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宫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5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天津天后宫研究

姓 名: 鲍羅通

指导教师: 张广保 教授
学 院: 中国道教学院
班 级: 2016 级研究生班
专 业: 道教经史
完成日期: 某年.某月.某日
目录

摘 要......................................................................................................................4
第一章 天津的天后信仰......................................................................................5
第一节 天后信仰起源..................................................................................5
第二节 从天津天后宫看南北方天后信仰特点..........................................7
第三节 天津天后宫历史沿革....................................................................11
第四节 天津天后宫建筑概览....................................................................13
第五节 天津天后宫内神仙供奉情况........................................................15
第二章 天津天后宫道派传承............................................................................20
第一节 天津天后宫传承道教清微派法脉的起源....................................20
第二节 清微派与正乙派传承字辈的关系................................................23
一 清微派实为“会道”之创举........................................................23
二 天师派方面的再次“会道”为清微正宗....................................24
三 虚靖天师造作的假说....................................................................24
第三节 清微派赵宜真、刘渊然、李得晟事迹........................................25
第四节 天津天后宫自李得晟祖师之后法脉传承....................................30
一 清代天津天后宫的法脉传承........................................................30
二 民国年间自张修华道长始天津天后宫的法脉传承....................31
三 天津天后宫当代道士....................................................................33
第三章 天津天后宫的宗教与民俗活动——皇会............................................33
第一节 天津天后宫皇会的由来................................................................34
第二节 天津皇会的记录——《天后宫行会图》....................................35
第三节 清代天津皇会略考........................................................................36
一 皇会中的宗教部分........................................................................45
结语......................................................................................................................51
参考文献..............................................................................................................53
致谢......................................................................................................................5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天津天后宫相关的研究问题,主要的

问题是有关天后宫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天后信仰的起源

以及天津天后宫的历史,起源,建筑,神仙供奉情况,其

次是天津天后宫的道教法派传承,道派研究。最后是围绕

天津天后宫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活动研究,围绕天津天

后信仰所产生的民俗活动——皇会。围绕这三方面,对天

津天后宫进行研究。

关键词:天后信仰 法派传承 皇会
第一章 天津的天后信仰

天妃娘娘,亦称“天后娘娘”,简称“天妃”,俗称“妈祖娘娘”,是道
教著名神祇,受到民间的广泛崇拜。史书对天妃生平记载版本众多,仅生卒年
月就多达六种,但整体上内容大同小异,其中相对流行的说法是宋太祖建隆元
年(960)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终年仅二十七岁,即元《四明续志》载
“室居未三十而卒”。1
妈祖信仰本是源自福建湄洲岛的民间信仰。东南沿海人民以航海为业,风
浪常致性命之忧,故家家供奉妈祖以祈出海平安。以该地区为中心,妈祖信仰
逐步向周边扩散,传入中原内陆及北方地区。而天津作为北方漕运重镇,也成
为了妈祖信仰北传的“据点”。元代第一座天妃宫建立后,崇祀妈祖的庙宇便
在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民间甚至有“先有天后宫,后
有天津卫”的俗语。但以天后宫为载体的天后信仰,在塑造天津城市发展的同
时,自身也随后者的演进而悄然变化,天后从最初的“海神”,逐渐变为天津
城地方保护神,同时被当地民众赋予“送子”“送福”等更实际化的功能,以
天后宫为中心的宫观网络,除了作为信仰实践场所,还以“皇会”等民俗活动
为载体,与天津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紧密交融。

1
《宋元地方志丛刊·至正四明续志》卷第九,第 6566 页第一栏第 17 行引。
第一节 天后信仰起源

天妃本人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岛附近岛屿,据称因出生月余未曾
啼哭,故而得名。父林愿曾任宋督查巡检,林默为家中幼女,《三教搜神大
全》载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
身得妃,以唐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幼而
颖异,满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叉手欲拜状。五岁能诵读《观音经》,十一
岁能婆娑按节乐神。”2
民间传说中的林默原是“巫医”式的灵异人物,幼年曾于家静思,遇一奇
异道人经过而心中顿悟,长大后能通悟道法,预知休咎,而最大的本领则是在
海上显灵,救护来往航行船只。据传,林默四位兄长一日出海经商,林默晚间
于家中突然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时,父母误以为林默生了痢疾,赶忙将她推
醒,林默睁眼说道:“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也就不再
追问。三日后,兄弟们归来,痛诉海上风暴吞噬了大哥的船,并说飓风起时巨
浪滔天,见一女子牵着五条桅索而行,渡海浪如平地。父母才知林默瞑目是元
神出窍去救哥哥们,大儿子的船沉海底,就是因为自己推醒了女儿,使女儿元
神不能保护儿子平安,悔恨相交。此事越传越神,使得林默名声大振。林默长
大后誓不嫁人,常朱衣云游于岛屿之间,拯救海上遇难的船民商客,被当地人
称呼为龙女、神女,其事迹也广泛流传于福建莆田地区。传说林默 27 岁时于湄

洲屿升仙,“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绛云若乘,自天而下,神乘之上升”(《扬
州天妃宫碑记》)。3人们遂于雍熙四年(987)建庙奉祀,是为妈祖庙。
宋代以后,妈祖就作为海上救难神受到祀奉。几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
关于她显灵济世助人的传说。如北宋宣和年间路允迪出使高丽,遇风暴诸船皆
溺,只有路允迪船上有一神女降于桅杆上,使之最终平安归朝,宋帝闻之大喜,
封妈祖为“崇福灵惠昭应夫人”,御赐“顺济”庙额。 4 。明洪迈著《夷坚支

志》记载兴化军境林夫人庙“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境内贾客人海,必

2
叶德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湖南: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汇印本,1935 年,第 49 页 2-6 行引
3
扬州江都县有天妃祠,“一名天妃宫,就在一江外”,后建设于南门官河南侧,清代文学家魏禧撰有
《扬州天妃宫碑记》。
4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9 月第一版,第 394 页。
致祷祠下,求杯玟,祈阴护,乃敢行。”5事实上,元代开辟沟通南北的海运和
漕运,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须到妈祖庙中占卜。至元十五年(1279),元世祖

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各地也遍修建天妃庙,
岁时祭祀。天妃信仰于明代更为盛行,据《莆田县志》记载,郑和下西洋、郑
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都曾得到天妃庙女神的佑助,崇祯帝封之为“天仙圣母青
灵普化碧霞元君”,后又加封“静贤普化慈应碧霞元君”。这一时期,天妃信
仰也从福建传入台湾。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天妃再因显圣助南征凯旋而
被加封“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天妃庙故而改为“天后宫”。 6此后,每逢三月

二十三日天妃圣诞,天后宫都要举行隆重的庙会,海峡两岸信徒均来到天津天
后宫祭奠。

第二节 天津天后信仰的传入与功能演化

一、金元天后信仰传入天津地区
毫无疑问,天后信仰最初传入天津,首先是因其水利枢纽的地理位置。金
朝定都燕京后,城市繁荣带来生活物资需求迅速提升,大量从山东、河南等地
征集的漕粮需经南运河、滏阳河、子牙河、大清河等运河汇集至天津转运。元
代因河运不通,南粮北运主要依赖海运,至元年间海漕需求累增至数百万石。
由于天津是漕运枢纽,延祐三年(1316)直沽寨改为海津镇,呈现出“东吴转

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繁华景象。与之相伴的,却是“行船走马三分
险”。无论是漕运官船还是海上民船、商船,都时刻面临着海上风浪的威胁。
妈祖作为海运保护神,其信仰也自然随着船工、商贾从东南沿海传入津门;特
别是当他们在货运终点或转输点停留时,往往下船酬谢妈祖护佑,这就把妈祖
信仰的空间载体和祭祀仪式带至该地。7
然而,对妈祖传入天津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仍有分歧。 8若以庙宇修建为时

间标尺,大直沽东庙、小直沽西庙这两座建于元代但确切年代不可考的妈祖庙,
可被认为是最早期的代表性建筑。据县志记载,“其在大直沽者至元年建,泰
5
同上,第 398 页。
6
《道教神仙信仰》张兴发,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 年 5 月第一版,412 页
7
《图说天津天后宫》董继群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年第一版 23 页
8
邵蕊:《从“宫庙”和“皇会”看天津妈祖信仰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3 年,第 13-15 页。
定间被火重修,时称东、西庙。每岁海运驶至海滨刘家港,省臣、漕臣斋戒卜
吉于天妃灵慈宫,谓东庙也。其后东庙废而西庙存,加封天后圣母,列入祀典,
今名天后宫。”9“泰定间,弗戒于火。福言于都漕运万户府,朝发宫帮钱,使
更作焉。”(《河东大直沽天妃宫旧碑》) 10故元史载泰定三年(1326)“作
天妃宫于海津镇”,11当属重修。此外,另有《重修天津府志》称,至元十八年
(1281),世祖加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亲自赐书“天妃灵慈宫”庙额。
12

明代初期,大直沽天妃灵慈宫扩建,万历年间复经民间重修,规模宏大。
清乾隆帝下旨敕建天后宫,使之进入鼎盛。《天津皇会考纪》载天后宫“正门
的横额上有以整砖雕成的五个字,蓝地金字,写着是‘敕建天后宫’。横额的
上首有‘乾隆已巳秋九月’(1749 年)等字样。”1900 年,八国联军洗劫大直

沽,天妃灵慈宫被毁,位于小直沽的西庙却得幸存。和东庙一样,西庙也曾于
明代多次重修,且正德十年“礼部札付道士邵振祖领《道经》一部,春秋二
祭”。 13局部的翻修、改建、扩建等工程持续至民国时期。 1954 年,西庙被天

津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经“文革”和唐山大地震而破坏惨重 。
1985 年天津市政府在复建古文化街的同时,对天后宫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工程

以保证中轴线各殿原貌为主,重建前殿、牌楼、戏楼,调整并重建了两侧配殿
和藏经阁,与 1986 年元旦重新对外开放。2004 年,为迎接第六届“中国·天津

妈祖文化节”天津市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对天后宫及附属建筑进行全面
修缮;2012 年,天后宫再度迎来长达半年的闭馆修缮,为近年来规模之最。

二、国家祀典的信仰功能:海运保护神
从天津天后宫发展史可以看出,天后信仰得到官方认可和推崇、妈祖本人
不断受到朝廷加封,首先是因其“海运保护神”的身份与功能;或者说是为了
答谢妈祖对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灵应庇佑。正如前文提到,北宋宣和

9
高凌雯:《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1999 年,第 1053 页。
10
[清]薛柱斗:《新校天津卫志》,成文出版社,1934 年,第 221 页。
11
即直沽。
12
[清]沈家本等:《重修天津府志(一)》第 34 卷《祀典》,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刊本,第 662 页。
13
同上文,第 662 页。
五年(1123)首次将妈祖崇拜纳入国家祀典,敕赐“顺济”庙额,正式因使团

出使高丽途中得其庇护。
元朝历代皇帝屡次加封妈祖、重修妈祖庙,也是因为妈祖所庇护的海漕航
线关乎当时国家经济命脉。例如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遣特使张翥赴津致祭
妈祖,张翥留下诗文“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
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官袍”14赞颂妈祖使大海平静无

波的神异法力。彼时朝廷“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
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
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
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
事。” 15此后每年遣使致祭天妃遂成定制。文宗天历二年(1329)祭祀天津天

后宫的祭文称,“国家以漕运为重事,海滨以神力为司命。今岁两运,咸藉匡
扶,江海无风涛之虞,朝野有盈宁之庆,帝用钦嘉,谨遣使者奉香,仰答灵贶,
惟亿万年,神永保之。”16
由此可见,元代天津天后信仰兴盛的背后,离不开官方祀典的尊崇,而官
方祀典塑造的天后形象,正是一位“海运保护神”。即使在明清两朝,天后的
这一形象仍保留在官方祀典中。清代《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叙述了妈祖护运漕
粮、助战克敌、庇护使臣出行等圣迹,皆是对重大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的庇
护。也正因为天后圣迹与国家重大事件密切相关,作为“海运保护神”的天后
才得到后者的酬谢,从而被纳入国家祀典而广受推崇。

三、民俗化的生活信仰:送子祐福的地方保护神
随着时代推移,天津天后信仰一方面保持其繁荣态势,一方面也不断与当
地民间文化相融合,呈现出生活化、民俗化转型,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天后开
始被赋予“送子”等新功能,从海运保护神变成职能多样的地方保护神。而这
一转型过程的背后,则有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信仰因素推动。
官方层面,海运重要性降低、以及南方天后信仰逐渐与庇佑海战相关联,

14
洪肇懋,蔡寅斗:《宝坻县志》卷十八,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15
宋濂等:《元史》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6 年。
16
[清]杨浚纂辑:《湄洲屿志略》卷一,温陵杨浚冠悔堂,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是国家祀典淡化天后“护航”职能的主要原因。明前期,漕运依然依赖海漕,
奉妈祖为保护神,但永乐十三年“罢海运”后,海漕重要性陡降,虔信妈祖的
东南船队往来频率也日渐稀疏,天后护佑海运的功能在官方和民间祭祀中也就
逐渐边缘化。万历年间,漕运总督王宗沐上书请求建立海神庙,明确将海神而
非妈祖奉为海运保护神。
清朝这一转变尤为明显,且南北方天后信仰差异也进一步扩大。康熙二十
三年加封妈祖为“天后”,是因其保佑军舰平安出海收复台湾,“国威用张,
海若于焉助顺”;17此后朝廷多次旌表妈祖,也是因为保佑出使琉球船队“越洪
波而利济殊邦,往复成事无愆,克畅国威”。18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官方祀典里,

作为海运保护神的妈祖,已从全国性神灵重新退回东南沿海地区;而在天津一
带,即使仍有护航海运的需求,人们也更倾向于祈祷其他神灵。据雍正年海神
庙碑刻,“天津直沽口海神,夙著灵应,皇考时以盛京岁偶不登,命泛舟输粟,
出直沽口,浮于海,达于奉天,惟神效祥三日而至,皇考嘉悦,为神立祠……
神益降嘉祥,舟航以通。”(《御制海神庙碑记》)19康熙五次巡幸天津从未到

访天后宫,乾隆数次巡幸天津,曾前往众多宫观拈香,如五十三年“御舟至三
岔河口登岸,拈香望海寺、崇禧观,策马进北门出东门,翌日进东门出南门,
拈香海光寺”;五十五年“策马诣海神庙行礼”;五十九年“进北门出东门入
行宫,翌日进东门出北门拈香河北药王庙”,20却从无前往天后宫进香的记载。
于此同时,民间也逐渐淡忘了天后主掌安澜利济的海神职能。天后宫碑刻
显示,明中后期,“虽今海运久废,神可端拱无为,而至于水旱刀兵疠疫,以
及祈嗣保婴之属,未尝不……响应;……雨旸、疫疠、舟航危急,无祷不应。
故陆行舟载,若或使致,莫不祀奉其神焉。”21可见民间天后信仰中,祈求内容

