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建築史教學的

在線與再現

建築史研究與後殖民理論的跨界對話

文 顏亮平 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國家競相探尋新大陸,在世
界各地拓展殖民地,以及試圖與東方的古老國家進行貿易開始,全
球進入所謂的現代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時代,不僅僅是被視為黑暗
大陸的非洲與新世界的美、澳洲,東方的古文明亦陸續籠罩在西方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影響之下。
十九世紀中葉後,西方學院派的建築教育體系陸續依附在帝國
主義/殖民主義的船堅砲利下進入到遠東的世界,首先是日本,然後
是中國。日本於1877年從工學寮改制為工部大學校,轄下造家學科
由英國建築師Josiah Conder擔任教授,可謂是日本的西式建築學院教
育之始;中國則遲至1927年由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併入中央大學建築
系,系內聘請多位留美歸國之建築師而成為中國最早的學院式建築
教育。這清楚的反應日、中兩國的建築教育在發展之初,受到西方
學院教育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而日、中兩國的建築史研究與教育則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產
生與發展,無論是伊東忠太對日本的佛寺與神社的研究,還是梁思
成對於中國古建築的調查,均顯示西方建築學院的教育知識體系影
響,以及在對於西方的東方建築研究與書寫的回應與對話中產生。
因此我們往往可以察覺到伊東忠太與梁思成二人在本國建築史的研
究與書寫中,隱含著一種將建築作為一種文化的媒介,建築史作為
一種國族的論述架構的傾向與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各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
在政治的層面上,終結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對於殖民地的支配關
係。然而,原本的支配關係,卻改採經濟貿易的、甚至是行政統治
體系、意識形態上的、或是知識上的形式持續著。這存在於更加複
雜的、無論是隱性或是顯性、直接或是間接的前帝國如英、法、
德、日等國家,或是後來新起的全球霸權如美國,甚至當代的中國
等對於其他國家的支配與影響之下,這使得後殖民的視野更顯得日
顏亮平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益重要,連帶著由後殖民視野所產生的建築史研究亦是如此。

30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7

0812-87期.indd 30 2017/8/14 下午1:22


後殖民理論的介入建築史研究,提供一個 的那一刻起,所有受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影響的
建築史與建築理論間的媒介,有別於傳統的建築 國家、民族與文化。
史,是透過「客觀」的史料呈現、分析,進而陳 Edward Said可以說是第一位提出殖民論述
述建築形式、空間、建築材料、生活、建築師生 (colonial discourse)的學者,他認為帝國主義/殖
平等歷史上的變遷;相反的,後殖民理論直接否 民主義往往是透過政治與學術的合作,藉由「東
定絕對的「客觀」,並擁抱「主觀」,清楚且直 方化」東方來支配著「東方」。在《東方主義》
接的陳述理論書寫中所佔據的立場、採取的策略 一書中,Said認為「東方」被「西方」置入於一
以及目的,這種毫不隱晦的態度,也直接提供並 個落後的「他者」的框架之中,以便作為一個文
成為後續研究與批評的對象,並藉由持續批判與 明、進步的西方的對立面。這是一種「想像的東
辯證,讓我們得以擺脫那習以為常或是不證自明 方」,被置入西方的學術圈,以及社會文化之
的「真實」。其目的在於探討建築的建造與再 中,形成一種無止盡的循環。而這種學術知識與
現、發展的過程、歷史的書寫中,殖民者/被殖民 社會文化中的意識形態,伴隨著政治統治、軍事
者間的權力支配與反抗關係,以及建築如何回應/ 行動,支配東方。
再現這種權力關係。並企圖透過對於這層權力關 Said的觀點,受到當代的後殖民批評家的批
係的揭露,來省思過去與現在的侷限。 評,包括他過於簡化的「東方」/「西方」二元劃
分的觀點、他過於專注於西方殖民母國的白人菁

