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发展概况 (下)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 : 10. 13614 /j . cnki . 11 -1962 /tu. 1997. 02.

013

 第 2期 建 筑 科 学 BU IL DING SCIEN CE 1997年 

美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发展概况 (下 )
黄成若 胡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 )

别是近十年来国际上在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取得
2. 5 预应力混凝土
的进展 ,我国的裂缝控制确有放松的必要。这是
2. 5. 1 张拉控制应力 因为 ,由于裂缝控制过严而导致预应力筋用量
美国规范规定 预应力的张拉 控制应力为 增加是不合适的。
0. 80f pu ( f pu相当于我国的 f ptk ) ,明显高于我国 至于在侵蚀环境 (如海水、腐蚀性工业空气
规范的规定。提高张拉控制应力就可提高预应 等 )下 ,当然需要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减少
力混凝土结构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拉应力 ,以排除在使用荷载下可能的开裂。
2. 5. 2 裂缝控制 另一方面 ,美国这两档控制相互之间差一
美国采用的预应力筋都是高强的 ,如高强 倍 ,实质上是取决于是否设置足够的有粘结钢
钢丝、钢绞线等 ,不用我国低强的冷拉钢筋、冷 筋以控制裂缝 (这种有粘结钢筋可以是预应力
拔低碳钢丝等 ,因而裂缝控制方法比较单一 ,即 的 ,也可以是非预应力的 )。可以想象 ,当有足够
控制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纤维的拉应力。 的有粘结钢筋时 ,即使混凝土的名义拉应力较
在正常环境下 ,在使用荷载下 (全部预应力 高 ,裂缝宽度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未能重视
损失后 ) ,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纤维的拉应力不应 有粘结钢筋数量对裂缝控制的影响。

2. 5. 3 有粘结钢筋最低用量
超过 f c / 2; 当瞬时挠度和长期挠度都经过严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定要有有粘结
格计算并符合规定条件下 ,则上述应力 (双向板
钢筋 ,以保 证构件达到极限强度 (即极限承载
体系除外 )可放松至 f ’c 。对于双向板体系 ,当 力 )时的受弯性能而不象拉杆拱性质 ,并在使用
用近似方法 分析时 ,上述拉 应力不应超过 荷载下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控制裂
缝。
f ’c /2; 当用精确方法分析时 ,则可放松。简单
( 1) 除双向平板外 ,有粘结钢筋的最小面
地 说 , 美 国 有 两 档 控 制: 一 是 f ’c / 2; 一 是 积为

c

c
2
f 。以 f = 40N /mm 为例 , f = 40相当于我

c
   A s, min = 0. 004A
国 C 50, f tk = 2. 75。换算成我国拉应力限制系数 式中 , A 为弯曲受拉边至毛截面重心轴之间的
横截面面积。
Tct分别为
( 2) 等厚的实体双向平板分正弯矩区和负
40 /2= Tct× 1. 75× 2. 75,则 Tct = 0. 65
弯矩区。对正弯矩区 , 当混凝土拉应力不 大于
40= Tct× 1. 75× 2. 75,则 Tct = 1. 3 ’
f c / 6时 , 就 无 需 设 置 有 粘 结 钢 筋 ; 当 大 于
我国高强钢丝、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的裂
缝控制 ,对一般构件为 Tct = 0. 5,对屋架为 Tct = f ’c / 6时 ,则 需要设置有粘 结钢筋。对负 弯矩
0. 3,明显的比美国严。 区 ,不论混凝土拉应力大小 ,均需设置有粘结钢
考虑到国际上推广部分预应力的趋势 ,特 筋。
57
r
( Mlbua+ Mbua )
2. 6 抗震 Vb = ln
+ V Gb

