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刊登於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35-55 頁。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陳忠五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一、判決

(一)事實概要
趙某開設建設公司,亟需資金週轉,乃與蘇某、郭某共同商議,由蘇某出名,以計
畫興建店面樓房出售爲由,向高雄區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高雄企銀)屛東
分行申貸新台幣 5,500 萬元貸款,並以趙某、郭某爲保證人,再以其等名下所有、計畫
興建樓房的土地,爲高雄企銀設定抵押權。該申貸案經高雄企銀屛東分行王姓經理、陳
姓徵信調查員、林姓徵信課課長(合稱銀行職員等人)進行徵信調查、分析審核後,呈
請高雄企銀總行核准貸放。其後,高雄企銀亦同意辦理貸款展期。嗣後卻發現,該筆貸
款因某些因素,並未實際用於樓房興建,蘇某等人亦未完全依約清償貸款本息。
高雄企銀其後因業務、財務狀況顯著惡化,經財政部依銀行法等規定,指定中央存
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央存保公司)爲高雄企銀接管人,受託辦理其資產及負債
公開標售作業,並代「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辦理賠付資產負債差額等相關事宜。重建
基金賠付高雄企銀資產負債缺口後,取得高雄企銀依法得向應負賠償責任之人的求償權
利,而中央存保公司依「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於重建
基金授與其訴訟實施權後,得以自己之名義,代重建基金提起民事訴訟。由於中央存保
公司已將該不良放款債權含其擔保物權之資產,以 317 萬餘元標售予龍星昇資產管理股
份有限公司,乃就高雄企銀因此所受放款損失【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
第 35 頁】5,182 萬餘元,以銀行職員等人爲共同被告,起訴請求其負損害賠償責任1。
中央存保公司的主張,略以:趙某爲王姓分行經理的女婿,蘇某申貸時出具的「房
屋興建計晝及貸款償還計畫」 ,係由趙某擬具,僅簡短二頁手寫說明,並無任何具體計畫
及分析報告,亦未附任何預定興建的建築圖說等資料,且抵押土地顯無法於短期內實際
用於興建房屋,銀行職員等人竟未令申貸人提出更具體可信旳資料,審核申貸人借款用
途、還款財源及審愼評估其償還能力,即率予呈請高雄企銀准予貸放,其顯然明知申貸
人於申貸時即無興建房屋眞意。又銀行職員等人於授信後,亦未對借款人作平時追蹤紀
錄,依高雄企銀「授信覆審辦法」辦理,作爲展期、續約之重要參考,於辦理貸款展期

1 中央存保公司另以趙某、蘇某、郭某等三人為共同被告,起訴請求其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此一部分,不在本文
討論之列。

1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時,明知借款人仍未有申請建造執照之動作,擔保抵押品仍爲空地情形下,仍記載不實
徵信報告,呈請准予展期。趙某、蘇某、郭某以明知不實之興建計畫及償還計畫,利用
空地欺騙高雄企銀貸放,得款後又未如實用於興建房屋,嗣又未依約清償貸款,故意侵
害高雄企銀之財產權。銀行職員等人皆違背高雄企銀頒訂之授信政策、徵信作業準則、
擔保品處理要點及其他內部函令規定,而有蓄意超額貸放情形,應連帶對高雄企銀負侵
權行爲損害賠償責任。而銀行職員等人違反其職務契約關係,未誠實提供勞務給付,依
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並應負不完全給付之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且王姓分行
經理與高雄企銀間爲委任關係,未盡其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亦應依民法第 544 條規定,
負損害賠償責任。
銀行職員等人的抗辯,略以:其等於申貸人申貸當時,曾至現場勘査,繪製土地位
置圖,詳實記載,並於勘査及訪查鄰近土地歷史交易價格後,於估價核算表上記載系爭
抵押土地一般核貸値爲 3,728 萬餘元,專案核貸放款値爲 5,500 萬元,兩案併陳於核算表,
附記理由建請總行以專案核貸方式處理,王姓分行經理並據實陳報其與趙某間之親屬關
係,經高雄企銀總行核准貸放,且申貸人所提出房屋興建計畫亦相當具體可行,故其等
執行職務並無疏失,不負債務不履行賠償責任。又蘇某借款後,自民國 84 年 7 月起迄
88 年 4 月止,均依限繳息,金額達二千餘萬元,嗣後才因經濟困難無力繳息。中央存保
公司身爲公家機關,漠視國庫或民眾權益,以極低價格賤售系爭債權,使得龍星昇資產
管理公司以 5,225 萬元拍定價格拍賣系爭土地,高出當初賤售價格 317 萬餘元達十六、
十七倍之多,足見其等未高估擔保品價値,系爭損害係賤售系爭債權所造成,伊等並未
侵害高雄企銀權利。【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36 頁】

(二)判決要旨
1. 第一審法院見解
第一審法院審理結果2,「否定」銀行職員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其理由,整理如下:
系爭房屋興建計畫及貸款償還計畫書,內容詳列預計動工日期、完工日期、建物類
型及戶數,並記載土地成本、營運成本、管銷成本及預計銷售金額,已難謂非屬「具體」
之興建計畫。高雄企銀爲金融機構,從事貸款業務時,著重者爲有無獲利可能及擔保品
價値,無要求借款戶提供鉅細靡遺興建計畫之必要。銀行職員等人所製作之不動產抵押
權設定估價孩算表及其所提出之徵信報告記載內容,已足徵其當時認爲系爭抵押土地有
承作價値,故而以專案方式呈報總行核貸,參以系爭不良債權貸放時,地價指數仍相對
處於高指數,復佐以抵押土地鑑定價値曾達 7,100 萬元,其後拍賣底價亦高達 6,691 萬元,
龍星昇資產管理公司聲請拍賣結果以 5,225 萬元拍定等情,難以認定銀行職員等人有蓄
意超額貸放或鑑估不實情形。銀行職員等人於申貸之初,對申貸人信用狀況已作適當調
查評估,於徵信報告表亦載述保證人蘇某爲王姓分行經理之女婿,供高雄企銀總行審査,
總行審核後,亦准予貸放,亦難認其等有逾越權限之行爲。銀行職員等人因本件被訴背
信罪嫌,已經刑事法院判決無罪確定。銀行內部人事評議委員會,亦認定其等並無明顯
疏失。

