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与文学 概貌、路径及案例 张箭飞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6 年 5 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May,2016

   
第 48 卷第 3 期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48No. 3

风景与文学 :概貌 、路径及案例


张箭飞 ,  林翠云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科学界的几次 理 论 转 向,突 破 了 美 学、人 文 地 理 学、图


像学、文学批评等固守或特取的研究对象和范型,使得围绕“风景”所展开的研究逐渐形成庞大的知识 谱
系,并分蘖出三支貌似独立、但可互 相 挪 用,时 与 文 艺 理 论 互 惠 的 学 科:风 景 学、地 方 研 究 和 生 态 批 评。
风景学的四部著述堪称地标之作———《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的研究》、《社会构成与象 征 的
风景》、《风景与权力》和《风景与记忆》联合完成了风景研究核心概念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开拓“从 风 景
思考文化,从文化思考风景”研究主路同时,还 铺 设 了 一 条 重 要 支 线 ———风 景 与 文 学。 受 其 启 发 不 断 跟
进的著述沿着心理—象征—(权力)媒介—记忆—身份认同的纬度推进、回溯或漂移,屡屡借光给或借 重
于文学案例,遂使这一支线领域成为与后殖民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城市文学等交叠竞争的场所。
[关键词]  人文地理;风景;恋地;空间;地方;权力;记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
2016)
03-0135-06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科 学 界 的 几 次 理 论 转 向,突 破 了 美 学、人 文 地 理 学、图 像 学、文 学
批评等固守或特取的研究对象和范型,渐渐形成了一种“跨界—互联”的 思 维 方 式,以 此 观 察、描 述 和 诠
释历史、日常生活、视觉艺术乃至文学中的“风景”现象———这 一 现 象,一 度 被 当 作 美 学 之 范 畴(崇 高/优
美/如画)、绘画之亚类(风景画)、浪漫主义文学之大宗(风景诗/自然写作),人文地理学之关要(空间/地
方)进入埃德蒙·伯克( 1729~1797)以来的思想家、批评家和学者的视野,如康德( 1724~1804)、罗斯金
1819~1900)、福柯(
( 1926~1984)、萨义德(
1935~2003)、段义孚( 1930~ )等 等。 围 绕“风 景”而 展 开 的
界定、争论和个案研究,催化并繁衍了一个庞大的知识谱系,分蘖出 三 支 貌 似 独 立、但 可 互 相 挪 用,时 与
文艺理论互惠的学科:风景学、地方研究和生态批评。繁荣的学术态势反讽般地凸显了环境危机及归属

belong
ings)难题:形态迥异或略 异 的 无 根 性 (oo
r t
les
snes),错 位 (
s dis
loc
aton)、
i disp
lac
ement(移 位)改
变着人与环境关系,同时改写他们的文化认同。
总览风景学学术地图, 4 部著述堪称方法论地标之作: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大师段义孚之《恋 地 情
结:对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的研 究》( 1974)、 D.E.科 斯 格 罗 夫 之《社 会 构 成 与 象 征 风 景》(1984)、W.
J.
T.米切尔之《风景与权 力》(
1994)及 西 蒙 .沙 玛 之 《风 景 与 记 忆 》(
1995)。 段 义 孚 将 盎 格 鲁—美 国 诗 人
H.奥登首创的“恋地(
W. opoph
t ila)”一词发展成为风景/环境心理学的基础概念:“人 类 与 其 物 质 环 境

的情感纽带”① ,这种人地依恋,虽非人类最大强度的情感,一旦恣肆起来,“地方或环境就会成为情 感 激
推事件的载体或被感知为某种象征”② 。由此而伸延的“乡愁和地方”、“爱国主义与土地”、“爱或恐惧的
风景”等议题引起后继者持续关注。尤其是围绕“恋地”概念展开的社会学研究,多在他的话语阴影区域
纵 深开拓,例如, Xing Ruan 与 Pau
l Hogben 合著 Topoph
ili
a and 
Topophoba:
i Re
fle
cti
ons
 on 
Twen-

ieh-c
t ent
ury Human Habit
at(恋地和恨地:反思 20 世纪的人类栖居, 2007 年)全面而细微地展示 对 于
土地的爱(恨)情感如何塑造人们的居住方式和行为,渗入人们的城市规 划 和 建 筑 理 念,从 而 使 内 城、郊

