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 金刚经广释 复注 研究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李梦溪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 

1 6 1

西 夏文 《 〈 金 刚经广释 〉 复注 》 研 究


与 汉 藏 佛 教文 化 交 流

李 梦溪

[ 摘要 ] 西 夏 地 区 所 流行 的 藏传 佛 教 显 教 注疏 以 往 较 少 为 学 者 所 重 视 ,
却 是活 跃于 西 夏地 区 的 藏 传佛 教僧 人


学习 、
修行所 必需 的 文 本 。 此 类 文 本 主 要 以 藏 文原 本 和 西 夏 文 译 本 两 种 形 式 流 传 ,
文章 所涉文献 即 是 藏 族高

僧 在西 夏所造 , 又译为 西 夏文 的 《 金 刚经 》 注释书 。


该 文 献 在 遵循 藏 传 佛 教 阐 释 习 惯的 同 时 , 亦含摄 了 西夏


王 朝 建立 以 前 即 流 行 于敦煌地 区 的 汉传佛 教 学 说 , 体现 出 当地 僧人 博 收 广 纳 的 学 习 方 式 以及 该 地 区 多 元 交 融


的文化氛 围 

[ 关 键词 ] 西夏 ;
藏 传佛 教 ;
《 〈
金刚经广释 〉
复注 》 ;
莲花 戒 ; 松 

[ 中 图 分类号 ] B 9 46 .


[ 文 献标识 码 ] 

[ 文章编号 ] 1 002

5 5 7( X )  ( 2020 ) 0 1 

01 61

 09

河 西 地 区 显 乘佛教背 景 与 文 献概况


河 西 地 区是 多族 群杂 居 的 区 域 该地 区在 历史演 变中 糅合 了 汉 藏 党项等 多 族群 的 不 同 文化 这


, 。
、 、

现象体现 在相 应 的语 言 与 文 献之 中 , 尤 其是佛教 文本 。
该 地 区 的 佛 教 传统 具 有 明 显 的 汉 、 藏杂 糅 的 地域特


色 , 就西 夏王朝而言 ,
汉 传佛 教 较 藏 传佛 教 更 早 对 该 地 区 产 生 影 响 ,
后 者 于 西 夏 中 晚 期 经 甘 州 等地 东 传 而 入

西 夏腹地 。 斯坦因 藏黑 水城藏文文献 中 保存有大量 《 般若 经 》 的释论文本 ,


以 及 传为 弥 勒所 传 体现 唯 识 学 派

思 想 的诸注疏? 。
此类显 乘释论文本 的 大量 出 现 ,
体现 出 活跃于 西 夏地 区 的藏传 佛教僧 人在修行 中 对显 教教


义的 重视 。
在 以 西 夏 文 写 本 形 式 流 传 的 文 献 中 亦 保 存 有 此 类 基 于藏 传 佛 教 体 系 的 显 乘 释 论 , 此 类基 于 藏 传 佛


教体系 的 显 乘释论 西 夏文莲花戒 金刚 经广 释 复注 以下简称 复注》 即是其 中 篇


《 〈 〉 》 ( 《 ) 

《 复注》 的特殊 之处在于 : 《 金 刚经 》 在 河 西 地 区 是 经 由 禅 宗 的 盛 行 而 逐 渐 流 行 起 来 的 , 最初仅为汉



传 佛教僧 侣 所重视 。
但 由 于 该地区 多 族群杂 居 的属 性 ,
当 地 吐 蕃人 和 党 项 人 亦 不可 避 免 地 受 到 《 金 刚经 》 盛

①  T su gu h it o TAK EU C H I ( 武 内绍人 )
, M a ho I U CH  I (
井 内 真帆 )
, T i b e t an  Te x ts fr o m Kh ar a k ho to  i n  T h e S t e i n  C ol

l e c ti o n  o f t h e

Br it i s h  L i b r ar

, S t udi es i n O l d T
i b et a n Tex t s fr o m Cen t r a l A s a Vo l i . il ,  To ky o  2 0 : 1 6 ,

 pp . 1 4 8 1 5 0 


1 6 2 中 国藏学 年第 期 总第 期
? 

2020 1 (
1 41 

行 的影 响 。
也即因此 , 我 们 才 可 以 见 到 吐 蕃 高 僧 从 自 身 的 修 学 背景 出 发 而 写 作 的 《 金刚经》 注释 。
其后该


《 复注》 被翻译为西 夏文 , 这 说 明 了 党 项 僧 侣 对 以 藏 传佛 教 修 学方 式 写 成 的 《 金 刚经 》 注 释 文 本 的 需 求 。


方面 此西 夏文 复 注 》 的 作 者 在 遵 循 藏 传佛 教 阐 释 习 惯 的 同 时 亦 参考 了 西 夏王 朝 建立 以 前 即 流 行 于 敦



《 ,


煌 地 区 的 汉 传佛 教 学 说 , 从而使 此 《 复注》 体现 出 河 西 地区 汉 、 藏两支佛教传 统杂 糅 的 区域特色 。
从这 样


个佛教经典 注疏产生并流行 的过程 我 们 可 以 见 到 汉 传 佛 教 如 何通 过 婉转 的 方 式 对 该地 区 的 藏传 佛 教发


, ,

展产生 了 影响 。
对此 《 复注》 的研究 ,
正 可显 示河西 地 区汉 、 藏交流 的文化特色 

“ ”

该 《 复注 》 为 残本 , 其序 言 所包含 的 证悟三阶 段 是 吐 蕃僧 侣 在 论 疏 序 言 中 经 常 用 到 的 模 式 。
但由

复 注 》 的 创 作 与 翻 译 年 代较 早 三阶段 的叙述本 身 相 比 金 刚经 》 其 他 注 疏 的 同 类 叙述
“ ”
于此 《 , 其 中 对此 《 

对认识这 叙 述 模 式 的 早 期发 展 有所 帮 助
“ ”

亦早 分析此段 以 西 夏文保存下 来 的 证悟三阶 段论 此外 



西


, ,

夏有诸多 发菩提心 仪轨 三段论 发 菩提 心 的 理 论 与 上 述 仪 轨 内 容 皆 不相 同


“ ” “ ” “ ”
, 但该 中第

部分 , 


理论 的来源值得推究 

该 《 复注 》 题名 为 《 知 fE t 通 规 丽 窨 瓶 H 繃 l
齩 ■避 媒 1 M — 一

1霞 難 ( 釘嫩 ) 》 ( 《 显 明 圣金 刚 能断 至

胜慧 彼岸 大经 之理 一 一

灯炬 记 ( 第 一

) 》 ) , 出 自 黑 水城 , 现藏 于 俄 罗 期 圣彼 得堡 俄 罗 斯科 学 院 , 猜测


对应于 西 田 龙雄 目 录L e n i ng ra d C at 8 .
1 , 克 恰诺夫 目 录 Ta Hr  8 .
1 ,  H hb JS 2 .
2 56 1 气 其卷 首 题记 中 说 明 该文本 由

法 师松 巴上尊集 因 此 知 其 非 以 西夏 文 写 就
“ ” “ ”

a斿 癒 玆 i l ■ l ( ) ,
死 前窨 麗 M 糧 ( 沙 门慧照番译 ) , 

而是译 自 藏文 拟音为 或 可 还 原 为藏 文 g ar q 或 从西 北方音省 略鼻音韵 尾的 习


“ ”

作者 癒玆 su be , ( 。

惯上看 而 《与 ^ 有 时 在 西夏 译 名 中 会 被 混 用 前 学 界 对 译者 慧 照 的 了 解 更 为 详 细
“ ”

癒 可对应 。
目 , 知其


大致为西 夏末期著名 译师 路升至 的地位 与慧 照相 关 所 译或 收 藏 的文 献 显 教 方面 集 中 于
“ ”
国师 


, ( ) ,

般 若 经体 系 , 密教方面多 为那 若巴 ( Nar op a ) 所 传教 法 。
由 译 者情 况 知 , 此 注 疏 翻 译年 代 不 晚 于 1 2 世纪末 


此处笔者 愿就作 者的 问 题 做 一

补 充说 明 。
陈 庆英 先 生 讨 论 大 乘 玄 密 帝 师 其 人 与 其 所 属 学 派 时 , 提及


无生上师 出 现感应功 德颂 》
“ ”