2 見台灣屏東地方法院 95 年度重訴字第 18 號判決。

2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從而,系爭不良債權縱有無法受償情形,難謂銀行職員等人有違反民法第 544 條或
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而應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又系爭不良債權無法受償,
高雄企銀所受侵害者爲債權,債權係屬相對權,尚非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定之權
利,高雄企銀所受損害,堪認係屬純粹經濟上之損失,難認權利受有損害,而中央存保
公司復未能舉證證明銀行職員等人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核貸系爭不良債權,
欲加損害於高雄企銀,則其此部分主張,即難採信。
2. 第二審法院見解
第二審法院審理結果3,同樣「否定」銀行職員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其理由,幾乎
與第一審判決相同。惟另就本件不成立侵權責任的理由,補充如下:
「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爲在民事責任體系上,各有其不同之適用範圍、保護客體、
規範功能及任務分配。債務不履行(契約責任)保護之客體,主要爲債權人之給付利益
(履行利益) (民法第一九九條) ,侵權行爲保護之客體,則主要爲被害人之固有利益(又
稱持有利益或完整利益)(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因此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
段所保護之法益,原則上限於權利(固有利【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37 頁】益) ,而不及於權利以外之利益,特別是學說上所稱之純粹經濟上損失或純粹財
產上損害,以維護民事責任體系上應有之分際,並達成立法上合理分配及限制損害賠償
責任,適當塡補被害人所受損害之目的」(參照最高院 98 台上 1961 判決意旨)。系爭不
良債權無法受償所生損失,核係直接遭受財產上之不利益,乃屬純粹經濟上損失,並非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保護之客體,縱中央存保公司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
定請求損害賠償,亦屬無從准許。
3. 最高法院見解
最高法院審理結果,認爲原審判決「經核於法並無違背」 。惟因中央存保公司上訴理
由中指稱,其係依民法第 184 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而原審判決僅就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爲判斷,並未就同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爲判斷,有判決理由不備之違
誤。就此,最高法院對原審判決未有所指摘,而補充謂:
「訴訟標的爲訴之要素之一,乃訴訟之客體,亦爲審判之對象,依民事訴訟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原告起訴時,其訴狀應記載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故訴訟標的
必須與原告主張之原因事實相結合,始得辨識。本件中央存保公司雖依民法第 184 條規
定請求損害賠償,惟其主張之原因事實,僅敘及銀行職員等人共謀超貸,侵害高雄企銀
財產權云云,核屬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之原因事實,並無關於『故意以背於善
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高雄企銀』、『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高雄企銀』之
原因事實,原審判決僅就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之侵權行爲爲論述,即無不合。
中央存保公司以原審判決對於該條第 1 項後段、第 2 項規定請求部分未予論駁,有判決
不備理由之違誤云云,尚有未合。」

二、評釋

(一)問題提出

3 見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9 年度重上字第 59 號判決。

3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本件中央存保公司係同時依「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相關規定,請求銀行職員
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其中「契約責任」部分,主要係依據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關於不
完全給付債務不履行責任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惟對王姓分行經理部分,另依民法第 544
條關於受任人損害賠償責任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至於「侵權責任」部分,則係依據民
法第 184 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本件歷審法院判決,法律見解相當一致,有二點共通特色:第一,判決結論上均屬
相同,一概否定銀行職員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第二,理由構成上亦屬相同,依據銀行
職員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係屬「契約責任」或「侵權責任」 ,而分別提出不同的判決理由。
換言之,銀行職員等人所以不負責任,在「契約責任」部分,係因其執行職務「並未違
反契約義務」或「並無任何過失」 。在「侵權責任」部分,則係因高雄企銀被侵害者,係
「債權」 (相對權)或「純粹經濟上損失」 ,尚非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稱的「權利」。
【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38 頁】
依本件事實審法院所認定事實,本件判決結論本身,應値贊同。其値得討論之處,
在於「理由構成」 。亦即:金融機構指稱其職員因故意或過失違背放款授信相關作業準則,
超額放款於申貸人,致其放款債權無法完全受償,而同時依「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
規定請求其職員賠償損害時,在其職員不負損害賠償責任此一相同結論下,為何契約責
任與侵權責任的理由構成,卻因而有所不同?其理論依據何在?
此項問題,涉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二種不同民事責任類型,其彼此間有無區別、
如何區別、區別實益何在、二種責任發生競合時應如何適用法律等相關問題,乃民事責
任法理論與實務上最基本的課題。尤其是,上開理由構成方式,不僅是本件歷審法院判
決的共識,而且也反映出目前實務上普遍存在的論證方式,更加値得關注。
針對此項問題,有必要從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共同規範架構與思考層次」 ,重新
審視二種責任間的關係,以便正確定位民事責任的屬性。

(二)契約責任的適用
1. 民法第 544 條規定:獨立的損害賠償責任?
本件「契約責任」部分,銀行職員等人的責任,涉及其是否成立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的不完全給付債務不履行責任。王姓分行經理的責任,另涉及其是否成立民法第
544 條規定的受任人損害賠償責任。此一部分,事實審法院判決應係受中央存保公司起
訴主張的影響,其論證方式,係區別「王姓分行經理」與「陳姓、林姓二位徵信課職員」
的責任,認爲前者與高雄企銀間屬委任契約關係,後者與高雄企銀間則屬僱傭契約關係,
而就前者,同時依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與第 544 條規定,論斷其責任,至於後者,僅依
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論斷其責任。
然而,相較於其他二位職員的責任,王姓分行經理的責任是否具有特殊性,而應另
行討論民法第 544 條規定的解釋適用問題?實不無疑問。此項問題,渉及民法第 227 條
第 1 項與第 544 條規定的適用關係!該二個條文規定間,是否分別規範二種不同的損害
賠償責任,成立二種不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在訴訟上構成二種不同的訴訟標的,形
成訴之客觀合併型態?

4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事實上,民法第 544 條規定: 「受任人因處理委任事務有過失,或因逾越權限之行為


所生之損害,對於委任人應負賠償之貴」 。本條規定,旨在宣示債法或契約法總論上既已
存在的一般性原則,並無特殊的規範意旨、構成要件或法律效果。蓋任何契約當事人一
方,因履行契約義務有過失肇致損害,原則上均應對於他方負賠償之責,不以委任契約
爲限,故所謂「受任人因處理委任事務有過失」 ,並無特殊意義。而勞務契約當事人一方,
於爲他方處理事務時,因逾越權限行爲肇致損害,原則上亦應對於他方負賠償之責,不
以委任契約爲限,故所謂「受任人因逾越權限之行為」,亦無特殊意義。【台灣法學雜誌
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39 頁】
因此,民法第 544 條規定,不過係一般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的「確認性規定」
而已,解釋上不應承認其具有獨立的規範功能,得單獨作為委任人請求受任人損害賠償
的法律依據。
從而,本件事實審法院就銀行職員等人與高雄企銀間的契約關係,從事「契約定性」 ,
區別「王姓分行經理」與「陳姓、林姓二位徵信課職員」與高雄企銀間的契約關係,闡
述「委任契約」與「僱傭契約」的不同,而就王姓分行經理責任部分,另行引用民法第
544 條規定作爲解釋適用依據,應無必要4!換言之,本件銀行職員等人是否應負契約責
任,一體引用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作爲法律依據即可,至於其等與高雄企銀間的契
約屬性如何,與法律適用結論無關,不必從事契約定性工作,亦不必針對王姓分行經理
責任部分,另行引用民法第 544 條規定,以免造成二種不同損害賠償責任、二種不同損
害賠償請求權競合、應分別審理判斷各該責任要件是否具備的疑慮。
退一步言,即便認爲民法第 544 條規定具有獨立的規範功能,得單獨作爲委任人請
求受任人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亦應認爲本條規定,屬勞務契約上的「一般原則性規定」 ,
其適用範圍,不僅限於「委任契約」 ,於「僱傭契約」此種勞務契約,亦有類推適用餘地,
不能因爲僱傭契約並無類似民法第 544 條規定,即認爲本條規定不適用於僱傭契約關
係。從而,王姓分行經理責任部分, 「如果」確有必要引用民法第 544 條規定作爲論斷其
責任的依據,則「陳姓、林姓二位徵信課職員」責任部分,應亦得類推適用該條規定,
以論斷其責任。
總之,有關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與第 544 條規定的適用關係,乃不必要的形式論證。
本件真正關鍵且實質上應該論證之處,在於銀行職員等人處理系爭放款過程前後,是否
違反其職務上應盡的契約義務,足以正當化其應對高雄企銀負損害賠償責任!
2. 契約責任不成立的理由
本件事實審法院一致認爲,銀行職員等人不負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其理由主

