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二、導讀︰〈伯夷列傳〉(節錄)-《史記》

 學習重點︰
1. 知新︰認識儒家中「義」在國家層面的思想。
2. 知新︰認識儒家中「忠君」的思想。
3. 知新︰認識孟子的「革命論」。
4. 知新︰反思及評價儒家對「義」的看法。
5. 知新︰反思及評價儒家對「忠君」的看法。
6. 溫故︰分析人物形象
7. 溫故︰複習撰寫段落大意和主旨的技巧。
8. 溫故︰複習閱讀文言文的技巧。
9. 溫故︰複習文言知識-常見文言字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性活用、倒裝
句。

 作者︰
司馬遷(公元前 145-?),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出身
於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職責是掌管圖書檔案,編寫史書和修訂
曆法)
,精通天文曆法和黃老之學,對司馬遷影響極大。他三十多歲時繼承了父
親的職位,有機會參閱皇室圖書,得以為寫作《史記》搜集詳盡資料。天漢二年
(公元前 99),司馬遷為敗降匈奴的李陵將軍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入獄,
遭受宮刑。後來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用了十八年時間,終於完成《史記》

 著作︰
《史記》一開始稱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的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中
國上自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本紀、世
家、表、書、列傳五個部分,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餘字。每卷書記錄人
物事蹟後,皆有「太史公曰」的部分,即是司馬遷對這人的評價。司馬遷擅長選
取和剪裁歷史事件,用精煉的語言,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其思想性格,因此《史
記》不僅是史學名著,也有很高的文學地位。故此,魯迅亦曾讚揚此書為「史家
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題解︰
本文選自《史記‧伯夷列傳》前半部分。〈伯夷列傳〉乃《史記》中列傳的

頁 31
第一卷,實際上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他們是殷商末期孤竹國國君之子,本篇記
述了他們「義不食周粟」的事蹟,流露了司馬遷對二人的欣賞和感慨之情。

 預習︰
1. 試查考有關《史記》的體裁。

(1) 紀傳體︰以人物為主,事件為輔(相對「編年體」而言)

(2) 通史︰記述多於一個朝代的歷史(相對「斷代史」而言)

2. 試查考有關《史記》的內容。

(1) 本紀︰記載帝王的事蹟。

(2) 世家︰記載諸侯貴族的事蹟。

(3) 書︰記載歷代的典章制度。

(4) 表︰以表格方式順序排列歷史事件。

(5) 列傳︰記載對歷史有影響或貢獻的人物事蹟。

3. 複習〈魚我所欲也〉所學,「義」的意思是什麼?試概括說明。對一般人而

言,「義」乃個人的品德修養,那麼,對古代人臣而言,他們又應如何實踐

「義」呢?試搜尋一位現今或古代的臣子,說明他如何盡「義」。

(1) 「義」的意思是︰合宜/應該做的事 。

(2) 例子︰魏徵。多以勸諫唐太宗,做了合宜

的事。

個人 國家

頁 32
課文

〈伯夷列傳〉(節錄)-《史記》

[1] 孔 子 曰 :「 伯 夷 、 叔 齊 1, 不 念 舊 惡 , 怨 是 用 希 2。 」

「 求 仁 得 仁 , 又 何 怨 乎 3? 」余 悲 伯 夷 之 意 4, 睹 軼 詩 5,

可 異 焉 6。

[2] 其 傳 7曰 :「 伯 夷 、 叔 齊 , 孤 竹 君 8之 二 子 也 。 父 欲

立 9叔 齊 。 及 10父 卒 , 叔 齊 讓 伯 夷 。 伯 夷 曰 :『 父 命 也 。 』

1 伯夷、叔齊:殷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齊,名智,字
公達。
2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舊惡,舊仇。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是用,
是以、因此。希,同「稀」,稀少。語出《論語‧公冶長》,意思是指伯夷、叔
齊不記掛別人叔齊這兩兄弟不記念過去的仇恨,别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很少。
此乃孔子讚揚二人具容人之量。
3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語出《論語‧述而》 ,
原句為︰「(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
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 余悲伯夷之意:悲,這讀作動詞,指悲憐、悲嘆。
5 睹軼詩:軼,通「逸」、「佚」,散失。軼詩,指下文的《采薇》詩,該詩未收
入《詩經》,所以稱之為軼詩。
6 可異焉︰異,驚異。因為前文《論語.述而》說過「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而歌辭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這種表示怨氣的話,所以感到著實奇怪。
7 其傳︰蓋指《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 。
8 孤竹君:殷商時的諸侯。姓墨胎氏,為神農之後,商湯時始封作孤竹君。孤竹,

