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慧 经济学院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白开水”的味道——香港左派电影的创作特色分析

熊佳慧 2021200544

20 世纪 50 年代起,“长城”、“凤凰”与“新联”三家左派电影公司相继
成立并迎来创作高峰,这一系列电影作品成功树立了香港左派电影的银幕旗帜,
并获得香港市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地位较高。根据
笔者的学习与了解,香港左派电影的特殊题材倾向与美学风格用“白开水”这
一词来形容是十分贴切的。本文以《一板之隔》、《说谎世界》等电影为例,
来分析“白开水”电影的来源、创作原因、创作特色及意义,以品味这“白开
水”的味道。
最初提出“白开水”电影一词,主要是为了面向中国大陆地区发行电影。
后来逐渐成为当时香港左派电影的一句拍片口号,意指当年的香港左派电影,
不求思想多么先进、正确,只求健康、导人向善,即未必一定要“有益”,只
需“无毒无害”即可。夏衍提到:“电影题材只要不反共,不提倡封建迷信,
……连不起好作用,但也不起坏作用的‘白开水’也可以。”之所以特别强调
“无毒无害”这一点,恰恰是因为之前的香港电影大多“有毒有害”。当时的
“中国教育电影研究协会香港分会”和“戏剧电影研究社”批判市场上粗制滥
造的粤语片为“非虚无缥缈之妖魔鬼怪,即荒谬无聊的民间故事,卑鄙浅陋,
粗制滥造。”针对此现象,香港电影界前后开展了几次“清洁运动”,以确保
电影质量。而 “不起好作用也可以”的特点是与当时香港的时局紧密相关的。
当时的香港左派电影发展是极为艰难的,面临台湾、美国、港英政府的多重阻
力,其中港英政府的压制是最为严重、影响最直接的。当时的港英政府,在名
义上施行“行政吸纳政治”的自由放任政策,但深究下去,所谓“自由”并不
是真的自由,“不干预”更是不现实的。殖民当局认为政治题材敏感的电影比
淫秽、暴力等更可能危害香港社会的安定,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港英殖民当局
对左派进步电影施行不平等的、极其严重的文化压制和政治迫害。在这种时局
影响下,左派电影欲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让香港乃至全世界通过电影了解中国
共产党与共产主义思想,就不能像同一时期的内地电影那样充满阶级斗争等意
识形态色彩,而是要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和商业性的包装赢得香港及海外观众,
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所以在这种时局下,左派电影只能以一种隐晦的、内
敛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做出批判并宣传先进思想。这种保守与不激进,在内
地看来是“不够格的”、无法起到有效的“好作用”的。
在“白开水”思想的指引下,“长风新”针对不同的受众(主要是由上海
迁至香港的中产阶级以及原在香港的中下阶层市民),以社会写实和伦理表达
为重点,创作了许多经典进步电影。朱石麟导演的《一板之隔》便是如此,影
片以迂回含蓄的方法进行社会现实的披露和意识形态的表达。该片基于香港中
下层居民住所简陋的事实,巧妙地设置一个逼仄、狭窄、稍显肮脏的“群居”
空间,并用隔板分割出有限的空间以窥探有限的生活。同时设置洋行和学校、
小资产阶级职员和教书先生这种不同职业、差异性格的复杂身份,致使二人不
断产生小题大做的冲突,以抒发生活不顺而积郁的怨气。影片通过种种冲突、
矛盾隐晦的讽喻了香港当时居住难、商业之上的投机风气、就业矛盾等尖锐的
社会问题。而二人在华小姐的调节下解开心结,最终拆下隔板的结局也暗含了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谅解、尊重、同情、扶持,同舟共济、有爱互助的思想精
神宣传,进步意味不言而喻。李萍倩导演的《说谎世界》、《笑笑笑》等作品
则更加鲜活,他秉承着“要与观众连在一起,不要自视过高,忽略观众;要拍
观众喜爱的影片,在娱乐中使观众上进”的创作理念,通过或是嬉笑怒骂、或
是笑中带泪的喜剧电影辛辣地批判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香港现实状况,同时
展现在这种艰难处境下的小人物的困苦与挣扎。
虽然对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香港来说,这样的“白开水”影
片尽管内敛含蓄、不够激进,也算得上是进步,但这在内地看来“不起好作
用”的影片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司马文森曾用笔名耶戈发表文章说明“白开
水”有等级与程度的不同:“比如说烧的半生半熟的白开水,完全开过的白开
水,或经过沙滤过的白开水,这中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须知半生半熟的白
开水对人体还是有害的。”他认为,香港欢迎的是“煮开了的白开水”,而不
是“半生半熟”的白开水。以《说谎世界》为例,司马文森评价其为“充其量
只能说是一杯煮开了但混有泥沙的白开水”。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社会
中上层,主要展现了一个皮包公司的资本家老板、小资产阶级公司职员、交际
花等等中产阶级或是伪中产阶级角色相互欺瞒,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尔
