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考功集 (畢業論文選粹)

1-1-2020

論歐陽修詞作中的道家情懷
Kei Yiu NG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s://commons.ln.edu.hk/chi_diss

Part of the Chinese Studies Commons

Recommended Citation
吳紀瑤 (2020)。論歐陽修詞作中的道家情懷。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考功集2019-2020 : 畢業論文選
粹》 (頁25-43)。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

This 古典文學、文學與思想 is brough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考功集 (畢業論文選粹) at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It h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Dissertations from all years by an authorized
administrator of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論歐陽修詞作中的道家情懷〉

學生:吳紀瑤

指導老師:鄺龑子老師

25
論文提要

歐陽修(1007-1072)
,宋代文學、史學以及政治家。在政治上,他積極參與范仲
淹的慶曆變法;在史學上,他為《新唐書》及《新五代史》的著者,被納入廿四
部正史當中;在文學上,他是其中一位古文運動的推手,亦有不少出色的詩作。
如此種種可證他是一位入世的儒士,為國家、天下、人民著想,亦著書立說,實
為傳統士人所追求的「立言」之舉。

正正因為歐陽修積極入世,有著為國家貢獻的遠大志向,時人大多忽略了他精神
結構中逍遙出世的一面。事實上,歐陽修的仕途亦非完全順遂,他亦曾被貶及受
冤,但他卻未有灰心喪志,反倒在晚年寫出自然閑逸、精神逍遙的《采桑子》組
詞,可見他的精神結構中有著入世和出世的內在平衡;另一方面,他的詞作亦較
被忽略,時人大多只著重他的婉約詞,亦把他歸作婉約派的詞人,忽略了他在詞
作中對自然以及精神調解之書寫。

自然對歐陽修的意義實記於《梅聖俞詩集序》當中:「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
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之外。」說明了士人若不能把才智發揮於世,他
們自然就會把心思置於山水之中,令自己的精神得以排解。而作為一個在政治上
有志未能抒的士人,歐陽修正正如自己所言,把精神寄托在山水之中,並藉此作
精神提昇。

本文將著重分析他在自然詞作中所展示的自然灑脫以及精神飄逸,並以此與道家
情懷作觀照,探討他如何在詞作當中體現自我的精神超脫。同時,亦將分析他如
何平衡精神中的入世及出世情懷,令自己即便受盡打壓仍可悠然處於入世之中,
當一個出色的士人、地方官以外,精神又可與自然契合。

26
一、緒論

宋人把詞稱為「詩餘」,意即詞在當時大多用作表達在「詩言志」傳統下,詩不
宜表達的感情,這亦可概括宋詞起初的特色。北宋初期的經濟發展蓬勃,人民以
詞曲作娛賓、消遣之用1,早期內容大多以男女之情為主。

詞作由民間進入文學界,該以溫庭筠的詞作標誌。他的詞作為「花間派」的開始。
花間詞亦為婉約詞的代表,內容重兒女之情、離愁別緒、以及女性的描寫。溫氏
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當中對女性的描寫可為一例,他以女性為題,描
述她們梳妝、穿衣之日常,亦可於當中看到唐代女性的形象2。

發展至後期,詞人開始加入男女之情以外的題材,如懷古、言志等。而被劉熙載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3的蘇軾更是當中的代表,他把
在《藝概》中評為:
深情4、豪放5以及空靈6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感皆置於同一個詞牌《江城子》之中書
寫,足見當時蘇軾詞作的多樣性。而他的言志豪放詞可以《念奴嬌.赤壁懷古》
為一例,他以赤壁之戰中周瑜英姿雄發的形象,反襯自身功業未成的感嘆。7由
此,亦令詞作多了豪放的氣魄及氣象,與婉約詞成了宋詞的粗略二分。

然而,在婉約及豪放詞之間當中存在著許多可能性及灰色地帶。事實上,詞人可
以把不同情感皆置於詞中唱詠,並非只有婉約及豪放的氣韻才可入詞。本文所討
論的歐陽修詞作便是處於灰色地帶的一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及六一居士。他固然是一位入世的儒士,有著宏大的政
治理想,希望革新宋代的政治風氣以及改善當時的積貧積弱的局面。他是當時朝
中的改革派,與范仲淹等人一同推行慶曆變法,撰「十事疏」中的「精貢舉」,

1
張華盛著:《歐陽修》
(合肥:孜徽人民出爯社,1981 年),頁 142。
2
溫庭筠對女性的描寫可見:「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貣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
花前後鏡,花陎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詞人在此描寫女性貣床梳妝、穿衣之形象,
亦以「遲」 、「懶」表達主角百無聊賴之弖情。
3
【民國】劉熙載著:《藝槪》(上海:上海古籍,1978 年)。
4
可見詞人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足見
詞人對亡妻的深情及掛念。
5
可見詞人之《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帄
岡。」可見詞人年少時的豪情壯志以及氣象之大。
6
可見詞人之《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
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可見詞人對環境描寫之空靈以及隱約透出之道
家色彩。
7
蘇軾對周瑜的描寫可見於此:「遙想兯瑾瑝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
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27
希望把科舉由重記誦轉為重政論,以助提拔治國人才。可見他入世欲改革政治,
以令社會及國家變得更好。

在文學方面,他亦是古文運動的其中一位推手,他主張打破駢文的限制,令文章
重文亦重道;他亦是《新唐書》的其中一位編者,可見他在文學以及歷史的領域
亦發揮了士人「立言」8的抱負。雖然他在眾多政治及文學運動中擔任重要角色,
但他在政治上亦曾受挫。他因支持慶曆變法,被視為范仲淹的同黨而被貶,後來
亦受冤入獄9,但他的作品並沒有因仕途挫折而變得沉鬱喪志,反而越發豁達灑
脫。支持詞人的精神除了靠入世儒士「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外,似乎亦有出世
的道家情懷作平衡,令他不會因仕途的打撃而精神消沉。此亦令詞人的詞作有艷
詞以外的發揮,把詞作提升到自然、反思生命觀的層次。本文將集中分析此類詞
作,以觀詞人與別不同之一面。