4 本件王姓分行經理與高雄企銀間的契約闘係,是否確屬「委任契約」關係?亦非毫無討論餘地。此項問題,涉及
公司或企業「經理級人員」與公司或企業間的契约關係,是否可以一概解為「委任契約」關係的問題。最高法院
基本上認為,答案不能一概而論,應於個案中本於雙方當事人間實質權利義務關係,視此等人員是否基於人格上、
經濟上及組織上從屬性而提供勞務等情加以判斷,不以提供勞務者所任職稱、行政登記事項、職位高低、職務内
容、報酬多寡為區別之標準。參閲最高法院 101 年度台簡上字第 1 號判決;100 年度台上字第 1295 號判決;99
年度台上字第 707 號判決;97 年度台上字第 1542 號判決;97 年度台上字第 1510 號判決;96 年度台上字第 1426
號判決;96 年度台上字第 60 號判決;95 年度台上字第 2289 號判決;95 年度台上字第 1492 號判決;95 年度台
上字第 1175 號判決;92 年度台上字第 2374 號判決;92 年度台上字第 1060 號判決;91 年度台上字第 2405 號判
決;90 年度台上字第 1795 號判決;89 年度台上字第 2371 號判決;83 年度台上字第 1018 號判決。

5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要如下:銀行辦理放款業務時通常所著重的因素,係有無獲利可能及擔保品價値,本件
申貸人申貸當時提出的房屋興建計畫及貸款償還計畫書,內容已相當具體可行,且銀行
職員等人對【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0 頁】申貸人信用狀況及申貸
案承作價値,已作適當調查評估,保證人蘇某與王姓分行經理間的親屬關係亦公開透明,
而其等所製作的不動產抵押權設定估價核算表及徵信報告,亦足證明系爭抵押土地市價
不菲,具有足夠擔保價値,故難以認定其等有逾越權限、蓄意超額貸放或鑑估不實情形。
上開見解,結論上可資贊同。惟有二項問題,値得進一步說明:第一,本件高雄企
銀果眞因銀行職員等人辦理系爭申貸案而受有「損害」?第二,銀行職員等人所以不負
責任的理由,究係因其「未違反契約義務」?或因其「並無過失」?
(1)「損害」不存在?
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以被害人受有「損害」爲必要。 「損害」此一要件,在責任成
立層次上,係指侵害法律所保護的、正當的「權利」或「利益」5。在契約責任或債務不
履行責任,即是侵害他方當事人的「債權」或「給付利益」。
依本件事實審法院所認定事實,系爭放款債權附有以數筆土地設定抵押的擔保物
權,該擔保品價値依先前數次鑑定價値或拍賣底價,金額均在放款本金 5,500 萬元之上,
即便中央存保公司將該債權連同擔保物權以 317 萬餘元標售於資產管理公司後,該資產
管理公司仍得以 5,225 萬元拍定價格,拍賣抵押土地,再參以借款人自借款後近 4 年期
間均依限繳息,金額達二千餘萬元,因而,在擔保品價値看似充足且借款利息已一部繳
清的情形下,系爭放款債權是否確實無法受償?其所以無法受償,係因擔保品價値不足
所致,或係因中央存保公司賤售債權所致?實有待釐清。
如果系爭債權擔保品價値尚屬足夠,並非無法受償,則高雄企銀基於其與銀行職員
等人間勞務契約關係所享有的債權或給付利益,並未因銀行職員等人辦理系爭申貸案而
被侵害。果爾, 「損害」既不存在,銀行職員等人的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當然不成
立。
鑑於「損害」乃是損害賠償責任是否成立的前提要件,無損害即無賠償責任可言,
思考順序上, 「損害」應先於「歸責事由」 、
「因果關係」等要件而判斷,因而本件假如確
定高雄企銀並未受有「損害」 ,則銀行職員等人辦理系爭申貸案有無違法、疏失、不當之
處等歸責事由問題6,即無需審究。【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1 頁】
(2)未違反契約義務或無過失?
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以應負責任者具有「歸責事由」爲必要。本件事實審法院認
定銀行職員等人不負債務不履行責任的理由,即是因其不具有「可歸責事由」。

5 「損害」此一要件,可分別從「責任成立」與「責任範圍」二個不同層次加以觀察,而有「責任成立上的損害」
與「責任範圍上的損害」之分。相關問題,參閱陳忠五,產前遺傅診斷失誤的損害賠償責任-從「新光醫院唐氏
症事件」論我國民事責任法的新課題,台大法學論叢,34 卷 6 期,2005 年 11 月,107 頁以下,段碼 23、24。
6 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與否的判斷,思考順序上,通常宜先判斷被害人是否受有「損害」 ,再判斷應負責任者對損害
發生是否具有「可歸責事由」,最後判斷損害與歸責事由間的「因果關係」是否存在。此種思維方式,不僅是反
映民事責任法理論架構而巳,尚有其訴訟政策上的考量。相較於「損害」此一要件,「歸責事由」通常涉及繁雜
的事實調查認定、昂貴的審理判斷成本與困難的價值取捨權衡,因而同樣是損害賠償責任不成立,如果「損害」
此一要件不具備,優先以此為由,認定責任不成立,較諸「歸責事由」此一要件不具備,更有助於訴訟經濟目的
的達成。

6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惟廣義的「歸責事由」 ,有「客觀歸責事由」與「主觀歸責事由」之分。在契約責任,
前者,係指「契約義務或給付義務的違反」 ,後者,其型態、程度不一,原則上係指「債
務人的故意或過失」。
契約責任或債務不履行責任的歸責事由,有無必要再區分「客觀」與「主觀」二種
歸責事由、如何區別此二種歸責事由,是理論上値得探討的問題。民法第 544 條規定: 「受
任人因處理委任事務有過失,或因逾越權限之行為所生之損害,對於委任人應負赔償之
責」。其所謂「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有過失」,係指主觀歸責事由,其所謂「受任人逾越
權限之行為」 ,係指客觀歸責事由。同一法條,將客觀與主觀二種歸責事由混而爲一,乍
看之下,立法者似無意區別二者。
然而,整體而言,客觀與主觀二種歸責事由的區分,係現行法基本立法政策。民法
第 226 條第 1 項規定:「因可歸貴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者,債權人得請求賠償損
害」。其中, 「可歸貴於債務人之事由」 ,係指主觀歸責事由,原則上即是債務人的故意或
過失,「給付不能」,則是指客觀歸責事由,亦即債務人不能履行契約義務的事實。民法
第 230 條規定:「因不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未為給付者,債務人不負遲延責任」。
其中,「不可歸貴於債務人之事由」 ,原則上係指債務人欠缺故意或過失此一主觀歸責事
由,「未為給付」 ,則是指債務人能履行而未履行契約義務此一客觀歸責事由。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 「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為不完全給付者,債權人得依關於給付遲
延或給付不能之規定行使其權利」 。其中,「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原則上係指債務人
的故意或過失此一主觀歸責事由,「不完全給付」,則是指債務人已履行契約義務卻不符
合債務本旨此一客觀歸責事由。
在現行法規範架構下,本件即便高雄企銀確實因系爭放款債權無法受償而受有「損
害」,銀行職員等人亦因不具有「可歸責事由」,而不負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責任。問題
是,依本件事實審法院見解,銀行職員等人所以不負責任的理由,究竟係因其辦理系爭
申貸案,並未違反其勞務契約上的給付義務,欠缺「客觀歸責事由」?或係因其辦理系
爭申貸案,並無過失,欠缺「主觀歸責事由」?
此項問題,從本件事實審法院判決理由中,不易明確得知答案如何。法院是否意識
到客觀與主觀歸責事由的區分,一時亦難以明顯論斷。此項問題,雖不影響法律適用結
論,蓋客觀歸實事由或主觀歸責事由的欠缺,均足以導致責任不成立。惟此項問題的探
討,仍具有理論認識上的意義。鑑於契約義務違反問題,具有一般性、抽象性,其功能
在評價債務人行爲本身在契約秩序上的【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2
頁】意義或價値,至於故意或過失問題,具有個別性、具體性,其功能在探求契約義務
違反的原因,責難債務人行爲背後的心理狀態,因而思考順序上,作為客觀歸責事由的
「契約義務違反」問題,應先於主觀歸責事由的「故意或過失」問題而判斷。
準此以言,本件銀行職員等人所以不負責任的理由,解爲係因其「未違反契約義務」 ,
欠缺客觀歸責事由,或解爲係因其「無過失」 ,欠缺主觀歸責事由,均無不可,結論固然
均屬相同。惟嚴格而言,理論上宜定位為「未違反契約義務」 ,而非「無過失」
。換言之,
以法院判決中所引用作為解釋適用依據的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而言,本件銀行職員
等人所以不負責任的理由,係因其履行勞務契約上的給付義務,並未違反債務本旨,不

