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实践及经验
—关于“非遗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笔会
江  东  等

【内容摘要】  目前,
“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少
院校都利用本地区的“非遗”舞蹈作为传统舞蹈教学的资源,形成有训练价值的课程,从而让舞蹈教学
充满了新意和特色。由于“非遗”传统舞蹈进课堂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各院校所采取的方法及其做法
各有不同,因此,交流经验、彼此沟通、互相学习,就成为这项工作得以继续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保障。
江东博士受本刊的委托,策划并组织了十所院校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代表参与这一笔会,总结经验,以求
动员更多的人和行业积极地加入“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这一意义深远的工作中来。
【关键词】  非遗”舞蹈;校园传承;课程建设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
: 统舞蹈教学的资源,教师们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提炼
出对学生的训练有帮助的一些方法,从而让舞蹈教学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意义与 工作充满了新意和特色。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
“非遗舞蹈”的界定 义的举措。
“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民众对于本
首先,我很荣幸受到《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的邀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提升“非遗”项目在社会上的
请,策划和主持这场笔会。 文化地位,引发民众对文化发展的思考, 进而达到保护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国策, 统文化的目的。可喜的是,这也已经成为高校舞蹈教育
旨在保护和传播并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这 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这一工作成为教学工作的
项工作起始于 21 世纪初,随着国家在这项工作的宣传 重中之重,让“非遗”舞蹈教育进校园的工作可以切实落
和实施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空前高涨,因而 地,并最终在学生的意识中树立起尊重和保护传统舞蹈
“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和成就。而传统 文化的基本观念,那么“非遗”保护工作便会取得最为关
舞蹈是“非遗”保护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键的进步;而“非遗”项目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非常有
自“非遗”保护事业开展以来,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也 特点的教育内容,因为各地“非遗”传统舞蹈在风格和韵
获得了新的进展。这种进展既体现在观念层面,让全 律上的变化无穷,可以成为训练舞蹈专业学生的最好资
社会意识到传统舞蹈的宝贵价值,同时也在实践领域 源。因此,利用好“非遗”的这个资源不仅能够让传统
让今日之中国舞蹈艺术获得了一个有力的文化资源 舞蹈得以传承,同时也能让“非遗”项目本身成为一项
支撑。因此, “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成为目前中 极佳的教育内容。因此,深入挖掘“非遗”传统舞蹈的
国舞坛上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工作。随着中国的“非 真正价值,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显明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 “非遗”传统舞蹈的保护事 方面的效益。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和目的,越来
业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从业者们秉承着对民族文化传 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将“非遗”传统舞蹈列入教学环节之
统的热爱及对其保护的高度责任感,不断探索“非遗” 中,让“非遗”传统舞蹈成为体现本地教学风格的最佳
传统舞蹈的保护途径,从而使得全国各地的传统舞蹈 试验田和展示窗口。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范
保护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并取得了诸多的经验。 围内诸多高等院校都先后开展了“非遗”传统舞蹈进校
目前,就全国高校范围来观察, “非遗”传统舞蹈 园的工作,并在长期的教学中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工作 “非遗”传统舞蹈的内容在教育的应用方面是极其
重点。许多院校都利用本地区的“非遗”舞蹈作为传 宽广的,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更适用于高等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38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院校的专业舞蹈教学,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已 旗号设立一些相关名录来向一些传统文化的从业者收
经看到大、中、小学校都有“非遗”舞蹈进入教学体系的 取入门费。这些之所以是非法的,是因为在中国, “非
案例,证明了“非遗”传统舞蹈在教育中的广泛适应性。 遗”保护是受法律保护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早已通过
2017年秋季,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组织了一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因此,我们
期名为“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 对于这些非法的行为要保持警惕。在中国,只有政府才
地高校的三百多位从业者集中于羊城,讨论并研究了 有权力命名“非遗”项目。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现象,展示了来自各地高校的“非 由此,我们便可以获得这样一个基本观念:被列
遗”舞蹈课例,总结了“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丰富经验。 入“非遗”名录的舞蹈项目就是“非遗”传统舞蹈,否
这让人们看到,中国的“非遗”传统舞蹈资源蕴含着巨 则便不能被称为“非遗”。不过,这个认定与价值判断
大的文化能量和应用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不同地域 无关。也就是说,有些项目虽然并未被列在“非遗”名
的高校,不约而同地选用本地区的区域性“非遗”传统 录之中,但并不影响其成为传统文化优秀项目的载体,
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打内容,因此, “非遗”传统舞蹈 只是其尚未被列入“非遗”名录而已。因此这两种传
在高校教学中呈现出一种多样性的发展态势,显示出 统文化在价值上彼此是平等的。
“非遗”传统舞蹈教学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当然,对于高校开展“非遗舞蹈进课堂”这项工作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一 而言,选择“非遗”传统舞蹈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重点
个关键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非遗”传统舞蹈?如 在于用“非遗”保护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这
何来界定“非遗”传统舞蹈?因为在这次活动中也有 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受教育的一开始,
部分不是“非遗”传统舞蹈的项目进入展示环节之中。 就满怀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那么,在日后的学
因此,在“非遗”传统舞蹈进校园这项工作如火如荼进 习和工作中才能勇挑保护传统文化的重担,这应当成
行之时,我们有必要将“非遗”传统舞蹈的概念再界定 为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因此,目前一些院校
得清楚一些。 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由于“非遗”传统舞蹈进课堂
那么什么是“非遗”传统舞蹈呢? 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各院校所采取的做法各有不同,因
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是按照十个门类来推进 此,交流经验、彼此沟通、互相学习,就成为这项工作得
的,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是不同的。联 以继续顺利开展的一个根本保障。因此, 《当代舞蹈
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公约规定的五大门类 艺术研究》杂志委托我组织这一笔会,总结相关经验。
中, 表演艺术是统一的一类, 它涵盖了所有的表演艺术。 而受邀的这十所院校在此项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门类扩充至十类。在国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总结将给我们带来一些
际“非遗”保护公约中, 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大类, 在中 最为直接的经验借鉴。
国就裂变成不同的类别, 分为舞蹈、音乐、曲艺、
美术、工 “非遗舞蹈进校园”这项工作,如今已经是一项日
艺等。而“传统舞蹈”就成了中国“非遗”保护中一个 常工作了。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泛,当然任务也非常繁
专门的门类。这个专门门类的设立,对保护传统舞蹈 重。如何对“非遗舞蹈”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进一步传播,
而言,显然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也让传统舞蹈在“非遗” 成为我们对“非遗舞蹈进校园”这项工作的主要关切
保护的框架中,首先获得了在分类上的优势。目前,在 点,其中一定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此领
“非遗”传统舞蹈这个门类下,中国政府通过的被列在 域展开必要的沟通和合作,是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基
国家级“非遗”名录上的传统舞蹈有一百三十余项。 础。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 是一个千年大计,需要动
同时,
“非遗”保护在国际层面是不分等级的,但在 员更多的人和行业积极地加入这一意义深远的工作中
中国则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 来。这一组笔会文章的组织,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
级。因此,只要是在这些名录上出现的任何传统舞蹈,
都可被视为“非遗”传统舞蹈,否则,便不能被称为“非 李军(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

