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W11. 展演性經濟【讀書報告】

Introduction: the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markets in economics

傳統經濟學並未將市場的基礎及律則作為研究核心,繼而忽略經濟市場中的普遍行為經驗。
Callon(1998)認為,這是因為過去的經濟學理論混雜幾個重要概念:作為抽象機制的市場
(market)與經濟學(economic),以及作為一般經驗的具體市場(market place)和經濟物
(economy)。他根據人類學視角,採取行動者網絡研究的理論典範,試圖理解經濟市場的構成,
並提出不同於傳統鑲嵌理論的觀點,嘗試解釋經濟市場如何鑲嵌在經濟學之中。換句話說,經濟
學如何形構、促成經濟市場中的經濟行為。

回答提問以前,Callon 先回顧了市場的基本特質。首先,他同意將市場作為一種協調裝置/設備
(coordination device),其中的行動者一方面能透過經濟計算來追求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則引導
不同利益需求的行動者相互交易或協商。如此一來,市場活動即可以作為一種人類學關懷的對象,
觀察其中精於計算的行動者(calculative agencies)的活動。另外,由於不同行動者必須進行分配
及協商,因此市場也意味著一種組織(organization)形態。最後,市場應該視為一種計算行動者
彼此妥協、反對的過程(process)。值得注意的是,要思考市場的律則如何發揮作用,可以將市
場設置在一種較為極致的狀態:市場中互相交易的行動者都是陌生人,他們只在交易時接觸,並
且在交易結束後離開。在這種關係情境高度不確定/不穩定的狀態下,計算行動者如何行動?計
算行動者又是什麼?

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和文化研究曾經解釋何謂計算行動者。前者認為經濟行動者具有理性計算的心
理認知,但 Callon 認為市場中的計算行為是一種集體的實踐,無法用個人的心理認知來解釋。後
者則認為行動者在競爭過程中的計算行為是一種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計算因此可以視為一種社
會文化給予的文化框架。然而,它卻無法解釋特定社會中經濟行為模式劇烈或幽微的變遷。
Callon 認為,可以透過社會網絡來理解計算行動者,探討他們如何在高度不確定、缺乏資訊的情
境下行動。處在不穩定情境下的行動者能成功進行計算,是因為他們纏繞在充滿關係與連結的網
絡之中。行動者之間彼此開放並能夠產生連結,在這種關係或連結之中,他們不需要為整個世界
大開門戶,相反地,他們擁有自身的世界。正是在這種開放而充滿連結的形態中,行動者獲得了
計算的能力。具體來說,行動者與網絡的結構關係即是一種可以計算的模式,網絡結構中行動者
的連結、位置、關係形式令行動者有需要,且有能力進行計算。

社會網絡典範或許預設了行動者都是理性的。不過,行動者的生活也必然包含不需要計算、無法
完全計算、利他的行為及交換模式。其中最為經典的例子即是送禮行為,而此行為本質即使非計
算、非自利的行為。要如何解釋這種行為?傳統觀點認為,送禮行為一方面是出於自身主觀非自
利傾向的結果,即人們主觀上為了避免涉及任何計算性/自利性而產生的行為;另一方面,送禮
又可視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是人們在進行計算後所進行的送禮行為,在這觀點中,「送禮」的
意象其實只是一種幻想。這些觀點各有局限:前者過於強調個人主觀意識,而後者則將送禮行為
解消成一種幻想,只強調結構關係的影響。