* [作者简介]张箭飞,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① Yi-Fu Tuan,Topoph
ila:A S
i tudy o
f Environmen
tal
 Pe
rcep
tion,At
tit
ude
s and Va
l s,New Yo
ue rk: Co
lumb i

Un
ive
rsi
ty Pres,
s 1990:93.尽管学界一致把“ topoph
ila“一词的发掘、定 义 和 应 用 归 功 于 段 义 孚 教 授 ,但 他 谦 逊 地 在 一 些

演讲和自传性著作里反复提 到 诗 人 奥 登 和 法 国 哲 学 家 巴 什 拉 · 加 斯 东 的 首 创 贡 献。 参 见 Comi ng Home To Ch na,

2007,Un
iversi
ty o
f Minne
sot
a Pre
ss,
2007.
② Y i-Fu Tuan,
Topophi
la:A S
i tudy o
f Env
ironmen
tal
 Pe
rcep
tion,At
tit
ude
s and Va
l s,New Yo
ue rk:
Col
umb
ia
Un
ive
rsi
ty Pr
ess,
1990:
93.
· 136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8 卷  
 

区、街道、家宅、贫民窟、监狱等场所成为一定身份、特定 心 态 乃 至 价 值 取 向 的 外 在 表 达———人 们 为 什 么
留恋不舍一地?又因何故厌弃憎恨一 地?对 中 国 城 镇 化 的 复 杂 现 实 而 言,他 者 关 于 “地 方 感 (
sens
e o


pac
e )”、“地方性(
pla
cenes
s )”、“失地(
pla
cel
essnes
s )”等延伸概念的双向或多重思考颇有烛照亮度。 赋
予风景研究一种情感关照和人文关怀,这是段氏理论的最大贡献。
部分受段义孚启发,盎格鲁—英国文化地理学家科斯格罗夫 一 直 聚 焦 于 西 方 地 理 想 象 中 视 觉 和 图
像的作用,从风景“可视性”的形成过程导出一个重要定义:风景是一种观看方式( a way o
f seeng ),发

轫于 15 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和荷兰,渐及西欧(男性)精英阶层的特殊 感 知、体 验 和 品 味:“…… 对 可 见 世
界和观看者所看景色(也即被看见的东西)的艺术和文学再现,”① 这一定义已经暗示出视觉与风景 之 间
存在着某些权力关系(比如父权、帝国霸权),由此提炼的“空间的控制与集体认同形成”、“如画风景与土
地所有权及使用”、“风景与性别”等思考为跟进者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方向。特别是“风景性别化”议题早
已硕果累累,正如科斯格拉夫后来所总结:“女性主义批评家和艺术家试图重新研究景观、身体和女性特
质之间的现代关系,强调作为社会建构的身体及其创造潜力,提出从男性身体和另类男性特质的角度重
新观看自然的可能性。”② 这一方向的学术进展,可从 Jos
eph
ine Ca
rub
ia 等人编辑的《性别与风景:道德
风景再商榷》得到佐证———该书标定的研究目标即为“验检作为权力关系的风景如何对性别化的身份认
同至关重要。③”按照她的理解:“作为一种媒介的风景,不仅反映出一定的道德编码,而且固化了社 会 所
建构的性别套版( gende
r s
ter
eot
ypng)。”④

W.J.T.米切尔于 1994 年编辑的《风景与权力》初版是对风景研究 20 年的回顾与展 望。 数 十 篇 不
同领域 或 路 径 的 风 景 (个 案 )研 究 经 过 归 纳,呈 现 出 这 样 的 主 旨:作 为 一 个 辩 证 的 概 念 三 一 体

