出了一些 问题 ‚尤其是青苗法 ‚当时不止一人谈到这个 问题 ‚如欧阳修 ‚

曾巩等 ‚他们是不可 能胡编乱造 的。那么为何会 出现这些 问题 呢 ‚我 以为不可 能

是司马光等人故意搅乱 ‚而是地方官员的腐败所致 ‚是因为 “ 不得其人而行之 ”

上五事札子 》 。

鉴于上面三个原因‚王安石无论是在变法前 ‚还是在变法 中‚都得不到这些

有才 能之人 的赞 同‚故而不得不用其他人 。然而 ‚王安石难道用 的都是小人 吗

我 以为不尽然 。其 中固然有一些小人 ‚但是我认为 ‚很多的小人不是一开始便是 。

况且 ‚很多人员都是王安石培养 出来 的‚可 以算作一般意义上 的人才 ‚但是没有

什么大才 ‚没有什么突 出的德才兼备者 。而这些人 的才能和 品格 自然不能与王安

石这样 的人相 比‚故而在实行过程 中极易为腐败 的官场所腐蚀 。腐朽 的官僚体制

就是个大染缸 ‚意志不坚定 ‚素质不够过硬 的人一进去便会被污染 ‚便会 由君子

而变小人 。正如王安石所云 “ 中人之上者 ‚虽穷而不失为君子……中人不然 ‚穷

则为小人 ‚泰则为君子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因此 ‚我认为 ‚这一切都是 由

于这个腐朽 的官僚体制所致 ‚不改官 ‚一切都有 问题 ‚只有改革 官制 ‚变法才有

可能成功 ‚或者说取得一定 的成功 。

四、反对派 的阻挠

持这种观 点 的人颇 多 。本部分在讨论这个 问题前 ‚首先应该搞 明 白这个 反对

派指 的是哪些人 。根据 历代论者所论来看 ‚这个反对派就是 以司马光 为首 的一些

当权派 ‚并 不代表 全天 下 的官吏 。正 如有 很 多人 认 为这 是政党之 争 ‚政 见之 争一

样 ‚所 参 与 的也无非 是在朝者 的官 员 ‚而 与普 通 官吏没有 多少关 系 。因此 ‚所谓

的反对派 阻挠 ‚其 实就是指 以司马光 为首 的守 旧派大 臣的阻挠 。明确 了这个 问题

之 后 ‚下面再对这个观 点进行讨论 。

首先 ‚我们 知道 ‚王 安石 当政之 后 ‚ 由于 司马光等人 的不配 合 ‚被请 出了朝

廷 ‚在外 当职 。可 以说反对派失去 了首领 ‚他们还有什 么力量来 反对王 安石 我

们通 常所说 的 由于 反对派 的阻挠而 失败 ‚则主要 是就 王安石退 居金 陵之 后 ‚司马

光疯狂废 除新法而说 的 。而在变法进行 时‚反对派 的力量 则是渺 小 的 。因此 ‚就

变法过程 中来看 ‚反对 派并没有起 多大作用 。

其 次 ‚变 法过程 中 ‚司马光等人 是上 了很 多关 于新法 问题 的奏 章 ‚但 是那 是


实情 ‚这是 出于一个封建士大夫 的 良知而为的 。任何一个合格 的臣子看到 由于新

法产 生 了很多 问题 ‚都不会修手旁观 ‚这是起码 的臣子 的责任 。为何说他们上 的

是实情 呢 因为不仅仅是司马光 ‚欧阳修 、苏轼 、即使连他 的好友 曾巩都指 出了

这些 问题 。以这些人 的人格而论 ‚总不至于会胡编乱造吧 因此 ‚这确实是真实

的情况 。至于 吕诲等辈的恶意污蔑 自当别论 。

再次 ‚从他对王安石人格 的肯定来看 ‚司马光也是一个正人君子 。我们有理

由相信 ‚一个这样 的人绝不会用下三滥 的手段在新实行过程 中故意制造 问题 。

鉴于 以上三方面 原 因 ‚我认 为 ‚ 以司马光 为首 的反对派在变法过程 中所上奏

章谈及 的 问题 ‚确有其 实 。对于王安石变法产 生阻碍力量 的并不是 以司马光为首

的反对派 ‚而恰恰是实行过程 中的官吏 。要说在变法过程 中反对派有 阻挠 的话 ‚

那只 能是说他们不支持而使变法派少 了些 中坚力量 ‚而不能说他们在制造 阻碍方

面对新法产生 了多少负面影响。因此 ‚反对派 的阻挠主要是在王安石辞官之后表

现 的 比较 明显 ‚而在变法过程 中则作用很小 。并不是导致新法 失败 的主要 原 因。

五 、党争

宋代党争最 为激烈 。党争 的典型特征是崇 尚言谈 ‚而不切实 际。正如王安石

所说 “ 坐而尧言……果异众人乎 ” 送孙正之序 只说不做 。并不是说言谈

没有一点用处 ‚而过 了头就会形成空谈 。欧阳修也说 “ 听言虽多‚不如力行之果

断也 ”。〔。
〕此处虽说皇帝 ‚然又何尝不是批评只是言谈之人呢 而这些言论要么是

以史为鉴 ‚要 么是祖 宗法制不可变 。当然 ‚这些 言论不乏可取之 处 ‚然大 部分都

是泛泛而论 ‚于实际并无所用 。借用陈亮 的一句话说 ‚就是 “ 今世之儒士 ‚ 自以

为得 ‘
正心诚意 ’之学者 ‚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 〔‘
」而他们所争 的要么是私

利 ‚要 么是真正 的为 国‚但主要是政见之争 。如 “ 进奏 院案 ” 与 “ 庆历党争 ” 有

关 ‚“ 乌 台诗案 ” 与 “ 熙丰党争 ” 有关 ‚“ 车盖亭诗案 ” 与 “ 元枯党争 ” 有关 ‚而

“ 绍述 ” 之期 的党争也与政见有关 。而纯 以学术之争的‚如 “ 蜀洛之争 ”‚与政见

之争相 比‚不仅数量 小 ‚影 响也远没有政见之争大 。因此 ‚既然党争 的主要点在

于政见之争 ‚ 自然也就 归结到变法派与反对派之争 。如上述三个例子 ‚其 实质就


是变法 派与 反对派之争 。这样一来 ‚正如上面第 四点所论 ‚主要还是 因为官吏 的

腐败所致 ‚而并不是反对派所致 。

此 外 ‚如 果 把 党 争 看 作 是 “ 庆 历 新 政 ” 失败 的主 要 原 因 ‚那 是符 合 实 际 的 。
因为仁宗 的支持力度远不能与神宗相 比‚而坐 由两党争斗 ‚不置可否 ‚任 由发展 ‚

故而导致失败 。然而 “ 熙宁新法 ” 就不 同了‚与仁宗相 比‚神宗给 了王安石极大

的支持 ‚正如王安石所说 ‚“ 千载难值 ”。而且在变法过程 中‚反对派都被请 出了

朝廷 ‚变法派是远远 占上风 的 。因此 ‚这 时期 的两种力量并不均衡 ‚ 自然党争也

就不能作为变法失败 的一个主要原因了。

六 、神宗的动摇

作为封建王朝 ‚ 自然是皇帝一人说 了算 。所 以臣子要想有大 的作为 ‚ 自然离

不开皇帝的支持 。名不正则言不顺 ‚皇帝同意才能顺理成章 。其次 ‚不但要 同意 ‚

而且还要给予支持 ‚君 臣同心 ‚才能完成大事 。正如王安石所说 “ 傅悦之遇高宗 ”

除平章事监修 国史谢表》 的那样 ‚成功与否 ‚关键在君 。因此 ‚说神宗后来

动摇是变法 失败 的原 因‚也很有道理 。然而 ‚我们如果仔细思考 ‚就会发现这只

是其表 ‚不 是根本 。

我们看 ‚当王安石参政 时‚神宗雄 心勃勃 。当变法开始之 时 ‚众 臣纷纷上书

否定 ‚不可谓不猛烈 ‚即使在进行 中‚这种情况也是如此 。然而在如此猛烈 的进

攻下 ‚为什 么神 宗还如此相信王安石 ‚而坚定不移 的实行 改革 ‚并把这些个元老

重臣都请 出了朝廷 可见神宗并不是 因为众 臣的反对而放弃 。而后来 ‚神宗却有

点动摇 ‚一方面 固然是 因为众 臣纷纷上书反对 ‚另一方面这些反对是 因为新法实

行确实 出现 了问题 ‚这才是主要原 因。前后对 比‚我们可看 出‚神宗动摇不是众

臣的反对 ‚而是确确实实 出现 了的 问题 不是神宗不坚定 ‚而是 国家 出现 了问题 。

因此 ‚我认 为 ‚不 能怪神宗 的动摇 ‚而只 能怪 新法 的弊端 ‚而这个弊端又主要是

由于地方 官员执行不力所致 。归根揭底还 是 因为没有从 改革 官制做起 。

七 、操之 过急

其 实这种观 点 ‚无论哪个论者首先提 出都不算什么创见 了。因为王安石早就

说过 。他在 《上 五事割子 》中说 “ 得其人缓而谋 之 ‚则为大利 非其人 急而成之 ‚

则 为大害 。” 可 见王安石 是认识 到这个 问题 的 。况且他 后来 害承认他 自己操 之过 急

了‚他在 《手诏令视事谢表 》中说 “ 论善俗之方 ‚始欲徐徐而变革 ‚思爱 日之义 ‚

又将汲汲于施 为 ”‚故而不得不如此 了。

然而 ‚虽然王安石这样说 ‚但其重 点还是在人 ‚关键是能否得其人 。他说 “ 得


其人而行之 ‚则为大利 ‚非其人而行之 ‚则为大害 ”。 上五事札子 》 其说 “ 缓

而谋 之 ” 与 “ 急而 成之 ” 是对 “ 得其人 ” 与 “ 非其人 ” 的阐发 ‚首要条件 还是在

人 。因此 ‚用人不当‚无论是急害是缓 ‚都不能成功 。如果 “ 非其人而行之 ’


