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华中人文论丛

  第 3 卷第 2 期 Hua
zhong 
Human
it Fo
y  r
um  2012 年 12 月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汉语语法 》一书介评
毛继光   包   敏
(温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   《汉语语法》是石毓智教授汉语语法研究二十多年的一本专著成果,作者大胆质疑权威,在
论证中结合多种语言学流派视角和方法,如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类型学等。另外,作者又始终
坚持对比视角讨论汉语语法热点问题,从而得出 了 很 多 新 的 结 论。 该 书 视 角 独 特,方 法 多 样,文
理相通,论证严密,结论新颖,并 提 出 很 多 启 发 性 问 题,为 中 国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提 供 了 新 的 典
范。此文共有四部分,主要是以介绍《汉语语法》这本书的内容为主,并略加评述。
关键词   汉语语法;新拓展;介评

律”三者的区别 与 联 系,崇 尚 朴 素,讲 究 深 度,不 贴


一 、引言
标签,追求解释,加强对比等 ⑤ 。 同时他提到,未 来
《汉语语法》是石毓智教授于 2010 年 8 月由商 的汉语史学者应 该 具 备 以 下 素 养:汉 语 史、现 代 汉
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专著,厚达 575 页。其研究兴 语、中国历史和文学知识、英语能力、当代语言学理
趣涉及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汉语句 论,对文献的第一手 调 查 以 及 科 学 逻 辑 方 法 ⑥ 。 石
法学和形态学、语 言 与 文 学 的 关 系 等。 自 1898 年 毓智一直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闻名,该专著
《马氏文通》问 世 以 来,经 过 黎 锦 熙、王 力、吕 叔 湘、 是一本研究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学术专集,是作者
高名凯、方 光 焘、陈 望 道、朱 德 熙 等 前 人 的 努 力,汉 二十几年来汉 语 语 法 研 究 的 成 果。 石 教 授 试 图 证
语语法研究经历了“草创、探索时期,并最终进入了 明汉语语法并非 扑 朔 迷 离、变 化 莫 测,而 是 存 在 着
全面描写时期” 。 自 1976 年后,汉语语法研究更

严谨和谐的规律的,故而以“判语言之美,析结构之
是进入了多元 繁 荣 期。 邵 敬 敏 先 生 就 汉 语 语 法 研 理,察古今之变,审中外之分 ⑦ 。
究史在《汉 语 语 法 学 史 稿 》和 《新 时 期 汉 语 语 法 学
二 、内容简介
史:
1978-2008》中 做 了 全 面 详 细 的 介 绍。 陆 俭 明
先生在致“
21 世 纪 第 四 届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国 际 研 讨 全书包括 五 编:总 论;结 构 与 成 分;标 记 与 词
会”的贺信中说,这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 类;功能范畴以及运作原理。作者对现代汉语语法
究虽然发展很快,成果不少,但原创性理论很少,这 现象研究,有取舍,有侧重;对典型和有争议的语法
跟我们作为一个语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们需 现象,不崇拜权威,敢于质疑,提出有创新性的论证
要努力形成 自 己 的 研 究 风 格,走 出 自 己 的 路 来 ② 。 与解释。作者在结合传统语法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语言研究如何走出自己的路,陆先生认为必须坚持 将当代语言学各 流 派 成 果,如 构 式 语 法,认 知 语 言
“继承,借 鉴,怀 疑,假 设,探 索,求 证,不 断 循 环 往 学,心 理 学,以 及 其 他 相 关 学 科,融 为 一 体,别 出 心
复”这十八个字 ③ 。关 于 这 点,王 力 先 生 也 曾 说 过, 裁,让人耳目一新。
他做语言研究是由妄而蔽,由蔽而疑,由疑而悟的, (一)汉语的基本语序与特征
同时他强调学者应具备“中国语史学”和“普通语言 在第一编里,作者涉及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作
学”两种 修 养,缺 一 不 可 。 而 石 毓 智 就 是 以 上 观

者认为“通过语言 探 索 认 知 特 点,通 过 认 知 来 探 讨
点虔诚的实践者,他 强 调 要 树 立 正 确 的 研 究 方 法, 语言规律,这不仅 是 认 知 科 学 的 中 心 议 题,也 是 当
探讨语法 规 律 的 理 解,区 分 “理 论 ”、“假 设 ”和 “规 代语言学的核 心 任 务 ”⑧ 。 关 于 类 型 学 研 究,作 者

   基金项目  2010 年浙江省教育厅规化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温州大学为例”