遗”。当然,随着中国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
推进,将来被列入“非遗”传统舞蹈门类的项目也会越 “非遗”传统舞蹈在山东艺术学院的
来越多,因此这是个开放的系统,也即一旦被各级“非 传承与发展
遗”名录收入并列为“非遗”项目的传统舞蹈都可以被
称为“非遗”传统舞蹈。眼下,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利 近年,我国“非遗”传统舞蹈保护得到了大力发展,
用“非遗”从事非法活动的事件,甚至是打着“非遗”的 在全社会“非遗”保护如火如荼的当下,“非遗”传统舞

39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蹈如何走进校园、怎样走进校园,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 分优秀作品还参加了全国优秀舞蹈展演、 “荷花奖”、


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桃李杯”等比赛或展演活动,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课程教学、田野考察和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实践基 在“非遗”传统舞蹈这片沃土上,田野考察让我们
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科学的“非遗”传统 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土壤,吸吮着营养,使我们的教学
舞蹈进校园的方针与举措,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论证。 就像那粗壮直立的树干,吸收根的营养茁壮成长,使我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作 们的创作就像枝头结出的果实,芬芳饱满。愿“非遗”
为地方艺术院校,我们能直接参与的“非遗”保护工 传统舞蹈走进校园后,能够像这棵大树一样,根深叶
作是十分有限的,但“非遗”传统舞蹈所包含的丰厚 茂, 硕果累累。
内容,又是我们教学和课程建设所急需的“素材”。根
据这个现实情况,以教学为依托,我院逐步确立了“扬 王海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
我所长,为我所用”的思路,即发挥院校优势,汲取“非
遗”中的文化营养,并充分发挥舞蹈学院中舞蹈学、舞 岭南“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蹈表演、舞蹈编导三个相对完整的本科专业的优势,从
理论研究、教材提炼和舞台创作入手“三管齐下”,形 岭南传统舞蹈文化衍生于中国岭南地区,是岭南
成了从乡野走进课堂、由课堂走向舞台的三级互动教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模式,以求建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动作的本源开 岭南传统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是我国东南地区
始追寻身体语言背后的民族信仰。同时,由于地域和 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性艺术融汇的灿烂瑰宝,风格独
师资的优势,我院积极参与全省乃至全国与“非遗”保 具,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
护相关的科研立项,在获取一定立项资金资助的前提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
下, 以项目引导教学, 以教学支撑项目。 化繁荣兴盛的要求,传承岭南文化的优秀基因,打造具
这些年,在常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我院师生有 有岭南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 充分利用广东深厚的历
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田野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 史文化资源推动广东文化强省的建设,华南师范大学
料。协同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摄制完成了山东 音乐学院舞蹈系从研究和教育的角度入手,对岭南地
“非遗”传统舞蹈抢救工程纪录片,较完整地搜集记录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研
了山东地区二十多个“非遗”传统舞蹈的历史和现状。 究,形成了近八十万字的研究成果。并以“寓传于教”
在此基础上,在舞蹈学专业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出版 的方式,将岭南“非遗”传统舞蹈引入高校民族舞蹈的
了 30 万字的山东“非遗”传统舞蹈四卷丛书《我的家 课堂,让一大批具有岭南文化属性、富有典型岭南“非
乡 我的舞蹈》。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深入采访了 42 位 遗”传统舞蹈风格的素材进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
山东“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人及多位为山东民族民间 学, 成为广东高校舞蹈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舞蹈事业做出贡献的老艺术家,撰写出版了《说舞留 我们将课堂教学与民间研修紧密结合。我们自
痕—山东“非遗”舞蹈口述史》。这些视频资料和书 2006 年起引领学生在对乡村田间的舞蹈素材的研究
籍的出版发行,既为“非遗”保护工作做了贡献,也为 中主动学习岭南“非遗”传统舞蹈之精髓,掌握其舞蹈
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扎实的基础。在多 风格韵律;探究岭南“非遗”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主
年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为丰富山东民间舞教学内容,我 动挖掘蕴含在舞蹈中的民俗价值与人文价值,亲身感
们尝试在“非遗”传统舞蹈的资源中提取素材,创编了 受和领会岭南“非遗”传统舞蹈中最原始直观的文化
多个山东地区的民间舞教学组合。其中,猴呱哒鞭组 内涵,构建起“本科生与硕士生纵横互联、师范专业学
合、商羊舞组合、踩寸子组合等民间舞组合,在中央电 生教育与教师自身教育渗透关联、在校生与毕业生紧
视台《舞蹈世界》栏目的舞台上展示播出后获得好评。 密相连”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
在教学方面,我院还对原有的“山东三大秧歌”教学组 丰富和发展了岭南“非遗”传统舞蹈的内涵。
合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补充, “山东三大秧歌”代 我们将创作实践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以“采
表性教学组合入选了第十一届“桃李杯”精品课程的 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实践、归于社会”的方式,将以
展示。这些年的田野考察不断激发起师生们的创作 岭南“非遗”传统舞蹈元素创作的舞蹈作品,如《瑶
热情,在中国文联“深扎”工程专项基金的支持下,编 山情》 《新彩云追月》
《席狮趣》《喊瑶山》
《校园醒狮》
导们把田野考察中的所思、所想、所感通过作品展现出 《英雄花》等鲜活地呈现于大众的视野之中,让中华传
来,完成了山东民间舞集《根源》的创作工作,其中部 统“非遗”舞蹈真正地“活起来”。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40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我们将基础教育与社会传播紧密结合。我们采 族民间舞蹈文献典籍、云南民族文化概论、云南民族舞
用“手拉手—结对子”的方式,构建起具有广东区域 蹈史、“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与档案信息管理、云南民
特色的“以舞育人,传承岭南”的中小学美育教育新路 族民间舞蹈课堂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田野调查方
径,让孩子们在“打着瑶鼓、舞着南狮、摇着杯花、转着 法与实践、民族民间舞蹈数字化技术与运用、民族民间
钱鼓”的快乐起舞中,感受体验岭南“非遗”传统舞蹈 美术(音乐、戏剧)赏析等。这些课程既注重强化“非
的魅力,爱上岭南传统舞蹈,让岭南“非遗”传统舞蹈 遗”保护研究的学术含量,也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
文化不断得到传播、传承,发扬光大。 力的训练。
没有存量就没有增量,没有积累就没有突破,没有 其二,开拓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田野实践的
继承就没有创新。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 互动。增加实验实训课,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力
对美好明天的期许,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 度。我们组织师生先后赴全省各“非遗”基地或少数民
时候都更加殷切和充分。通过对包括岭南“非遗”传 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接受“非遗”保护
统舞蹈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的实践训练。
承担起传播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这是高校舞 “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方向经过近七年的办学探
蹈艺术研究者和教育者的一种担当。在源远流长的中 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仍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改革的
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独特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精髓,实 问题。例如,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型与理论型方面的
现传承与发展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目标,在教育 定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专业方向对舞蹈
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 学院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推动力等,依然有待深入
步,将成为高校舞蹈教育新的亮点。 研究。