夕‚与

其 “ 缓 ” 还 不如 “ 急 ”‚时间越短则危害越 浅 。因此 ‚“ 缓 ” 与 “ 急 ” 是针对 “ 得

其人 ” 与 “ 非其人 ” 而说 的‚快慢不是主要 问题 ‚而 “ 得人 ” 与否才是最关键 的 。

可见 ‚所谓 的 “ 缓 ” 与 “ 急 ” 只有在 “ 得人 ” 的前提下才是变法失败 的一个原因。

而事实上证 明‚王 安石所用 的人才 ‚大多数都被腐败机制所侵蚀 了‚并没有真正

得到人才 。因此 ‚也就谈不上 “ 缓 ” 与 “ 急 ”。如果从铺 开面上来说 ‚那么操之过

急则是失败 的一个 原 因。

除 了以上几个观 点之外 ‚还有如 “ 没有搞试 点 ”、“ 没有取得韩 欧等人 的 同情 ”、

“ 王安石性格缺 陷” 等 。对于试点‚王安石早在郸县时就实行过 。而对于 “ 同情 ”

说 ‚也只能是从人才上增强 了力量 ‚但是如果不从官吏着手 ‚光靠几个人 ‚也不

能取得成功 。至于 “ 性格缺 陷 ”‚我认 为 ‚正是王安石有这种性格才有那样 的魄力 ‚

倘若都像 因循之 辈 ‚根本就不会有什么 改革 。

在我所见关于变法 失败原 因的探讨 中‚我 比较赞 同钱穆先生 的看法 ‚他认为

官制不改 ‚政治绝难推行 。我认为这才是根本 原因‚而且是最现实的原 因‚也是

王安石 失败 的主要 原 因之一 。

综上所述 ‚我认 为 ‚上面这些观 点 固然各有其道理 ‚都是王安石 失败 的一个

原 因 ‚然而 ‚一个 现象 的产 生 ‚总是有很 多 的原 因‚然而 我们不 能面面俱 到 ‚更

不 能把表面 当作主要 ‚甚至是根本 。而是要 找 出主要原 因 ‚这样才有利 于认识事

物 的本质 。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 因

对 于王安石变 法 失败 的原 因‚在前文 中时而有所提 到 ‚有 的还进行 了简单 的

论述 。为 了更加清 晰 明 白‚理清要 点 ‚故而单 列一节 。再者 ‚上文对 这方面 都是

点到 即止 ‚没有展开论述 ‚本节将进一步分析 ‚ 以证其是 。

通观 王安石 的政论文 ‚我们可 以发现他 失败 的原 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 是

官吏 ‚一是人才 。值得注意 的是 ‚这里 的 “ 人才 ” 不是上 面所谓 的用 小人 ‚而是


其人才策略上 的失误 。下面分别来看 。

一、没有改革官制
我们说 ‚中国古代历史 ‚与其说是人 民大众 的历史 ‚不如说 是官吏 的历史 。

正如神宗与文彦博 的一段对话 ‚神宗道 “ 更张法制 ‚于士大夫诚多不悦 ‚然于百


姓何所不便 ” 文彦博道 “ 为与士大夫 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虽然这

只是在宋代 ‚但是我们只要思考一下 ‚这又何尝不是道 出了历朝 历代 的治 国 “ 秘

岌” 呢 一切 问题 皆因官吏而起 。因此 ‚要想把 国家 治理好 ‚首要 的就是要把 官

吏治理好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谓 “ 王介甫保 甲法非不善 ‚但小人为官 ‚虐害

百姓 …… ”。〔 严复也说

王介 甫之 变法…… 皆非法不 良‚其意之 不美也 。其浸淫驯致 大乱者 ‚

生不知 其 时之风俗人 心 不足 以行 其政 故也 。”

而王安石正是犯 了这个错误 。这从他 的文章 中可 以很清 楚 的看 出。具体表现

在三个方面

一 反对罢 官裁 员 。

行文至此 ‚我们知道 ‚王安石 由于其 自身特 殊 的经历 ‚从而对 官吏有特殊 的

同情 心 。故而 ‚万不得 已‚他是不主张裁 员 的‚这一点在前文 已经有所谈 到 。如

他认为 “ 论者又 以为人 臣之 事君 ‚其势不 可得而兼也 。其材不足 以任 事 ‚而势不

可去亲之左右 ‚则致为 臣而养可也 。” 上 曾参政书 而最 能表现 王安石这一思

想 的是他 的 《看详杂议 》。此文作于 熙宁二年 ‚时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曾公亮 为首

相 。内容主要是写王安石就 曾公亮 的一些建议提 出反对 的理 由。由于此文 内容包

含 很 多方面 ‚本文就拣其要者加 以论述 。

在 《看详杂议 》中‚根据王安石 的行文 ‚曾公亮 曰

官有 定 员‚则进趣 虽多 ‚不能 为滥。宜 定台、省 、监、寺之 员‚须有

阅然后 用 。

而王 安石辩论 了一番之后 则 曰

今之 差 遣 ‚固 已有 定 员‚须有 阔然后 用人 矣 。若欲令今 所谓职 事官亦

有 定 员‚则今职 事官 以差 遣 员校之 ‚几至 两倍 ‚而有 功有 考 当吵者 ‚又未

有 以御 之 。欲 有 定 员‚所谓 可言 而不可行者 也 。
也就是说 ‚王安石认为 ‚差遣官可 以有定员 ‚因为人数不多 ‚而职事官则不

行 ‚因为人数几乎是差遣官的两倍 ‚实在是不好办 。而且他还认为 ‚这些职事官

中还有有功劳 的人 ‚有年老 的人 ‚他们 怎么办

通过这些言论 ‚我们首先可 以肯定 的是 ‚王安石非 常有 同情心 ‚不忘有过功

劳 的人 ‚不忘年老而不能 自养 的人 ‚这可 以说是很难得 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现在

来说 ‚就是无法解决这些人 的就业和养老 问题 。所 以‚王安石是最不愿意裁员的‚

他也从来不主张裁 员 其次是 由于人数多 ‚这么多人员不 易安置 。这其实是个悖

论 ‚正是 由于太 多才 需要裁 员 ‚而 王安石 则认 为正式 由于 多才 不 能裁 员 。总之 ‚

裁员对于王安石来说是很要命 的。所 以他说 “ 可言而不可行 ”。

他不但说不可行 ‚而且还 明确 的表示反对 。他针对 曾公亮 的 “ 罢官而止傣 ”

而说道

盖人主 于士 大夫‚能饶之 以财 ‚然后可责之 以廉耻 。方今 士 大夫所 以

鲜廉 寡耻 ‚其原 亦 多 出于禄 赐 不足 ‚又 以官 多 员少之 故 ‚大抵 罢 官数年 而

后 复得 一 官。若 罢 官 而止体 ‚恐 士 大夫愈 困穷而无廉耻 。士 大夫廉耻 ‚最

人 主所 当忧 。且 邦财 费省之 大原 ‚乃不在 此。议者但知 引据唐 事 ‚乃不知

唐 时官人体厚 ‚故罢 为前 资‚未至 困乏。今 官人体 薄 ‚则与唐 时事不 同。

在这里 ‚王 安石就主要是 “ 傣禄 ” 而谈 的。他认为不 能因为 “ 吝 于与 宫 以禄 ”

