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現象抑或人類之過?

Share to FacebookShare to LinkedInShare to TwitterShare to Sina WeiboShare to 電子郵件 Share to 打印

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的變暖,我們必須盡力設法減緩這一趨勢。
 
「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現象或人類之過?」
首先以兩個淺顯事例作比擬,發人深省地點明了人類在全球氣候變暖中所起的作用。
 
陳教授說,即使某人已有四十五年煙齡且死於心臟病發作,醫生仍無法斷定是否香煙引起致命的心
跳驟停,但吸煙極有可能就是死因。換言之,長年吸入的尼古丁極有可能削弱了這位煙民的身體健
康。
 
陳教授說,關於全球氣候變暖起因的爭論,在本質上可歸結為可能性或概率的高低,以及所感知的
確定性。許多彼此交織的複雜因素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大致可將其分為「自然」和「人
為」兩大類。
 
影響氣候的自然因素涉及多個領域,「米蘭科維奇理論」對此已有論述。
米留廷˙米蘭科維奇(1879-1958)是塞爾維亞氣候學家,他提出的理論包含一套觀點,其中之一認
為地球軌道的變化決定了氣候模式。
地球軌道的偏心率是其中的一個事例,也即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橢圓形軌跡相對於正圓形的偏離程
度;此外,還有地球在太空中繞太陽公轉大約為期一年期間,其自轉軸相對於太陽的傾斜位置。
 
此外,火山猛烈噴發時的大量氣態懸浮物湧進大氣層,可吸收熱能或使熱輻射偏轉,從而影響地球
冷卻和升溫的方式。
 
科學家面臨的問題是,各種交通工具消耗化石燃料後產生排放物,此類人為污染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跟火山活動大體相同,亦即釋放出可吸收熱能或使熱輻射偏轉的氣態懸浮物。換言之,人類的污染
活動,猶如火山每天在噴發。
 
因此我們遇到的情形,恰似醫生診斷老煙民的奪命心臟病起因:此人死亡究竟是吸煙所致,或因為
受了遺傳及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
 
陳教授指出,消耗化石燃料、濫伐森林、生產人造氣體而消耗臭氧層等人類活動,極有可能直接造
成氣候的變化;地球軌道變化、火山大噴發之後的太陽活動變化等自然因素,不大可能造成氣候的
長期改變。
 
歷史上地球溫度的異常與人類活動的關聯較強,與自然因素的關聯較弱。
基於過往氣溫而重建的氣候估算模型顯示,氣候變化不大可能完全歸因於自然因素。
 
為了說明有必要緊急遏制可能影響氣候的人類活動,科學家設計了多個模型以預測極地冰蓋消失後
的海平面變化,如果這些預測是正確的,那麼西元 5014 年的地圖將顯示香港已完全浸沒於水中,而
中國內地的多數地區將被海水淹沒。
 
當今屢屢出現異常天氣,例子很多,其中兩個是:近期美國多次發生前所未有的大雪,而英國則出
現罕見的大雨。目前尚難以斷定此類異常天氣直接起因於人類活動所致的氣候變化,但是毫無節制
的人類活動將大有可能令極端天氣在未來頻頻出現。
 
如何減輕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各國政府需要有政治意願去制定法律防止污染惡化,例如英
國及韓國政府均制定了法律,以促使減少碳排放。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也能夠、而且應該採取更
多措施。
 
气候变化与国运并无关系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凡是暖期,中原王朝就强盛,凡是寒冷期,中原王朝就衰落。所以,自媒体的
落脚点,都会落到气候变暖预示着国运昌盛上来。但从哪个方面这些说法都有问题。

第一,现在看即使是历史时期,暖期也未必意味着中原就会昌盛。最新的气象史研究表明,13 世纪
是北方极暖期,但是仍然发生了新崛起的游牧民族蒙古吞并整个汉人文明区的事情,明代总体为寒
冷期,但是明朝确实一个强盛的帝国。

第二,告别农业社会后,气候对社会影响不是太大了,一个地方兴衰与冷暖没有必然关系,而是更
取决于产业资源禀赋、制度等,这是经济学常识。比如,欧洲最发达的地方是寒冷、阳光少的北欧,
而不是热量充足的南欧;总体来讲,美国还是最寒冷的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发达,而不是温暖的
南部亚热带地区。中国未来的国运,更取决于制度的现代化转型,教育和人口素质的提升,而不是
温度的上升。

