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tx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tx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从《列仙传》中了解修行历史_平生居士_(脱水读 https://tuoshuidu.

com/)

本文由脱水读 https://tuoshuidu.com/生成

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

在我们眼中的上古一般是指黄帝时期前后,我们眼中的上古与先秦时期百姓眼中中的上古不一样。《黄帝内经》
是一部先秦至汉年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借以黄帝与岐伯真人的对话来表达秦时人眼中的上古时期。
如今人眼中的上古时期一般是指黄帝时期,而先秦人眼中的上古,则是指黄帝之前更久远的年代。
关于东周之前的历史,在那个动荡年代,有资格知道先秦以前历史的人本来就不多。
春秋时期,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以后,使周朝以前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后来在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文
化灾难中,可以说周朝以前真正的历史记载基本不复存在了,只能通过民间传说中得知一些信息。近年来在各种
古籍的挖掘发现中,收集到不少记载着周朝之前历史的典籍。
《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
失之耶?
解读这段文字,要以秦汉时人的寿命作标准去衡量,因为文章是以秦汉时人的角度而进行形容对比。
秦汉时期,人寿半百。以秦汉时期的人来讲,上古时期的人,都能活过一百多岁,无论是《圣经》还是《山海
经》,都有相关记载。
上古时期人类的寿命是低几百岁或者几千岁,不止一个古代文明有这类似的记载。如同上古时期大洪水一样,各
文明古国都有相关的记载,这种现象就绝非偶然了。
《山海经》中描述的大地,在天灾地难中,不断经过分裂变化形成了现在的世界。地翻山倒、天降暴洪,这是大
洪水时期的可怕所在,几乎给那时的世界带来了灭顶之灾。
大洪水时代之前的世界可以说形炁密聚不分,生长的人或神邸寿命都相当长寿,生命等级远在后人之上。可以说
在当时有利的地理环境之下,上古之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修行,就已经成为普通的仙人。
先秦时期编辑的《山海经》,很明显对原版《山海经》做了大量的改动,甚至将《山海经》当作一种怪异小说流
传下来。此经中记载的神邸也是奇形怪状!如果将来有人能够寻到王子朝秘藏起来的周前各历史典籍,可以说对
华夏文明的复兴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家来看一下山海经中与寿命相关的记载: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两千岁。
传说黄帝铸天、地、人三鼎之后,飞升而去。其黄帝子民《海外西经》中记载:轩辕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
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圣经》中的例子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仙道跟宗教那些尽量不多牵
连。
关于上古人的寿命,现代专家方面给出的答案却是另一种说法,将一甲子(60 天当作一岁),用在解释彭祖八百
岁之说,可同在商朝的商武丁之妃、大祭祀、商军统帅、仙人辅佐代表人妇好,记载却只有三十多岁,如果按照
对彭祖的计算方法,那么女英雄妇好,只有不到六年的寿命。关于专家的说法,既不能让群众相信如今时代无法
普遍做到的事情,又需要给一个答案以安民心,公布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只有少数人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有人说黄帝时期距离现在有上百万年,也有人说黄帝时期局距离现在几万年,但历史给出的科学说法则是将近
5000 年。而我个人通过探索历史发现黄帝时期,距离现在至少至少有 8000 年以上。
黄帝之前,伏羲女娲生存的时期又是什么样的存在?那些都太过久远了,比黄帝时期还久远的传说,让我们无法
去分析判断先祖们生存的时期,大概距今有多少年。
上古时期,木车腾空、飞马载物、白鹿延寿与奇形异状的神邸见之可致祸乱吉凶等,这一切对现在的人类来讲就
太过神秘。
上古与现代,人的寿命存在的差距,虽然不被公认,若论上古人类的智慧与寿命,从古代的典籍中,不难发现一
些秘密。如果有关于人类退化的内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允许公开大肆探讨。
大地的分裂,源炁的散化,上古典籍的流失,这一系列的改变,已经成为了过去。人类的退化与改变,到底体现
在哪些方面呢?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寿命的减短、思维方式与文化的改变、气运的变化,不知大道的珍贵与心理的污染等诸
多方面,而唯一没有改变的则是血脉,关于血脉前文已经略有提及,不再叙述。
大洪水之后人类的自然寿命减短,主要因地理环境而发生了改变,至周朝之后,人类的寿命才彻底发生了改变,
可以说半百而终。
虞、夏、商朝代都是仙人与君主共同去治理维护一个 g 家,君王为主,仙人辅佐。君王主国事,仙人事战争,主
祭祀活动。
时商武丁之妻,仙人代表妇好,在一场战争中意外死去,这种情况是商朝及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通过甲骨文献中
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妇好的死令当时整个商朝的统治与气运发生了严重的改变。妇好之死,武丁亲伐异邦以正军
心。时代在变化,人心也在变化,至周朝后就再也没有仙人辅佐君王管理国事了。
周朝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思想变更最严重的一个朝代,基于周公礼乐的基础上,外加诸子百家的思想纷争,人类
的思想逐渐开始被诸子学说约束。诸子百家是当时最明显的的思想变更运动,在封建制度的利用下,足足影响了
后世百姓 2000 多年。
东汉之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帝王开始大肆斩杀古修行人,随之而后五胡乱华与隋炀帝开大运河,破东
南方龙脉,这之后,仙人隐匿起来的就更多了,如果不是唐朝皇帝好仙,在唐朝时就应该不存在仙人行世之说了。
仙人知天意不可违,乃人心所向,故顺天而行。
种种变更迹象,使古代真修行人放弃了对当时统治者的希望,唐朝之后仙人不复出现在民间,一国之气运也在唐
朝之后发生了最大的改变,从此之后的天下,可以说已经是帝王与宗教者的天下了。