大乘要道密集 中 篇 该 颂 中 言 玄 密 帝师 年 轻 时 曾 于某 松 巴师 处学习


《 》 《 ,

“ ” ?
年 彼 时 玄密 帝 师名 为 遏令慧 辨 他指 出 既然玄 密帝 师在西 域和 印度 云 游是其早年学 习 生 活的 主


, 。 ,

线 但该颂文特意 提及他于 某 年 同松 巴师学 习 则 说 明 这 是 玄 密 帝师 特 意 拜 访 松 巴 师 请其 为 自 己传 授比




, , ,

遏令慧 辨 同 文 中 又说 玄密 是 年 前后 出 任 帝 师 批
“ ” “ ”
丘戒 便是 玄密 的受戒 法名 此 时有 慧 字辈




1 200 ,

僧人 则 可猜测 玄 密帝 师属 于 这 辈僧人 另 方面 本文所讨论 的 金 刚经 》 注 疏 其译 者 慧 照 亦 活 跃 于




一 一

, 。 , 《 ,

年前后 而其 作 者 亦 为 某
“
从 年 代上 看 慧 照 属 于 西夏 末 期 若本文所讨
” “ ”
1 200 ,

松 巴上尊 。 , 慧 辈 僧侣 , 

“ ”

论注疏作者 松巴 为慧 照 之师 ,
则 不 但 两 组 两 代人 活 跃 时 间 皆 相 合 ,
亦 可 以 解 释 慧 照 翻译 此 经 疏 的 原 因 

“ ”

此外 此经在作者名 称后写 集 字 即 说 明 此 论 著 大 概 是在 西 夏 时 期 基 于 多 个 文 本编 纂 而 成 而 非基


, , , ,

① 该 文 本 受 到 流 行 于 敦 煌 地 区 的汉 传 佛 教 影 响 之名 称时 就笔者所知 此 十 义 未 见于 藏


“ ” “ ”


如 其 阐释 金刚 ,
提及 金刚 十义 。 ,

译 印 度 注 释 及藏 族 僧 人 自 身 所作注释 ,
而 出 现 在 敦 煌 遗书 , 也即 唐僧昙旷 所造 《 金 刚 般若 经 旨 赞 》 中 , 其 中譬喻 亦与 《 旨赞》 相合 。



者推测此

十义 ”
乃该 地区 僧 侣 学 习 《 金 刚 经 》 时 的 独 特学 说 , 本文不 对此进行展开讨论 

② 克 恰 诺 夫 与西 田 氏的 两条记录所对应文献 ,
作者 、
译 者虽与 《 灯炬记 》 同 , 但题 目 为 《 卻 ■ 廉 嫩规 丽 凳 * 1 嫌 ? ? ■ ! 》 ( 《 


金 刚 王 能 断至 胜 慧 彼 岸 大 乘 经 》 灯炬 记》 则未 收录于二人 西 田 氏将 大乘经 a 乘 


“ ”


《 目 录 。
不过 ,
《 》 的 (
) 字用括号 标 出 ,

乎 他在 文 本 中 未 见 此 字 而 此文献确实没有 因 此 推 测 他倾 向 于 认 为 这 两 篇 文 献 为 同 荒川慎太 郎亦沿袭 了这


“ ”
a 字 篇 观点
一 一

, , 


则 认 为 西 田 氏 与 克 恰 诺 夫 在 此 处 的记 录 有 误 灯炬 记
“ ” “ ”
S o l o ni n 。
笔者认为 ,
该写本 以 钂 燃_ 一 一

1■ 游 (
显理 一 一

) 结束 ,
显 

其前方所有文 字为其宾 语 放在 句 末 灯炬 记 显 示 出 该 文献的 注释性质 而第二篇文献 以


“ ” “ ”
, ,
为文章副标题 , ,
经典 二字结 束 ,



示 出 其即 指涉 经文本身 ,
因此二 目 录所 记录应有 误 。 两部 目 录 ,
见西 田 隆雄 :
《 西夏 文華嚴経 ( 三 ) 》 ,
京都 :
京都 大学文 学部 

1 9 77 ,
第 49 页 ; 以 及 克 恰 诺 夫 (
C o c T aB HT e j i bE H  Kbm aH O B . .



《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东 方 学 研 究所 ,
西 夏文佛 教典 籍 目 录 (
H H C T HT y T a

B o c T O K O B e a e m iH  II o cc hh c ko h  A
ic aa e M H HH  H ay K  Ka r a ,
ji o r  T aH r

TC K HX  E
yaa
H H C KH X  Il aM a TH HKO B ) 》 , 京都 :
京都大 学 ,
1 999 年 ,
第 48 4页 

③有关此西 夏文 作 译 年代 及 其 简 要框 架 我 己 于 其 他文 章 中 讨 论 本文所摄 在该 文 中亦有涉及



三阶段

《 复 注 》 的作 译 者 、
, , 

此文是 对前文之修 正 与 深入 ,
参考李梦 溪 :
《 西 夏文 〈 圣金刚 能 断 至胜 慧 彼岸大经显 理灯炬记 〉 初探 》 [
A ]

载 《 西域 历 史 语 言 研 究 集


刊》 [
C ]
第十辑 ,
北京 :
科 学 出 版社 ,
20 1 8 年 ,
第 1 83 200 页 

④有 关玄 密帝 师 曾 向松 巴 师请 教的 讨 论 ,
参考 陈 庆英 :
《 西 夏大乘 玄 密帝师 的 生平》 [
J ]
, 《 西 藏大 学 学 报》 2 000 年第3 期 ,



5 1 3  页 


西 夏文 《 〈
金刚 经广释 〉
复 注 》 研 宄 与 汉 藏 佛 教 文 化交 流

 ?

1 6 3


于 自 身 观点 的 手写 作 因此 此 字 更 加 反 映 出 作 者 松 巴 应 是 西夏 王 朝 时 期 而 非更 早 的 上 师 虽然 如 此

。 。
, , 

是 否 如 陈 庆英 所 说 为 玄 密 法 师 是否 为此 处所谓 仍无确 凿 证
“ ” “ ” “ ”
彼 无生 , 而彼 松巴 慧 照 之师 松 巴 , 

据 。
基于 上述分析 , 笔 者 拟 暂 时根 据 慧 照生 平 年 代推 测 , 松 巴 活 跃 年 代大 致 在 1 1 00 至 1 1 50 年左 右 。
换言之 

此 西 夏 文 注 疏 的 成 书 年 代大 致 为 1 2 世纪上半叶 , 也 即 西 夏 统 治 时期 

“ ”

该文本整体 上是 以 莲花 戒 十八位 修 行次第为 骨 , 以对 《 金 刚 经》 的 条分缕析为 肉 , 以 指 导 发 菩提




心 之行 者依序修行 的导 引 书 。
其写 本大部 分残缺 , 仅 存 序 言 和 正 文 基 本 框架 介 绍 。
序 言 部 分 由 作 者松 巴 基 于


“ ” “ ”

自 身 背 景知 识而撰写 , 主要 由 说法人佛 陀 和 佛 陀所 说 之 法 两 部 分构 成 。 正文 是 松 巴 以 莲 花 戒 《 金刚

经广释 》 ( Pr
aj f
iap a r
a m it a v aj r
a c c he d ik a - -


l k a) 为 底 本所 作 的 《 复注》 , 内 容 亦分 两 部 分 , 首先是对 《 金刚

经 》 名 称 的 解释 ,
其次分析 《 金刚 经 》 本文 , 两 部 分都 可见松 巴对 莲花戒 的 承袭 。
该 《 复注 》 序言 部分 的

证悟三阶 段 所展现 的菩萨 由 发心 至成佛 的过程 是 对 整 个 注 疏 文 本 主 旨 的 精 要展 现


“ ”


限 于篇幅 , 笔 者在


本文 中 将仅考察复注序言 证悟三阶 段 阶段 发菩提心 并尝 试分析其文本来源
“ ” “ ”
的第




“ ” “ 


二 、
西 夏 文注 疏 中 的 证 悟 三 阶段 与 发 菩提心

证 悟三 阶 段




) 概述

所谓 证悟 三阶 段 即 指 由发 菩提心 个无 数劫 中 累积 资 粮


“ ”
, 、 3


和 成佛 ( gw g
g )
3 段组成 的证悟之道 。
学 者认为 , 这 个 3 段 论 的 模式 在 很 大 可 能 性



上 是 通 过 对 历 史 上 佛 陀 成 佛 过 程 的 模仿 而 逐 步 形 成 的 。
修 行 者 对 佛 陀 的 模仿 出 于 对 他 的 怀 念 , 他们 希 望 以



自 身 成佛来使佛 陀 再现 。
也正 是 因 为如 此 , 这 三 个 事 件 会 出 现 在 讲述 成 佛 次 第 的 文 本 之 首 , 作为修 行 范 式