已经逐渐变异,开始出现“祈嗣保婴”“水旱刀兵疠疫”等更贴近日常生活需
求的内容;而对护航的祈求也开始转移至其他神灵。据天津方志记载,始建崇
祯三年、重建顺治年间的海门盐沱平浪元侯庙临近天后宫,“凡南北士宦商旅
17
[清]怀荫布修、黄任等编纂:《泉州府志》,泉州人民政府复印本,1984 年。转引自曹琳:《海神妈祖
信仰在天津之变化及衰落原因再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第 23

18
[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四库存目本。
19
《天津府图志》卷 24《碑刻三·御制海神庙碑记》,高凌雯:《天津县新志》,民国二十年刊本。
20
[清]沈家本等修,徐宗亮编纂:《重修天津府志》,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21
[明]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四库存目本。
之往还兹途者靡不祭……舟行遇急流怒浪、危湍惊澜必仰呼于神……纲人每致
敬而有德于神尤甚于士宦商旅”,“边储以无忧,仰屋者,惟神庥是赖……岁
济漕艘,牙樯万舳,爰佑鹾盐”。22当时宫观碑文匾额也同步记录了上述演变过

程——海神庙、平浪元侯庙屡次被称颂“安澜利济、海晏翕流”,天后则被奉
为地方保护神,“三津福主、赞善敷慈”。23
事实上,信徒需求正是民间天后信仰转型的重要独立。天后信仰最初传入
天津地区时,东南沿海船工商贾是最主要的信徒群体,自然突出强调天后护航
海运的职能,天津的闽粤会馆也一直供奉“天后圣母”神位,特别是商人顺利
抵达后,也往往要举行隆重的酬神仪式答谢天后庇佑。而随着天津城市的发展
壮大,普通民众、特别是妇女成为了天后宫的主要信徒。对她们而言,烧香求
神的最主要目的仍是求子和保佑平安,这在清代杨无怪《皇会论》“只听得锣
鼓声喧喧,又见那儿童欢喜,妇女争妍……有那女眷,拈香拜街前,一种情思
无两般,无非是求子育男”的描述中得到生动体现;24与之对应的,则是天后主

司生育的职能不断被强化。
于是,天后宫供奉的天后娘娘,从最初的海运保护神变成了职能多样的地
方保护神,同时也是当地妇女求子的最高神,并配有其他相关职能的女神,如
眼光娘娘、子孙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
百子娘娘、催生娘娘、送生娘娘等,以及天后宫朝拜群众流行的“拴娃娃”
“捡娃娃”习俗,都充分体现出社会环境与民众需求对天津天后信仰的塑造。

四、天后信仰演变的内部逻辑
上文对天津天后信仰传入到地域化转型过程的梳理,其实是一个代表性案
例,折射出中国道教神仙信仰发展脉络的诸多特点,如从民间信仰上升为获得
朝廷册封、纳入国家祀典的正神,从地方神明扩散至全国性神明,神圣职能的
时代演进,信徒诉求对神灵职司的反向塑造等。
其次,如果着重考察天后信仰的道教因素,不难发现,作为中华文明的本
土神明,天后承载着中国信仰传统三教具存的包容性特点。在中国信仰传统中,

22
《天津府图志》卷 24《碑刻二·海门盐坨平浪元侯庙碑记》,高凌雯:《天津县新志》,民国二十年刊
本。
23
《天津县新志:天津府志》,[清]吴惠元修、蒋玉虹、俞樾纂:《续天津县志》,同治九年刊本。
24
刘海岩:《空间与社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
向来把德高望重、造福一方的“人”封为“神”,天后娘娘由人而变为万民敬
仰的神祇,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天后娘娘在为“人”时的伟大行为和优秀
事迹所决定的。而世俗政权的屡次加封、旌表和祭祀,也反映出中国独特的政
教关系。
最后,天后信仰也体现出了我国南方和北方共同的母系氏族信仰和文化特
征,对女性的崇拜、对生育的崇拜等观点。女性神明信仰崇拜是全球的共有现
象,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女性人类因为可以生育繁衍后代而备受尊敬
与推崇,成为母系社会中对女性崇拜的根源和起源。在我国宗教信仰中,道教
是非常推崇女神崇拜的,这是道教的一大特色,就比如女仙总管“西王母”,
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天尊,碧霞元君,护佑皇帝的九天玄女,炼石补天的女
娲(骊山老母),佛教道教都供奉的慈航真人,增福增寿的麻姑元君,救产护
婴的顺天圣母,当然还有海上女神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也是女性神明,当然也
是孕育之神,人们自然会认为女性神明会保佑妇女的孕育过程,以及生产等等。
碧霞元君是自东汉以来逐渐兴起的女性神明崇拜,尤其在我国的华北地区非常
盛行,又称为“泰山玉女”,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因为在
泰山发展信仰,便又有一些山神的属性,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泰山老
母”“泰山娘娘”等等。其信仰从东岳泰山发行而出向外传播推广,这对我国
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很大影响。到了宋朝和元朝的时候,当天后信仰传到山东附
近地区时,大部分民众认为虽然元君娘娘和天后娘娘有地域差别(一位管山,
一位管海),但是同样是女性神仙,一样的护国佑民,普度众生,所以便有了
“南天后,北元君”的称呼,使得他们共同成为我国国土范围内的保护性女神。
就如天津天后宫,除了在中路正殿里供奉有天后娘娘之外,在天津天后宫正殿
南侧的 “元君殿”供奉的就是泰山奶奶。天后信仰便是道教文化的产物,但也
看的出来,天后的形象塑造上也借鉴了其他宗教中的女性神明形象特征。天后
信仰也表明了,自远古时期的女性神明塑造,就是妇女生前从医术、巫术以及
护佑百姓生产生活、去世以后被百姓尊崇变为神明的现象也在某些程度上说明
了我国母系信仰和对女性尊崇的特点。
第四节 天津天后宫建筑概览

九脊歇山青瓦顶,正面宽六点三米,进深是三点零四米。有三门,中为圆
形拱门,取意古时天圆地方之说。旁边两个是长方形的便门。圆形拱门内,迎
面有“佑护三津”匾额,背面有“灵护万方”砖额。
在官门的主体部分门扉上,富于装饰效果的饰件是金色的门钉。每扇门上
原有门钉四十九颗,分横竖七路排列。自 1985 年天后官重建时,每扇门的门钉

改为首排四颗,第二排至第七排每排五颗,共计三十四颗。
牌楼是元,明时代天妃官前的标志。康熙年间牌楼尚在庙外,乾隆十四年
(1749 年)增建山门时始置庙内。牌楼原额“护国保民”。康熙十三年(1674 年),

天津道副使薛柱斗重修牌楼并变更额名。牌楼为二柱一楼式,上部飞檐斗拱,
下部木柱石垛。迎面斗拱中央竖嵌木匾“天后官”。其下楣心上的匾额为“海
门慈筏”。牌楼背面匾额为“百谷朝宗”,都为蓝底金字。
钟楼位于天后宫牌楼的南侧,系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钟楼
的始建年代,史料无翔实记载,但至晚建于乾隆五十三年,即 1788 年之前。同
治五年正月,在一场火灾后由无名氏修补钟楼。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重建。
1935 年(一说为 1934 年)重修。1938 年重建。1985 年重修。2000 年,适值世纪
之交。为庆贺千禧年的到来,天后宫于 1999 年 11 月铸成吉祥大钟,并替换下
旧钟。新钟重 1068 公斤,钟唇直径 106 厘米,钟身高 166 厘米,通体由 65 只
仙鹤和祥云组成。钟体上部图案为 18 朵莲花,底部为海水波涛,昭示着天后娘

娘恩泽四海,福佑八方。
鼓楼位于天后宫牌楼的北侧,系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鼓楼
的始建年代,史料无翔实记载,至晚建于乾隆五十三年,即 1788 年之前。同治
五年正月,在一场火灾后由无名氏修补鼓楼。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重建。
1935 年(一说为 1934 年)重修。1938 年重建。1985 年重修。先前,钟鼓楼在牌
楼两侧的位置与现今所处位置正相反:鼓楼在牌楼以南,钟楼在牌楼以北。1900

年官南街火灾,将位于牌楼南侧的鼓楼烧毁。钟、鼓二楼在天后官内的这种位
置结构,一直延续到 1938 年修复之时。1938 年动工重建鼓楼时将其移至牌楼
以北。至于天后宫的钟鼓楼因何等原因易位而建,尚不得而知。1999 年 11 月
为庆贺千禧年,天后官以新制的鼓替换下旧鼓。新制的鼓,直径为 106 厘米。
过牌楼,便是前殿。前殿曾是天后官最初的山门。清代的《潞河督运图》
亦有描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前殿时称中殿。前殿歇山青瓦顶,为面
阔三间 11.28 米、进深二间 6.95 米、通高 8.8 米的过堂殿。其前檐下正中匾额为

“三津福主”,后檐下为“普天同济”。殿内有五尊泥塑神像。中间为护法神
王灵官。两侧为“千里眼”、“顺风耳”、“加恶”和“加善”。
越过前殿,过甬路,踏过五级台阶,就到了天后宫主体建筑——正殿的所
在。正殿建在宽 19.45 米、深 25.67 米、高 1 米的台基之上,几百年来,虽历经

兵燹、水患、火灾和社会动乱,其基址却从未移动过。这在中国数千座天后宫
中是极为罕见的。
正殿平面建筑呈“凸”字形,由三座建筑勾连搭建组成,通进深 19.50 米,
通高 9.20 米。前为卷棚悬山顶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部为七檩单檐庑殿顶,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接凤尾殿。据有关部门对正殿的勘察,证明它不仅是天
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实例,也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天后宫建筑之一。 1985 年

重修天后宫时,工程技术人员在正殿天花板和额坊上惊喜地发现了明代彩绘的
痕迹。通过不同方法,他们成功地剥离出天花板上的四层彩绘遗迹:外层是绘有
“和平鸽”图案的纸画;第二层是彩绘单鹤图案;第三层是彩绘坐龙图案;第四层

是“双鹤凌云”图案。
根据天花板背面的墨书题记和有关资料,经文化部技术研究所及古建专家
分析、鉴定:表层图案为解放初期粘贴,第二层为清末绘制,第三层为清乾隆四
十五年修缮正殿时绘制,最里面的为明万历三十年重修时的彩绘。彩绘是天后
宫的华丽外衣。为保持天后宫彩绘的历史风貌,在复原设计时就采取了复原明
式彩画的方案,让数百只洁白的仙鹤排着方队,重新翱翔在蓝天白云间。
凤尾殿是明代 1602 年万历年间从正殿接出。系卷棚宣山顶,面阔进深均是

一间。之前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现在供奉慈航道人。
藏经阁旧称后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面阔五间,青瓦硬山顶,建
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 年)季春。1923 年,因藏经阁“代远年深,柱石下陷,山

欹欲倾,瓦败垣颓”,由众绅商出资重建,扫殿会、香烛社监修。同时将全楼
神像塑画金身,于是“庙貌屹然峙于津郡”。重修后的藏经阁样式依旧,楼上
供奉泰山娘娘,楼下为空屋,皇会出巡时用以摆神辇,供香客观瞻。
天后官 1985 年恢复开放以来,藏经阁已成为展室。在藏经阁的后面,即后

殿,亦称启圣祠。后殿面阔五间,原为祭祀天后父母之殿,后作为存放皇会期
间出巡的天后娘娘木雕轻便像的处所。1995 年修葺时,在南侧山墙发现有关道

教“四值功曹”的残缺壁画。令人遗憾与惋惜的是,该处后辟为展室时,未能
将此历史遗存保留下来。
最后就是天后宫戏楼,是天津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也是最早的群众自娱
自乐的场所。依照民间的传说,当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的时候,天津卫的
官员都在戏楼前听戏。
戏楼初建的时候,主要的作用是酬神。平日里每逢船只启航或是有返乡的
商贾,都要来这里庆贺一番,感谢天后娘娘的保佑。

第五节 天津天后宫内神仙供奉情况

天津地方民众对以天后为中心形成的天后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
积淀,慢慢演化成一种独特的信仰民俗。她对天津民间的文化、艺术及婚育习
俗等,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从而成为天津民俗文化发展的佐证,亦反映出天
津人多姿多彩的文化心态。天后宫昔日供奉的最主要的神灵是天后娘娘,而从
祀的诸神多而杂,这里仅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1.王灵官。为道教护法神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亦称“玉枢火府天将”、城

隍神或灵霄殿大将。赤面三眼,怒目眈视,红髯飘动,身披盔甲,左手持风火
轮,右手持单锏。传说专司为天后娘娘保驾之职。相传姓王名善,是湘阴(今江
苏淮阴)城隍,威猛刚正,嫉恶如仇,普救生灵。宋徽宗时人,曾从林灵素弟子

萨守坚传符法,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
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2.千里眼。亦称朱雀。神情专注,散披衣袍,右手持叉,右足踏一人形海
蛤,左手作远视状。据说为天后四位侍从之一。清同治八年 (1869 年)被封为

“金将军”。
3.顺风耳。亦称玄武。面目狰狞,四肢裸露,敞胸露肚,右手持方天画戟,

右足踏人形海螺,左臂缠一红蛇,作远听状。据说为天后四位侍从之一。清同
治八年(1869 年)被封为“柳将军”。
4.加恶。亦称青龙。面黑露齿,身披铠甲,头戴金盔,右手持大板斧,左

足踏人形海星,样子极凶。据说为天后四位侍从之一。
5.加善。亦称白虎。面白而善,右手持长矛,左足踏人形海龟。据
说亦为天后四位侍从之一。
6.眼光娘娘。亦称眼光明目元君。托一只大眼,象征明目去眼疾,
“元君”,系道教对女仙的尊称。
7.子孙娘娘。亦称子孙保生元君。手抱小儿,身背口袋,袋内装满小孩。
8.耳光娘娘。亦称耳光元君娘娘。双手举着个圆形物,前面有一突起的耳

形。
9.斑疹娘娘。亦称斑疹回生元君。左手持一莲蓬形物件,上缀斑点,以示

天花。
10.千子娘娘。亦称千子元君。身上趴着许多小孩。
11.引母娘娘。亦称引母元君。手领半爬伏的小孩。
12.乳母娘娘。亦称乳母元君。怀抱作哺乳状的小孩。
13.百子娘娘。亦称百子元君。身上有许多小孩。
14.观音菩萨。亦称南海大士。位居佛教诸菩萨之首席,被认为是慈悲的化

