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5492737 A
(43)申请公布日 2022.12.20
(21)申请号 202211233196 .X F04B 53/14 (2006 .01)
(22)申请日 2022 .10 .10

(71)申请人 杭州地之晶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
道龙潭路16号3幢606室

(72)发明人 胡珮璐 王鹏飞 吴昭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33250
专利代理师 高礼强

(51)Int .Cl .
F04B 15/00 (2006 .01)
F04B 15/04 (2006 .01)
F04B 9/123 (2006 .01)
F04B 43/00 (2006 .01)
F04B 23/02 (2006 .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8页

(54)发明名称
介质输送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技术,特别是涉及介质输
送系统。一种介质输送系统, 包括驱动组件和第
一流道, 第一流道中具有驱动介质和工作介质,
第一流道的两端均具有驱动介质, 工作介质位于
驱动介质之间; 第二流道的两端均位于第一流道
的两端之间, 第二流道中开设有与外部管路连通
的进口和出口 , 外部管路中流通有工作介质,第
一流道和至少一条第二流道中的工作介质能够
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动, 以使工作介质从进口流
向出口, 驱动组件能够通过驱动介质驱动第一流
道中的工作介质沿着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
向流动, 以回到初始位置。其优点在于,驱动组件
通过驱动介质间接驱动工作介质, 避免驱动组件
CN 115492737 A

中的机械结构破坏生物性介质。
CN 115492737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1 .一种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组件(30)和第一流道结构, 所述第一流道


结构内具有两端均与所述驱动组件(30)连通的第一流道(10) , 所述第一流道(10)中具有驱
动介质(40)和工作介质(50) , 所述第一流道(10)的两端均具有所述驱动介质(40) , 所述工
作介质(50)位于所述驱动介质(40)之间;
所述介质输送系统还设有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流道(10)连通的第二流道(20) , 所述第
二流道(20)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一流道(10)的两端之间, 所述第二流道(20)中开设有与外
部管路连通的进口(21)和出口(22) , 所述外部管路中流通有所述工作介质(50) , 所述驱动
组件(30)能够驱动驱动介质(40)运动, 以使所述第一流道(10)和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流道
(20)中的所述工作介质(50)能够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动, 所述工作介质(50)从所述进口
(21)流向所述出口(22), 且所述第一流道(10)中的所述工作介质(50)能够在所述驱动介质
(40)的作用下沿着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10)包括依次连接
的第一路(13)、第二路(14)及第三路(15) , 所述第二流道(20)包括第一端(23)及第二端
(24) , 所述第一端(23)与所述第一路(13)靠近所述第二路(14)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端
(24)与所述第三路(15)靠近所述第二路(14)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端(23)的轴线与所述第
一路(13)的夹角α大于所述第二路(14)与所述第一路(13)的夹角β, 所述第二端(24)的轴线
与所述第三路(15)的夹角γ小于所述第二路(14)与所述第三路(15)的夹角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道(20)为一条, 夹角α
和夹角δ为180° ,
夹角β和夹角γ为90° 。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道(20)为多条, 所述
第一路(13)与所述第三路(15)之间设有多条支路(18), 多条所述支路(18)的两端分别与所
述第一路(13)和所述第三路(15)连通, 每条所述支路(18)上均设有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流道
(20)。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系统还开设有第三
流道(60) , 所述第一路(13)和所述第三路(15)之间设有两条所述支路(18) , 每条所述支路
(18)均连通有两条所述第二流道(20), 所述第三流道(60)的两端分别连通于两条所述支路
(18), 并且均位于两条所述第二流道(20)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路(13) 和所述第三路
(15)均包括主管段(11)和缩管段(12), 所述缩管段(12)连接于所述主管段(11)远离所述第
二路(14)的一端, 所述缩管段(12)远离所述主管段(1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组件(30)连接,
所述缩管段(12)的直径小于所述主管段(11)的直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缩管段(12)包括多根毛细管
(121), 多根所述毛细管(121)平行排列,拼接组成所述缩管段(12); 或,
所述缩管段(12)内设有多孔板(122) ,所述多孔板(12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23) ,
多个
所述通孔(123)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主管段(11)和所述驱动组件(30)。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双活塞气
缸(33) , 所述双活塞气缸(33)能够驱使任意一侧的所述驱动介质(40)朝向远离所述双活塞
气缸(33)的方向移动。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往复活塞