2. 6. 1 地震危险分区 a
Mbua≈ 1. 25f yk As (h 0 -
x
)
2
ACI 318规范将整个美国按地震危险性分
V Gb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即按简支梁上承
为四个区 ,即高地震危险区 ; 中地震危险区 ; 低
地震危险区 ; 无地震危险区。 受重力荷载计算梁端剪力 ,但此重力荷载在取
值上当然是不尽相同的。
将美国与我国的情况作粗略比较 ,大致有
美国在高地震危险区 ,考虑到大地震出现
如下关系:
时构件必将屈服 ,设计剪力必须是构件中可能
   美国
         我国
    高地震危险区   8度及 8度以上区 出现的最大剪力的最佳近似值。这时纵向钢筋

    中地震危险区 7度区 的实际屈服强度可能超过规定的屈服强度 ,因

    低地震危险区 6度区 而在计算中钢筋应力用 1. 25f yk ,而在中地震危

    无地震危险区 5度及 5度以下区 险区 ,就不考虑 1. 25。

ACI规定 ,对低地震危险区及无地震危险 对于框架柱 ,抗剪计算的方法和上述方法

区 ,不考虑抗震要求。因而 ACI对抗震要求 ,只 是一致的 ,当然 , V Gb这一项取等于零。

分高地震危险区和中地震危险区两部分 ,且后 Capaci ty Desig n承载 力设计是 世人公 认


者比前者的抗震要求要低、要少得多。 的 ,可以提高结构延性 ,从而大幅度降低结构遭
现就如下四个问题对中美两国规范作一对 受的地震力。美国规范全面推行了这一方法 ,因
比: ①强剪弱弯 ;②强柱弱梁 ; ③箍筋加密区 ;④ 而美国规范能够大幅度降低地震 作用力的取
轴压比。 值。在相同条件下 ,美国延性结构的地震力取值

2. 6. 2 强剪弱弯 明显的低于我国。

美 国十分 强调承载 力设计 ( Capaci ty De- 我国工程界有一种说法 ,即“中国的地震力

sig n) ,即要求剪切破坏应 后于弯曲破坏 ,以保 取值比外国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它

证结构的延性 ,不论是梁还是柱 ,不论是高地震 忽视了国际上抗震研究的飞速发展的事实。


危险区还是中地震危险区 ,都有这项要求 ,只是 我国的抗震设计 ,对一级抗震等级的结构 ,
要求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 是采用承载力设计 ,但实际工程中按一级抗震
美国抗剪的承载力设计与我国的一级抗震 等级设计的只是少数 ,大量工程用的是二级、三
等级的抗剪计算方法类似 ,即剪力设计值不是 级抗震等级。我国规范对二、三级抗震等级采用

根据地震分析计算得出 ,而是根据梁 (或柱 )端 的是按振型分解法等来计算剪力 ,根本没有采

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出梁 (或柱 )端剪力。为便于 用承载力设计 (在二级时乘了系数 1. 05,纯属象

说明问题 ,以我国规范为准来看美国规范与我 征意义 )。国际上创造的这样好的设计方法 ,未


国规范的差异。 能在我国大部分工程中应用 ,需要改进。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8. 3. 2条 ,一级 2. 6. 3 强柱弱梁
抗震等级的剪力设计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在高地震危险区 ,柱子的抗弯强度 (即承载
l r 力 )应符合下列条件:
( Mbua+ Mbua )
V b= 1. 05 + V Gb
ln ∑ M ≥ 65 ∑ M
c g

1 ’
Mbua≈ VRE f yk As (h 0 - as )
a

式中  ∑ Mc—— 柱子 抗弯强度之和 ,柱 子的


美国高地震危险区 (换成中国符号以便于 抗 弯 强度 按 设计 轴向 力 计
对比 ) 算 , 与侧向力方向相对 应计
58
算出最小的抗弯强度 ; 当 f ’c = 50,则 ds = 0. 018。