7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構成該條所稱「不完全給付」
,而非因其履行勞務契約上給付義務過程中,並無故意或過
失,不構成該條所稱「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

(三)侵權責任的適用?
本件「契約責任」部分,涉及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的解釋適用,法院係以銀行
職員等人履行勞務契約上的給付義務, 「並未違反契約義務」 (不成立不完全給付)或「並
無任何過失」(不具有可歸責事由),欠缺客觀或主觀歸責事由爲由,認定契約責任不成
立。
然而,相同的原因事實、相同的賠償請求下,「侵權責任」部分,涉及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解釋適用,法院卻以完全不同的理由,認定侵權責任不成立。其原
因何在?
欲回答此項問題,必須暸解法規範的適用,其「適用範圍」與「適用要件」 ,分屬二
個不同層次,應予區別。法律事實是否屬於法規範所欲規範對象,乃法規範適用領域問
題,此為法規範「適用範圍」的層次。法律事實一旦屬於法規範適用範圍,不當然發生
法規範預期發生的特定法律效果,尚須該當法規範所設定的要件,始能適用法規範,發
生特定法律效果,此為法規範「適用要件」的層次。
基此觀點,本件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究竟是法規範「適用要件」層次上,侵權
責任成立要件不具備?或是法規範「適用範圍」層次上,本件不屬侵權責任規範領域,
而應排除適用侵權責任規定?此為關鍵所在。
換言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作爲一項判斷侵權責任成立與否的「法規
範」 ,本件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究竟是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責任成立要件
不具備?或是本件單純屬契約責任規範領域,不屬侵權責任適用範圍,應排除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
1. 侵權責任要件不具備?
本件事實審法院認定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主要如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
所保護之法益,原則上限於「權利」 (固有利益),而不及於權利以外之「利益」 ,特別是
學說上所稱之【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3 頁】
「純粹經濟上損失」或
「純粹財產上損害」 ,本件高雄企銀因系爭放款債權無法受償所生損失,係直接遭受財產
上之不利益,乃屬「債權」(相對權)侵害或「純粹經濟上損失」,並非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保護之客體,縱中央存保公司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亦屬無從准許。
上開見解,不僅是本件事實審法院見解,本件最高法院亦贊同此項見解。更重要者,
此項見解乃是我國學說上的通說見解7,亦是最高法院近年來明確採取的法律見解8。此

7 主要參考文獻:王澤鑑,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責任-民法笫一八四條第二項规範功能之硏究,收錄於氏著:
民法學説與判例研究,第 2 冊,1982 年 9 月版,頁 190-196;王澤鑑,侵害他人債權之侵權責任,收錄於氏著: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 5 冊,1987 年 5 月初版,頁 217-226;王澤鑑,挖斷電纜的民事責任:經濟上損失的賠
償,收錄於氏著:民法學説與判例研究,第 7 冊,1996 年 10 月版,頁 99-109;王澤鑑,搗毁私娼館、正當防衛
與損害賠償,收錄於氏著:民法學説與判例研究,第 8 册,1996 年 10 月版,頁 214-218;王澤鑑,銀行徵信科
員評估信用不實致銀行因超額貸款受有損害的民事責任,收錄於氏著:民法學説與判例研究,第 8 冊,1996 年
10 月版,頁 281-282;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通則,2000 年 1 月修訂版,頁 78-80;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 1

8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項見解的特色,在於強調「權利」或「利益」侵害,應適用不同歸責原理,單純因「過
失」侵害債權、一般財產上支出或純粹經濟上利益等「利益」 ,不得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請求損害賠償。由於此項見解主張區別權利與利益,予以不同程度保護,
故可稱之爲「差別保護說」9。
在「差別保護說」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侵權責任,其成立要件之一
爲:被侵害客體必須爲債權、一般財產上支出或純粹經濟上利益等「利益」以外的「權
利」(絕對權)。從而,單純因過失侵害此等「利益」 ,責任要件不具備,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侵權責任即不成立。由於本件高雄企銀因系爭放款債權無法受償所生損
失,確屬「債權侵害」或「純粹經濟上損失」 ,其被侵害的法益,並非既存法律體系所明
認的「權利」,因而本件法院認定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應該是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
段規定的侵權責任要件不具備!【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4 頁】
「差別保護說」固然是目前學說與實務主流見解,然而,此說有諸如「權利與利益
區別困難導致價値判斷失衡」 、
「造成利益保護規範漏洞」等缺點,是否適宜作爲我國「一
般侵權責任法」(以過失責任爲歸責原則、自己行爲責任類型下的侵權責任法)繼續演變
發展的方向,値得斟酌。本文作者對此,係持質疑立場。其詳細內容,非本文所能盡述10。
惟此處必須指出者:相同的原因事實、相同的賠償請求下,同樣是因責任要件不具備導
致責任不成立,爲何在契約責任部分,是因銀行職員等人執行職務未違反勞務契約上的
給付義務,或無任何過失,而在侵權責任部分,卻是因銀行的損害僅係債權侵害或純粹
經濟上損失?本件法院爲何不比照契約責任不成立的理由,同樣以銀行職員等人執行職
務「未違反作爲或不作爲義務」(行爲不具有不法性)或「未欠缺注意」(行爲人不具有
過失),欠缺客觀或主觀歸責事由爲由,認定侵權責任不成立?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保護客體問題上,採取「差別保護說」,顯然是造成
此一現象的原因!問題是,此種論證方式,是否具有說服力?實令人懷疑。 「差別保護說」
所欲追求的法律政策(強調利益具有不確定性、價値位階較低,應適度合理限制責任成
立),固然値得肯定,但其所提出的操作技術(嚴格區別「權利」與「利益」,或「絕對
權」與「相對權」),具有高度複雜性與專業性,有時會掩飾問題本質或誤導論證重點,
不但一般人民難以理解,即連法律專業人士,亦不見得人人可以輕易理解。
本文認為,本件如果欲否定侵權責任成立,其理由應該與否定契約責任成立的理由

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2000 年 9 月增訂版,頁 78-80、頁 87、頁 320-321;蘇永欽,再論一般侵權行為