相對於傳統觀點,Callon 參考了 Bourdieu 的見解。Bourdieu 對禮物經濟的想法大抵是對前述主觀


非自利行為的補充。他認為,儘管送禮可能始於行動者的非計算性動機,但這種非計算性的行為
實際上也可能為其他觀察者理性地預知。這種計算性的預知基於兩個基礎:首先是送禮及回禮之
間的間距(interval),這種間距/時間差使回禮延後,掩蓋了禮物作為一種慷慨的饋贈以及單一
交換關係之間的矛盾,讓送禮者可以暫時處在主觀的非自利感受之中。其二,回禮最終會發生,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形成禮物交換的經濟,確保了行動者的慷慨。Bourdieu 的禮物交換經濟意味著送禮與行動者的內
在特質無關,反倒是受到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所推動,而這些關係也促發了行動者計算性及非自利
的行為。送禮及回禮的間距將影響行動者如何看待其行為(計算性的或非自利性的)。回禮的時
間間距越短,行動者會認為送禮是一種計算性行為;相反的,時間間距越長,行動者將送禮視為
一種非自利性行為。換句話說,時間間距蘊含著一種構框(framing)概念——行動者對行為的看
法受到時間框架的影響。Callon 沿用構框概念,強調人們會借用框架來界定行動是否屬於計算性
行為。

在市場中,計算性的交易行為即是一種構框的結果。行動者利用構框來區分計算性和非自利性的
行為,界定交易的情境、角色以及交易的經濟物。然後,在該框架之內,計算性的交易行為及其
他交易元素將經歷脫離(disentanglement)的環節。「脫離」意味著斷開行動者與交易方、交易
物之間的連結,唯有切斷這些連結,交易才能在框架內透過計算性的方式進行。此外,Callon 也
強調,計算性交易行為的發生涉及配備與裝置的協調。例如,貨幣在行動者的計算性行為之間扮
演著一個交換媒介,為交易雙方提供一個共通的計算性單位或語言,以展開對稱性的交易。

如此一來,Callon 的論述邁入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範疇。他進一步強調,行動者的計算行為無法在
缺乏工具(tools)的情況下發生,這些工具包括會計工具、行銷工具、統計圖表等等。透過這些
工具的配置,原本被計算性框架排除在外的關係或個體,也都將被包含到框架之中來,使得計算
性行動者的面向愈加廣泛。工具的配置還回應了構框面對的重要問題。由於框架的存在即代表有
些行為將外溢(overflowing)到框架之外,構框與外溢於是形成彼此交錯、張力的關係。這時候,
透過工具的配置,行動者能夠在不離開既有框架的情況下追踪、涵蓋那些外溢的元素。與此同時,
這些工具也進一步形塑了計算性行動者的角色,使他們有能力展演經濟(perform the economy)。
例如,透過會計工具,計算性行動者不僅能處理會計工作,同時也能透過這套工具成為會計數據
的敘事者。在此,Callon 進一步確認了他的主題:經濟市場如何鑲嵌在經濟學中。這是因為上述
種種工具都藉由握有經濟常識及知識的人來重新配置,並由各個從業人員進一步實踐,且於過程
中逐步標準化。

接下來,Callon 以金錢與器官買賣作為例子,來進一步討論這些交易行為如何進一步經濟化的問
題。這些經濟行為其實都歷經構框、外溢、再構框的過程。金錢一開始被構框為純然冷漠、不具
關係性質的交易工具,但它同時又可以外溢出既有的計算性框架之外,成為連結特定用途的貨幣
(即 Zelizer 所謂的指定經費)。外溢出來、充滿指定關係的金錢,則又可以透過洗錢的方式重新
進行關係的脫離。而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的器官,在捐獻過程中也經歷如上過程。緊接而來的問
題是,國家在構框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Callon 指出,國家也扮演著重新配置、重新連結的
複雜角色。換句話說,國家也為計算性行為提供了框架基礎,亦即它扮演著提供情境、形塑框架
的角色。了解了構框如何影響行動者的計算行為後,市場經濟的出現再也不能以傳統及現代社會
作為劃界了,而全球化以及現代民族國家作為區分經濟行為的準則也隨即受到了挑戰。