二、歐陽修的婉約詞

正如上文所述,宋詞一開始以婉約詞為主,歐陽修亦不例外。時人把他歸為婉約
派的詞人。事實上,他的婉約詞確實出眾。以下舉詞人的《蝶戀花》為例: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敹,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詞人以三個「深」字點題,既表達出庭院的深,同時反映主角的用情至深。詞人
以周遭環境的冷清淒戚烘托主角心中的哀愁,帶出主角身體被限制,心理受愁緒
壓抑之苦。歐陽修把主角的情思與環境互相扣連,二者互相補足,以環境帶出愁
思而非直抒苦悶,亦令愁思更為濃厚及哀愁。可見歐陽修的艷詞的確情深婉約,
有著「花間詞」濃艷情深的傳統。他被時人當作婉約派詞人,亦可理解。

另外,他的婉約亦可見於《訴衷情》:

8
「立言」一抱負出自《左傳〃襄兯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
不廢,此之謂不朽。」瑝中的「三不朽」為儒家士人一生所追求之目標。
9
此處之歐陽修生帄參見楊忠著:
《歐陽修》(匇京:中華書局,1983 年)
,頁 1-4。

28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詴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詞人以主角眼前的景象引入,以地上的霜引起對離別的聯想。而主角心裡的愁思
亦令她憶起往事,加重了她心裡的憂愁。可是她仍要工作,因此只好把心裡的愁
思壓下,強顏歡笑。而這種壓抑對她而言是一種心理折磨,因此「最斷人腸」10。
在此,詞人把景物以及主角的愁思連繫起來,亦以主角的行為表達出她的深愁,
可見詞人對女性形象的觀察入微。

正因他的詞作當中具備傳統婉約詞的深情婉約,亦有對女性形象的細膩描寫,時
人多忽略了他所書寫的另一種情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11中評歐陽修詞作:
「豪放之中有沈著之致,所以尤高。」可證歐陽修的詞作不止婉約深情,亦非在
一般豪放詞的光譜之中。事實上,他的詞作並非如蘇軾一樣豪放、上天下地,反
而大多是把自然之中的悠然景象聯繫到精神意境的提昇。因此,以自然空靈形容
他此類詞作較豪放合適。

前文提到歐陽修既是典型的入世儒士,但精神中亦有出世的道家情懷所承托。既
然他的精神結構有著道家情懷,想必亦會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一二。以下將集中分
析歐陽修較被人忽略的另一種詞作主題——著重自然和精神超越的詞作,以觀照
詞人如何在詞作中體現道家情懷。

三、歐陽修詞中的自然及心靈超越

以下所選取的詞作就是詞人在艷詞以外的發揮,這種詞作正正有別於艷詞的濃艷
及深情,反倒以自然的恬靜及無限引領出詞人的灑脫飄逸。詞作中能含有這種自
然情懷,必然與詞人本來的精神結構有關。正如上述所言,詞人在入世以外亦有
出世的情懷所承托,亦是他在婉約以外的另一面。先由詞人較早期的詞作《浣溪
沙》開始: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幺傶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樽前!

10
張華盛著:
《歐陽修》(合肥:孜徽人民出爯社,1981 年),頁 147-148。
11
【民國】王國維:
《人間詞話》(成都:四川人民,1981 年)。

29
《浣溪沙》

此詞作應寫於歐陽修擔任潁州知州之時。詞人以昔日在西湖上的見聞入文,講述
人們在堤上追逐著湖中的船向前走,環境熱鬧非常。而詞人眼前的景象則是湖水
拍岸、湖水與天空相接的美景,這種無邊際的美景令遊人與自然環境融合起來,
成為一幅自然與人和平共處的圖畫,頗有莊子所言的「齊物」——亦即遊人與自
然本為一體,可融洽相處的意境。而下片詞人把自己帶到詞作當中,他把花插到
自己斑白的頭髮之上,不怕別人見笑,足見詞人不在乎他人眼光,悠然自得的形
象。而這個時候,湖中的船奏起樂曲,詞人亦被熱鬧的氣氛所感染而感到歡快。
末句則帶出人生的無奈要以飲酒作調息,但他整體的心境仍是開朗,未有困俗事
之困而煩憂,借酒後仍可豁達、不執。

詞人巧妙地把熱鬧的遊人與美好的自然環境結合,同時把自己引入詞作當中,描
寫與民同樂的片段。文中的自然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雖然作者在末句提出
人生的無奈,他並沒有困於無奈之中,反而在前句亦可見他享受其中,不受他人
眼光的拘束,可見詞人因自然環境所致的悠然自得。固然,歐陽修非莊子,不可
能完全不受俗世所困,因此詞作中仍有提及人生的無奈。但是,自然之景仍是他
用作忘卻煩憂並釋懷的方法。

帄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冸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孚,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頇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

詞人在本詞中先以環境入詞,描述身處平山堂時所看到的景象。詞人曾經在揚州
當太守,以前在堂前種下柳樹、寫文章的時光已經遠去,如今自己年華老去,只
能寄語他人及時行樂。借王維12的「山色有無中」一句說明遠山似有還無、若隱
若現的景象,有著《莊子.外物》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以忘言」的意象無
窮之感,可見作者所領會的意境非只有眼前的山景,而有著更進一步,未能言喻
的超脫之意。