刘丽(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 (二)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自 2010 年以来,舞蹈学院围绕学科发展规划和专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关于传统舞蹈 业建设,在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中开展“非物质文化
保护与传承的做法 遗产进校园”活动。本活动得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心的支持,旨在围绕舞蹈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将云
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 南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纳入课堂教学,并通过实践与
明,这里自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沿阵 理论研究传承优秀的民间舞蹈,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
地。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立足于云南独有的民族文 推动云南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化生态环境,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一直 迄今为止,舞蹈学院共举办了十期活动,每期聘请
坚持民族特色舞蹈艺术教育,将民族性与地域性、传统 一至两位省级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教授
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被列为省级或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统舞蹈“哈尼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 族铓鼓舞” “傈僳族阿尺目刮” “彝族烟盒舞”“文山壮
养中的系统构建,为高校保护、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民间 族铜鼓舞” “彝族阿细跳月” “傣族孔雀舞”
“傣族象脚
传统舞蹈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 鼓舞”
“彝族栽秧鼓”等。授课对象主要是舞蹈学院硕
士研究生、编导专业和舞蹈学专业本科生。每期教学
(一)
  本科设置“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方向 周期为 5—7 天,完成教学内容即举办公开教学汇报。
2011年,舞蹈学院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突出办 围绕着本活动,舞蹈学院以研究生为主体,开展学术论
学优势与特色, 在本科舞蹈学专业下增设了“民族舞蹈传 文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田野调
承”方向。该专业方向的设置, 旨在适应云南省文化建设 查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充分体现了舞蹈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应民族文化强省建设需求 学院发挥民族地域特色,培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高等
的民族舞蹈传承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成云南省重 艺术人才的办学特色。
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授权培训机构。同时, 云南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舞蹈以活态形式承载着
通过相应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构建,推动舞蹈学院的民族 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舞蹈学学科建设。我们的做法如下。 遗产。作为地方艺术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将优秀的民
其一,丰富课程类别,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 族传统舞蹈纳入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通过系统的
合。相关特色课程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41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保护与传承工作。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也将不断通 的活力。遗憾也伴随着“非遗舞蹈进校园”工作一路
过科研和教学改革,为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舞蹈、努力 而来,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非遗”舞蹈正面临的生
建设民族舞蹈学而努力。 存困境;二是因为当下条件限制,开展“非遗舞蹈进课
堂”未能实现效果最大化。
刘斌(河南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 主要困难有三点:第一,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的
组织落实困难。因为年老、疾病、农忙等各种原因,民
大学课堂上绽放的“非遗”舞蹈之花 间艺人进课堂的具体时间很难固定,在许多时候团队
会安排集中授课或者以讲座、演示来替代每周定期的
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非遗”舞蹈教学源起 教学活动,即便如此,问题依旧存在。第二,与现有高
于本院刘柳院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河 校教学模式、培养方案之间的冲突。高校教学对于培
南民间舞蹈史”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带教学、教学促 养方案等教学文件和教学程序的规定与实施有严格要
科研”的方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非遗”舞蹈教学就 求,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四年都不得更改,这给民间艺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造出来的。 人进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障碍。现有的教学模式对
于“非遗”舞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协调困难。第
(一)

  非遗”舞蹈进课堂的方案 三,河南民间舞蹈重表演、重即兴带来的动律教学规
许昌学院“非遗”舞蹈进课堂是以课堂教学、艺术 范性问题。河南民间舞蹈即兴性很强,不强调具体动
实践活动和实地调研三个部分为框架搭建起来的。 作的规范性,在教学中往往需要专业教师的“提高加
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学院开设了“河南民间舞 工”,实践上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两难”:不进行提
蹈”课程,每周两个学时,教学内容为包括国家级非物 高加工,没法教;进行了提高加工,又会破坏其风味。
质文化遗产《汤阴跑帷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叶 “非遗舞蹈进校园”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不仅可以
县霸王鞭》《高抬火轿》
《固始花挑》《商城花伞》等在 丰富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和品牌,而且能够在高校
内的河南民间舞蹈。 开辟出一个“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的新平台。这是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即“非遗” 一种“双赢”,前景远大同时也面临重重困难,多思考、
舞蹈的理论讲解介绍和“非遗”舞蹈动律的学习。动 常交流、勤实践才能不断前行。
律教学的形式有两种:其一是定期邀请民间艺人到校
授课;其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到民间学艺后授课。 金英花(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

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是在课余进行的舞蹈排练和演
出,围绕着河南民间舞蹈,团队改编和创作了一些剧 “非遗”舞蹈进课堂
目,并将此作为每一届学生的必修内容,通过排练和演
出,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延展开来。 朝鲜族舞蹈课程的创立以 1951 年为开端,在中央
实地调研是团队每年寒暑假期间的固定内容,与 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得以实践,培养出了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相挂钩,由专业教师带学生到民 批新中国第一代著名舞蹈艺术家群体。其中朴容媛先
间进行实地的采访、学习和观摩。调研的对象根据具 生是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朝鲜民族舞蹈学科朝鲜民族舞
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是某个民间艺人的专访,也可以 蹈课程的创始人之一。她于 1957 年起,直接继承了崔
是某个舞种的学习,或者是地方政府组织的文艺调演, 承喜的“基本”
“本体”立舞和传统舞,使它在整个多
以及某个民间节庆的表演。 元舞蹈文化大环境中变化和丰富,更系统化和科学化,
三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搭建起“非遗”舞蹈 同时,构成了基本动作组合(立舞系统)、民俗舞蹈组
校园传承的框架。 合(传统舞系统)等。
同一时期,也就是延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邀请金
(二)
  收获和遗憾 龙玉、夏泰易等民间艺人到学校来传授朝鲜族民俗舞
许昌学院开展“非遗舞蹈进课堂”多年来,不仅丰 蹈。金龙玉是朝鲜平壤艺妓学校出身;夏泰易是民俗
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学 舞农乐舞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延边的农乐舞的传承和
和科研工作的进展,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级教学成 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我们的第一代舞蹈家崔
果、省级精品课程、舞蹈作品创作与比赛方面都收获颇 今星先生和第二代舞蹈家李锦顺等老前辈们通过向这
丰,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舞蹈丰富的内涵给予了其无限 些民间艺人学习,开始整理民俗民间舞蹈并把它纳入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42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朝鲜族舞蹈课程内容。几代舞蹈家对朝鲜、韩国、中国 体系。2014 年 3 月 7 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举办院内


