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Endyear Jc1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8

2014 ENDYEAR JC1

1、张岱《柳敬亭说书》和毕沅《岳飞》皆描绘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试比较说明二
人描绘人物的手法。(25 分)2014 IJC Promo
相同之处
- 正面描写
- 侧面描写
- 细节描写
不同之处
- 张岱对柳敬亭先抑后扬而毕沅直接赞扬岳飞
- 《柳敬亭说书》试用肖像描写而《岳飞》则通过语言描写人物描写重点的不同
- 《柳敬亭说书》运用夸张的语言而《岳飞》试用平实的语言。
RVHS
Q1《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六国论》都运用了设譬说理,二者当中哪篇运用得最
为 巧 妙 ? ( 16 分 ) 除 了 设 譬 说 理 , 二 者 还 有 哪 些 相 似 的 劝 谏 技 巧 ? ( 9
分)2015_MYJC2
邹忌如何设譬(4 分)
邹忌从自身经历设喻,陈述妻、妾、客赞美自己的不同目的,用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由
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亦受蒙蔽,将家事、国事
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其中起到的效用:(4 分)
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
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
威王从中受到启发.好处: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
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虚构的,目的是设喻,以委婉地讽劝齐王纳谏,也可能是事实
而非虚构,但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设喻说理比直截了当的说理更有说服力,更能被对方接受.设喻说理用的是启发式,既
让对方从所设的故事中悟得了道理,又不使对方失掉面子,以己喻人,批评的是自己,
规劝的是对方。
苏洵在六国论中的设譬说理及其作用:(4 分)
作者用“诸侯之地有限”比作“薪”,以“暴秦之欲无厌”比作“火”,进一步说明割地求和只
会带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结果,阐明了六国破灭“理固宜然”。藉“抱薪救火”这
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补充本段论点,指出赂秦的不智犹如抱薪救火。最后总结一句
“此言得之”。
为何邹忌比六国设譬更为巧妙:(4 分)

1
三层类比递进:文章第三、第四段写齐威王纳谏的经过及结果,叙事简洁;而文章开
头却不惜笔墨,绘声绘色地细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三问”、“三答”、“三思”,
具体明白地写了邹忌从“受蔽”到“清醒”的过程。若按一般文章的结构,一开头写邹忌为
齐王相,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的生活琐事讽谏齐王,恐怕难以起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效
果。文章在开头煞有介事地叙述了一段邹忌比美的情节,不仅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深
深吸引了读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突出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详写比美,简叙纳谏,
用“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来衬托邹忌善于引喻设譬、巧言善讽——剪裁得当,中心突出。
除了设譬说理,相似的劝谏技巧如下:(9 分)
虚实相辅的叙事结构
语言委婉而生动

Q1《柳敬亭说书》和《岳飞》都是写人之作。试分析这两篇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
异同。(25 分)
相同 《柳敬亭说书》 《岳飞》
正面描写  柳麻子的外貌、不修边幅的性  岳飞本人所说的话(四处):
(4 分) 格; 反映人物忠君爱国/治军有方/
 善说书: 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
内容与“本传大异;
善于剪裁组织;
生动传神,很有艺术感染力。
 说书时对听众和环境的要求
侧面描写  以王月生作比 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从岳
(4 分)  邀请者“十日前”就要“先送书帕 家军的骁勇善战,衬托出岳飞
下定” 管理军队有方。
 其他说书人羞愧得咬舌而死
首尾呼应  首尾与秦淮名妓王月生并列,  前后两段虽仅略写,却有呼应,
(2 分) 赞扬柳敬亭说书技艺的高超。 开头突出他勤俭持家,事亲至
孝;结尾突出他关心军民,内
外兼顾。
不同 《柳敬亭说书》 《岳飞》
文体(2 小品散文 传记
分)
语言 简洁生动,人物描绘栩栩如生 严谨精炼
(4 分)

2
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 白描
(3 分)
结构特点 欲扬先抑 无
(1 分) 先突出柳敬亭外貌的丑陋和不修
边幅,再写其“善说书”。

2015 MIDYEAR JC2


PJC
2. 《岳阳楼记》与《六国论》都属借题发挥之作。试比较两篇作品在创作手法上
的异同。2015_MYJC2
《岳阳楼记》 《六国论》
写作
背景
(2

 文章是写岳阳楼的,但重点却写洞  第四部分指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庭湖,因为洞庭湖位于交通要津, 之所劫”,一语双关,承上启下,
古往今来,各种旅客,都汇聚到这 由“谈古”到“论今”。
里,而各人思想境界不同,因而可  第五部分文字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以开启下文对各种不同的“览物之 作者借这段文字,讽喻北宋朝廷以
手法
情”的描写。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史事为鉴,不要
同1
 然后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 对外敌退让求和,重蹈六国灭亡的
借题
“春和景明”之景,并藉不同景色带 覆辙,否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发挥
出不同心情的描写,说明一般迁客  因为有了这段文字,这篇文章便不
(4
骚人的思想感情受环境影响。 只是一篇纯粹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 随后以此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 的史论,而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
更能衬托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人格修养与“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同2  第一段叙事,记叙修楼的背景与作  议论句辞锋锐利,论断有力。“故
融叙 记的原由。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齐人未
述、  第二段描写与议论,先概述岳阳楼 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议论、 的胜景,然后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 嬴而不助五国也”。
抒情 同的“览物之情”。  叙述:“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

3
 第三、四段都是描写与抒情,分别 至矣。”富于感情色彩。
写了天气恶劣时的景物及迁客骚人  抒情:用感叹句。在论证了六国因
的“览物”之悲与天气晴朗时的景物 赂秦而亡国之后,第四部分一开始
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用“呜呼”发端,表现了无限的感慨
为一  第五段是抒情与议论,点出古仁人 和惋惜,接着写假使六国“以赂秦
体 之心异于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4 并对后者婉转否定,进而提出“先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将
) 忧后乐”的伟大抱负与高尚品德。 使秦人“食之不得下咽”,至此,作
者又用了“悲夫”一词,感情由感叹
而变得沉痛,由惋惜而变得悲愤。
最后又语重心长地告诫“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不同。  第二部分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比较
 阴晦之景:愁苦之情;晴朗之景: 秦和“赂秦”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
欢乐之情。一般的迁客骚人关注的 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就赂秦
是自己的宠辱和得失,因此他们的 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
心情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第一分论点
 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不同。 ①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
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 百倍,大欲-大患。②程度上:得
同3
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 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
对比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能衬 ③道理上:薪不尽-火不灭。
(4
托出古仁人淡泊名利,胸怀天下的  第五部分对比北宋与六国国力,论

旷达胸襟,他们不为外物所动,不 证宋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
管自身的荣辱得失,而是以天下为 故事,还不如六国。达到他借古讽
己任,积极进取。 今的目的。古,六国与秦:诸侯,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今,北宋
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则又在六国下。作者通过对比告诫
北宋朝廷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同4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比喻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

同5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其实百倍”;“其实亦百倍”
夸张  “浊浪排空”  “以有尺寸之地”

4
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2
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三、 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同6
四段进行回答。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设问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何哉?”
(2
为。何哉?”

