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

政治受到根植於人性的客觀法則

所支配

以權力界定利益是現實主義研究國際關
係的標誌,而使國際關係成為一門獨立
研究領域

以權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普遍適用
的,但其內容與形式非一成不變,而是
取決當下的政治與 文化背景。 人類本性是自私,而這種人性特質也影
響到國家的行為
意識到道德的重要性,但國家道德不
同於普世道德,它必須考量到其政治 國際秩序為無政府狀態。
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六原則
行為的後果對於其 生存的影響。
國家是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者。
拒絕以普世道德評判一國之道德訴 國家為一致而理性的行為者。
求,而是把國家視為追求以權力界定
的利益的政治實體。 核心論點 國家追逐利益,而權力是其手段也是利
益本身。
以權力界定利益使政治成為獨立領
國際秩序的穩定須依靠權力平衡。
域,凸顯與其他學派的差異。

古典現實主義在二戰後成為國際關係領域主
流,然而 1960 年代行為主義企圖解釋國際社
古典現實 會所出現的權力結構變化,使古典現實主義地
位受到挑戰。以華爾茲為首的新現實主義乃對
古典現實主義提出修正與補充。

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但不必然導致特定的
國家行為模式。

權力是國家行動的基礎,權力越大則行動能力
越高,但權力不等於利益,如何行使權力要考
量國家利益的設定。
體系結構理論:國際體系包含結構與單位,結構
是各國依自身力量大小在體系中的地位分
配;而單位主要是指國家。華爾滋認為國際結構
領導人與國內因素:權力分配是影響外交政策行為的主要力量,但它並不 新(結構、守勢)現實主義 會制約國家,國家間互動也會影響結構。
會直接轉換成外交 政策行為,而是透過決策者和國內政治的中介來轉
換,此時決策者的認知和政府的能力將產 生重大的影響。雖權力分配會 現實主義
限制外交政策的選項,但在有限的選項內,不同的外交政策仍 有不同的 合作可能性低:無政府狀態使國家難合作,因
擔心其他國家相對利得較多,或形成對他國的
影響。因此長期而言,權力分配的結構是決定外交政策的主因,但短中期 依賴。
則會受到 國內因素,如領導人與政策影響。

安全為目標:國家追求安全,而權力則是獲得
安全的手段。

面對潛在威脅的反應:大國在面對一個實力增長的國 權力平衡:新現實主義者認為權力過小,會遭
新古典現實主義 家時,傾向推卸責任(buck passing), 將制衡責任 受他國的攻擊;權力太大,也會導致其他國家
轉嫁第三國,自己則置身度外,以最小代價換取自身 的結盟抵制。因此國家非追求權力極大化,而
安全,謀求最大利益。
是尋求權力平衡分配。
權力分配的變化也不必然導致外交 攻勢現實主義
滿足現狀並願意付出高昂代價:為體系維護 政策的轉變,因為每個國家對現狀
者,傾向使用權力平衡 態度不同,願意付出代 價也不同。
據此可區分為四種狀況:

滿足現狀但不願付出代價:弱勢國家,進行卸 國家安全永遠缺乏不足:由於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
責、扈從 態,無法掌握他國意圖,故大國間互不 信任。唯有透
過自助來保障自身安全,但這並不排除國家結盟的可
米爾斯海默 能性,只不過結盟僅為權 宜之計,因為今天的朋友有
可能是明天的敵人。
欲改變現狀且願意付出高昂代價:修正主義
者,透過擴張政策

追求權力最大化:國家意識到自己的孤立地位後,便
會了解到保證自己安全的最佳方式便是 成為體系中最
強國家,故追求權力極大化與霸權地位,希望成為全
欲改變現狀但不願付出代價:投機國家,進行 球霸權。由於所有大國受 同樣邏輯支配,導致大國間
扈從 永無止境競爭,造成大國政治的悲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