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五單元 唐山過臺灣

第 1 課 開墾拓荒建家園(彙整課本 P64~69)

39
一、早期至十七世紀的臺灣 名詞解釋
1. 原住民族居住在臺灣各地區。 (課本 P64)
頒布:政府將某
2. 原住民族以農耕、狩獵和捕魚為生。 項政令布告大眾。
3. 十七世紀時,漢人來臺,進行農業拓墾,影響原住民族的生活。

二、漢人來臺的限制
知識家
1. 清朝限制來臺規定: 除了提出申請及不能帶家眷之
外,「嚴禁偷渡」也是限制大陸
原因 採取的限制 人民來臺的規定之一。
例如:
防 止臺 灣再 度成 為
1. 來臺灣必須提出申請。
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2. 不能帶家眷。
2. 渡臺限制阻擋不住移民潮,原因:中國大陸人民謀生不易。
3. 有些人選擇偷渡方式來臺,原因:申請來臺有許多限制。

三、移民的土地開墾
相關項目 詳細描述

開墾許可 墾戶必須向政府申請開墾的許可執照才能開墾。

人力、物力 墾戶須準備農具、僱請農人進行開墾和耕種。

取得土地所有權 收成後向政府納稅,便能取得。

1. 吳沙─開墾宜蘭平原。
著名墾戶
2. 姜秀鑾─開墾新竹東南地區。
開墾範圍 開墾區域由南部向中、北部延伸擴大。

限制原因 清朝政府為了防止漢人侵占原住民族土地而引發衝突。

限制做法 訂定界線,劃分漢人與原住民族居住的地區。

1. 漢人仍不斷越界開墾。
開墾限制 限制之後 2. 漢人經常與原住民族發生衝突。
3. 原住民族的生計受到影響。
訂定界線 1. 漢人人數愈來愈多。
失敗原因 2. 漢人對土地需求愈來愈大。

40
四、移民的水利建設
相關項目 詳細描述

1. 多使用低窪地區的水灌溉。
用水
開墾初期 2. 用埤塘儲蓄用水。
缺點 遇上久旱不雨,農田便無水可用。

1. 開墾時的重要建設。
興建水圳、 2. 多屬私人興建。
引渠灌溉 3. 出資者可向用水農戶收取水租。
4. 吸引許多人投入資金。

1. 今臺北市的瑠公圳。
清代三大圳 2. 今彰化縣的八堡圳。
3. 今高雄市的曹公圳。

1. 開墾的範圍擴大。
2. 更多人前來耕作。
興建水圳益處
3. 稻米產量增加。
4. 聚集了人口,帶動市街興起。

▼埤塘、水圳灌溉示意圖

41
小試身手(第五單元 第 1 課 開墾拓荒建家園)
一、勾選題
1. 下列哪些是清朝政府限制大陸人民來臺的規定?請在□中打勾。
□(1) 可攜家帶眷。 □(2) 須先將戶籍遷入臺灣。
(3) 來臺必須提出申請。 (4) 不能攜家帶眷。
□(5) 須先繳交保證金。 □(6) 只允許商人來臺。

2. 下列關於墾戶的敘述,哪些是正確的?請在□中打勾。
□(1) 只要資金足夠便能開墾。
(2) 必須向政府申請開墾的許可執照才能開墾。
□(3) 土地所有權永遠屬於政府所有。
(4) 收成後向政府納稅,便能取得土地所有權。
□(5) 只有墾戶的親戚才能參與開墾和耕種。
(6) 墾戶僱請農人進行開墾和耕種。

3 下列哪些並稱為「清代三大圳」?請在□中打勾。
(1) 瑠公圳。 (2) 八堡圳。 (3) 曹公圳。
□(4) 隆恩圳。 □(5) 白冷圳。 □(6) 坪頂古圳

二、選擇題
( 1 ) 1. 清朝初期,除了福建以外,還有哪個地方的窮困人民冒著生命危險偷渡來臺?
(1)廣東 (2)上海 (3)江蘇 (4)浙江。
( 2 ) 2. 臺灣土地開墾區域延伸擴大的情形為何? (1)由東部向西部擴大 (2)由南部向中、
北部擴大 (3)由北部向中、南部擴大 (4)由中部向北部、南部擴大。
( 4 ) 3. 關於吳沙,下列何者描述正確? (1)從臺灣移居福建 (2)與福建人林德修合組「金
廣福」開墾組織 (3)吳沙招募人民,進入今花蓮地區開墾 (4)以鹽、布料等與噶瑪
蘭人交換鹿皮。
( 3 ) 4. 關於姜秀鑾,下列何者描述正確? (1)是開墾宜蘭的著名墾戶 (2)出生於臺灣桃園
(3)與福建人林德修合組「金廣福」開墾組織 (4)當時主要開墾嘉義西南地區。
( 3 ) 5. 清朝政府劃分漢人與原住民族居住地區的原因是什麼? (1)便於官員進行戶口調
查以及土地管理 (2)為了讓愈來愈多來臺的漢人有地方居住 (3)防止漢人侵占原住
民土地而引發衝突 (4)以上皆是。
( 4 ) 6. 瑠公圳位於今日的哪個縣市? (1)基隆市 (2)花蓮縣 (3)屏東縣 (4)臺北市。
( 2 ) 7. 八堡圳位於今日的哪個縣市? (1)臺南市 (2)彰化縣 (3)嘉義縣 (4)臺中市。
( 1 ) 8. 曹公圳位於今日的哪個縣市? (1)高雄市 (2)臺北市 (3)雲林縣 (4)桃園市。