作者在寫此首詞時已值中年,固然會懷念自己年青時揮毫瀟灑的時光。但是,詞
人沒有被過去的光陰所糾纏,反而寄語他人要珍惜年輕時的光陰,而自己更作自
我調侃,說自己是「衰翁」,醉倒在酒樽前。由此可以看到作者沒有因年華老去

12
可見王維詵《漢江臨眺》
:「楚圔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30
而變得頹廢,反而用眼前的美好的景象懷念自己當太守的時光,並抒發自己以酒
抒懷,寄與他人及時行樂的期望。他不被俗世,例如回憶及年華老去等影響心情,
亦沒有被自身情感所困,而原因是眼前的景象令他忘了煩憂而豁達;他沒有渴求
自己能回到年輕的時光,亦沒有埋怨年華老去,所寫的單純是回想自己在平山時
所看到的大自然之境。此類思緒有著「無所待」的意味,亦即歐陽修並非追求名
利及埋怨時間的流逝,而是專注享受自然與自身的融合。

上述二首詞作是詞人剛受貶抑之時所寫,當時的他仍未能完全擺脫俗世之困,只
可借自然作短暫的排解。在歐陽修一系列以自然為本的詞作當中,最著名的大抵
是他飽受政治打壓以後,在晚年成了富貴閒人所寫的《采桑子》組詞。此組詞作
以不同角度看西湖的風光,夏敬觀在《評六一詞》中更評價:「十詞無一重複之
意」,足以反映歐陽修的細意觀察,才可寫出同一地方的十種不同風光。而詞作
前有一段《西湖念語》
,亦即組詞的介紹。念語中曾道:
「而清風明月,幸屬於閒
人。並游或結於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由此可
見,歐陽修在這首組詞中把自己當作閒人,由閒人的角度看西湖的風光。而事實
上,他在此十首詞作中皆只是旁觀者而非主角,他所做的僅是以眼前的好風光與
自身的精神超脫入詞,而自己亦融合其中成為一部分。這已經與莊子在《逍遙遊》
中所言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忘我以及《齊物論》中的「齊
一」,把自己的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有著呼應。以下將以其中的五首詞作,以證
詞人作品如何與自然互動。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陎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貣沙禽掠岸飛。
《采桑子〃其一》

詞人描寫了自己泛舟西湖上的情景,當中景色優美,而且廣闊無邊;亦有著隨著
作者而動的「隱隱笙歌」,動靜兼備,令人感到舒適。而隱隱的笙歌亦為下文留
下餘韻,彷彿下文一直有笙歌陪伴,整個畫面除了自然的美景,亦有環境的優美
之聲。加上詞人在描寫一系列自然景物時,皆以白描把場景真實地呈現,更令詞
作更為真實純樸。

作者所描寫的景物似是隨著他泛舟而改變,但通篇的重點放在環境描寫而非自己
的主觀感受,能看到詞人的心境如何因自然而改變並融合,同樣地有著莊子「齊
物」中,自然與人融為一體。在環境的恬靜外,詞作同時反映了詞人心境上的自
在。現實中的鳥因船動而驚起,但詞人心境卻因平靜而「隱隱」及「不覺」,心
31
境不受外物所影響,反而平靜地看著周遭的景物,抽離主體感受,齊物合一,沒
有個體分別,享受與自然融合的一刻,正是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的「心齋」,
亦即用心感受道而不偏執於外物之上。亦因自然令詞人的心境自在、不著痕跡,
就如「無風水面」一樣「琉璃滑」,不因外在環境起半點漣漪,隨自然而去,心
境不受任何事物所阻礙,精神悠然自得。這亦頗有莊子所言的「逍遙」之感,亦
即詞人的心境已經達至不受任何事物所拘束之境,精神可在道中自由推展。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傶傳。穩泛帄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冸有天。
《采桑子〃其三》

本詞先寫遊人在西湖遊歷的畫面。當時的遊人在船上飲酒,而一旁有著輕快的
音樂伴隨著遊人飲酒作樂。在熱鬧的場景以外,有一人卻在船上隨著平穩的湖
水飄浮睡覺。那人在船上看著天空在湖水上的倒影,世界對倒,雲朵彷彿在船
之下,湖水亦清澈無污,令天空的美景可以在湖面上反映。那人環顧山水,湖
中的倒影令他疑似看到另一個天空,亦是另一個世界。

相信在詞中坐在舟中細看倒影的人就是作者,同樣地他在此詞中是一個旁觀者,
在舟中欣賞西湖的美景。此處亦可以再一次看到作者不受外境的影響,並不與
其他人一樣追求熱鬧,反倒沉醉在自己與自然的世界之中,享受湖天一色的美
景,可見作者脫俗的心境。另外,文中以「空」字形容湖水。這個「空」,一
方面形容湖水清澈無盡,另一方面則是表現出作者的心境亦因湖水反映的天空
美景而清空,心無罣礙。此處的「空」與老子所言的「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皆是形容意境的無窮盡,亦有令萬物回到最原本、純粹之意。此外,「湖中別
有天」亦可見詞人心境不受外境束縛。因為只有他的心境與自然融合,才可令
精神超越眼前環境,領略更高一層的意境。可見自然環境把詞人的心境帶到一
個只能心領神會的境界。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采桑子〃其四》

本詞是組詞裡較為特別的一首。詞中的西湖並不如前,沒有青山綠水,平靜安好
的美景。反之,詞人選擇描寫花葉凋落的日子。「狼藉」、「濛濛」、「遊人去」
等,都突顯景色迷茫朦朧,沒有人會駐足欣賞此等狼藉之景。但正因如此,反倒
32
令詞作更具真實感。大自然的循環是定律,從來不會因人的喜惡停留在其中一刻,
即使在湖天一色的西湖亦不例外。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眼前的景象並不美
好,甚至欠缺生命力,但詞人卻在如斯環境下有著另一種超脫的精神。