问题,可以保持沉默,但绝不会轻易说谎。道修有三,大道真知、去病延寿、成仙好善!这三种目的人可以近道,
所达境界因人而异。仙人言之必行,即便正在努力向往大道中的修行人,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人。
在仙修的眼中没有善恶区别,常有仙人惩恶者,复仇者,更常有仙人救人疾苦者,仁慈好施者。对仙人而言,道
包含一切,不会去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好坏在不同的角度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念,但求做事要无愧于天地良心。
一个人做事常危害他人生命,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影响他人的健康等,这种行为就属于“愧”,即使那人不这
么认为,但大道自然有她的划分方法。一个人战场上杀敌无数,保护家乡国土,抵御外侵内乱,敢爱敢恨,也能
修仙得道。这种例子不少,商朝以前许多仙人都是主动保护领土的,其中商王武丁之妃妇好,最具名气。她担任
当时的大祭司、大巫医、统帅、仙人官方代表、守护者…因意外死去而影响了商朝气运。话说回来,为什么这种
人可以得道,而小人却不可以得道呢?大道自然有其区分方法,行事做法天认同就合理,天否认的天会杀之。所
以有言:天生天杀。能以德与道脱离上天的追捕与束缚,无名于天地间,故能长生。
修行就是要不断的探索发现,同道交流中进步是最快的途径之一。上古仙修多为大众所知,唐朝之后宗教盛行仙
修难得再有听闻,隐芝先生是近代仙学大门的开启者,这点值得敬佩。
一个人埋头苦修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是最佳的修炼途径…人修百余年初得仙,乃隐,故仙人隐之(隐
芝)。凡人修行在闹市,仙人居深山,未入山前,仙修哪个不是在民间百余年至几百年呢?修行就是要多努力,
交流也属于努力,如果有人感觉我说多了,直接关掉网页不看就可以了,因此而发牢骚实在是不明智。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轩辕之前的时代不是我们凡人可以真正了解到的,轩辕之后的时代,
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轩辕皇帝以龙为图腾,有拢聚百族之意,上古多龙《列仙传》一文也多处提及关于龙的内
容。精神文明之龙与灵兽之龙需要区分开来。我们黑头发,黄皮肤,是龙的传人,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便是精神
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每个人认知观念不同,《列仙传》文中有许多的内容,个人认为有不足之处,对译文略有改动,但多保留文中译
文原意。

近代仙人隐芝有言:“是斯人速临斯地,非吾道莫入吾门”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隐芝会这么说呢?其实张至
顺老道长早已给出了答案。张道长曾言:“大道是学于德效于道,有道无德,是道中之魔,终失于道;有德无道,
是道中之贤,终于成道。人有德,人的心好,人的德行,能感动天地;人无德,就是我把道传给你,你没有德,
天不给,你也修不成。大道不离德,德是正题,这是真理。”张道长这番话,观念基本正确,其实道与德缺一不
可。
修行修修行,是修行自己的心态、言行、举止。
道无处不在仙修的心态与宗教信众的心态不同。仙好生,心有生机者才可以修仙有所得。仙修的心态是让自己的
的心符合道,修炼时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时心态以洒脱开朗为主。要做到这些就得让自己平静下来,有许
多的方法都可以使人内心平静,磨练最有效。心平静了修炼时才能以道心学道。关于道心,已在前年发的帖子
“修仙那些事”中写过了,其中包含的平常心、善心、逍遥心、初心等不再多作叙述。
一个修行人他要对他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会信口开河,不会轻易说谎,能成仙的人对于人生都会保持一种真性,
说谎、满嘴跑火车那不是修行人该有的言行。道有言行之密,天地有契约,所以会留世许多的咒语,修行人深知
这个道理,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以保持沉默,但绝不会轻易说谎。道修有三,大道真知、去病延寿、成仙好善!
这三种目的人可以近道,所达境界因人而异。仙人言之必行,即便正在努力向往大道中的修行人,也要懂得这个
道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
在仙修的眼中没有善恶区别,常有仙人惩恶者,复仇者,更常有仙人救人疾苦者,仁慈好施者。对仙人而言,道
包含一切,不会去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好坏在不同的角度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念,但求做事要无愧于天地良心。
一个人做事常危害他人生命,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影响他人的健康等,这种行为就属于“愧”,即使那人不这
么认为,但大道自然有她的划分方法。一个人战场上杀敌无数,保护家乡国土,抵御外侵内乱,敢爱敢恨,也能
修仙得道。这种例子不少,商朝以前许多仙人都是主动保护领土的,其中商王武丁之妃妇好,最具名气。她担任
当时的大祭司、大巫医、统帅、仙人官方代表、守护者…因意外死去而影响了商朝气运。话说回来,为什么这种
人可以得道,而小人却不可以得道呢?大道自然有其区分方法,行事做法天认同就合理,天否认的天会杀之。所
以有言:天生天杀。能以德与道脱离上天的追捕与束缚,无名于天地间,故能长生。
修行就是要不断的探索发现,同道交流中进步是最快的途径之一。上古仙修多为大众所知,唐朝之后宗教盛行仙
修难得再有听闻,隐芝先生是近代仙学大门的开启者,这点值得敬佩。
一个人埋头苦修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是最佳的修炼途径…人修百余年初得仙,乃隐,故仙人隐之(隐
芝)。凡人修行在闹市,仙人居深山,未入山前,仙修哪个不是在民间百余年至几百年呢?修行就是要多努力,
交流也属于努力,如果有人感觉我说多了,直接关掉网页不看就可以了,因此而发牢骚实在是不明智。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轩辕之前的时代不是我们凡人可以真正了解到的,轩辕之后的时代,
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轩辕皇帝以龙为图腾,有拢聚百族之意,上古多龙《列仙传》一文也多处提及关于龙的内
容。精神文明之龙与灵兽之龙需要区分开来。我们黑头发,黄皮肤,是龙的传人,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便是精神
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每个人认知观念不同,《列仙传》文中有许多的内容,个人认为有不足之处,对译文略有改动,但多保留文中译
文原意。