就罢 官 。正如前 文政 治背景一节所论 ‚他认为 “ 邦财 费省之大原 ‚乃 不在此 ” 是

很有道理 的。然而 ‚罢 官的作用远不止于傣禄那么简单 。官吏在 明处 的费用是不

多‚而在暗处 的呢 况且 ‚费用还不是个大事情 ‚关键是官吏素质低下影 响到 国

家大计 ‚这才是厉害之所在 。王安石正是忽略 了这种官多必滥 的情况 ‚而 由此 导

致 的行政效率低下 ‚甚至 “ 椽 以为奸 ”。

清代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 ·宋冗 官冗 费 中说道

宋开 国初 ‚设 官分职 ‚尚有 定数 。其后 ‚荐辟 之广 ‚恩荫之 滥 ‚杂流

之狠 ‚祠禄 之 多‚ 日增 月益 ‚遂至 不可积纪极。真 宗咸平四年 ‚有 司言


减天 下 冗 吏十 九万五 千余人 。’所 减者如 此 ‚未减者 可知 也 。 习

虽然此 段主要 也是就体禄而 言 ‚但是可看 出冗 官之 多 。真宗 时如此 ‚经过 仁

宗 ‚英 宗再到神宗 ‚数量可想而知 了。然而 即使如此 王安石还是没有整顿吏治 。

我们看 ‚如果把王 安石 的这 一策 略与范仲淹相 比‚就显 得魄力不够 了。范仲


淹 的 《答手诏条陈十事 》〔 中就有七条是关于整顿吏治 的‚其 “ 一家哭何如一路

哭 ” 〔 的改革精神是王安石所欠缺 的 。如果王安石有这种精神 ‚在神 宗 的大力支

持下 ‚相信是很容易取得成功 的。而他 的这种欠缺也带来 了很多弊端

首先 、整个官僚体系继续恶化 。从神 宗之后 ‚哲 宗 、徽宗 、钦宗三朝 的官场

可 以看 出‚其腐败 到 了何种程度 ‚简直不可救 药 其次 ‚新法 的推行走 了样 。正

如前面所说 ‚“ 王介甫之变法 …… 皆非法不 良‚其意之不美也 。其浸淫驯致大乱者 ‚

生不知其 时之风俗人心不足 以行其政故也 。” 仁〕


而这 “ 风俗 “ 要 改 ‚就必须要整顿

官场 。风俗所 以坏并不是百姓所 为 ‚而是在是官场黑暗腐败所致 其 三 、正如钱

穆先生所说 ‚“ 安石推行新法 ‚又增 出许多冗官闲禄 。冗官不革 ‚政治绝无可 以推

行之理 ”。〔‚

由此可见 ‚王安石 改革 ‚一方面 是 自己曾出许 多官吏 ‚另一方面 是 固有 的数

额 巨大 的官员 。正如治理污水 ‚所做 的是要从源头上控制 。如果不抓源头 ‚而是

加清洁 的水去稀释 ‚那 么 ‚固然 能暂 时的得到缓解 ‚然而一段 时间之 后 ‚又会全

成污水 ‚而且 由于基数大大增加 ‚会 比以前更为严重 。如此下去 ‚改革 的结果就

可想而 知 了。

二 单一 的养廉之策

关 于养廉之策 ‚本文在 “ 内容 ” 一节里 己经从原 因和表现两方面详细论述 了

这种政策 。但 是对其不合理性只是简单提及 ‚没有详加论述 。下面对这一 问题做

一补充 。
正如上面第一 点 中所谈 到 的他 的言论 ‚他说

盖人 主 于士 大夫 ‚能饶 之 以财 ‚然后 可责之 以廉耻 。方今 士 大夫所 以

鲜廉 寡耻 ‚其原 亦 多 出于禄 赐 不足 ‚又 以官 多 员少之 故 ‚大抵 罢 官数 年 而

后 复得 一 官。若 罢 官而止体 ‚恐士 大夫愈 困穷而无廉耻 。 《看详 杂议

这种 思想在 《万 言书》 中也有提 到 ‚他认 为 “ 方今制禄 ‚大抵 皆薄 ”‚而且认

为如 果傣禄不 足 的话 ‚“ 中人之上者 ‚虽穷而 不 失为君 子 ” ‚但 是 “ 中人不然 ‚穷

则为小人 ‚泰 则为君子 ”。所 以‚必须要给予足够 的傣禄 。即 “ 饶之 以财 ”。

那 么他这种想法和不合理 呢 我认 为 ‚首先可 以肯定 的一 点是 ‚“ 饶之 以财 ”

是很好 的养廉之策 。然而这只是对付一般人 ‚只使用于来对付小腐败 。而对于 “ 大

案要 案 ” 则不 适用 。为何 下面我们 来 分析 一 下 。
首先 ‚从历史上来看 ‚贪污腐败 的官员往往不是因为官傣 的 “ 不足 以为养 ”‚

而是 由于个人私欲 的膨胀 。这一点正如他 自己所说 “ 得 己而 己焉者 ‚未见其人也 ”

答张几书》。中国人信奉 “ 有钱能使鬼推磨 ” 的俗语 ‚钱始终是人们严重 的至

尊 。 日常生活需要钱 ‚而官场上更需要钱 。金钱是与酒色权利直接挂钩 的‚而这

两项又是对人们诱惑力最大 的两项 。因此 ‚贪污者所追求 的不是普通生活 的满足 ‚

养廉 自然对他们毫无用处 。

其 次 ‚是攀 比心理 。这不是乱说 ‚而是有根据 的。比如魏晋 时期石崇斗富的

故事正是典型 。人们好面子 ‚好攀 比‚而衡量有面子 ‚有成就感 的莫过 于金钱 。

而 为 了取得这种炫耀 的资本 ‚对于 官员来 说 ‚最直接有效 的办法 莫过于贪 污 。这

也是贪污屡禁不绝 的关键所在 。

再次 ‚王安石这种养廉之策 ‚如果是对下层 官吏来说 ‚还是有些作用 的。但

是对于上层 官吏来说 ‚可 以说是毫无作用 。依历史现象观之 ‚腐败 的程度往往与

官阶的高低成正 比。上层不贪 ‚下层很少有人敢贪 。而下层贪 了‚就说 明上层一

定有 问题 。也就是说 ‚贪污 的重头关键在于上层 。而上层 的人是不会缺衣少食 的‚

故而养廉之策便 失去 了效用 。

第 四‚尤其是在宋代这个环境下 ‚单纯 的养廉之策更不可为 。因为官吏机构

太过庞大 ‚纵使一些人 由于体禄增加 ‚暂 时安分 守 己。然而 时 间一常 ‚ 由于身边

其他官员的影响 ‚不能不产生腐败 的思想 。我们说人非圣贤 ‚有几个人 能有王安

石那样 的品格和意志力呢

因此 ‚王 安石 的这种政策 的效用总体来说不大 。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个好 的策

略呢 因为这个政策如果与裁官相 结合 ‚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策 略 。只要 官吏不革 ‚