第三,历史温暖期,也是危机孕育期。因为暖期是全球同步的,老天不会只眷顾中华大地,让你变
暖,而不让其他地方变暖。但凡是华北暖期,蒙古高原或东北平原也会进入暖湿期,这时候草原游
牧民族、山林渔猎民族的人口也会暴增,如果气候一旦转寒,这些膨胀的人口会在生存压力下南下,
冲击中原地区。每次历史暖期之后,都会有一次中原文明的大溃败,很难说气候变暖对中原是好事、
还是坏事,“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所以,将近年的气候反常,说成是北方变水乡,西北变江南,而忽视环境整体变差的事实,并且跟
国运挂钩,纯粹是“丧事喜办”。何谓国运?国运在于人心,在于勤勉、智慧,地球的大气环流不
会赐给人们国运的。
北京自然博物馆

01 场馆概况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力量所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
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博物馆占地面积 15000 余平方米,
展厅面积 10000 余平方米。馆藏文物、化石、标本 10 多万件。它背靠我們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
园,同時也面对现代化的天桥演艺区, 可見它有着特殊的文化环境。

02 基本陈列

--- 古爬行动物 ---

古爬行动物厅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
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

大厅中央有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 26 米的井研马门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
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化石。

展厅配以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
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桑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 古哺乳动物 ---

古哺乳动物厅整体色调采用了米黄色系,源于古哺乳动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层中岩石的颜色。展览共
有 108 件展品,展示了古哺乳动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代表动物。

展览入口处序厅的主题展标的设计理念选择了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剑齿虎捕食大唇犀的造型,通过
骨架的形式再现了古哺乳动物繁盛时期的典型生活场景。

展览通过古哺乳动物的时代演化作为展示顺序,还依据中生代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证据,采用 3D 打印
技术复原了馆藏的 9 种小型古哺乳动物的圆雕模型,同时,辅以互动滑屏多媒体表现形式,使板状
的模式标本的呈现更加直观立体。

展厅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中生代哺乳动物演化,第二部分新生代哺乳动物发展与繁荣,第三部
分第四纪哺乳动物专题,第四部分为灵长类演化,突出展示了占祥上猿标本。
展出的重要标本有侏罗兽、翔齿兽、阶齿兽、剑齿虎、巨鬣狗、三趾马、黄河象、猛犸象、巨犀、
和政羊等等。其中展出的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庞大
的象类家族高 4 米长 8 米的黄河象、铲齿象等化石标本是展厅的特色之一。

除馆藏特色标本外,展厅中详细介绍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特征比较,多
样的中生代的哺乳动物等。其中包括贼兽类、柱齿兽类、对齿兽类、真三尖齿兽类、多瘤齿兽类、
原兽类及其近亲、后兽类、祖先真兽类、白垩纪的真兽类等。同时,展览中还更新了近十几年关于
古哺乳动物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 无脊椎动物 ---

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展厅重点讲述了化石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寒武纪大爆发,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等
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又历经
二胚层阶段、三胚层阶段最后到脊椎动物起源的生命进化历程。

展厅内有很多精美化石,并使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再现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例如精美的地层褶
皱展现地壳运动的威力,多媒体动画展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米勒实验解释生命的起源等。

观众可以通过参与展品互动,宛如置身 4.6 亿年前的海洋当中,直观地感受到远古生物的神奇,在美


的享受中学到了相关的古生物学知识。

--- 恐龙公园 ---

恐龙公园展厅内有 23 条活灵活现的恐龙、2 只翼龙以及一只和最早恐龙生活在一起的坚喙蜥构成了


不同的组合,分别代表了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不同时期的恐龙世界的面貌。

展厅内还有恐龙发掘现场,观众可以看到恐龙化石挖掘时候的场面和恐龙化石还在岩石中的状况,
此外,展厅中还有“热河生物群”和“恐龙时代海洋”两个幻象,展示恐龙世界中的海洋里面的庞
然大物,栩栩如生,赏心悦目。

--- 植物世界 ---

植物世界是北京自然博物馆自 1958 年建馆以来一直保留的四大经典常设展陈之一。2018 进行了第四


次更新改造,更新后的展览位于博物馆展览楼二楼北侧,展览面积 850 余平方米,展出的植物化石
和各类现代植物标本多达 1200 余件,展厅分设 “植物演化”、“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和“植物
与人类”三部分内容。

