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View metadata, citation and similar papers at core.ac.

uk brought to you by CORE


provided by Xiam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013 年第 3 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第 153 期


No. 3. 2013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Sum No. 153

□ “三子”( 老子、庄子、管子) 研究

老子敬畏观的基本维度
*
谢清果

(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畏”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畏”充分体现了老子“尊道贵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内含
“敬”的意蕴。因此,我们从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畏人与人畏、畏死与不畏死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角度阐述了老子
的敬畏观。
关键词: 老子; 敬畏; 道德
中图分类号: B22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310( 2013) 03 - 0032 - 03

《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畏”字,后人少有对此加以认 能保有大道之知,以此来行道,当能理性面对各种选择,秉持
识和发扬。《广雅·释诂》: “畏,敬也。”纵观《老子》全文,不 “惟道是从”的原则来观照自身的言行举止,怀有敬畏之心,
难发现,老子提倡“惟道是从”,“唯施是畏”。“惟道是从”是 唯恐自己偏离于道。因为老子在本章接着说: “大道甚夷,
“唯施是畏”的基础。他的敬畏观,要求人们从“道”出发,从 而民好径。”径,斜也,邪也。大道本来平坦,易知易行,而世
内心的“尊道贵德”,外化到一言一行,而非出于单纯对外在 人为俗所困,不见大道,利欲熏心,而自我放纵,于是邪恶丛
法则的敬畏或畏惧。因此,我们可以将老子的“畏”字诀表 生。老子启发世人,即便是“行于大道”也依然是“唯施是
述为: 他期望人们谨言慎行,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畏”,如此“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四章) 。可免阴沟
一、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的辩证统一 翻船。老子一贯强调个体当有自知之明,有知常之明,如此
老子曰: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五 行世可保无虞。
十三章) 此句中的“施”字,是把握其意义的关键,历史上主 其二,夸张。吴 澄 注 曰: “‘施’,犹《论 语》‘无 施 劳’、
[1]207
要有三种解释 : 《孟子》‘施施从外来’之‘施’,矜夸张大也。……老子之学
其一,施为。河上公注曰: “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 盖亦若此,夸张最其所忌。此章言不知道之人惟务夸张,若
[2]203
[恐]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欲 使其人倏然之顷有所知,而欲行于大道,则必专以施为畏而
[4]75
理解后半句,应明了前半句的意思。“介”然,河上公注为 不敢为。” 其实,将施理解为“浮夸”,自然可以视为人们
“大也”。其实,介也有“特也,独也”之意,如《文选·张衡思 众多离道的表现之一,老子强调: 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
玄赋》: “子不群而介立。”此解甚好。因为老子在第二十章 不自矜,不自贵,且力求“光而不耀”,而且有自隐的心态,自
中有言: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 然不愿意去浮夸而害道败德。明代薛蕙亦持此说。他注曰:
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介然,小也。《列子》曰: ‘介然之有施张大也,老子自言使
[5]309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 我少有知识,行于大道,惟以夸张为畏也。” 可备一说。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 其三,施为邪。清代王念孙案曰: “施读为迆,迆,邪也。
[6]424
食母。”其中将“我”( 有道者) 与“俗人”、“众人”区别开来, 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惧其入于邪道也。” 《韩非子·解老
正是其“独”字。况且,道也有道的特性,“寂兮寥兮,独立不 篇》: “书 之 所 谓 大 道 也,端 道 也。所 谓 貌 施 也 者,邪 道
[7]153
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 此外,“介” 也。” 从古文字使用来看,将“施”理解为邪,固然古亦有
字帛书甲本作“挈( 左加手字旁) ”整理者解为“挈”之异体 之,而且老子的确也有个别地方用语语气严厉,例如“强梁
字。严遵的注文中引“挈然有知”。高明亦持此说。他说: 不得其死”( 第四十二章)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第五
者,
[3]80
“‘使我挈有知’,谓假使我掌握了知识。” 行为的主体如 十八章) 等等。这些都是强调离道的后果,是一种警示。但

