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覺知之建立要點總集.開新慧眼》 圖表閱讀

覺知 性相:了知。 覺知、認知、明了,彼三者
同義。
認知 性相:明且了知(清楚且明了)。
分類:分為七種心類、非為
明了 性相:具顯現自覺對境之力者。 三種心類、分為二種心類。

分為七種心類

一、現前

現前的性相: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了知。

現前的分類: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瑜伽現前。

現量的性相:已離分別且不錯亂、新、不欺誑之了知。

現量的分類: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

1 根現前 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緣「具色根」所生已離分別且不錯亂之了知。

分類:執色根現前、執聲根現前、執香根現前、執味根現前、執觸根現前。

執色根現前的性相:依自之不共增上緣「眼根」及所緣緣「色」所生已離
分別且不錯亂的了知。

執聲根現前等四者,以此類推。

2 意現前 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意根」所生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了知。

分類:此處所說的意現前、非此處所說的意現前。

此處所說的意現前

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意根」
(相續邊之前五根知隨一)所生,此處所
說,已離分別且不錯亂的了知(意現前)。

分類:取色意現前、取聲意現前、取香意現前、取味意現前、取觸意現前。

1
非此處所說的意現前

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意根」
(意知)所生,非此處所說,已離分別且
不錯亂的了知(意現前)。

事例:通達他心之神通、自證現前、瑜伽現前。

3 自證現前 性相:已離分別且無錯亂之具能取相者。

分類:屬量的自證現前、屬再決知的自證現前、屬顯而未定的自證現前。

4 瑜伽現前 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生已離分別、不錯亂之聖
者心續的現觀。

分類:聲聞的瑜伽現前、獨覺的瑜伽現前、大乘的瑜伽現前。

附帶闡述~ 陳那大師所造《集量論》中所表述,七種似現前:錯亂知、世俗知、比度、
七種似現前 比度生、憶念、希求、帶翳。

二、比度

比度的性相:依於自之所依「正因」之後,對於自之所量「隱蔽法」不欺誑的耽著知。

比度的分類:信許比度、極成比度、事勢比度。

比量的性相:依於自之所依「正因」之後,對於自之所量「隱蔽法」,新、不欺誑的了知。

比量的分類:信許比量、極成比量、事勢比量。

1 信許比度 性相:依於自之所依「信許正因」之後,對於自之所量「極隱蔽法」不欺
誑的耽著知。

事例:無欺誑通達經文「因施有受用,由戒有安樂」自之所詮義的比度。

2 極成比度 性相:依於自之所依「極成正因」之後,對於自之所量「聲生共稱」
(世間
共許之語詞)不欺誑的耽著知。

事例:通達堪能將「懷兔」稱為「月亮」之比度。

2
3 事勢比度 性相:依於自之所依「事勢正因」之後,對於自之所量「略隱蔽法」不欺
誑的耽著知。

事例:通達聲是無常之比度。

三、再決知

性相:通達「引生自己的前量所已通達」之非量的了知。

分類:1 現前之再決知。2 分別之再決知。

1 現前之再決知 分類有四:
1.1 根現前之再決知。1.2 意現前之再決知。

1.3 自證現前之再決知。1.4 瑜伽現前之再決知。

2 分別之再決知 分類有二:

2.1 由現前引生的分別再決知。

事例:隨於「執青色現前」之後所生「確定青色之決定知」
(通達青色之分
別再決知)。

2.2 由比度引生的分別再決知。

事例:通達「聲無常」的第二剎那之比度。

四、伺察意

性相:對於已成為「自之主要趨入境」之法極為耽著亦未得決定義的了知。

分類有三:

1 無因理之伺察意。

事例:無因理而認為聲是無常之覺知。

2 因理不定之伺察意。

事例:不決定「聲是所作性」及「若是所作性周遍是無常」之理,而以「所作性」之因理
而思惟聲無常之覺知。

3
3 依相似因理之伺察意。

事例:以「所量」之因理而思惟聲無常之覺知,就是第三之故。

伺察意的性相也可安立為:不依領納及所依正因,對於「自之趨入境」執不錯亂之一邊亦未
得決定義之耽著了知。

此處所謂「領納」
(或稱為:體驗、經驗)有三種:修所生已任運之領納、自證之領納、不
與義共相混合之清晰領納。伺察意不依此三者中任一。

若是如此性相,我想:
「(此三種領納)若是覺知,則不周遍是七種心類中任一者。」因為容
易了解「安住不淨三摩地」及「學者心續中的大悲」等方便種類者(是此),而其它種類則
非如是。將「修所生已任運之領納」觀待為伺察意並不合理,由於未受錯亂因影響之故,將
其視為顛倒知亦不合理,應當觀察。

五、疑

性相:以自力於二邊產生疑惑的了知。
分類有三:

1 合義疑。事例:認為「聲音大概是無常吧?」之疑惑。

2 不合義疑。事例:認為「聲音大概是常吧?」之疑惑。

3 等分疑。事例:思惟「聲音是常或無常?」之疑惑。

六、顯而未定

性相:成為「自之趨入境」之自相清晰顯現亦對此(趨入境之自相)不能引生決定之了知。

分類有三:

1 成為顯而未定之根現前。

事例:能引生我是否看見青色之疑惑的「執青色根現前」。

2 成為顯而未定意現前。

事例:凡夫心續中執色意現前。

3 成為顯而未定自證現前。

事例:順世外道心續中的領納比量之自證現前。

4
七、顛倒知

性相:對於「自之趨入境」產生錯亂的了知。

分類有二:

1 分別之顛倒知。

事例:執兔角之分別知、補特伽羅我執。

2 無分別之顛倒知。分類有二:

2.1 屬於根知之無分別顛倒知。

事例:顯現二個月亮之根知、顯現藍色雪山之根知。

2.2 屬於意知之無分別顛倒知。

事例:顯現清晰藍色之夢知。

分為三種心類

一、以「義共相」為所取境之分別。

彼與「分別」為同義。

二、以「自相」為所取境之無分別、不錯亂的認知。

彼與「現前」為同義。

三、以「清晰顯現的無(不存在)」為所取境之無分別、錯亂的認知。

彼與「無分別顛倒知」為同義。

分為二種心類

一 量、非量知

1量 性相:新、不欺誑的了知。
分類:現量、比量。

1 現量的性相:已離分別且不錯亂、新、不欺誑之了知。

現量的分類:根現量、意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

5
2 比量的性相:依於自之所依「正因」之後,對於自之所量「隱蔽法」
,新、
不欺誑的了知。

比量的分類:信許比量、極成比量、事勢比量。

分類:自決定量、他決定量。

1 自決定量

定義:若「自所量之究竟本體」不存在於對境上,則自不能生起對彼由自
力引出決定之新、不欺誑的了知。

分類有五:

1.1 串習義之根現量。

事例:兒子心續中執父親相之根現前。

1.2 顯現具作用之根現量。

事例:(顯現)火具烹煮、燃燒作用之執火根現前。

1.3 自證現量。

事例:領納量之自證現量。

1.4 瑜伽現量。

事例: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現前智。

1.5 比量。

事例:通達聲無常之比量。

2 他決定量

定義:無能(由自力)引生決定,必須依賴後來產生的名言量而引出新、
不欺誑的了知。

以言詮門分類為三,前二者才是真正的他決定量,後者僅是假名安立的:

2.1 由自己決定顯現而由他者決定事實。

事例:事實是火的顏色,而分別懷疑「此是否為火的顏色?」之時的
執遠處一片紅色之根現前。

6
2.2 由自己決定總而由他者決定差別。

事例:事實是沉香樹,而分別懷疑「此是否為沉香樹?」之時的執遠
處樹木之根現前。

2.3(由他者決定事實)顯現也由他者決定。

事例:能引發「心想我是否看見青色?」此疑惑的執青色之根現前。

再者,如《量理寶藏論》說:「最初以及不專心,具錯亂因由他定。」如
是,堪能以言詮門分類為三種:

2.1 最初現量。

事例:從未見青蓮花(優波羅花)的士夫心續中執青蓮花的顏色之根現
前。

2.2 不專注意。

事例:意極耽著於美色的士夫心續中執聲之根現前。

2.3 具錯亂因。

事例:直接產生將陽焰執為水之增益的執陽焰顏色之根現前。

2 非量知 性相:非新不欺誑的了知。

分類:再決知、伺察意、疑、顯而未定、顛倒知。

二 分別知、無分別知

1 分別知 性相:執聲、義堪為混合的耽著知。

彼與「遮遣趨入知」為同義。

事例:比度、伺察意、疑,以及再決知、顛倒知二者的一部分。

2 無分別知 性相:已離「執聲、義堪為混合之耽著知」的了知。

彼與「成立趨入知」為同義。

事例:現前、顯而未定,以及再決知、顛倒知二者的一部分。

7
三 錯亂知、無錯亂知

1 錯亂知 性相:錯亂於自之顯現境的了知。

事例:一切顛倒知及分別知。

2 無錯亂知 性相:不錯亂於自之顯現境的了知。彼與「現前」為同義。

這是依據經部宗而言,唯識宗義則不是如此,因為,後者主張現前有錯亂
及無錯亂二種。

四 意知、根知

1 意知 性相:依於自之「不共增上緣──意根」所生的了知。

「意」與「意知」有四邊際:

(1)是前者而非是後者,如眼識。

(2)是後者而非是前者,如與意識相應的心所。

(3)是二者,如意識。

(4)非二者,如與根識相應的心所。

「執瓶之分別」與「通達瓶之分別」有四邊際。

「對於彼法之現前」與「對於彼法之現量」有四邊際。

「對於彼法之比量」與「對於彼法之分別」有四邊際。

「由彼因相而通達」與「以彼因相通達」二者有差別。

「以現前而通達彼境」與「現前通達彼境」二者有差別。

應當分析此諸道理後而了解,因為班欽(福稱尊者)曾說「必須重視此等術
語」之故。

2 根知 性相:依於自之「不共增上緣──具色根」所生的了知。

分類: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

8
五 遮遣趨入知、成立趨入知

1 遮遣趨入知 性相:以名言之力趨入自境的了知。

彼與「分別」為同義。

2 成立趨入知 性相:以事物之力趨入自境的了知。

彼與「無分別知」為同義。

六 心、心所

1心 性相:與「伴隨自己生起的心所」相應者。

心、意、識三者是同義。

2 心所 性相:與「自身所隨從的心」相應者。

以具相應的方式而存在。例如,眼識(心)與其眷屬受(心所)
,彼二者之
間具相同的「五種相應」:
(1)所緣相應。因為同一所緣故。

(2)行相相應。因為執持方式相同故。

(3)時間相應。因為同一時間故。

(4)所依相應。因為同一不共增上緣故。

(5)質相應。各個眼識之質產生,其伴隨的受也僅對應同一個質而產生故。

心所分為六類:五遍行、五定境、十一善、六根本惑,二十隨眠、四異轉。
這也就是「五十一心所」。

(1)五遍行——受、想、思、作意、觸。此五者遍隨心王行,故名五遍行。

(2)五定境——欲樂、勝解、念、定、慧。此五者定趨別境,故名決定境。

(3)十一善——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三種根本善。精進、輕安、

不放逸、行捨、不害。彼等由對治體性,相似等名善。

(4)六根本惑——貪、瞋、我慢、無明、染疑見。此是六根本,後三是煩

惱於心相續中主要起惑者。

9
(5)二十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諂、誑;驕、害、無慚;

昏沈、掉舉、無愧、無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彼等
生長且親近六種根本惑,故前述二十名為隨煩惱。

(6)四異轉——眠、悔、尋、伺,名為四異轉。隨相應動機,轉善惡無記,

彼及成為彼。

若有智士夫欲了解此等(五十一心所)各別的體性、功用、實質、施設及
差別等,可由阿毗達磨論典中了解。

觀音慈悲講堂 製表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