朝鲜族舞蹈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比较分析,继 朝鲜族舞蹈课程展示, 《朝鲜族传统舞蹈小道具舞基本
承和发扬了区域特色,从而较完整和全面地保存、丰富 教程》正式推出,此次活动所展示的教程内容共分为 7
并发展了传统的朝鲜族舞蹈。因此当今的朝鲜族“非 部分, 包括扇子舞、 手鼓舞、 汗衫舞、 圆鼓舞、杖鼓舞、刀
遗”舞蹈早就列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已经历了几 舞、 纱巾舞等。2014 年 6 月 21 日,
我们赴长春东北师范
十年实际教学的验证过程,朝鲜族“非遗”舞蹈教学内 大学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
容以及课程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综合类高校舞蹈教学精品课程研讨会,再次展示了朝
鲜族民俗舞蹈“小道具舞基本”。2015 年 4 月 7 日,由
(一)“
  非遗”舞蹈田野调查 4 所院校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课程
近几年,朝鲜族共有 19 个传统舞蹈被纳入国家 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 “朝·蒙·维·藏”少数民族
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本专业多次组织教 节目汇报于延边艺术学院召开,展示了《朝鲜族传统舞
师到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进行田野调查、采风学 蹈小道具舞基本教程》 《朝鲜族民俗舞蹈教程》。2016
习。通过科研、教研、研究生教育等环节的理论研究, 年 7 月 16 日至 7 月 17 日,参加了内蒙古艺术学院承办
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相关历史资料,通过参与民 的第二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蒙·维·藏·朝”舞蹈
间舞蹈传授、朝鲜族农乐舞比赛、朝鲜族民俗活动等各 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展示了延边地区民间舞
种实践活动,收集原有的动作素材,恢复朝鲜族传统代 代表性组合,包括顶水舞组合、手鼓舞组合、丰年祭组
表性舞段。 合、吨嘟拉里组合、长鼓舞组合、背架舞组合、淘米舞组
合、坐鼓舞组合等。2017 年 7 月 14 日,参加新疆艺术学
(二)“
  非遗”舞蹈专家访谈 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维·藏·朝·蒙”
作为“非遗”舞蹈资料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展示了牙拍舞、单扇
一,我们对老专家教授的口述史资料进行了整理,旨在 舞、 手巾舞、 碟子舞、 平鼓舞等 8 种舞蹈组合。
以口传身授,发挥朝鲜族“非遗”舞蹈代代相传的意义 通过几次的教学展示可见,我们在朝鲜族传统舞
和价值。包括对崔今星、李英郁等老专家教授进行专 蹈课程建设中收录了大部分的“非遗”舞蹈,以“非
访,采用“口述记载”“非遗舞蹈再演” “代表性非遗舞 遗”舞蹈文化内涵为背景,以纵横理论研究为方法,以
蹈现场表演” “收集老专家第一手笔记资料和图片、视 “非遗”舞蹈元素动作为基础,以道具或风格特征进行
频等资料”等,既注重动态保存,也注重史料记载,从 组合分类,整理出版《朝鲜族传统舞蹈小道具舞基本
而完成文字和视频配套的“非遗”舞蹈资料库建设。 教程》 《朝鲜族民俗舞蹈教程》。

(三)

  非遗”舞蹈课程建设 (四)

  非遗”舞蹈跨国交流
朝鲜族舞蹈课程主要包含“朝鲜族舞蹈基本” “传 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多年来吸收朝鲜平壤音乐舞
统舞蹈组合” “长短动作组合”“表演组合”“剧目”,其 蹈大学朝鲜传统民俗舞蹈以及教学方法;以公派留
中“传统舞蹈组合”部分主要从“非遗”舞蹈中提炼元 学、个人深造等方式到韩国中央大学、韩国艺术综合大
素整理训练,由“传统小道具舞基本”和“地方特色民 学研修传统舞蹈;多次赴韩国地方“非遗”舞蹈基地、
俗舞基本”组成。 国乐院进行采风、交流;多次受邀赴国外参加“非遗”
“传统小道具舞基本组合”,是由朝鲜民族古有的 舞蹈学术交流研讨会以及实践交流活动。通过“走出
宫廷、民俗、教坊、宗教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加以整 去、请进来”和“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理念,不断汲
理并提炼而组成的,强调把握传统舞蹈蕴含的风格和韵 取国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方
律以及传统舞蹈小道具的使用方法、技术技巧以及传 法以及“非遗”舞蹈教学体系的建立方式,较系统地梳
统舞蹈文化内涵。其中已被纳入教学中加以整理、提 理出独立的“非遗”舞蹈训练体系。
炼的组合有《扇子舞组合》 《刀舞组合》《纱巾舞组合》
《假面舞组合》等。 “地方特色民俗舞基本”,则包括延 刘永红(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边地区民间舞蹈《姜姜水月来》 《碟子舞》 《棒槌舞》
《淘米舞》 《背架舞》《平鼓舞》
《顶水舞》《手拍舞》等。 播下一粒种子,
静待花开
近几年来,在多次教学展示课中我们又不断推出
从“非遗”舞蹈中整理的传统舞蹈课程内容以及训练 当我们跨过通往 21 世纪的门槛时,世界上出现

43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了两大生态保护潮流:一是全球自然生态保护潮流, 上实现向社会开放共享,培养一批热爱本土音乐舞蹈
二是世界文化生态保护潮流。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 文化的表演、教育、群文工作者,活态保护与传承江西
灵,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活动。20 世纪 80 年 民间舞蹈。
代全国民间舞蹈普查并由此成书的《中国民间舞蹈集
成· 江西卷》一书中共收集 107 个舞蹈节目与片段, (三)  加强舞蹈创作,实现文化推广
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项 民间舞蹈形态的研究和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的研
目共有 86 项(含国家级项目),其中南丰跳傩、乐安傩 究,最终都要落实到成果的社会运用和文化推广上。
舞、婺源傩舞、永新盾牌舞、丰城岳家狮、吉安鲤鱼灯、 为此,我们加强实践创作,实现了民间舞原生型态—
信丰古陂蓆狮、犁狮、宜黄禾杠舞、黎川舞白狮等国家 课堂教学 — 舞台编创 — 文化推广的研究体系,打
级“非遗”项目共有 9 项,另有市级名录 129 项、县级名 造了“风从赣鄱来”系列专场晚会,构建开放共享的
录 166 项。如何将这些承载着赣鄱人民的宗教信仰、 社会运行机制。我们创作了采茶舞蹈《沁茶》、傩舞
劳动生活、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的传统舞蹈介绍给下一 《傩· 祭》 《千面》、盾牌舞《勇战》等舞蹈作品,其中
代?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沁茶》 《千面》在第九届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奖,
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 并走出国门,先后应邀参加巴基斯坦独立日 70 周年庆
际交流五大职能,立足本土、注重地方特色,于 2006 年 典活动以及“文化筑梦·四海同春”印度尼西亚文化
开始在舞蹈学专业中开设“江西地方民间舞”课程,挖 交流活动。
掘江西传统舞蹈课程资源,逐步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
建设, 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四)  加强理论研究,培养研究团队
围绕江西传统舞蹈文化传承保护、地方高校舞蹈
(一)   注重地方特色,建设校本课程 教育特色建设开展理论研究,举办“江西民间舞蹈文
江西傩舞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 化论坛”,搭建研究平台。目前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
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赣南采茶歌舞则凝聚 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民间傩舞形态研究”,获批江
了客家的诸多文化特征。围绕江西民间舞蹈课程建 西省文化艺术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民间舞蹈文化研
设,我们从江西傩舞、赣南采茶歌舞入手,开展田野 究中心和省级精品共享课程“江西民间舞蹈”。完成
调查,向民间艺人学习,从原生傩舞的动态形象、赣 “江西傩舞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江西南丰傩舞的活态
南采茶歌舞的“旦” “丑”角色中,提炼典型动作元 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江西灯彩
素,依照系统性、规范性、训练性、风格性的要求,以 的传承和创新”等 8 项省级课题及“论江西傩舞进入
基础训练组合—性格动作组合—表演性组合这 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等论文 30 余篇。
种层级的教材整理模式,完善从原生态 —课堂教 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通过江西民间舞蹈进
学—舞台创作的转化,形成教学、创作、表演、研究 校园活动,努力探索江西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有效地保护和推广江西传统舞蹈文化。