《列仙传》诸仙事迹:
ο 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飞,泠然
双举。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司雨。

赤松子是上古神农大帝时期的雨师,即“炎帝”。关于炎帝的寿命一说,从仙学的角度来论,应该是三千岁左右。
赤松子将服水玉道术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意焚烧。水玉是一种天然的石髓,在上古时期多有服水玉者,看
来上古并不缺乏水玉。
昆仑山是上古传说中西王母的道场,赤松子常去昆仑山并在西王母的石室歇息,能够随风雨上下变动。随风雨上
下,这就是真人以上境界一大妙境,也就是身形与意能够融入风雨中,随之变化,可谓风雨真人也。另外《史记·
封禅书》也有类似记载:始皇时期曾出现过一位风真人,秦始皇派人蓬莱访仙未果,被风送回。

ο 宁封子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
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质洪炉,
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人睹其迹,恶识其玄。

宁封子是黄帝时期的人,是当时世代袭承掌制陶瓷的官。可以说陶瓷是当时最大的生产制造行业,陶正更是被后
世敬奉为该行业的神。有人找封子,后来将烧炼五色神烟的秘术授予他。封子聚集柴火烧炼自己,身体可以随烟
而上下。人们看见被烧至灰烬的封子,还可看见封子骸骨,便将其灰烬与骸骨一起葬在宁北山中。
随烟而上下乃火仙火真的独特之功,封子死了剩余骸骨,说明未达真人境界,只能是火仙。
仙这个字是针对活人而言的,神佛之名是对死者的敬重与认可。火仙若死则为尸解仙,借火而终则为火解。封子
或许有着类似庄子的逍遥观念,追求心境逍遥,而不向于境界逍遥,所以才选择火解。在上古刻意尸解的修行人
很少,至屈原抱石沉江,才算尸解方式流行的开端。

马师皇

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
治。”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数有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龙负皇而去。师皇典马,厩无
残驷。精感群龙,术兼殊类。灵虬报德,弥鳞衔辔。振跃天汉,粲有遗蔚。

马师皇是黄帝时的一位马医,上古黄帝时期多为神邸异兽,皆俱灵含德。马师皇懂仙形结构,这种本领在上古时
期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并且熟悉马的形体结构,能使马起死回生…
后天,有龙从天而降向着马师皇垂耳张口,马师皇知其中的意思,龙相信马师皇可以治好龙的疾病,在请马师皇
为其治病。
如果说马师皇可以知马形而治愈马的疾病,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医术较好的兽医。如果马师皇可的疾病也可以治
愈,那就不是兽医这么简单了,起码对形学的了解是非常透彻。
形是仙学中的一个词“万物秉炁假以形”,形炁神三者相生相融是仙学修炼的基本要素,唐朝以后的宗教修炼体
系几乎不走这个路线。龙在上古属于灵兽,马师皇知兽形,可以为其治病,可谓医术精盏。如扁鹊知人形能善于
为人治病,两者是同一个道理。
马师皇治好龙的疾病后,后来就经常有龙来请求他治病。有一天,龙载着马师皇而去。
龙为灵兽,在遥远的华夏上古时期有许多种类都可以化龙,例如:华夏上古传说中的龙类很多,形态不一,比如:
蛟龙(水龙)应龙(即水虺进化的有翼飞龙与歪果仁的翅膀龙不一样)、蟠龙(毒龙)、虬龙(水龙,有角无角
存在争议)、螭龙(水龙)腾蛇(会腾云驾雾的蛇龙)、化蛇(多翼)、虎蛟(鱼龙)、修蛇(黑龙)、鲤龙…
龙病马师皇为其医治,龙康复后并懂得报恩,收敛鳞甲载师皇而去,以龙气养人,人也可以飞升。
龙为什么会生病?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龙的世界,龙的事,在天外,在深海,人们接触不到的事就很难
了解到具体原因,只能说明那个地方也不太安静,不然古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坠龙事件呢。

黑头发,黄皮肤,我们是龙的传人。这里重点说一下“龙”指的是血统精神文化,有“拢”的意思,与灵兽之龙
要区分开。

赤将子舆

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不食五谷,而百草花。至尧帝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时于市中卖缴,亦谓之缴
父云。蒸民粒食,熟享遐祚。子舆拔俗,餐葩饮露。身风雨,遥然矫步。云中可游,性命可度。

赤将子舆是黄帝时期的人。他不食五谷,以百草与鲜花为食。这也是一种修炼的方式,主要以服食为主。天地万
物秉炁以形,万物更有其殊性。物含独精,人常食一物则身形似于一物。常喝牛奶骨骼宽大;常食火性水果,身
体易干燥火旺;常食绿色蔬菜,因其多生机,人可以获得生机…服食就是这个道理,借物精以养身神,炼达有方,
仙人可成。
至尧帝时,赤将做了木工。与广成子一样可以随风雨而上下,这一点说明赤将境界要已经可以离开大地生存了。
古代巫、仙,修行追求的是大境界,起步点比后人也高不止一个层次,寿命几百至几千岁,都属于普通寿命范畴。
上古时人追求的大境界,一经修炼,不是几十年几百年可以相论的,如广成子在黄帝时期修炼了一千多年,与赤
将子舆一样早已可脱离大地,独居于天外。他们仍然在世间继续修炼,其中的秘密也只有仙修才能明白,宗教的
修行人却无法明白其中的道理。
脱离身体的修行,是外域宗教的说法与流传,完全违背华夏的修炼体系。外域宗教的侵入,是灵魂的收割?还是
另有其他目的?这些不是一时一世的改变,还待后来修行爱好者去探索。

黄帝

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
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
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
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神圣渊玄,邈哉帝皇。莅万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数通无
方。假葬桥山,超升昊苍。

