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論四端》 孟子
一 段意:試概括《論四端》的段落大意。(6 分)【整合】
段落 段意

(1) 提出論點,指出 人皆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 ,並提出 以仁心


1
行仁政,便可以治理好天下 。

(2) 以「孺子將入於井」為例,論證 人人都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


2
,並推論到 人皆有仁、義、禮、智四種善性的開端 。

(3) 指出 仁、義、禮、智四種善端 是與生俱來的, 擴充


3
四端,推行仁政 ,就能治理好天下。

二 主旨:試歸納《論四端》的主旨。(3 分)【整合】
本文借孺子將掉入井,人皆感到驚懼和憐憫,( 1 分)論證人與生俱來都有仁、義、禮、
智四種善性的開端,(1 分)並指出君主只須發揚這四種善端,以不忍別人受苦的心推行
仁政,便能治理好天下。(1 分)
三 課後練習:
1 孟子以甚麼例子來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論點?試結合《論四端》的內容加以
說明。
孟子以「孺子將入於井」一事為例來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論點。 (1 分)孟子
指出假如人們突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墮進井中,心中一定會驚懼同情, (1 分)說明這是
一種本能反應,而不是人們想藉此結交那個小孩的父母,也不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取
名譽,更不是厭惡那個小孩的哭聲。(1 分)
2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孟子寫人們「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感到驚懼和憐憫時,刻意排除了哪些導致
這種反應的原因?
孟子排除了要結交小孩的父母;( 1 分)要在鄉里朋友之間博取名譽;( 1 分)厭惡
那個小孩的哭聲三個原因。(1 分)

(2) 承上題,為甚麼孟子要排除這些原因?
這些原因代表了私心,孟子排除這些原因,是要說明人們為「孺子將入於井」而感到驚

© 牛津大學出版社 1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和憐憫,並非源於利益,而是基於人有「不忍人之心」,( 2 分)使論點更具說服力。

(1 分)

3 在《論四端》中,孟子怎樣從正反角度論述發揚四端的重要,試加以說明。
角度 說明
正面 (1) 如果能夠擴充仁、義、禮、智四種善端,便足以安定天下。
反面 (2) 如果不能夠擴充四端,就連父母都不足以侍奉。

4《論四端》中,孟子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旨在說明仁、義、禮、智四種
善端的甚麼特點?試用一個四字詞概括出來。

與 生 俱 來

5 根據《論四端》,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與「不忍人之政」有甚麼關係?試加以說明。
孟子認為君主如果有「不忍人之心」,便會施行「不忍人之政」。( 1 分)例如古代的聖
王有體恤憐憫別人的心,不忍心令百姓受苦,因此能愛護人民,以憐恤人民的政策來治
理天下。(1 分)
6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不忍人之政」是一種怎樣的治國方法?(1 分)【整合】
「不忍人之政」就是愛護百姓,以憐恤人民的政策來治理天下,即孟子所說的「仁
政」。
(2) 為甚麼孟子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因為君主憐恤和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百姓必定會擁戴君主,並以君主為榜樣,互
助互愛,這樣君主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手掌上運轉小物件一般容易。

7 試根據《論四端》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每題限選一個答案。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孟子認為當時的君主沒有施行仁政。   
(2) 孟子認為人們明白四種善端是與生俱來的道理便已足夠。   
答案分析:
(1) 雖然孟子只舉「先王」行「不忍人之政」作例子,但沒有說明當時君主的施政情況,因此答案為無從判斷。
(2) 孟子認為人們除了要知道四種善端是與生俱來外,還是擴而充之,因此答案為錯誤。

8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帶‧的字的古義和今義。
(1)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古義: 此 今義: 正確 / 表示肯定

(2)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
中三單元九 修身立德  文言選讀(六)

古義: 傷害 今義: 小偷

(3)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古義: 侍奉 今義: 事情

© 牛津大學出版社 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