而存在 

学 者 认为 ,
虽 然大 乘 与 非大 乘传 统 对此 3个 事件 中 所涉 及 的 术语 和 对 事 件本 身 的 节选 有 所不 同 ,




是他 们 在描 述历 史 上 的佛 陀 时 都 预 设 了 此 三 阶 段 。
不过 这

模 式有 其发 展 历程 。 在 早期 戒 律和 阿毗 达

磨 文 献 中 存在 着 对 三阶 段 每 阶 段 的 详 细 叙述 但 整体 上 未 成 定 型 根 本说 起 有 部毗 奈 耶药 事
一 一

, : 《 

B ha 将 则 极 为 常 见 的 发 菩 提 心 故 事 国 王 与 大 象 本 生 与后 两 阶 段 也 即 3个无数劫积 累 资 粮


( i

aj y av a st u ) ( ) ,

和 成 佛 接 续 起 来 讲述 ; 而 《 阿峨达磨 藏显 宗论》 ( Ab h i d ha rm a s am a ap ra dlp ika


y ) 与 《 阿 峨 达 磨 大 峨 婆 沙 论 》
A bh d h ar m am a Mv ib M a ) 言 菩萨于第 无 数劫始初发 心 将第 个 阶 段的 发心 和 第 二 个阶 段 的第 无数


一 一 一

( i ,
§

? 对莲花戒 金 刚 经广 释 》 做 了 藏 文 精 校 和 梵 文 重 构 原梵本不存 精 校 本 参考 ^ 八 并郎


6 11 ^ 1 ^1 ^ 丨 1 1 《 (
) 1
1 1^ 1 ^1 ^ 丨 1 1 ( :1 ^1 ^ ,
?以


[ > ,

a r am i
t a va

r a cc hed i k as ut r am w i th  P r a n a
j p
ar am i
ta va

r a cc he d i katT ka o f  A c ar

a K ama l a s Tl a .

 B i
b l
i ot h ec a In do -

T i
be t
i c a S er i e s  2 9
 , V a r an as i

C e nt r a l

I n s ti t u te  o f H i 


h er T i b e t an  S tud i es ,
1 994 ,

pp
. 2 47 4 1 6 ( 藏 文精 校 部 分 ) 

②不 所 对应梵文有所不 同 有 时 为 b o dh 有 时为 


“ ” “ ” “ ”
同语 境中 发菩提 心 ,
i d tt a ,
即 菩提心 ; c i
tt ot

a da ,
字面意思 发心 。

此证悟三阶段的 语境中 。 有关此二术语的 不 同用 法 ,


参 考 Ga r e th  S

ar h a m ,
Ind i an A l t ru is m :  A S tud
y
of  t he  Te r m s (
: 油哗 如3 

JL AB S 1 5 /2 ,  1 99 2 ,

p p . 2 42 

@ 藏 译 论 著 中 对 三 个 阶段 中 成佛 成佛 
“ ” “ ” “ ”

阶段的 形容各 异 , 如 、 成为众生护 主  




得法身 ”

妄 等 c

有 关 此 三 阶 段 论 的概述 , 参 考 Do rj i W an g c h u k T h e R e s o ,
l v e to Be co m e a B ud d h a : A S t ud

of t he B o dh i c i ta

C o nc ep t i n  I nd o

T i b e ta n  B ud d h i s m .  S tu d a P h i il ol o

i ca B u ddh i ca M on ogr ap h S er  i es  2 3 .  To ky o :  Th e I nt er
n at i o n a l In st i tu t e  fo r B u d dh i s t St ud i e s 

2 0 07 ,

pp
. 9 2 94 .



摄 入 无 上 瑜伽 续 之 义 》 仅 存 藏 译 , 对其梵文名 称 的 回构 , 参考 H am n ag a l s aa c s on & F r an ce s c o S fe r ra 

“ ’ ”

of Ma i N ap  Un De g d i  d i N a o l L Or
tr e
y a n a th a (A dvay a v aj r a) w i t h  th eS ek a n i r de s a
p a nj k a  ofR a m ap a
i l a , l e s : i ve rs it 么 li  S tu

i  i e n t al e , 201 4 


. 2 7 .
相 关信 息 的 查 询 得 到 汉 堡 大 学 印 藏 学 系 梵 文 专 业 博 士 生 Da i s
y 
Z h an g
的帮 助 

@ 此 句 叙 述 参 考 Do rj i Wa n g c h uk ^  Th e Re s o l v e t o B ec o me a B u ddh a
   :  A S  t ud
y oft h e B o dh  i c i tt a C o n c e
pt i n In do

T i be t an  B u ddh i sm ,

p . 9\ 

⑤有关 成 佛 动 因 在 于怀 念 佛 陀 的观 点 参考
“ ”
L a mb e tS c h mi t h au
r s e n  Z u r  E n tw i c k l un de r  G e s t a l t d e s B u d d h a
g
, :



Ge sc h i ch t e u n d  G ege n wa r t  4 ,  Ha mb u r g  Un : i v e r s i t at  Ham b u r
g 
As i en

A fr ka i

I n s ti t ut , 2000 ,  pp

5 22 

⑥ 对 此 证 悟 三 阶 段 的概述 参考 D orj i  W an o B ec o me  3  5 如 


c h u k T7 7 e t

, <

Bu dd h i sm ,

p p . 92 94 


1 中 国藏学 年第 期 总第 期
? 

6 4 2020 1 (
1 41 

? “ ”

劫合在 起 继而 从早期 大乘 学 者 的论著 中 可 见对这三个阶 段 的完整 概述 在龙树所造 佛说八 大






。 《

灵塔名 号 经 》 ( A§t a m aM s M na c a t i t ya s to tr a ) 与 《 十二 因缘 赞颂》 ( D vM a 纟 aM r anay a s t o t ra ) 中 ,


3 个 阶段 已



经完整地 出 现在 同 则 偈 颂之里 在藏 族或与 藏地 相关 的 作者 的著作 中 此3 个事 件逐渐被 固 定 化 活跃


。 :


于 1 0 世 纪的 信藏错 ( g r a dd Mk ar av ar m an ) 在其 《 入 瑜伽 所 摄 》 ( Yo g av at ar
a sa m g r
ah a ) 中 以 偈 颂 的方 式概


述 了 此 3 个 阶段 , 他是大译师仁钦桑布 958

1 0 55 ) 的老师 , 曾游 历藏地 ; 活跃于 1 2 世纪的



娘 ?
尼玛沃 色

賢牙 ') 认 为 这 三 阶 段 是为 了 利 益 众 生 而 作 ;
工珠

§

3 ^ ,
1 8 1 3


在其 知识 总 汇 》 中 引 用名 为 庄 严 功德 经 喊< 的 早期文献


? ?

1 899 ) 《 (
平 《 》 )

将此三阶 段归 属 于 历史上 的佛 陀 

复注》 亦 述及此
“ ”

本文所讨论 的 西 夏文 《 证悟三 阶段 , 且属 于 同 类文献 中 较早期 的 作品 。


相 较 于其


他梵 藏文著 作 此注 疏 的 叙述更 为详 尽 作者 以 3 个被 抽 选 出 的 本生故 事丰 富 了 发菩提 心
“ ”


其中 , 的理

并将 三无数 劫积累 资 粮 的叙 述配合五道 十地 的 学 说 从而 在 定 程度 上 显 示 出 作 者 如 何 将


“ ”
论 金刚


, , 《

经 》 作 为 讲述 修行 次第 的 论 著 来 理 解与 架 构 证 悟 三 阶段 说 法 者佛
“ ” “ ” “

出现在 《 复 注 》 的 序 言 部分 , 



条下 

遍 , 窮蓚 , 姅備 嫩級 鐵 , 施 姅纖纖 , 通 , 齩 麵 鉍辩 M ? ;
親M , MM l t , ■婼蒲 I M , 遍画 

缝 黯硫 鍾 菡 

初 有 关说者 佛 彼 之 缘 切诸佛 初 发 起大 菩 提心 次 于 三 无数劫




, , ,
( ) 因 :

, , ; ,
( )


( 中 ) ,
积 累 具足二 ( 资粮 ) ; 后 ,
成 就 如 实 现前 正觉 

不 论是早期文本 中 的主 角 也即 历史 上的 佛 陀释 迦牟尼 还 是引 文 中 所 出 现的 切 诸佛 其成佛


“ ”
, ,

, 

“ ”

的 经历都可作为修行 者 的示范 ,
这 也 即 是 西 夏 文 文 本 在 卷 首 讲述 说法 者 经 历的缘 由 。
西夏 文 《 复注》 继


“ ” “ ”

而详 细叙述 了 此 证悟三阶 段 的内容 尤其对如 何 发菩提 心 项 做 出 了 独特 的 分 析 本 文 拟 先 分 析第




, 。

阶段 发菩提心 对 于 后 两 个 阶 段 将 结 合 正 文 中 对莲 花 戒 注 疏 框 架 的 引 用 另 文 探 讨

“ ”



“ 


二 文 本 分析 第 阶段 发菩 提 心

( ) :