的類型-從體系功能的角度看修正後的達法侵權規定,收錄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2002 年 5 月初版,
頁 337 以下;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2002 年 6 月修訂 2 版,頁 175-176;姚志明,消費爭議與
民法及消保法適用之問题-以商品買賣責任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10 期,2004 年 7 月,頁 12 以下;姚志明,
侵權行為法,2005 年 2 月初版,頁 6、頁 21 以下;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 2 冊,特殊侵權行為,2006 年 3 月
版,頁 2-5;孫森焱,民法債编總論,上册,2006 年 9 月修訂版,頁 213;黃立,民法債編總論,2006 年 11 月
修正 3 版,頁 267-281、頁 288-289、頁 292。
8 參閲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943 號判決;98 年度台上字第 1961 號判決;98 年度台上字第 1843 號判決;97
年度台上字第 1352 號判決;89 年度台上字第 2560 號判決;86 年度合上字第 3760 號判決。不同見解,參閱 95
年度台上字第 294 號判決。
9 詳請參閲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第 1 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
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2008 年 12 月初版,段碼 50-60。
10 詳請參閲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第 1 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
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2008 年 12 月初版,段碼 79-171。

9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相同或類似。亦即,本件關鍵在於銀行職員等人辦理系爭申貸案,有無違法、疏失、不
當之處,不在於高雄企銀所受損害性質,是否為債權侵害或純粹經濟上損失。而依事實
審法院所認定事實,銀行職員等人辦理系爭申貸案,既未發現任何違法、疏失、不當之
處,則其所以不負責任,依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係因其執行職務「不構成不完全
給付」或「不具有可歸責事由」 ,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係因其執行職務「並
無不法」或「並無故意或過失」。
而如前所述,系爭放款債權擔保品價値如果確屬充足,高雄企銀基於其與銀行職員
等人間勞務契約關係所享有的債權或給付利益,似未被侵害。果爾,銀行職員等人不負
契約責任的另一可能理由,即是「損害」不存在。則基於相同的論證方式,銀行職員等
人不負侵權責任的另一可能理由,亦應是「損害」不存在!
2. 排除適用侵權責任?
以上說明,係立基於法規範「適用要件」層次。然而,本件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
是否屬於法規範「適用要【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5 頁】件」層次
上責任要件不具備的問題,不無疑問。
事實上,法規範「適用範圍」 ,乃其「適用要件」的前提。本件如以責任要件不具備
作為否定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侵權責任成立的理由,其前提必須是本件所涉事
實,屬於該段規定的「適用範圍」 。問題是,此一前提是否存在?本件果真屬侵權責任規
範領域?
(1)契約責任的特別性
契約責任,係指契約當事人一方(特定人)違反契約關係上的給付義務,致侵害他
方當事人(特定人)給付利益所生的責任。侵權責任,係指任何人(不特定人)違反社
會生活關係上的作爲或不作爲義務,致侵害他人(不特定人)固有利益所生的責任。
契約責任的發生,來自於「契約當事人」間,違反其「個別契約關係」上的「給付
義務」,致侵害他方當事人的權利或利益。侵權責任的發生,則是來自於「任何人與任何
人」間,違反其「社會生活關係」上的「一般義務」,致侵害他人的權利或利益。
從而,契約責任以「契約義務」違反爲前提。此一契約義務,來自於特定人與特定
人間基於自由意志所成立的「個別契約關係」 。其功能,在於保護該等特定人間的「給付
利益」,唯有該等特定人彼此之間,始能享有或負擔契約責任關係上的權利或義務。此與
侵權責任不同。任何人與任何人間的「社會生活關係」上,違反「一般義務」肇致損害,
均可能發生侵權責任。其功能,在於保護一般人的「社會生活利益」(固有利益),任何
人與任何人之間,均可能享有或負擔侵權責任關係上的權利或義務。
因此,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分屬二種不同法律規範,各有其指導原理、責任要件
與法律效果,體現不同理論基礎,形成二種不同責任體系,分別代表二種不同責任法理。
雖然如此,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並非二種毫不相關的民事責任。所謂「契約關係」 ,
亦是社會生活關係的一種。而「契約當事人」,亦是任何人之一。所謂「契約義務」,亦
可包含在一般義務內。所謂「給付利益」,亦是一種社會生活利益。
由此可見,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具有「個別與一般」的關係。契約責任,可謂是
一種廣義的侵權責任。廣義的侵權責任,亦可涵蓋契約責任。從此角度觀察,相較於侵

10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權責任,某種程度上,契約責任具有「特別性」,形成一種「特別的規範秩序」。此一特
別的規範秩序,係由契約當事人為追求實現某種特定利益(給付利益) ,基於自由意志所
創設的特定權利義務關係(契約關係),反映當事人間特殊的信賴與期待。在此觀點下,
此一特別的規範秩序,必須受到適度尊重,不容侵權責任任意介入適用,破壞或架空此
一特別的規範秩序,以確保契約責任的特別性。
換言之,契約當事人一方違反契約關係上固有的、嚴格意義的給付義務,致侵害他
方當事人的給付利益時,其因此所生的責任,屬單純的契約責任。此種責任,其保護客
體,僅限於「履行利【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6 頁】益」,其保謹主
體,原則上僅限於「契約當事人」
,其責任基礎,係固有的、嚴格意義的「契約義務違反」 。
在此等要件限制下,此種責任具有特別性,為維護此二特別的規範秩序,避免其遭侵權
責任破壞或架空,只能適用契約責任法理,依契約責任相關規定,判斷責任是否成立及
其法律效果為何。由於此種責任不具有「侵權責任」屬性,故應將其排除在侵權責任適
用範圍之外,侵權責任相關規定,於此並無適用餘地。從而,所謂「侵權責任不成立」,
嚴格而言,不是侵權責任要件不具備之故,而是此種情形下,只有契約責任成立與否問
題,不生侵權責任成立與否問題,侵權責任當然排除適用。
最高法院近年來裁判,不乏贊同契約責任具有特別性,得排除侵權責任適用的見解
。債務人「給付不能」、「給付遲延」此二種債務不履行型態,是典型事例。以「給付
11

遲延」爲例,最高法院判例中,認爲債務人給付遲延時,債權人僅能依債務不履行相關
規定行使權利,不適用侵權行爲相關規定的見解,應該是上開觀點影響下所形成的見解。
例如:
最高法院 43 年台上字第 752 號判例:
「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
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
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
民法第二百三十一條第一項,因債務遲延所發生之賠償損害請求權,與同法第一百八十
四條第一項,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所發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有別,因之基
於民法第二百三十一條第一項之情形,所發生之賠償請求權,無同【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11 例如:最高法院 97 年庹台上字第 2088 號判決:「給付遲延與侵權行為,性質上雖屬相同,但因債務人之遲延行


為侵害債權,在民法上既有特別規定,自無關於侵權行為規定之適用(本院四十三年台上字第六三九號判例參
照)。本件原審既認被上訴人於八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合法解除系爭買賣契約,上訴人自契约解除日起,即負有
回復原狀之義務,且經被上訴人於解除契约函中請求上訴人應即日返還系爭房地,故自斯時起,上訴人即負有遲
延給付責任等情,依上開說明,關於被上訴人之債權被侵害,被上訴人所得請求之賠償,僅得依給付遲延(債務
不履行)之法律關係為之,不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為之,乃原審竟又認上訴人於契約解除後,占用系爭房地
為無權占用,上訴人拒絕返還該房地,為故意不法侵害被上訴人之權利,被上訴人得依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
項規定,請求上訴人賠償損害,此無異將給付遲延(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與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混為一談,
原審據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於法有違」 ;96 年度台上字第 1456 號判決:
「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
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既另有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並非當然適
用。原審謂江○祥於系爭火災之發生,有重大過失,上訴人依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應負同一責任。既認上
訴人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又謂被上訴人得依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請求賠償,不無可議」;
95 年度台上字第 2674 號判決:「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
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
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
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
之損害,已有未合」

11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期,2012 年 9 月,第 47 頁】法第一百九十七條第一項所定短期時效之適用,其請求權


