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總(3)犯罪論概說 PDF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3

蔡聖偉

費爾巴哈 (Paul Johann Anselm Ritter von Feuerbach)


1775~1833

倡議罪刑法定
2
Franz v. Liszt(李斯特) Ernst Beling(貝林)
1851~1919 1866~1932

古典犯罪論體系

奠定了三階層犯罪審查體系的基礎

3
構成要件該當性 
犯 不法 → 行為
罪 違法性 



件 罪責  → 行為人

4
案 例 事 實
 行 為 概 念

非  構 成 要 件 該 當 性 非
行 行
為 為
 違 法 性
合 合
法 法
 罪 責
行 不 不 行
為 法 法

行 犯 罪 行
為 為 5
古典犯罪理論體系 現今通說的審查體系

構成要件該當性: 構成要件該當性:
 純客觀的判斷  兼含客觀、主觀要素的判斷
 僅取決於因果關係  於因果關係之外另審查可歸責性

違法性:純客觀認定 違法性: 兼含客、主觀面的判斷


罪責: 故意、過失 罪責: 責任能力、不法意識

客觀不法理論 二元不法理論
+ +
心理罪責概念 規範罪責概念
三階論:自找麻煩?

體系化既有的評價、思維方式
與文化差異無關
Checklist

盡量擔保法律適用結果的可預測性(法安定性)

& 公平性(平等原則)
確認案例事實

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構成刑法第○條第○項之○罪既遂

行為 X 不




構成要件該當性

客觀構成要件 X 條 繼續審查未遂犯


主觀構成要件 X 項 繼續審查過失犯



犯 8

主觀構成要件 X 繼續審查過失犯

○ 成

違法性 ○

阻卻違法事由 ○ 第

X


罪 責 之

阻卻罪責事由 ○ 遂 保安處分?

X

小結:構成○罪

繼續審查其他罪名
9
10
所謂的前審查階層

早期的理解: 決定犯罪論體系的樞紐

因果行為理論 vs. 目的行為理論


近代的理解:

只是快速、提前過濾與刑法制裁顯然不相干的現象

11
因果行為理論 → 自然主義的行為理論
古典犯罪論體系的基礎
目的行為理論
→ 行為人為實現其內在意思
社會行為理論 而行諸於外、導致外界變動之行止
意思的具體內容為何,在所不問

批評: 過於寬鬆,喪失過濾功能
 無法說明不作為

12
因果行為理論
目的行為理論 → 行為乃目的性活動之實施,基礎在於
人的目的性
社會行為理論
批評:無法說明無認識過失

影響:促成了主觀不法要素的承認

人的不法理論
因果行為理論
目的行為理論
社會行為理論 → 透過人類意志所支配
並且具有 的人類行止

批評:何謂 ?

14
快速過濾與刑法制裁不相干的現象

→ 最低要求:  必須是人類的舉止
 必須是外在的身體舉止
 必須是意志所支配的舉止

練習: (1) 反射動作


(2) 無意識狀態(睡眠中、抽搐)
(3) 絕對(直接)強制的狀態 vs. 間接強制
(4) 自動化行為
(5) 即決行為
→ 刑法上的行為能力:事實上支配其外在舉止的能力

vs. 責任能力

vs. 民法上的行為能力 → 未滿七歲 (民§13Ι)、


受監護宣告之人 (民§15)

89台上115
法人既不具犯罪能力,自無犯意,其於稅捐稽徵法充其量
僅係受罰主體,尤無所謂概括犯意之存在,故公司以不正
當方法逃漏稅捐,當不可能成立連續犯,該公司負責人因
而代罰,亦不應成立連續犯。
否定說
→ 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 兩罰制
肯定說
代罰制
銀行法 § 125 II 公平交易法 § 38
法人犯前二項之罪者, 法人犯前三條之罪者,除依前三條規定處罰其行為人
處罰其行為負責人。 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金。

銀行法 § 127-4 I
法人之負責人、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職員,因執行業務違反第一百二十五條至
第一百二十七條之二規定之一者,除依各該條規定處罰其行為負責人外,對該法
人亦科以各該條之罰鍰或罰金。

洗錢防制法 § 11 IV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
前三項之罪者,除處罰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並科以各該項所定之罰金。
但法人之代表人或自然人對於犯罪之發生,已盡力監督或為防止行為者,不在此
限。
第一站

18
判斷標準: 分則中的犯罪構成要件

罪刑法定原則的主戰場

一般預防的來源

構成犯罪事實 構成要件 構成要件該當性

判斷的對象 判斷的標準 判斷的結果


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的確認

客觀上實際存在的事實

判斷標準(構成要件):主體、客體、違犯方式、結果 ……

行為人於行為時主觀上所想像的事實

構成要件故意的確認
20
→ Subsumtion:包攝、歸屬

將特定事實置於某規範(or 概念)之下,以探究

該規範(or 概念)是否被實現的推論思維過程

概念與事實之間的鴻溝

描述性概念? 顏色、數字 、人? 駕駛?


評價性概念:猥褻、侮辱…..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方法 → 定義
整體定義 vs. 局部(部分)定義
→ 針對個案剪裁出一組充分條件
行為主體 一般犯 vs. 特別犯 (身分犯)
行為客體(侵害客體)→ 行為人所攻擊的具體對象 ≠ 保護客體 (法益)

行為方式(構成要件行為)
定式犯罪 (限定行為模式之犯罪) vs. 非定式犯罪

行為情狀 Ex. §106:在與外國開戰 or 將開戰其內

行為結果(構成要件結果):包括實害結果、危險結果
抽象危險犯
行為犯 vs. 結果犯 實害犯 vs. 危險犯
具體危險犯
因果關係與客觀可歸責性

22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