作者松 巴对此三阶 段 的第 阶段 发 菩提心 诠 释 得 最 为 详细 他 以 3个逻辑相 续 的佛 陀本生故 事阐 述


“ ”

, 

“ ”

发菩提心 的次第 ,
为菩提心 分 出 了 不 同的 层次 

1 .
地 狱本 生

地狱本生 大方便佛报 恩 经 在藏文 原 始


“ ”


出 自 《 》
妒 。

这个故事 是为阐 明 何谓 报恩 身成


“ ”

叙述 中 , 菩萨知 恩 而作 。
知恩者 , 自

报 恩者 令他 者亦 成佛 发 菩提心 作为 成佛 的 第 知 恩 报恩 联系 起来 在此情境


“ ” “ ”
佛 ;
, 。

步 ,
因 此与 。

发菩提心
“ ”
下 首 先 需 要诉求 的是 的动 因 文 中 最后 段给 出 诸 多 原 因 如 与 利他 有 关 的 慈 悲 布 施等

, , , 


? 《 阿 毗 达 磨 藏 显 宗 论 》 相关 段落 将 于 下 文 具 体 讨论 , 《 阿 毗 达 磨大 毗 婆 沙论 》 相 关段 落参 见 C B E TA ^
TZ
l n o 1 . 54 5 ,

. 8 92 , a2 7 

②相 比于藏 译 , 《 佛 说 八 大灵 塔 名 号 经 》 的 汉译 中 并 没 有 与 三 阶 段论 相应 的 段 落 。 藏文 偈颂 参考 D o r

i
Wa n gc h u k ,
T/ ? e  A er
a / ve  t
o 〇

B u ddh a A Stu dy of the B o d h





i c i tta  C o nc ep t  i n In
do

T i be t an  B udd h i sm ,
p . 93 , n o 6 .  7 

③ 此 译 名 的 翻 译 得 到 汉 堡 大学 印 藏 学 系 梵文 专 业 博 士 生 D a i s
y
Z h ang 的 帮助 , 谨 此 感谢 

④ 此处 笔者 猜测 对 应藏文 3 ^ 3^ '
” ”

如实 现 前 证 觉 直 译 自 西夏文 “
此 藏 文 对 应梵 文 ^ ^辱
’ ’ ’ ’

贛1 嫌 豨 ^^ ^ ^ 通1

1 1 1


^ 6〇


£
, ,

⑤ 该 经 并 无梵 文 原 本 ,
于 汉地 编 纂 而 成 。 其 藏译 与 汉文 几乎 逐字 对 应 。 松 巴 所 见 应 为藏 文 本 , 或为 口 头传 说 。 鉴 于汉 、 藏 二版 本 的严格


' '

对应性 ,
在 正 文 中 我 直 接 引 用 大 正 藏 的 汉 文译 本 ,
藏文 相应 段落 参见 〇 1; 
3 5 3
^〇 1 .
76


: 〇 1 8 .
1 1 7 32 1 1 8 32



1 80
^〇 1 .
7 1

: ( 〇 1 8 .
29 ^7
( 2 92 3 5 (
0为


德 格 版 简写 ,
T 为 s
To
g版 简 写 )
; 汉 文选 段 出 自 《 大方 便佛 报 恩 经 》 卷 二之 第 四 《 发菩提 心 品 》 (
C B ET A T O S ^ ,
!^
1 .
56
, p .
1 3 6 a 5 b 5 ) 。 

有 关这

本 生 的 访论 和 慨 括 , 参考 D o Y i

W a n g Q hxk Th e R i
, 

e s o lv e  to  B e c o me  a  B ud dh a A Stu dy of t he B o d h



i c i tta  C o nc ep t  i n
I nd o

T i b e ta n  B u dd h sm
i 


西 夏文 《 〈
金刚 经广释 〉
复 注 》 研 宄 与 汉 藏 佛 教 文 化交 流

 ?

1 6 5


“ ”

与 自 身 修行 相 联系 的离 执 、 闻 法等 。
但 是 在 西 夏 文 所 展现 的 松 巴 的 叙 述 中 , 菩萨 知 恩 报恩 的 论 述 前 提被


故事主题也直接从 发菩提心 转变为 发心
“ ” “ ” “ ” “ ”
省略了 的动 因 之 慈悲 由 此 也 未述 及 与 慈悲 



“ ”

列 的 其他 发心 动因 


■斿 ( II 懸 菠宠 ) 鍾 S 焚 ,
f i l l 樹 !跡 嫌 齩 □ 口 。 口 口 翊 兹 樹! 1 8綱 , 1嫌嫌級 

“ ”

■数■麵 ,
□ □ 口 □ 患 鏐 M綦 , 齩 骽爾 撤 。 職 能 ■斿 ( 齩 )
□ 口 □ □ 備錄 。 備茲 緞竑 

“ ”

繩 震它 ■ 【 錄 。 藤敎 □ □ 口 □ 嫌麵 , 樹 ■ 修謀 猶 。 纖親級 ?E M 錄 。 患鏐 ( M □ □ □ ! ! ? 枝
) 

遍# _麵 ,
锻 綱嫩 齚 


本师 ( 释迦 牟尼 ) 作为 傍 生 、
凡夫时 ,
于地 狱 中 ,
( 生为 ) 拉 ( 车 ) 大力士
… …


令与某



… …

拉 ( 车 ) ,
当 中 , 同 伴 因 为 力 气小 而 不 能拉 。
以 此 ,
( 牛 头 阿傍 ) 用铁 杖击 打 ( 同 伴 ) 

“ ” “

令其 承受 巨 大痛苦 吾 等 本师 所谓 大 本师释 迦牟 尼 说 你 莫要 打他
… … … …

( ) 。 。 ( ) :



我独 拉 求教 本师 而 成为 拉 之人 牛 头 阿傍 对 本师 说
   

自 。 ( ) 因 ,
。 ( ) ( ) 

“ ”

你作 甚慈 悲 !

 继 ( 而他 ) 用 铁杖 ( 击打本 师 ) ,
( 使其 ) 于 彼 上 送命 。 ( 本师 ) 凭 借初发 悲

心 , 而 生 在人 间 

这样 的简 化可 能 出 于 两种 原 因 其 松 巴在叙 述该故事 时 并未参照 文本 而是借 口 头 流传 的故事表




, , ,

达 自 身 所需 要 的主题 , 作为转述 , 此段故事不 必与 原 经文完全相 符 ;


其二 , 作 者 也可 能 为 了 适 应 自 身 理 论 

刻意 对文本素材进行 了 修整 譬如 原 文 中 说 因 发 菩 提 心故 疾得成佛 这 并 不 符 合 作者 试 图 遵循 莲 花 戒
“ ”
, , , 

渐悟 但此段论述说 明 松 巴 以 作为 发菩提心 的前提 且不 必再追溯来源


“ ” “ ” “ ”
理论的 用 意 。
悲心 ,


2 .
陶 师 子本 生

学者指 出 ,
松 巴 所 讲述 的 第 二 个 本 生 , 也 即 释 迦摩 尼 佛 生 为 陶师 之子 (
胃已
) 时 的经历 ,




见于 贤愚 经》 喊< 西 夏 文 复 注 中 相 关 段落 如 下
? ?

《 )  。 

彘 綱 姅翊 嫩鐘

戣 干| 翊 口 口 口 口 焚 鑛鐵 1懸 菠 宠 瓶砹 1  口 □ □ 锻I I 纖 姅 魏魏


, , , ,
( ) 

1 蘿 、
a繼趁 f ,
翁 I 姅 魏 魏 鋟 ,
1 蘿 嫿 1m ,
爾 栘 辭 _* 霞 s 潜 ,
姅 魏 霞舰 

“ ” “ ”

繩 姅 择猶 錄 。
通 鉍 辩 栘 議! , 靄 霞 敵 類儀 、
栘 麗 驗麵 , 嫩職 , 撕謙 爾f 錄 _嫌视 

i l t 腾 魏 錢 錢辩 ■ , 錢 嫩 I祖 , 槪 _M 賴 瓶 

‘ ’

名 陶 师 彼 时 世间 佛 诞生 名 为 释迦 牟尼 是 庶 民导 师 虽 然


一 … … 一 … …

( ) , , , ( ) ( )


( 陶 师子 ) 见 到 所有人 都 去 佛 那 里 , 供养他 、
听 闻佛 法 , 自 己 也 想去 佛那 里 , 但是 ( 他 ) 没有


“ ”

其他可 供财物 只 能 捆 草做 火 炬 奉献于佛 并 说 我也将 与你 样成佛 发菩




, ( ) , , ( ) : 。

“ ”
? ?
提心 , 并 以火炬 除暗 、
照 明 之故 , 那 时候 , 陶 师子 以 造明 闻名 。
( 陶 师子 ) 于多 知识 处


l t ir 根 据 写 本 残 字 及 此 三 本 生 主 人 公 皆 前 世 佛 陀而 补 充 字亦根据写 本残字补 充
“ “ ” “ ”

① f j
, 。
下文 》 、
M 

? 车 字 对 应 西 夏 文 廳 龚 煌 城 拟 音 为 g ej 是 表音 字 依 据句 意 及藏文 此处应是 宾 语 所拉之物


“ ” “ ”
, , 。 、
汉文原文 , , ,
但 此字


需进 步讨论



③ 牛头阿傍 笔者 由藏文原 文本补 充


“ ”
西 夏文本 中无 , 

④藏 文 《 贤愚 经》 译 自汉 文而非 梵文 ,
其 中 记载 与 西 夏文本 中所 见 故事仍相 去甚远 。
有 关 陶师 子 故 事 出 处 的猜 测 ,
参考 Dor j


Wa ng chuk Th e R es o l v e t o B ec o me  a B u ddh a A  Stu dy of th e B o dh c a  C o n ce n In do T b et a n B u ddh sm


i i tt
pt i i i
p 97

:   , . 