群芳過後,亦即植物開始凋謝,在人的主觀感受中大多不美好,因為這代表著生
命的完結。但詞人卻用一個「好」字作形容,亦反映了詞人不受世俗的好壞觀念
所影響。而詞人認為好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這種萬物凋零的景象令遊人四散,
詞人反倒更能享受自身與大自然的融合。同時,群芳過後亦代表著自然的新開始,
正正經過萬物凋零才可以迎來新生命,開始另一個循環,令「雙燕歸來」這個本
該屬於牠們的環境之中生活。另外,此種細雨矇矓、萬物凋零的情景令人看不清、
捉不透的大自然變化,正正有著老子所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之感。自
然的變化確是規律,但亦非人們可以控制及掌握的,就如道一樣,沒有固定的名
狀。

而另一個值得留意的重點是詞人在當中提到「始覺春空」。這個空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回應前句,因遊人散盡而令環境變空。而另一方面則是詞人心境的空。
此處的「空」再次呼應了老子所指的「無」,即超脫世俗的有無之別。正因詞人
眼前的景象無窮盡,令詞人與自然融合的心境亦不受阻礙,精神達至莊子所言的
「逍遙」。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亲是以。
《采桑子〃其八》

本詞描寫西湖海天一色之美,連鳥兒亦享受環境的閑靜,而且作者也似乎因為環
境的閑靜令他能代入鳥兒的心情,知道牠們習慣環境的閑適及音樂。下片因環境
之美而令詞人認為遊人仿如在仙境中,可見作者享受當下,因環境悠靜令詞人心
境清新,亦令他認為每個人都在仙境中。

這種「仙境」正配合了莊子所言的「逍遙」。《逍遙遊》中提到:「若夫乘天地之
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意即若人可以順應天地自然
的常情,又能順應天地的異變,使精神返歸於道,他就不用依賴外物。13而《大
宗師》中亦提到:「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形容精神超越

13
水渭松注:
《新譯莊子本義》
(台匇:三民書局,2007 年),頁 9。

33
於仙境的狀況。此兩者就如詞人的精神狀況一樣,已經順應天地之變,精神達至
另一境界,才會有成仙的錯覺。而西湖「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亦即詞
人眼前有風為他吹走煩惱,而且亦有月光之下清晰的前景,湖面更清澈得似是一
片種滿美玉的田,遠離俗世之境,美得如仙境一般,亦令置身其中的遊人成了神
仙。正如此詞當中的詞人一樣不受俗世所困,享受周遭的美景,同時由美景帶領
他的精神提昇,令他了無俗世之擾,在西湖的美境中達到精神逍遙。

帄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瑝年舊主人。
《采桑子〃其十》

此篇為十首《采桑子》的最後一首,亦是詞人用作比較在西湖當官時與現在當閒
人的感受的一詞。比起組詞中的其他詞作,本詞的抒情成分最重,亦是作者形象
最明顯的一篇,但仍然有著與前幾首一樣的自然情懷。

詞人上片寫以前當官坐「朱輪」,即坐豪華馬車遊城,到二十年後的今天已把富
貴當作「浮雲」的心境變化。下片寫他現在回到西湖,城裡的人已不是當年他所
管治的人民,也沒有人知道他是以前的官員。雖然現在不及以往有地位及權勢,
但詞人在詞中沒有絲毫傷感之意,反而更能享受寧靜的大自然以及不受俗事所困
的自己,正正因為現在沒有「朱輪」,反倒更能享受平靜的生活。這與莊子所言
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著呼應,詞人此刻已經不再受官名所困,他所追求
的僅是眼前西湖的好風光。

而且,詞人寫道:
「平生為愛西湖好」
,可見他由在潁州當官到現在都喜歡西湖,
因現時成了閑人,反而令心境與自然融合。本詞雖然不是以自然為主,但因為本
詞是組詞的最後一首,作為總結,更能體現出詞人經歷西湖不同景色後得到的心
境提昇。他不再受官場所困,心境就如神仙一樣飄逸自在,正如莊子所言,他已
達到精神上的「無所待」,不求功名只求精神自在。

此處未能把十首詞作逐一分析,但從組詞中可見自然對歐陽修而言十分重要。他
在描寫西湖的面貌時,總以一個「好」字作首句之結。無論是「群芳過後」抑或
「春深過後」,甚至是他回想過去風光的西湖,他亦以一「好」字作形容。在他
描寫的西湖當中,未必每個景色皆符合俗世對優美之景的定義,因此詞人的「好」
應是源於自己精神與西湖的融合,而他透過西湖的景色找到「別有天」,令自己
的精神有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一系列的「西湖好」展現了詞人自然令詞人的生
34
命變好,而這種「好」就是自然所給予詞人安身立命之所的好。在詞人的晚年有
西湖之景的相伴,令本來已成富貴閒人的他精神有著更進一步的提昇。

從以上五首詞作亦可見詞人的心境,以至精神由其一至其十的昇華。在其一中,
作者享受處在平靜無人的環境之中,因此才會在「無風水面」的湖面看到「琉璃
滑」的景象,亦因如此有著心境的昇華。而在其二當中,他在熱鬧的景況之中卻
生起與眾不同的感受,而環境則同樣是美景,因而令詞人亦跟著有脫俗的心境。
到其四,即使眼前的景象不美,亦沒有任何遊人,但作者亦從當中領悟到環境的
空靈,亦令自己的心靈境界有所提升,最後更以「雙燕歸來細雨中」描寫生命力
的提升。接著到其八,作者在西湖日常無人,風光明媚時得到「人在舟中便是仙」
的結論,可見他又比前幾首的心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到了莊子所描述的「逍遙」