黄帝号为轩辕,世称轩辕黄帝。能审断诸神的功过,百神都朝拜黄帝并听从黄帝的调遣。黄帝时期不存在神仙神
灵的说法,百神指的是诸多神邸。上古时期的神都是具备肉身,类似于后来的仙,却多为奇形异状。上古神与西
汉之后出现的宗教神不是一个意思,修行人必须要分清这一点。
黄帝初生能说话,能够预见未来,明白天地万物的兴衰更替之数。这种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黄帝时期预示着
上古远古时代的结束,迎来了人类作主的时代。新的世界秩序来临,黄帝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切都是大
势所趋,万物更替的命数。
黄帝自称是云师,身体又是龙形。在上古时期,多有兽面人身、兽面蛇身、人面马身、人面蛇身等的存在。《山
海经》记载伏羲人首蛇身,黄帝也是人首蛇身。上古多龙,黄帝人首蛇身类似于龙形,所以说有龙形。黄帝是上
古诸神之一有龙形,而上古天上飞的龙是一种灵兽。
黄帝自己选择死亡的时日,向天下的群臣辞别。黄帝死后,被安葬于桥山,后来桥山崩塌,黄帝的棺中却没有尸
体,只有他的佩剑和鞋子在里面。像这类物留人去的做法属于一种遁术,这类的遁术在后世中许多的仙人都会使
用,现代估计没机会了,都是火化的。假死遁形是为了消除名籍,就像神话小说《西游记》说的那样划去生死簿。
这种方式只针对一些名望较高的修行人,古代多数修行人都选择无名一生。
有仙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在荆山下铸鼎,鼎成后,乘龙而去。又有一说黄帝在荆山铸天地人三鼎,鼎成后乘
龙而去。后来有许多的修行人,无缘其他道术,但博学,更效仿黄帝、师皇等,以养龙来进行修炼,也可以升天。
黄帝骑龙升天,群臣百官都想跟从黄帝升天,抓住龙须和黄帝的大弓,但是龙须脱落了,弓也掉在了地上。修行
是自力成就,不能益于他人。黄帝时人寿命都很长,百官忠于黄帝,却无缘于天外。一个人的成就,只有通过自
己的努力去获取,才是最正确的修炼方式。

偓佺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也。
松者,简松也。时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岁焉。饵松,体逸眸方。足蹑鸾凤,走超腾骧。遗赠尧门,贻此神方。
尽性可辞,中智宜将。

偓佺是槐山中的采药人,他非常吃松子,遍身长毛,长达数寸,两眼是方形,能够飞行追逐奔马。万物有殊性,
松子也有殊性。偓佺所食的松子,不是普通之松,人常食就具备了松性体质,浑身长毛。目方与飞行,是最普通
仙人的一种特质。
偓佺拿松子给尧帝,尧帝没有功夫服用它。在上古官员是非常的少,即使战争也是极少数人的战争,出军千人就
算特大场面了。饵松是服食中的一种,偓佺留给尧帝此松子希望能够帮助尧帝,当时尧帝也是日理万机,不可能
有功夫食用这延寿的松子。
后来有许多人食用了这种松子,都能活到两三百岁。在那个时期正常的人,比较长寿的基本都是 200 多岁,食用
松子后皆两三百岁,看来那个时期也存在着夭折早逝的群体。

晚安,大家早点休息。

容成公

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
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容成,专气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独游。道贯黄庭,伯阳仰俦。玄牝之
门,庶几可求。

容成公是上古时期的人,他自称是黄帝的老师。出现于周穆王时期,善于辅助、劝导之事。他可以从天地万物本
源中获取精髓,其要领是心性空虚,永不失灭。道虽无处不在,但其状态似于虚无,故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
生机永无穷尽,所以称之为谷神。因此可以达到不老不死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守生养气。容成公头发白了可以
变黑,牙齿脱落了可以生新。他的事迹与老子的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是老子的老师。容成公
与老子体系或许相似,但是后世倡导老子所传下来的修法,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完全找不到守生养气的形迹。

ο 方回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炼食云母,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
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方回颐生,隐身
五柞。咀嚼云英,栖心隙漠。劫闭幽室。重关自廓。印改掩封,终焉不落。

