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3

康复医学

第一章 概论

康复 rehabilitation:是指采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康复对象(病、伤、残者等)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使
其功能达到或保持在最佳水平,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是一个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
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专科。
医学康复:又称医疗康复,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医疗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达到
康复的目的。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由于康复医学的对象是患者及其功能障碍,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重建或代
偿其功能,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的病因和诊断,而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
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物理治疗 physical therapy/PT: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子和手法治疗的手段,利用声、光、电、磁、力(含
运动、压力)、热、冷等,重点改善肢体功能。包括肢体的主被动活动、体位转变训练,平衡协调训练,行走
训练等。
作业治疗 occupation therapy/OT: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的作业活动,重点是改善上肢功能和日
常生活能力。包括上肢的主被动活动,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餐、如厕、家
务活动等),助行器(如手杖)、足托、生活辅助用具的制作及使用, 等等。
言语治疗 speech therapy/ST:重点是改善交流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和吞咽功能,如 Schuell 刺
激促进法,阻断去除法等。
康复工程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RE:主要是借助于现代科技为伤残人士服务,主要是安装和使用假肢、
利用机器人辅助训练和改善患者功能等。
康复护理 rehabilitation nursing/RN:主要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和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前者包括床上
良肢位、肺部护理、预防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后者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等等。
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
习的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病损 impairment:也有称之为病伤、残损,现称“身体结构受损”。是指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结构上或功能
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残疾 disability:现称“活动受限”,是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们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
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残障 handicap:现称“参与限制”,是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完成正常的(按年龄、性别、社
会和文化等因素)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失能:失能是建立在残损的基础之上的,但并非所有的病损都会造成失能。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加重功能障碍
的主要原因,因此功能评估时,除去考虑生理障碍外还应考虑心理因素和职业因素。

1 简述康复的内涵
1)范畴:康复所采用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工程、教育、社会、职业等一切手段,分别称为医疗康复、康复工
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从而构成了全面康复。
2)目的:提高局部及整体功能水平,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
3)服务方式: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居家康复,也称为上门康复服务。

2 简述康复医学的对象与范围
1)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者:康复医学是以研究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为导向的一门医学专科,因此,康复
医学的对象包括所有不能正常发挥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各种疾患。功能障碍可以与疾病并存,也可以是疾
病的后遗症。
2)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类疾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慢性病生存
者数量明显增加。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不断向日常生活中渗透,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导
致了亚健康群体也逐渐增加,而这一群体多发生在中青年,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康复急需关注的
对象。
3)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群:人口老化是国际性问题。身体障碍与年龄老化一般成正比,年龄越大,各种疾病或功
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年化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群将成为康复医学的一个主要对象。

3 简述康复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预防各类病、伤、残的发生,是最为有效的预防,可降低残疾发生率 70%。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宣
传优生优育,加强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孕期及围生期保健;适时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各类疾病:防止意外事
故:早期干预并积极治疗各类疾病、慢性病、老年病;合理营养;合理用药;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精神卫生。
2)二级预防:限制或逆转由身体结构损伤造成的活动受限或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 10%~20%。所采取的措施
包括早期发现病、伤、残,早期采取有效手段治疗病、伤、残;根据需要适时采取必要手术治疗各类疾患、改
善或提高功能。
3)三级预防:防止活动受限、避免残疾发展为参与受限或残障,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或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
会所造成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康复医学中常用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以及假肢、
支具、辅助器、轮椅等。此外,根据康复对象的需求,适时介入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是康复对
象重返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保障。

4 简述常用康复治疗手段
1)物理治疗: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子和手法治疗的手段,重点改善肢体功能。
2)作业治疗: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的作业活动,重点是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3)言语治疗:重点是改善交流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和吞咽功能,如 Schuell 刺激促进法,阻断去
除法等。
4)康复工程:借助于现代科技为伤残人士服务,主要是安装和使用假肢、利用机器人铺助训练和改善患者功能
等。
5)康复护理:主要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和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前者包括床上良肢位、肺部护理、预防压
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后者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等。
6)心理咨询:通过心理疏导和宣泄,调节心理状态,改善心理功能。
7)文体治疗:借助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调节精神心理活动,改善躯体功能。
8)中医治疗。
9)社会服务。

5 简述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和联系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融合。
2)临床学科以延续生命为宗旨,临床学科是以治疗疾病为主导,以救命治病为切入点,关注的是患者生命的延
续、疾病的产生及其治疗、复发的预防等方面,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
3)康复医学以改善功能为目的,康复医学以改善患者的功能为主导,是建立在临床成功救治患者、延续生命的
基础之上。
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功能定位,综合医院应当为患者提供早期有效的康复医疗服务,综合医院应是开始康
复的最佳场所、住院期间是康复介入的最佳时机,承担医疗第一线任务的综合医院,对康复负有重要的责任,
是取得康复成功的关键。

6 导致残障的原因主要包括
1)疾病
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脊椎结核等;
孕期疾病,如风疹、宫内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慢性病和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等;
遗传疾病;
2)营养不良;
3)理化因素,如噪声、烧伤、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中毒、酒精中毒等;
4)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损伤、产伤等,可致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等;
5)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章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原动肌 prime mover:在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起主动作用的肌肉。