42
第五單元 唐山過臺灣
第 2 課 移墾社會的發展(彙整課本 P70~75)

43
一、民變與械鬥 名詞解釋
(課本 P70、73)
1. 官吏的剝削與壓迫。 ㄒㄩㄝˋ
原因 1. 剝削 :壓榨、搜刮。
2. 人民爭奪耕地和水源。 2. 通婚:不同的家庭或種族間,
以婚姻結成姻親關係。
朱一貴事件
民變 群眾集體反抗政府
林爽文事件
種類
閩粵械鬥
械鬥 移民發生集體衝突
漳泉械鬥

影響 造成族群遷徙和分居

二、教育發展
興起 大規模土地開墾後,先民在此定居。

1. 是清朝民間最主要的學習場所。
2. 大多由家族出資設立,以教育本族子弟。
私塾
3. 老師會視學生的年齡、程度給予個別指導。
4. 教導學生朗讀背誦、學習基本的讀寫能力和做人處事的道理。

1. 由公家或私人所設立的高等學校。
學習
2. 聘請有名望的學者講學。
場所 書院
3. 重視學生自修和相互討論。
4. 師生都要住校。

1. 清朝地方政府所設置的官方教育機構。
儒學 2.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儒學教育。
3. 為國家培育為官人才。
學習 1. 首重學生的品德培養。
內容 2. 傳授四書五經,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三、原住民族的漢化
1. 原各自保有獨特的文化。
2. 受到漢人很大的影響,原因:
(1) 來臺漢人的人數增加。
(2) 漢人的風俗習慣成為主流。
(3) 漢人主導了臺灣的政治與經濟活動。
3. 融入漢人的生活方式,原因:漢人不斷與平埔族人通婚、租地耕作、買賣。
4. 語言快速流失、失去原有的社會文化,原因:清朝政府鼓勵讀漢文、用漢姓的政策。

44
四、高山族的社會
1. 居住在高山地區。
2. 受漢化影響較少。
3. 仍保有原來的文化。
五、清朝時臺灣港市的興起
1. 社會背景:
(1) 漢人不斷開墾。 帶動臺灣商業發展,與
(2) 稻米、蔗糖等農產品增加。 大陸間貿易往來頻繁。
(3) 臺灣需要更多來自大陸的日常用品。
2. 港口城市興起:
(1) 府城(今臺南市安平區)
諺語 一府二鹿三艋舺
(2) 鹿港(今彰化縣鹿港鎮)
(3) 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
3. 商業組織「郊」:
(1) 興起:各商行為商議工資、貨物價格、航班船隻與運費等問題。
(2) 組成:商人。
(3) 運作:
a.建立商業規範。 b.拓展貿易。 c.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4. 沒落與消失的原因:
a.淡水河、鹿港淤積。 b.臺灣開港通商後,無法與外國商行競爭。

▲清朝時臺灣主要向大陸輸出稻米、蔗糖,輸入則以藥材、紡織品(衣物)為主。

45
小試身手(第五單元 第 2 課 移墾社會的發展)
一、是非題
( ╳ ) 1. 開墾時期,因為清朝政府及時的建立秩序規範,因此免除社會動盪不安的情形。
( ○ ) 2. 因官吏剝削與壓迫,導致群眾集體反抗政府的事件稱為民變。
( ○ ) 3. 不同祖籍的移民間所發生的集體衝突事件,稱為械鬥。
( ○ ) 4. 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都是清朝時期著名的民變事件,朱一貴有「鴨母王」之
稱。
( ╳ ) 5. 清朝統治臺灣初期,漢人渡海來臺後,往往不同鄉的人會聚居一起,相互照應。

二、選擇題
( 4 )1. 在先民大規模開墾土地以及定居後,下列何者隨之發展? (1)木工 (2)賣房行業
(3)民生市場 (4)教育文化。
( 1 )2. 下列關於十七世紀原住民族的敘述,何者正確? (1)平埔族和高山族各自保有獨
特的文化 (2)平埔族和高山族已彼此做文化交流 (3)高山族的傳統文化已被平埔族
文化所取代 (4)以上皆非。
( 4 )3. 隨著來臺漢人的人數增加,發生了下列哪些情形? (1)漢人的風俗習慣成為社會
主流 (2)主導臺灣的政治與經濟活動 (3)與漢人接觸頻繁的平埔族人受到很大影響
(4)以上皆是。
( 1 )4. 是什麼原因讓高山族仍保有原來的文化? (1)因位居高山地區,與漢人接觸較少
(2)清朝官員規定漢人不准與高山族接觸 (3)高山族公開表達拒絕接受漢文化 (4)
平埔族人的支持。
( 4 )5. 關於商業組織「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讓商行商議工資、貨物價格 (2)讓商
行商議航班船隻與運費 (3)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4)以上皆是。

三、配合題
請先閱讀下列選項,再將下列各選項代號填入正確的項目中。

清朝民間最主要的學習場所 多由家族出資設立以教育本族子弟
老師視學生的年齡、程度給予個別指導。
由公家或私人所設立的高等學校 會聘請有名望的學者講學 師生都要住校
清朝地方政府所設置的官方教育機構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儒學教育
為國家培育為官人才

私塾 書院 儒學

1、2、3 A、B、C 甲、乙、丙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