才會有感自己如神仙一樣。在最後一組詞中,作者寫他在西湖由官員變成閒人的
不執及舒暢,正正是因為前幾組詞當中,由心境舒暢到空靈再到逍遙的提昇,令
他悟到自己與自然的連繫以及想逃離俗世的願望。由此可看到詞人處在不同環境
當中,由起初因美景引起的心靈提升到即便在凋零之景之中仍可引起精神空靈,
再到最後因成了閒人的舒暢,就是「心靈不為阻力或者摩擦耗損、猶似地上仙家
的飄逸和超越精神」14之境界。能達到如此境界,相信與詞人的經歷有關。

《采桑子》組詞在歐陽修去世前一年所定稿,亦是詞人在潁州中所領悟的自然及
飄逸之情的體現15。潁州對他的重要性可見於他的詩詞作品——歐陽修有關潁州
的作品約有一百六十首,佔現存作品的七分之一16。他更在《思穎州後序》中指
出:「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從中可見詞人對此地的喜
愛,亦大抵因為他對此地之喜愛,才會用組詞把穎州西湖的不同風光用組詞記下。
同時,亦因詞人對此地的喜愛,他的精神更易與潁州的自然環境契合。組詞為詞
人經歷風光以及失意過後,回頭看自己一生浮沉後所作,而在他所愛之地的自然
風光當中,他更可忘掉煩憂,令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而上述可見,歐陽修的自然詞作無論是描寫哪個地方、哪段時間,都是自然真實
地描寫出四周的環境,不加雕琢。另一方面,歐陽修所描寫的自然環境都是無垠
而且恬靜,令他的心靈亦得到提昇,達到無拘束、自由自在的境界,繼而與自然
融為一體。

14
鄺龑子著: 〈從《采桑子》組詞看歐陽修的自然意識〉
。《宋元宗教與文學》 ,(上海:上海古籍
出爯社,2015 年) ,頁 304。
15
却 13,頁 308。
16
王秋生輯注:《歐陽修蘇軾穎州詵詞詳注輯評》(合肥:黃山書社,2004 年),頁 2。

35
以上的詞作皆為歐陽修中晚年所作,在經歷過仕途屢受挫折以後,他的出世情懷
亦更為明顯。但事實上,歐陽修的出世情懷並非因仕途失意而起,而是年輕時已
可見於詩作。

在《七交七首.自敘》之中,他寫道:「余本漫浪者,茲亦漫為官。」此詩是歐
陽修中進士後寫成,當時他已把自己形容為一個不受世俗拘束的人,可見歐陽修
的精神結構早早有出世的情懷存在,而隨著詞人的年歲漸長,他的出世情懷亦更
為明顯。在他二十七歲時所寫的《遠山》更可見道家情懷的進一步展現:「山色
無遠近,看山終日行。峰巒隨處改,行客不知名。」詩中描寫自然之景的壯闊宏
大以及不可控制,突出遊人的渺小。此詩可見歐陽修對自然意象有著透徹的理解,
而且亦能顯出眼前景象的多變及壯闊,而遊人與自然互不打擾。

而因支持新政剛被貶時,歐陽修寫下《晚泊岳陽》一詩:「臥聞岳陽城裏鍾,系
舟岳陽城下樹。正見空江明月來,雲水蒼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
月下歸;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此詩開首先寫自己因被貶而不能
用心欣賞眼前熱鬧的景象,而且因著被貶憂心。但是,詞人卻在詩末以水上人的
歌聲作自我排解,更把思緒放在輕舟之上,隨水而流走。可見他即使身在困境之
中,但他仍然沒有意志消沉,反而帶出一種與自然「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反
映歐陽修即使面對困境,他的出世情懷仍能為他帶來安慰;之後他亦寫下《黃溪
夜泊》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在此詩延續了他沒有因貶謫而自
暴自棄,反倒在文末以自然環境自我排解,表達正正因被貶,才可欣賞到黃溪的
江山美景的豁達情懷。

由歐陽修較早期的詩作可證出世情懷一直存在於他的精神結構之中,但年輕時的
詩作有著志氣與道家情懷的衝突,令他的道家情懷只停留在自我安慰的層面,心
情仍然受仕途挫折之擾,未有真正的超脫。反觀到晚年的詞作可見他的精神受環
境所提昇,達到超脫,不執於世俗,讓自己的精神與自然融合。這種變化與道家
思想中所言世人由受世俗眼光所困到精神超脫、不執互相呼應。以下將分析歐陽
修的詞作與道家所述的境界有何相似之處。

36
四、歐陽修詞作與道家情懷的觀照

歐陽修在自然詞作中的描寫及表達手法令人聯想起《二十四詩品》當中的「飄逸」
及「超詣」17,二者對於詩詞境界的描寫皆是道家式的表達手法。因此,無論歐
陽修的詞作是飄逸抑或超詣,一切的思想感情都不能與道家思想脫離關係。詞人
把自然之靜及精神之超越帶進詞作,必然是把道家思想投放到生命的層面。歐陽
修更曾言: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可見詞人對於陶
潛遠離世俗紛擾的嚮往,相信他本人亦希望如是。以下將分析詞人的精神結構及
道家情懷的連繫。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緱山之鶴,華頂之雲。
高人惠中,令色氤氳。禦風蓬葉,泛徃無垠。
如不可執,如將有聞。識者已領,期之愈分。18
《二十四詵品〃飄逸》

大概意作:「意境孤傲欲有所往,超然不同凡群。意境有如緱山的鶴以及華山頂
的雲那麼高。而此人內心聰惠,外貌有神。他就有如乘風駕小舟,在無垠的大海
中漫遊。如像難以觸摸又像能夠領悟。理解他的人希望可達到這個意境,而越期
望理解的人則離此境越遠。」19