拮抗肌 antagonistic muscles:指与运动方向完全相反或发动和维持相反运动的肌肉。原动肌收缩时,拮抗
肌协调地放松或做适当的离心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增加动作的精确性,并能防止关节损伤。如在
屈肘运动中,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肱三头肌是拮抗肌。
固定肌 fixation muscles: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的动力作用,需将肌肉近端附着的骨骼充分固定,起这一作
用的肌肉为固定肌。如在肩关节,当臂下垂时,冈上肌起固定作用。
协同肌 synergic muscles:一块原动肌跨过一个单轴关节可产生单一运动,多个原动肌跨过多轴或多个关节,
就能产生复杂的运动,这就需要其他肌肉收缩来消除某些因素,这些肌肉可辅助完成某些动作,称为协同肌。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在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生关节的
运动。此类肌肉收缩又根据肌纤维长度变化的方向不同分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
等张向心性收缩 isotonic con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向肌腹中央收缩,长度变短,肌肉的
起止点相互接近。如肱二头肌收缩引起的肘关节屈曲。
等张离心性收缩 isotonic eccen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变长,肌肉起止端远离,此时肌
肉收缩是为了控制肢体的运动速度。如下蹲时,股四头肌收缩但长度延长,其作用是控制下蹲的速度。
等长收缩 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基本不变,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但不产生关节
的运动。
等速收缩 isokinet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可变,但关节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等速收缩也分
为向心性和离心性收缩,等速收缩产生的运动称为等速运动。
制动 immobilization:是临床最常用的保护性治疗措施,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长期制动可引起制
动或废用综合征,此情况主要见于因急性病或外伤需长期卧床者,或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长期卧床或制动可
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为严重,甚至损害多系统的功能。因此对
制动患者要提倡合理运动,对卧床患者要提倡起床、站立、活动。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当骨骼肌被拉长时,可反射性地引起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刺激沿粗
纤维经脊神经后根直接传至脊髓前角的 γ 神经元,引起梭内肌和梭外肌的收缩。膝反射和跟腱反射都是牵张反
射。“肌张力”也是牵张反射的一种,可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抵抗地心的引力,从而保持身体直立。
浅反射 superficial reflex:是指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相应肌肉反射性地收缩。常见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肛门反射、咽反射、角膜反射、屈趾反射等。
病理反射 pathological reflex:是一种原始的屈肌反射,正常时因受大脑皮质传导束的抑制而不表现出来,
但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脱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这些受抑制的反射就释放出来,如 Babinski
征属于病理性反射,但 2 岁以下的儿童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出现这种反射。
节间反射 intersegmental reflex:是指脊髓一个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神经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
段之间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诱发的反射活动。如牵拉近端关节屈肌可引起同侧肢体的反射性屈曲,当快走、跑
步时该反射较明显。脑性瘫痪患儿、脑卒中偏瘫患者特有的联合反应、协同运动也与节间反射有关。
阳性支持反应 positive supporting reaction:延髓动物的一只足底及跖趾关节接触地面时,刺激了本体感受
器而引起下肢呈强直状态为阳性支持反应。正常人出生以后第 3-8 个月内可有此反应,中枢性神经病损者亦可
出现,此时由于麻痹侧足趾关节最先着地而诱发下肢伸肌紧张性增高,膝关节强直或反张,使体重很难移到该
侧下肢上来。
紧张性颈反射 tonic neck reflex:是指颈部扭曲时,脊椎关节和肌肉、韧带的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四肢
肌肉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其反射中枢位于颈部脊髓。当头向一侧转动时,下颌所指一侧的伸肌紧张性增强,
表现为上下肢伸展,而枕骨所指一侧屈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上下肢屈曲,称为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头后仰
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称为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这类反射可在幼儿期一
过性短期出现,成人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可出现。
紧张性迷路反射 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是指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
反射性调节,该反射的中枢主要在前庭核。去大脑动物仰卧位时伸肌张力最高,俯卧位时伸肌张力最低。
Bobath、Brunnstrom 等人主张利用姿势反射调整肌张力,改善动作或姿势。
抓握反射 grasp reflex:压迫刺激手掌或手指腹侧,引起手指屈曲内收活动,称为抓握反射。可见于出生 1~4
个月的婴儿,脑性瘫痪患儿、脑卒中偏瘫患者也会出现该反射。
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正常动物可以保持站立姿势,若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的反射称为翻正反射。翻
正反射可分为视觉、迷路、颈和躯干翻正反射 4 种。
强直后增强: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
习惯化和敏感化: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
重复出现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时,轴突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称为敏感化。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长时程增强是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刺激时,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
形成的持续时间较强的突触后电位增强,与记忆有关。长时程抑制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 17.1-34.2umol/L 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的黄疸。
脑老化 aging of the brain:是指脑生长、发育、成熟到衰亡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形
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表现以脑功能降低、减弱和消失为特征。老年人的脑可见轻中度的脑萎缩和脑沟变宽,
与年轻人的脑相比,脑膜外表上呈不透明的乳白色,并可粘连到下面的皮质,在近大脑半球顶部可有部分钙沉
积。
1 简述肌肉的类型
1)按肌细胞分化分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2)运动作用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3)肌纤维类型分类:I 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IIa 型和 IIb 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
IIa 型或称快速氧化酵解型纤维,IIb 型或称快速酵解型纤维。
4)按照形态分类:长肌、阔肌、轮匝肌、短肌。
2 简述肌肉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在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牛关节的运动。
2)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基本不变,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但不产生关节的运动。
3)等速收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可变,但关节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

3 简述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1)对心血管系统:心率加快,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功能降低;
2)对呼吸系统:卧位时,易形成坠积性肺炎,呼吸肌肌力下降,肺顺应性下降,气管纤毛功能下降,分泌物排
除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严重时易患肺栓塞;
3)对骨骼肌:会产生肌肉废用,表现为活动受限或收缩力丧失;
4)对韧带:新生胶原纤维形成纤维内粘连,妨碍了韧带纤维平行滑动,韧带特性减弱,伸拉强度减弱,韧带易
断裂;
5)对关节:可产生关节退变,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缩小;
6)对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输入减少,产生感觉异常和痛阈降低。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认知能力下降,判断
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出现障碍;
7)对消化系统:胃排空时间延长,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减弱,食物残渣残留时间过长,容易便秘;
8)对泌尿系统:排尿增加,尿中钾离,钠,氮,钙增加,易形成尿结石,容易尿路感染,卧位腹压减小,不利
于膀胱排空,容易形成尿储留;
9)对皮肤系统:易萎缩和压疮,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角化,下肢皮肤水肿;
10)对代谢和内分泌系统:易引起负担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下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易得高钙血症。

4 简述神经反射分类
1)脊髓水平的反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其中,躯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节间反射。
2)脑干水平的反射:阳性支持反应、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抓握反射、翻正反射。
3)大脑水平的反射:降落伞反应、防御反应、倾斜反应。

5 简述突触可塑性的形式
1)强直后增强: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
2)习惯化和敏感化: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利现象称为习惯化。
重复出现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时,轴突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称为敏感化。
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长时程增强是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刺激时,在突触后神经元快
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强的突触后电位增强,与记忆有关。长时程抑制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第三章 康复医学评定