90
用历时、共时和方 言 等 材 料,说 明 了 句 子 的 基 本 语 时考察了动补结构的音韵特征,指出了动补结构中存
序,对 句 法 特 征、语 法 标 记,以 及 语 义 结 构 的 影 响。 在的一些特殊现象:一些不合语法的结构加上一个
认为汉语就是一种 充 分 利 用 语 序 来 达 到 表 达 语 法 合适的成分就变 得 合 法 了。 比 如:“* 这 顿 饭 吃 了
意义的语言。作 者 总 结 了 汉 语 独 特 的 信 息 组 织 原 我。”;“这顿饭吃了我八百块钱。”
则:“伴随特征 + 谓语 中 心 + 结 果 成 分” 。 作 者 对

在汉语史上,被动式先后出现过十余种被动标
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结构做出划分,认为可以解决 记,组合搭配形成过十几种被动格式。作者认为被
汉语语法学界 长 期 悬 而 未 决 的 问 题。 作 者 还 围 绕 动式的不同词汇来源,跟人们对同一事件结构的不
着有定和无定概念的表达,探讨词汇标记和句法结 同观察点有关。
构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了汉语的一个重要结 汉语词类重 叠 现 象,一 直 不 乏 有 学 者 研 究,但
N有 定 +VP+N无 定 ,同 时,确 定 了 有 定 与
构赋义律: 作者认为,目前的 研 究 并 不 全 面,汉 语 实 际 上 存 在
无定,是可以借助词汇标记进行转化的。 两种性质完 全 不 同 的 重 叠:一 是 构 词 重 叠,如 “妈
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汉语的构词法和句法之间 妈”、“姐姐”等;二是形态重叠,如“看看”、“个个”等
则存在着 十 分 密 切 的 关 系,汉 语 复 合 词 的 内 部 构 属于此类。
造,会影响到整个 复 合 词 的 句 法 行 为,而 且 有 规 可 在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中,作者集中考察了肯
循。作 者 列 举 了 名 词 复 合 词、动 词 复 合 词、形 容 词 定和否定受到限 制 的 语 法 结 构,汉 语 中,动 词 或 者
复合词的内部构造对汉语语法功能的影响。 形容词,在一些结构 中 加 上 “不”或 者 “没”,可 变 换
以动词复合词 为 例,典 型 动 词 的 语 法 特 征 有: 成否定结构,去掉这些否定标记也可以转换成肯定
1)可以带宾语(
( 2)可 以 待 补 语(
3)可 以 重 叠(
4)可 结构。然而,有些语法结构却只能采用肯定形式或
以被“不”和“没”否 定(5)可 以 加 “了”、“着”、“过”。 者否定形式,作者 通 过 大 量 实 例 论 证 了 这 个 观 点,
但如果复合动词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原因,会失去动 肯定结构如“形 + 程度补语”、“动/形 + 得 + 形”等。
词的某些重要语 法 特 征,或 者 拥 有 某 一 语 法 特 征, 否定结构如“才 + 不 + 动 + 呢”、“没 + 个 + 动/形”
但与普通 动 词 具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形 式。 以 “V+N” 等。语言学界认为 不 同 语 法 结 构 之 间 存 在 着 相 互
动词复合词为例,如,当心,关心,起草,满意,理发, 依赖的 关 系,但 多 数 停 留 在 抽 象 层 面 上。 作 者 以
生气,看病,吹牛,开饭等。作者就从(a)及物性(
b) “工具、处置、双宾、充当、比拟”五种语法结构为例,
用介词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 c)领格宾语的形式 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证据来说明这个事理。
d)动词标记的位置(
( e)话题划受限制,这五个 方面 结构与意义之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学者讨论的
进行 了 详 细 的 论 证。 之 后,作 者 就 此 范 例,详 细 分 热点。作者分析了结构域意义匹配的各种类型,讨
析了动词复合词的其他情况: V+R”、“挨/受/遭 + 论了各种复杂的情况,并指出构式语法理论在研究
V”、“自/相 +V”,可见作者论证之严密。 这个问题上的 不 足。 就 语 法 结 构 的 意 义 与 功 能 而
(二)汉语的结构与成分 言,作者对“功能”标 准 的 定 义,选 取 了 汉 语 中 的 五
第二编共十三章节,主要探讨了汉语中几类典 个语法特征分析和 确 定 了 不 同 的 结 构 具 有 不 同 的
型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成分,如双宾结构、被动式、处 功能,指出语法现 象 在 结 构 和 意 义 的 理 据,并 讨 论
置式、构形重叠、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主语、宾语和 了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状语等。汉语句法研究素来受传统语言学学者的重 另外,在汉语 语 法 研 究 中,有 分 歧 的 主 语 和 话
视,与以往语言研究最大的不同是,除了用实例证明 题问题,作者赞同“既有话题又有主语,两者有不同
的传统方法,作者结合了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 的语法性质”的 观 点 ⑩ ,分 析 证 明 了 主 语 和 话 题 在
篇章语言学等理论与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语法性和语义 特 征 上 是 不 一 样 的。 作 者 还 列 了 宾
以传递动词为例,作者考察了汉英双宾结构的 语标记和状语分布两个专题,认为“个”是一个宾语
功能差别,同样 是 双 宾 结 构 “
S+V+N1 +N2 ”,英 标记,并考察了宾语 标 记 “个”的 语 法 功 能、性 质 和
语的双宾结构只有右向的( S→N1),而汉语则既有 适用范围。
右向的,也有左向的,也有左右向的(依次为 S→N1; (三)标记和词类
S←N1;S←→N1),作者认为这主要是认知方式的系 这部分主要研讨与标记和词类相关的汉语语
统性差异。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占有重 言现象,共十六章。作者不是对各种词类逐一进行
要地位,
作者将英汉动补短语进行对比,考察了动补 讨论,而是创新地结合 “标 记”与 “词 类”讨 论,引 入
结构句法的融合标度,隐形语法关系,以及及物性,同 了实证的 量 化 研 究 方 法,以 综 合 的 视 角 讨 论 各 种
91
“标记”的词类性质。 (四)功能范畴
在“否定标记”部分里,作者突出“定量”和“非定 在第四编 里,作 者 探 讨 了 汉 语 语 法 的 功 能 范
量”,以及“连续性”和“离散性”两个基本概念。用定 畴,体现了其独特 视 角、创 新 方 法 以 及 大 胆 质 疑 的
量和非定量的概念和数据,来鉴别哪些词可以运用 研究特点。比如用数学方法,探索肯定与否定的规
于肯定结构和否定结构,并用“离散量和连续量”的 律,并 得 出 新 结 论。 在 考 察 汉 语 数 范 畴 时,作 者 认
概念和数据,来考察“不”和“没”在否定非定 量词时 同不能从“印欧语”眼光判定汉语缺乏“数”的形态,
的具体分工和实现。沈家煊在《“有界”与“无界”》一 而应从汉语本 身 特 性 来 研 究。 虽 然 汉 语 并 没 有 一
文中参考了石毓智这方面的观点,并表示赞同石毓 个稳固的语法标记来表示普通名词的单复数,但是
智的全面论 证 。作 者 对 体 标 记 “了、着、过”,以 及