植物演化厅以时间为轴线,从地球诞生开始,依次介绍了蓝细菌、内共生学说、藻类植物、苔藓植
物、裸蕨类植物、楔叶类植物、真蕨类植物、前裸子植物、种子蕨、苏铁类植物、银杏类植物、松
柏类植物、买麻藤类植物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展厅分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繁盛被子植物,分别展示了形态各异的
叶、绚丽多彩的花和千奇百怪的果实/种子三个单元。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各类
被子植物,选取了六种植被类型中的植物展出,包括热带雨林植物、红树林植物、荒漠植物、高寒
植物、食虫植物和寄生植物。

植物与人类展厅分为两个部分,外围墙面是第一部分,展示与人们的物质文明相关的植物内容,包
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和其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植物
共七个单元。展厅中央区域是本展厅的第二部分,展示了五十多个国家的国花,还展示了我国云南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贝叶经实物。

--- 人之由来 ---

人之由来展厅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四大基本陈列之一,曾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深受广大观众的喜
爱。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多年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老专家周国兴教授指导下完成,在内容上增加
了近年来古人类学最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许多新的标本也在展览中亮相。

展览主要从观众所关心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两个问题来设计展览内容。为了更清晰的
展示这两个问题,展览分设“认识你自己”和“现代人之由来”两个子展厅。

在“认识你自己”子展厅中,展览从“作为个体的人之由来”、“人对自身来源的探索”、“人是
动物”、“人是特殊的动物”和“作为特殊动物的人之由来”五个方面与观众进行交流与探讨;而
在“现代人之由来”部分,展览则讲述了从“托曼”至现代 700 万年间发生的故事。

此展厅展出标本数量约为 160 余件,包括古猿代表、从地猿到现代人历经 700 万年间曾出现过的各


个阶段的人类代表以及这些代表所制作的石器和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等。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古人类化
石包括极为罕见保存下来的生活在距今 320 万年前的“露西”、160 万年前的“纳里奥托姆男孩儿”
和 6 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架等。

--- 神奇的非洲 ---

神奇的非洲展厅以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美国肯尼斯·贝林先
生捐赠的非洲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现
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大陆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
充分地展现了非洲大陆的神奇。

展览采用 360 度环形全景画展示技术,地面地形与背景画的自然衔接展现无限透视的原野效果,配


合开放式动物景观,向观众展示恢宏震撼的非洲原野。

在西耳厅,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地球表面的陆地来了解各大洲的动物;通过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
鹿两个标本的脖子的鲜明对比,了解长颈鹿脖子变长的秘密;狮子捕猎的场景让观众感受非洲原野
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大战。
在马赛人展厅里,观众可以瞭望马赛人的村庄,走进马赛人的茅草屋,感受马赛人的生活气息,近
距离的与马赛人观望。足不出户,感受非洲。

--- 动物人类的朋友 ---

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以进化论为主线,展示了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
以及在相应的生态环境下,各类动物生存的真实景观。陈列中的这些珍贵动物标本制作水平很高,
毛皮色泽光润、体态造型完美,再现了动物体生前应有的姿态和容貌。

在 800 多平米展厅内,陈列的动物标本,不仅包括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而且还有许多国外提供
的部分珍贵标本。

此外,展览还设计了许多互动参与项目,观众可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动物知识,
以及动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展览的主旨无疑是提示人们懂得“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爱护和保护动物是人类责无旁贷
的义务。

--- 走进人体 ---

走进人体展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标本为依托,系统展示了人体构造的科学内容,向观
者讲述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人类要想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身,首先应从认识自己的身躯和内部结构开始。人是生物进化史上的
最高顶点,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史的起点和前提。因此,人类必须站在科学角度认识自己,
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质的飞跃和升华。

展厅展示了一批制作精美的人体塑化标本和人体器官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人体的肌肉
与经脉,而且再现了器官内部的机理和层次的质感。

此外,展览还设计制作了 20 多项与观众互动的科普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大
量声、光、电和多媒体的展示及应用,增强了整个陈列的视觉快感和震撼力。

--- 小昆虫大世界 ---

北京自然博物馆主办的“小昆虫大世界”展展示了占地球生物已知种的 75%的这样一类生物——昆
虫。

昆虫几乎无处不在,从巍峨的高山,到浩瀚的海洋;从炙热的沙漠,到湿润的雨林,都能见到它们
的身影。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它们或擅跑,或擅跳,或擅飞,或擅游,形态分化之大让其他生物望
尘莫及。
昆虫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的促进了人类科技的发展,有的给人类带来过深
重的灾难,有的饱受人类的偏见和误解,有的则成了一些人偏爱的时尚宠物。