   

  

⑤该 句 下 文突 然说 到 因 此 猜 测 这 里 也 是 在 讲 陶师 子 的 故 事 但是 因为文本残缺
“ ”
陶师子 的名 字 , , ,
不 能确 定 

?此句 含 义仍不 确定
” “

对 应 西 夏 文 为 11 11 釵鐘 M 辨 愧 的含 义 笔 者 未 能 在 翻 译 中 表



, 。
其中 ,
辨愧 (
如彼 )
二字

现 出来 。 二字在语法上应作 比较 上 下 文 之 用 ,
但 是 在 文 义 上 上 下 文 似乎 并 无 可 比性 。
在下 文正 文 中 ,
笔者将试 图给 出 解释 

@ 1 此 处有 两 个 推 测 在 西 夏文语法 中 般位 于 所 形 容 的 名 词 后
“ ” “ ” “ 


他腫 直译为 多知识 其 形容词 此处 1
一 一

, 。 , , , ,
1 1

位于 可能 是 汉语借词 抑或是 专有名 词 种表述 方法


“ ” “ ”
多 他腫 知识 前 其 二 该 词或 可 为 _ 跑腫 善 知识 的另 


( ( (
) ) )
, , , ,
I I ; |

因 此 仍 不 能 确 定 二 者所 指 是 否 同 此处笔者倾 向于 前
“ ”
_ 他腫 另 出 现 于 写 本第 页 种理解
一 一

1 | 67 , 。 


1 中 国藏学 年第 期 总第 期
? 

6 6 2020 1 (
1 41 

再发心 却 再失去 未得不 退悔之心


, ( ) , 

西 夏 文 陶 师 子 本 生 并 没 有 说 明 主人 公 的 身 份 但是 由 这3个 贯 的 故事和 与 之相 近 的原 型 可 知 此处陶




, ,

“ ”

师子亦 即 前生之佛 陀 。
由 于 地狱本生 中 悲心生起 所 积 累 的 功德 , 他 在 陶 师 子 本生 中 托生 为 人 。
此 本生中



菩提心 是 由 于 3个 因 缘而发起 的 直接 因缘 中 是做 物 质 上 的 供 养 二是亲见佛 陀 间 接 因 缘 是 凭借 悲


, , , ,

心 生起而托生为人 

“ ”

相比 《 贤愚经》 ,
《 阿毗达 磨 藏 显 宗论 》 中 出 现 了 较为 完整 的 陶师子 的 形象 , 记 述其见 佛而 初



发菩提 心 的过程 , 但 是其 中 所 供 与 此 处 不 同 , 乃 是石 蜜 等 。 《 阿 毗 达 磨 藏 显 宗 论 》 卷 2 4之 《 辩业 品 5》

( CB ETA T 2 9 , 

no 1 . 5 63

, p . 8 89
, 
a l

6 ) 云 

初 无 数 劫 首 逢释 迦 牟 尼 ,
谓 :

我 世 尊初 发 心 位 , 逢

薄 伽 梵 号 释迦 牟尼 , 彼佛 出 时 正居末


劫 , 灭 后 正 法 唯住 千 年 。 时 我世尊为 陶 师子 , 于 彼佛 所起殷 净 心 ,
涂 以 香油 , 浴 以 香水 , 设供养


‘ ’ 

已 , 发弘 誓愿 ,
愿我 当 作佛 ,

如 今世 尊 ,
故今如 来 一 一

同 彼 。

故事在 叙述 初无数 劫首 逢释 迦牟尼


“ ” “ ”
该论 中 陶师 子 之前 ,
以 倒叙 的 形式分别叙 述 了 第三 、 第二

无数劫 中 世尊所逢何佛 据此将 证悟三阶 段 中 第 二 阶段 在 三无 数 劫 中 积 累 资 粮


“ ” “ ”
也即 的 部分 与 第


, ,

阶段 发菩提心 本生联系 起来 阿 毗 达 磨 藏 显 宗 论 》 虽 仅存 汉 译本 亦 有为 松 巴所 接 触 的
“ ” “ ”
中 陶 师子 。
《 , 

可能性 不 过 由 引 文可见 西 夏文最后 句有关 发心 其 实该 叙 述 亦 未 见 于任




“ ”
的 叙 述 并 未 出 现在 该 论 中


, ,

何 阿 毗达 磨 藏 文 献 因 此它 应被视为 松 巴 的独特 创造 在松 巴 的理 路 中 此处特别 点 明 所发乃


“ ”


, 陶师 子 


退转菩提 心 本生结 尾处所言 悲 心生起 又可 作为下 本生世尊最终 发起


“ ” “ ” “

实现 了 与上 的呼 应
一 一

, ,

真实 不 退菩提心 使得 陶 师子本生 成为 了 三本生故事 的过渡阶 段


” “ ”
的对照 ,


3 .
国 王 与 大 象本 生



对于 藏传 佛教而 言 ,
国 王 与 大象本 生在三本 生 中 最为著名 。
在此 故事 的 诸多 不 同 叙述 中 ,
笔者选取


根本说 起有部 毗奈耶 药事 以下简称 药事》 中 的版本 因为 在 药事》 中 这 故事 被与 证悟的第


一 一

《 》 ( 《 ) , 《

三个步骤 联系 起来 与 松 巴 的叙述模 式最为相 近? 药事 》 的故事 中 更多 地讨论 了 导 致大 象



二 、 ,

但是 《 

①亲见 佛陀 作为发菩提心 的因 缘 ,
也 出 现 在 上 述 地 狱 本 生 原 文 的最 后 一

段 

? 阿 毗达 磨 藏 论 著 中 普 遍包 含 陶 师 子 的故 事 ,
但 是 此处所 引 《 显宗论 》 的 段落最为完整 ,
也与 西 夏文更为 近似 ,
如 陶 师 子所 发


誓愿的 部分 

@关 于 种 分 类 将 菩 提 心分 为 出
“ ”
退转菩提 心 的 出处 菩萨地 持经》 中的 和 不出



《 (
Bo d hi s at tv ab hn mi )

也 即 从 发 心起 即 不 退 转 的
“ ”

后 者 又 分 为 究竟 退 和不究竟退 。 出菩提心 

相应 的 指 涉 退 转 后 是 否 有 复起 的 可 能 彻底
“ ” “ ” “ ” “ ”
出 离菩提 心 ,
不出 即退 转的 非 出 离菩提心 ,
而 究不究竟 ,
究竟 意为 ,
即不

此处所叙述 的 菩提心 应属 于 因 佛 陀 作 为 陶师 子 虽 散 失 所 发 菩 提 心 但 是 第 三 个本 生 中
“ ” “ ”
可能 ,
不 究竟 即 可能 。 不出 不究竟 退 , ,

却 能 够发真实菩提心 。 该 章 节 的 藏 文 原 文 参 考 Do rj i  W an g c hu k T A e 尺 es o , 
/ v e t
o  B ec o me  <
3 办  / W o /


他m ,
附 注部分 ,


383 ^ 汉译相应段落参考 《 菩 萨 地持经 》 之 《 发菩提心 品》 ( CB ET A T 3 0 , ,


n o 1 .

5 8 1 ,

8 8 9 c l 8 22)  ^ 

菩萨地持 经》 将 悲心 的本 源 这与 地 狱 本 生 的 情 况 不 同 该 章节 的 藏 文 原 文 参 考 同 上 注 汉 译 相 应 段 落参


“ ” “ ”
外 , 《 菩提心 作为 ,
。 。

考 《 菩萨地持经》 之 《 发菩提心品 》 ( CB E TA T 3 0 , ,
no . l 5 8 1


. 8 8 9 c l 2 1 3 ) 

④关于 藏族作者对 这 本生 的 引用 参 考 Do Wa ng chu k o  Be c o m e 3 办 o/ f A e批 a  C



rj  c w ce 



, i <

In do T be ta n B u ddh i s m 95 no 8
p







, . .