汉语的代词系统却 拥 有 一 个 严 格 的 单 复 数 标 记 系
“将来时标记”,提出了不同见解。 统。虽多数人认为,汉语没有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
关于名词,作者不谈分类,而是讨论“名词化”, 词之分,但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提出异议。语言
他指出,人类语言 有 一 个 普 遍 规 律,动 词 或 形 容 词 中存在“多 小 称,而 少 大 称 ”的 现 象 


,作 者 从 认 知
通过某种语法手段,可以转化成为名词,他将[± 离 语言学理论视角,对 “小 称”现 象 展 开 了 讨 论,确 定
散性]和[± 时间性]两 对 语 义 特 征,视 为 动 词 或 者 了“小称”的功能、语音表现形式、来源、发展以及形
形容词能否向名词转化的决定因素。遗憾的是,作 成的认知基础。
者主要以英语名词化为例,而没有突出汉语词汇中 (五)运作原理
的名词 化 现 象。 汉 语 动 词,作 者 认 为 它 在 概 念 化 第五编讨论了语言的运作原理:语法结构的合
时,方向性往往是 中 性 的,介 词 与 动 词 的 关 系 非 常 成性质,制约语法结构选择的因素,语法规律,以及
密切。并从时间的特性,探讨了形成介词和动词之 规律与例外,是作者对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概括和
间独特关系的 机 制。 助 动 词 研 究 通 常 涉 及 很 多 棘 总结。就语法结构的合成性质,作者从儿童语言习
手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中国境外语言和境内少数民 得、语法的历时特 征 和 共 时 特 征 三 个 方 面,认 为 语
族语言中,助动词 及 相 关 结 构 的 数 据 统 计 调 查,得 法组织的本质 特 性 是 合 成 的。 关 于 制 约 语 法 结 构
出结论:“助 + 动”短语是动宾关系。 选择的因素,作者试 图 打 破 “语 法 结 构 和 语 义 功 能
结合数学方法和思维一直是作者所提倡的,他 是简单配 对 ”的 传 统 观 念。 以 表 达 物 体 传 递 为 主
认为,无论是自然 学 科 还 是 社 会 学 科,都 离 不 开 数 线,探讨制约语法结构选择,或者影响语序的因素,
学这个工具。对形容词的研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 指出影响语法 结 构 使 用 的 缘 由。 认 为 除 了 语 义 功
方法。关于 “有 ”的 程 度 用 法,作 者 将 其 分 为 两 大 能外,还有有定性、同指限制、否定、焦点、话题化和
类:具有程度义的“有”字 短 语,缺 乏 程 度 义 的 “有” 句法轻 重 等。 作 者 把 语 法 规 律 分 为 四 类:演 绎 规
字短语。这一点,《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分类的更 律、统计规律、功能或目的规律和发生规律。
为详 细:有 表 示 领 属 的,表 示 存 在 的,表 示 列 举 的,
三 、简评
表示量度和比较的 