這與歐陽修的詞作中所描述的景象一樣,同樣表達出自然沒有邊際,無垠的一面。
而在自然描寫以外亦有超然的意境,不落俗套,有助詞人在自然景物中達到心靈
的解放。歐陽修的自然詞大多都是無邊際的大自然,就如在《采桑子.其八》中,
詞人把西湖描寫為「一片瓊田」
,就是無邊界,一望無際的的湖景,而後文的「人
在舟中便是仙」反映他的心境在如斯環境之中到達仙境。因著精神超越,他所描
寫的意境皆超脫於俗世但卻不會難以理解,因為他的詞作用最淺白的字眼描寫眼
前所看到的景象,不多加修辭,只要細味其中便可以令精神與自然融合。例如他
如實反映西湖春意凋零的場境,以「狼籍殘紅」(《采桑子.其四》)描述西湖的
春意已過,但他的精神卻領悟到「始覺春空」的境界。另外,
「人在舟中便是仙」
更與當中的「禦風蓬葉」的仙人形象有著直接呼應,同是形容精神浮遊於天地之

17
二十四詵品瑝中亦有豪放一品,瑝中的形容為:「吞吐大荒」、「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真力
彌滿」,可見意境之壯大及開闊,亦有上天下地之感。然而,前文所述之歐陽修詞作更像飄逸中
的空靈及超脫,而前文亦提到歐陽修的詞作並非如一般的豪放詞。因此,此處不述豪放一品。
18
【唐】司空圖著,陳國球編:《二十四詵品》(台匇:金楓出爯社,1987 年)。
19
杒黎均著:
《二十四詵品譯注評析》(匇京:匇京出爯社,1988 年),頁 172-173。

37
間的境界。而「山色有無中」就正正反映飄逸中所形容的精神超越難以觸摸,若
隱若現之態。

這種取材以及描寫方法以道家的角度而言就是順應「道」的運行法則,亦有「尚
樸」的味道。
《道德經》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天下
之法則就是跟隨自然的規律;《十六章》中提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說明
萬物即使多樣,但最後都回到最原本的狀態;
《第五章》提到「致虛極,守靜篤」,
意即要把萬物回到最本來的面貌才可以與道合一;
《第三十二章》提到:
「道常無
名,樸。」意即只有樸實才可與道合一。因此,若把道家思想加入詞作之中,當
中的「道」就是詞人如實反映眼前景象,不加修飾及雕琢,才能回應道的法則。
而順應天道後,莊子在《養生主》中以「庖丁解牛」說明要人順應天命才可令精
神得以保全。亦即詞人要在真實反映自然之境後,才能令精神亦與大自然融合。
簡而言之,詞人要把自然如實描寫,才可在詞作中反映出精神的自然及解放。而
歐陽修的自然詞作正正不加雕琢地表現自然環境,已可算是道家所言的順應天道,
而他的精神亦因自然環境而得到超脫及提升,與道家所言的精神逍遙互相呼應。

另外,「飄逸」亦強調詞作當中的意境要留有餘韻,亦是道家所言的「言有盡而
意無窮」
。歐陽修的詞作亦能呼應這個特點。
《采桑子.其三》中的「疑是湖中別
有天」就是他眼前的景象令他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的境界之中,而且無法言喻。這
種境界就是道家所言,言語及象徵有著限制,因此未能表達出完整的意境的超脫。
歐陽修在自然之中令精神與大自然融合,表達的心境亦如〈飄逸〉中提到的高人
一般,飄逸無牽掛,而且難以觸摸,只能用心領會。而這點亦反映歐陽修詞作與
道家精神的契合,因為他所表達的意境如道一樣,皆是「道可道,非常道」以及
「惟恍惟惚」。他在詞中表達的意境就如道一樣難以言語表達,沒有固定名狀。

除了飄逸以外,歐陽修的精神境界亦有達到超詣之境,亦即完全與自然融合。

匪神之靈,匪幾之微。如將白雲,清風與歸。
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少有道契,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誦之思之,其聲愈希。20
《二十四詵品〃超詣》

大概意作:「有著靈巧心機的高人能與清風及白雲同道於清虛之境,他們的思想

20
杒黎均著:
《二十四詵品譯注評析》
(匇京:匇京出爯社,1988 年),頁 172-173。

38
可望而不可即,若隱若現。能達到這個境界是因為他們以修道為歸宿,令精神可
以提升到那個層次。當精神達到該境界,所看到的景物都能與精神境界融合,最
後進入忘我之境。」21

超詣,意即意境已超越俗世。當世俗仍然駐足在熱鬧以及名利之中,詞人反倒可
以抽身,令自己不受外物影響,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另外,詞人在詞中的形象
也會變得較不明顯,有如「無我」之境。因為詞人想表達的已不再是如何在大自
然之中自處,反而是自身精神如何與大自然融合,超脫於俗世。

此境界與莊子所言的「齊物」有著一致之處。
《齊物論》中莊子提到:
「物無非彼,
物無非是。」以及「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意即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同
一,無分彼此以及高低,因為大家都是由道所生。這點正是超詣中「匪神之靈,
匪幾之微。」那種精神與自然同一之感。而在歐陽修的詞作當中,他脫離俗事、
俗世思想所困,不會因外境而影響精神與大自然的融合。正如詞人在《采桑子》
中言「人在舟中便是仙」更是精神與大自然融合的表現,證明詞人在舟中時因自
然的美令自己似置身在仙境之中,精神境界因自然而得到提昇。而這些想法都並
非以歐陽修自己為中心,他所描寫的重點在於自然之景的美如何令他感到二者合
一。