毫无疑问,昆虫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最成功的一个类群,它们身体虽小,却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所
向披靡,构筑起了宏大而奇妙的昆虫王国。

展览共展出展品 262 件,分为“入门须知”、“从头说起”、“变态的昆虫”、“精彩的节目”、


“昆虫有话说”、“拜昆虫为师”六个部分,为观众介绍昆虫的形态、发育过程、人们对昆虫的误
解、昆虫带给人类的启发等方面的知识。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一进门,便是古爬行动物-恐龙展厅。似乎恐龙化石是每个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总是被许多
观众围观。面对这个曾经的地球霸主,我惊叹于它们种类之丰富,差别之巨大,也感慨于漫长历史
中生命的塑造、演变和消逝,更是庆幸自己生在一个科技发达的年代,能够有幸了解如此多人类文
字记载之前的事情。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恐龙与爬行动物的区别,以及不同种类恐龙在身体结构特征
上的区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说恐龙的神经传导速度很慢,常常会出现被捕食的恐龙被咬断腿
而跑出一两公里才发觉的情况。随后老师根据展板为我们串讲了古生代及以后的地球和生物演化。
在课堂上, 我们更多是分专题分块学习的,而参观中老师的讲解是以时间为序,并有所补充, 有助
于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整合起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依次参观了古哺乳动物、今
日动物、人之由来、非洲动物、植物 演化等展厅。这些展厅陈列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各类动植物
也令人大开眼界, 在此简要提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小部分。 一是在讲到达尔文进化论时,提
及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其构成冲击,以及 intelligence creation 的学说。参观结束后我继续阅读了
一些相关的资料,达尔文 在《物种起源》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的祖先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
是经过 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 化石的缺乏,
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一 百多年来,历代科学家为破解寒
武纪生命大爆发谜题而不断努力,目前多数人认 为,前寒武纪末期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事件与全球
海洋一次巨大的碳同位素负异 常事件在时间上相吻合。同时,我也粗浅地翻了翻智慧创造论一派的
观点。他们 基本认同进化论是不科学的假说,而方式则各异:从基督教、从圣经、从 DNA 编码等等。
这在从小接受进化论教育的我看来十分新奇,也难以抑制内心根深蒂 固的不认同,大约在十几年的
教育中,进化论已经成为理所应当、逻辑自洽的学 说,而鲜少接触到对其观点的挑战吧。 二是参观
到米勒的雷电实验时,老师谈到这个实验的产生、质疑、改进的过 程。这让我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
谨性,以及科学在不断的质疑中进步的过程。此 外,老师也提到了展陈中没有涉及的同期理论,在
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让我感 受到博物馆陈列对学说的选取,由于博物馆科学普及、受众广泛的特
点,而在传 播、输出观点时极有力量,所以在策展时要格外慎重。 三是在人类演化的展厅中,老师
说到,投掷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全身协调的 动作。在此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投掷是如此特殊的动作,
只知从小生物课就说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所以这个小知识点还挺有意思的~ 这次参观
让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变得值得。博物馆的意义不仅是对知识的掌 握及其与实践的结合,更是激发
参观者的兴趣,鼓励更深入的探索。在参观的过 程中,展厅里有许多小朋友和家长,有大一些的孩
子,家长启发他“你看是不是 书上写的寒武纪呀~”,还有更小些的孩子,由妈妈带着一个一个展板
看过去、给 她念上面的内容,还有些人自发地跟着我们听讲解。我想这样的参观会在他们的 心目中
都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阅读和探寻。对我而 言亦是如此。在此之前,
我绝不会主动踏入自然博物馆,不是因为它们不够有趣, 更多是出于文科生的“不感兴趣”“搞不
会”“与我无关”的自限。在参观了北京 自然博物馆以后,我对地球、对生命的过去和演变都更感
兴趣,甚至由此阅读了 一些资料,这与过去相比是大进步了。我愿将此作为一个起点,解锁更多的
自然 历史博物馆,对相关领域作更多的阅读和探寻(尽管非常业余哈哈哈)。这大约 就是人们常说
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吧。 最后想写几句关于“气候变化”这门课的感想。 选这门课,一部分原
因是元培的通识课要求。在此之前,自然类的通识课尝 试过两门,全都听不下去,进而退课,以至
于达到了再不选课毕业危矣的境地。 另一部分是因为,此前上辛德勇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课程
时,他抛出了一个 观点:如今的气候变暖有多大程度上是地球自然变化、多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
需要有一个定量。我怀抱着这个问题选了气候变化的课程。 “气候变化”这门课,是给了我惊喜的。
在选课之际,我并没有指望这是一 门能够吸引我认真听的课。原以为只会有枯燥无味的理论和数字,
没想到课程内 容贯穿了地球的历史、生物的演化,给了我一个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过去的机 会。
我自己的专业是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的历史的,对考古也有一定涉猎,这是 史前的。而这门课程所
展现的,是更长久以前的事情,让我把史前的故事和近世 的结合到一起,用更长远的目光审视过去。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气候变化的议题,不再是缥缈的、远离的、 口号的,而是与地球上
每一个国家、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是实际行动上 的,是关系到人类、关系到地球未来命运
的。从东京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国与国 之间利益的搏斗,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让协约不
断摇摆;IPCC 五次 评估报告,UNFCC 二十六次会议,让我看到人类对抗全球变暖的决心,艰难却
不间断的努力,和解决问题的希望。 非常开心能选修这么精彩的一门课,课程内容丰富有趣,闻老
师也非常 nice, 讲课生动有趣,除了对专业领域的精深,对其他学科也有很多涉猎和拓展,课上 课
下都能感受到老师在细节上的贴心。