∑ Mg—— 大梁抗弯强度之和。 将上述结果与我国规范表 8. 4. 10-2对 照 ,


可以看出我国规范规定未考虑箍筋强度这一因
实际工程中做不到强柱弱梁怎么办?因为
素 ,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考虑也很少 ,这是不够
有些工程由于建筑布局上的需要 ,梁很大而柱
合理的。当混凝土强度高 (例如高层建筑中采用
相对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符合上式要
C60) ,而用Ⅰ 级钢筋作箍筋时 ,按 我国规范规
求的。 ACI规定 ,当某一柱子不能满足上式要求
定作设计 ,体积配箍率就明显偏低 ,横向约束力
时 ,则该柱的任何积极作用 ,包括柱子对结构的
小 ,延性差 ,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
侧向强度 (即承载力 ) 和刚度的作 用均略去不
2. 6. 5 轴压比
计 ,但不得略去其对房屋建筑的消极作用 ,例如
在我国认为对抗震设计至关重要的、事实
不应将略去该柱刚度作为降低设计基底剪力的
上已对我国高层建筑柱截面尺寸起控制作用的
理由。
轴压比 ,在美国规范中没有予以考虑。
对中地震危险区 ,没有提出上式要求。
我国规定的轴压比由于未能考虑纵向钢筋
2. 6. 4 箍筋加密区
的影响 ,从而导致设计出的高层建筑 ,柱子肥大
( 1) 梁端
而配筋率少 (相当多情况是按最小配筋百分率
下列规定对高、中地震危险区相同:
配置纵向钢筋 ) ,其结果是地震作用力加大而抗
箍筋加密区范围: 离柱边二倍梁高范围内。
震能力减少。这种情况不利于结构的延性 ,需要
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下列四者中的最小
在今后修订规范时予以解决。
值: ①梁有效高度的 1 / 4; ②最小纵向钢筋直径
参照国际上的发展 ,应改变轴压比的计算
的 8倍 ; ③箍筋直径的 24倍 ; ④ 300mm。
方法 ,将我国规范承载力计算只考虑混凝土不
与我国规定的箍筋最大间距相比较 ,最大
考虑钢筋 ,改为既考虑混凝土又考虑钢筋。加入
差别在于④ 300mm,我国规定为 100mm (一、二
一定数量的钢筋使柱子“减肥” (减少地震作用
级抗震等级 )和 150mm (三、四抗震等级 )。在大
力 ) ,提高了配筋率 (增加抗震能力 ) ,从而缓解
的梁中 ,箍筋间距规定为 100mm 太严了 ,也不
上述矛盾。此外 ,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纵向钢
利于施工。
筋等级或横向箍筋等级 ,都是有效的措施。
( 2) 柱端
当然最根本的缺点还在于 ,我国规范抗震
箍筋加密区范围对高、中地震危险区相同。
设计的极限状态方程 ,在轴向力为主的情况下
  在高地震危险区 ,既有最小体积配箍率的
(高层建筑的下部各层柱 ) ,不能起控制截面的
要求 ,又有箍筋最大间距的限制 ;
作用 ,这是导致上述矛盾的根源。
  在中地震危险区 ,没有最小体积配箍率的
要求 ,仅有箍筋最大间距的限制。
3 美国钢、砌体、木结构规范简述
  现以螺旋箍筋为例 ,对中、美两国规范规定
的最小体积配箍率进行对比。 ACI规定螺旋箍
3. 1 美国钢结构规范
筋最小体积配箍率 ds 按下式计算:

美国钢结构规范由 AISC(美国钢结 构学
ds = 0. 12f c /f yh 会 )编制。
按我国Ⅰ 级钢筋计 , f yh = 235N / mm2 , 从设计方法而言 ,美国钢结构与钢筋混凝

