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例外":法国文学的精神旗帜 本报记者 白乐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11 月/28 日/第 A04 版

国际资讯

“文化例外”:法国文学的精神旗帜
本报记者 白乐

全球市场经济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推动法国文学新生的力量。在“文化例外”旗帜的
指引下,法国文学以其独有的特色,持久并坚定地书写着这个国度的故事。
11 月,法国进入“文学颁奖季” 。各大重量级奖项如费米娜文学奖、梅第西文学奖、龚古尔
文学奖和勒诺多文学奖等陆续颁布。10 月初, “唤醒了人类命运记忆”的法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莫
迪亚诺(Patrick Modiano)摘得 2014 年诺贝尔文学奖,这距离上一次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J.M.GLe
Clézio)获此殊荣仅六年。迄今为止,法国已有 15 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世界之最,这一
数字远高出美、英等文化大国。诺贝尔文学奖缘何再三青睐法国?法国文学在其国家社会发展中
有着怎样的地位?追根溯源,法国文学的辉煌离不开法兰西这片土地敬仰知识、崇尚思考的文化
传统。
文学作品探索重大命题
自 17 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起,法国文学就成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典范。而法语也是欧洲社
会贵族及精英阶层的通用语言。直到今天,法国依旧盛产高水准作家。巴黎以其兼容并包的城市
文化,一直是欧洲知识分子向往的大都会。
著名欧洲文学研究学者恩斯特・库尔提斯(Ernst Curtius)在他的著作《法国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France)中提到:“若撇开文学在法国各领域的核心地位,我们便无法理解这个国度
的政治、经济,甚至是单纯的民众生活;若不按照法国人民的方式去阅读法国古典书籍,我们也
无法理解法兰西这个国度。是文学塑造了它多姿多彩的国家理想。”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比较文学与文化系主任露丝・克鲁克香克(Ruth Cruickshank)向记
者介绍说,在法国,文学与国家认同总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法国视自己为启蒙运动的楷模,革
命自由思想的捍卫者。法国作家和思想家常常是杰出的革命战士、国家建设者、抗议表达者。写
作,这个世代传承的遗产,是法国公共知识分子解决社会难题的有效方式。
克鲁克香克提到, “法兰西例外”(French exceptionalism)是当前法国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这
种“例外”体现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然而,从本质上说更是一种追新求异的“文化例
外”。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小说就已成为法国人民表达主张、争取变革的重要方式。法国小说
家通常不惧晦涩难懂的文风,不拘于泥、大胆创新,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探索历史文化、民族
认同等重大课题。
几个“主义”难塑文学史全貌
从法语文学崭露头角的中世纪到古典文化实现回归的文艺复兴时期,从封建统治遭到质疑的
启蒙运动时期到哲学家取代基督教圣徒崇高地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都渗透着法国文学的优秀基
因。
牛津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西蒙・坎普(Simon Kemp)在采访中表示,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坛的一
支主要力量。法国文学史上,多种流派百花齐放,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一旦法国文学界有新的流
派或观点诞生,便会在其他国家激起巨大反响。
18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席卷法、德、英等国,它注重宣扬英雄个人成就,将强烈的情感
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诉诸自然之美。19 世纪中期,现实主义小说掀起高潮,挑战浪漫主义地位,
产生了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如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福楼拜、莫泊桑等,他们的作品深
刻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19 世纪末,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则用科学家的眼光来审视客