在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消滅時效完成前,仍得行使之,應為法律上當然之解釋」。
最高法院 43 年台上字第 639 號判例: 「給付遲延與侵權行為,性質上雖屬相同,但
因債務人之遲延行為侵害債權,在民法上既有特別規定,自無關於侵權行為規定之適用」 。
(2)本件損害賠償責任屬性
基於以上說明,如依本件事實審法院所認定事實,銀行職員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其實僅是一種「單純的契約責任」 ,與侵權責任無涉,侵權責任相關規定,當然無適用餘
地。理由如下:
銀行職員等人於執行其職務時所負義務,諸如善盡調査徵信、審核評估、追蹤考核
申貸案信用風險等義務,本質上係基於其與高雄企銀間勞務契約關係所生的契約上給付
義務。此等義務,並非基於任何人與任何人間一般社會生活關係所生的義務,而係基於
特定人與特定人間個別契約關係所生的義務,屬於固有的、嚴格意義的契約義務。銀行
職員等人與高雄企銀間的僱傭、委任等勞務契約關係,是此一義務存在的正當性基礎。
如無僱傭、委任等勞務契約關係存在,即不生此等義務。而以此等義務爲核心所建構的
契約秩序,其所欲保護的客體,係高雄企銀基於僱傭、委任等勞務契約關係所享有的債
權、給付利益或履行利益,諸如合理控管授信風險、防免不良債權發生、確保金融業務
利潤等利益,而非一般人參與或經營社會生活關係中通常情形下所享有的權利或利益(固
有利益) 。又此一契約秩序所欲保護的主體,當然亦限於高雄企銀此一特定契約相對人,
不會是一般第三人。
因此,在法規範「適用範圍」層次上,本件不屬侵權責任規範領域,應排除適用侵
權責任規定。亦即,本件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不是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
責任要件不具備,而是本件單純屬契約責任規範領域,不在侵權責任適用範圍之列,應
排除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
從而,本件第二審法院判決理由中,引用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961 號判決意
旨,指出: 「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為在民事責任體系上,各有其不同之適用範圍、保護客
體、規範功能及任務分配。債務不履行(契約責任)保護之客體,主要為債權人之給付
利益(履行利益)(民法第一九九條),侵權行為保護之客體,則主要為被害人之固有利
益(又稱持有利益或完整利益)(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 。此段判決要旨,強調契
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各有不同分工與任務,參酌以上說明,固然可資贊同12。 【台灣法學雜
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8 頁】

12 惟必須指出者,係此段判決要旨中所引用法條的正確性。契约責任旨在保護「給付利益」,故其引用「民法第一
九九條」此一債權請求權一般性規定作為依據,應可贊同。相對的,侵權責任旨在保護「固有利益」 ,其引用「民
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作為依據,是否精確,則有疑問。事實上,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第 2
項规定,甚至其他侵權責任规定,均以「固有利益」為保護客體,不限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單純引
用該段規定,容易引起誤會,令人以為只有該段规定才保護固有利益,其他侵權責任规定則同時保護给付利益及
固有利益。何以如此?或係最高法院認為,所謂「固有利益」,即是「權利」,所謂「給付利益」,即是權利以外
之「利益」。然而,此應係誤解!「固有利益-給付利益」的區分,與「權利-利益」的區分,無必然關係。一
般而言,
「權利」大多是固有利益,但所謂「利益」,其種類型態複雜多變,有時是給付利益,有時則是固有利益。
以本件為例,假設系爭放款債權確屬不當超額貸款,而且係趙某、蘇某、郭某等三人共同謀議,刻意以不實文件
誤導銀行職員等人所致,則高雄企銀所被侵害者,係「利益」。此一「利益」,對銀行職員等人而言,係侵害高雄
企銀的「給付利益」,對趙某、蘇某、郭某等三人而言,則係侵害高雄企銀的「固有利益」。

12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然而,其進一步指出: 「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所保護之法益,原則上限於權利
(固有利益) ,而不及於權利以外之利益,特別是學說上所稱之純摔經濟上損失或純粹財
產上損害,以維護民事責任體系上應有之分際,並達成立法上合理分配及限制損害賠償
責任,適當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之目的。系爭不良債權無法受償所生損失,核係直接遭
受財產上之不利益,乃屬純粹經濟上損失,並非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所保護之客
體,縱中央存保公司依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亦屬無從准許」。
此段判決要旨,;以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限於「權利」 ,作爲否定侵權
責任成立的理由,其用意何在?則令人費解。
第一種可能解讀:上開判決理由中,重點在前段判決要旨,法院本意在強調契約責
任與侵權責任各有不同分工與任務,本件應適用契約責任相關規定,排除侵權責任相關
規定適用,而此段判決要旨僅屬「旁論或附論」性質,法院本意僅在附帶說明,由於民
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不包括「利益」 ,因而退一步言,「縱使」中央存保
公司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亦屬無從准許」。
如果採取此種解讀,本件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是因其不屬侵權責任規範領域。
此點,爲本文所贊同。然而,判決理由中的「旁論或附論」部分,可能無端滋生疑義,
實無必要。
第二種可能解讀:上開判決理由中的前段判決要旨,只是「前言或導論」性質,此
段判決要旨才是形成判決結論的「理由構成」 ,法院本意在強調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
規定保護客體限於「權利」,系爭損害屬純粹經濟上損失,性質上是一種「利益」 ,並非
該段規定保護客體。
如果採取此種解讀,本件侵權責任不成立的理由,是因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
定的責任要件不具備。而此點是否妥適,即是本文質疑之處。分幾點說明如下:
第一,眞正實現「維護民事責任體系應有分際,達成合理分配及限制損害賠償責任,
適當塡補被害人所受損害」此一法律政策的方法,係正確認識契約責任本質,充分尊重
契約規範秩序,在一定要件限制下,違反契約義務的損害賠償問題,只能適用契約責任
法理,依契約責任相關規定解決,應一概排除適用侵權責任相關規定。從而,本件與差
別保護說觀點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49
頁】前段規定、後段規定、第 2 項規定「保護客體廣狹不同,責任要件寬嚴不一」的問
題無關。即便通說認爲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第 2 項規定的保護客體,包括權
利以外之「利益」 ,依本件事實審法院所認定事實,銀行職員等人的責任,亦不適用民法
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或第 2 項規定。上開第二審法院判決理由,固然係引用最高法
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961 號判決意旨的結果,然最高法院該號判決中,另有一段判決要
旨13,強調貨物運送契約當事人一方單純侵害他方給付利益或履行利益者,應優先適用
債務不履行規定,而無侵權行爲規定適用的見解,何以本件第二審判決未予一併引用?