2
CN 115492737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1)和气囊(32) ,
所述往复活塞(31)和所述气囊(3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10)的两端,
所述往复活塞(31)能够通过所述驱动介质(40)驱使所述工作介质(50)朝向所述气囊(32)
的方向移动, 所述气囊(32)能够通过所述驱动介质(40)驱使所述工作介质(50)朝向所述往
复活塞(31)的方向移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道(20)为弧形。

3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1/8 页

介质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技术,
特别是涉及介质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微流控系统运输介质的驱动方式仍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驱动方式包
括微泵驱动、 磁珠驱动和离心力驱动等。但是当运输的介质为血液等生物性流体时,上述驱
动方式会因为动静间隙对血细胞产生的极大破坏, 减少溶血和凝血,当运输的介质为工业
强腐蚀性流体时, 该流体也会对驱动结构造成腐蚀,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介质输送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0004] 一种介质输送系统,包括驱动组件和第一流道结构, 所述第一流道结构内具有两
端均与所述驱动组件连通的第一流道, 所述第一流道中具有驱动介质和工作介质, 所述第
一流道的两端均具有所述驱动介质, 所述工作介质位于所述驱动介质之间;
[0005] 所述介质输送系统还设有至少一条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流道, 所述第二流
道的两端均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之间, 所述第二流道中开设有与外部管路连通的进口
和出口, 所述外部管路中流通有所述工作介质, 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驱动介质运动, 以使
所述第一流道和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流道中的所述工作介质能够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动, 所
述工作介质从所述进口流向所述出口, 且所述第一流道中的所述工作介质能够在所述驱动
介质的作用下沿着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以回到初始位置。
[0006] 如此设置,驱动组件无需直接与工作介质接触, 而是通过驱动介质间接驱动工作
介质, 当工作介质为血液等生物性流体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够避免驱动组件中的机械结构
对红细胞造成破坏, 当工作介质为工业强腐蚀性流体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够避免强腐蚀性
流体影响驱动组件中结构的耐用性。在介质输送系统的工作过程中, 驱动组件首先运动,推
动驱动介质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从而带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的工作介质均沿第一
预设方向移动, 以使从进口进入第二流道的工作介质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向出口, 并从出
口流出; 当驱动组件反向驱动驱动介质,驱动介质能够带动工作介质反向流动, 使得工作介
质能够回到起始位置, 从而使得介质输送系统能够循环使用。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路、第二路及第三路,
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端及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路靠近所述第二路的一端连
接, 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路靠近所述第二路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端的轴线与所述第一
路的夹角α大于所述第二路与所述第一路的夹角β, 所述第二端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路的夹角
γ小于所述第二路与所述第三路的夹角δ。
[0008]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端的轴线与第一路的夹角α大于第二路与第一路的夹角β, 所
以当工作介质从第一路流向第二流道的转动量小于工作介质从第一路流向第二路的转动
量, 故工作介质会直接进入第二流道, 而不会拐弯流向第二路; 同理,
当工作介质反向流动