conc
ept
ual t
riad),风景可与地方、空间可互相切换,“是一个动态的媒介,我们在其中‘生活、活动、实现
自身之存在’。”⑤ 各种形式的权力,如 法 律、禁 令、阶 级、性 别、种 族、帝 国 等 借 助 风 景 这 一 媒 介 得 以 形 成
和再现。可以说,选入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通过对风景画、摄影、小 说 等 视 觉 要 素 或 描 述 详 实 分 析,将
藏匿于田园、沼泽、荒原、圣地、沙漠、海滩风景背后的权力关系或 竞 争 带 入 批 判 性 的 细 查。 编 者 本 人 在
其“帝国的风景”一文中富有创见地 假 设:“风 景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历 史 构 型,与 欧 洲 帝 国 主 义 密 切 相 关,”⑥
但又怀疑:风景并非西方独有的艺术,⑦ 中国传统介入风景话语有可能颠覆欧洲中心主义偏见及其 风 景
起源神话。遗憾的是,囿于他自己的学科背景,他未能深入论述。然而,毫无疑问,他的怀疑可以助推中
国学者进一步深思我们自己 的 风 景 (诗 画)传 统 中 是 否 藏 着 一 双 “透 明 的 眼 球 ”“内 在 之 眼 ”“帝 国 的 凝
视”?不同的取景角度和“成像”技巧会引起哪些审美差异?进而带起权力关系的变动?总之,米切尔有
关帝国风景的假设启发了大量后继性或修正性 研 究。 例 如 J il
l H.
Cas
id 的《播 种 帝 国:风 景 与 殖 民 化》

Sowi
ng Emp
ire:
Lands
cape
 and Co
lon
iza
ti 2005)就透过对移植异域植物的植物园、殖民地种植 园、
on,
风景园林等“帝国的梦幻之作”来观察“伴随欧洲扩张而影响到全球非欧洲地区的空间和社会感知、假想
和实践”(科斯格拉夫语)。
某种意义上,应该是科斯格拉夫“观看”理论与米切尔的“凝视”阐发合力打造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概
念,这一概念可用于考察殖民主义的文化特征。殖民化,依其定义,包含了对土地的挪用和占领,允许重
写文化地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欧洲 占 领 模 式 的 海 外 转 移、扩 散 和 简 单 化 (
Nor
ton, 96~7)…… 殖
2000:
民化要求无视先前存在的文化景观,例如,明显表现在他们将其当作‘新世 界’、荒 野 和 被 发 现 的 伊 甸 园

① Den
is E.
Cosg
rove.
Soc
ial
 Fo
rma
tion And Symbo
lic Lands
cape ,London & Sydney ,2001:9.
② 丹尼斯·科斯格拉夫 .景观和欧洲的视觉感———注视自 然 [ C].凯 · 安 德 森 等 主 编 .文 化 地 理 学 手 册 [M].李 蕾
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75.
③ Gende
r and Lands
cape:Renego
tia
ting
 the Mo
ral Lands
cape,
edi
ted by J
oseph
ine Ca
rub
ia,
Lor
rai
ne Dowl
er,
Bon
j Sz
cz i
ygel,London:Routledge,
2005:
1.
④ Ge nde
r  and Lands
cape:Renego
tia
ting
 the Mo
ral Lands
cape,
edi
ted by J
oseph
ine Ca
rub
ia,
Lor
rai
ne Dowl
er,
Bon
j Sz
cz i
ygel,
London:
Rout
ledge,
2005:1.
⑤ W. J.T.米切尔 .风景与权力[ M].杨丽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
2.
⑥ W. J.T.米切尔 .风景与权力[M].杨丽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
5.
⑦ 在此文里,米切尔特别提醒:“
lands
cape”一词既可以指一个地点又可以指一幅画。
 第3期 张箭飞,等:  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 · 137 ·
 