(二)
  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李娜(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我们围绕江西地方
民间舞蹈的动作语言、音乐语言,建设“江西民间舞 从《跳魁星》看浙江师范大学
蹈”课程群。在“舞蹈编创”
“舞蹈鉴赏”“江西民间音 “非遗舞蹈进校园”
乐”
“论文写作”等课程中增加江西民间舞蹈教学内
容。在“舞蹈编创”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选择 浙江师范大学地处浙江省金华市,这里是国家级
江西民间舞蹈元素作为教学项目,学生按照项目的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的发源地。婺剧在当地深受老百
务要求选择收集江西各地民间舞蹈资料,围绕江西民 姓喜爱,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段经典唱腔,而“魁星”
间舞蹈风格的动作、音乐、道具等设计编创计划,完成 人物更是婺剧里家喻户晓的角色。魁星是掌管“点状
创编节目,打造江西民间舞蹈语言。 元”的文曲星神,每当过年的时候,金华的大街小巷、村
构建“江西民间舞蹈”精品共享课程平台,发挥 村落落的空气中,都会传来火腿的香气和婺剧中的锣
精品共享课程的积极作用,突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平 鼓点。
台的功能,强化拓展性、辅助性学习资源建设,在技术 笔者到金华工作不久,偶然一次路过村口,看到村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44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民们坐在广场上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一个身着绿色 女孩必须要同时躺下,用自己的手勾住身后另一位女
“田鸡衣”,头戴青面獠牙面具的怪物扭动着身体,手 孩的脚,控制住腹肌,形成一条龙身的形状。最难的
拿笔斗,正在给一个孩童点“朱砂”。点完之后,村民 是,还要在台上再起来,如果有一位女孩节奏不准起早
们便焚香鸣炮,跪拜祈福,笔者完全被这一幕深深地吸 了,那么后果就是所有的女孩都会失去平衡掉下来,
引,从此便开始深入研究婺剧里的人物、六大声腔、服 男孩则会因为肩上女孩的失衡而导致腰部肌肉受损。
饰特征、伴奏乐器以及锣鼓谱。 这个动作靠的是所有人的高度配合才能够完美呈现,
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
(一)
  关于《跳魁星》的创作 要性。
婺剧中的魁星每次只在《文武八仙》中出场,出场 作品创作完后,我们在第一时间邀请了很多当地
的时间只有几分钟。现在的魁星演员所做的动作,都 老百姓前来观看,当他们说出“这就是我们的魁星,我
只是细碎的“魁星步”和“点斗”的舞姿,在《中国民 小时候就听着这魁星锣长大的,好看好看”时,那颗悬
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中对传统舞蹈“魁星点斗” 了很久的心才放了下来。人民群众喜爱,作品才有存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任何可 在的意义。
以参考借鉴的动作素材,对于一个舞蹈作品创作来说 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听取了很多专家不同的意
是难上加难的。 见和建议,但最终还是选择听从自己最初的内心声音,
首先,笔者邀请了几位老艺人来传授原始的魁星 在事事都求变的当今,创新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笔
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魁星的动律与“提线木 者觉得任何创新,首先要有个“度”,编导必须经过缜
偶”的颗粒性质感很有关联,这对于接下来编创中的 密的思考决定去什么、 留什么、
为何去、为何留。
动作提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整个作品的创作,无论是从动作提炼,还是从音
其次,笔者邀请了省内有名的锣鼓打击乐专家谱 乐、配器、服装、道具等运用的方方面面,都力求与众不
写音乐,谱子写出后,为了找到一个锣的音色,到婺剧 同,独树一帜,这是笔者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也是对于
团一件一件乐器进行试音。 传统风格舞蹈创作的态度。
再次,音乐制作和录音全是邀请婺剧界的名角来
担任,这些前辈们原汁原味的念白和对艺术精益求精 (三)
  关于“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
的态度,使作品的音乐大大增色。 “非遗”舞蹈进入课堂,在我校已有十年之久。其
最后,在舞台上,我们采用的这批面具是出自当时 一是开设了一门“浙江民族民间舞蹈排练课”,专门针
仅存的唯一一位会手工制作“魁星面”的老艺人之手, 对浙江“非遗”舞蹈的传承和普及,同学们可以进入选
在为我们制作完所有面具后不久,老先生就去世了。 课系统自由选课。其二是面向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成
对于这样的传统手艺的失传,我们感到痛心疾首,因此 立了“舞蹈社团”,每周定期由导师授课和排练,所排
保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直到现在,我们每一位同学 作品全是我校以浙江“非遗”的元素创作的原创剧目,
都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批面具。 舞蹈社团创立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每年被学校评
为“优秀社团”,参赛的原创作品也取得了诸多奖项。
(二)
  关于进入课堂学习
学生在学习动作初期,会明显感到身体的不协调 , (四)
  关于演出、
交流、
传播
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因为魁星步伐是完全靠膝盖 我校的“非遗舞蹈”系列作品,代表国家汉办出访
和脚踝的同时屈伸 , 两脚交替时要有“一只脚把另一 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进行交流演出。在每个国
只脚挤出去的感觉”才能做到的 , 再加上上身的肋骨 家的演出场次超过十场,受众面广,所到之处必会刮起
上提和挤压 , 这种特殊的动律简直是“怪极了”。 一阵强烈的“中国风”,感染着当地的人们,传播着中
上课过程中 , 笔者开始大量使用“提线木偶”式 国文化,演出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
的断裂性颗粒性发力方式来训练同学们的动作质感 , 利用假期,我校还组织演出队送戏下乡,文艺扶
这与他们平时所跳的优美、修长、流畅感的动作大为 贫,支教授课。每年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我校组织学
不同。 生志愿者到需要的地方文艺扶贫,既要给当地孩子授
作品中有一个技术环节是“人龙”,笔者创作的初 课,又要为当地百姓演出。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在实践
衷是,用“人龙”来代表魁星手中“状元帽”的背后寓 过程中,全方位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从而明白了艺术从
意。在练习这个技术的时候,所有被男生扛在肩上的 人民中来,要学会扎根人民。