⑤ 《 根本说 一

切 有 部 毗奈 耶 》 是 较 早 传 入 藏 地 的 译 本 , 作 者 松 巴很 可 能 受 到 了 这 一

影响 。
《 药 事 》 的 藏 译 与汉 译 有 所 出 入 但 差 异

 ,

不大 。 藏 文相 应 段 落参 见 D T 1 ,
v ol . k h木  fo l s .  2 7 3a 3  2 7 4b 5 ;  Tt 1 ,
vo l . 办^ ,
fo l s  3 6 5 a 5 . 3 6 7b3 ; 汉 文 参 考C B E TA ^  T2 4 ,  no 1 4 4 8 .


pp
. 72 b2 9 

有 关 国 王与象 本 生 的 研 究有 很 多 代表 性的 如 D

“ ” ’ ’

7 3 a2 7 〇 , i et er S ch li n

l o f  K 6n : i
g P r ab h a s a und  d e r  E l e fa nt .


// Wo / o

/ c Q 似 5 

97 7 39 5 2  J am a L o s an Pa n l un D e E rz a h un s toj fe de s Mu as a r v a s ti v a da V n ay a A n a ys e r  ta u f Gr u n d de r T be ti s c h en U b er s e tz u n

1 1 1 l l l
g g
 i  i : i  i
pp p g g g
.  :  

, ; 

S P5 MS 5 To k .


o :  Th e R e i

u ka i L i b r ar
y
1 98 1

日本 学 者八尾史 将 《 药 事》 全文译为 日 文 , 参 考 八尾 史 ( 编译 ) ,
t h e Bh a i
? aj

av as t u of

V i na

a v as tu ( 根本説 一

切 有 部律 药 事 )

K y ot o  N f
t y  P ub : i li s hi n
g
C o mp a ny , 20 1 3 年 。 更 多相 关 信 息 , 参考 D o rj i W an gc h uk ^
T^ e i ^e s o / ve  


B e co m e  a  B u ddh a A S :   t ud
y 
of th e B o dh i ci  tt a  Co n ce
p t
 i
n In do

T i
b e ta n  B u ddh i
sm ,

p . 9 5 


西 夏文 《 〈
金刚 经广释 〉
复 注 》 研 宄 与 汉 藏 佛 教 文 化交 流

 ?

1 6 7


” “ ” “ ”
心 的 欲望 , 而松 巴则 把重点 放在 了 引 出 调 心 者佛 陀 上 。
西 夏文本生故事如 下 


嫩 , 爾 M □ □ 口 □ 纖 , 庸 備祖1M 賺謀解 。 嫌 綱鈮 碰 □ □ 口 □ 蓚 備謀蔽 

“ ” “ ”

8  菊碰 1蓚 親
‘ ’

錄 厭麵 錄 □ 口 □ □ 諳i 魏霞舰 碰齔1鍫
… …

干 丨

烫 。 ? 。 。 。 i 

干 丨

烫 蓚 □□ □ □ □ □ 1

锹謀鼠 ,
碰嫌 If 兹樣 翁 ,
碰 魏備魔 M □  □  □  □ 魏莪_ 数親 。 庸 謀潑 

“ ”

親 紺 敎潜 。 錄 

其后 ,
某 国
… …

( 彼 ) 时 ,
( 有人 ) 向王 供养所骑 乘 的 舍象 。 ( 王 ) 将 ( 象 ) 群中 的 一

头象


“ ” “

人 他们 谁 是御象人


… …

授予
… …


令 ( ) 调御 。
问 : ?  。
( 答 ) :
( 是 ) 名 为 依法


者 调御 毕 于是奉 献 于 王 王 坐 于 象脊 御人 象群相 遇 王所 乘



… … … … … …

。 ( ) 。


, ,

“ 

象 ) 闻到 母象的 香气 … …


( 想要 ) 过去 而 不 肯 ( 被 ) 约 束 。 王害怕 了 ,
问 怎 么办 ?

“ ”

干M
□ □ 口 □ 碰 1 蓚 #1 :  # 疏備 霞 1 竑 。 錄麵 ,
#1脬1 ,
# ( 疏 )
□ □ 口瓶 。 嫌 魏 》? 

“ ”

m , m wm :  纖 繩備 碰 ! □ □ □ ?栘枝 。 纖 備 t si M f t M S Mi 娥 牦 潜 i


錄 

骷 111 。 庸備賺 備蒲勝 ,


猫 视 #1 ,
錄 :
碰 備 f謀 1 趁 ,
辩酸 1 麵 ,
庸 锥 潑8 

w w

mm n ,  m M mt  i i m s ?  a n , , mmm  ,
n 

“ ”

御象 者说 您 去 抓树 枝 因 而 在树近旁时 王 取得 树枝 回 到 官 中 




, ,
( ) 。

怒 对御者 说 你让象兽 使 我 断 送性 命 数 用 爪在 你 的 身体 上 割作 五两 肉 份 而杀 死


… … 一



。 日 ,

” “

你 。 ( 御者 ) 进入监牢 内 。 王 官 的 守 护 神 们 在 王 的 梦 中这样 说 :

象身 虽 已 被调 伏 ,
因 ( 其 

” “

心 未御 , 令王 ( 受 ) 惊 。 七 日 之后 , 象 自 来时 , 如 何指挥 ( 它 ) ? 因 此 ( 对王 ) 说 , 你凡 是



听到 的 都照 办 , 勿 杀此人 ,
放 了 ( 他 ) 。 也 据此 而 告知 御 象人 

“‘ ” “


i ff :
f鐵 ,
□ □  □ □ 1 竑  li  痛 ? 菊锻 薛 :
辩1 鐵 ,
繩備 ,
菊 ( 鐵 

” “ ”

□ 錄 。 庸薛 :
辩 fl ? 蓚 菊 姅 鐵 ,
敌魏 鍵 ?  錄 

“ ‘ ” “

王说 你凭 什 么 说 对于 身体 你 已 调 伏 ? 那 人说 调 伏心 者 非 我之


… …


( ) ,
( ) :

” “ 

事 , 那是 ( 佛 能 做到 的 ) 。 王说 :
那 个调 伏 心 的 人 , 也即佛 陀 ,
在哪儿 呢 ?

1 纖 ( ) ,
□ 口 □ □ 鍵 , 編■菊魏 。
辩1 遞a裒麵 , 繩 ¥
口 □ □ □ □ □ !潜 級 

姅#窈 。 錄 ,
栘 辩签 《 麵 鉍 辩 □ □ 口 □ □ 姅窈 繃? ,
枝酸德 。 1纖 ,
姻 碰 庸 敵铣 t 擔 ( 

□ 口 □ 纖纖 1 1 蘿潜
 。 紙 猫 视 欣 ■  t l :
( IB ) ,
□ 口 □ □ 麵 鉍锹 鐵 ,
辩■ 麵 ,
纖鐵 彘 綱 

” “ ”

纖 纖 備蘿 , M 遍 ( )
□□ 口 錄麵 , 槪 骄 織 麵 鉍辩 桟 ■ 。
猫鐵 , 麵 鉍辩 ■ 遞S 

那 时 , ( 佛 ) 在
… …

, ( 他们 ) 两人

同 前往 。
因为 听 了 调心 之法 , 我也
… …

凭 借调 伏




( 内 心 ) , 将会成佛 。 说毕 , ( 国 王 )

心 ( 发起 ) 真 实 菩提心
… …

, 乃 至成佛 , 连续未


? “

曾 断 绝 那时 对 切 四天 王 百 施净 做 供养 其后 如此深深赞 叹 在今



… …

、 、
。 。
, ( ) , ,

①此字存疑 龚煌城拟音 含义 不 明 猜测 可 能 为 与 写 本 中所示不 尽 相 同


“ ” “ ” “ ” “ ”


, * ,
4 a i
, , 香象菩萨 的 香 的 对音 。 。 此处

暂 且遵循音 译 

又有表示 引 号 的 则 猜测
“ ” “ ” “ ” “ ” “ ”

② l
f i Ri l , 直译 依法 , 疑为人名 。 前句提 问 is , 何人 , 故此处只 能 以 人 作答 。 II , 

其中 所引 为御象 人之名 完整 回答残缺 的 重要性


“ ” “ ”
, 。 此名 也预示了 故事的 走 向 , 换言之 , 依法 强调 了 法 

③此处没有主 语或宾 语标志 因此 御象人 作为哪种句 子成为仍不 明确


“ ”
, 

④从 榜 瓣 g g麵数 瓣 ”
开始 , 至 “

f f i ? 麵数瓣 榜 m
Hf

, 主 语 未被 标 出 。 但 依据藏 、
汉文原文 , 此处主 语 即是 国王 , 也 即 前 世佛

陀 

⑤ 百施 净 对应 西 夏文 ■ !? 其中 ■! 百施 是 对藏 文 的 逐字直译 即 是 汉译佛典 中 的 帝释
“ ” “ ” “ ” “ ”
( 。

, 

百施 是 帝释诸异 名 之 許 全 称呵 自 3 梵 文为 意为 百 施诸神之 主 帝释 天 亦被 称 作 


“ ” “ ” “

. .

