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卑南族的風俗與傳奇

■前言
臺灣許多著名的原住民歌手多為卑南族人,或者擁有卑南族的血統,
例如:張惠妹、紀曉君、陳建年、胡德夫等人。卑南族有些怎樣的風俗習慣
此外,卑南王傳奇又是怎麼一回事?現在就讓我們一睹為快吧!

■簡介
卑南族自稱普悠瑪( P u y u m a ) ,全族分居八個部落,有「八社番」之名。人
口約有一萬一千多人。卑南族各部落因起源傳說的不同,可分為由「竹子」而生
的南王和由「石頭」而生的知本兩大系統。
卑南族屬於母系社會。傳統上,以女子繼承家業與財產,同時負有祭祀權;
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但由於社會的改變,目前也融入父系社 會的制度。

■卑南族的風俗介紹
一、男孩的斯巴達教育
1. 少年會所
卑南族的男子在十二、三歲時就要進入少年會所,接受生活禮儀、手工藝及
狩獵戰技的訓練,並且由長輩傳授卑南族的神話傳說與族群歷史。因此,我們可
以說,少年會所是卑南少年的「學校」。
少年會所分為六個年級,由第六年級的「瑪拉達萬」(Malatawan)(四、 五、六
年級均屬之),統籌整個會所。卑南少年在第一、二年級時,會進行 膽量的訓
練,少年被派至墳墓或陰森恐怖之地取回事先放置的信物,如果 無法達成任
務,必須接受所有「瑪拉達萬」的鞭笞,訓練非常嚴格。
2. 青年會所
從少年會所「畢業」後,即進入青年會所,必須接受為期三年的苦刑訓練,
不管任何季節都赤裸上身,只圍一條短裙。期間內不准與異性交
談,要服侍長老,並且擔任煮飯、砍柴、挑水等粗重的工作。晚上睡覺
時,還需不時添加柴火,不能讓會所裡的火種熄滅。三年之後,必須接受「打
屁股」的晉升 儀式,之後到少年會所接受長老的祝福,並在會所外高聲自我介
紹,接著參加刺猴儀式,成年儀式才算完成。即使社會變遷,教育的場所已改
為國民中、小學,但某些部落仍會舉行傳統的成年儀式與猴祭,臺東市南王部
落就是其中之一。
二、傳統服飾
卑南族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
男子則以 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穿著布滿菱形紋飾、
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剛入會所的少年,短裙上沒
有花紋,腰帶也沒有流蘇,經過一年一年 的晉升,服
裝也跟著改變。