身,救苦救难之神。
15.王三奶奶。木像。活动胳膊,活动手,手持药丸。布衣,小脚身旁有一

驴和一手持马鞭的男童。据说王三奶奶是个骑驴走乡串村、顶神看病的巫婆。
她素又慈悲行善,又是天津人,为此清末民初在津门颇有影响,几乎压倒了对
娘娘的崇拜。其诞辰为农历九月初二,一说九月初九。在天后宫内,王三奶奶
木雕像平日置于正殿北侧的固定位置,初一、十五则由伙友背至藏经阁楼上供
香客朝拜。有时,应信徒之邀,王三奶奶还可由一小童领引,“骑驴”出庙去
为病人看病。
16.泰山娘娘。亦称碧霞元君。木像,金脸,活动手。相传为泰山东岳大帝

之女,后修道成仙,能保佑经商、农耕、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其圣诞为
农历三月十五日。
泰山娘娘取意于《易·泰卦》之语:“天地交而乃物通”,男女交而得子。专
门主管生育。天后宫原有两位泰山娘娘凤尾殿内的俗称“侉娘娘”;位于藏经阁

内的俗称“金脸泰山娘娘”,同一神祇不知何因俗称各异。
17.催生娘娘。亦称催生元君。身披布袋,身上袋中装的是一个小孩,意为

挨户送子,帮助生养小孩。
18.送生娘娘。亦称随胎送生变化元君。俗称“跑道儿老奶奶”。其像为
“两面人”,前面是善脸,慈眉笑目;背面是恶脸,凶恶骇人。据说她把小孩送

生于人间时,怕小孩留恋,不愿投胎,所以在孩子出生时,她先是善面,随即
回过头来,又露出恶脸,小孩经此一吓就顺利出生了。
19.乳食娘娘。亦称兼管乳食仙官。其双手持瓶,以示盛乳食之用,帮助送

奶、送饭。
20.散行痘疹童子。施药仙官之一。其手持医治“天花”之药。旧时医药不

发达,儿童容易受病毒感染得痘疮,即天花。患儿易伤。因此,人们视“痘
疮”为大敌。种牛痘可预防痘疮,但因多数妇女缺少医学知识,此类仙官便应
运而生。
21.散行天花仙女。俗称“花姐姐”。施药仙官之一。其手持医治“天花”

之药,与痘疹童子所持药物略有不同,但所司医治“天花”之职则同。
22.救济施药仙官。戴官帽,手做点化状。
23.张仙。俗称“射天狗的张仙爷”。张仙面如敷粉,唇似涂朱,胸飘五绺

长髯,身着蓝色衣袍,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其画像右上角常
画有一只天狗。民俗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
有张仙爷守住烟筒口,天狗就不敢钻进屋子里了。张仙专门保护人间幼童,
虽系男仙,却具有送子功能。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执之“弹”,与“诞”同音,
暗含“诞生之意”,所以兼具护子、送子功能。
24.挠司大人。俗称“挠三大爷”。专为孩子出“天花”时挠痒痒。其身边

有三只黑狗,据说小孩出“天花”时,狗可舔痘去痒。
25.送浆哥哥。昔日小孩儿种牛痘后必须灌浆,意为专管送浆的。
26.白老太太从前民间传为巫婆,专管治百病。
27.挑水哥哥。俗称“傻哥哥”、“傻大哥”。一根扁担挑两只水筲。传说

姓白,负责挑水浇灭天花痘疹,精通医术。有人认为其来历不明,亦有人考证,
他姓吴名本(读 tāo),字华基,位列仙班之前是福建大名鼎鼎的神医;位列仙班之

后,被封为救死扶伤的“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与妈祖同乡——即今福建
省厦门市龙海县白礁镇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三月十五日。
28.灶王爷。灶神。旧时天津祭灶,各家都要请灶王爷吃年糕和糖瓜,象征

粘住灶王嘴,上天只能言好事,不讲坏话。送灶王升天时,口中要念叨着“上
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诞辰为八月初三。
28.灶王爷。灶神。旧时天津祭灶,各家都要请灶王爷吃年糕和糖瓜,象征

粘住灶王嘴,上天只能言好事,不讲坏话。送灶王升天时,口中要念叨着“上
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诞辰:八月初三。
29.三官。即天、地、水三官。《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追生保命妙

经》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又称三元。
30.药王爷。三绺长胡须,长袍,河北安国人。诞辰:四月二十八日。
31.斗姆元君。传说是北斗众星之母,道教尊为“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
圣先天斗姆元君”,称其可为人间“解除苦难”。诞辰:六月二十日。
32.关帝爷。即关云长。三国时著名武将。因其武功超群,被尊为“关圣帝

君”。道教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列为天庭神将、四大元帅之一。
诞辰为五月十二日。
33.火帝。俗称“火神爷”。红面,三只眼,八只手,庄严肃穆。每只手分

持剑、火轮或火球等。
34.翼火蛇。火帝站神之一。系身披盔甲、臂缠红蛇的白面神。
35.毕火猪。火帝站神之一。系身着黑袍、头戴猪形帽、面形如猪的蓝面神。
36.食火猴。火帝站神之一。系身着黄袍、尖嘴红腮的猴形神。
37.尾火虎。火帝站神之一。系头戴老虎帽的黄面神。
38.财神。俗称“财神爷”。传说姓赵名公明,亦称赵公元帅。雍容华贵,

秉像尊严。
39.雷祖。全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外形看为三只眼,左手持天上
之虹,右手持剑。天津民俗认为雷神在天上主管催云助雨,是对付旱灾之神;还

认为雷神能鉴别善恶,区分良莠,可代天主持正义,惩治有罪之人,谁做了坏
事,就会遭到五雷(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稷雷)击顶。雷神是主持正义的

行刑之神。
40.雷公。四肢裸露,手持一钉一斧。为男性神明。
41.行雨闪电娘娘。双手持镜的女神。古代的闪电神本是男性,称为“雷

公”,后来演变为女神,与雷公作伴,称为“电母”。
42.马公与曹公。马公系明朝万历年间的太监马堂。曹公亦为太监。原本朝

廷指派他们监修大直沽东庙,但是,他们错修了西庙,后自己出钱补修的东庙。
西庙特意塑像供奉,以兹纪念。其时,马堂为监工,曹公管帐,因此曹公塑像
为双手持纸一张,象征帐单。
43.太上老君。亦称太清道德天尊。三绺胡须,穿道袍。圣诞为二月十五日。
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为与佛教抗衡,提高本教声望,抬出老子为祖
师爷,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谥聃。故又称老聃。
44.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高级神明之一,位列三清尊神之下,但

在世俗的心目中,却是中国最大的神,是众神之王。圣诞为正月初九,即所谓
“玉皇诞”。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为玉帝出巡日。
45.四值功曹。道教所信奉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小神。功曹本

是人间的官吏名称。在汉朝是州郡长官的帮手,有功曹、功曹史。主要工作是
考察记录功劳,掌管功劳簿。后代沿用,至明始废。四值功曹除有记功职责,
还兼作守护神将。四值功曹中以值日功曹最为忙碌,因他每日值日当班,又称
当值功曹。此外,还有梨园神唐明皇及岳武穆等。
46.六十甲子神像。供奉在启圣祠,祖国各地尽管供奉六十甲子神的殿堂名

称不尽相同,有的叫元辰殿,有的叫太岁殿,其殿堂的隶属关系不同,有的属
于道教,有的属于民间组织,有的属于博物馆,但有关六十甲子神的民俗崇拜
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天津天后宫一直以妈祖为奉祀的主神, 1996 年仿照北京

白云观的六十甲子殿,辟出殿堂专门供奉六十尊甲子大将军神像。近年,随着
旅游者和香客的认同,朝拜者日众。六十甲子简言之,源于干支。干支是十天
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简写。十天干又称十干,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十干包
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包括: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 22 个中国特有的符号,开始用于人名,
后来主要用于历法。十干与十二支相互交错组合,成为 60 个复合符号,就是今

天说的六十花甲或叫六十甲子。
第二章 天津天后宫道派传承

从元代到民国的 1949 年,天津天后宫是由僧人和道士两类人管理,僧人管

理昙花一现不过几年尔尔,主要的还是道教对天津天后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明代开始道教便是天津天后宫的主角,天津天后宫的道士属于(正乙派)正
一派属于火居道士,执掌庙门以来信徒数百人。法脉为清微派,由李得晟祖师
所传,从学术上来说,明初的赵宜真25,与其徒弟刘渊然是主要的可考证对象,

天津天后宫法脉便是清微派赵宜真祖师的传承。

第一节 天津天后宫传承道教清微派法脉的起源

清微派是唐宋时期新兴的符篆道法派别,这个门派出自于清微天玉清元始
天尊,故以清微为名。一般认为其创始人是唐末零陵人祖舒,至宋末黄舜申始大显
于世。元末赵宜真集诸派派大成,人明后弟子刘渊然受封“大真人”,掌天下道教
事。其后数代弟子皆封时真人,掌道教事,成为道教界领袖人物,清微派盛极一时。
关于清微始祖 祖舒,在《清微仙谱》“会道”这一项有记载: 祖舒,一名遂道,字
昉仲。月孛化身,降唐昭宗时,广西零陵郡人。面冬黑色 ,大目,身长七尺。幼存节
操,生而神灵,父母莫能禁,遂入道,遍历名山。至桂阳军江诸石上 ,遇护明元妃化身
灵光圣母,授以清微自然先天之奥。或竹钗担臂 ,仗剑生石,啸命风霆,飞行人世。
继至西京近地山中,清虚洞神化溪,感泰清泰玄文元君,化形美女,濯于溪滨。师执
巾侍之,奉迎至岸,凡数夕,变现男女猛兽异相,历试诸难,殊无怠意。知其诚确。乃

25
《正一道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6 年 10 月第一版 291 页
召使乘木筏溯流,吹复故所。悉以上清、灵宝、道德、
正一之旨付之,隐而不见。师总五派之奥,统辖雷霆。变相不一,或乘龙仗剑,
策役万灵,或金冠素服,尊居洞府。性烈气肃,虽雷神亦加严励。今治清微洞昭府,

主持教法,嗣教之士宜竭忠诚,稍或有违填责立至。又号通化一辉元君。26

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祖舒祖师的师承有二,一是从灵光圣母(朱燧)受“清微
自然先天之奥”,另一是从太玄文元君(文慵)得“上清灵宝道德正一之旨”。从

朱燧所受所受之清微派在会道之前称作真元派 27,按安《清微仙谱》“清微道

宗”所录谱系28,除元始、玉宸两位道家所宗的先天尊神外,以真元天帝迹恭起始,

从秦汉至唐有二十位祖师传承。此谱中除许逊外其他人未见史志有载,故一般认
为此谱传承当为虚构。但考虑道家历代多幽人隐士,加之年岁深远,史志不得其详

也是常理。此宗谱中有些独特现象值得分析。一是在二十位祖师中女性有十四
位,占近四分之三。另一是除了师徒传承外,此谱中还有化身传承,这在其祂道派

的祖师传承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加之传世的祖舒像装扮殊不类通常道教祖师
像,清微派又行早期道教所反对的血食祀奉。疑真元派应是一支奉迹恭为始祖,擅
长使用借体还魂类降神术法,以女性为主体,长期潜传的民间法派。祖舒从文慵所

受则是代表当时流传的正统主流道教。“上清灵宝道德正一”应当是指当时道
士授受的“正一、高玄、洞玄、大洞”四部经戒法箓 29。因此清微派应是融合
民间法派真元派与正统道教大洞经教系的新兴道派,而集两者大成并融为一体
的关键人物就是祖舒。是以后世清微派将真元派始祖迹恭尊为“清微宗主”,将
上清大洞经系祖师魏华存尊为清微“祖师”,将集两系大成的祖舒尊为清微“宗

26
《道藏》陈采编“会道”《清微仙谱》,第 3 册,第 330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
出版,1988 年影印本。
27
陈采编《清微仙谱》序, 黄舜中传,《道藏》第 3 册,第 326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
合出版,1988 年影印本。

28
按清微谱系在《清微斋法》《清微元降大活法》及《道法会元》卷二均有所述,所载互有参差。
唯《清微仙谱》是纯粹宗派谱系,其余诸谱均是在道法经典中顺带提及。故本文所述,以《清微仙谱》为主。
29
洞神部三皇经教因唐初已禁,故不传,见《法苑珠林》卷五十五(《大正藏》第 53 卷第 708 页
上、中)。
师”。如在《道法会元》卷六“清微妙道雷法”,所列“主法”宗师三人即为:
清微宗主真元妙化上帝
祖师高元哀照法王清真紫虚元君魏华存
宗师金阔昭凝妙道保仙元君祖舒30
张宇初《玄问篇》亦言:“清微始于元始,而宗主真元阐之,次而南岳魏君、陵

郡祖君,祖宏四派之绪。”31可见仍留有两系融合的痕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朱燧与文慵传授的两个系统中皆有把许逊奉为祖师之
一。应是真元派在此之前有过将巫法进行道法化的努力。考许逊登仙之后,其道

法传承在隋唐时期隐约可见有后裔与门徒两支传授。七代孙许藏秘“有咒登刀

履火之术” 32 。三传弟子张开先“操炼金丹符秘,上能轰雷致雨,下能治病驱

邪。”33两支传承一支近巫法,一支重道法,与祖舒所承颇有相近之处。在《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祖元君传”中更有记载祖舒师事许真君 34 。许逊与祖舒清微
派如此关系,也开后世传人兼传清微、净明两派之先河。
祖舒身后,仍有化身休端和弟子郭玉隆两种传承存在,且其至四代弟子高奭为
止皆为女真,可见清微派仍有保留真元派余绪。至五代始传男真,华英居华山,其

后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三代皆居青城。 35华山、青城均是道教重镇,道教盛

行,清微宗师世居于此,无疑有利于推动清微道法的理论构建。
据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黄雷源制传”,述及黄之门徒情况:“其所
度弟子皆众石题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己。前者各得一法,后
者尽得其传。如武当洞渊张真人,化行四海,独露孤峰,其道多行于北;西山真息熊