4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2/8 页

时, 从第三路流向第二流道的转动量大于工作介质从第三路流向第二路的转动量, 故工作
介质会直接进入第二路, 而不会拐弯流向第二流道, 以此实现了当工作介质沿着第一预设
方向的反向流动时, 不会造成第二流道中工作介质的逆流。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流道为一条, 所述夹角α和所述夹角δ为180 °
,所
述夹角β和所述夹角γ为90 ° 。
[0010] 如此设置,第一路和第一端的轴线相同, 工作介质从第一路流向第一端无需转弯,
流动更加顺畅; 同理,夹角β和夹角γ为90 °
使得工作介质从第三路流向第二路无需转弯, 流
动更加顺畅。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流道为多条, 所述第一路与所述第三路之间设
有多条支路, 多条所述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路和所述第三路连通, 每条所述支路上
均设有至少一条所述第二流道。
[0012] 如此设置,多条第二流道上均可以开设进口和出口, 从而提高工作介质的流通量,
提高运输效率。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介质输送系统还开设有第三流道, 所述第一路和所
述第三路之间设有两条所述支路, 每条所述支路均连通有两条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第三流
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于两条所述支路, 并且均位于两条所述第二流道之间。
[0014] 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介质的一次单方向流动定义为一次脉冲, 第三流道将多
条支路连通, 使得在多次脉冲的过程中, 第二流道中的介质输出更加稳定持续。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路和所述第三路均包括主管段和缩管段, 所述
缩管段连接于所述主管段远离所述第二路的一端, 所述缩管段远离所述主管段的一端与所
述驱动组件连接, 所述缩管段的直径小于所述主管段的直径。
[0016] 如此设置,缩管段的直径较小, 能够提高液体的表面张力, 提高工作介质和驱动介
质之间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 可以根据驱动组件的幅值、 频率以及其对气液交界面稳
定性的影响, 适应性选择不同材质和尺寸的缩管段, 通过表面张力系数的改变以改善脉动
下的气液界面稳定性。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缩管段包括多根毛细管, 多根所述毛细管平行排列,
拼接组成所述缩管段; 或,
[0018] 所述缩管段内设有多孔板, 所述多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多个所述通孔的两端
分别连通所述主管段和所述驱动组件。
[0019] 如此设置,毛细管和多孔板均能够缩小工作介质和驱动介质之间的接触面积, 从
而提高两种介质接触处的气液界面稳定性。需要解释的是, 气液界面并不限于气体也液体
的接触面, 在本发明中,气液界面也指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以及气体与气体之间的
接触面。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双活塞气缸, 所述双活塞气缸能够驱
使任意一侧的所述驱动介质朝向远离所述双活塞气缸的方向移动。
[0021] 如此设置,双活塞气缸可以对工作介质实现两个方向的驱动。双活塞气缸的能够
更好地控制运动, 更加精确。并且由于双作用气缸具有压拉力, 无需外部电源,因此也更为
节能。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往复活塞和气囊, 所述往复活塞和所

5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3/8 页

述气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 所述往复活塞能够通过所述驱动介质驱使所述工作
介质朝向所述气囊的方向移动, 所述气囊能够通过所述驱动介质驱使所述工作介质朝向所
述往复活塞的方向移动。
[0023] 如此设置,往复活塞能够做轴向往复运动, 从而推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的介
质朝向气囊的方向运动, 气囊的容积可以随着介质的进入而变大, 以容纳更多的介质,当往
复活塞恢复至初始位置时, 能够带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介质朝向往复活塞的方向运
动, 气囊由于其自身的弹力也会同步缩小, 进一步推动介质回流。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流道为弧形。
[0025] 如此设置,工作介质的流动会更加顺畅, 过渡平滑,当工作介质为血液等生物性流
体时, 也能减少细胞破裂。
[0026]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介质输送系统的驱动组件无需直接与工作介质接
触, 而是通过驱动介质间接驱动工作介质, 当工作介质为血液等生物性流体时, 上述驱动方
式能够避免驱动组件中的机械结构对红细胞造成破坏, 当工作介质为工业强腐蚀性流体
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够避免强腐蚀性流体影响驱动组件中结构的耐用性。在介质输送系统
的工作过程中, 驱动组件首先运动, 推动驱动介质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流
道和第二流道中的工作介质均沿第一预设方向移动, 以使从进口进入第二流道的工作介质
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向出口, 并从出口流出;当驱动组件反向驱动驱动介质, 驱动介质能够
带动工作介质反向流动, 使得工作介质能够回到起始位置, 从而使得介质输送系统能够循
环使用。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的介质输送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三的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四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五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六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七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八的介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0036] 100、介质输送系统; 10、第一流道; 11、主管段; 12、缩管段; 121、毛细管; 122、多孔
板; 123、通孔;13、第一路; 14、第二路; 15、第三路; 18、支路; 20、第二流道; 21、进口; 22、出
口; 23、第一端; 24、第二端; 30、驱动组件; 31、往复活塞; 32、气囊; 33、双活塞气缸; 40、驱动
介质; 50、
工作介质; 60、
第三流道; 70、
介质存储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6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4/8 页