不但 改革无望 ‚而且社会还会加速恶化 的速度 。

进一步说 ‚实行养廉政策 ‚如此 多的官吏 ‚先不说他们是清官还是贪 官 。假

设他们都是清 官 ‚如果太 多也治理不好 。因为虽然都是清 官‚然而意见未必统 一 ‚

势必会造成相互扯皮 的现象 ‚从而使得办事效率低下 。尤其是在宋代党争 的环境

下 ‚更是如此 。而他们 的所争 ‚正如后人所说 ‚不仅是君子与小人之争 ‚也是君

子之 间的争 斗 。而这种 意气之争如 果带到政 治上 ‚试想他们还 怎么 能提 高办事效

率 更何况 ‚还 是腐败 的官吏大大 多余清廉 的官吏 的呢 不是鱼 龙混杂 ‚而是龙

被 淹 死 在 了鱼 堆 里 。因此 ‚这种 单 一养廉 的办法 不但没有 起 到抑 制 腐败 的作用 ‚

相 反 由于这样而不减 官 ‚导致更加腐败 。王安石青苗法 中的投机 钻营行 为 即是例


证。

三 鼓励士人做官

上面谈 了王安石 反对罢官 ‚ 实行养廉 的政策 。不仅 如此 ‚他还有鼓励别人 去

做 官 的倾 向‚这种 思想在他 的 《进说 》一文里有很充分 的表现 。此文 是他为 了解

杨叔 明认 为 自己 “ 枉而 为进 士 ” 的愧疚心理所 作 的。那 么他 为何要劝人做 官呢

有两个原因

其一 ‚首先是 因为 “ 你 ” 是 个士 。如果你不是士 ‚那么王安石是不会劝你 去

做 官 的。也就是说 ‚在王安石 的心 目中‚士 的观念很深 ‚ 自然跟普通老 百姓不一

其二 ‚是古今情况不 同。首 先是 “ 古之 时 ‚士之在下者无求于上 ‚上之人 日

汲汲 ‚惟恐一士之失也 。” 而现在则 “ 其进退之 皆有法度 ‚古之所谓德者 ‚才者 ‚

无 以为也 古之所谓言者 ‚又未必应今之法度 也 。诚有 豪杰不世 出之 士 ‚不 自进

乎此 ‚上之人弗举也 。” 也就是说古代上面 的人求贤若渴 ‚而现在 的上面 的人则不

然 ‚甚至还有意排斥 其 次是 “ 古者井天下之地而授之于 民‚士之未命也 ‚则授

一崖而为氓 。其父母妻子裕如也 。 自家达 国‚有塾 、有序 、有痒 、有 学 ‚观游止


处 ‚师师友友 ‚弦歌尧舜之道 自乐也 。” 而今 则 “ 地不井 ‚国不学 ‚党不痒 ‚遂不

序 ‚家不塾 。士之未命也 ‚则或 无以裕父母妻子 。” 即古今所用来 自养 的物质条件

不一样 了‚今不如古 。

基于这两个 原 因‚王安石于是就认 为士应 当 自觉进 官 ‚甚至 可 以 “ 自枉 而 为

进 士 ”。首先我认 为 ‚王安石这个考虑 也是很现 实 的 ‚本 意是好 的 。他 目的是要有

才 能 的人 勇于 自进 ‚为 国出力 。如 果不 自进 ‚既不 能为 国出力又 不 能 自养 ‚实在

是很可惜 的 。但是 ‚王 安石这 样 一说 ‚就等于 是鼓励 了全天下 的士人去做 官 。

何谓 “ 士 ” 按 照一般 解释 是有 才 能有德 行之人 。而根据 王 安石 所 说 “ 古者

士之进 ‚有 以德 ‚有 以才 ‚有 以言 ‚有 以 曲艺 ” 来 看 ‚这个 “ 士 ” 并不 失指有 德

又有才 的‚而 是有某 一方面 的特 点即可视 为 “ 士 ”。那 么这 问题 就来 了。既然你可

以 自认 为是 “ 士 ” 而积极 自进 ‚那 么我也可 以认 为我是 “ 士 ”‚当然也可 以 自进 了。

如果这样 的话 ‚任何人都可 以 自进 ‚甚至是通过各种手段 。有 的 “ 以言 ” 进 ‚但

是未必有 德 有 的 “ 以才 ” 进 ‚也未必有德 而有 的 “ 以 曲艺 ” 进 ‚更未必有德 。

况且 ‚当今又是 “ 士之进 ‚不惟今之法度 ‚而 几在有司之好恶 耳 ” 进 说 》 ‚可

以想象 ‚什 么人 不 能进入 官场 呢
王安石 的主要症结还不在此 ‚主要在于他 以 “ 士之未命也 ‚则或无 以裕父母

妻子 ” 进说》 为根据 ‚从而认为 “ 士 ” 不得不 自进 。而且还上升到 了 “ 先王 以

孝理天下 ” 对疑》 的高度 ‚并且还认为 “ 存 问恤养士大夫如古时者 ‚今之所先

也 ”。 对疑 可见其这个思想 已经根深蒂 固了‚是改不 了了。他特别关注天下

“ 士 ” 的生活状况 ‚我们说 ‚这种重视人才 的精神是值得 肯定的‚但是 由此带来

了全天下百姓 的更加 困苦却是令人痛心 的。

此外 ‚他 的这个思想在 《答张几书》有更为突 出的表现 。他道

谋 常 以今之仕进 为皆拙道 而信 身者 ‚顾有 不得 已焉者 ‚舍 为仕进 ‚则

无 以 自生 ‚舍 为仕 进 而求其所 以生 ‚其拙道有 甚焉。

也就是说 ‚他认为 ‚舍弃做 官‚而为 了 自生所做 的事 的危害性 比通过玩手段

而做 官 的还 要大 。为什 么呢 ‚我想是王安石认 为 ‚如果这 些人 不做 官 的话 ‚可 能

会 为 了生存而干 出一些危害社会 的事情来 ‚就如现在 的社会群体事件 一样 。我认

为他 的这一观 点很不好 。全天下的人多着 呢‚难道只有 “ 士 ” 的危害性大 ‚而百

姓 为 了生活去 冒险 ‚干 出一些违法事情 的危害性难道就不大 吗 那 是不是全天下

的人都要 去做 官呢 况且这些个 “ 士 ” 也不是什么德才兼备之人 。再说 ‚一个普

通人做产生 的危害会有一个贪污腐败 的宫员所产生的危害大吗

因此 ‚我 以为 ‚王安石 的这个思想只适用于拥有像他这样人格 的人 ‚或者是

真正 的德才兼备者 。如果 以这种思想来为政 ‚官场何故不乱 ‚正如一句 “ 足下耻

为进士 ”‚可见 当时的官场 已是什么样子 了。倘若不裁员而一味 的这样放任 自流 ‚

结果必然失败 。而事实也是如此 。

二 、人才策略失误
一 人才策略上 的矛盾

我们在前文 中说到 ‚王安石思想 中存在 “ 先求才后变法 ” 与 “ 先变法再造人

才 ” 的矛盾 。他在 《万言书 》 中说道

陛 下欲 改 易更革 天 下之 事 ‚合 于先 王 之 意 ‚其 势必 不能 也 ‚何 也 以

方今 天 下之 才 不足 故也 。

夫人 才乏 于上 ‚则有 沈废伏 匿在 下 ‚而不为 当时所知 矣 。 臣又求之


于间巷 草野之 间‚而亦未见其 多焉。 岂非陶冶而成之者 非其道 而然乎

言下之意 ‚求也求不到‚只有先培养人才 ‚才能变法 。然而他后来在 《材论》

中却这样说道

天 下之 患 ‚不 患才之 不众 ‚而患上之 人 不欲 其众 。

并认 为

天 下之 广 ‚人物之众 ‚而 曰果无材 可 用者 ‚吾 不信 也 。

在 《兴贤 》一文 中也说道

古 虽扰攘 之 际 ‚犹有 贤能若是之众 ‚况今 太宁 ‚ 岂曰无之

可见 ‚前后截然不 同。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种矛盾 呢

首先我认 为 ‚他说天下 无才不免失之偏颇 。天下 固然缺人才 ‚但 并不 代表没

有人才 。而且就 中国历史来看 ‚腐败亡 国往往并不是 由于缺乏人才 ‚而是上面不

愿去发现人才 ‚不愿去用人才 。正如王安石所说 ‚“ 人君苟欲之 ‚斯至矣 ” 材

论 》 。况且 ‚如果是 由于社会上没有人才而 导致亡 国‚那么为何争霸夺权 时则人

才辈 出‚朝代建立 时人才济济 可见 ‚不是没有 ‚而是不用 ‚没有去发现 。“ 天下

之广 ‚人物之众 ‚而 曰果无材可用者 ‚吾不信也 。”

其 次 ‚他通过培养人才来变法 ‚而不是先求人才来变法 ‚这 也是一个 失招 。

这 是个孰先孰后 的 问题 ‚然而却是个最 为关键 的 问题 。我们看 ‚没有 说哪个打天

下者不先求人才而去培养人才 的。况且就王安石 当时的情况 ‚想在那 么短 的时间

内培养大量人才 ‚也是不可 能 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培养那么多 的人才 没几个 管

用 的原 因 。

再次 ‚他认 为没有人才是 因为没有学校来培养 ‚所谓 “ 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 ”。

这个思想我不是很赞 同。原因有二 。

其一 ‚真正 的人才不是学校培养 出来 的‚而是个人勤奋加上长期 的实践形成

的 ‚而这其 中也与智力 因素有很大关系 。因此 ‚这种人才 是可求而 不可造 的。

徐 复观 先 生在他 的 《中 国知识分 子 的历 史性格及 其 历史 的命运 》一 文 中把 中

国知识分子 的性格 分为唐宋 以前和唐宋 以后两段 。前段 是人才 出 自于社会 ‚而绝

不会 出 自于天 子 门生 的官学 。官学只会败坏人才 。如他认 为汉 文帝诏举 贤 良方 正 ‚

是士人进 入 政府 开辟 正 常 门径之 路 。汉代 虽设立太 学 ‚但 是汉代 的人才 很少 出 自

于太学 。并认 为历代 国学 中亦 皆不 出人才 。【


他这个看法 ‚尤其是真正的人才不 出 自于学校的看法非常 的好 。三代 、秦 汉 、

三 国及 以下 ‚真正 的大智大才 ‚几个真正 出 自于学校呢 而这样 的人 的天 资也不

是学校 能够培养 出来 的。而且 ‚真正 的大才者所追求 的远不止于学校里那么点 内

容 ‚而是 四处求学 ‚广泛涉猎 ‚才能成其 为大才 。因此 ‚要想真正得到人才应该

向天下求 ‚而不是 向学校求 ‚学校 出来 的是一般 的人才 。

其二 ‚学校培养 固然 能 出来一些人才 ‚然而鉴于变法 的需要 ‚需要尽快培养

出来 以便投入使用 。这就使得培养类似于现在 的特训 ‚速成班 ‚试想 以下 ‚这样

出来 的人才纵使在专才 方面有所成就 ‚但在 品德方面谁 能保 证 而且 一 出来就是

上 百人 。况且他们也没有真正实践过 ‚一哄而上 ‚势必会产生很多 问题 。让这些

人 去做官 ‚结果可想而知 。

因此 ‚我认 为 ‚这种人才策 略一方面使得他没有真正得 到人才 ‚另一方面 反

而造就 了更 多的冗 吏 ‚使得新法推行不顺利 。这种情 况也使得他 后来有所 反思 ‚

他在 《材论 》中说

天 下法度 未立之 先 ‚必先 索天下之材 而用之 。如 能 用天 下之材 ‚则

能 复天先 王之 法度 。能 复先王之 法度 ‚则天 下小事无 不如 先 王之 时矣 ‚况

教 育成就人 才之 大者 乎

可见 ‚他在前后期确实有很大的转变 。

二 没有 “ ‘
量 ’才而用 ”