茂 =^

S ak r a d e v an ami n d ra

^ 5
, , 。

释顶 ”
, 在写 本后 文 出 现的 西 夏文中 被写 作 “
百 施顶 ”
, 其梵 文 为 S a kr amf
lr d d ha n 。 此处 西 夏文在 “
百施 ”
后加 “
净 ”
字 , 笔 者猜 测 

百 施顶 可 能 被 与 ^ aky amun 棍 淆 的 含 义 被 mun 净 的 含义所取代 此中 涉及此西 夏文注 疏的 制




“ ” “ ”
g a kr amU r d d h an  ( )
i , mU r d d h an  顶 i  。

造过程 ,
笔者 尚 无法解释为何直译 自藏 文的 此西 夏文本 会产生在梵文层 面上的 混淆 ,
可 能在 著 者 以 藏 文 宣 讲 此 注 疏 时 ,
即 混 淆 了 该词

汇的 梵文含义 , 也 即 此 西 夏 译 本 的 藏 文底 本 即 有 错 漏 。 但 在后 文类似 情况中 ,


西 夏文保 留 了

百 施顶 ”
的翻 译 。 因 此推测 , 

此 西 夏文

的 藏文底本可能 经历 了 多 次编 辑 , 或者存在不 同笔录者 




1 中 国藏学 年第 期 总第 期
? 

6 8 2020 1 (
1 41 

天 面 向 菩提者 凭借发 心 我将 供养汝今世 界 中之 切 此 发起 不退 转


因 

… … … …

, , , ( ) , 。 ,

“ ”

之菩 提心 。 此者 ,
即 是 发菩提心 

“ ”

松巴 希望通过 这 本生 告 诫读者 无 上菩提之愿 必须经 由调 心 尤其 是控制 欲火来 获得 相 比 于陶





“ ”

师子所发 退转菩提心 此 真 实 菩 提 心 更 注 重 内 在 的努 力 物 质 的 供 养无 法 使 修 行 者 发起 这 层 次 的 菩提


, ,

至此 经 由 对主题 的修改和 补充 发 菩提 心 次第的理解 悲 心生 起


“ ” “ ”
心 。
, , 松 巴展现 出 其对 , 也即 经 由 

“ ” “ ”
至 发起退转菩提心 , 最终 发起真实 不 退转菩提心 

“ ”

此外 , 象 根植于 印度 社会大背 景 中 , 是 《 般若经 》 经 常使 用 的 意 象 。


仅存汉译 的 《 大 乘 理 趣六 波


罗 蜜 多 经》 在戒 ( 淑a ) 、 安忍 ( 知 和 精进三波罗 蜜 ( v 『r, )
的 解 说 条 目 下 都 运 用 了 调 象 的 故事 , 戒波



罗 蜜 下 更直接 引 用 醉心 于 母象 的故 事 的 隐 喻说 明 了 真实 菩提心
“ ” “ ” “ ” “ ”

调象 乃 调心 的内涵 , 

因 其与 六波罗 蜜 的联系 本生适用 于 金 刚经 》 的 注 释 文 本


“ ”
时 , , 国 王与 象 《 

三 、
莲 花 戒 对 发 菩 提 心 的 阐 释及 其 与 松 巴 三 本 生 的 对 比

因该 《 复注 》 的 主体 部 分 由 松 巴对 莲花 戒 《 金 刚经广释 》 的 再注 释构成 , 我 们 可 推测 , 其序 言 部 分


有关 发菩 提 心 的 次 第相 续 的本 生故 事 也有 受到 莲 花戒 影 响 的 可 能性 。
莲 花戒 在其 第 一

部 《 修 行次 第论 


悲 心生 起 发 菩提 心 莲花戒 与 松 巴不 同 并 未将 上述 悲
“ ” “ ”
中 详细讨论 了 和 。
其中 , , 

心 与 菩提心 放入 同 个序列 而 是 以 之 为 进 入 正 式 禅 修 阶段 之 前 的 两 个 不 同 的 准 备 阶段 但他 亦 将

, , 悲 心生

起 发菩提 心 的前 提 莲花 戒 认为 是基于 对众生 苦痛 的 怜悯 而生起 的 经 由 修行


” “ ” “ ”

视作 。
慈悲 , ,
可以

导 菩萨 至遍知 的 境地 此作为前提 的 悲心 似 乎 是本 具 的
“ ”
引 对他而言 菩萨 旦 发 誓 救赎 切有 情 


一 一

。 , , ,

菩提心 可凭借无上正 等 圆满菩提之 性任运而生 因 此可 以 看 出 莲 花 戒 将 视为 菩提心


“ ” “ ”
自 。
悲心 的 基础 

发菩提心 被分 为两 部 分 部 分菩提心 被形容为 于 方 便所 摄 菩 提 上 发 心 如 W w gl y w y


“ ” “

曰啊 

: (


方便所摄菩提心 因 为 它 专为 无 法 修 习 度 的行 人所设立
” “ ”


q\

5 l 3w q
|^
)  , 也即 ,

随喜赞

叹 殊胜者 以 及供养 切有情 对 此 菩 提 心 而 言 也很 重 要 其 结 果 乃 世 间 利益 如较 高 的 政 治




, , , ,

地位 另 方面 莲花戒 又说道 尽管 该菩提心 无关乎智 慧 方 面 的 修 行 实践 但 仍 被 认 为 可 以导 致 善 果


一 一

。 , , , 


也 即佛果 后文 中 莲花 戒 提及对于 真正 的 修行 而言 方便与 智 慧 是 对虽 然地位不 同 


。 , , ,


仍然 缺 不 可 的有机 整体 方便 所摄 菩提心 是不 可 被忽 略的 为 修行 为 核心 的 菩
“ ” “


因此 。
第 二部分 以 

提心 修 行 中 心 菩提心 菩提心 直接与 六度 的修 习 相 联
” “ ”
和免 喊 y 秀 也即 这 



① 大 乘 理 趣 六 波 罗 蜜 多 经 参 考 CB E T A
“ ”
《 》 的 调象故事 , T08 ,  no .

2 6 1 ,
p 8 9


a 7 1 1 ;
 C B E TA T 0 8 , ,  no .

2 6 1 ,
. b
p  89 8 7   8 。 戒波


“ ”
罗蜜下引 用 醉心 于 母象 的 故 事 参 考 C B E TA , T0 8 ,
no .

2 61 ,

8 8 7b 6 7 

②有关莲 花戒第 一

部 《 修行次第 论 》 的 研 究有 很 多 , 图 齐的 精校本 是 其中 较为 经典 的

种 , 参考 T U C CI , F i rs t B h av an ak mm a

of K am a l a s T l a S an s k r i t an d T i b e t an
: T e x t s w
 i h  I nt r o d u c t i o n  an d E n


li s h  S umm ar

, M i
nor  Bu dh i
s t Tex t s I I ,  K y ot o  R : i n s en B o o k C o .

,  LT D 

1 9 78 

③莲 花戒 于 其 《 修 行次第 论 》 中 引 用 《 佛 说胜 军王所 问 经》 来 印 证此 一

观点 。 但在 引 用 之外 , 莲 花戒 并


未把 限 制 为 引 文中 所 言 或 许可 以 推测 莲花 戒所 指即 是 因 为在 下文 中 作 为修 习
“ ” “ ” “ ” “ ” “ ”
度 慧度 。 慧度 , , 智慧 和 方便 



r at i

at ti )
的 方式成对 出 现 , 而 有 趣 的是 , 彼时 “
方便 ”
即指

慈悲 ”
。 相 关 文 段 参 考 T U CC I , F i r s t  B h a v an a k r am a  of  K a ma l a 灯l a 

S an s k r i t  and  T i b e t an  Te x ts  w i th  n tr o d u c t i o n  a nd  En h S um mar 5 45 46
I s
p p 5
. 


li 
g y

③在莲花 戒的 第 一

部 《 修行 次第论 》 中 , 该无 关 修 行 实 践 的 菩 提 心 被 比 喻 为 金 刚 石 , 而 金 刚 石 即 使 破裂 亦 强 于 金 。 也即 , 尽管


在 觉 悟 之 道 上修 习 很 重 要 , 根 基与 起点 还是 最 关 键 的 。 而 此 根 基即 是 “
发菩提心 ”


⑤ 相 关 文 段 参 考 TU C C I , F i r s t  B h a v an ak r a ma  o f K a ma l a 灯 l a  S an s k r i t  an d T i b : e t an  T e x t s w i
t h  I nt r o d u c t i o n  and  E n

li s h  S umm ar



5 48 



西 夏文 《 〈
金刚 经广释 〉
复 注 》 研 宄 与 汉 藏 佛 教 文 化交 流

 ?