45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大的关键词是“ (根)元素”与“提炼”。其核心在于
(五)
  关于创作“非遗”特色的舞蹈作品 对民间原生舞蹈( “非遗”舞蹈、民间艺人的舞蹈)学
找准地域性的风格特征创作作品,参加国际、国 习、采风、体验、选择而来的舞蹈语汇,进行元素化提
家及省级的各大舞蹈比赛,在创作中传承,在传承中 炼,使之具有“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具体而言,
创新。我校创作“非遗”特色的舞蹈剧目获奖情况如 作品《水草·逐》以哈萨克卡拉角勒哈的舞蹈动作为
下:
《跳魁星》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第十届 “语言主题”,以此为核心形成相对自洽的语汇系统,
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十佳作品”、第十一届 并在形象上努力趋近哈萨克人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
“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优秀作品、浙 生活哲理,对原生型“非遗”舞蹈从形式到内容上都
江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节金奖、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 进行了改变,原生文化内涵也因“元素提纯”而消解
金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婺韵》 转换,实现了“非遗”舞蹈在艺术形式和审美意义上
《婺江号子》 《婺狮者》《畲山春》 《冉冉》等均获省级 不断“典范化” (规范、典型、艺术)的态势。而库车赛
一等奖;《畲家请茶》获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大赛三 乃姆业已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课的内容,为本科二年级
等奖。 学生开设。
第三,编创式:其核心关键词在于“基因”。细而
戴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 : 说之,就是与“非遗”舞蹈相联系的任何因素乃至与各
种民俗、民风文化相联系的动作、服饰、道具、色彩、声
“这一个”与“那一个” 响、形象、呼吸等,都被作者以自我理解的方式,融合进
作品中,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这一个”的艺术旨趣,每
新疆在世界和国家两个层面上与舞蹈有直接关系 一个文化“基因”,都可能成为作者编创时的“诱因”。
的“非遗”项目有“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维吾尔 将“非遗”舞蹈以“基因重组”的方式,重新编码而成
麦西来甫”“维吾尔山区歌舞” “塔吉克族鹰舞”,而进 为一个“新”舞蹈。其间因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入自治区(省级)层面的“非遗”舞蹈则有 23 项。 流淌而出需要去品味和发现的“意味”,令以自然风
仅从世界、国家层面上看,除了塔吉克族鹰舞是 情、地域风格、民族气质见长的“非遗”舞蹈,呈现出一
以“舞蹈”为主要核心之外,其余的“非遗”舞蹈项 种个人化的写意与叙事的美学品质。2016、2017 年,
目,其实都是一个艺术型或综合型的艺术文化形态, 我们创作的以维吾尔刀郎舞、赛乃姆为动作原型的两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这些无论是体量上还是形式上抑 支名为《遇见》的舞蹈, 其理念大抵如此。
或是内涵上,都显得异常庞大的“非遗”舞蹈,引入课 上述三种“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方式,看似分野迥
堂呢? 异,但都隐藏着我们对“非遗”舞蹈之所以是“非遗”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面对这一课题,已 的“根性特质”和“真实内涵”的不断趋近乃至理解把
然实践并得到认可的路径或曰经验有这样几个方面: 握的夙愿,不论是“胶片式记录”还是“元素性创新性
第一,记录式:从2007年始,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 发展”抑或是“基因重组式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内心
院就成立了以青年教师、学生组成的木卡姆艺术团,包 都始终期望实现的是:进入校园的“这一个” “非遗”,
括乐队、歌手、舞蹈队,以深谙木卡姆艺术的阿扎提·苏 充满“那一个”的气质与精神。
里坦、库来西·热介甫、巴吐尔·巴拉提等学者为学术
实践顾问,以完整片段和章节“剧目”的方式,呈现不 赵林春(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 :
同地域的木卡姆样式(舞蹈),最大限度地在现代学科
分野中保持了“木卡姆”艺术的综合样态,从而凸显出 山西“非遗”舞蹈进课堂
舞蹈在“木卡姆”艺术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些现
在被我们称之为“经典”的剧目,跟随艺术团近些年走 山西的“非遗”舞蹈资源十分丰富,像晋北踢鼓子
过了世界各地,已是我们实践教学中的保留剧目,每 秧歌、晋中左权小花戏等,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届的学生都以学习、模仿“纪录片”的方式传承着 近年来,我们在“非遗”舞蹈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发展
“非遗”。 中,致力于“非遗”舞蹈进校园、进课堂,探索出了一些
第二,编导式:2010、2013 年我们先后依据库车赛 行之有效的方法, 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乃姆、哈萨克卡拉角勒哈(自治区级“非遗”舞蹈), “非遗”舞蹈走进大学课堂,既是新时代弘扬中华
编导了两个剧目。这两个编导剧目,在设计理念上最 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拓展大学生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46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视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非遗”舞蹈进课堂,既 特征,而且使其更加焕发出了独特魅力,受到了广大群


是“非遗”舞蹈文化传承、复原的过程,也是撷取精粹、 众的欢迎。
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的过程。
“非遗”舞蹈需要保护传承,在课堂教学中,必须 傅小青(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

对动作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提炼,这样才能形成体
系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教学训练体系,进而达 舞蹈课堂中的“山东印记”
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在“非遗”舞蹈进课堂活动中,
我们的主要做法包括: 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倡导下,伴随着
一是走出去学习,组织师生深入县乡等“非遗”舞 大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逐步深入, “非遗”
蹈的生活沃土中采风,向踢鼓子秧歌、小花戏的“非 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濒危文化资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
遗”传承人等现场请教学习,既接了地气,也学到了很 广泛关注和热议。传统舞蹈、民间舞蹈是“非遗”的重
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要组成部分,山东的三大秧歌、商羊舞、鲁南花鼓、短穗
二是请进来教学,将“非遗”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 花鼓等均已纳入各级“非遗”的名录当中,并在这一机
传承人,请进大学课堂进行授课,让学生原汁原味、近 制下得到有力的传承和保护。但对于“非遗”舞蹈的
距离地体悟学习。 传承与创新的相关问题,虽属老生常谈,仍需我们共同
三是规范化教学,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基础 探讨、直面现实。作为区域性“非遗”舞蹈传承的地方
上,按照教学规律,撷取精粹、去粗取精,对“非遗”舞 高校之一,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致力于山东省
蹈典型动作素材归纳筛选后编成规范的教学组合,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遵循自身的
入课堂进行教学。同时,把以“非遗”舞蹈素材编创 方向前行。
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台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
在升华了的舞蹈作品中增加对“非遗”舞蹈作品的理 (一)  以“鼓子秧歌”课程为代表的山东“非
解与感悟。 遗”舞蹈进校园
在“非遗”舞蹈进校园、进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始 作为山东省内最早开设舞蹈专业的地方高校,山
终注重和坚持以下原则: 东青年政治学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伊始,对鼓子秧歌、
一是“非遗”舞蹈进课堂的教学素材必须做到来 胶州秧歌、海阳秧歌等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课
源可考,传承有序。我们特别强调素材要有来源、有依 程建设的探索已逐步深入,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
归,必须要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要依归于民间文 传承方面尽己之力。
化、依归于传统文化,即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 在以鼓子秧歌为元素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学院组
素材,应该要做到水有源、树有根,不能成为无源之水、 织团队多次到商河采风,并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
无根之木,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传统舞蹈传承而想 课堂,亲自授课。因此,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
当然地任性编造,更不能把不是传统舞蹈的素材移花 整理并编创的鼓子秧歌课程中的举伞(小伞)表演均
接木随意嫁接过来,那样的话,结果可能就是非驴非马 保留着民间最原汁原味的传统表现形式。该课程在
的“四不像”,就会本末倒置,从根脉上产生变异,不仅 2017 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非遗舞蹈进校园”
不会结出丰硕的教育之果,也注定不会开出绚烂的舞 的活动中进行了现场展示,课程中所保留的民间舞蹈
蹈之花。 原始氛围和魅力也在“非遗舞蹈进校园”精品课展示
二是在挖掘中寻根,在创新中发展。老子《道德 的现场掀起了高潮。
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为
我们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可能性。从原生“非 (二)
  从“非遗”舞蹈中汲取营养进行舞剧编创
遗”舞蹈中挖掘整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动作素材, 近年来,
“地域舞剧”成为舞剧编创的热点,山东
并对这些动作素材进行创新发展,是“非遗”舞蹈进课 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保留“非遗”传统民间舞蹈
堂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这样, “非遗”舞蹈才不会 原貌的基础上,以作品形态进行另一角度的传承(不
呆滞与僵化,才会以一种不断创新的活力与风采得以 是要去改变“非遗”舞蹈,而是从中汲取营养)。挖掘
凤凰涅槃,获得新生。我们对晋北踢鼓子秧歌和晋中 山东秧歌为动作元素编创的作品《闯关东》于 2017 年
左权小花戏的动作素材方面进行的诸多创新性发展, 夏天参与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传承的力量》栏目“学
使这些“非遗”舞蹈不仅更加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 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系列节目”的