肌张力 muscle tone:是指肌肉组织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正常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调节机制以及肌肉本身的特性,如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
础。
肌力 muscle strength: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是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康复评定的
最基本内容之一。
徒手肌力测试 manual muscle test/MMT:是根据受检肌肉肌群的功能,选择不同的受检体位,在减重、抗重
力和抗阻力条件下完成一定动作,按动作的活动范围和抗重力或抗阻力的情况进行分级。
关节活动范围 range of motion/ROM: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
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根据关节运动的动力来源分为主动
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步长: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
步幅:一足着地至同一足再次着地的距离。
步宽:又称为支撑基础,指两脚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可为两足内侧缘或外侧缘之间的最短水
平距离,左右足分别计算。
步态 gait: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态涉及人的行为习惯,受到职业、教育、年龄、性别的影响,也受到各
种疾病的影响。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行和步态,而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步行障碍是对残疾者
日常生活活动影响最大的功能障碍之一,也是残疾者最迫切需要恢复的功能障碍。
步态分析 gait analysis: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运动学和肌肉电生理学等手段,
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步态周期 gait cycle: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空间位置分为支
撑相和摆动相。
平衡 balance:是指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支撑面 base of support: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支撑面的大小和
质地均影响身体的平衡。
运动控制: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
节机制及跨步动作机制。
协调: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
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个别属性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硬度、
湿度、味道、气味、声音等。
复合感觉: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和体表图形觉,这些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的结果,也称皮质
感觉。
语言障碍:是指口语和非口语的过程中词语的应用出现障碍。表现为在形成语言的各个环节中,如听、说、读、
写,单独或多个部分受损所导致的交流障碍。代表性的语言障碍为脑卒中和脑外伤所致的失语症(aphasia)。
言语障碍:是指口语形成障碍,包括发音困难或不清,嗓音产生困难、气流中断或言语韵律异常等导致的交流
障碍。代表性的言语障碍为构音障碍,临床上多见的是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疾病所致的运动性构音障碍
(dysarthria)。
失语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综合征,实际
上是由于脑损伤使原来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受损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脑卒中是失语症的最常见病因,其他
包括颅脑损伤、脑部肿瘤、脑组织炎症,以及 Alzheimer 病等。失语症表现主要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
面,常常出现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 但是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
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因先天或
幼年疾病所致学习困难,造成的语言机能缺陷也不属失语症范畴。
外侧裂周失语:病灶位于外侧裂周围,都有复述困难,这是所有失语症中了解最多,并且得到广泛承认的一大
类失语。包括 Broca 失语 BA,Wernicke 失语 WA,传导性失语 CA。
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分布交界区,或者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分布交界
区。其共同特点是复述功能相对较好。包括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TMA);经皮质
感觉性失语(transcortical sensory aphasia,TSA);经皮质混合性失(mixed transcortical aphasia,MTA)。
完全性失语 global aphasia/GA:全部言语模式受到了严重损害,患者几乎没有能力通过言语和书写进行交际,
也不能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障碍。
命名性失语 amnestic aphasia/AA:以命名障碍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失语症。患者理解、复述好,流利性口语,
说话不费力,多为虚词、错语,缺乏实质词,特征性的空话、赘语,不能表达信息; 病灶部位多在左大脑半球
角回或颞中回后部。
皮质下失语 subcortical aphasia syndrome:包括丘脑性失语 thalamus aphasia/TA,基底节性失语 basal
ganglion aphasia/BaA。
纯词聋 pure word deafness:患者听力正常,口语理解严重障碍,口语表达正常或仅有轻度障碍。命名、朗读
和抄写正常。存在对语音的辨识障碍,即患者不理解词语的信息,但是对非语音的自然音仍能辨识。
纯词哑 pure word dumbness:单纯的发音障碍。说话慢、费力、声调较低,语调和发音不正常,但说话时语句
的文法结构仍然完整,用词正确。听理解正常,复述、命名、朗读不能。阅读、书写可正常。可能为中央前回
下部或其下的传出纤维受损所致。
失读症 alexia:不能认识和理解书写的或印刷的字词、符号、字母或色彩。是由不能识别视觉信号的语言含义
所致。它与大脑优势半球内侧枕额脑回损害有关。失读症分为失读伴失写、失读不伴失写、额叶失读症、失语
性失读四种。
失写症 agraphia:不能以书写形式表达思想,原有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的障碍。与大脑优势半球额叶中部后
侧脑回部的运动性书写中枢损害有关,而与运动、言语或理解功能障碍无关。失写症分为三类:失语性失写、
非失语性失写和过写症。
吞咽障碍 dysphagia: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
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广义的吞咽障碍概念应包含认知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的行为异常导致
的吞咽和进食问题,即摄食吞咽障碍。多种疾病可导致吞咽障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神经病变、神经
肌肉接头疾病、肌肉疾病、口咽部器质性病变、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构音障碍:是在语音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发音障碍,患者进行语言交流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接受及形成能力均
正常,只是在语言输出时发生发音困难、语音不清、音调异常、语速过慢或过快、音量过弱或过大、爆发性言
语及连贯性障碍等,不能形成清晰的语言。
F 波:是运动迟发反应,出现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之后(CMAP,也称 M 波)。以超强电刺激神经干在 M 波
(CMAP)后的一个较晚出现的小的肌肉动作电位,可以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功能,有助于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
断、病变部位的确定。F 波的产生是由于逆向冲动激活的前角细胞发生的回返放电。刺激神经干时,运动纤维
的兴奋双向传导,向下传导引起肌肉兴奋,其电反应称为 M 波。向近心端的传导将上达于运动神经元,激发运
动神经元的兴奋,此兴奋再回返传导,引起同一肌肉的二次兴奋,是为 F 波或 F 反应。
H 反射:刺激混合神经干而强度尚不足以兴奋运动神经引起 M 反应时,即先兴奋了感觉神经而产生动作电位,
该兴奋性动作电位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通过与突触传递反射引起脊髓前角细胞兴奋,再名由脊神经前根传
导至肌肉并使之产生反应(M 波),即为 H 反射(Hoffman reflex,HR)。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EP: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体内外各种特异性刺激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电
位是刺激所诱发,可以来源于周围神经、视网膜、耳蜗、脊髓、脑干、皮质或皮质下结构。常见的诱发电位有
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是指刺激躯体神经时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
记录到的神经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是经头皮记录的枕叶皮层对视觉刺激产生的申活动.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声刺激后最早反应的 10 毫秒以内的一群
电位,主要是脑干结构的听反应。此外还有中潜伏期和长潜伏期的诱发电位,使用的频度较低。
事件相关电位 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从广义来讲,事件相关电位是与某种事件有关的电位。事件相
关电位有内外之分。如接受外部刺激后被动产生的电位,分类为外源性事件相关电位,它有赖于感觉通道的完
整性。另外一些事件是受试者主观活动参与辨认某类事物或准备某种行动,称为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它不仅
有赖于感觉通道的完整,还有赖于内部联系的宗整。
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是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或脊髓产生兴奋,通过下行传导
径路,使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兴奋,在相应肌肉表面记录到的电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
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
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反映了人们在家庭(或医疗机构内)和在社区中的最基
本能力,因而在康复医学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
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在医学领域中,生存质量是指个体生存的水平和体验,这种水平和体验反映
了病、伤、残患者在不同程度的伤残情况下,维持自身躯体、精神以及社会活动处于一种良好状态的能力和素
质,即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1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形式
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其状态包括痉挛和强直。
痉挛 spasm:多见于锥体束病变,表现为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Pandyan 定义为“痉挛是一种感觉、
运动控制障碍,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表现为间歇性或连续性的肌肉不随意激活”)检查者在被动活动
患者肢体时,起始感觉阻力较大,但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感到阻力减小,此现象又称折刀现象(clasp-knife
phenomenon)。
强直 rigidity:多见于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在肢体的被动运动过程中,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各方向上
的阻力均匀一致,与弯曲铅管的感觉类似,因此称为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若同时伴有震颤则出
现规律而断续的阻力降低或消失,称齿轮现象(cogwheel phenomenon)。
2)肌张力减低: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降低或消失表现为关节活动范
围增加。肌张力减低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病变、脑卒中软瘫期、脊髓损伤的休克期等。
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因持续的肌肉收缩导致扭曲和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的神经性运动障碍。临床上常见类型
有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及手足徐动症等。肌张力障碍可由遗传因素(原发性、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所致,也
可中外伤、感染、中毒及代谢异常等因素所致。根据受累的部位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及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2 痉挛的评定标准(改良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