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 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8] 需要说明的是, 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 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 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
直的”、 “水平的”、
“上”、
“下”、“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并不表示是
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 “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 例如两个,三
个等,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0] 在本申请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
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 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 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 “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 或
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 “下方”和“下面”可
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 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1] 除非另有定义, 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
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 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
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42] 请参见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输送系统100, 应用于微流控技术中, 用于运输
生物性流体和工业强腐蚀性流体等不适用于机械接触式运输的介质。
[0043] 介质输送系统100包括驱动组件30和第一流道结构, 第一流道结构内具有两端均
与驱动组件30连通的第一流道10, 第一流道10中具有驱动介质40和工作介质50, 第一流道
10的两端均具有驱动介质40, 工作介质50位于驱动介质40之间。
[0044] 如此设置, 驱动组件30无需直接与工作介质50接触, 而是通过驱动介质40间接驱
动工作介质50, 当工作介质50为血液等生物性流体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够避免驱动组件30
中的机械结构对红细胞造成破坏, 当工作介质50为工业强腐蚀性流体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
够避免强腐蚀性流体影响驱动组件30中结构的耐用性。
[0045] 介质输送系统100还设有至少一条与第一流道10连通的第二流道20, 第二流道20
的两端均位于第一流道10的两端之间, 第二流道20中开设有与外部管路连通的进口21和出
口22, 外部管路中流通有工作介质50, 驱动组件30能够驱动驱动介质40运动,以使第一流道
10和至少一条第二流道20中的工作介质50能够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动, 工作介质50从进口
21流向出口22, 且第一流道10中的工作介质50的作用下沿着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反的方向流
动, 以回到初始位置。
[0046] 在介质输送系统100的工作过程中, 驱动组件30首先运动,推动驱动介质40沿着第
一预设方向移动, 从而带动第一流道10和第二流道20中的工作介质50均沿第一预设方向移
动, 以使从进口21进入第二流道20的工作介质50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向出口22, 并从出口
22流出; 当驱动组件30反向驱动驱动介质40, 驱动介质40能够带动工作介质50反向流动,使
得工作介质50能够回到起始位置, 从而使得介质输送系统100能够循环使用。

7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5/8 页

[0047] 需要解释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预设方向为从进口21到出口22的方向。请参见


图1, 在实施例一中, 第一预设方向为第二流道20中箭头所指向的方向。
[0048] 优选地,第二流道20为弧形, 从而使工作介质50的流动更加顺畅, 过渡平滑, 当工
作介质50为血液等生物性流体时, 也能减少细胞破裂。
[0049] 请参见图1, 第一流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路13、第二路14及第三路15, 第二流
道20包括第一端23及第二端24, 第一端23与第一路13靠近第二路14的一端连接, 第二端24
与第三路15靠近第二路14的一端连接, 第一端23的轴线与第一路13的夹角α大于第二路14
与第一路13的夹角β, 第二端24的轴线与第三路15的夹角γ小于第二路14与第三路15的夹
角δ。
[0050] 由于第一端23的轴线与第一路13的夹角α大于第二路14与第一路13的夹角β, 所以
当工作介质50从第一路13流向第二流道20的转动量小于工作介质50从第一路13流向第二
路14的转动量, 故工作介质50会直接进入第二流道20, 而不会拐弯流向第二路14; 同理, 当
工作介质50反向流动时, 从第三路15流向第二流道20的转动量大于工作介质50从第三路15
流向第二路14的转动量, 故工作介质50会直接进入第二路14, 而不会拐弯流向第二流道20,
以此实现了当工作介质50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的反向流动时, 不会造成第二流道20中工作介
质50的逆流。
[0051] 优选地,第二流道20为一条, 夹角α和夹角δ为180 ° ,
夹角β和夹角γ为90 °。如此设
置, 第一路13和第一端23的轴线相同, 工作介质50从第一路13流向第一端23无需转弯, 流动
更加顺畅; 同理,夹角β和夹角γ为90 ° 使得工作介质50从第三路15流向第二路14无需转弯,
流动更加顺畅。
[0052] 在其他实施例中, 夹角α和夹角δ也可以为170 ° ,而对应的夹角β和夹角γ的角度则
小于170 °;夹角α和夹角δ也可以为160 ° ,则对应的夹角β和夹角γ的角度则小于160 ° ,夹角α
和夹角δ的角度并不限于本发明所述的180 ° 、170 °
和160 °
等,只需要满足夹角α和夹角δ的角
度大于夹角β和夹角γ的角度, 保证工作介质50的流向不会发生偏离即可。
[0053] 可以理解地, 夹角α和夹角δ的角度能够设置为不相同, 夹角β和夹角γ的角度也不
相同。只需要满足夹角β小于夹角α, 而夹角δ的角度大于夹角γ即可。例如, 夹角α为150 °
、夹
角β为110 °、夹角γ为90 °
以及夹角δ为130 ° 等, 以上四个夹角仅为其中一个实施方式, 只需
要满足上述角度设置规则即可, 四个夹角的设置并不限于上述角度。
[0054] 所述第一路13和所述第三路15均包括主管段11和缩管段12, 所述缩管段12连接于
所述主管段11远离所述第二路14的一端, 所述缩管段12远离所述主管段11的一端与所述驱
动组件30连接, 缩管段12的直径小于主管段11的直径。 由于缩管段12的直径较小, 所以能够
提高液体的表面张力, 提高工作介质50和驱动介质40之间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 可以
根据驱动组件30的幅值、频率以及其对气液交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适应性选择不同材质和
尺寸的缩管段12, 通过表面张力系数的改变以改善脉动下的气液界面稳定性。
[0055] 具体地,请参见图3, 在实施例三中, 缩管段12包括多根毛细管121, 多根毛细管121
平行排列, 拼接组成缩管段12。
[0056] 请参见图4, 在实施例四中, 缩管段12内设有多孔板122, 多孔板122上开设有多个
通孔123, 多个通孔123的两端分别连通主管段11和驱动组件30。
[0057] 毛细管121和多孔板122均能够缩小工作介质50和驱动介质40之间的接触面积, 从