方回是尧帝时期的隐士。上古每位帝王的年代跨度很大,本文讲的是仙学,得从上古的传说中推算,即便现在的
官方不认可。黄帝的寿命与尧帝的寿命都非常长寿,在位时间比秦朝后的一些朝代都要长久?黄帝在位多久,已
经很难判断出具体时间了,至少 300 年还是有的,尧帝在位时间也不会减短太多。
尧帝聘请他为闾士。闾士在上古有可能是陪同帝王猎兽,掌管弓箭的小官。
方回自己炼制云母并且食用,也会替百姓治病。云母与水玉一样都是生性极强之物,水玉生性极强,软而少见,
人常食可以受灵含生而得仙,上古时期常见,而如今却罕见。云母也是生性极强之物,在深海之中,炼制的方法
过于隐秘,还是不要盲目服食为好。
方回隐居在五柞山中,后来在夏启末年做了一个小官。有一次被人劫持,关在密室中,要求他传授得道的方法。
尧时天翻地覆,大洪水时期来临,大禹之后的人们,因为天地的变化,寿命都得到了大幅的衰减。
方回用化身之术出来密室,并且以“方回”二字为符封住了密室。这种符附加了仙人之力,普通开门方式或者攻
击都是无效的。
当时的人们传言,如果能够得方回一颗泥湾涂在门上,就可以封住门,永远也打不开了。这种传言夸张不夸张先
不说,仙人的仙术,可以施就可以解。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
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
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
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人。本文用老髯或老李为其称呼。老髯生于殷代,后来任周的柱下史。老髯好养
精气,注重吸纳补养而不外泄耗散,这与老髯的少思寡欲理论一样。后来转职为守藏史,任职八十多年。在春秋
之前守藏史这官可了不得,虽然只是一守藏史官,可触及的书籍,多有修仙得道的著作。
《史记》记载说:老子二百多岁的时候被称作隐君子,谥号为聃。隐君子当时指的是隐蔽尘世的人。
孔子到周去见老髯,知道他是圣贤之人,于是拜他为师。后来周德行衰颓,老子乘着青牛车离开了周,而去大秦
国。路过西关时,守卫西关的关令尹喜已经等候着迎接他了。尹喜知道老髯是一位修炼有成的真人,真人是什么
境界?可以化身成气,气绕身光,聚散自如的一种境界。尹喜知道老髯是真人,至少说明尹喜也有一定的修炼境
界,才可以彻视其真。
尹喜知老髯是高人,强求老髯著书留世,才做《道德经》分《道经》与《德经》两卷。尹喜强求老髯著书,老髯
为何会同意呢?其实是内心对天地的一种爱,借书言喻表达。
老髯与庄周被后世称之为道学之祖,这种说法不科学。老庄之作可以说是世间哲理的巅峰,但在修行方面只是其
中的一位仙人而已。先秦道学典籍颇多,道书多次被禁毁,先秦道学经典余留下来的不多,例如元世祖禁毁道书,
老庄之作虽未经禁毁,跟之前帝王将经文内容改动利于朝廷治理,有绝对的关系。没有后期势力的修改与追捧,
也就不会有宗教的利用,加以传神造神,其实后世人们很难了解到真正的老庄之学。
东汉的造神运动,唐朝的造神运动,涉及了许多了不起的神灵,有许多的高阶神灵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为编造而
成。不是不具体谈及神灵,涉及的较广,要么不谈,要么就谈的比较真实。真相往往不如人意,如此对许多修行
人的心理伤害也大。如古语所言,人要存一份善良,留一点素心,老庄著作之所以留世让后世大众受益,离不开
这些条件。

关令尹

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
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
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候气真人,介焉独悟。俱济流沙,
同归妙处。

西关令尹喜,是周朝大夫。尹喜擅长方术,常服天地间精华之气,隐藏本领,潜心修行,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修行。
老髯西游,尹喜远远就望见天空中有惊人气光,知道有修行真人要经过此地,望见异色之气拦住这位真人,果然
遇见老子。
尹喜远远看到气光,这种光是修行人一种高境界的体现,那时普通人看不到,尹喜自身有修行,善于方术,才有
缘能见其光。现在的科技很发达,一些仪器可以观察人身体的气场。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境界怎如何,
都逃不过仪器的测量。科学的智慧,有许多针对的确实未知的世界。
古代人修行,从凡体达到延寿,从延寿再至成仙,这一修便是几百年,老子也是历练了上百年后得仙,后来发现
当时的环境不再适合自己潜心修炼,西行路上,机缘之下路遇西关令尹喜。前段时间谷歌公布 2029 年,人类开始
实现永生荒缪的说法。目前人是天地灵,没有什么可以替代,但不代表人可以创造一样东西,来替代万物之灵这
个地位,机器科技使人永生,三百年内不要考虑了,况且危害大于利益!
老髯也知道尹喜与众不同,在尹喜的强求之下,就著书授给他。至于《道德经》,有可能与《论语》一样是尹喜
对老髯语录的一种描述记载,无论其作者是老髯还是尹喜《道德经》都是中国哲学的巅峰之作。
后来,尹喜和老子一同游流沙 之地,装扮为歪果仁,同吃胡麻籽为食,后来没有人知道他们最终去了什么地方。
尹喜自己也著书九篇,称之为《关令子》。
文中提及的“化胡”并非化胡为佛,老子化胡为佛,其实是宗教的一种宣传手段。佛教初传中国时,宣传的内容
是异国理念,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讲异域之教,很难被大众接受。佛教初期在中国宣传很难实行下去,各种伪经
制造,依附黄老之学的例子层出不穷。老子西行化胡为佛之说,东汉末年甚是流行,其实是一种人为编造,为此,
出现过不少佛道之争,其伪作《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更是被多次禁毁,后来仍有教徒私下相传。

晚安

涓子

涓子者齐人也,好饵术,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见于齐,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
隐于宕山,能致风雨。受伯阳《九仙法》。淮南山安,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条理焉。
涓老饵术,享遐纪。九仙既传,三才乃理。赤鲤投符,风雨是使。拊琴幽岩,高栖遐峙。

涓子是齐国人。喜欢服食之术,吸取食物的精华。服食饵药是首先就是要食其精华,食物的精华在于味道,五味
对应五炁,五炁对应五脏,这些只是服食修行最基本的道理。
过了三百年,涓子又在齐国出现,著《天人经》四十八篇。后来在荷泽钓鱼。在鲤鱼腹中得一符,于是隐居到宕
山中,能呼风吹雨。一般仙人有了大本领就会隐居起来,因为许多的本领不可以在民间施展,也施展不开,仙从
人从山,即是这个意思。
涓子学习了舜时贤士伯阳的《九仙法》。此处伯阳应指舜帝时贤人伯阳,而非老髯。涓子是西周至东周之间时的
齐国人,早于老髯。老髯因缘际会才著《道德经》,本来就志不在此。西汉时老髯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反而庄周
在当时颇具名气,老髯被大众熟知是唐朝之后的事情。
淮南有个叫山安的人,年轻时也得到《九仙法》一书,但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涓子著的《琴心》三篇次序分明,
很有道理。山安有缘遇道书仙法,自身条件不具备,却没有福气消受。因此也不是人人遇仙法,即可修炼。