描述之中。”① 当风景研究与后殖民主义合流并轨之后,爆发出更强大的反省和批判力量:对书写在土 地
表面的暴力和邪恶保持警惕。毫不奇怪, 2002 年再版的《风景与权力》会补入后殖民主义理论宗师 爱 德
华·萨义德的一篇会议论文“虚构、记忆和地方”( 1998)。从时序 上 来 讲,此 文 晚 于 西 蒙 · 沙 玛 1995 年
出版的鸿篇巨制《风景与记忆》,但在主旨和内容的层面,二者构成抗辩性质的互文关系。
接踵《风景与权力》出版的《风景与记忆》稽古述今、纵横四洲,穿越 千 年,在 重 大 纪 念 现 场 验 审 西 方
风景神话四大原型(木、水、石、阿卡迪亚)、再现和嬗变,将环境(生态史)的基本关注“人类如何塑造了环
境又如何被环境塑造”细分为更加具体的构想:人类如何将大地改造符合 自 己 的 想 象,我 们 的 记 忆 如 何
塑造我们关于风景的感知。如果说,前面三部专著偏于理论建 构 和 风 景 阐 释,那 么,沙 玛 长 达 800 多 页
的巨著,更像是一部四个风景主题萦绕一个基础动机“记忆”复调演义回旋的环境文化史。然而,与一般
佯作客观的编年主题史不同,沙玛时时 跳 脱 历 时 叙 事 的 主 线,打 破 历 史 学 家 “远 观 而 不 近 察”的 职 业 自
律,不断“蒙太奇”回闪叠放他个人的风景体 验。 当 个 人 记 忆 与 家 族—种 族—国 家—文 化 的 集 体 记 忆 交
织,当巨量的档案史料、视觉文献、文学作品、习俗信仰、轶闻典故与激情澎湃的表达汇融,《风景与记忆》
势不可挡地成为现象级畅销书。严格地讲,此书对于风景理论的核 心 概 念 并 无 开 创 之 功,但 是,通 过 揭
示一些认知时刻,比如“一个地方突然显露出它与古老而独特的森林、山脉或者河流的联系 ……”② ;沙
玛将晚近二十年来人文和 社 会 科 学 交 叉 领 域 的 一 个 重 大 关 注 “记 忆 与 地 理”情 境 化、具 象 化 乃 至 画 面
化,③ 正如萨义德后来观察到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寻根时代,一个人努力在关于种族、
宗教、社群和家庭的集体记忆中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受历史破坏、远离动乱年代的过 去。”④ 需
要指出,沙玛的风景神话和记忆之旅的确开始于立陶宛森林,他的犹太 祖 辈 曾 定 居 于 此 并 以 伐 木 为 生,
后来又被驱赶出去。但是,他所寻找的并不是远离动乱的过去,而是混合着迫害、战争、离散和美好习俗
及愿景的集体记忆,确言之,亦即“丰富古老而复杂的风景文化传统”(沙玛语)。按照作者构想,《风景与
记忆》的每一章“都可被视为一次挖掘,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开始,深入 层 层 的 记 忆 和 表 象,通 向 深 埋
于几世纪之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最初基岩,并再一次激活它,使它重获现代社会的认知。”⑤ 他的确实现
了这一构想,尽管遭到萨义德的些许质疑。后者提醒我们必须警惕记忆的虚构特质:记忆可被选择性地
篡改或逸出以满足一些非常紧迫的目的。因此,针对双方介入的“(圣地)耶路撒冷风景与记忆”,美籍阿
拉伯裔文艺理论巨匠和盎格鲁—美国犹太裔的艺术史学家各自表述,难 免 冲 突。 沙 玛 在“导 言”里 深 情
回顾作为英籍犹太儿童,他如何通过捐赠树种参与以色列森林再造计划:“我们只知道,与根深叶茂的森
林相反的风景就是尘土飞扬,因风蚀而满是裸岩和红土的地方。流浪的犹太人犹如尘土。因此,如果以
色列没有自己的森林,那它又怎能稳固强大?”⑥ 的确,通过代代相继的努力,犹太人已经把他们认 为 失
去千年的故国沙漠变成宜人绿洲,新的锡安———在沙玛看来,植被再造不仅改善了复国后的以色列人生
存的环境,而且恢复了犹太民族悠久的传统:从一片森林追溯犹太人的根源和摇篮;而在萨义德看来,草
木茂盛的山丘和沙漠开出花来却掩盖了作为真实存在的巴勒斯坦地区以 及 当 地 游 牧 民 和 农 民 的 记 忆 。
伴随着风景再造和置换,记忆亦被再造和置换:“……其本质就是以一种地理主权、一种帝国主义的主权
代替另外一种权力,当地的权力。”⑦ 略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回顾立陶宛森林里波兰人和犹太人冲突 纠 缠
的历史时,沙玛却能够发现波兰民族诗人,超级爱国者亚当·密茨凯维奇的权力话语:“当密茨凯维奇高

