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 :

10.
164
22/j.cnki.
100
1-0
483.
200
0.0
2.0
12
北方文物             2
000年第2期             总第6
2期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腾克乡清代墓葬清理简报

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

  1
997年9月‚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 公里‚宜斯坎哈力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该村
族自治旗发现一处古墓葬。墓葬是由宜斯坎 南部‚并在此注入嫩江。宜斯坎村位于嫩江
村村民敖苏明在自家院中挖土井时发现的。 ∙
西岸仅03公里处的河口地带‚村北为敖包
9月2
经请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 1 山‚墓葬位于该村东北角、敖包山脚下的缓坡
日‚
呼盟文物站派业务人员前往清理。该墓 地带‚背山面水(图一)。
位于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
一、墓葬形制
腾克乡宜斯坎村‚ 4
南距腾克乡政府所在地1
墓葬北端被挖土时破坏‚其余部分保存
较好。墓坑处于黑色粘土层中‚为长方形‚一
6
边残长38、 0
另一边残长31、 6
宽10厘米。地
3
表至墓底深12厘米‚ 8厘米处
地表往下至8
开始内收‚形成二层台‚ 4
二层台至墓底为4
厘米。该墓四壁、墓底及棺顶均铺 砌 红 砖。
砖为梯形‚ 7、
一端宽1 0、
另一端宽2 1、
长3 厚
6厘米‚红色‚胎质疏松‚烧制火候较低。墓
底平铺红砖为顺向一颠一倒‚其上沿坑壁立
砖一颠一倒砌一周‚内置木棺。墓底纵向铺
柳条‚作 为 棺 底‚因 腐 烂 严 重‚仅 知 棺 板 高
3
0、厚8厘米。在二层台上横铺松木板‚为棺
盖‚ 4
板长18、 7、
宽约1 厚约4厘米。棺盖四
周沿坑壁立砌一排红砖‚为边框‚盖板上梯形
砖颠倒顺向平铺‚覆盖整个墓室。值得注意
的是‚墓室东南角既无砖‚亦无棺板‚似早年
盗墓所致。该墓是以砖砌为椁‚以松木板为
棺的一种棺椁墓(图二)。
由于墓室较潮湿‚尸骨腐烂严重‚仅存零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星碎骨。死者为仰身‚ 0
头向南偏西2°。死者

·50·
Ⅰ型:
6件‚以其大小不同可分为两式。
A 式‚
3件。墓顶左角出土1件‚另2件
为破坏处出土。均为铲状‚器身瘦而长‚镞锋
为外弧形‚两侧边较钝‚有木梃痕迹‚较完整。
5
其中1件长1∙9、 ∙
宽27、 ∙
厚04厘米(图三:
1)。
B 式‚
3件。形状较 A 式同‚只是器身较
A 式短而瘦‚有木梃痕迹‚较完整‚其中1件
3
长1∙6、 ∙
宽16、 ∙
厚03厘米(图三:
2)。
Ⅱ型:
8 件‚以 其 大 小 形 制 不 同 可 分 两
式。
A 式‚
6件。器身较圆钝‚尖圆头‚镞身
较宽‚呈不规则菱形‚有木梃和骨鸣镝痕迹。
3件 较 完 整‚
3 件 残 破。其 中 1 件 长 1
6、宽
5
∙8、 ∙
厚01厘米(图三:
4)。
B 式:
2件。器身与 A 式同‚只是较 A 式
小‚无鸣镝痕迹‚ 2
较完整。其中1件长1∙1、

宽43、 ∙
厚01厘米(图三:
3)。
Ⅲ型‚
2件。镞锋为外弧形‚镞身的头部
与尾部的宽度落差较大‚两侧边较钝‚有木梃
痕迹‚稍残。1件长1
6∙1宽、
3∙6、 ∙
厚02厘米
(图三:
5)。
Ⅳ型‚
3件。尖头‚长身‚收尾‚剖面为长
柳叶形‚镞身两面有两对竖向血槽。1件较
2件残。完整的长1
为完整‚ 3∙3、 ∙
宽22、最厚


图二 墓葬平剖面图(为14)

埋葬时穿有彩衣‚可辨认出的有三层‚为棉麻
制品和丝制品两种‚因腐烂严重已成零散碎
块‚
无法考察其形状及花纹。墓前端左角出
土铁刀、铁镞各1件‚头骨处有冠顶1件。尸
骨腰部右侧随葬腰刀1件、长烟袋1个。脚
底有马具饰件若干。另外‚在被破坏处出土
8件‚
有铁镞1 马具饰件若干。

二、随葬品
5件‚
铁器2 其中马具6件。 图三 铁镞 1
∙Ⅰ型 A 式 2
∙Ⅰ型 B 式 3
∙Ⅱ型 B 式

铁镞 1
9件‚均有铤‚剖面为圆柱形‚以 4
∙Ⅱ型 A 式 5
∙Ⅲ型 6
∙Ⅳ型

其形状不同可分为四型。
·51·
图四 1
∙铜吊锅 2
∙铁带钩 3
∙铁马衔 4、
5∙铁马镫
6、
7、1
0∙铜带饰 8、
9、1
1∙铜带扣(1为1
/8;
2~5为1
/4;余为1
/2)