。“指 示 代 词”常 常 独 立 成 章,
但是,作者认为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之 (一)全书视角独特,方法创新,论证科学
间存在着很强的 语 法 共 性,故 而 将 其 结 合 讨 论,并 作者不仅善于思考,从一些语言现象发现其背
通过实例证明每个 结 构 助 词 都 曾 有 过 指 示 代 词 的 后的规律,同时又汲取了当今各种语法流派的观点
用法,如历史上“的”,“之”,“许”。关于疑问代词与 和方 法,融 于 研 究。 比 如,很 少 有 人 关 心 像 动 词 和
疑问语气词之间的关系,作者考究了疑问代词与两 名词,这些句法功能上看起来相差甚远的词类重叠
个疑问语气词“吗”和“呢”。在“形状量词”章节中, 之间有何共性。 作 者 试 图 打 破 这 些 词 类 之 间 的 限
作者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将物体各维之间的比例 制,重点分析形态 重 叠,探 索 重 叠 在 各 个 词 类 中 是
和物质性作为考察形状量词的认知基础,分析了二 如何表达共性的,词性重叠式有那些句法功能。他
维形状量词“条”和“张”,以及三维形状量词“片”和 的研究扩大了传统语法学对词类重叠研究的范畴,
“块”。另外,作者 认 为,汉 语 程 度 词 虽 然 只 有 三 十 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个左右,但是其用 法 却 非 常 复 杂,有 待 于 进 一 步 考 同时,作者善 于 利 用 科 学 定 量 分 析 方 法,尤 其
察。最后,作者从物质空间、时间空间、性质空间三 是融入了数学 思 维 和 方 法。 在 研 究 形 容 词 的 语 法
个认知空 间,探 讨 了 结 构 助 词 “的 ”的 语 法 功 能 及 特性和句法行为 时,作 者 运 用 数 学 概 念,按 照 数 量
运作。 特征,将 形 容 词 分 为 “量 级 序 列 ”、“百 分 比 ”、“极
92
限”、“正负值”等四类,并用句法行为进行验证。当 臆测;缺乏科学逻 辑,对 很 多 现 象 的 解 释 流 于 想 当
形容词用于疑问 句 时,据 其 询 问 范 围 大 小,将 非 定 然


。只有从多个角度 看 问 题,才 能 把 握 住 语 法 的
量的形容词分为“无 标 记”和 “有 标 记”。 通 过 数 学 整体性,弄清语法运作的机制。
图标与归纳方法,探 讨 了 “干 净”类、“大 小”类、“冷 (三)注重对比研究
热”类等词中标记和无标记的量级差别。 对比研究是 语 言 研 究 的 重 要 方 法。 我 国 语 言
关 于 肯 定 结 构 与 否 定 结 构,作 者 通 过 “定 量 和 大家赵元任、王力、吕 叔 湘 等 大 师 都 阐 述 过 用 比 较
非定量”的方法,展 现 了 这 些 结 构 中 表 现 出 的 程 度 方法研究语言的重要性。纵观全书,无处不存在比
表达和 数 量 成 分 的 增 减。 对 名 词 化 研 究,作 者 将 较。作者认为各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比侧
[± 离散性]和[± 时间性]两对语义特征,视为动词 重寻找中外语法的相同之处,洞察语言变化过程中
或者形容词能否向名词转化的决定因素。 人们一般认 知 规 律。 通 过 对 比,一 方 面 可 以 证 明,
徐盛桓教授认为,石毓智从“大处着眼”的提问 建立汉语语法规则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探求规则存
方式、系统的观念以及从语言内部探求语言演化规 在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