① 丹尼斯·科斯格拉夫 .景观和欧洲的视觉感———注视自然[
C].凯 .安德森等主编 .文化 地 理 学 手 册[M].李 蕾 蕾
等译,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380.引 文 中 的 引 文 出 自 Cu
2009: ltu
ral Ge
ogaphy:
r s,
Theme Conc
eps,Ana
t lys
es.New Yo
rk:
Ox
for
d Un
ive
rsi
ty Pr
ess,
2000:
96~97.
② 西蒙·沙玛 .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
2013:
17.
③ 此书后来被 BBC 拍成 5 集纪录片,沙玛本人主播,译入多国电视频道,斩获多项传媒大奖。
④ 爱德华·E·萨义德 .虚 构、记 忆 和 地 方 [
C].W.
J.T.米 切 尔 .风 景 与 权 力 [M].杨 丽 等 译,南 京:译 林 出 版 社,
2014:
263.
⑤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17.
⑥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
2013 4.
⑦ 爱德华·E·萨义德 .虚 构、记 忆 和 地 方 [
C].W.
J.T.米 切 尔 .风 景 与 权 力 [M].杨 丽 等 译,南 京:译 林 出 版 社,
2014:
268.
· 138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8 卷  
 

呼‘立陶宛的森林’,仿佛它们只属于贵族以及他们的农奴、守林人和猎场 看 守 时,我 不 得 不 说 在 我 们 的
家族记忆中,也有关于这些密布着落叶松、角树和橡树的森林记忆。”①
撇开萨义德对沙玛的质疑,可以肯定:《风景与记忆》开辟了另一 种 历 史 叙 事,大 量 生 动 案 例 注 释 并
丰富与风景内缠粘连的几大概念,包括“恋地”、“身份认同”、“帝国”、“集体记忆”、“领 土”等 等。 某 种 程
度上,他所铺叙的四大风景神话亦可解读为“森林之恋”、“水之恋”、“山之恋”和“阿卡迪亚之恋”,产生于
错综的权力关系之中,息息关联种族的文化认同、帝国的命运和自我发现。
总之,四部地标性著作或以其周密的理性思辨,或以其贯通多个领域的个案分析,界划为动词的“风
景”② 流动的内涵和扩张的外延,联合完成了一套概念体系,包括:地方、空间、权力、恋地、记忆,文化、身
份等等,而每个概念都已发展为更大价 值 的 议 题,激 发 出 一 个 “饱 含 争 论 ‘激 情 和 许 诺 积 极 且 活 着 的 传
统”(凯 .安德森语)。

比较重要的是:在开拓“从风景思考文化,从文化思考风景”研究 主 路 的 同 时,这 四 部 著 作 还 铺 设 了
一条重要支线———风景与文学。段义孚诸人借助自己的文 学 经 验 校 检 或 强 化 风 景 学 概 念。 实 际 上,四
部著作的部分内容可被另存为“风 景 学 (人 文 地 理 学)框 架 体 系 里 的 文 学 研 究”。 例 如,针 对 “爱 国 主 义
( t
pari
otsm)”这样看似宏大的学术议题,段 义 孚 要 言 不 繁,简 明 定 义:“爱 国 主 义 意 味 着 对 t
i e
rra pat
ria
(父辈土地)或 na ta
l l
and(出生地) 的 爱”;③ 扼 要 分 类:“有 两 种 爱 国 主 义:本 土 爱 国 主 义 和 帝 国 爱 国 主
义”;④ 精准引入莎士 比 亚 《理 查 二 世》第 二 幕 兰 开 斯 特 公 爵 的 几 行 诗 句,突 显 爱 国 主 义 与 “土 地 ”、“家
乡”、“出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关键 词 点 读 证 明:绑 定 在 一 定 风 景 修 辞 的 本 土 之 爱 如 何 会 导 向 帝 国 的
野心:
这是英雄诞生之地,这是一个小小世界,
这是一块宝石,嵌于银色大海,
大海犹如堡垒,保卫我们的家园,
抵御寡欢的异国,入侵者的觊觎
这是圣恩眷顾的地方、这片土地、这个王国,这是英格兰…… ⑤
又例如:在讨论到“城市化和乡恋(urban
iza
tion and at
tit
ude
 to coun
trys
ide)”,段义孚引入艾 米 丽
·狄金森的诗句:“因饥渴而知道水,因海洋而了解陆地”画龙点 睛 城 市—乡 村 的 对 位 关 系,补 入 三 位 乡
村诗人贺拉斯、陶渊明 ⑥ 和亨利·里德尔 (Henry Needlr)相 近 诗 行,强 调:理 解 对 于 乡 村 的 热 爱 (段 义