古國名,商、周時的諸侯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東。
9 立︰冊立。
10 及︰到。

頁 33
遂 11逃 去 12。 叔 齊 亦 不 肯 立 而 逃 之 。 國 人 13立 其 中 子 14。

於 是 伯 夷 、 叔 齊 聞 西 伯 昌 15善 養 老 ,『 盍 往 歸 焉 16! 』

[3] 及 至 , 西 伯 卒 , 武 王 載 木 主 17, 號 18為 文 王 , 東 伐

紂 19。 伯 夷 、 叔 齊 叩 馬 20而 諫 曰 :『 父 死 不 葬 , 爰 21及 干

戈 22, 可 謂 孝 乎 ? 以 臣 弒 23君 , 可 謂 仁 乎 ? 』左 右 24欲 兵

25
之 。 太 公 曰 :『 此 義 人 也 。 』 扶 而 去 之 。

[4] 武 王 已 平 殷 亂 , 天 下 宗 周 26, 而 伯 夷、 叔 齊 恥 之 27,

11 遂︰於是。
12 逃去︰逃,逃跑。去,離開。
13 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參預議論國事權力的人。
14 中子︰中,通「仲」,即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
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即排行居中的兒子,就是次子。
15 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朝末年,商王任命周文王為西伯,姬昌為西方諸

侯之長,故稱西伯昌。後專指周文王。
16 盍往歸焉:盍,何不,表示反問。[粵︰合] 全句為何不就去投奔他呢。
17 木主:象徵死者的木製牌位,亦稱為「神主」 。
18 號:追諡的尊號。即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19 紂︰商朝最後一位君主,相傳是個暴君。[粵︰就]
20 叩馬:叩,通「扣」,勒住。
21 爰及:爰,於是。[粵︰援] 及,到。
22 干戈:干,盾。戈,戟。都是古代常用兵器,泛指武器。此處引申比喻為戰

爭。
23 弒:地位低的人殺死地位高的人。如子女殺死父母,臣殺死君。[粵︰試]
24 左右:身旁的隨從的士兵。
25 兵︰這裏作動詞,指用武器殺掉他人。
26 宗周:宗,尊崇,指尊崇周王室為宗主。
27 恥之:恥,這裏作動詞,即「以之為恥」 。

頁 34
義 不 食 周 粟 28,隱 於 29首 陽 山,采 薇 30而 食 之。及 餓 且 死 ,

作 歌 , 其 辭 曰 :『 登 彼 西 山 31兮 , 采 其 薇 矣 。 以 暴 易 暴

兮 , 不 知 其 非 矣 。 神 農 、 虞 、 夏 32, 忽 焉 沒 兮 33, 我 安

適 歸 矣 34? 于 嗟 徂 兮 35,命 之 衰 矣。』遂 餓 死 於 首 陽 山。」

[教師版語譯]
[1] 孔子說:
「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說他們「追求仁而
得到了仁,又爲什麽怨恨呢?」我悲憐伯夷的心意,讀到他們留下的軼詩而感到
奇怪的。

[2] 他們的傳記裏寫道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爲君,
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於是就
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跑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
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
奔他呢?

[3] 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
爲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
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
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

28 義不 食 周 粟 : 義 , 儒 家 所 說 的 義 , 即 合 宜 的 事 。 粟 , 食 物 。
29 首陽山:位於山西省永濟縣南。
30 采 薇 : 采 , 通 「 採 」,採摘。薇:野豌豆,野菜。
31 西 山 : 即 首 陽 山 。
32 神農、虞、夏︰神農,傳說中上古的帝王,教民種植五穀,口嚐百草,又稱

為「烈山氏」、「炎帝」。虞,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夏,即夏禹,乃夏代開國的君
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
33 忽焉沒兮︰忽,匆匆。沒,消失。
34 安 適 歸 矣 : 安 , 哪 裡 。 適 , 往 。 全 句 謂 往 哪 裏 去 找 歸 宿 呢 。
35 于 嗟 徂 兮:于 嗟, 嘆 息 之 辭。 [粵 ︰ 於 遮 ] 徂,通「 殂 」 ,死 亡。[粵 ︰
曹 ] 兮,感 嘆 之 詞,用 於 句 中 或 句 末。[粵 ︰ 奚 ] 全 句 意 思 說 自 己 今 日 餓
死,亦是運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餓死。

頁 35
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
爲恥,堅持大義而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待到餓
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
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歎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
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頁 36
課後練習
1. 試完成下表中對文章結構和內容的分析。(12 分)

段落大意的結構︰[動詞+歸納性詞語+複述內容]