* 收稿日期: 2012 - 12 - 18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道家传播学的理论建构”( 2010211089) 。
作者简介: 谢清果( 1975 - ) ,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
· 32·
[11]33
是,
邪的用意过重,或者说只偏重行为偏离大道的严重情况, 曰: “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 后世
不如将“施”理解为“施为”,涵盖面更为全面周全。老子亦 学者大多承此二者之说,如李约注: “自韬晦如逃难者,恐四
[12]543
言: “不知常,妄作凶。”( 第十六章) 力求从理性上分析控制 邻知之。” 我们认为如此注解不妥。因为上文已言老子
自我行为的重要性,而不是用语言进行恫吓。 并没有把为道与众人对立起来思考问题,而是大隐隐于朝,
综上所述,唯施是畏,表达的是修道者对自己的言行举 小隐隐于野,总之,为道者不追求鹤立鸡群,而成为众人注目
止当始终保持如下的心态: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的焦点,而是,“建德若偷”( 第四十一章) ,因为善欲人知不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 是真善。因此,所谓“畏四邻”之说,当是不愿意自己为乡邻
兮其若浊。”( 第十五章) 好比冬天涉川一般小心; 如同防止 所积之功德为他们所知,若为其所知,则会干扰自身的清修。
自身行为影响四邻一样谨慎; 如同做客一样庄俨; 如同冰之 老子强调“居善地”( 第八章) ,自然不会选择居于敌人之中,
凌释一般自损; 如同原木一般纯朴; 心胸如同空谷一般广阔; 故而不应当把四邻理解为敌人。
自隐如同浊水一般无欲不争。这一切的一切其本质都是以 其二,帛书和简本“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刘殿
敬畏之心处理好各种关系,始终唯道是从,不须臾离道。老 爵对比通行本与帛书本说: “今本的意思是: 别人所畏惧的,
子第二十一章从正面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 自己也不可不畏惧。而帛书本的意思是为人所畏惧的———
的表现是一切以道为准则,以不敢为的心态面对大道的法 就是人君———亦应该畏惧怕他的人。两者意义很不同,前者
则,也就是“唯施是畏”了。 是一般 的 道 理,后 者 则 是 对 君 人 者 所 说 有 关 治 术 的 道
[13]35
二、人畏与畏人的辩证统一 理。” 高明认为帛书中唯与呵、美恶正相反相成,因此帛
老子曰: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书本当是原本,今本是错误的。并延伸说: “此之谓为国君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王弼本、 不以无为为化,专赖威刑,民不堪威,反抗斯起,如七十四
者,
河上公本、傅奕本大体一致。不过,帛书本和郭店楚简本则 章云: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因民之反,为君
有所差异,主要是多了一个“人”字,文本如下: “人之所畏, 者或为民杀,或为民亡,皆有史征,故老子云: ‘人之所畏,亦
[3]318
亦不可以不畏人。”如此,学界便有了争议。其实,帛书整理 不可以不畏人。” 其实,将此句孤立理解,高明先生之说
[8]63
者认为“人”字是“衍文” 。郭店楚简本《老子》的这个 诚然高明。不过,放在第二十章全文的语境来看,似乎不是
“人”字前有短线断句符号,因此,可以与下句连接为“人宠 专门谈治国之术,而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谈“人畏”与“畏人”
辱若惊”。不过,许抗生则认为简本断句有误,当是与上文 的关系,以与唯呵、美恶相呼应。我们也可以说,人畏与畏人
[9]93 - 102
连接 。无论如何,此种情况是《老子》版本流传中传 也是一步之遥,矛盾的双方常常相互转化。未必一定局限于
抄者和解释者理解的差异而导致的对文本的不同程度的改 君民之间。老子曾说: “夫物或行或 随,或 歔 或 吹,或 强 或
写,不过,这种改写倒也丰富了《老子》思想。下文试分别阐 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扬: 圣人面对事物的行随、歔吹、强赢,挫隳,未曾存于心,只是去
其一,以通行本来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含义甚为 掉极端,秉持中道的原则,从而使自己处于进退有度的最佳
明了,即世人所畏惧的,为道者也不可以掉以轻心,也应当保 境遇。老子还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
持有戒慎恐惧之心。成玄英注曰: “水火可畏,不畏必遭烧 极? 其无正。”( 第五十八章) 得失成败祸福往往是相反倚
溺。豺狼可畏,不畏必遭损伤。故知人行爱憎而不已,归兹 伏,要把握转化的临界点( “极”) 何其艰难,因为许多事情是
[10]360
损败; 贪名利而无息,致此危亡。” 老子学说自然有其经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一概而论,所说“无正”,没有一个
验基础,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来说,他人的历史经验理应 准正。也可以说,大道之妙用,存乎一心。
成为为道者的经验,例如水火豺狼之属应当懂得趋避,人们 三、畏死与不畏死的辩证统一
易于接受,而爱憎、名利等则往往如飞蛾扑火,前仆后继。因 前两方面主要侧重从治身的一般道理上谈,而第十七、
此,深感于斯,他曾言: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故以身观 七十二、七十四章则侧重从治世的法则上谈。首先,老子指
身,……。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第五十四章) 为道 出: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
者的智慧在于善于从他人的成功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正所 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 谓∶ 我自然。”( 第十七章) 王弼注曰: “不复能以恩仁令物,
[11]40
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 亦即善于以 而赖威权也。” 王真述曰: “太古大道之行,上德不德,是
善为道者为老师,以不善为道者为资鉴,而且力求这种心态 以其下之人,但知其在上有君而已,盖日用而不知是也。至
永远保持下去,这才是有道者的所当为。 于中古,仁德兼施,恩惠日及,是以爱而亲之,美而誉之,其事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常以为道者与众人相区别,是为了 渐著。其次以义为治,小罪用刑罚,大罪兴甲兵,是以畏之。
[14]565
强调为道者当有其独特的作为,但并不是要为道者处处刻意 其下以礼为治,礼烦则乱,诚丧欺生,是以侮之。” 大体