 “然则何时而乐耶?”
同7  “锦鳞游泳”中“鳞”指代鱼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用秦国王族
借代 的姓指代秦国
(1

同8 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 “暴霜露,斩荆棘”
四字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句与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对偶  对仗工整和谐,声律铿锵,形象生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句 动,给文章增添许多色彩。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

同9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第四部分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
运用  “览物”承上,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 历史,转入下文的讽谏当朝统治者
过渡 “情”、“异”启下,引出下文对不同 即由“谈古”到“论今”。
句或 景物和心情的分写两段文字。
段推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进文 为”
意  一方面收住上文对一般文人受环境
(3 影响心情的描写,一方面开展下文
) 集中写“古仁人”与一般人的不同。
2+1
手法 无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似乎
异1 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告诫
双关 北宋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1 劫”。

异2  “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中有许 无

5
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
与山的关系。长江流经洞庭湖,用
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
拟人
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
(3
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字连用,

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表现了洞
2+1
庭湖浩瀚的气势,意境不凡。
 “阴风怒号”中的“怒”字形象生动地
表现出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无
 表明自已也怀抱古仁人“不以物喜,
异3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
反问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
(2
治抱负。

 展露作者倾慕古仁人、婉劝好友的
心迹,励己勉人,用心良苦。
 “朝晖夕阴”:“朝”字和“夕”字互文, 无
“晖”字和“阴”字互文,“晖”和“阴”的
意思同时属于“朝”和“夕”,排列组
合起来,是“朝晖夕阴和夕晖朝阴”
全句的意思便是“有时早晨阳光灿
烂,傍晚暮色苍茫;有时早晨雾霭
朦臆,傍晚云霞灿烂。”
异4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了国
互文 家和故乡后,常常想念,害怕谗言
(4 和讥刺。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悲”和“喜”
是互文,即“不以物而悲、喜,不
以己为喜、悲”,全句的意思是“不
因为环境的好坏而高兴、悲伤;也
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愉快、痛
苦。”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
总结

6
(1

同方面写 4 个,共 15 分;异方面写 3 个,共 7 分。
MJC
1、试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前出师表》在进谏的内容与方法上的异同。
(25 分)2015_MYJC1
在进谏的内容与方法的相同之处(共 6 分)
- 措辞谨慎、语言得体,都是臣子向帝王进谏,所以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谏,
才适合臣子的身份。(2)
- 《邹忌》以生活小事入手,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句皆是以“臣”开始,恭
谦有礼,从“邹忌受蔽”“由是观之”“齐王受蔽”,语言得体(2)
- 《前》诸葛亮具有臣子和长辈的双重身份, 所以多使用“臣”,体现对刘禅的
恭敬与忠诚;有时又采用“愚以为”,从个人的角度说出建议,较容易被刘禅接
受,又不会得罪他。(2)
进谏内容的不同(6)
- 《邹忌》与《前》进谏的动机不同。
- 《邹忌》载于《战国策》,本是策士、纵横家游说各国或者互相辩论时所发
表的政治见解,所提出的斗争策略,以及他们事迹和辞令。(2)
《邹忌》劝谏的内容就是为了发表策士的策略,以个人小事劝谏齐王所蒙受
的蔽之深,劝谏齐王必须广开言路,采纳“群臣吏民”的意见,才能使“战胜于
朝廷”。(2)
《前》是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为了巩固后方的政治稳定,写下这篇表,以恳
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
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
决心。(2)
进谏方法不同(13)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从日常小事入手,借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皆
以美于徐公”)/借助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这件小事,从“私我”、“畏我”、“有求
于我”说明自己所受的“蔽”很深,得出“王之蔽甚矣”。(3)
- 类比把家事比作国事,将“臣之妻”比“宫妇左右”,“臣之妾”比“朝廷之臣”,“臣
之客”比“四境之内”,从家事推及国事。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3)
若是学生写层层递进,排比,最多 1 分。
《前出师表》
- 《前出师表》开头就开宗明义,指出整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起得突兀
有力,令人警醒,从大形势的分析引出修明内政的进谏内容。(2)

7
- 《前》多次提到先帝,寓情于议、寓情于叙,通过追述先帝遗志,让刘禅知
道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3)(若是学生提到以
暗衬明,多次提到先帝,来对刘禅进行劝导,举荐贤臣,最多 2 分)
- 《前》通过正反面事例进行对比说明,提出“三宜”“三不宜”;以两汉的兴衰对
比来劝谏后主要亲贤远佞,然后推荐贤臣,使后主有所倚重。(2)
DHS
1 (A)试分析《柳敬亭说书》及《岳飞》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20 分)
(B)柳敬亭说书时有自己的要求和脾性。你如何看待这个特点?(5 分)
2015_MYJC2
(A)试分析《柳敬亭说书》及《岳飞》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20 分)
1. 正面描写 (8 分)
 《柳敬亭说书》:
① 肖像描写: 例子:“ 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② 善说书,说书技艺的高超,例如:“找截干净”、“闲中着色”;以及作者举“景阳
冈武松打虎”作详细描写等,还有“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岳飞》:
① 形象:“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② 从五方面正面塑造岳飞的形象:严、仁、信、勇、智来描写。
严――(至少要举两个例子。)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 习之。”;
“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 “卒夜宿,民开门愿 纳,无敢入者”;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仁――  “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有其孤。”
信――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勇―― “善以少击众”
智―― “ 凡有所 举,尽召诸统制,谋定 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猝遇敌不动。 ”
2. 侧面描写 (8 分)
《柳敬亭说书》:
① “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② 类比:王月生
③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摘世上说书之耳,
而使之谛听,不怕其齰( zé )舌死也。”
《岳飞》:
① 敌人评论岳家军:“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
② 侧面描写使用了五个句子,这五个句子都是岳飞说的话,反映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也是文章的枢纽句。