孚把它列为一种特殊的恋地情 结),必 须 通 过“城 市”,乡 村 的 反 意 象,正 如 必 须 通 过“羁 旅 (ourney)”和

“异国”来界定何谓“家”一样。
纵览《恋地情结》全书,文学与地理学互相阐发的范例俯拾即是。 敏 锐 的 美 感 与 深 厚 的 文 学 修 养 帮
助段义孚完成了他人文地理学,或者说风景学理论的建构。学界普遍承认:“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

①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30.
② W.
J.T.米切尔 .风景与权力[M].杨丽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1.在“导 论”里,米 切 尔 开 宗 明 义:“这 本 书
2014:
的目的就是要把‘风景’从名词变为动词。它提出:我们不是把风景看成是一个供观看的物体或者提供阅 读 的 文 本,而 是
一个过程,社会和主体性身份通过这个过程形成。”
③ Yi-Fu Tuan,
Topoph
ila:A S
i tudy o
f Env
ironmen
tal
 Pe
rcep
tion,At
tit
ude
s and Va
l s,New Yo
ue rk:
Col
umb
ia
Un
ive
rsi
ty Pres , :
s1990 100.
④ Y i-Fu Tuan,
Topoph
ila:A S
i tudy o
f Env
ironmen
tal
 Pe
rcep
tion,At
tit
ude
s and Va
l s,New Yo
ue rk:
Col
umb
ia
Un
ive
rsi
ty Pr
ess,
1990:
101.
⑤ 笔者根据引诗翻译。莎士比亚原诗行行紧扣与土地关 联 的 词 语 及 意 象,而 一 般 中 文 译 本 或 有 形 容 词 添 加 或 有
误解原文的关键词含义,如把“
les
s happ
ier
 lands”译成“宵小”,遮蔽了一个历史事实:苦寒的北方异国,如苏格兰一直觊
觎英格兰土地。
⑥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一个自谦不谙中文的中国人,段 义 孚 对 陶 渊 明 情 有 独 钟。 他 在 “中 国 环 境 与 恋 地 “一 节 里,
再次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视觉要素与其乡村情结的关系。
 第3期 张箭飞,等:  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 · 139 ·
 

的‘地学’的特征。”① 其实,还应承认,在他弥合自然地理学有意造成的想象和事实之间的隔阂时,他把
文学感知还给了地学,因而他的系列著作,从《恋地情结》到《恐惧的风景》(Lands
cape o
f Fe
ar)再到《空
间、地方:经验的透视》( c
Spae,
Pla
ce:
The 
Per
spe
cti
ves
 of 
Expe
ri e)必然地成为风景与文学的最佳研
enc
究样本和方法论基础,进而被其他学者模仿和发扬。某种程度上,沙玛的《风 景 与 记 忆》是 扩 展 版 的《恋
地情结》,内含众多的文学案例和精彩的分析,比如,他在“森林神话”框架里展 开 的“风 景 与 记 忆”讨 论,
刷新了我们对于波兰文学的认知。趋于遗忘的胡索夫斯基长诗《野牛之歌:状貌、凶残和狩猎》和较少被
读的密茨凯维奇长诗《塔杜施先生》获得了文本扩张———这就是风景 角 度 的 文 学 研 究 的 意 义 之 一:陌 生
化我们熟悉或遗忘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章的第二节“狄诺克拉底与道士”,沙玛关于西中山岳文
化/文学有段精彩的比较:
即使考虑到 1500 年的时间间隔,像张道陵这样的道家大师与格曾·博格勒姆这样的狄诺克拉
底式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对群山的感觉还是有着不可逾 越 的 鸿 沟。 当 道 士 专 注 于 虚 化 肉 体 性
的实质,进入接受他们的岩石之中,力大无穷的雕刻家则把自 己 悬 挂 在 岩 石 边 上,用 风 钻 把 它 切 割
成泰迪·罗斯福胡须的样子。因此,我们忍不住会去建构一种山峰文化史的朴素辩证法:西方的与
东方的,至高的与神秘的,狄诺克拉底式的与道士式的。即 便 我 们 可 以 明 确 地 看 到 在 犹 太 教、基 督
教和伊斯兰教的传统中,充满了山的显灵与变形———何烈山、阿勒山、摩利亚山、西奈山、毗斯迦山、
基利波山、基比恩山、塔博尔山、卡梅尔山、加略山、格格他和锡安山,———但对这些事件的最早的中
世纪再现与道教或者佛教的同类表现形成了最为明显的对比。②
虽然着墨甚少,笔者据此仍可猜出,
90 年代美国汉学界大热的道教圣地研究,多多少少波及沙 玛 所
代表的主流学术话语。一部主线贯穿四大洲的风景神话史,如果中国经验缺席或隐匿,这将成为研究者
的视野死角。显然,一如米切尔,沙玛力所不逮,无论是中国的风景神 话 还 是 它 的 写 作 与 视 觉 实 践 都 是
一个巨大的存在,非汉学家的他们浅尝辄止,但却能鼓舞本土研究者直面他们提出的问题。
由浩瀚的风景神话及其文字和视觉表征,沙玛归纳的几个核心论 点 业 已 成 为 后 继 者 的 研 究 出 发 点
或逆向思考的参照点:
1)即使那些我们认为完全独立于文明的风景,只要详加考察,同样也是文明的产物;③