8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6/8 页

而提高两种介质接触处的气液界面稳定性。需要解释的是, 气液界面并不限于气体也液体
的接触面, 在本发明中, 气液界面也指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以及气体与气体之间的
接触面。
[0058] 在其他实施例中, 缩管段12也可以不设置毛细管121和多孔板122, 从而降低加工
成本和工艺难度。直径较小的缩管段12同样可以提高气液界面的稳定程度, 并不一定需要
毛细管121以及多孔板122。
[0059] 请参见图1, 在实施例一中, 驱动组件30包括双活塞气缸33, 双活塞气缸33能够驱
使任意一侧的驱动介质40朝向远离双活塞气缸33的方向移动。一次实现对工作介质50两个
方向的驱动, 双活塞气缸33的能够更好地控制运动, 更加精确。并且由于双活塞气缸33具有
压拉力, 无需外部电源, 因此也更为节能。
[0060] 请参见图2, 在实施例二中, 驱动组件30包括往复活塞31和气囊32, 往复活塞31和
气囊32分别位于第一流道10的两端, 往复活塞31能够通过驱动介质40驱使工作介质50朝向
气囊32的方向移动, 气囊32能够通过驱动介质40驱使工作介质50朝向往复活塞31的方向移
动。
[0061] 往复活塞31能够做轴向往复运动, 从而推动第一流道10和第二流道20中的介质朝
向气囊32的方向运动, 气囊32的容积可以随着介质的进入而变大, 以容纳更多的介质, 当往
复活塞31恢复至初始位置时, 能够带动第一流道10和第二流道20的介质朝向往复活塞31的
方向运动, 气囊32由于其自身的弹力也会同步缩小, 进一步推动介质回流。
[0062] 往复活塞31和气囊32的位置可以调换, 往复活塞31也可以替代为单向气缸, 气囊
32也可以替代为其他弹性容器, 而并不限于上述方案。
[0063] 除上述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的方案外, 本发明还提供其他多种实施例。
[0064] 实施例五
[0065] 请参见图5, 实施例五的驱动组件30与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均相同 , 在此不再赘
述, 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流道10包括第一路13和第三路15, 第一路13和第三路
15互相远离的一端均与驱动组件30连通, 第一路13与第三路15之间设有两条支路18, 2条支
路1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路13和第三路15连通, 两条支路18上均设有一条第二流道20。
[0066] 具体地, 请参见图5, 以气囊32及往复活塞31的驱动方式为例, 本实施例中第二流
道20的第一端23为靠近气囊32的一端, 第二流道20的第二端24为靠近往复活塞31的一端,
两条第二流道20均具有第一端23和第二端24, 第一端23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口21, 第二
端24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口22。
[0067] 当往复活塞31朝向远离第一流道10的方向运动, 同时气囊32收缩,靠近气囊32的
驱动介质40会朝向远离气囊32的方向移动, 从而带动第二流道20中原有的工作介质50朝向
往复活塞31的方向运动, 此时外界的工作介质50也会从进口21进入第二流道20中, 并跟随
着原有工作介质50的流动方向, 流向出口22,实现工作介质50的运输。在本实施例中, 存在
两条第二流道20, 也就存在两个进口21和两个出口22, 增加了工作介质50的运输量, 而随着
第二流道20数量的增加, 工作介质50的输出也会变得更加持续和稳定。
[0068] 实施例六
[0069] 请参见图6, 实施例六的驱动组件30与实施例一到实施例五均相同 , 在此不再赘
述, 不同之处在于, 实施例六的两条支路18上分别设置有两条第二流道20。