由于王安石上述 的人才 策 略 的失误 ‚导致 了他没有得到真正 的人才 ‚或者说

是很少 。而且就是对这些仅有 的人才他也没有合理利用 ‚即没有 “ 量才而用 ”。这

里 的 “ 量才而用 ” 不是我们通 常意义上 的‚即根据人 的才 能大小而分配其相应 的

职 务 ‚而是说没有根据人才 的 “ 数量 ” 来决定其实施 的范 围。这一点似乎和试 点

改革相类 似 ‚但 是又有所不 同。所谓试 点改革 是先在一个 小地方试行 ‚如果 可行

再在更大大面积上推行 。这个过程 没有考虑 到人才可用量 的因素 。也就 是说它主

要 依据 的是试 点 的可行 与否 。而 “ 量才 而用 ” 则不 同‚固然其 中也涉及 到范 围的

因素 ‚然而其主要依据 的是人才 的数量 ‚以人才 多少而定改革 的范 围。

况且 ‚对 于试 点 ‚王 安石 也早在 郸 县任职 时就 已经对 青 苗法试 行 过 了‚结果

是很满意 。那 么为何后来 实行 时就 出现 了问题 呢 关键是不得人 。是 因为后来铺

开 的面积过于大 ‚而最关键 的是没有那么 多的人才 。倘若人才足够 多 ‚那么全 国


推行也未免不可 。正如他 自己所说 ‚“ 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 ‚非其人而行之则为

大害 ”。 上 五事札子 他 自己也认识到这一 点 ‚但是在变法过程 中却没有考虑

人才 的可用量 ‚而 是盲 目的全面铺开 。就如 明人傲英所说

先 民有 言
‚有治人无治法。夫所谓无治法者 ‚岂真无哉 盖执其法而
不 能 变通 之 是谓徒 法。徒 法者 ‚有糟粕无神化 ‚其何 以行之哉 是故 同

一兵 法也 ‚马服君 用之 而立战功 ‚其子 用之 以四十 万 而败 于长平 。 同一 青

苗法也 ‚荆公躬行 于郑县 而穷民受其福 ‚通行 于天下而 良民受其殃。四〕

也就是说 ‚主要是人 的 问题 ‚而不在于 多大面积 ‚什么样 的法度 ‚而关键在

于人 的主动性 ‚在于人 的是否有才 能 。而关键 是哪些人 呢 陆世仪在论述方 田均

税法 时说道 “ 清丈 田亩极为地方美事 ‚然往往反为大害 ” 为何 “ 一则县官无才 ‚

一则里青作弊 …… ” 况且 “ 为上人者 ‚虽极精 明‚安能分身遍察 ”。所 以 “ 然其要


者只在县官得人 ……安石一为方 田‚则天下 皆震动 ‚奉行不得其人也 。” 〔〕

在这里我们可 以看 出‚法 的实行效果主要取决于县官 。如果一县之官得人 ‚

那么实行起来就不会 出现大 的偏差 。按理说 ‚作为一个合格 的县里并不需要有多

大大 的才干 。然而就是如此 ‚王安石也没有多少这样 的官员可 以用 。这就是为什

么有 的地方 出现效果 良好 的现象 ‚而有 的地方 出现 “ 椽 以为奸 “ 的现象 的原因。

此外 ‚王安石 的这种 思想 ‚与他重才而轻德 的倾 向也有关系 。他 自己就 曾经

说过 “ 我 以其人之长而任之 ‚在他虽短 ‚何害焉 ” 委任 的话 。可想而知 ‚

以这种思想来用人才 ‚尤其是用到县官 的位置上 ‚会是什么后果 。

前文 已经说过 ‚冗 官不革政 治绝无推行之理 ‚这仅就 是全 国的大 范 围所讲 的。

如果王安石 能根据德才兼备之人 的多少 ‚而先确定实行 的范 围‚那 么 即使暂且不

革天下之 官 ‚仅就所 实行 的地方进行 官员 的替换 ‚进行合理 的人才调度 ‚那么改

革也是可 以成功 的 。关键就在于王安石有 多少是真 的人才 ‚多少可 以信任 的人才 。

而事 实又证 明‚王安石并没有这么 多的人才 ‚足 以在全 国推行新法 。这一 点从他

后来退居江 宁府 ‚神 宗死后 ‚司马光疯狂废 除新法而产 生 了很 多投机 分子 中可 以

看 出。

我们知道 ‚在 司马光废 除新法 时‚由于行为过于极端 ‚遭 到 了很多人 的反对 。

而这些反对 的人 当 中‚只有章悼是变法派 中的成员 。而其他反对 司马光过激 的却

都是原来 反对变法 的人 员 。如苏轼在 《辩试馆职策 问割子 》 中就 明确指 出司马光


这种行为是 “ 专欲变 熙宁之法 ‚不复较量厉害 ‚参用所长 ” 仁‚
而其弟苏辙在 《亡

兄子瞻端 明墓志铭 》中也说 司马光 “ 忠信有余而才智不足 ‚知免役之 害而不知其

利 ‚欲一切 以差役代之 。” 〔们此外如 吕公著 ‚范纯仁 ‚范百禄等都是原来反对派 的

人 员 。由此可见 ‚变法派 中确实是没有什么人才 。或者说都是投机之辈 。否则 ‚

为什么在王 安石失势 ‚司马光疯狂废 除新法 时 ‚没有所谓 的人才站 出来说话呢

这些人 于反对派 的人才相 比‚难道不 自惭形秽 吗 到最后站 出来为 自己说话 的竟

然是 自己的对头冤家 ‚实在是很可笑 ‚又很可悲 如果变法派都是这样 的一些人

去做 官 ‚那 么还 能有什 么好 的指望 呢

由此 可见 ‚王 安石所拥 有 的人才 很少 ‚根本不够在全 国推行 。而 他又偏偏不

根据这个现实 ‚依据人才 多少而划 定范 围来进行改革 ‚而是盲 目的在全 国推行新

法 ‚这才使得他的变法 出现 了很多的问题 。正如严复所说 “ 王介甫保 甲法非不善 ‚

但 小人 为官 ‚虐害 百姓 …… ”。〔 是 由于执行不力所致 ‚关键在人 。之前 的常平仓

发其实也是不错 的办法 ‚其 宗 旨是很好 的‚但是后来为什么走 了样 ‚需要迫切改

革 关键就是官场腐败所致 ‚是人 的问题 。这一点王安石在 的文 中都有 反映 ‚但

是在实行 的过程 中却失之偏颇 。没有据人才数量而变法 ‚其败必然 。

通过 以上所论 ‚我认 为 ‚王安石 失败 的原 因主要就是两个 ‚一个 是没有整顿

官吏 ‚一个 是人才 策略 的失误 。二者倘居其一 ‚结果都没有那 么惨 。整 顿 官吏 能

为理想 的人才 策略打下 良好 的基础 ‚而 良好 的人才策 略又 能有 效抑制部分腐败 官

吏 。因此 ‚这二者 都是最 为要 害 的 。但是 王安石偏偏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做到 ‚其

失败也就可想而知 了。
注释
」《王荆公诗注补笺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 ‚卷 《韩子 》
」《王荆公文集笺注 》之 《答姚辟书》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页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页、 页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页、 页

「 以上见各版本文学史 “ 王安石散文 “ 一节

」《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学》‚周楚汉 ‚巴蜀书社 ‚ 年版 ‚第 页

「」见参考论文部分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一

〔 」《隋书》卷 ‚志第三十 ‚经籍 四‚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 ‚ 年版 ‚

第 页

「 以上数据均 出 自褚斌杰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中 “ 中国古代文体 的分

类和文体论 ” 一节 中

〔 」 西晋文纪》卷 之 《文章流别论》‚《四库全书》本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一 页