虞我诈,最后全军覆灭的故事,但并没有说清左派思想中关键的一点——阶级
斗争的历史必然性。影片中勉强可算作无产阶级的讨工钱的老人,却也无革命
的样子:毫无组织领导,只有自我情绪的发泄。所以,这样的影片放在香港看
确实有进步性,但那只是放在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环境下的小资产阶级进步性,
若以中国大陆乃至左翼的标准来评价,这样的电影根本算不上是“进步”,只
是“不反动”,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正如司马文森的评价,是“一杯煮开了
但混有泥沙的白开水,仅仅煮开了而已,绝不能说它已经过沙滤,增添了多少
营养素。而因为是‘煮开的水’,所以顺利通过了国内审查,但因为‘混有泥
沙’,又让国内观众不满足,非常之不满足。”
由此也可以看出香港左派电影的尴尬处境。战后的香港作为多元意识形态
并存的场域,左右两股势力不断争夺、互相压制。香港左派影人既想通过电影
展现并宣扬内地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又无法脱离香港资本主义体制的社
会背景和意识形态体系,只得向两种系统妥协,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意识形态
的诉求、艺术创作方面的追求和商业运作三者又处于极其纠缠的复杂关系中,
几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时的香港左派电影既要负有意识形态表达的使命,
又要兼顾“真、善、美”的艺术追求,同时,在已经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又要
注重商业性,做到“既叫好又叫座”,这是不可能完成的。
总结来说,“白开水”电影以“无毒”为基本要义是一种妥协,也是能力
范围内的最优解。但“无毒”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这也成为了香港左派
电影得不到内地观众认可的根本原因。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司马文森等人提
出要提高标准,变“无毒”为“有益”。这一观点也备受争议,然而来不及进
行实践探索,国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文革期间,香港左派电影界受到国内极左错误思想的影响,严重受创。
如胡小峰导演的写实主义佳作《屋》,因片中出现了工人抽烟喝酒镜头而被极
左人士批判为“丑化工人”、“损害无产阶级形象”的影片,胡小峰导演也被
扣上了“资产阶级思想”、“受了美帝电影毒害”的帽子。又如鲍方受毛泽东
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并赠《楚辞》一事启发,力排众议、费心费力、自导自
演的《屈原》一片却在上映前夕被黄霑等人曲解:“香港左派胆子真大啊,这
不是借屈原讽刺毛泽东和江青吗?”在上映前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在放
映前一天被迫停映,这种令人失望的现实令进步影人鲍方备受打击。不止如此,
在此次运动中,“长风新”大量有先进意味的影片都被认为是“执行文艺黑线
的产物”,大批左派影人被要求到国内接受思想改造。不利的政治局势直接禁
锢了左派影人的创作自由与激情,造成大批优秀影人的流失,也使“长风新”
电影的产量不断下滑。就这样,曾经占优的香港左派电影面对“风霜刀剑严相
逼”的内忧外患而渐渐式微。
最后,再看香港左派的“白开水”电影,或许是有些平淡无味、缺少革命
的激情味道,但创作这些电影的左派影人却并非平庸苟且的麻木之人,更不是
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没思想的喜剧群体。他们是值得歌颂的。香港左派影人怀揣
着理想,有着坚定的决心,从来不会单纯地宣传政治口号、政治崇拜,而是寻
找最适合的、最有效的宣传方法。他们极力关注社会底层、社会现实,真正以
改观港人思想为目的,创作属于香港的进步电影。面对着台湾、美国和香港殖
民港英当局的多重阻力,甚至是后期极左思潮的错误指导,仍然不屈不挠、不
断探索,促使在商业电影框架内巧妙承载进步意识形态表达,在香港银幕上开
展了数十年“光与暗的作战,善与恶的交锋”,以“酿烈酒”之心煮开一杯杯
“白开水”。

参考文献:
[1] 张 燕 . 冷 战 时 期 “ 长 城 ” 、 “ 凤 凰 ” 、 “ 新 联 ” 发 展 研 究 [J]. 当 代 电
影,2012(07):97-102.
[2]张燕.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历史演变[J].电影艺术,2007(04):54-60.
[3] 赵 卫 防 . 冷 战 背 景 下 香 港 左 派 影 人 的 美 学 策 略 及 影 响 [J]. 四 川 戏
剧,2021(04):12-18.
[4]李九如.电影教育化改造的华南困境:论战前香港电影清洁运动[J].北京电影
学院学报,2018(03):153-160.
[5]“银都”六十感怀[J].当代电影,2011(01):15-28.
[6]黄爱玲、鲍方等:《香港影人口述历史: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01 年版.
[7]苏涛:《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8]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