三、手工藝
以精細的籐編籃子最具特色。還有族人用月桃葉編
織的月桃蓆,至今 仍是卑南婦人最令人稱道的傑出手
藝。

四、祭典
卑南族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穫祭、大獵祭及猴祭、除喪祭等。
1. 除草祭 原先是卑南族婦女為求好收成而組成除草團,以團隊工作的方式來
完成農事,後來因社會型態的改變,改以除草祭的方式舉辦。
2. 海祭
海祭有飲水思源、祈求來年大豐收的意涵。據說卑南族部落原先並沒有小米
是祖先馬拉少(Temalasaw)前往蘭嶼島所覓得的。馬拉少在蘭嶼期間,與當地人
代班(Tayban)結婚,不久便發現了小米,但當地不允許島上的任何種子被帶出
島外。馬拉少與代班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將小米的種子帶回部落,代班的哥
哥也隨他們一同回到卑南族部落居住。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代班的哥哥思鄉之情
日益加深,決定返回蘭嶼島。臨行之前,他請求馬拉少與代班於每年小米收割祭
之時,做好小米酒,並到海邊煮小米飯給他。從此之後,每年小米收割後,馬拉
少與代班一定會照他的要求, 朝著蘭嶼的方向遙祭他。
3. 收穫祭(聯合豐年祭)
傳統的收穫祭的已無法得知原貌,臺東下賓朗部落的卑南族人為了傳承文
化,依舊在每年的七月分選一天舉行收穫祭,確切的時間與活動的內容,則是
由族人們共同開會決定。每年的活動稍有不同,但清晨時,由祭司到部落入口與
集會前祭拜祖先,則是不能改變的重要儀式。
收穫祭由各部落輪流於每年元旦假期舉辦,活動內容包括傳統舞蹈表演、吟
唱歌曲、編花、舂米、馬拉松比賽、盪鞦韆及各種才藝競賽等。
4. 猴祭
少年猴祭是卑南族歲時祭儀之首,猴祭辦理後,其他祭儀才
得 以 展 開。猴祭於每年十二月的第三個週休二日舉行。猴子須先豢養一個多月,
等有了感情之後再加以射殺,目的是讓少年習慣割捨心愛的東西,如此 才能適
時地拋棄家人為部落奮戰。日治時期,因日本人覺得用真猴太過血 腥,乃改用草
編的猴。
5. 大獵祭與除喪祭
大獵祭是大狩獵祭的簡稱,緊接在猴祭之後進行,是卑南族成年男子的晉級
儀式。狩獵出發前,少年會所最高年級的男孩,由同氏族的長老為其圍上藍色的
腰帶,代表正式進入青年會所,可以與其他成年男子一同組 隊上山狩獵。狩獵期
間,除了強化有關禮節、禁忌的要求外,並由長者傳 授各種狩獵技巧,以及接受
抗睡、競走等考驗。
女子則不准上山,她們得在家中編織花環,準備祭典所需的
各 項 事宜,等男子狩獵完畢下山,他們會在中途迎接,送上檳榔和香煙,為他
們戴上編織好的花環,並幫助他們換上潔淨的傳統服飾,再到布置妥善的「迎獵
門」,一同吟唱傳統歌謠,喝酒助興。喪家須由年長的婦女牽引到迎獵門旁,加
以安慰後,戴上花環,表示重新加入部落活動的行列。大獵 祭象徵的新舊交替、
男女重逢與生死兩全的意義,便在無形中傳遞下去。
6. 除喪祭
大獵祭之後,緊接著舉行除喪祭,當日部落男子隨同司祭長至喪家驅邪祈
福,並由青年會成員以獨特的除喪歌舞慰問喪家,藉此傳達大家的關懷。喪家必
須由年輕、未婚且父母皆在的男子迎接長老,並由長老領著他 們跳舞,至此,喪
家才算真正的從死亡的傷痛中脫離,重返部落中有生命的生活。

■卑南王傳奇
據《清史稿》的記載以及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幣原坦等人的研究,卑南族雖
未曾建立真正的國家組織,但一度稱霸於臺灣東部地區,被譽為「卑南王」。
卑南族從荷蘭據臺時期之後,與官方關係良好,並透過聯姻、通婚的方式,
結合了卑南族各社,使其勢力迅速擴大。到了乾隆年間,卑南社第十七代大頭目
比那賴(Pina Day)更引進了漢人的農耕技術與器物,如犁、磨等,使卑南族的經
濟實力大為改善。
西元1786年(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爆發,隔年,清廷派福康安來臺鎮壓。
比那賴與其父加六賽一同協助福康安剿滅了逃往後山(今花蓮、臺東一帶)地區的
反清分子。西元1788年(乾隆53年)比那賴與其他四十二位頭目與族人上京面聖,
比那賴並代表加六賽接受了清廷的六品頂戴的榮耀。透過清廷政治力的加持、卑
南族自身的武裝力量,與強大的經濟實力,卑南族的勢力達到顛峰,於是「卑南
王」的名號,也就流傳於世了。

■配合康軒96版國中社會第一冊(一上)第二單元第1課
■參考資料
一、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
http://www.apc.gov.tw/chinese/
公視原住民兒童網站
http://wawa.pts.org.tw/index.php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網站
http://symuseum.myweb.hinet.net/
淡江大學歷史系原住民特展網站
http://www2.tku.edu.tw/~tahx/shows/tas/index.html
阿莫說故事-臺灣原住民口傳故事網站
http://webtitle.nmp.gov.tw/amo/next/intro/intro.htm
二、書籍
《祖靈的腳步》,曾健次,晨星出版社。
《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林豪勳、陳光榮,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三、影片
原住民電影院網站(各族祭典報導)
http://www.tacp.gov.tw/INTRO/MOVIE/MOVIE.HTM
四、論文
胡台麗,〈臺灣原住民民族誌影片的新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