吕尚

吕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内智,预见存亡。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适西周,匿于南山,钓于溪。三年不获鱼,
比闾皆曰:“可已矣。”尚曰:“非尔所及也。”已而,果得兵钤于鱼腹中。文王梦得圣人,闻尚,遂载而归。
至武王伐纣,尝作阴谋百余篇。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难而不葬,后子葬之,无尸,唯有《玉钤》六
篇在棺中云。吕尚隐钓,瑞得鳞。通梦西伯,同乘入臣。沈谋籍世,芝体炼身。远代所称,美哉天人。

吕尚是冀州人,生下来就聪明睿智,能预见未来的存亡大事。吕尚也就是传说中的太公望,预见未来是一种很常
见的事,有部分人都接触这类的事情,虽然听起来很荒唐。
预见未来与穿越到未来都有发生,为什么没有回到过去呢?像王莽穿越到过去都是无稽之谈。自然有自然的法则,
天地有她的运行规律,东主生地球自西向东转,脚踏地行万里路,这就是规律。有些传说人穿越到几十年后,从
来没见有后来人穿越到现代!有时候事物有两面性,但有时候事物只保持其一面性。前世、过去种种,这类说法
是宗教或其魔鬼刻意为之,它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宗教未成之前的古代仙真道者,从未有前世之说。逆转之说,
对时空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并有人越入,秩序法则乱了,宇宙会失去它的本能,这个世界也就早不存在了。正
如地球不会从东向西而转,人不以用头走路一样,最出名的莫过于“泰坦尼克号”穿越事件了,虽然未必真实。
宇宙的场在向一个方向推动,那就是未来,预见未来是符合这个宇宙规律的。有时候发生一件事会恍然大悟,原
来以前梦里做过类似的梦如今场景发生的一模一样,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则说明未来是已经注定好的。其实也有一
些例子对以前注定好的梦可以改变,不过要提前发现。
为了躲避商纣时的乱世,他在辽东一带隐居了四十年。后来西行到了周的封地,隐居终南山中,常在溪边钓鱼。
他几年没有钓到一条鱼,邻居们劝他说:“应该作罢了。”他却回答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不久,果
然钓到鱼,并在鱼腹中得到兵书。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吕尚早已知道钓鱼有今日所得。古人常于鱼腹中得符得书,难道是人为之?还是天意巧合
鱼误食书符之类?
周文王梦见得到圣人,听说了吕尚其人,就用车把他载回朝中。有时候梦确实能够预见一些事情,却没有预知那
样自如,可以随时掌握主动权。
武王伐纣时,吕尚曾著用兵计谋一百多篇。他服食荷花、枸杞等植物,活了二百岁才死。服食这里就不多说了,
也是借用一些植物的灵气与药性来修炼。
他死后遇意外之事不能下葬,后来他的儿子吕安葬他。发现没有尸体,只有兵书六篇在棺中。这种现象属于遁术,
借死遁入,深藏身与名。这种遁术真人以下境界的修行人不可能自行做到,吕尚二百岁,至少也得一百多年的修
行,而且还须是绝佳的道器,才有可能一百多年成就真人境界。也不能排除,其他仙真相助,将他救出,再施以
复生之术,一百年之内的修行人,不可能有遁术的本领。即使存在也是有其他高人相助。

啸父

啸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周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也。后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术,不能得也。唯梁母得
其作火法。临上三亮,上与梁母别,列数十火而升西,邑多奉祀之。啸父驻形,年衰不迈。梁母遇之,历虚启会。
丹火翼辉,紫烟成盖。眇企升云,抑绝华泰。

啸父是冀州人。年轻时在西周集市上以补鞋为生,几十年来不被人们所了解认识。事实就是如此,仙真现实中都
很低调,即使在他人身边,也教常人识不得。
后来,人们发现他总不老,觉得十分奇怪,于是就有好事的人登门访求他的长生术,但都没能得到啸父的指点。
不老是仙人自带的一种本领,如果达到可以让容貌随意显老显少的程度,至少得有近似张果的境界才可以做到。
无论任何人向仙人如此求法,不可能被认可的,通过这种途径求学的人,在仙人眼中心性要求是不过关的。自古
以来求仙访道者,得传者,都有几个共同之处。
一、不去肆意宣扬,不去贸然求学。大摇大摆的去求学,周围人人都知道,定然会遭到拒绝。贸然前去求学,符
合传承要求的人又太少见,多半都会被拒绝的。
二、懂得运用平常观念的人,平常之中处处有真道,如此之人,修炼容易有收获。
三、坚定信念且本性存善的人,这种人以硬磨死耗,来表达自己的求道坚定之志。只要不以奸诈险恶为人,因为
自古以来,仙真之中没有任何一位是阴险狡诈、喜搬弄是非的人,就算得了法也会被蒙蔽心智,不得入其道。哪
怕是绿林好汉、乱世英雄之列如果坚持,也会得到仙真的一些传授。
四、可以结识,不可以轻易挑明。这种例子最常见,扁鹊、朱璜都是如此才被认可。
向他数学的,只有一位叫梁母的人,得到了他的作火法。这作火法在《列仙传》中出现过不止一次了,属于一门
极罕见而又十分隐秘的道术,对比服食法,相对而言传承则没有作火法那么隐秘。
作火时,只见亮光闪烁几下,啸父便随光而起。他在空中与梁母告别,周围排列着数十道火光向西天而去。后来,
当地百姓对他多有奉祀。随火而起多么像宁封子得到的作火法,啸父有足够的境界可以不用火解,升天去了。

师门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亦能使火,食桃李葩。为夏孔甲龙师,孔甲不能顺其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
讫,则山木皆焚。孔甲祠而祷之,还而道死。师门使火,赫炎其势。乃豢虬龙,潜灵隐惠。夏王虐之,神存质毙。
风雨既降,肃尔高逝。