2)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构。④

3)我们所继承的风景神话和记忆必然有两个普遍特征,可延续数世纪的惊人持久力以及强大

的影响力。⑤
《风景与记忆》之后不断推出的相关专著或是兼及文学关注,或是由文学进入,撬动更大的跨学科议
题。Pe
ter J Howard 之《风景导论》(An  Intr
oduct
ion to Landsc 2011 年)和其主编之 《风景研究
ape,
指南》(The Rout
ledge Compan
ion
 to Lands
cape Stud
ies,2013 年)反映出 30 年来的风景研究基 本 沿
着心理—象征—(权力)媒介—记忆—身 份 认 同 的 纬 度 推 进、回 溯 或 漂 移,屡 屡 借 光 给 或 借 重 于 文 学 案
例,遂使“风景与文学”这一支线 领 域 活 力 四 射。 如 Wi
ll
iam E.Ma
llo
ry 之 《地 理 与 文 学:学 科 之 遇 合》

Geog
raphy and L
ite
rat
ure:A Meet
ing o
f t
he Di
sci
pli
ne 1987 年)。此书广取欧美作家的 区 域 风 景
s,
描写,将“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概念与现实地貌对读比 照,进 而 夯 实“风 景 是 人
类欲望和情感的大地作品( ea
rt rk)”这一共识。
hwo

具体到英 美 文 学 研 究,风 景 理 论 的 介 入 无 疑 助 推 了 角 度 不 一 侧 重 有 别 的 “再 思 ”“重 构 ”“新 发
现”———Ann Bermingham 之《风 景 与 意 识 形 态:英 国 乡 村 传 统,
1740~1860》( Lands
cape and
 I deo
lo-
gy:
Lands
cape Ae
sthet
ics
 and Tour
ism i
n Bri
tan,
i 1986 版)、Ma
1760~1800, lcolm Andrews 之《寻找

① 唐晓峰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记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
J].读书,
2002,(
11).
②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
2013:
477.
③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
2013:
8.
④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
2013:
67.
⑤ 西蒙·沙玛 .风景与记忆[M].胡淑陈等译 .南京:译林,
2013:
15.
· 140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8 卷  
 