8
3. 详略得当 (4 分)
《柳敬亭说书》:详写柳敬亭的说书技巧的高超(例子主要是第二及第三段。);略
写柳敬亭的外貌。
《岳飞》:详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例子主要在第二段);略写岳飞至孝
至忠,关心百姓疾苦和人格的高尚
(B)柳敬亭说书时有自己的要求和脾性。你如何看待这个特点?(5 分)
考生自由发挥。考生得举例说明。
• 对说书艺术有很高的要求,也间接提升听众的艺术素养。
• 具有专业精神,看重自己的说书艺术。
MJC
2、古人碍于君臣之别,不论在提出政见或是评论时事时,虽出言不失分寸,却辞
能达意,志尽文畅。试根据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苏洵的《六国论》加以论析。
(25 分) 2015_MYJC2
• 作答要求
o 扣紧“君臣之别”这个局限,谈论如何“委婉不失分寸”和“辞能达意”;
o 适当的进行比较,而不单单是罗列内容
• 出言委婉不失分寸
o 《出师表》
 以臣子和长辈的身份上表
 情感真挚,不亢不卑
 动之以情(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托孤的重任)
 以暗衬明(强调先帝的贤德,委婉地进行规谏)
o 《六国论》
 借古讽今 – 不满北宋不争气的退让,借助战国故事针砭时弊
 没有直接指出当权者的过失,但是
• 辞能大意
o 《出师表》-以理服人,振聋发聩
 分析当前局势,国内条件,以及出师北伐的必要
 分析朝廷中可以选用的贤臣,提出具体的治国方案
o 《六国论》-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 概括性分析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其中一个原因
 通过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手法,力求将课题说清楚

TJC

9
Q1. 张岱塑造的说书奇才柳敬亭与毕沅塑造的爱国儒将岳飞,在人物性格上相去
甚远,但二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却大同小异。试结合原文加以阐释。(25 分)
柳敬亭和岳飞在人物性格上相去甚远。(如在行文中谈,可最多加 2 分)
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他是一位爱国忠君的儒将和民族英雄。……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说书人,他敬业乐业,说书技艺高超、善于创新……
虽然二者在性格上相去甚远,可是塑造手法却大同小异。
(如只谈一点,最多可给 16 分)(可先谈相同的所有方面,再谈异处)
一、
很多相似之处: (正面描写 10 分+侧面描写 3 分=13 分)
都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
1《岳飞》作者采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相映成辉,格外生动,正面为主,
侧面为辅,塑造了岳飞的形象。正面描写包括记言记事,通过多件事和岳飞的语言刻
画其形象。 (4 分正面+1 分侧面=5 分)
然而这其中又参杂了侧面描写:借敌军之口侧面衬托岳飞的形象。
2《柳敬亭说书》也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3 分正面+2 分侧面=5 分)
如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高超的说书技巧和说书习惯,也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对其说
书时的语言加以刻画。
举例
有一些不同之处:(1+2=3 分)
虽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但《岳飞》以正面描写为主,正面记叙多件事多
个语言,侧面描写较少;
而《柳敬亭说书》正面主要描写柳敬亭外貌、神情,采用聚焦式,重点写一两件事,
事件较少,却同时大量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特别是采用对比、衬托、借宾显主的方
法。
举例说明
二、 刻画人物都能详略得当,首尾呼应。(4 观点+4 举例阐释=8 分)
相同之处:《岳飞》起笔写岳飞忠孝两全是略写。接着写出岳飞治军严格;是详写。
最后,首尾写岳飞时时忧心物力匮乏,民生不济,关心人民;是略写。首尾略写相辅
相成。
《柳敬亭说书》刻画人物也是详略得当,有详有略。首段先介绍柳敬亭其人其貌和说
书行情,是略写;中间两段重点描述其说书之技艺、说书习惯和个性是详细,结尾写
柳敬亭说书的神态气质。结尾总结并与首段相呼应。
不同之处在于:(可掺杂在上面论述中)《柳敬亭说书》采用先抑后扬;而《岳飞》
的首尾互为补充。

10
TJC
Q2.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六国论》都有针砭时弊的目的,但在纳谏的方式上
有很大不同。试结合原文加以阐释。(25 分) 2015_MYJC2
《邹》和《六》都有针砭时弊的目的,《邹》针对战国时期齐威王受蔽深久,讽劝威
王要采纳群臣吏民的建议,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六》是通过分析六国破灭的原
因“弊在赂秦”,进而劝谏北宋朝廷对待契丹、西夏少数民族不要妥协退让,否则将“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邹》2+《六》2=4)(可结合在下面的分析中谈)
但在纳谏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以下答案仅供参考)(几个方面可以结合在一起
谈)
(一)首先,《邹》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虚构的生动故事,以记叙为主,语言朴实生
动,委婉劝谏。《六国论》是一篇议论文,以说理为主,记叙抒情为辅,语言简约,
气势遒劲,饱含真情。举例 (4 分)
(二)其次:
1《邹》采用类比递进的方式,用家事喻国事,前半部虚写后半部实写。(9 分)
2《六国论》进谏的方式隐晦,借古讽今,用大篇幅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结尾才点
明主旨,带有激将的力道。前后对比,前面大部分为后面的主旨做铺垫。(8 分)

2015 Endyear Prelim


ACJC
1.《前出师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皆能做到“进忠言而不逆耳”,试比较两者
的写作手法有何异同之处。(20 分)你认为何者的劝谏方式更为高明?试分析之。
(5 分)
《前出师表》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同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6 分) 类比递进:(4 分)
 全文十三次提及先帝,追思先帝,  邹忌从自身经历设喻,陈述妻、妾、
情动后主。用父子之情感动后主, 客赞美自己的不同目的,用家事、国
希望他能深切遵行先帝的遗训/继 事进行类比,由私臣、畏臣、有求于
承先帝遗志。 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有求
 追念先帝,反衬后主。褒扬先帝 于王亦受蒙蔽,将家事、国事巧妙的
的同时,又对刘禅进行劝导。另 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对于臣属,诸葛亮从正  文章第三、第四段写齐威王纳谏的
面入手,赞许、极力推荐郭攸之、 经过及结果,叙事简洁;而文章开
费祎、董允、向宠、陈震、蒋琬 头却不惜笔墨,绘声绘色地细写了
等人,而对于那些以谄媚得宠的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三问”、
臣子,虽未指名道姓进行鞭斥, “三答”、“三思”,具体明白地写了邹