13 摘錄如下:「債務人因債務不履行所侵害之客體,有僅為債權人之債權(履行利益)
,有除債權人之債權外,尚及
於債權人之固有利益(如物權),前者固應優先適用債務不履行之規定,而無侵權行為規定之適用;後者因已符
合侵權行為之要件,可另成立侵權行為,而與債務不履行發生競合併存之關係,債權人得合併或擇其中之法律關
係主張之。此觀本院四十三年台上字第六三九號、七五二號判例要旨與全文及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項修正理
由自明」°

13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令人不解。
第二,本件高雄企銀所受損害,侵權責任法觀點上,固然是一種「相對權侵害」或
「純粹經濟上損失」 ,但契約責任法觀點上,則是「給付利益」或「履行利益」的侵害。
二者性質並非完全相同。本件既然應排除適用侵權責任相關規定,則高雄企銀即便受有
「損害」,亦與侵害一般財產上支出或純粹經濟上利益等問題無關,不宜將之定位為「相
對權侵害」或「純粹經濟上損失」 ,而應從契約責任法觀點,將之定位為「給付利益」或
「履行利益」的侵害。基於契約責任的特別性,爲充分尊重契約規範秩序,此一「給付
利益或履行利益」的具體內容或範圍,必須取決於當事人間的勞務契約關係,依當事人
約定或法律規定,個別決定之,以判斷高雄企銀是否受有損害以及受有多少損害。蓋當
事人基於特殊目的或需要,可能於個別契約關係中,定義給付利益或履行利益的具體內
涵。例如,金融機構與其職員間勞務契約上約定,錯帳或壞帳在一定金額、比例或次數
以下,屬可容許失誤範圍,由金融機構自行吸收承擔損失。此時,即便發生錯帳或壞帳,
仍應解爲金融機構的給付利益或履行利益未被侵害,無「損害」可言。
第三,本件銀行職員等人不負契約責任的理由,係因其「未違反契約義務」或「無
過失」,不構成「不完全給付」或不具有「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基於契約責任的特
別性,爲充分尊重契約規範秩序,此之「契約義務」或「注意義務」 ,其具體內容或範圍,
也必須取決於當事人間的勞務契約關係,依當事人約定或法律規定,個別決定之,以判
斷銀行職員等人執行職務是否違反債務本旨或具有可歸責事由。蓋當事人基於特殊目的
或需要,可能於個別契約關係中,約定強化或緩和債務人的作爲或不作爲義務,或是提
高或降低債務人的注意程度。以本件爲例,在判斷銀行職員等人辦理系爭申貸案是否違
反債務本旨或具有可歸責事由時,其與高雄企銀間的「内部工作規則」 (高雄【台灣法學
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50 頁】企銀頒訂的授信政策、徵信作業準則、授信覆
審辦法等) ,即成為重要的審査標準。此種契約責任法觀點下的行為義務或注意義務,不
應經由侵權責任法任意介入適用,一槪以一般金融機構業者辧理授信業務時普遍採取的
作業準則,作為蕃查標準。

(四)請求權競合問題
1. 訴訟標的範圍的確定
以上有關本件侵權責任部分,僅論及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問題是,
民法第 184 條尚有第 1 項後段及第 2 項規定,而中央存保公司之訴經原審判決駁回後,
其提起第三審上訴理由中,即指稱:其係依民法第 184 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而原審判
決僅就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爲判斷,並未就同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爲判
斷,其判決理由不備。
然而,最高法院認爲,此一上訴理由不可採。最高法院指出:依民事訴訟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原告起訴時,其訴狀應記載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故訴訟標的
必須與原告主張之原因事實相結合,始得辨識。中央存保公司雖依民法第 184 條規定請
求損害賠償,惟其主張之原因事實,僅敘及銀行職員等人共謀超貸,侵害高雄企銀財產
權云云,核屬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之原因事實,並無關於「故意以背於善良風

14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俗之方法,加損害於高雄企銀」、「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高雄企銀」之原因
事實,原審判決僅就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之侵權行爲爲論述,即無不合。
最高法院上開見解,顯然認為本件有侵權責任相關規定的適用,只是本件訴訟標的,
只限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包括同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而原審判決並無違背法令之處。
就此,本文認爲,本件既然屬單純契約責任成立與否問題,不適用侵權責任相關規
定,當然不生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間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問題。而如前所述,契約責任
部分,民法第 544 條規定應解爲非屬獨立的損害賠償責任規定,故亦不生民法第 544 條
規定與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間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問題。本件既然應排除侵權責任相關
規定適用,則上開上訴理由所以不可採,係因本件不僅不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
規定,而且亦不適用同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因而原審判決是否漏未判斷同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與判決是否違背法令問題無關。從而,本件訴訟標的,應該只
有民法第 227 條第 1 項規定的不完全給付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請求權。
惟無論如何,即便認爲本件有侵權責任相關規定的適用,最高法院上開見解是否妥
適,仍不無斟酌餘地。蓋訴訟標的固然應結合原告起訴的原因事實據以判斷,惟本件中
央存保公司已一再主張,銀行職員等人「顯然明知申貸人申貸時無興建房屋眞意」 ,「明
知借款人仍未有申請建造執照動作,擔保抵押品【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
第 51 頁】仍為空地情形下,仍記載不實徵信報告,呈請准予展期,「有蓄意超額貸放情
形」等。類此事實,似已非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原因事實而已,而已涉及同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原因事實(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高雄企銀) 。此外,
系爭申貸案的審核,是否違反當時中央銀行有關建築基地「空地貸款」條件限制的函示,
亦成爲本件事實審攻擊防禦及法院審理重點。類此事實,似亦涉及同條第 2 項規定的原
因事實(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高雄企銀)14。果爾,中央存保公司主張的
原因事實,是否果如最高法院所指一般,完全未涉及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
規定的原因事實?不無疑問。
更何況,中央存保公司於歷審均係引用「民法第一八四條規定」 ,作爲其請求損害賠
償的法律依據,其固然未進一步細分,係依據該條第 1 項規定或第 2 項規定,如爲第 1
項規定,究係前段規定或後段規定,惟參酌其訴之聲明、事實上及法律上陳述,合理解
釋其本意,應可解爲只要有助於達成勝訴目的,其請求的法律依據係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規定、第 1 項前段或後段規定,均無不可。從而,法院即使認爲央存保公司
的主張仍有不明瞭或不完足,以致無法確定本件訴訟標的範圍是否包括民法第 184 條第

14 當然,此種説法以民法第 184 條第 2 項規定所稱「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法律」,包括「行政函示」為前提。


關此,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上字第 1891 號判決,係採取肯定見解:
「(原審法院)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二項規定,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本條項所謂之法律,係指法律規範而言,除狹義之法律
外,尚包括習慣法、命令、規章等。查財政部……函令,……依該函令整體觀之,乃財政部本於行政指導權責對
金融業者所發布之行政命令,其主要目的乃作為金融機關處理存戶辦理開立帳戶之指導,其間接目的亦在保護存
戶之權益,該函令應屬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二項所謂之保護他人之法律。其保護之對象,則屬在金融機構開立
存摺帳戶之個人,上訴人(編按:即遠雄人壽)並非存戶,非屬該函令所保護之對象,自無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
第二項前段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查財政部……函……旨在保護與金融機構往來之全體客戶之財產權益,並
非狹隘地僅在保護在金融機關開立帳戶之個人,原審認依該函整體觀之,該函保護之對象僅為在金融機構開立存
摺帳戶之個人,上訴人並非存戶,不屬該函保護對象,因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已有可議」。

15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似亦應依民事訴訟法第 199 條之 1 第 1 項規