如画美》( The Se
a r
ch  for
 the Pictureque,
s 1990 版), Roge
r Ebbatson 的《想 象 的 英 格 兰:民 族、风 景 与
文学》An
(  Imaginary Eng l :
and Na ti ,
on Landscape and Li
ter
at e,
ur 2005 年)
1840~1920, Stephen S
id-
da
ll之《风景与文学》( Landscape a
   nd Lit
era
ture ,
2009 年) 均有方法论的建树和独到的发现。 前三部各
自锁定一个特定时期,创造性地化用风景学话语和范式,发现或诠释英国文学中的风景如何隐匿或暴露
了错综的权力关系;文学对于英国风景之发现、重塑和消费的作用;以及作家的风景感知、体验和表达又
如何帮助塑造了真实的地貌;其中,《寻找如画美》影响最为广远。对于 18 世 纪 下 半 叶 英 国 的 风 景 美 学
转向与画境游时尚,安德鲁斯追根溯源、条分缕析、洞察幽微:
美学概念的如画美阶段从未真正结束过。我们把“the P
ict
ure
sque”当作一个评价自然景 色 和
古代建筑的术语使用,就像我们乔治时代的前辈们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我们不再为它的精确意义而
烦恼。尽管如此,它依旧传递着这样的一种感觉: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与绘画、明信片、旅行日记和日
历图片所宣传的理想化的乡村美非常相似,这令人感到欣慰。我们对这个词语的使用表明,我们乐
意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其实非常接 近。 如 画 风 景 的 存 在 如 今 依 旧 非 常 明
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我们在鉴赏自然风景时,其标准 依 旧 非 常 依 赖 一 切 能 够 框 定 或 界 定
的风景:照相机的取景器取代了克劳德镜的功能,成为确定美 丽 风 景 的 手 段,用 之 于 现 代 旅 游 业 对
自然风景的推销。……自然景色和建筑废墟曾经而且一直 是 旅 游 魅 力 的 两 个 主 要 因 素,而 且 它 们
也是我们现在应该保护的首要对象,这点绝非偶然。它们代表了早期的画境游游客,也代表了现代
社会的游客。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消失的文化及环境,我们大多数人对它已经相当陌生,但它却越来
越具文物价值。
这个结论不仅能够启发中国景区如何提升文化价值和美学含量 ,而 且 引 导 我 们 调 转 一 个 角 度 重 审
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山水诗歌如何介入风景的重新定义和保护。
较之前面三部大书,结构明朗、言简意赅的《风景与文学》更像是一本“课题指南”: St
ephen Siddal

纵线勾勒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风景文本,横线标画三大研究主路:政治解读、女权主义解读和生态解读,
预留了大量进入的空间,因为“风景比任何选题都要流行”。①

Land
scape
 and
 li
ter
atu
re:
A s
urv
ey,appr
oache
s and 
cas
es
ZHANG 
Jian-f
ei 
&LI
N Cu
i-yu


Scho
ol  Li
of  t
era
t e,Wuhan 
ur Uni
ver
sit 430072,Ch
y,Wuhan  ina)

Ab s
t ract: S ince t
he  1970so f the  20th century,t he  social
  s
cienc es and human ities of the  West have
severa l
 theo reti
cal transforma tions and  made  some  break throughs  in the disciplinary  confinemen t i

terms o
  f aesth e
tics, h um an  eo
g g pyra h , iconolo a
gy   nd liter
a ture . As a
  resu l
t ,t he “land scape ”studies
have  deve l
oped  into
 t hree branche s  with a compr ehens ive knowl edge framewo rk,l ands c
ape  st
udi s,

la
p  ce stu dies an
   d ecocrit
icism , w hich a r
   e seem in l
gy in
  p de en dent butin
        fa
c ta rei nter-discipl
inary  d
an
inter-bene f
icial.Topoph ilia:A  Study  of  Env i
r onmen tal Per c
ept ion,At titude s and  Va lues,So c ia

Forma tion And  Symb o
lic Lands ,
cape Lands cape  and Powe r and  Lands cape  and  Memo ry  a
re the
four landma rks and cons ti
t u
te  the co r
e  concep ts of
  lands cape st udies.Mo re
  impo r
tan tly,t hey have
paved  a discipli
na r
y appr oach to lands cape  &l it
e ratur e,wi th af
  ocus on “interpreting cu lturei
 n terms
of l
ands c ape and interpreting lands cape in terms  o
f cu lture”.Thus,r esearche s keep  going  a
long the
academi c  or
ien t
ation of l
ands cape-psycho logy-symbo lism-powe /
r med ium-memo ry-identit ,
y and  gradu-

lly get
 into t
he int
erdisc
ipl
ina
r s
y tud
ies invo
lving
 thel
 it
eratur
e ofpos
  t-co
lon
ial
ism 
and
 femi
nism 
as
well
 as urban s
tudies.
Key words : hu man geog
raphy;l
andscape;topophil
ia;spae;p
c la
ce;powe r;memo r

[责任编辑:  肖国荣]

① S
tephen S
idda
ll.
Lands
cape
 and L
ite
rat
ure[M].
London:
Camb
ridge Un
ive
rsi
ty Pr
ess,
2009: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