师门是啸父的弟子,也能够作火升空,吃桃李的鲜花。仙人成仙的法不在于多,而在于专,师门吃桃李的鲜花,
又修有作火法,两成仙之法兼修尚有余力,一般服食多用来辅佐其他道术修炼。
后来替夏王孔甲养龙,《列仙传》透漏了许多的历史秘密,西周之前,夏商时代的奇异之事,足以颠覆众人的认
知观,龙是那时帝王的驾车灵兽,总比后来拉车的车要好。上古时多山林沼泽、灵源富足,大地可育养各种灵兽。
大禹治水也曾有龙兽相助,许多兽类,有灵,可以化龙形,其实大多都不属于真正的龙族。龙的普遍存在,也形
成了养龙者这个职业,善于养龙者师皇、师门、琴高、骑龙鸣之外,还有豢龙氏董父。夏末龙兽已经不多见了,
养龙这个职业也逐渐衰落,一直延续到商朝。其实商末周初是一个大的时代分水岭…
也许有些人会将龙视为虚无的传说,或许几千年后的人们也会这么想,将我们现代的犬鹰之类,视为那时传说中
虚无的动物。
孔甲对师门不满意,就把他杀了埋在郊野。姒孔甲轻易杀仙人,却不知他死后其神不散,只是杀了他的肉身。孔
甲很显然是个暴君。
一天早上,风雨来迎接他,他走后,山上的草木便烧光了。师门复生,也没有皆他尸之举,而是自身复生,这很
可能是得脉系先辈相救,也有自力复活或假死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
孔甲去山上立祠祭祀他,在回来的路上就死了。古代仙人有仇一般都会报仇,但弑君者几乎没有,至于孔甲怎么
死的,跟师门有没有关系呢?发挥脑洞想想吧。

务光者,夏时人也。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殷汤将伐桀,因光而谋。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
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汤既克桀,以天下让于光,
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遂之!”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人非仁也,人
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非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位,况于尊我,我不忍久见也。”遂负石自沉
于蓼水,已而自匿。后四百余岁,至武丁时,复见。武丁欲以为相,不从。逼不以礼,遂投浮梁山,后游尚父山。
务光自仁,服食养真。冥游方外,独步常均。武丁虽高,让位不臣。负石自沉,虚无其身。

务光是夏朝时候人。耳朵长七寸,喜爱弹琴,吃菖蒲和韭菜的根。有一名耳朵长七寸的仙人,他们好像都有一个
共同点吃韭菜。汤将要讨伐夏桀,同务光商议谋划。务光说:“这不是我应做的事。”汤说:“谁可以胜任?”
务光说:“我不知道。”汤说:“伊尹怎么样?”务光回答说:“伊尹勉强自己忍受耻辱,别的我就不知道
了。”汤战胜夏桀以后,要把天下让给务光,说:“有智慧的人谋划占有天下,有武力的人实现这一计划,有仁
德的人统治天下,这是古来就有的道理,您何不顺其自然呢!”务光拒绝说:“废掉君主是不义之举,屠杀百姓
非仁德之功,别人作事犯难,我坐享其利,是不知廉耻。我听说,不合道义的奉禄不能接受,身处无道乱世不能
居职做官,何况要使我高居尊位,我不忍心久活于世。”于是身背大石自沉到蓼水里,随即消失了。
从以上文中来看,仙人没有帝王尊位之心,宁愿隐匿行踪,也不身居高位。仙人没有什么太多的贪欲,如老子所
言“寡欲”。后来的历史中也有几位帝王非常具备道根,其中最有名的如: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他们也有
仙人去开导,但是舍不下帝位,又想位列仙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仙人现世,本来在隋唐时期就应该不存在了,
因为唐玄宗的原因,又出现一些仙人,大势如此,诸仙人后来还是在失望中隐匿!
四百多年以后,到商王武丁时,务光又出现了。武丁想请他为相,务光不愿意。武丁不以礼相请而硬逼,务光就
被迫逃到浮梁山中,后来又漫游在尚父山中。
武丁其实是商时颇受争议的一位君王,对于历史发展来讲,则功大于过。武丁逼务光,当时务光至少已有五六百
岁了,应该属于真人之列,为何会逃呢?
老髯说:“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东汉时有一位叫左
慈的人,已经到达了老髯所言的境界,可以达到聚散自如,变化万千。曹刘孙三人欲杀左慈,所以左慈无惧,根
本不用逃跑。商王武丁逼务光为相,务光被迫离开有三种可能性:
一、武丁时,朝廷有许多的能人异士,务光惹不起。
二、务光好静、心地颇具善性,没有左慈那种游戏人间的性格。
三、务光并非上等道器,修炼了五百年左右还未达能够自如自在,幻化无形的妙境。上等道器者至少也要修两百
多年以上才能达这个境界呢,是不是感觉本文所写的与宗教那些理论完全不一样!

黄帝之前道多形器之学,远超如今仙道诸法。
《列仙传》没有庄子,庄子为什么成不了仙?庄周求逍遥,其作《南华经》也是文学哲理巅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个必须承认。庄子列仙无名,死而尸解这个也必须承认。
宗教与仙道对比,就像庄子与其他仙修对比一样。庄子那种逍遥心性,死尸解。其他仙人,生成仙。仙道,隐。
宗教,行。诸子百家,宣扬道学,庄子也宣扬道学,他的宣扬则偏于心性无侍逍遥!
列仙多活动在民间,有在闹市卖药救人,有显身它的家乡探望,也有隐居不出的。那时仙真普遍在民间行善举多
为人知,东汉之后宗教学起,至唐时仙道之士隐而不出,这些都与时代有关系。时代的变化…

仇生

仇生者,不知何所人也。当殷汤时,为木正三十余年,而更壮。皆知其奇人也,咸共师奉之。常食松脂,在尸乡
北山上,自作石室。至周武王,幸其室而祀之。异哉仇生,靡究其向。治身事君,老而更壮。灼灼容颜,怡怡德
量。武王祠之,北山之上。