9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7/8 页

[0070] 具体地, 请参见图6, 每条支路18上的两条第二流道20均开设有进口21和出口22,


即在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四个进口21和四个出口22, 四个进口21和四个出口22均与外界连
通。在一条支路18上的两条第二流道20串联设置, 两条支路18并联设置, 互不影响。
[0071] 优选地, 一条支路18上的两条第二流道20镜像设置, 即,沿着工作介质50流动的方
向, 进口21和出口22的分布顺序为: 进口21、
出口22、
出口22和进口21或出口22、进口21、进
口21和出口22, 从而使工作介质50沿着预设方向流动时, 两条支路18上分别有一条第二流
道20起到输送工作介质50作用, 当工作介质50反向流动时, 两条支路18上同样分别有一条
第二流道20起到运输工作介质50的作用, 从而使得介质输送系统100对于介质的输送更加
稳定持续。
[0072] 在本实施例中, 介质输送系统100还开设有第三流道60, 第三流道60的两端分别连
通于两条支路18, 并且均位于两条第二流道20之间。将第一流道10和第二流道20中介质的
一次单方向流动定义为一次脉冲, 第三流道60将多条支路18连通, 使得在多次脉冲的过程
中, 第二流道20中的介质输出更加稳定持续。
[0073] 实施例七
[0074] 请参见图7, 实施例七的结构与实施例六的结构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 实施例七的
介质输送系统100包括介质存储池70, 实施例七中的第三流道60连通于介质存储池70, 介质
存储池70能够提供给第三流道60足量的工作介质50, 当介质输送系统100在多次脉冲输送
介质的过程中出现间隙时, 第三流道60能够及时填补间隙, 使得介质输送系统100对于介质
的输出更加平稳持续。
[0075] 实施例八
[0076] 请参见图8, 实施例八的结构与实施例六的结构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 实施例八在
每条支路18上设置八条第二流道20, 从而进一步提高介质输送量。
[0077] 可以理解地, 每条支路18上的第二流道20数量可以根据介质输送流量需求而作适
应性修改, 例如设置1条、 2条、3条、4条、
5条、6条、
7条、8条第二流道20等,而不限于本发明所
列举的1条、 2条或8条。
[0078]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介质输送系统100的驱动组件30无需直接与工作
介质50接触, 而是通过驱动介质40间接驱动工作介质50, 当工作介质50为血液等生物性流
体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够避免驱动组件30中的机械结构对红细胞造成破坏, 当工作介质50
为工业强腐蚀性流体时, 上述驱动方式能够避免强腐蚀性流体影响驱动组件30中结构的耐
用性。在介质输送系统100的工作过程中, 驱动组件30首先运动, 推动驱动介质40沿着第一
预设方向移动, 从而带动第一流道10和第二流道20中的工作介质50均沿第一预设方向移
动, 以使从进口21进入第二流道20的工作介质50沿着第一预设方向流向出口22, 并从出口
22流出; 当驱动组件30反向驱动驱动介质40, 驱动介质40能够带动工作介质50反向流动, 使
得工作介质50能够回到起始位置, 从而使得介质输送系统100能够循环使用。
[0079]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 为使描述简洁, 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 然而,
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 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8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10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8/8 页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1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1/8 页

图1

12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2/8 页

图2

13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3/8 页

图3

14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4/8 页

图4

15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5/8 页

图5

16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6/8 页

图6

17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7/8 页

图7

18
CN 115492737 A 说 明 书 附 图 8/8 页

图8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