定,進行闡明程序,曉諭其敘明或補充之。
最高法院近年來裁判,經常要求下級審法院確實依民事訴訟法第 199 條、第 199 條
之 1、第 296 條之 1 等規定,就訴之聲明、訴訟標的範圍及訴訟關係之事實上、法律上、
證據上暨其他攻擊防禦方法上爭點等,善盡闡明義務,以達成促進訴訟、擴大訴訟制度
解決紛爭功能、避免發生突襲性裁判等目的,法院違背闡明義務者,其訴訟程序即有重
大瑕疵,其基此所爲判決,自屬違背法令。惟本件最高法院卻未以原審判決未盡闡明義
務爲由,予以廢棄,反而認爲原審判決僅就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損害賠償請
求權爲判斷,並無不合。此項見解,似與其近年來見解,不盡相符。其原因爲何?固然
難以揣測。問題是,依最高法院上開見解,本件侵【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52 頁】權責任部分,其訴訟標的既然僅限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損害
賠償請求權,不生多數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複數訴訟標的或訴之客觀合併問題,
則本件因第三審上訴駁回而確定後,其既判力客觀範圍,應不及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
後段與第 2 項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從而,假設中央存保公司另行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與第 2 項規定,起訴請求銀行職員等人損害賠償,本件判決結論及理由構成,
是否將有所不同?此項問題,渉及民法第 184 條的規範結構問題,乃我國侵權責任法基
本問題。
2. 民法第 184 條規定:三種侵權責任類型?
本件最高法院上開見解背後,蘊含一項基本見解: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
後段規定與第 2 項規定,其規範結構,係依其保護客體、責任要件廣狹寬嚴之別,分屬
三項規範功能不同的小槪括條款,規範三種獨立的侵權責任類型,於具備各該類型責任
要件時,得發生三個不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最高法院上開見解,係最高法院近年來明確採取的見解。最高法院有些裁判,強調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後二段規定爲栢異的侵權行爲類型,其保護法益,前段爲權利,
後段爲一般法益,其主觀責任要件,前者以故意過失爲已足,後者則限制須故意以背於
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兩者要件有別,請求權基礎相異,訴訟標的自屬不同15。
亦有一些最高法院裁判,強調民法第 184 條第 2 項規定,乃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爲類型,
其立法技術在於轉介立法者未直接規定的公私法強制規範,使成爲民事侵權責任的規
範,俾侵權行爲規範得與其他法規範體系相連結,依此規定,凡違反以保護他人權益爲
目的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即推定爲有過失,若損害與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行爲間
復具有因果關係,即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至於加害人如主張其無過失,依舉證責任倒置
(轉換)之原則,應由加害人舉證證明,以減輕被害人之舉證責任,同時擴大保護客體
之範圍兼及於權利以外之利益16。另有一些最高法院裁判,強調民法第 184 條第 1、2 項
規定的侵權行爲,有三種類型,即因故意或過失之行爲,不法侵害他人權利,或因故意
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之一般法益,及行爲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

15 例如: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843 號判決;97 年度台上字第 1352 號判決;89 年度台上字第 2560 號判決;
86 年度台上字第 3760 號裁判。
16 例如: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012 號判決。

16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害於他人,各該獨立侵權行爲類型之要件有別17。從而,最高法院指出,上開不同的侵
權行爲類型,原告於起訴時固得一併主張,然法院於爲原告請求有理由或無理由之判決
時,依其正確適用法律之職權,自應先辨明究係適用該條第 1 項前段或後段或第 2 項規
【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53 頁】定,再就適用該規定之要件爲論述,
始得謂爲理由完備。
最高法院上開見解,有其立法上的依據。1999 年民法債編修正前,第 184 條第 2 項
原僅規定:「達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者,推定其有過失」。該條項規定究爲「單純舉証責任
倒置」規定,或係「獨立侵權責任類型」規定,學說上原有爭論。1999 年民法債編修正
時,將該條項修正爲: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
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修正理由謂: 「現行條文第二項究為舉證責任之規定,
抑為獨立之侵權行為類型?尚有爭議,為明確計,爰將其修正為獨立之侵權行為類型,
凡達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即應負賠償責任。惟為避免對行為人課以
過重之責任,增訂但書規定,俾資平衡」,明確表示係採「獨立侵權責任類型說」。
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範圍應予限縮,僅限於「權利」 ,而不及於
權利以外之「利益」的見解下,民法第 184 條的規範結構,亦因此必須重新定位。唯有
所謂「三種侵權責任類型,三個不同損害賠償請求權」 ,才能凸顯該條不同規定間各別的
規範功能。因而,此項見解亦可謂是「差別保護說」下的當然結論,乃通說見解的立法
明文化。
問題是,此項見解之下,假設中央存保公司另行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與第 2
項規定,起訴請求銀行職員等人損害賠償,如何分析說明其判決結論及法律理由?
「差別保護說」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與第 2 項規定的保護客體既然均包括
權利以外之「利益」 ,則此時勢不能再以「本件高雄企銀所受損害係純粹經濟上損失」爲
由,否定侵權責任成立,而必須改以銀行職員等人「未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 ,加損
害於高雄企銀,或其「未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 ,致生損害於高雄企銀爲由,作爲否定侵
權責任成立的理由。
然而,相同的原因事實、相同的賠償請求下,同樣是因責任要件不具備導致侵權責
任不成立,為何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時,理由係「被侵害客體僅係利益,
而非權利」,適用同條項後段規定時,理由係「未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適用同條
第 2 項規定時,理由係「未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
按侵權責任成立層次上,被侵害客體爲權利或利益的問題,乃「損害」此一要件是
否具備的問題,而侵害行爲是否違反作爲或不作爲義務的問題,乃「不法」此一客觀歸
責事由是否具備的問題,至於行爲人是否欠缺注意的問題,乃「故意或過失」此一主觀
歸責事由是否具備的問題。 「差別保護說」下,同樣是侵權責任不成立,其理由構成,將
因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後段規定或第 2 項規定,而有不同層次、前後不
一的論證說理方式,令人難以理解。
依本文所見,即便本件有侵權責任相關規定的適用,則銀行職員等人所以不負侵權

17 例如: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314 號判決;100 年度台上字第 1012 號判決。

17
「銀行職員超額放款的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2092 號判決評釋」
已獲著作權人授權利用,由法源資訊重新校編

責任的理由,係因其執行職務【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2012 年 9 月,第 54 頁】


「未違
反作為或不作為義務」(行為不具有不法性)或「未欠缺注意」(行為人不具有故意或過
失) ,欠缺客觀或主觀歸責事由,與高雄企銀被侵害客體為何、其是否受有損害等問題無
關。此一「客觀歸責事由」的欠缺,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即是行為本身並
無「不法」(行為不法性的一般型態),依同條項後段規定,即是行為所採方法並未「背
於善良風俗」(行為不法性的另一種型態),依同條第 2 項規定,即是行為本身並未「違
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行為不法性的另一種型態)。同樣的,此一「主觀歸責事由」的欠
缺,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即是行為人並無「過失」(欠缺注意的一般型態),
依同條項後段規定,即是行為人並無「故意」(欠缺注意的另一種型態),依同條第 2 項
規定,即是不能推定行為人有「過失」(欠缺注意的舉證責任轉換)。
在「差別保護說」影響下,最高法院表面上固然嚴格要求,只要民法第 184 條規定
的三種損害賠償請求權均成爲訴訟標的,構成訴之客觀合併,法院的審判範圍,即必須
就該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後段規定與第 2 項規定的責任要件,逐一審查判斷,分別論駁
各該規定的侵權責任是否成立。惟證諸實際,更多的下級審法院判決,甚至包括部分最
高法院判決,往往「忽略」此一要求,實質上並未確實遵照最高法院要求,分別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後段規定與第 2 項規定,逐一檢討各該責任要件是否具備,分
別判斷責任成立與否,反而係將民法第 184 條整體規定,作爲解釋適用依據。爲何如此?
蓋即便法院一一判斷責任成立與否,結論亦均屬相同也。
本件即是其中一例!中央存保公司即使明確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後段
規定與第 2 項規定,分別請求損害賠償,問題的本質,仍在銀行職員等人於辦理系爭申
貸案過程中,有無違法、疏失或不當之處。民法第 184 條的規範結構,尤其是該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範圍限於「權利」之說,有時會掩飾問題本質,無視真正爭點所在,
將法律思維論證方向,導入無益的、形式的技術論證過程中!【台灣法學雜誌第 207 期,
2012 年 9 月,第 55 頁】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