巧」《四库全 书总 目提要 》‚卷 “ 文 体 明辨 ” 条 ‚中华 书局 ‚ 年

版 ‚第 页‚

「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褚斌杰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褚斌杰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文心雕龙译注 》‚赵仲 邑译 ‚广西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文体 明辨 》‚罗根泽点校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川 《文章体裁词典》‚金振邦 ‚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 ‚ 年版 ‚第 页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陈子展 ‚ 年版 ‚第 一 页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褚斌杰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中国政论文学史稿 》‚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中国政论文学史稿》‚张啸虎‚武汉出版社‚ 年版‚第 页
仁 」《中国政论文学史稿 》‚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仁 〕《中国政 论文学史稿 》‚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中国政 论文学史稿 》‚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第 一

〔 〕《中国政 论文学史稿 》‚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刘师培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川 《中国中古文 学史讲义 》‚刘师培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一 页
「 《中国政论文学史稿》‚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第 一

「 《宋元学案 》卷 ‚“ 荆公新学略 ” 条 ‚中华书局 ‚ 年版 ‚

〕 临川先 生文集 》‚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陆九渊集 ·荆 国王文公祠堂记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临川先生文集 》‚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扬子法言译注 ·寡见》‚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扬子法言译注 ·君子》‚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扬子法言译注 ·寡见》‚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王荆公诗注补笺 ·韩子》‚卷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 ‚


第 页
《扬子法言译注 ·吾子》‚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扬子法言译注 ·寡见》‚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仁 〕《扬子法言译注 ·解嘲》‚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扬子法言译注 ·修身》‚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叶适集 》‚卷 ‚“ 纪纲三 ”‚ 宋 叶适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景迂生集 》卷 之 《元府三年应 昭封事》‚《四库全书》版

〔 《中国科举史话》‚李树 ‚齐鲁书社 ‚ 年版 ‚第 一 页

」《宋史全文 ·宋太祖二》‚卷 ‚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 」《文庄集 》卷 ‚《进京 》‚《四库全书 》版

〕 同上

「 」 廿二史札记 ·宋初严 惩赃吏》‚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宋集珍本丛刊 ·
宋端 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线装书局 ‚ 年版 ‚

第 八册 ‚第 页

〔 」《司马温 公集编年校注 》‚卷 ‚巴蜀书社 ‚ 年版 ‚第 四册 ‚第

〕 张方平集 》‚中州古籍 ‚ 年版 ‚第 页

〔 《宋史 ·食货志》‚卷 ‚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 ‚ 年版 ‚第

「 」《文献通考 》‚马端 临 ‚浙江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司马温 公集编年校注 》‚卷 ‚巴蜀书社 ‚ 年版 ‚第 四册 ‚第

」此据 中国人 口史 》赵文林 ‚人 民出版社 ‚ ‚巧 页

〕 中国人 口史》 一

〔 」《中国科举史话 》‚李树 ‚齐鲁书社 ‚ 年版 ‚ 一 页

「 」《中国科举史话 》‚李树 ‚齐鲁书社 ‚ 年版 ‚ 一 页

〕《宋 史 ·选举 志 ‚卷 ‚中华 书局 ‚ 年版 ‚第 页


【 」《中国科举史话 》‚李树 ‚齐鲁书社 ‚ 年版 ‚第 页
〔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仁 〕 同上

「 」《续古今考》‚宋方 回‚卷 附论叶水心说 口分世业 ‚四库全书 电子

版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苏魏 公文集 》‚苏颂 ‚《小序外集序》‚《四库全书》版 ‚上海人 民出

版社 ‚集部三 ‚别集类 二 ‚卷

《欧阳永叔集 》卷 ‚附录叶涛 《重修实录本传》‚商务 印书馆 ‚ 年


版 ‚第 页

」 范仲淹全集 ‚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骑 省集 》‚卷 之 《故兵部侍 郎王公集序 》‚四库 电子版 ‚上海人 民

出版 社

《宋史 ·柳开传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宋史 ·柳 开传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文津 阁四库全书 ·河东集》‚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册 ‚第

「 」《宋史 ·穆修传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欧阳修文集编年校注 ·六一诗话 》‚ 巴蜀书社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
︸ 《欧 阳永叔文集 》‚卷 神道碑 ‚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卫‘ 气飞
一几


门 页
《古文观止全译 》‚阴法鲁主编 ‚吉林人 民出版社 ‚ 页

《范仲淹全集 ·上执政书 》‚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范仲淹全集 ·尹师鲁河南集序 》‚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


‚
八 ‚

第 页

《范仲淹全集 ·唐异诗序》‚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
︸任


只仄
自月
同上

《范仲淹全 集 》‚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宋文鉴 ·怪说下 》‚ 吕祖谦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仁 」《学 习记言序 目》‚卷 ‚宋叶适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宋史 ·尹沫传 》‚卷 ‚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 ‚ 年版 ‚第

〔 」《宋史 ·尹沫传》‚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 ‚ 年版 ‚卷 ‚第

」《篙山文集 》卷 ‚《四库全书》 电子版 ‚上海人 民出版社

「田 《四库全书总 目》‚中华书局 ‚ 年版 ‚卷 《经部总序 》

」《朱子全书》‚朱杰人编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十七册 ‚《朱

子语类 》卷 ‚第 页

〔 」《欧阳修文选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卷 巧‚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经学历史》‚皮锡瑞 ‚周予 同注释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巧 页

「 」《困学纪 闻》‚王应麟 ‚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页

〔 」《经学历史 》皮锡瑞 ‚周予 同注释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宋元学案 ·安定学案》‚中华书局 ‚ 年版 ‚卷 附录 ‚文 昭胡安

定先生媛 ‚第 页

【 」《范仲淹全集 ·上执政书 》‚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川 《范仲淹全集 ·上 执政 书 》‚卷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第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卷 巧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 」《李靓集 ·易论第 一 》‚中华 书局 ‚ 年版 ‚第 页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文献通考 ·选举考 四》‚马端 临 ‚浙江古籍 出版社 年版 ‚卷


‚考
「 」《中 国经 学史 》 吴雁南主编 ‚福建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 页

「 」《陈亮集 》增订本 ‚中华 书局 ‚ 年版 ‚第 页

「 」《文津 阁四库全书 ·河东集 》‚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宋史纪事本末 》 卷 、 、 、 转引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郭预衡 ‚上海古籍 ‚

〔 」《陈亮集》增订本 ‚中华书局 ‚ 年版‚第 页

「 〕 《宋史》·卷三一三 ·列传第七十二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司马温公集编年校注 》‚巴蜀书社 ‚ 年版 ‚第 四册 ‚卷 ‚第

〕 同上

」 同上

〔 〕 同上

「 」《孟子 ·离娄上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临川先生文集 》‚卷十三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欧阳修文选》‚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 同上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邵 氏闻见录 》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宋史 ‚司马光传 》‚卷 ‚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 ‚ 年版 ‚第

〔 」 同上

」《司马温 公集编年笺注 ·与王介甫第一书》‚ 巴蜀书社 ‚ 年版 ‚


第 页
」《司马温 公集编年笺注 ·与王介甫第三书》‚ 巴蜀书社 ‚ 年版 ‚
第 页
」《颜元集 ·宋史评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颜元集 》‚中华书局 ‚ 年版 ‚《四书正误 》卷 大学 ‚第 页


【 」《宋论 ·神宗》‚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历代文学作 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 《文津 阁四库全书 ·河东集》‚商务印书馆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朱子全书》‚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册 ‚《五朝名 臣言

行录 》卷七 “ 参政范文正公 ” 第 页

〕 同上

〔 」《苏东坡全集 ·宋史本传 》‚中国书店 ‚ 年版 ‚第 页

」《文津 阁四库全书 ·孔丛子》‚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韩愈全集校注 》卷 ‚屈守元 ‚常思春主编 ‚四川大学 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韩愈全集校注 》卷 ‚屈守元 ‚常思春主编 ‚四川大学 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韩愈全集校注 》卷 ‚屈守元 ‚常思春主编 ‚四川大学 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同上

仁 」《欧 阳修集编年笺注 》第三册 ‚ 宋 欧阳修撰 ‚巴蜀书社 年

版 ‚第 页

「 」《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第 四册 ‚ 宋 欧阳修撰 ‚巴蜀书社 年

版 ‚第 页

〔 」《宋史 》十一册 ‚ 元 脱脱等撰 ‚ 中华 书局 年版 ‚第

【 」《全宋诗 》第十册 ‚傅漩琼等主编 ‚北京大学 出版社 年版 ‚第



「 」 《顾亭林诗文集 》之 《与人书三 》‚ 清 顾 炎武撰 ‚中华 书局 年
版 ‚第 页
「 」 《唐宋 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 社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 《唐宋 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川 《颜元集 》‚《习斋纪余 》之 《总评万言书》‚中华书局 ‚ 年版 ‚

第 页

「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巧 」《宋人轶事汇编 》卷 ‚丁传靖辑 ‚中华书局 年版 ‚第