第1页 共3页
观世界的发展。
20 世纪,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在其半自传体文集中记录了上流社会文人雅士的形形色色。其
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成为新兴文学形式发轫的一大标志。此后,
法国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作家,如纪德、杜拉斯、波娃、萨特等。那个时期,许多作家从其他欧洲
国家远道而来,选择在法国安家立业,进行文学创作,包括乔伊斯、贝克特、昆德拉等。后来出
现的包括未来主义、意象主义等先锋派艺术,持续影响着法国文学界。
今天,法国文学以其多姿活力,依旧绚丽绽放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坛。许多现当代法国文学作
品在法语国家及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读者群。坎普总结道,将这些作品简单地归为几种“主义”,
已难全面概括璀璨辉煌的法国文学史。
文学创作根植哲学传统
法国是西方哲学思潮的重要发源地。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帕斯卡的詹森主义、萨特的存在
主义,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等,法国开创的思想先河深刻影响着西方。而法国的文学创作也在一
定程度上受益于其深厚的哲学传统。
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语与罗曼语系副教授文森特・德贝尼(Vincent Debaene)说,文
学与哲学最大的共通之处,即在于二者都为践行思考的重要形式。对法国思想家而言,文学是一
种神圣的特权。法国知识分子通常在多个艺术领域都造诣颇深,他们可以是思想家,也可以是文
学家。在他们看来,文学是思想的容纳器,是语言的实验地,是这二者共同的归宿。
坎普举例说,曾获 1927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 ,并非严
格意义上的文学家,他为后人所称道的是其出色的哲学造诣。他继承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德尼・狄
德罗(Denis Diderot)关于意识的理论,并用诗意的、主体化的表述方式,让读者去理解人类复
杂的感官及情感认知。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但其拒绝
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称“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毕生都在用哲学及文学两种方式记录思想。
以哲学家闻名于世的他,曾写过一篇题为《什么是文学》(What is literature?)的著名论文。对萨
特而言,写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由。他说, “我们深信,世界总会有某一片天地是留给文学的。
即便有一天文学消逝,它曾带给人类的一切也将消逝,尤其是,它所赋予人类的善于思考的宝贵
财富。”
智力生活培育文化氛围
法国社会十分珍视文化生活,尊重知识的氛围蔚然成风。对法国人而言,出版作品是参与公
共事务的普遍方式,拥有自己的作品是社会及文化竞争力的象征。英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者阿
兰・维亚拉(Alain Viala)向记者介绍说,在法国学校中,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是一门核心课程。
同时,一些学术机构,如法兰西学术院、法兰西喜剧院、龚古尔学院等都十分重视文学发展。
坎普说,相比其他欧洲国家,法国人更加崇尚自由的智力生活。他谈到了自己在英国的亲身
经历, “在英国,如果有人总是莫名思考太多,或是言辞过于华丽,很可能被周围人认为不正常。”
相比之下,他十分羡慕法国文化。他举例说,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曾
在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对 17 世纪法国首部历史小说《克莱芙王妃》 (La Princesse de Clèves)的厌
恶,并表示: “这本书被列为法国公职人员选拔考试必读书目,实在是荒唐至极。”法国民众对此
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对法国文化的诋毁。在反对萨科齐经济政策的全国大罢工中,许多抗议者手
中拿着《克莱芙王妃》,并齐声朗诵。读这部小说成为他们表达不满的新方法。
传统严肃小说依旧畅销
谈及法国文学的现在与未来,维亚拉表示,在过去一些年里,虽然法国文学经历了其他文化
形式,如戏剧、电影等的冲击,但法国文坛依旧充满活力,并出现了“文学回归季” (Rentrée litt
éraire)等文化现象。在法国,秋季休假后,便迎来了法国一年一度的“书潮回归季”,一大批文
学作品如潮水般集中上市,以赢取该赛季的文学奖。
克鲁克香克补充说,“小说危机”是近年来法国文学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法国人担心自

第2页 共3页
己的国度无法再涌现出过去那样伟大的作家,担心曾长期独树一帜的先锋派文学不久便走向终
结。然而,正是这样的危机意识敦促法国文学界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同时这种忧患意识也在一
个侧面体现出,文学之于法国人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文化生活,更是国家认同不可分割的精神元素。
当今,即使文学市场受到外文图书、视听媒体、互联网络等冲击,但传统的严肃性小说依旧十分
畅销。而全球市场经济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亦成为推动法国文学新生的力量。在“文化例外”
旗帜的指引下,法国文学以其独有的特色,持久并坚定地书写着这个国度的故事。

第3页 共3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