律的研究方法,值得赞赏。认为他较好地处理了研 时代不断进 步,语 法 研 究 蓬 勃 发 展,各 流 派 新
究、理论和事实的 关 系,“作 者 在 研 究 的 取 向、提 问 观点,层 出 不 穷。 石 毓 智 教 授 敢 于 质 疑 权 威,不 断
方式、思路、方法等方 面,都 有 值 得 称 道 的 地 方” 。 瑤


探索和创新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有一点
邵敬敏先生认为石毓智的语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 我们应该明确,该 著 作 并 非 是 用 于 教 学 的 教 材,而
合得比较巧妙,不拘泥于旧说,新意迭见,时有独到 是一本融合作者二 十 几 年 学 术 研 究 成 果 的 学 术 专
之处,令人拍案叫 绝;而 且 往 往 不 回 避 重 要 的 核 心 著,注入了现代语 言 学 新 流 派 的 很 多 概 念 和 方 法,
问题,敢于对权威 观 点 提 出 挑 战,是 年 轻 语 法 学 者 选择性地讨论 了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现 象。 如 说 有 不 足
中最有锐气的一个 。 


之处,那就是 点 多 于 面。 如 对 汉 语 名 词 化 的 讨 论,
(二)尊重规律,论证仔细 作者仅以英语名词化为例,而没有涉及和讨论汉语
石毓智教授一直强调语言合成规律,理据以及 词汇中的名词化现象,略有偏颇。借用徐盛桓教授
科学论证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同类型的规律之间, 的话:“石毓智的这一研究试点还在发展中,又是在
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有揭示语言现象本质和规律 表述具体问题的 过 程 中 做 出 阐 述 的,还 有 待 深 化、
才是科学的。语言是能产的、可类推的。语言生成 系统化。现在要对 这 一 视 点 所 体 现 的 理 论 作 一 完
不仅有严谨和谐 的 一 面,又 有 复 杂 多 变 的 一 面,而 整评价为时尚早 


”。
且有很多例外。在探求各种语言现象背后时,不能
注释
只限于语言系统内部,应考虑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客
①②③ 邵敬敏:《汉 语 语 法 学 史 稿》,上 海:上 海 教 育 出
观规律对语言的影响。 版社,
1990 年,第 127 页。
石教授对汉 语 处 置 式 的 考 察,就 是 一 例,他 认 ④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1985 年,
为处置式的产生和 发 展 是 汉 语 语 法 过 去 一 千 年 来 第 16 页。
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构式 ⑤⑥⑦⑧⑨⑩
瑣
瑏 瑦 石 毓 智:《汉 语 语 法》,北 京:商 务 印

之一。历史上曾存在“将”和“把”两个标记,到了现 书馆,
2010 年,第 3-7 页,第 8 页,第 2 页,第 2 页,第 2 页,
第 165 页,第 499 页,第 10-11 页。
代汉语只剩下“把”,而 “将”只 保 留 在 书 面 语 中,同
 沈家煊:《“有 界 ”与 “无 界 ”》,《中 国 语 文 》

瑏 1995 年 第
时又新增 了 “拿 ”和 “给 ”两 个 标 记,在 很 多 用 法 方
5 期。
面,可以代替“把”。作 者 重 点 讨 论 了 “拿”和 “给”。
 丁声树、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


通常,一个语法化过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时
1979 年,第 78-83 页。
印书馆,
期,他认为“拿”具有向处置标记发展的语义基础和
瑤 徐盛 桓:《研 究 与 方 法———石 毓 智 两 本 书 的 研 究 方


句法环境,现在它 还 仅 处 于 语 法 化 的 初 始 阶 段,将 法述评》,《暨南大学文华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会继续发展。 瑥 邵敬敏:《新 时 期 汉 语 语 法 学 史:

 1978———2008》,北
作者用历史的观点,通过大量古代文献的仔细 京: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第 67-68 页。
论证,得出此结论。他指出汉语史研究领域的一些 瑧 孙建强:《石 毓 智 的 语 法 研 究 》,《兰 州 商 学 院 学 报 》

局限性,如孤立考察某一现象,缺乏历史系统观;只 1998 年第 2 期。

重视存在的,不重视消失的;缺乏正确的语言观,对 瑨 徐盛 桓:《认 知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新 视 点 ———评 石 毓 智




的两本书》,《外语教育与研究》
2002 年第 5 期。
语言的本质特性把握不准,对历史的解释往往流于
9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