11
但隐隐之中已作了比照。 忌从“受蔽”到“清醒”的过程。
 感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尽忠
先帝,效命后主的心志(释后主
疑虑)/白帝城托孤,列举先帝遗
徳遗言,劝勉后主牢记先帝未竟
之大业,兴复汉室。《前出师
表》,先后多次提及“陛下”。一切
无不是为“陛下”考虑,无不是为了
“陛下”的事业着想,体现诸葛亮用
心良苦,恳切体己。
情理交融:(2 分) 设譬说理:(2 分)
 寓情于议,首尾呼应。北伐的时  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虚构的,目
机已到,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劝 的是设喻,以委婉地讽劝齐王纳谏,
勉后主用贤纳谏,继承先帝遗志, 也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作为一
表达北定中原的决心。晓以大义, 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
至情至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的意味。
 对蜀国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说  设喻说理比直截了当的说理更有说
明北伐的时机已到,劝勉后主广 服力,更能被对方接受。设喻说理用
开言路、严明赏罚、用贤纳谏, 的是启发式,既让对方从所设的故
继承先帝遗志。 事中悟出道理,又不使对方失掉面子,
以己喻人,批评的是自己,规劝的是
对方。
相同点
语言含蓄,委婉进谏:(6 分)
《前出师表》
 使用大量的谦辞。“先帝不以臣卑鄙”“愚以为……”“臣本布衣”“庶竭驽钝……”
 以史为鉴,劝谏后主不要重蹈后汉覆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在提出后主应该重用郭攸之、费、董允等人时,先说明他们的人品和才能,以
及与先帝的交往。
 用语谨慎,明确摆明自己作为臣子的地位。虽然有托孤之名,但并不以义父的
身份自居。从文章末段的“不效则治臣之罪”、“则责攸之……”也可看出他为后
主着想。
 诸葛亮遣词用字谨慎,处处顾全后主的面子,不因为本身受先帝托孤就僭越君
臣身份的界限。从“诚宜开张视听”、“宜付有司”等委婉的表达方式可见他对后
主的尊敬。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通过一则小故事,借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与教训。
邹忌将个人在生活中所领悟的教训作为发端,由小悟大,由家及国。在《大
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因而本文也由家事婉
转的切入国事,即讽喻正题,用自身的缺点隐晦的指出齐王执政上的缺失。
学生在论述哪篇谏言更为高明时,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斟酌打分。(5 分)

12
ACJC
2.张岱《柳敬亭说书》和毕沅《岳飞》皆为人物传记,试比较这两篇作品在写作手
法上的异同。(25 分)
《柳敬亭说书》 《岳飞》
同 正面描写  柳麻子的外貌、不修边幅  岳飞本人所说的话——“主上
(6) 的性格(1) 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 善说书:内容与“本传大异/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善于剪裁组织/生动传神, 天下太平矣!”等都反映他的
很有艺术感染力 。(2) 忠君爱国/治军有方/爱民如子
的高贵品质(3)
侧面描写  邀请者“十日前”就要“先 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从
(6) 送书帕下定”(1) 敌军之口赞扬岳家军的骁勇
 说书时对听众的要求 善战,衬托出岳飞管理军队
(1) 有方,凸出其一代良将的形
 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 象。(2)
亭说书艺术的高超。
(1)
 文章就先从侧面入手,
通过对价高、争聘等受
欢迎情况的介绍,反映
柳敬亭说书艺术的不同
一般。(1)
详略得当,  首段先介绍柳敬亭其人其  起笔略写岳飞忠孝两全。接
首尾呼应 貌和说书行情,是略写 着详写岳飞治军严格。最后
(8) (2) (2)
 首尾与秦淮名妓 王月生并  开头突出他勤俭持家,事亲
列,赞扬柳敬亭说书技艺 至孝;结尾突出他关心军民,
的高超。(2) 内外兼顾。(2)
异 欲扬先抑(3) 记言与记事相结合(2)
 先突出柳敬亭外貌的丑陋和不修边幅,  第一段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
再写其“善说书”。 岳飞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他廉
 借此卖关子,先说柳敬亭善说书,如 洁、忠君的高贵品质。
何受人欢迎,跟歌妓王月生一样名噪  第二段则以写行动为主,表
一时,从而吊起读者胃口,使得大家 现出他在治军方面的种种作
都想听柳敬亭说书,都想知道柳敬亭 为,及其取得的卓越军事成

13
说书艺术的究竟。 就。
修辞手法多变(3)
 王月生是个身价很高又较有骨气的歌
妓。这里,张岱用她跟柳敬亭比较,
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 “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
则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柳敬亭说书的
艺术效果。
(欲扬先抑和修辞手法多变,两者之中可择其一)
PJC
2. 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描摹人物都讲究以形传神,以
达到形神兼备的标准。试以张岱《柳敬亭说书》和毕沅《岳飞》为例,比较两者在
人物塑造上的异同。
《柳敬亭说书》 《岳飞》
写作背景
(2)
扣题(1) “形”与“神”指的分别是什么?
同1  “善说书”:才能 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正
正面描写 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 面,动作,勤俭持家,亲自伺
(必须写出这 文,与本传大异”:章法结构, 候母亲
样的“形”传达 善于创新  “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
了怎样的“神”,  “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 乐时耶’”:正面,语言,爱国
即表现了人物 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章法 尽职的崇高品质
怎样的性格/ 结构,语言功力  “却不受”:正面,动作,爱国
品质特点和思  “�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 尽职的崇高品质
想感情) 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声情并 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4) 茂 天下太平矣”:正面,语言,爱
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 国尽职的崇高品质
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 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
瓮有声”:声情并茂,善于创新 皆重铠以习之”:正面,动作,
 “闲中著色,细微至此”:声情 训练严格
并茂,语言功力 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
 “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 立斩以徇”:正面,动作,军纪
静递”:从容自若 严明
 “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 ……[例子很多,不赘]