0 级,无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运动范围(ROM)内均无阻力;
1 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2 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 1/2 的 ROM 时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 1/2 的 ROM 中有轻微的阻
力;
3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 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4 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5 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3 简述痉挛常用的治疗方法
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的抗痉挛方法;
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卧位和坐位)和紧张性反射的利用;
口服肌松药物(如巴氯芬等),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等。

4 简述肌力的分级
是神经系统查体至关重要的部分,目前采用六分法,即,
0 级为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
1 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 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抬起;
3 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4 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5 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5 徒手肌力测试 MMT 分级标准


0 级 Zero: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 0%;
1 级 Trace:有微弱肌肉收缩,但没有关节活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 10%;
2 级 Poor:在去重力条件下,能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 25%;
3 级 Fair: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不能抗阻力,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 50%;
4 级 Good: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 75%;
5 级 Normal: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之 100%。

6 肌力测试的一般原则
1)大脑支配的是运动模式,而不是一块或一组肌肉的收缩,因此 MMT 是测试相关的主动肌和协同肌共同完成指
定运动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2)学习 MMT,须具备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识,包括肌肉的起止点、作用、肌纤维的走向和关节运动的方向、角
度,以及可能出现的代偿等,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熟练掌握此项检查技术;
3)MMT 测试的是某块肌肉或某组肌群的随意收缩能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肌痉挛
及异常运动模式,无法完成分离运动,故 MMT 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还未出现分离动作的患者。

7 徒手肌力测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脊髓损伤、原发性肌病、骨关节疾病等。
2)禁忌证: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后刚刚愈合骨关节不稳定、
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等为绝对禁忌证;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亚急性和慢性扭伤或拉伤、心血管系统疾病为相
对禁忌证。

8 肱三头肌的徒手肌力评定
1 级:坐位,肩外展,上肢放滑板上,试图肘伸时可触及肱三头肌收缩;
2 级:同 1 级,可主动伸肘;
3、4、5 级:俯卧,肩外展,时屈,前臂置床缘外自然下垂;伸肘,阻力加于前臂远端。

9 关节活动受限的常见原因
包括人体老化导致骨骼、关节的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如退行性脊柱炎、退行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另外还
包括关节、软组织、骨骼病损所致的疼痛与肌肉痉挛,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长期不良姿势等
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癜痕与粘连,关节内损伤与积液、关节周围水肿,关节内游离体,
关节结构异常,各种病损所致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
 
10 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评价方法
肩关节活动有屈、伸、外展、内旋、外旋;正常活动范围为
屈:0°~180°;伸:0°~50°;外展:0°~180°;内旋:0°~90°;外旋:0°~90°。
11 肘活动度的测量及范围
受试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或立位,臂取解剖位。量角器轴心置于肱骨外上髁,固定臂与肱骨纵轴平行,移动臂与
桡骨平行,测量屈肘和伸肘角度,正常活动范围在 0°~150°之间。应先测主动关节活动度,后测被动关节活
动度。

12 简述正常步行周期分期。
1)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
① 支撑相早期:指支撑相开始阶段,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 10%~12%;
② 支撑相中期:指支撑相中间阶段,此时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
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
③ 支撑相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 10%~12%。
2)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阶段,占步行周期的 40%。
① 摆动相早期:指足刚离开地面的阶段,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占步
行周期的 13%~15%;
② 摆动相中期:指迈步的中间阶段,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 10%;
③ 摆动相末期:指迈步即将结束,足在落地之前的阶段,主要动作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占步行周期的 15%。

13 简述步行周期各时相肌肉活动
1)支撑相中期至蹬离,首次触地参与的肌肉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2)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参与的肌肉是臀大肌。
3)摆动相中期和末期,首次触地至至承重反应结束参与的肌肉是腘绳肌。
4)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参与的肌肉是髂腰肌和股内收肌。
5)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参与的肌肉是股四头肌
6)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摆动相全程(足离地至再次触地),参与的肌肉是胫前肌。

14 简述常见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1)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是主要的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控制重心前移,肌力下降时其作用由韧带支持
及棘旁肌代偿,导致在支撑相早期臀部突然后退,中期腰部前凸,以保持重力线在髋关节之后。腘绳肌可以部
分代偿臀大肌,但是外周神经损伤时,腘绳肌与臀大肌的神经支配往往同时受损。
2)臀中肌步态:在支撑相早期和中期,患者骨盆向患侧下移超过 5°,髋关节向患侧凸,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
弯,以增加骨盆稳定度。臀中肌步态表现为支撑相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类似鸭行的姿态,又称为鸭步。
3)屈髋肌无力步态: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肌无力时就会造成肢体行走出现困难,患侧部明显缩短;
4)股四头肌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使支撑相早期膝关节处于过伸位,用臀大肌维持股骨近端位置,用比目
鱼肌维持股骨远端位置,长期以往加大膝关节的损伤和疼痛;
5)踝背伸肌无力步态:足触地后,踝关节不能控制跖屈,严重时出现足下垂,过分的屈髋屈膝(跨槛步态),
支撑相早期由全脚掌或前脚掌先接触地面。

15 简述常见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异常步态
1)偏瘫步态:由于大脑损伤导致四肢偏瘫,在摆动相时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称为划圈步态。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侧身,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患足在地面拖行的步态。
2)截瘫步态:损伤平面在 L3 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由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跨栏步态。L3 以
上平面损伤的步态变化很大,与损伤程度有关。
3)脑瘫步态:痉挛型患者会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股内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足偏向内侧,表现为踮足剪刀步态。
共济失调型患者会通过增加足间距增加支撑相稳定性,通过增加步频来控制躯干的前后稳定性,整体上表现为
快速而不稳定的步态,类似于醉汉的行走姿态。
4)帕金森步态:肌肉张力异常增高为特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重心前移、步频加快的
慌张步态。

16 简述平衡障碍发生机制
平衡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在此基础上任意一种
感受器因某种原因受到影响,导致身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出现身体不能维持平衡的现象即为平衡功能障碍。

17 简述三种运动控制调节机制的作用
1)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时,身体重心以踝关
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2)髋调节机制:当人体站在一个较小或较斜的支持面上,受到一个较大或较快的外界干扰,踝调节机制不足以
调节平衡的变化时,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3)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髋调节机制不能调整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向用力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为身体确定稳定站立的支持面。踝调节和髋调节是支撑面不发生变化的调节,
而跨步调节是支撑面发生变化的调节。

18 简述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
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
言语障碍。