显示得跟别人不一样,反而是要跟众人打成一片,以处下的 上,老子认为有四类社会形态,其一是道治社会,百姓与侯王
心态与众人相处,向众人学习,而不是轻贱众人。 的关系只是知道彼此的存在而已; 其二,是德治社会,百姓与
其实,要把握“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之意,当与“犹兮若 侯王的关系是歌功颂德,君爱民,民爱君其乐融融的太平盛
畏四邻”( 第十五章) 相配合加以理解。后者,河上公注曰: 世,尤其为儒家所称道; 其三,是法治社会,百姓与君王的关
[2]58
“其进退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之知也。” 王弼注 系是畏惧,君王惧怕百姓造反,百姓惧怕严刑竣法; 其四,是
· 33·
兵治社会,既失道,又失德,失法,百姓与君王关系如寇仇,往 义,即便如此,施法者依然怀有“法”的威权不足恃的心态,
往以战争来改朝换代了。总之,老子并不看好赖法治世的社 慎重用法。
会。在他看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 法令 畏死( 威) 和不畏死( 威) 其中是一体两面,畏死是主动
越多,反而并没有让盗贼减少,反而资生了许多钻法令空子 去合道而避免不得好死的背道下场,而不畏死 ( 威) ,则以
之徒。也就是说,法令不足恃。老子曰: “民不畏威,则大威 “得执而杀之”的后果,验证了畏威的必要性。
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第 综上所述,老子从正反两面充分论述了“畏”是为道者
七十二章) 帛书本两“威”均作“畏”,《释名·释言语》: “威, 应当具有的心态和思想方法。
畏也,可畏惧也。”可见,两者通用。此句原题时雍的《道德
经解》的注解颇有独道: “怒而威,其威也小; 不怒而威,其威 参考文献:
也大。圣人不以威屈天下,使民无畏威之容,而有畏德之心, [1]卢 育 三. 老 子 释 义[M]. 天 津: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
[15]719
则不怒之威默加乎人,是谓大威至矣。” 此作者从正面 1987.
认为“不畏威”正是第十七章所言“下知有之”的理想社会情 [2]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 王卡点校. 北京: 中华
景。而“大威至”则正是指“太上”。其实,如果深入一步,可 1993.
书局,
以明言道之威,也可说是天威。老子曾言: “天网恢恢,疏而 [3]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80.
不失。”( 第七十三章) 人们 ( 尤其是君王) 信 奉 大 道,那 么 [4]吴澄. 道德真经吴澄注[M]. 黄曙辉点校. 上海: 华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相反,则“不道早已” 2010.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三十章) 。这是历历不爽的。威,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 [5]薛惠. 老子集成: 第六卷·老子集解[Z]. 北京: 宗教
是以王弼为代表的,将其解释为俗世君王的威权。王弼注 2011.
文化出版社,
曰: 君王“离其清( 净) [静],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 [6]王念孙. 老子集成: 第十卷·老子杂志[Z]. 北京: 宗
则物拢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 2011.
教文化出版社,
[11]179
矣,天诛将至” 。其实此句可视为“畏人”“人畏”统一 [7]韩非子. 韩非子 · 解老第二十[M]. 北京: 中华书
的一个具体案例。我们认为王弼解释为佳,因为这种解释可 1998. 153.
局,
与下文相呼应,表达了警告君王不要以威权压制人民,否则, [8]马王堆帛书整 理 小 组. 马 王 堆 汉 墓 帛 书———老 子
会被人民抛弃的。不过,以道威解,亦通。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6. 63.
例如,老子在第七十四章中又呼应了第七十二章: “民 [9]许 抗 生. 初 读 郭 店 竹 简 老 子[A]. 郭 店 楚 简 研 究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 (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C].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10]( 唐) 成 玄 英. 老 子 集 成: 第 一 卷 · 道 德 真 经 注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畏死者,畏威,不畏威就 [Z].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会铤而走险,作奸犯科。如果人民不以巧智自恃而奇,而坚 [1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上卷[M].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守道德,珍爱生命,怀有生命的敬畏( 畏死,不等于怕死) ,而 1980.
社会秩序易于常态化。这也是老子“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 唐) 李 约. 老 子 集 成: 第 一 卷 · 道 德 真 经 新 注
( 第六十五章) 的应有之义。畏死者,畏道,畏“不得其死”的 [Z].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后果,从而自我反思,而入正道,免于入邪道。老子强调人不 [13] 刘殿爵. 马王堆汉墓《老子》初探: 下[J]. 明报月
可以其智妄想代替大道,人往往对道有所不逮而使自己陷于 1982,
刊, 9 月号.
危险之地。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君王要善待百姓, [14]( 唐) 王真. 道老子集成: 第一卷·德经论兵要义述
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相反,则百姓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 [Z].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态与君王对抗,而一切的严刑都不足以吓倒人民。法仅用在 [15]原题时雍. 老子集成: 第三卷·道德真经解[Z]. 北
社会稳定时期对一些为奇者加以制裁,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 2011.
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 3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