30
《道法会元》卷六“清微妙道雷法”,《道藏》第 28 册,第 710 页。
31
明张宇初《岘泉集》卷一“玄问”,《道藏》第 33 册,第 187 页。
32
唐王度《古镜记》,《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器玩二”,团结出版社,1994 年,第 1059 页。另,登刀履火
之术至今在以奉许真君为祖师的阊山派等法派中仍有传习。见叶明生《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阁山教广济坛
科仪》,《中国传统科仪本汇编》1,新文丰出版公司,第 360 页。
33
唐陈宗裕《敕建乌石观碑记》,《全唐文》卷一六二,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660-1661 页
34
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传”,《道藏》第 5 册,第 445 页
35
《清微斋法》卷上,《道藏》第 4 册,第 286 页。
真人独在诸立石题名之后 道阐四方,尤多行乎南土。传之安城彭汝励,汝励传之
安福曾尘外,尘外传之浚仪赵元阳。如上授受者,皆为一代宗匠,道德冲融,内外光

霁焉。”36据此北可知,黄舜申以后清微派又分为南北两支,北支行于西北,以武当

山(湖北)为中心;南支多行于南方,以西山(江西)为主。

第二节 清微派与正乙派传承字辈的关系

众所周知如今龙虎山天师府的传度字辈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
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
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而很多人以为这是祖天师传承下来的字辈,殊
不知在白云观馆藏的《诸真宗派总谱》三十一条中明确记载“龙虎山正乙门下
天师清微派: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仙源愈兴振,福海启洪波,天师张虚
静真人,系江西龙虎山信州人。留传天师,宣统元年仲春,重续二十字”。这
个跟目前龙虎山传承字辈主要区别是“仙源愈兴振”改为“三山愈兴振”,可
以看出目前字辈来自于龙虎山正一清微派宗谱,而且按照此谱理解,龙虎山正
一清微派是虚靖天师张继先真人传下,此二十字是宣统元年仲春续上的谱。那
么龙虎山为什么会把清微派总谱当做自己的传承字辈,甚至号称“三山滴血
派”

一 清微派实为“会道”之创举

在历史上首篇综述清微派传承的书籍《清微仙谱》中记载:“始于元始,二

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
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这里说的很清楚了,清微派向上托名为元始所
传,二传至玉晨大道君与老君,三传就演化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
然后祖舒真君为将四派合一,被列为初代祖师。这里真元、太华不知是何宗派,
关令可能是关尹隐仙派,正一可以确定是龙虎山天师派,这是因为《清微仙
谱》成书年代为元朝,元朝龙虎山天师府提举三山符箓统称正一三山,这个不

36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黄雷渊传”,《道藏》第 5 册,第 446 页。
可能写错。《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清微元降大法》为元朝清微道士编辑,
想来与《清微仙谱》年代相距不远,这里直接记载所会道派为“元始、上清、
灵宝、道德、正一”五派;而《清微斋法》则记载为“道宗、灵宝、道德、正
一”四派。不管是四派还是五派,清微派实际是天师正一派结合其他几派的传
承于一体产生的“会道合宗”,这个是清微传人都认可的事实。

二 天师派方面的再次“会道”为清微正宗

四十三代张宇初天师《岘泉集·授法普说》 37中言“太上授之吾祖汉天师,

口口相传,是为清微正宗,及无上侍宸一辉祖元君(舒)然后合之,是曰:清微、

灵宝、道德、正一是也”。在这里,张宇初天师直接认为《清微仙谱》里的三
传其实是传给了祖天师并分出四派,这四派分别是“清微、灵宝、道德、正
一”,也就是说祖舒真君为祖天师的后代传人。天师派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
也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代有传承,南北合宗。除了《清微仙谱》自我归宗的正一传承之
外,三十八代张与材天师一方面收北派清微宗师张守清为徒,授正一法脉并二
品法箓,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又拜张守清为师学习清微法,这样北派清微就
纳入天师府内传。而南派清微从赵宜真祖师传刘渊然祖师,四十三代张宇初天
师又拜刘渊然为师,南派清微法脉又进入天师府中。
第二便是道门领袖,一呼百应的领袖效应,除了与天师派有关的清微祖师,
其余清微祖师记载寥寥,完全没有足够的教团势力与之匹配,就连赵宜真祖师
都是曾受天师礼遇并在天师府内多有传承。元明之际多位天师对清微派的举荐
推崇,才导致清微派从元朝之前藉藉无名到明朝之时天下皆知。

三 虚靖天师造作的假说

当然在学界有一种假说,认为是虚靖天师造作清微雷法,把原来的传承散
佚的清微派整合成了清微派雷法。因为在虚靖天师之前,天下除了神霄并无清
微雷法一说,而清微元朝出世以来就不断以雷法自居,其雷法理论也与神霄共

37
[明]張宇初:《峴泉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236 册,0467a 頁
通。虚靖天师本就是神霄一脉祖师,又倡导“内以成丹,外用为法”的道法新
理论来代替纯粹飞神上表的神道设置,很有可能另起一家作为闲子,下在这历
史的棋盘之上以备天师府后世之需。而“三山滴血”字辈与清微字辈如此一致,
也有虚靖天师的传说,传说是虚靖天师传萨守坚真人而立此字辈,然而武当清
微字辈(也就是清微北宗)也与此字辈基本相同,于是学界猜想会不会是虚靖
天师曾经传授清微派弟子雷法,毕竟在十一代祖师黄舜申真人之前的祖师仅有
其名,其生平皆是不可考。

第三节 清微派赵宜真、刘渊然、李得晟事迹

赵宜真是元明时期清微派传承的关键人物,但一般叙述明代清微派历史,均

以赵宜真、刘渊然、为主,又因李得晟师出清微派又为天津天后宫开山鼻祖,
故统一介绍。通过考证史料,叙述赵宜真、刘渊然、李得晟的事迹,对三真人生

平事迹略加叙述。
赵宜真,号原阳(或作元阳),江西安福人。少通经史,在赴省试途中因病折返,遂
断仕途之念,出家成为道士。赵氏师承清微,兼弘数派。《紫霄观碑》言:“(赵宜
真)往从郡之有道者曾尘外学得清微、灵宝诸阶雷奥,补其遗阙,发其旨趣。清微

久不行,至是大显。”38曾尘外为西山熊道辉一系清微派传人。《历世真仙体道

通鉴》“黄雷渊传”载:“西山真息熊真人,传之安城彭汝励,汝励传之安福曾尘外,

尘外传之浚仪赵元阳,如上授受者,皆为一代宗匠。” 39此系传于净明派本山西山,

与净明派长期共处,兼传净明一系。《净明宗教录》谓:“从曾真人受净明忠孝道

法,间有阙文,悉加订正,参考尽详。”40据《历代神仙史》载,又会南北之学而一

之:“复师郡之青华山张天全,其学本龙虎山金蓬头,得金液内外丹诀,实本长春邱真

38
(明)王直《紫霄观碑》,《抑庵文后集》卷二十四。
39
(元)赵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黄雷雪渊传》,《道藏》第 5 册,第 446 页。
40
胡之玫《净明宗教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69 页;又见李鼎《李长卿集》卷二十四《净明忠孝经
传正讹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四十年干全二十八卷本。
人之道;又师李元一,其学本乎玉蟾白真人南派之学。” 41“玄一荐之师蒲衣冯先

生,冯亦师野庵云。” 42尝游白鹤山永兴观,遂居焉。间以所授致雷雨、度精爽,皆

有异感,闻者越千里走从之。洪武初,携弟子游吴蜀、武当,访龙虎山,时天师张正
常深嘉礼之,山中道士多礼为师。还居江西雩都紫阳观,从事著述。凡道门旨奥,

皆缀辑成书。正一天心雷奥、金液还丹之旨发挥极多。 43洪武十五年(1382)仙化

于雩都紫阳观。景泰六年(1455)追赠“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44。其徒甚众,

续承道脉者刘渊然一人而已。45
长春真人刘渊然(1351-1432),号体玄子,赣县人。自幼被元妙观道士陈方外收
为徒,十六岁为道士受符法于胡张二师,复师事赵宜真,授诸阶元秘,携归金精山,又
授以玉清宗教社令烈雷玉宸黄箓玉箓等书,及金火返还大丹之诀。栖神炼炁,呼召

风雷,驱役鬼神,济拔幽显,动有灵验。46 一时传为神人。二十来岁时,专程到龙虎

山拜谒 42 代天师张正常,与之交谈三日后别归,自谓得天师正学。47洪武二十六

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闻其名,召至京师,试以道术,赫然灵验,赐号“高道”,馆朝
天宫。建文时擢为道录司右正一。永乐初年,从明成祖朱棣至北京,升迁左正一,
“建金篆大斋,致有醴泉、甘露、鸾鹤之瑞,大见信宠。”赐“真人”号。素性耿

介不合于人,因中以他事,谪至龙虎山又谪云南。 48 及抵滇南,神术屡显,凡水旱有

41
(清)王建章《历代神仙史》卷六“赵元阳传”,宏善书局,1936 年,第 123 页。
42
(明)张宇初《岘泉集》卷四“赵原阳传”,《道藏》第 33 册,第 232 页。
43
(清)王建章《历代神仙史》卷六“赵元阳传”,第 123 页。
44
(清)王颖主修《雩都县志》卷十二《仙释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版。
45
(清)赵之谦《江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九“仙释”,清光绪七年刊本。
46
(明)王直《长春刘真人祠堂记》,《抑庵文后集》卷五。明陈循《龙泉观长春真人祠记》,见陈垣编纂《道
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 年。第 1261 页。
47
周建华《刘渊然与赣南客家道教》,《中国道教》,2006 年第 1 期,第 18 页。
48
(清)金桂馨等《逍遥山万寿宫通志》卷五。
祈必应。洪熙元年(1425)刘渊然钦承仁宗诏书回京,得赐号“冲虚至道玄妙无为

光范演教长春真人”,诰加“庄静普济”四字,并主“领天下道教事” 49,赐二品印

诰,与龙虎山正一真人同等 50,成为显赫一时的全国道教领袖人物。宣德初年

(1426),明宣宗对刘渊然更是“宠眷弥厚”,晋其“大真人”号,赐法衣宝剑。时
44 代天师张宇清以刘渊然已为大真人,意欲与之并,人朝恳礼部尚书胡为之请,宣

宗不得已勉从之,亦加号进封宇清为大真人。 51宣德七年(1432)乞归朝天宫,宣宗

御制山水图歌赐之。卒年八十二,阅七日入殓,端坐如生。52 其徒殆百余人,著名

者如邵以正、芮道材、蒋日和、郭宗衡、王贞白等。43 代天师张宇初尝从刘渊

然学道法53。宣德之初赐之剑,问曰:此剑当谁传?对曰:臣法得之浚仪赵元阳,继者

惟邵以正耳54。

妙应真人李得晟(又作李德晟,道号天希 55)。弘治十六年(1503)被封为左至

灵56。正德四年(1509)拜谒白云观处顺堂,见庙宇失修,“思继先志,召匠鸠材,以坚

易朽,补缺为完,比昔加壮丽焉,复命匠氏,埏埴增仙像六躯通。” 57 正德十一年

49
(明)王直《长春刘真人祠堂记》,《抑庵文后集》卷五。
50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一百八十七·方伎》,中华书局,1974 年,第 25 册,第 7656 页。
51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道道官封爵”,中华书局,1959 年,第 914 页;《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七·方伎”。
52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一百八十七·方伎”。
53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一百八十七·方伎”。
54
(明)王直《长春刘真人祠堂记》,《抑庵文后集》卷五。
55
魏克晶《宫内的正乙派拾零》,载冯骥才主编《话说天津卫》,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27 页;《天津简
志》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244 页。
56
《明孝宗实录》卷之二百四。
57
李得晟《长春殿增塑七真仙范记碑》,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四《郊坰西四》,北京古籍
出版社,1981 年,第 1581-1582 页。
(1516)撰《长春殿增塑七真仙范记碑》,碑文中有“下及得晟,滥厕妙应真人”字
句,说明此时李得晟已晋升为真人。又此碑道家俗称《小直沽天妃宫住持李得晟

碑》58,可知此前已在天津天后宫任住持。据民间传闻,李得晟是经张天师举荐而

为小直沽天妃宫住持的。 59考其师叔祖胡守法,即是在邵以正门下学道,后应张天

师之举,住持城南东岳庙,其后参修道藏,继而在道录司任职。 60故天师举荐一说还

是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嘉靖三年(1524)征邵元节人京,见于便殿大加宠信。按高金奏文:“元节一道家

流耳,因真人李得晟之请而波及之” 61。由此可知邵元节是因李得晟举荐而人朝。

嘉靖九年(1530),京城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高金人狱”事件。兵科给事中高金上

书,请削邵元节真人号,夺李得晟恩恤,嘉靖皇帝大怒,立下诏狱拷掠 62。李得晟未

受波及。嘉靖十一年(1532)二月辛卯(十二日),大学士李时等以圣嗣未降,请遣廷
臣奉香帛诣岳镇名山祝祷。帝以遣使远出恐扰吾百姓,命分遣道士斋奉香帛幡祝
行令。 63 二月十二日降旨差李得晟往直隶徽州府齐云山祈嗣。随行官道二十六

员侍职十名64。用志字起名,如宋志衡和杨志贤。《齐云山志》中保存了一份嘉

靖十一年随李得晟祈嗣的道录司人员名单,其中多为清微派,“永得振常存”五辈
皆有。这份名单如下:钦差妙应真人李得晟奉带:参随道录司左演法等官 李用濂、

蒋振先、沉得登、张振通、尚道福、李常经、萧文传、沉长绅、陈弘继、屈常
垣、杨存、贾承清、王永宁、张永通、杨弘、郝永亨、王振聪、王常镐、奚绍
隆、郭弘经、刘存恩、梁存祚、王弘宾、邵道通、徐永仁、刘真瓒、潘存礼、
58
清朱文藻《金鼓洞志》卷六。
59
魏克晶《宫内的正乙派拾零》,载冯骥才主编《话说天津卫》,第 27 页。
60
明徐溥《充庵胡公墓道碑》,见朱大韶集《皇明名臣墓铭长集》,明文书局,第 525-528 页。
61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七。
62
《明史》卷二百九“列传第九十七·高金”
63
《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64
(明)鲁点《齐云山志》卷二《命使》。
刘永德、李本通、蔡常绶、陈常钺、李永德、刘存胤、边存泽、李存槔、胡大
绅、詹宗义。侍职张存、矾存祖、龚招敬、李常辅、王得先、王计旋、王存敬、
贾延奇、邓绍荣、晏永和、田存主。65
从这份名单可见,此行多数为清微派,“永得振常存”五辈皆有,其中永字辈七
人:王永宁、张永通、郝永亨、徐永仁、刘永德、李永德;晏永和。得字辈两人:
沉得登;王得先。振字辈三人:蒋振先、张振通、王振聪。常字辈六人:李常经、
屈常垣、王常镐、蔡常绶、陈常钺;李常辅。存字辈十一人:杨存、刘存恩、梁存
祚、潘存礼、刘存胤、边存泽、李存槔;张存、矾存祖、王存敬、田存主。这些
人应都是李得晟的同门,甚至有他的弟子在内。