47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录制。另外,原创民族舞剧《风筝》同样是以区域传统 化,着力于地域舞蹈素材的挖掘与创新,已经启动了
舞蹈为动作元素,成为高校传播“非遗”的重要途径之 山东“非遗”舞蹈文化素材创新与传播的第一个项
一。新舞剧《乳娘》也将立于舞台。 目 —“山东印记· 济南篇”。该项目将以舞台表演
的形式传承济南地区的舞蹈文化。随之,山东其他具
(三)  以“山东印记”为载体的“非遗”舞蹈 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的区域也将成为构建主
系列篇构建 体,在教育、艺术创作等多方面形成传承“非遗”传统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走出去,构建 民间舞蹈的系列篇章,积极探索“非遗”与舞蹈结合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传播体系,是挖掘舞蹈文化遗产 新路径。
现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承,
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
目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立足于地域文 (责任编辑:刘青弋)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Heritage Dance


Entering the Campus
‌A Written Discussion on Integrating Dance into Education

Jiang Dong, et al

[Abstract] an education subject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of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hich use the local
Jiang Dong (Deputy Director, Doctoral Supervisor, heritage dance as a resource for traditional dance
Institute of Dance, China Academy of Art), the Moderator education. Teachers have distilled some content and
methods from heritage dance to boost student training,
Signif icance of dance as intangible which would instill innovative ideas into dance teaching.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the campus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def inition of heritage dance heritage is to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refore fulf ill the goal of preserving
First of all, I am honored to be invited by the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is a key motiv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Dance to plan and and goal of recent da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host this written discussion. universities. In a sense, intangible heritage safeguarding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is a very special educational factor, especially for dance
national campaign of China, aiming to protect, promote teaching. Heritage dance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has
and further develop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become the best resource for training dance students.
project started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s the country’s Recentl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efforts increase and publicity reaches an unprecedented included heritage dance in their education program.
level, great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However, there remains a critical question: what
i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Traditional dance exactly is heritage danc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classif ication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ritage. Since the lofty caus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China, heritage dance refers to only dance varieties on the
protection began, progress has also been mad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However, this def inition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dan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value judgment. In other words,
At present, traditional dance as part of China’s although some traditional dance varieties are not included
intangible heritage(“heritage dance”)has become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ey are still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48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epitom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tarting with bas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Dance
Wh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s the campus, Department of th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methods and practices are different, so shari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Dance Department)has
experience and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re essential carried out in-depth explorations on the local heritage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great project. In this context, dance in the Lingnan area and has produced an
we’ve invited t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is written outcome papers and monographs with a total of about
discussion to review the experiences and share the best 800 000 words. With the aim of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practices. The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ten institutions the tradi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Dance Department
will create shed some light on the project in future. has brought Lingnan heritage dance into the classroom
as part of our Chinese folk-dance program, and a large
Li Jun (Dean, Dance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amount of content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Lingnan area, which is also part of the bigger pictur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of da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ance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Guangdong. We’ve tried to integrate creation purposes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the Dance School of purpose, on one hand, we use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has developed a relatively dance in the local Lingnan area to create dance works
complete and scientif ic system of heritage dance such as Love in Mt. Yaoshan, New Clouds Chasing the
education through course design, f ield investigation Moon, Fun of Lion Dance, Calling Mt. Yaoshan, Lion
and artistic creatio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Dance on the Campus and Heroes. On the other hand, we
is a huge and complex project. As a local art education hope to kindle the passion of the public for preserving
institution, we can only participate in safeguard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bring heritage dance back to lif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a limited basis. But
heritage dance is badly needed for our education program, Liu Li (Deputy Dean, Dance School, Yunnan Arts
partly because it offers us rich content. Considering this University)
reality, our school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our strengths with new elements. We’ve Practices of the Dance School of Yunnan
absorbed cultural nutrition from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ts University in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built up a relatively complete undergraduate disciplinary traditional dance
system consisting of dance studies, dance performance
and choreography. Starting with basic theoretical Yunnan Province is well known for its long history
research, textbook ref inement and repertoire creation, and diverse cultur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t
we’ve formed a three-leve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s naturally a focal area for the campaign to preserve
linking up the f ield, the classroom and the stage. and promo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unnan’s
uniqu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ance
Wang Haiying (Deputy Dean, School of Music, South School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has long embraced the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undant and diversif ied cultur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dance education, highlighting
l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their ethnic and regional colors while combining tradition
heritage dance with innovation. We’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 and systemizing
Lingnan traditional dance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content. It is a wonderful product of ethnic and cultural in ou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This
integration and multi-art fus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policy has produc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It has developed a unique style over its long history.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folk-da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49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and universities. We offer an undergraduate Ethnic Dance Jin Yinghua (Director, D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Heritage program and organize “intangible cultural Arts, Yanbian University)
heritage entering the campus” events. Through systemat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we believe Heritage dance entering the classroom
the diversif ied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s will be very
well preserved and bloom in Yunnan. We will continue In recent years, a total of 19 ethnic Korean traditional
to conduct scientif 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form danc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to improve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build a stronger county-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We
portfolio of folk dance education programs. have organized teachers to conduct f 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s. Through
Liu Bin (Dean,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Xuchang scientif ic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publica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pers, as well as postgraduate
student thesis, we’ve surveyed and compiled historical
Heritage dance blooming in the college documents of heritage dances. Also, we’ve collected body
movement essentials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Music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teaching of folk dance, Korean
Dance of Xuchang College originated from a National folk music and dance competitions. We’ve restored some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for art research: A Research representative segments of Korean traditional dance on
on Henan Folk Dance History undertaken and completed the above basis. Content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ethnic
by the School of Dance and Music. Following the basic traditional dance based on heritage dance have been
line of integrating scientif ic research into teaching, the introduced in training and presentation classes. Our
project has produced quite a few outcomes. In some Korean ethnic dance courses include: Basics of Korean
sense, 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has grown up in this Dance, Portfolio of Traditional Dances, Portfolio of Long
context. In other words, it is built on the joint basis and Short Action, Performance Portfolio and Repertoi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creative art activities and f ield of Ethnic Korean Dance. Among them, Portfolio of