古爬行动物展厅以及标志性的井研马门溪龙骨架。包括紧挨着古爬行动物展厅的恐龙公园,其中许
多可动可发声的仿真恐龙模型也让我记忆犹新。在电子娱乐极大丰富的今天,仍能看到很多喜爱恐
龙的小朋友前来自然博物馆参观,应该说恐龙这种兼具力量感和神秘性的远古动物确实对孩子有 着
巨大的魅力。当年的我也很喜欢恐龙,而如今这种热情已经消散了大部分,可能是由于特 效科幻电
影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恐龙相关的信息、甚至于在荧 幕上看到逼真的
恐龙活蹦乱跳,导致再次看到恐龙相关的展品时已经不再有新鲜感。不过在本次参观中,老师结合
展板内容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从冥古宙到新生代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过程,让我听的津津有味。后面参
观的古哺乳动物厅、 植物厅,老师都从中挑选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为我们进行了介绍和扩展,
比如对达尔文 进化论的质疑、米勒实验等。相比起各类多媒体、互动性的展览项目,反而是这些新
奇有趣的知识科普更吸引现在的我,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人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喜好。
十几年来,自然博物馆可能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当年来参观的小朋友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 看到了
很多东西,眼界和心境都有所不同,再看到与以往相同的事物时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 引发不同的
感想。 而在上一点感想的基础上,我开始思考自然博物馆对孩子和成年人的不同意义。
我小时候经常参观自然、科技博物馆,但长大之后却很少再去,最多参观一些展览艺术品或古文物
的博物馆。根据我的观察,似乎身边很多人也是如此。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 长我们
的娱乐方式和课业压力都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类博物馆本身就是主要面向低龄小朋友的,
通俗的介绍方式和直观有趣的展览项目可以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接受
科普,但对于成年人来讲就似乎显得有些幼稚。而在本次参观中,我 发现墙面、展板上介绍的知识
其实相当专业和全面,对于非生物专业的我来说,一趟下来纠 正了很多以前的错误认知,完善了脑
海中关于古生物和生物进化的知识体系,获益匪浅。虽 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知识也可以从网络
上学习,但我认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让我们可以在一个安静、纯粹的氛围中放下手机
和心中的杂念,专心阅读、思考眼前的文字, 还是相当有趣的。另外,博物馆的展厅设置也相当于
将知识进行了体系化的重构,更易于理 解。那么整体来看,自然博物馆这类科普性的展馆似乎对成
年人也有相当大的价值,只不过 很多人碍于“科普展馆都是给孩子看的”这样的想法而不太会参观,
让我感觉有点可惜。 最后一点,我想我能在本次参观中收获这么多知识和感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
于老师的 带领和讲解。以往一个人逛博物馆时,时间一长就容易疲惫和走神,看什么都是浅尝辄止。
面对数量巨大的展品,自己作为一个没什么领域相关知识的小白,也很难找到参观的重点、 领略不
到其中妙处。而这次参观中老师用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让我们保持着较高的兴致,即便 很累仍能够投
入到观察和思考当中去;同时老师还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帮我们筛选重点信息、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我们对关键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也就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整趟下来的感受是比较顺畅的。 现
在看来,这次参观既让我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让我感受到了 走出教室、实地教学的独特体
验,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