結構 段落 段落大意

記述(動詞)作者讀到孔子對伯夷、叔齊的描述後,流露了驚
一 1
異(複述)之情(歸納)。

記述(動詞)伯夷、叔齊因不願繼承諸侯之位而逃往西伯昌那
二 2
裏(複述)的經過(歸納)。

記述(動詞)伯夷、叔齊叩馬攔阻武王出兵伐紂(複述)的經
三 3
過(歸納)。

記述(動詞)伯夷、叔齊因義而不吃周粟(複述),以致餓死於
四 4
首陽山的經過/結局(歸納)。

2. 第 1 段中,孔子為何說伯夷、叔齊「求仁得仁」?試根據全文內容分析。(2

分)

「求仁得仁」是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1)。而伯夷、叔齊一生追求「義」,

最終亦存「義」而死,乃得償所願(1),故孔子說他們「求仁得仁」。

3. 第 2 段中,伯夷和叔齊為何都不願繼承諸侯之位?(4 分)

1) 伯夷︰因為父親臨終前立叔齊為諸侯(1),故他不願違抗父親違願(1)。

2) 叔齊︰因為伯夷乃兄長,理應由他繼承諸侯之位(1),故認為不應僭越

而奪之(1)。

頁 37
4. 第 3 段中,伯夷、叔齊為何批評武王「不孝」
、「不仁」?試加以說明。若你

是武王,你又如何為自己辯解?試指出武王認為自己合乎「孝」
、「仁」的原

因。(8 分)

伯夷、叔齊的批評 周武王的自辯

1) 武王,你是「不孝」的,因為…… 2) 我認為自己是「孝」的,因為……

你父親周文王才剛離世,屍體還 父親周文王一生的宏願便是要

沒有下葬你便出兵打仗(1),極為 討伐紂王,給百姓安居樂業(1)。

不孝(1)。 父親死後,我立即繼承其志,出

兵伐紂,可謂盡孝的表現(1)。

3) 武王,你是「不仁」的,因為…… 4) 我認為自己是「仁」的,因為……

你沒有愛人的心,沒有實踐君臣 我具備愛人的心,只不過我愛的

一倫的愛君主的心,即「忠」(1)。 不只是君主,而是天下百姓(1),

你不但不輔助紂王,反而弒殺他 這「仁」心更為廣闊(1)。

(1)。

5. 第 4 段中,伯夷、叔齊作歌,其辭中「以暴易暴」一句,前後的「暴」各指

什麼?(4 分)

1) 前「暴」︰武王起兵伐紂的行為(必須是名詞或名詞詞組)(2)

2) 後「暴」︰紂王的荒淫暴行(必須是名詞或名詞詞組)(2)

頁 38
6. 伯夷和叔齊乃古代之「義」人,試從本文的三件事蹟中,指出二人之「義」

何在。(8 分)

事件 伯夷、叔齊的「義」

事件 1 (1) 伯夷︰堅持遵從父命,不受叔齊的讓位(1),輕看王位

(第 2 段) (利),乃「孝」的表現(1),是合宜的行為。

(2) 叔齊︰明白長幼有序,不逾越世襲制度(1),故讓位予伯

仲,他輕看王位(利),合於「悌 / 禮」(1),是合宜的行

為。

事件 2 (3) 二人冒生命之危(輕看利)勸阻武王伐紂(1),此乃出於對紂王

(第 3 段) 的「忠」(1),是合宜的行為。

事件 3 (4) 二人認為武王不忠,弒殺紂王,故不甘吃周朝的糧食,輕看生

(第 4 段) 命(利)(1),此亦是「忠」於紂王的表現(1),是合宜的行為。

7. 本文主要記述了伯夷、叔齊三件事蹟,除了「義」之外,試指出每件事蹟反

映出二人什麼形象。(6 分)

事件 伯夷、叔齊的形象

事件 1(第 2 段) (1) 淡泊名利(2)

事件 2(第 3 段) (2) 直言極諫/勇猛果敢(2)

事件 3(第 4 段) (3)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捨生忘死(2)

8. 常見文言字詞釋義

字詞 字義

(1) 余悲伯夷之意(第 1 段) 我

(2) 父欲立叔齊(第 2 段)
希求
左右欲兵之(第 3 段)

頁 39
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

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

仁〉)

(3) 及父卒(第 2 段)

及餓且死(第 4 段)

(4) 及父卒(第 2 段)
死亡
西伯卒(第 3 段)

(5) 遂逃去(第 2 段)
於是
遂餓死於首陽山(第 4 段)

(6) 遂逃去(第 2 段)
離開
扶而去之(第 3 段)