1 6 9




系 且被进 步分为两类 也即 愿心 与行 心 ft
e? a c f 在 莲 花 戒 的 定义 中 


_

ar

, , ( _ pr ta z ) 。

” “ ” @
心 指 涉 为利 益 众 生 而 希 求 佛 果 之 最 初 的 誓 愿 心 , 而 行心 则为 自 发 愿 起 即 执 持 并 圆 满 戒律 的 实 践 心 

若 将 松 巴 的 3 个 本 生 故 事 所 展 示 的 悲 心 和 菩 提 心 与 以 上 所 讨 论 莲 花 戒 对 二 者 的 解说 作 比 较 , 则可 推 测 二

他 们 的讨论 皆始于 悲心生起 不 论此 阶 段是 否 被含摄入 发菩提 心


“ ” “ ”
者有 定的 联系 首先 的步骤



, ,

“ ” “ ” “

中 , 悲心生起 都被 明 确 定 义为 发菩提心 的基础 。


其次 , 松 巴 的 第 二 个 本 生故 事 虽 未 明 确 提 出 方便


” “ ”

所摄菩提心 的概念 , 但是其 中 亲见佛 、 供 养 佛 等 都 符 合 莲 花 戒为 方便 作 出 的 定义 , 而 在 第 三个 本 生 故




事 中 前世 佛 陀 转 生 为 国 王 , 也是得 到 了 莲花戒 所 提及 的 世俗利益 。
第三 , 松 巴 的第三 个本生 虽 未 明 确 提 出


“ ” “ ” “ ”

愿心 和 行心 的概念 , 但其主 旨 在于 调 心 , 与 莲花 戒 修 行 中 心 菩提 心 的理趣 相 同 。


最后 , 松 巴的


“ ” “ ”

国 王与 象本生 以 象做譬喻 , 强调 了 欲火 的危害 , 而 行心 的 定义 提 及 持 戒圆 满 , 可 见调 心 的 具 体 内 容




也是相 通的 。
由 此 可 以 从 松 巴 的 故 事 化 叙 述 中 看 到 莲 花戒 的 思 维 路 径 

四 、
结论

复注 》 的 藏文原 本作为 较早在其序 言 中 详 细论述 证悟三阶 段 理 论 的 论 著 而 具 有 代表 性 就其第


“ ”
《 。


发菩提心 大方便佛报恩 经 阿 毗 达 磨 藏 显 宗论 》 根本 说 起 有部毗
“ ”

步 而言 , 《 复注》 引 用 了如 《 》 《 《



奈 耶 药事 》 等 经 论 大方 便佛报 恩 经 是 由 汉 译藏 的 在其他 藏文经典 提 及 证悟 三阶 段
“ ” “ ”

《 》 伪经 , 

发菩提心 时亦常被 引 用 但 是 在 此 西 夏 文 复 注 中 却 是作 为 发 菩提 心 悲 心生 起 而 被 举用
“ ” “ ” “ ”
的第 步 

这 反映 出 该 注 释 者 的 独 特 思 考 《 阿毗达磨 藏显 宗论 》 本生 是 此注 疏 所 引 的 有 别 于 其 他 同
“ ”
的 ,

的 陶师 子 

类叙述 的 故事 , 作 者为 引 文 附 加 了 适 用 于 自 身 思 维理路 的 结 论 , 就 笔者所 知 , 该结 论 未见于 任 何佛本生 



根本说 起有部 毗奈耶 药事 发 菩提 心 最常 引 用 的故 事 作 者 将 此三 段 引 文




“ ” “ ”

》 中的 象喻 则是 。
最终 ,

通过其
“ ” “ ” “ ” “

自 身 逻辑联系 起来 ,
得出 发菩提心 需经 过 悲心 生 起 、 发起 退 转 菩 提 心 、 发 起真 实 不退


” “ ”

转菩提心 个阶 段 这 理路 与 莲花戒 修 行 次第 论 所叙述 的 发菩提心 相通 笔者认为 这 并非 偶




3 。 《 》 。 ,

然 ,
因 为该 《 复注》 的正 文框架亦 借用 了 莲花戒 的 《 金 刚经 广 释 》 

由此 ,
可 以 得 出 这样 的 结 论 ,
西 夏文 莲花戒 《 〈 金 刚 经广 释 〉
复注 》 是 吐 蕃 高 僧 以 莲 花戒 《 金 刚经 广


释》 修行 框架为基础所作 的 本菩萨 修行 成佛 的导 引 书 其 原本 应 为 藏 文 该 复注既 延续了 莲 花戒 金 刚经


, 。 《

广 释 》 的 传统 , 亦 因 浸 润 在 河 西 地 区 的 特 殊 环 境 中 而 受 到汉 译 佛 教 注 疏 的 影 响 ,
因 此 可 被视 为 西 夏僧 侣 们 试


图 以 自 身 的 方式学 习 同 种经典 并 从 多 种 路 径 寻 求 对该 经 典 的 不 同 解 释 的 反 映 从这 金 刚 经 》 注 释文


一 一

, 。 《

本的 形成 可 以 窥 见 西 夏 统 治 时 期 河 西 地 区 汉 藏 佛 教 文化 交 融 的 个侧面

, 

[ 本 文 责任 编辑 张宁 

[ 作 者简 介 李梦溪 ] , 女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国 学 院博 士 生 。 ( 北京 1 0 0 8 72 

① Do 
rj i Wa ng c huk 讨 论 了 这 两 种 菩提心 的 医 别 ,
但没有直接 涉及莲花戒 的 定 义 ,
参 考 Do rj i W an g c h u k , o Be c o m e
t 

W 没w办 C c w ce

f  /爪紅 乃加妨 伽 必 如 州 / /

pp

2 46  25 1 c

佐 藤 晃 专 门 研 究 了 莲 花 戒对 菩 提 心 的 解 释 ,
但 是他 的 讨


论 似乎有 他将 方便所摄 菩提心 而 没有 注 意 到 修行 中 心 菩提心 位于
“ ” “ ” “ ” “ ” “ ”

定 问题 。 愿心 误认为是 ,
愿心 与 行心 同属 ,


方便所摄菩提 心 所适 宜 的 有情也有所 不 同 参 见 佐 藤晃 以 降 ① 修行論
“ ” “
之后 的 阶段 , ,
: 力 Y ク シ

ク 菩提心① 定義 ( 二 

考察 特 発 趣心 久 遠 》 研 究 論 文集 第 三 卷

h 如 ac 定義 、 T 收录于 东京 早 稻 田 大 学仏 教 青


? 旮 沁

T 荟
一 一 一 一 一

( r as t i
tt a) < ,
《 。

年会 ,
201 2 年 ,
第9 1 

1 09 员 。 此外 ,
有关古代藏族学 者对此二心 定 义的 讨论 ,
参 考 Lo b s an
g
D ar g y ay ,
T h e V i e w o f B o d h i c i t a i n  T i b e t an

B ud d h i s m 欠 .

录 于 Le s li e S .

 Ka w amu r a e d _ ,
T h e B o dh


s a t tva  Do c tr

n e i n  Bu ddh i
sm  .

B i
bl i
o th e ca In do 

B udd h i
ca  Se r i e s  No 1 86  D e
. .

l hi : S ri S at

u ru

有关 参 考 Ha
“ ” “ ”
P ub l i c at i o n s ,
A D  i vi s i o n  o f I nd i an  B o o ks C e n tr e , 1 997 年 ,
95 1 1 0 .
愿心 与 菩 提心 关 系 的发 展 历 程 ,
r D ay a l , T77 e

Bo dh i
s a ttv a  D oc tr

n e i n  Bu dd h i
s t Sa n s k r i
t  L i
te r a tu r e ,

p p

 64 67 

② 相 关文 段 参 考 T U CC I

F r st 
i B h av an ^k r am a  of  K am a l a^ I l a : S an k r i t a nd
s 

 i b e ta n T e x t s  w it h  In tr od u c t i on  a nd  En

li s h  S umm ar


5 4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