research. The three elements are closely combined to Traditional Dances is a training course based on the
form a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essential elements of heritage dance.
heritage and heritage dance in the college. Heritage dance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e classroom for many years, Liu Yonghong (President,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which has upgrade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faculty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students, and more importantly promo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under the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Sowing the seeds and waiting for the
We’ve produced provincial-level excellent teaching f lowers to bloom
outcomes, provincial-level quality courses and award-
winning dance works. In return, the excellent research Jiangxi Province is a blessed land, well known for its
and education outcomes have fueled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peopl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dance is
Henan folk dance. 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is a new very active in Jiangxi. A total of 107 dance programs and
concept. 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segments are included in the Jiangxi Volume of Chinese
creates school brands. More importantly, it can build Folk Dance Collec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folk dance
a new platform for preserv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 survey in the 1980s. Jiangxi has 86 traditional dance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endeavor has a bright prospect and yet faces many list, including 9 on the national list: Nanfeng Nuo Dance,
diff iculties. We must think deeper, conduct frequent Le’an Nuo Dance, Wuyuan Nuo Dance, Yongxin Shield
exchanges and take concrete actions, so that we can move Dance, Fengcheng Yuejia Lion Dance, Ji’an Carp Lamp,
ahead steadily. Xinfeng Gupi Matt Lion Dance and Plough Lion Dance,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50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Yihuanghe Bar Dance and Lichuan White Lion, as Dai Hu (Dean, D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Music,
well as 129 projects on the municipal-level list and 166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rojects on the county-level list. 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introduc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se traditional dances This One and That One
that carry religious beliefs, ways of life, traditional ideas
and folk customs . As a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Xinjiang’s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clude Uyghur
th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of Nanchang Normal Muqam, Uyghur Meshrep, Uyghur Mountain Songs and
University has f ive prior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 ic Dances and Tajik Eagle Dance, as well as 23 items on the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provincial level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cept
innovation,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ased on for Tajik Eagle Dance, most of them are comprehensive
our local tra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e began to offer art and heritage projects. Then how do we get these
a course of local folk dance under our dance program heritage projects, which are all huge projects in form and
in 2006. The course utilizes the resources and essentials content, into classroom? First, we present them by playing
of traditional dances in Jiangxi and we’ve gradually records; second, we rearrange them; third, we create new
improved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works based on their essentials. The three approaches
seem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they follow the same
Li Na (Faculty, Music Department, Zhejiang Normal basic principle that the root traits of heritage and their true
University) connotations are silimar or the sa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Whether it is “f ilm-based recording,” innovative creation
Heritage dance entering the campus of based on essentials, or “genetic recombination,” we expec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o achieve this goal: “this one” that enters the campus
should bear the sam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that on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sic College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 the Zhao Linchun (Dean, D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birthplace of Wu Drama which is an entry on the national Music, Shanxi University)
intangible heritage list. Heritage dance has entered
our campus for ten years. Jinhua’s cultural heritage Shanxi’s heritage dance going into the
has given us a lot of inspirations in this course. First, classroom
we offer a Rehearsal Course on Zhejiang Folk Dance.
It i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Shanxi enjoys great abundance of heritage dance
heritage dance in Zhejiang. Students can sign up for resources, including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course on the online registration system. Second, projects like North Shanxi Kicking-drum Yangko and
our department has set up a Dance Society for non- Central Shanxi Zuoquan Xiaohua Opera. In recent years,
dance majors. They learn lessons and participate in we have managed to bring heritage dance into the campus
rehearsals under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 every week. and into classrooms as part of the integrated efforts of
The works are all original creations of our university survey, excavation, protec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Zhejiang heritage dances. We try to identify We have f igured out some effective methods and gained
local styles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works, and bring recognition from students and society. Heritage dance
them to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ance entering college classrooms is not only a means to preserve
competitions. For us, continuity of tradition rests with and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uild cultural
creative innovation and innovating must be based self-conf idenc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to broaden the
on tradition. Our dance works with the essentials of horiz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heritage dance have been performed at Confucius talent. It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restoring and continuing
Institutes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which has help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process of
sprea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extrac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and creative innovation

51
Safeguarding Heritage
非  遗  保  护

based on tradition. Heritage dance should be safeguarded part of our commitment to continuing and promoting
through restoration, but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local culture
identify the essentials to form a standardized, scientif ic and mainly through identif ication of heritage essentials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innovation, we have launched the f irst project:
Shandong Imprint—Jinan. This project aims to preserve and
Fu Xiaoqing (Dean, School of Dance, Shandong Youth promote the local dance culture of Jinan through stage ar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Local heritage dance from other
parts of Shandong will follow, so we will create a series of
Shandong lmprint in dance teaching traditional folk-dance education and creation projects. As
a result, a new path will be built for integrating intangible
As the f irst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ance education, as well as
Shandong Province to offer a dance program, we have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creation.
been trying to integrate local heritage dances into our In short, we are now well on our way towards
curriculum, ranging from Drum Yangko, Jiaozhou cre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heritage continuity, as a
Yangko and Haiyang Yangko since the early 1980s, as major means to safeguard our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收稿日期】2018—05—22
【作者简介】  江东,男,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舞蹈研
究室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教官。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舞蹈、中国现当代舞蹈、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公约。

(continued from page 37)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enter; excavation and protective innov ation are limited,
organizing festivals and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more systematic and
Thanks to the support, assistance and guidance standardized; the inheritors only play instruments and s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s while dance is not included, so the inheritance project does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nd mainly the not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music and dance; it takes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efforts of Yarkant County CPC much more and longer to cultivate instrument players,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Kachung Sanam has made so the inheritors will dwindle; moreover, allowances and
more and more presence in cultural activities of various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the inheritors should increase,
levels. It is now a valued performance program in many especially for the county and township-level inheritors.
events, and the number of inheritors has gradually Efforts are now being made to overcome these diff iculties
increased, and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re improving, and further improve and deepen the protection of Kachung
which is generating a greater enthusiasm among learners. Sanam, to mee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local people.
However, due to personnel, funding and capacity
limit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ith the inheritance [Keywords]
and protection of Kachung Sanam. The scope of
inheritance is still limited as protection efforts are limited Uyghur Kachung Sanam,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inheritance stations and the County inheritan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18—07—28
【作者简介】
  ① 曹晓康, 男,新疆喀什莎车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局长。主要研究方向:维吾尔文化、
文化管理。
② 依力哈木·热依木,男,新疆喀什莎车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维吾尔
木卡姆、 赛乃姆。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52

You might also like