構框概念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市場中的競爭關係。Callon 強調,市場的運作不止於競爭與產品的買
賣。行動者之間關係遠比這種二元形式來得複雜,他們的關係在一連串的複雜網絡中形成,其中
涉及產品的創造過程、形塑產品的需求、建立連結的形式等等。由於這些形式不只設計個人行動
者,同時也涉及工具裝置及知識概念,因此應該以行動者網絡理論來觀察。就此而言,行動者之
間的競爭強弱,受到計算性工具分配不均的影響。當行動者能夠擴充其網絡,含納更多關係,動
員更多工具,他的競爭能力即越強。另一方面,若在競爭關係中,行動者越是仰賴他人的市場工
具、配置能力,則他對對方的依賴性越強。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最後,市場的律則可以視為具體經濟物與經濟學之間串聯及鑲嵌的結果,而對市場行為的解釋,
則要考察計算性行動者被形塑的方式及過程。當計算性框架形成以後,它將進一步被鎖定並形成
路徑依賴,並鑲嵌在龐雜多元的複雜網絡之中。儘管被鎖定意味著有所局限,但它並不會失去全
面的彈性(例如它總有外溢的可能),也唯有被鎖定以後,計算性行為才會達到一種普遍性的狀
態,而由此產生的市場才能為行動者所計算。

討論與提問

Callon 的理論可以歸納成幾項要點。首先,市場經濟蘊含經驗上的經濟物與抽象的經濟學,經濟
物鑲嵌在經濟學之中,經濟行動者利用經濟物,並根據經濟學提供的常識或知識來「展現經濟」。
其次,經濟學作為一種構框的依據,來形塑計算性和非計算性的邊界。其三,在計算性的框架之
中,主要行動角色是精於計算的行動者。其四,構框、外溢與再構框的反复過程,形成市場經濟
的運作過程。最後,框架經過鎖定及形成路徑依賴後,形成市場的律則。Callon 的理論貢獻在於
採用人類學觀點及行動者網絡理論,分析了抽象知識、實體經濟物以及經濟行動者之間的網絡關
係,令市場經濟的分析可以擺脫傳統經濟學、全球化、國家主義等理論典範。本節嘗試針對
Callon 的理論關懷提出下列問題。

首先,Callon 指出市場經濟裡重要的行動者為精於計算的行動者。事實上他並未排除行動者非計
算性面向的存在。不過,他借用構框概念,認為透過構框可以對市場經濟進行劃界,經此劃界,
非計算性行動者即被排除在市場框架之外。不過,Callon 對市場與計算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存而
不論,似乎認為市場的行動者必然是計算性的(換句話說,即計算性的存而不論),而非計算性
的面向也可以透過不斷的構框及脫離,重新含納進入框架裡。然而,市場裡的種種交換關係可能
基於曖昧難明的情感、親密關係的連帶,或如 Polanyi 所強調的,經濟行為鑲嵌在社會文化之中—
—因此,市場經濟行為可能包含非計算性的面向。就此而言,我們必須追尾為什麼計算性行動者
會取代非計算性行動者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主要角色?或為什麼非計算性的行動者無法成為市場的
主宰者?

延續前述關懷,我們可以更微觀地觀察行動者之間的細微互動。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有助於我們理
解框架如何發生作用,例如它如何擴張、如何含納他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演」。為了理解
市場的擴張,我們可以觀察計算性行動者以及非計算性行動者之間的互動,計算性行動者如何
「說服」、「串聯」、「強制要求」非計算性行動者進入市場?他們用哪些方式來模糊非計算性
行動者與計算性框架之間的界線?對這些議題的考察,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市場範圍的擴張現象。

最後,筆者針對框架進行提問。框架從何而來?不同框架是否具有競爭關係?根據 Callon 的理論


邏輯,可以發現經濟學作為一種市場經濟框架劃界的依據。而他對於競爭關係的討論,則集中於
計算性行動者之間的競爭關係,而其競爭關係涉及的是計算工具、需求以及網絡形式等樣態。但
行動者之間也可能具有非常差異性的計算框架,這些框架如何發生競爭,繼而促成典範轉移,可
作為未來研究的關注面向,並以此回答目前的宰制性框架從何而來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可
以進一步探討非計算性行動者的框架是否能替代掉計算性行動者的框架?或在哪些條件下可能成
為市場經濟的主要行動依據。

參考書目

Michel Callon. 1998. The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Markets in Economics. In Michel Callon (ed.) The
Laws of the Markets. Blackwel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