(7) 盍往歸焉(第 2 段) 何不

(8) 叩馬而諫曰(第 3 段) 用言語或行動糾正別人的錯誤

(9) 以臣弒君(第 3 段) 下級殺死上級

(10) 左右欲兵之(第 3 段) 跟從的侍者/臣子/士兵

(11) 義不食周粟(第 4 段)

移其粟於河內(《寡人之於 糧食/食物

國也章》)

(12) 我安適歸矣(第 4 段) 哪裏

(13) 我安適歸矣(第 4 段) 往

9. 一詞多義

字詞 例句 字義 詞性

之 (1) 孤竹君之二子也(第 2 段) 的 助詞

頁 40
(2) 叔齊不肯立而逃之(第 2 段) 無意義 助詞

他們(伯夷叔
(3) 左右欲兵之(第 3 段) 代詞
齊)

(4) 而伯夷、叔齊恥之(第 4 段) 這件事 代詞

10. 詞性活用

字詞 例句 字義 詞性 粵

對…感到悲
(1) 余悲伯夷之意(第 1 段) 動詞
悲 傷 卑

(2) 悲痛欲絕 悲傷 形容詞

(1) 而伯夷、叔齊恥之(第 4

段)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 對…感到羞
動詞
君子》) 恥
恥 始

寡人恥之(《仁者無敵》)

(2) 羞恥之心 羞愧恥辱 名詞

(3) 感到羞恥 羞愧恥辱 形容詞

(1) 左右欲兵之(第 3 段) 殺死 動詞

兵 (2) 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 冰
兵器、武器 名詞
國也章》)

11. 通假字

字詞 本字 字義

(1) 怨用是希(第 1 段) 稀 稀少

頁 41
(2) 采薇而食之(第 4 段) 採 採摘

(3) 于嗟徂兮(第 4 段) 殂 死亡

12. 倒裝句

例句 原本語序

(1) 我安適歸矣? 我適安歸矣?

挑戰站

13. 伯夷、叔齊、武王都是儒家學派所推崇的偉人。本文中記錄了他們的衝突,

究其原因,乃他們對「人臣忠君」的看法有所不同。試指出他們對「人臣忠

君」的看法。(4 分)

(1) 伯夷、叔齊︰一生能事 一 朝 之君。

(2) 武王︰一生能事 多 朝 之君。

14. 承上題,伯夷、叔齊、武王對「人臣忠君」的看法雖有不同,但其實均合於

「義」。試逐一解釋說明。(4 分)

(1) 伯夷、叔齊的看法︰一生能事一朝之君這種態度(1),乃指人臣以君主

為「忠」的對象(1),臣子事奉君主應貞忠不二,不存異心(1),是合於

「義」的行為。

(2) 武王的看法︰一生能事多朝之君這種態度,乃指人臣以百姓為「忠」的

對象(1),若君主賢明,則事奉左右,為百姓謀福;若君主無道,便可

事奉新君(1),這舉乃救百姓脫離困苦的行為,同樣合於「義」。

頁 42
15. 你認為伯夷、叔齊,還是武王對「人臣忠君」的看法更切合現今社會?試列

舉現實生活中上司與下屬的例子作闡釋。(6 分)

答題步驟︰

A. 表明立場。

B. 指出伯夷、叔齊、武王對「人臣忠君」的看法。

C. 解釋為何伯夷、叔齊/武王的看法更切合現今社會。

D. 列舉例子說明。

E. 解釋為何伯夷、叔齊/武王的看法不切合現今社會(比較意識)。

我認為伯夷、叔齊的看法更切合現今社會(A)。伯夷、叔齊認為一生只能

事一朝之君;而武王認為一生能事多朝之君(B)
。伯夷、叔齊的看法更能體

現個人節操和品德(C)
。例如︰若某企業的老闆賞識你,擢升你的經理,他

若有天離職,你亦應跟從他到新公司發展,以報「知遇之恩」(D)。相反,

若以一生只事多朝之君的觀念工作,難免會令人覺得你「不忠」的印象(E)

(155 字)

我認為武王的看法更切合現今社會(A)。伯夷、叔齊認為一生只能事一朝

之君;而武王認為一生能事多朝之君(B)
。武王的看法使社會得以穩定發展,

亦較合於現實(C)
。例如︰若學校的教師都因校長離任而離開,一所學校便

難以穩定發展,對學生毫無裨益。反之,他們卻應繼續任教,這樣才是真正

幫助學生(D)。若以一生只事一朝之君的觀念工作,只會妨礙公司或學校

的發展,不切實際(E)。(165 字)

頁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