14
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须写 3 例)
语速语调,语言功力
(须写 3 例)
同2  “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 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
侧面描写 特立独行的脾性 入者”:军纪严明
(必须写出这  “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 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
样的“形”传达 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 掠”:军纪严明
了怎样的“神”, 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从时空 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
即表现了人物 两方面点出柳敬亭是当时炙手 爱兵如子
怎样的性格/ 可热的人物 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
品质特点和思  “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 岳家军难’”:治军严而有方,
想感情) 听,不怕其齰舌死也”:说书技 军队所向披靡
(4) 艺高超 (须写 3 例)
 “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
行情正等”:说书技艺高超
(须写 3 例)
同3 首段先介绍柳敬亭其人其貌和说 起笔写岳飞忠孝两全为略写;接
详略得当 书行情,是略写;中间两段重点 着写出岳飞治军严格,是详写;
(4) 描述其说书之技艺、说书习惯和 末尾写岳飞时时忧心物力匮乏,
个性,是详写;结尾写柳敬亭说 民生不济,关心人民,是略写。
书的神态气质,是略写。 首尾略写相辅相成。
同4 首尾与秦淮名妓王月生并列,赞 前后两段虽仅略写,却有呼应,
首尾呼应 扬柳敬亭说书技艺的高超。 开头突出他勤俭持家,事亲至孝;
(4) 结尾突出他关心军民,内外兼顾。
异1 正面主要描写柳敬亭外貌、神情, 以正面描写为主,正面记叙多件
正面与侧面 采用聚焦式,重点写一两件事, 事、多句语言,侧面描写较少。
的比重 事件较少,却同时大量采用侧面
(4) 描写的方法,特别是采用对比、
衬托、借宾显主的方法。
异2 先抑后扬:先突出柳敬亭外貌的 直接赞扬
(3) 丑陋和不修边幅,再写其“善说书”。
异3 外貌 语言
人物描写方 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  “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
法 癗” 耶!”
(4) 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 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15
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 天下太平矣!”
 “仁,信,智,勇,严,阙一
不可。”
 “东南民力竭矣!”
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神态
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
异4 对比/反衬(2)
正衬(2)
比喻(1)
夸张(2)
总结(1)
同 12 分,异 9 分。
TJC
Q1.《岳阳楼记》和《六国论》都是借题发挥之作,在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和对比方法的运
用上都同中有异。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25 分)
《岳阳楼记》和《六国论》都是借题发挥之作,《岳阳楼记》借写记之名,鼓励被贬之人要
像古仁人一样有豁达的胸襟以及政治抱负。而《六国论》借六国破亡的原因讽喻北宋政权不要
重蹈覆辙。(1 分)
(一) 在结构上:(8 分)
相同之处:---2
两篇文章都是借题发挥之作,都在结尾点明主旨。结构严谨,脉络清楚,环环紧扣。同
时,结尾处和前文内容形成对比。
1 范仲淹结尾点明主旨,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提出
古人要有古仁人“不以物喜勿以己悲”的广阔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和理想。
2 苏洵借古喻今,也是在结尾点明主旨,将六国和北宋政权做一对比,通过总结六国灭亡
的原因和教训对北宋当权者进行规劝,“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讽刺北宋统治者切勿“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希望其自立自强,以免重蹈覆辙。
不同之处:--6
1《岳阳楼记》是描写文,结构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剪裁得当。以“贬谪外放”为线索,由
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说理。
1)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和背景。
2)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的壮阔湖景。
3)第三段描写湖上霪雨霏霏的凄凉景象,抒发“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16
4)第四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发“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5)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褒励友人同道,通过议论说理,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
2《六国论》是论说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论点,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句
与句、段与段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首尾呼应。
1)(1)提出中心论点:“六过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两个分论点。
2)(2-4)本论先围绕两个分论点用并列式结构论证,接着反向假设,从反面展开论证。
①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5-6)结尾总结历史教训,以讽谏收尾,带有激将的力道。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讽谏北宋为国者无使为契丹、西夏积威所劫,积极谋求“不赂而胜
之”之道,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二) 在表达方式上:(8 分)
相同之处:--2
都能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融合。
同中之异:--6
1《岳阳楼记》以描写为主,对洞庭湖全景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风光做了细致描写,
但开篇叙事,交待写记的缘由,中间写景后抒情,结尾展开议论。由事入景,由景生情,
由情说理,最后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议论言简意赅,统领全文。
2 《六国论》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中有抒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开篇议论提出观
点,中间夹叙夹议,分析六国破亡的原因,最后直抒胸臆。
(三)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8 分)
相同之处:-2
通篇采用对比,从整体结构设计上,都是通过对比推出主旨。
同中有异:-6
1 《岳阳楼记》在结构上对比鲜明,从全文看,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不同做以对比;
中间两段将雨天之景之情与晴天之景之情做一对比。
2《六国论》对比手法灵活,从全文看六国和北宋对比;秦和六国的对比;论述六国灭
亡原因中将齐燕赵和韩魏楚对比;等等。
RVHS
1、《出师表》与《六国论》分别向君主提出什么建议?(5 分)这两篇文章在劝
谏技巧上有何异同,以达到忠言不逆耳的效果?(20 分)
分别向君主提出的建议:(5 分)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
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六国论》是苏洵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

17
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两篇文章在劝谏君主上都做到了忠言不逆耳的效果,其中的异同如下:(20 分)
同:
同 出师表 六国论
用词婉 转,生动多变 ,错综 修辞 法和 借代的运 比喻、对仗、对偶
语气恭敬。 用、骈散结合
例证法 桓灵 二帝、 刘备的明 君 六国故事
事迹
对比、对照 明 暗互衬( 贤臣小人、 土地数量、君主态度、侵
先帝后主、前汉后汉) 略程度上作数据对比。
夹 叙夹议, 融情 于理 ,夙 夜忧叹、 临表涕零 , 呜呼、悲夫、义不赂秦、
字 里 行 间 还 流 露 出 作 不知所云。 惜不能终其武。叹词的运
者的真挚情感。 用。
异:
《出师表》主要用直接劝喻的方法劝喻君主。诸葛亮屡次用“宜”和“不宜”等字眼,直接
向后主说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六国论》则採用借古喻今的方法来劝喻
君主。苏洵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劝喻北宋君主不要对契丹和西夏贡银纳绢求和,
以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两篇文章採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身份有很大的
关系。诸葛亮虽是臣子,但他也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曾嘱咐诸葛亮辅助后主 ,
所以诸葛亮便用较直接的方法,甚至用教训的语气来劝喻后主。苏洵则人微言轻,没
有官职。虽然他对政事有卓越的见解,但也不宜随便议论朝政,所以他便用借古喻今
的委婉方式来劝喻君主。
MJC
1.试论析作者如何体现邹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与 柳敬亭(张岱《柳
敬亭说书》)的人格素养。(20 分)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5
分)
 人格素养是什么:
o 邹忌 – 有睿智的贤臣;柳敬亭 – 艺术大师,对专业的执着和完美追求
 如何体现:表达手法
邹忌 柳敬亭

