ε=V dt c i= dq dt L ¨~q+R ˙~q+ c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一、 實驗目的

藉由簡單電路,了解電阻、電感、電容的基本性質,進而探討 RLC 基
本交流電路。

二、 實驗原理
(一) 阻尼震盪分析
di q
ε =V R +V L +V C =iR + L +
dt c

又i= dq ,且令~
q=q−cε
dt
~
L ~q+ ˙ q =0
¨ R~
q+
c
設~
q=e λt

( L λ + Rλ+ 1c ) e =0
2 λt

可得 L λ2 + Rλ+ 1
c

λ
+¿=
−R
2L
+¿ ( ) −
2L √
R 2 1
LC
¿¿

R
α=
2L


2
R 1
β= ( )−
2L LC
~ ~
~
− αt
λ −¿ t =e ¿¿

q= A+ ¿ e λ + A e ¿¿
¿
+ ¿t −¿

−αt
q=e ¿
q −αt
V C = =e ¿
c

(1) 當 β 為實數時,( R ) > 1 , R>2 L ,即 1 < α 。此情形電壓與



2

2L LC C √ LC
時間的變化呈指數型衰減,為過阻尼。


2
(2) 當( R ) = 1 , R=2 L ,即 1 =α 。此情形稱為臨界阻尼,此
2L LC C √ LC
為訊號是否發生震盪現象的臨界點。

(3) 當 β 為虛數時,( R ) < 1 , R<2 L ,即 1 > α 。
2

2L LC C √ LC


β= (
R 2 1
2L
)−
LC
=i
1
√R 2
−( )
LC 2 L

令ω=
√ 1
−(
LC 2 L
R 2
)

V C =e−αt ¿

圖一 阻尼震盪圖 圖二 阻尼震盪圖

圖二中,訊號被限制於包絡面( e−αt )中做震盪,故訊號極值將落於包絡


線上。
V 1= A e−α t + ε
1

V 2= A e−α t + ε
2

1 V −ε R
α 實驗值為 ln ⁡( 1 );理論值為
∆t V 2−ε 2L

(二) 電路共振
本實驗中三種基本電路元件之阻抗(impedance):定義元件阻抗
V
Z= ,其中V 、 I 皆用相量表示
I
i(ωt +ϕ1)
V =¿V ∨e
I=¿ I ∨e i(ωt +ϕ ) 2

1. 電阻
V =IR ,因此 Z R=R
2. 電感
dI
V =L =iωLI ,因此 Z L =iωL
dt
3. 電容
1 1 ,因此 1
V=
C
∫ Idt=
iωC
I ZC =
iωC
接下來用相量法來解。

(三) 相量
複數平面上任一點可以寫成 x +iy 的形式,但也有另一種表示複數的方
法,利用尤拉公式e iθ =cosθ +isinθ,可把V 表示成:
V =|V |e iωt =|V |cos ( ωt ) +i∨V ∨sin(ωt ),其中|V |=√ x2 + y 2。
如此換算的好處在於方便微積分運算,可簡化計算過程。
以下相量中,實際值須將之取實部,於是i (t ) 、 v ( t )表示實際電流、電
壓:
i (t )=ℜ [ I ( t ) ]
v ( t )=ℜ [ V ( t ) ] =ℜ [|V |cos ( ωt ) +i|V |sin ( ωt ) ] =¿ V ∨cos (ωt )
因此向量法與 L q̈+ R q̇+ q /C=ε 式可得到以下式子:
V V
I= =
Z 1
R+iωL+
iωC

V
¿
1
R+ i( ωL− )
ωC

V 1
¿ ωL−



( ) ωC
2
1 −1
R2 + ωL− e iϕ ϕ =tan
ωC R

V e−iϕ
¿

√ ( )
2
2 1
R + ωL−
ωC
所以i ( t )=ℜ [ I ( t ) ]=¿ V ∨ ¿ cos (ωt−ϕ) ¿

√ ( )
2
2 1
R + ωL−
ωC

其中電阻 R 包含可變電阻、電感的本質電阻和訊號產生器電阻(50 Ω
)。根據上一i (t )式,電流隨輸出頻率的變化如下圖(圖四):

圖三 電流峰值與頻率關係圖

¿¿V∨ ¿ ¿


電流的振幅 ,而其相角落後電壓的相角 (圖
( )
2
2 1 ϕ
R + ωL−
ωC

五)

若ωL− 1 =0,即ω= 1 ≡ ω ,電流有最大振幅¿ V ∨ ¿ ¿ 我們稱ω 為


ωC √ LC
0
R 0

共振頻率。

圖四 電壓電流相位差圖
RLC 串聯電路的功率因素cos ϕ:假設電壓 v ( t )=|V |cos ( ωt +ϕ 1 ),電流
i (t )=|I |cos ( ωt+ ϕ 2 ),則平均功率為:
T T
⟨ P ⟩= 1 ∫ P (t ) dt = 1 ∫ i ( t ) v ( t ) dt
T 0 T 0
T
1
¿ ∫|V || I|cos ( ωt+ ϕ 1 ) cos ( ωt +ϕ 2 ) dt
T 0
1
¿ |V ||I |cos ( ϕ 1−ϕ 2)
2

1
¿ |V ||I |cos ( ϕ )
2
定義cos ( ϕ 1−ϕ 2 ) ≡cos ϕ為電路的功率因素,當電路中 v ( t )、i (t )同相時,
ϕ 1−ϕ 2=ϕ=0,電路有最大的發熱功率。而當電路中 v ( t )、i (t )相位角相差
90 ° 時cos ϕ=0,無熱能損耗。
(四) RLC 基本交流電路之相量圖分析
在一個串連電路中,通過各元件的電流相同,因此 v ( t ) ∝ Z i(阻抗)。
π
、電容 Z = 1 =|Z |e−i 2 ,一個
π
其中電阻阻抗 Z R=R 、電感 i
Z L =iωL=|Z L|e C
2
iωC C

理想的 RLC 串聯電路的相量圖應如圖六:


1. 在實數軸上畫|V R|
2. 在負虛數軸上畫|V C|
3. 在正虛數軸上畫|V L|
4. 將原點與最後|V L|相量尖端連線即是|V |

圖五 RLC 串聯電路相量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