同年,辽东闾山刊印《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天妃宫住持李得晟作序 66 。

《八十一化图》自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焚毁后,经二百五十年终重现于世。

后世刊本67皆以闾山本为祖本,均首列玄元六子、北五祖七真、南五祖、赵宜真

至邵元节李得晟等三十一祖师像。可见此次刊刻是以李得晟为主导的,他此时身

在闾山也当与“诣岳镇名山”祈嗣有关。《八十一化图》中胡人多作满洲与蒙

古装扮,有研究者以为是民国时期所添加 68,实则这皆应是源自闾山本,正反映出明

中期汉人在辽东与女真、蒙古的交错状态。李得晟在此时此地刊刻《八十一化
图》,正如其在后序中所称“为敷教振宗之所谋哉”。寄望以宏传道教来教化边
疆诸族,这无疑有着其独特的政治含义。
在《八十一话图说》的序中曾提到李得晟为小直沽天妃宫住持。小直沽天
妃宫即今天津天后宫(清代天妃晋升天后后更名)。据天后宫最后一代住持张修华
1965 年所作回忆录《道教生活七十年》中记述:“据父老相传,天后宫的开山祖,是

65
(明)鲁点《齐云山志》卷二《祀典》。
66
路工《明辽宁刊本(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见路工《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 456
页。
67
现存刊本主要有:清康熙六年本(藏于国家博物馆古籍部);清乾隆四十五年山东关帝庙刊本;光绪三年长沙
石印本(1995 年湖南省衡山南岳道教协会翻印);光绪十七年吴山吕祖殿刻本;民国十九年沈阳太清宫石印本
(见严灵峰编辑《无求备斋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七)。
68
雷朝晖《陕西楼观台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藏(老子八十一化图说)木刻刊本年代考证》,《文博》2009 年第
4 期。
是道教清微正一派69第七代李德晟。这一派历代父子相传,是按'一元以道至,永德

振常存,昭应通玄理,惟希最有成,修省承清静,开仁济世生,妙明严肃有法,演教启真
容'四十个字向下排列的。按教派的班辈论,李德晟是第七代 ,按天后宫论,又是第
一代。”70
按《八十一话图说》所反映的正确师承当为原阳赵(宜真)-长春刘(渊然)一通
妙邵(以正)-普济喻(道纯)一弘道宋(志衡)-普毅杜(永祺)-妙应李(得晟),此与天津天

后宫所传正相合。

嘉靖十七年(1538),李得晟再次奉旨与 48 代天师张彦往齐云山祈嗣71。 嘉靖

二十五年第三次往齐云山祈祀的人员中,已没有李得晟的名字。可能这时他已经

归隐或羽化了。李得晟仙逝后,据传葬于天津西郊天妃宫道士祖茔72。

第四节 天津天后宫自李得晟祖师之后法脉传承

一 清代天津天后宫的法脉传承

李得晟祖师在天妃宫传下四位弟子,分掌庙内四座主殿,称为四大门。以后四
门又各收六个徒弟,形成二十四家,分掌各配殿。各家都娶妻生子,父子相承。唯

有火帝殿所属财神殿一家,不娶妻,师徒相传。73 除掌管天妃宫各配殿外,天妃宫

道士还陆续创建和接管了天津多座庙宇,其中以康熙年间第十四代及十五代传人
李怡神与王聪师徒创建的香林院最为著名。李怡神事迹多不可考,据《天津县新
志》载,“香林院,康熙初天后宫道士李怡神建;怡神弟子王聪以风雅著称一时,词人

69
天津清微派又自称清微正一派,此当与明时符箓诸派归宗正一,清微祖师与正一天师往来密切有关。张宇
初在《岘泉集》中言“太上授以吾祖汉天师,口口相传,是为清微正宗”,视清微正一为一派。
70
张修华遗稿《我和天后宫》,载《天津文史资料造选辑》第 19 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66 页。
71
(明)鲁点《齐云山志》卷二《命使》。
72
魏克晶《宫内的正乙派拾零》,载冯骥才主编《话说天津卫》,第 28 页。
73
张修华遗稿《我和天后宫》,载《天津文史资料选转辑》第 19 辑,第 166 页。
多乐与之游。” 74王聪,一名理聪75,理字辈正为天妃宫清微派十五代。《三洞拾

遗》第十一册收录《雷文仙音》一书,尾署:“康熙十六年岁次丁巳,龙门派玄玄孙
弟子唐清秘熏沐叩书;弟子王理聪熏录。嗣全真教弟子宋太玉、清静真一弟子李
圣福,天津瀛海熏梓施行。”从时间和地点来看,此王理聪应即是香林院王聪。按
《天津县新志》:“聪字玉笈,号野鹤,初为天妃宫道徒,后随其师创建河北香林院,

遂为香林院道士。” 76又据《津门诗钞》载:“王聪,结茅三汊河之香林院,所居幽

洁。老树古藤,奇花异石,错置庭户。与张帆斋、龙东溟、周月东诸名士过从,廊

庑户壁,粘诗笺无隙地,人谓其斋曰诗厂。”77由于王聪好读书,善诗文,通书画,擅

琴棋,广交诗书画友,以香林院为依托联络了清代一大批颇具影响的文人学者 ,极
大的提高了天后宫道士的声誉。王聪师兄马就山收徒倪扶阳,扶阳以律行著名,收

徒刘镜心、田友心、方洗心。洗心善画山水 ,以孝悌闻名 78 。 乾隆五十三年

(1788),乾隆皇帝莅津,至香林院拈香,赐名崇禧观,并御书崇禧观额联、崇禧观碑。

79
除香林院外,天津大直沽天后宫、大口玉皇阁、水梯子关帝庙、芦庄子关帝庙 、

西门外关帝庙、闸口帝君庙、河北关下大王庙、府署街三圣庵、府署街玉皇庙、
户部街正一财神庙、小关玉皇庙、小关元通观、户部街朝阳观等十数处庙宇也

均为天后宫道士创建或接管,属于天后宫下院 80,清微派由此成为天津道教的主导

力量。

74
《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旧迹》。
75
缪志明《清代天津书画家汇考》,载《天津文史丛干利》第三期,第 167 页;王振德《天津书画史话》,载
《天津文史丛刊》第八期,第 37 页。
76
《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三《艺文》。
77
(清)梅成栋纂《津门诗钞》,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 994 页。
78
(清)张霪《方洗心簪冠序》,梅成栋《津门诗钞》,第 9997 页。
79
《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旧迹》
80
张修华遗稿《我和天后宫》,载《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 19 辑,第 168 页。
二 民国年间自张修华道长始天津天后宫的法脉传承

张修华(1892-1976)字凤藻,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第二十一代传人,其祖辈世代
均为天后宫道士。父张成卿曾任天后宫火神殿副殿长。12 岁簪冠受度,27 岁升
任天后宫总住持。1931 年为推广天津武术创建“天后宫无极国术研究社”任社
长。从 1934 年-1956 年历任天津道教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38 年 10 月主持
重修天后宫南北钟鼓两楼。1939 年天津发生特大水灾,将天后宫作为临时救济所
救助灾民。1941 年日本扶持成立华北道教总会,曾代表天津道教出席成立大会,
并担任理事。1942 年 10 月主持車建大
后宫小学。1953 年和 1955 年两次代表天津道教会出席全国道教代表会议。
1956 年 11 月“中国道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在北京召开,张修华代表天津市道教
会出席。1957 年 4 月张修华代表天津道教会出席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大会,被选为
理事。1957 年 9 月主持重新修缮天后宫主殿。1965 年撰写回忆文章《道教生活
七十年》(出版时更名为《我和天后宫》),天津道教历史多赖此得以保存。民国
时期天津清微正乙派各庙的住持分别为天后宫张修华,大直沽天后宫李承谨,玉皇

阁陈省铭,帝君庙方省吾,河东关帝庙李省三,大王庙陈省铭,高真宫綦承恩 81。其

中天后宫道士较多,所幸在 1948 年天津市民政部门的“寺庙登记”有载,天后宫


有道士二十名。82

道名(姓名) 年龄 入道日期 入道时年龄

张修华 58 1904 年 2 月 14

随省曾 58 1905 年 3 月 25 日 15

方省吾 58 1906 年 2 月 16 日 16

李省三 58 1906 年 3 月 16 日 16

张承业 48 1914 年 3 月 15 日 15

81
《华北宗教年鉴》,民国三十年(1941),兴亚宗教协会编,第 245 页。
82
董季群(天津天后宫》,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 105-106 页。
何修祺 48 1916 年 1 月 16 日 16

陆修璞 47 1917 年 3 月 16 日 16

方承科 45 1917 年 7 月 13

郭修治 46 1920 年 3 月 18 日 18

刘修静 59 1921 年 3 月 28 日 28

张修培 43 1921 年 5 月 16 日 16

乐修颐 43 1922 年 1 月 16 日 16

崔省彬 38 1925 年 3 月 15 日 15

杨省枯 33 1931 年 3 月 15 日 15

刘开阴 23 1940 年 4 月 17 日 17

李承武 38 1940 年 4 月 18 日 18

方承臻 25 1940 年 4 月 18 日 18

郭省良 31 1940 年 4 月 23 日 23

张清信 19 1945 年 4 月 16 日 16

李修泽 30 1948 年 3 月 30

三 天津天后宫当代道士

建国后,天津多数道士陆续转业还俗,道士人数逐年减少。到 1957 年,天津


市区仅有道士 24 人,天后宫道士仅剩 8 人。但仍维持道教活动,如在 1957 年 11
月 7 日,天后宫以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并天后得道日,特举办道场法会。①殆至
“文革”期间,道教界人士遭到迫害,中国道教协会天津市分会方被迫停止活动。
改革开放后,天津天后宫道士已寥寥无几,且均已至耄耋之年,但仍为恢复天津道
教活动而奔走,中以玉皇阁道士胡清泉为最著。胡清泉(1914-1996),天津道教清微
正乙派第二十四代传人,玉皇阁住持胡承勋之次子,出身道教世家。玉皇阁道脉传
承源于天后宫四大门中的南廊河伯殿,由胡、陈两房道士共同管理,传至今日已有
数百年。胡清泉是当代天津道教界著名高功,自幼熟读道教经书。精通道教斋醮
科仪,师承北京著名高功赵明至习学白云观老北京韵。善吹笙管。晚年因虑清微
道教后继乏人,乃传道法于外姓弟子张静溪道长。

第三章 天津天后宫的宗教与民俗活动——皇会

天津皇会是天津卫万人空巷、脍炙人口的庙会,由于受到清帝的青睐而身
价百倍,升格为皇会,皇会成了驰名海内外的狂欢节。在天津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

皇会情况。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对神仙的信仰淡化,所以拜神祈福的行为,
几乎消失殆尽,因之皇会的演出活动也多年没有举行。然而作为宗教仪式和民
俗活动来说,其内容丰富多彩,仪式规整,有的花会节目优美健康,能表现出劳动

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失为人们娱乐的载体。皇会原本是给
天后娘娘出巡及祝寿的活动方式,踩街上会充分表现了人们庆祝天后圣诞的热
情。是人们为了让天后宫里的天后娘娘享受这些精彩的表演所用来娱神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台湾民众纷纷到祖国大陆省亲,特别是许多妈祖的崇拜者,来到天
津朝拜天后宫,因之作为全国三大妈祖庙的圣地之一,天津天后官的皇会开始恢

复。但这是天津民俗博物馆发起筹备的,作为民俗表演以展现民间习俗,相对
往昔的皇会规模和内容,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节 天津天后宫皇会的由来

天后信仰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即南祭祀、北皇会。提起天津的皇会,驰誉
全国,赫赫有名。因为这是自元明清乃至民国,一直传承下来的风俗。每年三
月二十三,是天后林默的诞辰。本来妈祖是护航女神,专司保佑漕运的,所以
水手们虔诚地供奉她。但是由于她还管妇女生育、疾病医疗等事项,因此广大妇

女趋之若鹜,彼此哄抬,妈祖的威望日隆,成为三津闾里共同祈祷的神灵。
妈祖在元明两代曾经被封为天妃,康熙年间,因协助施琅收复台湾,助顺
有功,就由康熙皇帝加封为天后,赏赐半副銮驾。而妈祖祖籍是福建莆田湄洲
屿人,远来天津会想家的,所以临到她生日时,就要回娘家一趟。于是踵事增
华的天津人,就把妈祖抬出来,送到北城根的闽粤会馆去省亲,权代回了一趟
娘家。这就叫娘娘出巡。娘娘出巡,就有送驾、迎驾、接驾等活动。一切都仿照
官府排场,隆重非常。老娘娘过生日,就要演戏庆寿,就要踩街上会,进行花会表演。

因庆典盛大得到皇家的青睐,从此天后宫的庙会就改称为皇会了。
此后,愈演愈烈,天津人开始把皇会提升规格,增加花会的项目,队列结
构越加完善。像皇会的前导有门幡会、太师会、捷兽会、跨鼓会、鹤龄会、中
幡会、五虎杠箱会等。然后以几个大座为主体,参加进许多民间歌舞花会,构
成若干单元。这些大座都是抬阁会、香亭会、灯亭会、云亭会、海屋添筹会、
宝塔会、宝鼎会、黄轿会、宝辇会等等。这些单元中间,加入的歌舞节目如高
跷会、秧歌会、小车会、旱船会、跑驴、竹马、霸王鞭、打莲湘、打花棍等等。
其中还插有法鼓会、大乐等音乐节目。
作为皇会的最重要的道教部分,则是王灵官、报事灵童、花童会、花瓶会、
舞花会、顶马会、巡风会、宝伞会、华盖会、道众行香、接香会、灯牌会、銮
驾会、黄轿会、凤辇会、宝辇会、华辇会等。为整个皇会服务的群众性组织,
有扫殿会、献茶老会、设摆会、水会(消防工作)、净街会、请驾会、护驾会、接

驾会、送驾会、接香会、黄绳会、梅汤会等。
这些花会,边行走边表演,洋洋洒洒,迤迤逦逦,恰似长蛇一般。而且旗
帜迎风飘动,锣鼓喧天,震耳欲聋。演员的彩衣彩裤,色彩斑斓,载歌载舞,
今人目不暇接。皇会的场面如此壮观,也侧面说明他是我国众多的民间宗教活
动之总汇,无怪万人空巷,称为盛举。
第二节 天津皇会的记录——《天后宫行会图》