人格素养  懂得反思,勇于进谏的策士  对说书这门艺术有极高的专业


(5 分)  一表人才,有自知之明,很强 追求,将之提升到一种艺术再
的自省能力 创造的表现
 敬业的态度,以臻完美
如何体现  虚实相辅,设喻生动  人物形象的刻画,以丑为美,

18
(20 分) 先从“家事/私事”开篇,呈现邹忌的 凸显性灵(与内在的气质形
外表,以及的反省的过程。 成反差)
 通过朴实的语言,精炼的剪  通过细节描写,体现艺术造

裁 诣
武松打虎的情节,凸显技艺的高
来体现邹忌的态度,也强调他进
超,有创新的精神,对《水浒
谏的效果。
传》进行艺术的加工再创造-闲中
证明邹忌确实是个有睿智,有利于
著色,细微至此
君主治国的能臣。
 行为描写:凸显他敬业的态
 三层类比,层层递进

从家事/私事拓展到国事/天下事,
 正面和对比描写:提出王月
凸显他作为策士的智慧和辩才。
生做比较,说明他行情很好
可以接受在谈论表达手法时,融入对性格的分析。
MJC
2.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 》和毕沅的《岳飞》皆凸显了诸葛亮和岳飞崇高的形象,
但是表现手法却不同。试论析之。(25 分)
诸葛亮 岳飞
崇高的形象  赤胆忠心  为国为民的儒将
 深刻的忧患意识  除了在战场上的骁勇,也体现
(5 分)
 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了更完整的一个人 – 忠孝两
全,治军有方,体恤将士
表现手法 文体 /视角: 文体 /视角:
(20 分)  臣子谏言,从《表》的内容理  《续通鉴》史学家的作品,从
解人物性格 后人的角度看岳飞
《表》的特点 表达的特点
 叙事,说理,抒情为一体  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体现以
呈现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对于刘 下几个性格特点
备的感恩之情(忠),对于选拔 仁、信、智、勇、严
 通过侧面的描写:“撼岳家军
人才分析局势的谋略,以及出师
难”
北伐的决心
 语言含蓄,委婉
看出诸葛亮忠于刘氏,但是身份
既使臣子又是先帝托孤之人,所
以进谏时可谓不亢不卑。表达了
孔明的赤胆忠心
 以暗衬明,通过先帝的品格

19
规谏后主
鞠躬尽力,希望后主可以自察自
觉,完成先帝的遗愿。
可以接受在谈论表达手法时,融入对性格的分析。
SRJC
2 毕沅的《岳飞》和张岱的《柳敬亭说书》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在塑
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上也有同有异。试结合原文加以阐释。(25 分)
柳敬亭和岳飞在人物性格。
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他是一位爱国忠君的儒将和民族英雄。孝顺,忠君爱国。治军
有方,不贪功,不自傲。关心百姓:关心士兵疾苦:……(2 分)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说书人,他敬业乐业,其貌不扬,率真,说书技艺高超、善于
创新……(2 分)
虽然二者在性格上相去甚远,可是塑造手法却大同小异。(过渡句)
《岳飞》 《柳敬亭说书》
相同 1. 采用正面描写(4)
13 分 《柳》如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高超的说书技巧和说书习惯,也是通过具体
的事件和对其说书时的语言加以刻画。
2. 采用侧面描写(3)
敌军对岳家军的评论,用善说书,一日,十日来侧面描写。
3. 详略得当(3)
《岳飞》起笔写岳飞忠孝两全是略写。接着写出岳飞治军严格;是详
写。最后,首尾写岳飞时时忧心物力匮乏,民生不济,关心人民;是
略写。首尾略写相辅相成。
《柳敬亭说书》刻画人物也是详略得当,有详有略。首段先介绍柳敬
亭其人其貌和说书行情,是略写;中间两段重点描述其说书之技艺、
说书习惯和个性是详细,结尾写柳敬亭说书的神态气质。
4. 细节描写/白描写人(3)
不同 a) 夸张 2 d) 写实 2
8分 b) 语言描写 2 e) 肖像描写 2
任选 2 c) 直接描写 2 f) 欲扬先抑 2
点。

2016 MIDYEAR JC1


ACJC
Q10)《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前出师表》皆是臣子劝谏君主的文章。邹忌与诸
葛亮是如何向君主进谏的?(17 分)试从进谏方式中归纳邹忌与诸葛亮的人物特
点。(8 分)
《邹忌》为讽谏:
 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20
 用推己及人、三层递进与类比推理(以事设喻)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自己(邹忌) 齐王
私 妻 宫妇左右
畏 妾 朝廷之臣
求 客 四境之内
o 都是有目的地去迎合既赞美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去正视这个问题,受到的蒙
蔽就会很深。

《出师表》为直谏:
 融合议论、抒情、论述,主次分明地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
建议。
第一部分: o 以分析当前局势带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寓情于议, o 以分析过往历史事实带出“亲贤远佞”
o 三个建议也是由主而次地提出来:做到“广开言路”这个基
晓之以理
础,才能够进行“严明赏罚”及“亲贤远佞”
第二部分: o 通过描述自己与先帝关系来表恩情
寓情于事, o 通过自己的经历表忠心
动之以情 o 以瞻前远望的方式鼓励后主匡复汉室
人物特点:
邹忌 诸葛亮
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重情重义、念旧
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 爱国,为国鞠躬尽瘁
物深入细致
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知人善任

2016 MIDYEAR JC2


MJC
1 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与毕沅的《岳飞》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异同。 试分