除齊物外,超詣中提及:「如將白雲,清風與歸」亦與如《莊子.逍遙遊》中提
到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是精神不受外物束縛、自由達至
無所待。歐陽修在詞中表達的精神境界正放下概念上的對立、比較,同時放下俗
世的功名,達到精神與自然融合之境。例如他在《朝中措》中把自己比作衰翁,
便是超越外在年歲的限制,又或是「白髮戴花君莫笑」便是詞人不受世俗眼光所
困的例證。又如《采桑子.其十》中的「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
誰識當年舊主人。」正好反映了歐陽修已把當年在潁州當官的風光時刻拋諸腦後,
他的腦海中只有西湖的自然之景,就如「聖人無名」一樣,此刻他並不渴求有人
認出他這個「舊主人」。在歐陽修的心中,他不再追求名利,只想與自然契合,
就如莊子所言的「無所待」、精神逍遙。

另外,他在詞中曾言自己是「仙」(《采桑子.其八》)、「無風水面琉璃滑」(《采
桑子.其一》)
、在《采桑子.其三》中不受世俗追求熱鬧所影響,享受個人與自
然的連接等例子,都可證他的心境已經到《大宗師》中所言:「悠然而往,悠然

21
祖保泉著:
《司空圖詵文研究》
(孜徽:孜徽教育出爯社,1998 年)頁 228-230。

39
而來而已矣」的境界,亦即心境不受任何阻礙、不受世俗眼光影響,能與自然共
存、自由來往,就如超詣中提到的「誦之思之,其聲愈希」一樣,因精神的層次
有所提升而難以觸及,達到不受外物影響的「心齋」之境。

由此可總結歐陽修的自然詞道家精神的幾個共通點。第一,道家強調只有回歸事
物的本狀才可與道相合,因此有道家精神的詞作必須強調描寫真實、不加雕琢的
自然環境,才能提升詞人的精神層次,而歐陽修在上述的詞作中皆是以最淺白的
文字帶出無窮的意境,無垠地表現出自然的變化及生命力,達到道家所理解的道
及自然。第二,在欣賞自然過後,詞人的精神境界能否與之融合亦是道家情懷所
強調的一點。道家思想強調我們須明白所有事物皆是一體,只有忘卻彼、此之別,
我們才可以「不執」,得到精神解放,達到逍遙。而歐陽修的詞作之中,可以看
到他的精神與所描寫的環境融合,並沒有強調自身在環境中的重要,把主體擦去。
再加上詞人對名利已不再執著,正如呼應道家中的「齊物」及「無所待」。

五、儒道精神在歐陽修生命中的互動

上文已肯定了於歐陽修的精神結構中有著道家情懷的存在,而這種精神結構並非
在他晚年時飽經蒼桑後才形成,反而由他剛進官場的一刻已有著這般超脫。同時,
歐陽修亦的確是個入世的文人,他在政治上的抱負與文學上的理想亦與傳統儒士
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以及平天下相同。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在歐陽修的
精神結構上同時存在,但在他的作品中又不見得二者排斥對方,反倒互相補足。
因此,下文將討論這兩種精神對歐陽修生命的重要性。

在歐陽修的一生當中,他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更是與范仲淹同行的改革派。當
時的他在「十事疏」中提倡「精貢舉」,希望把科舉改革成為重策論而非背誦的
考試,可以更有效選拔人才;他被貶至地方任官時革除弊政,令人民安居,有時
間享受自然之樂。正如他在《醉翁亭記》所提及:「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
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可見歐陽修當時與民同樂
之景。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文中提到:「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也。」意即他作為地方官的快樂從人民的快樂而來,就如孟子所言的「民為貴」。
由此可見他有著「君子儒」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魄。即使他受到打壓,
但他的心中仍以人民為優先。而且,他的志氣亦可在當時受政敵打壓後所寫的《朋
黨論》中:「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中對君

40
主不辨賢臣的氣憤中可見,他以古鑒今,欲令仁宗明辨是非,不受讒言所動。22
如此,他有著孟子所言:「雖千萬人吾往而」的那種為正義而對抗權力的勇氣。
而王安石更在《祭歐陽文忠公文》中寫道:「自公仕宦四十年……果敢之氣,剛
正之節,至晚而不衰」。由此可見,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以及行為的確與入世的儒
士無異。

而在詩文、著書立說方面亦可看到歐陽修的儒士抱負。他修國史、校正《祟文總
目》、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成為古文運動中的其中一位推手,主張
「文道並重,先道後文。」這種著書立說的行為可與《左傳》中的「立言」,亦
即是把自己的理想抱負流傳後世有所呼應。同時他亦多有提拔後輩,沒有文人相
輕的毛病,例如對蘇軾的評價,見於《與梅聖俞書》
:「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
地。」23可見他對蘇軾的欣賞之情。此處可見在文學上的實踐亦反應了歐陽修實
在是一位入世的儒士。

既然他在政治及文學上的理想與一般士人無異,但他的詞作中又有道家情懷的展
現,那麼可以探討的便是這兩種思想對歐陽修而言的意義。歐陽修作為一位士人,
他自然受到入世思想的影響;而道家情懷則是他受到打壓時的一個出口,令他可
以在仕途上繼續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在歐陽修的生平中,他受政敵的
打壓而被貶及入獄,甚至寫下《聖無憂》一詞:「世路風波險,十年一別須臾。
人生聚散長如此,相見且歡娛。好酒能消光景,春風不染髭鬚。爲公一醉花前倒,
紅袖莫來扶。」可見他的入世失意對他而言仍是打擊。而且,前文亦言他對文學
以及政治的貢獻,足見他並非無病呻吟,而是因為自己的抱負得不到發揮而消
沉。