在天津,一年一度的妈祖祭典——「皇会」气势宏大,包括送驾、接驾、
出巡、行香、祝寿等多项成套的仪礼,接连数天,而且总是大张旗鼓,惊天动
地,倾国倾城,万人空巷,场面劲健有致,十分可观,为其他港口城市的妈祖
祭典所罕见,非常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再加上几百年来的活态传承,二零零八
年,天津妈祖祭典——「皇会」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要了解和
研究天津「皇会」,有一件鲜活生动的历史文献不可不读,便是长时间宁静地
遗落于世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天津流出、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大型彩色
写实画册《天后宫行会图》。据《天后宫行会图》的校注者、长期从事民间音
乐舞蹈和天津地方史研究工作的高惠军和陈克先生介绍,该图为册页式,共有画面
八十九幅,上绘行会图八十七起,一百零六道,另有两道有目无图,实际上应为
一百零八道。画册记录的,应是清代嘉庆至咸丰中叶(一八五五年前后)天津“皇
会”的出会情形。《天后宫行会图》中丰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让我们第
一次有机会拂去历史的尘埃,直观地、完整地见识到了天津“皇会”最盛时期出
会的真实情形、出会的起数(当年可能是不固定的)和道数(可能是当年的最高限
额)、出会的行进路线,以及各道会的大致组成人员、道具、服饰、表演时的静

止瞬间等。从而为我们穿越时空,打捞起昨日风韵弥醇的太平景象,留住了一
段有温度的历史,留住了许多已经阙失的记忆。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部画册是
一道以写实风格完成的世间罕见的流动风景线,它让我们直观地观测到了与当代
文明相距近二百年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感触和领受了一次恢弘壮观的宗教艺术

仪式大展演的洗礼。

第三节 清代天津皇会略考

道教的宫观庙宇历来都有农历初一、十五开庙的成规。各宫观的主神诞辰
也都有庆寿活动,届时信徒们顶礼膜拜,焚香祝祷。还有抬着神像出巡以及烧香攒
斗的习俗。这时,都少不了娱神娱人的表演。不过规模有大有小,并不划一,约
定俗成互相攀比,积久即发展成宗教礼仪。由于漕运文化,对海神林默的崇拜风俗
北移,成为天津当地最为隆盛的祭祀活动。再加皇家的提倡 ,政府的祀典,推波助
澜,天后宫的贺寿表演,逐渐形成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制度。这种活动从元明即显露
端倪,迄于清代,更由普通庙会发展成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皇会。清代康熙年间
天津皇会开始隆盛据传在康熙四年乙巳(1665 年)开始由钱商大户创建了“门幡
会”,与此同时,也建立了“挎鼓会”和“中幡会”。钱商是津门首富,有条件出
钱资助这些装点门面的仪仗队伍,为庙会增添了光彩。
皇会开始起步后,更扩大了规模。皇帝玄烨曾五次巡视天津,康熙八年己酉
(1669 年)来津时,驻跸津西稍直口,人西门,出北门,并考试了天津地方官员毛寿登
及一些读书人。 83 康熙的到来,使当地官员重视送往迎来的接驾工作,因皇帝
经常乘船莅津游览,乃有皇船坞之建设,并注意修缮庙宇。天妃宫里的天妃是漕
运的护航女神,所以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 年)春季,由天津道副使薛柱斗竖立起
正面为“海门慈筏”,背面为“五谷朝宗”的牌楼,使得庙宇更为恢宏。这都是促
进庙会向皇会发展的过渡过程。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 年)六月,施琅率水师破
刘国轩军,攻下澎湖。八月台湾郑克块投降,中国实现统一。刘国轩降清后,被
任命为天津总兵。民间传说,是林默“助战有功”,于是林默受到晋封,由天妃一
跃而升格为天后,不仅天妃宫改称为天后宫,而且她的仪仗也开始有了銮驾,出
巡也能乘坐黄轿、宝辇、华辇了。再加前导的门幡、挎鼓、中幡,她的庙会,得到
进一步提升和隆盛。到康熙三十年(1691 年)左右,皇会达到空前规模。鹤龄会、

西头姜家井的捷兽会、芥园的花音法鼓和鲜花会、东南角的同议庆寿八仙会,
也在这个阶段逐步成立起来。
雍正即位,大兴文字狱,进行思想钳制,残酷镇压知识分子,弄得人人自危且宗
教政策严格所以并未有明确记载的皇会举行。乾隆继位后,完成大小金川战役,

对内地农业地区再次实行怀柔政策,提倡文治,几次南巡,安抚江南民众,在
宗教政策上,尤为宽松。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都在位长达六十年之久。乾
隆一生,东巡山东省两次,南巡江浙六次,但无论他东巡南巡,走到哪里,或是回銮返
京,都曾经过天津。据《天津县志》记载,曾经来津十次之多。而且经常乘船走
御河莅津,龙舟就停靠在天津城南门外闸口(海河河岸)的皇船坞(皇船坞是康熙
五十二年癸巳(1713 年)建成的,近代南开区还曾经有一条街名闸口街)。
乾隆八次来津的具体时间及其年岁如下:
一、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年),时年三十八岁

83
张国贤:《天津皇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第三页
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暮春(1767 年),时年五十七岁
三、隆三十五年庚寅年暮春(1770 年),时年六十岁
四、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仲春(1771 年),时年六十一岁
五、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暮春(1773 年),时年六十三岁
六、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仲春(1776 年),时年六十六岁
七、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仲春(1788 年),时年七十八岁
八、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年(1790 年),时年八十岁
这八次中,第一次和第五次、第七次与天后宫有关。
第一次是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年),当时他年三十八岁,曾去寺中拈香,所以
翌年,即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 年),九月份地方官奉命“敕建天后宫”。天津

绅商并于这一年成立了“诚议献茶老会”。说明皇会受到皇帝重视,因而规模
在逐步扩展和扩大。
第五次在乾隆三十八年癸已(1773 年),当时他已六十三岁高龄。巡幸到三
岔河口北岸的望海寺(即崇禧观),及其东面的香林院(望海寺重建于乾隆三年戊
午(1738 年),据《天津县新志》载:“五十三年赐名崇禧观”。望海寺为天后宫道
士李怡神所建,李怡神“弟子王聪以风雅著称,一时词人多乐与之游”)。《新
志》载:“值銮舆莅津,拈香两寺,各以诗章联额赐之。”
望海寺、崇禧观、香林院,建在三岔河口北岸,南望海河对岸的天后宫。
有机会看到皇会的演出和天后出巡的盛况
乾隆三十八年癸已年这一次来津,正好看到天后宫庙会。他御笔写了一首

望海祗园临海河,隔年此复一相过。
虽然缛节繁文禁,仍有衢歌巷舞罗;
只以祝鳌合众志,遂因同悃礼三摩,
普门无量慈悲愿,愿作筹添曼寿多。

这首诗回顾了他在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 年)六十一岁时曾来津,时隔两年,
故云“隔年此复一相过”,由于他并不喜欢当地官绅种种繁文缛节的迎送,却看
到很多天后宫庙会的“衢歌巷舞”,由于这些娱神节目,以“同悃”、“祝厘”的
形式“合众志”,“礼三摩”,所以他也为之欣喜,“愿作筹添曼寿多”,为天后林默
祝寿。这也是他又一次看到皇会的例证。是因乾隆皇帝观看了天后宫的庙会,
非常高兴。尤其是看到跨鼓和鹤龄,而表演鹤龄的小孩子们摆出“天下太平”
四个字,让皇帝欢喜不已。于是就赏赐演出跨鼓的每个艺人一件黄马褂。赏赐
表演鹤龄的孩子们每人一副项圈。 84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年),他第七次来津
已经七十八岁了,这一年他又到望海寺拈香,然后赋五言诗一首,刻碑记兴。诗云:

十载重言至,心空礼法王。
光阴诚速速,相好自堂堂。
清晏南和北,纷趋民与商。
回思祝厘况,望海只茫茫。
戊申仲春瞻礼成什御笔85
这首诗反映了承平盛世,海清河晏,大江南北,一片和熙景象,但也回忆了前几
次看天后宫庙会的情况。他每次来津,都是在仲春、暮春时节,而“下瀚”大是
三月下旬,也就是天后林默圣诞之际,所以,民间花会给他的“祝厘”感觉是深刻
的。皇帝御览了皇会的盛况,并对优秀节目的封赠,无形中提升了皇会的规格,不

然不会对“衢歌巷舞”为天后“筹添曼寿’的群众“祝厘”活动,进行“助詹
礼”后的“回思”。
这样的的描绘,让人们得以想见当时皇会的盛况。因此,关于鹤龄、挎鼓受到
封赠的事,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事情,所以,皇帝御览了皇会的盛况,并对优秀节目的
封赠,无形中提升了皇会的规格,不然不会对“歌舞”为天后“筹添曼寿”的群众
“祝厘”活动,进行“瞻礼”后的“回思”。
经过乾隆盛世之后,嘉庆皇帝颙琰也曾于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 年)莅津,到
天后宫拈香,并赐以“垂佑瀛”的御笔匾额。匾的上边有“嘉庆御笔之宝”的印
玺。但此后他结束赴承德避暑山庄的活动,在回銮北京的路上,曾遇到刺客行刺未
遂的凶险案件,地方治安开始不安定。终其一代,各地发生了许多白莲教、天理教
起义事件,攻陷不少州县。甚至在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年),天理教徒林清起事,
率众发动攻势,竟在首都北京攻入紫禁城,危及皇室的安全,形势极为险峻。嘉庆
皇帝的儿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在御花园中用火枪射击出现在墙头的天理

84
张国贤《天津的天后宫和城隍庙》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 7 月第一版 192 页
85
《津门诗抄补遗》第七卷
教教徒。由于子弹用尽,甚至揪下龙袍上的铜钮扣,来补充子弹的匮乏,其窘迫危
殆之情况可见。但他继位后,于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年)又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
的鸦片战争,清廷战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开始沦入半殖民地的境地。繁重的战
争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沉重的负担,迫使人民奋起反抗。他逝世后,奕泞即位,年

号咸丰。
天津的灾难频频咸丰十年庚申(1860)战火再度光临短几后英法联军以“”
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并北上攻陷大沽口,
占领天津,然后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清帝咸丰被迫逃奔承德。这是在太平天
国勃兴于江南,中国大地遍燃革命烈焰之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交织,人民处于水

深火热之际的岁月。天津人民备遭涂炭。
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时,美国差会系统(“差会”是欧美各国向国外派遣传教士
的总教会机构)的公理会传教士柏亨利(H.Blodget),就迫不及待地乘美国运粮的军
舰,冒着炮火,于同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天津东门外海河西岸登陆,作为基督教第
一个到天津建立教会的传教士,他首先仗着侵略军的淫威,强占天后宫的一座大
殿,挪去塑像,开辟成临时的礼拜堂,供侵略军官兵及外国商人举行礼拜之用。引

起天津人民对洋人洋教的极深的反感和敌视。这是天津天后宫遭遇的一起政治
劫难。
继公理会之后,英国圣道堂(循道公会)派传教士郝韪廉(William N.Hall 及殷森
德(Innocent)二人于 1861 年来津,依仗英国侵略军的势力,在天后宫附近强行征购
了一所宽大房屋,作为礼拜的场所。这些侵占中国庙宇的罪行,引发天津人民的
仇教心理。所以,历经嘉道咸三个朝代,六十年间,中国严重处于内忧外患的时
期,由康乾盛世,逐步过渡到内外交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战争灾难带给人
民无限痛苦,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自拔,于是寄希望于神灵的庇护。
因之庵观寺庙香火繁盛,而娱神媚神的庙会、皇会,也由此而呈现空前隆盛的局

面。庙会、皇会不再是接福迎祥、讴歌盛世、反映富庶生活的狂欢节,而是粉
饰升平、祈祷安居乐业、向往稳定岁月的企盼。表面的“繁华”,遮掩不住内
心的悲哀。因此这一阶段的皇会,因战争关系受到干扰破坏,较少举行。在《天
后行会图》中,虽然展示了大量花会节目,也绘出了很多“盛况”,也只是人们

企求心理平衡的寄托而已。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图文并茂,在一百多幅彩色图片中,于图画上方补白处,
填写了不少说明文字。其中谈到“嘉庆三下天,后宫香”又谈到“”三,是公
1808 年;天津县令谢子澄因抗击太平军,阵亡于咸丰三年,是公元 1853 谢子澄受抚
恤而受到追赠封号和建祠祭祀,最早也在咸丰四年(1854)左右,因此金音法鼓随
驾出巡,也在 1854 以后。所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应该是反映天津皇会最有
代表性的一次。也是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及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以后,天津人民
在悲痛之余,举办的一次祈祷和平,企盼降福的身会。
由《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可见这次皇会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仪仗队伍:
① 门幡;② 太狮;③ 报事灵童;④ 捷兽;⑤ 中幡(两道);⑥ 远音挎鼓。
第二部分为娱神节目:
第一单元:① 南门里永乐杠箱;② 诚议扛箱官;③ 拾锦杂耍;④ 闸口下“溜
米厂重阁”;⑤ 胜议爬杆;⑥ 付家村洛乡高跷;⑦“王母祝寿”抬阁。
第二单元:① 胜芳高跷;② 洛阳桥会;③ 同乐什不闲;④ 议善莲花落;⑤“钟

馗嫁妹”抬阁。
第三单元:① 河东大寺胜意高跷 ;② 窑洼秧歌;③ 随议“胖姑学舌”圣
会;④“三皇姑出嫁”抬阁。
第四单元①县署前“混元盒”;② 西码头庆乐渔樵耕读圣会;③ 乐善双花鼓
圣会;④ 西大药王庙德庆舞花圣会;⑤“武松单臂平方腊”抬阁。
第五单元①中营前金山寺高跷;② 河东吉家胡同白衣庵长亭会;③ 育德庵竹
马圣会;④ 东南角康家大院庆和瞧亲家圣会;⑤“婴儿姹女”抬阁。
第六单元①河北石桥昇仙高跷会;② 河北西沽永庆太平花鼓圣会;③ 永庆万
年甲子圣会;④ 同乐锔缸圣会;⑤“雷师逞圣”抬阁。
第七单元:① 东南角过街阁西游高跷会;② 河东小圣庙同善渔家乐圣会;③
先春园德庆绣球圣会;④ 河东棋盘街万家台英乐四季长鲜圣会(什不闲);⑤“脱过