之。(25 分)
《柳敬亭说书》 《岳飞》

相同  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
 不过两者对人物的塑造的着重点有不同,《柳》着重于外貌描写、动
作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刻画出柳敬亭的个性、说书艺术的高超
与对说书的艺术的要求;
 《岳》着重于记事与记言,刻画出岳飞忠君爱国、治军有方、爱民如
子、治军之严(4 分)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21
的着重点  柳敬亭的外貌神态、脾性  岳飞本人所说的话(四
不同 侧重外貌描写与性格的刻画:柳麻子的 处)突出他的人物特点
(6 分) 外貌、不修边幅的性格 忠孝两全
 说话的技艺,刻画他如何模拟武松打 忧心人民/物力匮乏/民
虎,声音的描摹“哱夬声如巨钟” 生不济
 说书时对听众和环境的要求 治军严明
 记事与记言相结合,侧
重语言描写:刻画岳飞
忠君、精忠报国、忧心
物力匮乏
侧面描写  以王月生作比 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好”
(6 分)  邀请者“十日前”就要“先送书帕下定”  敌人的评价:“撼山易,撼
 侧面烘托,借宾显主,“摘世上说书之 岳家军难”
耳”、“不怕其齰舌死也”  从岳家军的骁勇善战,衬
托出岳飞管理军队有方。
详略得当  略写柳敬亭外貌和说书行情  略写岳飞的忠孝
(4 分)  详写柳敬亭说书之技艺、说书习惯和  详写岳飞的治军严格
个性  略写岳飞关心人民
 略写柳敬亭说书的神态气质
其他方面 最高 5 分
的不同
2分  欲扬先抑:先突出柳敬亭的外貌上的
丑,再衬托他的说书的技艺的高超
修辞手法  比喻“哱夬声如巨钟”
(2 分)  夸张 “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
不怕其齰舌死也”
语言特色  生动夸张,人物描绘栩栩如生“叱咤叫  文字简劲洗练,平实,严
(2 分) 喊,汹汹崩屋” 谨,精炼“猝遇敌不动”

PJC
1. 试比较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岳飞》如何通过寥寥数语便塑造了鲜明的
人物形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岳飞》
引言 两篇文章的篇幅都十分短小,却在这短短的篇幅之中运用各种写作
手法各自塑造了邹忌和岳飞的鲜明的形象。
人物形象 邹忌有自知之明和很强的自省能 岳飞是至忠至孝、治军有方(仁、
(2) 力,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让君王 信、智、勇、严)和爱民礼士的
接受建议,有杰出的进谏才能和 儒将。

22
政治本领。
表现手法相  通过事件写人(3+3=6)
同 o 《邹忌》:自我反思(比美受蔽和除蔽)+进谏过程
o 《岳飞》:至忠至孝、治军有方、爱民礼士(说明首尾略写,
(10)
中间详写)
 动作描写(2)
 语言描写(2)
表现手法不  劝谏技巧(4)  侧面描写(2)
同 o 设喻取譬  首尾呼应(1)
o 三层类比 o 前后两段虽短,却有呼应,
(13)
o 三层递进 开头突出他持家勤俭,结
 三层叙述(2)
尾突出他关心军民,内外
 对比(1)
 排比(1) 兼顾。
 文字平实(2)
o 文章没有夸大其勇,也没
有炫耀他善于作战。作者
着重突出的是岳飞治军有
方,并以此塑造其形象。
o 作为史书中的一篇人物传
记,作者没有运用任何修
辞方法,但仍然将岳飞的
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

SAJC
2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岳飞》文中,都展现出了一代名臣的风采,试比较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上的异同。 (25 分)
名臣的风采/形象 邹忌是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让君王接受建议,有杰出的进谏才能
和政治眼光(3 分);
岳飞至忠至孝、治军有方和爱民礼士(3 分)
相同点一: 都能采取言事结合的写作方法(4 分)
相同点二: 详略得当(2 分)
相同点三: 对比反衬/细节描写/白描手法(2 分)
不同点一: 单一事件多人言论 VS 多种事例,主要引用岳飞自己的言论(4
分)
不同点二: 递进类比说理,展现人物性格 VS 多角度呈现人物形象(4 分)
不同点三: 虚实结合 VS 实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比例(3 分)

TJC

23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岳飞》同属记叙文体,但是两文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
法上却各有特色。试比较两文在表现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25 分)
参考标准:
表现内容上 6 分:同为叙事写人,但是《岳飞》以表现人物的才干美德为主;而《邹
忌》叙事为主,寓理于叙事之中。《岳飞》从多个侧面综合综合表现人物的性格;而
《邹忌》靠单一事件刻画人物,寓理于事。都有叙事些人,但是所叙之事有别?表现
的人物也有别,《邹》不以表现人物为目的。
表现手法上:叙事方面的表现手法?7 分表现人物方面的手法?12 分
(不过分拘泥于某些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接受)
SRJC
1、《岳阳楼记》与《六国论》都表现出家国危亡面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忧虑或责
任感,在创作手法上却有异同。试分析之。(25 分)
(1)两文作者都表现出了古代知识分子忧时伤世的情怀。北宋时期,辽和西夏在北
部边疆不断侵扰北宋边界,为求苟安,北宋政府每年给辽和西夏大批白银和物品,对
内则打压主战派官员,搜刮老百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范仲淹曾被朝廷派往陕西,负责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后来西夏请和,范仲淹还
朝,任参知政事。针对当时朝政弊病,他大力推行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
被贬放邓州。范仲淹鼓励当时同被贬谪的腾子京,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借古讽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劝喻朝廷吸取历史教训,不可一味辽和西夏妥协退让,否则连六国
都不如。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5 分)
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之处(如下图所示):
创 《岳》 《六》 分
作 数



1.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岳阳楼记》是一篇由事入景,由景生 5
情,由情入里,兼叙述﹑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散文。《岳阳 分
楼记》首段叙述作记之缘起,次段总叙岳阳楼的大观,将巴陵的胜

景,作了一番简要的描写;同时作了重要的转折,由“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引起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三、四段铺陈预下伏笔。
在三、四段中,一方面详细描写洞庭湖四周的景观,同时牵引出“己
悲”、“物喜”两种情境。写一阴一晴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
交融,浑然一体,突出地表现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而这种悲和喜
又全是因“物”因“己”而生,自然地转到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

24
仁人之心”上来,并由此而生发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精深议论。全文就这样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來,环
环相扣,层层蓄势,有力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六》记叙了六
国先祖创业的艰难,如“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
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议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如“六国破
灭,弊在赂秦。“ 文字蕴含了对赂秦国家的憎恶,以及对它们行为的
不齿;其次,有对时局的判断,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
易量”。但《岳》以描写为主,《六》以议论为主。
2. 对比。《岳》3 重对比:阴晴对比;悲喜对比;古之仁人与迁客骚 5
人。 分
《六》4 重对比:赂者与不赂者对比;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
频与一夕安寝的对比;六国与宋朝;
3. 委婉含蓄(借古仁人的志向表达自己的志向;借六国讽谏北宋。) 3

4. 骈散结合;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岳》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 4
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这篇记文 分
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
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
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
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
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六》
有很多对仗句。
5. 都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比喻、设问、对偶、夸张 3