0
∙4厘米(图三:
6)。 5
残长2∙3厘米(图五:
2)。鞘内插筷子一支‚
马镫 两副‚较完整。1副踏板为椭圆 木质‚前端剖面呈圆形‚末端为方形‚ 5
长2∙4
形‚
环为半圆形‚鼻为长方形‚有一横向长方 3)。刀身较宽‚
厘米(图五: 剖面呈三角形‚刃
形穿‚该马镫形体略小‚为夏季用‚出土于墓 部损伤严重‚刀有铤插入木柄‚栏处包1周铁
葬的被破坏处 (图四:
4)。另1副踏板为圆 皮使其成为一体‚ 4
残长2∙9、 5
刀身长1∙3、宽
形‚边缘凸起‚整体内凹‚环为半椭圆形‚鼻长 2
∙2、 ∙
柄残长96厘米(图五:
1)。该刀整体形
方形‚有一长方形穿‚突起部分起防滑作用‚ 状与现代蒙古刀较为相似。
又因形体稍大‚适合于冬季用‚出土于死者脚 1件‚
铜器1 其中马具9件。
5)。
底(图四: 带扣 3件。2件无卡舌‚大致呈梯形‚
马衔 1件‚已残。中间一铁环‚两端以 9、
前端呈拱形(图四: 1
1);
1件有卡舌痕迹‚
有钩的铁条与之相连‚其中一根铁条的另一 8)。3件带扣均无护板。
呈圆角方形(图四:
端呈扁 状‚中 间 有 穿 孔‚为 系 缰 绳 用‚残 长 带饰 6件。由铁环和护板组成‚其中2
1
9∙6厘米(图四:
3)。 6)‚
件只带1个护板(图四: 其余4件设3个
带箍  2 件。近 似 长 方 形‚圆 角‚有 锈 7、
护板(图四: 1
0)。护板为中间起脊的小铜
蚀。 板上设铆眼‚一头扣铁环而成带饰。
带钩 1件‚以横截面为圆形的铁条两 烟袋 1只‚出土于腰部。整体为铜质‚
头弯曲而成‚ 2)。
一头有1个小的回钩(图四: 外套皮囊‚由烟锅、烟杆、烟嘴三部分组成。
刀 2件。1件出土于头部‚锈蚀严重‚ 烟锅圆形‚ ∙
直径18厘米。烟杆剖面呈圆形‚
刀身细长‚剖面呈三角形‚有栏‚有柄‚残长 中间有孔‚孔由锅到嘴渐细‚ 9
长2∙2厘米(图
1
6∙7厘米。另1件出土于腰部‚铁质‚木柄‚ 5)。皮囊由整块皮革折叠缝制‚前端开
五:
木质鞘。鞘整体为长梯形‚中间贯铜条‚外包 口‚末端缝一皮质系‚ 6
长2∙7厘米(图五:
4)。
5道铜箍‚铜箍与铜条的接合处用铆钉铆合‚ 吊锅 1件‚出土于墓葬的被破坏处。

·52·
较湿‚但与二次开棺也不无关系。所以我
们认为‚此墓可能曾经被盗‚但墓中残存
的骨架没有扰乱迹象‚说明该墓大概仅前
端被盗。
2
∙该墓葬背山面水朝阳‚属埋葬“ 风
水宝地”。从地望看‚有成为墓地的可能
性‚
而该村的建筑是由河交口处向山脚下
发展‚敖苏明家是新建住房‚因此在山脚
下地貌未被破坏的情况下‚也不能排除还
有其它墓葬的可能性‚我们期待着更大的
发现。
此次清理的墓葬‚从其葬具看‚以砖
砌椁为本地区首次发现‚长方形木棺形制
较常见‚棺底铺柳条是狩猎民族埋葬方式
的特征之一。从其葬式看大概受汉人影
响;
从随葬品看‚出土的1件冠顶是典型
的清代冠饰中的饰物‚只是该冠顶由草茎
编结而成‚不似清朝官员所用‚大概为民
间用品。随葬的刀与现在的蒙古刀相似‚
刀鞘中插一支筷子反映了对死人用品崇
尚单数的习俗‚这一习俗直至今天仍然存
在。墓中出土的长烟袋‚ 0年代在
直至7
东北老年人中还在沿用‚只是近几年才很
图五 1
∙铁刀 2
∙刀鞘 3
∙筷子
少见。马镫的制式与现在牧民、猎民用的
4
∙烟袋皮囊 5
∙铜烟袋(均为2
/5)
马镫很近似‚出土的吊锅是典型的猎民使
用的炊煮器‚箭镞和马具亦是猎人必用之

铜质‚已残‚仅余部分口沿‚吊锅口沿外卷‚内 物。因此‚该墓应是距今并不久远的清末狩

包铅条‚有两个对称的吊环。吊环由两个较 猎民族的墓葬。
扁的铜条制成‚宽端打上铆眼以铆钉与铜锅 宜斯坎村是一敖姓的达斡尔族村落‚据
相连‚窄端弯成钩‚再以较粗的铜丝两端弯成 该村老人讲‚ 0
宜斯坎村已有30多年的历史。
8厘米(图四:
钩与铜条钩相挂。该锅直径2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 7世纪中叶
达斡尔族于1
1)。 由索伦驻地内迁至嫩江流域时‚该村可能是
其它器物。 早期村屯之一‚该墓主人也应是达斡尔族人。
冠顶 1件。典型清代冠饰中的冠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墓应是清朝末年
系用草茎编结而成‚共两层‚中心处洞穿铜螺 达斡尔族猎民的一处墓葬。该墓的清理为我
丝杆‚可与帽子相连‚无珠饰。 们研究清末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
纺织品 腐烂严重‚可辨出的有3层‚为 民族民俗、社会历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
棉麻织品和丝织品。 物资料。
执笔:殷焕良 陈凤山
三、结 语
绘图:殷焕良
1
∙该墓的东南角既无砖‚亦无木棺‚头

〔责任编辑、校对 陈春霞〕
部随葬品较少‚而脚部却很丰富‚这是一反常
现象。另外‚墓主人尸骨腐烂严重‚虽然土地
·5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