巧 《全元文 》十 四册 ‚吴澄 《临川王文公集序 》‚李修 生主编 ‚江苏古
籍 出版 社 年版 ‚第 页


巧 」《文心雕龙 》刘舰 ‚中华书局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文心雕龙 》刘韶 ‚中华书局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川 《唐宋把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能 《唐宋文举要 》‚ 清 高步赢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卷 ‚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文举要 》‚ 清 高步赢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卷 ‚

第 页

〔 」《天下才子必读书 》‚朱一清注 ‚安徽文艺 出版社 ‚ 年版 ‚卷 巧‚


第 页

〔 〕 《唐宋文醇 》‚卷 ‚春风文艺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天下才子必读书 ‚朱一清注 ‚安徽文艺 出版社 ‚ 年版 ‚卷 巧‚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梁启超 《王安石传 》‚梁启超 ‚海南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苏东坡全集 》第五册 ‚苏东坡著 ‚珠海 出版社 年版 ‚第

仁 〕 丛书集成初编 ·侯鳍录 》卷一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 同上

」 同上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同上

〕 《宋 史 》十一册 ‚ 元 脱脱等撰 ‚中华 书局 ‚ 年版 ‚第 页

〔 」 《十三 经注 疏 》上 册之 《尚书 ·益 翟 》‚ 清 阮元 校 刻 ‚ 中华 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 〕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著 ‚中华书局 年版 ‚第 页

〕 同上

同上
「 《老子注释及评介》隙鼓膺著 ‚ 中擎鲁局 年版 ‚第 页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中华书局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宋史》十一册 ‚ 元 脱脱等撰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把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史记 ·游侠列传》‚司马迁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文献通考 》‚卷 ‚职役考一 ‚浙江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中华书局 ‚ 年版 ‚史部二 ‚宋史 卷‚

第 页

「 」《文津 阁四库全书 ·山谷集》‚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陆九渊集 ·荆 国王文 公祠堂记》‚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文津 阁四库全 书 ·愿 学集 》‚商 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 王荆 公文集笺注 》下册之 明代章衰 《书 临川文集 后》‚ 宋 王安

石撰 ‚巴蜀书社 年‚ 页‚

〔 」《宋史》十一册 ‚ 元 脱脱等撰 ‚ 中华书局 年版 ‚第 页

「 」《全元文 ·吴澄集》‚李修生主编 ‚江苏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全元文 》十 四册 ‚吴澄 《别赵子 昂序 》‚李修生主编 ‚江苏古籍 出

版社 ‚ 年版 ‚ 页

仁 〕《鹤林玉露 》卷 ‚ 清 罗大经撰 ‚中华书局 年版 ‚第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 」《王荆公文集笺注 》下册之 明代章衰 《书 临川文集 后》‚ 宋 王安

石撰 ‚巴蜀书社 年‚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 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唐宋八大家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高海夫主编 ‚三秦 出版社 ‚

年 版 ‚第 页
」《唐宋八大家校注集评 ·临川文钞 》高海夫主编 ‚三秦 出版社

年版

「 《全元文 》十 四册 ‚吴澄 《临川王文 公集序 》‚李修生主编 ‚江苏古

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中华书局 ‚ 年版 ‚集部七 ‚临川集一百

卷 ‚第 页

「 」《王安石传 》‚梁启超著 ‚海南 出版社 年版 ‚第 页

」 陆放翁全集 》‚中国书店 ‚ 年版 ‚第 页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中华书局 ‚ 年版 ‚集部七 ‚陶 山集 卷‚

第 页

〔 」 陆游集 》‚第 四册 ‚ 宋 陆游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老学庵笔记》卷 ‚ 宋 陆游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老学庵笔记 》卷 ‚ 宋 陆游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老学庵笔记 》卷 ‚ 宋 陆游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陆放翁全集 》‚卷 《书通鉴后》‚中国书店 ‚ 年版 ‚第


〔 《龚 自珍全集 》《定意先生年谱外纪》‚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

第 页

」《龚 自珍全集》之 哎定庵先生年谱》‚上海古籍 ‚ 年版 ‚ 页

〔 《龚 自珍全集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龚 自珍全集 ·保 甲正名》‚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龚 自珍全集 ·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龚 自珍全集 ·上大学士书》‚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王安石传 》‚梁 启超 ‚海南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王安石传 》‚梁启超 ‚海南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王安石传 》‚梁 启超 ‚海 南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 同上

「 」《王安石传 》‚梁启超 ‚海南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王荆公文集笺注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附录二 ‚第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中华书局 ‚ 年版 ‚集部三十 ‚章介庵集

卷 ‚第 页

」《王荆公文集笺注》‚李之亮 ‚巴蜀书社‚ 年版‚附录二 ‚第

〔 《颜元集 ·宋史评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同上

「 」《颜元集 ·宋史评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 ‚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页

」《欧阳修文选 ·准诏言事上书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陈亮集 ·上孝宗皇帝书》 上册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一巧

页。
〕《续 资治通鉴长编 》‚卷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居业录 》‚ 明 胡居仁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侯 官严 氏一刻 》‚ 清 严复 ‚文海 出版社 ‚第 巧 一 页。

」《廿二史札记 》‚ 清 赵 翼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页

〔 」《范仲淹 史料新编 》‚周鸿度 等 ‚沈 阳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朱子全书》‚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等编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册 ‚第 页

「 」《侯 官严 氏一刻 》‚ 清 严复 ‚文海 出版社 ‚第 巧 一巧 页

〔 」《国史大纲》‚钱穆 ‚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第 页


川 《徐 复观文集 》‚李维武 ‚湖北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东谷赘言 》‚ 明 敖英 ‚中华 书局 ‚ 年版 ‚第 页

「 〕《文津 阁 四库全书 》‚商务 印书馆影 印 ‚ 年 版 ‚第 册之 《思

辨录辑要 》 清 ‚陆世仪 卷十六 ‚治平类 ‚第 也 ‚古今第 五 ‚

第 页

〕《苏东坡全集 ‚卷 ‚北京燕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奕城集 》‚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第 页

〔 」《文津 阁四库全书》‚商务 印书馆影 印‚ 年版 ‚第 册之 《居

业录》 明‚胡居仁 卷 ‚古今第五 ‚第 页


参考文献
专著部分

《宋会要辑稿 》‚ 清 徐松 ‚中华书局 ‚ 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 》‚ 明 冯琦原编 ‚ 明 陈邦瞻纂辑 ‚中华书局 年版

《临川先生文集 》‚ 宋 王安石著 ‚中华书局 ‚ 年版

《宋史》‚ 元 脱脱等撰 ‚中华书局 年版

《文心雕龙注释 》‚ 梁 刘腮 著 ‚范文澜注 ‚人 民文学 出版 社 年版

《古文观止译注 》阴法鲁主编 ‚吉林文艺 出版社 ‚ 年版

《文体 明辨叙说》‚徐师 曾 清 ‚人 民文学 出版 ‚ 年版

《史记 》‚ 汉 司马迁 ‚中华书局 年版

《鹤林玉露》‚ 宋 罗大经 ‚中华书局 年版

《严复集》‚王拭编 ‚中华书局 ‚ 年版

《邵 氏闻见后录》‚ 宋 邵博 ‚中华书局 年版

《曾巩集 》‚ 宋 曾巩著 ‚中华书局 年版

《宋金元文论选 ‚陶秋英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年版

《王文 公文集 》‚唐武标校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唐宋古文八大家概述 》‚吴孟 复 ‚安徽教育 出版社 年版

《朱子语类 》‚ 宋 黎清德编 ‚王星贤 点校 ‚中华书局 年版

《张方平集 》‚ 宋 张方平 ‚中州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中 国人 口史 》‚赵文林 ‚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奕城集 》‚ 宋 苏辙 ‚上海古籍 出版 社 ‚ 年版

《中 国古代 文 体概 论 》 增 订本 ‚褚斌 杰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年版

《唐宋八大家汇评 》‚吴小林 ‚齐鲁 书社 ‚ 年版

《宋辽金史论丛 》‚中华书局 年版

《天下才子必读书 》‚朱一清注 ‚安徽文艺 出版 社 ‚ 年版

《宋文鉴 》‚ 宋 吕祖谦 ‚中华书局 年版

《续 资治通 鉴 长 编 》‚ 宋 李熹 ‚ 中华 书局 年版
《中国政论文学史稿 》‚张啸虎 ‚武汉 出版社 ‚ 年版

《陆放翁全集》‚ 宋 陆游 ‚中国书店 ‚ 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 ‚中华书局 年版

《唐宋文醇 》‚马清福主编 ‚甫之注 ‚春风文艺 出版社 ‚ 年版

《韩 愈全集校注 》‚屈守元 、常思春主编 ‚四川大学 出版社 ‚ 年版

《宋 明理学史 》‚侯外庐等编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年版

《宋儒风采 》‚王瑞 明‚岳麓书社 ‚ 年版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邓广铭 ‚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宋 代文 学通 论》‚王水照 ‚河南大 学 出版 社 ‚ 年版