6. 不同句式(设问、反问、感叹句)。 3

1.借题发挥,表达志向 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3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论理,融情于理(议)。 3

异 3.结构:起承转合,层层深 结构:总分总结构,分论点形式。结 5
入。结尾点明主旨。 尾点明主旨。 分
4.修辞手法:拟人、互文 修辞手法:假设、双关 3

5.作者很讲究“炼字”,锤炼字 论证方法多样: 5
句的功夫很深,如“衔远山,吞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引 分
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 用论证、
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
势。
评分标准:创作手法部分最高 20 分。考生可从以上答案中任意选取比较点进行比较
说明。
MI

25
1、《前出师表》和《六国论》都是臣子向君主进忠言的文章。试比较二者在内容
和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25 分)
简介:《前出师表》与《六国论》都是臣子向君主进忠言的文章,二者皆是古代文言
文名篇,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为人所赞颂,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如下:
《前出师表》 《六国论》
两文的文体不同
文体  《前出师表》的文体是“表”,古代臣  《六国论》的文体是“论”,属于古
(1 子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体。 代的论说文,它既是史论,也是
分) 政论。
两文的创作背景不同
 《前出师表》写于三国时期,当时蜀  《六国论》写于北宋,当时朝廷
创作 国先帝刘备已逝世,而刘后主昏庸无 积弱,政治腐败而军事无能,每
背景 能,成为了蜀国出师伐魏的后顾之忧。 年要向契丹、西夏贿赂以换取和
(8 诸葛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前 平。苏洵认为这样的政策祸患无
分) 出师表》。 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六国
论》。
内容主题、表达手法上的不同
 《前出师表》的题目虽然是“出师”,  《六国论》表面上是写战国时代
但全文涉及北伐的内容很少,文中主 六国灭亡的原因,但实际上是借
要是委婉地对后主刘禅提出劝告和建 着六国因贿秦而灭亡的史事去劝
内容
议,劝谏刘禅根据他的推荐任用贤臣 谏北宋的统治者必须要以史为鉴,
主题
子,处理朝廷政事,以去除北伐的后 不可重蹈六国的覆辙,通过贿赂
(16
顾之忧。 去换取和平,被敌国积久的威势
分)
 文中内容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 所胁迫。
陈述先帝刘备光复汉室的遗志。第二  文中先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这
个重点是提出用人处事的建议。第三 论点,接着以“赂秦”与“未尝赂秦”
个重点是借着追述往事,表达自己对 两类国家去展开论证,但最终要
国家的忠诚。 的是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主张,
 虽然是以议论说理为主,但在议论中 即北宋不能以贿赂作为国家的对
融入叙事和抒情。在诸葛亮追述先帝 外政策。
刘备遗志、自己不忘先帝知遇之恩的  相对来说,苏洵在《六国论》中
部分,作者寓情于事,理至情浓,使 则没有加插个人的往事,其情感
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的流露主要体现在他对割地贿赂
 由于是以臣子身份向君主进言,《前 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
出师表》有开罪君主的风险,因此诸 “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与激愤。

26
葛亮在陈述上非常有技巧,在文中不  《六国论》对朝廷政策的批评同
断强调先帝刘备,以先帝的品德、先 样有可能得罪上位者。因此苏洵
帝的遗志来教育后主。在建议用人方 运用的技巧主要是借古喻今,以
面,也一再强调所推荐的是先帝所任 史事为主要评论对象,避开对朝
用的人选。这都让他的文章可做到“进 廷当权者的批评。这样的一种表
忠言而不逆耳”。 达方式一方面使其批评有更有力
的历史根据,同时也可以让他避
免因言论直接冒犯了主张割地求
和的上位者。

2、试分析《岳阳楼记》的结构特点。(15 分)你认为《岳阳楼记》和《岳飞》
这两篇文章中的爱国思想有何相同之处。(10 分)
第一部分:
全文以贬谪为线索贯穿,“先忧后乐”作为脊骨,分五段,起承转合,层层深入,环环相
扣,结构严谨周密。(1 分)
第一段是创作《岳阳楼记》的原委,说明滕子京治理巴陵郡的政绩,点出岳阳楼重修后
的规模和增添上去的文才光芒。作者借题发挥,准备通过记岳阳楼的重修去表达自己的
人生理想。(3 分)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气势(可引用原文描写景色部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
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以白话加以说明)。“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暗示本文只是略述岳阳楼的建筑与景色之美。结尾的问句“得无异乎”带出下文迁客骚人
的两种心情变化。(3 分)
第三和第四段分别通过景物描写渲染迁客骚人的悲喜心情。第三段是迁客骚人的“览物”
之悲(可引用原文描写景色部分,以白话说明),借恶劣天气隐喻官场上的黑暗,正义
不得彰显。第四段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可引用原文描写景色部分,以白话说
明),借春光明媚的风景隐喻开明的政治环境。(4 分)
末段指出古代有仁德之人超越一般的迁客骚人,对后者的或悲或喜之情作了委婉的否定,
并表明自己立志追求古代仁人“不以物己喜悲”、“不管身处何处皆忧国君和百姓”、“先天
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可引用原文,以白话说明)(4 分)
第二部分:
简介: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清毕沅的《岳飞》在他们的文章中都提及了忠君
爱国思想,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如下:
《岳阳楼记》 《岳飞》

 两者的忠君思想和爱国思想是一体的,不可分割。(例子)
相同  两者的爱国思想都不只是对上位者的爱戴和崇拜,在他们的爱国思想中也

27
点 包含了对人民百姓的爱。(例子)
(10  《岳阳楼记》中提到“居庙堂之高,则  《岳飞》一文中,吴玠要把美女
分)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 送给岳飞,但岳飞拒绝了,原因
互文的方法陈述了不管身在朝廷或不 是他认为皇上终日忙于政事,身
在朝廷,身为臣子都要为君主和百姓 为臣子的也不应该贪图享乐。同
操心,只有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才快 样的,岳飞也没有因为国家和领
乐,而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应该先忧 袖的利益而罔顾百姓,他严禁自
愁。这显示范仲淹的对君主的忠心, 己的下属抢夺百姓财物,有违禁
以及他对百姓的关爱。 者都给予严厉惩罚,所以其军队
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另外,在每一次征调军粮时,岳
飞都会为百姓的资源贫乏而担心。
 从文中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和岳飞的爱国思想中都包含了忠君
和爱民两个部分,他们都以崇高的爱国思想为自己的理想。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