轮回”抬阁。
第八单元:①“绿牡丹”高跷圣会;② 梁家嘴议胜秧歌圣会;③ 盐坨文殊庵寸
跻莲花落圣会;④ 长乐京什不闲圣会;⑤“忠孝节义”抬阁。
第三部分为出巡散福的宗教活动:
第一单元:宗教仪仗。①宝塔花瓶会(大座);② 小南河进香音乐法鼓圣会 (河
北窑洼果子店梅汤圣会),德照灯亭会(大座,亭内有巨型香炉);城西小伙巷公议同
照灯亭(大座,亭内有巨型莲花);金王灵像;花瓶圣会,西头双忠庙花神庙会议鲜花
圣会松柏亭(大座);⑥ 和音法鼓,东门外南功店海屋添筹圣会(大座);⑦ 长顺华盖

宝伞圣会。
第二单元:① 雅音法鼓;② 津音法鼓;③ 普善花童圣会;④ 道炬行香;⑤ 送

生娘娘头驾宝辇。
第三单元:① 永音法鼓;② 积善堂顶马会;③ 鹅云法鼓;④ 子孙娘娘,第二驾

宝辇。
第四单元①清音法鼓;② 巡凤圣会;③ 同愿太平花鼓老会;④ 第三驾宝辇癍

疹娘娘。
第五单元:① 立源法鼓;② 洪音法鼓;③ 宝鼎会;④ 心音法鼓;⑤ 怀古堂顶
马会;⑥ 庆善堂巡风会;⑦ 香斗法鼓;⑧ 香亭;⑨ 提炉灯亭圣会;⑩ 华辇,天后娘

娘。
正如《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中所描述,这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一次皇会了。
以前的皇会没有留下更具体的细节描述,之后的皇会除了庄严肃穆的礼仪外,
也再没有这样气派和规模出现。
清光绪十年(1884 年)出版了一本《津门杂记》,作者是张焘,号赤山。浙
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长在北京,幼年随父侨寓天津,通医术,懂外文。寓居
津沽,随时记录其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的事件,又悉心搜集有关津郡古迹、形胜、

城邑、衙署、祠庙、商贸、租界等风土习俗,辑成一书。张焘“以客居诵读之
余,留心津门民物三十年”,目睹了“沧桑之变,兴替之殊”“旁搜远绍,雅俗并
登”,记叙了皇会的概况。《津门杂记》成书时,其内容涵盖了他在津三十年的
目见亲闻,大约从咸丰五年至光绪十年,也就是公元 1855 到 1884 间的事。在这

期间发生了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天津,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津京、火园的事。
天津迭兵,前文。这些重大时代背景,都发生在张焘撰述《津门杂记》的住津期间。
所以书中记叙了皇会的详细情况。86

86
《津门杂记》张焘 清光绪十年(1884 年)天后宫卷:“三月二十三日,俗传为天后诞辰。天津系滨海之区,
崇奉天后较他处尤虔。东门外有庙宇一所,金碧辉煌,楼台掩映,即天后宫,俗呼娘娘宫。庙前一带,即以宫南、
宫北呼之。向例此庙于十五日启门,善男信女络绎而来。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
之皇会。香船之赴庙烧香者,不远数百里而来,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樯林立。如芥园、湾子、茶店
《津门杂记》记录了咸丰五年到光绪十年间的种种事件,当然包括同治年
间(1862~1875)的事件。在同治九年庚午(1870 年)年时《续天津县志·风俗志》上
说:“二十三日天后诞辰,预演百会,俗呼为皇会。十六日曰送驾,十八日为接驾 ,二
十、二十二两日辇驾出巡。先之以杂剧 ,填塞街巷,连宵达旦 ,游人如狂,极太平
之景象。”
又说:“天后出巡之期,远近乡民,携家带口中,雇船来津者,甚多。”
各地乡民进津烧香拜庙,纷至沓来,和本地居民共睹盛大的皇会,人员驳杂,

每有游人踩掉鞋袜、妇女丢失儿童事情发生,尤其是各船有男女迷失,遍托在
津亲友代为寻觅,以致引发当年的天津教案恶性事件。
同治九年(1870 年),天津群众怀疑教会拐诱儿童,导致法国领事丰大业向知县
刘杰开枪,击毙了刘杰的亲随马弁,激起群众的愤怒,打死蛮横行凶持枪杀人的丰

大业,焚毁望海楼天主堂。事发后,英美法德意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
带海面,进行示威,恫吓清廷。颟顸昏聩的直隶总督曾国藩,屈服于列强的威胁,
将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充军,判处爱国民众二十人死刑,二十五人充军,赔款四十
九万七千二百八十五两白银,重建望海楼天主堂。并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钦差,

赴法国道歉。天津教案使津门父老蒙受了极大的羞辱。
而次年(同治十年辛未,1871)天津发生大水87,洪水淹没城砖十七级,躲避在
城头上的难民,达五千余口。到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年)天津皇会举行时,河北区
的单街子尚有积水,皇会的仪仗、花会节目,以及宝辇、华辇因大水尚未退尽,难
以通行,于是盐坨六局倚其人力、物力的雄厚,将满装盐包的船只砸沉,上面垫土
铺席,使得皇会可以顺利通行。该局还派有民伕走在皇会前面平垫地面坑洼(盐坨
四局负责城隍庙会的出巡)。这支民使队伍就是志愿为皇会服务的“净街会”组

织,为该会创建之始。
到光绪元年乙亥(1875 年)又是一次隆重的皇会,这是为了庆祝新皇帝登基大
典 而 举 行 的 献 礼 活 动 。 这 一 年 因 是 新 君 嗣 位 , 光 绪 皇 帝 载 活 , 生 于 1871
年,1875 年登基即位时年仅五岁,是冲龄幼君,地方官绅为了阿谀奉承,所以在
皇会中恢复一道报事灵童会。这道老会新办,费尽心机,盐商钱商粮商出资,极尽

口、院门口、三岔河口,所有可以泊船之处,几于无隙可寻。河面黄旗飞舞空中,俱写“天后进香”字样。
红颜白髯,弥漫于途。数日之内,庙旁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云。”
87
《中国近代史》作者:蒋廷黻:上海人民出版社中第四章,233 页
奢华。由会首执一铜锣开道,后跟二十四名旗手,在杏黄绸制旗上绣“报事灵童”
四字。再后有四人抬一硬木小椅,雕刻细腻,镶嵌珠宝螺钿,为精美工艺座椅,披
上大红缎的椅帔,上绣吉祥花卉。椅上坐一四岁的小孩(据闻系鲍超家后人),衣冠
华丽,雍容华贵。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年)五月份法国突然向越南北部进犯,八月份法国对我
国福建马尾的海军舰船发起突袭,击沉我兵船七艘,爆发了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
甲午(1894 年)举办过皇会。曾经保留下一份当年活动的次序记录。据文史馆员

刘炎臣先生抄录的材料,可分为几个单元。
第一单元:仪仗队伍部分:
① 净街会(盐坨六局);② 门幡会(钱商公会);③ 太狮会(针市街);④ 捷兽会
(姜家井);⑤ 中幡(乡祠前);⑥ 挎鼓(乡祠前);⑦ 五虎扛箱会(北城根);⑧ 重阁老
会(溜米厂);⑨ 拾不闲(侯家后);⑩ 云照灵官(拴马桩);⑪ 花音法鼓(芥园庙);⑫ 鲜
花会(芥园庙);广照(闸口);⑭ 宝鼎会(北门内小仪门口)。
第二单元:头驾宝辇部分:
① 道众行香(天后宫);② 西园法鼓(西园即小园村);③ 庆寿八仙(东南城
隅);④ 銮驾(经司胡同);⑤ 接香会(县署前);⑥ 日罩(侯家后);⑦ 灯扇;8 提灯提
炉;⑨ 送生娘娘宝辇请驾会(侯家后)。
第三单元:第二驾宝辇部分:
① 同心法鼓(南头窑);② 接香会(县署前);③ 日罩;④ 灯扇;⑤ 提灯提炉;⑥
癍疹娘娘宝辇请驾会(运署)。
第四单元:第三驾宝辇部分:
① 永音法鼓(侯家后);② 接香会(县署前);③ 日罩;④ 灯扇;⑤ 提灯提炉;⑥
子孙娘娘宝辇请驾会(宫前)。
第五单元:第四驾宝辇部分:
① 东园法鼓(东园,即现在紫竹林);② 接香会(南门内);③ 日罩;④ 灯扇;⑤
提灯提炉;⑥ 眼光娘娘宝辇请驾会(针市街)。
第六单元:第五驾宝辇部分:
① 值符灯亭(宫北白衣庵);② 金音法鼓(大觉庵);③ 接香会(南门内);
④ 大乐(东门内);⑤ 鹤龄(津道);⑥ 音乐(西门内);⑦ 灯扇;⑧ 提灯提炉;⑨
日罩;四天后圣驾宝辇请驾会(南斜街);① 护驾会(运署)。
这一次皇会是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举行的。因为朝鲜的东学党人提出“逐
灭夷倭”“尽灭权贵”的口号,日本别有用心地出兵相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
清政府也派兵协助朝鲜,事平之后,由于日本拒不撤兵,并且以海军袭击北洋舰队,
酿成两国大战,即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因此,在局势动荡,大战一触即发的情况
下,天津皇会也受到影响而逊色于以前。
就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年)距离皇会举办前二十七天,天津水师学堂
总监(校长)严复译述了英国赫胥黎名著《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出版,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点,呼唤国人救亡图存。这些

维新思想,吹起变革之风。但戊戌变法却遭到清政府反动派的疯狂镇压,谭嗣
同、杨深秀、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
到国外,得以身免。在翌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天津又举行了一次皇会。天津在
民族灾难深重、国内政治危机四伏的时候,偏又遇到一次大水,水竟漫到西头小
道子,街道成为泽国,皇会到此必定受阻。盐坨六局净街会,出动了一千多人,
用盐坨搭成堤埝,拦住水流,将堤埝中积水淘空。使皇会得以顺利穿行举办。
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六。因为马家口子福音堂于战争初期被焚毁,教徒
们无地宣讲,所以于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暂”将闸口龙王庙“借与”
福音堂应用88。同年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宣布把娘娘宫“借”给被焚毁的
宫北圣道堂应用,这是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时,英国循理公会
在宫北的圣道堂侵占天后宫传教的再版。天后宫是天津地区最隆盛的庙宇,中国
神仙天后被驱逐,外国神仙圣玛利亚进驻,这才是鹊巢鸠占,庙宇受到破坏和亵渎,

当然引起崇奉天后的津人不满和强烈反对,九个月后即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九
日(公历 1901 年 3 月 28 日)联军被迫让圣道堂迁出天后宫,移到城内东北角三义庙

宣讲礼拜。又由于津人的强烈反对,都统衙门只好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
日(1901 年 11 月 9 日)再出告谕,将圣道堂移到营务处,这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在宗教方面的反映,所以《辛丑和约》签订后,慈禧和光绪帝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回銮返京。返京后翌年春天津即举办了一次皇会,此事具载 1902 年创

88
《天津皇会》张国贤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 2 月第一版 90 页
刊的《大公报》 89 ,这也是庚子国变后,在天津废墟上举办的一次皇会,但这种
“祥和”景象,是一种虚假的欢乐,因为天津饱经战火动乱,是在十分勉强的情

况下作秀,并不能掩饰劫后余生的悲怆。

陈家沟娘娘庙位于三岔河口以东,其始建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此庙
约建于元代,并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 年)重修”。清代是陈家沟娘娘庙的鼎盛

时期,乾隆年间,为宣泄津北塌河淀积水,官方利用陈家沟开挖引河,在今金
纬路与狮子林大街交口处(原十字街)连通北运河,注入三岔口,南来北往的漕

船除泊于南、北运河,也有在陈家沟引河停泊的,渔船、渔户和小贩亦相继聚
集在娘娘庙附近。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的《津门保甲图说》已明确标出陈家
沟娘娘庙的方位,并绘有娘娘庙的图形。清同治九年(1870 年)刻本《续天津县

志》卷四载有天后宫十六座,陈家沟娘娘庙排在东门外大直沽天妃灵慈宫之后,
位居十六座庙中的第二位。1900 年春,义和团在天津城厢内外设坛,聚众练武,

陈家沟天后宫便是当时河东地区建坛最早、规模最末的坛口。天津义和团著名
首领、乾字团的大师兄曹福田,经常在此升坛,主持拜坛大典,操练武艺。袁
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推行新政,废科举办新学堂,陈家沟娘娘庙亦在“废
庙兴学”之列,于 1907 年在其原址建起的小学校成为天津最早的十六处官立小
学之一,1911 年改称为“官立陈家沟两等小学堂”,学生家庭多半从事渔业。

解放后,该学堂又成为二区第七小学,后又改名为陈家沟小学,近年来,随着
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在陈家沟天后宫原址上建起了高层住宅,名为“北岸
华庭”?。90

一 皇会中的宗教部分

宗教部分是皇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皇会的主题,宗教气息最为浓烈。
它以仪仗队伍为前导,由各种肩舆(包括设摆展示)构成若干单元,在两个单元中间

89
《天津皇会》张国贤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 2 月第一版 106 页

90
中华妈祖网:
插入各种娱神娱人的花会,做为陪衬。最后才是宗教部分攒底。这些部分共同组
成迤迤逦逦的漫长队伍。通过前导先行的花会节目,盛大繁缛,映衬出宗教部分
的隆重庄严。如果没有仪仗执事开路,没有宗教部分殿尾,这个皇会仅仅是世俗
性的娱乐节目,成为市民们、乡民们的狂欢节而已。正是加入了种种娱乐节目,
才使得宗教活动更为绚丽多彩,得以弘扬,营造出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
这些宗教性质的项目,包括王灵官像、报事灵童、花童会、花瓶会、舞花会、

顶马会、巡凤会、宝伞会、华盖会、道众行香、接香会、灯牌会、銮驾会、提
炉纱灯、黄轿会、宝辇会、华辇会、扫殿会、护驾会等等。兹分述之。
1.王灵官、报事灵童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其地位和佛教中的护法伽蓝韦驮相同。因此把他
放到宗教仪仗队的前导位置,与所有抬阁、肩舆、大座,最后的皇会节目介绍一座