19 简述感觉障碍类型及功能评定
1)浅感觉检查
① 痛觉:被检者闭目,用大头针的针尖轻刺被检者皮肤,询问被检者有无疼痛感觉,两侧对比近端和远端对比,
并记录感觉障碍的类型(过敏、减退或消失)与范围。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部位检查,
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能更准确地检测异常感觉的范围。
② 触觉:被检者闭目,用棉签轻触被检者的皮肤或黏膜,询问有无感觉。触觉障碍常见于脊髓后索病损。
③ 温度觉:被检者闭目,用两支玻璃试管或金属管分别装有冷水(5~10℃)和热水(40~50℃),交替接触患者皮
肤,让其辨别冷热。温度觉障碍常见于脊髓丘脑侧束病损。
2)深感觉检查
① 运动觉:被检者闭目,检查者轻轻夹住被检者的手指或足趾两侧,上下移动 5°左右,让被检者说出运动方
向。运动觉障碍常见于脊髓后索病损。
② 位置觉:被检者闭目,检查者将其肢体摆成某一姿势,请其描述该姿势或用对侧肢体模仿
③ 震动觉:检查者将震动着的音叉柄置于骨突起处,询问被检者有无震动并计算持续时间,比较两侧有无差别。
检查时常选择的骨突部位有胸骨、锁骨、肩峰、尺骨鹰嘴、桡骨小头、尺骨小头、棘 55 56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
定突,髂前上棘、股骨粗隆、腓骨小头、内踝和外踝等
3)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和体表图形觉,这些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的结果,也
称皮质感觉。
① 皮肤定位觉:被检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或棉签轻触被检者皮肤,让被检者说出或用手指指出被触部位。
② 两点辨别觉:
a.以钝脚分规刺激皮肤上的两点,检测被检者有无能力辨别,再逐渐缩小双脚间距,直到被检者感觉为一点为
止,测其实际间距,与健侧对比。两点必须同时刺激,用力相等.
b.Moberg 法:将回形针掰开,两端形成一定距离,然后放在患者皮肤上让其分辨。正常范围一般为手指末节掌
侧 23mm,中节掌侧 4~5mm,近节掌侧 5~6mm。7~15mm 为部分丧失,大于 15mn 为完全丧失。两点辨别距离越小,
越接近正常值范围,说明该神经的感觉功能越好。
③ 实体觉:
a.被检者闭目,让其用单手触摸熟悉的物体(如钢笔、钥匙、硬币等),并说出物体的名称大小、形状、硬度、
轻重等,两手比较。怀疑有实体觉障碍者,应先测功能差的手,再测另一手。
b.被检老睁眼,用一小布袋装入上述熟悉的物体,令其用单手伸入袋中触摸,然后说出 1~2 种物体的属性和名
称。
④ 体表图形觉:被检者闭目,检查者用笔或竹签在其皮肤上画图形(方、圆、三角形等)或写葡单的数字(1、
2、3 等),让被检者分辨。也应双侧对照。

20 感觉功能评定记录
正常(0),减弱(-1)和消失(-2),轻度敏感(+1)和显著敏感(+2)

21 简述 ADL 定义、范围及评定目的
1)ADL 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需
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
活动。
2)日常生活活动范围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等。
3)ADL 评定对确定患者能否独立及独立的程度、判定预后、制订和修订治疗计划、评定治疗效果、安排返家和
就业都十分重要。
22 简述 ICF 的主要内容
1)功能和残疾
① 身体功能和结构:身体功能是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心理功能),身体的结构是身体的解剖部位,如
器官、肢体及其组成成分。结构损伤可以包括解剖结构上的畸形、缺失或身体结构上的显著变异,代表个体身
体及其功能的生物学状况与通常所确认的正常人群的标准状况之间的差异。
② 活动和参与:活动是由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行动,参与并投入到一种生活情境中。活动受限是个体在进行活
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受限是个体投入到生活情境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活动和参与的领域包括全部生活
的领域,从基本学习或观察到更复杂的领域如人际交往或就业。
2)背景性因素
① 环境因素:包含两个不同层面,即个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包括环境的自然和物质特征以及直接接触人群;和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结构、服务机构和社区体制均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②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种族、年龄、其他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习惯、教养、应对方式、社会背景、教育、
职业、过去与现在的经历、总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类型、个人心理优势和其他特征等。

第四章 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治疗 physical therapy:国际上称为 3M 治疗,包括运动治疗(movement),又称为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物理因子治疗(modality)、手法治疗(manual therapy)。物理治疗的具体手段包括声、光、电、磁、
力(含运动、压力)、热、冷等。重点是改善躯体的运动功能,如卧、坐、站的体位及其相关之间的转移,平
衡和协调能力,以及行走能力。
运动治疗:以功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手法和器具(器械)为载体,着眼干躯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可重建,其
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运动处方:是运动治疗处方的简称,是对准备接受运动治疗或参加运动锻炼的患者,由专科医生通过必要的临
床检查和功能评定后,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和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选择一定的运动治疗项目,规定适宜的运
动量,并注明注意事项。一个完整的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以及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3 方
面内容。
神经发育疗法:以神经系统疾患特别是脑损伤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
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典型代表为 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Rood 技术、Kabat-Kno
tt-Voss 技术(又称为 PNF 技术)。
运动再学习疗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主动助力运动:是指在部分外力的帮助下,患者自己完成的主动运动。常用的有肢体的悬吊练习、滑轮练习和
器械练习。
紫外线红斑: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或黏膜 2~6 小时后,局部出现界限清楚的红斑,红斑持续时间为十余
小时至数日,局部可有皮肤脱屑或色素沉着,红斑反应强度、持续时间与照射剂量有关。紫外线红斑的性质属
非特异性急性炎症反应,其发生机制与神经体液因素有关。
紫外线生物剂量:一个生物剂量即最小红斑量,是指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50cm 或 30cm)垂直照射下引起机
体最弱红斑反应(阈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时间。
光敏反应:光作用于含有光敏剂的组织可产生光化学反应,利用光敏作用的光化学反应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
敏疗法、光化学疗法或光动力疗法。
冷疗法:利用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温疗法。低温疗法可分为两类:利用低于体温与周围空气温度、但高
于 0℃的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疗法;低于 0℃的低温治疗方法称为冷冻疗法,其中低于-100℃的治疗为深
度冷冻疗法。
关节松动术:又称徒手操作技巧,是指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
操作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生理运动: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可主动或被动完成,在关节松动技术中属于被动运动。
附属运动:关节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运动,一般不
能主动完成,需他人或本人的对侧肢体帮助才能完成。
作业治疗 occupation therapy: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意义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
恢复躯体、理和衬会方面的功能,增讲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以发展为目的,鼓励他们参与及
贡献社会。
言语治疗 speech therapy: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其目的是改善言语功能,
使患者重新获得最大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所采用的手段是言语训练或借助于交流替代设备如交流板、交流手册、
手势语等。

1 简述肌力练训练的分类与常用方法
1)分类:根据肌肉的收缩方式可以分为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根据是否施加阻力分为非抗阻力运动和抗阻力运
动。非抗阻力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主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包括等张性抗阻力运动、等长性抗阻力运动、等
速性抗阻力运动。
2)肌力训练方法选择:通常根据肌肉力量的大小确定训练方法。
当肌力为 1 级或 2 级时,进行徒手助力肌力训练。
当肌力 3 级或以上时,进行主动抗重力或抗阻力肌力训练。
此类训练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分为抗等张阻力运动(也称为动力性运动)、抗等长阻力运动(也称为静力性运
动),以及等速运动。