《古文辞类 纂 》‚胡士 明标校 ‚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年版

《唐宋八大 家文钞校注集评 》‚郭预衡 ‚三秦 出版社 ‚ 年版

《唐 宋文举要 》‚高步赢 清 ‚上海古籍 出版社 年版

《中国古代文 艺理 论专题 资料丛刊 ·才一


性编 》‚徐 中玉主编 ‚中 国社会科 学 出

版社 年版

《苏轼全集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中国散文 史》‚郭预衡 ‚上海古籍 出版社 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宋辽金卷 》‚郭预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


年版

《宋代文学研 究》‚张燕瑾 、 吕薇芬主编 ‚北京 出版社 年版

《中国经学史 》‚吴雁南 ‚福建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文献通考 》‚ 清 马临端 ‚北京 图书馆 出版社 ‚ 年版

《唐宋八大家传 》之 《王安石传 》‚吴小林 ‚广 东教育 出版社 ‚ 年版

《王荆 公诗注补笺 》‚李之亮 ‚ 巴蜀书社 、 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 ‚中山大学 出版社 年版

《徐复观文集 》‚湖北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莆 阳居士 蔡文公文集 》‚北京 图书馆 出版社 ‚ 年版

《宋代 文化 与文 学研 究 》‚张海 鸥 ‚中国社会科 学 出版 社 年版

《朋党 之 争与北宋 政 治 》‚罗家 祥 ‚华 中师 范大学 出版 社 年版

《旧唐 书 》‚中华 书局 ‚ 年版

《韩 昌黎文集 注释 》‚三秦 出版 社 ‚ 年版
《王荆公文集笺注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

《王安石传》‚梁启超 ‚百花文艺 ‚ 年版

《欧阳修集编年校注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

《宋代文 史论丛 》‚孔 凡礼 ‚学苑 出版社 年版

《王安石年谱三种》‚詹大和等 ‚中华书局 ‚ 年版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 年版

《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 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 年版

《欧阳修集编年校注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

《两宋文化史》‚杨渭 生‚浙江大学 出版 ‚ 年版

《司马温公集编年校注 》‚李之亮 ‚巴蜀书社 ‚ 年版

《通 典》‚ 唐 杜佑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龚 自珍全集 》‚上海 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中华书局 ‚ 年版

《宋论 》‚ 清 王夫之 ‚中华书局 ‚ 年版

《王安石 》‚邓广铭 ‚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李华瑞 ‚人 民出版社 ‚ 年版

《北宋政 治改革家王安石 》‚邓广铭 ‚三联书店 ‚ 年版

《中 国科举史话 》‚李树 ‚齐鲁 书社 ‚ 年版

《宋朝诸 臣奏议 》‚ 宋 赵汝愚 ‚上海古籍 出版社 ‚ 年版

《中 国近三 百年学术 史》‚钱穆 ‚商务 印书馆 ‚ 年版

《陆九渊集 》‚中华 书局 ‚ 年版

《经学历史 》皮锡瑞 ‚周予 同注释 ‚中华 书局 ‚ 年版

《唐宋八大家文化文章 学 》‚周 楚汉 ‚ 巴蜀书社 ‚ 年版

论文部分

张啸虎 ‚论辛弃疾 的政论文 ‚东岳论丛 ‚ ‚

李宗桂 ‚试论王安石 的哲学思想 ‚四川师 院学报 ‚ ‚


熊宪光 ‚王安石 的文 学观及其 实践 ‚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吴云生 ‚试论王安石 的文学思想 ‚抚州师专学报 ‚ ‚

熊宪光 ‚先秦政论文略论 ‚四川师 院学报 ‚ ‚

杨 日明‚略论宋代政论文 的说理特色 ‚河北师范大学 ‚ ‚

刘毅 ‚略论王安石 的散文艺术 ‚渤海学刊 ‚ ‚

万承恩 ‚王 安石 写作思想述评 ‚写作 ‚ ‚ 、

寿涌 ‚王安石与韩 愈儒学关系之试探 ‚抚州师专学报 ‚ ‚

刘 梦初 ‚王 安石 书信 艺术略论 ‚湖北 民族 学 院院报 ‚

吴 小林 ‚论王安石 的散文美学思想 ‚江西社会科学 ‚ ‚

寿涌 ‚王 安石 文 宗韩 愈渊源考 ‚抚 州师专 学报 ‚ ‚

陈锦荣 ‚龚 自珍政 论文 的三个特性 ‚古典文学知识 ‚ ‚

马茂军 ‚荆公新学与王安石散文 的风格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李之鉴 ‚论王安石 “ 任理而无情 ” 的辩证法 ‚商丘师范学 院院报 ‚ ‚

任树 民‚从宋人笔记 中看王安石 的人格 ‚抚 州师专学报 ‚ ‚

蒋 文杰 ‚西汉前期 的政 论文 ‚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刘成 国‚王安石学术渊源考论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李强 ‚放翁心 目中的王安石 ‚阴 山学刊 ‚ ‚

汤江浩 ‚论刘辰翁评 点荆公诗之理论意蕴 ‚华 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董 刚 ‚论王安石文学思想之擅变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

《陈亮政论文论略 》 华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林凤仪 ‚

《论王 安石 散文 创作 中的思维类型》 华 中师 范大 学 ‚古代文 学硕 士论文 ‚李

小兰 ‚

刘曙初 ‚元 白政论文新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学报 ‚ ‚ ‚

李 小兰 、李伟 ‚论 中国传统政 治思维对王安石 散文 的渗透 ‚江西师 范大学学


报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

刘成 国‚论王安石 散文 的创作历程 ‚江 西社会科学 ‚ ‚

阂泽 平 ‚汉 代 政 论 文 的主 题 演 进 与 风 格 擅 变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院报 人文科 学
版 ‚ ‚

《王安石管理思想研究》 南 昌大学 ‚中国哲学硕士论文 ‚王慧群 ‚

《论西汉政论散文》 福建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温志拔 ‚

王耀辉 ‚论王安石诗文 的审美意蕴 ‚北方论丛 ‚ ‚

《贾谊政论文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余华兵 ‚

《汉初政论文研究》 边延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 院‚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王

长友‚

《陈亮政论散文略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吝婷 ‚

《王安石人才教育思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史硕士论文 ‚刘 宁 ‚

《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 南 昌大学 ‚中国哲学硕士论文 ‚邱海燕 ‚

张购 ‚略论王安石 的史学思想 ‚贺州学院学报 ‚ ‚

刘成 国‚论王安石散文 的创作历程 ‚ ‚

《刘 禹锡论说文研 究》 江西师 范大学文学 院‚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崔桂萍 ‚

《略论宋代政论文 的说理特色 》 河北师范大学 ‚杨 日明‚ ‚

《王安石学术史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中国古代史专业 ‚杨天保 ‚

《北宋 临川王 氏族家族 及文学考论 以王学为 中心 》 福建师 范大 学博士论文 ‚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魏晋南北朝唐宋方 向‚汤江浩 ‚


后记

花 开叶落 ‚漫长而又飞快 的三年将要落下帷幕 。是完满 ‚还是遗憾 ‚是欣喜 ‚

还是 留恋 ‚百感交织 ‚其 中之味耐人 品尝 。把记忆和思维拉回零七年九月 ‚温 故

感新 ‚想要说 的话太 多太 多 。然而 ‚我最想说 的则是我这三年 的收获和谢意 。

首先 ‚我要感谢我 的导师聂巧平先生 。她一丝不苟 的治学精神 ‚对 学术 的独

特 造诣 ‚对 学生亲人般 的关怀 ‚无不深深 的感染着我 。对 于我 的论文 ‚老师倾注

了很大 的精 力 ‚不 时的给予指导 ‚我深感于心 。此外 ‚ 由于我性格有 点 内向‚不

善说话 ‚不善于人 际交往 ‚可 能有 时候做事情不太好 。但 是 由于老师 比较 了解我 ‚

因此我所做 的老师都 能理解和 宽容 。在此我深表谢意和感激 ‚并铭刻于心 。

其 次我要感谢 古代 文学教研组 的老师们 ‚他们渊博 的学识 ‚不拘 一格 的教学

方法 ‚使我受益 匪浅 。能在他们 的课堂上 学 习 ‚实在是我 的人 生幸事 。他们 中曾

是我任课教师 的有 邓乔彬教授 、徐 国荣教授 、赵维江教授 、程 国赋教授 、张海

沙教授 、史小军 教授 等 。在此 ‚对他们深表谢 意和敬意 。

再次 ‚我要感谢我 的师兄 、师姐 、师弟和师妹们 ‚他们给予 了我很大 的帮助 。

尤其感谢 的是郭俐兵师妹 、张慧娟师妹和于海 安师弟 ‚他们在论文上 帮我做 了很

多基础工作 ‚在此 深表谢意 。同时 ‚还要 感谢我 的两位室友 ‚在三年 的彼此切磋

中‚获得 了很 多 。

徐世 民

年 月于暨南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