仇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在殷汤的时候,做了三十多年管理匠作的官,随着时间的流逝却变得更加健壮。仙学
最初几十年都有修炼达到续命的效果,不然怎么进入更高深的境界呢?修行是探索真知的一个过程,那些修炼几
百年上千年的仙人,自然有他存在的意义,大道需要时间去证明。唐朝后民间以宗教信仰为主,即使有仙人显现
也会被利用在宗教学说中,为此,也就没有人记载仙人的事迹了。
人们都知道仇生是个奇异的人,一起尊奉他为老师。在先秦时期百家学说未形成前,人们敬佩有才干、有本领的
人,有本领就会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
仇生常吃松脂,在尸乡的北山上,自己开凿了一个石室居住。松脂性温,能养人身神,他以服食松脂为主能达这
种返老还童的境界,食用的定然不是现代的普通松脂。仇生行踪不定,到周武王时,武王亲临石室察看,并奉祀
他。周武王有位弟弟,史称周公旦,提倡礼乐。诸子百家之前华夏就是以礼待人,以礼待人是华夏的优良传统美
德。

彭祖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籛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佳芝,善导引行气。历阳
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遐哉硕仙,时
唯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著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

彭祖是殷朝的大夫。他姓籛名铿,颛顼帝的孙子陆终氏的第三子。他经历了夏朝直到殷朝末年,活了八百多岁。
《列仙传》中常有关于龙的出现,彭祖有一位曾孙为夏时养龙的官员。彭祖是大彭国国君,如果商王武丁不灭大
彭国,也许彭祖会活的更长久或有可能进阶为真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感觉进阶的可能性不大!世人以彭祖八
百岁为傲,其实在仙人境界中来讲层次较低。
他常吃桂花和芝草,善于导引自行气养生之术。先秦时期导引行气是借五行生克之理养和身体,与现代流传的导
引搬运等完全不一样。
历阳山中有彭祖的仙室,历代人们在室前祈求风雨,没有不立时应验的。常有两只虎在室门左右奉侍着,人们祭
祀完毕,就能看到虎的脚印。听说后来两只虎也成仙升天了。

邛疏

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气炼形。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至数百年,往来入太室山中,有卧石床枕焉。八
珍促寿,五石延生。邛疏得之,炼髓饵精。人以百年,行迈身轻。寝息中岳,游步仙庭。

邛疏,是周朝的史官,能够行气修炼身形。不要拿行气炼形和如今繁琐的修法比对,上文也说过了,先秦行气不
是刻意的去搬运导引,而是根据五炁四时、十二时辰,配合特殊的动作进行修炼。大众身体阴阳不均衡,这种修
炼方式,以平和阴阳来养育身形。丹道有一人“陈抟”老先生,则擅长此类行气之术。

邛疏烧煮石髓服食,这种石髓当时被称作石钟乳。先秦仙人服食石髓玉髓,都不是普通的石质,或者说如今以难
再见到的稀品。

几百年后,他往来于太室山中,山中有他的石床和石枕。仙人都是有感情的,只是没有大众那么浓厚。

暂时先在杂谈更新。

圣人正以侍天,静以须人。

圣人正以侍天。以公正对待天下,像天道对待万物那样,一视同仁,不存在偏颇。如:圣人治天下,无论对方是
王侯还是乞丐,在圣人心中,王侯是人,乞丐也是人,都是不容忽视的。

静以须人。对待人事要处之以静。无论奸臣还是英雄,没有过错不能惩罚,没有功劳不能赏赐。

正以待天,天者本来也;静以待人,人者处变也。

于圣人而言:“正以侍天,此正是天道之用。静以须人,此静是无为之用。”天道之用者一视同仁,无为之用者
以静制动。

以下简谈一些分别:

道化之下,万事万物存在即有分别。君臣、父子、夫妻、萝卜白菜、你我等等皆是分别…道用无分别,人用有分
别。哪怕仙人入道机时无分别,但是生活中一样有分别。
圣人待天以正,待人以静,也算一种分别。大众,更具道用、人用之分别。大众,对于道用日用而不知,对于人
用却以争执为主。

我等凡人,处之于世,应重视根本,亲贤人以远小人。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观。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道有原而无端
原即初始本来,端即边际。道有其初始本象(恒),但却没有边际终点(无穷尽)。意指道的特性,没有始终,
无穷无尽。

用者实,弗用者观。
掌握道相应的运用时 ,就能了解它的规律现象。不能了解它的运用时,只能看到事物表面的景象。

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涅,代指黑,有归聚之意。与道暗合,事物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遵循大道的规律,就能得到长久的存在。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远古时代的圣贤(文中指黄帝之前的古代),做事都是遵循大道的规律去运作。
反思一下,现代人呢,以为凭聪明才智能看懂几本经书表面文字,搬弄精气得到些皮毛本领,就以为懂了道学
(实际离了解道学还很远)!!却不知圣贤所具备的智慧与本领(包括圣贤所著道经),并不是个人之功,也不
是个人聪明才智,而是运用大道的特性规律,去表达万事万物,去对待万事万物的变化。

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刑(形)。

得失指祸福。名与邢在这里是相对指表及根本。审名即对事物的定位。察邢即指了解事物存在的形式。

要知道祸福,首先要审定名分 ,也就是需要明确的定位。如故事武松打虎,人总以为自己了不起,若常人赤手空
拳迎战老虎,类似于送死。审名以定位而知祸福,是以不盲从。

要知道祸福,还需要察明事物的存在形式。对未知之事,不可贸然决定。如前方路途凶险,不可贸然前进。如远
处有一部队,不知是敌是友,不可轻率进攻。察邢以了解事物存在的根本形式而知祸福,是以不轻率。

审名已知,不为表象所惑。察邢未知,知而不涉险。故明白祸福得失。

本文由脱水读 https://tuoshuidu.com/生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