2 简述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常用方法
1)Rood 技术:核心是对运动终板较丰富的皮肤区域施加机械刺激或温度刺激,由发货抑制骨骼肌运动,达到
恢复肌肉正常运动模式的目的。
2)Bobath 技术:核心是通过控制关键点,运用反射性抑制模式,利用生理或病理反射调节肌肉收缩反应,即
各种功能性技能都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和其他保护性反应,以及伸手、抓握和松开等基本模式
为基础。中枢性瘫痪治疗的关键点为控制异常运动模式。为此可以通过姿势与运动的基本模式,诱发出非随意
反应,从而达到调节肌张力或引出所需要运动的目的。该技术在脑瘫和偏瘫患者应用较普遍。
3)Bruunstrom 技术: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
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4)本体感觉促感觉进技术:核心是通过刺激本体感觉,促进或抑制肌肉运动。

3 简述紫外线的剂量分级。
局部照射时,临床上通常分为五级。
0 级红斑量(亚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 1MED,照射后无肉眼可见的红斑反应发生;
I 级红斑量(弱红斑量):照射剂量相当于 1~2MED,照射后 6~8 小时出现可见的轻微红斑反应,24 小时内消
退,皮肤无脱屑;
II 级红斑量(中红斑量):照射剂量为 3~5MED,照射后 4~6 小时出现明显红斑反应,伴皮肤水肿,2~3 日消
退,皮肤有斑片状脱屑和色素沉着;
III 级红斑量(强红斑量):照射剂量为 6~10MED,照射后 2 小时出现强红斑,2~3 周消退,皮肤大片状脱皮,
色素沉着明显;
IV 级红斑量(超强红斑量):照射剂量为 20MED 以上,红斑反应剧烈,主要用于炎症及感染的创面。

4 简述关节松动术的适应证以及禁忌证。
1)适应证:主要适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因制动导致的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
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2)禁忌证:主要为关节活动过度、外伤或疾病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增加)、炎症,以及恶性疾病和未愈合的
骨折。

5 简述作业治疗的功能分类
1)功能性作业治疗 functional OT:简称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或 ADL 训练,生活自理是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前
提。因此 ADL 训练是康复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内容一般可再分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衣、转
移、个人清洁卫生、如厕、洗澡)及工具性生活(如小区生活技能、家务劳动等)两类。
2)职业作业治疗 vocational OT:包括职业前评定、职业前训练及职业训练三个部分。
3)娱乐活动:包括娱乐及游戏活动评定和娱乐及游戏活动治疗两个部分。
4)作业宣教和咨询 educational OT:疾病康复过程中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宣教咨询是指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帮
助患者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并坚持这种变化以实现预期的、适合各个患者自身健康水平的目标。健康知识是教
育的主要内容,而教和学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
5)环境干预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人的行为也改变着环境。在临床康复过
程中,通过关注环境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6)辅助技术 assistive technology:包括矫形器配置和使用训练、辅助器配制和使用训练、及假肢使用训练。

6 简述作业治疗常用的干预手段
1)非人类环境:主要指环境改良,包括几个范畴,建筑环境改造、辅助技术、轮椅驱动。
2)有意识地对自我使用:为了减轻恐惧或者忧虑,有计划地利用治疗师或治疗对象本身与另一个人的相互作用。
3)教与学过程:只有当个人不能独立参与社区里的活动,或不能获得其他人必要的那些技能时,教与学的工具
才被使用。
4)有目的性的活动是按照治疗对象或患者在感觉、肢体活动、认知、社交、及技能方面需要来发展,并且能反
映出他们的社会和相关文化价值。
5)活动小组是用于帮助共同关心有关作业问题的治疗对象或患者。适合互相合作的人,让他们面对或知道与他
们类似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某种程度的彼此信赖。
6)活动分析和组合:活动分析是一项作业活动过程,旨在区分及检查活动组成部分。活动组合是针对治疗对象
或患者的能力及需要的活动而进行有机的组织分析,再结合非人类环境的过程,以便设计一项适合有关评估或
者干涉的作业活动。

7 简述良肢位的摆放
仰卧位:头中立位,患肩下垫一软枕,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腕关节背伸,可在患手中握毛巾卷。患侧髋
关节下垫一软枕防止患髋下垂,膝关节屈曲,其下可垫一软枕。踝关节背曲,其下可垫一软垫防止足下垂。
健侧卧位:患者胸前抱一软枕,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腕关节伸直,掌指关节伸直,放于枕上。患侧髋关节屈
曲,膝关节屈曲膝下放一软枕,尽量保持踝关节背曲。
患侧卧位: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掌心向上,健侧下肢自然伸直在前,患侧下肢稍屈曲在后。

第五章 神经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

脑卒中 stroke:也可称之为脑血管意外(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或死
亡的临床综合征。
卒中单元 stroke unit: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针对脑卒中病人的、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
综合体。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疗法,而是针对卒中病人的科学管理系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
以及多学科密切配合的综合性治疗。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待正常姿势
而倒地。
颅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因外力导致大脑功能的改变或者病理的改变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
神经功能障碍。TBI 主要有 3 个关键要素:外界暴力、大脑功能改变和大脑病理改变的证据,
最小意识状态:是植物状态和觉醒之间的状态,指病人仍有严重意识障碍,但既不符合昏迷也不符合植物状态
的诊断,存在部分意识。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运
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分外伤性和非外伤性。颈脊髓损伤造成上肢、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
害时称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下肢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而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截瘫包括马尾
和圆锥损伤,但不包括骶丛病变和椎管外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休克:是指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指脊髓实质
完全性横贯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包括肛门周围的感觉和肛门括约肌
的收缩运动丧失。
鞍区保留:指查体发现最低段鞍区存在感觉或运动功能(即 S4-s 存在轻触觉或针刺觉,或肛门括约肌自主收
缩)。
脑性瘫痪:由胎儿期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发的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可以引起活动受限。其主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觉和行为障碍等多种障碍,是严重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功能的疾患。
运动学习:以实际生活技能为训练目标、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原则,使动作达到或接近正常力学对线,遵循运
动技能学习过程的特点进行训练,以难以恰当的主动运动为主的应用于儿童的训练方法。
引导式教育:是综合、多途径、多手段对脑瘫等神经系统障碍患儿提供的一种治疗手段。
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周围神经丛、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如挤压伤、牵拉伤、挫伤、撕
裂伤、切割伤、火器伤、医源性损伤等,主要病理变化是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发生 Waller 变性。
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的某些部位由于炎症、中毒、缺血、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病变,旧称神经炎,
轴突变性(axonal degeneration)是其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与瓦勒变性基本相似。
联合反应 associated reaction:偏瘫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运动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张力、
或出现相应的动作。
共同运动 synergy:偏瘫病人患肢某个关节活动,不能完成单关节活动 ,而导致相邻关节甚至这个肢体出现不
可控制的运动。