但是,每每灰心失意時,他都以自然作為抒懷的出口。正如他在《醉翁亭記》中,
與百姓同樂時亦是在自然中享樂,令他忘記煩憂;他知道人生中有許多無奈,年
華老去令他憂愁無法展現抱負,他便在《朝中措》中寫下:「平山欄檻倚晴空,
山色有無中」以自然作為排解自己年華老去的憂愁,以「行樂直須年少」作結釋
懷;即使受到貶抑,仍在《黃溪夜泊》中寫下「不因遷謫豈能來」,未有因仕途
失意而灰心,反倒把焦點放在自然之上,令自己釋懷。如此種種,可見當歐陽修
受挫時,自然就是令他釋懷的空間。道家情懷的存在令歐陽修暫時忘掉世俗的煩
憂,令他在精神上安身立命,日後回到俗世中當官仍能堅持。正因他的精神結構

22
黃進德著:
《歐陽修詵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爯社,2004 年),頁 64。
23
李之亮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
(成都:巴蜀書社,2007)
,冊 8,頁 195。

41
有著道家精神的存在,才令他在消沉過後可以起來繼續當官,為國效力。

固然,這兩種情懷有著先天性的矛盾,但歐陽修則巧妙的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在
當官時好好為人民服務,令人民安居;遭貶抑時則以道家精神抒懷,令自己的精
神有更強的韌性,以面對入世的紛擾。這種情懷的交錯可見於《秋聲賦》之中。
作者先因秋景而怨嘆,想起自己屢遭貶抑之事,但在下文中則想到草木是無情之
物,不應該怪秋景令自己感傷,反而應細想為何身邊人為自己的精神帶來殘害,
這亦是作者飽歷蒼桑後對現實人生的深切感受24。誠然,本文的基調是傷春悲秋
之情,但是在此以外,詞人卻可以找到自己不應怪責自然的反思。由此可見,這
兩種情懷在詞人的生命中有著互動,令他可以既完成士人的責任,亦可在精神上
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六、結語

歐陽修作為一位積極入世的士人,我們可以看到他以人民為本,即使被貶仍然盡
忠職守,人民的幸福就是他的快樂的一面;亦可以看到他積極參與文學及政治改
革,改革社會風氣的志氣。他的種種志向皆是作為傳統儒家士人所具備的特點。
然而,若他僅有入世的思想,相信屢受政治打壓的他未必可以跳出仕途上的失意,
在詞作中寫出環境的自然空靈以及自我的精神超脫。這種超脫大抵是因他的精神
結構中亦有出世的道家情懷,才能令他的詞作不再受限於人世間的失意,反而能
把精神提升,與自然融合,得以釋懷。由此,可以看到歐陽修精神的內在平衡——
他既履行儒家士人的責任,盡力為國家及人民服務;同時間,他亦在精神中保有
道家的情懷,令自己可以有一絲喘息的空間。

放眼古代文壇,並非每位士人都可以達到這種入世與出世的平衡。精神結構偏向
入世的士人可見杜甫,他憂國憂民亦受盡仕途失意之苦,但他未能以自然作排解,
因此他的詩作大多都只有入世,為國擔憂的一面25,而鮮有出世、與自然融合的
面向。要有歐陽修在政治文學上的志氣,同時有著在詩詞作品中的出世飄逸,兩
者兼備實屬不易。而且,在當時仍以婉約詞主導的詞壇,歐陽修卻做到婉約自然
兼備,而且寫下出色的《采桑子》組詞,充分反映自然之景與精神昇華的連繫,
可見歐陽修的內在平衡已達到可自我調和的境界,達到道家所言的逍遙以外,又

24
却 21,頁 151。
25
可見杒甫的三即三冸,他記下了在孜史之亂時不却階層的悲歌,有悲天憫人之感,亦反映了他
憂國憂民之情懷。

42
可履行士人職責。

參考書目(依作者名字筆劃排序):

一、專書
1. 【民國】王國維著:《人間詞話》(成都:四川人民,1981 年)
2. 【民國】劉熙載著:《藝槪》(上海:上海古籍,1978 年)
3. 【宋】蘇軾著,劉石導讀:
《蘇軾詞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4. 【唐】【五代】溫庭筠、韋莊著,劉尊明注評:《溫庭筠韋莊詞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5. 水渭松注:《新譯莊子本義》(臺北:三民書局,2007 年)
6. 王秋生輯注:
《歐陽修蘇軾穎州詩詞詳注輯評》
(合肥:黃山書社,2004 年)
7. 王鈞明、陳沚齋著:《歐陽修秦觀詞選》(香港:三聯書局,1987 年)
8. 王雲五主編、林逸編著:
《宋歐陽文忠公修年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 年)
9. 余培林注譯:《新釋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3 年)
10. 宋柏年著:《歐陽修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4 年)
11. 李之亮箋注:《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
12. 杜維沫、陳新著:《歐陽修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3. 杜黎均著:《二十四詩品譯注評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年)
14. 祖保泉著:《司空圖詩文研究》(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5. 張華盛著:《歐陽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6. 黃進德著:《歐陽修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7. 楊忠著:《歐陽修》(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18. 鄺龑子:
《從《采桑子》組詞看歐陽修的自然意識》
。《宋元宗教與文學》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二、論文
1. 王儀:《淺析歐陽修奏議的藝術特征》。《名作欣賞》,第 18 期(2018 年)
2. 馬里揚:
《歐陽修詞與政治心態的內在轉向》
。《北京大學學報》
,第 49 期(2012
年)
3. 梁曉雲:《凋零生命的別樣之美》。《名作欣賞》,第 35 期(2013 年)
4. 馮英華:
《歐陽修詞的審美意蘊》
。《韶關學院學報》
,第 34 卷,第 5 期(2013
年 5 月)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