後殖民理論 英階層而忽略在西方社會中的其他階層以及殖民
儘管1945年二戰結束後,大部分的前被殖民 地的人、同時他過於強調西方帝國的支配而忽略
國家早已獨立建國,但前殖民宗主國則持續透過 了被殖民者的抵抗等等。而這些評擊,則成為另
各種層面影響著這些新興國家。若我們同意這種 外兩位後殖民理論家——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持續的影響是一種殖民狀態的延續,那我們不得 以及Homi K. Bhabha——對於後殖民理論的切入
不思考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席捲全球的年代,那 點。
些並未被直接殖民的國家,如中國與日本,是否 作為一位印度裔的女性後殖民理論家,Spivak
算是另一種被殖民狀態?而殖民的影響是否經由 在理論上所採取的態度以及研究主題上所關注的
政治影響、經濟、文化、價值等不同的形式而產 焦點是多變的,以及策略性的。不同於Said意圖
生?基於此,後殖民一詞原本在描述二次世界大 建立一套完整的殖民論述,Spivak則採取一種持恆
戰後擺脫歐洲帝國殖民的那些民族的困境,但在 批判的態度,採取干預的作法以作為一種策略性
1980年代亦開始指涉歐洲開始現代帝國主義擴張 的實踐。她強調西方支配影響的複雜性,承認其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31

0812-87期.indd 31 2017/8/14 下午1:22


建築史教學的
在線與再現

同時存在著破壞性以及積極的影響,以及自身所 考建築的實體或文本的再現中的殖民權力、身份
處的位置,是故對於西方文化採取一種折衝的態 認同的課題。
度,而非單純的接受或拒斥。她強調(後)殖民 對於透過建築設計作為殖民權力的再現進行
主體的異質性,並企圖透過底層人的經驗,一種 批判的研究,如Thomas Metcal探討殖民權力如何
無法理解的空白來凸顯西方知識的界線。 形塑建築,以及建築如何協助殖民權力,由兩者
若Said關注於殖民者(西方)對被殖民者(東 所產生的共生關係;Mark Crinson與Zeynep Çelik探
方)的支配,而Frantz Fanon關注於被殖民者的 討被殖民者在建築生產上所扮演的角色;Çelik另
精神狀態,則Bhabha則強調兩者間的折衝關係。 外檢視了世界博覽會中伊斯蘭如何透過建築來展
Bhabha質疑東方/西方的二元框架,認為二者間 示他們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故伊斯蘭並非如Said
充滿著流動與矛盾,這種流動與矛盾造就殖民者 所描述的無聲的他者,而與西方世界透過交流、
與被殖民者間在認同上複雜的狀態——「雜混」 討論而產生一種文化的交換。Çelik並希望藉此反
(hybridity)。Bhabha認為在殖民統治的過程中, 駁Said在《東方主義》中,東/西方過於二分的傾
殖民者不斷透過「刻板印象」(stereotype)、「學 向。
舌」(mimicry)等過程強化殖民統治的權威,但 部分研究則專注在建築史研究與後殖民理論
實際上「刻板印象」、「學舌」等卻不斷腐蝕殖 的對話關係,Stephen Cairns從理論的角度將「東
民者的正當性。他進一步強調「第三空間」(the 方主義」與建築的對話放到較為寬廣的文化生
third space)、「界乎之間」(in-between)等觀 產的系統之中。藉由檢視William Jones與William
念來處理不同文化間的關係,以及文化內部的關 Chambers所書寫的印度建築,認為建築的物質性再
係。 現無法完全等同於「東方主義」內西方對東方的
儘管後殖民理論在理論的層次上,理論的發 再現,因為物質性的再現是一種抽象化以及具體
展過程上本身即充滿著矛盾且令人困惑,但相關 化的形式,儘管建築物不證自明的物質性確實默
理論之發展與批判,卻也開拓更多的視野來看待 默地傳遞殖民的權力與歷史,但實際上建築的物
歷史的書寫方式以及關注焦點,特別是對於前殖 質性是一種文化生產的媒介,來再現殖民者的權
民者或是前被殖民者而言。而這些觀點,同時也 力或是被殖民者的傳統與文化。
影響到西方的建築史研究的領域之中。 Peter Scriver與 Gülsüm Bayday Nalbanto lu 檢視
東方主義者對於東方建築的書寫文本。Scriver檢