相衔接。王灵官像是为天后老娘娘宝辇前开路的神像,由八个人抬行。由于皇
会队伍庞大漫长,做为前导的仪仗队伍和殿尾的宗教部分相隔甚远,所以设一个
报事灵童,前后呼应,报事灵童起到传令兵的作用。充分表现了天后出巡散福的盛
大排场。91
2.花童会、花瓶会、舞花会
花童会多由六至八岁的幼童组成,手持鲜花成束,随驾出会。花瓶会则多由同
样年龄的幼女组成,手持花瓶,瓶中插有盛开的艳丽鲜花。舞花会则是由幼童或
少年,身穿彩衣,持花而舞。在旧社会时期,科学知识不普及92,医学治疗不发达,传
染疫病流行时,人们束手无策,唯知拜佛求神,祈求神佛的庇佑,以解除灾厄。而
流行性的天花,尤为民间畏惧。轻则面部结痂,形成毁容难看的瘢痕,俗称为“麻
子”,重则令人殒命。
这种急性传染病,由过滤性病毒引起,最容易让儿童感染。所以孩子的家长往
往到天后宫,祈求老娘娘、癍疹娘娘、散行天花仙女、救急施药仙官、散行瘟疹
童子、送浆哥哥、挠三大爷等保佑患病儿童,祛病除灾,平安康痊。此时要许下愿
心,一旦孩童侥幸痊愈,就要还愿。这是天津民间流行的“谢奶奶”习俗之由来。
“谢”在预防天花之后,必须履行的仪式,十分隆重。在家中要焚化五套凤冠霞帔,
裙袄绣鞋,銮驾车马、旗帜,和必不可少的四盆纸糊的花盆,象征着渡过天花疾病

91
《天后圣母事迹图志》许青松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1992 年第一版,114 页
92
《天津皇会》张国贤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 2 月第一版 135 页
的灾难。这个行动都在出花的翌年举行。如果这一年恰逢皇会出会,家长们往往
让自己的孩子穿上新衣新鞋,手持鲜花上会,随驾出巡,表示对娘的感激之情。尽

管这是愚昧的行动,但在当时确是人们最虔诚的敬神表现。
3.顶马会 巡凤会
前文所叙的花童会、花瓶会、舞花会的家孩子打扮起来,参加酬神还愿的
花会活动。这些家长基本上是城市平民和贫民,他们经济条件一般,有的比较殷实,
有的则是升斗小民,经济支绌,只能参加这种平民化的“谢奶奶”活动。既完成了
酬神的心愿,又惠而不费,十分受人欢迎。然而豪富之家,官绅子弟,盐商、粮商、
钱行富户,由于家资富有,财务雄厚,或身份高贵,他们的子女是不屑于加入这平
民化或贫民的队伍,而是单独上会,以显示自己的豪华显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他家如果是男孩,就组成顶马会;如果是女孩,就组成巡凤会93。
顶马会,让参加上会的男孩,穿着翎顶官纱,衣帽鲜洁,骑着高头大马,随驾当差。
前面旗锣伞扇,串灯彩谱,仆役多人,拥戴而行。浩浩荡荡,十分风光。他的家长有
时也骑马随行,借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威仪。
巡凤会,是让上会的女孩,乘坐在一辆装饰成凤凰式样的四轮车内,车上有幔
帐纱帘遮掩,车前面有仪仗队伍开路,车旁有女仆伺候,她的祖母、母亲、姑姨、
婶娘,以及乳母丫环也跟随。还有男仆扛着交椅,一旦前边的花会因表演而耽搁
彩车行进时,这些女眷们就可以坐在椅上休息。
4.宝伞会、华盖会
宝伞、华盖是同一种伞,物相同而名称相异。这是自周秦迄于清代官场使
用的仪仗形式。伞本是用以遮阳避雨、防止日晒雨淋的工具,具有其实用价值。
但在这里却成了显示排场的道具。皇帝皇后出行,官员出行,都要有旗锣伞扇相随,
并有官衔牌,“回避”“肃静”等牌子前导。而伞还有另一种功能,即“万民伞”,

或称“万名伞”。这种伞除显示排场的象征作用外,还具有表彰功勋的功能。
大凡一任官员政绩卓越、造福一方、操守清廉,当他升迁离任时,老百姓感恩戴
德,都要送一些“万民伞” 94、“万名伞”,表示感戴之情。这柄伞的伞帷周边

缀上缝制的布签,布签上绣着当地仕绅豪门、平民百姓的名号。伞的上部还绣
上颂扬感谢的词句。当然这是对清廉勤政官员的留恋怀念,是平民百姓自发的表

93
《天后圣母事迹图志》许青松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1992 年第一版,116 页
9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78879.html
现。一个官员受到如此褒扬,是他最大的荣誉,也是人民群众对他为官一任的最
好鉴定和评价。但是在旧中国,这种荣典也会流于形式。即使是贪官污吏,称王称
霸,作威作福,骂名载道,当他离任时,尽管当地百姓畏之如虎,恨之如狼,也要制作
几柄“万名伞”来敷衍他,这种应酬是伞的一种滥用。所以,伞的功能竟有这种礼
仪性的作用。于是在皇会中,为了表示对天后林默的崇敬,也要有宝伞的组织。送
给她老人家的伞,不是一柄两柄,而是几十柄上百柄,甚至几百柄之多。迤迤逦逦
四五里长,曲折漫延,蔚为大观。持一把伞至少两人,有时三四个人,轮流持伞而行,

彼此换班接班。这在《皇会彩舆图》中有详细的描绘。
5.道众行香
皇会活动,声势浩大,本是宗教性质的盛会。但是人民群众的祭祀活动,呈现
出酬神赛会的狂热场面,各种舞蹈歌唱表演,竞相参加,争强竞胜,互相攀比,使娱神
的节目,变为娱人的花会,成为喧宾夺主的局面。若干道抬阁,夹杂着若干道表演
花会,节目纷呈,眩人眼目,受到欢迎。天津人有爱热闹的性格,看到精精彩的节目,

就要“请会”“截会”,热情挽留花会在街头巷尾、广场通衢进行表演。各会
演员也加倍卖力,施展招数,力求艺压群芳,争冠夺魁。所以,各个花会都不同程度
地在街头演出,因而漫长的行列,走走停停,进行缓慢,前边停下来表演,就会影响
后面花会的行进。花会既多,又耽搁时间,以致华灯初上,天后娘娘的宝辇华辇,还
停在后面,耐心等待,蜗步慢行。
宝辇华辇是老娘娘出巡的最重要的项目,是整个皇会的灵魂和中心主题。本
地的道长们,披上鹤氅,戴上道冠,拿起法器,敲奏起来。这些衣冠靓丽的道长们,一
路上叮当咚镗,震耳欲聋,响个不停,立刻提醒街头看会的群众,让他们知道后面还
有重要的娘娘出巡活动。这是画龙点睛关键性的一笔,因是宗教活动,也是皇会
的最重要的内容。所以道众行香的加入,使皇会最主要的议题性质凸显,厥功甚伟。
影响所及,城乡信徒纷纷效仿,大家也学习击打法器,从而形成众多的法鼓队伍。
6.接香会
有了道众行香,又有众多的群众性的世俗法鼓队伍,使得老娘娘出巡有声有
色,因此,当宝辇华辇到来时,虔诚的信徒们便燃起香炬,顶礼膜拜,他们跪在街头,迎
接圣驾。然而,正因为是在路旁跪迎,所以空手举香,没有香炉放置,香支燃烧时,

御香缥缈,香云缭绕,却无处可放,于是扫殿会进行研究,创建了接香会的机
构,以满足信徒们烧香敬神的愿望。他们采用由两个人抬着一口“双出印”的
大铁锅,随着宝辇华辇行进。走到信徒们面前时,由另外几个人用长柄木棍顶端
的铁杓,把正举在手中燃烧的香束接过来,投入大铁锅内。这样,既避免了信徒们

因香支燃烧无处可放而烫伤两手的尴尬局面,也避免了因沿途烧香引起火灾之
虞。这是一种兼顾安全和消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设想。每位娘娘的宝辇前都有
大锅接香。旧县衙前接香会备有香锅三口,负责前三座宝辇的接香工作;南门内接
香会备有香锅两口,负责后两架宝辇的接香工作。
7.灯牌会
灯牌是长方形的灯,两面安装玻璃,光亮剔透,上面用红油漆写着各位娘娘的

敕封法号。每一座宝辇前都有一对灯牌。五位娘娘共有五对灯牌,分别写上如
下的名衔。
第一对:送生娘娘长生元君
第二对:癍疹娘娘回生元君
第三对:子孙娘娘保生元君
第四对:眼光娘娘明目元君
第五对天后圣母明著元君95
8.銮驾会
天后林默屡受皇封,从夫人、天仙、圣女后职称职务,不提升,达到后妃级别,
至尊无上。既有权,然也就相应地会有后妃的身份和地位。她的待遇也相应得到
提高。享受到后妃的礼节和威仪。因此,就要配享銮驾的侍从。銮驾仪仗呢大
致如下:

前导 卤簿96 仪仗

小锣一面引路 龙棍一对 龙扇一对

高照四个 金立瓜一对 金凤扇一对

软对一副 钺斧一对 龙凤扇一对

95
《天后圣母事迹图志》许青松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1992 年第一版,121 页
96
古代帝王外出时,在其前后设有仪仗队。蔡邕《独断》云:“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封演《封氏
闻见记》卷五:“舆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自秦汉以来,始有其名……按字书:'卤,大楯也’。字亦作'橹’,
又作'卤’,音义皆同。卤以甲为之,所以捍敌……甲楯有先后部伍之次,皆着之簿籍,天子出,则按次导从,
故谓之卤簿耳”。按:自汉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卤簿,各有定制,非为天子所专用。
大锣一对,开道 金躺 瓜( 即 卧瓜 ) 一 孔雀扇一对

硬对一副 朝天镫一对 灯牌一对(上书各位


娘娘封号)

八宝枪(云、罗、伞、 茶炊子两对
盖、花、冠、鱼、长)八枝 提炉一对

盘炉一对

纱灯一对

曲柄盖一对
97

仪仗队伍之后,有扫殿会,会众四十人每人提灯一盏98,随驾当差,走在黄轿、宝
辇、华辇之前。这些人都穿戴整齐,由本地有钱的士绅钱商组成,在清朝都是顶戴
花翎袍褂官靴,十分壮观。这是老娘娘轿辇前边的仪仗。
9.黄轿、凤辇、宝辇、华辇
黄轿,由盐商出资制作。启轿时,须用舆夫十六人抬着走。每逢皇会之年,事
先在三月十五日那一天,提前将全副銮驾在南门内牛痘局设摆一天,任人参观。三
日三十八日天后回娘家送驾时乘坐。明黄色绣着金龙图案花纹,由十六人抬行,极
为壮观。黄轿只使用这一次,这是皇会的预演,十分隆重。
在天后宫内,还有一座凤辇,也是金碧辉煌,但却是在宫内设摆,并不乘坐,也不

出庙门一步。不似宝辇、华辇的使用频率。
宝辇共有四驾,分别由送生娘娘(长生元君);癍疹娘娘(回生元君);子孙娘娘(保
生元君)及眼光娘娘(明目元君)乘坐。都是鲜艳靓丽的彩缎为底,绣有各色花纹
图案。而天后圣母明著元君所乘坐的辇,要比这四座宝辇讲究,称为华辇,以表示

97
《天后圣母事迹图志》许青松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1992 年第一版,144 页
98
《天津皇会》张国贤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 2 月第一版 145 页
身份地位至高无上,而更形华丽美观。 99由上述可见,宗教部分是皇会中非常重

要的部分。

结语

天津天后宫--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妈祖庙之一。

99
《天后圣母事迹图志》许青松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1992 年第一版,161 页
在天津,提起天后宫,就如同法国人提起埃菲尔铁塔、美国人提起白宫一
般,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外地人到天津来,假如不逛逛天后宫,不能不
说是一大憾事。许多从海外归来的游子,就是行程再紧张,也要抽暇到天后宫
去看一看,走一走,因为那里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能了却苦恋的情怀。
天后宫,坐落于天津旧城东门外,即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宫南、宫北大街
(今古文化街)正中。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 年)。初建时称为天妃宫,宫名来自元
朝至元十八年(1281 年)“护国明著天妃”的封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朝廷

敕封海神娘娘“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的封号,天妃宫从此改称天后宫。
天后宫亦称小直沽天妃宫、东门外天妃宫、东门外天后宫、东关外天后宫、王
宫庙和西庙。天津地方民间素称天后为“娘娘”,据此,天后宫通常又被称作
“娘娘宫”。
妈祖文化,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妈祖文化,一个近年十分热门的话
题。天津天后宫是中国著名的妈祖宫庙之一。同时,又是妈祖文化在中国北方
的典型的地域代表。自半个多世纪前,天津就已有人专门对此进行研究,虽然
志书上已见“妈祖”一词,但那时当地还不时兴叫妈祖,通常都叫“娘娘”或
“老娘娘”。妈祖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逐步兴起的称谓,换一种说法,算

是流行语吧。流行语也可以说是不同程度的认同,否则,也流行不起来。而流
行语流行的结果,则是称谓的逐步统一,这也可看作是南北妈祖文化融合的成
果。
2004 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福建湄洲岛成立之际,10 月 29 日全国政
协主席贾庆林在发给协会的贺信中指出: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这充分肯定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妈祖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传统文
化中的价值。近年,随着国内外妈祖宫庙之间的不断交流,妈祖文化学术研讨
会的不断召开,更加促进了妈祖文化的传播与研究,也愈加促进了对妈祖文化
的开掘与张扬。
天津天后官体现在文化上的特点,即是其包容性(或曰兼容性)和民俗性。先

说包容性,就其所供之神而言,并无过多的清规戒律,亦少条条框框束缚,自
清代以来多执行韩信将兵--多多亦善的原则。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座妈祖庙里

的配神能超过天津天后宫了,配神济济之时竟能达到百位以上。而其信徒之众
之广,从皇官宦官到地方官吏,从经商商贾到漕运船民,从摆摊摊贩到各业工
匠,从无业游民到接客妓女,无所不纳,在天津也堪称首屈一指。包容各宗各
派神灵,包容本地外地信徒,天后宫有容乃大。这一方面是由庙内人员自己养
活自己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开放性的理念。其包容性是显而
易见的。
其次是民俗性和宗教性,天后娘娘对信众宽泛要求的多功能回应,恐怕也
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天津住民对天后的崇拜,往往体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带有
强烈的民俗特征。皇会打着娱神的旗号来娱民、发展经济则是另一典型。通过
对妈祖的崇祀,传承种种民俗事项,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上述两点,也恰恰现了天津文化的地域特征。凡此种种,注定了天津天后
宫在妈祖文化史上必定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写作告一段落,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张广保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
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
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张广保老师都始
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不仅使我树立了学术目标,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
世的道理,同时还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了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张广
保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还要感谢孟至
岭院长、袁志宏院长、李信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帮助我
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非常感谢他们!

在生活和学习上我还得到了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你们!最后我还
要感谢培养我长大的父亲鲍风,在道学院求学期间去世的母亲韩莉,抚养我长
大的爷爷鲍志诚、奶奶陈素君。是家人的默默支持和鼓励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北京道教》2021 年第四期——《奉道纯真 忠党爱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