1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1)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
2)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
3)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
4)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
5)其他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2 简述脑卒中三级康复网络
1)一级康复是指脑卒中急性期在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住院期间进行的康复治疗,卒中单元已经成为脑卒中规范
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有机地结合,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为下
一步改善患者受损的功能创造条件;
2)二级康复是指脑卒中恢复早期在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达
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三级康复是指脑卒中恢复中后期和后遗症期在社区或家庭开展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 简述脑卒中康复评定
1)脑损害严重程度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2)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m 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评定法。
3)平衡功能评定:三级平衡检测法、Berg 平衡量表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Barthel 指数、力能活动问卷 FAO
5)生存质量评定 QOL
4 简述 Brunnstrom 分级
Brunnstrom 1 期为患者无随意运动;
Brunnstrom 2 期为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Brunnstrom 3 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明显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Brunnstrom 4 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其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Brunnstrom 5 期为患者的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
Brunnstrom 6 期为患者的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5 简述脑卒中的康复目标与时机选择
1)目标: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
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改善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牛存质量。
2)康复时机: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存
质量。为了避免过早的主动活动使得原发的神经病学疾患加重,影响受损功能的改善,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
定 48 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病程较长的脑卒中患者仍可从康复中受益,但其效果较早期康复者差。对伴有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血压
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桓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 48 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6 简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1)选择合话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其实施过程中酌情加以调整。
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
5)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7 脑卒中不同恢复时期的康复治疗
1)急性期: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 1-2 周,相当于 Brunnstrom 分期的 1-2 期,此期患者从患侧肢体
无主动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常规治疗
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 48 小时后开始进行。本期的康复治疗为一级康复,其目标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
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
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并发症。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心理疏导,以及其
他相关的床边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同时,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做好脑卒中的
二级预防。
2)恢复早期:脑卒中恢复早期(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 3-4 周,相当于 Brunnstrom 分期的 2-3 期,患者从
患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患者能主动活动患肢,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本期的康复
治疗为二级康复,其目标除前述的预防常见并发症和脑卒中二级预防以外,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
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注意减轻偏瘫肢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同时,针对患者其他方面的功能障碍配合相应的康复
治疗。
3)恢复中期:脑卒中恢复中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 4-12 周,相当于 Brunstrom 分期的 3~4 期,此期患者从患肢
肌肉痉挛明显,能主动活动患肢,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到肌肉痉挛减轻,开始出现选择性肌肉活动。本期
的康复治疗为二级康复向三级康复过渡,其目标是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
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注意抑制异常的肌张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正常
运动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上。相当一部分偏瘫患者的运动障碍与其感觉缺失有关,因此,改善各种感觉
功能的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4)恢复后期:脑卒中恢复后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 4-6 个月,相当 Brunnstrom 分期的 5~6 期,此期患者大多数
肌肉活动为选择性的,能自主活动,不受肢体共同运动影响到肢体肌肉痉挛消失,肌肉活动为选择性的,分离
运动平稳,协调性良好,但速度较慢。本期的康复治疗为三级康复,其目标是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
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存质量。
5)后遗症期:此期的康复治疗为三级康复,应加强残存和已有的功能,即代偿性功能训练,包括矫形器、步行
架和轮椅等的应用,以及环境改造和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注意防止异常肌张
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废用综合征、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下床活动和参加适当的户
外活动,注意多与患者交流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激
发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8 脑卒中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有哪些
1)恢复早期:床上与床边活动、坐位活动、站立活动、减重步行训练、平行杠内行走、理疗、强制性运动疗法
等;
2)恢复中期: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下肢的治疗性活动、作业性治疗活动等;
3)恢复后期: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下肢功能训练、ADL 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心理治疗等。
 
9 脑卒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等。

10 简述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
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是上肢屈肌亢进,下肢伸肌亢进。
具体表现是:头,患侧颈部侧屈,面部转向健侧;肩胛带后撤、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
旋前;腕关节,掌屈、尺偏;拇指内收、屈曲;手指屈曲;躯干,患侧躯干侧屈并向后方旋转;骨盆上抬并向
后方旋转;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或过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趾屈曲、内收。

11 简述上运动元神经瘫与下运动元神经瘫的区别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整个肢体瘫痪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
阳性,无或轻度失用性萎缩,多数无皮肤营养障碍,无肌束颤或肌纤维颤动,肌电图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
失神经电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肌群为主,肌张力降低,呈迟缓性瘫痪,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阴性,肌萎缩明显,常有皮肤营养障碍,可有肌束颤或肌纤维颤动,肌电图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
失神经电位。

12 简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内容
脑损伤的程度主要通过意识障碍的程度反映,昏迷的深度和持续时间是判断 TBI 严重程度的指标国际上普遍采
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来判断急性损伤期的意识状况。该方法检查颅脑损伤患者的睁
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 3 项指标,确定这 3 项反应的计分后,再累积得分,作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依据。

13 简述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
以下 7 个条件持续 1 个月以上。
1)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
2)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3)有睡眠-觉醒周期;
4)不能理解和表达言语;5)能自动睁眼或刺痛睁眼;
6)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活动;7)下丘脑及脑功能基本正常。

14 简述颅脑损伤患者各期康复治疗目标
颅脑损伤病人的康复应是全面康复。
1)早期康复的目标是:稳定病情,提高病人的觉醒能力,促进健忘症康复,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
2)恢复期康复的目标是:减少病人的定向障碍和言语错乱,提高记忆、注意、思维、组织和学习能力;最大限
度地恢复感觉、运动、认知、语言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3)后遗症期康复的目标是:使病人学会应付功能不全状况,学会用新的方法代偿功能不全,增强病人在各种环
境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回归社会。以最终提高 ADL 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职业技能、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15 简述颅脑损伤患者恢复顺序
严重颅脑损伤的恢复首先从昏迷和无意识开始,功能恢复的大致顺序为:
自发睁眼→觉醒周期性变化→逐渐能听从命令→开始说话。

16 简述脊髓损伤的病理分型
1)脊髓震荡: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轻者仅有中心小坏死灶,重者脊髓中心可出现坏死软化灶并由胶质或瘢痕代替;
3)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内的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从中心出血至全脊髓出血水肿,从中心坏死到大范围脊髓坏
死。

17 简述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
脊髓休克、运动障碍(四肢瘫或截瘫)、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不
完全性脊髓损伤具有特殊的表现:
1)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再向外周扩散。上肢的运
动神经偏于脊髓的中央,而下肢的运动神经偏于脊髓的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因此上肢功能障碍
比下肢明显。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
2)半切综合征:常见于刀伤或枪伤。只损伤脊髓半侧,由于温痛觉神经在脊髓发生交叉,因而造成损伤同侧肢
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3)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4)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痛温觉存在。
5)脊髓圆推综合征主要为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
6)马尾综合征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马尾的性质实际上是外周神经,因
此有可能出现神经再生而导致神经功能逐步恢复。马尾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可能需要 2 年左右的时间。
7)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的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骨折,甚至 X 线检查阴
性的患者。脊髓并未受到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结构上的损害。另一种假设认为,脊髓功能丧失是由于短时
间压力波所致,缓慢的恢复过程提示反应性脊髓水肿的消退。此型患者可见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