後殖民的建築史研究 視印度建築的史料,他發現在殖民規範中,建築
在建築學內有關後殖民理論及批評的研究 學者藉由建築的物質與象徵而產生一種不證自明
中,研究的範圍包括殖民母國與殖民地的建築設 的、特定的思想架構與理論的建構;Nalbanto lu則
計與建築文本;討論的主題涵蓋西方殖民者與非 強調英國著名的歷史學者Sir Banister Fletcher的建築
西方的被殖民者間,在「支配」、「抵抗」、與 史一書中,對於「沒有歷史」的建築的劃分不僅
「協商」過程中所產生的劇烈且複雜的關係,甚 僅是內/外的差異,同時也是建築/非建築的區別。
至非西方民族的自我再現;研究的議題亦擴展至 同時Fletcher的態度本身即帶有殖民者的驕傲與渴
建築與文化、傳統、地域等在殖民情境下的連帶 望。藉由質疑Fletcher的文本、與其所處的位置,
關係。諸如透過Said的《東方主義》的理論,來思 Nalbanto lu說明西方的建築史架構不該繼續處於合

32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7

0812-87期.indd 32 2017/8/14 下午1:22


法的地位。 等。上述這些課題彼此難以在統一的歷史研究框
不同於上述專注於質疑、解構西方的「白人 架下被一致性以及連慣性的書寫,同樣的,這也
神話」上,Alan Colquhoun、Nalbanto lu 與Cairns 是後殖民視角裡所意識到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相繼以「非西方」為研究主體,探討「非西方」 為了回應歷史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後殖民理
回應西方在「東方主義」概念下的建築書寫。 論與建築史研究需要產生跨域對話的可能,而我
Colquhoun認為地域主義可以被視為一個尋求正確 們藉此可以簡單的歸納:1)後殖民理論或批評諸
的建築與文化本質之過程,地域主義通常出現在 多對於殖民場域的討論,讓我們得以立基於理論
被威脅或是可能消失的情況之下,但其實是一種 的觀點與立場進行建築的歷史研究,這是一種偏
理性與浪漫混合的意識型態,他是不穩定的,同 向議題式的建築史研究,以議題做為歷史研究的
時也是私密的;Nalbanto lu 另外揭露土耳其的穴 主幹,進而瞭解與議題相關的歷史。2)立足於
居,經由「命名」、「同化」與「干預」三個過 後殖民立場所進行的建築史研究與歷史的書寫,
程,亦即「被排除在西方理論之外」、「被重新 往往是作為一種論述的策略,不但揭露歷史中建
轉化到當代設計之中」、以及「藉由轉化而產生 築活動的殖民關係(包括支配、反抗、協商等
的抵抗」三個步驟反駁西方學院的論述;Cairns以 等),同時藉此省思並尋找當代對於歷史的立場
爪哇傳統家屋中一個無法被精確分類於殖民者的 與策略。3)後殖民理論有其地域上、時間上、歷
空間分類架構下的空間——Wayang,進一步認為 史脈絡上的侷限性,故後殖民理論往往無法被直
爪哇傳統家屋的解釋,其實是經由殖民者的建築 接的應用,而必須站在一種批評的角度,進行對
論述所過濾產生的,Wayang被排除在主體(殖民 於理論的檢驗與再發展,因此研究過程中必須同
者)的位置、以及客體(爪哇傳統家屋)的世界 時是建築史與後殖民理論的研究。我們需要透過
之外。 上述的過程,藉由建築史研究與後殖民理論所展
開的對話,來尋求新的觀點進行歷史研究,也由

後殖民與台灣建築史研究 此檢視觀點的不足,進而開啟新的建築史的視域
從台灣歷史的複雜性來看,台灣建築史的研 與書寫。
究與書寫同樣的複雜。從歷史觀之,台灣歷經原
住民居住的時代、荷蘭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清帝
國的移民、日本殖民統治、中華民國的播遷來台
等。在後殖民的建築史研究中,最直接的課題就
是研究與書寫的角色與立場問題。以一位漢民族
的建築史家為例,當他在研究原住民的建築時,
則面臨到研究「他者」的建築過程中所存在之認
識論與本體論的再現等課題;在研究清領與國府
時期會面臨認同的課題;在研究荷西與日本殖民
時期會面臨到殖民與被殖民的文化再現與互換的
課題。其他還包括史料本身所存在的意識形態、
西方或殖民母國對台灣所造成的知識論的影響等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33

0812-87期.indd 33 2017/8/14 下午1: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