当 f c = 25(即 C30) ,则 ds = 0. 013; 土结构不同 ,后者用的是分项系数设计法 ,前者
当 f ’ c = 50(即 C60) ,则 ds = 0. 026。 用的是分项系数设计法和容许应力设计法。
2
按我国Ⅱ 级钢筋计 , f yh = 335N / mm , 在规范编排上也不一样 ,混凝土结构只有
  当 f ’ c = 25,则 ds= 0. 009; 一本规范 (容许应力设计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附
59
录 ) ; 而钢结构则有两本规范 ,分别用分项系数 在强度设计中 ,荷载组合与荷载系数和混
设计和容许应力设计。规范的名称分别为: 凝土结构强度设计法中的荷载组合与荷载系数
( 1) 钢房屋建筑荷载与承载力系数设计规 是基本相同的 ,强度折减系数 O取值如下:
程 (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 or Desig n Speci fi- 梁、柱:
catio n fo r St ruct ural St eel Buildi ng s, AISC) ; 受弯 (有或无轴向荷载 ) O= 0. 6~ 0. 8
( 2) 钢房屋建筑容许应力设计和塑性设计 受剪 O= 0. 6
规程 ( Speci fica ti on f or Structural St eel Bui ld- 墙 (平面内荷载 ):
ing s Allow able St ress Desig n and Plastic De- 轴向荷载 (有或无弯曲 ) O= 0. 65
sig n , AISC )。 受剪 O= 0. 6
在对待美国荷载规范中规定的荷载组合与 与混凝土结构相比 ,由于砌体结构的制作
荷载系数方面 ,钢房屋建筑荷载与承载力系数 工艺及材料性能均较差 ,所以在荷载组合及荷
设计规程与钢筋 混凝土房屋建筑规范完全相 载系数相当的情况下 ,其强度折减系数较混凝
反 ,它全部接受荷载规范中列出的六种组合及 土结构的强度折减系数取得低。
相应的荷载系数 (见本文第 1. 2节 ) ,只是在荷载
3. 3 美国木结构规范
组 合第 5种 和 第 6种中 , 用 的 不是 1. 0E, 而 是
1. 5E。这是因为钢结构规程是按 1988年版的荷 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
载规范编制的 ,而该版的荷载规范中用的就是 综上所述 ,美国各规范、规程是由各学会编
1. 5E。 制的 ,相互之间不尽统一。
设计强度 (对构件和截面而言 ,美国的强度 设计方法上既有分项系数设计法 ,也还有
即中国的承载力 )用 ORn ,O为承载力系数 (即混 容许应力设计法。
凝土规范中的强度折减系数 ) , R n 为标定强度 在分项系数设计法中 ,荷载规范制订了一
(即按材料标准强度算出的截面承载力 )。 套荷载组合及荷载系数 ,钢结构规程照它用了 ,
承载力系数 O按受力不同取值: 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不照它用 ,而是根据自
受拉构件 (全截面屈服 )   Ot = 0. 9 己的经验另立一套荷载组合及荷载系数。结果
受压构件 Oc = 0. 85 成了荷载规范与钢结构规范一致 ,是一套 ;钢筋
受剪 (腹板 ) O
v = 0. 9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规范一致 ,是另一套。
以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相比 ,由于钢结构 为减少设计中的混乱 ,美国统一建筑法规
的制作工艺及材料性能均优于混凝土结构 ,所 规定 ,荷载组合与荷载系数应按材料规范 (指钢
以钢结构用的荷载系数相对较低一些 ,而承载 筋混凝土结构规范、钢结构规程等 )采用。这是
力系数又相对较高一些。 容易理解的 ,因为荷载系数必须与各类构件的
承载力系数相配套 ,才能保证结构的可靠度。
3. 2 美国砌体结构规范
美国荷载规范规定的荷载组合及荷载系数
由 于美国统一建筑法规 ( UBC) 第 21章对 是否根本不适合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也不是。由
砌体结构全面重写 ,故以下内容取自 UBC。 Pa rk 教授主编的新西兰混凝土结构规范最新
设计方法有二种: 版本 (草案 )中 ,就采用了美国荷载规范的一套 ,
( 1) 工作应力设计 (即容许应力设计 ) ; Pa rk 教授相应的配了一套承载力系数 ,完全可
( 2) 强度设计 (即分项系数设计 ,荷载与承 用。
载力系数设计 )。 (全文完 )

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