18 简述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
1)神经平面的评定:神经平面是指身体双侧有正常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该平面及以上感觉和运
动功能完全正常。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主要以运动损伤平面为依据,但 T2~L 节段以感觉损伤平面来确定。
由于身体两侧的损伤水平可能不一致,评定时需同时检查身体两侧的运动损伤平面和感觉损伤平面,并分别记
录(右-运动,左-运动;右-感觉,左-感觉)。当关键点或关键肌因某种原因无法检查时(如石膏固定、
烧伤、截肢或患者无法感知面部感觉),检查者将记录“NT”(无法检查)来代替评分。
2)感觉功能的评定:感觉平面为针刺觉和轻触觉两者的最低正常皮节。
3)运动功能的评定:通过检查关键肌肌力来完成。肌力 3 级及以上的最低关键肌即代表运动平面,且其上节段
的关键肌功能正常(5 级)。
4)“鞍区保留”指查体发现最低段鞍区存在感觉或运动功能(即 S4_,存在轻触觉或针刺觉,或肛门括约肌自
主收缩)。
5)ASIA 残损分级(AIS):依据最低段鞍区存在感觉或运动功能残留功能为准,分为 A-E 级(具体见教材)。
6)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临床上常用球海绵体反射是否出现来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与

痉挛也可评定。

19 简述 Asia 残损分级

20 脊髓休克的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康复:生命体征和病情基本平稳、脊柱稳定后即可开始。主要为床边训练。内容包括:①体位摆放:
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②关节被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和僵直。③体位变换:以防压疮形成。④早期坐起训练:
坐起时,往往穿戴矫形器保护。⑤站立训练: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无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站
立训练。训练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⑥呼吸及排痰训练:对颈髓损伤呼吸肌无力者应训练其腹式呼吸,咳嗽、
咳痰能力以及进行体位排痰训练。⑦二便的处理。⑧药物的使用。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骨折部位稳定、神经损害或压迫症状稳定、呼吸平稳后即可进入恢复期治疗。①肌力训
练:肌力达 3 级时,可以采用主动运动;肌力 2 级时可以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肌力 1 级时采用功能性电
刺激、被动运动、生物反馈等方法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 3 级以上。②垫上训练。③坐位训
练:坐位训练还包括坐位静态及动态平衡训练,从睁眼状态下过渡到闭眼状态下的平衡训练。④转移训练。⑤
其他:步行训练,轮椅训练,矫形器的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物理因子的应用,心理治疗等。

21 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处理
1)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多见于 T6 以上脊髓损伤的患者,最为危急。主要症状是头痛,主要体征有突发性高血
压,脉搏缓慢或加快等,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膀胱及肠道的过度膨胀,去除致病因素后可缓解。
2)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合理使用医用弹力袜或缠弹力绷带及合适的抗凝药
物等。
3)异位骨化:首先好发于髋关节,多见于伤后 1~4 个月,常在损伤水平以下,任何 SCI 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
低热均应考虑此症。治疗包括应用消炎止痛药和其他药物、冷敷,避免过度用力挤捏瘫痪的肢体。若骨化限制
关节活动则需手术摘除。

22 脑瘫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分级

1)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共济失调型、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
2)根据肢体障碍部位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双瘫。
3)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

23 简述脑性瘫痪评定方法
1)儿童发育水平测定:主要评定脑瘫患儿的发育水平较正常同龄儿落后的程度。
2)躯体功能评定: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原始反射或姿势性反射、平衡反应、协调能力、站立和步
行能力评定。
3)其他方面的评定:包括心理、智力及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感觉、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
及功能独立能力的评定。

24 简述脑性瘫痪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常用的方法包括运动学习、Bobath 法。
2)引导式教育
3)作业治疗:最为重要的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进食训练、自行饮水训练、如厕功能训练、穿衣及脱
衣功能训练、修饰训练、洗澡训练等。

第六章 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
骨擦音 bony crepitus:即骨折后伴随骨的异常活动而出现的骨折端之间的摩擦或碰撞声音,是完全骨折的特
有体征之一。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即颈椎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
动脉、交感神经、肌肉、韧带、关节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
颈椎退行性改变。
骨关节炎 OA:是一种非对称性、非炎症性、无全身征象的疾病,也称退行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病或增生性关节
炎。

1 简述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骨折断端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骨折断端局部无异常活动(主动或被动);
3)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在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上肢能平举 1kg 重物达 1 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行走 3 分钟,并不少于 30
步;
5)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

2 简述骨折后早期的康复治疗的内容。
1)主动运动:①未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②稳定性骨折的等长运动;③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在固定 2~3 周后开
始进行 CPM 或不负重的主动运动;④健肢保持正常活动。
2)抬高患肢:远端高于近端,近端高于心脏。
3)其他物理治疗:紫外线促进钙质沉积、镇痛;红外线蜡疗促进血液循环,软化纤维瘢痕组织;音频治疗、超
声波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

3 简述颈椎病的临床分型
1)颈型颈椎病:症状以颈后疼痛、发僵为主,常于晨起、久坐、受寒后发作。主要体征为颈椎活动轻度受限,
颈肩背部肌肉紧张、压痛。X 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常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退行性变累及颈神经根,表现为颈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障碍。好发于 C5-6、C6-
7 间隙。主要症状为颈肩部疼痛,一侧上肢持续性或间隙性疼痛和(或)麻木,颈部活动、咳嗽时加重。痛点
注射无效。患侧上肢有沉重、无力感,偶出现持物坠落。主要阳性体征为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
受累节段棘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典型症状为转头时突发眩晕、恶心、
呕吐,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甚至倾倒,但意识清醒,卧床休息症状可消失。主要阳性体征为椎动脉扭转试验
阳性。X 线片常显示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性不稳。
4)交感型颈椎病:病变累及交感神经引发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临床症状多样,可为头晕、头痛、颈肩背痛,眼
部胀痛、干涩或流泪,视物不清或彩视,耳鸣或耳聋,面部麻木或半身麻木,凉感,无汗或多汗,心动过速或
过缓,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失眠,情绪不稳定,对疾病恐惧多虑等。无特定阳
性体征,可有颈椎及椎旁压痛、心率和血压异常。影像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椎动脉造影阴性。
5)脊髓型颈椎病:病变累及颈髓导致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发病缓慢,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外伤时可急性
发病或致病情突然加重。初发症状常为双下肢无力、发紧、沉重,逐渐进展出现足下“踩棉花感”,行走不稳。
还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无力,持物坠落,双手笨拙,精细动作困难,躯干有束带感,可有尿
急、尿频、尿失禁或尿潴留、便秘等。一般具有脊髓长束受损的体征,如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
亢进,有时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多数患者 Hoffmann 征及 Rossolimo 征阳性,部分患者 Babinski 征阳性。常
有针刺觉及温度觉减退,但并不一定与脊髓损害的程度一致。深感觉往往正常。
6)混合型颈椎病:两种及两种以上颈椎病类型并存时称为混合型颈椎病,通常是以某一型的临床表现为主,伴
有其他类型的部分表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